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精选7篇)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正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概念的提出和完善为脑梗死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全新模式[1]。我院于2004年7月~2007年12月采用卒中单元对部分脑梗死患者进行管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包括初次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SPSS 11.0软件发放随机信封,将患者随机分成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进行治疗。排除标准:无定位体征的腔隙性脑梗死、不同意参与卒中单元管理的患者。卒中单元组(n=202):男110例,女92例;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61.8岁;入院时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为(9.11±6.45)分、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 index,BI)为(40.23±21.35)分、社会功能评价(Oxford handicap scale,OHS)为(3.30±1.23)分。非卒中单元组(n=168):男94例,女74例;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2.5岁;入院时NIHSS为(9.20±6.73)分、BI为(41.38±23.17)分、OHS为(3.38±1.2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既往病史、功能评价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卒中单元组的患者均严格按照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流程[2]进行诊治,包括对重症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心理、言语、物理康复治疗师系统地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以及出院后继续给予药物预防、治疗、生活习惯指导,定期复查监测和评估。非卒中单元组的患者按照传统神经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只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以及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住院病死率=(死亡数/每组病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数+好转数/每组病例数)×100%,平均住院时间为每组所有病例住院时间的算术平均数。神经功能评价(NIHSS表)、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在入院时开始进行量表评分,每周1次,出院时1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病死率、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
住院病死率:卒中单元组为5.94%(12/202),非卒中单元组为14.29%(24/1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7.27,P<0.01)。总有效率:卒中单元组为88.61%,非卒中单元组为79.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5.51,P<0.05)。平均住院时间:卒中单元组(17.50±7.35)d,非卒中单元组(16.89±7.2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BI和OHS的出入院差值
两组NIHSS、BI和OHS的出入院差值比较,见表2,卒中单元组:NIHSS共减少687.76分,BI共增加2 746.10分,OHS共减少120.26分;非卒中单元组:NIHSS共减少223.68分,BI共增加1 478.45分,OHS共减少61.5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优于非卒中单元组。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3](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其治疗一直是神经科的难点。卒中单元为脑梗死的高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
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是能改善住院卒中患者医疗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1,4]。本组结果表明,卒中单元较之非卒中单元更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笔者认为,卒中单元疗效明显的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1)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患者进入卒中单元后,除了常规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外,医生在24 h内完成各项相关检查,综合评定临床资料,早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2)积极防治并发症: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高发于脑梗死头3周,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5]。(3)早期康复锻炼:卒中单元强调患者早期活动,减少了肺栓塞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4)心理医师的引导和支持:专业心理医师帮助患者预防和解除脑梗死后的心理疾病,减少了焦虑、抑郁症的发生[6]。(5)多方位的健康教育:卒中单元每周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情绪稳定和医患沟通,缩短住院观察和恢复的时间。
总之,卒中单元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模式,在多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INHA S,ARBURTON EA.The evolution of stroke units-towards a more intensive approach[J].QJM,2000,93:633-638.
[2]金俏,黄茜.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44-3446.[2]JIN Q,HUANG Q.Clinical observation for acute cerebral disorder patients with early comprehensive-habilitative treatment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6,16(22):3444-3446.Chinese
[3]CULBITZ G,SANDEREOCK P.Acute ischemic stroke[J].BMJ,2000,320:692-696.
[4]PHILIPS SJ,ESKES G,GUBITZ GJ,et al.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CMAJ,2002,167:655.
[5]INDREDAVIK B,BAKKE F,SLORDAHL SA,et al.Stroke unit treatment proves long term quality of lif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1998,29:895.
[6]李小波.脑卒中后抑郁情绪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14(2):197-198,201.[6]LI XB.Feature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J].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14(2):197-198,201.Chinese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0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00例, 按入院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950例, 包括:男550例, 女400例, 年龄55~76岁, 平均 (61.2±1.2) 岁;病程4 h~5 d, 平均 (1.1±0.1) d;脑出血患者350例, 脑梗死患者600例。对照组患者950例, 包括:男580例, 女370例, 年龄58~80岁, 平均 (63.3±1.3) 岁;病程5 h~6 d, 平均 (2.2±0.2) d;脑出血患者370例, 脑梗死患者58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1) 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 (2) 患者均表现为语言障碍、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 (3)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用方法治疗, 即药物治疗, 包括: (1) 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药物, 给药1次/d, 剂量为300 mg/次, 连续服用1周后将药物剂量更改为100 g/d, 仍为1次/d; (2) 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 400 mg血塞通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1次/d; (3) 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 30 mg依达拉奉+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2次/d。若患者存在出血症状, 医护人员可让其卧床休养, 并确保大便畅通。将患者血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 可适当使用甘露醇等药物, 以便预防脑水肿。针对脑出血患者, 其主要治疗原则为控制血压指标、预防并发症。另外, 还应纠正患者水电解质, 观察其生命体征, 对症处理。
1.3.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卒中单位模式治疗, 包括: (1) 首先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患者总例数等建立卒中单位治疗病房, 由相关医师组成治疗小组, 如:神经科医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人员, 还需安排专业部门配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的实施; (2) 患者入院12 h内完成所有常规检查, 确定病情, 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法。同时, 还应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划分病房, 以便合理安排患者;若患者为出血性脑卒中, 则应通过相关科室医生共同确诊, 判断是否给予临床手术治疗, 若确定应接受手术治疗, 将其转至神经外科手术;若此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安排至卒中病房治疗; (3) 急性脑组织损伤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接收、转运期间保护患者脑部, 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 并在入院1 d后按摩患者肢体, 告知患者接受临床被动肢体运动; (4) 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 医护人员应借助肢体运动、物理治疗等方法治疗, 让患者积极接受临床系列治疗方法; (5) 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期间应让心理医护人员全程介入, 从而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心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信心, 调整至最佳状态接受临床治疗; (6) 将脑卒中疾病健康教育贯穿临床治疗全程,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疾病的知晓率, 纠正日常不良习惯, 预防疾病反复性发作; (7) 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支持治疗, 加强患者营养, 预防并发症;另外, 还应制定患者出院方案, 进而为出院患者提供院外服务。
1.4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度提高90.0%以上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减少, 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度提高60.0%~90.0%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未变化, 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度未满60.0%, 且病情加重为无效;好转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3]。 (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 (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临床针对性治疗后症状、神经功能等均转变, 试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 (98.9%) 和对照组 (96.8%)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相应指标的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期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明显变化, 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脑疝5例, 褥疮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患者脑疝12例, 褥疮2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702, P=0.001) 。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 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 伴随着临床医学对脑卒中疾病的不断研究, 卒中单元模式治疗问世, 取得显著成效。卒中单位为临床新型模式, 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指导等方式, 给予脑卒中患者全面治疗, 并从中体现人文主义理念[4,5,6,7]。从本研究结果得知:卒中单元模式治疗下, 临床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临床常规治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入院后借助各种方法保护患者脑部, 给予个性化康复训练、心理指导, 改变患者不良习惯, 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 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好转率高达98.9%, 符合田静等[8]成就。由于卒中单元模式的实施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困难较大。所以, 基层医院应在不违背卒中单元模式原则的前提下, 制定一套属于自身医院的卒中单元治疗方案, 以便提高脑卒中患者治愈率。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卒中单元模式, 效果明显,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好转率, 意义重大,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单位模式在基层医院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00例, 按入院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给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用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 (98.9%) 和对照组 (96.8%)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期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明显变化, 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脑疝5例, 褥疮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患者脑疝12例, 褥疮2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702, P=0.001) 。结论: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卒中单元模式, 效果明显,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好转率, 值得使用。
关键词:卒中单元模式,脑卒中,基层医院,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牛小亚, 何小平.引入卒中单元模式在基层医院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9, 11 (21) :19.
[2]曾昭怡, 曾宪杰, 郑文进, 等.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脑梗塞的早期疗效观察[C].北京: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07.
[3]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4) :55-76.
[4]吴树德, 李志勇.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1) :24-25.
[5]哲俊红.高血压脑卒中临床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30 (35) :75.
[6]刘惠.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26 (11) :1797-1798.
[7]杨海龙.乡镇医院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2 (2) :263-264.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卒中单元,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重症脑梗死, 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而目前疗效确切且已广泛用于临床的药物仍然屈指可数, 此类患者治疗后50%~9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来看, 让患者尽可能恢复身体机能, 回归社会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卒中单元是一种全新的病房管理模式, 是以循证医学为根本, 具备病情监护、生命支持、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物理治疗、健康教育功能的一个早期、渐进、持续、全面的治疗过程[2,3]。本研究对卒中单元与普通病房并发症、病死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进一步评价卒中单元的优势。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1月~2010年4月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30例, 以上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均为首次发病, 起病3d内 (经过患者知情同意) , 入院时梗死灶>10cm3 (按Pullitono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 (cm3) =长径×短径×梗死层面数/2) 、NIHSS评分>9分为急性重症脑梗死, 所有病例均经头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的患者、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对试验不合作的患者。应用SPSS11.5软件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其中卒中单元组65例, 男32例, 女33例;年龄42~76 (58.3±15.2) 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3±3.5分;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 糖尿病14例, 高血压26例;普通病房组65例, 男30例, 女35例;年龄45~74 (60.3±14.6) 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5±2.9分;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糖尿病17例, 高血压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 普通病房组:按照脑卒中传统神经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急性期于重症监护室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改善脑细胞代谢、活血化瘀、促醒药物, 合理降压、脱水, 积极防治消化道、呼吸道等并发症。 (2) 卒中单元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由专业神经内科主管医师、康复医师及主管护士组成卒中单元小组,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 急性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 尽早由康复医师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计划, 如在急性期的全面监护、预防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褥疮等, 患者床上正确体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床上活动、按摩等;恢复期给予相关器械康复训练、床上活动、翻身起坐训练、平衡训练、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主管医师及康复医师共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情况。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并发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治疗1、2、3和4w采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脑梗死总并发症、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卒中单元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多脏器衰竭发生率无差异 (P>0.05) 。见表1。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同组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卒中单元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值显著优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3 讨论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疗法, 而是针对卒中病人的科学管理系统, 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以及多学科密切配合的综合性治疗, 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而急性重症脑梗死在现代社会中, 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造成的残障,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外学者认为[4]卒中单元中有组织的监护减少了卒中发病1年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对危险性下降9.0%。本文结果显示, 卒中单元的专业组成员应用规范的治疗指南和规程检查及治疗合并症, 从而减少了卒中单元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并及早介入康复治疗, 使卒中单元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非卒中单元组。
卒中单元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优势: (1) 卒中单元组制定的标准化评估及早期处置方案, 使检查更精确、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快速, 充分体现针对性的治疗[5]。 (2)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早期的重症监护可以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 及时干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减少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3) 及早介入个体化康复治疗, 缩短卧床时间, 可以减少早期并发症, 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综上所述, 卒中单元是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 可以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并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李厥宝, 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 2004, 25 (1) :27.
[2]Spies2Koch G.Acute stroke station-stroke unit[J].Pflege Ak-tuell, 2000, 54:18.
[3]温德树, 樊志勇, 雷永红, 等.卒中单元的研究近况[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1) :73.
[4]Glanville J, Haines M.Auston Finding information on clinical etlec-tives[J].BMJ, 1998, 317:200-203.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 我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151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CT或MRI证实为首次梗死, 病程均在7d内, 随机分为治疗组 (卒中单元组) 和对照组 (普通病房组) 。卒中单元组73例, 其中, 男性45例, 女性28例, 年龄37~80岁, 平均61.3岁。普通病房组78例, 男性47例, 女性31例, 年龄40~80岁, 平均62.1岁。上述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普通病房组治疗方法
按照脑梗死传统神经内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包括脱水, 改善循环, 防治并发症。
1.2.2 卒中单元组治疗方法
在普通病房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由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医生、心理医生、责任护士共同组成协作组, 进行康复功能初期评定, 制定康复方案。我们的做法: (1) 早期康复措施的采用:只要不影响抢救, 就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包括良肢位摆放、适宜的肢体被动运动、体位变换、定时翻身; (2) 不在患侧肢体输注液体; (3) 在患者意识清醒, 生命征稳定, 症状不再进展, 即开始进行系统训练, 包括PT治疗、OT治疗、ST治疗; (4)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要求至少有1位家属参与训练, 以便患者平时能继续训练; (5) 治疗过程中,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 医疗协作组每周召开1次评价会,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讨论和调整治疗方案。
1.2.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第1天、治疗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Barthel index, BI) , 由康复医师进行评定, 记录评定结果, 判断疗效。
1.2.4 疗效评价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NIHSS) 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3]。
1.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间比较使用以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异差有统计学意义。
注: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8, P<0.01
注: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t=2.56, *P<0.01;治疗前后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t=2.46, ▲P<0.01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卒中单元组总有效率91.8%, 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73.1%,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
(表2)
3 讨论
卒中单元是脑血管病管理的一种模式, 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和健康教育, 可以促进相应功能代偿的建立, 更好地发挥脑的可塑性, 改变以往单纯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方式, 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我们的临床观察显示, 治疗组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 卒中单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Stroke Unit Trialists'Collaboration.Organised inpatient (stroke unit) care for stroke[J].The Cochrane Datebase of Systematic Reviwes, 2007, 17 (4) :197.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77.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5
关键词:脑卒中,卒中单元,神经功能,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具有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特点, 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其致残率仍高达80%,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脑卒中病人经抢救, 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后, 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减轻肢体功能障碍, 这也是减少病人致残率的关键。卒中单元是通过一个医、技、护等多学科合作的团队, 对住院的脑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管理措施[1]。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对40例脑卒中病人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病人, 纳入标准:经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符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肢体瘫痪Ⅰ级~Ⅲ级;均为稳定期病人;意识清醒,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 急剧恶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病人;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合并有恶性肿瘤者;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80例中, 男43例, 女37例;年龄43岁~74岁 (58.3岁±16.5岁) ;脑梗死64例, 脑出血16例;首次发作40例, 2次发作26例, 3次以上发作14例。将80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卒中护理单元进行护理, 入院后客观评估病人, 了解每位病人的实际情况 (如职业、家庭、文化程度等) ,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基础护理
急性期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二便护理, 定时翻身时协助叩背, 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2 分期康复护理
卧床期: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体位, 如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 患侧上肢垫一枕头) 等, 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意识清醒后, 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告知病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方法技能, 视病人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 指导病人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 (肢体摆放和定时体位转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 。坐位期:进行坐位平衡练习, 维持有效坐位, 并加大床上移动幅度, 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 争取早日自主排泄和进食, 病情稳定下床后, 开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练习。之后进行语言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餐、洗浴、如厕、刷牙等) 。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动作由简单到复杂, 时间由短到长[3]。
1.2.3 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其家属发放脑卒中健康教育手册, 病房墙上张贴脑卒中相关知识宣传画, 组织病人和家属观看脑卒中视频资料, 开展脑梗死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脑梗死的病因、发展、转归、预后及导致脑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安全用药、饮食原则等, 加强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纠正错误的认知, 消除病人的不确定感。介绍规范的健康行为, 纠正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教会病人血压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
1.2.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 为其创造宣泄的机会。告知病人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了解、分析、矫正其心理障碍, 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 克服悲观情绪, 帮助病人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控制自己的行为, 保持愉快的心情。鼓励家庭成员多关心、安慰病人, 主动参与病人的康复训练, 康复过程中不断肯定病人为自身康复做出的努力, 多鼓励病人。让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人介绍经验, 提高病人的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1) 神经功能: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DF) 评价, 评分0分~45分。其中0分~15分为神经系统及体征大部分消失, 可独立行走, 生活完全自理;16分~30分为神经系统及体征明显好转, 可借助工具或在别人的搀扶下站立, 生活不能自理;31分~45分为神经系统及体征无改变或有所加重, 不能站立, 不能自理。 (2)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 (FMA) 运动功能评定, 正常为100分, 分数越高, 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根据评估分值分为Ⅰ级~Ⅳ级, Ⅰ级 (<50分) :肢体功能最差, 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Ⅱ级 (50分~84分) :肢体功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Ⅲ级 (85分~95分) :中度运动障碍;Ⅳ级 (96分~99分) :仅仅存在轻微的功能障碍或几乎不存在。 (3) 观察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脑梗死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促进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降低致残率, 让病人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的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 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4]。研究证实, 脑血管病变的真正原因是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 因此改善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前提条件就是重新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系统并提供神经系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5]。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卒中单元的管理和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后病人最佳的治疗措施, 卒中单元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等有机整合在一起, 实现多模式密切合作, 使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可以使卒中的病死率降低15%, 致残率降低30%[6]。早期康复是卒中护理单元的重要理论, 早期康复护理以脑梗死早期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尚未完全坏死, 在短期内脑梗死能否得以恢复为依据, 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 而肢体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 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本研究分期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在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 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兴奋度, 使病变区域周围的组织或脑细胞进行重组或激发其代偿功能, 改善神经功能[7]。卒中单元中的健康教育能增加病人对自身病情的认识,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消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 缓解心理压力, 改善不良情绪, 提高对疾病的积极应对水平和康复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卒中护理单元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P<0.05) 。提示卒中护理单元护理更能体现专科护理特点,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改善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芮雪, 吴淑芳, 周芳, 等.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青年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及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 :323-325.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2) :200.
[3]祁方遒, 肖玉华, 陆海燕, 等.卒中单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8) :32-38.
[4]黄银娟, 邓秋兰, 潘素兰, 等.社区卒中单元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9 (9) :22-24.
[5]张建英.卒中单元个性化护理对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22) :109-110.
[6]汪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5) :43-44.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6
卒中单元 (stroke unit, SU) 是针对脑卒中患者综合性治疗和康复的医疗单元。狭义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 由神经专科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师、语言康复师和社区全科医师组成的有机整体,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是能改善住院脑卒中患者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广义的卒中单元是把患者的管理, 延续到出院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康复、教育、社会保健, 形成卒中管理的社会系统。
我院自2008年起, 借鉴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经验, 结合我院中西医结合的特点, 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情况, 并能够实施操作的综合卒中单元, 现将建立过程及疗效观察做如下介绍。
1 基础建设
1.1 具备建立卒中单元基础设施
依据欧洲卒中促进会 (ENSI) 指南要求, 我院具备建立卒中单元基本条件。 (1) 24小时内随时可以进行CT、MRI检查。 (2) 建立规范的卒中治疗指南和操作程序。 (3) 在评价和治疗中, 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综合ICU、中医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科系的密切合作。 (4) 有经过特殊培训的卒中单元专业护理队伍。 (5) 有专业康复医师和技师完成患者早期康复 (包括语言治疗、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 治疗。 (6) 有专业的中医诊疗队伍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的整体传统中医治疗。 (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可建立康复网络, 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出院后社区、家庭训练及回归社会的准备。 (8) 24小时内完成的超声检查设备。 (9) 先进配套的实验室检查设备。 (10) 各科均配备了多功能监护设备。
1.2 制订标准文件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可操作的卒中单元工作指南, 并根据学科情况的进展和变化不断修订。如脑卒中处理流程图, 脑卒中诊治临床路径, 脑卒中的治疗规范等。
1.3 组建卒中小组
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协调工作, 神经内科主任负责组建一个卒中小组, 组员包括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综合ICU医师、康复医师、中医师、社区全科医师及经过特殊训练的卒中专业护士。依会诊制度来约束各科室共同完成脑卒中患者的诊疗全程。
1.4 卒中单元的运作方式
从初诊怀疑为脑卒中开始, 卒中小组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与患方谈话后决定患者收住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或综合ICU病房, 再依据脑卒中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卒中单元小组定期联合查房, 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做为观察组, 选择2007年同期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做为对照组,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且经头部CT或MRI检查已证实。两组患者均为该地区随机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其居住条件、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基本相同。观察组共50例,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0~80岁, 平均58.2岁。按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标准分为:轻度 (0~10分) 23例, 中度 (11~22分) 18例, 重度 (22~40分) 9例。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1~77岁, 平均56.5岁。其中轻度25例, 中度17例, 重度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轻重程度、卒中性质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外, 配合针灸、中医康复等传统治疗模式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按照卒中单元医疗模式, 卒中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并做出相应的治疗计划, 物理治疗师进行的肢体功能锻炼, 语言治疗师进行的语言训练, 心理治疗师进行的心理治疗, 社区医师进行健康教育等。
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2.4 疗效标准
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 (1) 治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 (2) 好转: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 (3) 未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
2.5 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u检验。
3 结果
见表1、2。
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1。
注: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5。
4 讨论
卒中单元并非是一种药物或一种技能, 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过去那种单纯以药物为主体的治疗模式改为系统、规范的卒中单元管理和治疗指南, 多科协同工作, 早期康复治疗, 家属的积极参与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定期的多学科专家联合查房可以增进医患感情, 干预患者的不良心境, 促进家属对患者的支持。以卒中单元的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对降低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感染发生率, 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卒中单元从收治的患者和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类: (1) 急性卒中单元 (acute stroke unit) :收治急性期的患者, 早期 (5~7d) 出院;这种卒中单元模式强调重症监护。 (2) 康复卒中单元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 :收治7d以后的患者, 重点是康复治疗。 (3) 综合卒中单元 (comprehensive stroke unit) :联合急性和康复卒中单元, 收治急性患者, 也提供数周的康复治疗。 (4) 移动卒中单元 (mobile stroke unit) :没有特定治疗区域。而循证医学提示最有效的模式是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单元的精髓是治疗的标准化和多学科协作治疗。标准化体现于在指南指导下的诊疗;多学科协作治疗体现于除了药物治疗之外, 还有康复的早期介入和健康教育。我院采用的是综合卒中单元, 从表1可以看出, 应用综合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观察组 (治愈率为42%、总显效率为80%) , 明显高于传统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对照组 (治愈率为22%、总显效率为54%) ;观察组死亡率 (2%) 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 (8%)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从表2可以看出, 应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 平均住院时间为21.5d, 平均住院费用为4181.24元, 而传统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 平均住院时间为22.2天, 平均住院费用为4317.62元;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这表明在没有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前提下, 应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总之, 引用卒中单元理念, 综合治疗急性脑卒中, 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确实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好方法。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急性脑卒中病例, 将近两年来应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综合治疗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应用传统医疗模式常规治疗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死亡率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均略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1) ;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应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 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卒中单元,脑卒中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3.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l996, 29:379-382.
脑卒中单元管理模式 篇7
关键词:脑梗死,卒中单元,康复训练
选择2003年8月至2006年3月收入我科卒中单元住院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60例。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32例) 和对照组 (28例) 。观察组男24例、女8例, 年龄60~85岁, 平均72.5岁;对照组男21例、女7例, 年龄60~80岁, 平均70.0岁。均伴有偏瘫。2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 根据病情进行常规运动锻炼。观察组按卒中单元康复训练计划护理。康复训练方法根据Brunnstrom提出的偏瘫恢复6个阶段的理论对患者进行评估, 收集有关资料, 分段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强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在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治疗, 由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进行操作。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采用Barbath技术, 包括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训练等, 按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康复运动, 主要为被动按摩, 被动运动, 健肢的伸, 屈运动及坐、站、走等训练, 具体方法: (1) 患侧肢体各关节的按摩和被动运动。按照由肢体近端至远端的顺序, 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侧被动活动, 如双手叉握上举训练, 下肢的桥式运动等。 (2) 体位变化训练。患者取床头抬高30°坐位, 其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 隔日床头再增高10°再训练, 直到能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患侧起坐练习。 (3) 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正侧的坐姿, 保持身体平衡, 包括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各项运动。 (4) 坐站转移和站立平衡训练。患肢双手叉握, 上肢前伸, 头和躯干前倾, 重心前移超过膝关节, 然后抬起臀部、髋、腰伸展而站立, 在坐站过程中重点均匀分布于双侧。有条件者可早期给予斜床站立, 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 对抗重力肌的控制和血压的自身调节。 (5) 平行杠内的步行训练和上下阶梯的训练。 (6) 语言治疗包括舌、面、唇肌刺激, 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腭等, 以及呼吸控制练习 (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 (7) ADL训练。在上述训练中结合ADL的训练, 如刷牙、进餐、穿脱衣服、梳头、沐浴等, 同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如进餐、洗澡、穿衣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鼓励、督促患者尽力去做。康复治疗每天12次, 每次40min, 每周持续5d, 每周评估1次, 疗程4周。观察组32人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 并且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显著。2讨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功能恢复较快, 但由于患者急性期入院后一般重视药物治疗, 往往忽视肢体的功能康复以及ADL的恢复, 加上脑梗死患者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而导致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要提高生活质量, 就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ADL。因此, ADL评分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复治疗疗效的最直接指标。ADL评分越高, 提示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越低, 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循证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卒中单元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一个科室, 而是一个系统, 它是多科协同工作,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系统、规范的卒中单元管理, 能更好地组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更广泛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和完善治疗方案, 对家属及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使家属积极参与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