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2024-09-28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共12篇)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的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 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 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 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因为他们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本身素质就低, 还有的家长在外打工只有靠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抚养, 他们更没有时间教育这些孩子, 甚至不懂得教育孩子。像有的学生在学校疯打闹吃点亏, 家长都要到学校亲自找学生算账, 甚至胡闹, 根本不知道找到老师解决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做为一名农村教师需要着眼细节, 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知识浅薄, 经验欠缺, 经历短浅, 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 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生活习惯抓起, 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 进出门的礼仪, 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 培养他们从小事做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 在校园内轻声慢步行走,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上学衣帽整齐, 佩戴好红领巾, 同学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 尊老爱幼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 却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之上的。

二、突破重点, 从关键抓起进行养成教育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错过了关键期, 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 甚至终身难补。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 严格要求, 正确引导, 强化训练, 例如, 我们班有几名同学到工地去捡钢筋、铁丝, 到破房子上扒钢筋, 有的还是有用的也拿去变卖。把路边搞宣传的小旗拔掉拿来玩, 针对这两件事我在班级进行了一次《我们要做一名什么样的学生》主题队会, 让学生充分发表建议, 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各抒己见, 踊跃发言, 所以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细、抓早、抓紧、抓实, 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让他们在生动形象中去体验,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

三、增强合力, 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

我们教师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周一到周五,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周六周日两天, 因此我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 要求家长要抽出时间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所以, 要得到家长的支持, 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统一。班里有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很认真, 书写工整, 可是家庭作业书写潦草。时间一长, 孩子的字会写不好, 而且容易使学生有两面性。所以我在家长会上请家长协助检查孩子家庭作业书写情况, 同时讲清为什么这样做。和家长沟通不一定总是召开家长会, 一封告家长书, 一个电话都是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总之, 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抓住关键从点滴做起, 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学科教学;规范行为;爱心桥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对子女不重视教育或缺乏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就落在教师的身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养成教育标准化

近三年来,我们研讨开发出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编写了《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学校课程,每周利用两个晨读时间进行专门教育。通过小学六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养成教育素质不断提升,其作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业水平的效益明显。

二、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养成教育渗透化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最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具养成行为习惯认知教育的功能,经常是用小故事来阐明道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笔者在教授《怎样面对困难》时设计了“我遇到的困难”、“怎样战胜困难”、“困难面前不低头”、“我想这样做”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提出克服困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用座右铭、名人故事、成语、锦囊妙计等激励学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笔者还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困难我不怕》作为他们课堂行为的奖励,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又为培养他们面对困难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着眼凡行小事,实现养成教育生活化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例如,引导学生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讲卫生,爱清洁乃至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规范,学习用品摆放,进出校门礼仪等,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知行结合规范行为,实现养成教育制度化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小学德育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入手,讲究教育实效。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约束行为。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家常规》以及《中堡镇中心小学班级、学生星级评比细则》,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年级特征、行为表现,拟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安排好训练重点,同时还制定《行为规范评比办法》,习惯训练时,低年级老师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中高年级多以活动体验、疏导结合为手段强化进行。

五、搭建爱心桥梁,实现养成教育亲情化

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由于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为达到自己相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

其次,学校教育中一味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老师良好的愿望,在校内建立一个纯净的“理想空间”。结果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上钩,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2.研究内容:

对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的。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自2006年9月立项以来,我们分以下几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①强化课题组织管理,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主持,吸收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步骤,研究负责人推进落实。

②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在做人方面是有爱心的人,在做事方面是有规则意识的人,在学习方面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利用调查问卷对5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写出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进展。

(2)研究的实践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

①注重实效,探索机制。根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分解各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系列制度;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构建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②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共同局面。学校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评比,每月的文明学生评比,先由家长对其子女进行评定,评定其子女在家是否是好孩子。

③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加强与校外机构的联系,带领学生参观部队,通过军操表演、内务整理等,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在东螺厂参观中感受到规则意识、诚信教育,在陶瓷学院参观,感受了学习的气氛等。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文明学生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3)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其间,先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结题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实践法: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和达标的评比为手段,在全校进一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调查法:本课题组调查了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组对有关理论做了综合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良好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首先每个学生在做人方面有真心、负责任、明礼诚信、乐观豁达。其次在做事方面,能“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还有在学习方面,做到“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2.学校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学校以课题实验为龙头,带动全校整体工作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整体形象。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1.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是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道德判断。

2.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些家长不注重子女的养成教育。

今后设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更好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思索最多的是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将养成教育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4

洞塘小学自申报江津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获批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方案,以农村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地探索农村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凸现个性,以期培养一代新人。

我校“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能取得成功,不但促进了我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将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小学得以广泛推行。

一、农村小学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概述

(一)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以及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也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因而一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学生产生了过早就业的念头,小小年纪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然而,由于年龄尚小,自制力、是非分辨力等不强,导致一些严重的隐患不免让人担忧。而一些家长则以某人不读书,也成了大老板的典型事例误导孩子,致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满了头脑,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因此受到来自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抵制。更为担忧的是,某些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向未成年人传播腐朽落后等不道德的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为主) 整天沉迷于网吧之中,荒废了学业。另外,社会上赌博的歪风沉渣泛起,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在村头巷尾,或是田间地角,无处不见。由于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德育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青少年的精神空虚,行为失控,以致出现危害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给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 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有时家庭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被不良风气侵蚀。

二、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一) 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以人才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育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二)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诚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将鼓舞我们奋勇前进,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近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到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现代的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将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这些民族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弃。很多民族精神培养只要有效地灌输,就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弘扬者。而这种精神不再是传说,而真正切身的从点点滴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和骄傲。

(三)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协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学科渗透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试点。落实有关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和活动,重点开展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创建人文校园和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促进其个性稳定发展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提升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走出以往一些教学的误区。在过去的教育里只注重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真正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研究表明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我们要尽量在可塑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三、“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 弘扬洞塘小学精神——黄角兰芬芳精神

洞塘小学始建于公元1911年,原址在洞塘村黄家湾,几经变迁,民国中期迁址洞塘村沙沟子,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又迁回黄家湾。1995年搬迁到现在的洞塘场头鸭子山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原址黄家湾校门旁那棵巨大的黄角兰,它花开四季,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洞小历代学子无不为黄角兰奉献芬芳精神所感动,它激励着洞小学子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实现自己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所谓黄角兰芬芳精神,简言之就是一种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一种奉献精神。洞塘小学一直弘扬黄角兰芬芳精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魂,好习惯养成教育已形成特色,努力向“环境熏陶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打造办学特色——好习惯养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结合洞塘小学黄角兰芬芳精神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黄角兰芬芳精神代代传承,好习惯养成教育生生相息”,根据这个口号,我们还自创了校歌。歌里唱道:芬芳,芬芳!黄角兰十里飘香。奉献,奉献!催我们阔步向前!我们在花香里陶醉,我们在阳光下成长。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向上,向上!好习惯终生难忘!幸福,幸福!伴我们快乐成长!我们的集体充满力量,我们的校园洒满阳光。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

不管是口号,还是校歌,都是我们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对小学生弘扬正气、培养教育精气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 课题研究有效方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实际,从制度、细节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使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舆论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一种气势、一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班会、少先队活动等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把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变为育人阵地,使学生听到的是正确的行为引导,看到的是文明的行为标准,耳闻目染的是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和卫生的环境。另外,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样做。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坚持锻炼等,这些都是应坚持的好习惯,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贪玩不爱学习等都是坏习惯。讲清了道理,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判断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这样,认识才能内化为行为的准则。

2、制定《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

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下足了功夫,学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拟订了《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该细则由“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小学生十个生活好习惯”、“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组成。我们利用班会、晨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组织师生逐条进行讨论,摆问题,议危害,查根源,真正让好习惯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3、狠抓落实,从细节入手,讲求实效。我们的做法灵活多样:

(1) 把三项好习惯内容制成标语;张贴在文化栏上,让学生们在活动之余,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

(2) 在每间教室内张贴有关好习惯的名言警句宣传标语。

(3) 通过班队活动,班主任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铭记在心。

(4) 让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自悟其理。

(5) 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生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又不同。通过一学期的教育,低年级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及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中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他们每天能细读2至3篇优秀作文或故事,并且养成摘录好词好句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他们能自觉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进行预复习,注意学习方法,多看多写。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已养成了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准备文具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交流,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和依赖性逐渐克服,自主、自理、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以“爱心、感恩、文明”为主导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通过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爱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学生学会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

4、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洞塘小学对学生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热情参与,主动监督,学生被动接受下取得的,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觉得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为此洞塘小学探寻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生活方面:洞塘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丢下年幼的孩子双双外出务工,这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学校通过校会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训练指导,对住校生实行了“半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学习在教室,用饭在食堂,休息在宿舍”的管理方式。学生男女宿舍分别安排一位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做孩子们的临时父母,给他们进行生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住校生能主动照顾自己,如洗澡、洗头、洗衣服等。学生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方面:教师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领导者到引导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而且要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利用自习课,各科任教师布置好学生自习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优生更优,差生转化的效果。

纪律方面:教师明白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责任和归属感的愉快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1) 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幸福的追求。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当失败使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当成功时,学生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样,学生享受学生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伤感。 (2) 强化意识,巩固守纪好习惯。良好的自觉守纪的习惯是具体的,微观的,一个学生的守纪观并不是轻易就能调整好的。因此,有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动就动的违纪行为也会时有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督促、约束和指导,帮助孩子坚定自觉守纪的毅力和意志。

卫生方面: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保健意识。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还要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留长发,不涂指甲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卫生,让每个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感,做到操场地面无纸屑,教室里面干净清洁,使校园优美整洁。

安全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学校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抓实。学校每学期最少进行一次由学校组织的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并举行多次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与教育中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积累自我保护经验,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与形式: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代表旁听,大家共同讨论,拟定出《洞塘小学纪律、清洁卫生检查细则》,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目标。然后积极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

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的成员由每班推荐一至两名组成。这些学生学习优秀,品德优良,责任心强,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榜样。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职责首先是要检查本班的清洁卫生和纪律情况,然后再一道共同检查全校各班的情况。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任务是每天分早上、中午对各个班级的清洁卫生、纪律进行定时细致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红领巾佩带情况,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学生语言是否文明,清洁是否做得彻底等,根据管理细则对哪方面做得不好的班级予以扣分,并及时通知该班级整改。平时随时记载全校师生对学生违纪行为的举报,查证属实后按管理细则对违纪学生予以扣分。班级清洁卫生、纪律根据扣分情况每周评比一次,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班级排名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

洞塘小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活动促落实。

为了不把习惯养成教育简单化,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我们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学校发出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学生签名承诺。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10条好习惯。为使活动成为系列,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小学生陋习歼灭战”等活动,列举身边不文明现象,加以批评,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荣知耻,学会感恩,将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科学文明的主流贯穿于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着重看书、做作业“凝神静气”的培养。

农村小学校弱智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成绩差的学生还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我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心灵“静”不下来,自学能力很差。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教的普通中学普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竟大大高出重点中学,况且魏老师用于上课的时间只约占一般教师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他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得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不在校的时候,学生都“静”下心来自觉学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凝神静气”的好习惯,我们利用学生每天中午1小时的午休时间,全校必须做到非常安静,学生在教室只能休息、做作业或看书,不能出声,不准离位,同学间不能交流。现在虽然每天只一小时的强化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这种“静”下心来学习的好习惯就形成了。

7、树立典型、奖优惩劣。

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少表彰的教育是不行的,而缺少惩罚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广义理解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挖掘学生中的典型,对好的闪光点及时表彰,树立学习的典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学生中的出现的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除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外,适当的处分也可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评比,表彰了大量的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个人。同时也及时处分了一批打架、骂人等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起到了有力的警戒作用。

8、教师的表率作用日渐加强。

身教重于言教,我校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从教师做起,平时加强宣传学习,并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面对不文明现象,人人是监督员,自主、自觉地处理突发情况,使学生感觉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看,教师乱丢烟头的少了,上课吸烟的没了,自觉捡拾垃圾的多了,见面点头微笑的多了,……这些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 完成研究目标,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铸就了学校发展辉煌,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又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课题研究一年来,昔日的“薄弱学校”跻身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李市教育管理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声誉。

(三) 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

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育人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板书工整规范,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的熏陶、感染,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结束后,学校召开了本课题的总结会和课题成果推广会,要求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人人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并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细化成文,通过班级橱窗、墙报、板报等进行宣传。

五、结论及建议

课题研究已近尾声,但农村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却是科研的永恒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永远职责以及学生的终身历练。为最大限度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总结会上校长明确提出“把好习惯培养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并把好习惯培养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加大检查力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量化指标之一。凡在此方面有成绩、有贡献的教师,都给与精神奖励和相应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级和评优。除此,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我们一起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吧。

让我们全用心播下一个行动吧——

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回报给你一个春天。

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奉献给你快乐无限。

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

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5

本学期,叶升中心小学围绕“四个一”开展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是每天组织一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活动,向全体队员提出要做到三个“好”,三个“一”要求。(三个“好”:唱好国歌、队歌,行好少先队员的队礼,佩戴好红领巾;三个“一”:每个中队每个学期至少一次室外主题活动,每个班以班级为中队开展一次中队主题活动,每个中队认真组织并配合少先队大队开展好一次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

二是每周举行一次升、降国旗活动,强化“四条规范”,落实“四项要求”。(“四条规范”:人员规范,口令规范,程序规范,纪律规范),(“四项要求”:组织师生学习,明确升旗意义;重视国旗下讲话,注重育人功能。:牢记国旗下呼号,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开展国旗下献礼,创新德育教育新内容、新形式)

三是每周进行一次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提出“五无”“五有”“五好”养成教育要求,争当文明班集体。(“五无”: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五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五好”: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

四是每月开展一次“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出见到师长、同学能主动问好,学会谦让,常用: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每天校园里都萦绕着学生一声声文明用语,个个争当文明星。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办学品质

农村小学要提升品质,首要问题是提升学生的为人素养,如怎样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学会感恩等,这些都有赖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校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列为重点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让学生从说好话、会交往等小事做起,有效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确定行为习惯养成的主题

以学生一生受用为目标,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提炼确定了12个习惯养成主题:

12个主题的确定努力做到:关注内容,讲究方式;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强调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导行。

12个主题的实施特色是:主题内容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不断丰富完善。

二、研制行为习惯养成德育课程融合方案

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依托德育课程方能取得实效。小学德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品德》)和地方课程以及主题德育活动等。

我校以“12个习惯养成”为主题,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中心,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研制了科学的课程融合方案,并排入课表,出版了校本课程9套27本。

三、探索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教育模式

1.主题要求——让良好习惯明确目标

每个月的习惯养成,均有针对各年级的习惯养成主题要求。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要求:长辈提出的倒水、拿拖鞋、取浴巾等事情要立刻完成;学会自己穿衣、戴红领巾、系鞋带,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明确知晓自己经常使用物品的放置处并且用完归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要求:能独立完成黑板报的出版以及学习园地的布置,达到美观、具有教育意义等要求;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包饺子、馄饨,学会制作水果拼盘等,在劳动中享受美的熏陶……

围绕主题要求制定课程纲要,包括调查统计、训练要点、课程实施方案、每天考评记载、每周考评记载、常见问题及应变方案、任务分解等。主题要求明确了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让小学德育得到聚焦,习惯养成有效实施。

2.主题阅读——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以12个好习惯养成为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等,按年段进行阶梯式编稿。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以10月感恩月为例:

3.主题课程——让艮好习惯浸润课堂

每个月所有班级课表中的晨会、班会、队会、品德、心育课均围绕该月主题统筹安排,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和主题单元校本德育课,使学生的习惯培养在循序渐进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浸润,融入生命。

以2月“规则”习惯养成为例:既有“吃好饭、走好路、说好话、做好值日生、乘好车”基础规则行为习惯养成课程设计,也有经济发达地区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的“契约规则”课程,还有全媒体时代围绕“信息技术素养”设计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延伸到哪儿,学校的规则习惯养成课程也会延伸到哪儿。

4.主题体验——让良好习惯每日实践

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学校结合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新标准,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按低、中、高年级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习惯养成体验平台。

如5月“劳动”习惯养成。学校设计的年级组主题实践课程有:一年级“贴画与创造”、二年级“鸡蛋与生活”、三年级“种植与事业”、四年级“花艺与品质”、五年级“人生与美食”、六年级“风筝与理想”。学生在一个月的劳动实践体验课程中,收获了“劳动是创造、劳动是事业、劳动是科学、劳动是美丽、劳动是生活、劳动是理想实现的途径”等与传统的“劳动就是搞卫生”完全不同的认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好习惯现代公民奠定了基础。

5.主题展示——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将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照片、日记、画作、小报、卡片、实物作品等成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可以使学生的好习惯得到强化。我校通过精心制作了室内外4000多平方米软包墙,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在班级校园里、在社会舆论中、在家长的赞赏下随处享受着习惯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四、取得的成效

1.弥补了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上的欠缺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我校建构的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主的德育课程,如以“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等,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指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习惯,然后分年段编撰校本德育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使德育内容从“大而空”变为“小而实”,从灌输变为体验,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上的欠缺。

2.有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培养不能“突击”也不能“随机”,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和反复强化。我校以12个好习惯为基础,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养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形成良好素养。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仅使孩子们个人终身受益,也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校风、学风都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形象和素质都令人耳目一新,在升入中学甚至大学后仍然能够保持,家长、社会亦以口碑赞赏。

3.摸索出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模式

从讲道理式的说教、间隙性的突击活动、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体践行,在六年多的探索中,我校逐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通过主题阅读养育知识和情感,通过主题课程浸润洗礼心灵,通过主题实践训练强化行为,通过主题展示显示品行德性,通过主题反思提炼升华智慧,这些对品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模式的建构,使学校不但收获了孩子在行为习惯上的良性固化,收获了孩子们希望的和谐校园的实现,也收获了学校品质的大提升。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7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第一,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前的小学生对上墙的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非常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而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小毛病,总认为是小事情,没有引起重视,实际上,所有的大毛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小细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大错误。所以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第二,没有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教育,小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容易接受教育,在他们小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到了叛逆期,再想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困难了,教育关键期,要进行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不良习惯。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促进其一生的发展。习惯还是要从小事做起,现在的家庭,好多家长都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发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管。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的性格,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见了老师也不知道问好。针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跟家长配合,积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到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校一起抓,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从生活习惯做起,让他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同时教育他们要尊老爱幼,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学会爱同学,爱家人,爱学校,爱老师,这样长大了才会懂得爱社会,爱祖国。

三、从关键时期抓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困难,但养成坏习惯再改会更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在小学生的性格形成期,着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不良的习惯一旦发现有苗头,立即遏制,否则如果当他们养成习惯之后再改正就困难多了。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我们切不可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再进行补救,到时候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为此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抓早。这是从时间上来说。从学生入学的开始就抓起教育,树立早一天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意识,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教育,让教育方针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田,让他们及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抓得越早,成效就见得越快。2抓小。这是从内容上说的。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万事从小事抓起,不可因为是小事就忽略掉,从而让小事演变成大事,只有注意好了细枝末节,才会让学生严于律己,一步步地约束好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3.抓细。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特征,不可一概而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措施。4.抓实。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从日常小事做起,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四、增强合力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学生,到了家里就成了孩子,而且毕竟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周在学校五天,在家里两天,同时晚上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教师不跟家长做好联手,很难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个根本上的矫正。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跟家长做好沟通和协调,家校联合,双管齐下,让家长配合检查学生的作业,监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严格的学校管理加上严谨的家庭教育,相信我们的学生很快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一封告家长书,一个电话,都是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

五、结束语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分成功的机会。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终身受到不好的影响。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这话有着深刻的含义

摘要: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 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作为学校教育者, 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 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8

一、利用榜样作用规范学生行为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常常会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并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感染力。 另外,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

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教育外, 还需要一定的行为训练,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锻炼形式,对于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离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这样通过长期的坚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也能够使其自觉主动地去参加教学活动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三、通过教学活动实施养成教育

一些教育活动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途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课内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德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社会服务等,教师也要适当地参与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状况,也能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实施养成教育,并通过及时的鼓励和认可,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完成德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意识。 同时,也使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9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 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做人或处世, 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农村学校里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喜欢乱丢乱扔垃圾、讲脏话、打闹如此种种现象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 但是一转身, 学生又会照旧。 所以每天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 家庭教育。 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不识字, 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占多数, 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 无暇教育孩子。 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 这些思想使农村家长忽略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导致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凸显。 其二, 我校教育工作失误。 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 虽然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但是为了在成绩上赶超城区学校, 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 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学校教师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 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就没有下足工夫, 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其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 但社会对他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 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 小学生年龄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弱,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好奇心, 不良的社会风气, 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会让他们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 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 孩子好奇心盛, 爱模仿, 家长务必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不希望孩子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 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 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 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 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 方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其次, 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 尊重他们的意见, 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言传身教。 要蹲着和孩子讲话, 彼此拉近距离, 经常和孩子沟通, 了解其内心世界, 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 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 生计固然重要但及不上孩子重要, 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他们, 希望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

2.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 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 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平时走进学校、教室, 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 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讲桌也清理干净。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也许忽略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 但是班主任不能。 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从常规抓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 但是学习能力强, 所以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3.学校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也许设施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如窗明几净, 教室干净。 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 管理规范, 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 教室物品摆放整齐, 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使家校形成合力, 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 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 通过家校联系, 这些孩子已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 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 需要家长细心教育。 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社会教育作用

(1)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农村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社会很多好奇的行为会进行模仿、练习,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2) 让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行为习惯准则, 在生活、 学习中时刻用这些准则约束自己。

(3) 遵守法律法规, 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提高道德意识。

(4)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组织环保行动, 让学生去城镇体验环卫工人的伟大和艰辛, 从小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活动带农村学生去城镇卖报, 让孩子知道爸妈挣钱的艰辛, 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组织小朋友到社区福利院关心孤寡老人, 为老人们打扫卫生, 给老人讲故事, 给老人表扬节目等。 通过这个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 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10

一、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现状透视

作文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学习功课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作文理应是一种基于内心需要的表达, 而在当前农村小学很多师生尤其后进生的心目中, 作文只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一项“作业”, 毫无表达与创作欲望。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究其根源, 无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1.不切实际的“作文课堂教学”方式。

这些年,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推进, 许多作文教学法“自立门派”, 层出不穷。这些教学法大都是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 经过长时间实践摸索、总结提升而得的。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这些优秀的作文教学法, 很多农村教师由于受外因内因的制约, 疏于研究自己学生作文习惯养成现状和策略, 因此渐渐分成了两类:一类教师强调这些优秀教学法的“个别性”, 对它们充耳不闻; 另一类教师则一味夸大这些作文教学法的“普适性”, 认为它们“放之四海皆准”。这种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做法, 不仅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作文观念, 反而直接导致更多同学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2.不够热情的作文教学评估。

学校对作文教学评估的淡漠, 促成教师“把‘作文’只当‘作业’”的合理化认定。周围很多老师大都是先把作文要求简单讲一讲, 然后让学生口头说一说作文的构思, 接下来就发作文本开始作文, 很少关注学生真正写了些什么东西。学校对教师作文批改等业务的检查, 很少关注学生写了什么, 写得怎么样。另外, 在试卷测试中, 阅卷人员走马观花, 对于学生作文是原创还是抄袭无暇辨真伪。这使得很多老师宁愿让孩子背现成的能拿高分的优秀作文, 也不愿给孩子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空间。

3.程式化的学生作文评价。

长久以来, “眉批、段批、总批”的作文评价方式促进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但是, 也使得很多老师为了“批”而“批”, 不是为了“指导交流”而批。

4.天壤之别的父母文化差异。

尽管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生活质量差别不大, 但是, 父母的文化差别是横亘在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在我周围, 很多孩子的父母甚至小学都没毕业, 而很多县城的家长爱读书、爱写作, 能倾力为孩子营造文化氛围。

5.让人又爱又恨的方言现象。

在作文中, 如果总是习惯用方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 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文表达与交流的功能, 对小学生学好规范的汉语是很不利的。为此, 有些老师试着让孩子们在校园内讲普通话, 以此纠正方言, 但收效甚微。毕竟农村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充斥着方言, 他们周围的人都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 影响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孩子很难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二、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的对策思考

如何引领学生转变这一观念, 真正将“作文”视为内心表达的需要? 我觉得, 文心雕琢是关键。何谓“文心雕琢”? 就是强调教师不单注重作文技巧的教学, 更要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 引导孩子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 才会从“作文技巧”的追求走向“内心表达”的需要, 从而引领学生从“作业”走向“作文”。

1.丰富活动, 敏化心灵。

尽管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往往显得粗糙, 但是, 农村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教师应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内在想法、看法, 注意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水乳交融。

语文名师管建刚曾说:“无意印在心灵上的那些事件、那些情感, 才会真正哺育写作。”孩子的世界每天都上演着丰富的内容, 教师要给孩子创造“表达印在自己心灵上的事件和情感”的平台, 以此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力, 从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实践中, 我鼓励孩子写小组流动日志, 每天由组内商量选定一些日常接触事物作为话题, 用一两句话或者一段话写自己的看法或想法, 然后小组内、组与组之间进行传看。长久下去, 学生自然敏化心灵, 增强写作欲望。

作文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 李振村老师在《语文教育的根本在哪里》中写道:“掌握一两种写作技巧是不难的, 难的是让学生对写作充满热情和自信, 像玩游戏一样玩语言文字。”我们应想尽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用眼睛观察, 用耳朵倾听, 用心灵体会, 用双手创造, 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写、勤于写,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活动中的孩子心智丰富, 表达欲望强烈。所以, 每次活动后, 教师要及时创设不同话题情境, 让学生即兴写作。如有一次, 我校请到了著名励志教育专家赵一博为学生进行专题演讲。我以这个活动为契机, 在演讲开始前, 以“对演讲的期待”为话题引导交流写作;演讲结束后, 以“对演讲过程的感受”为话题引导交流写作。由于学生亲历了活动, 在第一时间内, 很多感受都是鲜活的, 因此很多语言文字的表达十分鲜活、真实。

2.趣传技巧, 表达心灵。

虽然文心雕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课内课程和学校教育, 但是, 不能否认作文课堂教学对孩子内心的影响。课堂上的很多举动本身就是孩子的作文素材。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绝不能只注重技巧的传递, 而不关注孩子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如就“简快作文实验”课题来说, 在课堂实践中, 所有关于简快作文的技巧和理论, 我都是通过妙趣活动向同学们传递的。比如在培养四年级孩子“变换句式首尾呼应”的作文技巧时, 我分别请坐在最前排和最后排的两个孩子站起来, 然后让前面的孩子喊后面孩子的名字。“一呼一应”, 孩子一下子形象地感受到了“前后呼应”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习作内容理解“变换句式首尾呼应”。这样的妙趣活动常常投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加深他们对作文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同样, 对于“纠正作文中方言现象”的指导, 我们如何在修正这些方言病句的同时, 不伤害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呢? 我认为要结合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进行指导, 可以利用一些常见方言创编故事或者小品等进行表演, 使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部分典型方言与普通话的表达差别,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作文技巧的传递, 一定要追求“润物无声”的自然之境。无论欣赏哪一流派的作文教学方法, 都要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采取适合本地、本班孩子的作文教育方式, 切不可盲目照搬。毕竟我们最终培养的不单是学生行文造句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运用技巧表达心灵的良好习惯。

3.满足期待, 延展心灵。

当学生充满激情地创作作文时, 教师一定要予以欣赏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作业”式评价, 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以此满足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期待。

首先, 在常态的作文评价中满足孩子的期待。在用笔批改时, 要采用“对话式”交流评价。比如当孩子作文中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时, 不要简单圈出来要求改错, 而要针对这个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句子, 创设某种情境与孩子交流。在实践中, 当学生把“树梢”的“梢”误写为“捎”, 我这样评价:“你‘稍不留神’把树‘梢’写错了。麻烦你再读一遍时‘捎带’着把它改过来吧! ”这样的小小举动虽然平凡无奇, 但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 使得孩子在作文的世界里与老师有了丝丝缕缕的内心联系, 从而每次作文后都充满期待。另外, 在常态作业评价中, 除了“师生对话式”评价方式, 我还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修改能力的培养。结合作文课题实验, 我先让孩子掌握“简快作文三段论简评”法, 然后培养孩子学会用三段论简评优秀习作,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鉴赏能力。一定阶段后, 再让孩子运用此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构段、语言运用、错别字”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修改。如此循序渐进的训练, 既使孩子们掌握了方法, 又满足了学生对自我习作的评价需求, 从而更好地在教师评价中找到共鸣。

其次, 满足优等生作文创作后的期待。优等生对自己作品的展示欲望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强烈, 虽然这部分学生的作品并不一定完美, 但孩子们并不满足在班内、校内展示交流, 他们更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发表在报纸等刊物上。

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 我们一定要尽量提供展示平台和空间, 如创立校刊校报或者班级作文集, 让绝大多数孩子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另外, 教师要尽量主动组织联系投稿, 帮助孩子们与编辑部建立良好、持久的联系, 给予他们最大的心灵满足。

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教师更要让自己的“童心”融进学生的习作中, 戴上“放大镜”以“欣赏的眼光”找优点:有的书写很工整, 有的偶尔会用上几个很恰当的词, 有的虽然写不具体, 但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这些习作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发现每一篇习作的闪光点, 给予更多孩子展示自我心灵文字的空间。

4.读写结合, 丰富心灵。

读是吸收、积累;写是倾吐、表达。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阅读数量和质量都急需提高, 读无疑能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是, 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不体会, 不审视内心, 读再多的东西也是枉然。只有引导边读边发现自己的内在感受, 并记录下来, 才可以丰富心灵、文采飞扬。

在让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要求他们练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 如摘录优美词语、名言警句、文中妙笔等, 有利于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梗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写读文后的感受, 评价其人物、事件等,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样, 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 丰富内心世界, 习作时便能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另外, 亲子阅读是丰富孩子内心的很好举措。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 不能拿起笔和孩子共读共写。那么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和孩子进行口头交流, 并由孩子执笔记录下爸爸妈妈的感受, 然后及时在班上交流, 以此促进孩子心灵的成长。

总之, 我认为要想改变农村小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作文习惯, 尽快转变他们视“作文”仅为“作业”的麻木状态, 就要重视对孩子们的文心雕琢, 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自我内心的能力, 为其提供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文心雕琢必定能令学生对作文保持长久的创作兴趣, 养成“真情为先、真言为要”的作文观, 从而加快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2]陈中杰主编.智慧课堂.

[3]管建刚.我的作文革命.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途径;策略

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养成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榜样作用规范学生行为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常常会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并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感染力。另外,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

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教育外,还需要一定的行为训练,通过反复的指导和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锻炼形式,对于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离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这样通过长期的坚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也能够使其自觉主动地去参加教学活动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三、通过教学活动实施养成教育

一些教育活动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途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课内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德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社会服务等,教师也要适当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状况,也能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实施养成教育,并通过及时的鼓励和认可,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完成德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同时,也使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总之,养成教育是小学教学的关键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起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付仕文,孙利兰.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7):243-244.

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 篇12

我曾在山区、坝区、城区小学任教过, 所在学校都有不同面积的种植地。山区学校的种植地有坡地和菜园。坡地师生一起种干粮出售, 所得贴补学校办公费用;菜园, 教师种蔬菜解决自给。因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对坡地很少管理, 收成极少, 有的坡地干脆让其荒芜。山区教师买蔬菜不方便, 只能自种自给, 所以对菜地相对较投入。

城区小学, 校园内和围墙外虽也有部分用地, 但大多未很好利用。

坝区乡村学校有水田和菜地。水田承租给邻近农户, 菜园各班管理或教师自己种, 种出的蔬菜或自用或卖给学校食堂。

因统测监考或学校间的一些活动, 我也到过其他小学。各小学对种植地的开发和利用大体相似, 都叫“学校的菜园”, “学校的田”, 很少有叫勤工俭学地或学农基地的。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的必修课程。但这些在我们乡村学校落实并不到位, 学校教学以语、数为中心, 劳动技术等非统考科目只要课程表上排有就行, 学不学, 学得怎样, 很少检查。虽然学校有规定必须按课程表上课, 但并不严格监查和落实。

推进素质教育只是社会的呼声, 学校教学仍偏科。升学率成了学校的“重点工程”, 是教师奋斗的目标, 学生努力的方向。有了高升学率, 学校有了先进奖牌, 学生、家长皆大欢喜, 教师有了“骨干”的名分, 评优推先可以候选, 晋职评级可以申请。学校抓好统考科目的教学管理, 是打造“工程形象”的重中之重, 劳技课这样的非统考科目是不在“工程”范围内的, 学农基地被“休闲”, 劳技课遭“冷遇”是不奇怪的。

二、应对的策略

受新一轮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五步培训法”培训教材内容的启发, 我有如下建议。

1. 重新开发利用学校种植地。

学校历史遗留的“自留地”, 近年来利用率极低, 学校的水田因疏于地界管理, 邻近农户“挪田趱埂”, 面积渐渐萎缩。学校应协商当地村委会, 重新分明地界, 组织学生翻耕、栽种, 让其成为真正的学农基地。教师零乱种用的地, 应由学校统一收回, 规划管理, 绿化美化, 该种草的种草, 该栽花的栽花, 该植树的植树, 为学校增添一抹绿, 美化环境。虽然农村小学办学经费紧缺, 所用所需得靠上级主管部门拨给, 但学校也不必事事依靠政府, 绿化费用, 学校挤挤攒攒可解决部分。

2. 学农基地与劳技课相结合。

笔者曾带领小学生在烈日下翻耕过坡地, 到远离学校两公里外的小河里捞捡过卵石铺路, 在山脚的硬石上扩路, 砍伐过树枝……深感乡村孩子钟情于劳动, 在劳动中热情高涨, 劲头十足, 没一人退缩。我想, 学生对劳动感兴趣, 这是我们劳动技术课可以挖掘的人力资源。农村小学学生对农事并不陌生,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 把学农基地同劳动与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向学生灌输农科知识, 记录身边农作物四时的生长规律, 种子从入土到生根发芽的周期, 从抽穗到收获的时段, 地膜与非地膜种植的功效比较, 农家肥与有机肥作用的对比等一系列农科知识。提升学生祖辈留下的简单的种植知识和技能。也许, 多年后, 这些知识会点燃他们改进农业技术的热情, 诸如烤烟的“漂浮育苗”、“双龙出海”式插秧, 会在他们的智慧中创新, 带来丰产。

3. 树立新的课程观。

农村学校的孩子, 靠读书求学跳出“农门”的只是一部分, 更多的还要回到农村,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对他们今后农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农科技能及知识尤其不可忽视。在重统考科目教学的同时, 不可丢弃对学生未来价值观、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学农基地与劳技课的结合, 企盼的不是培养农科专家, 更多的是全面发展的普通劳动者,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农业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为未来的新型农民“播好种, 育好苗”。

因此, 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努力挖掘课程资源。用好学农基地这个农村小学特有的资源。农村学生除读书外亲历得最多的是农事, 学校就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开辟学生实践的“乐土”。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本着劳动与技术教育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主动地开挖课程资源。

上一篇:全球数据传输下一篇:体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