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

2024-05-26

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共7篇)

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 篇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它的出现和继发性肺栓塞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重要因素[1]。据文献报道, 脑卒中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率为22%~75%[2]。因此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是降低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为提高对这一严重并发症的诊治水平, 笔者结合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继发的DVT21例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 男5例, 女16例, 年龄58~76岁, 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 缺血性卒中18例, DVT发病距治疗时间<3d 2例, >7d 3例, 余在二者之间, 发病部位:左下肢19例, 右下肢2例, 合并高血压5例,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16例,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双病变2例。21例中高血脂19例, 糖尿病2例。所有病例均因脑卒中入院, 且在住院治疗期间并发下肢肿胀, 其中仅2例在肢体肿胀次日即被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 其余病例在肢体肿胀数日后才被发现。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放射性核素 (ECT) 或64排螺旋CT (CTV) 检查并结合临床体征确诊。按血栓类型分类均为中央型, 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出现少量咯血及呼吸困难。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手术治疗1例, 非手术治疗20例, 手术治疗的1例已严重影响了肢体的血循环, 若继续非手术治疗恐难保住肢体。方法是先在DSA下经腹股沟穿刺置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内, 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然后在手术室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出血栓。非手术治疗采用蕲蛇酶注射液0.75~1.5U加生理盐水250ml经患肢足背静脉持续3h滴入, 为预防药液分流至大隐静脉, 预先在踝上捆扎压脉带, 使药完全进入深静脉。另配合使用疏血通或血栓通静滴, 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每日1~2次, 连用7d。酌情使用抗生素, 强调抬高患肢, 绝对卧床休息, 两周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口服迈之灵或消脱止及阿司匹林肠溶片, 下床穿弹力袜。

1.3 结果

治疗两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参照参考文献[3]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疗效的评定标准:痊愈:肿胀消失, 疼痛缓解, 彩超显示深静脉光滑, 口径正常。基本痊愈:肿胀明显消退, 久站后胀痛与健侧肢体比围差<1cm, 彩超有血流信号, 静脉壁欠光滑。好转:肿胀及胀痛有一定程度减轻, 彩超静脉无血流信号。无效:肿胀及胀痛未减轻, 彩超静脉无血流信号。本组痊愈2例, 其中1例为手术病例, 1例为下肢肿胀次日即被发现者。基本痊愈16例, 好转3例, 无死亡及无效病例。

1.4 预防

由于脑卒中患者合并DVT时多无明显症状, 且体征多为非特异性, 当肢体出现肿胀时, 容易被忽视, 或被误认为仅仅是患肢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神经营养不良所致, 所以DVT误诊和漏诊率较高[4]。我国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指导建议中指出:对于瘫痪程度重, 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应重视DVT的预防, 早期进行D2二聚体筛选试验, 对结果呈阳性者应进行超声多普勒及MRI等检查[5]。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组病例在一侧肢体发生DTV后, 对另一侧进行有效预防, 包括抬高患肢, 增加活动度, 穿弹力袜, 部分病人采用间歇充气装置等, 无再发DVT情况出现。

2 讨论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共同的发病因素, 如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也有自身的发病原因, 如肢体瘫痪程度重、制动、血流滞缓、高凝状态等, 故临床上应对上诉危险因素存在的脑卒中患者给与必要的预防治疗。可行预防措施有: (1) 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瘫痪肢体受压过久, 抬高肿胀肢体, 以利于血液回流; (2) 加强患肢的被动功能及主动功能训练, 防止超力度的肢体按摩及止血药物的应用; (3) 积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4) 避免长期从患肢输入液体, 减少血管刺激性药物输入; (5) 控制肺部、泌尿系等感染, 因感染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易促发静脉血栓形成; (6) 注意脱水剂运用, 及时补充血容量, 避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7) 鼓励患者穿压力梯度长袜 (弹力袜) , 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等。

DVT的治疗主要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种, 手术治疗一般在病程<72h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为防止可能发生肢体坏死时才被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取栓之前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永久性或临时性静脉滤器, 但因价格较昂贵, 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多数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为蕲蛇酶、疏血通、血栓通、低分子肝素等, 尿激酶已较少应用, 一般两周为一疗程, 治疗中应注意复查凝血象, 其中纤维蛋白原<2g时应停止溶栓。口服药首选迈之灵、爱脉朗或欧开、拜阿司匹林等。治疗中应注意适当营养支持, 避免低蛋白血症发生, 为防止血栓脱落, 严禁肢体按摩, 最好大小便卧床或使用坐便器。DVT的治疗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药物治疗最好72h以内, 手术治疗最好在48h以内[6], 时间愈长, 治疗效果愈差, 本组痊愈的2例, 均为发病后48h内即予溶栓治疗, 而效果欠佳者为病程较长, 甚至超过1周以上。

总之, 对于卧床的脑卒中患者, 防止DVT的发生, 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 只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能重视, 能正确认识, 及时诊断、早期防治, 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马文英, 刘捷, 樊延霞, 等.脑血管病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103.

[2]崔元孝, 陈希平, 许法运, 等.心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新理论新技术〔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323-325.

[3]孙英信, 时德, 向志, 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的治疗〔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 (9) :813-814.

[4]司徒斌, 任淑萍.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 2008, 11 (8) :914.

[5] Helm SW, Schectman JM, Siadaty MS, et al.D2dimer teating fordeep venous thrombosis:a meta analysis〔J〕.Clin Chem, 2004, 50 (7) :1136-1139.

[6]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89.

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 篇2

1 主要做法

1.1 脑卒中二级预防组织管理网络构建

1.1.1 成立脑卒中二级预防服务团队

中心成立脑卒中社区二级预防管理项目小组,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医务科、防保科、全科、康复科医生任组员的项目小组。11位高年资全科医生以团队责任制形式,分片包干辖区脑卒中患者,实施规范化随访。 平均每位全科医生对30~40名脑卒中患者提供随访服务。康复医生对随访过程中发现的适宜于社区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项目质控科设置于医务科内, 每月一次进行质量控制。在项目组成员培训上,中心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专家为依托, 对项目组成员实施每月一次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二级预防项目介绍、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生活行为干预技巧、药物适应症与禁忌症等。

1.1.2 实施分片包户签约

中心对服务区域进行合理分片,确定全科医生负责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全科医生与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签订《脑卒中二级预防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家庭健康档案中,共同履行协议条款。签约周期原则上为2年,期满后不再续约。目的是通过2年的有效管理,让患者逐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截止目前,共有300名脑卒中患者纳入二级预防项目管理中。

1.2 脑卒中二级预防服务流程构建

1.2.1 脑卒中患者报告

选择由浙江省慢性病报卡系统报出的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实际居住地址为白鹤街道辖区内的患者。由慢病科工作人员将患者按属地划分原则分配给全科医生。

1.2.2 脑卒中患者随访

项目组全科医生对辖区新发脑卒中病人第1年进行每月一次随访,第2年进行每季一次随访。每次随访需完成血压、血糖、血脂(1次/3~6月)监测、危险因素药物控制、生活行为方式干预三项工作。对随访过程中发现有脑卒中复发症兆的病患及时通知家属上转至上级医疗机构。其中每年50%以上的随访需以面对面形式进行,其余可通过电话随访等形式进行[2]。

1.2.3 认识和抑郁评估

责任医生对患者第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加入认识和抑随评估。对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异常的患者,及时告知家属。通过中心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病专科医院等多种途径予以疏导,缓解病情[3]。

1.2.4 患者康复

对稳定期病患适宜在社区接受康复冶疗的,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确定其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制定康复计划,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实施治疗。训练内容主要是坐位平衡、移乘、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以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4]。

1.2.5 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定期举办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联谊会,进行有关脑卒中早期表现的宣教,使得患者和家属知晓,一旦怀疑有卒中发现,马上经120急救送到能开展溶栓治疗的神经科,告诫不要留在家中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高家属对脑卒中患者护理知识的知晓率[5]。

1.2.6 脑卒中患者转诊

社区医生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有复发症兆,告知患者到上级医疗机构及时就诊。或由社区医生通过市级医院远程挂号系统将病患者转诊至李惠利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李惠利医院需指定专职医生或专门机构接待上转病患。

1.3 二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

1.3.1 危险因素药物控制

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 脂,以及抗栓 治疗, 包括:1高血压。对于缺血 性脑卒中 和TIA进行抗高血压治疗,以降低脑 卒中和其 他血管事 件复发的 风险。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 的情况下,降压目标应该达到≤140/90mmHg;2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6.5%, 但要警惕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可能带来的危害。糖尿病合并 高血压患 者应严格 控制血压 在130/80 mmHg以下;3胆固醇水 平升高的 缺血性脑 卒中和TIA患者,进行生活 方式的干 预及药物 治疗。 使用他汀类 药物,目标是使LDL- C水平降至2.59 mmol/L以下;4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正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

1.3.2 生活行为方式干预

全科医生坚决劝告所有吸烟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有嗜酒习惯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对有能力进行体力活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对于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7]。

1.4 脑卒中二级预防信息机制构建

1.4.1 无线随访系统建设

社区医生每月一次携带 “江东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移动式随访平台”,入户为居民提供时实血压、血糖、 血脂测量服务。社区医生根据监测结果予相应用药指导及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社区医生每次将随访结果填写于《宁波市江东区脑卒中二级预防管理社区医生工作记录册》,并录入“江东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移动式随访平台”中的“脑卒中随访”界面,通过3G无线网络及时传输入居民健康档案内。

1.4.2 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系统启用

提升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为管理对象病后6个月、12个月配发使用“人个自我健康管理系统”,免费使用周期为一周。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系统是一套以手机健康管理软件为核心,集家庭健康检测仪器,便于居民自我健康监测的系统。该系统内配置了心电、血糖、血压、血氧、运动计步等监测设备,并通过蓝牙通讯和无线网络实现健康数据自动无线传输的健康管理系统,该系统搭建了患者与全科医生之间的桥梁, 实现患者与全科医生之间的时实互动沟通。

1.4.3 卒中处方智能提示系统建设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关键是降压、降脂、抗栓“三联药”的正确使用。尽管针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拴、降压、降糖和调脂药物治疗指南十分明确,但国内外研究显示,临床实践与指南间存在巨大差距,而影响卒中二级预防措施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基层全科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正确用药知晓率低。基于提升正确用药率目的,中心建成“缺血性脑卒中处方智能提示系统”,该系统植于全科医生工作平台,全科医生如果给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系统便会给予降压、降脂、抗栓用药提醒。如果全科医生不予正确配药,系统会弹出提示框,让全科医生选择不予配药的理由[8]。

1.5 脑卒中二级预防绩效考评构建

1.5.1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中心建立《全科医生脑卒中二级预防绩效考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把脑卒中患者正确用药率、危险因素控制率、复发率、死亡率纳入全科医生有效工时绩效考评体系中。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详见表1。

1.5.2 纳入职工绩效分配依据

中心以有效工时绩效考评为载体,通过计算全科医生脑卒中二级预防各项工作有效工时“量化”指标, 和每月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考核“质控”指标,得出全科医生的脑卒中二级预防专项奖励经费,实现全科医生专项奖励 经费与脑 卒中二级 预防管理 效果相挂 钩[9]。具体有效工时计算标准详见表1。

2 工作体会

2.1 健全的组织网络架构是脑卒中二级预防基础

中心实施全科医生团队责任制服务。中心共成立11个团队,平均每个团队管理30~40位卒中患者。 团队负责人原则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过省级全科医生岗位(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担任,组织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开展脑卒中规范化二级管理。在规范管理过程中重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全科医生不断接受脑卒中防治业务知识培训,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鼓励患者而不是恐吓他们,着重宣传防止血管长期损害的好处。采取预约复诊,加强随访。建立慢性病俱乐部,鼓励患者之间定期讨论自已的疾病和有关问题, 从精神上创造一种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气氛。患者家属积极做好支持作用。

2.2 完善的信息系统是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前提

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管理需要依托完善的社区卫生信息 化系统,中心逐步 构建了以 脑卒中病 例报告、日常随访、远程监测、卒中用药 智能提示 为核心的脑卒中信 息化管理 系统,为做好脑 卒中的规 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患者健康数据实时收集,实时评估当前健康风险,促进了基层全科医 生与居民 个人良好 互动,提升了患 者自我管理能 力。 二是实现 了规范用 药的智能 提醒。卒中用药智能提醒系统有效解决了以往基层医务人员对指南用药的不规范,促进了卒中规范用药。 三是业务系统与决策分析双推进。中心以决策分析平台为载体,通过对各 种信息分 类存储、快速检索、 自动统计汇总等功能,实现了对脑卒中规范化用药、 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等信息的 实时汇总 与监管,并以此建立起了以 服务数量、服务质量 为核心的 绩效考核运作 机制,促进了脑 卒中二级 预防的规 范化运作[5]。

2.3 有效的随访干预是二级预防工作关键

白鹤街道对脑卒中二级干预策略的 成功之处在于,以科研项目带动管理的维持和模式方案的不断调整。

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 1) 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 2) 符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及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 ( 3) 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卒中。经MRI检查, 排除一过性脑出血、心源性栓塞、左室射血数<40% 和严重心律失常者; 有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对钙离子拮抗剂 ( CCB) 和ACEI药物过敏或不可耐受者; 依从性差, 出院后未能按医嘱定时服药者。

1. 2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9 月—2012 年9 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80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 女22 例; 年龄58 ~ 70 岁, 平均 ( 66. 4 ± 3. 5) 岁; 高血压病程7 ~ 20 年, 平均 ( 16. 7± 0. 4) 年; 脑卒中病程2 ~ 15 个月, 平均 ( 10. 4 ± 1. 1 ) 个月。观察组中男19 例, 女21 例; 年龄58 ~ 70 岁, 平均 ( 65. 8 ± 3. 1) 岁; 高血压病程7 ~ 20 年, 平均 ( 16. 1 ± 1. 0) 年; 脑卒中病程2 ~ 15 个月, 平均 ( 11. 3 ± 1. 5)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3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和规范化的生活干预, 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如使用阿司匹林、他汀调脂、降糖药等。对照组患者予以贝那普利 (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292, 规格: 5mg) 治疗, 10mg/次, 1次/d, 若疗效不佳可增至20mg/次, 1 次/d。观察组患者予以氨氯地平 (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224, 规格:5mg) 治疗, 5mg / 次, 1 次/ d。

1. 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12、24、36 个月的血压 〔收缩 ( SBP) 、舒张压 ( DBP) 〕、脑卒中复发情况、心肌梗死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血压SBP、 DBP时间与方法间无交互作用 ( P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出院后12、24、36 个月两组患者SBP、DB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1mm Hg = 0. 133k Pa

2. 2 脑卒中复发情况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16 例, 复发率为40. 0% ;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7 例, 复发率为17. 5%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942, P < 0. 05) 。

2. 3心肌梗死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3 例 ( 7. 5% ) ;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2 例 ( 5. 0% )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215, P >0. 05) 。

2.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咳嗽1 例, 失眠1 例, 胃肠道反应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0% ; 观察组患者出现咳嗽1 例, 失眠1例, 胃肠道反应3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133, P >0. 05) 。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 且病程较长, 会影响患者心、脑、肾等脏器功能, 严重时可造成器质性病变,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在我国,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有研究表明, 高血压患者复发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 倍以上, 且5 年复发率高达50% 以上[5]。故临床治疗高血压要加强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进行预防脑卒中复发所采用的措施。目前, 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有少量循证医学证据, 但何种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率的研究较少。

贝那普利是ACEI类降压药, 是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 可通过激肽酶抑制血管舒张剂缓激肽的降解起到降压作用。氨氯地平是一种CCB, 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高血压和心绞痛, 尤其自发性心绞痛, 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及变异型心绞痛。长效CCB对脑血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有研究表明, CCB可将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10% ~ 15% , 其保护作用优于ACEI。刘国韬等[6]研究表明, 降压药对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脑卒中一级预防效果相同, 长效CCB的保护作用优于ACEI。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出院后12、24、36 个月两组患者SBP、DBP比较,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说明观察组患者予以氨氯地平预防的效果与贝那普利相当, 但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综上所述, 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在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相当, 氨氯地平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在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贝那普利治疗, 观察组患者予以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12、24、36个月的血压〔收缩 (SBP) 、舒张压 (DBP) 〕、脑卒中复发情况、心肌梗死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BP、DBP时间与方法间无交互作用 (P>0.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院后12、24、36个月两组患者SBP、DB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在高血压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相当, 氨氯地平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关键词:高血压,卒中,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隋文乐, 王建忠, 李爱萍, 等.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9) :5753-5756.

[2]程文文, 傅佳, 赵焕, 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670-67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7 (39) :579-616.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 (2) :132-136.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国医药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 3 (3) :84-93.

西红柿与预防脑卒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40例;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 (50.5±5.5) 岁, 病程4~85 d, 平均病程 (32.5±4.5) d;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确诊, 症状均符合相关脑卒中诊断标准, 其中脑出血32例, 脑梗死54例;所有患者HAMD评分均小于等于16分;住院时间均超过20 d;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排除有恶性肿瘤、进行性高血压、精神病或者痴呆病史的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 各4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期间不给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抑郁治疗, 氟西汀胶囊20mg口服, 1次/d, 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合理的心理疏导, 帮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患者消极情绪。3个月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评定标准

评定患者抑郁情况可根据HAMD进行评分, 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按照Fugl-Meyer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Barthel指数积分进行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Fugl-Meye及Barthel评分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HAMD、Fugl-Meye及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病例;A组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患者15例, B组有6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平均住院费用 (10321.5±4625.2) 元, B组平均住院费用 (11761.5±4865.2) 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又被称作脑血管意外, 是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症状导致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上表现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其起病突然, 患者往往出现神经功能的损伤及功能障碍, 造成生活能力减弱, 患者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这就造成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心理及情感上的障碍, 而作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卒中后抑郁。

经大量临床资料研究显示, 卒中后抑郁是目前阻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卒中后抑郁能延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引发患者的死亡, 而死亡事件大多发生在神经功能恢复阶段最重要的卒中后数月之内。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抑郁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中, 氟西汀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血清素, 能对神经突触细胞再吸收神经递质血清素产生有效抑制作用, 从而增加血清素的整体水平, 而对于多巴胺及5-羟色胺能能等其他受体不具备任何结合力, 能够有效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 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的效果。口服氟西汀后通过消化道进行吸收, 患者进食时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吸收后其能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并广泛分布。服药数周后能使血浆浓度达到稳定状态, 对于治疗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已被广泛应用。早期康复临床应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但医生及患者大部分注意力在物理康复方面较为集中, 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卒中后抑郁防治方面的内容, 故加强防治卒中后抑郁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 要对患者产生的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患者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对患者实行综合性的心理康复治疗。

本研究中, 86例脑卒中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HAMD、Fugl-Meye及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早期预防抑郁治疗组患者HAMD、Fugl-Meye及Barthel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住院期间, 早期预防抑郁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常规治疗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早期预防抑郁治疗组患者住院费用较常规治疗组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治疗, 能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后患者产生抑郁并发症, 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 各43例, 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B组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抑郁治疗, 对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 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住院期间,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患者住院费用较A组低,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治疗, 能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发生, 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预防,卒中后抑郁,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朱炯端, 孙芳, 陈志光.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58 (10) :48-49.

[2]陈莉.社区卒中患者抑郁症状转归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内科, 2010, 28 (06) :46-48.

脑卒中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脑卒中病人68例, 其中脑出血36例, 脑梗死32例;气管切开23例。肺部感染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1]。

1.2 结果

治愈和好转率达85%, 病死率15%。

2 预防和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提供安静、舒适、洁净、温湿度适宜的环境。 (2) 限制病房人员的流量, 物品专人专用。 (3) 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 避免刺激性强、易于产气的食物, 做好口腔护理[2]。 (4) 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 室内按时通风换气。 (5) 鼻胃管饮食者, 注入营养液前要先回抽, 明确有无胃液潴留, 每次注入量约200m L。预防胃内容物的反流, 防止反流性肺炎[3,4]。

2.2 呼吸道管理[5]

(1) 脑卒中病人,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痰液不易咳出者采用辅助排痰法, 协助病人有效排痰,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 病人取半卧位。 (3) 对气管切开病人, 要保持局部清洁、按时换药、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 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 恒温湿化器湿化气道, 呼吸机管道要保持通畅, 按时更换管道与湿化装置, 每周1次。

2.3 化痰药物应用

病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要及时告知医生, 应用化痰药氨溴索及糜蛋白酶。

2.4 呼吸道湿化

对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病人, 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氨溴索15 mg, 气道滴药, 应根据痰液的黏稠程度调整输注速度, 预防气管插管痰痂的形成,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3 小结

因脑卒中病人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易咳出, 按时翻身、叩背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才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对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病人, 易致细菌入侵, 导致肺部感染发生,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 对人工气道的护理比较重要。对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内吸痰, 要注意无菌操作, 调节负压在0.02 k Pa~0.04 k Pa, 吸痰前给高浓度氧1 min, 戴无菌手套, 连接吸痰管在负压吸引管上, 1名护士从呼吸机上取下气管插管连接管, 另1名护士将吸痰管迅速插入气管插管内, 遇到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 并螺旋式快速拔出吸痰管。吸痰时先清除气管插管内分泌物再吸引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吸痰管插入深度是气管插管深度加0.5 cm~1.0 cm。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防止肺部感染是提高脑卒中病人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的关键[6]。总之, 脑卒中具有病程长、机体抵抗力差、致残及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在护理这些病人时, 要细心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节律、频率及血氧饱和度, 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回报, 以便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7,8]。

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68例脑卒中病人, 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及护理。[结果]治愈和好转率达85%, 病死率15%。[结论]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提高治愈率, 减轻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脑卒中,肺部感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314-320.

[2]周虹, 王玉林, 余勤.饮食护理对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预后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1C) :211-213.

[3]王雪梅, 石霞, 刘美玲.对脑卒中携带胃管病人实施连续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2A) :322-324.

[4]栗映泉.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2) :1534-1535.

[5]马洁, 张云云.脑卒中病人吸入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0) :1244-1246.

[6]张海燕.优质护理服务对脑卒中病人护理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2, 26 (5C) :1382-1383.

[7]周林娥.脑卒中病人实施社区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5) :627-628.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及一级预防 篇6

1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

1.1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

1.1.1 有明确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吸烟等。

1.1.2 可能有影响但尚需科学研究加以证实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高黏血症、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肥胖或体质量超重、遗传因素、高尿酸血症、高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和寒冷气候。

1.2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2]

1.2.1 年龄

是最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55岁以后每10年增加1倍。

1.2.2 性别

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约30%, 每个年龄组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

1.2.3 家族史

脑卒中家族史是易发生卒中的一个因素, 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生卒中或心脏病时<60岁即为有家族史。

1.2.4 种族

不同种族的卒中发病率不同。国外资料介绍, 日本人卒中发病率普遍比英美高1倍。美国人中, 黑人比白人高1倍。

2 一般预防[3,4]

又称病因性预防或根本性预防, 主要时避免和控制导致卒中的各类和各种危险因素。

2.1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单一的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 综合预防措施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质量、戒烟、戒酒或减少饮酒、清淡低脂饮食。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 加强性格锻炼, 避免急躁, 避免发怒和坚持服用适当的降压药物等, 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按WHO高血压的标准。逐步而缓慢的控制血压才是安全而可靠的。

2.2 防治心脏病

心脏疾患也是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是最主要的卒中先兆。目前推荐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来预防心房颤动性卒中。

2.3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合理的饮食、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 (包括纠正高血糖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 对预防卒中的发生是有益的。

2.4 防治高血脂症

饮食调节是首要方法, 如仍不能使血脂水平正常化, 则可考虑应用降血脂的药物治疗。

2.5 戒烟及节制饮酒

已知吸烟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停止吸烟是指令性的, 对预防卒中很有好处。提倡戒酒或避免大量饮酒是卒中的预防措施之一。饮酒对卒中的利害关系争论不一。有报道, 适量的饮酒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病率, 也有报道大量饮酒者易发生脑梗死。因此控制过量饮酒及忌烟十分必要。

2.6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适当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加卒中危险性。它包括肥胖、活动减少、久坐不运动, 不合理饮食习惯和应急状态, 如情绪紧张等。肥胖对脑梗死的发病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故减轻体质量和防止肥胖是预防卒中途径之一。近年来有证据表明,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体质量、心率、它可使管理全身关节和肌肉的神经冲动不断的传入大脑皮质, 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 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在卒中的一级预防中运动是整理想的方法。限盐补钾、低脂饮食, 每天摄入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豆制品等可消除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影响, 情绪稳定、精神放松、对于预防高血压和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7 避免急躁型性格

我们把人的性格分为三型:即外向型{急躁型};内向型{即忍耐型};中间型{急躁和忍耐不能区分的中间型}。研究表明, 人发脾气时, 人体本身能产生一些特殊物质, 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 这些物质会使血管产生痉挛, 使血压升高使血液凝固性和白细胞向聚集性增大, 这些均是加速动脉硬化和形成血栓的可能机会, 因此要养成遇事不急不躁不闷在心里的性格。

2.8 对脑卒中的中医预防方法

祖国医学根据卒中的病因, 认为年龄>40岁者, 平时宜排除一切膏梁厚味, 肥甘生痰动火之物, 起居有节, 忌烟酒节欲, 勿暴喜, 暴怒, 暴食。

3 体会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脑卒中虽然可怕, 但与恶性肿瘤。心脏病相比。它又是一种可以预防而且相对容易预防的疾病。积极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干预预防工作, 做好一级预防, 使人们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是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2]周冠红.中风的预测和防治[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赵亚一.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16例脑卒中患者, 59例并发肺部感染, 其中男70例, 女48例, 年龄36~82岁, 平均年龄是 (62.6±8.2) 岁。所有病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防病会议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2 方法

分析316例脑卒中患者的感染原因, 采取统计学方法, 分析患者年龄、卒中原因、意识及住院时间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并根据护理对策随机分为预防性护理组158例和常规护理组15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l.3统计学方法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对计数计量进行检验χ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组对比后显示:脑卒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老年组比非老年组高, 脑出血比脑梗死高, 有意识障碍者比清醒者高, 卧床1周以上的比1周以内的高,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4。预防性护理组肺部感染16例占10.13%, 常规护理组肺部感染43例占27.2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概率。见表5。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很多, 下列因素较为重要。

3.1.1 年龄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组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要高于非老年组, 可能与老年人机体老化, 身体各脏器组织功能减退, 免疫功能下降有关[2]。

3.1.2 卒中原因

脑出血组感染率为22.60%明显高于脑梗死组, 表明脑出血更易并发肺部感染, 这可能由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增高较明显, 导致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功能障碍, 引发脑—肺综合征造成肺部感染[3],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脑出血组发生意识障碍的概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 也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3.1.3 意识障碍

由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常易出现舌后坠、保护性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迟钝, 导致鼻咽部分泌物、呕吐物误吸入肺, 并同时将鼻咽部寄生菌带入造成吸入性肺炎,

3.1.4 住院时间

住院卧床时间的长短也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脑卒中患者病程较长, 长期的卧床缺乏有效的运动, 肺部的不到有效的锻炼, 导致肺下部不良, 易发生淤血和水肿等, 进而形成坠积性肺炎;再者由于长期卧床患者肠胃蠕动能力下降, 导致胃食管反流也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之一。

3.2 预防护理措施

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可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具体措施应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 保持病室内的洁净和空气的清新, 室温18~20℃, 湿度55%~60%,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护理的一般工作, 注意患者的保暖, 避免因为病房温度波动引发患者气道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 发生细菌感染[4]。尽量让患者居住单人病房, 防止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并避免过多人员走动, 限制探视。

3.2.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控制肺部感染的关键。护理应时刻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 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 痰液粘稠者采取生理盐水+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对昏迷或咽部有黏痰的, 应进行雾化吸入含抗生素的雾化液, 2~3h/次, 以达到减少口腔细菌繁殖和吸入, 充分的湿化气道的作用。吸痰时应由浅到深, 禁忌一插到底, 以免将外部是痰液带入到深部的气管, 到达一定深度时, 要一边轻轻旋转再慢慢的退出进行吸引。一定不要做上下抽吸, 切忌不要有太大的吸引的压力, 否则容易引起粘膜的水肿、出血及雪痂的形成[5]。对已发生的肺部感染,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合理及时的应用抗生素, 以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菌或者真菌吸入而发生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

3.2.3 口腔护理

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 对于能够自理的患者应鼓励患者经常涮牙, 对于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根据口腔涂片检查结果选用不同的漱口液, 由外到内进行擦洗口腔, 3次/d, 餐前或餐后进行, 以减少口腔细菌的滋生。同时及时进行吞咽训练, 做好饮食护理, 避免吸入性肺炎。

3.2.4 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长期卧床也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患者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锻练。早期可协助患者联系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动作, 早期坐起有利于排痰、进食, 能有效地防止肺部感染[6]。条件允许可协助患者扶物站立, 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 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下床锻炼不仅有理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同时能够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 提高免疫力, 增强患者抵御感染的能力[7]。

3.2.5 加强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禁食患者应静脉补充营养, 有吞咽困难者应早期给予鼻饲, 饮食以高干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 术后3d~5d给予鼻饲, 采用少食多餐的原则, 饮食配置严格无菌操作, 鼻饲后短时间内尽量不翻身、吸痰, 以免引起呕吐。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王少石, 郑天衡, 陈真理,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5) :366-369.

[3]吴爱喜, 徐兰桂, 王震华.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6) :55.

[4]赵爱云, 史俊霞.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7) :263.

[5]臧丽丽, 张旋, 刘桂霞.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0) :152-153.

[6]魏瑛珉.ICU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22) :232-233.

上一篇:科技创新改变行业下一篇:上海世博效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