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2024-05-18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共12篇)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1

尽管我国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

1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地位上的困境。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 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认为体育无关大局, 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 忽视体育工作, 有的人认为农村学生的日常劳动就够了, 不需要体育锻炼。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就得不到适当的承认和尊重。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没有从“健康”与“素质”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学校体育。有研究表明, 有地学校任意更改教学计划, 缩减体育教学课时, 体育课时经常被挪用, 部分学校毕业班级甚至没有体育课, 因而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1.2 师资上的困境。

1.2.1专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总体上较低, 培训深造机会也比较少, 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农村, 小学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都是代课教师,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学习, 体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更无从谈起。另外, 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1.2.2师资结构失调。当前,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结构十分不合理, 如数量结构失调, 性别失衡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80。现有的研究表明, 目前农村体育教师的数量少, 专职体育教师更少。刘刚等人研究表明, 目前,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也不合理, 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失调, 男教师所占比重远远高过女教师, 为4.8:1,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生理、心理等方面教学开展。1.2.3职业发展出现困境。当前, 由于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可度较低, 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 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使得他们感到工作压力大, 待遇也不尽如意, , 很多体育教师由此产生了职业上的倦怠, 所以在工作中, 应付了事, 上课多采用“放羊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工作态度, 已严重影响到了学校体育教学。1.2.4教学出现困境。体育教师的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手段陈旧。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虽然很多学校在表面上推行素质教育, 实际上仍是以升学率为追求目标, 忽视体育等。还有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并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因为很多中小学的体育上课形式是全班教学, 教学内容也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另外, 由于师资的缺乏, 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不能正常开展, 从而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1.3 场地器材困境。

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便是场地器材。由于农村中小学投入到体育中的教育经费较少, 使得体育场地种类和数量严重不足。刘振宇等人调研表明, 贫困山区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状况普遍较差, 乡镇、农村学校对体育器材需求的比例数分别占到53.73%、69.62%。许多农村小学运动场地就是一块空地, 没有体育基础设施, 上课也仅有一些自备器材, 如跳绳、橡皮筋等。可见, 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体育经费困境。

体育专项经费投入是使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条件, 缺乏经费势必会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简德平调研中指出, 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且不平衡, 有12%的中学和18%的小学根本没有专项体育经费。还有的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的体育专项经费娜用于其他“主课”的教学器材等, 体育课只使用一些简单的器材, 甚至不使用器材, 这势必影响到这些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2 摆脱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困境的对策

2.1 结合城镇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学校体育工作方案。

各县 (区) 教育部门应该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共同编写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 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工作部署中, 各乡 (镇) 中心校应结合所在乡镇的实际情况, 动员各学校的体育骨干力量, 全面总结自己乡镇开展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困难, 送呈上级单位, 最终制定统一的学校体育工作方案并严格执行, 使体育工作目标与任务明确、评价清晰,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2.2 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首先, 应该注重将体育与健康有机结合起来, 相互渗透, 真正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其次, 要淡化“金牌意识”, 它仅作为手段, 增进健康才是我们的目标。最后, 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着选修课等组织教学形式,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开设一些运动项目, 学生具有很大自主选择性。

2.3 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 鼓励发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缓解少许器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调动每个体育工作者积极性, 按照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津贴;学校领导对工作出色的体育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组织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2.4 保证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

在体育课开展方面, 中小学每周必须确保两节体育课, 体育课不能随便占用;各中小学应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课间操的开展, 并要注意课间操开展的质量;学校每天下午应该留出一节时间用于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 每周能保证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

2.5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方式。

课外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也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因此农村中小学学校应当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力求项目形式多样, 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具备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以实现课内外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2.6 制定适宜的体育考试内容与健全学生体育课程考核。

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当重视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环节, 防止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 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尽量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李亮.我国西南诸省 (区) 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6) :45.[1]郭李亮.我国西南诸省 (区) 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6) :45.

[2]徐宏.贵阳市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2]徐宏.贵阳市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3]刘振宇等.保定山区中、小学校体育现状调查[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3]刘振宇等.保定山区中、小学校体育现状调查[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4]刘刚.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4]刘刚.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5]简德平等.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5]简德平等.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2

远程教育工作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转变成了教师手中理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通过长期的努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我校远程教育工作“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就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

为了使设备和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考核办法,并将管理和应用纳入了常规工作,对卫星资源按时下载,分类整理并及时公布。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坚持做到有计划、有专题、有目标、有考勤、有考核,要求中青年教师同步过关,年长者同步跟学,形成了领导带头学,中青年教师刻苦学,老年教师尽量学的局面。校长定期对此项工作查看,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远程教育”工作领导重视,不可忽视,从而激发了教师搞好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二、抓好落实

为了把学校远程教育应用真正落到实处,使其规范、科学有效地运行,我们注重一是建立健全应用工作的基本要求,完善“一表三册”,确保设备应用课时每周不少于30节,学生收益率达90%以上,教师使用率95%以上,做到了远程教育课表进教室,及时填写使用登记册,并且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之中。二是重视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师资培训,每周二、三下午第三节课分别为语文和数学小组培训,采取学校考核同培训教师考勤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教师学习。培训学习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教学中逐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形式。在教学应用中,老师经过研讨、探索,将远程教育资源同学科知识整合,对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收效很大,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开始由部分教师不会用,变为会用,怕麻烦不用,变为上课老师爱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真正变为远程教育真正为教学服务,把所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之中。四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负责接收信息资源,收集各类课件,刻录光盘,为一模式设备提供播放光盘,并且保证设备安全正常的运行,出现故障及时排除维修。尤其是遇到大风天气,致使卫星接收站时常会出现无信号故障,每次校长都会亲临现场,排除故障。

三、成效显著

通过全体师生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资源应用已初见成效:一是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用技能和教育教学平。同时,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踏实实在,老师们又能刻苦钻研,本学期我校在县远程教育应用与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肯定。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有些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加强。我们将不断改善条件,改进方法,密切配合,使远程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太平示范小学 2016年7月10日 2016年春太平示范小学

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发 篇3

所以,农村教育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发展农村教育,还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等。国家已经加大了资金投入。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师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重中之重。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同样能够成才。要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农村教育。

在“十一五”教学规划教育改革中,教育资源的内涵更加丰富。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课程资源,多媒体、实验室、图使馆、科技馆网络信息等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就我校近年来创设多媒体教室,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电教室全部联网。实现班班通,丰富师生教学资源。我们还对学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国培教师人数占我校总人数的80﹪以上,大部分教师,都从远程教育中,获得了丰富的网络教育教学知识应用。

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开发,远程教育就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及学生了解最新教学知识的最好平台。远程教育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鲜的教育咨询、教学方式、课堂模式传递到农村中来,这样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农村中小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是国家为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素质教育而精心建造的教育资源网络,为了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扎实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资源应用的策略是我们目前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只有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才能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学生一样优秀的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村师生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从目前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学校一直发展比较落后,教学光盘播放点较少,多媒体教室发展缓慢。

为了促进教师充分利用远程设备和卫星资源进行教学,我部门要求利用卫星资源和光盘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然而,经过调查,目前教学资源利用情况运用尚不尽如人意、有些存在教育资源设备闲置、资源下载仅仅保存起来,并没有利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为了更好的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使之为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资源应用的策略是我们目前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课后作业涉及网络查阅计学习等方面,这些其实是指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对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扩大学习面、丰富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着应用效率低、资源陈旧、应用不广泛等。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内有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在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反面教师加强学习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农村教师,观摩关盘,专研和使用这些教育资源,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可以组建本校的资源超市。让广大教师各尽其能,从分发挥各自在本学科的特长,在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研制新的教学软件,把自己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例、教学经验一一摆放到学校的资源超市中,让更多教师学习、利用,达到各取所需,资源共享。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4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既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又能提高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另一方面, 还有助于农村中小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促使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效率和质量取得一定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凸出问题:第一, 管理体制混乱, 体育教育经费缺乏。第二,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第三, 教育设备陈旧。第四,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场地。第五, 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第六, 未能有效开展相关体育课外活动。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不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应对对策

(一) 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同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新闻、报纸、广播等媒介来宣传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有效形成社会舆论, 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促使相关教职员工和广大中小学生重视体育教育, 从根本上摈弃传统“重分数, 轻体育”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帮助家长及时转变旧思想, 促使家长积极支持与配合学校运动会, 为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 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并完善体育教育评估机制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检查评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 充分了解其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第二, 将学校体育检查评估工作当作地区体育发展调研重点,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相应解决办法, 确保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 通过对体育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有效监督中小学校体育相关办学行为, 促使学校重视中小学体育教育。

(三)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办学条件。具体而言,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经费联合投入机制。第二, 合理规划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相关器材。特别注意减小村级中小学与中心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距, 确保中小学生能够获得同等受教育权利。

(四) 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可靠保障。因此, 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 要求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充分了解该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需求, 合理规划, 逐渐增强并完善体育教师配备。其次, 教育部门应当定期检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进度与流程, 加强相关制度化建设, 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个人。再者, 中小学校应当端正自身办学态度, 积极改变陈旧教学模式,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以中小学生为教学工作重心, 提升对体育相关教职员工的要求。最后, 还应当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 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五)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体制, 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 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制定当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的评估方法与标准,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其次, 农村地区各中小学校应当积极成立课外活动相关领导小组, 并且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 负责相关人员的配置工作, 各班班主任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最后, 其次, 农村地区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深刻了解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意义, 最大化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组织、安排、执行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 并定期开展相关竞赛, 促使每位中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四、讨论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做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升农村中小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知、建立并完善评估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迎娜.我国边远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2]朱伟.西部计划—扶贫支教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3]王后森.临沂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荣凤华.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0.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5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教学,管理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教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怎样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一名教育管理者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题。

一、建立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农村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农村学校要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教育网络,形成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党政机关负责的导向机制。

1.各级党政机关要树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和职责,保证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尊师重教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2.各级党政机关要建立政策导向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一纲四法”,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二)建立教育行政机关负责的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严格的管理作为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促使各校建立党建行政管理、教育思想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财务后勤管理、德育工作管理等细化的管理制度,学校党政工团队学生会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各方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促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运行。同时还要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督导。

2.进一步健全教研机构。形成县、学区、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进一步加强教研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坚持定期交流推广工作。

(三)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1.明确学校行政和党支部的关系,学校要实行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要定期向教代会、党组织报告工作并接受审议。而党组织要支持校长履行职责,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代会要对学校的重大事情进行讨论并作出处理,教代会的决议应作为校长决策的重要依据。

2.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管理网络。成立社会教育机构,如“关心青少年儿童教育小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民主评议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假期活动站”等组织。建立多种多样的学校——家长联系制度,如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教育的兴衰荣辱,只有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根本大计来抓。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1.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将教师的工作情况同聘任挂钩,实行优者上、劣者下的合理竞争机制。在职称评定上采用按能力评聘,高能高聘、低能低聘、低的有机会升、高的可以降,让人居安思危,形成人人向上,个个思进的持续竞争局面。

2.工资与工作挂钩。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工资与职称、工龄挂钩的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很合理,职称只是表示学术职位的高低,工龄只意味着工作时间的长短,学历只是学习的历史,这些虽与工作有关并不意味着博士勤劳、学士懒惰、讲师不比副教授工作努力。因此工资与工作脱节是本末倒置。当一个专科学历的人的工资永远赶不上一个大本的工资时,这个人就不是去想怎样教好书而是怎样搞到一个大本学历。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奖励机制

即完善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评选奖励制度;制定和公正实施“名师工程”方案;完善教师“两评四考”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1.建立学历提高培训制度。对学历不达标的采用函授、自考、离职进修等方式进行培训。

2.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年转正合格培训、三年出徒提高能力培训、五年优化培养骨干培训。

(四)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机制

1.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抓好常规教研,从教学业务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

2.加大“科研兴师”的力度,抓好专题研究,从各年级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组织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常规管理机制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对教师进行爱教育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教育,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2.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要求教师按时上下班,开足开齐各科课程,教学各环节明确具体,按时并认真参加会议和各项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奖优罚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建立优质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树立差异性教学观念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且又是有区别的,都有共性和个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可能会埋没了学生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是师生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教法和学法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统一的部分组成的。教法改革应从教学组织、讲授、导入、结课、启发、提问、语言、体态、板书等方面入手。

(三)强化学生管理

1.加强德育,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达到守则和规范的要求。

2.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一日小纠察”活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探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6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展开,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国家音乐新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这无疑是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状况仍令人担忧。虽说新课程出台对于教育发展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更多的体现在城市,但对于农村来说仍旧“换汤不换药”,就目前的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基本情况是:一无教师,二无设施。音乐课不像其它的课程,需要有好的设备、好的教师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去认真学习并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现存的问题有:

一是教师严重短缺。近些年,高师院校培养出了大量的音乐教育毕业生,但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另外,由于地方财政等原因,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也难以进八中小学任教,出现了学校急需音乐教师,而大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怪现象”。

二是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首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美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教师专业技能譬如声乐、钢琴、舞蹈等掌握得不够扎实,有的教师学科综合能力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其次,队伍结构急需调整。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是兼职的,另外,由于一些地方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音乐是“副科”,音乐课经常要为语文、数学让路。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几乎名存实亡。另外,音乐教师在评优晋职等方面受制度限制,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教语文、数学。再次,音乐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的音乐教育是简单而浅显的,或者说只是应付一下音乐课,这样一来农村孩子的教育是不规范的,是无法达到艺术教育效果的。只要摸清学生底子,培养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抓好优、中、差工作,组织好课外活动,疏于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便会顺利地过渡到正规的音乐学习中来。

农村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农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上的差异,学习目的、态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从而造成农村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音乐课在中小学校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更因为有了“三个代表”实践,农村学校的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扶助,取得了一定实效。如何让疏于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进入规范化的音乐课堂的平稳过渡,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教好农村音乐教学,一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首先,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其次,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是的,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山区音乐教师最大的责任。

再次,建立有针对性的音一教学常规。

由于以往的村镇小学缺乏音乐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比较随意。担任音乐课的教师一般是本班班主任或者一些兼课教师,所以音乐课常常被占用或者学唱一首歌曲应付,造成学生在音乐课时也就了然无趣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一些教学常规:

1、听着音乐进教室,在音乐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因为农村学生生性比较好动,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我选择了美国影片《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DO-RE-MI”。在此之前我专门到书店去买回这部影片的光盘放给学生看,学生在故事里面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与美好,对里面的歌曲“DO-RE-MI”感受尤其深刻,这样对于教学常规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这首歌曲基本掌握之后,我引导他们理解歌词加上简单的动作,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更是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上课打好了基础。

最后,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实情,我根据几周上课的摸底情况,分为优、中、差四类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自信,课堂上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骨干”作用,既可以认识自身的不足,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学习更进一步;对属中等的学生,我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原有的基础,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对进步加以肯定表扬;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其素质,据我观察,学生基础较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帮助。对未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利用他们的好奇与新鲜发展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情境学习:对那些顽皮的学生,通过分组比赛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充分发挥带差的作用,在课上降低评价标准,只要有细微的进步就大力表扬与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对较内向的同学,我设法消除其胆怯心理,在课间与他们说话聊天,课堂上注意他们的情绪,给以鼓励的眼神,从而改变他们畏怯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把课外活动内容与形式安排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声乐、器乐、舞蹈等兴趣小组,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以带学生到足球场去做一些音乐游戏,把学生集中在操场观看一些少儿艺术比赛,进而巩固在音乐课中的教学小成果。这样不但把学生从课堂解放出来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各种节目中积极进行歌、舞、乐的表演,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音乐是快乐的是不分地区界限的,是一种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简单方法。要让农村的孩子进入正规的音乐课堂,只要摸清底子,培养兴趣,教给学生方法,抓好优、中、差的工作,组织好课外活动,农村学生便会顺利地过渡到正规的音乐学习中来。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教育改善

公平即为公正, 一般指的是参与者 (人或团体) 的各项属性 (包括收入、获得等) 机会平均、合理。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行政, 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 是政府的责任。公平性是我们配置教育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教育显现的不公平性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 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上。农村教育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 也是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 不少乡村中小学校也盖起了教学楼, 开始有了多媒体, 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农村, 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 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上高中、上大学, 相当多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一、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1. 重点学校制度。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 就是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校身上, 以致重点学校在许多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我国长期以来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 地方财政也是十分注重对强校的投入, 成为“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的标杆。重点学校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为国家迅速培养高端人才, 毋庸置疑, 在当时确实也起了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失衡, 制造了学校等级, 造成学校分化和学生身份的分化, 这种做法对农村学校发展极为不利。这种等级化把多数学生纳入“非重点”学校, 给他们的人格自尊造成打击。一般说, 重点学校分布在省城、地级市, 或许到县城, 而乡村、小镇往往无缘。如果一个学校被打上了非重点的标签, 往往这个学校就很难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现如今, 许多985、211名校中, 农村孩子的比例减少, 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农村普通学校的这一问题。

2. 教育资源配置。

从理论上讲, 人人生而平等, 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利, 任何人都公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教育公平性却不尽如人意, 如教育分布结构不良, 教育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从地域上看, 西部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落后乡村之间差距较大, 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中心论突出, 农村教育往往被忽略了。在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上, 曾经长期是“以社会为本”重于“以人的教育权利为本”, 单说城乡之间的差异就是相当明显的。农村教育往往面临经费严重短缺、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低、学生中途辍学退学较多、留守儿童问题、教师队伍不理想等问题。由于条件有限, 教师的教学大部分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模式, 学生还是听读记背式的学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等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对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音乐学习、美术学习更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普遍不规范的现象突出, 甚至还有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 以至错过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农村教师状况也不尽理想, 拥有正规学历的人不多, 而且向外流失的也很多。还有现在都十分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 也是农村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点滴思考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没有农民素质提高, 国家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科技, 基础是教育。目前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工作应从如下几点进行努力:

1. 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 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首先改善教育环境, 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在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对全国就学的孩子们来说, 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 即让孩子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在教育条件上要平等, 包括教育硬件配置到位和教育软件达标。此外教师队伍也应加强。此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比如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支援, 尤其是当地方财政力量有限时, 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应在财政上予以补足, 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能, 特别是在投资、资助和协助上加强, 尽可能地使贫困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得到均衡发展, 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 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教育评估体现, 以促进教育平等。

我们以往长期实行应试教育, 导致很多人高分低能, 除了升学别无出路,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 也即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让学生拥有良好风貌、真才实学、一技之长。故评估体现也以素质教育为主, 转变教育观念, 考试和分数不作为唯一的标杆, 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农村教育中, 要从实际出发, 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 在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同时, 也开展体音美劳的教育教学,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适当地增加一些农业科技知识, 进行乡土文化教育, 让学生有所思, 有所获。

3. 调整教育政策, 对农村中小学给予一定倾斜性的政策, 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在中国教育问题上, 因区域性经济差异、阶层集团差异以及观念上的差异, 对教育的公平性有所冲击, 因而在教育的某些环节上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倾斜。现在在这些方面已有所启动, 如对农村中小学的午餐补助, 有些城市对异地高考的松动, 农村户口独生女儿考试加分, 有的地区还免费上学等等。据了解云南在2000年时对该省20多个边境县市的小学生实行三免费 (免杂费、免教材费、免文具费) 。湖北省对农村的独女户、双女户, 在就学上也有适当的照顾。这几年以黄冈为例, 农村女孩辍学情况有所减少, 女孩读高中、上大学的比例有所增加, 黄冈师范学院在校女生人数几乎超过男生, 以致过去的传统观念, 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然这些教育政策的调整, 应该具有长期计划性和法律性。特别要注重普通学校的机会均等, 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要大力扶持。比如对师资力量的调配, 让优秀教师到薄弱的地方去传经送宝或挂职支教, 组织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与否, 尤其是农村教育相对薄弱, 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忽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对教育改革不利, 对教育本身不利, 对整个社会不利。故应该从思想上、体制上和法律上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国这几年虽然大搞城市化, 使非农业人口有所增加, 但是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任务依然繁重。搞好教育公平为促进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有利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正常流动, 保障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政策, 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有所推动, 但目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 才能做好这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十八大提出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我们相信, 走真正的“注重公平, 兼顾效率”道路, 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 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4, 27 (4) .

[2]唐勇, 朱长华.学校佳偶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人文版) , 2003, (5) .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篇8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 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而且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 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 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 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 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针对目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 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 与升学无直接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 忽视音乐教学, 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另外, 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 音乐课不统考, 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 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 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 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而且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 遏制了音乐教学的发展。

2.音乐教师素质低。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 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 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3.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 财政收入困难, 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 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 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 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 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 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 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4.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 教师教起来吃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 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 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 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性, 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 有长远的教育眼光, 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 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 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 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学校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 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 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 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 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 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 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 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 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增加音乐设施。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 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 改善办学条件, 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 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 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 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 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 丰富学生的视野。

4.因地制宜, 改革音乐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尊重学生爱好, 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 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 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然而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 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 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 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 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多年来, 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 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 (识谱) —唱歌。这样安排, 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 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 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 把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 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 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 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 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 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 因此,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 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 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 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 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 一种做人的勇气, 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 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9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缺位, 学校教育压力加大

家庭教育为子女的社会化及其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 人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则是狭义教育的代名词, 它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无论从教育的方式、内容、形式上都是属于规范化的教育”。[1]相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言, 社会教育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 笔者认为, 虽然它没有学校教育那样的“正规”, 没有家庭教育那样的“贴近”, 但其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 使得学校走出了村庄、脱离了家庭, 使得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集中在学校, 这就造成了原本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缺位, 无形中也就加大了学校教育的压力。研究发现, 布局调整后, 合并校教师要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与任务, 很多教师指出, “做教师本身已经让自己‘透支’, 再让教师加上‘家长’的身份与责任, 是不现实的”。实质上,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不能被取代的, 两者被弱化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方面, “教师始终替代不了父母”, 家庭教育最为有效的作用之一即家长通过与儿童的互动, 随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布局调整后, 学生寄宿在学校, 无论是老师还是班主任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其所有状况, 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状况;另一方面, 学校教育也取代不了社会教育, 学生最终难免要走向社会, 而与社会的一定接触, 有利于其社会化的顺利进入。调研发现, 目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往往存在一种“学校管理孩子”是应该的想法, 这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自身不负责的做法。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构建起的教育网络同时发挥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隐性功能在消失

学校是教育得以实施最为有效的载体, 布局调整使村庄学校消失, 表面看来只是让学生改变了上学的地点, 对其家庭与自身产生了些许影响, 然而实质上, 影响远非如此简单。笔者认为, 对教育功能与本质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分析布局调整的隐性影响。

教育的功能, 又称教育的作用或教育职能, 包括文化功能 (教育可保证人类延续并促进人类发展、传递繁衍和创造文化遗产、调节文化适应性的强弱) 、经济功能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政治功能 (传播政治意识、培养各级各类领导人才、振兴国家民族、增进国家的法制建设、增强国际友好关系) 、社会功能 (促进社会的发展、帮助选择人才、帮助个体社会化) 及个体发展功能 (增强人民的体质、发展个体的智力与能力、塑造人的性格、培养良好品德) 。[2]

社会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意思并不是在教育与具体的生活之间简单地划等号, 而是强调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而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 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 生活蕴涵教育的意义。笔者认为, 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却恰巧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它不仅是一种可供选择和享受的活动, 而且是人类文明传承 (价值观、社会主流观念) 、社会延续所不可或缺的特殊活动”。[3]通俗地讲, 教育培养了能够传递价值观、生活方式的社会人, 社会人在传递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又实现了教育。

已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是从教育的本质或功能去综合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 其实, 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在农村社区中存在, 发挥的绝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功能, 同时还发挥着整合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递功能等。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学校撤并之前, 其周边的小商店为社区中的某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学校此时发挥了经济功能, 但撤并之后, 这种功能随之消失了;不仅如此, 学生玩小商店里买来的玩具, 看似简单的行为, 却在无形中又使学校发挥了文化传递功能, 撤并之后, 这种对于乡村的文化传递功能就部分地消失了;此外, 学校撤并之前, 村民可能在课余时间将校舍作为集会的场所, 开展些文化娱乐甚至培训活动, 学校发挥了整合功能, 而学校撤并之后, 这种场所没有了, 村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总体看来, 学校的撤掉和撤并使原本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逐渐演变成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缺位的教育模式, 而学校的隐性功能随之消失。

三、教育的物质化问题日益严重

笔者认为, “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功利化、物化的色彩, 即教育往往与金钱挂钩”之问题需要引起关注。调研发现, 不知从何时开始, 教育与钱挂钩了, 而且这种联系越来越显化, 如布局调整后,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些的话, 就可以送孩子到自己心中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就读, 没有钱就只能够在不够理想的学校就读, 向现实低头。虽然国家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但实质上某些学生家长认为布局调整政策的实行, 并没有减轻他们的培养负担, “以前孩子在家附近上学, 虽然交些学费, 但不用花费交通费、住宿费, 且伙食费也比现在少;现在学校砍了, 虽然不用交学费了, 却在交通费、住宿费等方面‘平衡’了回来, 总体看来, 并没有减轻我们的负担。”通过调研得出, 农村教育的物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国家财政以及省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更注重硬件建设, 忽视实现主体价值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A县CJ中学王校长指出, “江苏省几年来实行的包括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在内的六大工程, 关注的都是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内容, 很少注重关怀教师精神方面的状况, 其实现在A县, 也许在全国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即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虽然相对工资调整之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高, 可实质上与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的待遇很低……国家或政府对教师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把教育事业做强做大, 应该在强调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 注重对软件的刺激, 让教师主动、积极起来”。其实王校长指出的问题着实在显化, 教师群体的年龄老化问题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如现在很少有年轻教师希望进入教育系统, 如果是在师范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 往往出来会去从事IT行业, 而不是教育行业。受社会价值导向与价值舆论的影响, 有些能力并有适合条件 (如不用回家照顾老人) 的、本应成为教师的青年人都转向了其他行业, 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就越来越低下。

其次, 部分教师是从物质角度出发从事教育工作, 考评也是围绕金钱进行的。调研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其动力也并不是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考虑, 而是为了自身生计。为了能够多挣一些钱, 年轻力壮的教师往往“抢着”担任毕业班班主任, 因为每个月可以多拿近100元补助, 学生考试成绩好的话还可以拿到奖金。调研中某教师对笔者说, “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 可实质上的操作仍为应试教育……国家一次次的进行课程改革, 初衷是好的, 可是这无形中又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压力……摸不清考试的方向了, 学生要看更多的书、教师要备更多的课, 如果不这样的话, 教师的工资、待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只有让学生的成绩高些, 教师才能够拿到更多的钱”。此种情况在小学阶段并不明显, 从初中开始显化, 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可以说, 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好教师就是能够教出能够考高分学生的教师”。未发生改变之前, 教师是不会过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成绩、更看重自己得到的报酬。

第三, 学生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挣到更多的钱在读书。虽然部分学生心中也有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但从本质上来看, 仍是注重教育物质化成果的表现之一, 如很多认为读书无用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普遍认为, “上学有什么用, 出来还是一样的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 还不如现在就不读了, 少投入些钱, 还能多挣几年钱”。在调研过程, 笔者询问过很多学生关于他们理想的问题, 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考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 从答案的根源看来, 他们追求的还是物质。

四、教育的不公平性进一步增长

教育历来被看做是社会“平等化”的重要源泉, 即所受的教育越多, 能够获得的机会也就越多。[4]但从农村现实、学生、学生家长的视角去考虑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笔者不得不说, 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 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学校撤并之后, 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 会出现学生自然的分流。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如果父母重视教育、对孩子还有些许希冀、有经济条件的就会给孩子出寄宿费甚至培养费的, 会把孩子送去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成绩好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 考进好学校的“免 (培养) 费生”, 但免费生毕竟是少数, 多数学生还是只能够留在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的学校就读。最简单的例子, 就是留在村小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没有条件上英语课, 上初中的时候, 他们只能通过所谓“补充练习”快速的学过基本知识以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而这“补充练习”还是老师的“额外优待”。这就不难看出, 分流使学生无形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接受不同的教育, 最终结果难免会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而这种对社会分层无形的强化作用也加剧了教育不平等乃至社会不平等。

部分被访者也指出, “如果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就应该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而不是‘迫使’他们去城里上学”。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即是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总会发生一些畸形的转变, 按照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观点, 客观地讲, 社会地位不同, 受到的教育是不可能相同的, 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他自小就可以去教学质量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就读, 享受层次相对更高的教育, 而农民的孩子往往就读的是师资力量老化、教学设施不完备的村小学, 两者的差距可想而知, 即“教育系统客观地进行着淘汰, 阶级地位越低受害越深”。[5]

五、农村教育的设计思想需要反思

对于国家实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动因, 部分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如范先佐、刘非等指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种自然选择。税费改革之前, 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来源于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及财政拨款 (县乡财政) 。由于国家投入甚少, 县乡财力薄弱,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税费改革后, 随着农业附加税与集资等的废除, 县乡财政收入减少,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通过布局调整改善财政压力大的现状。[6][7]与该种观点相比, 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能够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避免浪费”是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的学者更多一些, 他们指出,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的山区农村尤为合适, 能够解决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办学规模萎缩等问题,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8][9][10]

运用话语、话语权的内涵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设计思想,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讲, 无论是出于整合资源而进行的布局调整, 还是出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进行的布局调整, 其实均是与现代化、城镇化思想一脉相承的, 并且这些思想、理念均被所谓“精英们”所拥有的话语权所主导, 并且, 布局调整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规模能够出效益”、“规模办学等于高效益办学”。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 “在经济上, 它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政治上, 由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转变;在社会组织上, 由单一的、不分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向功能专业化、结构多样化转变;在思想观念上, 由宿命论、迷信、宗教热忱向理性化、知识化、世俗化转变”。[10]而城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三方面。国家大力倡导现代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 后者即追求效率。应该指出, 不论是学者、专家, 还是官员, 很多人都已经认为西方追求效率、规模的发展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但实质上,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反思上述种种主导性话语, 即更应该对现在奉行的现代化、城镇化影响下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进而寻求更为合理、合适的, 真正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教育模式。

六、小结与讨论——什么是好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智力和科学进步的基础,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整个实地调研及文章撰写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考虑教育的公平性, 注重教育的物化功能、忽视教育隐性影响的教育应该不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好的教育么?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应试教育的缺点也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但素质教育的倡导、执行真的能够实现好的教育吗?无论在学生、学生家长的眼里, 还是在教师、教育部门领导甚至全社会其他人员的眼中, 都几近默认“学生成绩、能力能够提高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不过需要指出, 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 更强调的是成绩的提高, 而非能力的提高。可见, 我们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农村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是否是在简单的照搬、模仿城市的教育模式?当听到某教师对你说“现在农村学生的英语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是关于麦当劳、肯德基的”, 你会作何感想?农村的学生吃过、见过肯德基、麦当劳的有几个?这样的教学内容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吗?对学生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导向作用?似乎这些问题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们给予更深刻的思考。笔者认为, 若想在农村地区实现更好的教育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第一, 充分激发、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教书育人, 它可以在一个社区内充分发挥整合功能、经济功能;第二, 教育不应仅关注硬件建设, 还应考虑积极调动软件——教师的能动性, 如果教师有了积极性, 能够发自内心的教书育人, 那么, 教育的功能应该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第三,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农村孩子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着与城市学生的异质性, 不应一味套用城市成功的教育模式;第四, 政府和教育系统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调研中发现, 现在不少政府部门的领导除了学校的安全问题、建设问题, 很少从实质上关心教育的发展, 且不论教育到底是不是“政府行为”, 现行的互动方式都需要引起思考。

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行, 使得原有“村村有小学”的农村办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学校退出村庄的事实入手, 对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育现状与模式等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 布局调整乃至农村教育受现代化、城镇化思想所主导, 学校教育隐性功能逐步消失, 物质化问题日益严重, 不公平性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满寿.学校、社会、家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05) .

(2)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 2007, (05) .

(4) 张金马主编.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 P.布迪厄、C.帕斯隆著.刑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6) 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 2006, (01) .

(7) 刘非, 王屹, 付辉宇.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进行效果好[J].中国财政, 2002, (09) .

(8) 李毅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构建人民满意教育[J].人民教育, 2007, (23) .

(9) 陈尚生.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的措施[J].教育与经济, 2004, (01) .

(10) 苏延.农村教育何以应对税费改革[J].中小学管理, 2001, (07) .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 篇10

1. 教师期盼办学条件均衡配置。

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是以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学校升级,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作用, 采取资源共享等方式, 为中小学艺术教学提供基础条件。从现实情况看, 农村中心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钢琴、电子琴等基本能满足教师使用, 但民乐、西洋、舞蹈器材无法满足;有的小学仅有架漏风长鸣脚踏风琴;必备的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教具十分匮乏;配发的教学光盘等不能充分应用, 没达到预期目标。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有一两个多媒体教室, 但因数量有限, 无法保证每节课都用。有的村连VCD、录音机也没有, 即使有, 也是常坏, 无法使用。

2. 教师期盼新课程培训及评价系统支持。

在新课程逐步推进的形势下,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 抓好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农村艺术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身份复杂。15年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 均为兼任教师。即使是专任教师, 也仅是“爱好型”教师, 或是从幼儿教师中抽调的。还有的是因教“主科”不令人满意被硬性安排的, 名为艺术课, 实为自习课。他们没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 知识结构、技能技法、教学理念等先天不足, 期盼培训。近10年来大多数中学分配了专科毕业的艺术教师, 注入了新鲜血液, 师资有了明显好转, 但小学艺术师资较薄弱。滕州市审时度势, 2005年启动“音美等短缺学科教师培训机制”, 每年在教师进修学校举办脱产一年的艺术教师培训班。学员通过学习胜任了艺术教学, 缓解了师资压力。“教师公平”是人际关系协调、教师心理和谐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有些学校一直回避、忽略该问题。教师本来就承受来自家长、学生、量化等方面的精神压力, 当遭遇同校教师不公平时, 容易失去工作热情形成“职业倦怠”, 导致效率低, 凝聚力差。艺术教师因量化考核倒数, “改学科”时有发生, 其劳动得不到客观评价, 教其他科量化成绩大幅攀升。此现象值得反思, 它严重影响艺术教师队伍稳定, 因此, 期盼管理者直面不公平问题, 探究成因, 健全、重构评价体系, 给予艺术教育系统支持。

3. 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期盼师资均衡配置。

多年来, “优秀生留城”, 农村“明星”、“骨干”等教师往城市调, 使城乡师资差距愈来愈大, 造成一些家长高价择校。实现师资均衡配置、缩小师资差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艺术及其他学科骨干教师流动授课, 城镇教师农村支教等制度势在必行。

4. 在教育公平不能令人满意时, 建议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艺术教育投入是基础, 领导重视是关键。艺术教师应利用节庆日开展活动, 参与筹备“歌咏比赛”、“书画展览”、“手工制作展”等, 体现自身价值, 展示教育成果, 激发学校对艺术教学的投入。

(2) 加强修养做合格艺术教师。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首先得提升自身修养。应踏实学习艺术理论, 欣赏歌唱、器乐演奏等时间艺术;欣赏绘画、雕塑、建筑及民间工艺等空间艺术;欣赏舞蹈等时空艺术, 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 丰富经验, 提升欣赏力、再现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争做“一专多能”型教师。

(3) 走出艺术课不艺术、普通教育不普通的误区。中国的艺术教育存在“异化现象”。中小学艺术教育因指导思想不明确, 失去本质特征, 生成两大误区:一是艺术教育不艺术, 重智、重德、不重艺。二是普通教育不普通, 有“专业”和“职业”化倾向。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性的, 是独立存在的、审美的、愉悦化的。

(4) 做学生的欣赏者。艺术的生命是创造;艺术的灵魂是个性。农村学生有不同的知识架构、艺术体验及个性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参与性”、“愉悦性”和“融合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及交流合作, 热情欣赏个性发展, 不做“冷面判官”, 要做热情欣赏者。

(5) 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利用艺术资源, 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艺术教师的神圣职责。本乡本土的传说、歌谣、古今名人;民间舞蹈、儿歌、器乐;礼仪、婚丧嫁娶;手工工艺等, 均可作为课程资源研发。官桥镇得天独厚,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7300余年北辛文化发祥地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斧、陶鼎等, 显示了当时工艺的发展, 有一件器皿底部有鸟足刻画符号, 被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遗址;前掌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工艺精湛;汉墓群图腾雕刻;人类造车鼻祖奚仲、招贤纳士的孟尝君、汉代儒宗叔孙通、脱颖而出的毛遂等彪炳千秋。民间大鼓、瞎腔、绘画、书法、雕刻等都是绝好的教育资源。

(6) 师生配合, 整合教学具资源。开放的教材给师生带来无限发挥创造的空间, 更给学生带来探索、动手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标、学生审美情趣, 灵活运用课本课程和乡土课程, 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 让其充分展开想象, 发挥潜能, 配合教师做好教学具的筹备, 有效整合社会闲散器材, 改善教学具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农村小学英语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 小学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類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9-02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时面临的主客观困难

(一)农村小学生的“内敛天性”导致开口说英语障碍

农村小学生的“内敛天性”本质有别于城里小学生的豪放、直率,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农村小孩相对于城里的会更加拘谨害羞,所以他们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羞于开口说英语,缺乏自信心,因为担心说错了很可能会被批评,也担心会被别人认为是异类而受嘲笑,因此农村小孩有着很严重的开口说英语障碍。

(二)传统的英译汉英语教学方法,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

很多的老师在教授英语课程的时候,基本都是采取满堂灌,英译汉的方式来授课,比如在教英语单词的读说时,采用非常错误的中文类似法来教小学生拼读,比如在教“student”的拼读时,注释中文“死丢等”;另外,在英语课堂上,一贯地使用中文来教课,比如课堂的连贯串接都是中文,特别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及新单词的接受和扩展,英语课堂的中式化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农村小学生生硬的英语表达、叙述状态。

(三)农村小学生家长忽视小学英语的基础学习

不仅是农村还是城市,家长不够重视对小学英语的基础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拿小学生课外辅导来讲,小学生的课外补课多为语文和数学,而英语辅导则几乎为零。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家长认为小学英语简单,真正的英语应该是初中的事了,所以对小孩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小孩的英语基础,更不能给小孩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英语基础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索

(一)生活化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首先,英语教学内容尽量与生活联系,化抽象为简单,增强小学生的实物记忆。教师应该借用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活动来开展英语,比如在教授小学生学习fruit时,老师可以准备不同的水果模型来加强英语词汇的可见性,pear,orange,apple,banana, grape等;其次,学习不是独立的,在学习这些水果的英语表述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延伸英语学习,比如学习颜色的英语表述,yellow,red,green等,可以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最后,注重生活场景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一些动物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模仿家里的小动物的叫声来表演,并将小学生熟悉的动物和叫声组织起来形成绕口令,方便小学生学习。

(二)创建英语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首先,逐渐改变传统的中式化英语课堂,比如课前的问好礼仪,举手回答问题等尽量用英语表述,而在英语单词的拼读应该是通过增加听说机会加强小学生的记忆,组织小学生进行简单的会话和口述,创设借东西、道歉、问好等各种场景,逐渐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和交际能力。其次,学校要注重小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创造良好的英语语音环境,为小学生创造将语言材料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的机会。首先英语老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英语老师要乐观开朗,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保证自己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另外,英语老师应该加强和小学生的英语交流,比如在校园内相遇,要主动用英语和小学生交流问好,老师的主动可以大大降低小学生的怯场和羞涩,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说英语自信心。当然,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内适时地使用英语词汇,比如surprise,great,easy等通俗词汇,音乐老师则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英文儿歌,尽量为小学生创造英语语音学习机会。

(三)丰富教学课堂方法,保持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持久动力

首先,英语课堂方法要注重多样化,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局限于常用的视听法,情景法,可以结合小学生性子急、好动等特征,加之讨论法,交际法等,让他们参与到活泼、轻松的英语交流情境中,减轻长时间学习英语而产生的疲乏与厌倦情绪,帮助他们保持英语学习的热情;英语老师应该多以赞扬的口吻公平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小学生,要肯定小学生的每一次英语实践,多说you are number one以及very good等称赞语,同时在日常教学时,适当采取比赛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应该给以英语教学充分的重视和认知,英语老师应该根据农村小学生内在特征探索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下滑的原因 篇12

一是家长无心于孩子。

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固守黄土地的农民成群结队地涌进城市, 无论是在建筑工地, 还是在厂矿企业, 夫妻租房打工已成为许多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的首选。为数不多的家长才能把孩子带入城市读书, 许多的家长还是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 孩子成了留守儿。还有一类留守儿———父母虽在家中却因忙于生意而把其托付于爷爷奶奶。大多的爷爷奶奶只有能力和心力管好孩子的吃穿住, 却无心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在家里, 孩子获得了绝对的人身自由, 而缺失了父母的嘘寒问暖。于是, 在不知不觉中, 孩子就学会了逃课旷课的毛病, 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 甚至是打架斗殴。自然, 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严重者孩子厌学辍学。

家长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负面影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自然就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更为可悲的一点是家长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忽视着教育的功效, 轻视了孩子的成人成材以及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一部分家长不再期望于孩子上大学。他们觉得孩子考不上大学, 照样可以像他们一样打工挣钱, 做生意挣票子, 照样穿金戴银, 吃香喝辣, 照样开小车, 坐洋楼。再加之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 家长供孩子上学没了动力和狠劲, 孩子读书习字的目标淡化或消失。在无动力和无目标的状态下学习, 只能是应付, 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只能是直线下降。

二是教师不敢有为于学生, 却疲惫于各项无聊的检查。

教育的手段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农村, 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和家长素质在不同程度上都较低, 这一事实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没有运用到农村教育实践中。即使如鼓励这种好的手段被运用, 形成的负面影响还是较大的:学生只听好的, 不愿接受错误后的批评, 也无法承受小小的失败。故而, 农村中小学教师, 除了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外, 在督促作业完成, 端正学习态度, 加油鼓劲时通常会对学生采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甚至是动之以“武”的方法。正是这一方法的使用, 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放不开手脚, 尴尬非常, 不敢有为于学生。

当孩子进入三四年级的时候, 他们已不再为挣小红花而蠢蠢欲动, 争先恐后。即使老师换了新花样鼓励他们, 有一部分孩子还是很难热起来, 更上层楼。为了督促他们完成作用, 遵守纪律, 端正学习态度, 老师尽己所能说了几大筐的道理, 道理连自己也感动得心里痒痒, 可还是有个别顽童依然我行我素。耐心只是徒劳后, 作为凡夫俗子的老师还是有点生气, 就会拿起孔夫子留下的戒尺动之以“武”———在手上敲几下。奇怪但也合乎农村教育特点的是大部分顽童居然被老师的戒尺唬住了, 变得懂事了。但老师这样做, 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其行为违法了———触犯了《教育法》的相关条文。纵然大部分家长认为老师适当地用戒尺是关心孩子学习和做人的表现, 但也有个别刺儿很尖, 对孩子学习不抱多大希望和无所谓的家长以此状告老师。告老师把孩子在屁股上几竹子打成了脑震荡的事常有。无论敲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敲打得重不重, 只要有家长反映老师打孩子, 骂孩子,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形成了一条此类事件的处理定律:轻者老师受处分, 降级降工资, 重则开除公职。

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 相当一部分老师就选择了“混”。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 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待遇稍有提高时, 在众多教训面前, 他们不愿冒险批评学生伤他们的自尊而受领导社会的责难, 惩戒学生违犯法律而失业坐牢。他们只能从天明混到天黑, 只能伏案备课批阅, 只能应付主管部门的各项检查。教师这条大鱼只能束手缚脚, 怕狼惧虎, 尴尴尬尬, 别别扭扭地引领一个一个的小鱼游。只能痛心地看着一个一个的小鱼无心向前, 游技渐差, 掉队夭折, 甚至误入歧途。

不敢有为的教师能教出优异的成绩吗?不敢有为的教师难道能教出有为的国之栋梁吗?

关于教师疲惫于各项无聊的检查一论, 笔者不做详述, 只举一两个事实。只要领导要来, 教师就要积极地组织学生打扫卫生, 无论上课下课, 无论一节课两节课。这种情形全学年平均下来每周至少一次。教师很多的课余时间也往往被只数页数的各类笔记和心得侵占。时间和精力由不得教师自己支配于教学, 这是教师之无奈。

三是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

农村家庭, 虽大部分已经脱贫, 但也有少数家庭家境贫寒。与家境好的孩子相比, 贫寒之家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称之为贫寒压力。有的家庭虽不贫寒, 但父母离异, 孩子缺失温情与关爱, 造成心理的贫困。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种压力------离异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 孩子自卑或自弃的心理往往会占据上峰, 或者将自己完全闭锁, 不交流不沟通。或者极度地放纵自己, 滥交友乱花钱。对师长亲朋的相劝或无所谓或变本加厉。可预见的是他们可能会养成抽烟喝酒打架的恶习, 甚至是违法犯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年级的升高, 学校压力亦接踵而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苦于作业过多, 老师管得太多太死, 学习生活没意思等。于是他们反感做作业, 反感受管教。在作业压力和管教压力面前, 他们选择了逃避或是对抗, 于是逃学辍学或“就是不做”、“就是不听”。老师言辞稍加尖利或稍加惩治, 他们就以受伤害受侵害为由将老师告上法庭或出走、自残、自杀。`

无论是自卑自弃, 还是逃避对抗, 都可以看出孩子受压能力的羸弱。如果一个健全的孩子连小小的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都承受不了, 他们如何立志?如何积累能力?哪有能力走入社会?社会中就业的压力, 工作的压力, 相处的压力, 为子为父母的压力……他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孩子受压能力的羸弱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是未来接班人责任心的严重缺失。谁敢把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前途交给没有受压能力, 没有责任心的一代人呢?

上一篇:根管充填剂论文下一篇:地质测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