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共12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1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 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受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思想影响, 中国的农民有朴实忠厚的优良传统, 又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如何在农村推进素质教育, 是教育工作重点研究的课题。
怎样在办学条件差的情况下, 搞好素质教育?农村素质教育怎样开展?作为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 是农村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是最基础的教育, 是涉及教育方式、教育指导思想多方面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挖掘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潜能,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 要全面改革过去的教学方法, 推行素质教育, 学生家长必须密切配合、理解并支持学校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向课堂要效益, 又要做好家访, 向农民朋友讲述国内外的教育形势、教育方法, 学生成才之道, 开阔学生家长的眼界, 使他们从封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从智力投资不见成绩的短浅目光中解放出来。实践证明, 家访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小学素质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最基础的, 只有最基础的, 才能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最全面的, 只有全面, 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愿望, 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素质教育在农村不仅是教育内容的冲击, 而是从思想上、培养目标上等多方面的冲击。农村的素质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 要注重培养各个环节。
第一, 要重视品德素质的培养。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农村小学应立足于农村的特色, 立足于儿童的接受程度,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不能让那些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占领孩子的心灵;树立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 不要受宗教、宗族观念的影响。树立榜样不能神化, 不能机械、空洞, 树立学生身边的人, 让学生看得见、学得会。榜样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让学生明辨优劣, 学其优克其劣。对于反面典型也不要全面否定, 要找其错误的根源, 使学生引以为戒。
重视学生政治能力的培养, 让其在复杂的现实社会里能分辨是非, 并能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 有能力与之进行有效的斗争。不要只注重政治观点的灌输, 忽视政治品格的培养。
第二, 要重视智能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经济条件差, 教学设备落后, 这是短处, 但农村有广阔的实践场地, 可有效地利用, 学校安排课程应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能力, 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利用好实验基地, 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寻出路。
学校的教育与管理要深入到学生中, 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表达、写作能力。
第三, 注重学生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里, 竞争更加激烈, 心理压力增大, 节奏加快, 只有道德、人格和心理优良的人, 才能适应。要教育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 正确认识自己, 摆脱小农意识的影响, 合理接纳他人, 处理好人际关系, 合理接纳他人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鼓励、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才能, 为培养各方面拔尖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方面, 做到:书山无路“趣”为径, 学海无崖“乐”作舟。
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 要正确认识自己, 要做学生发明创造的催化剂, 不做万能输血者。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2
摘 要:素质教育是整个提高国民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缩小城乡差距是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是关键,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契机,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有效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是保障。关键词:素质教育 道德修养 农村教育 优化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一、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第1页
(三)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四)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一)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2页
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个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
(二)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三)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优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第3页
(五)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全面而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奠基各类人才的素质基础,其素质基础,除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是要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品德、兴趣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为此,特提出素质教育质量要求:
第4页
(一)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基础素质,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在无自觉意识努力的条件下,做好每一件事。习惯又是一个长期训练、习得的过程,从小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无穷,学校要求学生具有四方面的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
(二)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对学校开设各门课程能达到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例如: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知识结构;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基本数学思维及运算知识能力;音乐学科要求具有基本的乐理知识,会试唱,掌握1-2件乐器等。
四、精心组织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发挥特长的平台。吹、拉、弹、唱,各种友谊比赛,制作节目卡片,雕塑、折纸等艺术品,搞小发明、小创造,让学生大胆实践,尽情地表演,尽情地发挥。学生的语言行为、思想道德、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将会在各种活动中真实地体现出来,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活动时机,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煅炼,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访问文明家庭、科技兴农示范户、饲养专家;调查科技兴农、厂矿开办、劳务输出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慰问单亲老人、残疾人、孤儿。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
充分利用农村学生家庭拥有土地的优势,教给学生科学栽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方法,让他们亲自试验:营养栽培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竹荪、天麻等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果树嫁接、花卉培植等技术。
第5页
成功了,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失败了,再来。为学生将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
第6页
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四)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
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
第7页
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综上所述表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把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放在重点上。学校必须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校本教研、创新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而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修养,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终生。参考文献
[1]王娟.农村小学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M].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2).
[2]曹际升.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第8页
(18).
[3]石兰蕊.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0(1).
[4]董学会.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城乡差异;远程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前教育部部长朱开轩先生对于素质教育有过精辟的阐述:“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素质虽有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城市而言,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停留于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以及校舍改造等基本办学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这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仍然相差甚远。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存在着主观上和客观上的问题。
客观上,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相对于城市,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无论是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资源,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师资力量上,由于农村小学普遍条件艰苦,生活便利性不如城市,导致在农村小学教书的大部分是农村本地人,新一代的大学生普遍不愿意来到农村长期扎根教书。办学条件上,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教育设施,甚至有些学校校舍破烂,缺乏基本的教书场所,更别提完善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设施。当然,经过近些年的整改,农村总体条件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差距。在教育资源上,城乡经济实力的差距导致这一项农村学校失分更多,这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着政策因素在内。最后,教学方法上,由于城市学校能够与外界很好的沟通,各同行之间相互交流频繁,更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得以不断创新。而农村在这一方面显然要落后许多。
主观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家长。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二是来自当地的教育主管者。素质教育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没有被地方教育管理者认真领会和贯彻实施。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的主要评价仍然集中于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有些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表现。
二、改进农村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与建议
农村素质教育质量制约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基础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将是新世纪前半叶农村开发和建设的中坚,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对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性影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抓住课堂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教育才能现代化,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农村实施。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者的思想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亿万青少年的发展。因此转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是广泛开展农村素质教育的前提。另外要扩大宣传,使广大家长知道,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对于国家未来重要性和益处。只有从主观层面改变素质教育参与者的思想,才能真正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只有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才可能会有农村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支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这项事业具有吸引力的基础上。另外要不断强化现有农村的教师素质提升,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还可以进行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尝试实施城乡在职教师之间的定期交流与合作。
再次,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到相当程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远距离教育模式。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师资薄弱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远程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的平等性。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课程、课件去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充分条件。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要保证图书、体育用品、乐器等基本的教学用具供给。发展农村素质教育,必须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素质教育的标准化,完善农村素质教育所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这些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協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三、总结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农村小学要强化教学改革,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就要做好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如何合理运用考试和评价手段等,并将工作落实到位。农村小学教育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抓住自身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优势,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乃信.遵循素质教育目标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J].山东教育科研,1999(01):4-8.
[2]何传军.目前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02):20-22.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篇4
一、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 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这与过去的一贯“应试教育”体制是相对应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 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然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 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学历、职称与教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二、教学设施问题
教学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设计也是空谈。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而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较多的教学资源硬件做支撑。而这一教学资源目前在农村小学普遍缺乏, 学生没有获取知识、信息的图书馆; 没有拓宽视野、增强理解的科技馆; 也没有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博物馆; 更没有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资源。
三、教师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农村小学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课程标准的把握, 更多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 选送意识不强, 起不了专业学科的引领作用, 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把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难以担起形成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重任。加上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缺少师资培训的条件,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领导者的认识问题
校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与引领, 素质教育的实施很难推进。在农村, 部分小学校长仍以试卷分数评价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等待、观望措施, 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 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是教师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这种非“业务型”校长虽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 但自身业务素质薄弱, 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研究, 使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地领导、组织和管理, 并且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五、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1. 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 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摆上日程, 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每所小学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 整合资源, 科学规划, 积极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合理配置资源, 有效遏制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2.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目的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培训, 提高学科专业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教师的自学、自研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强调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3. 正确认识、理解素质教育, 必须明确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目的与规划
此次调查针对淄博市罗村镇中心小学的素质教育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农村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提高,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罗村镇中心小学的素质教育现状
(一)罗村镇中心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罗村镇中心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 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罗村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方针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三)罗村镇中心小学的教育优势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罗村镇中心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罗村镇中心小学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三、罗村镇中心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罗村镇中心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四、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罗村镇中心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罗村镇中心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罗村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罗村镇中心小学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罗村镇中心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
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
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4、要健全听课制度;
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罗村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强乡镇中心要亲自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要对罗村镇中心小学实施严谨的英语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英语入门的重要性,紧迫性;其次,实施英语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重大措施;再次,要抓紧制订开课规划;最后,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策略。
五、总结与收获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6
(一)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转公或代课教师转正而来,他们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下、思想守旧、不求上进。即便如此,还由于近几年县城学校的扩充,一些较优秀的教师纷纷被选拔入城,致使一些学校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同时,教师结构严重失衡。以笔者所处的学区为例,全区有11所小学加两个教学点,所有教师虽有112人,但因一些学校的学生数过少,致使教师缺员很大,往往他们一人要顶几个人来用。再从他们的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仅占15%,30——40岁的只占25%,其余60%以上的都超過40岁。就知识结构看:4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大多是民转公或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生事物慢,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而各种课改培训、业务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等在当今时代显得苍白无力,用大多教师的话说:“所谓的各种培训基本上交钱就合格”。有些老教师说:“我们也想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方法,但新教材的课到底是个什么样,怎么上,我们拿不准。”还有些老教师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的老鼠就是好猫。”言下之意是说只要能让学生做来几道题、考出高分就是好“猫”。本镇一小学校长告诉笔者:“我们学校教学成绩的提高,就是靠教师没白没黑地干,靠山里孩子刻苦能学,没别的好法子。什么素质教育,我们根本没有多想。”
此外,缺乏相应专业师资力量也是阻碍素质教育推行的另一大因素。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实施需要大量的相应的专业师资,事实上,当前农村学校大多都是些七八十年代的老教师,新补充的师资又很少,而且艺体专业的更少,许多学校数年来都没有分配一名艺体教师。以本镇中心小学为例,全校近500人,没有一个体艺专业教师,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将体艺类课程排在课表上,实质上是被语文、数学、英语课代之,学校课程就更无从谈起。这根本没有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
(二)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无能”与“缺位”状态。由于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的表现不尽人意,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我行我素,不做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无稽之谈,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端危险的。
(三)部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仍在逐渐拉大。以我所在县城的农村教育现状为例,城乡条件与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孩子的成绩高了,就说这个老师有能力,教得好。当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城里的学校比起来,往往是天地之别,但农村孩子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能就近上学,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因教育的不均衡事学生受教育的差别日益拉大。
二、农村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应深入调查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了解新课标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度,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引入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应着力应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学院,或者与各高校教育系等建立互助关系,提供比较可行和效率比较高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虽然,从去年开始在西部实施国培计划,开设了小学所高科目的培训,我镇先后有25名教师参加了国培学习,全部“合格”,这个合格为上什么被我加上引号呢,因为全镇的大多数老师都身处在偏远的小山村,没有网络,怎么通过网络培训学习达到合格呢!为了完成国培学习,只好让有网络的中心小学同事代为学习,完成了网上培训。见于此,上级部门应加大教育投资,为偏远的农村建立校园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赠送专业的相关参考书目也是可行办法之一。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农村教师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在目前城乡差别仍然还比较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国家的法律,运用政策导向,运用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促进城乡交流,促进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轮流工实行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来支教制度,使农村教育具有可靠的师资保证。
(三)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由学校牵头式,建立以学校为主导,联接基层行政单位、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教育网络。学校是联络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支点,在教育网络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参与领导和决策,宣传家教知识,帮助家长提高素质,主动争取党政领导和各种组织机构的支持,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以此来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和谐互动,形成有机整合的教育共同体。同时,建议社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多一些关注,尽量给农民工子弟异地入学多一些方便,让儿童真正拥有本属于他们的父母的爱。
(四)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努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学区也就结合实际,开设学校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 如果没有很强壮的身体, 就不能担当起如此重任, 所以, 搞好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 各级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要让广大农村青少年从小健全地发育身体, 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 农村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对体育课的教学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的呢?我从事农村学校教育三十年, 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体育课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的薄弱环节。
1. 体育课缺乏专职教师。
农村小学除中心校以外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的, 体育课往往上成活动课。近些年来国家下拨的体育器材不少, 但体育课用的很少, 大部分闲置在库房。
2. 现行的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要求又和
体育器械不配套, 让体育教师无所适从, 虽然上级每年进行体育教师培训但培训回来又带了其他课程。造成体育课教学远离大纲要求。可以说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据了解, 当前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领导不够重视, 因为体育课程没有列入升学考试的范畴, 有的学校只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第二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大部分编制小, 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更何况体专毕业生。
二、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有关领导及体育教师首先应解决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 许多报刊及资料都很少谈到体育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体育杂志上也就是报道一些体育战线上的有名人物罢了, 根本没见到一篇研究怎样教好体育课的文章。体育课和其他课同样重要,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还更为重要, 也应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面对这一光荣而繁重的任务,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就素质教育的宗旨而论, 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均聚焦于每个学生, 因而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到所有开设的学科及面向每个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和谐的, 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共性指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为教育方针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体育工作者和一个乒乓球的世界明星, 就其个体来讲, 都是和谐发展的典型, 但其“五育”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以及发展层次和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异。面向每个学科, 面向每个学生, 就是根据不同学科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佳发展。
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是对应试教育的决裂, 应试教育危害极大, 往往是顾少失多,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几个尖子, 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长大后都能为祖国多做贡献。
综上所述, 要想解决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 必须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同时把体育课列为考核科目, 作为体育教师应首先熟悉体育教学大纲, 深钻教材, 认真备课, 把每一节课都准备得很充分, 很周密。同时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而达到热爱体育锻炼全民健身的社会效应,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 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 自制力较强, 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这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 值得我好好思索。要教好高中数学, 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 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 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 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于化简, 而整理后再平方, 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 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8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不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分层教学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 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 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论语·雍也》)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 孔子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当作主体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些老师不能面向全体, 将合作学习仅仅理解为教师同优秀生间的交流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经意地更加关注“优秀生”的学习情况, 对那些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所谓“差生”不管不顾或存在忽视心理, 没有为全班学生利用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搭建起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的舞台, 这只能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2.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顺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采取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旧模式。教师通常只通过三段法完成教学, 即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进行课外练习、实施学习评价。这种教学体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无法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需求,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并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效益。
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 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除了学习教材外, 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说、学生记。在指导朗读时, 要求集体朗读, 一字一句整齐划一。在指导习作时, 总是强调“要写这个题目”“要这样开头”“要这样结尾”等, 教师机械式地传授书本上的内容, 然后要学生机械式地接受这些内容, 这样的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新模式过于形式化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拘泥于单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但是存在一味程式化执行的呆板教学现象。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真正迫切需求, 只是将教学方式进行刻意地移植, 虽然在教学中更多地夹杂了游戏式的教学方式, 但是这些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 老师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却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核心。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交流, 但是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引导内容, 学生在上述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过于分散、偷奸耍滑、插科打诨, 没有真正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只是在表面上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却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4. 过分强调资料搜集活动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家长素质的提高, 有些老师把很多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势必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 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搜集汇报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材料, 浪费了学生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让学生毫无目的、毫无选择地搜集汇报材料, 对教学是毫无益处的。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只是照搬其他书籍或者是网络中的材料, 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语文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却浪费了课堂学习的时间。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1.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 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 以每个学生都达到自身的目标为教学目标。首先, 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与劣, 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 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人性化教育。在进行分层教学中,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将各知识要点通过娱乐的方式反映出来, 培育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广大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作为教学工作者, 一定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即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 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 也可以采用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
例如, 在写作的时候, 可以带领学生们出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但是绝不能一直采用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们的心一直留在外面。老师们还可以广泛采用以现代多媒体教学器具为代表的各种教学辅助道具, 除了简单的板书外, 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要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3. 优化教学过程, 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不要为追求形式而去模仿新模式, 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 又不拘泥于传统。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 无疑要继承, 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 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 是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的, 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 加强对读、写的指导, 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 而且要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放在重要的地位。
4. 正确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并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能力以及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现实的问题入手, 借助实际背景的问题, 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最终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学生和家长。二要安排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的信息手段来获取信息, 并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的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 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同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完成组织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 2013 (35)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9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调查分析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现状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整体上认识模糊。《教师法》是一部以教师群体为特定对象的法律,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法》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的合法性。调查显示, 能正确回答出《教师法》颁布时间的教师只占到调查总数的36.3%, 其中小学教师为10.6%, 初中教师为44.9%。这个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法制水平偏低。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具体的法律条款认识肤浅。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出教师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 调查表明,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极其有限。有64.4%的教师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师的权利当作是教师的义务, 40.6%的教师将人身权当作教师的权利。《教师法》第十一条第二、第三款明确规定, 胜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分别必须取得中师及以上和大专及以上文凭。调查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法》中规定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最低学历的作答, 整体上达到了82.5%的认知水平, 对中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最低学历的作答, 整体上回答正确率为73.8%。
2.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现状
(1) 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与利益的观念淡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在我国尤其在农村局部地区十分普遍, 但如何获得法律救济呢?从对“如果你的工资被拖欠, 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的作答情况来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信访的方式占31.3%, 选择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的占49.3%, 而选择向人民法院诉讼的只有19.3%。如果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教师对被告主体资格的回答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性, 有68.1%教师认为政府应成为被告, 有20.6%的教师认为学校和政府是共同被告, 认为学校是被告的仅为11.3%。
(2) 依法执教、治教意识淡薄。教师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看法, 也能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 你认为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和“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由于教师的过失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作答中, 近85%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但也有15%的教师认为不应当承担或不清楚。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因教师故意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系教师的职务行为, 学校承担责任是合情合理的, 只不过学校在其后可以追究教师的责任, 也就是“追偿权”或“求偿权”。
3. 农村中小学教师侵权的类型及其现状
(1) 体罚与变相体罚屡禁不止。调查显示, 有83.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体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管理学生, 有15%的教师由于气愤而体罚学生, 有59.4%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轻微体罚学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这充分说明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罚学生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教师对变相体罚的认同率达50%, 这说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不强。同时我国《教师法》还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是教师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但有35%的教师对其他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不会予以制止。为了进一步验证, 我们从对学生的问卷统计分析中也发现, 有84.7%的学生认为教师体罚是为了教育自己, 9.6%的学生认为教师体罚是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利, 5.7%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恶意惩罚, 有36.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存在着教师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
(2)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近50%的教师认为, 把“扰乱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请出教室”是可以理解的, 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有为“参加某种庆典活动而停课的现象”, 62.6%的教师对“将成绩差而升学无望的学生动员回家”是认同的, 这种现象在初中尤为严重, 达80%。同时, 从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 59.2%的学生认为教师曾经将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请出教室, 与教师的回答基本一致。84.7%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他们参加过教学计划之外的一些庆典活动, 其比例高于教师的回答。可见, 在农村中小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制素质的策略
1.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同时创新以往普法教育中采取的将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汇编成册下发, 由教师自主学习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另外, 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校的现实特点, 即学校分布散、每所学校教师少的现象, 集中教师利用寒暑假、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集体学习, 这样有利于减少普法教育的成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说教, 要融入相关案例, 使教师从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学习时, 法律条款的解释是必要的, 但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现状的特点, 对一些具体的有关禁止性规范的法律条款, 应反复强调, 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
2. 学校要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入手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农村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应当从自身做起, 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作为切入点, 在全校上下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氛围。这就要求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得与上位法律相抵触,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学校的许多惩罚性规则, 严重地损害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有的学校规定, 对学生迟到、早退、随地吐痰等可罚款处理, 这是一种明显的违法或越权行为, 在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中普遍地存在。学校虽然有权按照学校章程制定规则并依规则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 但学校这一权利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学校规则本身的合法性之上。否则, 就会侵犯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因此, 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过程中, 相关学校还应组织专门人员对本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凡与上位法律相冲突的规则, 必须予以纠正, 真正实现民主治校、法律治校。
3. 要进一步认清教师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以及责任承担的主体
教师侵权具有特殊性, 即职务侵权, 不仅要追究教师的责任, 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论是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在教师职务侵权行为发生后, 大部分认为教师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只有少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要负法律责任, 很少有人意识到教育行政机关负责人、学校领导因失职、渎职等也应承担法律责任。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肩负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 教师的职务性质是“公务”而非“私务”。基于教师职务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仅要追究教师本人的法律责任, 更重要的还要追究学校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这样, 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 从根本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启迪学生的法制意识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 教师的影响力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侵犯自身权利的现象认为是“对自己好”。因此, 为了有效遏制教师侵权案件的发生, 我们认为,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在中小学应当开设必要的法制教育课程, 同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只是法律条款的解释, 还应当辅之以具体的案例, 使学生能够从直观上感受到教师这样做的行为是错误的, 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必要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
另外, 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建立起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侵权现象的发生, 我们认为, 仅靠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不够的, 必须要达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 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育督导机构, 有效地监管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5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10
1. 政府一方应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呈现出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事业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 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不够平衡。显然,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各级政府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和“两基”攻坚工作绩效, 改善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设施匮乏的现状, 促使农村教育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外, 除了中央投资和国家则政的补贴农村体育经费外, 还应通过广泛吸纳社会捐赠、资助、基金会资助、团体和个人赞助等形式增加建设投入。
2. 教育主管部门一方应健全机制, 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分配体育教学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落实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管理和使用, 把农村小学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除全部兑现学生公用经费外, 还要切实解决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校舍建设、教育装备等资金缺乏问题。着力资金调控, 建立资金流失、浪费追究制度, 实行资金收支报批制度, 强化领导资金责任审计, 严格控制非教育经费资金开支, 尽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抑制债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核实各校债务, 帮助学校制订还债计划, 监督学校逐步偿还债务。国家从2007年起, 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是一件惠及亿万学生和家庭的大事、好事, 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好事做好、做实、做到位。我们要精心部署, 认真做好工作,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特别是各级财政投入的落实和及时到位。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保证教师的合理收入。[1]地处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期待各级财政投入的落实和到位, 希望为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事业做出实事。
3. 学校一方应具体落实学校建设问题, 拓展信息交流渠道, 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新义务教育法已经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 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建立合理的分担公共教育的长效机制,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 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各地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 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思想观念, 大力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建立起城区学校带动农村中心校、农村中心校公里带动各村小学, 强校帮弱校、弱校学强校的网络机制, 从而使校际间健康协调发展。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各项工作条例, 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转变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 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另外, 随着国家在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 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云南省为例, 据统计“云南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资金4亿多元, 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1299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06个、计算机教室1435间, 工程建设已经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97个县, 覆盖率达到全省农村中小学的73%, 其中9个州市全面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2]。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更应该与外界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 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远程教育灵活多样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4. 教师一方应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谈到:“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规模。继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1]这给了我们一个导向和要求, 教学资源配置和整合势在必行。改变城区教师过剩, 而农村小学缺编严重的现象。各级政府应加大布局调整力度, 将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的村小撤并、整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应迅速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扩大专科毕业生的分配比例, 要想方设法引入年富力强的人才, 逐步改变教师老年化的状况, 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尽快达到年轻化、专业化。继续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检测, 教师进修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业务培训, 扩大业务培训面, 拓展业务培训深度。各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业务轮训。要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的作用, 多为本校教师上示范课。举行诸如“骨干教师引路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教研组研讨课”、“期末复习引路课”等活动, 锻炼课堂教学艺术, 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广泛开展教师帮扶活动, 认真做好业务尖子、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训, 采取切实措施, 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另外, 当前最重要的是向广大教师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 宣讲新课改的做法、途径, 提高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改革。
5. 学生应该积极向应素质教育参加体育锻炼, 积极学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成功的本钱, 健康是最重要的, 没有健康将一无所有。学生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 参加体育锻炼, 以健康的身体为认真学习提供保证。2008年奥运会我国取得了空前成功, 但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 而不是一个体育强国。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在农村,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增强国民体质的基础。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抗病能力较弱, 在冷空气过后患感冒等呼吸性疾病的小学生比较多。在许多农村医院儿科正在成为医院的主要阵地。以耿马县的医院为例, 每天就医的儿童达到一百多名。遇到气温下降, 流感肆虐的季节, 患儿多达三四百人。有些学校班级在感冒频发的时候, 请假的孩子接连不断。这些事例都说明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但孩子的身体素质下降了。由于体育事业的滞后, 许多体育先天条件优秀的农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被埋没。这些问题在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存在的。农村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祖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重视体育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 农村小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积极学习, 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
总之, 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建构“五位一体”体系, 各方要践行“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政府负责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搞好分配和管理, 学校整合校内资源, 加强建设, 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身体素质, 积极参与学习。五方共同发挥主观作用必定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7-01-02.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以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三大内涵较传统教育更切合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对教育的客观需求而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基础教育之重点的农村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国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意义显而易见。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者,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才能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局限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农村,教育实际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认识,考分、升学率成为农村评价教育成果好坏的标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最大(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子女跳出“农”门;对教育主管者而言,则采取将学生人为地划等分班,对教师采取以升学率论奖惩等狭隘管理手段;对教师而言,教学行为无意间偏离了教育原则,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一俊可以遮百丑”;偏爱少数优等生,忽略后进生,等等。这样就使学生普遍成为社会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高分低能儿”。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2.农村的办学条件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甚至有些学校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3.农村教师素质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来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4.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定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鼓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教學水平低下,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教育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农村基础教育位置何在?教育立足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站在未来人才高度来审视当前农村教育,我们发现,过去应试教育立足知识本位,产生的各种“合格产品”的内里却存在着“质量问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往往学业合格,而价值观、人生观个人的思维方式劳动技能等参差不齐,并不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所以,教育界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立足于能力本位,将纯粹的传授课本知识变革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上来。基础教学是为小学生受到进一步的教育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论断,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这种思想的转变,就不会有教育的振兴,人才的盛世。
2.教学方式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关起门来搞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开放型人才的。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教育者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方法,突破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内容在书本的局限,实行课内与课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长见识,开眼界,增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开放社会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
3.教师素质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
如果在知识水平的传授上是“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那么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同样可以这样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教育方法、手段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又是“能力培养者”。要达到这一要求,就不能简单以教师原来的知识水平来论其胜任程度了。欲变农村教育必须先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扎根的必要前提。当前,教师队伍的最大缺陷就是技能课教师少,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给学习方法的教师更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进行两项工作:一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狠抓体、音、美、劳等“副科”师资力量的充实;二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4.教学内容由脱离实际向贴近农村经济建设转变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能力活动课的开设会影响文化主干课的教学效果;二是认为开设了体、音、美、劳等课程就是素质教育。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压缩体、音、美、劳课程教学时间,身体、心理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被局限于课堂内,束缚在课本上,能力培养缺少训练。另一种是以应试教育的姿态开展了一些脱离生活、生产实际的体、音、美、劳课程,结果事倍功半。农村的孩子踏入生活,连基本的生活、生产能力也没有,这不正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吗?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实际和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基本知识,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教育,以此推动农村人才培养、生产示范和科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5.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城镇和农村。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6.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多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和实施,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2]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 篇12
关键词:素质教育,障碍,清除障碍
素质教育已开展了若干年, 在很多地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教育表现更加突出, 学生素质普遍得以改进, 教学成绩大面积得以普遍提高, 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 但在农村表现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 我认为开展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存在如下障碍。
一、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开放不够
站在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讲, 要提高语文教学, 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不是说农村语文教师不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而是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能为学生提供的条件, 除了课本外, 就是学校的图书室。而农村中小学校内的图书室绝大部分处于长期关闭状态, 或者只是对教师开放, 而教师到图书室借阅图书用于教学方面的却并不是很多。其原因除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家庭负担较重, 思想上、经济上压力较大, 中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外, 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图书室里的书籍, 不是多年没有添置更新, 就是添置的图书知识点重复多, 文中观点不够新鲜, 要不就是印刷存在质量问题, 激发不起教师借阅的兴趣, 那就更谈不上能激发学生借阅的兴趣了。
二、农村中小学微机室对师生开放不够
虽然各学校都配有微机室, 但这些微机室的微机绝大多数都没有联网, 因为这些微机室的主要任务是让微机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方法, 不是让学生在微机上自由地查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资料。退一步讲, 即便是联网, 也常常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学校的学生少则几百人, 多则上千人, 而微机室只有一个或两个, 一个机房也只有二三十台, 多至四十余台, 而学生一个班就五六十人, 在微机课堂上一个学生根本平均不到一台机子。如果不是上微机课时间, 学生在校活动就让做文化课作业挤占完了, 因此到微机室去的机会就更少, 更不要说学校也不会给学生开辟课外上机时间。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来接受知识, 尤其是接受与课本相关知识的条件受到了限制
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 寄宿生多, 走读生少, 可无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 上完晚自习后绝大多数都在八点半左右, 学生除了回家回宿舍路途中占有的时间外, 再把床铺整理一下, 把头脚衣物清洗一下, 洗漱完毕后, 把当天没有做完的作业再补充一下, 大概就到九点半左右了。这时一天学习所带来的疲劳早已累得他们呼呼大睡了, 因此, 晚上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接受相关知识尤其是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条件就受到了限制,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 毕业班的同学要补习功课, 非毕业班的学生还要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四、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
部分农村教师,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受生活所困, 读书不多, 接受的知识面狭窄, 不能把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跟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 从而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再者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往往是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在课堂上随心所欲, 任意发挥, 缺乏创新, 更不能教给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造成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感觉走, 不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后果就是要不劳而无动, 要不就是整天浑浑噩噩, 师云亦云, 做知识的搬运工。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推荐阅读:
浅议农村小学素质教育06-08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12-07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08-12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08-14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心得体会07-30
农村小学生基本品德素质缺乏的原因浅析05-23
农村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论文:农村小学生写字教育对策12-08
农村小学幸福教育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