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2024-09-28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通用12篇)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治疗及护理极为重要。而体位护理(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变换)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体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6年11月—2007年11月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46岁~78岁,平均年龄为60岁。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梗死54例;发病4 h~6 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

2 体位护理

2.1 仰卧位

2.1.1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可抬高床头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患肢由于长期卧床,局部受压,或因久病气血两虚,血行不畅,或因大小便浸渍,很容易发生压疮,故应做好压疮的预防。要经常变换体位,每2 h~3 h翻身1次,翻身时应注意勿使头部屈曲及过伸,在骨突处用红花酒精按摩,并用气圈、海绵垫托扶,防止因压迫出现瘀血,而发生压疮。要经常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当患者出现抽搐时,应立即使其平卧,头转向一侧,解开衣领,给予吸氧,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发作时痰不易咳出,可叩击胸背,帮助咳出,或用吸痰器将咽部痰液吸净。为防止患者咬伤口舌,可用裹纱布的牙垫或压舌板垫入上下臼齿之间,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身旁,防止碰伤、坠床。

2.1.2 脑卒中恢复期重点是防止肢体痉挛及软瘫。患者仰卧位时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

头偏向患侧为宜;将肩胛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垫一小枕;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头防上肢内收,肘后上方可垫一卷垫以保持肱三头肌腱受到一定压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痉挛期要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患者上肢高度略高于心脏,以防止水肿。

髋侧后外侧部放一枕头,以避免骨盆向后倾斜,并防止大腿处于外展、外旋位,使髋关节微屈、内旋;腘窝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关节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压防止足屈加重;软瘫期仰卧时膝关节屈曲15°,平卧时可用护架支持被褥,防止压迫足背,预防足下垂[2]。发病2周以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逐渐恢复。此期用揉搓按摩的方法,同时配合患肢的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为了缓解患者肌肉痉挛,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愈的目的,使用针灸法:常规取穴,标准深度,患者仰卧位,进针2.5寸~3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麻感为宜,每次持续刺激30 min,每天1次,20 d为1个疗程。

2.2 患侧卧位

是最重要的卧位,可使瘫患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指导患者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时肩部向前,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体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他体位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

2.3 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可将一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者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2.4 半俯卧位

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侧身体俯卧于一长枕上,头偏向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体位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2.5 坐位

从康复的角度出发,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的2 d~3 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可以利用折叠病床,取半坐位45°,每次坐5 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即可,每次坐5 min.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 min~10 min为宜。除少数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需采取半卧位短时过度外,多数患者可直接从卧位进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于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3]。

2.6 站立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应注意站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2.7 步行

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身后,稳定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注意安全。

3 结果

观察60例患者住院时的护理效果,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发病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护理,经平均48 d的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压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功能恢复率为83%(行走自如44例,需拐杖协助6例)。

4 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在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时,要采取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先缓后快,循序渐进。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其中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5]。在康复护理中,正确的体位护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 (1) 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 (2) 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和肌群的张力; (3) 运用腱器官受强压时引起肌肉保护性松弛的生理特性; (4) 有节奏地摆动躯干缓解肌张力增高; (5) 早期负重利于正常肌力产生。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结合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体位护理,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配合按摩、针刺等疗法,可以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5 小结

护士必须掌握一定的神经解剖知识及康复基本理论。护士应熟练掌握良姿位摆放,并贯彻始终,家属为主,护士监督。护士为患者翻身时,不得牵拉患肢,应一手放在患侧肩胛角下方,一手放在患侧臀部,协同翻身。

致谢:本文曾得到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第二医院副主任护师梁桂兰的指导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陈清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2) :1060.

[3]霍焱, 张莉琴, 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2) :944.

[4]刘秀, 蒋丽莉.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 :74-75.

[5]林景琳, 吴桂昌, 杨锦玲, 等.急性脑梗死针刺与运动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6, 21 (2) :32-33.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2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至20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3

【摘 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致残率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2]因此,加强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64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4.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常规治疗神志清晰,体征稳定后,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脑卒中患者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如不能及早介入护理,肌体功能的恢复就会十分困难。为此,应及早介入体位护理,常用体位护理有:(1)仰卧位。仰卧位并非是康复护理的理想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常会使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同时也容易导致偏瘫下肢外旋引起足下垂。但这种体位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比较方便,可要求患者在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将膝关节屈曲,以防足部被褥压迫。②患侧卧位。这种体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体位摆放时要注意对患者头部的良好支撑,使患者病患一侧上肢尽量前伸,保持与躯干90°角;同时肘关节尽量伸展,十指张开,掌心向上。健腿在前,患侧在后,膝关节略后屈。③健侧卧位。患者半卧于床,健康的一侧在下,病患一侧在上,病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者肩膀向前屈90~100°,同时保持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髋、膝关节自然屈曲。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患侧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痉挛。

2.2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被动按摩,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

2.2.1 被动运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这种护理一般要在发病后3~4d进行,动作应保持轻柔,切忌幅度不宜过大,开始时患肢屈曲幅度可以在10~30°间,以每日3~4次,每次关节作5~6遍为宜,随后逐渐增加患肢屈曲的幅度和重复次数。如患处关节疼痛,可以再训练前对患处进行热敷。

2.2.2 被动按摩。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和压疮,按摩手法要缓慢、有节奏、力度轻柔,一个动作需3~5 s,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2.2.3 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出现痛、肿、热,即所谓“偏瘫性关节痛”。可用热毛巾敷肩、肘、髋、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方面可舒展各关节,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痛,热敷一般在被动运动之前做,可提高疗效。

2.2.4 主动运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以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上肢可以做肩上举、外展、外旋、伸肘的伸展练习,尽量不要做屈曲联合动作;下肢则主要作屈曲、内收、踝背伸等屈曲动作,避免出现伸展性联合动作。上下肢也可同时做运动,以加强肌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可双手指呈交叉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伸展动作,下肢保持双膝屈曲,护理人员应帮助将患者移到床边,从而便于其屈膝伸髋。

2.2.5 大脑反应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各项活动指令,进行神经冲动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步行、上下楼梯等项目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温度、湿度、硬度的物品,以锻炼患肢感觉,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捡豆子等刺激感觉机能。

2.3 结果

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予以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致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以保持舒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本次所选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效果均优于护理前,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23-124

[2] 赵静、姜文浩,罗燕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201-202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家庭护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主要由于脑内供血动脉紧闭或狭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所致[1]。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我中心选取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80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9~78岁,平均64.3±2.4岁,病程1~3个月,平均1.8±0.4个月;卒中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8~80岁,平均64.2±2.3岁,病程1~3个月,平均1.9±0.5个月;卒中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康复期患者,且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③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试验。

1.2.2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控血压、控血糖、降脂治疗等,并行针灸治疗:口眼歪斜者穴取迎香、大迎等;上肢运动障碍取肩井、曲池等;下肢运动障碍取委中、环跳等;发放卒中知识手册等资料并进行健康宣教,定期电话随访。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护理干预:①定期至家中监督患者服药情况,了解患者近期的运动和饮食情况,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热量摄入均衡、运动方式合理;②每月上门2次,对卒中知识进行讲解,介绍卒中的可能问题、并发症及紧急的应对措施,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髋膝关节行屈伸活动,并直腿抬高健侧;上肢行上举、侧举、交叉平举等训练,下肢则配合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促进康复[2],整个康复过程要强度适当,切忌急功近利。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后10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4]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针灸治疗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可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5]。目前,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取得的疗效较显著,但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在加强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由于在家庭环境中患者的自主性较大,治疗情况受到主观能动作用影响,在没有护理监督的情况下出现治疗不完全依从的可能性较大。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护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不仅强调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促使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家庭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地提升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兴霞,张晓燕.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许光旭,高晓阳.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敏感性及实用性[J].中国康复,2001,(1):18-19.

[4]张世洪,吴波,谈颂.卒中登记研究中Barthe1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袁的适用性与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2):871-874.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从五月至20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全部脑卒患者中,随机抽取一百名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组和二组),其中对照组对脑卒病人采用一般治療方法,并进行基础性护理,而观察组除了进行基础性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康复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方法,对患病五个月以内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效果分析。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病人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病人恢复情况好。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可以为病人恢复提供有力帮助,从而降低肢体残疾率,保证病人康复后正常生活能够良好运行。

关键词疗效;心理;神经内科了;康复护理

现如今,脑卒病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患有脑卒的多是中老年群体。一般情况下,脑卒发生的比较突然,突发脑卒会导致病人残疾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现在医疗水平较为发达,我国在治疗脑卒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残疾几率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一旦病人残疾,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严重负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给病人和病人的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对脑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脑卒病人来说,通过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够大大减少残疾几率。为研究探讨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本项研究选取年5月至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脑卒病人,从中选取一百位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抽取的100名脑卒病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但不超过80岁,其中男性病人有56名,女性病人有44名,然后随机分配,将这些病人平均分配到一组和二组当中。

1.2护理方法 不管是一组还是二组,除了要接受常规的治疗外,还必须对两组的病人进行基础护理,然而一组和二组的不同是,二组还要接受康复护理,具体实验措施如下:心理康复。在临床中,脑卒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因此导致偏瘫、失语等,正因为如此,患者十分容易自身行动能力受限而受打击,从而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十分不利于患者康复。身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在面对脑卒病人时,应该对病人的病情和近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多与病人进行沟通,帮助病人从消极的阴影中走出来,鼓励病人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病情,从而使病人从主观上愿意治疗并配合治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及时了解病人的想法和需求,并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所需。

1.3疗效评定标准 关于疾病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功能缺损,且缺损功能评分与之前相比减少91%~100%,则被认为无致残;(2)有明显进步:评价减少46%~90%,病残为1-3级;(3)进步:评分减少15%~45%;(4)无任何疗效:评分结果低于18%。除前三项视为有效外,第四项视为无效,此外,通过对两组病人进行治疗,采用CSS或者ADL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从而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检验。

2 结果

治疗总时长为5个月,通过观察表1可知二组50名病人通过治疗,有37名病人取得较好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74%;而一组的有效率仅有48%,且50名病人经过治疗,有26名病人没有任何疗效甚至加重病情。见表1,两组病人在治疗前,CSS和ADL值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治疗后二组病人的.两项数据明显低于一组患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神经临床中,脑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且死亡率非常高。虽然脑卒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随着现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脑卒病人与日俱增且青年人群越来越多。患上脑卒轻则残疾重则导致死亡,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病人以及其家属的家庭幸福。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脑卒所带来的危害,深入研究脑卒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我们医疗工作者而言,要想帮助病人早日摆脱脑卒带来的痛苦尽早的回归正常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治疗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但相比之下,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样是不可代替的。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病人以最快速度康复,能够增强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病人康复。综上所述,对于脑卒病人而言,最好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并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李慧,曾诚.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33).

[2] 易曼湘.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1-02

脑卒中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现象。急性期的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后,正在会逐渐的好转,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脑卒中后的幸存者中,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大约占70%-80%,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专业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对照组的对比,发现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中的60例,患者全部经过临床的诊断及CT和MRI检查,符合标准。干预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其中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8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6例。

2、方法

2.1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干预组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偏瘫发生后即保持关节功能位,选择合适的床垫,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手呈半握拳,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90度,腕关节背屈30-40度,膝下放枕头,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90度。患肢被动运动:定时变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体位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侧卧位。帮助患者做患侧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等运动。由肢体近端逐渐活动到远端,每个关节每天运动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床上训练肢体活动:让患者学会自己翻身、使用便器等。首先,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手,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在练习翻身时做伸髋动作,如双桥运动。锻炼抬高臀部,学会自己或在护士协助下使用便器。在有人搀扶或保护的情况下,鼓勵患者沿床边或扶墙壁来回行走,或者坐在床上进行摆手及摆腿的运动,尽量恢复肢体的功能。

2.2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Brunn strom分级测定法评定上下肢和手的功能,全部患者进行两次评定,第1次入选时进行Brunn strom分级评定,第2次在患者住院8周时进行评定,分级:4级为显效,提高2级为有效,提高1级为好转;治疗前后分级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用评定指标在入选时和住院8周时对患者肢体功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1]

3、结果

干预组:显效33例(82.5%),有效5例(12.5%),无效2例(5%)。

对照组:显效12例(60%),有效5例(25%),无效3例(15%)。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Brunn strom分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思缺乏,还有其它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者脑卒中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的康复。早期良好的康复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参考文献

[1] 胡盼.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吉林医学,2011,32(3):587.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7

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大多都已进入了平台期, 由于看不到较明显的肢体功能改变, 这部分患者开始对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觉得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了康复的信心, 使患者日常生活、 社会娱乐休闲能力减退, 生活质量降低, 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 由于娱乐康复在现代医疗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下, 所体现的有益特征, 我们进行的临床研究通过以娱乐康复护理为主的方法, 来提高这部分病人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 年1—12 月入住上海市松江区乐都医院康复科病房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0 例。

1.1.1 入组标准: (1) 符合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和/或MR检查证实。 (2) 年龄在45~81 岁之间。 (3) 病程≥6 个月。 (4) 有肢体功能障碍。 (5) 神志清楚, 无明显认知障碍, 能配合康复评定、 治疗者。 (6) 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 有意识、 认知障碍及失语患者。 (2) 无法追踪者。 (3) 拒绝参加实验者。 (4) 严重的心、 肝、 肾功能障碍,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 (5) 其它主观不愿意配合者。

将60 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娱乐康复护理组 (以下简称观察组) 30 例和对照组30 例。 两组性别、年龄、 发病时间及发病类型等一般情况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病例按脑卒中康复常规进行药物治疗、 PT (运动疗法, 理疗) 与OT训练和常规的临床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参与娱乐康复护理。

1.2.1 集体活动。 (1) 音乐项目。 将患者集中在一起进行聆听放松音乐、 唱歌或进行跟随音乐运动的活动。 (2) 运动项目。 击鼓传花活动、 折纸活动,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肢体功能情况, 在康复护士的协助下可进行交谊舞活动。 (3) 展示项目。 协助患者举办文艺联欢会, 鼓励患者做好前期准备参与并在群体面前主持及各种类型的表演, 每周1~2 次, 每次1 小时。

1.2.2 多人活动。 人数为2~4 人的活动, 有棋类活动 (中国象棋、 围棋、 五子棋及飞行棋) , 牌类活动, 每周1~2 次, 每次30 分钟。

1.2.3 个人活动。 由康复护士根据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为患者寻找适宜的娱乐康复项目, 如书法、 画画、 写作和手工制作等具有创作性的活动, 每周5 次, 每次20~30 分钟。

1.3 评定指标

生活质量评定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 (satisfaction with lif scale , SWLS) [3], 均于入组时 ( 治疗前) 和康复干预1 个月后 (治疗后) 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其中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取检验水准为 α=0.05。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SWLS评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t=0.06, P>0.05) , 治疗后SWL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 P<0.05) 。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SWLS评分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t=6.95, P<0.01; 对照组t=4.14, P<0.01) , 观察组比对照组SWLS评分提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4, P<0.01) ,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WL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t=6.95, P<0.01;对照组:t=4.14, P<0.01。)

3 讨论

生活质量是一个包含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内容的集合概念, 是指个人或群体所感到的躯体、 心理、 社会各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指标, 是用幸福感、 满意感或满足感表现出来的。 它既是主观、 来自患者的感受, 又是多维、涵盖生活的众多方面, 而且还是动态的, 随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4]。 脑损伤后, 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不同程度受损, 尤以躯体功能损害最为明显, 这可能与疾病本身特点有关。脑损伤病程长, 致残率高, 存活的患者中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躯体问题。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护理目标, 是衡量患者病情改善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指标, 是评价临床疗效非常重要的参数和必要条件, 亦是完善和维护患者群体精神状况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促进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5]。

我们认为娱乐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有特别的效应, 治疗师和团队也可帮助患者更容易找到适合其现况的兴趣点和个体化休闲方式, 摆脱常见抑郁等负性因素的影响[6], 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文娱活动如书法、 绘画及剪纸等, 则是舒缓患者压力的有效方法; 适度运动可以使人欣快、 振奋, 使人获得良好的情绪, 原因可能是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心理愉快素—内啡肽; 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可以对神经系统起兴奋或抑制作用, 对调节精神状态有很好的疗效[7]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常不稳定, 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对其负性心理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比如演唱和联欢会, 形成一种欢快的氛围, 排解心中的忧虑和烦恼, 同样可以起到心理治疗作用[8,9]。 同时, 娱乐康复最常见的好处是其可以减少压力、 提高合作技巧, 使患者得到放松和享受, 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也有所改善[10]。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度过急性期、 恢复期后, 其运动功能往往进入平台期, 但仍有提高的可能[11]。 而脑卒中患者的情感本身可以明显阻碍躯体功能恢复, 负性情绪可引起患者躯体症状的扩大化。 娱乐康复护理强调集体性、 兴趣性, 在娱乐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 患者调整并适应了自身已有残疾的现实情况。 从病理生理基础上讲, 适合患者的文体活动有利于其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免疫消化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的良好运转, 适度的运动可使人觉得欣快、 振奋, 获得良好的情绪[12]。 摆脱了以上负性情绪, 患者可与治疗团队更好地合作, 在治疗伊始进行个人耐力允许范围内的娱乐活动, 然后进入集体娱乐活动, 直至较好地参加社区的脑卒中俱乐部活动, 回归社会, 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生活质量,娱乐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晓琳, 燕铁斌.康复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51.

[2]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Pavot W, Diener E D.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993, 5 (2) :164-172.

[4]王国建, 季文樾, 潘子民.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1) :53-56.

[5]闫青, 刘峰.改进出院指导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4) :345-346.

[6]朱韫钰, 陈文华, 余波, 等.浅述娱乐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2) :152-154.

[7]金宁.文体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2-4.

[8]姜鹭春, 胡永善, 朱玉连, 等.集体娱乐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3) :258-259.

[9]赵福云, 楚平华, 闫景新.休闲娱乐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08, 21 (6) :457-460.

[10]Specht J, King G, Brown E, et al.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persons with congenital physical disabilities[J].Am J Occup Ther, 2002, 56 (4) :436-445.

[11]胡永善, 吴毅, 朱玉莲, 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6) :418-421.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72例, 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MRI、颅脑CT确诊, 有肢体功能障碍, 男54例, 女18例, 年龄42~84岁, 平均59.2岁。其中脑出血35例, 脑梗塞28例, 脑出血合并脑梗塞9例。左侧偏瘫34例, 右侧36例, 双侧2例, 17例伴有语言功能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进行鼓励、支持、疏导。当患者情绪较好时, 可降低神经抑制作用, 使神经肌肉调节到最佳状态。因此, 重视心理疏导, 消除或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 增强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 力所能及地制定生活目标, 进行积极主动的锻炼, 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1.2.2 肢体功能锻炼

(1) 功能训练:如扩大和维持关节活动度, 活动患肢等, 力量由轻至重, 活动度由小及大, 以无痛感为宜。对床上训练加以指导, 在初始体位时床头可抬高30度, 最长耐受时间>30min, 逐渐增大床头抬高角度开展训练, 过渡至电动斜床站立训练;通过Bobath握手法和关节松动术, 患肢由健肢带动上举, 行上肢控制能力训练与分离运动。 (2) 肘关节屈伸训练:通过前臂旋转训练器的应用, 对前臂实施旋前、旋后训练。患者端坐位时, 进行砂板磨、滚筒训练, 前屈肩关节, 伸展肘关节, 背伸腕关节, 前臂旋后;进行木钉板训练,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 以Bobath握手法前屈肩关节90度, 双手触到木钉位置, 拔完后在前胸放置, 保持躯干伸展, 仅做屈伸肘关节运动。患者为卧位时, 进行伸髋屈膝、屈髋伸膝训练。 (3) 采取膝手卧位, 指导患者行坐位平衡训练, 并逐渐向站立平衡反应训练、步行训练过渡[2]。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有吞咽困难时, 行吞咽功能训练、进食指导, 有语言障碍者, 行语言训练, 存在吞咽障碍者, 可刺激面、唇、舌, 进行口唇、下颌开合, 伸舌、舌顶上腭等训练, 或用冰冷棉棒刺激吞咽反射;患者肢体活动障碍时, 进行指间、掌指关节活动及对指、对掌活动, 并行手的精细活动、协调性、灵活性运作训练;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大小便处理、刷牙、穿脱衣服、洗漱、进食等。鼓励用患肢完成动作, 进行强化训练, 30min/次, 2次/d。

1.2.4 理疗

观察患者患侧肢体踝背伸肌群或腕背伸肌群, 如果无主动收缩, 应用低频脉冲点行相关刺激, 有主动收缩出现, 可应用机电生物反馈予以电刺激, 20min/次, 1次/d。

1.2.5 训练时间

患者入组第1个月, 进行社区康复训练, 5~7次/周;第2个月, 训练3~5次/周;第3个月, 训练2~4次/周;第4~6个月, 训练3次/周, 康复训练疗程共6个月。其它时间, 由家属或志愿者协助患者进行每日训练。

1.3 指标观察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观察并比较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 (1)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 (SS-QOL) 评分评估生存质量, 单项条目采用5分制, 分值越高, 生存质量越高; (2) 应用焦虑、抑郁评估表评价患者心理状态, 正常0-7分;轻度8-10分;中度11-14分;重度15-21分。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在行社区康复护理后, 随访6个月, 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 生存质量评分、心理状态改善更为显著。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出院后, 易忽视社区、家庭康复, 大部分患者因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 容易错失最佳康复时机, 甚至有废用综合征出现, 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3]。通常认为, 脑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为康复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较明显。因此, 尽早实施康复训练, 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 故需把握最佳的康复时机, 循序渐进安排康复训练计划, 为改善预后提供良好基础[4]。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从心理状态、肢体功能、生活功能等方面展开训练, 取得显著成效。

除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康复教育负责外, 残联、居委会、相关政府部门等也需积极参与, 重视社区康复治疗和随访。目前, 我国三级康复网络还在构建中, 部分地区未设康复中心, 具有康复资质的治疗师和康复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较少, 无法满足患者对社区康复的需求, 应该依据现有条件, 指导常规康复训练, 改造家庭可获得装备, 达到康复训练的效果[5]。同时, 还需重视社区康复护理的推广, 使患者获得持续的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 以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功能障碍。

综上, 加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功能锻炼, 可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改善心理状态, 临床意义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杨, 赵霞, 宁小香.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一例的家庭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5) :56-57.

[2]袁红.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居家生活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0) :81-82.

[3]吴玉华, 金萍萍, 周群, 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361例社区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 2012, 33 (16) :37-39.

[4]彭鲜艳.56例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3) :1170.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9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1]。因此,将脑卒中发病后3 d内开展的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

2 早期康复的措施

2.1 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活动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早期活动,主要包括下床、坐下、站立和行走。脑卒中后绝对卧床与吸入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是不良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并协助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展早期活动,协助能下床的患者下床、坐下、站立,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没有主动参与能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应该给予患者姿位的摆放、缩短患侧卧位时间、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翻身训练和桥式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畸形。

2.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训练和功能前训练使用最频繁。步态训练中主要进行平衡和姿势意识训练,功能前训练中主要进行力量训练。训练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轻患者活动时的困难感,提高患者的自信和独立性。

2.3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一部分,与独立性训练直接相关,旨在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独立。认知、吃饭、个人卫生、穿上衣、在床和轮椅间相互移动的能力相对较早获得提高;独立地穿裤子、洗澡、上厕所的能力则恢复得较慢。性别、年龄、损伤程度、脑卒中类型会影响作业治疗在早期康复中的有效性,对于男性、59岁以下的人群、轻度偏瘫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更好。

2.5 语言疗法

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疗法是合理并且可行的。语言疗法对脑卒中后构音困难有效性的系统综述表明没有良好的证据证明或者驳斥语言疗法的有效性。

2.6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情绪等方面[2]。在15 min常规步态训练基础上加上音乐指导反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长度、行走速度、旋转路径,减少选择性偏离。每天听1~2 h最喜欢的音乐的患者,其文字记忆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绪混乱水平降低。护理人员应该运用音乐治疗的方式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尤其是在一些更为积极的康复方式还无法运用的时候。在患脑卒中的早期阶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音乐或协助患者每天听其最喜欢的音乐来强化认知功能的恢复及预防负性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音乐类型,如在进行运动治疗时让患者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以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3 小结

早期的院内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应和运动功能,同时降低长期花费.其中早期活动是早期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主要内容,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促进了早期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秀英, 孙瑞霞, 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齐鲁医学杂志, 2005, 20 (4) :371-374.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急性期且伴有进食吞咽困难患者 (患者意识清晰、无认知障碍且能配合治疗) , 发病时间12~24 h。所有患者均经颅脑磁共振、CT检查, 确诊为脑卒中, 其诊断符合人卫版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3]。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进食和吞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吞咽障碍程度、吞咽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广东省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即开始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对症治疗, 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开展进食和吞咽康复训练。

1.2.1 基础训练

(1) 对于意识清楚患者, 指导患者用力咳出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 以发“啊”声为主, 持续时间达3 min, 早晚各训练1次。

注:轻度为可经口营养, 中度为经口及辅助营养, 重度为不能经口进食。1级, 能顺利地一次将30 ml温开水咽下;2级, 分2次以上, 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 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 分2次以上咽下, 但有呛咳;5级, 频繁咳嗽, 不能全部咽下[4]

(2) 保持口腔清洁, 每天早晚各1次进行口腔护理, 并进行牙龈按摩, 每次持续时间为20 min。 (3) 用棉签蘸取少量冷冻冰水, 刺激患者的软腭、咽喉壁, 并鼓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 以强化其吞咽反射和吞咽能力, 每次1次, 每次持续15 min。 (4) 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呼气训练。让患者平坐在椅子上, 双手用力按压椅子, 屏气数秒后再突然松手, 打开声门, 进行呼气运动, 这样不仅可训练软腭的肌力, 更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

1.2.2 进食训练

对于轻度、中度吞咽功能障碍者进行进食训练: (1) 体位安置:给患者安置30°仰卧位, 在偏瘫侧肩部放置垫枕, 这可避免食物误吸或者逆流至呼吸道或者鼻腔, 并可促进食物向舌根处推送。 (2) 选择糊状黏性食物。 (3) 对于食物摄入量的要求, 每次最好是在20 ml左右, 如果量过少, 会减弱食物对咽喉壁的刺激作用进而达不到吞咽反射;若量过多, 则会导致食物从口腔中溢出, 或者导致食物残留在口腔黏膜引发误吸。

1.2.3 吞咽、咀嚼功能训练

1.2.3. 1 轻中度吞咽困难的训练

(1) 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运动:微笑、皱眉、张口闭口, 鼓起双腮后慢慢吐气; (2) 嘱咐患者张口后向前方伸出舌头, 接着进行舌头摆向口角的左右活动, 然后用舌尖由下唇转到上唇舔唇部, 同时舌尖对硬腭部进行按压; (3) 嘱患者借助婴儿奶瓶奶嘴进行吸吮运动; (4) 嘱患者嚼口香糖或空咀嚼, 以进行咀嚼运动, 对于轻中度吞咽困难患者食入小体积食物以练习吞咽动作。反复重复上述各项运动, 每日3次, 以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

1.2.3. 2 重度吞咽困难的训练

对33例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行胃管鼻饲流质以维持身体基本营养供给, 同时进行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用蘸冰水棉签左右交替摩擦患者前腭弓部5~8次, 然后指导其进行控吞咽运动, 每日训练2次;对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可进食后再给予轻中度吞咽困难训练, 方法同上。

1.3 观察项目

(1) 训练后第4周末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的进食和吞咽障碍情况明显缓解, 可达到近乎正常的吞咽功能。有效:患者的进食和吞咽障碍情况有所缓解, 但尚未达到显效的程度。无效:患者的进食和吞咽障碍没有好转, 甚至出现恶化[5]。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待训练后第4周末, 记录两组患者吞咽能力情况。 (3) 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在出院当天均接受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 选项采取封闭式答案, 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 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等级资料采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较, a P<0.05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

待康复训练第4周末, 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 (Z=6.099, P<0.05) 。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为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203, P<0.05) 。见表4。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6,7]。若吞咽困难程度较重, 为了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往往采取肠外营养的方式供给能量物质, 但这又会导致肠道菌群易位发生消化道并发症[8,9]。另外, 长期实施肠外营养, 不仅无法达到食物营养供给的全面均衡, 更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0]。因此, 及时有效地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本研究组进行了进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训练,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研究组通过发声训练, 能够强化口腔软腭肌肉强度, 进而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通过口腔清洁护理, 能够通过口腔黏膜的冲洗有效地减少口腔致病菌数量, 降低口腔溃疡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避免增加吞咽困难程度。另外, 通过患者自身存在的条件反射训练, 将蘸有温水的棉签刺激患者的咽喉部位, 刺激咽喉壁敏感区域, 增强神经传入冲动, 以强化患者的吞咽功能[11,12]。与此同时, 患者一旦察觉存在吞咽反射, 应立即反复进行吞口水动作, 以强化吞咽能力及强度。通过对神经传导系统的训练, 能够促进患者形成新的突触传导, 完善进食和吞咽能力。借助患者的发音训练、空吞咽和咀嚼训练, 能让患者的吞咽肌群得以强化, 能够在循序渐进中改善患者的吞咽情况。在进食方面, 通过给予患者提供色香味及形态适宜的食物, 一方面可刺激患者的食欲, 提高唾液的分泌量, 帮助食物向舌根部位运动, 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需要注意的是, 进食体位的安置显得尤为关键, 以半卧位为主。经过为期4周的训练, 研究组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 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并有效地建立护患信任, 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训练科学合理, 安全有效。对于脑卒中伴吞咽和进食困难患者, 采取系统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进食能力和吞咽功能, 降低误吸和返流的发生率, 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中某些康复训练手段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伴进食吞咽困难中的临床应用, 提高康复护理水平, 并为临床开展有效的康复护理手段提供实践性指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急性期且伴有进食吞咽困难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开展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 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康复护理训练。待治疗第4周末,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1) 研究组显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21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6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待康复训练第4周末, 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 (Z=6.099, P<0.05) 。 (3)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为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进食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开展系统化的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降低食物逆流及误吸的危险, 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进食困难,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莫锐钊, 蒋超.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5) :90-92.

[2]杨丽, 崔妍妍.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临床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4) :4214-4216.

[3]尹正录, 孟兆祥, 薛永骥, 等.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12) :916-918.

[4]夏文广, 郑婵娟, 朱遂强,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的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 (5) :614-619.

[5]王素婷, 张秀英, 郭永勃.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5) :97-99.

[6]徐基民, 李惠兰, 陈之罡, 等.吞咽训练配合针刺对慢性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8) :602-606.

[7]顾巧华, 邹庆霞, 杨泳.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0, 9 (4) :312-313.

[8]孙杨, 孔岳南, 文芳.行为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6) :826-827.

[9]栗江霞, 王建芬, 侯学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23.

[10]肖灵君, 薛晶晶, 燕铁斌,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23) ) :1801-1805.

[11]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387-1389.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11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误咽,轻者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疾病康复,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2],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我们按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4],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有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诊断明确,程度不等。

2 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利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7级正常范围:没有摄食、吞咽问题,不需要康复治疗。6级轻度障碍:有摄食、吞咽障碍,咀嚼能力不充分,有必要制成饮食、调整食物大小,吞咽训练不是必需的。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准备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碍,对食物形态必须加工,饮食时间长,口腔内残留多,有必要对饮食给予指导和监察,应进行吞咽训练。4级机会吞咽:用一般的摄食方法可发生误咽,但采用一口量调整、姿势效果、吞咽代偿法(防止误咽的方法)等可达到防止水误咽的水平,需要就医和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咽:可发生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但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故需要选择食物,为保证水分的摄入可采取经口、经管并用的方法,应该接受康复训练。2级食物误咽:有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为保证水、营养摄入应做胃造瘘,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级唾液误咽:唾液即可引起误咽,应做长期营养管理,吞咽训练困难。3级以下,以功能训练为主;3级以上,以摄食训练为主。

2.1 功能训练

2.1.1 偏瘫侧面部肌肉的训练:嘱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停留在面颊部,而后双侧交替鼓腮唇角上抬。饮食过程中训练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从而代偿功能缺损。

2.1.2 口唇闭合训练:(1)用自制冰棒擦拭刺激口唇,方向从嘴角擦向中间,刺激病人张口。(2)吸指训练:将手指洗净放入嘴中做吸允动作可以改善食物和水从口中漏出。

2.2 摄食训练 即实际进食训练:进食前要注意休息,因疲劳有增加误吸的危险。卧床患者,躯干上台30°仰卧位头向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坐于桌边头稍向前倾,身体可倾向健侧30°。食物选择宜选择密度均一带一定粘性不易松散,一般先选用胶冻样食物,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入口量从3-4毫升/次逐步增加到10-15毫升/次。进食方法宜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向舌根,以利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 ml)与食物交互吞咽。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吞咽过程中还可让患者头部分别向左、右侧方倾斜,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3 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配合进食的功能训练、食物的选择与调配,口腔护理、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针对吞咽障碍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侧重训练。

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情绪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要向患者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和转归,积极疏导,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配合。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注意时间很短,进餐时要注意减少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采用鼓励、暗示,以及简短、夸张的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进食。

3 討论

住院脑卒中慢性期的患者约有6%~34%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30%能进行训练,但训练有效者只占67%,而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有效率可达到85%[5]。因此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点要加强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促进舌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避免误吸,促进有效进食,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肢体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本组34例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分级训练,饮食状况均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疗法评定学,2006,20(7):530.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涉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4]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5]梁爱华.脑卒中吞咽障碍62例康复护理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3.20(3)224-225.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经扫描均确诊为脑血管病, 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55岁。

采取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正确翻身, 保持偏瘫肢体功能位, 护士在为患者翻身时要正确选择卧位, 并教会家属;

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体位是否正确, 不正确时及时纠正。 (1) 卧姿:意识障碍的患者首先要保持气道的通畅, 尽量少用仰卧位, 以避免骶尾部等部位的压疮发生, 一般为侧卧位, 患侧在下, 健侧在上, 这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 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 使整个患侧身体被拉长, 从而减轻痉挛, 此体位应有枕头的支持, 患侧上肢前伸, 肩部向前, 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 不应放于身前, 因其可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侧卧位。患侧下垫一枕头, 保持在心脏高度以上, 上举10°, 使患侧肩部前伸,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前, 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 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 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 足部穿“丁”字鞋。 (2) 体位变换:如不能经常变换体位, 可造成肢体挛缩、压疮等, 对意识障碍者2 h变换1次体位, 采取仰卧、半侧卧、侧卧, 然后再回到仰卧, 采取不同的体位。 (3) 关节的被动运动: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上肢肩关节做内收、外展、后伸、上举及旋转活动, 肘关节做屈伸活动, 腕关节做屈伸及旋转活动, 手指做屈伸及对指活动, 下肢髋关节做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运动, 膝关节做屈伸运动, 踝关节做背屈、跖屈、外翻及内翻动作, 脚趾做屈趾、伸趾、分趾等运动, 每日3次, 每次15 min.热敷关节, 偏瘫侧的关节常出现肿痛, 用热毛巾外敷肩肘膝关节, 手和足在温水中浸泡30 min, 以舒缓关节疼痛。 (4) 头部训练:指导患者用两眼扫视房间四周的物体, 有利于增加视觉刺激, 促进功能康复。床头柜放在偏瘫侧, 尽可能地促使患者将头转向偏瘫侧的肢体, 如家属及护理人员护理时站立在偏瘫侧等。

1.2.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根据患者肢体康复情况, 让患者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训练时采取正确的坐位。床上坐位时, 禁忌取半卧位, 患者身后垫一大靠垫, 使躯干保持直立, 髋关节屈曲90°, 用移动的床上桌让患者进行训练。如果病情许可, 让患者下床训练, 坐椅子时, 躯干同样保持伸直, 髋、膝、踝关节呈90°屈曲位。

1.2.3 健康教育

1.2.3. 1 一般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不同要

求, 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 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 定期举办公休座谈会, 专题讲座, 发放宣传小册子, 创办宣传栏。让患者充分了解脑血管意外发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处理, 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方法及意义, 最近的康复治疗进展和日常生活活动内容等。

1.2.3. 2 个体化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康复情况和患者及

家属一起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并及时修改, 积极鼓励患者与家属主动参与, 以调动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1.2.4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 积极满足患者的日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 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使其感到受重视, 心理上得到满足, 消除顾虑, 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2)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告诉患者及家属该病经积极的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致残率, 但是脑血管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医、患、家属三方的共同努力。 (3) 康复时多鼓励:康复护理过程中, 及时发现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带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取得进步时及时予以鼓励。 (4) 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接触,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2 结果

6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40例自觉症状消失, 患侧肌力由入院时的1~3级恢复至4~5级, 语言表达功能基本恢复, 生活可以自理。15例自觉症状好转, 患侧肌力由入院时的0~1级恢复至2~3级, 语言表达功能部分恢复, 生活部分自理;5例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肌力有所提高。

3 讨论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患者75%留有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如果单靠药物治疗恢复并不理想, 尽早介入各项康复训练, 使轻度患者很快康复, 重度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有学者认为[2], 脑血管病患者常感受到由异常体位姿势和动作所传入的异常感觉, 只有反复给以正常动作模式的刺激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正常感觉的传入。只要患者掌握基本的动作模式, 就有可能通过认真仔细的练习而逐渐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动技能。临床护士在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如翻身时就可以做到, 并通过健康教育教会家属和患者,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偏瘫侧肢体痉挛的发生, 减少关节挛缩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另外,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往往发病突然, 病情重, 伴有语言、肢体功能障碍, 复发率高, 致残率高, 造成患者悲观失望、抑郁、急躁和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主动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以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 早期康复训练是降低脑血管病患者致残率的关键。如体位更换, 可以改变血管内压,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发生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的形成, 也可改善呼吸功能,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3]。更为重要的是, 早期康复训练, 可为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的康复恢复中起到指导作用, 对患者今后的康复训练计划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护士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势必要求护士多途径、多方法地参与患者的康复医疗。该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操作简便, 经济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美霞, 张茹英, 张美荣, 等.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37-38.

[2]周士坊.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137-141.

上一篇:重点建设下一篇:承认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