脑梗死模型(共8篇)
脑梗死模型 篇1
近几年, 在进行脑缺血实验的过程中, 诸多动物于实验中获得了应用。在诸多动物中, 以大鼠的应用最为广泛。分析原因为:大鼠脑血管解剖结构同人类较为接近;品种配对较为一致;在脑血管解剖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两方面较为类似。价格较为低廉, 可以有效确保来源充足。制作模型较为简单, 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本次研究中, 主要针对大鼠溶栓治疗研究中的脑梗死模型予以综述。
1 血栓形成模型的介绍
1.1 光化学模型介绍:光化学原理主要体现为, 将光敏物质于动物体内有效注入, 利用光源 (特定波长) 实施照射, 有效诱发化学反应, 表现出活性氧自由基, 并进行有效释放, 进而出现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现象, 导致血小板发生率聚集黏附情况, 出现血管内血栓的情况以及表现出局部组织血氧的情况, 最终导致出现缺血性脑损伤的情况, 并且不可逆[1]。选择光化学反应法有效进行脑皮质梗死模型的制作。此种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为: (1) 被照射区微血管因为受到照射后, 因为血栓作用导致出现了闭塞的情况, 从而针对人脑血栓形成的动态过程可以进行有效模拟[2]; (2) 此种模型手术过程极为简单, 表现出较小的创伤性, 在进行硬脑膜外操作的过程中, 不会对颅内压以及颅内环境造成任何的影响; (3) 梗死灶表现出较好的重复性, 针对部位以及大小较易控制, 同其他脑缺血模型进行比较, 表现出较高的优越性[3]。
1.2 氯化铁模型介绍:通过氯化铁能够有效对血管进行刺激, 从而出现动脉血栓, 主要由血小板、纤维蛋白以及红细胞组成。通过氯化铁有效制作颈总动脉血栓模型, 对其完成尿激酶的注射后, 对血栓部位血管颜色发生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观察此位置血管颜色, 从黑色变浅即为血栓开始进行溶解的时间, 颜色最终转为红色则表示血栓表现为完全溶解。此种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为通过对动物活体进行直视后, 能够对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全部过程以及血栓溶解的全部过程进行详细观察[4]。
1.3 凝血酶模型:通过导管, 将凝血酶于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 起始位置有效注入, 将充满凝血酶, 直径为0.3 mm的聚乙烯50导管同100 µL的注射器进行有效连接, 于劲外动脉中, 将导管缓慢插入, 直至颈内动脉的内部, 此时导管远端同MCA起始位置的距离为2~3 mm, 将10 µL血进行有效抽取, 最终进入到导管内部[5]。10 min后有效形成血栓, 对颈总动脉 (CCA) 实施暂时夹闭。针对导管内血栓以及凝血酶 (30~80 U) , 将颈内动脉 (ICA) 有效置入, 最终成功完成此种模型的制备。将颈外动脉 (ECA) 进行离断, 保证导管可以有效插入到导管的预定位置, 将翼腭动脉进行有效结扎, 进而将成功率有效提高。此种模型通过凝血酶可以有效进行诱导, 最终形成血栓, 同临床脑梗死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较为接近。直接插管直至大脑中动脉 (MCA) 的位置, 能够有效确保发生梗死灶的大小以及梗死的位置表现稳定。但是此种血栓表现出显著的自溶现象, 同溶栓后在进行效果评价的过程中, 表现出一定的冲突性。将凝血酶注入, 以及在实施插管过程中, 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均会对凝血系统造成系列的影响。
1.4 线栓法模型介绍:线栓法表现出诸多的优点, 表现出效果肯定以及不开颅等系列的优点, 其针对再灌注以及缺血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神经元针对缺血表现出的耐受性以及敏感性可以进行有效了解。其表现出针对全身影响较小以及动物存活的时间较长等系列的特点, 针对脑梗死的研究中可以发挥显著的应用价值。其针对易变因素可以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出现实验不稳定的现象。
2 血栓栓塞模型介绍
2.1 微栓子悬液栓塞模型介绍:选择自体血凝块血液通过颈总动脉进行注射, 最终可以有效形成脑栓塞大鼠模型。此种模型于脑梗死溶栓治疗实验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此种模型表现出较多的缺点, 具体为: (1) 表现出的血凝块较小, 而且大小不一致, 栓子表现出较高的随机性。对于体积较小的栓子, 较易进入到外周分支漂流中, 直至整个动脉树, 最终导致双侧大脑半球诸多位置表现出小面积梗死的现象, 针对栓塞位置以及栓塞的范围难以进行准确的预测。 (2) 在侧支循环的影响下, 会导致组织缺血程度表现不一致, 针对神经症状难以长时间观察, 针对组织学难以有效做到定量分析。
2.2 单个栓子栓塞模型介绍:此种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为: (1) 表现出的血栓栓塞过程同人血管栓塞较为一致; (2) 在血栓中含有诸多的纤维蛋白, 在溶栓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出现梗死的范围较为稳定。此外针对溶栓治疗再出血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广泛应用。此种模型较易表现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情况。
2.3 多个栓子栓塞动物模型研究:为了将微栓子悬液栓塞模型以及单个栓子梗死模型的缺点进行有效克服, 多个规则栓子脑梗死模型获得有效创建。具体为将大鼠新鲜血液同凝血酶二者进行混合, 之后于PE50管中有效注入, 之后将栓子有效移出, 利用盐水进行冲洗, 有效将血细胞去除。于显微镜的引导下, 有效将纤维蛋白丰富片段选出, 将其切成诸多栓子。之后将栓子有效放入到血清磷酸缓冲液中, 有效进行放置, 时间为4 h, 观察血栓满足要求条件后, 充分使用。此种模型通过洗涤以及选择栓子, 可以有效保证纤维素含量>70%, 此种高纤维蛋白栓子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能够将自溶可能性有效降低。
近几年, 诸多动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实验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以大鼠最为普遍[6,7,8]。经过本次研究发现, 上述一系列方法在形成血栓方面以及制作血栓栓塞法脑梗死模型方面, 表现出一定的困难性, 但是其同真实病理生理过程较为接近, 于溶栓治疗实验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并且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模型针对脑梗死疾病的治疗表现出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玉强.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大鼠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对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 2010:1023-1026.
[2]赵伟.多模式MRI策略指导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999-1000.
[3]孙立军, 李智文.用于溶栓治疗研究的大鼠脑梗死模型[J].医学综述, 2013, 5 (22) :1722-1723.
[4]李得民.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59-61.
[5]宋玉强, 邹宏丽, 姜振泼, 等.低频超声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5 (11) :887-892.
[6]孙立军, 李智文.用于溶栓治疗研究的大鼠脑梗死模型[J].医学综述, 2007, 13 (22) :1722-1723.
[7]陈艳宁, 王东岩, 梅晨健.芎蛭溶栓方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4) :261-262.
[8]张敏, 许晓路, 张剑.YAG激光诱导光化学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 26 (4) :829-832.
脑梗死模型 篇2
护士长(护师):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又可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血流中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脑血栓是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官腔狭窄形成血栓。为了指导检查责任护士整体护理落实情况,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质量,现对24床郭成熙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查房,下面请责任护士杨琴汇报病史。
张曦(护师):患者郭成,男性,87岁,系“(代)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30年,加重伴饮水呛咳1周”入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外院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脑梗死”予以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仍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失语。平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左旋氨氯地平”,多次症状再发加重入住我科。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进食呛咳,饮水时症状更明显,急来我院,门诊查头颅CT提示: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近2周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无畏寒、发热,时有气喘。近1周无呕吐、意识障碍,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能进食糊状食物,睡眠尚可。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高血压病30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尚可。慢性支气管炎40年,每年冬春季均有发作。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3℃,P:68次/分,R:20次/分,BP:156/72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运动性失语,呼吸尚平稳,营养中等,轮椅推入病房,骶尾部可见1cm×1cm大小Ⅱ期压疮,其上无渗出。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诊断:1.脑梗死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高血压病(很高危)4.褥疮(Ⅱ期压疮)5.食管肿瘤?患者高齡,既往有高血压和脑卒中病史多年,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目前脑梗死再发,同时存在气管感染和吞咽困难,住院期间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发生痰窒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等潜在风险,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也可能营养不良导致全身衰竭,压疮恶化,预后较差。生化
(一)示:ALB 33.1g/L,A/G 1,PA 72mg/L,CRP2 13.96mg/L,HCY 18.16umol/L。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五项、凝血四项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Ⅱ、V4-V6导联T波变化 肿瘤十二项示:CA125:80.18U/ml,CA199:128.42U/ml,CA242:90.42RU/L。CT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食管壁增厚。
护士长(护师):通过责任护士介绍,大家对该患者病情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提出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张曦(护师):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营养失调;与患者不能进食,机体需要,疾病消耗有关 措施:
1..静脉补充营养,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 2.提供肠内营养。
3.监测生化指标中白球蛋白比例,水电解质平衡、血脂、血糖等情况。
预期目标:病人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二、低效性呼吸形态:与肺通气/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1,评估患者呼吸形态紊乱的程度。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缺氧的状态。3,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4.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
预期目标;恢复正常的呼吸形态。
三、窒息的危险与清理呼吸道低效有关,分泌物增加有关
1.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温度保持在18~22度,湿度在50%~60%,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
2.给予患者抬高床头30℃,有利于改善呼吸;
3.评估痰液黏稠度、量、及性质,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吸痰; 4.按时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5.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机; 6.遵医嘱合理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预期目标;呼吸平稳,呼吸道通畅无明显的痰鸣音
二、躯体移动障碍:与脑血栓损伤神经引起偏瘫有关
措施:
1、病人应采取平卧位,以便较多的血液供应脑部,禁用冰袋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加重病情。
2、置患肢功能位,指导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进行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锻炼。
3、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
4、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运动障碍患者要防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床边加护栏,加强陪护宣教。
预期目标:病人躯体活动能力增强
三、吞咽困难
措施:
1、指导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2、球麻痹患者常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应给与糊状流质及半流质饮饮食,小口慢慢喂入。
3、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明显、面色发绀情况,严防窒息,如有异常,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4、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四、语言沟通障碍
措施:
1、借助非语言沟通方式与病人取得交流,满足患者需要,如手势、表情、点头、摇头等。
2、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可从简单发音开始,鼓励病人开口说话,尤其是对于不完全失语患者。
3、对于混合性失语患者,注意训练患者语言理解能力。
五、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措施:
1、讲解活动的重要性,演示指导患者家属对受累关节进行按摩机主动及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置患肢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及足外旋,可与软枕垫起或穿中立鞋。
4、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关节受凉,适当锻炼,防止关节畸形或关节挛缩。
六、预感性悲哀
措施:
1、重视病人的反应,提供良好环境,组织病人家属学习疾病知识或开座谈会,已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也可组织患者参加集体活动。
2、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嘱家属给予患者物质及精神上的鼓励,亲友的关心会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七、活动无耐力
措施:
1、评估和记录病人对活动量的耐受水平。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锻炼时出现不适症状,应适当限制活动量。
3、指导患者使用辅助设施,如床栏、轮椅、扶手、拐杖等。
八、知识缺乏
措施:因为患者的年龄的,痴呆貌,给与患者家属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时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性脏器功能衰退等,2、球麻痹患者防窒息,暂禁食。
3、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4、教会病人家属自测血压。
5、保持心情舒畅,勿激动。
九、有受伤的危险
措施:
1、正确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2、衣物应宽松合身,鞋子应防滑,地面保持干燥,加床栏。
3、活动宜慢,幅度宜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十、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措施:
1、保持床单位清洁无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向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告知更换体味的重要意义。
4、使用充气床垫。
5、加强肠内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6、加强生活护理。预期目标:皮肤完整无破损无压疮发生
十一、便秘:与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肠蠕动减慢有关
1、观察肠蠕动、排气、腹胀及上次排便的时间
2、给予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素的流质饮食
3、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
4、遵医嘱应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及开塞露灌肠 预期目标:病人至少2-3天排出大便一次
十一、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心衰的诱发因素:排便用力、饱餐、感染、情绪激动等及预防措施。
2、控制输液速度。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紫绀等症状。
4、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表现。
护士长(护师):我们听了责任护士介绍,对病人的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去病房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格检查。
护士长(护师):“阿姨,郭老最近好吗?”“还可以,就是不能吃饭不能吞咽,痰又多,又不能讲话。“哦”今天我们要对郭老所患疾病的护理情况进行护理查房,以便更好地进行护理,希望得到您们家属的配合。(患者家属表示同意)
护士长(护师):郭老的生命体征平稳,症状较前改善,该病人的护理问题很多,责任护士都能一一阐述清楚,护理措施得当。需要注意的是,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需要综合分析,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护理,才能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安全。该患者球麻痹常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容易造成食物反流呛咳窒息。我们该如何观察和护理呢?下面请谢瑜(主管护师)来谈一谈。
王成(主管护师):脑梗死为缺血性疾病,脑出血为出血性疾病,脑梗死合并脑出血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1)做好急性期的基础护理,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取平卧位,床头抬高15度以减轻脑水肿,持续吸氧,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做好口腔护理。(2)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两个相对立的疾病,病程会延迟很多,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患者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3)脑梗塞合并脑出血在治疗上就只能是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能量合剂增强机体抵抗力来促进疾病恢复,而不是采用止血或抗凝治疗,故而疾病的康复与病人的意志力有很大关系,(4)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护士长(护师):进行性延髓(球)麻痹是延髓和桥脑颅神经运动核的变性疾病,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类型,呈进行性吞咽、构音困难及面肌和咀嚼肌的无力。侯玉兰说说球麻痹的主要表现和护理
地利(护师): 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
护理:晚期患者吞咽无力,讲话费力,甚至呼吸困难,应予鼻饲以保证营养,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切开,便于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借助器械以维持呼吸功能。护士长(护师):因为患者时有咯血,谁说一下咯血和呕血的鉴别
张曦(护师):
1、概念: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排出者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
血 呕
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肿瘤、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血色 反应 黑便 鲜红 碱性 呕出,可为喷射状 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酸性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除非咽下,否则没有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护理: 每日2次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部分患者还可用凝血酶雾化吸入以助止血 或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护士长(护师):针对这位患者还有谁要补充的
张曦(主管护师):我来说一下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搬动病人,减少肺活动度。取患侧卧位,可减少患侧活动度,既防止病灶向健侧扩散,同时有利于健侧肺的通气功能。
2、专人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擦净血迹。及时清理病人咯出得血块,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加重病情。
3、在床边准备吸引器,鼓励病人将气管中的痰液和血液咳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4、饮食指导:大咯血者暂禁食。小量咯血者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晓云(护士):我有一点疑虑,听说脑血栓病人可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具体有哪些作用呢?请哪位老师给予指导。晓云(护士):高压氧舱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作用(1)提高血氧供应,促进侧枝循环。(2)在高压氧舱状态下,正常脑血管收缩,增加病变部位脑血液供应。(3)脑组织有氧代谢增强,能量产生增多,为神经组织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李容(护士):我来补充一点,患者的护理问题还存在,腹胀、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观察胃肠功能,关注腹胀及排泄情况
措施:1.脐周按摩。2.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四磨汤。3.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观察胃液的量色,每次鼻饲前注意观察胃
内潴留情况,>150ml暂停鼻饲,通知医生处理。4 开塞露纳肛,灌肠。预期目标:胃肠功能正常
护士长(护师):恢复期的患者一般都有肢体功能障碍,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功能锻炼?
张曦(护师):(1)急性期,预防关节挛缩变,及废用性肌萎缩,保持各关节功能位,如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各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环绕等动作,不可用力过大,防止扭伤或骨折,经常翻身改变体位,进行床上被动运动,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移行运动。(2)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运动练习,指导患者站立练习,如教病人收腹挺胸、指导患者行走练习,如上下楼梯、重心转移练习。
脑梗死模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住院患者, 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和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男52例, 女28例;年龄61~78岁, 平均69.87岁;1 h~6 d之间发病;17例再发脑梗死, 30例有高血压病史, 28例有冠心病病史, 9例合并高血脂, 未见合并肾病者。
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男50例, 女30例;年龄65~81岁, 平均70.15岁; 1 h~6 d之间发病;15例再发脑梗死, 32例有高血压病史, 26例有冠心病病史, 24例合并高血脂, 1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均有糖尿病史, 其中1年以内4例, 1~10年26例, 11~20年35例, 20年以上15例。
两组病人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发病时间和再发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构成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性肾病构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1.2 临床表现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意识障碍2例, 感觉障碍40例, 高血压20例, 偏瘫:0~Ⅱ级肌力18例, Ⅲ-V级肌力31例, 失语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意识障碍8例, 感觉障碍36例, 高血压45例, 偏瘫:0~Ⅱ级肌力55例, Ⅲ-V级肌力15例, 失语17例。
两组病人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高血压、偏瘫、失语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3 辅助检查
单纯脑梗死患者中, 血胆固醇≥6.5 mmol/L者6例, 甘油三脂≥2.1 mmol/L者6例;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8例, 心律失常5例;头部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 16例基底节区梗死, 5例腔隙性梗死, 其他部位59例。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入院血糖值7.6~10.9 mmol/L者17例, 11~14.9 mmol/L者24例, 15~18.9 mmol/L者29例, ≥19 mmol/L者10例;血胆固醇≥6.5 mmol/L者19例, 甘油三脂≥2.1 mmol/L者15例;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30例, 心律失常16例;头部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 34例基底节区梗死, 15例腔隙性梗死, 其他部位31例。
两组病人血脂水平、心电图异常比例等差别有显著性 (P<0.05) , 两组CT或MRI检查梗死部位构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1.4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降血糖基础治疗、血管扩张药治疗、高压氧、神经营养、脑细胞活化剂, 甘油果糖脱水等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22例, 单纯脑梗死和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各11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入院治疗3月后判定疗效, 疗效分为4个等级:1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者为痊愈;2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Ⅱ级以上者为显效;3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Ⅰ级以上者为好转;症状与体征及偏瘫肢体肌力与入院相同或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
发病入院治疗3月后,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痊愈3例, 显效16例, 好转48例, 无效13例, 单纯脑梗死组痊愈12例, 显效36例, 好转26例, 无效6例, 单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优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2], 糖尿病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独立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管壁纤维化, 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 中小动脉、微动脉为其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积性增高, 使血管中的逆转现象更加突出。血流缓慢加强了自身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促进作用, 致微血栓形成而造成腔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易致梗死, 故除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外, 应积极控制血压。
头部CT或MRI检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病灶以基底节区最多, 其次是腔隙性梗死, 与单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显著性。可能与高血糖相关, 基底节区病变增加下丘脑激素分泌, 血糖升高[3]。高血糖不仅干扰局部脑血流的恢复, 损害血脑屏障, 加重脑梗死及神经功能缺损, 其疗效明显低于单纯脑梗死患者。由于血脂异常, 血流变化异常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提示合并症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粘度增高、血流变学异常及血糖升高而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尤其餐后血糖在正常范围是关键, 可减少合并脑梗死的发生,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同时控制血压,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血液粘稠度, 纠正高脂血症, 预防感染, 保护肾功能, 有助于脑梗死的防治。
摘要:目的 分析单纯脑梗死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优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P<0.05) 。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疗效低于单纯脑梗死与高血糖有关, 症状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60-61.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脑梗死模型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SCI组58例患者, 其中男35例, 女23例, 年龄61~84岁, 平均67.8岁;CI组48例患者, 男30例, 女18例, 年龄60~83岁, 平均68.5岁。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 且存在经DWI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证实的新发脑梗死病灶 (责任病灶) ;SCI组同时存在由MRI证实的非责任病灶; (2) 肝肾功能正常; (3) 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两组病例性别及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两组病例均详细询问既往史, 包括吸烟及长期饮酒史, 测血压, 并于入院第二日取空腹静脉血行Hcy、血脂、血糖等检测;其中Hcy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血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等指标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规定:Hcy≥10μ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吸烟为每日≥10支, 连续>5年;长期饮酒为平均每日饮白酒≥100ml (相当于60g乙醇) , 连续>5年。
2结果
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存在SCI病灶者58例, 占54.7%, SCI病灶直径在0.3~1.5cm的54例 (93.1%) , 数量1~4个,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31例 (53.4%) , 顶叶19例 (32.8%) , 脑干及小脑5例 (8.6%) ;有3例 (5.2%) 病灶直径超过2.5cm, 位于右侧枕叶及颞叶。经χ2检验, SCI组与CI组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Hhcy的患病率两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 急性脑梗死中检出的SCI病灶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 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 , 此类病灶小, 位置较深, 常不引起明显症状;较大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功能相对“静区”或非优势半球顶枕叶, 因此较少出现临床症状[2], 或有时症状轻微而被忽略。急性脑梗死中发现的无症状病灶, 可能是比较陈旧的, 也有可能是与症状性病灶同时发生的, 用弥散MRI更容易发现一些急性无症状脑梗死病灶[3]。CI中的SCI检出率超过半数, 因本研究所选人群仅局限为老年, 不能据此推断所有人群的检出率;对SCI危险因素的研究颇多, 但不同实验设计的研究, 可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等为急性脑梗死的明确危险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 (Hhcy) 血症也为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 SCI组与CI组的吸烟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Hcy的患病率两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提示老年急性脑梗死中存在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灶者与单纯急性脑梗死者危险因素相似。吸烟可加速动脉硬化;长期饮酒会导致代谢紊乱, 尤其是脂代谢紊乱, 产生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硬化、狭窄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易发生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血症等均可引起脑内小动脉、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从而使微血管狭窄闭塞, 导致脑梗死发生;脑白质主要依靠较少的细长分支供血, 当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所致颅内大血管狭窄时, 便有可能出现脑灌注不足也会使其分支小血管内血栓形成, 发生微小深部的脑梗死即腔隙性脑梗死。由于SCI与CI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故对其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可充分利用MRI进行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杨期东, 牛琦.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22 (2) :114-115.
[2]郎森阳.无症状脑梗死的部位和类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11) :646-647.
[3]黄一宁.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11) :643-644.
脑缺血散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组方选择中药制成脑缺血散散剂, 进行小白鼠动物实验, 明确该散剂无毒副作用。
对来院就诊的220例脑梗死患者, 进行仔细病史采集, 体格及专科检查, 确诊依据采用头部CT、MRI, 另外进行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 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的严重疾病, 所有病例均达到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根据来院先后, 随机将患者分成西医组和脑缺血散组, 其中脑缺血散组:110例 (男62例, 女38例) , 年龄60~86岁, 平均73.13岁, 其中有高血压病史45例, 冠心病史15例, 糖尿病史14例, 颈椎病史11例, 其他疾病史25例;CT证实:有基底节区梗死60例, 有颞顶叶梗死39例, 有枕叶梗死9例, 其他部位梗死2例。对照组:110例 (男59例, 女51例) , 年龄:61~89岁, 平均73.57岁, 有高血压病史46例, 冠心病史13例, 糖尿病史12例, 颈椎病史11例, 其他疾病史28例;CT证实:有基底节区梗死57例, 有颞顶叶梗死38例, 有枕叶梗死9例, 有其他部位梗死6例。并对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P>0.05) 。西药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脑缺血散组, 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脑缺血散治疗。
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降颅压、改善脑代谢、提高脑供氧、降低血粘度及将血压、血糖控制在适度范围等, 脑缺血散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缺血散散剂 (组方为当归、桃仁、红花、甘草、川芎、牛膝、天麻、水蛭、三七按一定比例自制成的散剂) 冲服, 每天2次, 每疗程15d, 连续2个疗程, 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指标采用意识状态观察, 眼球活动程度, 面瘫程度, 言语表达能力, 肩关节、手及下肢的肌力, 站立行走的能力;对数据及查体医师均进行严格培训, 治疗前后数据的采集采用量化打分的办法, 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有三名医师独立查体评分, 取平均值; (2) 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以上, 病残程度达<1级;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 病残程度为≥1级;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功能缺损评分增加超过18%评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 两组间资料根据计数或计量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2 结果
脑缺血散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下降明显, 但脑缺血散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佳 (P<0.01) ;治疗2疗程后脑缺血散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未发现显著血压、肝、肾功能变化, 未出现皮疹及过敏等不良现象, 见表1、表2。
3 讨论
注:*P<0.005
注:*P<0.005
脑梗死在中医“中风”中论治, 其病因大体由气、血、风、火、痰、虚等因素组成, 它们互相促进和转化, 最终导致血瘀, 进而闭阻脑脉。西医则认为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 血液黏稠度增高, 凝血功能增强, 血流阻力增高, 血流缓慢, 微循环血液灌流减少;另外, 血管壁表面受损, 光滑度降低, 负电荷数量减少,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更易附壁, 形成栓子, 阻塞脑血管, 引起该血管供应区的脑组织缺血坏死[2]。
该组方中的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具有活血祛瘀作用, 当归除具活血功能外还具有养血补血的功效, 与前述活血祛瘀药物合用, 达到祛瘀而不伤阴的作用, 牛膝祛瘀并引血下行, 有利于瘫痪患者四肢功能的恢复;甘草由类激素作用, 有利于改善脑水肿, 促进脑代谢恢复, 并调和诸药。水蛭破瘀散结功能极佳, 张锡纯认为水蛭入血分破瘀血, 不伤新血及气分。可作为久病入络或新病暴成瘀血的首选药物;提取的水蛭素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作用为抑制凝血因子激活, 抑制血小板凝集, 阻碍血栓形成, 并且有溶解血栓的作用, 并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可溶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改善微循环。血府逐瘀汤与水蛭合用显著加快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3]。天麻有扩血管, 降低血粘度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4], 天麻提取物G2 (乙酸乙酯部位) 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5]。三七总甙能显著减少脑组织和血管中的丙二醛, 具有清除黄嘌呤氧化物产生的氧自由基作用[6]。该方诸药相互作用, 协同具有改善脑血管微循环, 加速纤维蛋白降解, 溶解微栓子, 促进坏死脑组织的吸收清除;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阻止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聚集, 防止新血栓形成。
该散剂临床实验证明无毒副作用, 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治疗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1.
[2]吉中国, 孙学东, 范璞,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04, 44 (5) :20.
[3]陈晓醒.血府逐瘀汤加水蛭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1) :1839-1840.
[4]Shang WF.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Gastrodia[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2000, 23 (1) :32-34.
[5]林青, 李秀芳, 李文军, 等.天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 2006, 10 (1) :33.
脑梗死模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组成观察组, 其中, 男性48例, 女性32例, 年龄46~82岁, 平均64.3岁, 入院前对患者的血糖值和血压值进行测定, 按照病情,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组 (46例) , 即观察组I, 糖尿病正常血压脑梗死组 (34例) 组成观察组II[2];同时,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无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组成观察组III, 观察组III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45~82岁, 平均63.5岁;选取40例体检结果健康者组成对照组, 该组患者无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其中,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年龄41~79岁, 平均65.1岁。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按照WHO1997年公布的诊断标准, 对脑梗死的诊断按照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学术会议中公布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观察组I、观察组II和观察组III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经头颅CT诊断, 证实均为急性脑梗死[3]。
1.3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的前3天, 每天清晨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 测量3次, 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测量内容包括患者的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以及平均动脉压 (MBP) ;在患者入院的24h之内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测量法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值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I、观察组III的DBP、SBP以及MBP均比观察组II和对照组要高, 观察组III的MBP和DBP值比观察组I明显升高;此外, 观察组I、观察组III与其它两组相比, 血糖升高情况明显, 即高血压组的血糖升高情况更加明显;观察组I、观察组II和观察组III与对照组相比, BUN与Cr的指数更高,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I、观察组II和观察组III、对照组血压数据对比见表1;观察组I、观察组II和观察组III、对照组血糖和肾功能数据对比见表2。
3 讨论
在糖尿病患者中, 心脑血管疾病是常常伴生的疾病之一, 据统计, 糖尿病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发病率高2~3倍, 通过对糖尿病脑梗死以及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发现, 在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糖尿病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非糖尿病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中, 均有严重的代谢紊乱情况[4]。相关专家和学者认为,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应该在观察其血糖变化情况的同时监测好患者血脂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血脂升高, 应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降脂治疗。此外, 本文的临床观察结果也证明,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BUN以及Cr指数较高, 这也说明患者肾功能的变化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5], 因此, 在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患者肾功能的变化。
此外, 据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表明,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对患者的危害大, 后续并发症较多, 病死率极高。本文的研究资料显示, 将糖尿病脑梗死组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 高血压组的预后就相对较差。因此, 在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和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要注意患者的降压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不仅要控制患者的血糖, 还要对患者进行降压、调脂治疗。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患者肾功能的变化, 以保护好患者的肾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糖尿病脑梗死及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关系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80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组 (46例) , 即观察组I, 糖尿病正常血压脑梗死组 (34例) 组成观察组II;随机选取40例无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0例组成观察组III, 选取40例体检结果健康者组成对照组, 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I、观察组III的DBP、SBP以及MBP均比观察组II和对照组要高, 观察组III的MBP和DBP值比观察组I明显升高;观察组I、观察组III与其它两组相比而言, 血糖升高明显,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和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 要注意降压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不仅要控制患者的血糖, 还要对患者进行降压、调脂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小辉.糖尿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特点及与预后关系[J].中外医疗, 2012 (15) :65-66.
[2]张东铭, 张苏河.糖尿病脑梗死及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5) :45-4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146, 153.
[4]陈兴活.岑桂芳.老年人脑梗死范围与早期白细胞数、血糖值及近期预后的关系[J].临床荟萃, 2000, 15 (6) :275.
脑梗死模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的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各30例, 并根据其病因分为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其中脑梗死组中的男性患者为16例, 女性患者为14例, 年龄在20~7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8.3±14.5)岁,病程为3~ 25 d, 平均为7 d, 该组患者中均无内脏功能不全的患者。 糖尿病组中的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为15例,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13.5)岁,病程为2周~ 15年,其平均病程为6.7年,该组患者中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或者体征的患者为15例;无神经系统症状或者体征的患者为12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组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7.5±11.3)岁,其糖尿病程患者为6个月~ 10年,平均为7.5你那,脑梗死病程为1~30 d,平均病程为13 d。 另外在选取同期进行身体检查的人员30例,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15例,年龄在2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5.7±10.4)岁[2]。
1.2方法
对选取的患者在入院的1个星期内进行健康检查,通过某公司生产的TSA型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对患者的冷觉、温觉以及冷痛觉和热觉等进行测定,其基础的测量温度为32 ℃, 温度的变化范围在0~50 ℃之间, 刺激变化率的标准,冷、温感觉的温度为每秒1 ℃,冷、 痛感觉为每秒1.5 ℃。 并对双侧大鱼际肌和足背等刺激部位进行冷、温觉的测量,每个部位4次,每次相间隔5秒,而冷、热痛感觉的测量为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0 s。 在身体的左右侧交换进行,两侧的测试间隔需要保证在2 min之上[3,4]。
1.3判断标准
对3组患者和正常组中的冷觉、热觉以及冷痛觉和热痛觉等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对各组患者的冷觉、热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分析
将3组患者和正常组的冷觉、热觉进程对比,其中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中的双手和双脚的冷觉、热觉相对减弱,两组和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左足冷觉以及双足的热觉减退较为明显,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的左足热觉以及糖尿病组的双手和双脚冷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分析
将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其中和正常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组的双手以双脚的冷痛觉减退,脑梗死的左足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双足的热痛觉减退,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与脑梗死组的左足热痛觉以及糖尿病的双足的热痛觉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和正常组相比,脑梗死组(a):(t=2.788;t=3.629;t=4.242;t=3.476;t=4.381;t=4.772;t=9.840;t=6.429),aP<0.05。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t=3.439;t= 5.800;t=5.310;t=4.556;t=4.353;t=7.400;t=13.024;t=9.11),*P<0.05。 糖尿病组(b):(t=2.650;t=8.543;t=4.230),bP<0.05。 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相比,脑梗死组(左足热觉,a*):t=4.345,a*P<0.05。 糖尿病组(双手和双脚冷热觉,b*):(t=2.063;t=7.000;t=3.700;t=2.063;t=3.553;t=5.931;t=4.742;t=3.135),b*P<0.05。
注:和正常组相比,*P<0.05;和脑梗死组相比,aP<0.05;和糖尿病组比,较bP<0.05。
3讨论
定量感觉检测(QST)属于一种能对感觉进行定量判断的神经物理学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对患者的感觉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和评价操作[5]。 QST能将粗大和细小的感觉神经纤维充分展现出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评价,真实的反应破坏的病变以及刺激性的病变。 即当疾病选择性的累及较大直径的感觉纤维时,则评估的是触觉和振动觉,反之则为冷觉以及热痛觉的阀值。
通过该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将脑梗死、糖尿病以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障碍程度的测量,并和正常的对照组相对,其双手、双脚的冷痛觉、热痛觉和热觉、冷觉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方便了相关人员对其研究,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6]。
综上所述,脑梗死组中均出现感觉减退或者缺失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主要是由于其小直径的感觉纤维造成的,并且其冷觉阀值比正常组低,而热痛值较高;其中合并组中的各项值均高于其余两组,由此可见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的感觉功能缺失的影响最为严重。
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程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5月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的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各30例,并根据其病因分为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并另外抽取30例身体健康的人员组成对照组,通过神经定量感觉检测的方式对其冷觉和热觉以及冷热觉等进行测量,并和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将3组患者和正常组的冷觉、热觉进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脑梗死、糖尿病以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感觉障碍程度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的感觉功能缺失的影响最为严重。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篇8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 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 旧称脑血栓形成, 又称脑梗死。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 防治脑水肿, 治疗合并症。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 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患者的目的是, 转变患者对脑梗死的认识,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应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激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护理, 特别是康复计划。在住院期间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 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做好家属及患者的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重要, 从而对于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 尤为重要。总之, 实施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出院护理和康复指导, 对于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一般护理
1.1 环境
住院患者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 危重患者置单病房, 以免互相干扰。病室环境一定要干净整洁, 通风良好, 床单位平整, 随脏随换, 做好为重患者防止褥疮的工作。
1.2 卧位
患者危重, 有意识不清时应卧床休息,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保持口腔清洁, 定时翻身、拍背, 注意观察病情, 加强护理。肢体活动有障碍的患者, 鼓励主动活动,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疾病造成失语症的患者, 尽早协助其进行语言训练。
1.3 饮食
脑梗死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 (高血者) 、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 供给足够水分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 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 提倡食用植物油。脑梗死造成昏迷的患者暂禁食, 48h后给与鼻饲流质饮食。患者的饮食要有规律, 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脑梗死的患者应适当饮茶, 可以增加血管韧性, 改善血液循环, 最好戒烟戒酒。
2 主要并发症的护理
2.1 心肌梗死
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对脑梗死患者, 我们要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如发现有心肌梗死, 应对应心脑血管病症采取同时治疗方案。
2.2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成为脑梗死的最主要的致死因素。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容易产生的沉积性肺炎。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 提倡勤翻身、勤吸痰。有些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当, 造成菌群失调, 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 抵抗力差, 也增加了易感因素。
2.3 褥疮
脑梗死危重昏迷的患者,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定时翻身拍背, 活动肢体, 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预防褥疮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如果条件许可, 应给患者使用气垫床。
2.4 关节挛缩
脑梗死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训练, 患侧的肌肉会发生废用性萎缩。患者的关节长期不能正常活动, 缺乏功能锻炼, 会造成患者关节畸形、挛缩。
2.5 痴呆
部分脑梗死的患者由于梗死部位不同, 有的患者, 出现了广泛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梗死, 出现认知功能的下降, 造成痴呆。
3 用药指导
脑梗死早期治疗必须使用溶血栓疗法,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 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 富含水分, 易溶解, 这样见效快, 疗程短, 但要密切观察病情, 用溶栓剂、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脑梗死患者往往血糖高, 对治疗不利, 必须积极控制。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 要增加脑血流量,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以图缩小梗死面积, 可以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对于脑梗死的患者, 护士要做好健康指导, 随时调节血压, 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
4 心理护理
对于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 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在临床上积极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对于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 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安慰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生活自理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应加强患者社会责任感的诱导使其有顽强的斗志与疾病进行抗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正性的情感支持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高度信任感,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护理人员除了按时按量完成治疗护理任务外, 还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思想反应, 掌握好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使患者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医护人员主动热情地介绍康复护理计划, 耐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锻炼, 并指导家属帮助训练, 使患者很快康复出院。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 使身体早日康复。激励患者配合各项治疗, 特别是康复计划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之后, 鼓励患者树立乐观情绪, 面对现实。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树立长期康复训练信心, 培养患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让心理适应社会。社会及家庭给予患者精神及生活的支持, 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注意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患者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支持, 解除患者的顾虑, 稳定患者的情绪,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