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失语患者

2024-12-13

脑梗死失语患者(精选9篇)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对脑梗死失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64例脑梗死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应用中国康复中心失语检查法评定患者康复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言语功能评分 (64.1±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 (47.6±8.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优质护理可有效增强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梗死失语患者,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较高, 后期的治疗时间较长, 尤其出现了失语症的患者, 在沟通上存在障碍, 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目前脑梗死失语症的发病率高达20%~30%, 语言功能缺失会导致患者与其他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失去正常的联系,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采用语言测评工具衡量患者的语言障碍程度, 并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康复锻炼,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1]。而优质护理服务强化人文关怀, 加强基础护理, 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 最大程度地恢复言语功能。为了研究优质护理对失语患者恢复言语功能的作用, 特选取我神经内科64 例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64例脑梗死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45~78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13例, 年龄42~83岁。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对64例患者均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措施, 在护理方面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优质护理干预。

1.2.1 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1.2.1.1 选择合适的时机, 营造舒适的环境进行失语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醒、情绪平稳时, 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进行语言训练, 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以30 min为宜, 以免患者疲劳。环境会影响患者的心情, 而心情则是患者恢复的关键因素。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中, 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责任护士要为患者营造出舒适安静的医疗环境, 还要做到言语轻柔、态度耐心、过程细心, 为患者提供家一样的温暖环境。

1.2.1.2 语言训练方法语言训练的初期, 患者语言尚未恢复时, 可以指导患者用手势、表情、眼神、文字等表达方式来和家属及医护人员进行综合沟通, 以防止患者自我封闭, 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2]。后期责任护士可以先指导患者主动练习吞咽和咀嚼, 使舌头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运动能更加协调, 比如嗑瓜子、嚼口香糖等。然后再反复进行口形、发音训练, 让患者从简单的“是”或“不是”开始回答练习, 提问时语速尽量缓慢, 给出患者回答问题的充分时间。当患者理解困难时用动作手势来表示。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暴躁、失望、放弃的情绪, 这时责任护士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患者体会到关爱, 看到希望, 重拾信心, 积极参与到治疗护理之中, 这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 协助其制订人性化、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并积极帮助患者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具体训练如下: (1) 对于表达性失语者, 责任护士用词卡或图片教会患者基本口语表达, 一般多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例如:吃饭、喝水、大便、小便、吃药等。 (2) 对于感觉性失语者, 责任护士对于某一件事应反复说给患者听, 然后让患者复述, 使患者逐渐的理解、记忆。比如“吃饭”, 多次对患者示范拿筷子吃饭的动作, 同时告诉他这个动作叫做“吃饭”, 从而患者就会理解并主动拿筷子吃饭。 (3) 对于传导性失语者, 责任护士要让患者把耳听、辨认、朗读和书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先从一个字开始, 然后是一个词, 逐渐发展成一句话。尽量选择适合患者文化水平, 生活情趣的内容, 使患者感到兴趣。 (4) 对于命名性失语者, 利用图片、字卡让患者进行匹配训练。刚开始卡片不宜过多, 责任护士说出图片名, 让患者找出来, 反复练习;也可以进行字卡的练习, 把图片放在患者面前, 让患者找出与其相匹配的字卡。 (5) 对于完全性失语者, 责任护士可采用非言语交流方式作为主要的代偿手段, 如手势语的训练或交流板, 尽量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语或图片呈现给患者, 让患者能指出想要做的事和要说的话。也可以让患者经常听些广播和音乐, 来刺激听觉功能, 同时使患者心情愉悦。

1.2.1.3 健康教育尽可能随时随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多样化健康教育, 让他们知道言语功能锻炼对言语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虽然这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 但一定要坚持锻炼, 这是患者重返社会的机会。告诉患者吸烟饮酒会加大血管的脆性, 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让患者自身提高对戒烟戒酒的重视度。提醒患者注意天气变化, 随时增减衣物, 以防止骤冷骤热引起脑血管病的复发。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饮食宜清淡, 低盐低脂少糖, 多饮水, 多吃粗纤维食物。

1.2.1.4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突发失语后不管这种现象是不是暂时的, 失语者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大多表现为焦虑、抑郁、沮丧, 更极端者则会出现自杀倾向。患者虽然不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大多数智力是正常的, 可以听见或理解周围人所谈论的内容, 所以家属或医务人员讲话时要注意用语谨慎, 不要过多流露出怜悯的态度。由于失语症患者的表达能力比较差, 有些家属可能不理解, 此时责任护士应更加细心呵护, 尊重患者, 使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 使患者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 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克服焦虑情绪, 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1.2.2 评定指标应用中国康复中心失语检查法评定实验前后患者康复效果。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7.0 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数据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言语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优质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言语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评分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 饮食不健康及生活作息不规律, 使脑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遗留失语症状的患者也随之逐渐增多。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任何疾病发病之初, 应立即进行康复护理, 以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 阻止疾病进展[3], 所以对患者实施早期优质护理服务极为关键。失语患者的治疗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护理, 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可能会持续下降, 无法再过上以前的正常生活。优质护理服务不但可以促进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 还可以降低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一些问题, 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优质护理服务使护患之间, 护士与家属之间少了隔阂, 多了亲切。如亲人般的关怀带给患者如家的感觉, 使患者更加容易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好地配合训练。通过对64 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实践, 深切体会到应用优质护理, 可有效增强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永敏, 李燕梅, 李根林.脑卒中回言胶囊治疗脑卒中失语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0, 45 (10) :756-758.

[2]赵瑞祥.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 2011, 15 (6) :87.

[3]张云飞.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10 (4) :48-49.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医学检验措施的应用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对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进行检验,分析检验方法的运用以及血清胱抑素C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46例脑梗患者第3天血清中胱抑素C检测结果平均值为(1.44±0.47)mg/l,第5天血清中胱抑素C检测结果平均值为(1.61±0.46)mg/l,与参考值对比,均呈增高状态。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梗死间存在密切关联性,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自动化程度高,所测数值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患者的饮食护理体会 篇3

脑梗死(CI)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致残率高,后遗症多,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在高龄人口中占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占脑卒中的15%~20%,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的预后与恢复期饮食护理密切相关,正确的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能力。2010年12月一2012年9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现将饮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5—91岁。

入院时肢体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81例,失语30例,昏迷20例。以往有高血压病史83例,冠心病史26例,糖尿病史l4例。在常规脑梗死治疗的同时,均给予积极的饮食护理干预,结果除10例死亡外,其余9O例痊愈或好转出院。

2.饮食护理体会

2.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饮食

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动、静脉溶栓者溶栓之前应予禁食,溶栓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给予低糖饮食,嘱多食绿色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吞咽困难呛咳者可留置胃管行鼻饲饮食。进行鼻饲饮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经胃管给食时首先要确定胃管在胃内,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②经胃管注入食物时速度要慢,以免发生反流引起误吸,可应用鼻饲泵匀速泵入。③经胃管注人食物时应将床头抬高30~40,避免发生反流引起误吸。④留置胃管患者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2次/d。⑤胃管要定期更换,硅胶管每42d更换1次,普通胃管每30d更换1次。

2.2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饮食

①限制脂肪摄人量。每天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脂,而用植物油脂,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25g/d,每月在750g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每人摄入量应在300mg/d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②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人,血脂即会下降,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质量也会下降,嘱患者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质量,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③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黏滞有利。④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限制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当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增加体质量、血糖、血脂及血液黏滞度,对脑血栓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如脑血栓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应用降糖药而产生低血糖时,可适当饮用饮料以防止血糖继续下降,当一过性低血糖缓解后,就不要再饮甜饮料了。⑤脑血栓的患者食盐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天食盐纳入量<3g,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⑥要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进食一些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有降脂作用的食物。⑦平时宜吃清淡、细软的食物,宜采用蒸、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2.3脑梗死并发糖尿病的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病情轻重、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均应首先坚持糖尿病饮食治疗。护士应熟练掌握饮食的计算方法,监督患者摄人定量的热量,为患者制定的三餐热量分别大致为1/5,2/5,2/5,三餐要准时定量,这样可使血糖浓度波动小,防止因进餐次数少而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改善胰岛素的功能。脑梗死患者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此类患者应禁食动物脂肪、动物内脏,食用不饱和酸含量高的油类,因其具有降血脂作用;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易便秘,所以宜食粗纤维量高的蔬菜,粗纤维蔬菜可通便。

2.4通过饮食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脑梗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过多食用高糖食物,可使血液黏稠度加重;吸烟、饮水过少、不吃早餐等也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血栓形成,食用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导致血液黏稠,血管易出现栓塞。日常生活中应保证足量饮水,睡前一杯水,起床一杯水。如有必要半夜加一杯。脑血栓患者应当不抽烟、不喝酒。

3.小结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失语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I及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经过标准汉语失语检查法 (ABC法) 口语检测确诊为运动性失语[3]。其中男43例, 女31例。年龄48~83岁, 平均 (68.8±10.3) 岁。病程自4~52 d, 平均 (15.3±7.6)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患者44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失语常规护理处置, 基本上涵盖偏瘫相关护理干预, 吞咽功能锻炼、伸舌训练、发音锻炼、问答训练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笔者所在医院自创三维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法进行护理干预, 在康复功能锻炼开始之前, 通过对患者失语程度及ABC法评价患者语量、发音困难、复述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出患者个人语言功能三维度丧失具体情况, 然后给予有偏重的三维度康复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唇舌发音锻炼

指导患者通过先进性口型对位, 然后通过声音支配的方法锻炼唇舌发音的能力, 可以通过镜子让患者自我观察发音前口型是否对准, 然后给予声音示范, 让患者开始模仿, 并录制下后让患者不断进行自我纠正, 从容易锻炼的韵母开始, 到声母、单字、短词、短句、长句逐步过渡[4]。一般患者每日锻炼3次, 每次30 min, 对于发音困难的患者, 每日可进行5次, 注意在锻炼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信心和鼓励。

1.2.2 发音肌肉锻炼

训练方法自基础肌肉锻炼开始渐渐发展到整体肌群训练, 先进行舌部的伸缩、展卷及口腔内壁环绕抵壁运动, 再实施闭口、鼓腮、咀嚼等发音器官训练, 使其口腔肌肉渐渐恢复灵活。锻炼时还可辅以吹气、深呼吸等进行同步训练, 使患者口腔整体灵活性及发声相关肌肉的肌组织及神经支配功能恢复。一般患者每日锻炼5次, 每次10 min, 对于语量过低的患者每日可进行10次。

1.2.3 跟读反应锻炼

嘱患者面对镜子、应用复读机实施跟读发音, 最开始只需朗读单个拼音字母, 而后开始朗读单字, 进而发展到短词、成语、短语、句子, 直至段落,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地纠正发音及发音肌群的协调, 使患者的发音能力逐步恢复正常。而后, 为患者实施图片认读训练, 并且在其生活自理锻炼的过程中不断与其进行口语沟通, 使其社交能力逐渐恢复。一般患者每日进行锻炼3次, 每次20 min, 对于复述能力较差的患者每日可进行5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失语程度改善、语言能力恢复情况。语言能力恢复情况对两组ABC法计分中各亚项在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对比, 各亚项包括流利性, 信息量, 复述, 色命名, 词命名, 是否, 听辨认, 反应命, 执行指令等方面[5]。失语程度主要分为完全失语和不完全失语, 其中完全失语是指完全无法复述和自发言语, 不完全失语为复述及自发言语存在障碍, 根据语量、短语数、复述能力及对话能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其中轻度为语量在51~99字每分钟, 可复述长句, 略感说话费力, 中度为语量在50字/min之内, 短语句3个以内, 说话含糊不清, 可复述部分短句, 重度患者能复述部分字词, 但仅能说几个字、词作为回应[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ABC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各亚项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治疗后ABC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ABC法评分各亚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2.3 失语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失语改善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后失语是颅内支配语言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直接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即体现在表达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丧失[7]。研究指出, Broca区域受损系运动性失语的主要本质原因, 本病患者其语法运用能力及口语表达顺畅能力丧失[8]。另有学者指出, 不仅是Broca区域受损可诱发失语, 皮质下白质、脑室周白质、岛叶、顶叶等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也可诱发语言功能显著受损[9,10]。当前, 脑梗死后失语病患原则上必须实施后续的康复训练, 而且必须尽早锻炼, 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语言中枢的神经功能的功能, 锻炼起始时间与康复效果有显著的关联因素, 越能够尽早投入康复治疗, 患者其失语症状越有更大的几率完全或更大程度低恢复[11]。临床研究指出, 科学完善的语言训练能够使颅内未受损语言中枢的神经元受到生长刺激, 进而代偿性地执行语言功能[12]。同时, 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口腔及声带处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的代谢速率, 使高级中枢的技能得到显著的恢复, 尤其能够避免咽、喉、舌等器官组织发生用进废退性质的生理功能丧失, 同时辅以视觉及听觉及视觉的反馈锻炼, 使其神经感受器协同恢复, 最终实现正常口语功能的行使, 并具备接近正常人的语言反应能力[13]。

在分析目前国内外主要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对于失语程度评价可反馈的患者主要失语具体问题评估能力进行了康复功能锻炼的整合, 通过对患者口舌发音能力的锻炼提高患者的发音能力, 已解决患者发音困难的问题, 以口型匹对、发音示范、自我纠正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患者的主动性, 通过配合心理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发音能力[14]。然后通过对患者语量的评估针对性给予患者发音肌肉的锻炼, 降低了患者在失语阶段发生发音肌肉萎缩的情况, 并增强了患者对发音肌肉的控制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语量, 通过跟读和情景模拟的形式增强了患者的跟读复述能力[15]。通过对患者常见的失语三维度问题表现给予的三维度针对性训练不仅个性化的提供了不同患者的针对性功能康复锻炼问题, 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康复过程中的精力投入, 临床康复效果更为有效[16,17]。

通过对比观察可见, 通过三维语言功能康复锻炼后患者的失语程度较常规护理干预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在ABC法各亚项的改善也明显由于常规锻炼患者, 由此可见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法对脑梗死失语患者应用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74例脑梗死失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临床处置和护理, 观察组44例在常规临床处置的同时还实施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 主要包括唇舌发音锻炼、发音肌肉锻炼及跟读反应锻炼,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失语程度改善及治疗前ABC法评分各项差异。结果:两组患者ABC评分各亚项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各亚项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失语程度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失语程度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三维发音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失语程度, 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情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简单, 操作条理,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 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6~82岁, 平均 (53.4±4.8) 岁;病程2~60 d, 平均 (25.4±7.4) d;左侧麻木的患者22例, 右侧麻木的患者18例;治疗组患者中,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51.4±3.9) 岁, 病程2~58 d, 平均 (24.8±6.8) d;左侧麻木的患者21例, 右侧麻木的患者19例;病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麻木表现等基础资料上差异无显著统计意义 (P>0.05) , 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的40例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对治疗组40例患者, 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疏导心理。当患者丧失肢体运动及语言时, 本能的感到沮丧和恐惧, 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杀倾向, 因此,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密切注视患者情绪, 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 从患者立场去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引导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安抚患者出现的恐惧、紧张,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 (2) 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维持患者体位正确。护理人员应首先将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好, 并及时帮助患者翻身, 防止患者长时间一个姿势皮肤不能保持干燥, 产生褥疮。并给患者安排两次全身按摩, 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 (3) 督促患者进行运动锻炼, 可从被动肘关节旋转屈曲, 手指并拢屈伸到主动肘关节屈曲, 手指灵活运动。从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双下肢下垂坐位训练, 到患者在帮助下站立, 当患者可以独立站立保持体位平衡时, 可开始在人帮助下进行步行训练, 最后达到自己独立行走的目的。对手指也要开始训练, 简单进行接物训练到自己梳头、穿衣等基础生活自理训练。活动时间应由短及长, 训练强度也要由弱及强, 锻炼到患者可承受就好; (4) 语言训练。从练习简单的咀嚼吞咽、锻炼患者的舌头伸缩到做单音节发音、字句重复训练, 口型示范指导纠正患者的发音, 直到简单的语言交流和长句问答。应在训练过程中称赞患者的进步, 不能嘲笑患者; (5) 使患者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少吃多餐, 不喝酒、抽烟, 早睡早起, 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1.3 疗效观察:

依照中华医学会组织制订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恢复制定疗效观察的标准。 (1) 痊愈:在治疗疗程结束后, 患者没有功能缺损情况, 没有病残出现; (2) 显效:治疗后, 患者功能可恢复到病前70%~90%, 病残程度1~3级; (3) 有效:治疗后, 患者功能可恢复到病前的50%~70%, 病残程度>3级; (4) 无效:治疗后, 功能缺损情况无改善或增加。对疗效的评判用总有效率来表示, 总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的综合。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之间使用t检验, 概率以P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患者40例中, 痊愈患者3例, 显效患者14例, 有效患者10例, 无效患者13例, 痊愈率3例 (7.5%) , 总有效27例 (67.5%) , 治疗组患者中, 痊愈6例, 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6例, 痊愈率6例 (15.0%) , 总有效34例 (85.0%) , 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相较对照组都有明显提高, 结果有统计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导致的偏瘫失语对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十分明显, 同时由于发病突然, 患者常常无法反应过来, 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而抢救就医时间对脑梗死患者非常重要也非常宝贵。因此, 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1,2,3,4]。同时, 突然发病常令患者及家属六神无主, 不知所措, 被自己的症状吓到从而摧毁自身战胜病魔的决心。因此,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恢复, 在护理过程中, 医务人员要有充足的耐心, 悉心安抚患者, 鼓励其勇敢面对自身疾病, 同时配合治疗。因其肢体不便, 护理人员可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 勤擦洗, 防止患者长期卧床产生褥疮[5], 从而增加护理的难度。在饮食方面, 脑梗死偏瘫失语的患者应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 不食刺激性食物, 多补充水果、蔬菜和蛋白质。在病后3~6个月的功能恢复最佳时期中, 护理人员可积极鼓励引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综上所述, 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脑梗死偏瘫失语的患者康复, 同时使其自身自觉配合治疗并坚持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1]李东阳.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1) :45-46.

[2]胡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9) :726-727.

[3]朱海娃.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4) :159.

[4]赵亚.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239.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12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60±8) 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10例, 年龄46~77岁, 平均 (61±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初次发作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MRI) 显示存在明显的左侧语言优势半球梗死灶; (2)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3) 发病前语言功能完全正常; (4) 意识清楚, 可配合临床检查; (4) 肢体运动障碍相对较轻[2]。

1.2.2 排除标准

(1) 右侧大脑半球存在梗死灶; (2) 多次发病及遗留语言障碍; (3) 严重躯体疾病、药物或乙醇依赖史、精神疾病[1]; (4) 影响临床数据质量和采集的其他情况。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出现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 但其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病痛,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身心变化, 对其进行相应心理疏导。另外, 临床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治愈病例, 使其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当患者病情处于发展过程中, 是病情恢复的最好时机, 此时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使其清楚了解自身疾病, 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1.3.2 语言训练干预

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 应有计划和按步骤进行, 将听、说、动有效结合起来, 对大脑皮层进行有效刺激, 促进语言运动中枢功能恢复, 进而获得发音、连句、说单词以及日常用语的效果。

1.3.2. 1 听患者只会发出单音不能词句时, 应先让其听, 然后采取音、词相关训练。

护理人员要让其听轻柔音乐以及拼音磁带, 音量不宜过大, 对时间无限制, 以患者舒适为宜, 但是要对语言中枢以及兴奋大脑皮层给予有效刺激[3]。

1.3.2. 2 动护理人员需有效指导患者进行伸舌运动, 使舌头的灵活性明显增强。

此外, 患者应重复进行闭口、吹气及张口, 从而使其面肌协调性明显提高。

1.3.2. 3 音音是整个康复运动的关键环节, 发音的所有训练需在一周内完成, 需明确患者掌握单韵母发音后, 再进行双韵母发音, 重复训练, 可有效刺激语言运动中枢。

1.3.2. 4 字患者首先要数整数, 如1、2、3、4, 或采取算数练习, 说出10以内的加减法。

另外,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掌握日常用语。此外,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学习难发字, 让其根据口型进行发音, 第一次不可以过度练习, 以免出现反效果。

1.3.2. 5 词患者如果可以发出字词音, 内心非常激动, 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连词, 例如“吃东西”“打针”“饮水”等, 虽然片言断语不够完整, 但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3.2. 6 语句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让患者回答“今天食物有哪些”“今天是几号”“朋友姓名”, 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 “今天是星期几”“亲属叫什么”, 经常和患者进行交谈, 对语句连贯性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但需特别注意在整个训练当中不可操之过急。

1.3.2. 7 初期正确指导发音

患者口中发出的词汇量相对较少, 说话较吃力, 发音不标准, 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发音, 缺乏连贯性。护理人员应在康复训练早期指导患者发音, 看图说字, 待到发音吐字清晰后, 采取相对应组词活动, 进而激活患者的情绪。此外, 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病情采取讲故事训练和读报纸, 以促进其语句连贯性以及完整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语言康复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失语程度评价标准:正常:极少能分辨出言语障碍, 患者主观存在语言障碍, 但听者不易察觉;轻度:言语流利, 理解障碍, 思想及言语表达无明显限制:中度:能够讨论日常问题, 但因言语能力明显降低, 部分谈话困难;重度:言语交流中出现不连续言语表达, 大多数需听者去揣测、询问等, 可以交流的信息范围有限, 听者在言语交流中感觉困难;完全失语:没有意义的言语或听觉理解能力完全丧失。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4]。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语言康复程度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完全失语、重度、中度、轻度失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治疗后, 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其中运动性失语为最常见的一种, 其又被称之为表达性失语或Broca失语, Broca区域是语言形成的重要部位, 一般位于语言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后部, 又被称为语言中心, 其功能主要为整合语言信息。右利手患者显示明显的左侧语言优势半球, 同时, 语言优势半球与性别没有关联[5]。其相关症状为单纯语言表达障碍, 或者还可以表现为语言失用和不完全Broca失语症状共存, 可相对保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及构思能力, 同时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右侧肢体瘫痪, 对患者健康、生命质量带来不良影响[6]。

充分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果的保障, 其可以全面调动患者能动性, 使其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 对机体功能再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后14 d内, 因此, 发病初期对患者语言康复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可以加速代偿活动, 对脑损伤后的高级中枢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以及使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董瑞国和高素荣[7]的报道相似。提示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辽宁省本溪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语言康复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重度、中度失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轻度失语率及语言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脑梗死运动性失语,语言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玲, 庄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34 (2) :584-589.

[2]姜鸿, 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2 (1) :25-26.

[3]郭世忠, 米强.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2 (7) :309-310.

[4]鲁敏.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4 (16) :2220-2221.

[5]王芳.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 2012, 6 (17) :2636-2326.

[6]李苏香.康复护理干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6 (10B) :50-51.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均经颅脑CT确诊,符合诊断标准[2]。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6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19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38~81岁,平均56.4岁。另选取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2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37~82岁,平均5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脑卒中并发症临床表现:(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2)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3)认知与情绪障碍。

护理方法:对照组:为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介绍相应疾病知识,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指导其正常恢复训练。观察组:康复护理:(1)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十分重要,早期康复护理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和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3],从目前医学护理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而脑缺血、脑卒中的患者则在发病后当天即可进行康复训练。(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的护理:a.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患肢保持正常的功能位,既可防止因躯体变形而影响呼吸道通畅,又可减少患肢因长时间受压影响血循环。采取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每1~2 h协助翻身1次,减少患侧卧位。卧位时应注意肢体的摆放,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时,应在下肢外侧置枕头或糜子袋,足下垫硬物,使足与小腿成直角,关节放置时间屈伸各半,仰卧位时,患肩垫枕,使肩胛处于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要垫枕,使肘腕伸直,掌心向上;患侧卧位时,肩部垫软枕,以60°~80°倾斜为主,不可过度侧卧位,两下肢间垫枕,以免压迫患肢。b.辅助被动运动:对患肢关节进行辅助被动运动,2次/d,30 min/次。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活动,缓慢进行,从小幅度到大幅度,对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进行牵伸活动。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切忌粗暴。在训练的同时,对患肢进行按摩,动作轻柔,缓慢进行,2~3次/d,30 min/次。c.按摩、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有利于患肢的恢复。按摩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用半握拳手轻叩患肢,训练时要力度柔和、均匀,1次/d,30 min/次。捏拿头部、枕颈部以舒通脑部供血,改善局部组织营养。d.艾炙:通经活络,取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加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口眼歪斜加地仓、下关,舌强语塞加廉泉、哑门。上下肢穴温针灸,头颈艾条温和炙,每次选3~5穴,20 min/次,每次艾炙以穴位局部皮肤微红为度,初病每天炙1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隔日炙,15次1个疗程。艾炙时必须精力集中,严防烫伤。(3)语言功能的训练:a.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具体方法:首先鼓励患者多说话,如有进步,给予表扬。如患者只能用“摇头”或“点头”回答问题时,给患者具体的指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给予患者充分的思考时间。病情稍微好转后,与患者经常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说的话,对错误的发音及时进行纠正,站在患者的正前方1 m左右,让患者能够看到你的口型。鼓励家属及患者周围的人们与患者进行交流,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并满足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增进交流机会,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b.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神态、表情、手势、动作等方法,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态度和蔼,消除患者疑虑,鼓励患者用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点头、皱眉、摇头等动作表示自己的意愿,护士应尽力领悟,同时做出积极的应答反应。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注重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推敲能力,这样可使患者坚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取得沟通。(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服、吃饭、如厕等。在训练中,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主,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工具的功能,能够借助工具进行翻身和起床等动作技巧和方法。指导患者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肢的主动活动,从而带动患肢的被动活动,有利于其功能的恢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5)心理康复护理:每天保持与患者沟通,从心理和生理上关心、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安心配合治疗,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因为紧张而加重病情。和患者讲解功能恢复的成功病例,增强患者加强锻炼的动力,增强自信心。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文献的标准[4]:(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增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配对t检验,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结束后判断疗效,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中风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在病情平稳后及早开始康复训练。因人而异,体现患者个体特殊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决定优先治疗和重点改善的功能项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此同时,家庭的支持和认同至关重要,向患者家属列举中风康复的实际病例,以增强治病的决心和意志。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通过患者→接诊→临床观察和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治疗和护理措施落实→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及康复效果→进一步修订完善康复训练计划→评估患者→出院(随访)。开展质量分析,总结每位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鉴别与改进,不仅可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与提高[5],也可使中医护理技术及护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与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护理,另选取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手法,脑卒中,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发挥中医护理物色之我见[J].甘肃中医,2005,18(8):35-36.

[2]李红玲,王尚臣,李玉敏,等.脑卒中患者吞咽、言语、运动功能障碍的近期恢复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18-21.

[3]辛露萍.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14(1):63-64.

[4]鲍三月.军队医院临床质量评价与监控研究[M].上海:第三军医大学,2007.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 男36例, 女28例。年龄48~82 (平均72.6) 岁。患者入院均进行脑部CT及MRT诊断, 确诊为脑卒中, 脑梗死35例, 脑出血29例, 依据西方成套试验表确诊为失语症, 患者有自主意识。本次研究排除其他心、肾、肝、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 无严重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言语康复,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多奈哌齐5mg, qd, 连续治疗8w, 依据西方成套测验 (WAB) 及计算失语商 ( (A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治疗8w后依据西方成套测验 (WAB) 及计算失语商 (A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定。痊愈:失语症状全部消失, AQ>98.4;显效:失语症状明显改善, AQ 84.4~98.3;有效:失语症状改善, AQ 75~84.3;无效:失语症状无变化, AQ≤75。

1.4 统计学分析

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8w后, 观察组痊愈4例, 显效5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痊愈2例, 显效2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52.8%,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 临床治疗脑卒中失语症主要是依靠传统的语言治疗, 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费时费力, 缺乏充足的专业语言师, 导致治疗不能广泛推广, 这种治疗办法持续时间也比较短, 治疗有效时间较短。因此, 药物治疗脑卒中失语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药物治疗失语症在临床中运用时间较短, 在过去几十年内, 安非他明、溴隐亭、吡拉西坦等被广泛使用, 然而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不统一。乙酰胆碱对于患者语言、学习、注意及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胆碱能通路的损害, 患者脑内的乙酰胆碱水平减少, 导致患者语言障碍、记忆衰退。多奈哌齐在失语症治疗中, 能够选择性地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的降解进行抑制, 脑内乙酰胆碱浓度增加, 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助于患者的语言、记忆等功能的康复。同时本次研究发现, 两组轻到中度失语患者, 多奈哌齐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P<0.05) 。而对于重度运动性失语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还发现, 多奈哌齐治疗偏瘫也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本次研究患者较少, 因此, 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奈哌齐治疗, 患者语言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 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性失语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红波, 杨金升, 石向群, 等.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 38 (5) :423-425.

[2]刘小北, 俞进.盐酸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 (4) :315-316.

[3]李鹏, 段莉.补阳还五汤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失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2) :298-300.

[4]刘娟.针刺内关、水沟穴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脑梗死失语患者 篇9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疗效,安全性

运动性失语症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脑卒中急性期有运动性失语症者约占30%[1], 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的治疗目标是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改善或缓解患者的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 使之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生活。本研究采用盐酸多奈哌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有运动性失语症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西方成套试验表确诊为运动性失语症;生命体征平稳;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者, 如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听力障碍或精神病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 男25例, 女12例, 年龄48~70岁, 平均年龄 (65.33±5.21) 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6例, 脑出血11例。对照组:37例, 男24例, 女13例,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 (66.14±5.74) 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言语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 mg, 1次/天, 疗程为4周。

1.3 疗效评价[2,3]:

疗程结束后, 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 (Western A p h as ia Batter y, WA B) 及失语指数 (A p h as ia Q u o tien t, A 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痊愈:患者运动性失语症状全部消失, AQ84.4~98.3分;有效: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AQ75~84.3分;无效:患者运动性失语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AQ≤75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两组资料的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21例, 总有效率为86.49%, 对照组痊愈2例, 显效3例, 有效15例, 总有效率为54.05%, 经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WAB评分:

观察组在口语表达、听理解及复述等方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在命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

2.3 安全性分析:

对照组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出现头昏、恶心2例, 但均能耐受, 不需要治疗可自行缓解和消失。

3 讨论

运动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大脑语言功能区、补充区及其联系纤维在受到局部损伤后, 致使其口语或书面语的理解、表达过程的信号传输障碍, 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获得性言语功能的减退、严重者可丧失言语功能或存在严重记忆减退。研究表现[4], 凡是有关脑部损害的疾病均可并发失语症, 其中以脑卒中患者最为多见, 症状复杂。目前临床对于运动性失语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 主要采用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治疗, 但其疗效并不十分明显[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发现, 中枢胆碱能递质在人们的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及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脑部损害后, 因缺血导致脑内相关区域的乙酰胆碱递质水平降低, 从而引发患者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及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6]。而盐酸多奈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无氢吡啶类衍生物, 其与传统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相比, 多奈哌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选择性明显增强, 抑制酶的活性持续时间增长, 能够提高大脑皮层和基底节神经突触中乙酰胆碱浓度, 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同时其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86.49%/54.05%) ,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在口语表达、听理解及复述等方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罗红波等[8]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盐酸多奈哌齐可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的降解, 增加脑内乙酰胆碱浓度, 从而改善患者认识功能, 促进语言及记忆功能的恢复。 (2) 盐酸多奈哌齐具有维持脑内α萘乙酸水平, 抑制脑皮质区域血流量减少, 故可对神经细胞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9], 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及语言障碍。

综上所述,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好,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素荣.运动性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Camoes BA, Sequeira ML, Duarte N, et al.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rehabilitation unit[J].Acta Med Port, 2011, 24 (2) :175-180.

[3]许璇, 刘晓加.卒中后失语的药物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0) :745-749.

[4]吴哲, 张雪娟, 罗晓光.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 24 (6) :415-418.

[5]Hamilton RH, Chrysikou EG, Coslett B.Mechanisms of aphasia recovery after stroke and the role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J].Brmn Lang, 2011, 118 (1/2) :40-50.

[6]王倚.血管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系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4) :3833-3835.

[7]Berthier M L, Pulvermuller F, Davila G, et al.Drug therapy of poststroke aphasia: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J].Neuropsychol Rev, 2011, 21 (3) :302-317.

[8]罗红波, 杨金升, 石向群, 等.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 38 (5) :423-425.

上一篇:外科教学改革下一篇:动手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