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小学教育(共12篇)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1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 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采取措施,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 职业教育在“滑坡”、“萎缩”。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加上改革深化阶段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导致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远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据贵州省农调队的调查, 2003年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9.67%,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42%,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66%, 受过培训的劳动力仅占4.19%。这种状况现在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农民缺乏培训已成为制约贵州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农村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贵州省“三农”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市场不适应, 需求不旺, 流通不畅, 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当务之急, 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 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为此,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的客观需要。2007年末, 贵州省常住人口397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852.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76%。就业人员2280万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22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634.7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2006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技能条件。2006年《贵州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规划》要求到2010年,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8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3 有利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可以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使其能经常、持久发挥作用。农民掌握了专业技术, 就有了致富的本领, 拓宽了致富的门路。
1.4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 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全省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1.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少水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但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 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吴邦国在贵州考察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有利于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
2 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偏见, 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一向处于受歧视的状态。普通教育被视为通往权力和地位的阶梯, 能为社会培养出“精英”;而职业教育, 被称为“次等教育”, 是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而开办的补充式教育。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子女的第一志愿报在职业学校上, 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只是很多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 2007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3.3万人, 其中在校农林类学生数12578人。上大学, 在体面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他们为子女确立的真正目标。再加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就是对“农”字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急需培养的是第一线和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目标有所偏离;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落后, 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2007年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合计207.0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1.41亿元, 占财政总投入的5.5%, 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教育经费2.85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仅0.089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29.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137.34亿元。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很弱,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基本原因。
2.3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五”期末, 贵州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2.5%。据《贵州省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 2000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43万人, 专任教师1.15万人, 生师比为16.89:1。按同比计, 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33.34万人, 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97万人, 而实际教师总数9954人, 至少应增加1万人。可见, 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是严重不足, 而且还呈逐渐减少趋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且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贵州教育统计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文化课教师占46.7%, 其中职业高中占58.78%, 成人中专占45%。文化课教师比例仍然偏高, 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艰苦, 待遇不高, 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只占18.3%。种种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缺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共计9885人, 其中具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455人, 只占整个专任教师14.7%。
2.4 职业教育改革滞后
2006年, 贵州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超额7.18%完成教育部下达14万人招生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 超计划数65.1%。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 贵州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的增加, 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据陈宁华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 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排名第27名, 其中教育对象排名第29名、教育效果排名第31名。可见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合理,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 更重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能够把专业课知识直接指导学生用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面滞后, 一些培训学校跟不上发展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方式老套、培训理念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等问题。还有就是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盲目招生, 造成部分学员就业积压。
3 加快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包括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许多人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 而将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 积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际表明, 大多数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转变了观念, 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农村经济和社会, 设置了适应农村现代化对新型人才需求的专业, 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同时,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起职业技术人才观念,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技术人才。只有社会各界人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扩大资金支持及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 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 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兴办相应的企业, 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合作关系特点, 积极吸引企业对相应职业学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多元投入机制。
3.3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 以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 以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和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加强交流, 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补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首先要针对这支队伍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优化队伍的结构, 重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形成以全省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的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要能够定期到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进修。
3.4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 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根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种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在专业设置上, 拓广思路,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与支柱产业相结合, 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M].贵州年鉴社, 2007.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远东出版社, 2007.
[3]陈宁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4]时晓玲.欲改变轻职教中普教现象, 必须从政策体制上破冰[N].中国教育报, 2009-05-02.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2
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积极完成县教育局、镇中心校安排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工作,成立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学校管理网络,有效防止了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我校学生及教师的人身安全。现将我校一学期以来交通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建立交通安全工作小组,健全学校管理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每月一次向全校师生进行“交通安全”讲座、及时小结交通安全情况。表彰好人好事,提出注意事项,及时传达交警部门各时期交通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最新动向。
二)召开了2次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学校文明交通安全工作,总结了开展交通安全的一些有效办法。开展了一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
三)与学校所有私车驾驶员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一学期以来,学校教师驾车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
四)建立了学校所有私车驾驶员、车辆安全档案,便于管理。五)组织了2次对教师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活动,使教师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六)利用集队、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一学期以来,学生未发生任何交通安全事故。
七)组织学校教师按时检修自己的车辆,发放靠书提醒学生家长及时检修车辆。
八)贯彻落实好《平塘县教育系统大型活动审批制度》,确保学校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安全无事故。
九)认真做好县教育局、镇中心校布置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二、存在不足
未邀请到交警到校进行交通知识讲座。
三、下步打算
下学期拟邀请交警同志到我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家庭;教育成本
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17
Cost of Edu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al for the Different Income Family in Guizhou
LI Jin-song1, LI Xue-mei2
(1.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 2.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Guiyang, Guiyang, Guizhou 55000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st of edu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al for the different income family in Guizhou,it pointed out the cost of their childen's education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s more than that in Primary school. The cost of education of rural poor family family compared for with their income and expenditure is more than the rich family.
Key words: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al; family; the cost of education
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全部费用[1]。教育成本可分为机构成本和私人成本。本研究所指的教育成本是教育的直接私人成本,即与孩子教育有关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按照项目来看包括学费和非学费的支出。2009年贵州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贵州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开始吃上免费营养餐[2],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贵州农村中小学教育成本构成如何?教育成本占农村不同类型农户家庭收入比重如何,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成本对于家庭的负担如何?这是一个亟待我们去调查了解的问题。因此,笔者对贵州省关岭县农村家中有小孩就读小学和初中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并按照参与式贫富排队的方法,对调查家庭的贫困程度进行了贫富排序,根据我们实地调查结果,关岭县农村富裕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上,中等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在2 700~5 000元之间,贫困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低于2 700元。具体到我们调查的118户家庭,贫困家庭54户,占样本比例46%;中等收入家庭39户,占比33%;富裕户家庭31户,占比26%。
1 贵州农村各类型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总体情况分析
近十多年贵州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投入,已经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教育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根据调查,贵州关岭县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保障实施比较到位,具体补助情况如表1。
由上表可见,关岭县政府已经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其中每位小学生的年补助费用是235元,每位中学生的年补助费用是545元。然而,家庭教育支出是家庭用在所有孩子上学的费用总数,除了以上政府补助的费用外每个家庭仍然还需承担文具费、交通费、补习费、校服费等其他费用[3]。而且由于不同家庭中在学儿童数的不同,不同家庭在教育成本支出绝对数额上存在差异。根据调查得到的118户农村家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各类家庭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每年生均教育成本支出情况,以及各类家庭生均教育成本占这些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纯支出比例。具体见表2。
由上表可知,在小学阶段,为完成小学教育,贫困家庭的每年为一个孩子支付教育成本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5.2%和人均支出的33.2%,中等家庭这一比例则是15.3%和8.8%,而富裕家庭为13.7%和7.1%。到了初中阶段后教育成本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家庭越贫困教育成本占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支出的比例越大。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免费教育政策,但是除了政府补助的费用外各类家庭仍然需要承担一定数额的其他教育支出,由于各类型家庭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家庭越贫困,教育支出的直接成本比例就越大。
2 贵州各类型农户家庭义务教育成本负担情况案例分析
贵州关岭县农村贫困家庭,一般人均年收入低于2 700元,大部分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基本上是小学文化或文盲,该类型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在外打工。虽然家庭收入较低低,对教育成本的支出负担大,但是在子女的教育上还是比较支持,只要孩子还想读书就尽量想办法让孩子继续读下去。一般来说,这类家庭的父母在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中,显得不是很积极,很多父母只是偶尔与老师取得联系。
案例1:吴某,女,50岁,家里共6口人,有3个孩子在上学,分别是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大儿子在外打工。父亲只上过小学,母亲为文盲。父亲在外打零工,除去自己支出,每个月能有1 200元的收入,家里土地被水淹了,每月每人能拿到50元的生活补助。每月生活支出750元,每年教育支出1 344元,包含每年每人保险费30元、孩子每天零花钱、资料费等。每年总收入18 000元,总支出10 320,每年人均纯收入1 280元。母亲表示尽力让孩子上学,但是实在无能为力的话就只能辍学。父母平时几乎不跟老师联系。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这类型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 700~5 000元之间,该类型家庭大多数子女较多,一般上都有3~4个子女,因此家庭负担较重,部分子女有辍学的情况。为负担庞大的开支,父母及部分子女都外出打工,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在外打工收入,家庭教育的成本占据了收入支出的很大比例。由于父母平时工作较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显得关心较少,父母与老师联系交往也不多,但也有些父母也还会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比如会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看电视等等。
案例2:周某,女,46岁,家庭5口人,家里3个孩子都在上学,大姐15岁读六年级,二姐13岁读五年级,小弟11岁读五年级。男孩子曾在江苏上过学。父母都是小学学历,母亲表示如果家庭资金有限,她会选择让女孩子上学。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是木匠,在外做工。家庭年总收入为36 000元,总支出为17 850元,人均年纯收入为3 630元,每年教育支出为1 050元。父母偶尔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上,在调查中发现,该类型的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大多数父母文凭都在初中以上。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且经济条件宽裕,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很重视,平时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也较多,希望能向老师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这类型家庭教育成本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大。
案例3:李某,男,47岁,家里5口人。父母都读过初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一个读初一,一个在织金读四年级。初一的孩子在住校,学校提供两餐,每周30元生活费。另一个孩子住在叔叔家,家庭每月60元零花钱。家庭是水淹户,每人每月补贴50元,一个月250元的补助。母亲在家务农,父亲经常出去打零工平均每月4 000元。家庭有一辆面包车和摩托车。每月教育支出209元,生活支出1 880元。每年总收入51 000元,总支出22 560元,人均年纯收入5 688元。父亲表示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以上,且能在外面发展。父母经常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杜育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6(6):19-23.
[2] 人民网.贵州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EB/OL].(2012-02-29)[2015-10-19].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2/02/29/011359327.shtml.
试析贵州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创新
一、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
目前,贵州农村大部分的小学英语老师都没经过专业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老师是教了语文在教英语的双职老师。有部分“半路出家”的英语教师自己连26个英文字母都发音不准,着实缺乏基本教学能力,根本没办法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原因小学英语师资的严重缺乏,大班教学或者多班教学现象存在。还有任课英语教师忙于批改作业或者处理一些琐事,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俨然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小学英语怎样教?在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已经采用并创造着各自的教法。有的按教材内容,一个章节接一个章节地细过,生怕学生学不会学不好,结果时间不够用,一个学期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有的则不然,过教材很快,教师只顾自己赶进度,不顾学生接受状态,教材虽然完成了,但学生没有学会,而且对英语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有的由于教师自己的基本功差,也无心下功夫,只是应付着教,时紧时松,上课教读几遍,再让学生抄写几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到头来学生成绩差,师生都无奈,家长、社会意见大。英语难教,也是事实。
(三)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两到四次,每次仅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并且有些学生甚至在英语教师上课说英语时,起哄或吵闹,这又影响了其他学生英语的学习。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二、促进贵州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
语言环境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原则。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造性地通过自制教具、运用简笔画、肢体语言、歌曲吟唱、巧设游戏等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会使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焕发光彩。以学生为主体,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以及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肯定是利于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好发展,实现创新型的教育。老师需要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建立自信心。任课老师要建立英语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学生听多了,说多了,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在这种氛围下学到的不再是一个个的单词,而是能够变成句子灵活运用的语句了。
(二)、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的宽松自由,能够保障学生顺利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由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能依赖教师的传授,而是依托一定氛围的激发作用。相对于气氛沉闷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宽松自由的模式,能够使学生振奋精神,主动学习[2]。课堂上,学生能够自由讨论问题,自主发言,当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第二语言的乐趣,对所讨论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思维模式无禁区”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英语教学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
古语云“爱屋及乌”,学生最崇拜有水平、教得活的老师,并时刻以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模仿老师。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因为其是影响学生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都需要学生去学习,在学习中去发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要用“拥有一桶水的水准,来交给学生一碗水”。这是因为教师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别说有的已遗忘,就算没遗忘,时隔多年后的今天,知识也已更新了不少,教师只有去“充电”、去学习,然后以过硬的素质、水平教育学生,才会对学生有感染力、号召力,课堂效果才会好。反之,就不能从心里征服学生,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法提高。
三、努力创新英语教学评价机制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教师好的评价手段在满足学生的“成功感”的同时可以激励学生进行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毅力。一是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对激励评价更敏感,因为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多位老人的呵护,没有受到多大的委屈,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让他们“受不了”。为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以激励教学为主,让学生成长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每节英语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英语。
参考文献
[1]王新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5
唐世国
本人来自贵州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本次有幸的参与了2011年贵州省农村中学小教师远程培训,我感动很激动也很高兴。我本次培训的内容为初中综合实践课程,能够与广大的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我感觉到收获很大,现在将培训过程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由于培训的科目是初中综合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知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项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及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之一。作为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不仅仅在上课的时候准备要充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应变在教学课程中出现的其他情况。在短短的几个月的学习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感慨颇深。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教师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
1、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的培训
大家知道,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三、是从课程的组织上看,让学生学会动手,这不仅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教师要以身示范,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一门课程的魅力。
2、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堂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有条件的更应该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有更宽阔的视野,才能真实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网络学习不是让学生,而是让课堂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
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 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3、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成人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然而,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动性或素质不高,传统教育的优势将消失。远程式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主持
(现在多数采用课程主编与主讲教师合一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学员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选择了教师。夜深人静时,我坐在电脑前,登上继续教育网,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继续教育网”像一本磁力很强的教科书,里面共享信息内容丰富,各类课件制作精良。网上资源中,不只是知识的储存和播放,更为我们提供了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诸多方法。而且,这里有着良好的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比如在线答疑、教师论坛、等栏目,让我们的协同学习和自主学习相得益彰。
本次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是我在这次培训上收获的东西确实无价的。能够与广大的教师在同一平台上相互交流,无论是从 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的精彩讲座,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培
训心得体会
唐世国
2012年9月1日至2012年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培训。而且参加了培训者培训的面授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在这次培训中我聆听了北京大学刘铃老师等教育界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协作探讨。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加强思想认识,努力作好一名辅导教师
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经及一个星期的面授培训,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不断学习。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在这次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学理念: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进行校本教研。同时为搞好这次的培训作了很多的努力。
二、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强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尤其是过去不敢大胆的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后,我尝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在学习了“观课议课”后我在我们数学教研也进行了尝试,老师们一下就打破了过去那种人云亦云的模式,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培训的过程既紧张又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这种严谨实效的氛围,让每听一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便捷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上。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以网络为载体与各教师相互交流经验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6
《实用技术》是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编撰的,适合全省农村中小学使用的地方教材,其内容丰富又结合贵州的省情,可以算是不错的教材。它涉及到家常菜的烹饪技术、粮食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家畜水产品养殖技术、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技术、水果种植加工技术以及打工家政的常识,总计六大板快的内容。教材的文字浅显,大部分内容解释详实清楚,步骤清晰明白便于自学,也便于操作。可以说它是使小学水平的人就可以使用的科普读物。其目的就是将初中毕业生培养成为有一定技术的公民。让他们外出可以打工,居家可以自己创业致富。这正是结合贵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高级中学教育滞后而不能够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刚刚跨出学校的大门就要一脚跨进社会的大门,面临就业的选择的客观实际来编撰。这正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可是许多初中教师却有无从入手之状。
为什么教师会出现不知所措,无从入手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受教师自己的守旧思想的制约。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已经形成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教学的一种心态。同时也是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它的精神实质不能进一步理解的表现。特别是对“有利于学生生成”以及“学会生存”等“四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头,而很少从心里深层次去理解和感悟其重要性。所以当他们面对着学校或者上级的各种升学要求的时候,只能够按照中考的科目设置去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实用技术》课成了中考科目的文化课,成了自习课。有的老师虽然也上,但只是照本宣科地念一遍教材,就敷衍了事了。其实教师也不用自己如此的辛苦,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可以做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从中考的禁锢里解放出来,就可以找寻到适合《实用技术》的教学方法。上“果蔬加工”可以购买一些器材与学生一起动手做,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上烹饪课时鼓励大家在家自己照书上的步骤做菜。如此,何愁教学不活?
其次是学校的管理思路守旧制约《实用技术》课的有效性教学。
这种守旧主要是不敢去碰撞中考的指挥棒,更主要的是对中考形成错误的看法——学生要有好成绩只有上好文化课,与大量的习题练习。于是学校自己的管理就集中在课时量与练习量的增加上,对于轻松愉悦的课内外活动是轻视的。而实际上轻松愉悦的课外活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节学习心理,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中的或者老师中的合作互助关系。这四方面的因素正好是促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利益条件。《贵州省农村中小学实用技术》就具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条件,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管理者的学校,人为改变这一教材的教育功能,是管理短视的表现,也体现其思想的保守性。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校《实用技术》的高效教学。从地方政府争取一些土地,以建立种养殖的实习场所,增加一些必要的炊具设施,使烹饪技术在学校有效开展。教学之余可以在第二课堂开展学生烹饪大赛,果蔬加工比赛,果树园管理竞赛,模拟农民工市场演出,模拟人才招聘会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以丰富学校的文化气息,开阔学生视野, 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一些适用的技术。
第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思想的狭隘性也是制约《实用技术》高效教学的原因。中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升学观念的影响,从内心深处轻视《实用技术》对自己的适用价值,而放弃很多学习《实用技术》的机会,往往等到毕业进入社会才明白其价值所在。学生应该更好地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摒弃自己思想中“唯高中”、“唯大学”的错误观念,明白自己学习实用技术不会影响学习其它科目的道理,也不影响自己的“高中梦”与对大学梦的追逐。要明白未来就业的压力,明白学技术与“圆梦”不矛盾,它反而会促进自己梦想成真。这些观念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向学生进行宣传才会起到效果。而学生更应该通过新闻媒介,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的理解来更正自己错误的观点,以更活泼的思想来应对学习任务。
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支持学校“实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开展,给以学校一定的土地、农技技术以及资金的支助。帮助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给以学校有关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必要的资金援助。而不是现实中“只要高中升学率,只要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的片面看法。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7
1. 观念陈旧
第一、部分学校领导、老师观念陈旧, 没有领会到美术教育在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甚至认为美术学科是中考学科的调节剂, 上与不上都没有多大关系, 与评估学校整体教学效果无关系。甚至为了升学率把美术课用来上中考学科;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师的发展, 评先进, 定职称离美术教师太远, 部分美术老师都不再上美术更不说进修。导致师资水平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造成学生在美术欣赏、艺术品味提升、表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效果很低。
第二、农村很多家长对送孩子上学读书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所以, 要求孩子在学校学好语文、数学即可, 学习其他学科特别是“涂涂画画”, “唱唱跳跳”的音乐、体育、美术学科, 就视为“不务正业”, 只关心子女的语文、数学成绩, 对美术极不重视, 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
2. 选拔制度不够灵活
现在贵州的高中录取都是以中考分数为准线, 仅以升学率来判断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这样导致学校的领导、老师放弃美术教学、家长不让子女把时间花在“无用支出”上, 学生更是以考上高中为奋斗目标, 而高一级的学校 (高中) 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没有相应的对有关美术特长生的特别选拔, 这样, 在美术上有特长的学生由于没有很好的文化考试成绩也是进不了高一级的学校, 因此, 学生就觉得学习美术没有前途, 学习美术的兴趣自然就减退。
二、对策建议
1. 创新教育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育人观
教育部门明确提出, 应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应彻底。因此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跟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的步伐, 革除应试教育的旧模式, 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家李政道教授说:“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 她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联系……”学习美术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因此必须转变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和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第二、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 传统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 对学生的其它方面, 如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 且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这种单一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 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被动地发展, 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是相背离的。所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评价观念。孔子在几百年前就提倡“因材施教”, 后人也公认他的这个理论, 教育界人士也常常把孔子的理论挂在嘴边, 称颂他是大教育家, 可我们就是不能体会先圣的字里行间的含义。我们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先圣的经典理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就写过: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人尚且知道这些道理, 为何我们却仍然一味的追求考试的高分教育?因此, 教育评价机制要彻底的革新, 我们有必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评价机制。
第三、创新选拔制度
上一级学校 (高中) 应对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有相应的录取别径, 比如专门开设一个特长班, 升学考试文化分值与普通中考学生的文化分区分来录取, 给他们一条路走, 我们提倡全面发展, 但我们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 因此, 学生有特长的, 我们应该鼓励, 这样, 学生也好, 美术教师也好, 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才有一种希望去奋斗。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 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 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 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 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 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结论:我们应该在努力改变农村美术教学落后现状中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 尽管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 但是这些方法与途径确实给农村美术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我坚信伴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领导的重视, 教师素质的提高,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会逐步改善, 每个孩子一定会享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实现我国的教育创新, 着实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帕森斯·布洛克[美].李中泽.美学与艺术教育[M].1998, 10.
[2]王刚.西部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对策方法研究[J].科学文汇.2007.10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8
关键词:农村,音乐课堂,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这足以体现音乐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的启迪, 人格的塑造, 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中城市, 人们对音乐艺术十分崇尚, 对音乐教育抓得很紧。但我国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而且形势十分严峻。
1 农村音乐课堂现状
针对农村中学生对音乐这一学科的兴趣问题, 我利用寒暑假多次深入石阡县的几所农村中学调查, 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 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在音乐课上睡一觉是一件不错的事情”。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呢?
1.1 音乐教学观念落后, 领导不重视
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并实施了素质教育, 但不少中学的领导们却依然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 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 甚至占用或“砍掉”音乐课。这是造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1.2 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缺少正规培训
许多农村中学里的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因而, 在教学理念、水平、方法、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 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刻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久而生厌, 最终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1.3 音乐教学条件差,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设备极为匮乏,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失去了吸引力, 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改善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 理直气壮地把音乐教育列入必修课程, 保证授课时间和教学质量。
2.2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 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音乐的美。
首先, 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上好音乐课、上活音乐课。
(1) 唱歌课
在唱歌课中,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发声练习。比如老师引导学生找打呵欠、叹气的感觉, 通过闻花香来找吸气的感觉, 经过练习、思考、学生不仅懂得了歌唱时的呼吸方法, 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实践创新方法来提高他们歌唱水平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课
我们怎样才能上出一堂精彩的音乐欣赏课呢?以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樱花》为例。这是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民歌, 教材选用了合唱曲和器乐曲两种演奏形式供同学们欣赏。在学习这一课时, 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世界地图, 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等, 同时,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日本风景的图片, 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日本产生了兴趣, 然后开始《樱花》合唱曲与器乐的对比欣赏;同时, 学生也可以以《樱花》这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诗歌朗诵;或者结合《樱花》的旋律及节奏特点来创编舞蹈动作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育中来, 还使音乐这一学科与文学、与地理、与美术等其他科学融汇在一起,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开阔了视野, 也更容易对音乐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拓展延伸。
(1) 将自制乐器引入课堂
针对目前农村学校音乐设备和器材相对匮乏的情况,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就地取材, 自己动手制作乐器。例如:找一个普通的塑料瓶, 在瓶内装入一部分细沙, 拧紧瓶盖后上下摇晃, 这时瓶子所发出的声音就像一个沙锤的声音。除此之外,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更为简便的“乐器”供我们使用。例如:杯子和筷子相互撞击就仿佛在敲钟;我们文具盒、废铁皮等也是一件件打击乐器;我们的双手双脚也是一件件伴奏乐器。
(2) 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为孩子创设一个欣赏音乐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日本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就曾成功地利用环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只要是想跟铃木镇一学习小提琴的学生, 必须先做一到两年的旁听生--倾听高年级学生演奏小提琴, 除此之外, 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来欣赏世界各国的小提琴演奏家们的表演。实践证明, 通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 这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比普通的孩子更强。让学生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亲近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首先要多与学生交流, 成为学生值得依赖的朋友。唱歌时, 老师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和他们一起演唱;创编音乐情景剧时, 老师也可以做学生的搭挡;用自己动听的歌喉、优美的舞姿去感染学生, 学生喜欢上了音乐老师, 也就喜欢上音乐课了。
(2) 鼓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与肯定。教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上, 只要学生有所表现, 老师都应给予真诚的赞许和适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嗓音条件真不错!”“你的节奏感非常强”“你的音准很好, ”老师真诚的赞许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鼓励的话语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学习积极性当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 也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建立声乐兴趣小组或舞蹈兴趣小组等, 定期开展一些文艺活动,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育人为本的原则, 以高度的责任感,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相信, 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焕然一新, 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文,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目前,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011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35%左右, 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扣除已在乡镇企业从业和已外出务工部分, 至少还有500万失业劳动人口仍滞留在农村。2008年末, 全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到477万人, 比2005年 (正式展开统计调查) 增加41万人, 年均增长4.6%;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到574万人, 比2003年增加75万人, 年均增长7.3%。据2007年全省人口计生年度统计, 按县际流动人口计算, 贵州农村流出人口358.6万人, 其中74.7%流向省外, 21.7%在省内流动。
我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 为农民工省内作业和出外务工铺平了道路。截止2008年12月底, 我省实现了74557人的就业转移, 24058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83457人完成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 转移到省外就业15326人, 培训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2126人。同时, 共有24万人接受了引导性培训, 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
2、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贵州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根据贵州省农调队的调查, 2000-2002年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转移情况来, 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高低, 文化程度越高, 转移率越高, 就能实现转移的目的。从2002年贵州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构成看: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就占转移人数的53%, 初中及初中以上的人数占66.17%, 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还是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农村中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明显能够较好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大部分劳动者未经过职业培训, 缺乏劳动技能, 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致使大量的劳动者很难进入科技含量较高的高层次企业, 就业空间狭小, 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因此, 素质低下成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因素。
2.2 在转移过程中, 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据率队来贵阳招工的珠海劳动部门负责人介绍, 月工资700元以下的招工都有难度, 700元到1000元之间可满足需求, 1000元以上随缺随招。这些年全社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但民工的工资待遇却10年没有大的变动。有调查显示, 最近12年间, 珠江三角洲民工月工资增幅只有68元, 加上物价上涨因素, 民工工资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调查, 在沿海一些企业里, 最长工作时间的限制、加班加点的限制、最低工资保障、工资支付的规定、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劳动法相关法规, 对大多数民工而言, 只是一纸空文。一些企业工作环境恶劣, 工作时间延长, 不签劳动合同, 不缴社会保险, 而且还拖欠民工工资, 有的企业还肆意扣押民工的身份证件。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对这类事件不断地查处, 但难以取得实效, 因为用工单位不怕民工走, 前面走后面马上又招人, 低廉充裕的劳动力供给让那些用工单位对侵犯民工的权益的行为有恃无恐。
2.3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对农业生产、家庭结构带来影响
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之人, 完成传统的农业生产尚且存在困难, 更达不到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调查显示, 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已经对我省的粮食生产、烤烟生产、种草养畜、种桑养蚕等工作造成影响。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将孩子留了下来, 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大多任性冷漠, 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我省, “留守孩子”形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有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孩子”和普通孩子相比, 在成长上存在四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健全, 孩子的教育成长令人担忧;二是隔代培养问题严重, 由于大量这样的孩子被寄养在老人家中, 而这些老人呈文盲半文盲状态, 以落后的思想和过份的关爱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利的;三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交流错位, 有的孩子养成娇惯任性, 有的则养成抑郁孤独的性格;四是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由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束, 学习成绩不好,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比较多。
“留守老人”劳动繁重、赡养无着。儿女外出打工, 留下的承包地不能让它荒着, 老人们考虑到经济因素, 不得不从事繁重体力活。而且还要照顾子孙的成长。老人们自身年老体衰, 生活上无人照顾, 疾病治疗没有保障, 精神上比较孤独。
3、推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就业保障,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完善就业保障, 充分发挥本地职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作用,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短、中、长期专业技能、法律法规和务工常识等方面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和维权意识, 避免因盲目外流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防止个别农民误入歧途。
3.2 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
加快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督促企业落实《劳动法》关于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的规定。健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 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及时查处;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 按照时限要求迅速审理, 尽快结案;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协调工会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
3.3 尽力解决”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种田不好荒一年, 教儿不好害一生”, 面对大量青壮年外出后留下的”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等问题,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探索有效机制、尽快出台保护农村”留守孩子”权益的办法, 村委会应与外出务工农户签定管理责任状, 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营造有利于外出务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4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 解决”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鼓励实行土地流转承包。一是引导种养殖大户转包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 减轻”留守老人”劳动负担;二是引进集中赡养制度, 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 强化公共医疗服务, 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三是采取志愿者、老人协会、高龄独居老人联系户等方式给老人以关爱;四是做好子女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求子女履行对父母有精神、经济上的扶助义务, 孝敬父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08年以来, 贵州省政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乌当区等地方政府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 贵州省经济社会将得以不断的发展,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增加农民收入, 不仅有赖于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还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本文对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了介绍, 并总结分析了当前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职能不完善, 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承金:《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123[1]何承金:《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123
[2]樊平:《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1-270[2]樊平:《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1-270
[3]傅景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低成本转移》.农业与技术.2003.10.47-49[3]傅景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低成本转移》.农业与技术.2003.10.47-49
[4]赵春营:《略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广西社会科学.2003.06.62-64[4]赵春营:《略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广西社会科学.2003.06.62-64
贵州省农村儿童体质现状分析 篇10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 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趋势却不容乐观,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关心。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经济落后, 对该地区儿童的体质健康研究较少。针对这一情况利用贵州省农村儿童 (7~12岁) 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与同时期全国儿童体质数据进行对比[1], 分析它们存在的差距及原因, 为促进贵州省农村儿童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体质与健康研究的文献资料。
1.2 数理统计方法
将贵州省农村儿童 (7~12岁) 学生与全国儿童的体质数据进行两独立组均数T检验分析, 进行差异性检验。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下同。
1.3 对比分析法
对贵州省农村儿童 (7~12岁) 体质数据与全国儿童同时期、同年龄对比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农村儿童身体形态现状分析
身体形态是由重量、围度、长度所构成的人体外部形态特征, 在全国学生体质与调研中使用身高、体重和胸围三个指标来反映学生身体形态状况[2]。
2.1.1 身高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身高在119.25~143.54cm之间平稳增长, 平均身高为133.61cm, 全国男生儿童在125.52~152.39cm之间变化, 平均身高为141.21cm,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身高平均少7.60cm, 各年龄段差距在6.10~8.85cm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贵州农村女生儿童身高在118.58~144.26cm之间增长, 平均身高为131.43cm, 全国女儿童在124.13~152.16cm之间变化, 平均身高为139.96cm,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身高平均少7.77cm, 各年龄段差距在5.55~7.90cm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2.1.2 体重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体重在21.14~35.26kg之间平稳增长, 平均体重为28.12kg,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体重在25.53~43.98kg之间平稳增长, 平均体重为34.14kg,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体重平均少6.03kg, 各年龄段差距在4.25~8.72kg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体重从20.47kg逐渐增加到35.89kg, 平均体重为27.72kg, 全国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体重从23.85kg逐渐增加到42.33kg, 平均体重为32.39kg,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体重平均少4.68kg, 各年龄段差距在3.38~6.44kg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2.1.3 胸围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胸围从56.81cm逐渐增加到67.76cm, 平均胸围为62.49cm,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胸围从59.87cm逐渐增加到72.39cm, 平均胸围为66.09cm,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胸围平均小3.61cm, 各年龄段差距在2.6 5~4.63cm之间变化,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胸围从55.41cm逐渐增加到68.85cm, 平均胸围为61.60cm, 全国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胸围从57.64cm逐渐增加到72.01cm, 平均胸围为64.35cm,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胸围平均小2.75cm, 各年龄段差距在2.23~3.59cm之间变化,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2.2 贵州农村儿童身体机能现状分析
2.2.1 肺活量
肺活量是最能体现人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呼吸机能的潜力[5]。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从812.63ml逐渐增加到1603.76ml, 肺活量平均为1213.12ml,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从1099.40ml逐渐增加到2102.10ml, 肺活量平均为1580.07ml,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肺活量平均少366.96ml, 各年龄段差距在284.08~498.35ml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从738.54ml逐渐增加到1395.99ml, 肺活量平均为1086.06ml, 全国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从1004.90ml逐渐增加到1829.90ml, 肺活量平均为1411.50ml,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肺活量平均少325.44ml, 各年龄段差距在266.37~433.94ml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2.2.2 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指数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体重指数从38.50ml/kg逐渐增加到46.20ml/kg,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为43.30ml/kg,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体重指数从43.89ml/kg逐渐增加到49.02ml/kg,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为47.17ml/kg,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少3.87ml/kg, 各年龄段差距在2.82~5.39ml/kg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肺活量体重指数差距逐渐减小,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肺活量体重指数在36.13~41.24ml/kg,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为39.47ml/kg, 全国女生儿童肺活量体重指数在42.72~45.36ml/kg, 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为44.33ml/kg,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少4.86ml/kg, 各年龄段差距在3.94~6.59ml/kg之间变化,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2)
2.3 贵州农村儿童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2.3.1 50m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用时从11.07s逐渐减小到9.51s, 平均用时为10.23s,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用时从11.15s逐渐减小到9.14s, 平均用时为10.04s,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50m用时平均多0.19s, 各年龄段差距在0.08~0.37s之间变化, 7、8岁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3)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用时从11.86s逐渐减小到10.16s, 平均用时为10.84s, 全国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用时从11.66s逐渐减小到9.84s, 平均用时为10.55s,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50m用时平均多0.29s, 各年龄段差距在0.18~0.35s之间变化,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3)
2.3.2 男生斜身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在19.28~30.92次之间变化, 平均为23.64次, 全国男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在23.30~28.43次之间, 平均为26.20次,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平均少2.56次, 各年龄段差距在-2.60~5.17次之间变化, 8、9、10岁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其余年龄段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3)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在13.33~22.74次之间变化, 平均为17.78次, 全国女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在17.91~25.52次之间, 平均为22.58次,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斜身引体向上平均少4.80次, 各年龄段差距在2.78~5.67次之间变化,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3)
2.3.3 50m×8往返跑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8往返跑用时从129.10s逐渐减小到114.41s, 平均为121.36s, 全国男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8往返跑用时从135.55s逐渐减小到114.90s, 平均为124.90s,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50m×8往返跑用时平均少3.54s, 在6.45~0.49s之间变化, 随年龄的增加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的50m×8往返跑用时优势逐渐减小到同一水平, 到12岁时与全国男生儿童的差距无显著性, 其余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4)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8往返跑用时从135.65s逐渐减小到118.44s, 平均为126.47s, 全国女生儿童随年龄的增加50m×8往返跑用时从139.07s逐渐减小到121.09s, 平均为129.26s,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比全国女生儿童50m×8往返跑用时平均少2.79s, 在1.57~3.69s之间变化,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的50m×8往返跑用时在7、8、10岁时优于全国水平, 分别比全国同时期, 同年龄少用3.42s、3.47s、3.69s,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其余各年龄段差异无有显著性。 (见表4)
2.3.4 坐位体前屈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坐位体前屈在6.76~8.32cm之间变化, 平均为7.62cm, 全国男生儿童坐位体前屈在5.30~6.75cm之间, 平均为5.88cm, 贵州省农村男生儿童比全国男生儿童坐位体前屈平均多1.74cm, 各年龄段比全国水平高1.31~2.28cm, 各年龄段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4)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坐位体前屈在8.74~10.69cm之间变化, 平均为9.70cm, 全国女生儿童坐位体前屈在9.42~10.36cm之间, 平均为9.75cm, 贵州省农村女生儿童在12岁时比全国女生儿童坐位体前屈高1.02cm, 其余各年龄段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4)
3 结语与建议
贵州省农村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低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 特别是身高指标, 男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0cm, 女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77cm;体重、胸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身体机能方面, 肺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身体素质方面, 贵州省农村儿童的50m、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min仰卧起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m×8往返跑、坐位体前屈指标显示, 贵州省农村儿童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也在相应提高[3,4,5,6,7], 但贵州农村地处山区, 经济落后, 道路交通受阻, 人们的膳食营养、医疗卫生条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更没有高营养物质的摄入, 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还要参加大量的体力劳动, 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肺活量、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有密切关系[8], 机能、素质指标多数低于全国水平, 这是不是间接反映了贵州省农村儿童科学的体育锻炼较少。
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学生加大给农村儿童的生活营养补贴, 解决由于营养不足影响发育的问题, 增加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 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 推广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有效提高儿童体质, 不但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努力, 同时儿童学生本身以及其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文献资料, 利用数理统计对比贵州省农村儿童体质数据与同时期全国儿童体质数据, 分析它们存在的差距及原因, 为促进贵州省农村儿童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贵州省农村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低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 特别是身高指标差距较大;身体机能也低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身体素质方面, 50m、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min仰卧起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m×8往返跑、坐位体前屈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加大对农村儿童的生活营养补贴, 增加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念, 共同努力, 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贵州,农村儿童,体质,对比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2:184-498.
[2]杨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1) :22-28.
[3]任晋军, 陈斌.青少儿1985-2005年身高生长水平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 (12) :1664-1666.
[4]程静, 娄晓民.河南省7~18岁中小学生20年体格发育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5 (12) :1120-1121.
[5]宋逸, 季成叶, 马军, 等.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2) :105.
[6]徐叶彤, 张巧兰.2002年甘肃省7~18岁城乡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785-787.
[7]张迎修.中国沿海11省市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J].人类学学报, 2004, 23 (2) :159-163.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民族乡;留守老人;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0-02
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贵州全省农村人口2299.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6.19%,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十二五”期间,每年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60至80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又是全国八个民族省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群体生存困境更为突显,其中留守老人尤甚。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具体、客观了解现状,及时发现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拟期引起社会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广泛关注和关心,为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
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成立于1984年8月,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西南部周边山区,距花溪区政府所在地2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是花溪区7个民族乡之一,属典型的山区地带。2013年年底原有8个行政村合并为马铃、谷中、凯坝3个行政村。现全乡2474户8952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33%,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7%。现有耕地面积9657亩,其中田面积312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4%;土面积为6532,占总耕地面的67.4%,全乡人均耕地面积1.07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业。由于全乡土多田少,加之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2014年底,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标准,全乡有贫困户261户707人。马铃乡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是目前为止花溪区仅有的两个贫困乡之一,且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市级一类贫困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改变生存状况,马铃乡绝大多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青壮年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自2012年马铃乡成为花溪区“减贫摘帽”的攻坚扶贫主战场之一,通过多种扶贫渠道的实施,马铃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至2014年,全乡外出打工人数逐渐减少,返乡务工人员增多,留守群体人数有所减少,但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仍成为马铃乡“减贫摘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十二五期间”,随着马铃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不断增多,留守老人有所减少。2011年全乡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96人,留守老人347人,占全乡老人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与2011年相比减少143人。至2014年9月止有141人,比2011年减少206人,比2013年减少63人。然而,目前百余名留守老人仍不同程度地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其生存状况主要表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 在隔代监护作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主要模式下,大多数留守老人担当起对孙辈照顾的责任。
由于2013年马铃乡实行行政并村后,目前除了马铃中学、马岒中心完小外,原8个行政村各村级小学合并为凯坝小学、谷中小学、马玲小学。原本不多的学校撤拼之后,就村级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学校离家较远,且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走读,学校只能解决孩子中午吃饭的问题。如,凯坝村合并后有19个村民组,共678户2436人,只有村级小学一所即凯坝小学,距乡政府13公里。原有一至六年级,现只有一至三年级,凯坝小学的学生读四年级需到离家10多公里以外的中心完小就读,这无疑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的谷中村有22个村民组,所辖谷增片区有10个村民组,2013年谷增小学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半为留守儿童。低年级学生早出晚归,老人无力接送,中午学生就在学校吃饭,老人最多只能保证孩子日常的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照顾。许多老人连自我照顾都成问题,至于孩子学习、健康、性格和道德教育更无从谈起。如,谷曾片区新寨一户前几年家里困难,夫妻先后到省外打工,把4岁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仅两三个月后,孩子便患脑炎,待夫妻两人赶回来送到医院医治,花了几万元也未能救活。看管孩子力不从心,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二) 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重。
本该安度晚年的留守老人们除了受到照顾孙辈及自已年迈体弱或生病等因素的困绕外,还要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思想负担重。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已劳动所得和国家养老保险,收入渠道狭窄。如,谷中村谷曾片区,一位汉族喜老人(61岁,男)与其老伴(60岁,布依族),育有两女1男。现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外出打工已11年,媳妇(布依族)生下大孙女两年后,便随丈夫打工,已有9年。两人先后在贵阳、福建打工,主要从事体力活,挣钱不多。现留下三个子孩子(跟儿媳属布依族)均由老人照顾抚养。大孙女今年14岁,去年在马铃中学读初一,成绩不错。因是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学生,读初一上半年得到 600元的困难补助。除了每个月爷爷奶奶给150元购饭票外,最低还要给50元的零用钱,主要用来打电话和爸爸妈妈联系。老二8岁在谷曾小学读书,每天要给1-2元零用钱;最小只有5岁,在谷增读学前班,半年要交100多元。每年要等到开学、过节,儿子、媳妇才会寄千把块钱回家。供孩子读书、生活的费用主要是靠这位老人在农闲时打点零工,帮人做点泥水活,每月可得4千元左右收入。农忙时务农,种包谷、水稻和蔬菜供自家食用,粮食够吃。老伴除了做家务照顾孙子的生活外,还要放牛,放马,忙农活。现家有三间平房,因无钱修理,下雨常漏,房子显得很旧朽。两位老人因属低龄老人,身体健康,还能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且基本上没有医疗费的支出,小病忍一忍或花点钱去卫生室去治就行。
nlc202309030624
又如该寨另一张姓老人(73岁,男,苗族,小学文化),老伴(75岁,苗族,文盲)。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把不到7岁的孙子留给老人带。老人说:娃儿们去打工,也没有见到钱。孙子现在在马铃乡马铃学前班,每天回家住,一个月要用160元的生活费,一学期1千元,还要找人接送。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栽五亩包谷,可得纯收入1千元,加上每月两个人的养老保险230元。虽然没有多少钱,但粮食基本够吃,除了孙子费用外,两老人在生活上很节俭,基本上无钱可花销。
又如,凯坝片区凯坝组一周姓老人(77岁,男,汉族,小学文化),老伴(73岁,布依族,文盲),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且长年外出打工。近因老人照顾不了孙子,孩子被带在父母的身边,只留两老人在家。两个儿子打工流动性很强,目前老人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什么地方打工。儿子们在外生活艰难,只是回家过节时拿点钱给老人,表示点意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两个老人每月每人115元的养老保险,以及周姓老人当了14年村干部退下来后每月140元的补贴,有时得点帮扶,如今年财政局就送了500元现金。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种点包谷、辣椒出售。一年种亩把土地,可收得700、800斤包谷,卖得700、800百元钱。若无特殊补助,平均每个月现金收入算下来450元左右。两老人每月除出交电费,购买油、盐等费用外,与村民们一样每人每年还要交70元的医保费,事实上周姓老人最大的经济支出便是医疗费,而且是靠自已劳动所得支出。现在每村都有医务室,村民们有点小病去看,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遇到大病只能外出就医,国家承担70%的医疗费,自已出30%。周姓老人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如果没有医保,得这种病(心脏病)拖都拖不起。”虽然如此,但对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来说,因病返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周姓老人心脏不好,去年和今年往返花溪、贵阳看病,自己出资的费用就达4000多元。由于身体不好,老伴又患白内障多年,虽然国家补助就医,但手述不成功。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象往年种地得点收入,现在只够吃,其余的土地直接送给别人种,收入减少,生活困难。
在留守老人中,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马铃片区(原马铃村)大土村民组(全寨54户,均是苗族),金杨氏老人的情况最为典型。金杨氏今年83岁(女文,虽然听得懂汉话,但在访谈时多需村干部翻译。现在儿子、孙子、孙媳妇全在浙江打工,留下4岁的重孙由老人带。以前老人可种些包谷、辣椒、蔬菜自己吃,现因年龄大,身体又不好,干不了农活。每次小辈回家过年时,会给老人准备点食粮。另外,老人有女儿嫁到平坝,每年女儿会拿300、500百斤粮食给老人,粮食基本够吃。但是遇到生病花钱,把粮食换成钱看病,就不够吃了。从经济收入来看,平时有事,需用钱,须得请人打电话让家人寄点来。一般小辈们会给上200-300元钱,主要给自已的孩子买点吃的、用的。按80岁每月每人政府有高龄补助60元(90岁每月100元,100岁每月200元),分两次发放,半年可领得360元。另外每个月还有70、80元的养老补助。家里只有83岁的老人和4岁的幼儿两人,生活上除了吃的有所保障外,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仅在生活上得不到家人照顾,还要抚养重孙,生活非常艰辛。好在近年来时常有人拉些蔬菜、水果、面条、馒头,粑粑、米豆腐等日常生活用品串寨进行买卖。大寨子天天都有串寨的,一般的寨子几天有一次。又因为农民的现金收入不多,可以用包谷等农作物交换。金杨氏老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买到油、盐、菜等生活用品。
(三) 有些留守老人虽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和照顾抚养孙辈的责任,但却长期孤身一人在家无人照料、作伴。
如,谷中村谷曾片区新寨组84岁的陈姓留守老人(女,布依族),老伴过世,儿子在贵阳搞水电安装,每月有2千多元的收入,媳妇在贵阳大营坡从事板材加工,17岁的孙子在贵阳读技校。平时只有老人一人守家。每个月有60元的高龄补助,半年发一次。因为年龄大,听力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十几亩田地,一部分出租给别人种收点钱。一部分田土送给亲戚种,并请亲戚朋友照顾下老人。如果家里有大务小事请寨里的人通知家人。因为行走不方便,老人平常只能在寨子附近几家串串门,打发时间,感到非常孤单。
三
据统计,2012年,全国已有8700 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 2000 万留守儿童、2000 万留守老人和 4700 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总和1。然而,2014年马铃乡留守老人共有141人,在数量上不仅超过全乡留守妇女2014年67人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子女长年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低,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留守老人不仅成为了留守家庭生活中的主体,以年老之躯承担着监护孙辈甚至重孙辈的重任。且为了生存,还要从事家务及繁重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自养甚至抚养孙辈。不仅精神负担重,而且生活压力大,生存非常艰难。留守老人中特别是高龄老人、失伴老人、病残老人尤甚。马铃乡留守老人成为马铃乡留守群体中最艰难的守望者,生存处境令人堪忧。
注释:
1 罗贤贵:《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妇女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困境研究——基于桥塘村的典型个案》2012年硕士论文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 篇1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 精神, 结合贵州实际, 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 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中发[2009]1号文件, 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6个1号文件, 对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充分认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的科学判断。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保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正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2008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战胜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粮食再获丰收,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继续深入, 社会救助成效显著,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今年我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较为艰难。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工大量回流,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执行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继续拉大, 农民增收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更加解放思想, 增强危机意识, 采取果断措施, 培育积极因素,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努力保持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3.明确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增加投入, 夯实基础, 调整结构, 重视民生, 强化扶贫, 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实际增长6%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1.认真落实对“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从我省实际出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脱毒马铃薯、茶叶、特色畜产品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种类, 将更多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开展农机具补贴县级采购试点, 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依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农业生产的要求, 完善补贴管理办法。
2.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按照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 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9年省级安排财政支农预算27.7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5%。市县两级财政支农预算增幅要达到20%以上。拓宽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结构,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的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逐步减少市 (州、地) 资金配套, 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试点工作, 扎实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逐步建立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涉农支农资金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 建立和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制度。
3.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主要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实现每个乡镇均有网点。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支持“三农”。发挥好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积极争取、支持创办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切实解决银行机构网点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进一步改善惠农资金支付服务,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不断扩大农村信贷总量。落实好农村动产、不动产的贷款抵押、质押政策。发挥好贵州乡镇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 继续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探索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试点,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为“三农”发展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的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 制定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
三、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滋黔”一期8个中型水库工程, 实施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快8个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争取开工建设盘江灌区。完成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和烟水配套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开展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送水的高效集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做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加强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征收工作, 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实施好国家水利部在铜仁、毕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 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 继续实施洼地排涝工程,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40万亩, 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40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提高耕地质量。
2.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194公里, 使“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1年全部开工建设, 新增90个乡 (镇) 通油路或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1.3万公里, 新增1000个行政村通公路。到2010年, 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继续建设农村乡 (镇) 客运站, 改造农村公路渡口、码头以及渡改桥, 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善扶持农村客运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公路养护制度, 逐步实现有路必养。
3.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治理石漠化面积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防二期等林业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长治、珠治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 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 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 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支持养殖场和人口密集村寨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以上, 建成200口大中型和联户沼气池, 新增2800个农村沼气服务站 (点) 。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 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34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年度完成县级电网建设改造投资40.27亿元, 新装农村“一户一表”8万户, 农村户表率提高到87%以上, 解决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 电网可覆盖范围内实现“户户通电”。妥善解决农村燃煤问题,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
4.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完成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任务, 其中, 最具现实危险和威胁的地质灾害危及户搬迁1万户, 其他重度危房改造2.2万户。做好村寨整治规划, 引导和帮助农民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绿化美化村寨环境, 维修改造住房圈舍, 整治村寨环境卫生, 形成一批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社会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浓郁、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村寨。继续推进103个省级“百村试点”村建设,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农业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科技研究, 提高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森林火情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村雷电防护、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工作。注重防洪排涝抗旱、动物防疫、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房、医院、学校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抗灾保障能力。健全处置预案, 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加大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综合治理力度, 依法督促企业足额缴存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保障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 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扩大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实施规模, 实施水稻、玉米粮食增产工程1000万亩, 扩大优质高产水稻、专用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普及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好《贵州省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提高最低收购价格, 落实好粮食主产地利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 鼓励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强粮食购销工作指导, 建立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相适应的粮食购销体制。加强地方粮油储备管理, 完成70万吨粮食和5.5万吨食用油储备指导性计划。
2.突出抓好油料生产。以国家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契机, 加强黔中、黔东北“双低”油菜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我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支持黔东南、铜仁、黔西南的部分油茶生产重点县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建设2至3个具有区域供种地位的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 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予以支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烤烟生产, 提高烟叶质量。落实好鼓励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加大力度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方案, 做强做大草地生态畜牧业, 确保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对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 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0万亩, 新增茶园50万亩, 中药材种植20万亩, 干鲜果8.5万亩,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低产改造工作, 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 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各地重点扶持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努力使各地形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 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县。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支柱型龙头企业带动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运保鲜业。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对农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乡镇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支持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系品牌, 把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行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认真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回流农民工基本情况, 加强组织、引导与服务。努力巩固现有输出渠道, 开辟新的劳务市场,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规模。引导回流农民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优先、就近使用当地农民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不断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落实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创造条件支持农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等培训项目, 推进各种培训资源的整合, 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工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围绕确保粮食、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高效养殖、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建设、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办好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园。
2.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省普遍健全乡 (镇) 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村级服务站建设试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大胆放活经营性职能, 鼓励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 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带动农户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三百工程”, 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农技服务人员素质, 增强服务效能。创新管理体制, 改革考评、分配制度, 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增强服务活力。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维修网络,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实施农村通邮工程, 争取用3-5年时间在所有行政村建成新型村邮站。
3.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健全全程监管体系, 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解决检测手段滞后的问题。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 提高检测机构的合法性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 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建立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质量保障赔偿制度、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好《贵州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 加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专项建设, 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城市集散地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着力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整合贵州农经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新农村网、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信息共享等涉农信息化工程资源, 实现网络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 实施“家电下乡”,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搭建起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和营销力度, 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奖励范围, 增加奖励贴息和补助金额。落实好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农资淡储制度, 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推行农资信用销售。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建立农资打假联动机制, 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 严惩坑农害农行为。
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 (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完成20个乡 (镇) 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 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注重丰富偏远地区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 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倾斜。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机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稳定师资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3.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行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模式的县达到50%以上, 坚持保大病与防小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 完善补偿方案, 降低补偿门槛, 简化补偿程序, 严格控制新农合基金结余, 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总额的2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和改造34所县级医院、16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 (镇) 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启动建设74所中心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提高县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 救治能力。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2009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 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完成50万户地氟病病区家庭改良炉灶任务。
4.全面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新情况, 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适当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 (镇) 计生服务站。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高集中供养率。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完善和落实面向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困难返乡农民工等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措施, 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对农村自愿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计生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调整和完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重点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缩小群众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按照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推动扶贫开发从注重产业开发向注重产业和智力开发并重转变, 从注重资金扶持向注重资金和科技扶持并重转变, 从注重政府推动向注重政府和市场推动并重转变。推进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 搭建合作平台, 形成“大扶贫”格局。
2.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大力开展整村推进, 优先完成革命老区贫困县和人口较少民族 (毛南族) 所在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 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继续加大扶持3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和50个产业化扶贫乡 (镇) 抓好示范项目, 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力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力争2010年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中的35个贫困村达到小康村水平。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 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和支农资金配套投入。探索和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机制, 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深化信贷扶贫体制改革, 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科技扶贫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健全党政机关帮扶机制, 继续开展定点挂钩扶贫、驻点扶贫, 确保帮扶到村、到户, 探索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改进对口帮扶机制, 强化帮扶资金管理, 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定点帮扶我省的中直单位的联系, 积极开展经贸协作、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做好社会扶贫工作。
八、深化农村改革, 增添发展活力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确保农民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实行农民利益优先的征地补偿原则, 依法、合理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住房问题, 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做到先补后征、先保后征, 使被征地农民收入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 鼓励农民依法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 以公开规范、严格依法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要求,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 (镇) 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县乡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 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总结经济强县建设经验, 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区) 的体制, 创造条件开展好扩权强县试点,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继续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 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以减轻基层负担为目标, 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毕节、湄潭试验区改革试验, 按照“省委领导、县为主体、部门配合、探索创新”的要求,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3.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勘界发证, 加强林权纠纷调处, 全面完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 进一步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保障业主收益权,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服务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流转体系, 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提高领导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认真开展“更加解放思想, 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 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推进工作的手段, 理清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市场意识, 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严格督促检查。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 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 深化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机制, 积极推进乡 (镇) 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拓宽农村干部来源, 下决心解决支部有能人, 能人进支部, 党员是能人, 能人是党员的问题。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 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业绩考核奖励制度, 逐步解决好村干部养老保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 (镇) 领导干部、考录乡 (镇) 公务员、招聘乡 (镇)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推广“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村监事会”三会制, 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深入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 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化“三创三强”活动, 探索扩大“三级联创”范围, 大力推进100个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省级示范点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 逐步改善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重视和加强流动人员党的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认真抓好县 (市、区、特区) 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工作。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保持农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村权益机制, 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 加强人民调解, 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基层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 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创建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工作,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 实行群防群治,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贵州农村小学教育】推荐阅读:
贵州10年前农村教育07-24
贵州农村小学禁毒工作计划07-05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贵州06-12
贵州2016年农村信用社招聘面试礼仪:微笑篇考试试卷08-26
贵州教育精神08-26
贵州教育费附加08-28
贵州的瀑布小学作文09-30
贵州省教育扶贫政策09-12
贵州省脱盲再教育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