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状态(精选3篇)
注意状态 篇1
0 引言
长期以来, 变电设备均采用不根据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定期计划检修和定期预防性实验, 这样做盲目性很大。实践中发现, 经过计划性定期检修后, 一些本来运行状态良好的变电设备, 反而破坏了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使继电保护及开关误动作、变电运行人员误操作的机率大为增加, 导致了设备损坏和人身事故的安全隐患, 尤其对一些公共保护设备, 如母线差动保护、安稳、备自投保护等, 只能申请待检保护退出, 一次设备仍带电运行, 在整个检修过程中需要进行拆接线等二次保护措施工作, 风险高。此外, 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得不偿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以变电设备具体运行状态为基础进行设备状态检修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1 现行变电站检修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现行的变电站电气设备检修模式主要为定期停电试验方法, 该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电力系统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和网络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要求,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期检修制不科学。定期检修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检修周期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例如, 有的检修周期是根据变电设备的安装工艺、制造质量、现场调试投运情况来确定的;而有的是依据变电设备的种类来确定;还有的甚至统一指定一年为检修周期。这种几乎毫不考虑变电设备运行状态、运行环境等实际情况如何而死板执行“到期必修”的检修模式往往会造成运行良好的变电设备检修过剩, 运行状态不好的变电设备检修不足的现象。
(2) 定期检修不经济。定期检修模式下, 一些运行良好的变电设备却不得不接受“到期必修”, 这不仅会加速变电设备的磨损, 导致设备使用寿命和利用率降低, 还会大大增加不必要的设备检修费用。此外, 即使有的变电设备有缺陷, 但只要没到检修期, 就得不到及时检修, 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3) 影响变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由于定期检修停电时间长、停电次数多, 往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变电设备的停电检修。如若不能按期完成, 则难以落实变电设备的安全措施, 保障设备的检修质量。对此, 调度运行部门和变电检修部门都很有意见。另外, 变电设备停电次数和操作次数的增多会大大增加设备事故甚至检修人员人身安全事故的概率, 对供电可靠性产生影响[1]。
根据广东电网某供电局的统计, 2005—2010年期间, 定期检修110 k V及以上断路器1 756台, 发现故障缺陷13台, 故障检出率仅为0.74%;定期检修电抗器和变压器373台, 发现故障缺陷8台, 故障检出率为2.14%;定期检修互感器1 895台, 发现故障缺陷7台, 故障检出率只有0.37%。现行变电站定期检修模式的局限性可见一斑。
2 变电设备实行状态检修的优势及意义
2.1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优势
(1) 提高设备安全性。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能够提前识别设备运行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故障, 为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可以及时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和检修计划。此外, 状态检修还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总体故障率。 (2) 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可以大大减少设备非计划停运次数, 从而大大提高设备的可用率。 (3) 减少检修时间和检修费用。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可以减少设备的重大故障及其产生的维修费用, 有针对性制定检修方案, 推迟大修时间, 降低维修所需要的人力、物力, 最终实现了检修时间和检修成本的双重优化。 (4) 提高变电设备使用寿命。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有效避免了检修过剩和检修不足, 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2 智能电网建设离不开变电设备状态检修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通过监测和分析变电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 及时发现变电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 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故障威胁, 确保变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和电网的可靠、稳定供电。而可用率和可靠性高的变电设备正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技术和自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的基础。因此可以说, 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是智能电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 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为变电设备的状态监视以及变电设备剩余寿命评估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开展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与智能电网建设相辅相成, 互为倚重[2]。
2.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离不开变电设备状态检修
在确保安全、可靠、能效以及效益的前提下, 以资产的长期效益为出发点, 在全面考虑资产的产生、维护、利用、更新换代以及报废的全过程的基础上, 追求一个生命周期内取得最低成本的管理方法被称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而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过程中, 变电设备实时运行数据监测与采集、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故障诊断及故障预测以及设备剩余寿命评估等4个阶段的内容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一个周期内资产的利用、维护、改造、更新等工作内容戚戚相关。因此,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与电力系统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紧密结合的[2]。
2.4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精益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精益化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到集约式管理模式的转变, 将明确的、具体的量化指标分解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少消耗资源、少投入、少花时间来实现高质量的多产出, 确保企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实现精益化管理, 就要努力提高生产以及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劳动, 以最高的效率、最优的品质以及最低的成本来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是根据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资料, 科学、量化、精细地评估设备状态, 来对设备状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 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安排变电设备的检修工作。这种检修方式在提高设备运行可用率和可靠性的前提下, 既能降低检修资源消耗, 又能减小检修的工作量, 还确保了检修工作的有效性, 体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管理理念, 是将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检修管理的具体实践[2]。
3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工作
变电设备基础数据是设备状态检修的基础, 必须要加强设备预防性试验、日常运行、事故检修等方面基础数据的收集, 要保证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供电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考核与评价机制, 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来加快变电设备检修决策互动化和状态评价自动化的工作进程, 提高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的工作效率。
3.2 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在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过程中, 要充分相信目前变电站中已安装投运的在线监测装置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对功能不完善的在线监测装置可以利用离线人工监测来进行弥补, 将在线监测和离线人工监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准确地掌握变电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3]。此外, 还应加强变电设备剩余寿命评估、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出故障所在的部位及其机理, 预测故障的发展趋势, 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部位实施检修”。因此, 必须加强设备故障诊断、剩余寿命评估技术的研究, 为高级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做好技术储备[2]。
3.3 注意人才培养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对检修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相当高, 远远高于定期检修的要求。由于变电设备的状态最终是依靠检修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判断和决策的, 检修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会对状态检修的结果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要注重开展针对检修人员的状态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同时开展检修工作管理、现场检修作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检修工作管理能力强、有理论知识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人才队伍, 为持续有效地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2]。
4 结语
状态检修是建立在对变电设备性能和健康状态的检测与诊断基础上的, 它能有效地克服定期检修造成设备过修或失修的问题, 提高变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电网结构的加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线监测装置的准确性、系统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范来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5) :95~96
[2]陈安伟.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J].电网技术, 2009, 33 (20) :215~218
[3]朱明, 舒乃秋.关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的研究[J].供电企业管理, 2006 (3) :35~36
注意状态 篇2
近年来, 随着工农业发展的加快, 电力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面对这不断变化的电网结构, 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对这复杂的电网结构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电网需求是当前电力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状态检修定义
状态检修就是在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 针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还决定是否对设备进行检修。这是对设备故障的一种预防性行业, 通过状态检修能有效的减少故障的发生率, 减少设备停机的机率, 对设备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识别
2.1 重视设备初始状态的全面了解
设备的初始状态如何, 对其今后的安全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设备良好的初始状态是减少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量的关键, 也是状态检修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 实现状态检修首先要做好设备的基础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保证设备在初始时是处于健康的状态, 不应在投入运行前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另一方面, 在设备运行之前, 对设备就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所以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中的验收十分重要, 要验收时除了一些常规的设备验收维护外, 还应加强对各项设备遥信、遥控、遥调与遥测操作的验收, 并依据相关规程, 明确运行的重点, 以备以后设备检修中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继电保护装置在验收或状态检修前, 应做如下外部检查: (1) 继电器外壳应完好无损, 盖与底座之间密封良好, 吻合可靠。 (2) 各元件不应有外伤和破损, 且安装牢固、整齐。 (3) 导电部分的螺丝、接线柱以及连接导线等部件, 不应有氧化、开焊及接触不良等现象, 螺丝及接线柱均应有垫片及弹簧垫。 (4) 非导电部件, 如弹簧、限位杆等, 必须用螺丝加以固定并用耐久漆点封。
2.2 注重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
要实行状态检修, 必须要有能描述设备状态的准确数据。也就是说, 要有大量的有效信息用于分析与决策。设备部件在载荷和条件下产生的磨损、腐蚀、应力、蠕变、疲劳和老化等原因, 最后失效造成设备损坏而停止运行。这些损坏是逐渐发展的, 一般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不同状态下, 有的是量的变化, 有的是化学量的变化, 有的是电气参数的变化, 另外, 还有设备的运转时间、启停次数、负荷的变化、越限数据与时间、环境条件等。因此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数据分析。
2.3 应用新的技术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试验
开展状态检修工作, 大量地采用新技术是必然的。在目前在线监测技术还不够成熟的足以满足状态检修需要的情况下, 只有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相结合, 进行多因素地综合分析评价, 才有可能得到更准确、可信的结论。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 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等, 对设备进行测试, 以便分析设备的状态, 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安全。
3 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严格遵循状态检修的原则
一是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二是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先行试点, 逐步推进。三是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 适当配置监测设备。
3.2 重视状态检修的技术要求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通常是静态的, 只有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导致电器参数发生异常时, 继电保护装置才会检测到这一异常而开始工作。技术人员对继电保护装置状态的了解, 一般是指针对它静态时的了解, 设备维护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继电保护装置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原始状态, 诸如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数据等, 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设备在原始状态时即是健康的, 工作状态良好的, 避免其在投入使用前就是先天不足, 二是包括设备及其各部分部件的铭牌、类型及各种试验数据等信息。
在实施状态维护时, 要做好规划, 不可急功近利, 根据具体的情况, 可以先推行试点工程, 然后根据试点工程取得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改进, 然后进一步扩大实施。实行状态维护时, 保证设备是安全运行的, 这是首要原则, 加强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 状态维护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比较强, 要做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重要部件, 如微机等要进行定期测试。
3.3 开展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检验
实行状态检验以后, 为了确保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安全运行, 要加强定期测试, 所有集成、微机和晶体管保护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定期测试, 测试项目包括:微机保护要打印采样报告、定值报告、零漂值, 并要对报告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结论;晶体管保护要测试电源和逻辑工作点电位, 现场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 及时处理。
3.4 高素质检修人员的培养
任何检修过程中人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状态检修也不例外, 检修人员的素质是状态检修成功的关键。现在的状态检修人员配备上, 不仅有检修的工作人员, 还包括运行人员, 运行人员对检修工作的直接参与, 对提高检修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检修的质量, 所以在检修过程中要求检修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对设备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从而节省检修费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状态检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而适时进行的预知性检修, “应修必修”是状态检修的精髓。通过适时检修, 提高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
参考文献
[1]陈维荣, 宋永华, 孙锦鑫.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的概念及现状[J].电网技术, 2000 (11) .[1]陈维荣, 宋永华, 孙锦鑫.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的概念及现状[J].电网技术, 2000 (11) .
[2]张国峰, 梁文丽, 李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2) .[2]张国峰, 梁文丽, 李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2) .
[3]郭伟.论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J].电力, 2007年9月.[3]郭伟.论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J].电力, 2007年9月.
[4]李万宝.浅议继电保护信息化管理[J].大众科技, 2004 (12) .[4]李万宝.浅议继电保护信息化管理[J].大众科技, 2004 (12) .
注意状态 篇3
张力为[12]和赵永红等[3]研究了一般情境下 (无焦虑情绪的诱发实验设计)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 两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对于在某种特定情绪状态下 (如高/低焦虑情绪状态下) 运动员的特质焦虑与注意偏向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状态焦虑水平下特质焦虑和注意偏向的关系, 本研究将通过情绪诱发程序, 运用点探测反应时实验探讨高状态焦虑和低状态焦虑两种水平下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注意偏向特点。探讨以上问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情绪障碍与认知的关系, 而且能够为指导运动员焦虑情绪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实验1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1.1 方法
1.1.1 被试
采用由Charles D Spiel 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Ⅱ, T-AI) ”测查约300名运动员, 将特质焦虑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 取分数在前27%的运动员作为高分组和分数在后27%的运动员作为低分组。并筛选出高分组 (男7女8, 年龄M=18.36, SD=3.42) 和低分组 (男8女7, 年龄M=18.55, SD=3.98) 各15名运动员参加实验。高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52, SD=3.34;低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35, SD=3.57。对两组被试的特质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t=51.36, p﹤0.01, 差异显著。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逐个完成实验, 实验后给予报酬。
1.1.2 实验设计
采用2×2×2混合设计。组间自变量为特质焦虑 (特质焦虑高分组;特质焦虑低分组) ;组内自变量为词语类型 (负性情绪词;正性情绪词) 和探测位置 (同侧——探测刺激出现在情绪词同侧;异侧——探测刺激出现在情绪词异侧) 。因变量为反应时和反应错误率。
1.1.3 实验材料、测量工具与仪器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挑选出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若干个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和与之无关的中性词, 这些词均为两字词, 然后由10为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对所选词语的情绪效价在9点量表上加以评定, 根据评定结果, 从中挑出20个负性情绪词、20个正性情绪词和40中性词作为实验材料。将三类词语配成20个不同的负性情绪-中性词对和20个不同的正性情绪-中性词。刺激画面包括一个白色固定点“+”, 长和高均为1.2°;一个左右排列的白色词对, 每个词长为2.2°, 高为1.1°, 两个词语相距5.0°;一个探测刺激——白色“*”, 直径为1.0°。固定点“+”呈现在屏幕中央, 词对对称地出现在固定点“+”的两侧, 探测刺激出现在任一词语位置中央。以上的实验材料和刺激均用于点探测反应时实验。
状态焦虑的测量工具为由Charles D Spiel 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中的“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
情绪诱发实验与点探测实验均在同一台便携式计算机上进行, LCD为14英寸。记录状态焦虑分数、反应时和反应错误率。
1.1.4 情绪诱发
为了降低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在点探测实验前, 被试观看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山水风景片视频和幽默视频各一段, 时间总共为8分钟。在观看视频前后分别用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测量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1.1.5 实验程序
先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接着进行情绪诱发实验, 然后再次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最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在点探测反应时实验中, 被试眼睛距离计算机屏幕57cm。屏幕背景为黑色。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白色固定点“+”, 持续时间为500 ms, 要求被试注视固定点。接着白色固定点“+”消失, 同时在屏幕的左右方出现一对词语, 持续时间为500ms。然后词对消失, 同时在出现过两个词语的任一位置上呈现一个“*”, 持续时间为从出现到被试按键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后迅速按键反应, 若“*”出现在左边词语的位置, 则被试用左手食指按键盘的左“Shift”键;若“*”出现右边词语的位置则用右手食指按右“Shift”键。要求反应既快又准确。被试按键反应后自动开始下一次trial。若“*”出现前出现按键反应, 计算机会发出1000Hz的警告声。若出现捕捉trial, 刺激画面在2000ms后消失, 自动开始下一次trial。
实验包括20个不同的负性情绪-中性词对和20个不同的正性情绪-中性词对, 且每个词对在实验中出现2次, 其中“*”1次出现在情绪词位置, 1次出现在中性词位置。20次捕捉trial随机分布在实验中, 捕捉trial中只出现白色固定点“+”和词对而不出现“*”。正式实验共计100次trial。不同类型的词语出现在固定点“+”左右两侧以及不同词对呈现的顺序随机化。正式实验分为两组, 每组50次, 组间休息2分钟。在正式实验前有30次练习, 整个实验持续约15分钟。
1.2 结果
1.2.1 情绪诱发效果
对特质焦虑高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高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20, p﹤0.01;对特质焦虑低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高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12, p﹤0.01。结果表明, 观看山水风景片视频和幽默视频明显降低了特质焦虑高分组和特质焦虑低分组的状态焦虑水平 (见表1) 。
1.2.2 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试的反应错误率低于3%, 故不分析错误率。剔除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 计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 (见表2) 。注意偏向分的计算方法如下:用情绪词异侧位置反应时减去情绪词同侧位置反应时, 正值则表示对情绪词警觉, 负值则表示对情绪词回避。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特质焦虑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81, p﹥0.05;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92, p﹥0.05, 探测位置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79, p﹥0.05;词语类型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2.34, p﹥0.05;探测位置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2.25, p﹥0.05;词语类型与探测位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01, p﹥0.05;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46, p﹥0.05。
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
2 实验2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2.1 方法
2.1.1 被试
选取程序同实验1, 且实验2的被试均没有参与实验1。在实验2中, 选取高分组 (男6女9, 年龄M=18.43, SD=3.61) 和低分组 (男8女7, 低分年龄M=19.12, SD=3.75) 各15名参加实验。高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53, SD=3.78分;低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34, SD=2.63。对两组被试的特质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t=49.25, p﹤0.01, 差异显著。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逐个完成实验, 实验后给予报酬。
2.1.2 实验设计
同实验1
2.1.3 实验材料、测量工具与仪器
同实验1
2.1.4 情绪诱发
为了提高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在点探测实验前, 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3分钟倒计时的两位数乘法心算, 要求算得又快又准。在心算前后用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测量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2.1.5 实验程序
先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接着进行情绪诱发实验, 然后再次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最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实验2的点探测实验程序同实验1。
2.2 结果
2.2.1 情绪诱发效果
对特质焦虑高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低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14, p﹤0.01;对特质焦虑低分组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低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06, p﹤0.01。结果表明, 3分钟倒计时的两位数乘法心算明显提高了特质焦虑高分组和特质焦虑低分组的状态焦虑水平 (见表3) 。
2.2.2 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试的反应错误率低于3%, 故不分析错误率。剔除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 计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 (见表4) 。注意偏向分的计算方法同实验1。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特质焦虑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67, p﹥0.05;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13, p﹥0.05;探测位置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93, p﹥0.05;词语类型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0.79, p﹥0.05;探测位置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28) =9.07, p﹤0.01;词语类型与探测位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54, p﹥0.05;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28) =8.37, p﹤0.01。
对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在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差异显著, F (1, 28) =13.74, p﹤0.01;在正性情绪词的不同探测位置上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F (1, 28) =1.21, p﹥0.05。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在负性情绪词的异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同侧位置反应时, 差异显著, F (1, 28) =9.80, p﹤0.01;在正性情绪词的不同探测位置上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F (1, 28) =1.07, p﹥0.05。
结果表明, 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
3 讨论
通过诱发焦虑情绪的实验程序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考察了运动员在高状态焦虑和低状态焦虑水平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表明: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
3.1 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变化
实验1通过幽默视频和山水风景视频有效地降低了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均比诱发前明显降低, 相对各自诱发前的状态焦虑水平而言, 情绪诱发后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均处于较低的状态焦虑水平下。实验2通过3分钟倒计时心算使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升高, 成功地诱发了运动员的焦虑情绪, 相对各自诱发前的状态焦虑水平而言, 两组运动员均处于较高的状态焦虑水平下。可以认为两个情绪诱发的效果均达到了各自实验的要求。
3.2 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的注意偏向
实验1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杨智辉[11]发现, 在一般情境下广泛性焦虑症高分组和一般组对情绪词的敏感性没有差异, 该结果与实验1结果一致, 但是,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两者均不支持Puliafico[6]和郭军锋等[4]所提出的“高特质焦虑者和低特质焦虑者具有不同的注意方向”的观点, 这可能与使用不同刺激材料有关, 相比面孔刺激, 词语刺激的唤醒度较低, 还不足以引起被试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然而, 赵永红[3]同样是使用词语刺激却发现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这似乎与实验1结果相矛盾。究其原因, 状态焦虑水平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实验1通过情绪诱发程序, 有效地降低了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使得运动员对本来会出现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的可能性由于状态焦虑水平的降低而消失。如果这种猜测成立, 那么通过程序诱发焦虑情绪, 提高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后, 就有可能会出现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
3.3 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的注意偏向
实验2通过心算程序成功地诱发出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焦虑情绪后, 随着状态焦虑水平升高,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实验2结果支持一些研究者[8,9,10,11]所提出的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一定的情景依赖性的观点:高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导致了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负性刺激往往是具有威胁性质的信息。“状态—特质交互作用”模型[13]认为, 焦虑者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有两个机制:情感决定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情感决定机制负责评价环境刺激的威胁值;资源分配机制决定认知加工资源的分配。前者受当前焦虑情绪 (是处在高焦虑状态还是处在低焦虑状态) 和刺激特征 (是否具有威胁性或威胁性程度有多大) 的影响;后者受个体特质焦虑水平的影响。情感决定机制输出后, 进入资源分配机制, 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个体焦虑敏感性差异。在实验2中, 情绪诱发程序升高了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增强了情感决定机制的输出, 负性情绪词的主观威胁值增加。此外, 主观威胁值大小还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图式相关,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图式往往与“危险”、“威胁”等性质联系起来, 在自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夸大危险的程度,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加工方式却不同于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因此, 进入资源分配机制后,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倾向于定向威胁, 注意容易被吸引和保持在负性情绪词上, 并且随着状态焦虑水平逐渐升高,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警觉现象变得更为明显;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倾向于避开威胁, 能够及时地脱离负性情绪词对注意的吸引, 将注意转移到负性情绪词之外。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回避负性情绪信息是一种适应的功能, 它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目前任务相关的目标, 同时也是有利于正性情绪的调整[14]。
综合实验1和实验2进行分析, 实验1中的观看视频程序降低了两组运动员当前的状态焦虑水平, 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威胁性进行评估, 此时, 两组运动员均会低估或忽略负性情绪词的威胁性质, 致使威胁值在产生注意偏向的阈值之下, 进而不会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去加工负性情绪词。实验2通过心算程序诱发了两组运动员的焦虑情绪, 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加, 运动员评价负性情绪词的威胁值也随之增加, 并超过了注意偏向出现的阈值,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将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来优先加工负性情绪词, 表现出对负性情绪词的高度警觉,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反而能够迅速摆脱负性情绪词对注意资源的吸引, 出现对负性情绪词的回避现象。实验2的结果验证了对出现实验1结果的原因猜测的合理性。由此可见, 注意偏向是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所致, 它们共同调节对负性情绪词的特定性优先注意与回避。
3.4 研究的实践意义和进一步研究
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会引起运动员的焦虑障碍和维持焦虑症状, 这种焦虑症状反过来又会强化这种注意偏向,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改变焦虑障碍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以达到降低其焦虑程度的目的。根据本研究的结果, 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消失, 可以尝试在比赛心理训练中采取情绪调节策略来减少或消除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程度;由于注意偏向与主观评价有关, 因此, 在训练焦虑障碍运动员时, 致力于改善对负性情绪信息的评估方法可能会有助于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程度或者训练他们采用回避的注意方式以对抗他们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探讨运动员注意偏向的脑神经机制;通过注意训练能否降低或改变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这种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改变注意偏向, 能否改变情绪易感性。
4 结论
在低焦虑状态焦虑条件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高焦虑状态条件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负性情绪词回避。在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下,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摘要:探讨不同状态焦虑水平下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被试为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各30名 (两个实验各15名) , 以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和中性词为刺激材料。通过诱发程序, 在实验1中诱发低状态焦虑情绪, 在实验2中诱发高状态焦虑情绪, 然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与异侧位置反应时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短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对负性情绪词回避。在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下,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