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

2024-06-14

脑卒中后癫痫(精选11篇)

脑卒中后癫痫 篇1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卒中本身的原因致使机体继发癫痫的症状。癫痫是患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并随着两者的巧妙结合使得患病率逐渐增加, 其带来的危害远胜于单纯性的癫痫和脑卒中, 不仅患者十分痛苦也使医生非常的头疼。脑卒中后癫痫可不限制地继发于脑卒中的任何时期, 为了深刻探析脑卒中和癫痫关系, 并对治疗措施实行最良好的改进, 随访了本院神经内科的400例脑卒中患者, 重点找出其中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更深入仔细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得出了一些成果, 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确保研究的价值性初步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病患, 随机选取年龄50~80岁的400名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281名, 女性119名。400例研究患者中共有69名继发癫痫, 发病率为17.25%, 分析癫痫的继发性, 发现在这69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 由脑血栓所形成继发性癫痫的共有18例;由脑栓塞引起的有9例;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继发癫痫的病患有10例;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病患有32例。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癫痫诊断有确定的标准, 如果病患确诊为脑卒中, 而在其第一次被确诊为脑卒中后就马上继发了癫痫, 或者是在住院治疗期间以及出院后在我院规定的两年随访观察期间内, 若患者出现两次癫痫发作或者两次以上, 在排除了其他原因致使癫痫发作的前提下, 患者就可被确诊为脑卒中后癫痫。在临床上, 脑卒中后癫痫有两个明确的大分类, 即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主要取决于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时间是在两周以内, 还是两周以后, 两周以内癫痫发作的患者成为早期性癫痫而两周以后才继发癫痫就被称为迟发性癫痫。临床上一定要做好继发时间的统计, 因为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 为了病人的健康, 医生在分型时一定要考虑仔细。

1.3 研究方法

这400例脑卒中病患都曾在我院诊治, 其中有69例继发了癫痫, 因为主要研究方向是脑卒中后癫痫, 所以需将这69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重点标注出来, 再做进一步研究, 基本步骤为重点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癫痫发作的类型和卒中类型之间的联系, 并根据发作机理等的不同分组治疗, 再观察治疗效果。

1.4 治疗手段

研究期间癫痫发作3次和3次以上的患者, 采用的是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来配合治疗, 其余发作3次以下的40例患者则采用抗癫痫的药物来治疗, 同时实施治疗, 做好相应的记录, 患者出院后还要再进行跟踪随访, 看治疗效果以及是否再复发。治疗一段时间后, 发现好的现象是21例患者在停药和治疗后癫痫不再发作, 剩下的再进行几个疗程的治疗就可见到好的疗效, 但仍有10例患者必须继续长期服药才可达到疗效。

2 结果

结果显示, 卒中类型不影响脑卒中是否会发生癫痫, 但发生在大脑皮质区域的卒中继发癫痫率最高。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例数最多, 早期性癫痫的例数均少于迟发性癫痫。

3 讨论

对癫痫的发作时间进行分析发现, 迟发性癫痫多为脑血栓继发性癫痫和脑出血继发性癫痫, 而早期性癫痫则是以脑栓塞继发性癫痫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脑卒中后继发癫痫, 对机体加重脑组织造成机理性的供氧不足, 缺氧则使得颅内压增高, 导致脑水肿的发生, 这些并发病症都会对脑卒中的治疗产生阻碍, 严重时会引发脑疝, 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临床医生一定要对脑卒中患者保持高度警觉, 以免其继发癫痫。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变化比较复杂, 患者有明显的特异性, 所以治疗要精确到每一个患者自身, 从患者本身的情况出发,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早发型癫痫, 治疗时, 不仅要采用措施治疗癫痫, 而且还得配合治疗脑卒中, 并在过程中随时发现患者的各种反应, 对异常的病变采取及时的处理, 对抗脑卒中后癫痫是场持久战, 很多都需要配合长期的治疗才能治愈。脑卒中后癫痫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对于脑卒中急性期已经结束了的患者, 是否还治疗癫痫, 除此之外, 脑卒中后癫痫确实仍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商榷, 这些问题就只能依靠临床医生从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来寻找答案了。

脑卒中后癫痫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也因为它的高发病率以及继发性癫痫范围较广, 对人体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也给临床医生制造了很多麻烦, 所以如果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定要关注自己是否有癫痫发作的预兆, 家人也要配合患者检查和预防, 因为提前做好防御比临床治疗更有效, 也更能保证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陈功.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 (Munc18) 抗体慢性点燃致痫大鼠及其致痫机制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2]王映辉, 李凯.71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癫痫脑电图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 :11-13.

[3]李忠玉.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免疫-内分泌因素与癫痫发病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王富龙, 闫静, 秦少波, 等.中医治疗痫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 2004 (9) :22-25.

[5]徐国龙, 杨帆, 章复清, 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PTZ点燃型癫痫大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 2002 (3) :81-83.

脑卒中后癫痫 篇2

传统治疗技术

针刺是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治疗做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很丰富。曹莲瑛等人采用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现代医学认为足内翻是由于下肢内侧拘急,外侧迟缓而引起。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实际上是针对性的使足外翻肌群兴奋,以增强足背屈及足外翻运动,从而调节跖屈肌群、足外翻肌群的肌张力平衡。盛国滨等人通过对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足内翻的研究,发现针刺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研究认为刺激肌腱结合处使痉挛劣势侧肌张力得到增强,间接拮抗抑制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作用,形成张力新的平衡,从而治疗足内翻。卢洁等通过对肾与膀胱经的阴阳两穴对刺治疗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与采用常规针刺法相比较,以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 Fugly-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为评定标准。发现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优于常规针刺法。中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脑卒中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病”“痉证”等范畴,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肝。平肝熄风、镇肝熄风、养阴熄风等是常用之法。有些学者采用解痉合剂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发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NMES)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高磊等以肌电信号、肌力、踝背屈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功能为评定标准,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胡可慧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的 Fugl-Meyer 及 Bathel 指数评分均较照组明显提高,研究认为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并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使其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是一种理想的康复训练方法。唐玉清等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手法训练,改善卒中病人的踝足内翻上取得满意效果。潘卫通过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排骨长短肌进行功能性中频电刺激,发现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腓骨长短肌进行中频电刺激,可有效防止足内翻的发生。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可以降低肌肉的痉挛程度,为治疗足内翻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使用肉毒毒素后,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增强足内翻治疗效果。练涛采用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量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进行疗效评估,发现局部肌肉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许多学者在肉毒毒素注射靶肌肉定位上做了一些研究。欧海宁采用 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以改良 Ashworth 量表、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等评价标,发现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的临床效果更好的。杨远滨发现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在降低肌张力方面,临床上常还使用一些口服药物如巴氯酚、替扎尼定、己派立松等,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矫形器

临床上 AFO 主要用于足下垂、足内翻等异常步行模式的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步态异常,提高步行稳定性和步行效。王红星分析临床病历资料,发现静态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有助于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缩短康复时程和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高润等研究认为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可有效缓解踝背伸活动时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临床上静态 AFO 多为中立位,有研究发现,背屈 5°AFO 与中立位的 AFO 相比,其步速明显快于后者,步速时间和步长时间均缩短。固定式的踝足矫形器因为患者的踝关节被完全固定,步行的站立相和摆动相踝关节没有和其他关节的协调运动。采用踝关节装有铰链的动态式踝足矫形器来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内翻,比较符合踝关节的生理功能。顾昭华通过在 3 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发现戴 DAFO 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系,但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对足内翻、足趾屈曲、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更明显。对部分穿戴 AFO 的患者进行随访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出院后弃用 AFO,踝矫形器的远期效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合技术

许多学者在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上做了很多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很强的优势。于洪梅等采用上田敏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法,研究发现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郭现军通过对 106 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陈伟以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研究发现其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周雅然等采用透刺墟透照海、阳陵泉透阴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足内翻疗效优于仅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研究认为阳经穴与阴经穴配合透刺的方法,可以同时调整阴阳两经的功能状态,达到疏通经脉气血的作用,使足内翻得以纠正。周璐通过应用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 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故认为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 望

足内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脑的可塑性的基础之上,主动的康复训练对于足内翻的治疗不可缺少。目前足内翻康复治疗的主要关注是足和其周围结构,然而足内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下肢和躯干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整体观念。目前学者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研究很多,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矫形器使用对于足内翻患者长期的影响怎样?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时,常常面临高肌张力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于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失去抑制所致。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肌张力的原因在于感觉功能的减退所致,患者为了增加对于周围感知通过增加肌张力来获得。这种观点给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步行肌电的研究,让我们对正常和偏瘫步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给治疗足内翻提供了一些启示。随着对于干细胞的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通过内源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来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干细胞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还存在很大争议。

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护理

脑卒中诱发癫痫的几率很大,继发的癫痫会加重患者病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近年来康复护理的治疗效果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我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一共收治了30例脑卒中癫痫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2~78岁,平均(52±4.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1.2.1 神经外科一般护理 当患者癫痫发作时,首先要保护好患者的关键部位,例如头部、四肢等,以防在患者抖动时受到伤害。如果患者戴有眼镜、假牙、项链等物品时,应该及时摘除,以免发生意外。另外,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十分关键,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时会有分泌物从口腔流出,分泌物堆积于喉部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1]。因此,在患者发病时,需要托起患者下颌,避免因舌头后坠引起的窒息。而且癫痫患者容易咬伤舌头,因此,在护理时还需要在患者上下臼齿中间放置压舌板。此外,要加高患者病床的防护栏,防止病人发病时从床上摔下。

1.2.2 康复护理 康复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由专业护理师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护理干预。

第一,心理护理方面,主要是针对患者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等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列举康复案例、讲解治疗流程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到希望。可以让患者觀看相关方面的VCD,使其了解治疗情况、操作流程等知识。同时动员患者家属积极做患者的工作,更加关心和照顾患者,从而让患者感受更多的温暖。另外,要排除各种可能的外界不良刺激,让患者有一个稳定的情绪。护理师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提前做好准备[2]。

第二,康复护理。首先,身体姿势调节。身体姿势对患者癫痫发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错误的姿势会导致关节痉挛变形。在具体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节患者的身体姿势。其次,运动指导。对于不能自己活动的患者,实施被动运动,对患者的各个关节,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屈伸运动,每次运动10分钟左右。对于具有自我运动能力的患者,应该引导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床上桥式运动、内外旋转运动都可以。再次,ADL训练。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对于Barthel指数<20分的患者,要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完成训练;20~60分的主要进行床上移动训练;60分以上,让患者独立进行训练[3]。

1.3 评价方法 治疗后一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对患者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分,使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效果越明显。

2 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所得患者生命质量数据拥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命质量评分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腻多糖食物为人们所喜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问题”日益常见,成为人们生命的严重威胁。三高问题还会引起一些列严重的疾病,例如血管硬化等,高血压和血管硬化通常又会给大脑带来危害,脑中风就主要是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目前,脑中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临床死亡率非常高。脑中风又叫脑卒中,是头脑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使脑部神经受损,部分功能丧失,从而导致肢体失去控制,脑卒中容易继发癫痫,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4]。本研究主要比较康复护理与一般常规护理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康复护理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通过对康复组15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家属的配合等方式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使患者增加了对病情的了解,从而树立了信心,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也更加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通过播放相关健康教育的音频、视频资料,使患者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康复护理知识,提高了自我护理的能力。康复护理还通过姿势调整和运动指导,帮助和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运动,从而有利于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云霞.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 16(36):4835-4836.

[2]刘树群.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J].山东医药,2013, 53(29):56-57.

[3]刘献增,梁治东.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对策[J].山东医药,2012,52(8):2-5.

脑卒中后癫痫72例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2例均为2003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和ICU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461例,女性351例,年龄37~85岁,平均(58.5±19.5)岁。脑卒中类型及部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587例(72.29%),其中基底节区309例,脑叶145例,脑干99例,小脑34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CH)165例(20.32%),其中基底节区115例,脑叶17例,脑干23例,小脑7例,脑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60例(7.39%)。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根据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1届癫痫学术会议癫痫发作分类法[2]进行癫痫分类。排除标准:脑卒中前有癫痫发作史,去皮质强直,脑出血术后和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癫痫发作。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脑卒中的类型、脑卒中的病灶部位、癫痫发作类型和发作时间、抗癫痫治疗以及患者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

72例(8.87%)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部分性发作22例(30.56%),由部分发展至全身强直-阵挛发作6例(8.33%),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1例(56.94%),癫痫持续状态3例(4.17%)。

2.2 继发癫痫发作的脑卒中类型

本组患者中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继发癫痫38例,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6.47%(38/587);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CH)继发癫痫22例,占全部脑出血患者的13.33%(22/165);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继发癫痫12例,占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20.00%(12/60)。多项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7.44,P<0.01),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于脑梗死,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25,P<0.01;χ2=13.97,P<0.01),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差异则无显著性(χ2=1.52,P>0.05)。出现癫痫发作的脑卒中类型,见表1。

注:覮与脑梗死继发癫痫的发病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2.3 继发癫痫发作的脑卒中部位

脑梗死部位:额叶2例,颞叶18例,顶叶13例,基底节区5例;脑出血部位:额叶4例,颞叶10例,顶叶7例,基底节区1例;蛛网膜下腔12例。由表2可知,脑叶及蛛网膜下腔继发癫痫发病率与基底节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29.93,P<0.01;χ2=50.70,P<0.01),而脑叶与蛛网膜下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73,P>0.05)。

注:覮与基底节区病灶继发癫痫的发病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2.4 癫痫发作时间与脑卒中性质的关系

按癫痫的首次发作时间分为早发型癫痫(脑卒中后2周内)和迟发型癫痫(脑卒中2周后)[3]。本组72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2周内出现癫痫发作43例(59.72%),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超过2周出现癫痫发作29例(40.28%)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由表3分析可知,早发型癫痫多见于出血性脑卒中,迟发型癫痫多见于脑梗死。

注:覮与脑梗死继发早/迟发型癫痫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2.5 治疗与预后

43例早发型癫痫发作患者中,13例只发作1次,仅采用地西泮或苯巴妥那注射控制症状;3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1例死亡,2例得到控制。29例迟发型癫痫患者中,给予口服卡马西平24例,苯妥英钠1例,丙戊酸钠2例,联合用药2例,大多控制良好。2例反复发作控制不良者加用妥泰治疗,4例因减量及提前停药复发,继续服药控制良好。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流行,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该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临床医生加深对脑卒中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迫在眉睫。癫痫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卒中后癫痫的发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KATILA等[3,4]报道脑卒中后癫痫总发病率为17%,不同的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分别为脑梗死(CI)14%,脑出血(CH)1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5%。而国内部分文献报告脑卒中后癫痫总发生率5%~15%[5~8]。这一差别可能与调查样本的脑卒中类型及观察时间的长短有关。本组观察到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8.87%,不同类型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分别为脑梗死(CI)6.47%、脑出血(CH)13.3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0.00%,出血性脑卒中的癫痫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卒中后癫痫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文献报道[9]皮质受累的脑卒中易出现癫痫发作,依次为额、颞、顶、岛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脑表面外侧裂积血多见,脑叶出血比脑深部出血的癫痫发生率高,皮质损害比皮质下损害多。本组病例的卒中后癫痫以脑叶为主,约占75.00%,而基底节区和蛛网膜下腔等部位卒中的癫痫约占25.00%。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是卒中位于脑叶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叶区。

根据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人为地将其分为两类[3],卒中后2周内发生者为早发型癫痫,2周后发生者为迟发型癫痫。本组资料显示,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卒中为主,占69.77%,迟发型癫痫以缺血性为主,占86.21%。关于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目前研究认为[9,10],出血性卒中后癫痫早期发生的机制为脑卒中早期脑出血、脑水肿机械刺激或激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血肿机械性压迫以及脑水肿、代谢紊乱等因素影响神经元正常生理活动引起痫性放电。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后癫痫发生的机制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影响神经元细胞膜的稳定性,继之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刺激和脑组织软化、坏死、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癫痫发作。

卒中后癫痫发作,可加重神经元损伤,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故积极控制癫痫发作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卒中后的早发型癫痫,由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因素能消除,对使用抗癫痫药物后不再发作者,可逐渐停药,不必长期服用;而对迟发型癫痫,由于致痫灶存在,容易复发,应长期予以严格系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本研究中29例迟发型癫痫患者均按此要求积极治疗并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WANG XD.Diagnostic main point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1996,29(6):381.Chinese

[2]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Grouping of epileptic attack in the first 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f epilepsy sponsored b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in1985[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1986,19(4):256.Chinese

[3]LUO LF,SHAO GF.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poplectic epilepsy[J].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n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1995,22(5):25.Chinese

[4]KATILA M,WALTIWO O.Epilepsy after stroke[J].Epilepsia,1992,33(3):495-498.

[5]WANG GQ,SONG YJ.Clinical research of epilepsy complicated by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2004,21:80-81.Chinese

[6]LIU JM,ZHAO LH.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pilepsy after apoplexi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6,16(5):775-776.Chinese

[7]HAO J,PENG BW,NIU HM,et al.Clinical research of epilepsy com-plicated by cerebral apoplexy in84cas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6,16(5):780-782.Chinese

[8]CAO QD,PENG HB.Clinical analysis of epilepsy complicated by cere-bral apoplexy in69cases[J].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2007,23(20):3067-3068.Chinese

[9]POCHLMANN-EDEN B,COHIUS J I,HOCH DB,et al.Stroke and epilepsy:critical reviewof literature[J].Cerebrovascular Disease,1997,7(1):2-6.

脑卒中后癫痫 篇5

【关键词】脑梗死;继发性癫痫;抗癫痫药物;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42-01

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是脑梗死的常见且严重并发症之一[1],癫痫发作可加重脑损害并影响脑康复,从而使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进一步增高,因此,积极治疗与控制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008-2011年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脑梗死患者512例,出现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47例,本文就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47例,男28 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64.6±7.3)岁。本组患者的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癫痫诊断符合1989年国际癫痫联盟的分类标准[3],患者均于脑梗死后出现癫痫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且患者在发生脑梗死前均无癫痫病史,并排除由脑肿瘤、颅内感染和肝、肾、肺性脑病及代谢中毒性脑病所致的癫痫发作。47例患者中,早发性癫痫(脑梗死后2 周内发作)19例(占40.4%),癫痫迟发性癫痫28例(占59.6%);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4例(占29.8%)、单纯部分发作21例(占44.7%)、复杂部分发作9例(占19.1%)、复杂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3例(占6.4%)。脑电图检查示正常4例(占8.5%)、异常43例(占91.5%),异常脑电图以尖慢复合波、棘慢复合波多见,其中出现尖慢复合波与棘尖复合波24例、阵发性尖波11例、阵发性Q波6例、阵发性σ波2例。

1.2 治疗方法(1)控制癫痫發作:患者确诊后立即予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然后予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1次/8h,连续应用48h;癫痫频繁发作或呈持续状态的患者先予地西泮60~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2 h,然后予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1次/8h,连续应用48 h后再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选用口服药物,如:卡马西平开始予0.1g,2~3次/日,第2日后每日增加0.1g,直至出现疗效为止,但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2g;丙戊酸钠600~1200mg,2~3次/日,1周后递增,直至发作控制为止,但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8~2.4g;托吡酯开始予50mg,每晚1次,1周后递增,每周增加50~100mg,直至发作控制为止,但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200mg,且需分2次服用。(2)治疗原发病:采用包括降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供氧、降血脂和血黏度、维持水和电平衡、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并随访1 年观察复发情况,比较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79年青岛会议制定的抗癫痫药物(西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用药后,癫痫发作控制或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发作时症状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轻和缩短,脑电图明显改善。(2)有效:用药后,癫痫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50%~75%,发作症状和持续时间减轻和缩短,脑电图有改善。(3)改善:用药后,癫痫发作次数在相同周期内较治疗前减少不足50%,发作症状和时间略有改善,脑电图无明显变化。(4)无效:用药后,癫痫发作的次数、临床症状及脑电图等均无变化,或趋向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3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8h后,19例早发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状态均得到控制,停药后观察4 周均无再发作,近期有效率为100.0%;随访1 年,出现复发2例,复发率为10.5%。28例迟发性癫痫患者中有26例的癫痫发作状态得到控制,停药后观察4 周无再发作,另2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患者死亡,近期有效率为92.8%;随访1 年,出现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两组比较,早发性癫痫患者的近期有效率高于迟发性癫痫患者而复发率低于迟发性癫痫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17和0.633,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是脑梗死的常见且严重并发症之一,癫痫发作时可造成大脑耗氧量与耗糖量急剧增加,加重脑损害及影响脑康复,如果癫痫发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则可因高热、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等造成患者永久性脑损害,从而使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进一步增高[3],因此,积极治疗与控制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认为,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为:(1)早发性癫痫系因脑梗死早期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水肿,致钠泵衰竭,钠离子大量内流并引起中枢神经细胞膜稳定性发生改变,出现过度除极化而发生痫性放电;(2)迟发性癫痫系因脑梗死后期病灶中心区脑组织坏死、软化,周围区胶质细胞增生、疤痕形成,病灶的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痫性放电。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断必须是脑梗死在前,癫痫发作在后;在治疗上应根据发病机制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及药物,如早发性癫痫应以抗惊厥、脱水为主,辅以短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迟发性癫痫除予脱水、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同时配合脑梗死的神经康复治疗,防止癫痫复发。

本文结果显示,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一旦确诊后,立即应用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然后连续48h予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能够迅速控制癫痫发作。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即可取得满意效果,复发率很低;对于癫痫频繁发作或呈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可先予地西泮60~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并连续12 h,然后连续48 h予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也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对于迟发性癫痫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控制癫痫发作后,还应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类型选用适当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等长期服用,同时还应配合脑神经康复治疗,以防止或减少癫痫复发。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是脑梗死的常见且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可使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进一步增高,因此,积极治疗与控制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用地西泮静脉注射与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能够迅速控制癫痫发作,再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服用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鹏.脑血管病继发癫痫39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2):68-6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19-321.

脑卒中后癫痫50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5]的患者600例,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脑卒中后癫痫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MRI或CT等技术证实;排除其他相关病因所导致的癫痫发作等情况,在患者首次发生脑卒病程2周内的为早发性癫痫病,而在病程2周后出现癫痫现象的为迟发性癫痫。600例患者中男389例,女211例,年龄45~89(66.4±2.1)周岁。其中脑梗死329例,脑出血271例;脑卒中后患者发生癫痫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0~85(65.2±1.3)岁,脑出血者25例,脑梗死者25例。

1.2 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发生癫痫患者50例,对其性别、癫痫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以及患者的脑卒中类型和癫痫卒中部位等关系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患者癫痫发生率

600例脑卒中患者,出现继发性癫痫50例(8.33%),其中男性发病率为7.97%(31/389),女性为9.00%(19/211)。

2.2 脑卒中后癫痫的出现

癫痫患者50例,包括早发性癫痫31例(62.0%);迟发性癫痫19例(38.0%)。

2.3 癫痫病发作类型

50例脑卒癫痫患者中,单纯部分发作者25例(50.0%),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12例(24.0%),部分发作继发强直—阵挛发作者10例(20.0%),癫痫发作呈持续状态者3例(6.0%)。其中脑梗死患者大多是部分性发作,而脑出血患者主要是以全身性发作为主。

2.4 脑卒中类型

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者24例,占7.3%(24/329),而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病患者有16例,占5.9%(16/271)。

2.5 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5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皮质病变者38例,其中顶叶病变者6例,顶枕叶病变者2例,额叶病变者10例,颞叶病变者8例,颞枕叶病变者4例,波及颞顶叶病变者8例。表明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同病灶部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2.6 脑电图检查

5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39例患者行EEG检查,表现为正常范围者7例,出现异常者32例,其中主要是以棘慢波和慢波、尖慢波为多。

2.7 治疗效果评价

在对所有癫痫患者进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还采用了常规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中22例患者中仅出现一次癫痫发作,10例则出现了2次癫痫发作。18例患者均采取了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在其出院后定期进行复诊,其中需长期服药6例,停药后不再出现癫痫发作12例。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这也表示在未来几年,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享受到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6]。针对老年人群体,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多发性而且极为普遍的疾病,其容易引发继发性癫痫;另外,脑卒中后癫痫还能够加重卒后的脑损伤程度,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脑卒中后癫痫来说,其发病机制极为的复杂,当前,对于其发病机制无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由于患者脑缺血原因,将直接导致患者机体的新皮层兴奋性长期处在一种较高的状态,进而导致皮层功能出现病变,引发癫痫疾病;另外,由于患者前循环缺血以及后海马CA3区域椎体细胞出现的一种持久性损害也是诱发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原因。通过本文分析可得出:脑卒中后癫痫同脑卒中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对于脑卒中后癫痫疾病的临床治疗质量和认知程度的提高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药物的选择方面也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于脑卒中后癫痫疾病的治疗目前还不存在一个统一化的标准。本次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取得了一种良好的控制症状治疗效果,而且患者也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7]。有相关报道称,对待一些早期发作的患者不需要长期服用一些抗癫痫药物,而相应的晚期发作患者就需要长期的服用抗癫痫药物。本次研究中,对于一些早发型癫痫,如果患者的皮层受损程度较大,则很有可能出现一种反复发作的现象,所以应该长期的服用一些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有效的遏制癫痫发作;而对于一些迟发型癫痫患者,在保证用药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发作表现和脑电图结果,来进一步的确定用药和停药时间。

关键词: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研究,医疗质量,发作特点

参考文献

[1]冯艳蓉,田鸿福.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2013,18(4):609-611.

[2]吴平,莫国毅.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19):4744-4745.

[3]李邦松,王庆梅.70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J].安徽医药,2013,37(9):1533-1535.

[4]周颍,陆景红,李宗友,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J].安徽医学,2008,39(4):416-418.

[5]黄文胜.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98(2):18-20.

[6]李俊兰.36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68(34):3495-3497.

101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 篇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老年人日益增多,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日升高。脑卒中后癫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2]。卒中后继发癫痫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影响因素, 完善癫痫发作的预防措施,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101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101例, 女47例, 男54例, 年龄51~87岁, 包括脑血栓39例, 脑出血21例, 脑栓塞25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全面性发作32例, 其中失神发作5例, 癫痫持续状态8例、全面强直-痉挛发作19例;单纯部分性发作41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对于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给出的权威诊断标准, 本文所选取的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并确诊。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癫痫学术会议癫痫定义, 诊断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诊断标准为首次卒中, 且患者入院期间至出院随访癫痫发作超过2次, 并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癫痫发作的因素干扰。按照学术会议的分类标准:迟发性癫痫为出院2周后发作;早发性癫痫则反之[3]。

1.3 治疗

在治疗早期癫痫病时, 常规给予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 药物用量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在控制急性期患者的症状后, 连续地服用卡马西平2~4周, 并逐渐地减少药量, 一直到药量为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引起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

经统计分析, 所选取的患者中, 早发性癫痫42例, 包括脑血栓18例 (17.82%) , 脑出血9例 (8.91%) 、脑栓塞13例 (12.87%)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1.98%) ;迟发性癫痫发作59例, 包括脑血栓21例 (20.79%) , 脑出血12例 (11.88%) , 脑栓塞12例 (11.88%) , 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 (13.86%) 。

2.2 癫痫发作与病程关系

经数据统计, 卒中急性期患者有62例, 22例早发性癫痫, 40例迟发性癫痫。癫痫在卒中恢复期和卒中后遗症期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卒中急性期, 癫痫在卒中恢复期的发作率明显高于卒中后遗症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在三个时期内癫痫发作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癫痫发作与病灶的关系

病灶位于皮层下35例 (34.65%) , 其中内囊病变12例, 基底节病变15例, 侧脑旁3例, 蛛网膜下出血5例;位于皮层66例 (65.35%) 。皮层卒中比皮层下卒中易引起患者癫痫发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预后

在本研究中, 所选取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1天内由于出现持续地癫痫状态直至导致死亡的患者有1例, 有3例患者出现复发。患者在持续服用药物半年至1年后, 逐渐减少用药, 在最后的统计结果中, 有59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癫痫。统计发现, 在患者出现早期癫痫时, 采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一般会出现3~4次发作过程。但是, 有3例患者复发后需进一步延长给药的时长;其中2例较难控制, 出现脑萎缩、痴呆等症状, 1例患者联合用药后好转。

3 讨论

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背景下, 脑卒中后癫痫现已变成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从有关权威数据了解到, 在我国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高达10%左右。基于此, 对于脑卒中患者应及时、密切地做好病情应急的全面措施[4,5]。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卒中后癫痫类型与年龄、性别及卒中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过笔者临床对比发现, 癫痫在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发作率最高, 与恢复期、后遗症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且后遗症期发作率最低。因此, 为有效控制癫痫并发, 必须切实加强急性期、恢复期患者的密切监测, 防止病情急转。根据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时间, 可以将癫痫分为迟发性癫痫 (2周以上) 、早发性癫痫 (2周以内) 。早发性癫痫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脑卒中后导致颅内压出现变动, 而致使脑卒中后颅内压升高过快、过速, 从而产生痫样放电, 进一步影响到神经元的正常活动[6,7]。

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有较大差异, 脑卒中后的神经细胞变化是迟发性癫痫出现的主要原因。卒中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与中风囊的机械刺激等, 对脑卒中患者而言, 癫痫的防治至关重要[8,9];因此, 在治疗上可以借助综合治疗过程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脑部的损害从而达到早发性癫痫治疗, 其症状也会伴随原发病治疗效果而可以得到控制, 情况恢复得好的甚至可以自动缓解, 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抗癫痫药物地使用。本组42例早发性癫痫患者主要采用安定类药物, 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同时配合脱水降压。有3例患者在半个月至1个月后出现复发, 有1例因出现持续癫痫状态而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者脑卒中组织血肿, 水肿等消退之后, 状态基本得到了控制。由于迟发性癫痫发病的因素基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因此, 必须配合长期的抗癫痫药物给予治疗。本研究中, 59例迟发性癫痫患者在给予半年至1年的卡马西平治疗后, 有2例患者脑出现萎缩、痴呆等症状, 且所表现的症状均难以控制, 其余患者都有所好转, 诊疗方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 加强对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预防, 必须在患者发病后按规定用药。

笔者通过临床诊疗对比研究论证, 院方应积极预防对脑卒中复发, 患者发病后应坚持治疗, 防止疾病在治疗后重新出现, 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很多, 如脑卒中病灶大小、发病部位以及病程等,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发病因素, 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共同做好控制脑血管疾病涉及的危险影响因素, 预防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最大可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 以更好地完善和预防癫痫发作的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癫痫在卒中恢复期和卒中后遗症期发病率显著低于卒中急性期, 而癫痫在卒中恢复期的发作率则显著性高于卒中后遗症期 (P<0.01) 。皮层卒中比皮层下卒中更容易引起患者癫痫发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很多, 如脑卒中病灶大小、脑卒中的类型, 中发病部位以及病程等因素,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发病因素, 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共同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控制癫痫的发作, 预防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相关因素,后遗症期

参考文献

[1]吴平, 莫国毅.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5 (19) :4744-4745.

[2]李邦松, 王庆梅.70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7 (9) :1533-1535.

[3]林瑜.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的中西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667-669.

[4]张艳丽.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12-113.

[5]刘翠红, 肖元媛, 林海涛, 等.脑卒中后癫痫的发作类型、病变部位、预后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 (34) :128-130.

[6]冯艳蓉, 田鸿福.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4 (29) :609-611.

[7]丁成赟, 于丹丹, 张广炜, 等.浅谈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与治疗[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9 (6) :266-267, 274.

[8]李俊兰.36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6 (34) :3495-3497.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脑卒中患者709例,包含脑梗死患者570例、脑出血患者102例、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311例;年龄在36岁至80岁之间,平均(60.05±4.50)岁。出现脑卒中后发生继发性癫痫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脑血栓18例、脑塞栓5例、脑出血25例、另外1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脑卒中、无癫痫病病史,并排除了由于其他原因所引发的癫痫情况[2]。

1.2 诊断标准[3]

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同时经过头颅CT、MRI加以证实。对出现的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按照癫痫病学分类法进行分类:小于2周的癫痫判定为早发型;超过2周产生的癫痫判定为迟发型。

1.3 方法

对全部病例的数据进行病例回顾、随访采集,主要随访方式包含:电话、门诊、邮件,随访时间为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两年以内。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脑卒中的具体类型、发病率、病灶位置、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具体治疗以及预后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4]

实验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分类指标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癫痫、卒中类型、发病率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生率为8.46%,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包含脑出血25例,发生率为41.66%;脑梗死23例,发生率为38.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例,发生率为20.04%。

2.2 癫痫首发时间分析

具体首发情况详见下表1,早晚期发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注:以早发型为主

2.3 继发性癫痫发作、脑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

继发性癫痫在病灶中具体所占比例,详见下表2。从表中来看,与基底节区相比,皮质区、蛛网膜下腔继发癫痫发病率较高,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预后情况

我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行脑卒中积极治疗,以患者自身癫痫发作类型、发作频率作为前提依据[4],其中单用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早期发作患者主要使用的治疗药物包含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以及苯巴比妥钠;对于存在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要采用安定,患者病情稳定后转用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口服;对于迟发型发作患者以其具体发作类型作为用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原则,服药时间超过半年。随访2年内,60例继发癫痫死亡患者6例(10%),同期649例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患者为43例(6.62%),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基底节区相比,P<0.05;#与*相比,P<0.05

3 讨论

近几年报告结果显示,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呈现逐年递增状态,其具体发生率报告不一致,绝大多数认为是5%至15%[6]之间。癫痫是由于人体大脑神经元产生突发性异常放电情况下,所引发的短暂性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涉及到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其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会造成人体多种脑部病损以及代谢障碍局面,表现出明显的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特点。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7]:对于早期癫痫患者来说,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水肿、急性期颅内压异常升高,最终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细胞,引发钠泵衰竭(脑血管痉挛、应激反应、水电解质失衡等)。而迟发性癫痫其机制主要表现为病灶神经细胞变性、胶质增生以及中风囊刺激,最终引发癫痫。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其不同病灶发生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皮质区(22%)、蛛网膜下腔(9.09%)、基底节区(2.31%),和黄斌[7]、张冬梅[8]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似。皮质在出血后,会造成癫痫,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体皮质所包含的丰富神经元相关,所以患者在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异常放电更为明显。同时本组患者中早发型患者为主,与迟发型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卒中后发生的早发型癫痫与脑血液循环障碍有直接关系,所以要对做好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治疗,在致病因素消除后,利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3至6个月),后逐渐停药;迟发性癫痫致病因素很难消除,所以要做好长期性药物治疗[9],本组中出现6例(10%)急性期死亡患者,明显高于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患者,P<0.05,与预后情况(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加重)有直接关系。

4 结语

癫痫致痫会伴随临床治疗的开展而得以改善,原发病治疗好转,能够终止癫痫发作,所以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不长。而迟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做好长期性临床治疗工作。

摘要:目的 具体总结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达到了8.46%(60/709),其中包含早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42例(70%)、晚期发作患者18例(30%),脑皮质者癫痫病的发病率达到了22%,和其他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和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有直接关系。早期癫痫发作需行短期抗癫痫药物治疗,而晚期发作患者应行长期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临床分析,病灶部位,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

[1]吴逊.国际抗癫痫联盟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87-189.

[2]De Reuck J,Nagy E,van G.Maele Seizures and epilepsy inpatients with lacunar strokes,2010,263(12):75-78.

[3]王玉书,朴铁花,朴虎男,等.脑卒中后继发癫痫75例临床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26(4):299-300.

[4]侯秋慧,张苏明.脑卒中治疗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28-35.

[5]齐晓连,张乃文,贾丹,等.口服抗癫痫药物病人实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41(8):637-639.

[6]李艳玲,常晓杰,魏爽.脑血管病癫痫68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11,4(9):846-847.

[7]黄斌.卒中后癫痫发作和癫痫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0,17(1):44-45.

[8]张冬梅.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11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5(15):42-44.

脑卒中后癫痫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6岁~67岁, 平均年龄 (56.3±2.5) 岁。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CT扫描证实,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 均于发病2周内继发癫痫。其中部分性发作9例, 全面性发作16例。脑梗死13例, 脑出血11例, 蛛网膜下出血1例

1.2 治疗与预后

本组病例均采用临床药物治疗, 配合精心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地西泮10~20mg稀释10 m L静脉注射, 德巴金20~30 mg/kg每日分4次静脉滴注, 20%甘露醇125~250 m L静脉滴注,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护理措施主要采取保持呼吸畅通、重视体位护理和预见性护理、控制抽搐、加强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25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 均痊愈出院, 无1例出现并发症。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发作时,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容易堵塞呼吸道, 造成患者呼吸困难, 加重病情的发展。让患者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者齿间, 防止唇、舌咬伤, 有假牙的患者取出假牙后再行清除呼吸道;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 负压吸痰, 并行氧气吸入辅助措施, 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防止窒息。

2.2 重视体位护理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时, 应保持患者侧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引起呼吸困难;抽搐大发作时, 一手托住患者枕部, 以阻止颈部过伸, 一手按住下颌以对抗下颌过度紧张, 禁止用力按压肢体, 可使用约束带打成死结进行约束, 以免造成患者骨折及脱臼。

2.3 控制抽搐

严格遵守医嘱, 按照正确的给药方法, 迅速建立大静脉输液通路, 采用见效快、副作用小的药物迅速控制病情。在用药过程中, 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意识形态、瞳孔等的变化, 以免给药过程中引起呼吸抑制, 加重病情。本组病例采用地西泮或德巴金进行适时控制。

2.4 重视预见性护理

为防止患者抽搐时摔伤、骨折等, 床旁应设置护栏, 使用约束带予以保护;认真评估患者的意识、体温、脑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反馈给医生, 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尽量避免过强的光源和声源, 保持环境的安静, 以免刺激患者, 诱发癫痫的发作。高热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预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等, 以降低脑部耗氧量。同时,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表情的变化, 及时判断癫痫发作的前兆和诱发因素, 提前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5 加强心理护理

癫痫起病突然, 发作反复, 特别是对于脑卒中患者, 长期的药物治疗身心疲惫, 加上某些患者部分身体功能受损, 患者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与其交谈, 向患者讲解癫痫的相关发病因素以及治疗, 使其从根本上提高对癫痫的认识, 消除其对癫痫的恐惧, 减轻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加快康复的进程。

2.6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给予具体的个人指导方案。嘱患者严格遵守医嘱, 按时服药, 不能随意更换药量及给药时间;避免应用易诱发癫痫的药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量饮酒、过度劳累、过分情绪激动等, 尽量不从事高危工作, 控制癫痫发作的诱因, 减少癫痫发作引起的伤害。同时, 建议患者随身携带个人医疗卡片, 以便疾病发作及时被发现和入院救治。同时, 告知家属应该随时注意患者的言行举止、意识、体征, 发现有加重的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4], 脑卒中是症状性癫痫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老年人癫痫最常见的病因, 高达30%~50%的老年性癫痫与卒中有关。脑卒中后癫痫按照发生的时间, 以2周为界限, 分为早发型癫痫和迟发型癫痫, 但两者都与治疗时间有关, 治疗越及时, 预后越好, 癫痫发作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本文主要回顾分析了脑卒中后早发型癫痫的护理措施, 发现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采取保持呼吸畅通、重视体位护理和预见性护理、控制抽搐、加强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措施进行精心护理, 25例患者均痊愈好转出院, 提示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早发型癫痫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赵晓雯, 逯芳.30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3328-3329.

[2]宋蕾, 覃仕英, 吴莎.对癫痫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指导[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2) :2829.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脑卒中后为何成了“老小孩” 篇10

抑郁:发生在脑卒中后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受损,进而使脑实质受损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一起被列为目前世界上三大死因之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手段的增多,对脑卒中抢救的成功率逐步提高。人们对脑卒中后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已引起高度重视。但脑卒中后产生的抑郁,却往往被家属甚至一些医生所忽视。王大爷经过医生诊断,就是患了脑卒中后抑郁。该病并不少见,一般发病率在40%左右。

原因:“司令部”受损

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的情绪管理就犹如“接力赛”一样,一级一级地向大脑传递。首先是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丘脑,丘脑再传递到大脑额叶,在那里经过分析和理解,最后投射到大脑中的杏仁核出现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的环路是后天形成的,发育最迟,也是发生脑卒中时最易受到损害的部位。

脑卒中患者经抢救成功后,虽然不再有性命之忧,但对大脑的损伤却可能遗留下来,使患者对情绪的调节力降低,常如儿童一样出现情绪失控。此外,脑卒中还可造成部分神经细胞及其传递通路受到损害,也是导致抑郁的原因之一。

表现:多种多样

老年人本来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功能退化,发生脑卒中后更是“雪上加霜”,除了有“老变小”的现象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种思维方式的改变。1、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明显的自私。2、刻板片面性: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某一个方面。3、情境性:受自身情绪所左右,心情依情境而转移,情绪直接指导行为。4、不可逆性:病人常常不能理解“批评他是为了他好”这样的概念,而认为“你说他不对,就是对他不好”。

另外,脑卒中病人由于脑部受到损害,大多数病人惰性增强,意志力减退。例如病人表示要努力锻炼,但在行动中又变得懒散乏力,出现“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现象。

家属:治疗的主力军

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主要是用抗抑郁药,如百忧解,再加上心理治疗。这些都要由医生进行。但作为病人的家属,在治疗中,特别在心理治疗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脑卒中后癫痫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2) 伴有癫痫, 符合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癫痫发作分类标准: (1) 癫痫发作≥2次; (2) 脑内存在持久性损害; (3) 伴有其他损害; (4) 表现为肌肉强直、肌阵挛或强直阵挛等; (5) 存在意识障碍或意识模糊等, 上述5条中符合≥3条即可确诊。排除标准: (1) 脑卒中前有癫痫发作史者; (2) 已接受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治疗, 可能影响本研究疗效观察指标者; (3) 有严重心、肝、肾损害者; (4) 婴幼儿、未成年人、孕妇、病情危重或疾病晚期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13年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128例, 其中男90例, 女38例;年龄35~79岁。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方法, 按就诊顺序, 每4例为1个区组, 每个区组患者再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 各6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即预防癫痫的诱发因素,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如口服奥卡西平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生产, 批准文号H20140097) 及丙戊酸钠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0847) , 1片/次, 2次/d;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予以地西泮 (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4022569) 10mg, 静脉推注], 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患者予以对症治疗, 同时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3]。观察组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 治疗压力0.20~0.25Mpa, 时间80min, 1次/d, 15次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5d, 治疗至少3个疗程[4]。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高压氧治疗的压力与吸氧时间, 防止氧中毒, 并注意观察患者在氧仓中是否有抽搐及意识障碍, 一旦发生抽搐及意识障碍要立即予以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癫痫发作消失, 各项症状改善, 脑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各项症状逐渐消失, 脑电图有所改善;无效:癫痫发作次数不变, 症状未减轻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39例 (60.9%) , 有效12例 (18.8%) , 无效13例 (20.3%) ;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 (70.3%) , 有效16例 (25.0%) , 无效3例 (4.7%) 。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清NSE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在氧仓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癫痫样发作11例, 经对症护理后均未发生继发性损伤。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卒中的3个类型中, 脑出血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出现脑出血会激发脑血管痉挛和局部脑水肿, 导致受累脑组织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 造成大量神经元异常放电, 引发大脑癫痫样放电或临床发作[4]。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常给予丙戊酸钠治疗, 是临床中应用最广的广谱抗癫痫药, 目的是通过增加脑内的抑制性γ-氨基丁酸 (GABA) 神经递质水平, 增强突触GABA的作用及神经元的抑制性, 从而控制癫痫发作。丙戊酸钠使用时, 患者应禁酒, 因其可加重镇静作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以免再次发作[5]。应用奥卡西平治疗时可能引发低钠血症, 若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并使用利尿剂, 应避免使用奥卡西平;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尽量避免癫痫发作频率增加。

周铭等[5]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检测了继发性癫痫患者血清NSE水平, 发现高压氧治疗者血清NSE水平于治疗后第3、5、7天下降。NSE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 神经元缺血、缺氧或损伤, 血-脑脊液屏障及细胞膜被破坏后其会被释放入血, 故颅脑损伤或颅脑损伤诱发癫痫时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癫痫能迅速提高患者氧分压, 扩大氧的弥散半径, 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 增加脑的氧合作用, 减少自由基含量, 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另外, 高压氧还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血-脑脊液屏障恢复及电生理功能稳定, 故细胞中释放的NSE逐渐减少, 使得血清NSE水平降低, 减少了神经元的异常放电[6]。高压氧治疗时做好氧仓内外的护理同样重要, 应随时观察患者在氧仓中是否发生抽搐及其他并发症, 若患者的癫痫样发作得不到正确护理会造成继发性损害, 同时避开患者大发作期;进仓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先兆, 以便及时处理, 避免患者在仓内发作[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血清NSE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降低患者血清NSE水平, 且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2013年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降低患者血清NSE水平, 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卒中,癫痫,高压氧,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霞.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 2014, 17 (6) :55-56.

[2] 苏振峰, 朱向阳, 董政协.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0, 17 (2) :121-124.

[3] 黄远桂.脑卒中与癫痫[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5) :449-451.

[4] 李茂绪, 秦文玲.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4, 2 (2) :5-6.

[5] 周铭, 张艳萍.高压氧治疗继发性癫痫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0) :1273-1274.

[6] 王宏隽.高压氧治疗继发性癫痫256例[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9) :1472-1473.

上一篇:员工特点下一篇:解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