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2024-09-26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共12篇)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1

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无成, 国无礼则不宁。”《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 以有礼也。”“卧冰求鲤”孝敬父母成为美谈, 而“程门立雪”更是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典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道德的所在, 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的青少年, 他们更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 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 让“礼仪之邦”的美名享誉中外而谱写中华民族礼仪新篇章。

一、礼仪对中学生有何意义

(一) 礼仪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跨入21世纪,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上, 而礼仪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 礼仪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提升个人形象

孔子云:“不学礼, 无以立。”礼仪, 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名片”, 更是交往的前沿,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提升个人的形象。

二、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状况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的地区, 城市气息和农村气息相融合。由于这特定的环境, 学生的礼仪状况欠缺。

(一) 在家里:唯我独尊、娇生惯养, 不关心、不孝顺父母, 好吃懒做依赖性强, 自私自利等。

(二) 在学校 :不懂得尊敬师长, 进到老师办公室随意翻阅老师的东西, 对老师直呼其名, 遇到老师也不有礼貌问好, 随意拍打老师肩膀, 贪图安逸, 蛮横无理, 为所欲为, 等等。

(三) 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杂弃物, 不遵守公德等。

三、造成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 家庭因素

我校95﹪的学生的来源于当地的农村地区, 各自家庭情况复杂多样, 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一,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对教育的认识、方法与耐心。在农村家庭里, 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 在教育孩子时方法、方式简单粗暴, 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 于是在孩子做错事时, 不是打就是指责、讽刺、谩骂、挖苦孩子, 从而导致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 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反而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 即使是读了大学也难以就业, 读大学既费时间, 又浪费钱, 不如让孩子念完九年的义务教育就回家结婚生子增添人丁。而有少部分的农村家长虽然也希望子女上大学, 获取更高的学位文凭, 但他们认为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即可, 其他无关紧要。这样一来, 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因而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 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2) 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的家庭里, 不少的家长有着不好的行为习惯, 如, 不分场合、地点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划令猜拳, 甚至有的沉迷于酗酒、搓麻将、跳舞, 甚至是赌博这样的娱乐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 自然容易养成很不文明的习惯。

(二) 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受当前应试考试的影响, 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而忽略了礼仪方面有效的教育, 致使青少年在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地区, 商品经济虽然比较发达, 但道德、礼仪、修养却滞后, 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标准也日趋世俗化,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追逐名利, 讲究实惠, 贪图安逸。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 正确的礼貌习惯并未能在青少年身上牢牢扎根、开花、结果,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接受和崇拜。

四、面对农村中学生礼仪缺失的策略

(一) 家庭方面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那么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从小掌握规范的礼仪要求, 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做人做事守礼仪。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如校园艺术节开展礼仪表演、比赛, 成立礼仪模特队等等, 使学礼仪、讲礼仪蔚然成风。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 为家长培训礼仪方面的知识, 使家长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 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做孩子的榜样。

(三) 社会方面

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创建活动,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 社会利用媒体这个有利资源宣传有关礼仪的知识与重要性, 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认知度。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2

——夏金小学德育创新成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位于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现有285名学生,在编教师教师29人,学生均来自本学区的农村。

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在校用中餐,这给学校的管理增加很大的难度,加上学生进入学时普遍存在着讲粗口、随手乱丢、不讲卫生等不良行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于2010年9月起在全校开展主题为“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分如下几个阶段开展:

一、宣传发动阶段

1、制定了《茶山中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学校的德育工作会议,让全体老师全面领会“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班级根据方案积极开展工作。

2、举行隆重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校长作了总动员的讲话,向学生发出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倡议书》。

3、校园悬挂宣传横幅,同时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文学社、校园标语等宣传渠道,向全校师生不断宣传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文明礼仪常识以及活动方案。

4、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制定活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二、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阶段、学校老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抽烟的改掉抽烟的习惯、改掉随手丢烟头的不良习惯,平时谈吐讲文明礼仪,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2、学校购买了一批《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用来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并发动学生购买,使到学生人手一册或几人一册,各班利用班会和活动课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讨论学习《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组织学生发言、谈感受。

3、组织学生观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关影视教材。

4、定期举办文明礼仪培训讲座和报告会。

三、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体验阶段

1、开展“文明每一天” ——践行文明礼仪活动

践行文明礼仪是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重要过程。我校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方面入手,要求每天做几件文明事,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具体要求做到(1)讲文明用语,正确使用称呼,不讲粗话、脏话等。(2)不在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画、乱涂、乱刻,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3)文明行走,爱护校园花草树木,文明乘车,文明用厕等。(4)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善待他人。

2、各班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检查对照自己和别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

3、学校政教处设立了“文明礼仪监督员”、“文明礼仪监督岗”,及时纠正校园里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反馈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不文明行为”。

4、开展“美在文明,爱在礼仪”活动,推动文明礼仪进家庭、进社区。学校发出倡议书,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家校互动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明环境,学校动员家长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从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要求家长在家讲文明、全家讲文明,学生在家里监督家中的文明行为,共建文明和谐的快乐家庭。

5、各班每周组织学生对一周来自己的文明礼仪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表彰先进,学校定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学礼仪、知荣辱,全面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的积极性。

四、学校积极与附近的阳江市武警中队开展“和谐共建”活动,采取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武警官兵到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讲座,向学生讲解、示范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请阳江市公安局宣教中心的同志到我校上文明法制课,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请各级关工委的同志到学校作文明礼仪教育的巡回演出,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通俗节目感受到文明礼仪教育就在身边。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到武警中队参观,参观武警官兵的宿舍、活动室、工作室、训练过程,与武警官兵交流,和武警官兵开展联欢晚会、篮球赛等活动,让学生耳闻目睹到武警部队的文明,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五、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成果展示阶段

1、开展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展演活动

(1)各班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在老师的辅导下将礼仪、礼节、礼貌、敬人、自律、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内容,编排朗诵作品、小品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开展班级 “文明礼仪伴我行”展演活动,宣传文明礼仪。

(2)学校举办了“讲文明、懂礼仪、辨美丑”的全校演讲比赛,七(3)班的黄海燕同学获得一等奖,代表学校参加区的演讲比赛也获得江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第一名。

(3)举办了文明礼仪书画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

2、开展“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为使这项评选活动公平公正,各班先初评人选,然后经过学校的评选和公示,再进行表彰公布,并开展广泛宣传。

3、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关荣韬校长、谢仕生主任获得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标兵,冯庆芳、关舒鸿等11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通过两年来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讲文明、懂礼仪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纪律井然有序,突破了寄宿学校纪律管理、卫生管理困难,学生习惯养成困难,学生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等的难题。同学之间能使用文明用语,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谦让、团结有爱,讲粗口的现象基本杜绝,校园整洁,不再有学生乱丢纸屑、食品袋等物品,不再有学生随便践踏草地,爱护花草树木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总结两年来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需要统筹安排、周密安排,要做好良好的工作部署,政教、团委、教务、后勤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教育。

二、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持之以恒,要戒掉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学生出现的失范行为要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胜过一切空洞的说理教育。我们取得的成就多数得益于我们开展的不拘形式的各种活动,其中“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形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效果也非常明显。

四、家校互动是最好的教育平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家长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我校一直坚持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定期进行面访、电话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班主任能和家长经常交流教育经验和方法。

五、积极争取社会和各级部门的支持,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市、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广东省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今后工作设想:

一、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坚持教育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积极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

三、特别要抓好七年级新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利于后续教育的开展。

阳江市江城区茶山中学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3

交往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少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少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少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措施

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少儿从早上进入小学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小学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少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少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少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在少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少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小学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少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少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少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少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少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少儿文明用语,让少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少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少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少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少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少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少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少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小学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少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小学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少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少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少儿家长宣传少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小学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少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少儿,对少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少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在各种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少儿都是喜欢过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少儿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对少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儿童动手为家长制造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的辛劳,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送给同伴等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的快乐,形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4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 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 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 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造成相当普遍的“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现象, 出现许多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监管与教育, 文明礼仪意识相对较差。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受到父母的娇惯, 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 不懂得谦让与合作, 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 不遵守公共秩序, 待人接物时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不尊敬老人和师长, 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农村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学校因素。

首先, 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 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 造成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 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 不关注细节, 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 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 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 质量不高, 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 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三) 社会因素。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 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 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 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 影响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明之以礼,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 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 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或“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 有助于小学生的遵循,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 熟记一些礼仪格言, 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 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 让学生系统地知道, 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 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 结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 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 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二) 动之以礼, 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 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 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 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 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 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 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 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 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 凸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 举行“讲文明, 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 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 导之以礼,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 形成合力, 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系统生态观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 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 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 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 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 像“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 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 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 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政府应整合资源, 营造全社会“讲文明, 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 约之以礼, 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 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 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 以制度作为保障, 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 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 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 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5

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礼仪是优良传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光泽的美,而优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学习礼仪使自己懂得尊重,懂得与人沟通、懂得塑造自己的形象。人的形象是通过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形象、人格形象及个人外表形象组成。它是学校形象和学校品牌的基石。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增无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礼仪文化古为今用,重建现代文明礼仪。这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学校、社会需要礼仪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以学校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快速、协调、特色化发展。因此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增强礼仪修养,形成学生良好的礼仪和行为意识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

二、课题的界定

(一)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让高中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是文明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读书馆、阅览室)、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道德实践,文明礼仪约束,养成注重礼仪、举止文明的好习惯,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A、礼: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广义的“礼”,泛指一切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作为狭义的“礼”,则指礼节,礼仪。守礼,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养成教育理论。

C、儒家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把人变成仁义礼智兼备的“君子”。高中阶段是一个从少年转向成人、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很多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礼仪习惯也一样。我认为农村高中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之能成长为一个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1、确立适合农村高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和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2、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3、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实际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

4、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二)课题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习惯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要农村高中学生的地域特点、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2、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行为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不是只凭空洞的说教。

3、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实验班为抓手,着眼于全校。要在全校性的范围内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促进实验班研究,同时及时让实验班做法推广到全校,以达到共同进步。

4、一致性原则:教育者注意言行一致,老师家长做法要求一致,以增强其实效性。

5、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龙高中高

一、高二和高三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本课题,具体的操作措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个案调查:通过收集相关典型个案,对本课题有关的相关人物进行访谈,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这一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易形成有效经验。

3、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实现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问卷设计主要有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

4、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礼仪习惯;

2、学习习惯;

3、生活习惯;

4、节俭习惯:

5、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七、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单独开设礼仪课程

根据礼仪规范的内涵,通过“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几个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校本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精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二)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同伴合作时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

(三)在课外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

1、实践调查:走访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明礼仪,礼仪小知识、礼仪格言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识。

3、角色体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4、专题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计在2011年7月份完成。

第一阶段,从2009年5月到2009年9月,课题论证阶段。

学校专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学习和谐德育和文明礼仪理论,探讨研究方案,进行分工协作,着手实践。

第二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展开研究阶段。

以学期为单元,进行专项研究实践。具体实施活动如下,(一)文明礼仪常识普及活动(1)学校每学期举行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活动。(2)全体师生共同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利用《文明礼仪读本》并结合学校日常养成教育进行授课、学习,还要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教材。(3)大力倡导礼仪风、文明风,争做文明学生,让“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等文明用语成了校园里最流行的言语。(4)用好体态语言方面,对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等进行练习。

(二)文明礼仪宣传活动(1)宣传橱窗、广播站、班级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渠道,以“文明礼仪”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礼仪常识,并根据各阶段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安排表,让文明礼仪教育深入人心。(2)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班会。

(三)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1)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根据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活动调查表,选择自己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收集和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作出调查报告,将调查反馈给身边的被调查者,提醒他们要注意文明礼仪行为。(2)我和家长一起学礼仪。(3)开展“讲文明、懂礼貌”--争当“文明礼仪之星”活动。(4)学生制定文明礼仪学习学习计划。(5)“文明礼仪”主题联欢晚会。

(四)文明礼仪竞赛活动。以上内容具体时间安排有待

第一阶段研究制定。

第三阶段,从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课题总结阶段。

形成的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经验总结等。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教育论文、图片资料、学生文章、个案分析材料、数据展示、现身说法(学生的礼仪方面)、现场展示会(如食堂用饭、卫生环境、自行车停放、师生招呼)、文明礼貌用语进校园等形式展现出来,供学生交流学习。使农村高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每月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进行研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我们努力培养学生校园文明礼仪,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有了成效,有了成绩。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一)学校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绍奎

副组长:张允军 王先树

秘书长:李欣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张允军

副组长:王先树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6

【关键词】农村    中学生    文明礼仪    分析

在社会正常生活的维系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明礼仪不仅能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同时也会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文明礼仪作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无形基本素质,是中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义务教育,因此,如何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是当下礼仪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掌握程度的现状进行探究讨论,对矫正农村中学生不良文明礼仪行为的方法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当下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

由于经济来源相对封闭,科技文明接触程度较低,农村的教育环境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农村中学生不良文明礼仪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当下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度不高。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对基本礼仪教育没有应有的重视。

其二,由于受教环境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学习只能来自实际的生活中,更具体地说,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指导。但是,农村的整体文明素质较低,对文明礼仪相关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

其三,农村的少年大多缺少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管教。这就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合理约束,缺少了对文明礼仪概念的认识,这样自然不能用文明礼仪来正确引导自己的行为。

二、农村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

(一)父母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为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多数家长需要外出打工,这就使农村少年从小就缺失了来自父母的文明礼仪教育。某些家长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其受教育的程度低,对人文认知的见识浅,生活中的举动行为较为粗鲁,例如经常酗酒、赌博、口出脏话等,这就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活动。

(二)学校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升学模式主要看中的是分数,因此许多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认为提高其分数就是对其人生的负责。这种想法也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只有分数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认同感。这种单一的教育,是一种不合格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才是一种合格的教育。

(三)社会对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社会中存在的各项不良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村中学生产生着影响。农村中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较少,对新鲜娱乐活动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是没有家长与学校的正常引导,正处于智力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就会造成不良行为的出现。

例如,新闻中报道某中学生在看到某些带有“黑社会”色彩的电影之后就进行模仿,从而引发了犯罪。某些学生对物质的欲求超出正常范围,比吃比用比穿的行为屡屡发生。而泡吧、观看色情影像等行为在农村中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如果没有被正确地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就出现旷课、暴力、吸烟、酗酒等不良的行为。

(四)个人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智力的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事物的判断力非常模糊。某些不良的行为被中学生误认为是一种“个性”的展现,帮助朋友打架才能显示出“哥们情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

三、进行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式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因为现实问题,家长去外地务工,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能力在孩子身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家长,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少年做一个好榜样。在少年出现不礼貌行为的时候,要注意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总之,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行为随时会被孩子模仿,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文明的、合理的。

(二)改善学校的教育重点

教师可以被称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其责任之艰巨可想而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时代的变化,要注意人民整体素质的变化,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要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要注重对学生文明礼仪思想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完善社会文明礼仪制度

当今社会,利欲熏心,为了生存,大人们忽视了对祖国花朵的照顾。例如售卖烟酒的店内,常能看到中学生在买烟买酒,在马路上也会不时发现未成年人吞云吐雾。在网吧中,未成年人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完善社会文明礼仪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让“文明礼仪”这四个字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案例相对来说较多。而初中教育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只有通过礼仪教育,形成文明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才能使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使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得到应有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礼仪教育的追问[J].中国德育,2011(2).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礼仪教育课程,研发,思路

由于受到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农村学生的行为举止、文明素养较低。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仪与交际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在人际交往中,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要彬彬有礼, 只有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 树立起自己的优秀形象。总之, 要想在为人处事左右逢源。、事事通达, 必须谨记:学礼、知礼、守礼、讲理。俗话说的好:“有礼走遍天下, 无礼寸步难行。”为此在农村高中开展礼仪教学必不可少。关于在农村中学开设礼仪教育选修课的思考

一、学校礼仪规范的特殊性

学校是一个既严肃又活泼, 既庄严又亲切, 既紧张又文明的地方。这就要求有合适的礼仪规范, 不但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体现, 也是学生良好教养的要求。所以学校礼仪, 既是衡量一个学校文明素质的标尺, 也是展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标尺, 也是展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社会窗口。

学校礼仪规范的宗旨在于, 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文明礼貌的养成。这些任务的达成, 需要一套完整的教育实践模式, 从礼仪教育的角度看, 同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校园礼仪规范, 使学生在学期间都能受到良好的礼仪训练。在长时间的实践中, 使规范逐渐融入办学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一旦形成, 有形的规范就会转化为无形的约束力量。这样,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入校园就会受到某种优良传统的熏陶, 就会在无形的约束力量之中, 自觉养成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中学礼仪选修课程的研发

(一) 学校礼仪课程应包括的两点要素1、教师礼仪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更应当注意公众形象。在公众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和举动;在社会上更要遵守文明规约的典范, 为他人做出榜样, 不能给“教师”丢人。尤其乡村学校的教师更应当克服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

教师礼仪主要包括教师仪表、教师言谈和教师举止礼仪。

教师仪表礼仪

仪表是人的外表, 它包括衣着、发式、举止和姿态等。

教师仪表是整个教师风范的内容之一。尤其在中学, 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中学生审美观虽已经基本形成, 并有较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但教师仪表的好坏会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

总之, 一位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形象, 待人接物严肃而温和, 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 这样, 方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教师言谈礼仪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礼仪礼节。

教师举止礼仪

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会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更应当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 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2、学生礼仪

学生礼仪主要包括尊师重教和友爱同学两方面的内容。

尊重教师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礼仪规范的一项传统内容。从礼仪规范的角度说, 尊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关心老师的健康、体谅老师的困难、协助教师的工作等。

友爱同学

学生时代, 是人生最宝贵的时代。同学关系, 是人生最宝贵的关系。同学间的交际具有平等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 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 最纯洁、最稳定、最长久。

如何在学生时代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为日后的交际能力提高打下基础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 要时时处处事事以礼相待。

(二) 学校礼仪课程研发的指导思想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乏和行为失度, 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功利社会对中华本土传统美德传承教育的忽视、对外来礼仪文化的一知半解、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在全社会呼唤中华礼仪重建、《公民道德纲要》出台的良好氛围下, 我们应确立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中华礼仪文化为切人点, 以弘扬传统美德、接轨国际礼仪、提升学生日常行为道德水平为目的, 改变原来单线条、指令式、条框型的干巴道德说教和强制执行的行为教育方式, 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寓日常行为教育之中, 使学生日常生活与礼仪文化相结合, 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古人和今人、融合本土与外来, 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 构建“重文化、重交融、重认同、重发展”的切合乡村中学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校本礼仪课程——日常礼仪, 使学生在深厚的文化浸染和美德陶冶中, 自觉完善自身的道德思想和日常行为, 做个既传承中华礼仪又接轨国际礼仪的文明中国人。

(三) 农村中学校园礼仪课程研发的特殊性

乡村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学生口语交际的社会环境差, 学生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差, 我们在研发礼仪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乡村学校的特殊性。在教材的编辑上多选一些与我们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关于农村婚丧嫁娶方面的礼仪知识。还有借鉴职业学校的经验, 多选一些将来求职方面的礼仪。还应在收集大量古、今“中华礼仪”书籍的基础上, 正视文化的多元现象, 联系国际礼仪, 对照现代社会实际, 采取“取其精华, 剔除糟粕, 兼容外来”的拿来主义态度, 结合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内容, 突出文化性、传承性和现实性, 编写适合农村高中学生的礼仪课程。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8

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任何社会, 任何时期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因为社会是一个大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 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 他总是借助一定的系统与他人发生作用, 建立一定的关系。在这种社会活动中, 个体运用一定的体态、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 沟通情感, 建立一定关系的过程, 就是人际交往, 就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过去人们做到的, 今天我们同样要做到, 我们的未来一代也要做到。经济发展了, 文明更要提倡。

在当前, 开展礼仪教育, 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学校礼仪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 我国农村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学生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成了农村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2. 家庭教育在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自私、任性, 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更有甚者, 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思想工作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 礼仪更是无所谓。部分农村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3. 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在农村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少有考虑, 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普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难以自立、自强、自修、自律。

三、如何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农村教师要以礼仪教育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通过礼仪教育, 带动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 使学生能够礼貌待人、团结友爱、遵纪守法。为此可以制订学生“在校礼仪目标, 家庭礼仪目标和社交礼仪目标。”并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全学期的班级德育工作的始终。要求学生从校园到家庭、到社会逐步实践礼仪目标, 养成行为习惯。

学生光有礼仪意识是不够的, 只有把自己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才能使礼仪行为真正地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 再深入、再巩固这种意识。因此, 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是十分必要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 在融合中提高礼仪意识。要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 就必须首先学习“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 才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校应进一步营造“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 营造气氛。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 专设礼仪教育篇, 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

2. 充分利用语文课、班会课、活动课、升旗活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渠道培养学生礼仪意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每天都耳闻目睹校园礼仪之风气, 并逐渐得到熏陶。学校应加大力度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在各教室, 各专项室、活动室都挂有《礼仪教育行为规范》, 设立礼仪宣传栏, 标语。加强广播的宣传功能, 学校广播站不断播放“文明礼仪知识讲座”。

通过这些生动又有趣的方式, 把校园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着装礼仪、使用公共设施的礼仪教育贯穿到德育中, 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和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

3. 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 使文明礼仪向家庭延伸。建立学生礼仪规范, 对学生的日常礼仪有所规范。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以细化, 并开展训练。这种外在的礼仪时间长了就可能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学生的礼仪实践中, 推动力量来自于家庭。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长很好地去支持、配合。在学生的主题活动、班会活动、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规范表演等活动中, 尽可能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如:我们学校召开了教师、家长、学生三结合的“礼仪教育你我他”座谈会, 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学校行政代表、教师代表进行一次有关礼仪教育的座谈会。会上气氛活跃, 其中一位学生家长向我们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教育是双向的, 老师、家长在要求学生做好的同时, 希望学校的老师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做好。”有些家长现身说法, 谈谈孩子在家的表现, 自己的教育措施;学生则谈谈自己的体会。许多家长表示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很好机会。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寄语下, 更加充满自信, 为礼仪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4. 在课外实践中检验效果。在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中, 校外多种场合是学生发挥的天地。因此, 学校应强化学生社会情感的体验, 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现, 把学生从小范围带到大范围, 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鉴于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们走入社会, 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们碰了不少钉子, 也长了不少知识。

5. 以争当“礼仪标兵”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做好评比工作, 设立奖励制度:每学期前一阶段, 每班按10%的比例评出“礼仪先进生”, 并授予“礼仪章”, 并评出1-2名礼仪落后生, 交由学校礼仪辅导班负责。后一阶段, 各班按10%评出“礼仪示范生”、“礼仪先进生”, 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表彰, 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宣传栏上, 并把学生的行为举止写成一份全面客观的评说稿送发给家长。“争做礼仪标兵”活动, “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班级和学校文明礼仪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的开展, 促使学生加强情感体验, 实现知行统一, 并促使学校文明礼仪的提高。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9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切莫忽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10

读完这则消息后,笔者的心中也不禁为之一震,面对他人热情友好的握手致意,孩子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大相径庭。就像网友所说的:“无论在哪种场合,无论双方的职位或年龄相差有多大,都必须起身站直后再握手,坐着握手是不合乎礼仪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礼仪问题。”那么,作为教育者,针对这一事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面对别人的问候和致意,孩子们为什么会没有站起来?为什么会失去了最基本的礼仪呢?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有不少网友斥责这几位小球员“缺乏教养”,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缺了这样的“教养”,这是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一些教师非常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分数甚至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的学习分数稍微有一些波动或起伏时,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查漏补缺,唯恐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下滑。但是,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细节、为人处事等一些非智力因素,教师却甚少重视。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目中,除了考试,除了分数,其他的一切自然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梅西来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握手致意时,孩子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失礼了。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城市建设;农村中学低段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临海杜桥是临海大东部板块的核心,是东部城市群的核心,是

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浙东南三桥”之一,一直以来是椒北平原及临海东部区域的经济、商贸、文教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拥有眼镜、医疗等主导产业上规模企业134家,浙江眼镜城、中国迪拜眼镜中心等各类市场20多家。全镇陆域面积186平方公里,并且对周边乡镇近600平方公里、60万人口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

2010年底,杜桥被列为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该镇党委、政府顺利实施《杜桥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规划”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和人口有序集中,将杜桥镇培育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和谐有序、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备的现代小城市;打造成为主动承接大中城市转移,辐射带动台州湾北部平原发展,宜居宜业、彰显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中心。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的战略部署和镇第十五届党代会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实施“主攻城市、提升产业、美丽乡村、幸福杜桥”四大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力建设“中国眼镜名城、台州湾北部工贸新城、临海经济社会副中心”,为早日把杜桥建成为台州城市群最具活力的小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杜桥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5日)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杜桥镇党委、政府同时又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强镇。实施“杜桥教育振兴计划”。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开展“培养名师、争创名校”活动,争取用五到十年时间把杜桥中学打造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新杜桥人精神,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素质。为此对杜桥实验中学低段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管一辈子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对未成年人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和谐成长。2004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9月教育部修订颁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06年10月,党中央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2008年8月中央文明办颁布《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为目的,知识内容既传承中华古代优秀礼仪文化,又融入现代礼仪文化内容,以礼仪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2013年2月2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endprint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却显不足与脆弱,这直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学习等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们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他们生活条件大都较为艰苦,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使他们在综合素养、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无法融入城市和现代社会。而且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低年段学生刚刚入学,由于小学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目标和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别,急需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而且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发现,实验中学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而且家长大都身处农村,文化底蕴相对不足,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加之近年来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普遍较低,这种氛围也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使外来工子弟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一定差距。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人才,就必须让这一部分农村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文明素养,这样才能融入城市、融入现代社会中。所以,为了农村学生将来的发展,为了杜桥小城市的建设,必须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尤显重要。

作为一名中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学习礼仪文化,培养礼仪素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个人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由之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问题半懂不懂,特别是待人、交往方面。培养青少年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的个体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通过礼仪教育,转变初中低段学生思想观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承传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为杜桥小城市的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纠正小学生餐桌礼仪的教育见解 篇12

关键词:小学生,餐桌礼仪,教育

餐桌礼仪最关注的就是细节之处,家长不会太关注孩子在餐桌上的礼仪培养,认为只是很小的方面,但是,往往细节能够决定成败,从细节的处理之处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以及做事方法等,只有关注细节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要从小关注对学生细节之处的培养。

一、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餐桌礼仪

由于现在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加优越、富足的生活,很小就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身边培养,由于长辈比较溺爱孩子,家长短时间接触没有办法看出来孩子在生活中的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要无限地宠爱孩子,所以有了以下的几种表现:

表现一:孩子是家里的中心,孩子想吃什么马上满足,全家人的餐潽要跟着孩子的喜好决定,不喜欢吃的绝对不能上桌。

表现二:在家里,有好吃的、孩子爱吃的菜都是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可以随便吃。这样就养成孩子在餐桌上比较霸道的习惯,即使是出去吃饭,也是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在自己面前。在餐桌上也没有办法立即改掉孩子的这种毛病,让大人感觉到非常的难堪。

表现三:没有正确的坐姿,甚至出现乱敲桌子、碗筷的现象。

表现四:吃相不雅观,对自己喜欢的菜大口咀嚼,塞了满满一嘴,或者是用自己的筷子在餐盘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吃的,餐盘如“战场”一般,非常乱。

表现五:以自己为准,没有对长辈的尊重和礼貌等。

二、如何纠正小学生餐桌礼仪的教育

1.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认知和训练

良好的行为养成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在最开始要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训练。学校方面,可以利用课堂的渠道对学生开展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的活动课程、午会和课间进行对文明用餐的宣传,还有用餐礼仪细则的落实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教育手段,增强记忆。例如,把用餐礼仪变成儿歌,在课前、开饭之前让学生朗诵,把这些习惯形成一种意识,让学生可以改掉自身存在的餐桌上的不足之处。

2. 营造氛围,争取“文明用餐”章

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掉自己原有的习惯,树立起良好的用餐文明,可以在班级里营造出来用餐文明细则。在每个班级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他们需要改善的争章要求,学校进行统一的刻章和图标的制作,然后把需要实现的目标制订在墙上,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进行不同的训练,鼓励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训练,争取为班级得到奖章和荣誉,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用餐礼仪,改正学生的行为,通过竞争的方式把这个行为养成的时间缩短。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改变速度,可以在广播或者是比较大的会议上对获得奖章多的班级进行表扬,营造一种用餐礼仪“比、学、赶、超”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为班级作出贡献,并且不断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

3. 主题研讨,达到最佳教育实效

在班级班会上,可以把“文明用餐”形成主题教学研讨的形式,通过教师的渲染和教学,提升班级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用餐”的重视程度,每个班级都要积极宣传文明用餐的重要性,对于开展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让大家都能找到更好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加上自己在班会上的不断宣导,能够改善学生不良的用餐习惯。

4. 过程性评价,将行为习惯逐渐内化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表现出来的用餐结果,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关注整个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其他方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自我评价还有相互评价,在家长会上,也可以让家长说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改变。通过这样的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调整讲课方向,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讲课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内在行为修养。

总之,纠正学生的餐桌礼仪要从小做起。但是,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很快有非常大的效果和进展,所以,教师应该细化教育目标,把每一个细节内容落实到讲课内容上,并且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统一,让学生的行为素养逐渐形成,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息化成熟度下一篇:语文复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