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研究

2024-09-30

大学生创业研究(共12篇)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1

摘要:大学生“村官”肩负担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是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 但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创业, 即一种社会组织 (企业、非盈利组织等) 在经营过程中, 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 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有效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作为建立“村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创业

0 引言

创业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独立实现的过程。对大学生“村官”创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曾做出重要批示, 称赞“‘十佳’大学生‘村官’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 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有效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作为建立“村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社会创业, 即一种社会组织 (企业、非盈利组织等) 在经营过程中, 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近10年来, 社会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 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 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导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2012年中国创业教育报告》指出, 培育、规范和发展中国社会企业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村官”肩负担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是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从事的是由国家出面选聘, 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专项事业岗位, 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使命感、服务感和社会感特征, 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1) 在创业定位上, 应当立足当地农村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作为党的“先进性”代表, 在创业过程中, 需要考虑公共利益, 考虑农村群众的需要, 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愿望出发, 精心设计创业项目、积极搭建活动平台, 确保创业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在创业过程中, 应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大学生“村官”创业要以推动发展为着力点, 引导更广泛的群众积极参与, 特别是在享受地方政府专门提供的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支持过程中, 要将这种效应放大, 释放到农民群众当中, 转变群众观念, 增加群众收入, 让自己的创业能够给农村群众带来较多的正外部能量。 (3) 在创业目的上, 要让群众直接受益。大学生“村官”应该能够通过创业, 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源, 整合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 或增强群众的经济利益, 或提升群众的公共利益, 或影响和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 带动社会青年创业。

2 大学生“村官”社会创业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正在江苏农村涌动着热潮。据统计, 近两年省选聘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 共有1185名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910多个, 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 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 带动7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阜宁、如皋、涟水、灌云、句容等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率都超过了80%。[3] (1) 缺乏导向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创业的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创业者, 对自身利益关注较多, 对社会价值关注不够。在地方政府鼓励村官创业项目上简单化为“一笔钱, 一块地, 一个项目”, 并且把企业完成注册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志, 极少关注后期扶持和路径引导。 (2) 缺乏平衡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虽然很高, 但他们的法规理解、政策应用、实践经历、知识积累、创业技能、心理准备等方面缺乏平衡性, 在选择创业项目上存在盲目性, 对农村经济发展估计不足, 造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 (3) 缺乏效益性。由于大学生“村官”缺少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 创业的起点和档次较低, 资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够强, 效益发挥得不够好, 没有能够通过社会创业放大政府投入资金的效应而使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3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的建议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村官”本人四方面的协同努力。

3.1 政府引导

作为政府, 在引导、扶持和考核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过程中, 应当不断强化社会价值导向, 并持续贯穿始终。 (1) 引导大学生“村官”对创业进行正确定位。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更加开放的层面上创业,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农村社会导向, 结合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特长, 因地制宜地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 (2) 深入把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导向。各级党委、政府, 作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主导者, 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驱动者, 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注重创办企业的同时, 拓宽视野, 积极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整合作用, 从参与微观的创业向宏观层面的创业转变。 (3) 健全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考核体系。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考核, 要具有鲜明的导向, 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和带动农民致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联席例会制度, 加强监督调度, 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事迹,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2 社会引导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具有较大精神压力和财务风险, 甚至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艰巨而复杂的活动, 有意识地塑造和建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体系, 切实发挥社会导向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设创业型社会。一要整合政府资源, 充分利用村官创业扶持政策, 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倾斜, 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做大做强。二要简化创业程序, 降低准入门槛, 优化税收政策, 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搭建绿色通道, 以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负担。三要健全服务创业配套体系, 允许大学生“村官”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创业, 引导正确处理创业与履职的关系。四是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 向大学生“村官”推介创业项目, 围绕市场、任职村 (社区) 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选项目。 (2)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一方面, 需要政府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充分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让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需要新闻媒体在遵循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发挥其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的优势, 用典型的创业事迹教育大众, 用成功的创业实例激励人心, 坚定大学生的创业的信心和斗志, 营造良好“社会创业”氛围, 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和活力, 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村官”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 (3) 心系群众, 实行带民创业、施惠于民。一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者要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心系群众, 扎根农村, 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结合起来, 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积极帮助农村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协调项目、争取资金, 力所能及地为农村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发展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三是要以农民的需求为指针, 突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创立推进型, 发展型、服务型、富民型、社会型创业企业建设, 形成示范效应。 (4) 培育社会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弘扬时代主旋律, 培养社会创业意识和公益精神, 鼓励滋生更多的公益组织, 实现公益多元化;二是实施各项积极政策, 有力促进开展社会创业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益组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创业能力, 弥补目前公益组织人力不足的问题;四是体现人文关怀, 鼓励竞争, 宽容失败;五是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念, 培育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意识, 推动社会公益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西忠, 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01) .

[2]葛建新, 周卫中, 霍佳园.社会创业与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01) .

[3]方颖, 张安洁.大学生“村官”创业“涟水模式”调研与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09) .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2

通过对上海市8所高校595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获取途径存在差异,社会实践、创业见习或企业兼职是最重要的途径.依性别、专业、年级差异配置创业教育资源,是改善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

作 者:高国武 王吟吟 叶明海 翟庆华 作者单位:高国武(同济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

王吟吟,叶明海,翟庆华(同济大学)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备专业技能知识的大学生,本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因素不佳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缺乏有效的创业知识学习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以江苏大学学生为例)的创业意愿和影响创业意愿的各种影响因素,以便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大学生创。

二、文献综述

(一)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查阅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等书籍以及大量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后,总结出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如图1所示。

(二)创业意愿创业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1、性别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关于性别这一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国内外学者都已做过许多研究,并且总体上认为男生创业意愿高于女生。所以由此提出假设1:在面对相同的创业环境下,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的创业意愿更强。

2、专业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有学者对某些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则表明,专业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一定的逆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2:专业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市场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专家研究发现,市场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极大。大学生在面对轻松的市场环境时,能够更好的施展自己,从而取得成功。由此提出假设3:市场环境竞争力度的大小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高低是呈负相关关系的。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是江苏大学学生,共发出问卷213份,收回问卷213份,有效问卷共有210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1、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在统计调查的210名学生中,有28.1%的人是不想和别人一样去找工作,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其次,25.24%的人是想获得更多的财富;不想被人领导也是他们想创业的原因(16.91%);觉得有商机(14.29%)和觉得创业是一种兴趣爱好,觉得自己有实力(12.86%)则近随其后;而只有3.33%的人觉得创业比就业容易。

(二)假设检验

为了对假设进行验证,我们将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而分析验证。

1、性别与创业意愿的相关性。从表1可以看出,在0.01水平下,性别与创业意愿不相关。这和我们的文献查阅不符,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在职业上的追求趋于平等化,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更倾向于通过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假设1不成立。

2、专业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检验。表2的结果表明,创业意愿最低的是文学专业的学生。专业P值为0.326(>0.05),表明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再加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府和学校的创业宣传工作加大,使得专业和创业意向的联系越来越模糊。所以假设2不成立。

3、市场环境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检验。根据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P值为0.005(<0.05),因而市场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相关影响。在觉得市场环境有利于创业的样本中,有20.59%的人从来没有创业的想法;在认为市场环境不利于创业的样本中,无创业意向的人的比例为32.35%。这说明市场环境的有利程度和创业人数成正比,市场环境越好,大学生创业意向越高。所以假设3成立。

(三)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1、资金

资金是创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依据调查结果得知,在创业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储蓄和亲友投资;不少人也会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选择风险投资和政府资金支持的人则比较少,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人对风险投资和政府资金扶持政策不了解。

2、自身素质

将大学生对创业阶段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看法按重要程度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怎么重要”、“不重要”这5个级别,对应的比例分别为52.38%、30.48%、10.95%、4.76%、1.43%。从这个比例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创业阶段的重要程度。

3、扶持政策

由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变大,为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少高校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创业资助,调查发现,有28.57%的人觉得学校缺少创业的商业化平台,申请手续复杂、周期长则是排在了第二位,觉得提供创业基金不足、审批条件苛刻和学校未进行系统规范创业培训的人数大体相同,分别是18.57%、13.81%和15.24%。同时,过半的学校开展了创业比赛、创业讲座和创业课程,这体现了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重视程度。

(四)大学生创业需求

通过调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阻碍如图2所示,创业需求如图3所示,我们发现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希望政府和高校提供资金、项目和市场环境方面扶持的人比较多,而期待学校开展课程提高自身素质的人则比较少。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文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分析,得知大学生整体的创业意愿并不高。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大学生自身必须要制定一个周全可行的创业计划。

在创业中大学生应该尽量选择与自己的专业、兴趣能挂的上钩的项目,有计划地投入资金。不管做什么行业,都要认清自己,并且尽可能的在学生期间,多多积累实际经验,学好专业知识。

第二,高校应该多开展方便学生的创业平台。

高校里的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更是有机会获得创业基金。并且高校大多设有创业孵化基地,这种校园资源可以多多益善。此外高校可以积极的向社会推荐自己学生创办的企业和主持的项目。

第三,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完善政策。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必将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定期举办政策宣传讲座,与高校携手举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知识竞赛,还可以联合各界宣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等.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研究[J].西部论坛,2011,(4):27-34.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1.04.005.

[2]陆根书,彭正霞,康卉等.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安市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104-113.DOI:10.3969/j.issn.1008-245X.2013.04.018.

[3] 赵军,马腾.基于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XX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6):81-86,166.

[3]张克兢.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研究[D].东华大学,2014.

[4]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75-82.

[5]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6]陶玮玮.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隋海瑞.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13-114.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技能,战略研究

一、文献概述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应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方面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1) 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这3个变量对创业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有无工作经历、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政府政策和金融支持与创业行为呈现显著性正相关[1]。 (2) 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校经历对创业态度的影响显著, 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另外, 前瞻性人格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2]。 (3) 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 而利益追逐对创业意向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 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对创业意向没有显著影响[3]。 (4) 感知创业价值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 创业态度通过影响感知创业价值而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产生影响[4]。 (5) 创业卷入、知识储备、竞争强度、资源需求和管理责任是大学生创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创业压力源对倦怠各维度有显著性预测作用;控制感在创业压力源与倦怠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5]。

二、数据收集及实证分析

(一)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本文以职业谋划理论和期望效应理论为基础来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及背景资料和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两大模块, 其中创业倾向及其因素模块分为创业态度、创业倾向、对创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认识和对国家经济形势及趋势以及社会创业环境的直观感觉五个部分。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0份, 共回收950份问卷, 有效问卷为902份, 回收率达86.3%, 有效回收率为82%。对于回收的问卷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审核, 对于含有缺失项的样本、雷同的样本进行剔除,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有效性。

(二) 被调查者的特征分析。从调研对象性别结构来看, 女同学占42.4%, 男同学所占比重为57.6%, 说明在性别结构均衡, 比较合理。样本有16.8%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83.2%的被调查者是非独生子女。收集的样本数据显现89.4%为学士学位, 3.1%的学生为普通硕士, 6.1%的学生为MBA学员, 1.4%的学生为工程硕士。调研样本主要分布在理工类、经管类。被调查的学生中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占11.6%, 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4.0%,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84.3%, 说明大学生群体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计划的热情度不高, 参加创业活动的学生更是少数, 约88.5%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活动, 参与拥有知识产权的更少, 仅为2.1%, 见表1。

从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工作类型来看, 被调查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占56%;在小城镇生活的有15.0%, 在地市县级生活的占22.1%, 在省会城市或大都市生活的仅占6.8%。而其填写的父母工作在农村的占51.4%, 工作类型为城镇企业的有15%, 在政府工作的有8.9%, 在学校工作的占5.7%, 在科研院所工作有1.0%, 公检法军队工作者占1.1%, 经商者占16.0%, 被调查的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

从性别与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交叉分析可知, 男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的比例为12.8%, 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占6.5%, 而女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为11.0%, 仅有2.10%的女性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男同学参加创业活动的比例高于女学生, 男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过程的占6.0%, 拥有部分产权的占3.9%, 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学生占6.8%, 但是在被调查的女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仅占2.10%, 拥有部分产权的为0.8%, 参与企业经营的为6.2%, 男性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相对女性而言较多, 性别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一个因素, 使创业倾向呈现差异化, 男性的创业倾向高于女性的创业倾向。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过创业活动进行交叉分析可知, 非独生子女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稍高于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在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低于独生子女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 其余的创业活动如参加创业活动、参与企业经营等比例均比独生子女偏高, 但是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的比例均偏低。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是否参加各种创业活动的影响不明显, 并没有使各种创业活动呈现显著性差异。

由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是否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对独生子女来说, 约有8.10%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 8.10%多次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 但是对非独生子女来说,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为12.4%, 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仅为3.2%。从整体来看, 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加创业计划的多次或一次创业计划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的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变化。

从成长环境与参加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较均衡, 而地市县级的比例稍微偏低;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和地市县级的比例基本相同, 而小城市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稍高于农村和地市县级市的比例。说明参加创业计划次数在来自同一生长环境的学生身上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参加相同次数创业计划在不同的环境中显著性变化, 选取参加何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选取直接参加创业活动的来自农村的比例较高, 而选择拥有部分产权的主要集中在小城镇, 对于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小城镇、地市县级城市和省会大都市明显高于农村, 且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相当。

对创业倾向的平均值分析可知, 见表2, 大学生拥有详细创业规划的均值为3.4, 主动了解创业详细流程的均值为3.6, 为创业做好牺牲准备均值为3.3, 把创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起点的均值为4.3, 选课时倾向于选择创业类课程的均值为4.1, 认为创业不仅仅靠老师教得均值为5.8, 对创业感兴趣的均值为4.9, 在校期间或毕业3年内创业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均值为3.8, 有少部分测试题项均值较高为5.8和4.9, 但是大部分的均值较低。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创业技能的建议

(一) 高校需要采取的措施。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中间桥梁,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创业所需知识、创业思维、市场观察力以及对创业的认知均可以在学校内得以培养。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生的创业观念教育。 (1)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传授专业知识体系之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交际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创业实践活动能通过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 因此要有目的的尽可能多的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提高师资素质,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我国多数大学的创业课程师资由非商科出身的学生辅导员经过简单培训担任, 缺少实际经验[6],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 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也可以从校外企业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知识性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讲授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或兼任创业导师。这些措施结合起来能够使大学生对创业、及技能有直观的了解。 (3) 创立创业中心组织, 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其宗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的培训,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 掌握创业技能, 增长创业能力。

2.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到位。高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起着牵线架桥, 研究辅导的重要作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 大都公布在政府门户网上, 由于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不同, 一些政策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甚至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出台, 所以高校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和信息筛选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的团学部加强对就业和创业政策宣传, 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在高校内部成立政策宣传小组和网络咨询团队进行多渠道的解疑答惑, 比如信息的甄别。

3.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的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家庭积蓄、亲朋的借贷和银行贷款。虽然目前政府出台了垫款、税收、减免行政费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现实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因此高校应该配合政府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运用技术、专利、知识和担保等融资渠道, 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融资困境。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专项小额信贷资助支持大学生创业。

4.培养学生的逆商能力。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投资活动, 创业者应该具备一定抗挫力。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和失败, 其承受能力不可知, 为增强学生的承受挫败的能力,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逆商训练, 减少学生因创业失败而出现意志消沉状况。在逆商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 来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抗挫能力和良好的应急能力, 并将教育内容设置为撞击学生心扉的生活化情景, 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与评判中, 完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二)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创业是一个主动地复杂的过程, 作为创业主体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流程, 提高自身的素质, 培养创业意识, 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自筹资金。通过独立创业和团队创业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其次, 在加强学习、注重积累、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研修大量的创业教育课程, 夯实创业的智能基础, 平时要注重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 善于多维观察问题, 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 特别要养成自己创业的勇气和敢于艰苦奋斗的意识,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与观察以及对市场机会的准确判断;再次, 要善于合作, 勇于实践, 自主创业不等于独立创业, 它需要团体合作, 需要多方面的扶持, 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媒体等载体广交朋友, 积累有效的社会资源, 把所学运用到中去, 大胆地尝试,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与反思。

2.把握好项目的定位。在项目定位方面, 大学生应该在政府或者高校建立的项目评估机构的指导下对其创业的项目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 使创业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特殊的群体, 那么在其创业中应体现出来, 要扬长避短, 尽量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与科技优势。一般来说, 大学毕业生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意型企业、智力服务型企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业比较具有优势。但是有些项目有较好前景和市场, 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作为后盾,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项目在寻求合作者无效的情况下, 应及时转变思路, 寻找其他的创业机会。

3.善于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本。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少是缺乏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联系, 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 甚至同学的同学, 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 交往是双向的, 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本的互惠性。因此发掘这些社会资本关键在于平时应该注重与他们的交往, 并注重交往的方式与质量, 这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接触, 参加兼职、打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是加强与社会交往、弥补自身社会关系单薄的重要途径, 并通过社会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 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H

参考文献

[1]赵恒平, 文亮.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报, 2010 (8) :185-188.

[2]郭洪, 毛雨, 白璇, 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09 (9) :69-74.

[3]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9) :154-156.

[4]吴凌菲.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200-204.

[5]何伏林, 韦雪艳.大学生创业压力源、控制感与倦怠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2010 (5) :7-11.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口益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己达到619万。教育部表示,2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新的重要的途径。然而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当前,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潮流在全国兴起,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如2003年6月18口,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应届毕业生干个体,一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和相关工商管理费”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信息处理、商机把握、判断决策等能力的培养、创业环境的营造等。创业既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一)大学生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

自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自主创业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中了解到,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是真正

创业的只有0.01%。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

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

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自主创业步伐缓慢。(二)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在实际中应用的比较少。一旦学生毕业后,离开了学校,凭个人的力量要创办企业,却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

业,如餐厅、零售等小而又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木;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是寄予厚望的,而且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很大一部分人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成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三)创业过程风险重重

由于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市场的真正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分析,项目实施前制定的方案又脱离市场实际情况,所以方案就变得不可行。仅凭借创业的激情自目实施创业计划,市场环境发

生的突然变化往往会使创业者措手不及,这些情况就可能迫使创业者放弃继续经营而使创业计划中途流产。同时有些大学生创业失败后使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创业失败后可能使创业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与工作。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与磨难,相对于其他人的创业失败,在心理上大学生的负担会更重一些,心态的调整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一)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1、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创业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首先,要珍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和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选修跨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前沿、经济社会热点现象,以拓宽知识面;积极参与各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新计划以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创新等,在思想上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 的前途命运。

3、制定适合自己的创业计划。要以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正确地评价自我,又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选择风险低、投资少、专业对}}、经营灵活、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创业项目,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然后脚踏实地实施计划。

4、做好承受和处置风险的准备。充分认识到风险与创业过程相随相伴,要以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代替狂热的冲动,对可预见的风险要提前准备防范措施,对不可预见的风险要预先确定处理原则。每一次风险未必都能成功化解,在选择创业之前,大学生还必须做好承受挫折和失败、挑战自我的心理准备,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心态,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机会。

(二)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

1、完善师资结构。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必须完善师资结构、当前高校师主要是就业型的,应先提高老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齐询师、创业投资家、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兼职老师,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2、开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可以在传统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课程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技能、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多样性,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份额。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确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将教育的空间观扩展至课堂内外、书木内外和学校内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外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借助各种手段、方法实现教学双方互为主体,彼此相长。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组织管理、理财能

力、营销意识和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

(三)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选择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以卜几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值得提倡。

1、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作为资木,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可行性比较高。当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有的做广告设计、有的开网络商店、有的开家政公司。

2、兴趣型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一些人的兴趣爱好恰有市场的需求,那么追求这些兴趣爱好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在一些

新兴领域进行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一些新兴领域。这种模式要求创业者必须有新颖的点子和活跃的思维,能够有标新立异的设想,敢于接受新事物。如有的大学生开设婚庆服务公司、有的搞屋顶绘画、有的开宠物商店等。这种模式成木比较低,是典型的开创性、价值创造型创业。

3、服务型创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的口常用品作为主要的经营商品,从中获取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口常用品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在许多校园,大学生通过经营口常用品而获得经济收入的还有很多,如商贸集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等,都是面对大学生口常生活提供产品和服务。

4、季节型创业。大学生利用某个特殊的季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的创业活动。这种模式要求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并对市场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生这个创业群 体中,这种创业模式更多地体现在创业者利用新生入学之际、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一些特殊的口子进行的创业活动。

5、其他创新创业模式。除以上大学生创业模式外,供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模式还有以卜几种类型:一是走积累演进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就业的同时积累资木和经验,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白手起家;二是走概念创新的创业模式,其核心是立足客户的潜在需求,挖掘和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三是走加盟代理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办公室小企业”形式从事创业活动,凭借加盟企业的品牌开展业务;四是走关系营销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充分利用毕业实习阶段构筑自己良好的关系网络,以便毕业后的创业过程中能依托一些公司,凭借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关于大众创新创业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会议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想创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给各种困难挡住的也不在少数。如何让大学生“创客”脱颖而出,让“创客现象”留得住、传得开,为社会发展增添动力,需要高校加强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它包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孵化指导以及开展的创业活动等内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人数较少、比例较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创业环境好,大学生创业能力强,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在20%-30%。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拓宽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之路。

近年,创业教育在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起步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有所增长、创业能力有所提高,但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还不到位。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对大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创业技巧、创业政策、形势的分析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讲座、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层面,缺乏创业实践教育。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学科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没有融人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未形成有机联系,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身专业优势的依靠。在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孵化方面,更是提得多做得少,做了又跟踪指导不足,创业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

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多层次、重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重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把创业教育做到实处的保障。构建多层次、重实践的创业教育体系,就要以社会和市场对创业人才的素质需求为依据,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开展常规的创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学制的情况,设立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把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系统进行考核,来普及和满足学生对基本创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可以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创业实操训练和能力培养,并从中筛选出可以跟踪孵化的项目。三是开展创业孵化指导和创业咨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开拓创业孵化园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业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

(二)丰富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丰富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方

法,既要保留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法,还要利用开设讲座、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关注团队活动、拓展训练、参观企业、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教学法。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法的有利因素,关注创业实践和实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锐性和独创性,才能让大学生创业学习更有效果。

加强个性化指导,采用创业导师“一对一”的陪伴式创业辅导。导师从创业机会寻找、项目筛选、企业开办到创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展开跟踪辅导。特别在创业之初,创业导师要帮助创业者深入考察市场、分析项目回报与风险,从而规避对市场、项目等因素考虑不周带来的风险。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现在创业教师师资缺乏的情况,学校要投入资金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第一,要促进师资和企业实践的结合,让企业精英进课堂,让教师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二,制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氛围,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及途径。第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加强学术研究,夯实创业理论基础,加快提高创业理论研究水平,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并指导运用于创业实践。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是创业的路异常艰难,除了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缺少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创业教育与培训和商务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做支撑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进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会把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作为择业的首要目标。虽然有想自主创业的学生,但由于父母的反对,很多有梦想有志向的学生无法一味的与父母反抗,甚至很多优秀的学生就想自己走出一片天,不想一味的生活在笼子里,不想找一个只拿死工资的工作,但是父母的辛苦和养育不得不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梦想。老一辈传统的思想也间接的影响到了下一代的发展。舆论的负面影响深。现在的媒体和社会上的一些人盲目的放大一些成功企业家的案例,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大学没毕业就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实例以此来激励中国的大学生自己创业。造成一大批学生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受到一批商家的蛊惑后,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代理、促销之类的工作。这样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另外,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课程少之又少,课程体系也不完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课程内容偏理论缺实践,可操作性不强,课程内容枯燥,授课方式单一,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规划有限,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手段单,渠道有限,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培训和讲座极其有限,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有着很高的热情和憧憬,但是实际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对公司的各项制度等问题很模糊。甚至只知道生产产品,对于市场营销一窍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欺骗。由于大学生自己在法律上存在的自区,很容易就触及法律的底线。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以及受到媒体和舆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很盲目。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性。大多数都是看到别人做的投资项目赚钱了,自己很受鼓舞,然后便盲目的要去创业。他们既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也没有承受困难和风险的能力。盲目的跟风以后,一旦受到挫折,便会马上放弃。创业是一个考验个人综合能力的事情,尽管有不少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是成功的却很少。

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创业激情,但对于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还是有所欠缺的。根据调查表明,只有6%的大学生对创业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表示很熟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都是半只半解。

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竞争的赛场,优胜劣汰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创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有限,和生活环境的局限许多创业的大学生意识不到风险的存在,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准备。

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来讲,需建立信用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和表彰力度。政府可考虑为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提供信用记录、开展信用培训、并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使大学生创业能够通过政府的引导获得贷款,从而顺利启动资金。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宣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把各种创业竞赛落实到实处,把优秀的创业项目落实到实践。对于好的创业项目,应该加大表彰力度,政府可以对于好的项目,帮助学子们找到更好的投资人,助一臂之力。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首先,积极开展创业大赛,为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搭建平台。各种形式的创业比赛,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创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创业能力和素养,还能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和机会。参加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学习较为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会全面地认识一个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参与比赛锻炼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开阔思维,增长见识,并结识未来创业伙伴,结识风险投资家、商界和法律界人士。 其次,大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和有力的项目指导孵化。政府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会议、开展项目孵化促进会、创业基金项目遴选等活动,给企业、高校、创业大学生、金融机构和企业孵化器之间牵线搭桥,促进双方或多方的创业孵化合作。另外,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创业教育合作,一方而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学生授课、开讲座或者个性化的一对一创业项目指导;另一方而企业也可以承担创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最后,高校和大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高校要通过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园区、筹划各类创业实训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创业能力,孵化创业项目。同时,大学生也要自立自强,创造条件不断地锻炼自己,可以以项目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创业团队,组织并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利娜,王万江,吴鹏飞.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园,2013年第19期?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7

江苏各所高校大多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并且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的不同以及层级差异, 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创业教育。基本实现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格局。以江苏大学为例, 该校针对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在校创业大学生等不同学业阶段人群, 开展从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到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 形成“塔式”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 举办各类创业技能竞赛, 鼓励学生从校园开始了解创业, 学会创业。创建创业孵化基地, 鼓励创意、高科技创业者能把创业意愿付诸实践。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映看, 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增加, 教学效果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然而学生在学习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的同时, 自身创业意识和对创业机会的把握仍然薄弱, 并且创业意愿并未随着创业技能的提升而得到相应的进步。而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和意愿的培养, 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二、创业意愿与现行创业教育关联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江苏省各高校的276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 92.8%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然而仅有31.9%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教育需要针对所有的大学生, 66%的人认为只有有创业教育意愿的人才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必要。与此同时, 在针对2012年后毕业的84名高校创业者的调查中发现, 96.4%的创业者在校期间接受过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方面, 选择提升创业意识的占56%, 提升创业技能占21%, 发现创业机会占20%。

从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看, 其对创业意愿实际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创业技能和开展创业实践实现的。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来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愿并引导其开展创业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 很多本身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人群对于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 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实际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毕业就立即创业”的误区。然而学生在刚进社会并无某些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背景下创业往往会导致创业失败, 因此打击创业者的自信。

通过前述两项调查发现,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作用, 然而学生在对创业教育功能的认识方面有所偏颇。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仅是针对于有创业动机的人, 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识方面的作用。而从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可以发现, 提升创业意识正是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通过对现行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创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 这些项目对于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显著, 但是对于创业意愿模糊的大学生来说效果较差, 并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排斥情绪。

三、基于提升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改进方案

(一) 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而是对创业机会把握的一种锻炼。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明确, 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毕业即创业, 而是为未来发现创业机会。

(二)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该根据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学生, 课程设置应该着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和发现创业内容上。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念

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 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通过案例、实践等多种途径, 使得学生明白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基础、经济实力和创业技能, 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后便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合理的观念培养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必备的创业素质的同时能理性的观察市场环境, 从而使其具备长久的创业意识和技能, 使创业成为其长久具备的素质。

结束语

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切实提升创业意愿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然途径。创业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对于创业意愿的培养, 使创业技能能被学生接受并可以长久的应用于实践。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根据创业意愿的不同进行区分教育, 设立创业课程。在此过程中, 如何实现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动态监控和评估, 也将会成为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摘要:面对当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承担者, 设计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成为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总结和研究, 深入探索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联性, 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冯磊, 曹英, 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 2011, 03:75-80.

[2]雷国铨, 陈菁, 潘守彬, 刘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11, 02:83-87.

[3]何静.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及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5:190-192+198.

[4]王华锋, 郑珠, 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 2010, 10:73-76.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8

实际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离开大学这个象牙塔,进入创业期后,会面临很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复杂,而且远远超出了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范畴,与在大学象牙塔里面临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往往会经历茫然、无助、争吵、挫败等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的侵扰,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这个团队成员综合素质的时候了,往往社交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的团队经过一系列考验之后,更容易走向成功。但是面临纷纷扰扰的各种问题,更多的是团队解散,分崩离析。总结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期,有三个问题的出现是大学生非常难以逾越的难关。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少

创业资金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资金是否到位,是否足够支持团队项目的运作,是一个最现实的难题,没有钱就没有足够运营项目的员工,不能开发出成熟的技术,研究不出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困扰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一般大学生解决的办法是,在创业初期的融资过程中,依靠家长和同学之间的筹款来完成早期资本的积累,但是由于大学生自己的财产有限,家长支持也只是投一点儿让孩子尝试尝试,所以不仅限制了融资数额,也阻挡了很多手头拮据而又想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据媒体调查显示,约有65%的大学生创业是团队的自筹资金,11.53%的大学生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并通过政府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和导师投资基金分别占2.9%、4.47%和1.32%。

2项目审核理想化,缺乏实践运营经验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想尽快取得成绩,所以在听到某些项目推广描绘的前景后,仓促上马,投入珍贵的资源加入项目,往往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审核项目的经验造成,而且也缺乏了信息搜索和实践调研的必要过程。我有一个内蒙古的朋友,在大学二年级就非常渴望创业,放假回家时看到电视里有一家公司对丝瓜瓤健康产品的广告后,约上伙伴儿直接南下考察工厂,在对方的描绘下,购买了很多丝瓜瓤拖鞋,丝瓜瓤浴巾等样品,并打算购买五万元产品做该公司的代理,我赶紧叫停,我说你不要只是听他们介绍产品前景,你去考核一下市场,看看其他代理的经营情况,于是他在当地和北京都进行考察后发现,数天一件产品也没有销售出去,才打消了成为代理的念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项目,不要被对方描绘的前景所迷惑,要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做好创业计划书,仔细分析项目的方方面面。

3团队管理和执行力

在团队设立之初,团队成员的约束力有限,往往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是朋友关系和抱有共同理想的人,团队的形成也多是由于团队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未来发展规划成就所吸引,所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人推销自己的项目,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儿完成它,而团队成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的执行力情况,而这往往是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成员选择非常考验领导者的眼力、魄力、判断力和口才推销能力。创业者在做自己的创业计划时,尤其应该注意项目成员的斟酌,在资源分配上应该有予以一定的倾斜。而很多大学生初创者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团队成员的诉求,在资源投入和利润分配时,过于执着于短期利益,或者没有足够魄力投入筹码,导致团队成员对领导者产生不满和不信任感,使团队执行力不能,最终团队分崩离析。

基于以上三个创业难题,我予以大学生一些建议以期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在资金问题上,大学生应该不要拘泥于依靠家长、自筹等土方法,应该尝试抬起头去考虑更多途径去解决资金问题,尤其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享受政策福利带来的创业便利。

我们拿天津(各区县政策有微小差异)大学生政府补贴举例,税收方面,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注明“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筹资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享受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贷款贴息。行政费用方面,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学生享受每月1800元的标准给予房租补助。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上,对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40%,按照本市当年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企业缴费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吸纳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吸纳就业人数可申请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标准为每招用1人补贴3000元,总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或为招用人员申请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而根据项目和公司性质的不同,还有很多专项补贴可以享受,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后,如果有相应专利,可以享受最高捌万元政府补贴,等等。

其次,在项目审核和项目运营上,政府也推动了很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性服务,这些机构很多都有自己的创业基金池,更有非常专业的创业导师和风投跟进,能够帮助大学生对项目进行初审和分析,对创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服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以天津北方创客体验中心为例,他们坐落天津中心城区,提供免费创业基地和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免费创业培训课程,而获得审核后的美科科技、青橙智造、智造星、睿曼智能家居等首批入驻企业已经累计获得1200万的投资基金,公司估值超过2个亿,极大的帮助了初创企业的运营。

最后,在团队的组建和执行力上,大学生不要闭门造车,要积极参加各种创业沙龙和创业课程,从前辈身上汲取养分,和其他的创业者交换信息和经验乃至寻求合作,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休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承担责任来组建一支一流团队。创业投资机构在对创业者投资的过程中,往往非常关注团队的执行力,更甚于对项目本身的关注,创投界有句名言:宁愿投二流技术,一流团队的企业,也不投一流技术,二流团队的企业。在他们看来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具有复制性,但不可复制的却是整个团队的实力。所以青年创业者切忌将所有好处统统放到自己名下,而不注重分享,只享受创业红利而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你只能成为单干者,不会受到投资者的认可。

基于以上内容,我给各位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一句忠告,创业是一个需要开放心态、灵活头脑、专业知识和团队执行的综合性事业,请各位大学生不要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业务,请抬起头看看周围的人和事,了解政府和周边的各种信息给创业中的你的各种福利政策,团结好周围的同伴,共同完成大家的梦想。

摘要: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后,全民创新创业进入了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讨论各种奇思妙想的项目以期实现它并获得成功,各种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而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他们有创业的理想和激情,但是年轻人的思想、资金、信息、经验和把握机会能力都准备好了吗?

在校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9

1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当前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初衷各异:首先是自身的创业兴趣、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其次是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的需要;再次是减轻家庭经济困难的需要,当然还有从众心理等。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目的虽不尽相同,但在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并且能从行动上实践着自身的创业理想。高校内跳蚤市场活跃,大学生自当老板在学校周围开实体店,利用网络媒体开虚拟店,同时关注各种论坛中的创业版、留言版并积极留言,利用微博等新兴平台为自己的商店作宣传等,正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体现。虽然创业规模不大,但却有一定的创业收获。

2 在校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尽管大学生在学期间已具创业意识,并能为之努力实践。但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典范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只能小规模地进行尝试,而且大部分创业坚持时间不长。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在校大学生虽然已具体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但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大学生创业不仅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关创业与管理的综合知识,更侧重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在校大学生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创业思考较少,对自身在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不足,不清楚创业步骤,对如何有效融资、创业地点的选择、创业宣传策划、管理与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问题的综合考虑较少,因而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有些盲从。

第二,应用知识能力不强。大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盲目性,忽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主要是根据平时经验或感觉进行创业,大学学习经历与所具有的知识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与非大学生在知识上的创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对问题的判断力、视角敏锐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等能力特点在创业中的应用很少。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社会经验、启动资金等方面处于劣势,不懂得合理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进行创业,因此创业成功率较低。

第三,创业方向不明确。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从众行为较多,而且主要是从事服务性创业,而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创业相对涉及较少,特别是一些工科方向的同学在进行创业时基本没有考虑利用好自身专业的特点与技术优势。目前,大学生创业方向主要是局限于一些资金投资相对较少、见效快的行业。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创业长期规划,创业又受季节、场地、环境等因素影响,不知如何进行创业风险规避,导致大学生创业可能经常发生变化,也使创业经常受挫。

第四,创业心理不够成熟。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创业中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较大,社会阅历较浅,同时由于自身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创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当压力来临时,由于抗压能力不强、心理不够成熟,受到挫折时容易造成创业的持续性不强。同时,有些大学生的创业只是突然心血来潮,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

3 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根据上面所述,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扬长避短。

第一,发挥优势,调研环境。在校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等特点,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业前对创业环境与创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创业条件及机遇,并通过文献阅读、已取得的知识积累等条件,借鉴前人创业经验及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与创业模式。

第二,加强团队协作。大学生创业仅靠单枪匹马取得成功比较困难。但是每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特点不一样,掌握的优势资源也各异,可以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进行创业。同时,采取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创业,团队各成员可以相互支持,包括技术与精神上的支持;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来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扩大创业渠道与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形式主要有两种:实体店与虚拟店。实体店一般是为在学校周围租下店面进行创业。而虚拟店是采取网络平台进行创业,主要是通过淘宝网、同城网及其他网络平台进行商品拍卖。如果采取创新手段,例如采用实体店与虚拟店的结合,在实体店上做好营销,同时扩大宣传,在虚拟店上赢得口碑,即可畅通销售渠道,又可减少因实体店面大小与地理位置等造成的不利。

第四,加强创业指导。大学生对于如何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进行创业的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可针对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开设创业指导课,帮助有创业意向与兴趣的大学生进行创业,也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的培养进行指导。相关的专业课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指导,根据自身经历,引导大学生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

第五,高校创设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创业环境的支持,特别是高校的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当前高校中跳蚤市场就是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制定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政策,并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创业体验总结不足,不断丰富自身经验。

4 大学生创业模式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个人创业与合作创业。所谓个人创业,是指大学生自己进行投资、经营、管理的创业;合作创业,是指两个以上的大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创业。不同的创业模式,应该采取不同的创业策略才能取得效果。

第一,个人创业模式。个人创业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风险性也较大。个人创业要求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在校大学生还处于学习的阶段,课余时间相对有限,若在创业的精力投入过多,可能会影响学习。因此,个人需要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与条件,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人脉进行创业。同时,个人创业还要尽可能规避风险,这就要求个人对当前创业形势与前景较为敏锐地进行分析与预判,在进行决策前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若采取实体店的形式创业,创业者则可以在把握大局的情况下,以勤工助学的形式,邀请同学一起创业。若利用网络平台,采取虚拟店的形式,则需要创业者要学会拥有较为固定的货源,扩大宣传,畅通渠道。

第二,合作创业。与个人创业模式相比,合作创业要求每个合作者投入资金较少,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性较低。其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成员所具有的资源,群策群力。而合作形式既可以采用资金合作,又可采用技术合作。文科生、理科生与工科生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造成了不同学科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特点。与大学生创业时,可以先形成工作团队,分工合作。特别是在进行知识创业时,根据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特点与特长分配工作,如请有外面工作与兼职经历的同学,外出接洽业务,而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进行创业创作,沟通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营销渠道的开拓。明确的分工合作可以使创业事半功倍。但在进行合作创业时必须要注意,由于每位同学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因各自投入资金的多少、分工职责、合作机制、创业精神等产生矛盾。因此必须尽早就存在分歧的问题上采取协商沟通的方式给予及时解决。

5 总结

当前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成为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关键。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化水平较高、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的优势,利用较为宽松创业环境,打破传统小商贩的创业模式,扩大创业渠道与途径,为创业经验的积累及更好地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2.

[2]宋沛军.建设和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探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12):60-62.

[3]龚丽,谢丽芸.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会,2009(3):68-72.

[4]邱南南,李文明.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对策的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74-77.

[5]陈郁青,吴克锦.大学生网上创业的实证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40-44.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问题,机制策略

经济形式的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找工作压力,尤其是高职院校这类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因此,通过创业另寻出路成为了诸多大学生的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其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从根本性质上来说就是将培养具有开创性和创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其培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加强对市场变化、行业趋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具备较为全面的创业综合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实用性教育,即所教授的知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派上用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定的实践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创新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创新,和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的创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差别。二是创造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性地开创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地培养。三是实践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从理论教育的脱离,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创业理念。

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上来说,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意识培养,即培养大学生形成基本的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二是能力提升,即针对大学生展开各种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就涉及到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三是环境认知,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行业发展、国家政策、趋势走向、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四是实践模拟,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展开教育实践,如撰写企划书、模拟实践活动、创业基地实训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化问题突出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理论化突出的问题,这就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实践性表现出了很大的脱离。具体说来,在创业教育当中,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创业教育的老师,自身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清当前的创业环境,使得创业教育局限在理论层面,与当前实际相脱离。而且,不少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实践资源,在创业教育当中不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理论化突出的问题,会让学生空有创业的相关理论,但是却不会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无法实现有效的创业活动。不仅如此,理论性突出也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偏弱,进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遭遇相关问题时不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进而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

(二)创业培养不全面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内容来看,其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环境认知和创业实践四个大的方面,在每个方面下又具有许多细小的环节,由此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创业培养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很多方面都存在遗漏,这就导致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学生学到的创业知识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创业中无法利用这些知识高效处置问题。比如某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培养,但是却没有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即便能够正确分析趋势走向,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创业失败。创业培养不全面的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也会反过来制约高职院校自身的创业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长期存在缺陷,无法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下实现发展和进步。

(三)创业教育体系不合理

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一个完善的教育板块。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不仅没有形成体系,甚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区域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往往是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教师组织的,但是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教学经验,而且对于创业也了解不多,这就导致创业教育仅仅是流于教材表面的散布的教学活动,没有形成体系。不仅如此,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雷同化、理论化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促进对策

(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强调了创业实践,因此鉴于当前高职院校表现出的创业教育理论化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便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具体说来,创业教育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校内创业实践,另一个是校外创业实践。

就校内创业实践而言,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创业设计竞赛的方式吸引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其次,可以依托现有的就业课程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可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创业教育的板块,向学生传达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业意识和思想理念。最后,还可以通过高职院校自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进行实践,让学生对创业技能进行熟练。

就校外实践而言,首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校外实践,到相关的企业中对所学的创业技能进行实践运用,同时也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吸收经验实现内化,以此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构建“教-工合作体系”,让学生一边学习,以便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这样势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面性

创业教育的不全面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存在缺陷,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要实现创业教育的全面化,以全面可靠的创业教育保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在当前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站来查漏补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内涵,发现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遗漏和不足,然后对其针对性的不强。比如若是缺乏决策能力的培养,那么就需要增加这一方面的创业教育;若是缺少风险防控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就需要对应增加。除了主动对创业教育的全面性进行强化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教育的结果表现进行针对性调整,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发挥出切实的作用。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化

只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可靠的创业能力。首先,需要对创业教育队伍进行革新,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或是实践经验的教师组建成创业教育工作队伍,以此从根源上保证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实现分层化和体系化。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面向所有学生,实现全体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第二层次,面向具备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的创业知识、技巧、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通过实践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创业知识、技巧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提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依据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理念,对创业教育进行革新与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01:114-118.

[2]蔡莉,吴平.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平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流城创业园区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16-118.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模式 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创业能力突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即“创办事业”。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广义的创业教育指培养开创性个性;狭义的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开展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定位模糊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烈动机使高校很容易功利化地把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鼓励学生开办企业,片面地认为创业就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办公司经营实体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因此,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工具主义取向”设立创业园,通过指导学生创办、经营小企业和科技公司,从事商业活动、成果转让或技术服务等经营实践活动,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这就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深深印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违背了创业教育的本质。

(二)创业意识淡薄

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有过创业意愿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在大学生现实的选择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的机率更低。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不少学生则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被动选择创业。

(三)创业教育模式落后

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模式,突出表现为:在教学模式上,要求统一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以一种模式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

首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不断更新内容,使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第三,设置创业课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价值導向的多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

首先,制定新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创业一线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其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在创业教育中具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其次,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授,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第三,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开展学术经验交流。

(三)强化创业实践,多视角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首先,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创业实践指导。其次,建立实践基地和创业基金,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服务。第三,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

(四)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首先,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其次,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优化创业教育环境。第三,设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基地的联系、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开展的创业教育检查和评估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不断地在富有开创意义的实践中完善、更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系统、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为继续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3]石令明,许明.刍议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大学生创业研究 篇12

1 个性特征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个性特征即:性格心理特征。现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 因为创业则意味着自己做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必受制于人, 在工作中可以完全发挥自己的想法, 是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途径。这方面体现了坚强、拼搏、勇于冒险、敢于承担等性格心理的特点。但这种想法在很多大学生心里只是昙花一现, 在考虑到创业初期的困难和问题, 如:人员、资金、技术、客户等问题后, 自己无法解决, 就会放弃自主创业的打算, 一部分大学生则会选择先是进入企业、公司工作, 获取足够的创业所需的经验, 再实行创业的计划。

很多人认为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更加具有的创业意向, 其实不够准确。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的根本区别在于喜爱人际交往和不喜爱人际交往, 但这里的不喜爱并不是讨厌、厌烦的意思, 同时内向性格并不是孤僻、不善于沟通、交流的意思而是更加可以接受“独自一人”的情况。只是外向性格与内向性格的大学生在创业意向的内容方面有所不同, 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所思考的创业, 多数是以开发客户资源、宣传推广产品开始, 而内向性格的大学生, 多数是考虑技术和目前市场的需求。

2 学校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一部分还取决于自身的创业能力, 足够的创业技能会增加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 而信心则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否足够坚定且明确。部分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过于模糊, 在考虑创业的范围和从事的领域时, 比较摇摆不定, 而在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后, 好像自己选择的创业领域很广泛, 但实际却是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因为大学生自身掌握的创业技能不足所导致的, 而学校的创业环境, 也可以解释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教育。而大学生在创业资源丰富、创业氛围较浓厚的环境中, 更容易接受创业教育, 而在这种环境下, 创业教育也会去的更加明显的效果。

创业教育, 包括了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创造的创业资源。教学内容则是各专业创业成功和失败相关的案例分析等, 创业资源则是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等, 以此让大学生掌握足够的创业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即创业意向的基础。当大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创业教育获得了足够的创业所需的技能, 自身的创业意向也将更加坚定和明确。

3 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学生因为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 受教育的情况、效果也会不同, 所以不同个性特征的大学生, 在学校的创业环境下所产生的创业意向, 也会有不同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别, 所以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部分大学生即使拥有足够的创业所需的技能但仍没有创业意向, 这是因为很多大学生拥有自己理想的工作场所, 所以最后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企业、公司工作, 这也是因为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对于缺乏信心、不敢创业的大学生, 校园内良好的创业环境, 则可以激励学生的思想, 帮助其建立信心, 令学生在心理上克服面对“创业”二字所产生的恐惧感。而当学生具有积极、坚毅的个性特征时, 则会更加自主的去吸收、分析学校所创造的创业环境中的创业资源, 并且在创业教育中, 学生也会拥有更好的学习态度。

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根本为创业能力与个性, 而创业能力取决于学校的创业环境, 即创业教育, 在这方面学校、老师要注意把创业教育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区别开来, 包括创业教育中涉及到的个性培养, 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所缺少的部分, 因为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1) :35-40

上一篇:用友ERP下一篇:企业文化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