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2024-10-19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精选12篇)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梗死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成为中老年患者的一大“杀手”。其幸存者出现意识和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瘫痪、共济失调和痴呆等后遗症。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梗死常在安静、睡眠等血流速度缓慢, 血压降低等的情况下发生, 发病前可有头晕、肢体麻木、短暂性失语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 恢复慢, 容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 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的躯体上、精神上带来沉重的压力。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显著降低致残率,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获得躯体、精神、社会和经济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最终目标就是运用医学手段, 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功能和其他受损功能, 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 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现代研究表明, 脑梗死后的恢复从病情稳定48h后, 1~3个月恢复效果最佳。3个月后, 因肌肉张力增加, 关节挛缩, 使恢复变慢。因此应及早介入康复治疗。

1临床资料

采集我科2008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56例, 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 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且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入院后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 且能理解医护人员用途的患者, 开始进行康复护理。

2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康复

脑梗死常突然发病, 患者毫无思想准备, 且此病变化多端, 病程长, 恢复慢, 愈后差, 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 (包括家庭成员) 应该尽力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 使患者振作精神,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其对生活的信心。故应尊重患者, 耐心倾听其诉说。由于有的患者言语不清晰, 语言欠流利, 因此而产生自卑、消极或寡言少语。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导致性情急躁、易怒, 故与其谈话时声音要洪亮, 速度要慢, 措词要简短清晰。多多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其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解除其顾虑, 稳定其情绪, 避免情绪激动。

2.2 饮食指导

以低脂、低盐 (高血压者) 、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 少食肥肉、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对于吞咽障碍、易发生呛咳、喷饭的患者, 在食物的选择上以软食、半流质为宜。水分的摄入尽量混在食物中。给予食物时, 应让病人想着吞咽的系列动作, 鼓励其吞咽。进食时应取合适的坐位或抬高床头45°, 以利于吞咽。同时要使病人思想集中, 不要与其谈话, 以免分散精力, 发生误吸。平时还应经常帮助患者做摄食吞咽训练:如帮助患者做张口闭口运动及舌的运动, 指导患者反复做微笑、鼓腮的动作, 以训练其口腔及面部肌肉群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发“a”和“k”音, 触摸喉部, 鼓励吞咽等。

2.3 语言功能训练

经常与病人聊天, 鼓励其说话。应帮助患者正确表达内心意向, 讲简单易懂的词句, 清楚且缓慢地、讲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使其有讲话的愿望, 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活动, 并示范唇、舌动作, 让患者跟着练, 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 以达吐词逐渐清晰。做口腔操:每天做噘嘴、鼓腮、龇牙、叩齿等动作, 每个动作5~10次。练习发音, 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记忆, 让其大声地读, 以刺激其记忆。

2.4 良肢位的摆放

所谓良肢位, 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 保护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应教会患者家属协助患者翻身及保持各种正确的体位。比如:仰卧位时, 可在患侧头、肩、臂、髋等处垫一小枕或棉圈, 可以使患者肩部处于外旋、外展位, 患髋处于略内收、内旋位;侧卧位时, 应下腿伸直, 上腿屈曲, 注意患髋、患肩不能压陷在身体下面, 患侧上肢应伸向前, 患髋伸直。为防止上肢内收、内旋、挛缩和手的水肿, 可以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 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 手略高于心脏的位置。

2.5 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

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的关键。应尽早适度地进行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锻炼。 (1) 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用健腿带动患腿翻身或做肢体被动运动。经常变换体位, 每2h翻身1次, 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 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2) 训练病人活动瘫肢, 病情平稳后一般为3d左右开始被动活动病人患肢。首先要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 然后给予患肢以感觉刺激, 采用按摩、揉搓等手法刺激关节运动, 如屈伸肘关节, 把手挪到胸前, 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 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 反复伸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 4~6min/次, 3~4次/d。 (3) 训练病人坐位及站立行走, 先抬高床头, 背部垫以被褥, 让病人靠着锻炼躯干肌肉, 训练保持平衡后, 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病人在床边坐稳后逐渐让病人锻炼站立和行走, 由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扶着站立, 以后可以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或墙壁独立站立, 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 注意不要让病人行走, 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 逐步达到自己行走。进行行走训练时, 要指导患者步幅要均匀, 频率适中, 重心转移要平稳, 不要过急。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4) 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训练, 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有助于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利于感觉、知觉的培养。应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连续的康复教育指导, 指导患者应保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主动性、积极性, 以便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同时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当患者有日常独立能力时, 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3小结

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和训练,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语言、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因此, 最好在患者病情稳定, 24~48h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活动或训练。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和护理, 不但可以防治并发症, 防止因长期卧床造成的功能减退, 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而且可以避免出现关节强直挛缩、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对偏瘫病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可以达到康复或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残疾, 会有效地提高偏瘫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促进自主功能的恢复, 尽可能恢复其日常活动能力, 减轻该病的致残率。另外还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时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有规律地运动, 特别是有氧运动,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饮酒、受凉感冒等有害因素的侵袭, 缓解精神压力, 增强体质, 尽可能的降低该病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12 (4) :381-382.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2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 康复 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0-01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病中多发病之一,不仅会使得患者的身体致残,而且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上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60例脑梗死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15例,他们的年龄在40-65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经过CT检查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脑梗死症状。

1.2 方法。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多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多采取心理护理方面的干预措施。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护理前后需要运用NDS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判断。其中31-45分代表重度的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代表中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而0-15分代表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无变化,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17%;二是进步,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8%-45%之间;三是显著进步,即神经功能却算的评分在46%-90%之间;四是痊愈,即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在90%-100%之间。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其发病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因此在早期要重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有效提升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与心理状态。同时加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对该疾病的心理恐惧等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为患者早日康复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生活心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护理人员要在患者住院期间理解并尊重患者的一些真实需求,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脑梗死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治疗方案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与职业特征给予其最为合理的称呼。

其次是要在治疗的过程中指导患者与患者家属学习脑梗死治疗后早期偏瘫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学习与练习主体被动与主动运动的动作。并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积极地心理暗示,从而有效增强脑梗死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是要采取措施做好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强化对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的训练,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耐心,语句要简短,语速要缓慢,对于患者所发出的简短语言要给予适当地鼓励,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逐步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庞自敏.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1(03):142-143

[2]Francesca Romana Pezzella,Orietta Picconi,Assunta De Luca.Lyden and Marco Fiorelli 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J].It-NIHSS Stroke,2009(10):1161

[3]張蓉.浅谈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08):98-99

脑梗死患者康复阶段的护理 篇4

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由于情绪发展快, 恢复期较慢长, 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 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 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 期待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 医护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 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 可减轻就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与沮丧, 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 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 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 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

2.1 按摩

从入院开始, 患者就处于功能位置, 按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 淋巴液回流, 防止和减轻水肿, 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2次/d, 15~20min/次, 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 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 用安抚性按摩使患者放松, 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给予按摩或揉捏。

2.2 在床上活动瘫肢

鼓励患者锻炼患肢, 做各种活动。

2.2.1 运动训练

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 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预防关节挛缩, 运动训练由简到难。

2.2.2 肩关节活动

卧位时上举手臂, 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 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 外展, 后伸及上举。

2.2.3 肘关节活动

肘关节屈伸, 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 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及对掌、对指, 握拳、释拳等。

2.2.4 手的活动

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 也可以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等动作训练手指。

2.3 健肢的主动运动

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紧张度, 活跃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 预防并发症, 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种方法。

2.4 站、立、走的指导

随着病情好转, 肌力的恢复, 首先, 选取半坐卧位, 以后逐步增加角度, 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 床边站立, 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开始逐步练习行走。

3 对失语患者, 进行语言训练

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 有的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 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 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 训练患者理解语言能力, 其次, 借书写方式表达, 将日常用语, 短语, 写在卡片上,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短到长教他朗读, 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4 康复训练方式

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度的保持, 患肢主动活动能力的诱发, 被动活动患肢保持其肌张力, 坐位平衡, 立位平衡的训练, 移乘训练等;如病人的翻身问题, 我们教会病人Bobath 撞手, 让病人学会两侧翻身, 双手握紧尽量上举, 健手带患手把患侧上臂放到健侧床面上, 病人上身就完成了翻身动作, 下肢屈曲腰部向健侧旋转, 病人可以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动作, 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训练要求, 在病房中可以指导病人做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病人自己穿衣服、吃饭等。总之, 循环康复护理的原则,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5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与休息相结合, 避免过度疲劳。密切观察病情,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 预防并发症, 加强保护, 防止受伤。在锻炼中必须有人照顾, 当患者有独立日常生活能力时再逐渐脱离现场。

6 病人出院指导

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康复效果, 促进病人进一步康复,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 详细的出院指导很重要, 给病人一份出院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 并和家属取得沟通, 得到家属的配合, 及时复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康复计划。

7 小结

康复护理的时间越早越好,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以进行, 人院后就应采取良肢位, 其摆放可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 康复运动疗法的介入强化了病人运动能力的回复, 康复护理的原则要求对病人的康复护理要具有预见性、综合性、持续性, 这样病人才能保持康复成果。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外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结果:两组随访成功率100.00%,出院时两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达30%左右患者将出现失语,尤其以运动性失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6±2.2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28)、对照组(n=48),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发音训练、描述、对话等。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即告知家中康复训练的重难点、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及家属按时前来复查病情等。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其中常规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均经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掌握患者于家中自行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不良做法,将电话随访结果反馈至康复治疗医师处从而有利于其根据患者近阶段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③不定期上门回访,通过与家属及患者交流从而掌握其现阶段针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心态、实施效果,针对依从性较差、家属无法配合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的语言及肢体干预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积极性、依从性;④组建微信群、建立微信公共号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分享语言康复的前沿信息,便于患者间实现康复经验交流。

1.2.2 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评价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该量表共涉及两部分,即一般语言状况(12小项)、听理解(9小项),量表总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被评价者语言功能越好(正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时、随访2个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出院时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显著提高,对照组出院2个月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稻荻员龋ㄗ榧洹⒆槟冢?P<0.05(如表1)。讨论

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发生率约占脑卒中失语患者总数1/3,此类患者卒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发病后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将具有良好的听理解能力。研究表明[1],运动性失语患者大多可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文字意思,但无法通过自身语言表达想法,因此提示此病将对其日常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负担。

系统性、科学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过程以口语表达为主,从简单发音过度至词、句、段落,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有研究显示[3],以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主要由院内完成,而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多数患者待病情稳定后需出院接受后续治疗,一旦出院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依从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指患者从一个健康照顾场所向另一个健康照顾场所转移后仍能够接受到原场所提供的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服务[4]。研究表明[1],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限打破以往院内护理限制,即使出院也将对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从而对提高患者家中后续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后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在提供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后将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马洪卓[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脑梗死的护理与康复 篇6

【关键词】 脑梗死;护理;康复

【中国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5-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其致残率很高,对于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临床上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各项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死,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早期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功能明显改善[2]。我科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250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

250例患者中,男138例,女112例;年龄46~82岁,平均61.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檢查确诊,存在明确的肢体偏瘫功能障碍;

既往有糖尿病史87例、高血压病史67例、冠心病史47例。

1.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护理

2.1监护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神志、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当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抢救处置。

2.2呼吸道的护理 气道管理保持通畅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3]。

2.3 加强基础护理 对卧床的患者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按时做膀胱冲洗。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易引起便秘,营养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2.4心理护理 当病人患急性脑梗死发生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很容易表现为抑郁或躁狂易恕,此时患者心理异常脆弱与敏感,也最需要护理人员及家属充满爱心的帮助。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能正确理解患者的问题并及时耐心的解释,直至患者理解为止;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2.5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5]。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预防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每4小时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30分钟/次,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一单手扶杆站立,一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3.结果

250例患者中, 122例患者治愈、95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86.8%,29例无效,4例死亡。

3.讨论 

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常常合并其他疾病,预后差。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为抢救赢得时间。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降低褥疮、感染的发生率。康复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中枢神经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理论、轴突的发芽、功能的代偿和重塑、区域性功能重组等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康复学的发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较好的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有效,而且早期康复的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本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此得出,综合全面的精心护理,加上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促进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脑卒中发病周期节律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4):252.

[2] 励建安,社区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10):79-80.

[3]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4] 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5] 王春英.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沟音障碍的早期进行锻炼[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79.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55例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1例, 女24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5.3±3.9) 岁。所选病例均不存在其他功能性障碍病史, 且均符合脑梗死肢体偏瘫相关诊疗和护理标准[1]。入选标准: (1) 患者年龄≤80岁; (2) 患者系初次患脑梗死; (3) 患者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患者长期受压位置进行经常性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擦拭全身, 防止压疮;患者病情稳定后,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1.2.1 卧床期护理

取患者舒适体位, 如侧卧位、仰卧位等, 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 防止肢体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和其他并发症。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 要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如被动按摩、被动肢体锻炼等, 促进患者局部位置血液循环, 避免形成肌肉萎缩。

1.2.2 语言功能恢复

护理人员应在治疗早期与患者建立交流机制和情感关系, 若患者语言沟通能力受限, 可先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感官刺激。针对瘫痪程度, 训练要所侧重。患者出现遗忘症后, 护理人员要不断反复强化事物名称和特点, 增加记忆;若患者为运动性失语,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困难, 护理人员应重点为患者示范口型, 并进行一对一教学。告知家属全力配合患者预后工作, 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 努力为患者创建良好交流平台, 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尽快恢复。

1.2.3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恢复包括坐、立、行训练, 通常在患者接受治疗5~7 d后, 可为患者实施坐位训练。初期训练患者进行小范围和小幅度坐姿, 角度宜<60°。在患者能承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坐”角度, 时间也相应延长。通常, 在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有成效后, 训练重点逐渐转向站立训练, 训练过程是由被动站立向自主站立过渡。若患者站立稳定, 可逐步实施行走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节奏训练, 根据患者行走姿态和走路稳定程度, 适当增加时间和难度。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疼痛和肿胀现象, 若是发生在冬季, 切忌患肢暴漏在空气中的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受凉影响康复。

1.2.4 日常训练

为患者开展日常康复训练, 包括吃饭、穿衣、如厕、洗澡、上下楼等, 护理人员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指导和鼓励作用。要求家属做好配合工作, 在疾病早期充分执行康复训练计划, 并贯穿始终。注意整个早期康复训练, 要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而定, 做到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功近利。

1.3 肌力恢复观察

根据脑梗死患者肌力情况, 可将肌力分为六个等级具体如下: (1) 0级:完全瘫痪, 检测不到肌肉收缩程度; (2) 1级:可测定患者肌肉收缩程度, 但无法进行运动; (3) 2级:患肢可在床上进行平行移动, 但无法负重; (4) 3级:患肢可抬离床面, 但无法对阻力进行抵抗; (5) 4级:患肢可抵抗部分外界阻力; (6) 5级:肌力恢复正常;2~5级表示患者出现肌力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瘫痪肢体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效率达到96.4% (53/55) ;患者出院时患肢肌力出现明显改善, 与入院治疗时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是由脑部供血障碍引起, 占全部脑卒中的80%[2]。脑梗死发生后, 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 损伤机体功能, 并对运动神经系统构成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多以健康指导和饮食控制作为肢体瘫痪患者康复指导, 并告知家属和患者进行主动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 很少能够做到主动治疗和锻炼。因此, 预后缓慢、治疗效果不佳。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认为除以上护理干预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老年人是脑梗死多发人群, 疾病发生后, 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心理负担较大。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 并与患者主动沟通, 反复向患者和家属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2制定康复计划

为切实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应不断改善住院环境, 为患者减轻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除此之外, 要为每位患者制定对应康复计划, 包括训练开始时间、初始拉伸角度、训练进展以及康复周期等。

3.3 出院指导

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 视情况予以出院, 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和家属经常做主动康复训练, 进而增加肢体关节和肌肉力量。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肌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158-159.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篇8

1临床资料

脑梗死患者200例, 男 112例, 女 88例。62例肌力0~1级, 104例肌力2~3级, 32例肌力4级。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

2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药物护理

2.2.1 指导患者按时正确服药

讲解所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教育患者停药或换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2.2 利尿脱水剂

保证在有效时间内顺利滴入, 输液时手不要乱动, 防止液体外漏, 造成组织坏死。

2.2.3 血管扩张药的使用

应注意滴速不要过快, 以免出现头胀痛、面部潮红等不适。

2.3 康复护理

2.3.1 训练的时机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 48 h后可进行康复训练。

2.3.2 体位护理

一般发病后的5~15 d就可以训练站立, 发病18~45 d可进行平衡杠内训练、拄拐步行训练、独立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步态, 找出问题注意安全。

2.3.3 体位变换

经常变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褥疮发生[3]。

2.3.4 运动训练

早期以被动训练为主, 以后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 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

2.3.4.1 被动训练

由护士或家属帮助活动患肢, 由近到远, 先健侧后患侧, 要求各个关节, 屈伸要充分, 达到生理活动范围。在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急性期做2次/d, 以后1次/d[1]。

2.3.4.2 主动训练

患者肌力达4级时, 应以主动训练为主。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进食、入厕、洗澡等。用患肢进行各项动作, 以促进肌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2.3.5 物理治疗

主要有针灸、推拿、直立床、运动疗法等。通过物理疗法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 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延缓肌肉萎缩。

2.3.6 康复护理除了一些功能训练外, 还要有一些人文关怀。

2.3.6.1 提高忽视综合素质

护士应积极主动了解患者需求, 及时发现新问题并予以满足及解决。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 沟通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言语温和, 善于应用鼓励性语言,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2]

2.3.6.2 积极营造促进康复的环境

准备一些关于偏瘫康复的宣传资料;卫生间安装坐便器;走廊安装一些扶手, 便于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保持病房卫生、通风, 使患者处于最佳心态。

2.3.7 康复教育

要教育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并持之以恒。积极配合原发病的治疗;指导其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情绪稳定, 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康复知识, 达到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意识, 预防并发症。

3结果

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早期介入, 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紧密配合。

4结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 争取对每个患者进行及早、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 对改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最大限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海宁, 康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 14 (30) :106-108.

[2]曾新香.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志, 2008, 7 (29) :14.

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202例, 男122例, 女80例。年龄35~86岁。

1.2 方法

将随机分成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采用康复知识指导;对照组只是作一般护理。

1.3 康复护理指导

1.3.1 患肢保持功能位可以用直角夹板防止踝关节足庶屈、内翻;膝关节下垫小枕, 防止过度伸展;大小腿外侧垫小沙垫, 可防止髋关节外旋;腋下夹塑料垫伏上肢保持轻度外旋、外展位、防止肩关节挛缩。

1.3.2 床上锻炼对于肌力0~Ⅰ度, 部分Ⅱ工的病人需进行床上康复锻炼[3]。患肢从远端向近端进行被动运动。肩关节90~120°范围内做外旋、外转、前伸运动, 肘、腕、指关节全范围运动, 用力要轻, 防止疼痛, 小距离轻轻放下上抬, 注重三角肌的张力, 每日3次, 每次45min。还可以训练使用筷子、写字及梳头等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

1.3.3 下肢功能锻炼[4]遵循翻身→坐→立→站立→双足站立→单足站立→行走顺序, 循序渐进, 时间由短到长。 (1) 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纠正患侧下肢不良姿势, 如大腿内收、外旋, 膝关节屈曲、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等;心功能良好者每天训练3~5次, 每次30min, 以无疲乏及其它不适感为度; (2) 扶持步行: (1)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 靠墙或手 (含患侧手) 扶栏杆或窗台站立;逐渐撤离辅助, 独立站立; (2) 患肢系一宽布带, 由助手牵拉、站立患者前方, 先移动健脚, 移动患脚时助手轻拉布带, 协助患脚; (3) 上下台阶训练摆“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的原则, 训练下肢各屈伸肌及关节; (4) 上述动作完成良好者, 可试行横侧移步, 逐渐向步行锻炼过渡。

2 结果

202例肢体障碍患者, 经1个月治疗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如下。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 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 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 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

3 体会

脑血管意外在病情稳定后, 尽早进行康复护理[5], 训练指导、方法措施越细越具体便于患者掌握操作。采取运动疗法的康复护理, 通过反复训练, 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 形成新的轴突, 使这些轴突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 实现中枢控制的运动, 从而改善患肢功能。

本结果提示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缩短康复时间, 减少后遗症。但早期康复训练、护理、需要时间、耐力、爱心。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残疾的影响, 提高生活质量。肢体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自信心, 更加密切配合康复护理与指导。

摘要:目的指导病人做好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方法结合根据病人情况, 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引导患者做好肢体功能的恢复。结果训练组、对照组各10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结论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功能,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东锋.上肢功能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康复, 1994, 9 (4) :172~173.

[2]朱述凤, 张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7) :782.

[3]赛小珍, 柳晓静, 刘勤扑.护理程序在骨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1) :62~63.

[4]郑小薇, 郑翠红, 黄公敏, 等.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临床研究[J].福建医学杂志, 2003, 25 (1) :44~46.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0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 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 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 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 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 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 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 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 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肢体恢复较好, 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 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71.42±13.58) 岁, 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 重度偏瘫10例, 中度偏瘫44例, 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 然后伸直举过肩膀, 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 当患者向患侧翻身, 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 用手引导躯干旋转, 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 患者发病第2天, 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 2次/d, 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 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 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 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 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 被动运动10 min, 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 在被动运动的同时, 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 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 上肢稍外展, 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 踝关节稍背屈, 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 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 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 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 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 练习坐起, 从30°开始, 逐渐增大角度, 延长时间, 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 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 保持双足并拢着地, 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 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宽, 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 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 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 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 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 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 且无劳累感觉时, 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 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 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 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 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 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 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 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 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 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 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 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 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 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 发现改善效果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 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 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 若患者发病, 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 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 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 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 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 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 只要患者神智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不再发展, 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 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 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 可松懈连接, 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 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新陈代谢, 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 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 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 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 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 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 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 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 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4 (18) :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11 (21) :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 2014, 6 (16) :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15 (36) :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28 (22) :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3) :172-173.

[7]曾明梅, 李瑞英, 马玲,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3 (16) :83-85.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龄41~88岁,平均61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57例,脑梗死120例,脑栓塞21例。昏迷28例,出血量15~30ml 17例,31~50ml 30例,50~70ml 8例,70ml以上2例,脑出血合并脑疝4例,大面积脑栓塞合并脑疝形成2例,入院时偏瘫肢体肌力0~3级136例,3~5级34例,施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20例。

治疗方法: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除外脑出血,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给予完善必要检查,同时吸氧,调控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清除自由基、中藥活血化瘀及对症支持治疗,有溶栓适应证者,征得家属同意后给予及时溶栓。②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颅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在给予调控血压、抗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适时脱水降颅压,出血3~6小时可适当给予止血药物,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应症者,家属同意3~6小时后积极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留管4~7天,复查CT血肿清除干净给予尽早拔管。

护 理

⑴急性期康复护理:①对清醒无力变换体位的患者,根据情况1.5~3小时翻身1次,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置,平卧时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在其手掌下放一软枕,呈自然握物样,足底部放一硬枕,或双膝关节下放软枕,双下肢程屈曲位,避免足下垂、内翻等畸形;侧卧位时,头稍向前,下面上肢伸直,和上身躯干保持一定夹角,另一上肢放于胸前,下面垫一头枕,肘关节稍曲,上面下肢弯曲,保持屈髋屈膝位;另一下肢伸直,呈近似三角形,两小腿之间垫一头枕,以支撑体重,避免压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稳定后,按摩活动患侧肢体,避免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按摩关节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②昏迷患者急性期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时翻身拍背,良性肢体摆放,尽早稳定生命体征,防止肺部感染、褥疮,挽救患者生命,预防肌肉萎缩,打好进一步恢复的良好基础。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跃,可以加重挛缩模式[2],同时,由于患侧骨盆后旋,下肢外旋易致骶尾、足跟及外踝的压疮。

⑵恢复期康复护理:①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尽早进行患肢被动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轻柔,幅度要大,避免粗暴用力,拉伤关节,影响恢复;安静时良性肢体摆放,患侧上肢处于伸展外旋位,下肢处于屈曲内旋位,膝关节下垫枕或褥子,通过拮抗上下肢前后肌群肌张力不同,改善肢体前后肌群牵拉均衡,协调肢体运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另外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1次/日,每次30分钟,通过以上康复护理治疗,促进支配患侧肢体神经再通。②痉挛期:通过肌肉按摩、热敷、针灸等理疗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③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至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⑶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将各种训练方式融入日常活动练习中,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

⑷后遗症护理:做好患者出院医嘱,帮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有一部分患者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仍应继续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并尽可能改变环境以适应残疾。指导患者和家属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挛缩,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

结果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康复护理方法,在病程各阶段采取相应康复技巧,198例患者,住院时间7~45天,平均16天,其中108例日常生活完全自理,60例部分生活自理,18例无明显好转,7例重残完全他人照顾,6例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脑疝形成,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2例死于严重并发症)。

讨论

脑卒中偏瘫属中枢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本质上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偏瘫功能训练原则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训练。功能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关心和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2 王耀群,徐德宝,丁玉兰.实用专科护理.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151.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48例脑梗死伴吞咽困难均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病例。其中, 男26例, 女22例;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61.5±6.95) 岁。 (1) 本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脑CT或MRI证实。 (2) 均为首次发病, 且在发病后24h内入院。 (3) 排除有认知障碍, 无感觉性失语, 能配合康复护理。4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24例, 对照组24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吞咽功能评价分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基本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康复组在入院后即开始系统的吞咽功能康复护理。

2.1 康复训练方法

2.1.1 吞咽功能训练。

(1) 吸吮训练:患者示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 模仿吸吮动作。 (2) 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 感觉它的向上运动, 然后让患者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 当患者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 指导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 使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 产生吞咽动作。 (3) 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 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4) 吞咽运动训练:让患者将舌伸出, 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 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 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 如患者舌不能运动, 护士用压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 或用纱布将舌缠裹轻轻的进行上下左右口外被运动。

2.1.2 摄食训练。

取利于进食的体位, 常用的体位有半卧位 (躯干上抬30°, 头部前屈) 和坐位。把握好一口量, 一般从3~4ml开始, 然后酌情增加至15~20ml, 给予充分的咀嚼和吞咽时间, 使食物全部咽下。根据患者的情况, 食物从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强化意念运动训练, 引导患者识记摄食、咀嚼、吞咽一系列吞咽动作, 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

2.1.3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与神经功能康复密切相关, 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 (1) 医务人员深入病房, 多与家属交谈, 及时发现问题。 (2) 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说明当前病情及应主动配合的事项。 (3) 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 要及时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2.1.4 饮食管理。

限制盐摄入, 食物宜清淡, 少油腻。吞咽功能Ⅰ~Ⅲ级者可给普通饮食、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种要素成分, 无需消化液的消化即可供应高热量及高氨基酸。适当进食水果, 预防便秘。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 治疗消化道出血。

2.2 评价方法

吞咽功能评定: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第28天进行吞咽障碍分级。评价标准参照洼田饮水试验[2]:让患者按习惯喝下30ml温开水, 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进行分级。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能不呛地饮下。3级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饮下, 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2.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临床治愈:吞咽功能恢复, 纳食、饮水正常, 声音清楚, 吐字清晰, 语言表达符合逻辑, 神经反射正常, 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 饮食、饮水偶呛, 吐字清楚, 声音嘶哑, 神经反射正常, 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2级。有效:吞咽功能有所改善, 纳食、饮水慢, 但不用鼻饲, 能保证饮食入量 (以糊状食物为主) , 语言表达不完整, 音嘶声重, 神经反射基本正常, 饮水试验评定3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仍需鼻饲, 语音构音无改善, 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 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2.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两组第28天吞咽障碍分级的比较 (见表1)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

注:双侧检验P=0.034<0.0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注: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5.77, P=0.02<0.05) 。

4 体会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 有报道57%~73%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 多为混合性吞咽障碍, 主要表现为唇舌肌运动不协调, 难以在口腔内控制食物团, 吞咽反射的诱发困难, 喉部关闭控制不良[4]。一直以来, 在脑卒中残损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瘫的运动康复,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梗死后吞咽困难应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有研究表明, 脑卒中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 对减轻残疾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系列整体治疗和护理模式, 包括吞咽功能的评价、吞咽肌群的训练、正确的姿势、进食种类和时间、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等。据报道[5], 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如能及早采取适当的功能训练, 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本观察通过48例脑梗死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比较认为, 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进食状态, 防止和减少了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其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 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6], 减轻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梗死合并吞咽困难患者,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 早期康复组采用康复护理介入,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4周后两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双侧检验P<0.0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康复组为91.67%, 对照组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对脑梗死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采用康复护理, 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提高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困难,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8-550.

[3]Han TR, Paik NJ, Park 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 82:677-682.

[4]程英升, 尚克中.吞咽障碍的膳食和营养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0) :784-785.

[5]潘秀凤.5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社区护理效果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 2011, 43 (2) :137-138.

上一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下一篇:Java异常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