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区域(精选9篇)
贵州区域 篇1
笔者日前从贵州省卫生厅了解到,该省仁怀市近日启动了城乡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探索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资源纵向整合,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据悉,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运行效率,着力化解二、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双重矛盾,推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在仁怀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仁怀市人民医院、仁怀市中医院两家医院分别组成两个城乡医疗联合体。
联合体建立了城乡医疗卫生管理模式,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主动提高资源运行效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行统一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居民在基层首诊,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减轻费用负担的原则,建立重症患者转上级医疗机构救治,恢复期患者转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的双向转诊制度,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借助主体医院的“品牌、人才”影响力,吸引患者基层就医。既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又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方便基层患者看病就医。另外,还建立了联合体内人员流动机制。通过人才的上下流动,形成良性、可持续性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据了解,联合体采取“医院托管”模式,在机构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职责不变、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将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权和行政、人事调配权进行委托管理。联合体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为由托管医院院长担任法人代表的独立法人单位,托管医院明确一名副院长负责组建联合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领导班子,全面履行乡(镇)卫生院领导职责,对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进行直接管理。同时,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五统一”管理。联合体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营、独立核算、综合考评的方式运行。
贵州区域 篇2
贵州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本文报道了贵州省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42科110属281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藓类植物26科87属23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苔类植物15科22属4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角苔1科1属1种.在苔藓植物的.区系组成中,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7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11属.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划分为12种类型.
作 者:彭涛 张朝晖 PENG Tao ZHANG Zhao-hui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刊 名:贵州科学英文刊名:GUIZHOU SCIENCE年,卷(期):200927(4)分类号:Q949.35关键词:苔藓植物 区系 香纸沟喀斯特区域 贵州
贵州区域 篇3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方法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编号:14QN02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也在加速。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怎样贯彻好中央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建筑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做好的功课。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的要求,“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同时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要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本文通过对贵州省贵安新区、观山湖区、清镇职教城建设的研究,总结提炼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一般方法,以使建筑设计工作者在城市规划建设时更好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抓纲举目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纲”是该城市的“定位”,把“定位”弄清楚、找准,“纲”就抓住了。所谓“定位”,是指该城市在所处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其辐射范围的大小。一般而言,区域性城市的辐射范围决定其体量的大小。根据城市的现有体量及今后发展的体量进行设计,便可以较好地把握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定位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设计方向。弄清“定位”包括弄清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综合全面、高屋建瓴地确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如中央对贵安新区的顶层设计就是:“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设计师只有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做出符合贵安新区本地特色和发展要求的设计。
二、交通网络优先
交通网络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决定着城市下一步成长的方向。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交通网络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路网确定了,路宽确定了,道路建好后,一栋栋建筑沿路拔地而起,城市就这样定型了。观山湖区建设之初,由于认知不足,在修建从老城区到新区的第一条道路时,认为四车道的路宽足矣,同时囿于资金,便按四车道的路宽修建。时至今日,车流增多,道路常呈缓行状态,加之贵阳火车北站就在附近,随着高铁的开通与运行量的增多,扩建应是迟早的事。所幸路边建筑物不多,否则扩建就难了。观山湖区到清镇职教城的金清路,在观山湖区境内是六车道,进入清镇境内变成了四车道,遗憾的是在职教城的入口道路两旁已经有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这势必会影响今后清镇职教城的发展。相比上述两种带有设计缺陷的规划方案,贵安新区的建设就采用了交通网络优先的方法,先考虑城市道路的建设,现在已基本建成了城市道路框架。从生态环境设计的角度讲,对路网的设计应考虑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车行道的分布、雨水的分流与利用,等等。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绿化应高于国家标准。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提高绿化率?除了向空间发展,种植行道树、车行道中间分隔绿化带间种树木外,还要善用道路两旁的单位、小区绿化,使道路绿化得以扩展。如贵安新区大学城各个大学的校园绿化就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宽达20m的绿化带既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围墙,将校园与人行道分隔开来,又成了校园与人行道共用的绿色景观。即使因为单位安全等原因,需要构筑围墙的,也不宜采用封闭式围墙,而应采用开放式围墙,即栏栅式围墙。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和贵安新区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使林城东路与黔中大道的人行道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人行其中,有满目翠绿入眼来的惬意感。车行道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绿色出行,公交优先。贵州虽然是山区,但是城市一般都建在相对平缓之处,所以,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时,应考虑自行车道,贵安新区和观山湖区都建有自行车道,而专门开辟了公交车道的只有贵安新区,在白马大道和金马大道就有专门的公交车道。在人行道的地砖选择和铺设上,要考虑通透的材料和造型,以利雨水自然向地下渗透。在地下管网建设方面,要统一设计,预留管道,彻底改变三天两头破路铺管线的情况,让噪声和扬尘尽量远离城市居民。而贵安新区在建设时就考虑了地下管网的统一规划建设,预留了专门的地下管道。
三、设计结合自然,巧用自然,注意环境容量
吴良镛教授指出:“城镇建筑愈是拥挤,人烟密集的地区,对自然的渴求愈迫切,同时对自然破坏的危机也愈大。在城市发展中,对自然的利用,对自然的保护,就愈为重要。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本色,包括城市中的山景、水景,甚至对一块奇石、一湾流水、一株古树都要予以珍视,城市周围的自然景色也要做到‘巧于因借。随着城市人工建筑物量的增多,这区区的自然一角,使你能够偶尔‘悠然见南山,也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在设计中对自然的利用与保护,对自然景色的‘巧于因借,是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巧用自然,就是要充分利用日照、自然风等进行建筑设计,如通风走廊的预留,高层建筑间距要合理,要保证中午日照可以到达一层楼,等等。对自然不仅要利用而且要保护,二者不可偏废,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山景、水景、树木,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贵安新区“十河百湖千塘”“五区八廊百园”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做“站、景、产、文、城”五篇文章,便可符合既保护又利用的设计要求。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自觉运用这一设计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观山湖区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设计案例,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白鹭湖的保留与利用,将不大的白鹭湖及其植被保留下来,厂区、高楼与白鹭湖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给植物的生长和白鹭的栖息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营造了一个宜业的生产环境,当高楼里的工作人员疲惫之际,抬眼望望绿色的树木、清澈的湖水、飞翔的白鹭,精神会为之一振,工作效率会得以提高。
在结合自然、巧用自然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容量,包括土地、大气、水源等。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设计时要给予充分考虑。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爆炸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危化物品存储要远离人群聚集区,要注意一旦发生事故时消防处置的及时有效性、污染面要尽可能缩小、损失要尽可能减少等。可充分利用贵州多山地的特点,将危化物品存储区设计在山谷之间或沟壑之间。
四、循环设计
循环设计就是要求在设计中带入循环经济的理念,特别是在对城市的某一区域进行设计时,采用循环设计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是大有裨益的。在园区的布局上,产业间要尽可能构成循环,配套产业间距要尽可能缩小,以减少物流成本与运输尾气污染。一般而言,相同、相关的产业都尽量设计在同一园区内。观山湖区的高新区及扩展的沙文麦架高新区都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其中也有科研机构。贵安新区的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就注意了产业间的循环,并且以“生态文明、科技发展、产业创新”为三大主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产业园的电子信息、数据中心、数位内容创意、节能环保等项目之间就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保存现有的生态环境:产业园依山傍水,施工中不砍一棵树,需要时就把树木进行移植;把云端网络伺服器放置在山洞中,不破坏山地外观又能为伺服器“降温”,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把好山、好水、好空气保留下来。贵州是工业缺水性地区,在水的使用方面,也需要循环利用,包括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利用。
五、自然绿地的利用与人工绿地再造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原有的绿地免不了会被破坏,有的山坡会被削平。但是城市的绿化不能因此而减少,应采用自然绿地的利用与人工绿地再造相结合的方法,使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的位置、体量、绿化效果、覆盖面、受益人口,等等。按照“慎砍树、不填湖”的要求,把对原有绿地的利用与新建人工绿地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形,注意树种的搭配和树木与灌木的搭配,要多用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还要发挥绿地的教育功能,让人们走出房门就能了解植物知识,从而更好地爱护自然,亲近自然。观山湖区金阳南路有一片松林保留下来,建成了金阳2号盆景园和福华苑。行政中心的两座小山没有削平,而是保留了下来,在山前修建市民广场,建造人工绿地,小山与人工种植的绿树相得益彰,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观山湖区之所以能得到市民及外地客人的赞誉,与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绿地,大量地建造人工绿地是分不开的。
六、设计与城市文脉相结合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特征。在设计中体现城市文脉就是张扬城市的个性,渗透浓浓乡愁,传承传统文化。城市文脉应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楼宇建设方面,要避免现在千人一面的长方形、积木式的水泥树林建筑,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多下工夫;在城市雕塑上,要有地方特色,渗透地方文化;特别是在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体现城市文脉尤为重要。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观光综合大楼的外观造型就是贵州苗族芦笙的变形;在贵阳喀斯特公园内就有一座高大的王阳明塑像。
七、注重细节,注意整体美
整体是由细节构成的,细节美了,整体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仅仅有细节美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体的协调完整,构成整体美,“建筑美总是建立在群体的完整性上”[2]。城市是由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组成的,每一个单体建筑都需要精雕细刻,从一栋大厦到一座雕塑、一丛树木花草、一个灯柱等都要精心设计;各种建筑物如何布局都需要费心经营,使之相互协调、完整,构成整体美。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的每一栋建筑都以流畅的线条、独特的造型取胜,建筑中心的广场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喷泉前的时光雕塑便是经过细心打磨的,既有雕塑的语言美,又有传统的文化美。
八、运用信息技术
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除了一般的设计软件之外,计算机模拟技术值得加以重视。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中,计算机模拟技术主要是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的模拟和评价,“常用软件有:DOE-2.1、RLAST、NBSLD、THSEA-2等。如清华大学THSEA-2软件可为各地区、各种季节、任何层数、体型的房屋及任何形式布局的建筑群绘制全天的等时日影图、天空图,从而形象易懂地表现建筑与场地的日照情况。”[3]
现在大数据方兴未艾,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许多有用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值得设计人员关注和学习。
九、注重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节能技术;二是采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在城市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节能,建设者在有限的空间里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其结果是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在高层建筑多的地区,最好的节能办法是对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内部获得良好的自然采光,从而尽量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如现在流行的住宅大开窗等,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4]。通过合理而又巧妙的建筑造型和围护结构设计使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阳光以提高室温,夏季避免阳光进入以降低室温,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通过精妙的设计还可以利用自然风解决建筑内部的通风换气,减少机械通风的使用,降低能耗。在贵安新区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区里,隧道数据中心不用空调而用自然风散热,设计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三幢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建造的厂房依次排开,蔚为壮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也是生态环境设计的必然要求。在有旧城改造的区域,还可以考虑对废弃建材的循环利用,可以用一些废弃砖石取代道旁的铺路碎石。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山石的开采,使大自然少一点破坏,又能减少废弃砖石的处理填埋,使大自然少一点污染,同时还可以节约资金。
十、科学预测,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的建设具有增殖的特性。环境的建设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有这种增殖性,要求建筑师在规划设计之前要对建筑未来的可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想到建筑群增殖的多种可能性和灵活性”[5]。预留发展空间不仅有长远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国外的城市设计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这种研究也就是对城市发展未来的预测。有了科学的预测,一是可以按照城市发展的轻重缓急,科学布局和依次建设,避免因设计失误而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的不必要破坏;二是可以提高建筑的有效性,避免建了一些不该建的建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和保护生态的方式;三是可以给后人留下完善的空间。过去城市建设是“摊大饼”,现在城市建设是“蒸小笼包”。“摊大饼”方式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空间,平铺过去,一片紧挨着一片。“蒸小笼包”方式则讲究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要留有空间,这一改变不仅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留下了亲近自然的空间,也留下了未来对城市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余地。因为“大饼”要完善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体考虑,整体完善,其工作量、资金量是非常巨大的。“蒸小笼包”则不同:首先不是笼笼“小包”都不行,要动就动不行的“小包”即可;其次,某一地块、某一区域需要改动,需要完善,只在该地块、该区域改动、完善即可,不波及其他地块、区域;再次,工作量、资金量都要小得多,对市民的干扰、对自然生态的污染也小得多;第四,科学预测有利于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每个建设周期的建设规模、投资量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从而防止占地越大越好、摊子铺得越大越好的现象,使建设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由于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科学预测,预留发展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该城市本身,还应考虑与周边城市的相互联系,预留发展空间,比如预留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空间,等等。
贵安新区的规划较好地考虑和体现了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循序渐进:拉出路网,打造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同时考虑与贵阳、安顺道路的高速快捷和与贵阳地铁的对接→建工业园区,让项目落地→建物流园区,为工业项目配套→根据需求适当修建商住楼,以满足企业员工及新区其他建设者的需求。在预留空间方面,处理预留与周边城市高速快捷的交通系统空间外,还预留了大学城的发展空间及其相邻的科研院所发展空间,等等。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以贵州省为例,总结提炼出以上十种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就一般建筑设计的工作框架而言,大致有以下步骤:可行性研究→草拟初步方案→细节研究→方案选择→细部方案→反馈修改→方案实施[6]。在每一个步骤中,都需要综合采用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方法,以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明日之人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8.
[2][5][6]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9,139-140,168.
[3]刘先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6-127.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9.
[5]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9,
作者简介:
贵州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参试材料共7份, 分别为:黔豆08001 (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 、黔豆08002 (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 、黔豆08003 (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 ;安06158 (由安顺市农科所提供) 、安0709 (由安顺市农科所提供) 、安07109 (由安顺市农科所提供) 。以黔豆6号 (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 为对照。
1.2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试验设于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区域试验站内, 东经106°31′, 北纬27°18′, 海拔1465m, 年均温12.8℃, 年降雨量为1000mm左右, 年日照为1380天, 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向阳, 前作马玲薯, 播种前用拖拉机翻犁, 旋耕机耙平, 整地质量较好。
1.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试验按统一方案执行, 即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1.2m2, 长3.5m, 宽3.2m, 行距0.4m, 株距0.1m, 重复间走道0.5m, 单株留苗 (折1.67万株/亩) 。每小区种8行 (实收6行) , 每行35株 (实收33株) , 每小区280株 (实收198株) 。对照品种为黔豆6号, 采用点播方式播种,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小区计产面积为7.92m2。试验于2010年4月29日播种, 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 播种前浇水一次, 播种后第二天又下了一场雨, 因此各参试品种 (系) 出苗整齐, 均于5月6日即达到了出苗期。于5月28日进行匀苗并定苗, 每窝留一株。由于今年大豆开花至结荚期雨水较多, 因此杂草生长较快, 于是分别于5月20日和7月3日进行了两次中耕除草 (人工拔出) 。各参试品种 (系) 分别于8月28日至9月2日成熟。收割时取试验小区中间两行生长正常无缺株的连续10株为考种样本, 分小区 (除去边行边株) 单独收获计产, 9月19日分区单独脱粒。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参试的7个品种 (系) 中安0709株高最高, 为90.83cm, 产量也较低, 表现不理想。生育期均较对照早熟1~5天, 其中安06158和安0709最早, 为121天。单株有效荚数:黔豆08001和安0709高于对照, 其于均低于对照。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都只有黔豆08001高于对照, 其于均低于对照。百粒重只有黔豆08001和安0709低于对照, 其于均高于对照。参试的7个品种 (系) 中黔豆08001产量最高, 为257.83kg/亩, 较对照增产10.6%。其于品种均较对照减产, 减产幅度在3%~14.8%。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新品种 (系) 黔08001产量高, 抗性强, 综合性状好, 应推荐审定或续试。黔豆08002和黔豆08003产量和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 但由于对照产量较高, 未较对照增产, 因此建议续试观察。
摘要:2010年贵州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表明, 在参试的7个大豆新品种 (系) 中, 黔豆08001的丰产性, 抗病虫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好, 折合亩产量高, 亩产量为257.83kg/亩, 居所有参试品种 (系) 的第一位, 较对照品种增产10.6%, 推荐审定或续试。
贵州区域 篇5
近些年, 贵州地区通过把握发展时机, 结合自身优势, 使得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发展迅速, “一圈一带二区”经济增长基础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不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除此之外,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15年全省GDP突达10502.56亿元, 比上年增长10.7%;“十二五”时期,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180.08亿元, 年均增长12.5%。全年进出口总额761.22亿元, 比上年增长14.9%。进口总额142.66亿元, 比上年增长69.0%, 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6.61元, 比上年名义增长10.7%。但同时也发现, 贵州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重视。
(一)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贵州的调查可以看到, 贵州东部特色经济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比贵州西部地区经济带高出许多, 这种发展不平衡同样体现在贵州城市内部经济圈, 这种发展的差距是全面的差距, 体现在经济、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
(二) 核心经济城市带动作用较小。
贵州地区各个城市, 无论是处于核心经济发展带的贵阳市还是处在其他经济区域的发展城市, 当前综合实力都还不够强大, 其中, 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在资源、信息、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没有很好的链接, 使得核心经济城市对其他区域的带动力较小, 无法促进贵州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 市场调控作用力较弱。一般来说, 区域经济的各项活动既受到市场运作调节, 即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协调各项经济要素的分配组合, 又受到宏观调控的操纵。但是, 当前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受行政手段影响较大, 市场对资源调控能力不足, 跨行政区要素分配工作效率仍较低, 区域分工尚不明显, 整个经济区域的特色优势无法发挥, 发展目标不明确, 这对于未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是很大的阻碍因素。
(四) 少数民族区域发展依旧滞后。
在贵州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仍较落后, 少数民族区域群众在教育、医疗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 受贫困困扰的人口基数较大,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更加剧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 所以, 未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便是加强少数民族区域发展工作。
二、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制度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经济想要有质的飞跃, 就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变革与创新。贵州地区处于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的偏远地区, 对于各方面的信息接收较少, 近代以来, 东部沿海城市不断开放通商口岸, 但贵州深处内陆, 在开放程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 随着时代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 政府对于贵州发展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对其发展制度的制定与规划还不完善, 不能根据其自身地理、文化等因素制定出符合贵州未来发展规律的制度, 缺少了科学制度的保障,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 文化与教育发展滞后。
贵州区域经济的文化与教育的欠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贵州在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传承文化传统, 不能正确认识自身文化传统就意味着对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能够掌握, 导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依照各区域间传统而进行资源配置,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文教事业的落后也直接束缚了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贵州区域内教育意识和氛围不够浓厚, 对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 而人才资源的匮乏在贵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会愈发明显, 在建设中没有高素质人才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把握, 在先进技术的使用上也存在明显不足。
(三) 传统观念束缚。
传统的观念与习俗, 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集合体现, 体现着该群体的文化特色, 它的存在可以将该群体的独特风格进行存留以及传承, 但在某种意义上, 它也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也就是说, 在接纳其他文化、规则上它具有一些障碍。贵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他们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中, 经济较为落后, 信息也十分闭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社会大发展的当前, 部分人对市场经济是具有着排斥心理的, 许多传统思维扎根于整个地域的生活观念之中, 他们固守着这样的传统, 不愿意外来因素将这种传统打破, 所以, 许多经济措施、外来资本都不能真正在这些地区投入, 这也是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三、促进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完善领导机制。
贵州一是要完善其领导机制, 建立起专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领导部门, 专门负责协调区域内各个城市内地区的规划、资源开发、资源配置等问题, 对于重大工作项目需要进行跨区域联合工作, 不断缩小整个经济区域的差距。二是应建立起专门的咨询机构, 对于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向各个专业的专家进行资讯与商讨, 对经济区域内的日常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推动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
(二) 完善区域规划。
在未来要尽快完善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和北部综合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具体规划, “一圈一带两区”的发展模式也要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而作出系统调整, 在未来, 应当立足于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建设, 突出经济发展区域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分配, 有效延伸产业链, 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与水利建设。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通道建设, 通过改善物流条件, 使得资源能够更好地进行配置, 实现优势互补, 增强了地区内部发展的效率;而水利建设则与人们饮水、灌溉等生活问题息息相关,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开展病险水库治理工作, 与此同时, 还应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节省发展能源。
(四)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
应当根据贵州不同少数民族自身发展优势, 加快其特色产业的形成, 对极度贫困地区加大支援力度, 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教育、饮水等民生问题,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加大保护力度, 不断普及先进的劳作技术和概念知识, 开拓少数民族地区的视野, 让他们在保有传统的基础上接受新的发展思路。
(五) 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人才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以要加强对于贵州区域内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完善基础教育。尽快在贵州区域内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不断贯彻教育精神和教育意义, 帮助困难家庭解决教育问题。二是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根据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上的优势, 为各地发展储备人才。
四、结语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也不断取得惊人的成绩, 在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 目前贵州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仍较为落后, 教育、医疗等关键环节仍不能跟进, 其发展模式仍较为陈旧, 受到传统因素、人文环境、地理风貌等多重因素的考验, 诚然, 现在的贵州发展程度要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地区, 但通过不断改革与探索, 有理由相信, 未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将会走向更加健康和谐的道路, 将通过一系列有效计划与措施让贵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了解当前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探究制约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进一步找到未来促进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志凌, 谢宝剑.非正式制度变迁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基于贵州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 2005, 6
[2]谢中, 陈文福.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论坛, 2008, 10
贵州区域 篇6
现代竞争方式体现为深层次的合作与竞争,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其战略目标是使市场中多方参与者都获益,实现“共赢”格局。美国学者亚当·布兰顿伯格和巴里·内尔布尔于1996年首次提出“竞合”理论,用于研究企业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区际经济关系是指:不同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间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区际间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冲突两种关系。在开放与封闭中,各区域都认识到开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处,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区域间的合作与冲突是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相互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区域要素竞争以及市场封锁等。竞合理论认为,各利益主体之间既有利益一致之处,同时又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在竞合状态下,区域间的合作能产生正的价值量,而价值总量的产生与相互间合作的深度、程度成正比。
2 竞合理论在贵州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2.1 贵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布局
(1) 黔中经济区:该区以贵阳和安顺为核心城市,同时吸纳都匀、凯里、毕节等卫星城市为支撑的核心区。发挥其在资本、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其对整个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2) 黔北经济协作区:该区以遵义、铜仁地区为主要区域,发挥其连接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努力构建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经济走廊的作用。
(3) 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该区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主要城市,充分发挥其在能源、资源较为富集的优势,努力打造成为贵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基地。
(4) “三洲”民族地区:贵州的黔东南州、黔南州以及黔西南州,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积淀丰富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可建设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原生态文化重要基地。
黔中经济区处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火车头”地位;黔北经济协作区是连接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和“三洲”民族地区要建设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两翼。
2.2 贵州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区域差异凸显区位优势,导致区域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部门。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但就贵州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布局来看,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如下。
(1) 区域内经济增长点的带动和辐射力弱。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经济基础最好、区位条件最优的区域。其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以及交通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可是其内生的活力和实力,远未发挥和呈现出来,因而,其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仍有局限。另一方面,省内其他经济区域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致使贵阳市这个黔中经济区核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明显,制约了该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 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差异性不明显。通过研究发现,贵阳市的产业结构与遵义市、都匀市、毕节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这一方面加大了各区域间对技术、人才、资源的相互竞争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从垂直和水平的产业分工来看,产业的价值延伸链条和价值的延展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区域间合作共赢的格局未能得以实现。
(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耦合性差。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贵州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布局中,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其次,黔北经济协作区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经济走廊,其延伸性尚未很好地体现;最后,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和“三洲”民族地区,两翼特色尚不明显。因而,在新的整体区域构建下各区域间总体上尚未形成功能互济,协作一致的发展机制。
(4) 区域间要素流动性差。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反映了区域经济运动的物质构成和物质变换,它是支撑、构成区域经济系统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区域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进行,不仅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需要把分散于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资源和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而且各种经济活动之间也需要相互联系与配合。但就目前发展的境况来看,贵州各区域间为了各自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旧较深,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和阻隔。
2.3 贵州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设计
(1)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贵州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涉及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等级别不等的九个行政区。政府间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是实现贵州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像贵州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各区域间正处于发展和磨合的初期,强化“政府引导”,构建区域间合作共赢的相应机制。随着市场力量进一步强大,倾向于市场需求的诱致型变迁方式。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提供基础设施、法制规范等的环境建设上。通过政府和市场力量的相互带动,逐步推动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
(2) 区域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与组织在空间上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集聚效用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它会导致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产业部门不断向优势区位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渡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作用的结果。贵州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效应在逐步显现,但扩散效用还远没显现,这既需要政府间的相互协作,又需要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完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 区域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黔中经济区要真正实现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带动,关键就是要打造它的经济增长实力与协作力,努力构建区域内的市场网络体系。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经济实体,通过经济元的培育和发展,为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要构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市场,通过市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为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提供所需的经济要素,促进其发展和壮大;最后是要通过政府营造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促使经济实体以及市场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促成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4) 区域间产业整合与规划设计。贵州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布局中,各区域间产业结构较为趋同。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不合理;产业链发育程度不充分,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产业链控制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弱。因此,构筑区域间合理的产业结构,做好产业整合与规划设计,对提升贵州区域经济间产业链的价值度,整合产业整体能力和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5) 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原则设定。区域经济合作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开发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合理配置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合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主原则。任何交换关系都是以其主体的自主平等地位为前提的。 (2) 整体性原则。它要求在组建、发展和改造区域经济合作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始终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系统的整体功能。 (3) 层次性原则。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时,一定要遵循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关系。 (4) 经济效应原则。从宏观上看,可以统筹规划,进行生产力的再布局,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因素,取得布局经济效益。区域间经济合作原则的设定,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总之,贵州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新的定位,但区域间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协调发展应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空间结构的优化,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以及经济合作的原则设定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才能使贵州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赢格局。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贵州区域 篇7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一个地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基本上代表了这一地区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研究一个地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可以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该地区科技创新的情况。 本文从贵州省科技成果登记的总量水平、完成单位、经费来源和完成人员构成等方面来研究贵州省科技创新的一些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1 科技成果的现状
1.1 科技成果的总量
图1是2005年——2009年贵州省科技成果的总量变化,图1显示登记数量总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这些成果主要是列入在完成国家和省科研计划后,经过国家或省(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在省科技厅登记的科技成果。列入市(州、地)计划完成的科研项目若未经过省级鉴定一般不予登记;也有个别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由于经费渠道来源不同,完成后在中央有关部委登记而未列入。所以上述数量并非贵州省全年完成的科技成果数,但登记的科技成果基本上是全省科技成果中创新性强、科技水平较高的部分。
1.2 科技成果的水平
按贵州省目前评审科技成果水平的规定,应用科技成果的水平分为5个档次: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国内一般。表1显示科技成果的水平状况以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为主。
单位:项
1.3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从表2成果登记单位的属性来看,主要完成科技项目的单位依次是企业、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而且各类单位完成的成果数不多,相互之间的差距也不大,没有显示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以科研为已任的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科研项目数量相对于大专院校和企业最少并且总体呈下滑更是值得深思。
单位:项
1.4 课题来源渠道
从表3来看,课题来源主要集中在地方计划和自选项目,而民间基金一直为0 项、国际合作只在2008年时有1项,横向委托历年就少,到2009年已经为0项了。
单位:项
1.5 项目经费投入
根据表4财政投入的占有比重值,除了2007年超过50%外,其余年均在40%以下。原因是2006年国家和省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后,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之故。
单位:万元
1.6 成果完成人员的学历结构
从表5成果完成人员的学历看,我省科研队伍人员仍以大本为主,研究生占成果完成人的百分比趋势不明,在连续上升三年后,2009年又有所回落。
2 贵州省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
贵州省在全国是处于科技进步比较滞后的区域,成果的登记现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政府和科技人员都有力图摆脱后进的愿望,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困难很大,但如果能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贵州区域创新的前景,趋利避害,贵州科技的发展、区域创新的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本节将遵循科学发展观,运用SWOT方法分析贵州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
2.1 优势分析(S)
按照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的指标来要求,贵州省没有任何的优势。这里所述的是潜在的可以为区域创新提供创新平台的优势,是从辩证的角度在弱势的基础上寻找可以创新的亮点,不是纯粹的指标分析。
2.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是一个山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为区域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发展了贵州的铝业,目前在电解铝行业贵州有不少技术创新的成果,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而且几乎垄断了印度铝业开发的设计。还有步入循环经济的磷化工工业,钛工业等。再如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中药材,促进了贵州中药厂和中药、民族药的发展,据统计贵州省在中药民族药方面申请的专利占全国同类专利的30%,在全国各省中是最多的。
2.1.2 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环境。
喀斯特地区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约70%,造成贵州可耕面积狭小和土壤贫瘠。贪瘠的土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在贪瘠高寒的山区创造了玉米亩产超千斤的记录;研究出的水稻新品种,在云南地区创造了亩产超过900公斤的记录;在贵州很难高产的小麦,在关中平原试验获得了大丰收。我们能否设想,在贵州培育的种子,由于地理环境苛刻,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可以在富饶地区获得更好的收成,从而把贵州培育成种子基地呢!贵州的油菜已经推广到周围12个省(市)就是很好的证明。
2.1.3 军工企业。
“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聚集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的强大优势使我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同时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军转民所生产的汽车零部件、采棉机、石油测试仪器、烟机各种片式电子元器件等也开始崭露头角,说明我省还有很大的潜力,它们可以为区域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1.4 产业聚集区的建立。
区域创新的重要实现途径是创新型区域的建设,即产业雷同或相联系的若干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区域,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除了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集团外,还形成了医药(主要是中药民族药),金属材料学新材料、磷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区域的建设,为区域创新创造了条件。
2.2 劣势分析(W)
区域创新的优势应该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东部的区域创新远胜于西部的原因。贵州省区域创新的劣势在于:
2.2.1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滞后,人均GDP倒数第一,导致科技财力投入不足。而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留不住科技人才和难以引进科技人才,因而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创新能力不强。
2.2.2 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障碍。据2009年统计,贵州省每万人口中仅有科技人员10.59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围邻省的水平。特别是学术型、复合型的尖端人才更是稀缺。从绝对数讲,留学人员,博士生、海归人员都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区域创新。
2.2.3 科技中介机构少,服务水平总体偏低,技术市场化水平非常低,技术市场的服务体系很不健全。除了极少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较为活跃外,总体来说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
2.2.4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不顺畅,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自成体系,官、产、学研密切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合作的科研项目数量有限。从登记的科技成果看,2009年合作的科研项目数量甚至为0项。
2.3 机会分析(O)
2.3.1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进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农业、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煤电、铝、磷等优势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和军转民技术上,要抓住机遇,利用国家设立的各项科技基金、科技计划经费等专项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机会,重点围绕西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科技基础性平台的建设。
2.3.2 抓住中科院与贵州省共建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机会,改善贵州省重大科学工程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自主创新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能力,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业,带动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2.3.3 抓住2006年召开贵州省科技大会后,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颁布实施《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和制定了若干配套政策的机会,按照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方向,利用好各项配套政策,改善基层科技工作环境,通过政府推动,促进科技工作的大力发展。
2.4 威胁分析(T)
2.4.1 由于贵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较落后,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在我省设立研究生产基地;而中央科研机构也很少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在人才竞争上,贵州又处于劣势,使得我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只能自食其力,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2.4.2 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生产问题,顾不上创新。而科研机构功能错位的威胁,导致跟踪科技前沿的能力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技研究与开发落后于市场需求。
3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共同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的创新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苦努力与韧性,必须克服科技界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3.2 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创新方向。学科建设和积累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发挥我省在铝、磷、民用航空、民族药、岩溶和某些新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保持重点学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突出新兴学科,主要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还要鼓励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省”的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一是要制定规划,配置好人才资源,提供条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人才,强化科技人才存量的再教育和后续培养;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团队建设,提倡“大师+团队”的人才集聚模式,如贵州大学马克俭工程院士的团队;三是围绕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吸引一些省内急用的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四是通过“实战”锻炼培养人才。如通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来培养本省的科技人才。
3.4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创新平台。科技基础设施是构成科技活动的重要条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据2009年统计,我省共有研究实验基地75家,其中国家级1家;部属级7家;省级62家;地属级5家。对目前已建立的研究实验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3.5 严格科技创新的科学管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要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之中。要强化科研管理,严格科研评估。要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在管理上也要相应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会进一步激活区域的科技资源。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知识服务与科技培训网络等,提高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3.6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和科技均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科技资源分散、凝聚力差的原因,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和组织技术创新联盟中应起关键作用,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摘要:以2005年至2009年贵州省地方科技成果登记的数量、水平、课题完成单位、课题来源、项目经费投入和课题完成人员学历构成情况等为依据,分析贵州省区域科技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强化贵州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成果,SWOT,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贵生,等,区域科技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R].2006.
[3]王学定,万永坤王琳,等.论甘肃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8(1):189-191.
贵州区域 篇8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域, 特殊的地质地貌, 差异悬殊的地势, 是贵州干旱的主要自然因素, 其次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季节性干旱问题尤为突出。贵州全省按照水系可主要分为赤水河綦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柳江水系、沅江水系、乌江水系等六大水系。其中沅江水系处于黔东南, 辖1市15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工业区, 东邻湖南, 南接广西, 西、北分别与本省的黔南州和遵义市相邻。全州年降雨量1 200mm左右, 经济、文化地位重要, 研究该地区的干旱年度特征和变化规律, 以及开展该地区的未来几年的旱情趋势预测, 制定出合理、可行、有效的抗旱对策, 抵御旱灾风险, 实现该区域安全、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1.1 灰色理论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 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2]。灰色系统方法主要是量化分析方法, 目前, 应用灰色模型建模预测方法应用较为广泛。灰色预测是通过GM (1, 1) 模型对系统行为特征值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 对于行为特征值中的异常值发生的时刻进行估计。GM模型的特点:1建模所需信息少, 可以处理较短的观测资料;2 对无规律或服从任何分布的任意光滑离散的原始序列, 通过有限次的生成即可转化为有规序列;3 建模精度高, 能较好地反应系统的实际情况[1]。
1.2 GM (1, 1) 模型建模方法
GM (1, 1) 是灰色预测的核心, 它是一个单个变量预测的一阶微分方程模型, 其离散事件响应函数近似成指数规律, 建立GM (1, 1) 模型的方法如下:
设X(t)(0)为原始非负时间序列, X(t)(1)为累加生成序列, 则有:
GM (1, 1) 模型的白化微分方程:
式中:a为待识别参数 (发展系数) ;u为待辨识内生变量 (灰作用量) 。
灰色预测的离散时间响应函数为:
按最小二乘法求得:
由此求出a、u两个参数, 便求出了预测方程。
模型建立后, 还需对其进行检验,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通常有3种方法: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2种方法, 完成对灰色预测模型精度的检验[2]。
2 GM (1, 1) 模型在贵州沅江水系区域干旱预测
(1) 贵州沅江水系区域长系列降雨概况。以1960-2011年52年降雨量作为建模数据, 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 建立贵州沅江水系区域干旱灾害GM (1, 1) 预测模型。首先将1960-2011年降水序列进行编号, 年份依次编为1-52, 并求出相应的降水距平百分率, 表1为贵州贵州沅江水系区域1960-2011年降雨量表。
(2) 建立贵州沅江水系干旱年份数列。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不大于-15% 作为旱年 (即降水量不大于1 063.67) 。将1960-2001年 (2002-2011年为试报年份) , 贵州沅江水系区域干旱年份挑选出来, 贵州沅江水系区域干旱年份编号序列见表2。
(3) 建立干旱年累加生成数列。对x(k)(0)求得一次累加数列, 结果见表3, 利用Matlab7.0进行求解。分别在一张图上画出贵州沅江水系区域历年干旱年份序号的变化折线和一次累加后生成序列的变化折线, 对比两条折线, 可以看出原始数据经一次累加处理后, 随机性得以弱化, 规律性增强, 同时从累加生成序号可以看出, 经一次累加生成的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满足指数函数曲线的变化规律, 因此可以构造近似一阶微分方程形式的GM (1, 1) 模型[3]。
(4) 构造数据矩阵X, Y。
(5) 求解参数向量^B。
由此可知:a=-0.188;u=14.2993;u/a=-75.687 8。
(6) 将参数向量^B带入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函数式。
(7) 求回代计算值, 计算结果见表4。
(8) 求原始数据还原回代值。由计算:
3 灰色模型电算流程图及部分关键Matlab代码
Matlab语言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大的函数资源, 其编程效率远远高于其他高级语言。被广泛地应用于灰色预测模型等许多领域。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参数估计以及预测都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 故本文基于Matlab7.0编写灰色预测模型的Matlab计算代码, 实验表明:程序能够方便的解决模型的计算问题,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4]。
4 模型精度检验
建立模型以后, 必须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 当检验结果表明合格后, 才可以用于预测。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通常有: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检验。本文采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量种方法, 完成本系模型的精度检验[5]。
4.1 残差检验
残差被定义为现实数据与预测值的差。残差与现实数据相比的百分率称为相对残差。残差检验就是得到模型后, 检验残差 (绝对残差与相对残差) 是否满足要求。求原始数据x(k)(0)与还原回代值的残差, 计算结果见表5。
计算P=[1-ε (avg) ]100%=97.7%>80%, 得出本模型精度P=97.7%, 从残差趋势看:从k=2 起止k=3, 残差从-6.9%逐步减小到4.4%, 从k=4起止k=5, 残差从5.6%逐步减小到3.6%, 在k=1时略有增大, 为6.7%。一般要求P>80%, 总的来说, 精度要求合格。
4.2 后验差检验
后验差检验的主要内容为根据残差e (k) 的大小, 考察残差 (预测误差) 较小的点出现的概率, 以及与残差有关指标的大小, 其计算公式如下[6-9]:
(1) 计算(0)。
(2) 计算Sx2。
(3) 计算。
(4) 计算Se2。
(5) 计算C。
(6) 计算P。
(7) 评价预测精度等级。C=0.114 793<0.35, 所有的e(t)(0)<6.454 0, 故P=1>0.95, 根据表6预测精度好。
5 干旱年验证及预测分析
计算K>6, K=6时x (1) (6) =272.722 4, , 44.750 4-39 (1998年序号) =5.750 4, 1998+5.750 4=2004 (年) (2004年发生干旱) 实际上贵州沅江水系2004年降水量为1 058.9mm, 与模型预测相吻合。
K=7 时, , 51.930 5-45 (2004年序号) =6.930 5 (即预测2011年将发生干旱) 实际上贵州沅江水系2011年降水量为981.7 mm, 与模型预测相吻合。这一结果证实了干旱预测模型有效性[10]。
6 结语
本文采用贵州沅江水系区域1960-2011年52 年实测年降雨量资料, 根据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和方法, 建立了贵州沅江流域的灰色GM (1, 1) 预测模型, 通过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好。在相关的预测计算中, 采用Matlab7.0进行, 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通过干旱年验证结果表明, 贵州沅江水系2004年实测年降水量为1 058.9mm, 2011年实测年降水量为981.7mm, 均为干旱发生年份, 验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将该模型用于预测研究区域未来几年内的干旱发生年份, 预测结果表明, 干旱发生在2021年和2034年。该预测结果为抗旱决策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的同时, 还可有效应用于工农业抗旱防洪减灾等相关工作中。
摘要:以处于贵州黔东南的沅江水系为研究对象, 以1960-2011年52年降雨量作为建模数据, 开展该区域的年度干旱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在旱情趋势预测时, 选取灰色系统理论, 以GM (1, 1) 模型建模, 并采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对模型精度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 预测精度好。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干旱年预测分析, 并对未来几年的干旱发生年份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贵州沅江水系,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预测干旱年份
参考文献
[1]王殿武, 迟道才, 梁凤国, 等.区域旱涝特征分析及灾害预测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化文.灰色系统在干旱灾害预报中的应用[J].泰安师专学报, 2001, 23 (6) :9-13.
[4]王伟.应用灰色模型预测镇雄县中心城区中长期用水量[D].重庆:重庆大学, 2012:22-27.
[5]杨得平, 刘喜华, 孙海涛, 等.经济预测方法及MATLAB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180-185.
[6]边红娟, 雷宏军, 王勇.灰色理论在区域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以河南商城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3) :6 059-6 060.
[7]吴红斌, 林炳东.灰色理论在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2) :30-32.
[8]邓丽仙, 杨绍琼.灰色系统理论在滇池流域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 2008, 39 (6) :26-28.
[9]黄显峰, 邵东国, 阳书敏.降雨时间序列分解预测模型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9) :6-8.
贵州区域 篇9
江苏省属于东部发达省份, 自身经济发展较快, 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工业强省。而我国西南的贵州省, 经济一直比较落后。笔者通过比较两者的工业水平, 一方面可以使贵州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可以向江苏省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看看我国在工业方面东西部存在多大的差距。
二、实证分析
笔者将分别从江苏省与贵州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三类数据来考察两省的工业水平。所选取的方法是隶属度方法。隶属度是指属于某集合的程度。数值越大, 隶属于某集合的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相反。
本文选取的指标有15项, 前10项为工业发展水平主要指标, 后5项为其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首先, 将15个指标分别作上记号, 从A1-A10, B1-B5。然后, 分别将两种指标按照根据评估对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打分, 主要指标最高为10分, 依次为9分, 8分, ……, 1分;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最高位5分, 依次为4分, ……, 1分。笔者打分如表格1和表格2:
问题关键是权重计算, 主要指标是工业的发展水平 (总量) 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 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是需要从工业发展水平 (属性) 的内部反映出来的, 基于此, 笔者将主要指标权重计算公式设为:
将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权重公式设为:
下面使用线性插值法计算隶属度。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设两点分别为各省、直辖市各指标最高值点与最小值点分别为 (X1, Y1) 与 (X2, Y2) 。则直线方程为:
在区间[0, 1]内, 令Y1=0, Y2=1, 则直线方程为:
上述 (4) 式即为隶属度的计算公式。
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 使用公式 (4) 分别计算两类数据的隶属度。
再分别利用公式 (1) 和 (2) 计算两类指标的权重。
最后, 利用加权求和公式 (5) 分别求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 公式如下:
经过计算, 我们得到如下最终结果:P江苏省=0.5514;P贵州省=0.2635。
用同样的方法, 处理江苏省与贵州省私营工业企业相关数据。所得结果为:P江苏省=0.7604;P贵州省=0.1765。
再者, 继续处理比较两者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数据。所得结果为:P江苏省=0.6591;P贵州省=0.0960。
综上所述, 江苏省与贵州省在工业水平的综合测评方面, 江苏省作为东部发达省份, 两者工业水平多指标的综合测评分值远远超过位于西南地区的内陆省份贵州省。
三、结论
本文分析江苏省与贵州省两省工业水平, 引入隶属度这个概念并采用定量办法分析两省的具体工业发展的数据 (分别选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据、私营工业企业数据以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数据) 来计算并判别出两省工业水平的高低及其差距, 结论同样印证了江苏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贵州省。
总之, 江苏省与贵州省两省在工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贵州省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业水平, 既要提高各项工业经济要素的量的指标, 还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这样, 两者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26 (1) :55-59
[2]李建周继红:试论我国新型工业化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兰州学刊, 2003, (4)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