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状态

2024-09-28

体育状态(精选10篇)

体育状态 篇1

摘要:体育是人类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人生的美好追求之一.它是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体育争取人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教养水平的发展, 生活的健康和充实;既争取生命的长寿, 又争取生命的壮美。一句话, 争取人体真、善、美价值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统一。

关键词:体育,生命

1 研究体育的自然属性方面的规律性, 是各种体育形式和流派的共同需要

体育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对生命进行加工的意义具备自然属性, 在为人类需要服务的意义上具备社会属性。它在实践中随着认识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人体生理现象既是自然现象, 也是社会现象。人体生命现象的自然属性是各种各样体育形式的一个共同根据。研究体育的自然属性方面的规律问题的自然体育学是各种体育流派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尽管科学在今天对人体的了解还是非常具有局限性, 但是, 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丰富的体育经验相结合, 已不防碍人们为自然体育学去建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特别是, 自古以来, 人们在体育史上早已不断地进行着这种理论观点的建构努力, 这就为今天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这种努力, 提供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着的逻辑条件。

体育作为社会现象, 是在历史中产生、发展和发育的。如田径、体操、足球、拳击、武术、健身、保健、养生、气功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从哲学思想、目标追求、活动组织、经费筹措到操作方法, 形成着各有特点、自称体统的许多独立流派。随着生产、科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条件的迅速提高, 体育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 也在加速发展着。这又反作用与体育, 促使各种体育形式和流派的发展和产生。

每一个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体育项目, 总是同身体发展的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联系, 又常常在活动上、娱乐上、人际交往上或信念上等等某一或某些方面, 以其存在和发展潜力, 满足着某些人们的某些需求。这就是它们的自然和社会色彩。尽管在不同项目上, 良种色彩的浓淡程度可能各不相同, 但总是两者兼具而不会却一的。尽管有些项目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或者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上确实没有过任何联系, 例如古西方拳击和中国的武术, 但不妨碍今天的研究者以之作为历史资料, 吸收进入关于两种色彩或某一色彩的同意研究中;更不防碍今天的实践者在需要时相互吸收。这就是体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本文试图讨论体育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自然属性方面, 也就是自然体育学方面的某些基本特点。

2 素质论和调节论

各种体育流派都为了自己建立基本原理, 建构各自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有的认为是发展体内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等等“身体素质“;有的认为是发展了体内的“真气“;有的认为在体内修炼积累了“功“或“力量“, 而且可以输出输入与不同个体之间等等。一句话, 认为人体功能甚至人体生命本身, 系有某种或某些独立存在并独立起作用的功能物质或功能因素所支撑, 并通过锻炼或修炼可加以积累发展, 由此使人体增长了能力, 并或提高了健康, 延长着寿命。这些看法, 不妨称之为“素质论“。“素质论“本是适用于他组织系统 (建筑、器物等等) 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现在在这里, 却被方便地张冠李戴到人体研究中了。

我们知道, 如空气、水、食物、维生素等等维系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确实都是由体外摄入 (输入) 的;但摄入后必须经过化解, 在符合人体需要的量度下。并同化为人体自己的组成物质后而发挥作用的而体育如同教育一样, 并不是通过输入物质, 而是通过输入信息 (以身体所接受的条件和方式,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信息) , 经由进化史上形成的人体的高度灵活和能动的自组织能力, 调节着人体有序状态的发展, 而相应发挥作用的。 (体育本身并不向人体输入物质;体育具体地促进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结合呼吸、饮食生活过程而促进人体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变换;所以体育是通过信息变换而带动人体的物质、能量变换, 从而作用与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是因为, 人体不是他组织系统, 而是自组织系统。不是一般的自组织系统, 而且是自组织系统进化史上迄今最高级的产物。体育同教育一样, 都是通过调节发展人体有序状态本身而调节其与环境的作用和关系的。这种看法, 不妨称之为“调节论“。当然, 体育教育有相同有不同, 体育主要调节人体有序状态的物质结构, 既自然属性方面;教育主要调节人的精神方面, 既社会属性方面, 从而影响和作用与人体有序状态的。这就是两者得以各自相对独立存在并发展的主要根据。把进化史上的自组织系统当作他组织系统来对待。这是体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局限和失误。

3 生命存在方式是有序状态

生命是自组织的, 自组织就必然是有序的, 生命的存在方式是有序状态。生命有序状态的特点:

体内高度的分化性和统一性。调节能力的提高, 就是以分化和同意程度的提高为基础的。

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而与环境想交往、而相互作用。体内的任何物质或部件都适应与整体的需要而消长;这种消长并与体内其他多方面的消长以及复杂、又精密的关系而协调地相应进行着。

这种有序状态是依靠在新陈代谢中, 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 而维持并发展自己的有序状态的。

它被先天地决定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在后天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同时也是后天地调节着的。

它具有吸引式的整体稳定而局部可变的特点。在训练中通过方向性地激发扩大。依靠整体稳定性, 突破区域稳定态, 进入新的稳定态, 就实现了功能的提高和成绩的进步。并与可教育性相结合而达到一个更加高级的程度。

4 人体有序状态的三层次调节机智和后天调空能力

最原始的、最低级的生命起自大分子物质的催化超循环, 它对环境的要求较为固定, 因而较为专一;在复杂多边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差, 因而难免被局限、或被淘汰灭绝。生物进化也就表现为对复杂多边环境的适应能力既自身的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提高, 是通过在进化中改变、改进着生命有序状态的灵活调节功能而实现的。为使这种调节的机制:即先天进行基本的、原则的调节, 由后天进行具体的、灵活的调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 由先天决定身体的发展动力学规律, 其中包括了后天的调节机制;由后天实现调节操作。

5 人体的健全成长离不开培训过程

可训练性的质的飞跃, 反过来使人体的健全成长离不开培训过程。对于人体能力以及智慧来说, 先天只提供可能, 后天才完成实现。先天的可能是泛向的, 后天的实现是具体的。人体若无后天的培训, 就谈不上发达的体力、高水平的健康、有充实的意义的寿命。这就使包括体育在这个前提下, 才能谈具体的体育流派问题。

6 各种体育形式时间中的共同特点

各种体育形式实践中的共同特点, 就使意识性、方向性、历史性、节奏性、适度性和多途可调性。这些, 都是来自于体育实践与人体有序状态的基本关系。

身心相统一是人体有序状态的一个基本特点, 由此而决定了体育实践的意识性。“用进废退”, 是人体有序状态发展和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性。即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知信息, 据此信息而相应发达地发展自己的肌体和能力;并使这种发展, 处于人体的相应协调发展着的有序状态的整体的支持中。这种信息, 既是负荷的, 同时也是空间的、时间的和运动的, 并且同时也可以是复杂多变的。新陈代谢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运动。只有通过新陈代谢, 才能使人体有序状态不断地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人体在几十亿年的地表生活经历中, 形成了以一天24小时为基本节律的总体节奏特性。体育锻炼和训练, 就是通过促进体内生理运动的涨落而有节奏地实现的。这就是体育实践的节奏性。

具体的体育形式千种万种, 都离不开人体有序状态的后天动态发展这个大题目;都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手段, 在意识性、方向性、历史性、节奏性和适度性优选的具体同意中着手;各做各的调节人体有序发展的具体文章。各种具体形式的体育史, 都是在这样的基本规律中发展过来的;各种具体体育形式的丰富财富, 都是在这样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累、成长起来的。

深入研究体育与人体有序状态的关系, 讲师沟通现代科学成果和各项体育的丰富经验的桥梁, 讲师端正各项项目体育形式的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基础的关键, 将是促使各项目体育形式从经验阶段向科学化阶段过渡和飞跃的强大翅膀。

体育状态 篇2

辅导

目前,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和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差的限制,在现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授课到考核,很难顾及到各类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距,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圆满地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采用课堂分层教学与课外分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课堂优点,既考虑整体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化课内外结合,实施分层教学与课外分类辅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所谓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自己,从而圆满的完成学习任务,使成绩不断提高。

一、分层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时,教师要对新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中考体育成绩等进行摸底,并一一分类,建立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绩进行分层设组。

针对学生实际,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身体素质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采用低起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用分解学习法和辅助练习法,把目标订在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标准上,对身体素质好、掌握技能快的学生则允许他们超过《课标》的要求,掌握难度较大的动作,在教学中使用完整法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力求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好的矛盾。

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好、中、差生的情况,做到“提好促差”,因材施教。上课时做到既合又分,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在具体操作中,多采取集体讲授,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和集体小结等方式,做到既符合全体的一般需求,又适合各层次的特殊需求,使合而不死,分而不散,妥善解决好各层次间的矛盾。

二、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分类辅导。

1、定点式:这种方式针对成绩较差,在教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将他们集中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里,由教师重点辅导、帮助,以解决他们在学习技术动作时遇到的困难,直到完成预定的任务为止。

2、自由式:这种方式主要面向成绩中等的学生,尤其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疑难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每周按时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3、提高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运动队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作业法: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课外练习,以辅导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布置作业时做到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

5、检查评比法:为了督促学生能自觉完成作业,教师应及时对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这种检查是针对性的,并且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这样会使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6、重点帮助法:对待差生教师实行重点帮助为其提供正确的条件刺激,在教师的帮助下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以促进他们成绩的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1

7、心理训练法: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尤其是器械体操动作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胆怯,这一点在女生中尤其突出,给掌握技术动作增加了难度。由于分类辅导具有人数少、器材相对集中,安全措施较为完善,老师直接帮助等优点,可增加学生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辅导中采用表象练习法、念动练习法,强化学生第二信号系统,加强对各感官的良性刺激,强化动觉中枢的兴奋,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达到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完成动作质量的目的。

采用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智能,培养个性,活跃课余生活,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篇3

关键词:竞技状态;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36-01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作为参赛运动员,如何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各项大赛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竞技水平,为取得优秀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一个教练员和一个运动员,要深刻认识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对指导训练和比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它因训练水平不同而异就某一阶段的训练来说,竞技状态的形成,是运动员身体的一般技能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智力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因素有机和谐结合的结果,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表现。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训练水平的提高,竞技状态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达到当时的最高程度,机动性、应激性和兴奋性大大提高,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从一种活动转变为另一种活动的能力更强。外部表现是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强度或极限强度的训练与比赛。

能够在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具有较高水平的条件下完成特殊的肌肉活动,而这在非竞技状态时是不可能达到的。就是说,此时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已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体已通过专项运动技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外部表现为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并具有高效的效果。

各种机能活动产生“节省化”现象,表现在做动作时能量消耗有所减少,为专项技术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训练中和训练后机体能量的恢复过程缩短。

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参加训练和比赛;在训练和比赛中意志顽强,对完成任务、夺取胜利充满信心。

总之,竞技状态的集中表现就是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因此,通过对运动成绩变化过程的分析来判断竞技状态的水平及其形成情况,是目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

大量的研究证实,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它客观的规律性,即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它又分为两小阶段,A段:是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它包括有机体机能能力的一般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专项运动技术、战术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初步完善。此时这些条件尚未很好地有机结合,还不能以优异的运动成绩表现出来。B段:是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述各种前提条件不仅明显地具有专项化的特点,而且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说竞技状态已基本形成了。

第二阶段:保持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这个阶段竞技状态的所有特征都变现出来,并进一步巩固、提高,运动成绩处在增长和波动之中。此阶段要对组成竞技状态的各个部分再作根本性的改变(或改造)已不可能,因为那样的话就意味着破坏已形成的竞技状态。而运动成绩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方面训练要有所调节,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会自然产生合理的调节;另一方面,有机体内部各种机能状况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比赛中也会有偶然因素(如气候、场地、设施、心理状况、突发事件等)的影响。所以,这个阶段虽然竞技状态已经形成并得到保持,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创造优异的成绩,成绩短时间的下降是相对现象,决不是竞技状态消失的标志。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掌握好运动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还可以达到“超量恢复”的作用。

第三阶段:暂时消失阶段(疲劳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训练安排的变更而导致生物体个体适应过程目的改变,有机体的各种机能处在恢复过程,所形成的竞技状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消弱,并局部受到破坏,原有的竞技状态开始消失。

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这种阶段性特点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有着一定生物学适应过程的物质基础,因为其变化过程的生理指标,乃至某些人体测量指标都可以测出来。

竞技状态在保持阶段会因项目、训练安排不同以及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对田径、游泳、球类、举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变化资料的分析来看,竞技状态的保持阶段大致有四种类型,即“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和“双峰型”。

“单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约两个月——三个月,“双峰型”——“三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一般为四个月——四个半月(累计),峰与峰之间的“衰退”阶段约为三周——六周。

最后一种双峰型之间的“衰退”现象?从目前科研解释,“衰退”可以说成竞技状态的一个特殊的“中间阶段”,此时竞技状态没有受到破坏,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肯定无疑。至于大“衰退”是怎么回事,它的生理生化机械产生的原因,现在尚未能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故只能推测。一般认为,这种衰退是由于保持竞技状态的有关运动生理、心理、生物化学机能方面发生了暂时性的退行性改变。新的适应过程产生,为保持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潜力进一步积累的结果。

总之,不论哪个项目的运动员,如能逐年积累,他(她)的成绩资料加以分析,即可以发现其竞技状态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周、月、季和全年以及多年科学训练安排,选择比赛时机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当代体育教师“生存状态”透析 篇4

一、体育教师生存的倦怠感

近年来,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呈上升趋势, 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工作压力、职业枯竭、成就感低等职业倦怠状态。倦怠的工作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负有理想、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 使其对工作、对学生和对自身产生消极的态度。

1. 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情感枯竭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实践后, 教师的新鲜感逐渐消除, 工作热情逐渐下降的过程。多出现在参加工作5~10年的教师群体中。体育教育是以“人”作为主体, 通过肢体语言, 塑造身心健康的课程, 是人与人直接接触, 感官教学的典范。在“新课改”美丽的外衣下, 在“素质教育”响亮的口号下, 体育教育仍然被管理者搁浅在一边。体育教师们表现出对工作的不满, 也表现出对工作中的困难感到惶恐不安, 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无奈。教师无法调动自己的工作热情, 无法正确地进行个人定位, 工作缺少成就感。当人们觉得正在从事的工作无法调动自身潜在的激情, 甚至将要泯灭残存的灵智火花时, 就会体会到一种融入血液里的疲惫, 一种彻入心扉的情感耗竭。

2.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他人[2]。从本质上讲, 体育教育不仅传授身体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和运动技术, 还要进行意志素质、道德品质和审美的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然而, 职业倦怠使得体育教师以冷漠、麻木的态度对待学生, 让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教学变得呆板、凝固。教师“上课来, 下课走”, 对学生缺少感情投入, 拒绝接纳学生, 更甚者, 对学生实施“教育冷暴力”, 对学生进行挖苦、谩骂, 直至滥施体罚。很难想象在一个消沉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调动学生热情、激发生命的活力。体育教育在教师生命的失我化中丧失了本真。

3. 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价值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3]。它能影响或决定行为的选择, 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肯定, 教学得不到认可, 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面对日常教学情境的各种应激源, 力不从心, 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 自信心不足。体育教师失去了热情与活力, 感到沮丧、无助, 变得消沉, 失去了职业欢乐和幸福的源泉, 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低, 越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 教师变成了异己的存在。

二、体育教师生存的被动感

被动的生存是体育教师受特定环境、统一标准和固定逻辑的框定而失去自我、自主和自由的生存状态。

1.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

“体育”应该是身体的自由驰骋, 但在统一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规范下, 体育教学成了模式型的活动, 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个体差异, 使教师的教学过程陷入被动。体育教学过程就是掌握体育技术, 提高运动技能, 有效锻炼身体的过程。然而现行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完成教学计划, 使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达到体质测试标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全然不顾及学生的意愿, 不顾及教师的感受, 教师成为了教学机器。体育教学可以设计目标, 但不可以限制生成;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的、流动的, 是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基准的, 而不是被动的, 以固定模式机械运行的。

2. 体育教师在事务工作中的被动接受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完善。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不仅表现了教师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职业道德等特殊内蕴, 更揭示了体育教师专业自主的本质诉求。然而, 现实中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管理者的制约。首先, 教师在自主学习、自主教学、自主创新中仍然是被决定者, 教师自主空间狭窄有限。其次, 体育教师的个体意愿得不到重视, 生活诉求得不到满足, 合理要求被领导忽视。再者,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被否定, 管理者以“安全”第一为主导思想, 要求教师在防止体育教学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下组织教学, 体育教师在小心谨慎的教学组织过程中, 刻板地按照学校计划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每个生命都享有自主参与的权利, 每个生命都有追求自主的精神, 而体育教师只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被动接受。

3. 体育教师在自我发展中的被动享有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深度融合, 文化传播的途径也愈来愈广泛, 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呈多元化, 体育教师在固有的知识领域内, 除掌握和更新运动技能, 学习和完善理论知识, 还必须切实贯彻素质教育, 融素质教育于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行为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而来, 要做一个有良知、尽责任的教师, 必然要比以往付出更多[4]。然而, 现实中体育教师不得不在教育制度改革中先获取文凭, 取得学位, 自我发展变得急功近利。体育教师面对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的直面较量, 在量化考核、工作评定中缺失了许多竞争优势。学校在主观支持与经济资助上弱化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研讨、进修培训的职业诉求, 教师不能自主的选择学习、有效地参与竞争, 从而使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缓慢, 对工作失去信心。

三、体育教师生存的疏离感

体育教师的疏离是指教师作为主体, 受课堂教育规范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在教学过程实施、师生情感体验、生活感受等方面与其他主客体的疏远、分离, 进而丧失了和谐共在的生存状态。

1. 体育教师与教学过程的疏离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实践过程, 其实质是师生以人的“生物身体”为主体, 通过身体活动来对人体机能进行再创造,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自身的过程。教师的主观意愿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组织调动、情景变换、师生互动、团队合作等互动交流方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 现实中的体育教学为确保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 规避责任, 管理者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计划, 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身能动与满足, 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规蹈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体育教学过程变成“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

2.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师生关系是“对话”关系、“平等”关系、“交往”关系, 是“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情感关系。然而, 现实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传授运动技能, 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教学关系。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考试达标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学生体育达标成绩来判定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态度、锻炼效果, 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心理关怀, 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3. 体育教师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生活世界是一个有着多重结构和多重意义的世界, 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世界[5]。然而, 现实中教师的生活世界, 是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双重异化的世界。在学校, 体育永远是衬托学校教育中的“绿叶”, 体育教师地位不高,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在当代社会, 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教师的薪酬待遇偏低形成极大反差。在生存和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下, 教师失去了对生活的幸福感受, 剩下的只有对生活感到疲惫和倦怠。

由上可见, 体育教师的生存是异化的生存。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中, 人丧失能动性, 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 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体育教师越是坚持单调重复性的工作, 就越感到倦怠。教师“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6]。体育教师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 是生命存在与生命本质的背离, 生命变成依附性的存在, 人成为丧失自由的人。

社会、学校、个体应对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培.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透视.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 .

[2]金忠明, 林炊利.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洪秀敏, 庞丽娟.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学前教育研究, 2006 (6) .

[4]陈丽萍, 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体育状态 篇5

关键词:中专 体育 心理状态 调节作用

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成长,还包含着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效、满意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能力、个人情感、个人行为、人格、意志等五个方面。学校具有帮助国家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全面素质的职能。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学校对于体育学科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还只是停留在初级认识的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下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平等的教育氛围

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心理感知能力。而在中专院校中,学生一般都是“社会人”,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首先需要教师创设出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变成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交朋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进而调动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教师:今天的体育课,大家想玩轻松的项目还是竞技类项目?

学生:学习太累了,想放松一下。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网鱼”的游戏吧。选择两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张渔网,其他同学们就做“鱼儿”。“鱼儿”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游”动,被网住的鱼儿就和我们一起再结成大网继续捕“鱼”,直到捕完所有的“鱼”。

学生:太好了,我们从来没有和老师一起玩过游戏!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突出中专学校的特点,体现出体育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探索出一系列的体育项目组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形式与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的氛围中缓解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减少不良情绪。

二、做好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深入了解每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在教学时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教师需要在每堂课后记录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过程,为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体育学习档案。一旦发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细节,对点滴细节都要做出表扬与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动态,为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体育教师如果发现了学生的情绪、行为、认知或者人格方面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发现学生情绪不对时,可以按照下面的例子帮助学生疏导。

教师:刚才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我发现你好像情绪不太高,有点心不在焉。有什么事能跟我说说吗?

学生:老师你竟然关注到我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好,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又是最后一名。老师和父母都一直在批评我。

教师:学习成绩差其实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发现你的体育很好啊,在多次运动会上都得过奖。如果文化课不好,你以后也可以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的,一定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三、采用灵活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采用游戏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在一些具有较强对抗性的竞技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种类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积压的抑郁、焦虑之类的情绪,使学生在学习到体育技能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比如“长江黄河”游戏,教师把全班分成两队,分别命名为“长江”和“黄河”,并相对而立,间隔1米。当教师喊出哪一队的名称时,哪一队就追逐另一队的队员。在画好的方框范围内抓住对方队员就算赢。由于该游戏既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教师的口令,又要求学生能及时反应做出正确的动作,所以学生在游戏时能很快进入状态,并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缓解内心的多种压力。第二,教师采用冷处理与温暖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或心理,教师在一时之间不容易做好疏导工作时,就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做出自我反思,进行自我疏导。但是这里说的冷处理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置之不理,而是换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从而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第三,教师将诱导法和自我暗示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学生心中出现的不良心理障碍。例如,教师在面对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教师:你为什么不愿意上体育课呢?

学生:我觉得学习更加重要,上体育课太耽误学习了。

教师: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你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因为学习而搞垮自己的身体。同时,在学习之余也应该多活动活动。体育运动还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你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学生:可是我还是不愿意上。

教师:那好吧,以后的体育课你要是想自己看书、学习,那你就自己学习。等你想通了,我的体育课堂随时欢迎你回来。

(过了两个星期,学生来上体育课。)

学生:老师,我觉得您说的是正确的。这两周我没有上体育课,确实感觉体力不如以前了,并且同学会在课间谈论体育课的内容,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教师:想通了就好,欢迎你再次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

四、结语

中专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更难教育,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体育教学方法,通过体育活动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蓓.论中专体育对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08-209.

[2]王晓鹏.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2(22):190-192.

[3]陈佟.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193.

体育状态 篇6

什么叫健康?有人说, 没有病就是健康。以往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 健康就是“吃得快, 便得快, 睡的快”, 就是说一个人食欲好, 消化能力强, 神经系统运转好, 按时就寝, 从不失眠, 这就是健康。其实, 健康的新概念要比以上内容宽泛得多。也就是说, 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 还包括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而体育运动能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健康也能带来心理上的健康。从生理方面说, 体育运动对生理的发育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小孩、老人和身体相对比较弱的人。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们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大量研究表明, 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人在体育锻炼中呼吸过程加深, 从而使肺活量增大, 肺功能加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 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 频率也较慢。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使整个肌体的代谢增强, 从而提高食欲。

二、体育运动对老年人身心的影响

(一) 适度运动可增强中老年人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有益于健康的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研究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延长寿命。一个为期三个月的适度运动计划, 使一组年龄为65-100岁的老人的免疫应答的实验室测定值上升, 他们由于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天数比同龄对照组明显减少。陈佩杰对坚持锻炼10年以上的老人进行研究发现, 其血浆白细胞介素的活性比对照组普通老人明显增强。[2]实验还证明, 适当的锻炼能显著增强抗体反应, 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 减慢实验动物的肿瘤生长。有资料表明, 运动可以防止25%—100%实验性肿瘤的生长。将肝脏肿瘤细胞注入雌雄各半的鼠体内, 通过6周的游泳实验, 发现15%—32%的肿瘤细胞生长被抑制。接种存活肿瘤的小鼠继续游泳三周, 游泳的时间由白天的2分钟增加到15分钟, 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者占25%—46%, 有趣的是运动组与对照组小鼠体重的丧失和肌肉蛋白消耗均相似。Cood和Pornaudes报告, 在大鼠训练1—8周之后再接种肿瘤细胞, 则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体育运动能够防癌的原因是:运动可以增加酶的活性, 能破坏产生癌的诱发因素, 健身活动能改善免疫功能, 增加全身免疫功能和T细胞及B细胞功能的数目, 增加杀伤细胞的数目和能力。业已证明, 运动能预防或减少细胞癌的发生, 原因是由于体育运动增加胃肠道的活动性, 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前列腺的分泌, 减少结肠内氮、氨、胆汗酸和羧酸等致癌物质。

(二) 健身活动对中老年人细胞免疫的影响

长年坚持舞蹈锻炼者安静时表现出细胞免疫“节省化”现象, 即红细胞百分率较低, 而淋巴细胞转化率正常。舞蹈等练习可引起即时性体液免疫变化, 即酵母多糖一补体玫瑰花结百分率升高。曾有人对每周坚持5日以上, 每日2小时运动习惯的人进行了免疫机能测定, 并以无运动习惯的人作为对照, 结果表明, 具有运动习惯的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反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运动习惯的人单核细胞对酵母多糖的吞噬机能大大高于对照组, 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因此, 运动习惯对细胞免疫有较大影响, 而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则较小。Soppi等以无运动习惯的健康人为对象, 连续6周进行运动负荷后, 与运动开始时相比, 其淋巴细胞反应性显著提高。Watson等对连续运动负荷15周的健康人进行免疫学测定的结果也表明, 其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和NK细胞活性均增加, 提示长期系统地进行健身锻炼可以使人体细胞免疫机能明显增强。

(三) 健身锻炼对中老年人体液免疫能力影响[5]

谢海宝等的研究将受试者分为长跑组和对照组, 长跑组每天长跑范围为2000———20000米, 免疫球蛋白IgG和IgG对照组显著高于长跑组, Nehen.Ccnnarella等证实血浆IgA、IgM、IgG运动组显著性增高, 运动组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数显著小于对照组。虽然适当的运动对血浆Ig的影响在正常范围内的变化较小, 但联系到上呼吸道感染这一事实, 这种小的变化可能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 健身锻炼对中老年人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影响[6]

长期坚持长跑的老年人安静时血IL—1活性高于对照组。长跑运动员高于训练者。另有报道, 多年练习吴氏太极拳的老人练习拳后外周血IL—2的变化结果显示, 练拳后即刻IL—2水平显著性增高, 2小时后基本恢复。关于运动引起的淋巴机能变化方面, 它与类鸦片肋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持续跑步30min时, 有时可出现被称为“跑步欣快感”的现象, 表现为心情愉快, 内心舒畅。这是由于运动使B-内啡肪升高。郭健生等研究10名中老年男性经长途自行车运动后, 与运动前比总补体 (CH50) 增加, 但无显著差异, 补体第三成份C3显著降低, 并认为这对于调整体液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谢海宝等 (1984) 报道非锻炼组中老年人血清C3和CH50显著高于青壮年组。老年锻炼组与相应年龄对照组在C3值上无差异。但老人坚持长跑5年以上者C3显著低于长跑5年以下者, 另有报道, 长寿老者C3值低于普通人。

三、中老年人体育锻炼要注意科学性合理性

(一) 中老年人都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但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 工作生活环境也不一样, 因此中老年人的运动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在一般情况下, 每次锻炼30分钟左右为宜。在一年四季中, 夏季炎热, 锻炼时间安排要短一些;冬季寒冷, 每次锻炼时间应适当延长些。理想的锻炼时间是在每天早晨5点至7点之间。这段时间, 可以促使人在空气新鲜的早晨, 通过锻炼唤醒起床后还没有完全“苏醒”的知觉、神经和肌肉。

(二) 中老年人健身要循序渐进, 切勿急于求成, 盲目乱练。参加体育锻炼之前, 最好做一次全面体检, 以便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合理选择锻炼项目和运动强度。中老年人健身还要持之以恒, 切忌朝三暮四。选择项目不宜过多, 即使只有一种或两种, 只要长期坚持, 便会受益无穷。老年人健身不能“过猛”、“过劳”, 应尽量避免全身大量肌肉群同时快速运动, 防止呼吸过快、大量排汗。因为过量的剧烈运动不仅造成心脑血管对心脏、脑、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供血不足, 而且由于肺过度通气, 体内氧化不全, 造成组织缺氧, 对健康并无好处, 甚至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此外, 由于年老体衰, 肌肉萎缩, 骨质疏松, 老年人往往承受不了超负荷运动。用力过猛或用力过速, 容易造成关节、肌肉的损伤及意外伤害。

所以, 老年人参加运动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及项目, 千万不可心血来潮, 一定要量力而行。一些中老年人因为长期运动量不足, 影响了血液循环, 使血流速度变慢, 血流量减少, 气血运行受阻, 而百病丛生。

(三) 中老年朋友首先要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个很好的防病方法。运动项目可因人而异, 一些人体力不好, 可选择强度低、有节奏、能持续较长、在锻炼时可达到有氧代谢作用、方便可行、容易坚持的项目, 如步行跑步、爬山、跳健身舞、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 中老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条件而选择。步行是一项最方便、最安全的运动, 它适合于各种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 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尤为适宜, 不适合其他运动的老年人可以用步行来代替。步行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五脏、强壮筋骨的作用。缓慢步行时, 肺通气量要比安静时增加一倍以上;快速步行时, 肺通气量要比安静时增加4倍。所以, 步行能使机体吸入更多氧气, 并及时排出二氧化碳。适度步行达到的有氧代谢运动, 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功能, 并可增加骨骼密度, 防止骨质疏松, 减少体内脂肪, 预防与肥胖有关的疾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增强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四、结语

老年人最好的体育运动是经常进行低强度较持久的锻炼, 会增强肢体活动能力, 有利于心脏功能, 加强血管弹性, 防止肥胖, 改善高血压症状,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缓解动脉硬化, 减少心脏发病的危险因素, 如:打太级拳、扇舞、散步, 等等。踩着美妙的音乐节奏, 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 运动量虽不大, 但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和保持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继续“工作”的能力, 对老年人来说是很好的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袁家齐.慢跑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4, 391:41.

[2]孙绪生.舞蹈锻炼者免疫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9, 8: (3) .

[3]谢海宝.对长跑锻炼者静止时心脏、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4, 278:67.

[4]袁家齐.体育运动与免疫[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2, 1:71.

[5]陈吉株.体育运动对人体血液免疫球蛋白影响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3:143-159.

体育状态 篇7

关键词:专业化,体育教师生存状态,学校体育问题

在我国职业分类系统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目前,体育教师仍旧在专业地位低下和生存状态尴尬中轮回,但不管外界困境怎么样,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必由之路,不过也只有通过对体育教师生存状态有真切的体察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何学校体育改革如此艰难。本文将论证体育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生存状态——学校体育问题这一逻辑关联,并回答为什么体育教师需要专业化。

1 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内心情怀

据新华网报道,北京某中学有30多年教龄的高级体育教师上一节课的课时费还没有刚毕业本科生教“主课”的工资高。“心里真是感到不平衡啊!”一位体育老师说“我们也要认认真真准备教案,也要上满45分钟的课,可收入就是比别人低!”。通过对这些真实心理状态,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学校体育存在大量问题和新体育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以往许多研究者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话语权、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1,2,3,4],但笔者认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从体育教师的生存质量的角度来解读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问题。

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着多种教育影响,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互相影响。教师的非教育性角色(作为儿子、兄弟、父母、朋友)会影响教育性角色(如教师、辅导员)。体育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人肩负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其教育性角色和非教育性角色的好坏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生存质量,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状态。如果体育教师一直处于这样尴尬的生存状态,学校体育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

2 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外部处境

2.1 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

(1)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课就是不动脑子的课”,“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些常见的俗语似乎告诉人们:体育教师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正如“世界体育教育峰会”上指出的,我们要找到能证实学校体育重要性方面的一些令人信服的成果,否则学校体育将面临生存困境。体育教师的特色知识是运动技术,然而运动技术的特点是外显性强,面向大众直观,这种知识没有神秘性,自然觉得知识不高深,也难以获得外界的尊重和认可。

(2)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在师范专业中虽然一直被强调要重视,但实际上仍然被忽视,教学理论以一般教育学为主,理论脱离教学实践严重。在体育专业中,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运动技能好就会教,不必学教育学,学了也没多大用。这样造成的现实是,虽然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是科班出身,但就是存在不会教的现实。教不会、教不懂、教不乐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正是教育学知识欠缺的表现。

(3)教育教学实践范式

通常是在校内外实习2个月,校内实习也是脱离中小学实际的实习,内容以基本的队列队形、广播体操为主,然后就是10-20分钟小课实习。校外实习大都一个月半左右,体育教育实习只是让他们稍稍了解了一下体育教师的感觉,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过程,了解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就匆匆结束了,根本没有时间在把自己的想法应用上去。

2.2 教师地位

(1)经济地位

钟南山曾指出,在不少边远地区和基层乡镇,教师待遇不光低,还常常拖欠,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生活的地步;教师待遇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大的问题,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全部收入一两千元,与同地区公务员收入相比差距很大。因此,他强调地方不能只是“口头重视,行动轻视”。

(2)职业声望

由于教师人际关系单一,工资虽然较稳定,但却少得可怜,而且工作任务重。虽然我国把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的比,但是公务员的职业声望远大于教师。教师的职业声望由于工资普遍偏低,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和丰富的人际关系,所以,其职业声望是很低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则被外人成为“孩子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公家请你锻炼的人”,可见,职业声望更低。

(3)权力地位

教师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政策、道德、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基本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教育权力,受到教学法的严格控制。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强调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但基本上仍旧是以国家课程为准,教师仍旧是“对他人设计的课程进行解释的技术人员”。体育教师的权力就更低了,连基本的课时都还要国家一再强调不要挤占,其权力可怜之极。

(4)专业地位

教师已经列入专业技术人员之列,然而,专业社会学告诉我们:专业地位是以复杂深奥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职业实践的内涵对非专业人员具有神秘性,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无法从事该职业。非师范专业的就考几门教育学、心理学就可以拿教师资格证。试想那些同样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生要是这样的话,会制造出多少庸医!笔者想问:难道这样就不会制造出庸师了吗?因此,有人认为,教师目前只算个准专业,体育教师只能算是次准专业。

2.3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体育教师在教师教学任务重(生师比高)、低工资、低奖金、日晒雨淋、职称低下、得不到领导认可、得不到学生喜爱,得不到学生家长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否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服务?这也是为什么体育教师工作经常被形容成“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部分原因。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起码要使自身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这才有保持和提高的理由。

3 体育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分析视角

3.1 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困境可以用教师职业专业性程度低来解释

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发展较高的专业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知识。专业的知识有系统的高深理论知识和研究做支持。医生、律师、工程师被认为是专门职业,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一套专门的技术和技巧[5]。(2)权力。其成员或团体不受专业外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作出“自主的”职业判断。(3)伦理。其成员或团体以顾客的利益为最高准则,遵守奉献精神,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

让我们用专业的内涵对上述体育教师生存的状态进行分析。首先,体育教师专业缺乏深奥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奉献服务精神。体育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比其他主科教师要低,其工作的性质主要以身体技术动作为主,不需要很强的脑力,因此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其次,体育教师的外部权力低能。由于缺乏专业权威,社会、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给予体育教师的关心和回报太少,有时连自己的法定课时都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外部权力的低能,两者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知识和权利低下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职业伦理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3.2 用专业的标准分析学校体育问题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认识意义

①专业标准有助于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体育教师从“孩子王”到职业层次的教师再到专业人士转变。职业性质上的变化意味着需要高度的自我意识的努力,需要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专业标准有助于体育教师形成整体的、生态的教师观。专业通过内部素质和外部权力循环影响,如果以专业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职业,将可以推动体育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整合为一个结构系统,并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这个结构系统的整合机制是体育教师的知识、权力、伦理之间的互相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有高质量的服务才能获得权力和地位,后者反过来强化了对前者的追求欲望。

③通过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加强了对体育教师教育学知识、运动技能、心理学知识和体育教师专业权力的关系以及专业社会学意义下把体育教师职业与教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联系起来,把体育教师的发展状态与学校体育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整个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2)实践意义

①专业化这一结构性措施给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思考。以前的研究或是从思想、或是从伦理、或是从体制等角度去思考,没有对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考虑,没有把体育教师的知识、伦理、权力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导致问题的孤立、三个方面各自为政,削弱了改革整体的效应,也解决不了学校体育的根本问题。专业化原理告诉我们,要把影响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各方面看成一个整体,以便综合地解决教育问题、学校体育问题和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问题。

②专业的标准提高了入职门槛。虽然教师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门槛,但是还太低,这不仅会影响教师整体教师队伍的质量,也会影响整个教师专业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知识,延长学习年限,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体育教师入职门槛,体育教师专业化才能打破现有的恶性循环。

③专业的标准也要求体育教师职业有一个艰难的根本任务。目前学校体育面临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体质的问题。提高学生体质的政策和措施都最后要落到体育教师肩上,但在具体实践上,体育教师仍然没有足够权威的职责,如果国家能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把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师的职称、待遇、评优等事关体育教师生活质量的相关问题挂钩的话,势必才能激起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动力,真正使体育教师有责有权。

参考文献

[1]李存健.学校体育管理的自组织观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1):79-82.

[2]张学忠.当前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泛化现象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1-5.

[3]孙淑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话语现象的反思与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43-46.

[4]李世宏.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8(8):51-54.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心理调节 篇8

一、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就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维持与周围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在情绪上达到稳定状态。对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能获得或保持最适宜的状态。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人的情绪发生,是整个有机体内部器官和效应器的活动,神经过程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整合。当产生某种情绪状态时,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因此,为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最佳激活水平和最适宜的兴奋度,控制情绪状态变化,克服过度紧张,排除消极情绪,并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状态是极其必要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分,这就能给机体以增力性影响,它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异常心理变化,稳定身体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引起相反作用,给机体以减力性影响,并加剧心理异常变化,从而造成学习效能降低。

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但由刺激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可以通过人的认识系统来控制和调节。而且情绪状态具有短暂性、情境性和外露性等特点,它和特定情境中的内外刺激、主体特定的活动状态密切联系,在它出现之后将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并表现在学生的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学生在身体练习中情绪状态的可变性。因而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有效心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是可能的,而且是积极、有效的。

二、调节情绪状态的方法

本文所述的调节手段和方法,有的来自文献记载,有的是从部分优秀体育教师的成功教学实践中收集的,还有的则是来自笔者设计,并经过初步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一)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生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保持血液流通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稳,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作用。

1. 具体方法

(1)逆势呼吸练习,也称腹式呼吸,舌轻舔上腭,鼻吸气,同时腹部收缩,胸部鼓起。呼气时腹部鼓起,胸部放松,反复进行。

(2)顺势呼吸练习,鼻子呼气时,舌轻舔上腭,腹部鼓起,呼满后稍有停顿,然后舌放下舔下腭,呼气时,腹部收缩,反复进行。

2. 教学建议

(1)对过度紧张、焦虑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呼吸缓慢,自然畅通,做到“深、长、细、匀”。

(2)对情绪低沉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长吸气和强有力呼气,并配合手臂的上下振动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3)练习次数,可根据身体练习间隙时间长短进行安排,直至学生自我感觉舒适、平稳即可。

(二)暗示调节法

即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状态、脸部表情等)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它是调节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运用代表体内外环境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想象和增力性的情绪,增强学生完成身体练习的信心,达到调节情绪状态的目的。

1. 具体方法

(1)消除和缓减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反复念“我完全相信自己”“我完成这个动作特别有信心”“肯定成功”等词语。教师暗示为“你完全有把握完成这个动作”“我保护你会跳过去的”等词语。

(2)教师可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也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设置标志线(点),运用“胆大带胆小”暗示教学法等。

(3)课中、下课前消除身体练习疲劳时则诱导学生默念“我的呼吸很均匀”“我全身很放松”“我感到舒服极了”等。

2. 教学建议

(1)暗示套语(词语)可自编习惯用语。内容应用积极、肯定的语气,不用“不会……”“我没有……”等否定词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负性思维。

(2)默念套语时,以教师对集体暗示为宜。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调节目的的暗示套语应在平时编好、用熟。

(4)教师对学生宜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表情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改变其脸部和体态表情,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与人的表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引起脸部、体态等表情变化。

1. 具体方法

(1)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生脸部肌肉,或用双手掌按着脸部,顺鼻两侧、眼眶、前额作洗脸状动作擦搓脸部。

(2)情绪低沉时,诱导学生回忆自己最高兴的某件事、某个时刻,以唤起其笑容。

2. 教学建议

(1)擦搓的动作要均匀,以中速进行。次数视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当学生自己无法笑时,教师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当的体态诱发学生会意地笑。

(四)注意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显示身体练习中的注意指向,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调节学生的注意状态,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从对身体练习结果的注意,转移到技术动作上去,以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

1. 具体方法

(1)诱导学生将其注意指向教师或同学的示范动作,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

(2)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某次成功的练习及当时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情绪的兴奋状态。

(3)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2. 教学建议

(1)教师或学生的示范应一次成功且有较高的质量。

(2)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

(3)诱导学生回忆当中的完成情况,应是练习质量最高的某次动作。

(4)选择游戏时,应考虑到时间、课的结构和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等。

(五)按摩调节法

按摩具有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放松肌肉,调节感觉神经,稳定情绪状态,克服过度紧张、焦虑,恢复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1. 具体方法

(1)自然站立,屈肘举于异侧肩部或同侧腰、腿、颈部,采用轻而缓的揉、捏等松弛按摩手法。

(2)揉捏鼻梁,先用一手的食指按两眉之间,大拇指捏眼内角处,揉捏数次后,换用两拇指背面,沿鼻梁两侧上下反复用力各擦数次。

(3)揉头维,两手弯曲举于头上,两大拇指第一节放在头维穴位上做顺势或逆旋转各数次。

2. 教学建议

(1)按摩时思想集中,手法柔和、细缓、均匀。

(2)肩带肌群自我按摩时左、右侧分别先后进行,以免双肩内收缩引起肌肉紧张。

(3)呼吸要自然、放松和缓慢。

三、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应视学生的体能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年龄特征与动机性质因素有针对性地、合理而灵活地择用。既可单独运用,又可混合交叉使用。要以平时经常性的课堂心理练习为基础,不要临时抱佛脚。

(二)鉴于体育课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重、教师少、学生多、场地器材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可不采用了解每个学生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原因和分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采用整体调节法,即对全体学生集体诱导,进行良性刺激,使学生机体发生应答性变化,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再调整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 其情绪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呼吸、暗示、表情、注意、按摩等调节方法,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五种情形调绪的方法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学生情绪状态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洪滋.运动与健康.

体育状态 篇9

血液状态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良好的血液状态会使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水平,并能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近年来,对血液状态的研究引起了医学届部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在人体健康尤其是血液引发的疾病、血液状态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体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流动,为探究其状况,该文选取了有效血容量、全血粘度和还原全血粘度3个指标来进行研究。有效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粘度指标;还原全血粘度是当红细胞的压积为1时所表现的粘度。

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大家都知道,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传播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是将来进入社会传播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的主力军。但现在普遍存在体育系大学生对技术课参与不积极,兴趣低等现象,导致部分学生体质差异明显。该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提示体育系大学生应增强系统的锻炼意识,关注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养成良好健身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利用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搜集到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体育界及医学界对血液状态的研究成果,为该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滨州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10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生67名,女生33名,所有受试对象均无内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运动禁忌症。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利用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测定受试对象微循环功能的相应指标,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血液状态特征。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文献与计算机查阅等手段收集近年来有关血液状态研究、血液流变学研究等相关资料,并收集相关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样本与常模相关的检验,求出P值。P<0.05表示体育系学生与常模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表示各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

2 结果分析

2 . 1 有效血容量的研究

有效血容量(BV)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通过的血量越多机体运输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就多机体运动能力就好。通过对比分析女生有效血容量的平均值高于男生,而男性对于标准值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无论男生和女生平均值都是大于标准值的。这说明运动对改善血容量是有积极作用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泵学能力、脉搏输出量都是增加的,心脏射血量的增加对于机体而言循环的血量就会增加,被机体利用的有效血量就会增多。从性别来分析女性由于生理期身体血量较平时会有所差异,再加上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故差异性要比男生明显。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增加,为了满足机体需要流经心血管系统的血液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

当有效血容量减少时,血流降低进而导致血压下降。对脑部就会供血不足大脑缺氧影响运动能力,会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厥等现象严重会导致休克影响生命安全。对于肾脏,由于血流量降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血流重新分布主要转至髓质,结果滤过尿量减少导致肾皮质肾小管缺血,引起肾衰尿量就会减少。对胃和消化系统,当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胃肠等内脏和皮肤、骨骼肌及外周血管首先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胃肠道粘膜缺血使正常粘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2.2 全血粘度的研究

血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性的指标之一。全血粘度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常与细胞尤其红细胞的聚集、血液中某些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密切相关。全血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之外,全血粘度的影响因素还有白细胞体积、纤维蛋白原等。一般情况下,白细胞、血小板所占体积很小,远不如红细胞对全血粘度的影响大。

学者谭红平曾在四川生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全血黏度主要由红细胞决定,高血压病时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加,使体内有大量的较大红细胞聚集体存在,而缗钱状的聚集体可在流场中旋转,消耗过多能量,增加全血表观黏度,进而引起血液黏度增高。

2 . 3 还原全血粘度的研究

红细胞是影响全血粘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各种剪切率下,全血粘度随HCT红细胞压血液粘度降低(Nr)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剪切速率增加全血表观粘度红细胞压积成倍增加,在相同的体积,随剪切速率增加表观粘度。在同一压积不变的情况下,其表观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快速增高,反之则下降。由于各种原因,如大量呕吐,腹泻血药浓度,大面积烧伤创面分泌物多了解后,血药浓度测定红细胞压积为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系大学生有效血容量差异显著

从事长时间耐力性训练项目的学生要优于爆发性项目的学生,而且专业课之外参加体育活动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差异明显。

3.1.2 体育系学生全血粘度及还原全血粘度偏高

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血液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也就愈长。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严重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3.2 建议

3.2.1 加强学生体育专业的训练质量

加大体育课的次数和训练强度,多进行一些耐力性运动项目并保证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而达到一定的运动效果,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定期为学生进行身体测试,并把它作为日常考核的一部分。

3.2.2 科普大学生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均衡搭配,避免节食暴饮暴食、酗酒、抽烟、过多的零食摄入(膨化食品、速食品)、过多的油脂食物摄入,常吃蔬菜及水果等。每天应该足量饮水,运动中要不断地、合理的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能充分的休息并补充能量。

摘要:通过测量滨州学院体育系大学生的有效血容量、全血粘度、还原全血粘度等指标,分析与评价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血液状态。随机选取体育系100名学生,分别在其安静状态下利用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测定血液状态的相关指标,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与常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体育系学生安静状态下血液状态指标相对较好,提示体育系学生血管状态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浅析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状态 篇10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据调查, 95%以上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对各种体育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心理状态表现为兴奋。有的学生想借此调节放松一下紧张学习的心理, 好好“玩”一下;有的学生跃跃欲试, 借体育课之机表现自我, 与其他同学比个高低;有的学生则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一些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能, 使自己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对体育课表现淡漠消极的约占5%不到, 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个性内向、文静;有的学生家长溺爱、本人懒惰, 怕付出劳动与汗水。

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由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态度

态度,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 表现为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 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思想集中、注意听讲、看示范, 不仅能按规定和要求来完成学习内容, 达成学习目标, 而且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二、纪律

纪律, 表现为自觉性和自制性等, 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影响, 并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课堂上应表现为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步调一致, 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与自制能力。

三、意志

意志, 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反映, 往往通过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果断性、勇敢性、顽强性。在体育学习中, 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进取心, 当目的明确就当机立断, 毫不犹豫, 在困难面前毫不迟疑、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

四、情绪

情绪, 这是观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的主要依据, 也是其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要观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欢快愉悦, 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动作是否轻松、协调, 有无适度的兴奋感。

五、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既不是因为教师过分严厉, 造成学生行为拘谨, 显示出心理上有一种压抑感;也不是教师放松要求, 学生“自流”。在学生之间, 应表现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在韩国, 把人与人的密切关系列入学校体育的基本方向, 明文提出:“同心协力进行体育运动。”

六、个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是行为主体, 除了应主动参与以外, 还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运动能力有所开发, 使其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压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能培养那些只会机械呆板地从事教师指定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日本, 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心理品质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新动向。因此, 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外露, 小学生心理状态可以从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即可获得。应当指出, 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它受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来看, 学生上体育课时的心理状态表现是普遍一致或相似的;但从微观上来看, 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一样, 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自然不会完全相同。因此, 观测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状态和测定学生运动生理负荷是不一样的。生理负荷可以用定人法测量脉搏或其他办法来测定, 而心理活动是触摸不到的, 所以一般采用分组观测法, 以观测一个小群体的情感表现为主。

上一篇: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下一篇: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