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共12篇)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
1 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得出,近年来我国的毕业大学生的数目在逐渐增长,而且上涨速度很快,而就业率并不理想,呈现出相当严峻的形势。因此,在教育部门工作会议上,相关教育人员提出各大高校要积极倡导就业指导课程,要把其当做一门必修课让学生进行学习,且要为其课程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深入了解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此外,各大高校还应设置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随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奋斗。同时,在选择有关就业指导人员时,要注重服务水平,使就业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化、真实化、全程化。现在我国各大高校已逐渐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把其放在重要地位。
1.1 专门开设就业指导教研小组
随着国家有关就业指导国政策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虽然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于相关课程有了更详细的条例规定:高校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外,还应专门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教研小组,让学校从根本上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有关教研小组的名称可由学校自行确定,能够结合各自学校的校风突出就业指导的长远意义。此外,不论教研小组的名称寓意如何,都必须围绕着就业指导这一主题进行研究、讨论,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做到全面服务。在教研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起备课、共同思考来拓展各自的思维,整体性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1.2 就业指导形式单调,没有突出指导效果
就现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方式来看,仅有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社会实践体验等形式。这些就业指导方式往往都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实践技能培养等就业必备素养。但是这大多数形式使学生往往都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形式,而且很多指导内容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有些指导人员没有尽职尽力,敷衍地认为开座谈会、网络宣传就业政策就可以完成任务。因此,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并没有多大的指导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时,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淡薄创新意识,没有认真理解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没有认真工作。
1.3 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过于“现实”
在毕业季前一段时间,我国教育部门都要例行召开一次就业指导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任务:1.向各大院校传达就是就业目标,让学校做好学生的工作。2.学校的高层领导要与校内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签署就业目标责任书。由于学生就业率大家广为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学校就业工作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衡量点,因此,很多院校盲目追求高的就业率,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反倒是一味追求枯燥的数据,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求职困惑及自身潜力都没有给予该有的重视,与就业指导的初衷相行渐远。开设就业指导工作原本要以人为本,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都要予以关注。此外,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讲,就业指导应体现它的服务性,体现其实际意义,为同学们全面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陌生的环境。
2 共同培养、提高就业指导理论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指导人员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课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就业指导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创业为重要指向,把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健全、完善,从而有效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达到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2.1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着重强调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单纯的能力培养,知识灌溉,它能够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性的就业理念。此外,它还能帮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特点,让毕业生有方向地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方便了就业指导人员为毕业生渗透职业精神。同时,学生要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中培养工作能力兴趣,提高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2 就业指导课堂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以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途径,对毕业生面临就业的积极态度及正确选择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此外,就业指导课程还对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能力都有所关注。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优秀的毕业工作者为大家讲解经验、互相讨论就业观点等。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道德。
2.3 学校还应经常组织毕业生到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工作中的各种事项,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专业能力培养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学校可依据不同越深的实践感受进行一对一指导,纠正学生盲目的工作态度。同时,学校还应在工作实践中为学生渗透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很多职业修养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体现,为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深的意义。上至学校的高层管理,下至班级的辅导员,都应将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论中心的就业指导工作予以重视,随时关注国家就业的最新动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做到整体性考虑,将课程内容、实践学习、创业指导、成功案例展示都涵盖在内,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就业指导体系。此外,在进行指导过程中,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合理性的实习,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新科技,创建模拟实践窗口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学校还应配有专门的反馈机制体系,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创业情况反馈给学校。同时,学校依据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真实评估,从而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学校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教育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及完善。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对于毕业生有很重要的意义,让其能够对就业形式有清楚的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工作方向都有较深的认识,便于更好地显示自己的工作才能。学校倘若要将就业指导做到真实有效,就要从学生最初进入大学开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置于整个大学生涯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给予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魏玲玲.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我国大学生生态创业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罗映梅.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4]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
[5]陈健.大学生创业职场化教育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
[6]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2
但小风心有不甘,不想自己一点一滴存下来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但是自己的钱都亏得差不多了,暂时也没有可行的创业计划。为了让自己冷静,小风决定回自己的乡下老家。恰逢老家到了收获豆子的时节,小风在路上看着一大片的豆子,忽然内心有了开豆腐加工厂的念头。
小风打听了一下豆腐的销售价格,在心里大概合计了一下购买设备和租场地的花费,觉得自己现在的钱还勉强够用。而且豆腐加工厂也是小本经营,可以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跳板。就这样小风和几家农民谈好了豆子收购的价格,也在农村租了一个30平米的小屋作为厂址,然后购买了一台豆乡人家豆腐机设备。来回大概花了3万左右,豆腐加工厂就这么风风火火的办起来了。
小风意识到虽然豆腐也很受现代人的欢迎,但如果自家的豆腐没有特色,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因为豆子的种类和颜色多样,小风推出了五彩豆腐,既好看又好吃还营养丰富。而且自己购买的豆腐机还能制作各种豆制品、凉皮等,品种非常多样丰富。小风为了打开销路,也思考了自己的豆制品销售渠道:可以自己开家豆腐店,也可以和各大超市、饭店合作,在小风的努力下,这些销售环节都被打通了,小风的豆腐加工厂自产自销,因为豆腐品相好、美味又营养,成为大家疯抢的产品,小风也趁热打铁,扩大了豆腐厂的规模,现在小风的豆腐生意已走上了正轨。
六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 篇3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创业冲破观念壁垒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目前,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循环、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目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4
一、创业教育资源的涵义
现在人们对资源的内涵已不断拓宽, 出现了诸如“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术语。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1]据此, 创业教育资源可看作是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总称。农村创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 由于其存在方式多种多样, 教育过程难以把握, 只有经过开发, 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 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
二、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 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当前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 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2]日本从1998年起, 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3]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中小学进行创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创业教育资源是积极推进农村中学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 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地方和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预留了广大的空间。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 不仅与现行的教育不矛盾, 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具有开放性, 创业教育的实施更注重参与性。这与贯彻新课程的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将会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有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强调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但新课程实施近10年来, 效果不彰, 各个地区的教师使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遵循同样的标准、实施同样的教学、接受同样的评价, 为考试而教, 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实践中, 与生活相关、与生产相连, 开发创业教育资源, 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 因此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四)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学生的能力问题十分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教育”, 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视野的精神和能力。有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挖掘学生潜能,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4]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或创业能力。农村学生不管能否升入大学学习迟早都会面临创业的选择, 实施创业教育不仅为中学毕业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 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吸纳了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创业角度来说, 过去的农民工创业, 多数是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 致使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建设广大农村, 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积极推进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 为农村输送大批创业后备人才, 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是构成教育资源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受到师资短缺、课程不明、物质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开发教育资源应着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一)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去培养教师从来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目标, 教师不懂“创业”, 不懂“创业教育”是很正常的事, 可当“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必须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时, 师资问题却是不能不解决的。
1. 培养农村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
这里的专业教师不是指“创业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 而是指对“创业”、“创业教育”有比较系统、全面了解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全校的创业教育中起统帅作用, 除了肩负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 还承担对学生的创业专业教学和指导工作。专业化的教师需要专业性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应承担专业教师的培养或培训任务, 由各校选派有志向、有潜力的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 使之能基本胜任创业教育规划设计、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课程资源开发、创业活动指导评价等工作。
2. 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
“创业教育”不是“教创业”的教育, 而是培养创业素质、激发创业潜能、为创业作准备的教育,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认为,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 它不仅要关注机会, 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这正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科教师明白: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 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 采用渗透的方式, 让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等创业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 应结合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实际, 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创业教育。
3. 聘请社会兼职教师。
每个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创业的成功人士, 他们身上大多具备成功创业的优秀品质, 聘请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创业的感想, 更能收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选择或开发创业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储备创业的知识基础。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1998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幼儿园到3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通过创业学习》, 4年级到6年级的《创业之路》, 7年级到9年级的《联系:跨学科创业学习》, 10年级到12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 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5]农村中学创业课程的设置结构上应考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德、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 层次上应考虑创业基础教育, 特色上应考虑各地农村的实际。课程实施可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2. 结合学科教学, 渗透创业教育。
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 确立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第二, 善于发掘学科课程中的创业元素, 比如, 结合数学教学的创业思维训练, 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业理想教育, 结合政治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结合历史的创业史教育等;第三, 变革教学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创业意识, 这正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不可缺少的。
3. 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
活动课程的设置, 打破了过去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与创业教育可谓一拍即合。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 首先应注意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活动应具有创业教育的价值, 具有较多的问题储量,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社会生活、生产相连, 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程的实施, 应增强创业教育的有意性, 突出创意, 注重实践,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编制地方课程, 促进创业教育。
农村丰富的创业资源及成功的创业案例, 为地方创业教育课程的编制提供了素材。地方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风土人情”、“明星企业”、“成功人士”、“项目推荐”等具体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升创业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增强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5. 开发隐性课程, 促进创业教育。
进行创业教育, 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 也要有“隐性课程”的课程意识, 如校园文化建设, 无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还是寝室文化建设都要注意文化创新, 让学生在所见、所思、所做中受到创业熏陶。又如农村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上网, 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创业教育的学习资源, 许多利用网络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 需要教学或工作场地, 办公用品, 教材资料, 以及创业的启动资金。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本身就差, 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1.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如教学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
2. 与社区结合、与当地企业结合、与家庭私营业主结合, 建立适合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3. 资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需要资金支持, 学校不能坐等, 应主动出击, 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成功创业人员建立广泛联系, 寻求支持。
4. 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制度, 尽管不够系统、全面, 但仍具有指导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 对于规范创业教育行为, 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999年,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 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并在9所高校试行创业教育。此后,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及创业教育。2008年,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 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支持创办小型企业。”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以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
广义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而言是潜在的、非直接的, 只有经过开发, 才会进入教学活动过程, 成为影响教学的直接因素。农村中学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开发课程资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组织、团体或个人都可以作为开发的主体, 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及其他社会成员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08.
[2][3]当前我国创业环境的六大特点[DB/OL].http://www (89178) com/article-html/4702.
[4]吴寿松.试论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137.
大学生农村小本创业点子 篇5
市场情况:因为农村经济水平有限,有很多留守老人,他们平时生活比较节俭,生活中的旧衣服、旧料不舍得丢弃,所以也给旧料改造带来了机会。农村老年人口占的比重大,市场空间也是不容小看的,基本每个家庭都会有老年人,衣料改造一件加工费在20-50元左右,一天20件,收入至少在400元以上。
农村小本创业点子2,特种小微养殖从特种畜牧业市场来看,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很多项目投资成本大,管理技术难度高。养殖户可以考虑一些小微型的新兴项目,比如花毛豚就是一种小型的动物,它的市场供不应求,成品价格也在延续攀升,在海外市场也是十分畅销的,随着制药产业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导致花毛豚货缺,价格上涨,近年,只要养殖户出栏就被商家一抢而空。所以,养殖花毛豚成为一项脱贫致富的增收的好途径。而今,不少地区的农村,受传统畜牧业的影响,对于花毛豚并不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过,这也给农村新增了新兴养殖的项目,花毛豚适合留守老人、下岗职工、妇女、青年人创业发展。
市场情况:大众养殖已经饱和,而且拼的是规模,特种养殖业,有很好的效益,但一定要选择投入小,技术易掌握的项目。花毛豚属于小微新兴养殖,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它虽然个头小,但成品价格稳定,据了解,市场收购价格都在30-40元/斤,一只成品2-3斤左右,出栏收入在60-90元/只。这门养殖占地面积小,可利用闲房、家禽畜舍饲养,投资成本低,是一条很不错的养殖创业契机。
农村小本创业点子3,经营自助干洗服务这种洗衣机主要加入了科技的元素,利用现代支付的便利,设计的自助机器产品,自助洗衣烘干机就是自助设备的产物,极大的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自助洗衣烘干机功能相比家庭洗衣机有很多优势,它不仅能洗净衣服,还能在短时间烘干衣服。这种机器还能干洗大件羽绒服、厚外套等,功能也是非常强大。
市场情况:“自助”这是近两年来兴起的项目,对于自助洗衣烘干机在一些地区已经投入使用,得到了很多用户的喜爱,乡镇也有商品房住户,在人口密集地或者村口密集地都可以投放自助机器,特别是秋冬季节来临,衣服以及冬款厚衣服都难晾干,自助洗衣烘干机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如今这种设备还属于新兴事物,一定能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
农村小本创业点子4,家庭果蔬盆栽家庭盆栽果蔬是现代比较有欢迎的种植,它占地小、轻盈,而且外观漂亮,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种植的蔬菜和水果都可以食用,有较强的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在一些城市销量可观,从事室内盆栽果蔬的生意人,一般会选择在农村,与菜农合作,菜农会把蔬菜种子、水果苗木进行育苗栽种,然后等待成型就转入花盆里,生意人就会按照标准价格进行回购,盆栽果蔬的种类很多,比如:西红柿、无花果、生菜、火龙果、西葫芦等等,通过育苗移栽入盆后,上市后的利润就可以翻几倍了。
市场情况:以前很多人买花卉盆栽,那时的物品只能起到观赏的作用,如今有了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盆栽,这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好的享受。特别是城镇居民对于室内果蔬盆栽有一定的新鲜感,美化家居环境,还可以通过种植的管理收获自己劳动果实,也给人们带来丰收的体验感。从业者在农村种植,可以批发给城镇花卉店,社区便利超市等,一盆的利润至少在40元/盆以上。
农村小本创业点子5,充气模具出租气模产品种类比较多,比如彩球、充气拱门、充气柱子、丝带等,它是现在农村酒宴装点场面的重要物件,能很好的提高气氛。比如婚宴、寿宴、百年宴、门店开业、商家周年庆、社会各界活动等,常常都会需要租用这些产品。
市场情况:气模产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一个乡镇一般都有7、8万人口,也就是1-2万个家庭,商铺有近百个,日常的商家活动、门店开张、单位宣传等,一年几百场的容量是完全没问题的。一般租用费用在300-500元/件/天,如果场面大,使用量还会更多。只要气模种类款式丰富,就不愁没人租。
农村小本创业点子6,二手幼童玩具二手儿童玩具深受农村幼童市场的青睐,经营者能产生很好的效益。现在有很多二手的渠道,比如二手家居市场、网上平台、个体收购等都可以获得不少二手的儿童玩具,比如摇床、电子琴、学步车、滑板车等等,一般进价成本都不高。如今已经开放二胎政策,对于儿童玩具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如果把这些二手玩具运回农村经营,就能产生比较好回报,你可以把这些玩具分类,幼儿阶段、幼童阶段、小童阶段、大童阶段,各种适合年龄段的玩具,可供租回家去玩,也可以出售。
市场情况:现在儿童玩具种类丰富,实用性强,在农村,很多儿童都是老人带,在消费方面比较节省,二手玩具给大众百姓带来了实惠。另外,二胎的开放,使得婴幼儿的人口在集聚增长,无形也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一般二手玩具成本投入比较低,以低价引进的二手电动坦克车为例,引进成本大约50元,以循环出租10次,每次租金为20元,产生的纯利润就有150元。
现在开小饰品店能赚钱吗?
一、赚钱吗?
首先要明白小饰品店的本质,那就是薄利多销,通过快速更新商品种类的方式,增加客户的购物新鲜感。精品店的产品进价普遍不高,只要找到优质的货源、采购合适的货品,再加上科学的运营,总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小饰品店可以说是最轻松简单的投资小项目了。
二、自己开怎么进货?
1、批发商
传统的进购模式就是来自于经销商。一般来说经销商就是当地的居多,而且有些时候距离开店地点不远,去当地的经销商进货,可以现场拿货,现场查看饰品质量,样式和款式,充分的了解饰品。距离近的话,可以当天拿货当天销售,一般不会面临缺货的烦恼。就是进价价格会略贵一些。因为我们不清楚经销商是几级渠道,如果是厂商----经销商还好,如果是厂商---中间商----经销商----中间商,这样的情况,价格不知道涨了几倍。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擦亮双眼了。
2.直接找厂商
大家觉得经销商不行,那么直接找厂商不就行吗?厂家直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拿到的可以说是一手价,可是厂家在本地的可能性不大呀,厂商多半都是来自外地的,就要先去厂商那里看货,看样品,自己有车的话,那么自己开车拿货,去一趟可能也很远,而且缺货了,又要花费时间去进货,也可以选择让厂家邮寄过来。不过需要找个好的厂家这一点是需要时间的和接受运输费用。
3.网上批发
网上批发价格便宜,但是由于看不了现货,图片效果与自身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别的,质量上也很难得到保障,快递也要等待几天,自己还要支付部分运输费用,而且补货也需要时间。所以需要多方面考虑这些问题。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小岗村;创业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8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ntryside, an Example of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 Xiaogang Village, Fengyang
YANG Shi-yong,HU Wen-j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efei,Anhui 233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the example of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entrepreneurship in Xiaogang village, the signific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of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some problems to attend and ensuring mechanism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Xiaogang village;entrepreneurship
2006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3位大学生落户凤阳小岗村创业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再一次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笔者从3位大学生小岗创业伊始至今,一直跟踪调查,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1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从教育的层面看,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就业为取向、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注意培养“对口型”、“适应型”的各类人才。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和经济形势的波动,社会难以直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涉农高校应该抓住契机,坚持面向“三农”、面向中等职教、面向基层,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人才。
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凤阳小岗村创业的王中华等3位大学生来自安徽科技学院,该校是一所办学特色显著的地方涉农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其在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都突显了地方涉农高校在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1.2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
从社会的层面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开辟农村劳动就业新渠道、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农业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2010)》中指出“新型农民的标准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培育新型农民任务相当艰巨。如果破除二元户籍制度,不再以户籍为限,而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来划分,那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了解农村并且愿意扎根农村发展的外生力量,就会融入农民群体中,加快农民群体结构优化,成为新型农民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带动农民致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在农民群体内部,有着一个特殊的农村精英群体,即农村能人。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与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他们通过自身素养带动当地农民和吸引农村能人合作创业或自愿联合参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中,盘活了人才资源。2006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的王中华、苗娟和周盘龙3位大学生主动落户凤阳县小岗村扎根创业,成为小岗村的新型农民。实践也证明了这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一个共赢的发展局面。
1.3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经济层面上看,大学生农村创业虽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产生决定的影响效果,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动作用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一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企业化的种、养、加农业项目,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原先的“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产业结构单一。2006年,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初步成功,激发了小岗人致富的热情,也激发了外地投资商投资的热情,发展了现代养猪业和葡萄、双孢蘑菇种植业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及农家乐旅游业,建立了产业间关联程度高及效应显著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促进产业组织化的转型。为适应农业产业链拉长的发展趋势,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高效运作,需要组建和发展专业性产业组织。2006年凤阳小岗村成立了大学生王中华任理事长的小岗村食用菌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技术、信息、市场等共享,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提高了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服务水平,推进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1.4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从基层自治层面看,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靠基层干部。目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最缺的就是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生力量。王中华等三位创业大学生以其行动与业绩很快地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创业的大学生被选举为或聘为村官,对于改善村级自治组织结构,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凤阳小岗村创业实践,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需的技术和信息,而且用自己的创业实际行动向农民证实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行性。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也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和组织活力。
2大学生农村创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强烈,农村创业成本相对较低,起点也低一些,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也非常支持,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理解还存在偏差,实践中创业资源获取能力、市场运作等创业的核心能力还不强,这些问题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都已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注意创业模式的选择,强调资源的最佳整合
创业模式是指创业者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产业进入、资金筹集、组织形式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典型性的创业行为,是对各种创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对于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一个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即有能力操作而且能够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上海、辽宁模式的政府主导型,浙江模式的市场拉动型,广东模式的混合型3大类。大学生在凤阳创业,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已形成初具自身特色的小岗村大学生创业模式。地方政府和高校合力打造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为全国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了一个样本,即地方政府支持,如提供贴息贷款、土地承租优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安徽科技学院等地方高校将其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从业人员培训等,大学生带动当地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实体创业。在此影响下,从2006年12月起在凤阳农村先后有吴炜等3位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筹资金,租用凤阳大石岗弃用厂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天津大成蚌埠分公司进行自主创业。时全等4位凤阳大王府村村官们结合地方政府推行的“一村一品”工程组团合作,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种植高品质蔬菜,自主创业,带动村民致富。
2.2尽量降低风险度,强调风险意识
一是要注重行业选择。大学生农村创业由于受到自己的偏好、专业背景、所在区位、消费群体特征等诸多条件的影响,而不尽相同。由于受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经济、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农村创业肯定要选择那些有市场需求,又与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行业,投入相对少而见效快的行业,这样便于驾驭,以便将来做大做强二次创业,这体现出了大学生农村创业初级阶段的特点。
随着大学生创业经验的丰富,资金积累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他们的产业链也会延伸得更长,创业选择的行业水平也会更高,会从单一的产业发展向综合产业发展转变。
二是注重创业途径的选择。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途径可以选择科技服务、经营管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途径。但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农村创业大多数会立足于本地农业资源,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为创业的前提和目标,以名、特、优、新产品开发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致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这是大学生在考虑风险和收益后的理性选择。
三是团队合作成员的选择。在创业风险控制方面,如,为了主动掌握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建立健全合法的条约来保障后续资金的稳定,市场营销和法律专业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应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3注重相关利益者的选择,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农户到市场的整个价值链中,利益相关者很多,如农户、龙头企业、中介或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及高校等,他们都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提供需求,获取利益。因此,大学生农村创业过程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协调好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2.4注重融资方式的选择,强调资金的来源
任何投资者都要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由于创业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不愿贷款给初出茅庐又无担保的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融资,必须另辟蹊径,如:
第一种方式是争取获得政策性贷款。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如2007年凤阳县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给予政府贴息贷款和财政无偿补贴等资金扶持政策。政策性贷款一般是政府贴息的,贷款成本很低。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条件,为创业获得更多的启动资金。
第二种方式是争取获得亲友的借款。这是一种含有情感因素的特殊融资方式,包括向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借款。由于亲情或友情因素的存在,可以在无信用记录而又不需要抵押的情况下获得借款。这是目前大学生农村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三种方式是争取获得风险投资。创业大学生应尽力引入风险投资,以获得企业项目启动发展所必要的资金。这需要大学生应作充分的准备,制作出完善、可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商业计划书,这样才可能获得风险投资。
3建立健全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农村创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当今要使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使之形成理论,实践于社会,奉献于时代 ,就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农村创业保障机制。
3.1大学生农村创业必须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协调
在宏观方面,政府应该明确自身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优势,努力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1)做好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法规等制定、执行和完善。政府要将大学生农村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抓好大学生农村创业培植规划。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土地资源分配、农村人才引入、社会保障、身分界定和组织管理等问题,需要政府出台创业培植扶持政策和法规,同时也要建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2)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建立大学生创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发挥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村的金融纽带,建立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对合乎要求的大学生创业者应从贷款额度、还款时间上放宽限制,并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二是改革现行的贷款制度。全面推广小额贷款,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7月,凤阳农村信用联社在这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其结合本地实际,为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推出“引智创业贷款”项目,设立专项贷款资金帮助大学生创业;三是可以探索性地引入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风险投资。
(3)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培植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培植相关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在融资、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多为大学生创业开绿灯,搭建一个更加优越的服务平台。
(4)大力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客观地说是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及自治管理,起到“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从目前农村现状来看,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对科技和知识也充满了渴望,希望在如何致富上接受大学生们的创业示范,愿意接受大学生们在科技推广应用上的主导地位,但是决定这种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效果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因此要以青壮年农民、农民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为重点,加强农民创业激情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培训和创业项目的孵化,以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切实推进创业型新农村建设,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
在微观方面,政府要优化配置农村生产力要素。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既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者生产能力,又涉及到流通领域等,这些方面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必须统筹安排,配套进行。
(1)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政府要根据区域上不同的经济资源、自然条件选择区域的优势产业,实行生产区域化,并将配置在其他各业上的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出来,集中投向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这些便于政府对生产区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控,集中力量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在实践中,凤阳小岗村就是根据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要求,选定节地型、易操作、风险小、适合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吸引大学生来创业。
(2)加快土地流转等配套政策的改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基础上,寻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之间进行的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以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创业的高收益。
3.2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环境评价不高。尽管国家大力宣传了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完全形成鼓励、支持和关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大环境,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还不能完全得到社会认可。
3.3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在大学生农村创业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不仅可以提供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场所,更多的是可以从资金和产业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
3.4非政府组织市场中介和行业协会的帮助
由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具有诸多弱势,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市场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组织具有强烈的“信赖性”,迫切需要包括创业项目评估、财务、法律咨询与管理咨询等高质量的专业帮助,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性预测能力。
3.5高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
在校创业教育方面,大学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从培养到应用的转折点,因此地方高校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先进模式,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这可以通过4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基础层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二是实践层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区域社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三是提高层面,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尝试;四是保障层面,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构建导师制、项目制、基金制、基地制等4项保障机制。如,积极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导师选拔和管理,改善创业队伍素质结构,形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队伍等。
对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高校要搭建大学生创业扶助平台:一是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为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提供创业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全力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和困难。二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如相关政策、校友创业情况、市场行情等综合信息服务等。
两年来,安徽科技学院通过派驻专家进行技术和经营管理指导,还规划在小岗村投资建设占地20 hm2的生态农业园,以此进一步带动小岗大学生创业项目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4结 语
大学生创业,尤其在农村创业,当然具有与其他群体,如最广大最朴实、最活跃的农民群体;最具实力的、主动创业的知识分子群体;被动弱势的城市失业群体,有着不同的独特个性和生存发展方式,使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学习性和成长性等特点。大学生农村创业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有自己特定的任务,是为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职责做好全面准备的过程。时代赋予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了解社会,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69-70.
[2] 翁贞林,许祥云,李剑富,等.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8.
[3] 赵西华,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6(1):221.
[4] 高晓杰,曹胜利.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2-93.
[5] 蒋乐琪.大学生在新农村创业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1(15):326.
[6] 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大学生农村创业利弊之谈 篇7
近几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单从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来看, 2014 年达到700 万, 2015 已经突破800 万, 2016 年预计也有770 万大学毕业生。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惠及民生、推动农村经济的质量工程正在积极发展, 因此新农村深入建设离不开充足的人才资源, 这也就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和发展机遇给大学生。大学生农村创业当前集中于生产环节 (如养殖和种植环节) , 和制造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相比, 基本生产行业实施性更强、风险相对较低、不需要大额度的投资, 更贴合当下大学生的创业条件。
2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有利之处
2.1 突出的人才优势
大学生相比基层务农者具备开阔的眼界,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 具有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的理念。优秀的大学生自身也具备创新性、敢于尝试、自制性和坚韧性等优良品质。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中更加敢想敢做, 遇到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拥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个性特点。
2.2 有利的国家政策
从近期来看, 国家着手于创新工程, 在制度方面和技术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国家不仅鼓励大学生建立新兴的科技企业, 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创业者提供了坚硬的靠山。例如, 我国已经为大学生创业人群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服务: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免交工商证照费用、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措施。
2.3 偏低的市场门槛
农村创业相比于城市要求低, 在生产经营场地、资金等诸多方面都不具有高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 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创业机会。此外, 农村创业大部分是利用现有的土地进行开发的种植养殖行业, 从这个方面谈, 行业本身就具有借鉴优势。农民对生产规律掌握熟悉, 也有众多的前例可以借鉴, 这样不仅降低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还节约了自身研究摸索的时间, 可以提高相关创业的成功率。
3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弊端
3.1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机会成本过大
就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言, 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持有肯定态度, 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父母进行沟通同时也需要制定出周密的创业计划对目标实施精准定位。因此, 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初级阶段就需要进行完备的市场调查和相关方面的分析, 要对目标产业的产品特性、盈利可行性都有全面的了解。完成这些工作, 大量的时间成本是必需的, 而这其中又极有可能让大学生市区更多的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如此巨大的机会成本, 是大学生进行农村创业之前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3.2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风险较大
从内部来看,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完善的专业技术知识, 但一些创业相关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是普遍缺失的。此外, 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社会经验, 不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大学生农村创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从外部分析, 农业是弱质产业的先天性缺陷增加了农村创业风险。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下行, 形势变幻莫测, 选择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很难对目标产业进行准确预估。此外, 农产品业还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整体经营的风险, 农业保险如果无法达到要求,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负担过重。
3.3 大学生农村创业给政府带来压力
首先, 创业所需资金的银行贷款让当地政府感到担忧。根据农商银行的相关规定, 申请贷款没有当地户口不符合申请贷款的属地原则, 因此不予贷款。为帮助大学生非违规性地顺利取得创业贷款, 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公共财政的手段, 但公共财政能力有限, 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同时也并不能覆盖到大规模的农村创业者。
此外, 土地压力也令当地政府感到为难。一些有一定创业发展基础的农村由于政策良好、收益客观, 不仅大学生和当地村民, 一些外来的社会成员也加入了当地的创业行列。这样下去, 土地租金自然会被抬高, 最终会造成创业者和当地百姓争抢土地的难堪局面。
摘要: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颁布使许多大学生跻身于返乡创业的潮流之中。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利弊, 对当下大学生考虑是否选择进行农村创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利弊
参考文献
[1]刑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1) .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8
一、政府应该统筹大学生创业政策
总的来说,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层次较低, 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而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则更是极其缺乏。大学生创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 它不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政策文本来构成的, 而是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进行思考和设计。我国目前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最大的缺陷就是政出多门、各有侧重、缺乏整体设计和战略思考。比如,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相关部门出台有政策, 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也制定有政策。但是, 由于这些政策制定的主体不同, 出发点和侧重点就不一样, 缺乏长远性和稳定性,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 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 但真正能够用得上、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大学生创业涉及方方面面, 必须由国务院统筹协调, 发挥主导作用, 借鉴国外经验, 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大学生创业工作, 从战略高度设计政策体系, 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 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属于大学生创业的范畴, 很多政策都与大学生创业政策具有相通性, 如税收优惠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因此, 应该把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纳入大学生创业的大范畴, 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详细的规定。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 构建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由高校、政府、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施, 形成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首先, 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 是创业教育的规划者、组织者和实践者。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的内在品质。设立创业中心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 担负构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平台的责任。同时, 高校对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 对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因此还要担负起引领社会创业文化建设的重任。其次, 社会各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社会团体、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奖励创业教育优秀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咨询、培训创业教育师资、提供创业课堂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和多样性的支持和帮助。再次, 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控、强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促进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安排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讲授和推广实用技术, 定期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 开阔视野, 交流创业信息, 激发其创业热情, 丰富其创业经验。
三、完善金融政策, 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产品, 探索和实行多种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措施, 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资金支持。一是简化小额担保贷款审批程序, 完善融资担保政策, 特别是加强与支农服农金融机构的合作, 让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就能从金融机构选择多种金融产品。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创业基金在大学生创业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创业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政府设立的专门基金、民间设立的基金, 也有两者联合设立的基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 要建立农村创业专项基金, 为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促进民间风险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 特别是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开展创业活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投入的资本是有限的, 不可能覆盖所有想创业的大学生, 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是必然的选择。同时, 民间资本总是进入那些优质项目, 会促使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更具成长性。
四、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 亲人反对、外人不理解、经验缺乏、社会认同感低等, 政府必须在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工夫, 不断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体系。一是降低门槛。积极与工商、税务、农业、牧业、科技等部门进行沟通, 为到农村创业大学生在企业注册登记、税费减免、项目审批、场地安排等环节提供便利。二业成功率, 延长企业的存活期。
五、大力提升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创造新机遇
从全国来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从河南来看, 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 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 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 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探索一条农业现代是政府统一制定灵活的创业财税政策, 提高农村创业财税政策的立法层次, 给予大学生农村自主创业全面的税费优惠政策, 如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延长优惠时间等。三是大力宣传创业典型。要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站、报纸等阵地宣传往届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典型, 经常联系关心创业大学生典型的成长和发展, 解决他们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提高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水平。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项目。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保姆式”服务, 落实扶持政策, 努力提高创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道路。有专家指出, 打造农业产业链条, 将使我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 而是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在内的大农业体系结构。因此, 在我省农村经济的战略布局中大力提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 就意味着在农村增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9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发展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 Richard Cantillon) 早在18 世纪中期就提出“创业”的概念,其用金融风险的概念将创业活动与创业者本身信用问题联系在一起,掀起创业研究的大幕。创业发展到今天,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指个体创业者创办企业或营利性组织,更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发现创业的机会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最终促使创业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利益,同时促进其对社会最大化的贡献。因此,创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创新问题,根本上是一种对潜在利润机会的捕捉问题。
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业的意识方面,包括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等内容; 二是创业的行动技能方面,包括创业者的各种管理、社交、技术、预测、应用等方面的具体技能[1]。有的研究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的智力及心理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其知识、经验及技能的在创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2]。还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经过系统学习,将他人或本人的知识、创意转化为现实盈利活动的一种能力体现,在此过程中,这种转化活动是一种对创新机会的把握,创新是创业能力的核心问题。也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应该包括三种具体的能力,即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创新性的管理技能和全面性的综合协调技能,在三种能力中,第一种是核心,其他两种是辅助性能力,但也不可或缺,三种能力综合作用才能开展真正的创业活动[3]。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最具活力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创业者,其创业能力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最终将其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能够把握创业机会,并能够将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从而实现自己创业计划的一种实践性技能。而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蕴含巨大的创业机会与商业潜力,大学生走进农村,提升其在农村社会的创业能力,必定能够将其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农村的社会资源、市场优势相结合,最终既能够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也能够带领农民走向共同致富道路。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大学生到农村社会创业的并不多,而创业成功者更是寥寥。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的现实表现,为高校培育及提升大学生的农村创业能力提供相关的建议。笔者就所在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查,涉及经济管理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动物兽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艺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共发放问卷1000 余份,实际收回问卷951 份,调查的有效率为95. 1%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创业能力的四个方面,即对到农村社会创业的兴趣及准备、到农村社会创业的动机及基本认知、到农村社会创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到农村社会创业的风险认知。
( 一) 到农村社会创业的兴趣及准备
由于此次调查主要是涉及农业类高校或其他高校的涉农专业与学科,通过调查发现,有79. 2% 的学生选择到农村创业感兴趣或感到很新鲜,有11. 8% 的学生认为到农村创业兴趣一般,另外9% 的学生对到农村创业没有兴趣。而71% 的学生考虑过毕业之后去选择创业,15. 5%的学生认为创业与否要考虑毕业生的具体状况,14. 5%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必会选择去创业。80. 2% 的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必需的教育方式; 12. 8% 的学生认为大学开不开展创业教育对自己无所谓,7% 的学生认为大学没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冲淡专业学习。75. 4% 的学生认为当前创业教育开展力度不够,尤其是到农村创业的知识了解不够; 21. 6% 的学生表示对到农村创业有一定的了解; 3% 的学生表示对创业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与认知。41% 学生曾经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37. 5%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或创业模仿活动,21. 5% 的学生偶尔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或相关活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毕业之后是否去创业,学生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不了解,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创业教育开展得不力。
( 二) 到农村创业的动机及基本认知
通过分析问卷可以得知,有45. 6% 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不太了解,有35. 4% 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了解,但自己没有实际体验,19% 的学生有所了解,因为自己来自农村。34. 2% 的学生对当前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关注,51. 4% 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没有跟踪研究这些政策,14. 4% 学生表示从不关注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就创业意愿及意向而言,只有8. 6% 的学生表示自己毕业后愿意去农村创业,33. 4% 的学生表示等农村基础设施或生活条件好了再去,58% 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兴趣、专业或家人愿望希望自己在城市创业,不会考虑去农村。从动机上看,25. 3% 的学生表示到农村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理想;33. 2% 的学生表示到农村创业是为了出名,为以后回到城市做铺垫; 41. 5% 的学生认为如果到农村创业就是为了比在城市挣得更多或商业机会更大,完全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的。从动机和意愿上综合来看,当前大学生对到农村社会创业基本不了解也不关注,动机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对高校来说,必须加强引导与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 三) 到农村创业能力的自我认知
从问卷上看,69. 8% 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创业能力一般,到农村去创业的能力更差,15. 2% 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创业能力较差,根本不适合到农村去创业,只有15% 的学生认可自己的创业能力,即便是去农村创业,也能够取得成功。在管理能力调查中显示,55. 8% 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把握管理一家企业或自己的团队,31. 2% 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胜任管理一家企业或自己的团队,只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胜任管理一家企业或自己的团队。49. 5% 的学生认为到农村创业的前景不明朗,39. 5% 的学生表示到农村创业几乎是无前途,11% 的学生认为即便是到农村创业也可以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从调查到农村创业能力的具体选项看,其比例分别如下: 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 65. 3% ) 、吃苦耐劳能力( 69. 2% ) 、团队合作能力( 55. 2% ) 、机会把握能力( 54. 1% ) 、创新能力( 41. 3% ) 、风险承受力及抗打击能力( 55. 6% ) 、管理沟通能力( 52. 6% ) 、财务理财能力( 65. 9% ) 、继续学习能力( 61. 2% )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51. 3% ) 。综合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尤其是到农村地区的创业能力信心不足,认为创业机会难以把握或创业成功率不高,可见高校亟待强化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地区创业能力的培养。
( 四) 到农村创业风险的认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61. 3% 的学生认为到农村创业比在城市创业的风险更大,25. 2% 的学生认为农村创业与城市创业风险差不多,只有14. 5% 的学生认为城市创业风险比农村大。在对农村创业风险具体要素的调查中,其内容分别如下: 农村创业前期投入大( 87. 6% ) 、人脉资源匮乏( 85. 4% ) 、农村政府政策不稳定不连续( 79. 8% ) 、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较少( 90. 1% ) 、产品销售风险大( 87. 2% ) 、缺乏农村生活及工作的实际经验( 72. 4% ) 。在被问到大学生去农村创业需要哪些帮助时,其选择的选项比例分别如下: 创业资金支持( 86. 3% ) 、基层政府政策支持( 83. 2% ) 、专门针对农村的创业训练与指导( 80. 1% ) 、涉农只是培训( 79. 3% ) 、创业导师的具体指导( 75. 5% ) 。从上述调查的数据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到农村创业的风险较高,对在农村成功创业缺乏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去农村创业的热情与意愿。
三、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 一) 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农村创业知识与信心
通过上述调查可知,大学生对创业还是怀有浓厚兴趣的,渴望通过创业教育获取创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当前各高校应该逐步改变人才培养结构与模式,转变就业导向为创业导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型素质教育开展,系统讲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投入到创业教育中,并积极加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农业院校、涉农学科及专业要加大针对农村、农业创业实践的课程开发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技能与自信心。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无论是人们的观念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均较为落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自信心不足,知识储备不足是事实[4]。尽管当前部分院校,尤其是农林类院校已经意识到引导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现实意义,但并没有系统为学生开展针对到农村创业的知识与信心教育,未能将这些内容纳入到学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到农村创业的优势及劣势,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服务农村、农业的理想,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力争在“三农”改革中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 二)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意识
创新精神是创业行为展开的基础,当前有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甚至为此设定了学分,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及相关成果给予奖励。当然,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极为艰苦的科学探索过程,需要学生发挥其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在开展创新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焦点及难点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针对农业、农村项目的开发与创新探索,积极培养学生到农村创业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目前,我国高校有很多针对创新精神培育的课外活动,比如像大学生创业竞赛、挑战杯课外大赛、科技作品课外大赛等活动,学校应该利用这些活动将学生引导到创新创业探究上来,尤其是针对农村、农业项目的竞赛,着重培育学生的首创精神及动手能力。
( 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及具体创业技能
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创业需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比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这些能力的培育引导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训练,包括创业论坛、与农业企业合作、到农业企业实习及实训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到农村去创业的热情与信心,从而提升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要求的各项技能。同时,还可以借助每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支农、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关注农村社会现实,积累到农村去创业的生活及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有到农村创业意愿的学生了解农村的市场、资源的潜力及不足,发现到农村创业的机会,排除其到农村创业的畏难心理,从而提高其到农村创业的认知。
( 四) 通过校企联合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及实践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开展创业活动,学校必须做好校企联合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学校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当前,我国的涉农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态企业、现代化的家庭农场等,这些企业均可以与学校联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来学校讲座,也可以派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实习,聘请这些企业的专家对有意愿到农村创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各高校还可以积极利用校内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给有意愿到农村创业的学生开展初始创业项目,设定1 - 2 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学生积累农村创业的实际经验,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此外,在过渡期内,还需积极帮助学生提升适应创业风险的能力,聘请专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或模拟农村创业环境,尽快使学生适应农村创业的基本要求。
摘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途径,也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的一种方式。基于此,文章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出发,实证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的具体培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2-78.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3]贾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生就业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5):69-71.
对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意愿的调查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意愿的调查与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3日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就已超过680万人, 比2005年时的全国应届毕业生总人数333万人增长已有一倍之多,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教育部袁贵仁于“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 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袁贵仁部长在会议上重点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显然, 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解决当前就业压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57份, 有效率91.4%。其中男生181人, 女生276人。来自城市、县城及农村的学生比例为65∶61∶331。受访者中非独生子女占81.18%。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较强, 受访学生中只有6.78%的同学对创业不太感兴趣, 对创业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达到了54.92%, 较有兴趣的也有37.86%。但是, 在“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的调查中却只有16.63%的同学表示愿意到农村工作, 8.10%的同学更是表示坚决不去农村工作, 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 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一、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主要因素
(一)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机会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们总是认为农村商机少、市场小, 比不上城市。调查结果中显示:25.82%的大学生认为在农村工作会使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 而不是抓紧机遇在农村干出一番大事业, 总是认为只有城市才可以成就人才。从现在农村的发展情况和速度来看, 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只是有待开发, 这一点大学生们似乎并没有认识到。
(二) 生活背景和习惯。
在我们的受访者中有19%的是独生子女, 就算是其他的非独生子女, 从对他们的访谈中得知, 这一代大学生并没有吃过多少苦头, 也害怕吃苦, 更倾向于过安逸、稳定的生活。在调查中, 来自农村的学生占了73%。对农村大学生们来说,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以走出农门, 走向城市, 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 同时也背负着亲人的寄托和希望, 他们不愿再回到农村。而对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 在他们的观念里, 农村还停留在过去报纸、电视里的介绍, 认为所有的农村地区都是没水没电一片荒凉而又落后的土地。同时, 城市生源学生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 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 所以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不愿意走向农村。
(三) 社会偏见的压力。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往往还受到来自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的影响。到农村就业、创业, 面对来自亲人、朋友对于农村的种种偏见, 在心理接受程度上也是一个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4%的学生父母会非常支持他们到农村工作, 而回答家人、朋友一定会反对的同学所占的比例高达13.57%, 可能反对的更是占了47.92%。在回答为何不愿去农村工作的问题上, 24.95%的同学坦诚是由于社会舆论压力。由此可见, 人们普遍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
二、增强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意愿的对策研究
(一) 通过各种渠道营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
社会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舆论导向,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业行动与热情。因此, 政府要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 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不仅要在青年人中营造积极的氛围, 更要在中老年人群中普及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知识和政策, 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优势, 改变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走向农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老年人群中营造崇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二)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平台。
合理的政策支持不但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更能吸引更
对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意愿的调查
□文/崔铭吴娟频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多的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去创业。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通过政策倾斜, 使他们在就业较难的城市与就业比较容易又有优惠政策的农村之间做出选择。例如:到农村创业可延期偿还助学贷款;建立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体系, 减息甚至免息, 降低抵押物标准;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基金”;对成功创业者进行现金奖励;对大学生开设免费的创业培训班, 进行创业指导服务, 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三) 从在校大学生入手, 积极引导学生到农村创业
1、学校首先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去农村发展。
大力宣传农村就业的意义, 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端正就业观念, 激发其潜在的农村就业意愿, 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农村同样有施展自己才华的一片天地。
2、帮助学生了解农村。
积极组织学生寒暑假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 使学生熟悉了解农村环境, 了解“三农”问题, 看清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他们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对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对优秀者给予精神或其他方面的奖励。广泛在乡镇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
3、积极做好创业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
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为以后到农村创业做好创业能力的储备。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程, 供有兴趣的同学们选修;大力发展创业方面的社团、协会, 举办校级创业计划比赛, 企业家讲座等;请已经成功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来学校做讲座, 交流经验, 传递知识, 让同学们更深入地、近距离地了解到农村创业的情况。积极举办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讲座, 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有利政策, 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减少创业风险。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靠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而目前农村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量的青壮年知识分子及劳动力向城市流失, 剩下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 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可以为农村带来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他们的创业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并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鼓励青年大学生去农村创业, 一方面解决了青年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另一方面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对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 对农村生产力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大学生赴农村创业的问题,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讲话[Z].2010.11.29.
[2]张蕾.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4.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农村 创业 成功 原因
时全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2006年7月他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凤阳县招收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心想:自己学的专业是农学,国家重视农业,农村正渴求人才,与其到人才相对集中的城市就业,不如去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报名、笔试、面试和岗前培训后,他和另外3名村官一起被分配到府城镇大王府村担任村委会名誉科技副主任。
刚到村时,许多群众都这么说。面对大家的疑虑,他们相互勉励:“群众一时不理解不要紧,关键我们要真正做几件实事。”他们决定先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大王府村距县城7公里,交通便利,经过反复研究和调研,决定发展大棚蔬菜。当他们向村民宣传发动时,村民对这个“新生事物”投来了异样的目光,议论道:“我们村搞大棚蔬菜从来没有成功过,他们刚毕业的大学生知道什么?他们来我们村,还不是走走过场,要是我们种菜失败了,他们跑了,我们找谁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少村民退缩了,真正报名的没有几户。推行大棚蔬菜一度陷入了困境。
“指挥群众干,不如做给群众看。”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让大家信服。他们将这个计划向县乡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支持。2006年12月,时全等四名大学生村官依靠信用社贷款和政府支持,开始了带头创业之路,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12亩的标准蔬菜大棚,进行圣女果、水果黄瓜等高品位蔬菜种植。看到大学生动真格的,当年就吸引了10户村民种植大棚蔬菜48亩。为了帮助村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时全在大棚里手把手向村民传授,还经常组织农民观看农业技术光碟,邀请母校专家每隔一段时间到村里有针对性地讲课,并组织10多户村民到山东寿光、安徽和县等蔬菜发达地区学习考察。2007年5月,大王府村蔬菜喜获丰收,由于品质好,蔬菜在周边城市供不应求,每亩大棚收益超过6000元,最高的超过万元。尚在观望的其他农民看到这副情景,再也坐不住了,当即又有59户村民报名,全村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200余亩。
大棚蔬菜得到了初步发展,时全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深知有规模才有效益,资金短缺和信贷难仍是“拦路虎”,要想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多次与农户交流沟通,积极向相关部门咨询, 2007年底,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起成立了“大王府兴农资金互助合作社”。一方面解决农户应急资金难筹措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村民在信贷部门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目前合作社已有116户社员,入社资金42万元,已为社员成功担保贷款54笔,110余万元;先后向社员借出应急资金31笔,28万元。帮助40多户农民扩建了大棚,购买了急需的农资,有效缓解了农户资金短缺等问题。
资金问题解决了,蔬菜规模也有了,但在销售时时全深切感受到,没有品牌难以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他们决定打造自己的品牌,用“大王府”作为商标。并制定严格的栽培管理制度,确保大王府生产出来的是无农药残留的放心菜。2007年11月,由81户蔬菜种植户自愿组成的“大王府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时全被推选为理事长。2007年底,“大王府”牌无公害蔬菜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蔬菜合作社的成立,规范了蔬菜的生产管理,降低了种植成本,统一了销售,提高了收益。合作社成立以来,已与安徽科技学院等单位签订蔬菜供销合同近2000吨。
但是,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1月12日至27日,凤阳县遭受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雪。担心菜农防雪抗灾意识不够、经验不足,下雪的第一天,时全就把全村菜农召集起来,要求大家及时除雪,不能有侥幸心理。在他们的组织下,600多座大棚顺利通过了1月13号和18号两场暴雪的考验。24日,雪情稍有缓解,时全到合肥为菜农购买种子,晚上,合肥又降暴雪,一夜之间降雪厚度达20厘米。看到合肥的雪情,时全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赶回村里!雪大路难行,平时3小时的路程,时全早晨8点出发,深夜12点才赶回村里!雪还在下,大棚上已经累积厚厚的一层雪,如不及时清除将会造成巨大损失,怎么办?抓紧时间通知村民,时全顾不上劳累,拿起电话一户户地通知,让菜农们连夜起来清扫大棚积雪。当时其他村官不在村,对于近半数联系不上的菜农,时全挨家挨户上门催促。通知完所有菜农,零晨2点时全才回到示范园,他们自己还有24座大棚等着清除积雪呢!直到翌日上午9点,全村所有大棚积雪被清扫干净。一场重大雪灾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年来,时全等四名大学生村官已成功推广蔬菜新品种20余个、栽培新技术10余项,选育优质西瓜新品种1个并通过省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时全们的辛勤付出与艰苦创业也得到了当地干群的一致认可。时全高票当选为滁州市人大代表和共青团安徽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省抗雪救灾先进个人”、“全省创业大学生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19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专程到大王府村视察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他走进大棚,鼓励时全等大学生村官要继续扎根基层创业,带动农民致富。由于时全同志的出色表现,2011年3月,时全同志被破格提拔为凤阳县府城镇党委委员,并分管全镇的农业工作。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2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理论前提:适宜劳动力的供给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提法导源于“大学生基层就业”这一概念,“基层”所暗指的就是农村。然而,依据2006年的数据,作为大学生规模性地去往农村的唯一渠道的“三支一扶”政策,每年最多也只能转移和创造(增加的岗位所需工资由政府买单)出2万多个服务期2-3年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全部算在一起也只占当年全国毕业生数量的千分之四。而且,这些岗位所在的组织一律是政府或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这类组织的编制是固定的,不具有成长性,真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减员,就没有需求,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最多是“空编”的个数。由于农村就业岗位的实际匮乏,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命题基本上就不成立了,于是,只能依赖返乡的大学生自己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提法应运而生。然而,大学生农村创业并不是想创业就能创业的,要成功创业还必须满足一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人们颇为关注的国家政策、创业基金、社会舆论以及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外,还有似乎为当前的学者们所遗忘的条件即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基本指向应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大学生返乡后的创业领域仍然只限于栽培、饲养等农产品初级生产,那么大学生的创业不仅没有丝毫的优势,甚至会因为农业生产经验与知识的缺乏,而陷入“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窘境。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通过实行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新产品开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换言之,就是要推行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化大生产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劳动力,而且还需要这些自由劳动力具备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根本上讲,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自由劳动力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只能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扮演组织与管理者的角色。生产者(自由劳动力)的素质与经济组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都直接地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效果。我们暂且相信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作为组织管理者具有相当的知识、技能与管理水平,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保证当前的农村拥有足够数量的、适龄的、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的自由劳动力呢?这些足够数量的、适龄的、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农民就是大学生农村创业所需要的适宜劳动力。目前诸多关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研究似乎都预先假定大学生在乡村可以随时随地地找到自己创业所需要的适宜劳动力供给,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已是不争之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预设似乎过于乐观了,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现实情况到底如何终究还是需要实事求是地从乡村社会的现场出发去分析。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现实困境: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
在当今的乡村社会现场,农民包括他们的后辈们都处于一种急欲摆脱农民的身份、脱离农村生活、抛弃农业劳作的状态,农村的建设主体正在走向虚空。乡村建设主体虚空最具代表性的现实表征就是逐年暴涨的民工潮,即便是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也没能阻碍这一大潮。所谓“民工潮”,换一个角度看,就是乡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每年离家外出经商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口,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另外,“离土不离乡”,就业于乡镇企业的也约有1亿人。这样,在共约5亿(4.90亿)“乡村从业人员”中,就约有50%的人口从事非农业。正如相关学者和政府所说的,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国家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民工潮后给乡村留下的是什么。
从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看,绝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农村里受过一定良好教育的人,文盲与半文盲只是极少的一部分。2007年,农业部和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而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却已经达到10.43年,两者相差近3.13年。结合前面的数据,农村转移劳动力约为“乡村从业人员的50%”,于是除去这些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4.17年,简单的计算公式为:(7.3-10.43×0.5)×2=4.17。从农民工的年龄构成看,能够进入城市“闯天下”的绝大部分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指出,200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仅32.15岁,比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年龄小7.99岁。可见,民工潮就像一个漏斗将乡村里的精英分子转移到了城市,留给乡村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愚。那些农村人口中受过较好教育的年轻人正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当他们随民工潮转移到城市之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已是不争之事实。乡村建设主体虚空的现实表明,奔赴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要在当今的乡村找到自己创业所需要的适宜劳动力供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也许有人会指出,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想办法吸引那些转移出去的乡村建设主体回归。按照最简单的托达罗城乡移民模型,即以工资差别和就业机会为参数的移民行为,大学生只有给农民工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让适宜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与已经相对成熟的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相比,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学生创业,很难给这些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如果创业的大学生给农民工提供更高的工资则又会增加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本,使本就不够充裕的创业资本更加捉襟见肘。可见,当前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一个现实困境。
三、大学生农村创业困境的突破:乡村建设主体的充实
如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适宜的劳动力供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充实乡村建设主体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找到乡村建设主体走向虚空化的原因。农村之所以成为乡村居民(特别是那些年轻而受过一定良好教育的居民)不断地逃离的生死场,乡村主体之所以不断地走向虚空化,我们当前的乡村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认为,当前城市化导向的乡村教育,通过宣扬城市文化的强势价值观念,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剥夺了乡村生活的所有价值,是促进乡村主体的虚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当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状况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却得不到工人的身份。更可悲的是,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尽管如此,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民工潮的涨潮势头,并没能丝毫延缓乡村主体的虚空化进程;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在中国当代发展的情景下,农村成为农民(他们是乡村的主体)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而不是希望的田野;希望的空间、做“人”的空间是城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条充实乡村建设主体的可行途径,即“新乡村生活”的建设,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升乡村生活的价值,为乡村居民营造做“人”的空间。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正是这样的一条途径。站在农民主体立场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农民的生活意义提供说法;是从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农民提供福利的增进,丰富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建设一种不用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满意度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建设这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呢?这又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乡村教育的“应为”了。我们认为,当前的乡村教育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为新乡村生活方式的建设服务:第一个方面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充分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价值等级,丰富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事实上,乡村教育原本也有优于城市教育的地方,那就是它拥有乡村间通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民间智慧与经验、知识与美德、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手工技艺等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价值是巨大的,曾经出于非教育的动机在乡村之中而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例如,乡村的娶亲嫁女、盖新屋、老人过世等红白喜事的风俗礼仪曾经就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这套信念传达给乡村的后辈们;而正是这套信念让乡村人形成了尊敬长辈、关爱后辈、邻里和睦、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然而,当下的教育体制没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连带地湮灭了这些风俗礼仪、节日庆典等对于乡村秩序建设、乡村生活维系的价值。现在,乡村教育要为新乡村生活方式服务就必须想方设法特别是采取制度化的措施开发和利用这些乡村文化教育资源,从而既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等级,又可以新的形式发挥这些文化资源对于建设新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功用。当然,我们在强调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等级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乡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种“离农教育”,只是更为强调这种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离,心不离”的教育。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通过改革乡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教育支出。农民增支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虽然农民增收不多,但是他们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却过快地市场化了。要减少农民和农村的教育支出,必须改革乡村教育管理体制。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强调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但是,这一管理体制上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其他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市级政府)可以减轻自己的责任。这是因为2007年后我国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而当前还有些地方、县级财政处于绝对贫困的状况,当地方财力实在难以支持义务教育的发展时,如果没有中央和省市级政府的援助,这种全免费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义务教育的支出可能还会是农民支出压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央政府除负责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之外,还要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省级政府要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使用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等措施,重点支持财政困难县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地级市政府要统筹协调所辖县(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有困难的县,给予转移支付。总之,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关键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和农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至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盘剥”,则应该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或者政策调整,让高等学府给予乡村建设以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更多地是以“智力支持”的形式出现。例如,工科院校可以为农村基础建设免费设计、上门服务;医科院校可以为乡村合作医疗无私地贡献一份力量;师范院校可以为乡村扫盲提供最大的便利;司法院校可以为乡村居民上门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等等。这些多多少少将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支出,以减轻农民高等教育支出的压力。
从乡村教育的改革入手,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从社会文化方面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这将增加农民对现代化的满意度,并为流动于城乡的农民工提供了可以回得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家”。现在,进城农民工可以拒绝让人难以忍受的不公正待遇,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回到家乡过上高福利的生活,并进一步致力于新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建设,这无疑将有助于消解乡村建设主体空虚化的问题,从而可以为大学生的农村创业准备充裕的适宜劳动力和优化的乡村社会文化环境。
摘要: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鼓励与引导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措施和建议应运而生,但是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一个现实困境就是由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而导致适宜劳动力供给缺乏。因此,要让大学生能够在农村成功创业还需要通过乡村教育的变革实现乡村建设主体的充实。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推荐阅读: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故事09-02
农村创业教育10-04
农村学生的安全教育09-07
农村学生素质教育05-16
陵川县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10-25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07-15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10-18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反思06-12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09-26
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