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

2024-10-01

海归创业(精选9篇)

海归创业 篇1

这些年, 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中国人出国留学, 同时在2006年也有超过4万人回国。随着中国经济和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 加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加快和各种机会的增多, 海归回国将会保持更快的速度—

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 中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不仅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而且涌现出全球少见的海归潮和留学人员流动。从中国历史上来看, 从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 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而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学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6年底, 国内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 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也一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6年仅当年一年回国人数就达4.2万人。

从“出国热”到“海归潮”, 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 其背后也有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促力, 以及为个人提供的巨大发展空间。如今, 在留学回国的几十万人中, 有相当大一部分活跃在企业界和商业领域, 目前, 留学人员在国内创办的企业达上万家, 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此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达50多万家, 其中海归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担任着中坚力量。而且海归中有很多人已成为企业家、国企领导、外企首席代表、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人。近年来回国留学人员创业、经商或加入企业工作的人数激增, 已构成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海归创业最大的背景从根本上讲有两条, 一是在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差距, 二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魄力与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欢迎海外投资, 还鼓励主要分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十万留学人员, 回国创业发展以及为国服务。

“目前的中国处在最需要海归创业的激情年代。”曾把中国第一家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亚信送上纳斯达克上市的著名海归田溯宁经常这样说。中国国内第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启明星辰”公司总裁严望佳也曾说:“我回来办企业找到了感觉, 因为中国机会太多了。”实际上, 在回国的海归中间, 创业已成为海归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据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中关村海归大管家) 夏颖奇的介绍, “现在仅中关村的海归人数就近万人, 中关村还约有4000家高科技企业由海归创办。如果说中关村是北京高科技的名片, 那么毫无疑问, 海归企业是中关村的名片。”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把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归国分为两次浪潮, 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 一次是90年代。他认为, 对促成这两次回国浪潮来说, “中国情结”始终是重要因素, 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海归拥有更多的机会, “这跟中国大环境的变化有关, 以前是中国走向独立, 现在是中国走向世界。如今, 你回国以后, 会有中国企业、跨国公司、高校, 创业等各种各样的机会, 这在早期是没有的”。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形成创业机遇增多、前所未有的创业时代, 中国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十分强劲, 所以今后还会有大批的海归回国创业。

海归人数之多, 大环境之好,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海归回国创业容易成功?

1.海归有较高学历

在分析的样本中间, 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中间, 绝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学历。其中, 48%的海归创业成功人士有博士或博士后学历, 35%的海归有硕士学位, 12%的人为访问学者, 5%的海归有本科学位。

2.海归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

目前, 鼓励海归回国创业的领域很多, 各地政府也不断推出各种不同的项目。然而, 究竟海归在哪些领域里创业更容易获得优势和成功?据研究显示, 大多数成功回国创业海归通常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3.海外工作经验

近些年来, 有很多的海归回国创业不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工作经验, 特别是海外的工作经验。回国创业较为成功的人士平均在海外的工作经验一般都在5年左右。

4.参与社会网络或社团

海归回国创业不仅带回了海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 他们同时也注重海内外的网络和社会资本。调查中发现, 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 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

5.海归组建创业团队

海归回国创业往往不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研究中发现, 这些回国创业成功的海归往往能组建一个很好的海归创业团队, 而且大多数海归成功的企业都有三人以上的海归团队参与企业的创办或管理。

6.风险投资参与

在海归成功创业的企业中, 有相当的比例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参与。这也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一个有利条件, 因为绝大部分国际风险投资在华的掌门人也都是海归出身, 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 也容易被国际金融市场所接受。

7.海归回国创业的最佳年龄

通过海归创业与发展成功的样本中发现, 这些海归成功人士回国创业的平均年龄在35岁。

海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融资方式, 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海归回国创业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他们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更需要认真来对待, 比如海待现象、海归子女就学的问题、海归创业融资难问题、海归回国的身份问题等等。只有正视这些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对策, 尽量减少海归的后顾之忧, 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归创业。

这些年, 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中国人出国留学, 同时2006年也有超过4万人回国。随着中国经济和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 加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加快和各种机会的增多, 海归回国将会保持更快的速度。近些年出去的学子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环境的改变, 比如, 现在来去自由, 回国服务已不限于人的回归, 可以人不回来“才”回来;而且国内, 特别是国内沿海, 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上国内的机会和经济政治环境又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我们相信, 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时大批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是相同的, “海归”大批回国的高潮正在到来。

海归潮?创业潮! 篇2

2004年,田冠雄从英国回到了上海,临回国的那一晚,他给自己设定了第一个目标:先把出去留学这些年的百万学费赚回来。这个目标很实际,当然,田冠雄对回国还有更多的期许。

为什么不回来?

田冠雄毕业于英国的华威大学,在这所以从事研究名列前茅的学府里,他一直都觉得最大的受用就是学到了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建立和形成一个团队的意识和方法。毕业后,他顺利在英国的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此外,他也和朋友一起经营了一家网站,做得有声有色。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选择回国发展?”记者问。“为什么不回来?”田冠雄微笑着反问。“其实一直以来都有想回国发展的念头,只是一直都在考虑回去的时间、机会以及发展的方向。”

2004年的一天,田冠雄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留学这些年的经历,让他对回国有一份特殊的期待,在他看来这应该是每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人都会有的情结。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华人在一个背井离乡的环境里打拼的艰辛和不易。也就在这时候,他身边一些早先回国发展的朋友给了他很多信心和鼓励。“每次跟他们聊天,他们都在跟我说国内发展的环境更好,机遇很多。这也让我感到十分心动,那里毕竟是自己的地方,发展会更安心。”于是田冠雄辞去了那边的工作回國了。

很多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都大致相同,“中国人还是回到中国应该更好一些”。英飞特电子的创始人华桂潮曾在谈论回国原因时也如此表示。这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毕业的电子工程博士,在美的经历也十分惊人,曾获得16项美国发明专利,并曾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开关电源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也是美国知名电源公司VPT Inc.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副总裁。在美国的创业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而国内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华桂潮最终选择了回国再创业。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表示,当代海归创业最大的背景从根本上讲有两条,一是在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差距,二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魄力与决心。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海归回国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为什么不回来?”成为了很多海归的心声,尽管采访中很多海归也表示当初确实曾有疑虑,担心回国的待遇,担心发展的方向,担心社会保障,还有一部分已经在海外成家的留学人员也要担心家庭的一切,但是他们仍然对中国的发展持有信心,怀抱梦想,于是选择了回国。

产业空白的诱惑

回国创业的海归一部分是像华桂潮一样在海外积累了丰富资本后的再创业,而田冠雄的创业路显然并没有先天的基础,但他的成功也是一大部分海归创业者的典型代表。回国后的田冠雄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创业的道路。和很多海归一样,刚回到上海的时候,他也陆续应聘了一些工作。

“老实说是有点灰心的,因为待遇上一直都不太满意。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出去留学的人回国后面临的问题。回来后工作的待遇和当初的预期有落差,而且这个落差并不算小。”田冠雄坦言,这个落差也让他意识到应该找机会自主创业,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一个偶然的机遇他有接触到了现在所做的环保行业。

“这和我父亲的公司有点关系,那段时间接触环保科技,把新技术卖到国外,帮助做复合包装型垃圾的处理。这一块当时在国内还很新,之前应该没有,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很有前途和发展的事业。于是当时就借着这一机会来到了北京,开了现在的北京赛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田冠雄说。

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田冠雄将在国外学到的思维模式运用到管理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团队,并将团队中的每个人的潜能都最大限度地开发。田冠雄笑言,这是海归们和本土人才相比,较突出的优势。在国外培养出的敢想敢做的个性也在商场中帮了他不少忙。如今,他不但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目标,而且也希望能在国外开厂,把生意做大。

海归回到国内创业,首先要面对是一个所谓“定位”的问题。田冠雄定位于国内环保科技中的新项目,这种寻找国内产业空白的定位方式也是很多海归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经验。

创立了华琛科技有限公司的美国海归朱晓兰在堪萨斯大学攻读认知心理学博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学业完成后曾在硅谷多家公司担任过软件设计师和项目经理。其后也选择了回国创业。在国外的科研生活中,她掌握了CTI(计算机电话集成)领域产品研发生产项目,这一领域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朱晓兰正是瞄准了中国的广阔市场,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工作。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回国创业成功的海归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其中在互联网、IT和通讯等领域的,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在这些领域,海归有着本土企业家难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王辉耀对此表示, 在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各类成功的管理经验之后,当海归们自己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且具有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人脉资源后,利用国内与国外的落差,填补国内的各种空白,实际上构成了不少海归创业活动的主体内容。

新的机遇

老一辈的海归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较多地将所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当时国内某个领域的不足。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中国海归主要是在科技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和老一辈海归相比,新一代的海归人才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新的观点和理念,他们更熟悉国际化的发展方式,他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国内的创业环境也日益成熟,这就给了新一代海归创业的巨大空间。

尽管如此,海归回国创业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毕竟国外的工作生活与国内差异很大,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落差和不适应。华桂潮曾表示,在回国创业之初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去适应国内相对复杂的人事关系。在国外,他不用过多地考虑这些问题,只要做好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市场推广,企业就会发展得很好。但显然,在国内,仅仅是这样,则远远不够。很多海归提醒说,归国创业遇到的最多困难可能就是不适应,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先自己想明白,为自己的创业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

海归夫妇的创业梦 篇3

回国:不只是做产品赚钱,更是要做产业奉献

担任公司技术总监的毛力真说:“我现在最苦恼的问题是医疗界的专业人才如何才能推动整个医疗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产业。”

公司董事长陶英亮感慨:“国内医院赶集式的排队挂号、5 分钟的流水化问诊太可怕了。”

他们把苦恼转化为动力。毛力真说,她和先生求学归来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销售某个产品赚钱,他们想做的是为医疗事业贡献力量。在毛力真的心里,做某个产品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内医疗事业的需求,做成产业才是最终目标。“我希望成为产业的领军人物,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凝聚优秀的人才,成立一个研究院或者类似于博士后流动站这样的团队,和更多的人分享经验。”

毛力真现在仍然不定期前往美国,和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她关注国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希望能够尽早带入中国市场。

正如陶英亮所说:“我们还想联合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个专门研究新型生物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让百姓用得起更多的新药、好药。”

多年的海外旅居生涯,他们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目光,能够快速发现新产品、寻找可发展项目。他们研发了治疗肿瘤的靶向生物新技术,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项目等。毛力真说:“常州有比较好的医疗机械、生物医药基础,但缺少技术含量,如果能把海外的新技术引进来,就能提升常州的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造福患者,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夫妻:同学同事同心同力

毛力真夫妻俩,一个做技术一个做市场,他们深谙做企业之难,深深地感受到了压力。科学技术研究一步不能马虎,每一个决策的判断和执行,都需要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当过医生的陶英亮对医药市场非常熟悉。他说,对于医疗界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美国的研发操作时间比较漫长,而国内相对就比较务实,审核时间也要短很多。在美国需要花费5到6年完成的项目,在国内只需2年左右即可完成。但国内的土地资源紧张,产业多是劳动力密集型,单位产值低、高能耗、高物耗的产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两年多的创业过程,他们摸索出“两条腿、一双翅膀”的发展之路,将大量精力投入技术研发,同时建立起一支成熟的市场销售团队,反哺研发。陶英亮说“:艾信兰的目标是做精、做专、做极致,让自身的技术成为品牌,将来还会引进更多先进的项目,最终将公司建设成为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成为市值几十亿元的上市企业。”

曾是同学的夫妻俩,共同的求学背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话题。如今虽然工作中偶尔有争执,不过夫妻同心,他们的心因为爱因为理解始终在一起。

深圳:三项措施助“海归”创业 篇4

近200名“海归”昨天从深圳首期留学人员就业与创业培训班毕业,从市财政局在市人事局管理的专项经费中拨款,让留学人员免费接受培训,是深圳帮助留学人员提高就业与创业成功率而出台的三项措施之一,

有关部门最近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来深的留学人员有两个新特点:一是年轻化趋势凸显,二是选择求职就业的比例上升,占了65%,选择创业的占35%。在求职人员中,有25%左右尚未找到合适岗位或处于未确定状态,这类留学人员俗称“海待”。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我市采取三条措施,帮助“海待”就业和创业:一是为留学人员开展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二是建立留学人员求职信息库和空缺职位信息库,积极发挥深圳国际人才市场的平台作用;三是借助“高交会”、“金领世界”等平台,积极为留学人员就业广泛拓展渠道。(张苹、何伟才)

海归创业挺难“时尚” 篇5

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从统计数字转移到每一个“海归”创业个案上时,便会发现,多数海归创业者的日子远非想象中那般潇洒。现实的生意环境与商业计划书中的理论推导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把创业想象成一段“时尚旅行”,有了“海归”的身份便能坐上头等舱,恐怕是大错特错,因为无论你身份如何,创业都是一场艰辛的劳作。

“把创业变成一种时尚,不是好事。因为这会削弱留学生在选择自己事业道路时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北京留学生创业协会会长周晋峰如是说。

因从众而创业并非明智之举,并不是每一个留学人员都适合创业,而国内经济持续繁荣给海归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一味地跟风,不仅会丧失机会,自己也会有苦难言。

如果海归们真的立志创业,就必须正面面对和解决“水土不服”问题。事实上,海归中有两类人回国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是纯粹搞学问的人,其本身就缺乏企业管理和运作经验;另一类是对国内缺乏了解的人,往往错误估计国内的发展,回来后才发现国内并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有一些海归拿着美国的技术满心希望地回到国内,却发现国内该领域技术的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的水平。本想成为市场先行者,结果却因为对国内发展速度估计失误而遭受失败;海归们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不理解中国市场。有位哈佛MBA从硅谷回来后担任国内某公司CEO,却将自己的业余生活封闭在欧美同学会中,从不深入接近中国市场,将客户当成了自己发挥口才的讲演对象,MBA术语使他成为客户敬而远之的角色,终因业务不佳,又回美国去了。

所以,那些在国外有过创业经验,或起码在外国公司里任过职的人才更适合回国创业,也才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习惯了国外简单人际关系的海归们,回国后急需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很多人甚至把这看得比技术还重要。中关村留学创业孵化园里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市场从人际关系中来。”尽管这口号有些偏颇,但却很具中国特色。

海归们创办企业,如果不能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常常会遭遇失败,单纯地抱怨更是于事无补。只有那些真正深入挖掘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海归企业,才会获得市场的认同和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

事实上,如果将回国创业的海归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纵向比较,就会发现,现在创业成功的门槛要比过去高多了。过去回来的人大多是专业性人才,自己拿一个小产品、小发明回来就可以创业;现在回来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自己不仅有技术,还有一套经营公司的完整理念。甚至在回国前,公司的定位、做法就都已经想好了。

因此,这意味着,现在的创业已经不能简单地将国外的技术“拷贝”过来就可以万事大吉,而是需要经过自己的吸收和再创新,而海归们在这方面应该大有可为。

从软、硬环境来看,随着商业环境的逐渐改善,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海归创业成功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海归创业 篇6

1.1 区域概况

本项目地处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开发区位于晋中市城区西北部, 地处太原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紧邻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的“黄金走廊”。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规划开发面积5.2 km2, 实际管辖面积55.8 km2。目前, 已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资金, 人才充足, 科技, 教育水平发达, 成为山西省经济开发的黄金地段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可预见的将来, 园区将对太原市乃至整个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加有力的促进作用, 并将进一步加快太原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见图1) 。

1.2 用地现状

用地东西长320 m, 南北长150 m, 场地内基本平整, 无大的地形高差起伏。用地南临龙湖西大街, 东临龙运路, 西侧为规划路, 尚未开通。整个园区用地48 535.41 m2, 总建筑面积112 162.97 m2, 日照充足, 地势平坦, 建设条件良好。

2 规划原则、依据

2.1 规划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晋中海归创业园力争体现高尚优雅个性, 良好景观形象, 通过现场实地考察, 结合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使整个园区达到规划布局合理而有特点, 路网关系清晰, 建筑空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公共绿地景观开敞通透, 组团绿化步移景异, 并于多处设置雕塑精品, 即通过各类绿地、水景等的合理布局, 让园区充满人文艺术气息, 为使用者创建舒适、合理、人性的场所。

2)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建设, 以利于创业园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

2.2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节》;4) GBJ 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实施细节;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6) GB 50220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7) 《晋中市整体规划》 (1998年—2010年) ;8) 《太原市城市管理技术规定》;9) JGJ 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10)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1) 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规划理念

3.1 生态性

现代人们生态意识逐步加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端办公环境的基本条件, 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本次规划设计通过对场地周围环境的思考, 希望设计出的园区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施保育性开发, 坚持低密度建设, 尽量保护自然生态的稳定性,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构建完善的生态空间系统。场地南侧紧临龙湖西大街, 可充分发挥濒临景观路的优势, 创建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提升园区环境品质。建立一个绿化·建筑相互交织的生态网络。

3.2 文化性

山西海创置业晋中创业园区紧邻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的“黄金走廊”。在空间发展和功能上互补, 成为太原市南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增强太原市的综合功能。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考虑现代高科技创业快捷, 高效的设计要求, 创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共享空间, 安排与知识的获取、传播、运用有关的设施, 体现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相融。

4 总图规划布局

通过对用地的分析, 与甲方的多次沟通, 其总体规划地上形成六个主要板块及整个地下掏空做车库及设备用房:

1) A区独栋花园景观式办公区:沿用地南侧龙湖西大街布置, 10栋独栋别墅式花园办公楼, 每栋地上4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16.2 m。每栋带私人景观花园。屋顶设屋顶花园, 建筑四周设置大面积集中绿地, 辅之建筑物周边绿地, 街旁绿地等, 形成建筑散落绿地之中的建筑景观, 丰富龙湖西大街沿街形象 (如图2所示) 。

2) B区双拼花园景观式办公区:位于A办公区北侧, 6栋双拼别墅式花园办公楼, 每栋地上3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12.3 m。两栋之间设下沉式私人景观花园。屋顶设屋顶花园, 形成多层次的建筑景观, 丰富园区内部景观形象。

3) C区多层办公区:位于用地东北侧, 4栋办公楼通过过街楼连成一体, 形成完整的多层办公区。每栋地上5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21.6 m。两栋之间设下沉式景观花园, 建筑高低错落, 绿化景观层次分明。

4) D区多层办公区:位于用地北侧, 2栋办公楼对称布置, 形成集中的多层办公区。每栋地上6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23.9 m。两栋之间设过街楼, 建筑方正, 利用悬挑阳台, 创造层次丰富的建筑立面。

5) E区高层办公区:位于用地西北侧设1栋高层办公楼, 地上11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36.2 m。提升总建筑面积, 提高土地容积率。

6) F区多层办公区:位于用地西南侧设1栋多层办公楼, 地上6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23.8 m。使整个园区形成完整的围合形态。

7) 整个地下空间掏空设计成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办公配套功能用房, 从地下停车库可方便顺利到达每栋办公楼。

5 景观设计

1) 绿化系统。

结合本次规划用地特点, 以大面积集中绿地为主, 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 创造小型绿化空间, 其中设置富有情趣的小品、必要的休闲设施, 方便人们使用。整个园区我们提出“一区”“两廊”“六板块”的景观设计格局, 使本次规划个性化、生态化。

“一区”:根据园区的功能和性质, 为提升园区的环境品质, 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 于场地中央围绕B区办公区设置文化休闲广场, 联系两条景观绿廊, 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 满足人们的各种休闲游憩要求, 形成园区生态、人文、景观核心。

“两廊”:由于用地东西长320 m, 南北长150 m, 结合用地B区办公区设东西向绿化走廊;使其成为两条休闲生态廊, 与龙湖西大街景观路呼应, 共同成为整个园区的亮点。

“六板块”:规划很好地应用了轴线设计, 除直轴线外, 还引入一条环形暗轴隐含其中, 既是整体规划的活跃元, 又成为整个园区非常有特色的一条绿色环形景观走廊, 串起6个相对独立的办公区板块, 丰富园区景观层次, 保持园区景观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2) 道路交通系统。

山西海创置业晋中创业园区的道路交通体系规划遵循利于园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四周干道, 沿龙湖西大街及西侧规划路设置园区两个主入口, 并设置环行消防车道, 使车行系统、人行系统互不干扰。汽车从园区外围地下车库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 实行人车分流系统。

6 建筑平面与立面设计

6.1 平面设计, 花园式办公模式

1) 建筑采用院落围合式, A区办公区沿用地南侧龙湖西大街布置, 10栋独栋别墅式花园办公楼, 结合庭院式花园景观散落绿化之中, 丰富龙湖西大街街景, 提升整个园区品质。A区, C区, D区, E区, F区五大办公区沿用地周边布置形成院落围合式, B区办公区位于用地中央, 建筑立面及造型别致, 前后是两条景观绿廊相簇, 共同形成园区生态、人文、景观核心。

2) 平面围绕内庭院呈序列化布局, 各个办公区争取了最佳朝向, 并避开了交通较频繁的市区干道。

3) 各区块办公楼可独立使用, 平面采用开敞式, 用家具做灵活分隔空间, 满足业主后期使用要求。

6.2 立面造型, 标志性的城市形象

方案的造型处理新颖大方, 六大区块办公区共同组成一组序列, 整体以大小体块之间的互相穿插对比, 达到整个体型手法简炼, 构成关系严谨, 形成明朗、活泼、充满视觉张力的建筑形象, 色调选用白色, 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具有文化气息, 力求在周围环境中和谐得体。

7 用地指标

总用地面积:48 535.41 m2;总建筑面积:112 162.97 m2;地上建筑面积:80 341.17 m2;地下室建筑面积:31 821.8 m2;建筑占地面积:15 097.6 m2;建筑容积率:1.66;建筑密度:31.1%;绿地率:35.2%;机动车停车:439辆。

8 结语

本次规划实现了高端人才创业环境所要求的高尚办公品质, 整个创业园以低密度花园式园区规划理念为核心, 打造了一个花园式的办公模式, 达到标志性的城市形象及园区形象。目前该园区已投建, 用方及市场反映良好, 成为一个成功的高端人才创业园区案例。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夏祖华, 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3]R·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海归创业 篇7

1.1 留学回国创业人数上升,竞争压力增大

为了给“海归”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安徽省近年来依托科技工作站、创业园等人才载体,搭建了众多面向海外留学生的回皖创业平台。近三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在良好创业环境的吸引下,我省留学回国人员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且年均引进近400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5年来共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12000余人。仅从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来看,所拥有的81家企业大多是留学人员创办,一个高新创业园里就有留学回国人员上百人。

虽然海归们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回国创业人数的增多,随之而来的竞争也使海归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资源的有限,很多初创企业在资源的利用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有限,海归们并不能及时掌握和获取有用的信息,继而导致创业受阻,使得许多初创企业“夭折”在摇篮里。

1.2 优惠政策众多,政府大力支持创业与创新项目

近年来,安徽省已经出台各项针对“海归”回国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安徽省人社厅获悉,安徽省将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每年选择扶持20个创新科研项目、10家创业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可获得30万元扶持资金。

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外,还将给予一定的融资支持,引导企业按照规定申请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申请青年创业引导资金贷款。对于创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引导企业申请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并按照规定享受股权和分红激励。

1.3 大量“海归”借助自身优势抱团形成创业合力

近年来,大量海归回皖寻找创业机遇,他们一般掌握了某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大量的海归通过合作等方式共同创业,他们将自身的长处应用到创业中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显所长,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能够将海归有机的聚集起来,而且也最大效率的利用了资源,从而创造最好的科技成果。

2 安徽省“海归”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繁琐拖沓

近些年,政府在“海归”回国创业的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海归创业。但是,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繁琐拖沓,没有健全的管理系统和服务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让许多海归们大为头疼。海归人员回国创业,涉及到人事、工商、民政、海关、税务等多个部门,由于工作效率不高,使得很多工作繁琐重复,一个文件的审批可能需要经过很多部门反复核查,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资源。许多“海归”发现需要这么多的手续之后,就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们宁可留在国外,也不愿意回国创业。因此,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了阻挡“海归”创业的拦路虎。

2.2 创业园等创业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构建创业园等创业平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创业园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大多数的创业园运行效率很低,功能单调,仅仅考虑到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备的优化,缺乏真正投身于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许多职位形同虚设,根本不能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调查发现,许多创业园由于管理部门设置过多,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因此办事效率低下,不仅如此,在市场开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软件”服务方面做得不足。

2.3 优惠政策实施不完善

虽然在近几年政府部门出台许多针对“海归”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国内目前法律体制不完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实施的不到位,不公开、不透明的“走后门”现象更是时有发生,这无疑是对“海归”创新创业积极性的严重打击。所以,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等于给“海归”们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这对于他们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

2.4 多数“海归”管理创新经验不足,眼高手低

近年来,归国“海归”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许多80后、90后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加上他们接受的是国外理论知识的教育,因此对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运作缺乏了解,无法很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打击了“海归”们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海归”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非常少,考虑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导致在项目的设计上产生较大偏差,加上他们年纪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打击和失败。出现一点问题就轻言放弃,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喝过洋墨水,在行为上经常表现出自大、不易沟通交流、不懂团队合作等问题,认为凭一己之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因此不愿从基础做起,妄想一步登天。因此,海归们在抱怨政府工作不完善的同时,也要时刻反省自身,认清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迈向成功的巅峰。

2.5 缺乏资金,融资渠道不足

创业需要初创资金,许多海归空有创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计划根本无法实施。根据有关调查发现,35%的海归初创资金来源于个人存款;25%的海归初创资金来源于借款;20%的海归创业资金来源于银行,这说明“海归”创业资金来源仍然属于私募,外部资金来源对于海归创业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弱。原因在于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虽然银行开发出许多金融产品,但是针对性不够,供给缺乏,使得海归融资渠道不足。而且,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的均不成熟,操作经验不够,对资金的发放非常谨慎,所以许多初创的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还有就是创业计划不完善,漏洞颇多。安徽省委、省政府虽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包括资金的支持政策,但是缺乏良好的规划和评估,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应该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完善“海归”人员创新创业机制的相关建议

3.1 建立完善公平、有序的政策制度

安徽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各开发区和科技园等引进的对象虽说是从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但是却设置了高层次创业人才的门槛和筛选标准。对海归人员而言,其应与国内人才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应有区别对待。当然,对于鼓励海归回来创业的政策条件也不应影响到省内其他优秀人才创业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出台引导性政策,结合安徽省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建立完善公平、有序的政策制度。

3.2 建设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海归人员选择回国创业,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大部分海归在国外学习或求职期间并没有积累创业资本,投资商的要价一般也较高,想要创新创业困难重重,所以政府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

在众多创新创业鼓励、优惠政策中,当属税收政策的含金量最高,对创业者的帮助也是最大的,同时也是吸引海归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徽省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充足的工作,还将继续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1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并将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展到个人独资企业。安徽省级财税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为支持创业创新出台的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用政府税收减法,换取“双创”新动能加法。11月9日来自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实施结构性减税374.6亿元,加上出口退税和出口免税137.2亿元,累计减少企业负担511.8亿元。今后安徽省政府还要稳步推进税制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积极鼓励企业创新。

3.3 提供人文关怀,吸引海归参政议政,增强文化归属感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以人为本,对海归人员多些人文关怀,时刻注意到他们需要什么,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以具体细致的行动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增强归属感。安徽省可以成立海归协会,积极推动社团的组织功能,让海归在工作之余可以一起组队游玩安徽各个旅游景点,感受安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文化,使其闲暇时光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对徽文化的认知程度。举办海归人员交流会,通过各方面的交谈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此外帮助海归人员解决住房、交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能更好地投身于安徽省的创新建设上。

参考文献

[1]苗琦,鲍越,刘鹰.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对我国海归创业意向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5,(7):1035-1042.

[2]李平,许家云.金融市场发展、海归与技术扩散:基于中国海归创办新企业视角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1,(2).

[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2014.

[4]孟醒,程晨.海归创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09.

[5]胡洪浩,海归创业研究前沿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7).

[6]薛晓辉,麦晴风.海归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状况分析[J].天津科技,2002,(2):20-22.

[7]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

[8]王辉耀,路江涌.海归创业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接合作与对比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王耀辉.海归时代[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5.

海归创业 篇8

一、杭州市出国留学人员在杭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梳理

从时间维度看, 杭州市出台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 分别是以1998杭州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为标志的萌芽期, 以2001年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若干意见》为标志的探索期, 以2008年启动“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标志的成熟期。从内容维度看, 主要集中在经费和硬件支持, 后勤保障, 学习深造与职称晋升三个方面。

1、萌芽期政策注重硬件, 力争局部突破

1998年, 杭州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 陆续出台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 提供园区整体服务。2000年, 杭州市政府1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在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 办好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杭州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 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构筑留学人员创业平台, 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这期间, 主要政策贡献在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对留学人员、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等概念的界定。二是制定了经济支持政策, 包括房租补贴、创业资助配套资金、研发种子资金、贴息贷款、成果转化认定、税收优惠等六个方面。三是制定了服务保障政策, 包括入境签证办理、居住政策与常住户口办理、子女入托和就学、职称评定和晋升、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购置乘用车等六个方面。

2、探索期政策点面结合, 力争全面覆盖

经过前一阶段的探索与尝试, 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若干意见》, 全面系统地对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政策进行了整理, 明确了出国留学人员的概念、回国创业的方式以及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综合管理部门, 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主要包括户籍、注册创办企业优惠、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资助金和科研补助金、科研成果入股、专利申请补助、创业园建设、科研设备购置优惠、乘用车购置、职务职称晋升、薪酬待遇、工龄计算及社会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配偶、住房、子女就学、入境签证办理等18个方面。随后, 杭州市人事局、科技局、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及时出台了10个配套文件, 对《意见》中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一系列的文件构成了这一阶段杭州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的主要政策体系。

3、完善期政策突出重点, 力争提升层次

这一期间政策的制定突出两个方向, 一是对原有政策体系的完善, 突出重点领域, 解决原有政策实施中的实际困难。二是以吸引高端留学人员来杭创业为导向, 提升创业层次。2008年4月制定的《行动计划》明确三年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名以上, 每年引进留学人员创业项目120个。政策举措方面主要集中在杭州海外人才联络处、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平台建设、加大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力度、积极解决海外留学人才住房困难四个方面。2008年9月杭州市政府在给市人事局的关于留学人员工作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批复中又对《杭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证》发放范围问题、出入境管理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就学问题、家属落户问题、重点扶持政策问题做了进步一明确。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杭州高新区 (滨江) 创新创业“5050计划”, 重点关注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写入了《杭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二、对杭州市“准海归”群体的政策感知度与归国意愿调查

政策感知度这里主要包括政策了解度和政策满意度。课题组对在杭的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即将出国留学的216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16份, 收回有效问卷206份, 问卷分四个部分, 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留学归国创业政策了解度、满意度和归国意愿。通过调查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拟出国大学生对杭州市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政策了解度较低

调查显示, 主动了解杭州市对海外留学人员回杭就业创业的政策的人仅占18%, 76%的人未曾获得过杭州市对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杭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信息, 很了解相关政策的拟出国人员只占总数的8%, 82%的人渴望出国前能接受一次杭州市政府针对出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创业的政策宣讲。了解杭州市在国外建立的一些海外留学人才联络处相关信息的学生约为11%, 具体到杭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软硬件设施, 经费扶持政策, 户籍、住房、子女就学等保障政策, 了解的人数比例更是不到10%。

2、在为数不多的了解政策的人员中, 对政策的满意度较高

在了解相关政策的40余人中, 政策满意度达到81.2%, 这得益于杭州10余年来不间断地制定政策、实践政策、完善政策的工作体系。其中受访者对以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滨江留学生创业园为龙头的留学生创业园建设体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针对具体政策中政府资金扶持, 科研补助、税收优惠、房租补贴等配套资金支持政策;再次是有关后勤保障政策, 比如住房、子女就学、职称评定等方面, 受访者表示“很贴心”。也有个别表示有更高的期望, 主要是风险投资引进系统、科研产品的研发、专利申报、生产、投放市场各个环节的配套服务政策等方面希望政府有更大的支持力度。

3、政策感知度与归国意愿成正相关

分别对男生和女生的在政策了解度、政策满意度和归国意愿三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表明, 男女两组学生在政策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且女生对政策的满意度高于男生, 在其他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浙江省籍和其他省籍两组学生在政策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且浙江省籍学生对政策满意度更高, 在其他两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理工科和文科两个组别在三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对政策了解度、政策满意度和归国意愿三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1, 说明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增加对政策的宣传, 让更多拟出国留学人员了解回国就业创业的政策。杭州市在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是比较全面、具体的, 只是拟出国群体的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将有利于提升其对政策的满意度, 并进一步增强其归国意愿。

三、对杭州市吸引留学人才来杭就业创业政策的建议

1、拓展政策宣传渠道,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根据留学人员出国前后不同特点,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高校、留学中介机构、留学生创业园和网络为主阵地开展宣传活动。一是进入高校开展主题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 利用高校短信平台等途径使政策到达有出国留学意向的每一位学生。二是发挥留学中介机构的作用, 将宣传资料委托其发放, 给予一定报酬。三是组织参观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 请他们切身体会创业园的氛围、配套政策, 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举办交流活动, 增强感性认识。留学期间, 主要依托网络进行宣传和联络感情。主要可以通过建设主题网站、qq群、微信群, 统计邮箱, 定期发送宣传邮件, 依托海外人才服务站的职能, 在重点区域增强与留学人员的日常交往与感情交流。

2、进一步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对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

杭州市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已经陆续实行了10年左右, 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也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梳理。下一步, 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重整体提升。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 进一步健全对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关政策, 构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二是突出重点领域。进一步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 提升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服务功能, 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软环境, 加强创业指导, 促进有关政策优惠、法律咨询、信贷服务、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软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使创业园区真正成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所理想的服务平台。建立与健全融资体系, 尤其是风险投资公司合作, 扩大融资渠道。三是开展查漏补缺。调研发现, 留学人员对于法律服务、资金扶持力度、系统培训学习等方面政策有更高期待, 建议在下一阶段补强。

3、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引导留学归国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建议政府人事部门会同教育、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 加强服务, 加大对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创业的指导力度, 壮大服务机构, 构建服务网络, 搭建服务平台, 开发服务产品, 优化服务环境。支持与倡导用人单位考虑到留学归国人员所具备的见识多, 视野广, 理念新, 外语熟等长处, 大力启用留学归国人员, 为企事业今后的创新发展储备有生力量。同时, 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理念、求职定位, 技能培训, 择业心态等进行正确引导, 促进留学人员在应聘求职上认真把握就业机会, 充分发挥个人专长, 从实际出发, 从基层做起, 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留学人员也要从本身入手, 加强职业规划, 出国前不盲从热门专业, 出国后奋发学习, 回国后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脚踏实地, 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结合扶持政策, 登上事业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姚凯伦.加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 (9)

[2]端宏斌.“上海留学归国人员发展环境和政策评价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2008 (4)

[3]高国舫.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机制研究[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2)

海归创新创业:机遇和作用 篇9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亚洲的崛起——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印度的随后崛起。但并非巧合的一个现象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几乎都出现了“海归时代”。可以说,海归在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为推动国家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的中国是机遇的同义词。中国曾经是世界的一条“巨龙”,清朝鼎盛时期,这条“龙”的GDP曾经占到世界总值的1/3。后来打了个瞌睡,结果让美国的GDP占到了全球的1/3。最近这20多年,这条“巨龙”又开始苏醒并震动全球,以至于看起来到15~20年后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今天的中国,增长速度和幅度已经令全世界震惊。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个经济大国并不等同于经济强国,“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中国需要面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转型。

中国需要从“制造中心”成为世界“创造中心”,并且成为具备强大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创新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知识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必须加大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创新力度。回顾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历史,人才是国家崛起和转型时期最核心的生产力,人力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

中国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员和非常强大的教育理念。中国现在每年都培养出超过90万的科学、工程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此外,相当数量的中国学生在美国的顶尖大学受过教育,其中许多人后来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例如,硅谷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国人约占1/3。中国政府一直在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其结果是,中国科学院81%和中国工程院54%的组成人员都是归国学者。总之,据估计,与早期的韩国移民模式类似,目前大约20%在海外工作的华人专家都已回国。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华人通过投资大陆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的俄国人大都避谈前苏联,海外的印度人对印度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极小。而在中国,我们则看到了“大中华”的概念在文化上形成的一种强大向心力。

大家关注的海归人才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当他们回到中国并投身于中国发展的时候,他们将以国际化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发展的每个领域,参与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本土的创业事业中,海归带回了国际先进的技术与人才以及现代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他们代表着中国如何从“制造中心”成为“创新创意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希望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正是海归过去20年所努力做的事情。

上一篇:脑卒中后焦虑下一篇:心理健康辅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