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2024-06-09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共9篇)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1

一、绪论

当前,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者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诸多民生问题的关键力量。

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早在创业研究诞生伊始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早期创业研究中,以Schumpeter为代表的研究者就注意到“创业者”与生俱来的创业禀赋对于其创业倾向和个人行为上的影响,从而提出创业者具备区别于常人的高成就动机、风险承担性、追逐不确定性、利润驱动等品质的“个人特质论”。

20世纪90年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后,结合心理学理论背景与统计数学方法,综合多维的来考察与评判影响创业者创业倾向性的诸多因素亦成为研究者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而奠定了目前以“创业认知”为切入点的对于创业倾向单因素作用研究、多因素直接作用研究和多因素互动作用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二、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

1. 针对某个单一因素诸如性别、成就动机、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等的直接影响进行分析。

2. 针对多种因素直接作用于创业倾向且作用效果互相独立的影响进行分析。

3. 针对多种因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最终对创业倾向造成非线性叠加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对《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科学学研究》、《南开管理评论》以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十年内183篇相关论文的解析,发现其研究焦点基本集中在上述三个研究方向上。国外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重心已经逐步由较为简单和粗糙的单因素作用分析向更全面丰富的多因素直接作用分析转移,而国内的研究则相

对滞后,仍较为集中在单因素作用的分析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早,已经具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在综合考虑影响创业倾向各种因素合力作用方面,国外的文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三、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基于单因素作用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在基于单因素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者多力图寻找对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方向选择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变量。在此过程中,许多单一因素被逐一验证和分析,如个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外倾性、经验开放性、自我功效感)、背景因素(包括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年龄、家庭结构、个人经历)(范巍,王重鸣,2004),这些影响创业行为的单一变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关注和研究,不乏许多创造性的观点和结论。

基于不同特征样本群的实证研究是基于单因素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的另一个热点。Langowitz、Nan,Minniti和Maria研究了影响女性创业倾向的变量因素,他们使用了来自17个国家的不同个体作为样本,结果发现主观感知变量(subjective perceptual variables)对女性的创业倾向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创业动机以外,女性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她们所受创业环境影响小于男性。

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研究中引入了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如Nicos,Scott基于遗传因素在四种机理下对创业活动所起影响的研究,Wendy关于基因对创业活动影响的检验等。

2. 基于多因素直接作用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Aldrich和Zimmerman等人曾提出,由于创业是一个受多维度因素影响的活动,因此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下考查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即“合力作用”,这种综合因素考虑下会使得创业研究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从上述观点出发,许多研究者在多因素直接作用的方向亦做了许多的努力。

而Yuen-Ping,Ho,Poh-Kam Wong则从资金资源的获取方式入手,考察了不同资金获取渠道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只有非正常投资方式对创业倾向性有明显的影响,常规的、受控的融资方式虽不会降低创业的必然性,但是会削弱创业机会的捕捉力。

3. 基于多因素互动作用下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在研究创业倾向的过程中,有时候对各种独立因素研究得到的结果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统一的认识。人们经过分析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许多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和作用。以外部资源和个人特质这两个因素为例,外部资源可能限制某些个人特质的发挥,而个人特质中外倾性、挑战性又会反过来决定所能获得的资源数量等。因此一些研究者在考虑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开始考查究竟有哪一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创业倾向。

Howard和Argelia首先综合考虑了先前提出的创业研究的三个独立因素:变革过程、创业环境和创业效果,并着力研究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交互影响主观努力下的创业结果。

四、结语

整体而言,近年来国内外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既经历了研究视角的转移和改变,同时也渐进式地延拓着自身研究的空间和方向。研究焦点由早期仅仅关注单一因素对于创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出发,正逐步转向于分析和思考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以及多重因素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使得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走入更为系统和立体的阶段。而认知理论、心理学方法与统计工具的广泛使用,亦使得在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内开展建模和定量研究成为了可能。

但现有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创业倾向形成之前个体所受到的因素影响,忽视了这些因素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因此结合具体样本的客观环境,个体化地研究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可以极大的增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Litzinger W.Entrepreneurial Prototype in Bank Manag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nch Bank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3,6(1):36-45

[2]Meyer H,Walker W,Litwin G.Motive Pattern and risk preference associated with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1,63:570-574

[3]Langowitz Nan & Minniti,Maria.The Entrepreneurial Propensity of Women[J].Entrepreni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7.31(3 ):341--364

[4]Fiona Wilson,Jill Kickul,Deborah Marlino.Gender,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2007.5,31(3)

[5]Nicolaou Nicos,Shane Scott.Can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like lihood of engaging i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J].Jan2009,24(1)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2

实例1:女硕士国外深造后回国卖烤番薯 半年收回15万

从暨南大学经济管理类硕士毕业后,邢淑贤又到英国学习。她发现当地的红薯烘焙技术和深加工要比国内先进,而且红薯制品种类繁多,于是回国后,她建起红薯种植基地,又请来英国食品加工高手组成自己的研发团队,进军烤红薯行业。从去年10月1日开店至今,不到半年她就收回15万元的成本,还另开了一家新店。

实例2:在读研究生开网店卖考研资料 年入百万

考研已进入复试阶段,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很多考研学子最关心的.。近日,记者接触了不少考生,其中不少人都说有“秘密武器”――从淘宝上“淘”来的各高校考研复试材料。据了解,开网店销售本校或其他学校的考研资料,早已成为不少在校研究生的创业首选。而暨南大学陈德荫所开的考研资料网店,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创下了年销售额150万的佳绩,团队规模目前已突破100人。

实例3:硕士博士生联手卖臭豆腐 称为体验生活

重庆市高职学生创业倾向调查研究 篇3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并且对于增强创业企业的活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进入创业者队伍, 有利于提升创业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增加创业企业的活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拥有新思想、新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他们年轻、有活力, 有闯劲, 这些增加了创业行业的活力, 推动创业型企业更科学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环节。本文将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倾向及创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从而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 为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 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打下基础。在Phan (2002) 有关新加坡学生的创业倾向的研究文献中, 将学生的创业倾向界定为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在Luthje and NikolausFranke (2003) 有关MIT工科学生创业倾向的研究文献中, 将“毕业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创业的可能性”作为衡量学生创业倾向的测度指标。本文认为学生的创业倾向除了表现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创业的可能性, 还表现为目前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和参与创业实践的意愿的强烈程度。因此, 本文将学生创业倾向定义为学生目前的创业准备意愿和在可预见的未来创业的可能性。本文用创业可能性和创业学习实践意愿两个指标来衡量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 创业可能性是反映高职学生对自己在可预见的将来实施创业的可能性的估量, 反映了其实施创业行动的意愿, 是未来行为意愿的指标。而创业学习实践意愿是反映学生目前为未来创业作准备工作的意愿, 是反映目前行动意愿的指标。本文对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以访谈为辅助。抽样调查对象包括重庆市主要高职院校的大学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总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32份, 问卷主要在教室里由老师进行发放, 并进行了较细致的讲解, 所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问卷比例较高, 共回收有效问卷408份。

2 问卷调查样本情况

样本学生年龄分布主要在21-22岁之间。样本对象中男性比例为65.93%, 女生比例为34.07%。在样本对象的专业结构中, 调查对象大部分为经管类、理工类及艺术类的学生, 经管类学生比例为57%, 理工类学生比例为15%, 人文类学生占14%, 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4%。在样本对象的城乡结构中, 来自农村的学生数量多于来自城市的学生数量, 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重为67.89%, 来自城市的学生比重为32.11%。

3 重庆市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现状

创业倾向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前述对创业倾向的界定, 本文用创业可能性和创业学习实践意愿两个指标来衡量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可能性方面, 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可预测的将来就创业的可能性不够高, 有47.1%的学生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较少的可能性去创业。但是, 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强的与创业有关的学习倾向, 有54%的同学比较希望或非常希望进行与创业有关的学习, 这也表明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较大。

4 高职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本文将影响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因素分为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信心、学生特质、创业学习四大部分, 以下分别进行分析与调查。

4.1 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指人们实施创业的目的及其强烈程度。本研究在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 将创业动机分解为3个方面:一是通过创业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 二是通过创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是通过创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创业动机水平表现为这三个方面的创业动机的强烈程度。根据作者对重庆市一些高职学生的创业动机的访谈, 发现这些创业动机表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 物质财富追求高的, 通常自我价值实现和得到社会认可的创业动机也很强。这反映了当前学生的价值观中, 物质财富仍是自我价值实现和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标准。创业动机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根据动机决定行为的原则, 无论是追求财富的创造, 还是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 具有较强的创业动机水平的学生, 都具有强烈的创业倾向, 并且, 创业动机水平对创业倾向的两个指标——创业可能性与创业学习实践意愿都具有重要影响。对重庆市高职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结果如下:

创业动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创业动机方面, 样本学生中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财富增长、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可三个方面的动机都非常强, 其中53.7%的大学生较想或很想通过创业实现财富增长, 61%的大学生较想或很想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58.3%的大学生较想或很想通过创业得到社会认可。财富需求与自我价值、社会认可的动机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 这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财富是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动机, 其较高的动机水平都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

4.2 创业能力信心

创业能力信心是人们对自己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克服创业中各种挑战, 解决创业中的各种困难的自信心。它来自于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 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和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 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自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一般来说,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 (domain-specific) 的概念, 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 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一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 它指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创业能力信心强的人能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创业中的各种压力的能力。不同创业能力信心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 高的创业能力信心往往与创业过程中积极、乐观的心态相联系。在思维方面, 高的创业能力信心能够促进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和对困难的解决。高的创业能力信心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 高的创业能力信心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 更长的时间, 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因此, 创业能力信心代表了一种“能做”的信念, 他对学生的创业倾向的两个维度——未来创业可能性以及对学生创业学习实践意愿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重庆市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信心如下:

创业能力信心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创业能力信心方面, 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信心评价的均值为2.85, 没有超过3, 这表明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信心略显不足。其中, 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比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的学生比重仅为25.5%, 而对自己的创业能力不太有信心或很没有信心的比重达40%。

4.3 学生特质

人格特质 (Personality trait) 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学生特质是学生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本文用“创新性”、“学习精神”、“闯劲”三个维度来描述大学生特质。创新性是年轻人, 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学子的重要特征。在创业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困难, 这些困难常常需要创新性的方法去解决。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学习精神, 只要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 即使吃苦和失败都没有关系。这种学习精神会表现出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与持之以恒的作风。而根据Lee&Peterson (2000) 的研究, 积极性是创业家的重要特质。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 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还要面临失败的挑战。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精神与意志, 才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 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创业能力, 从而从失败走向成功。同时, 由于学生具有年轻的优势, 他们会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 而不是当前的利益, 因此学生的学习精神会比成年人更强。学生的这种学习精神使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己的创业能力, 这将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信心, 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的倾向。此外, 高职学生属于年轻人, 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闯劲代表着一种做事情勇于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增强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信心, 也将强化其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创业动机水平, 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动机。综上分析, 学生的学生特质越强, 其创业倾向就越高。对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学生特质调查的结果如下:

样本学生个人特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个人特质上看, 学生对闯劲和学习精神的学生特质最认同。其中, 样本学生中认为自己具有较高或非常高的闯劲 (分值4) 的同学比重达到64.7%, 样本学生中认为自己具有较高或非常高的学习精神的同学比重达到63.5%。这说明学生大多数都具有积极的心态, 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同时, 他们认为学习对自己很重要, 自己的优势在于年轻, 只要能学有所获, 吃苦失败都无所谓, 这些性格对其创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样本学生中对自己的创新性特质的感知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高, 仅有30.1%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或非常高的创新性。总体而言, 学生对自己创新性特质的评分围绕均值2.94成正态分布。

4.4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主要反映创业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对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创业学习可表现为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两个部分。理论学习主要是指自学创业理论, 以及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在实践体验方面, 表现为创业经历与实习经历方面, 调查中发现, 高职学生的亲身创业体验不多, 主要还是以实习经历来间接感知创业的实践。高职学生的兼职和实习己经成为了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今毕业生职业规划和就业的过程中, 实习经历, 尤其是大型外企的实习经历, 己经成为毕业生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实习经历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观的理解, 并且增加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这将增强学生的创业动机水平与创业能力信心, 这有利于创业倾向的提升。总体而言, 创业学习能够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倾向, 第一, 可以通过创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信心;第二, 可以通过正确的财富观和创业价值观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创业动机水平。对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学习情况调查如下:

根据调查, 样本在创业学习方面的情况如下:在自学理论方面, 仅有14%的学生较好地自学过创业教育理论, 在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方面, 样本学生中参加过较多的创业教育培训的学生比例很少 (分值4) , 仅占7.6%, 而近77%的学生较少地参加或没有参考过创业教育培训 (分值2) ;从创业经历上看, 样本学生的亲身的经历很有限, 8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经历不多或很低 (分值2) , 从实习经历上看, 样本学生的实习经历也很有限, 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习经历不多或很低 (分值2) , 仅有1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习经历较丰富或很丰富 (分值4) 。综合而言, 在创业学习方面, 学生无论是从理论学习方面, 还是从实践学习方面, 学生的自我评分都不高, 这表明创业教育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普及与加强。

5 结语

本文对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创业倾向分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创业的可能性, 以及目前的创业学习意愿两个指标。调查表明, 创业可能性方面, 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可预测的将来就创业的可能性不够高, 但是, 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强的与创业有关的学习倾向。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并对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重庆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现状, 从而为制定有效的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的制度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Phan P H, Wong P K, Wang C.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Journal of Entreprising Culture, 2002, 10 (2) .

[2]Luthje, C&Franke, N.The‘making’of an ent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MIT[J].R&D Manage-ment, 2003, 33 (2) .

[3]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 (第9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赵彩瑞.积极面对就业压力树立现实的就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7) .

[5]Henderson R, Robertson M.Who reams to be an entrepreneur?Adult attitudes to entrepreneurship as a career[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000.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4

,660万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创业率仅为1.6%;而在,则已达到了3%(本年毕业生人数为795万),超过发达国家1.6%,6年创业人数同比增长125%,净增13.29万人。

一年一届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从第二届的11万个,到第三届37万个,到今年第四届的55万个项目。这个庞大强势增长的群体却被马云、李开复、Paul Graham等大佬一致的不看好和质疑。所以,大学生创业到底是怎样的境况呢?

毕业即创业

576所高校在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本科生自主创业数据,此数据覆盖48.8%含有本科毕业生的学校。学校类型和地域分部如下图所示:

中外合作办高校本科生平均自主创业率最高,达到1.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生自主创业平均率为1.0%,排名第2,而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本科生的平均自主创业率相当,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6种学校类别中自主创业率最低,而他们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专业在就业方面却较为理想,虽说创业动力稍弱于其他类型院校,但也只比平均值低0.1%,可见他们和地方公办高校的招生数量已经占据了中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

数据上学校数量排名前10的省市中,浙江省高校本科生平均自主创业率最高,为1.4% (如图示) ,其次是江西和广东,本科生自主创业率分别为1.0%和0.9%。 这与浙江广东等地浓厚的商业创业氛围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和院校专业相关。

以浙江为例,中国美术学院以7.70%的自主创业率位列浙江省第一,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分列二三,创业率也达到5.8%以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大多数(本科为86%,高职高专为84%)。

而江西的毕业创业率排第二,却也不难解释。上饶师范学院本科生自主创业率高达8.62%排名第一,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分别位列全省二三,自主创业率均超出4%,综合性的南昌大学则以1.74%的自主创业率排名全省第4。广东创业率最高学校为广州美术学院达9.14%,领先第二名6.44%。

不难发现,创业率高的院校多与艺术、师范、体育等相关,这类院校就业相对困难,行业集中度不高,开设工作室和培训机构的门槛较低,现金流营收不错因而有较高创业率不难理解。

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7%),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2.7%),如图所示:

政法医药类高校自主创业率较低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政法医药类高校的就业和深造机会多,就业压力相对轻,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或深造;第二,政法医药相关行业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创业的可行性较低。相似的,林业类和农业类高校可选择的创业行业少,更多毕业生选择深造。

以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对26万毕业生三年的跟踪,在创业规模上,选择创业的2015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1至5人的微型企业。

另外,有半数创业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与届相比,呈下降趋势;合伙创业的比例增加,占36.63%;从事家族企业创业的占10.41%。

作为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湾创投负责高校投资线BIGMAN计划负责人,相信和各位一样都不会只把目光放在个体户和工作室类型的创业者身上,自然会更聚焦在能给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和影响更多人的潜在独角兽项目上,从整体水平和概率上来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毕业生所创造百亿估值以上的企业显然更多。那么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情况如何呢?

由于各校招生人数不一样,在创业率差别不大的时候,单纯高低排序不够准确,结合实际创业人数比较更具说服力。

从上述一流名校的创业情况中不难发现,川大和重大虽然在人数上有着绝对优势,但行业集中在文体和批发零售服务业且以本科生创业为主,和川渝两地偏休闲娱乐业态密不可分,还是从事以传统行业偏多,高精尖科技项目比重相对低一些。川大和电子科大等还是有较为浓厚的互联网创业氛围,这也给当地的天府软件园等园区输送了不少新鲜血液,相辅相成。

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往往有较多择业机会,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好,通过比较大学就业的录用单位和升学院校,从一流大学毕业即创业的人多数都是因为理想和热爱创业,但从近年同比变化来说,毕业生创业者接受他人邀请和财富衡量因素比重在上升,自认好项目和理想和热爱的比重在下降,显得更为谨慎务实,后文将详细分析。这与整个市场环境,资本寒冬经济形势不乐观等也不无关联。

连续创业与离职创业

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我们坚定支持了很多连续创业者,有的人天生就是为创业而生的,连续创业,不断折腾,如环球黑卡的叶晨曦,追书神器/火球买手的王博。换句流行的话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要做产品的主导者,做出一款能够安身立命并且创造出伟大影响力的公司。

回顾企业史,大学毕业就一直创业,甚至休学创业,有很多这样的知名企业家并且把体量做到了很大,如比尔·盖茨,拉里·佩奇,扎克伯格等;国内的毕业即创立的企业虽不及国外这些公司体量大,也有张旭豪(饿了么)、戴威(OFO)、王麒诚(汉鼎宇佑)、汪涛(大疆)较为杰出的。但在创业者群体中数量还是极少的,大部分群体还是先工作再创业,下图数据有一个直观变化。

根据麦可思研究对12届和13届毕业生研究的数据,毕业三年后的创业人数是毕业即创业人的3倍,并随着毕业年限增长从1.2%提升到了3.8%,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的创业率明显低于高职高专的就业型创业率,从半年后2.1%的差值提升到三年后4.2%的差值。

根据对2014届到2017届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发现,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从2.9%提升到三年后的6.3%。浙江省教育厅18年初的跟踪调查显示,浙江高校2015届创业的毕业生中,有4.82%的人投身创业(1.2万多人),创业率略低于2014届毕业生(5.02%),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3.55%,高职院校毕业生为6.36%。52.15%选择受雇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创业,高于2014届51.15%,毕业后直接创业仅占34.72%,与2014届持平。

这可能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令一些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产生更成熟的计划,对创业资源能更进一步优化整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早期启动资金,因而就业一段时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

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一半多的毕业即创业的创业者没能继续创业。统计的三年后12届本科生创业者只有48.6%还在继续创业,统计的三年后13届本科生创业者只有46.2%还在创业,并且同比下降2.4百分点,创业形势越发艰难。

不仅是社会上创业淘汰率高,校内创业同样如此,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对20“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本校项目的后续跟踪中显示,多数创业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放弃了创业想法,只有不到5%的参赛项目半年后还在坚持。实际毕业后全职创业的人每个院校只在1%左右。珍惜边上还在为理想而真正创业的年轻人吧,越早期,越年轻,失败率越高,坚持本已不易。

大学生创业者的特征标签

《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

73.16%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排名在前30%;

76.20%有学生干部经历;

65.70%有勤工助学经历;

21.42%是中共党员。

大学生创业者的素质能力普遍较高,多数是大学生中同龄人的佼佼者。

拒绝“标准化配置”,让人生更加自由——这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普遍心态。

创业理想是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在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超八成属于“机会型创业”,极少数属于“生存型创业”。

以全国毕业创业人数第二的一流大学—重庆大学为例,17届383人和16届296人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原因(多选)结果分布如下:

如图所示,现在毕业生创业者因为理想和激情来创业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对自己项目的认可度也在下降,收入和受他人邀约创业比例在不断上升,我们会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群体变得谨慎、务实,也更注重现金流和社会上更有经验团队,34.6%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创业团队。

除为了理想而创业的大学生外,我们对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家庭职业阶层分析发现,近四成(本科36%,高职高专38%)2017届自主创业大学生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近三成(本科29%,高职高专28%)来自“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底层创业者。

创业生态领域和其他各个行业一样都有二八原则和头部现象。名校背景的创始人会比普通学校背景创始人更受资本青睐,据IT桔子数据,25所海内外名校背景的创始人获得投资的平均比例为63.6%,远高于市场平均3%左右的获投比率。(IT桔子的更多数据源于被投项目新闻出来以后的收录,很多未进行PR报道的初创项目没收录在内,其中投资方还包括很多投资门槛不高的个人投资人和传统公司,实际获风险投资比例其实远低于63.6%。)

而关于大创者资金来源,据统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78%),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为3%)、政府资助(本科为4%)的比例均较小。

自我升级之路

打工、创业公司、BIGMAN领袖计划

大佬不看好,问题颇多,资源匮乏,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真的是伪命题,没有出路了么?

对于那些真正视创业为此生唯一选择的创业者来说,我们给你的建议有三个:

1、先去大公司打工,拼命学习,拓展商业认知,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圈一帮迟早要创业的伙伴。同学有信任基础,同事有共事基础,前者你对他的人品是知根知底的,后者你对他的能力是很有把握的,同学同事在初期从零到创业是非常好的搭档。

2、加入创业公司,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这种路径特别适合自己还不足以驾驭一个团队的年轻创始人,先从一个创业团队跟着一个比自己各方面成熟的CEO偷师学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从创业公司点点滴滴做起,十八班武艺样样都得做,接地气也极其锻炼人,但最大的前提是你得跟对人,如果加入的这家创业公司第一创始人本身就不行,那还是别浪费时间了。

3、自己干革命,但要时时刻刻学习,一日不停歇。接受有多年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前者种子投资,算是一个捷径,或者加入一些创业孵化器接受一些指导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前提也是这个孵化器的领导人本身要有真的有实战经验积累。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申请天使湾的BigMan青年领袖计划,这个计划脱胎于天使湾起始于20的天使湾聚变计划,天使湾成立之日起,就格外相信年轻的力量,自年起我们就在开始大量投资支持30岁以下的创业者,过去7年下来,我们见证和帮助了不少优秀年轻创业者的成长。

以上三种方案,不分对错,不同的人生际遇会促使我们选择不同的方案路径,但不管哪种方案,我们都特别想提醒年轻创业者么一个命题,即: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5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1) 显示2009年、2010年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4%左右。虽然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在稳步上升, 但是仍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即使已经就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也会因不适应或不适合所从事的工作而选择辞职, 重新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如何为高职学生就业广开渠道?一些高职院校选择了开展深化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就业口径的办法。与发达国家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相比, 我国的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有关创业教育的人才也是少之又少。首先拉开高校创业教育帷幕的要算是1998年4月~10月清华大学首次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之后, 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其中有一些优秀的项目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扶持。2000年初, 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行,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有全国4所大学20多名学生的参赛创业计划被企业或风险投资者看中, 当即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 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还是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创业计划大赛为主。从前面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但是就全国高校而言, 创业教育还没有在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普及开来。教育部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 201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有23, 000人选择自主创业, 占毕业生人数的2.2%, 2011年为3%, 两年比例接近, 自主创业人数增加缓慢。而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也在20%~30%之间 (冯俭, 2011) 。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与许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仍需推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承担起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的重担。

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过去许多学者所进行的创业倾向研究, 大部分都是对一般社会群体, 然而针对于大学生, 特别是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所以,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秦皇岛在校的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影响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识别, 希望可以为一些高职院校有的放矢的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创业倾向的发展形成是创业态度和创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态度是创业倾向逐渐变化形成的根据, 创业环境是创业倾向逐渐形成的条件, 二者的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创业倾向更加趋向于创业行为。

(一) 加强秦皇岛高职学生创业教育。

从影响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内因来讲, 改变高职学生创业态度, 也就是要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首先要形成对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出创业教育的“高职模式”, 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观念, 确立创业教育意识。

目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基础非常薄弱, 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 仍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就业教育。同时, 创业教育仅仅是以开展一些创业计划竞赛为主的学生活动, 没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来开展, 可见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深入和提高。要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确立以培养高职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要达到以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就必须要有主要领导负责, 鼓励各个部门或系部转变教育观念, 开展创业教育, 树立责任意识, 将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方面。

2、深化改革, 落实创业教育内容。

探索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高职模式”。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开展得比较有特色, 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研究方向及培养学生目标的不同, 所以创业教育必然会各有侧重, 不可能实现统一的模式。可见, 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 有的放矢的探索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高职模式”。

3、促进合作,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不是高职院校的内部教育, 仅仅靠高职院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达到最优效果的。在经费、场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应与当地政府的创业培训组织建立联系, 通过自身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教育经验等优势方面来弥补高职院校在经费、场地等硬件方面的劣势, 铸就双赢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合作体系。另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人才优势, 建立起与历届已毕业学生中在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成功人士的长期联系;同时, 还应该与当地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多多沟通, 可以聘请他们作为高职学生的创业导师, 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可行性、创业资金筹集等创业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指导。高职院校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内部教学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建立起社会、学校、成功人士等方面共同参与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这三方面问题的有效改进会促进该校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全面有效展开, 进一步也会对提高高职学生创业倾向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 完善创业环境

1、完善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

创业宏观环境的改善必须要有政府的重视, 更要有相关部门对政策的支持、落实和引导。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创业倾向和创业活动提高的深远影响不会在短时期内体现, 因此, 有关部门不能只搞眼前的政绩工程, 要放眼于未来, 注重创业活动给地区经济、社会安定、国家发展带来的长期效应, 妥善处理好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金融投资渠道的修筑和畅通等创业宏观环境的方方面面。

2、加强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建设。

秦皇岛市高职学生由于参加社会实践较多, 因此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并能较快地做出相应的调整。社会文化中对创业的正面认可程度提高了, 对创业的宣传扩大了, 他们就会做出敏锐的反馈, 在态度上会有相应的改变, 从而会采取不失时机的行动。可见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

3、改善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的校园环境。

秦皇岛市校园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高职院校改善校园的创业环境, 培养熏陶学生的创业热情, 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

4、加强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的个人社会网络建设。

秦皇岛市高职学生对个人社会网络在创业环境中的认可度是较高的。要想提高本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 在加强高职学生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的工作上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通过推广和宣传已取得一些成绩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 使高职学生开拓创业视野;可以开设人际交往的培训课程, 使高职学生提高建立自身社会网络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内部教学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建立起社会、学校、成功人士等方面共同参与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这三方面问题的有效改进会促进该校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全面有效展开, 进一步也会对提高高职学生创业倾向奠定夯实的基础。

总之,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会带动校园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 拓宽学生的个人社会网络, 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态度。由此可见, 提高秦皇岛市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离不开外部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 更离不开切实有效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摘要: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本文首先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和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回顾, 然后以秦皇岛在校的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希望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高建, 姜彦福, 李习保, 程源.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彭建伯.创新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 2006.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6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一)创业倾向

Phan et al (2012)提出,大学生创业倾向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1]。Christian et al(2003)认为大学生创业倾向是指在未来几年内选择创业的可能性[2]。本文主要借鉴法兰克的观点,将创业倾向定义为大学生毕业之前或之后3年内创业的可能性。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测量主要参考托马斯M.贝格利等(2005)创业意愿及创业可行性测量量表及Chen等(1998)的包含“我对自主创业很感兴趣”“我会经常考虑去自主创业”“我积极地为自主创业去做准备”“我将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我会尽快开始自主创业”5个条目的创业倾向测量量表[3]。

(二)个人背景与创业倾向

向春等(2011)在研究创业态度对创业倾向的影响时,以专业、户籍、是否独身子女、创业竞赛及父母职业为控制变量,得出大学生个人背景对其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4]。矫兴艳等(2016)在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时得出结论:个人家庭情况及实习经历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最大[5]。本文在借鉴以上学者观点的同时加入家庭收入及创业教育两个变量,并提出假设H1:个人背景对返乡创业倾向有显著正影响。

(三)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

Grundsten (2004)从社会认同等情感层面及技术、资金等理性层面两个属性来探索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了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存在显著影响[6]。另外,Raijman (2001)指出亲人的支持会增加个体创业的意愿[7]。Lilthje et al(2004)指出社会、经济等对个体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8],而社会文化理论者认为社会文化是创业生存的土壤,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此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一个因素[9]。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特殊性在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环境时引进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这一环境变量,并提出假设H2:创业环境对返乡创业倾向有显著正影响。

(四)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倾向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创业相关活动能力的感知或对达到创业目标的信心。Gartner (1991)[10]及Chen (1998)[3]等人均验证了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业概率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汤明(2009)通过构建模型验证了创业环境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显著作用[11]。Forbes(2005)[12]及Wilson[13]等人研究发现个人特征、教育背景等对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有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H3~6。H3:个人背景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影响。H4:创业自我效能感对返乡创业倾向有显著正影响。H5:创业环境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影响。H6:创业态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影响。

(五)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

创业态度是指个体对创业的认识及向往程度。尼古拉斯·法兰克(2003)构建了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验证了两者的相关关系,提出创业态度的差异源于个人特质的不同[2]。此外,陈劲等多位国内外学者也证实个体创业概率大小受到创业态度的影响[14]。本文参考费恩的创业态度测量量表,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从大学生对财富、社会认可、为家乡做出贡献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态度测量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态度。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提出假设H7:创业态度对返乡创业倾向有显著正影响。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依据国内外学者编制的成熟量表来设计,主要有个人背景、家乡创业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对返乡创业的态度、返乡创业倾向5个部分,42个题项。个人背景主要包括性别、专业、户籍、家庭收入、创业教育背景及创业竞赛参加情况6个题项;创业环境的测量变量参考由Unyawali和Fogel提出的五维度模型,结合返乡创业的特点,最终创业环境确定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创业文化、政府政策扶持、家庭资金支持、投资机构投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6个题项;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时主要借鉴汤明的五维度测量量表,共22个题项;对创业态度的测量变量借鉴费恩的创业态度测量量表,新增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条目,共4个题项;创业倾向的测量变量参考托马斯.M贝格利的创业意愿及创业可行性量表,包括“我非常想回家乡创建自己的企业”“回家乡创业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我非常确定自己能够成功回乡创业”“我会很努力的去尝试回乡创业”4个题项。

(一)问卷的发放

本研究进行问卷发放时主要面向河北省在校大学生,时间为2016年3月份。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预测试,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除创业环境Cronbach's一致性系数为0.694之外,其他各部分Cronbach's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对创业环境变量进行调整,删除家人及朋友的支持这一题项后,创业环境Cronbach's一致性系数提高到0.762,大于0.7,达到可接受范围。

以往学者们研究大学生创业意向时,经常对文管类及理工类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此次研究正式发放问卷时主要抽取河北省高校的经管类、法学、土木工程、农学、园林专业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1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42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8.4%。

(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1. 样本基本信息。

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2. 信度及效度分析。

为确保模型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问卷总体Cronbach's一致性系数为0.902,说明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较高,表2是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部分在0.8~0.9范围内,说明各分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创业环境Cronbach's一致性系数为0.735,也达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并且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说明数据有良好的机构效度。由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观测变量较多,这里只列出各部分整体信度及效度结果。

三、假设检验

(一)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用Amos17.0对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各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假设H2、H3、H6、H7均得到支持,H5、H4支持度微弱,H1不支持。

注:个人背景不是5点测量法测量,不适宜做信度及效度分析。

注:“***”表示0.01水平上显著,C.R.值,即t值。

(二)结构方程拟合度检验

本文在对结构方程拟合度进行检验时选取常用的几个拟合度指标:拟合优度卡方检验、自由度、GFI、CFI、PCFI、RMSEA、AGFI来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越接近建议值则说明结构方程的拟合程度越高。χ2/df建议小于3,GFI建议值大于0.9,CFI建议值大于0.9,PCFI建议值大于0.5,RMSEA建议值小于0.05,在0.05~0.08之间属适配合理范围,AGFI建议值大于0.9。本文的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除拟合优度指数,接近建议值外,其他指数均达到建议值要求,说明模型拟合良好,通过了模型拟合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结构方程中路径系数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对个人背景与返乡创业倾向存在显著相关的假设H1未得到支持,路径系数为0.183,P=0.417>0.1;创业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存在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426,假设H2得到支持,但其影响程度相对于创业态度及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偏弱;个人背景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428,假设H3得到支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存在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308,假设H4得到支持;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影响,但相关关系微弱,路径系数为0.17,假设H5得到支持;而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坏境与返乡创业倾向之间中介作用较弱,中介效应为0.053 (0.17*0.308);创业态度对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653,假设H6得到支持;创业态度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存在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564,假设H7得到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态度及返乡创业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201(0.653*0.308)。删除不支持的路径,对模型进行调整如下图2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的关系结果与以前学者关于男生创业意愿及倾向明显强于女生的结论存在不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显较以前降低,这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观念变化有关系,女性的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与男性在商业活动中作用上的差异逐渐缩小。家庭经济状况的作用明显,但其效果弱于家庭所在地的影响作用,且结果显示家庭在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处于县、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背景及创业竞赛经历的影响作用也相对较弱,原因在于目前河北省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创业课程针对性不强,往往只有一两门创业相关理论的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帮助不大;另外,各高校创业大赛形式化严重,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功利性太强,参赛学生往往重点关注创业计划书如何吸引评委,如何获得奖项,并没有切实考虑创业企业在现实中是否能够成功,导致很多获奖项目无法真正落实,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兴趣并没有因为参加创业大赛而有所提高。创业环境因素中,政府扶持政策及投资机构的投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当地人对创业的看法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创业态度因素中的实现人生价值及为家乡做贡献的创业态度影响作用相对较大,因此学校、社会及政府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提高其返乡创业倾向。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由图2可以看出创业环境、创业态度及大学生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有显著正影响,且大学生自身创业态度及创业环境对其返乡创业倾向的影响程度强于返乡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而言,政府扶持政策及投资机构的投资是其是否选择返乡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高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也相对较高。

(二)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的对策

一方面,政府持续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一是各地政府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扶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返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做到吸引大学生返乡的同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政、企联合,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专项基金,解决大学生返想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政、校联合,共同打造大学生返乡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牵线搭桥;四是做好当地意识形态工作,营造地方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政府不仅要给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还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对返乡创业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大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在当地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在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倾向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功利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和实效性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已有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以及创办的企业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很少有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以大学生自我发展作为评估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以“创业成功率”为关键词,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2014年以前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共记录982条,其中2008年之前的文章较少,2009—2013年度每年相关文章都超过100篇,2014年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有87篇,而以“创业教育”并含“人的全面发展”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仅6篇。创业教育是关于创业的教育,因而将大学生创业技能是否提升、创业成功率高低作为创业教育实效性标准也在情理之中,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相关素质和能力,其本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绝非为了创业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更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对创业教育社会经济功能的过分关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大学生个人价值不仅会导致创业教育逐步走向功利化的深渊、沦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庸;偏离培养人的价值目标,也会阻碍大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业教育面临着长效发展的瓶颈。现实的紧迫性使笔者将眼光转向了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该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华,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诉求,也是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分析创业教育功利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策略,成为实现创业教育长效发展的新亮点。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促进人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经过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和最高价值,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创业教育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出现的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形式,其能够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也在于符合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人类历史终究是追逐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历史,即致力于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自我本质力量的发挥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限定的范围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培养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品质对所有大学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理应将所有大学生纳为创业教育的对象。马克思基于人类本质的视角将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新创造潜能蕴含在人的主体性之中。而自由个性是人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可见,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和根本内涵。创业教育将大学生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由个性,努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还指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即教育活动和劳动生产相结合,其实就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源于创业计划大赛,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创业教育功利化的表现与危害

2.1 精英化教育导向阻碍大学生的平等发展

人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指“每一个人”,马克思说过,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个人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脱离了个人发展的社会进步则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马克思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虽然有其片面性,但无疑强调了后天教育活动在培养人和发展人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它不仅对想要创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对未来从事社会实践、靠薪水过活的人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创业教育、发展自己创业能力、培养自身创业精神的需要,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盲目推崇,部分高校仅仅将创业教育的对象定位为那些有创业意愿、创造能力强的学生,更有学校将创业教育视为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学生的专利,如哈佛商学院的“聚焦模式”就将创业教育的对象限制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之内。无疑,这些学生因为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可能比其他院系的学生更易接受创业知识,更易被培养成企业家,但却使其他学生丧失了增加创业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创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违背了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本性和需要,使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2.2 规格化培养模式抹杀大学生的自由个性

个性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个性自由是创新的基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创业教育没有使大学生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大学生自由个性得不到发展的罪魁祸首还是人们的功利思想。由于偏重大学生的社会工具价值,高校将大学生视为创立高新企业、增加就业、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增加荣誉的“机器”,为了早日、大批量地将这些机器生产出来,部分高校采取了规格化的生产方式:统一单调的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丝毫不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创业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和天赋的教学态度。这种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蔑视,不仅会扼杀大学生的兴趣,造成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主观能动性却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难以产生创新欲望,难以提高创新能力,相反还会导致大学生养成呆板、缺乏创新创造力的行为模式。这不仅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更是创业教育的悲哀。拥有自由个性的大学生才能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拥有更加新奇的想法,反之,大学生自由个性得不到发展必然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使全面发展成为水中花、雾中月。

2.3 求成化教育心态抑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受功利化创业教育理念影响,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看作是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对“企业家”的大量涌现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注重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注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但却忽视对创业相关素质特别是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缺失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目标要求。受到创业成功案例的鼓舞以及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夸大报道,部分大学生急于求成,他们凭借其“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信心满满地涌向创业大潮,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经济的深刻理解和实地考察,他们发现不了市场空白点,单纯模仿现有的成功创业模式,不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反而造成才智资源浪费;部分学生虽能成功地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经验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一遇到困难他们就表现得萎靡不振,抗挫耐压能力不足。创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仅要求创业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发现和捕捉商机,将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与现有社会资源进行结合以创造财富,更需要创业者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和胆识,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决心和毅力。

创业教育功利化的危害启示人们:在今后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恢复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回归创业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功能定位。

3 创业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一股研究创业的热潮,创业教育也随着该研究的深入而出现。Peter Drucker提出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这一论断有力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将其称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创业计划大赛,该项赛事很快风靡各大高校。1999年1月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院校试行创业教育,由此我国正式拉开创业教育的序幕。

随着欧美国家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加之我国高校扩招程度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加注重创业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逐步形成了片面的创业教育理念———它们将创业教育奉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二神话,而对创业教育在培养科学人文素质、促进人自我实现和发展、塑造民族性格方面的作用却提之甚少。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自然地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毋庸置疑,创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应该是创业教育的衍生价值,即次要价值,创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主要价值仍在于培养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其实现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最高价值追求。然而,对创业教育社会经济功能的过分强调,不仅使创业教育沦为企业家速成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创业教育主体———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导致“见物不见人”,背离了创业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定位,忽视了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应该明确的是,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做的一次无奈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而做出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1]。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未来几代人的“创业遗传代码”,而不是单纯地解决就业与经济发展问题。因此,创业教育要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4 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回归素质的策略

4.1 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商业模拟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创业教育是关于创业的教育,不是为了创业的教育,因为教育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创业教育强调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融入以及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创业教育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不单纯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新定位。创业教育致力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质是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的本质决定了人都有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就业或创立新职业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是必要的,对所有将来要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决定了创业教育应该并且能够面向全体大学生。我国的创业教育应当以面向全体、覆盖全部专业的普适性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为主,在此基础上依托各个专业开设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2]。

4.2 因材施教,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大学生,他们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因处在性格形成、三观塑造的年龄段,是最富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群体。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丰富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构建,促进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成。

人天性的差异决定了人自由个性的发挥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同理,受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学历、创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有着不同的认知。通过对创业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能够对自身有更好地认识,明确自身是否适合创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动和职业[3]。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发展阶段,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明确其创业价值需求,提高其判断评估风险的机会和自主大胆尝试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只向学生灌输创业的教条[4]。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才能使大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

4.3 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的创业教育源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发的创业热潮,因此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大脑思维能力、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成为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也是创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而单纯实施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并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同样,大学生的创业实务能力因缺乏实践活动的历练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而,高校要树立体验式教学理念,通过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科创园活动等各种途径扩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大学生的经验积累,为大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体验式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结协作能力等;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手脑并用,根据现实的需要努力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与能力空缺,培养其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最后,也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真正贯彻落实“育人为本”的创业教育新理念。

总之,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违背了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本质,偏离了创业教育“育人为本”的价值定位。创业教育要回归素质教育,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2]周勇,杨文燮.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及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8):85-89.

[3]GRAEVENITZ G V,HARHOFF D,WEBER R.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 Econ Behav Organ,2010,76(4):90-112.

创业者创业倾向研究 篇8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是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用品消费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 而在体育产业创业方面, 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专项特长优势, 必将会成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产业中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较少。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 旨在探明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体育院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 同时也为培育体育院校学生的基层创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服务。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笔者设计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此问卷涵盖了三部分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个人背景调查;第二部分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调查;第三部分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调查。在调查问卷的量表设计方面, 采用李克特式五点量表法 (了解个人背景的问题除外) 。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以沈阳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2所体育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 采取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01份, 有效率达93.2%。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调查对象进行基本的特征与频数分析, 针对调查问卷中的各项调查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检验各变量和总体变量的 (Cronbach) Alpha系数均大于0.7, 其中总体变量的 (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86, 表明调查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在效度方面, 本文所设计的量表都是本研究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成熟量表, 因此具有很好的内容效度[1]。

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被调查对象中的男生398人 (56.8%) , 女生303人 (43.2%) , 说明被调查对象中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基本趋于一致;年级情况, 以本科生 (79.6%) 为主, 同时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人数分布合理、涵盖范围较广;专业以体育类专业 (72.3%) 为主, 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28.4%、运动训练专业为14.7%、社会体育专业为12.4%, 所占比例较大。通过上述样本数据的统计可看出, 研究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样本的特征基本能够反映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从参加创业大赛的情况来看, 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为190人, 没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为511人, 占总人数的72.9%, 这与此前没有参加过创业大赛的调研结果90%相比, 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 说明在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各类体育院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学习创业课程方面, 系统学习过创业课程的学生只有3.7%, 说明体育院校在全面实施创业教育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调查对象的创业意愿来看,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128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18.3%, 表明随着社会良好创业氛围的营造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 性别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有显著的影响[2]。其中有创业倾向的女生占14.5%, 男生占21.1%, 相对来说, 男生的创业倾向明显高于女生;不愿意创业的男生比例比女生低15.1%。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认同和角色分工的不同, 使大多数男生更倾向于表现出努力拼搏和追求事业成功的性格特征, 同时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 而女生则原意追求轻松稳定的工作。

依据体育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被调查对象分为体育类和非体育类。其统计结果显示, 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倾向 (20.04%) 明显高于非体育类学生 (12.1%) 。在体育类专业里, 社会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倾向最高, 占专业总人数的32.2%;在非体育类专业里, 体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创业倾向最高, 占专业总人数的15.8%。其原因可能包括, 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性格开朗、讲义气, 同时在各项体育锻炼中造就了学生克服困难、永不言败的个人特质;社会体育类专业和体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比较对口, 凭借专业知识更容易自主创业;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更加懂得通过努力拼搏来改变命运的道理。

四、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一)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最早是在1904年由心理学家Chales Spearma提出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 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多个变量。其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可用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3]:

式中, iw表示因子权数, xj表示第j个变量, FX表示第x个因子。

(二)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 本文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 共设有题目34道。为了判断问卷搜集的数据是否能够反映所研究的问题, 同时判定是否适合做相关的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来衡量问卷设计的质量。经运用SPSS23.0软件检验, 总体变量的KMO值为0.807, Bratlett球体检验的Sig值为0.000。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各因子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 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个人背景中, 由于某些衡量指标的不稳定性较大, 因此只对其中的部分变量和其他影响因素变量做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 通过SPSS23.0将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处理后, 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5个。由此可以得出, 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5个因子, 对总方差变异的总体解释度为59.673%, 详细结果见表1。

为了能够使因子更好地收敛, 本文运用凯撒正态化四次幂极大法对因子进行旋转, 由表2可以看出, 进入第一个因子的变量有检验创业想法、挑战自我、解决就业、积累资金、提升地位、得到认可、做贡献, 可以将其称为创业态度因子, 其贡献率为23.584%;进入第二个因子的变量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创业、学校支持创业、学校有浓厚创业氛围、当地文化支持创业、政府支持创业, 可将其称为创业环境因子[4], 其贡献率为10.347%;进入第三个因子的变量有积极主动、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果断, 可将其称为个人创业潜质因子, 其贡献率为9.345%;进入第四个因子的变量有成长环境、家庭收入情况, 可将其称为家庭经济背景因子, 其贡献率为8.633%;进入第五个因子的变量有参加创业大赛、积累经管知识、参与学生社团、参与假期实习/课外兼职, 可称为社会实践因子, 其贡献率为7.728%。

五、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创业倾向是反映大学生对创业的渴望程度, 它不是一个连续型变量, 因此不能使用一般的回归方法来分析。本文根据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强弱将其分为三种状态, 即不想创业、没有考虑清楚和想创业作为因变量 (不创业=0、没考虑清楚=1、想创业=2) , 以创业态度、创业环境、个人创业潜质、家庭经济背景、社会实践作为自变量,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因变量想创业 (对照=没有) 的回归结果详见表3, 该模型对创业倾向预测的准确率达到75.7%。由于篇幅所限, 因变量没有考虑清楚是否创业 (对照=没有) 的回归结果, 省略。

由表3可以看出: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显著因子有5个, 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分别为创业态度、个人创业潜质、创业环境、社会实践和家庭经济背景。

创业态度因子的偏回归系数为1.237, 其P值为0.000<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对于创业态度弱的学生来说, 创业态度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创业倾向, 学生的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

个人创业潜质因子的偏回归系数为0.428, 其P值为0.005<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对于个人创业潜质弱的学生来说, 个人创业潜质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创业倾向, 个人创业潜质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有没有创业倾向, 个人的创业潜质对其有非常大的影响, 平时潜移默化的创业潜质, 是影响创业行为的关键因素[5]。

创业环境因子的偏回归系数为0.257, 其P值为0.007<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对于不好的创业环境来说, 好的创业环境更容易促使学生产生创业倾向, 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创业者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创立企业的一个重要过程, 创业者通过感知环境的变化寻找创业的机会。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萌生创业动机, 点燃创业激情。

社会实践因子的偏回归系数为0.249, 其P值为0.041<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对于不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 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创业倾向, 社会实践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学生的社会实践、校外兼职经历, 有助于他们了解各类企业的基本运作管理, 积累就业创业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提升就业创业意识, 进而促进创业倾向的形成。

家庭经济背景因子的P值为0.046<0.05, 估算系数为-0.103, 表明相对于家庭经济背景不好的学生来说, 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更不容易产生创业倾向。家庭经济背景与创业倾向显著负相关。在经济背景好的家庭中, 其父母深知在社会上打拼的艰辛, 所以更希望子女寻找稳定的工作。而相对于家庭经济背景不好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努力赚钱来改变贫穷的命运, 更愿意充满激情地去创业。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沈阳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研究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受个人背景中的性别、专业、是否接受创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个人创业潜质、创业环境、社会实践正向影响其创业倾向;而家庭经济背景负向影响其创业倾向。

从前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个人创业潜质是正向影响其创业倾向的显著变量。因此, 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结构方面, 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 修好创业的基本功。在能力培养方面, 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创业素质。在创业实践方面, 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 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体验创业的流程和艰辛, 从而为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创业环境也是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显著因素。一个有利的创业环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营造。因此, 要想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出台和完善相关创业扶持政策, 提供相应的创业服务和融资渠道, 为大学生创业扫除障碍, 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各体育院校也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教学体系方面, 教师可结合体育专业, 根据不同专业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度不同, 有所侧重地开展创业教育, 完善创业师资队伍等;在实践体系方面, 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和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 组织创业大赛和企业家讲座等[6]。同时, 家庭和亲朋好友也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通过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的创业倾向, 最终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全民健身已成为健康消费的新时尚, 这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 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将成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产业中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较少。针对目前的现状,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运用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 并研究其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关系及程度。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业倾向,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

参考文献

[1]王艳红, 冯伟远, 王艳霞.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基于Gnyawali&Fogel的五纬度模型视角[J].教育探索, 2013 (1) :150-151

[2]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9) :48-53

[3]武松, 潘发明.SPSS统计分析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334-344

[4]田松梅.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 2013:43-44

[5]蔡颖, 赵宁.基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 2014 (4) :160-165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 篇9

一、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精神

在有关创业教育总体问题研究上,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讨论创业教育整体上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 重理论, 轻实践, 实际成效有待提升。虽然各地、各高校在相关政策引导和学生创业内力的驱动下, 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课程, 但多数院校创业课程较大范围仍旧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没有独立设置, 系统安排, 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流于形式, 停留在创业理论教育层面, 单独设立创业指导的建制不多 (方蕾, 2009) 。 (2) 搭建平台, 实践指导跟进不足。随着政策影响, 政府、各校相应积极, 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形势乐观,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条件和环境, 往往仅是模拟、虚拟化的或孵化型的场所替代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把创业实践平台从创业教育完整体系和创业模块中抽离出来, 独立于创业的真实环境和企业的要素之外 (赵兰芳蔡永铭, 2010) 。 (3) 实践指导经验缺失, 创业导师作用发挥不足。虽然高校开始逐步建立从外引进创业教育导师的机制, 但高校内创业教育课程教师较多缺乏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 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组织等了解不够, 仅从理论上照本阐述, 显得空泛, 以致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同时, 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导师队伍在人数上无法满足专注指导的需求。

二、创业实践模式

在有关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中, 已有研究以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分为“社团运行—竞赛牵引—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基地实践”创业实践模式 (张利君, 2010;申维东于利俊, 2010) 、“创业计划竞赛—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创业实践模式 (刘佰龙李林波王玉洁, 2012;林有德, 2012) 、“社会—高校—学生”三位一体创业实践模式 (陈晓郭欲丹李昌祖, 2010;张朝辉张颖颖, 2012) 三种类别。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 以学校、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为平台延伸的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身份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模式的特点反映了创业实践总体面貌和自身特点, 也集中反映了构成创业实践系统的因素、结构以及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实践模式合理程度, 决定着创业教育实施成效。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其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 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培育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张利君, 2010;王庭陈拥军, 2012) 。

综上研究回顾,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模式的探讨已经在逐步的清晰, 全面普及型研究与以院校为具体实例的特色研究均有所涉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模式研究的回顾, 分析已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足, 提炼了已有创业实践模式的种类, 总结已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后续研究中,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研究加强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述评

参考文献

[1]刘佰龙, 李林波, 王玉洁.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探讨[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1) :70

[2]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 2009 (6) :19

[3]赵兰芳, 蔡永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4) :162-163

[4]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9) :65-68

[5]申维东, 于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以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72-74

[6]林有德.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22-24

[7]陈晓, 郭欲丹, 李昌祖.试谈"三位一体"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6) :17-19

[8]张朝辉, 张颖颖.“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106-107

上一篇:课堂内容构建下一篇:曲线轨迹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