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焦虑(共11篇)
脑卒中后焦虑 篇1
脑卒中是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 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因其发病后会给患者带来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是颞叶、额叶以及皮层多发的病灶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致使卒中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 同时生活质量也会有不同程度下降, 该实验通过对2008年5月—2011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301例脑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意义, 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作的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 (1) 入组患者均为首发卒中的患者, 并且经过专科医师诊断,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CT或MRI证实。 (2) 临床随访资料完整。 (3)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 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病史。 (2) 脑卒中后意识不清、严重失语、认知障碍等; (3) 患者病情危重, 随时有生命危险。 (4)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本组共301例, 其中男性200例, 女性101例, 年龄39~71岁, 平均52.8岁。出血性脑卒中154例, 缺血性脑卒中147例。
1.2 焦虑、抑郁的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为三部分: (1)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文焕程度等: (2) 疾病信息包括病变部位、卒中类型、生命体征、既往病史、治疗内容等: (3) 量表部分:包括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14项版本:7分以下没有焦虑症状;>7分可能有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29分有严重焦虑。汉密斯顿抑郁量表 (HAMD) 21项版本:得分<7分无抑郁;得分>7分有轻微抑郁;得分>17分有轻度或中度抑郁;得分>24分有严重抑郁。调查员为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 调查时间为15~30 min, 本次实验共发放问卷301份, 回收301份, 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均经Excel表格整理, 以表示, 应用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 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应用χ2分析, 组间比较应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的分析
301例患者经焦虑评分, 分数范围4~39分, 平均 (25.3±4.3) 分。抑郁评分, 分数范围为5~29分, 平均 (20.3±4.2) 分。
2.2 八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的比较
由表1可见, 入组患者发生在颞叶、额叶、基底节区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2.3 焦虑及抑郁评分相关性分析
经线性相关性分析, 焦虑、抑郁评分具有正相关性 (r=0.50, χ2=8.32, P=0.0112) 。
3 讨论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情绪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1]。情绪障碍常以焦虑、抑郁多见。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预感将要发生的某些危险或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体验[2]。抑郁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症状, 其核心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言语动作减少[3]。王海燕等研究指出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发病率为13.6%[4], 也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2周~2年, 甚至卒中后7年患者都可以出现抑郁症状[5]。脑血管疾病发生后临床上除脑卒中的各种躯体症状外, 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 属于继发性抑郁。精神病学归属为器质性心境障碍的疾病范畴。观察表明,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有研究认为其发生率约为40%患者可以出现[5]。脑卒中后抑郁症轻者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失望、易激动等。重者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有的典型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各种躯体不适, 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乏力等。脑卒中后发生的焦虑抑郁, 除了能延迟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缺损的恢复外, 还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降低了生活质量, 对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消极影响。张秀玲的研究就指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著差于非抑郁患者[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是由Hanmilton于1959编制, 是最早关于焦虑诊断和程度划分的标准, 共14项, 在国内外经信度与效度检测, 应用较为广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共21项, 是评价抑郁状态时常用的量表。
该实验结果显示入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高, 即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 其发生与患者的发病部位有关, 即发生在颞叶、额叶、基底节的患者焦虑抑郁较重;实验显示焦虑抑郁与脑出血或脑缺血引起的症状有关, 即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明显重于脑缺血的患者, 此结论提示临床中要注意发病部位和病变的始发因素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可对后期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理论帮助[7]。焦虑抑郁发病和脑部病变有直接关系, 同时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躯体功能障碍有关[8]。并且焦虑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 提示两种情绪反应同时出现, 也提示临床干预中不要各自为营, 分而治之, 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使干预效果更明显。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常规治疗、康复治疗外, 还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时患者的神经肌肉调节可达到最佳状态[9], 特别是在患者的主动训练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中效果明显[10]。
总之, 脑卒中后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焦虑和抑郁, 且与发病部位及卒中类型密切相关, 二者具有相关性, 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 以更好地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许洁, 吴毅, 刘文斌, 等.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J].中国全科医生, 2011, 14 (4B) :1167-1169.
[2]庞久玲, 张静涛, 刘军,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3) :325-326.
[3]庞久玲, 刘爱东.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11) :1716-1717.
[4]王海燕, 李宝成, 侯书敏.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8) :4530.
[5]夏慧玲, 代亚丽, 鲜涛, 等.脑卒中患者抑郁及其生活质量的纵向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10-12.
[6]张秀玲.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 :24-25.
[7]段红霞, 钱洪军, 王保东.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5) :57-58.
[8]赵国祥, 刘海玲, 袁文林, 等.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0) :18-20.
[9]于秋辉.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6) :32-33.
[10]王法欣, 付秀鑫, 焦迎晖.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0) :4829.
脑卒中后焦虑 篇2
传统治疗技术
针刺是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治疗做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很丰富。曹莲瑛等人采用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现代医学认为足内翻是由于下肢内侧拘急,外侧迟缓而引起。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实际上是针对性的使足外翻肌群兴奋,以增强足背屈及足外翻运动,从而调节跖屈肌群、足外翻肌群的肌张力平衡。盛国滨等人通过对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足内翻的研究,发现针刺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研究认为刺激肌腱结合处使痉挛劣势侧肌张力得到增强,间接拮抗抑制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作用,形成张力新的平衡,从而治疗足内翻。卢洁等通过对肾与膀胱经的阴阳两穴对刺治疗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与采用常规针刺法相比较,以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 Fugly-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为评定标准。发现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优于常规针刺法。中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脑卒中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病”“痉证”等范畴,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肝。平肝熄风、镇肝熄风、养阴熄风等是常用之法。有些学者采用解痉合剂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发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NMES)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高磊等以肌电信号、肌力、踝背屈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功能为评定标准,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胡可慧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的 Fugl-Meyer 及 Bathel 指数评分均较照组明显提高,研究认为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并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使其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是一种理想的康复训练方法。唐玉清等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手法训练,改善卒中病人的踝足内翻上取得满意效果。潘卫通过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排骨长短肌进行功能性中频电刺激,发现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腓骨长短肌进行中频电刺激,可有效防止足内翻的发生。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可以降低肌肉的痉挛程度,为治疗足内翻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使用肉毒毒素后,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增强足内翻治疗效果。练涛采用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量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进行疗效评估,发现局部肌肉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许多学者在肉毒毒素注射靶肌肉定位上做了一些研究。欧海宁采用 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以改良 Ashworth 量表、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等评价标,发现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的临床效果更好的。杨远滨发现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在降低肌张力方面,临床上常还使用一些口服药物如巴氯酚、替扎尼定、己派立松等,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矫形器
临床上 AFO 主要用于足下垂、足内翻等异常步行模式的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步态异常,提高步行稳定性和步行效。王红星分析临床病历资料,发现静态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有助于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缩短康复时程和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高润等研究认为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可有效缓解踝背伸活动时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临床上静态 AFO 多为中立位,有研究发现,背屈 5°AFO 与中立位的 AFO 相比,其步速明显快于后者,步速时间和步长时间均缩短。固定式的踝足矫形器因为患者的踝关节被完全固定,步行的站立相和摆动相踝关节没有和其他关节的协调运动。采用踝关节装有铰链的动态式踝足矫形器来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内翻,比较符合踝关节的生理功能。顾昭华通过在 3 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发现戴 DAFO 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系,但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对足内翻、足趾屈曲、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更明显。对部分穿戴 AFO 的患者进行随访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出院后弃用 AFO,踝矫形器的远期效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合技术
许多学者在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上做了很多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很强的优势。于洪梅等采用上田敏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法,研究发现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郭现军通过对 106 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陈伟以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研究发现其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周雅然等采用透刺墟透照海、阳陵泉透阴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足内翻疗效优于仅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研究认为阳经穴与阴经穴配合透刺的方法,可以同时调整阴阳两经的功能状态,达到疏通经脉气血的作用,使足内翻得以纠正。周璐通过应用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 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故认为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 望
足内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脑的可塑性的基础之上,主动的康复训练对于足内翻的治疗不可缺少。目前足内翻康复治疗的主要关注是足和其周围结构,然而足内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下肢和躯干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整体观念。目前学者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研究很多,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矫形器使用对于足内翻患者长期的影响怎样?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时,常常面临高肌张力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于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失去抑制所致。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肌张力的原因在于感觉功能的减退所致,患者为了增加对于周围感知通过增加肌张力来获得。这种观点给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步行肌电的研究,让我们对正常和偏瘫步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给治疗足内翻提供了一些启示。随着对于干细胞的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通过内源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来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干细胞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还存在很大争议。
脑卒中后焦虑 篇3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60例病人均选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年龄均在40岁以上,初次患脑卒中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
排除标准:①有心功能衰竭或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处于急性期者。②脑血管病严重或伴意识障碍、失语、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③除焦虑抑郁以外的其他严重精神症状者。
调查工具:①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1]。②Barthel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统计方法:选择患者分为无焦虑抑郁情绪组和有焦虑抑郁情绪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入院时Barthel氏评分的差值的均数为零。病程8周时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评分的结果用配分实验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病程八周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值的T=3.3,T=4.32,T>T0.001(29)=3.695,P<0.001,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焦虑抑郁情绪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不良的影响作用。
讨论
本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对脑卒中病的康复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作用。Folts等详细研究了应激条件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由于情绪紧张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生产过多造成的[2]。而且Senderkerg和Ecket(1954年)认为:强烈的情绪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中风”[3]。另外,焦虑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导致收缩压升高,抑郁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明显升高[3]。而高血压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推测,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增高、血压升高和脑血管痉挛,从而加重脑血管意外,使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
我们还认为,脑卒中患者面对自己的躯体变化,会出现不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又因无法正确地估计客观环境和自己真实的情况,而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等心理变化,这些均使患者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从而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所以脑卒中一旦发生,除采取躯体抢救措施外,医生要重视患者的情绪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抑郁的药物,还应该与患者建立感情交流,使患者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疾病的康复。
脑卒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与人的生物学因素与心理因素有关。本研究因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患者的病前性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情绪障碍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加以扩展充实。
参考文献
1 徐俊晃,等编著.医学心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0~211.
2 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3版.2005,7:108.
脑卒中后焦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②神志清楚,无智能、语言障碍(包括部分运动性失语、但无感觉性失语),检查配合;④病程2、3周患者32例,3~5周患者78例,5周以上患者42例。排除标准:①脑卒中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明显失语、失意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②精神障碍家族史阳性者;③合并除抑郁、焦虑之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④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肺癌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⑤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符合以上条件患者共152例。年龄介于51~82岁,平均(67.5±8.5)岁。其中,51~65岁(老年前期)42例,65岁以上(老年期)110例;男性72例,女性80例;脑出血43例,脑梗死109例。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定抑郁程度,总分<8分为无抑郁症状;≥8分为有轻度抑郁症状;≥18分为有中度抑郁症状;≥24分为有重度抑郁症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s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定焦虑程度:总分<7分为没有焦虑症状;≥7分为可能有焦虑症状;≥14分为肯定有焦虑症状;≥21分为肯定有明显焦虑症状;≥29分为可能为严重焦虑症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采用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neurologif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NFDS,总分范围0~45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总分范围0~100分,>70分有独立能力,>95分完全自理)。分别于入院后2周、病情稳定后进行治疗前第1次测定。将入组病例按HAMD、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机配对,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将入组病例按HAMA、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机配对,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脑梗死患者口服尼莫地平及肠溶阿司匹林等,并给予功能康复指导。干预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厂)1片,每天早晨和中午服用。8周后进行第2次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本组病例中未发现不能耐受者。
2 结果
2.1 发生率
参与测评的152例病例中,合并抑郁症状62例,总发生率40.8%。轻度抑郁25例,占16.4%;中度抑郁28例,占18.4%;重度抑郁9例,占5.9%。合并焦虑症状98例,总发生率65.1%;肯定有焦虑39例,占25.6%;肯定有明显焦虑48例,占31.5%;严重焦虑11例,占7.2%。
2.2 脑卒中伴随抑郁、焦虑症状与性别、年龄及卒中类别的关系
按抑郁量表的评分结果划分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进行对照比较。抑郁组中男性28例,发生率38.9%(28/72);抑郁组中女性34例,发生率42.5%(34/80)。男女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焦虑量表的评分结果划分焦虑组与非焦虑组,进行对照比较。焦虑组中男性46例,发生率63.8%(46/72);焦虑组中女性52例,发生率65.0%(52/80)。男女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卒中伴发抑郁、焦虑症状与性别无关。抑郁组按年龄分为两组:分别为51~65岁组和65岁以上组。其中,51~65岁组19例,占45.2%(19/42);65岁以上43例,占39.9%(43/1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焦虑组按年龄分为两组:分别为51~65岁组和65岁以上组。其中,51~65岁32例,占76.2%(32/42);60岁以上组66例,占60%(66/11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卒中伴发抑郁、焦虑症状与年龄无关。抑郁组中脑出血21例,占48.8%(21/43);脑梗死41例,占37.6%(41/109)。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焦虑组中脑出血32例,占74.4%(32/43);脑梗死83例,占76.5%(83/109)。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有7620.05),提示脑卒中伴发抑郁、焦虑症状与卒中类别无关。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1;3)与治疗前比较,P<0.01
注:覮与治疗前比较,P<0.01
2.3 测评结果
测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测评间隔8周。
3 讨论
本组资料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40.8%,并发焦虑症状的发病率为65.1%,与文献一致。针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病机制观点不一,目前更多的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病灶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能神经元,导致这两种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所致[6]。MAYDERG应用PET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也发现,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受损导致了这两种递质水平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下降,而且与抑郁的程度呈负相关。多数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几种神经介质,其中脑组织中5-TH含量少和功能降低与抑郁发病有关[7]。5-TH是机体内重要的神经介质之一,它与精神活动特别是情感活动关系密切。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是生物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5-TH水平的降低可直接导致患者绝望、无助、情感低落、缺少自信心、烦躁不安、无故担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焦虑症状。ASTROM的研究[9]也表明,卒中后3年随访期内焦虑并无显著性降低,1年内仅有23%的恢复,而未恢复者成为慢性焦虑障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常被用于抑郁、焦虑症。一片含相当于0.5 mg氟哌噻吨的二盐酸氟哌噻吨,即相当于10 mg美利曲辛,是由两种非常有效的化合物组成的合剂。氟哌噻吨是一种神经阻滞剂,小剂量具有抗抑郁焦虑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等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焦虑患者,不仅可以改善抑郁焦虑症状,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本组病例观察发现,抗抑郁、焦虑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早期进行抗抑郁焦虑治疗,可加快抑郁焦虑状态的缓解,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0],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应该早期进行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早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抑郁、焦虑状态者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1],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药物干预对抑郁、焦虑症状的改善,以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脑卒中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以及98例脑卒中后伴发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原则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焦虑药物。两组病例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治疗后抑郁、焦虑症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对脑卒中后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焦虑症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日常活动能力,对患者精神神经功能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抗抑郁焦虑治疗,神经功能康复,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PPHJAVAARA T,LEPPAVUORI A,SIIRA I,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1998,29(3):2311.
[2]尹梅祥,广奕男,李月清,等.首发急性脑卒中的焦虑情绪测查及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09-310.[2]YIN MX,GUANG YN,LI YQ,et al.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anxiety emot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of acute cerebral firststroke[J].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2001,10(4):309-310.Chinese
[3]XIANG DQ,LI RM,LI W,et al.Anxiety and paralysis opinion survey after stroke[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3,7(28):3894-3895.Chinese
[4]NARUSHIMA K,CHAN KL,KOSIER JT,et al.Does congnitive recovery sfter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last.A2-year follow up cognitive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J].Am J Psychiatry,2003,160(6):1157-1162.
[5]China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Essentials of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1996,29:379.Chinese
[6]ROBINSIN RG,RUBOS KL,STARR LB,et al.Mood disorder in stroke patients:importance of location of lesion[J].Brain,1984,10(7):81.
[7]VOGEL CH.Assessment and approach to treatment inpost-stroke depression[J].Am Acad Narse Pract,1995,(10):493-497.
[8]JIA YB,ZHOU QZ.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duction of the re-lated factors in verycd post-stroke depre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1998,24(2):270-275.Chinese
[9]ASTROM M.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stroke patients:a 3-year longitudinal study[J].Stroke,1996,27(2):270-275.
[10]ERAN C,ROBERT G,ROBINSON,et al.Improved recover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ssociated with remiss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2001,32(1):113-117.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5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脑卒中后焦虑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脑卒中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 女性40例, 年龄在49~83岁。
1.2 入选标准
(1) 既往无精神病史。 (2) 近三年来曾有脑卒中病史;平均每年住院次数≥1次。 (3) 自愿配合检查并能主观表达。 (4) 基础病控制稳定。
1.3 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SAS、SDS) , 由医生讲解填写方法, 患者自行填表, 不能自行填表者由患者口述医生填写, 由医生统计评分。有任意一项异常者均认为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1.4
采用SAS、SDS计分标准, 没有或甚少时间计1分, 小部分时间计2分, 相当多时间计3分,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计4分。
1.5
其中SDS标准分=统计分×1.25正常<50, 异常>50, SAS标准分=统计分, 正常<40, 异常>40。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调查结果中, SAS、SDS均正常者24例。单纯SAS异常者11例 (占总比例16.1%) , 单纯SDS异常者16例 (占总比例23.5%) , 同时存在SAS、SDS异常者17例 (占总比例25%) 。
2.1 影响因素比较
影响因素为存在后遗症组、年龄>60岁组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影响因素为性别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之一, 它不仅引起许多躯体症状, 还常伴有各种情感障碍, 其中以卒中后抑郁、焦虑最为常见, 严重的抑郁焦虑性障碍可使原有疾患加重或恶化, 延缓康复, 增加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危险。随着对卒中研究侧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卒中后情感障碍已成为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和康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本文用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表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分别为单纯焦虑16.1%、单纯抑郁23.5%、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状态高达25%。
其患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卒中损害额叶、边缘系统对卒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有关。更可能与卒中躯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由完全独立突然陷入被动状态后对现状的适应困难, 引起的情感障碍。本文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因素除躯体功能障碍 (后遗症) 外, 年龄因素亦应受到重视。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胆碱能功能减退, 肾上腺能系统退化, 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而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下降则引起抑郁焦虑状态。
临床医师在治疗脑卒中躯体疾病同时, 应注意对存在影响因素较多的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状态评估, 对于异常者进行及时干预,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患者用药种类及数量, 降低再住院率, 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
摘要: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68例近三年来有脑卒中病史的住院患者, 用ZUNG氏焦虑自评表 (SAS) 、ZUNG氏抑郁自评表 (SDS) 进行测试。结论 脑卒中患者患焦虑抑郁状态比例高, 其中遗留后遗症患者中高达80.6%, 年龄大于60岁患者中高达73.5%, 因此, 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躯体疾病同时应注意对心理因素的干预。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
参考文献
[1]唐开雄, 黎冠东, 陈瑞陶.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4 (1) :32.
[2]郑婷, 王春雪.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9) :677-681.
[3]娄建伟, 梁临平, 贺燕.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 2 (1) :20.
脑卒中后焦虑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害怕跌倒,跌倒效能,焦虑障碍,抑郁障碍
害怕跌倒 (FOF) 指个体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避免跌倒, 出现的自我效能或信心降低, 老年人群尤为常见。FOF一方面会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活动的效能信心致跌倒频发, 另一方面FOF导致的减少或害怕活动使老年人社交孤立、社会认同受到损害, 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笔者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FOF的现状及其与伴发抑郁焦虑状态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和九八医院在2015年10—12月, 收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既往无智力障碍, 能独立或在他人帮助下行走, 能理解量表内容并自愿接受调查评估。排除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严重沟通障碍等及非湖州常驻居民。按是否存在FOF, 分为FOF组29例与对照组31例。
FOF组男14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5.1±7.3)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 (20.7%) , 初中12例 (41.4%) , 高中5例 (17.2%) , 大专及以上6例 (20.7%) 。婚姻状况:已婚22例 (75.9%) , 丧偶7例 (24.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8.3%) , 脑力劳动15例 (51.7%) 。脑梗死26例 (89.7%) , 脑出血3例 (10.3%) 。合并慢性病21例 (7 2.4%) , 首次发病11例 (3 7.9%) , 病程小于半年10例 (34.5%) , 近一年有跌倒情况16例 (55.2%) , 有使用辅助器7例 (24.1%) 。
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6.1±6.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22.6%) , 初中11例 (35.5%) , 高中水平6例 (19.4%) , 大专及以上7例 (22.6%) 。婚姻状况:已婚26例 (83.9%) , 丧偶5例 (16.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5.2%) , 脑力劳动17例 (54.8%) 。脑梗死27例 (87.1%) , 脑出血4例 (12.9%) 。合并慢性病22例 (71.0%) , 首次发病13例 (41.9%) , 病程小于半年14例 (45.2%) , 近一年有跌倒14例 (45.2%) , 使用辅助器8例 (25.8%) 。1.2调查方法 (1) Zu ng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量表包括20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1~4分, 总分80分。<20分表示无焦虑;20~35分有适度焦虑;36~40分有中度焦虑;41~80分有重度焦虑。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包括7个因子共24个条目, 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0~4分。<8分表示无抑郁;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1~35分为肯定存在轻中度抑郁;>35分则可能为严重抑郁。问卷填写前由工作人员解释本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不记名填写, 工作人员当场检查问卷, 若有遗漏提示补充;不能填写者由工作人员按照调查对象意愿填写, 当场收回。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6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1 两组焦虑情况 (表1)
FOF组焦虑发生率9 6.7% (28/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 (24/31) 。
2.2 两组抑郁情况 (表2)
FOF组有或可能有抑郁发生率93.1% (27/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 (26/31) 。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和身体机能障碍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活动能力减弱, 导致活动受限, 患者常伴有FOF。因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下降, 老年患者活动时FOF而限制自身活动, 使其情绪沮丧、低落, 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样, 焦虑抑郁情绪会反作用影响FOF, 形成FOF-焦虑抑郁-FOF恶性循环, 危害不容忽视。
本文结果显示, 60例中存在焦虑障碍52例, 存在抑郁障碍53例。FOF和焦虑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平衡能力, 导致活动受限、躯体功能下降和心理负担加重。这些情况过重, 会使老年人很少或几乎不参加活动, 造成其社会认同的损害和社交孤立。本文结果也证明, FOF组无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非FOF的对照组, 且焦虑抑郁更严重, 说明FOF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增加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加重其严重程度, 不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降低和减轻FOF关键在于提高老年人活动时不跌倒的信心和身体平衡能力。常用的FOF运动康复方案不仅有肌力和平衡力的康复锻炼项目如奥塔戈运动项目, 也有如瑜伽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保健项目, 临床已经开展的脑卒中常规康复项目对减轻FOF也有显著效果[1]。选用具体的运动项目时, 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病情特征, 也要在专业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坚持长期、有效和规范的系统练习。FOF和焦虑抑郁障碍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 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年人孤立孤独而致。因此建议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家人做一些家务, 鼓励其去公园、活动中心等参加一些老年团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对缓解FOF和焦虑抑郁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 篇8
1神经内分泌因素
1.1胺类神经递质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与调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及低下。Starkstein认为[1],位于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其轴突向上经过丘脑下部、基底节和放射冠,到达额叶皮质。当卒中发生时,若有病灶累及上述区域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其传导,导致含量降低。起初脑组织可以自身代偿,当含量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后,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2]。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主要以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为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Ghika-Schmid等[3]和Mallert等[4]用“PET技术”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脑组织的物质代谢进行研究发现,PS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NE和5-HT含量及代谢下 降。2000年吕路线 等[5]发现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这都提示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出现与神经递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脑卒中时受损伤的脑组织释放大量谷氨酸,引起谷氨酸受体过度活化,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损害,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溃变、死亡。Wang等[6]]利用核磁共振(3T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对健康志愿者和初次卒中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PSD患者病灶侧额叶部分谷氨酰与肌酸(Glx/Cr)升高。还有研究证实,重度PSD患者的血小板膜上的谷氨酸受体超敏,同时其大脑前扣带回的谷氨酸水平降低。PSD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1.3炎症及细胞因子炎症因素参与了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整个过程。Pascoe等[7]认为,炎症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及代谢紊乱,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分布,引起抑郁的发生。Spalletta等[8]提出“细胞因子假说”,其中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 经营养因 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受到人们 关注。郭瑞支等[9]研究发现Leptin、IGF-1可作为老年性卒中患者发展为焦虑抑郁的预测因子,且可能成为PSD治疗的新靶点。孙奕等[10]的动物实验提示,BDNF表达水平下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功能的受损能够促进抑郁发生。
1.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李东芳等[11]明确阐述了脑卒中急性期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表现为血清中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 素 (FT4)和相对低 水平的促 甲状腺激 素 (TSH),其中FT3、FT4变化更明显,且较非PSD患者容易恢复。给予少量的左甲状腺素治疗有助于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
1.5其他Howard等[12]认为同型半胱氨酸不但和卒中有关,而且与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
2损伤的解剖部位
导致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的具体解剖部位并未完全明确。20世纪80年代Robinson小组认为损伤左侧半球前部更容易导致PSD。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曾认为PSD的发生与病灶到额极的距离有关。有研究者采用MRI技术发现,与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有关的病灶,尤其是尾状核、苍白球及内囊膝部等部位易发生PSD,且以左侧为重。李学会等[13]也得出相似结论。 Tang等[14]研究表明,皮质下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损害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Vataja等[15]验证了与非抑郁-执行障碍综合征 (DES)患者相比,DES患者脑梗死对额叶皮质下通路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焦虑抑郁症状也更为严重,心理社会功能更为恶化。
3基因因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基因、凝血/纤溶基因、血小板相关基因、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细胞因子基因等基因类型与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发展有关[16]。其中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基因、BDNF基因等的表达对PSD患者相关细胞因 子、递质的传 递起主要 作用。Ramasubbu等[17]研究发现,NE和5-HT转运蛋白相关的基因类型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相关。Fang等[18]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5-羟色胺转运基因SLC6中的s/s纯合性可能与中国PSD的发生呈正相关。Kim等[19]对韩国患者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PSD密切相关。最近,Kim等[20]通过进一步研究后发现,5-HTTLPR与BDNF基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是2周后PSD的发生易感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4.1事件应激量刘沙等[21]认为负性事件应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应激量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正性事件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
4.2人格特征因素有疑病人格、抑郁人格、精神衰弱人格的老年人 患PSD的比例明 显增加,且与老年PSD发生存在 相关性[22]。以MMPI的基本模 式研究[23,24],也得出类似结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老年住院患者时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 尤其疑病人格、抑郁人格提示有PSD的易感性,必要时进行相关心理量表测评,以便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
4.3家庭环境对严重失语、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在后期恢复中研究发现,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亲密感降低,家庭不和、失业、经济困难、丧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病史等因素都会促使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
5结语
脑卒中后焦虑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郑州市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共113例。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或者MRI确诊为脑卒中;(2)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3)无明显语言意识障碍,能够配合研究;(4)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者。排除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严重认知、语言功能障碍者及精神疾病障碍者。113例调查对象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55.73±11.19)岁;工人28例,干部21例,专业技术人员16例,农民34例,其他14例;小学及以下37例,初中27例,高中或中专28例,大专及以上21例;有配偶者106例,无配偶者7例;病程小于6个月78例,6个月以上者35例。
1.2 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1.2.2 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
HAD是一种自评量表,用来发现评定综合性医院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是综合性医院发现情绪障碍的可靠工具,广泛用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包括两部分:即焦虑亚量表HAD(a)和抑郁亚量表HAD(d),分别有7个条目,合计共14条。每条分4级(0、1、2、3分)计分,分别计算HAD(a)和HAD(d)的分值;亚量表分:0-7分为无表现;8-10分属可疑,11-21分属有反应[6]。
1.2.3 创伤后成长量表(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
该量表由Tedeschi等[2]人设计开发,用于评定患者PTG水平,国内学者[7]汉化其为5个维度,20个条目包括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自我改变和人生感悟5个维度;该量表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依次计0-5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创伤后成长越多;量表总Cronbach'sα为0.874。本研究在预实验阶段对20例脑卒中患者施测后计算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9,表明PTGI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
1.3 调查方法
调查前告知患者研究目的,并取得知情同意。向患者发放一般情况调查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及创伤后成长量表此量表(PTGI),对不能自行阅读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对一协助填写。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表1)
2.2 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各维度得分(表2)
2.3 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PTG的相关性分析(表3)
*P<0.05,**P<0.01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现状不容乐观
脑卒中的发生对患者的心身打击较大,而脑部本身的损害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有一定影响,从而使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有较高的发病率,而焦虑、抑郁的存在又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在本调查中有焦虑和抑郁可疑倾向及表现的脑卒中患者分别各占19.47%/24.78%,17.70%/27.43%(表1)。韩利[8]等人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72.22%和60.42%。本次调查的结果略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调查地域及调查方法不同有关;此外本次调查的脑卒中患者大多处于疾病的恢复期,其病情严重、危急时刻已过去,患者从病情恢复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故其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
3.2 脑卒中患者存在PTG,但同国外相比有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通过与疾病的抗争会产生PTG,这与Helgeson等人[9]于2006年曾经提到不仅仅外部创伤性事件可以使人产生PTG,严重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使人产生PTG相一致,另外本次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PTG水平为59.26±15.01(表2),略高于国外Gangstad等人[10]同类研究50.93±19.92的水平,得分之间的差异可能跟很多因素有关。本次调查的人群平均年龄为(55.73±11.19)岁,明显低于国外(71.67±10.64)岁的水平,而Bellizzi[11]曾在研究中提到年龄越小的群体在创伤事件发生时越能体验到较多的成长,这可能跟年轻患者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而对自身产生较多的反思和体验有关;第二,本组脑卒中患者的患病时间大多处于6个月以内,明显低于国外平均32.03个月的水平[10],这与Milam[12]的研究结果患者得病时间的长短与成长效应是负相关的相一致,可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健康的恢复促进了患者PTG的发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功能的恢复进入慢性阶段,患者逐渐适应了现存的身体状态,PTG的改变就不再显著;第三,国内外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脑卒中的PTG水平。
3.3 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PTG呈负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PTG总分与焦虑、抑郁水平均呈负相关(表3),各维度除与他人关系维度与焦虑、抑郁均无相关性,以及焦虑和个人力量无相关性外,其他各维度均与焦虑、抑郁呈不同水平的负相关;同其他维度相比焦虑和人生感悟、抑郁则和新的可能性与人生感悟有相对较高的相关(表3)。焦虑和抑郁是能够引起患者不快和痛苦的情绪状态,虽然对疾病本身并没有任何威胁,但是患者会伴随一系列躯体的不适感,反过来这些不适感觉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患者身体的康复对其PTG有着促进的作用,国外研究结果也显示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促进其重返社会[13]。本次调查脑卒中患者PTG与其焦虑、抑郁的负相关性(表3)同Gangstad和Helgeson的结果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PTG的发展。但是本次调查得到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较低,一方面由于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小;另外一方面也许是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居多,对量表不能够很准确的理解,导致测量的效度不高;另外PTG可能会随着创伤事件发生后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因而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纵向探索,比如病程、年龄对PTG的效应等。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PTG呈负相关,并且其焦虑、抑郁状态可以与PTG共存。这提示护理人员在关注病人的负性心理感受的同时也应注意和观察其积极和正性的改变,并对病人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支持措施。PTG为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可以尝试从促进脑卒中患者PTG的角度来降低其负性心理情绪,从而帮助和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促使其较快的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现状,并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对113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分别为(7.00±4.72)分、(7.08±4.74)分,有焦虑、抑郁倾向及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9.47%/24.78%,17.70%/27.43%;创伤后成长平均得分为(59.26±15.015)分;抑郁、焦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5,P<0.05、r=-0.35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创伤后成长现象,并且焦虑和抑郁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有负性影响。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积极心理改变,并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促使其恢复健康。
脑卒中筛查后 更需健康干预 篇10
现场:脑卒中干预在身边
2013年3月7日下午,提前完成了免费脑卒中筛查工作的碧海云天社康中心针对筛查中发现的高危人群举行了脑卒中专项讲座。社康中心大厅里,满满地坐着六十多位已经进行了免费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他们有的拿出笔记本用心记着相关知识,有的拿出自己的化验单对照讲座内容细看。一位40岁左右的黄女士说,她是代替卧病在床的父亲来听讲座的,听了讲座后,她觉得不但父亲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自己和老公也要关注。社康中心主任莫医生介绍,通过对小区1476位符合脑卒中筛查的人群进行筛查,发现了高危人群282人。社康中心会针对他们分批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义诊,还会制定个体化健康干预计划,在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跟踪。而且他们还可以凭自己结果单上的专用用户名和密码上指定网站查看健康评估结果和干预计划。这次筛查让社康中心更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为将来更有效地为居民的健康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次筛查的高危率仅为19.1%,跟筛查时严格把关和社区居民良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习惯也是密不可分的。
据悉,深圳市免费脑卒中筛查项目于2013年3月结束。该项目由国家卫生部与福田区政府承担费用,为福田区梅林一村、碧海云天、竹林、八卦岭、东园和园西等六个社区40岁以上的户籍常住居民按风险分级分别提供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B超等方面的检查。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
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
400亿的经济负担。据测算,每年因脑卒中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达400个亿。
你离脑卒中有多远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开展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干预等措施,可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残疾率及复发率明显下降。对高危人群筛查是提高脑卒中一级预防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和2项以上一般危险因素,或以前有过卒中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脑卒中筛查。
4项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及年龄超过50岁。
12项一般危险因素:房颤、心脏病;呼吸睡眠暂停;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膳食中油脂过多;肥胖;男性;牙龈经常出血、牙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和突发性耳聋。
预防脑卒中,刻不容缓
据资料显示,脑卒中以往五十岁以后才担心罹患的疾病,如今在我们周围,四十来岁发病的人已不少见,三十多岁发病的也时有耳闻。脑卒中日渐年轻化,其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大家警惕。
01
一级防御 早干预,防脑卒
对已经具有脑血管病危险的人群控制其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要早期检查,早期干预治疗,力求防止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
①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身高)。
②有危险因素发现时,应请教医师,尤其是专科医师予以指导治疗。
③戒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少活动等。
④改善饮食结构,保持清淡,多蔬菜水果,低热量、脂肪。提供足够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⑤适当增加活动,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不宜过度肥胖。
⑥调整生活方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及过度疲劳。
⑦积极治疗,严格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定期专科门诊随访。
02
二级防御 预防脑卒中复发,重中之重
电影《桃姐》的感人演绎让人落泪,桃姐中风后又复发,是其生命走向衰竭的重要原因。据资料显示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它血管疾病。脑卒中发生后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脑卒中一旦再次复发,病情会更为凶险,常因反复发作而死亡。虽然3/4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和治疗存活了下来,但绝大多数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二级预防的三个误区
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一定要有专业的指导,科学的手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的几个误区是:
①预防无效论。说起预防,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或是对预防没有信心。事实上,对卒中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降压、调脂的长期治疗,各自分别可使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约1/4,如果将这些措施联合用于适当的患者,其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可降低达2/3至3/4,加上戒烟、膳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少量饮酒、监测血糖或治疗糖尿病、减轻体重及加强锻炼等多种措施潜在的效果,预防血管意外的效益将更加显著。
②不能坚持服药。一旦预防用药就是终身的,对于一些药物,应该像每天吃饭一样坚持服用,然而对很多人来说难以坚持。有些人刚开始服药还规范,但时间一长就掉以轻心,往往停药后不久就发生脑卒中。如果二级预防做得不好,理论上讲,几乎每次复发的症状都要比前一次更严重。
③把预防完全寄托在药物上,不改变不良习惯。其实,有时候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比药物起的作用还大。预防是一个综合措施,不能寄托在一个神奇的药物上,而要综合起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健康生活、规范用药。
不容忽视的脑卒中危险信号
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但它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如果有以下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
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
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讲话。
脑卒中的现场急救
脑卒中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但如给予适当、及时的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①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如CT)、抢救。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领口,颈部垫高,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③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使病人绝对卧床,以防出血加重,保持合适体位,以保证脑血回流灌注。
④控制血压:家中有备用血压计者,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若血压≥23/15Kpa,适当应用现有的降压药对症处理,但不可降至过低。
⑤心理安慰:应保持镇静不惊慌、安慰病人,避免病人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发生脑卒中后的健康护理
作为子女,除了要尽量让老人心情开朗外,要防止老人摔跤,特别是脑出血的病人,头部被撞到,很容易再次脑出血。子女们一定要在老人的生活方面多加照顾。如果有条件,要适当让病人进行一些运动,比如散步,或者在床上做操。体力恢复得好的话,可以适当慢走和游泳。多参加跳舞等老年人的联谊活动。
脑卒中后焦虑 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2011年8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住院患者56例, 治疗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基底节脑梗死或脑出血, 发病就诊时间为48h内, 无意识障碍这入选, 将筛选出的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脑血管病常规治疗配合心理治疗组 (治疗组) 28例, 其中男女比例女14例, 男14例, 性别比例男女为1∶1, 年龄33~70岁。平均 (58.7±5.6) 岁, 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24例, 男13例, 女15例, 性别男女比例为1.0∶0.9, 年龄35~72岁, 平均 (58.7±4.7)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病部位, 病损严重程度, 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CT证实[3]。抑郁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片修订本CCDM-II-R的有关标准[4]。
1.3 评定内容和方法
血管病的常规治疗, 稳定血压, 调节血脂, 控制血糖, 加用脑活素,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脑循环, 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 物理疗法, 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心理治疗, 每周三次, 每次1h, 采用行为—认知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和放松疗法, 并与治疗前后的15周, 45周用Zung简易抑郁量表进行抑郁评分[5]。
1.4 康复心理治疗
1) 行为-认知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评估病人的焦虑水平, 分析造成病人焦虑的原因, 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 争取患者的合作,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卒中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主动的康复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强化其积极治疗的态度和行为,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6]。
2) 人本主义的治疗, 对患者寄予高度同情心, 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 或提供支持、知识、保证等, 同时改善环境, 尽量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因素, 动员家属、朋友等多关心, 体贴, 支持患者, 协助患者尽可能的早期回归社会。
3) 放松疗法, 有时焦虑的产生, 并非由外界刺激, 而是因为自身应对方式不良, 因此及时进行心理调节, 帮助患者认真评估当前的应对方法是否适当, 用患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 并及时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纠正患者不正确认识, 可能使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
1.5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t检验, 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由表1可见, 24例配合心理治疗组的患者15周后焦虑情绪略有改善 (P<0.05) , 而45周后情绪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的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存在焦虑情绪,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脑卒中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所产生的心因性反应, 二是脑卒中对脑的直接损伤结果, 其中以第一种情况多见。脑卒中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使患者产生无用感和包袱感, 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而焦虑抑郁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将来的预后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对卒中后的焦虑抑郁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认为其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早期康复[7], 使致残率增加, 而康复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因素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以及心理和生理、机体和环境辩证统一的原则, 以达到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的方法。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 人院时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在康复训练开始后, 客观正确地判断功能恢复的预后。宽容的对待患者, 对于患者来说, 漫长的康复训练是痛苦的, 对功能恢复的迫切期望以及肢体活动功能是否可以恢复已使患者较长时间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护士应理解这种情绪反应, 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耐心听取患者的苦恼和抱怨, 让患者倾诉内心不快。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抑郁患者表现, 针对具体原因给予解决, 必要时通知医生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防止发生自杀心理和行为。对患者采取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能有效的减轻焦虑抑郁,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康复的信心, 使患者重新认识自己,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增强自信心, 早日回归社会[8]。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 1995, 29 (6) :381-383.
[2]Pohjasvaara T, Vataja R, Leppavuori A, et al, Depression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long-term functionaloutcome post-stroke[J].Eur J Neurol, 2001, 8:315-319.
[3]秦绍森, 胡夏生, 文诗广.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学, 2000, 24 (4) :292-293.
[4]张鲁诚, 宋世庆, 王承莲, 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2, 80 (6) :375-376.
[5]单培彦, 曹丽丽, 迟兆富,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 2002, 21 (4) :292.
[6]苏占清, 翟黄敏.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初步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 2 (4) :206-208.
[7]苏占清, 康冰, 邵伟波, 等.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的临床研究[J].现代康复, 2001, 5 (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