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煤矿

2024-10-12

贵州煤矿(共9篇)

贵州煤矿 篇1

摘要:贵州省煤矿多处于复杂地质地形条件的山区,矿井中煤层瓦斯含量大,“高突”矿井数量占的比例较大,瓦斯灾害严重。选取煤层埋深这个矿区内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与煤层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灰色分析和回归,通过研究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高突”矿井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实测数据,发现瓦斯含量与埋深符合对数函数规律,即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瓦斯含量逐渐增加,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直至煤层瓦斯含量不再增加。

关键词:煤矿,瓦斯含量,煤层埋深

0 引言

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占到80%以上,瓦斯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贵州省煤矿多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即“高突”矿井,由于煤层埋藏在复杂的山区地形条件下、瓦斯含量高、动力灾害危险性大、地方及乡镇煤矿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等原因,煤矿安全形势一直非常严峻,煤矿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等安全指标很高,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给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对贵州省煤矿瓦斯含量规律进行研究,探索该区域煤矿瓦斯含量与埋深规律,对防治煤矿瓦斯事故,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贵州煤矿概况

煤是贵州最具资源优势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矿产。在全省86个县(巿)中,有74个县(市)产煤,含煤地层分布面积达7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截至2008年底,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127亿t。计有大型矿区(或井田)113处,中型39处,小型179处[1]。

贵州省煤矿多处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地带。煤矿突出特点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瓦斯含量大,动力灾害危险性大,煤炭产量低,大部分为“高突”(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贵州煤炭生产矿井2149处,其中省属国有煤矿企业所属煤矿(含控股煤矿及已试生产的大中型煤矿)42处,乡镇煤矿(含地方国有煤矿)2107处。其中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即“高突”矿井占85%,其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0%以上。在2010年贵州省鉴定的1395对矿井中,高瓦斯矿井为467对,占全省总数量的33.4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为326对,占全省总数量的23.37%;低瓦斯矿井为602对,占全省总数量的43.15%;“高突”矿井(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了一半以上,达到56.85%。生产矿井中,新建矿井,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绝大多数是“高突”,且部分矿井在建井过程中就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或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

近年来,贵州开展煤矿瓦斯专项整治,突出事故有所下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随着贵州新矿区的开发和老矿区向深部延伸,煤层埋深和瓦斯含量越来越大,且新矿区煤层瓦斯含量较老矿区煤层瓦斯含量有增大的趋势,如近年勘探的习水兴隆煤矿瓦斯含量超过30m3/t,桐梓花秋煤矿达38m3/t[2]。

2 贵州煤矿瓦斯含量分布特点

贵州境内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上二叠统是贵州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好,含化石丰富。上二叠统煤层瓦斯含量普遍较高,其甲烷含量随煤层埋藏深度而增加。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于1995-1996年对全省瓦斯含量所作的预测和评价结论,埋深1500m以浅,瓦斯含量25643.75亿m3,占全省瓦斯含量的81.38%。贵州省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量为31511亿m3,约占全国煤气资源总量的22%,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瓦斯含量大于4m3/t的有29241亿m3,占全省煤气资源总量的92.17%。埋深达500m主采煤层的煤层气含量基本大于15.8m3/t。特别是在贵州西部地区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高瓦斯区,瓦斯含量一般大于10m3/t。

贵州省瓦斯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区域上瓦斯的分布主要与构造、煤层厚度、煤岩组分、煤类、顶底板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按照中国煤层瓦斯目标区分类,六盘水、织纳煤田属于大型富气区,黔北煤田属大型含气区,兴义、贵阳煤田属大型贫气区,黔西北煤田属中型贫气区[3]。在全省煤层瓦斯资源总量中,六盘水、织纳及黔北三煤田的煤层瓦斯资源量占92.79%。六盘水、织纳及黔北煤田的煤层瓦斯资源又集中分布在盘关、格目底、六枝等15个向斜构造中,其煤层瓦斯资源量均在500亿m3以上。

3 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3.1 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影响因素

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现今煤层瓦斯的赋存状态是含煤地层经受复杂地质历史演化作用的结果,受着瓦斯生成、运移、保存等综合地质作用的控制[5]。煤在形成的全过程中,将会伴随着大量的瓦斯产生,产生的瓦斯,大部分将会溢散到空气中,但部分瓦斯将以不同的方式存储在煤层中或储存在煤层周围的围岩中[6]。

贵州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大多为薄及中厚煤层的近距离煤层群;煤层瓦斯含量高,一般在10-20m3/t之间,最高达38m3/t。瓦斯大量地存储在煤体内,部分瓦斯以游离状态存在,大量的瓦斯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结构中,并且一般要伴有大量的潜能,煤层内的瓦斯含量也较高[4]。贵州煤田赋存有丰富的煤层气,除聚煤因素外,也与沉积史、构造史、热演化史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煤层瓦斯气作为煤的共伴生矿产,其资源里和分布首先受聚煤因素的控制。瓦斯生成于煤层之中,而煤层的赋存和分布又与聚煤期有着密切的关系[7]。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有利于封存瓦斯、而不利于放散瓦斯,赋集的瓦斯较其它地段多[8]。大量的瓦斯地质研究表明,瓦斯分布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局部富集现象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9]。地质构造往往控制着煤层瓦斯的赋存及分布,造成同一井田内瓦斯赋存的不均衡性,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10]。不同的煤质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是不同的[11]。随着煤层的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层的吸附能力不断增强,但当其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零吸附[12]。水动力封闭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及富集;而交替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将打破吸附与游离之间的平衡,使吸附气逐渐减少,影响煤层气的保存[15]。

3.2 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规律

在矿井范围内,针对具体的实际生产矿井的同一煤层,由于煤层的地质年代相同,地质构造相似,煤与围岩性质一致、地下水作用相差不大,因此漫长地质年代中聚煤沉积史、构造作用、热演化史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煤层瓦斯含量造成的影响大致相当,其作用只能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具体的定量计算,而且它们对同一时期的煤层瓦斯含量赋存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一般出露地表的煤层瓦斯容易逸出,而且空气也向煤层渗透,因而煤层中含有CO2、N2等气体,瓦斯含量少;在瓦斯风化带以下,瓦斯含量与深度的增加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增加,煤层中瓦斯气体逸出难度增大,煤层瓦斯含量逸出减少,煤层中的瓦斯压力随之增加,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造成在煤与岩石中游离瓦斯量所占的比例增大的同时,煤中的吸附瓦斯逐渐趋于饱和。从理论上分析,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煤层瓦斯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如果埋藏深度继续增大,煤层瓦斯含量增加的速度将要减慢,甲烷所占比例增大,瓦斯含量增大,最后在达到一定埋深后,煤层中瓦斯含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变化。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日益复杂多变,有些甚至是随机的、模糊的[16],贵州省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就更加多,影响机理也更加复杂。本文选取煤层埋深这个矿区内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变化的重要的因素与煤层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作灰色拟合,根据煤矿实际钻孔资料,利用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列表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出实测数据的数学曲线,得到回归函数为对数函数形式:

式中:y—层瓦斯含量;x—煤层埋深。

符合煤层瓦斯含量随煤层埋深先快后慢的实际增长情况。

3.3 实例应用

贵州省黔西县新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为斜井单水平开拓。井田位于黔西向斜北西翼近轴部地带,区内构造形态为次一级缓倾斜褶曲,为典型的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高突”矿井。主要可采煤层为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的4号煤层,煤层结构简单,顶板一般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4号煤层钻孔数据可见表1。

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数据的散点图,见图1。

由于J202、J302、J203、404钻孔位于白岩坡背斜及岩头上向斜轴部附近瓦斯含量受褶皱影响很大,瓦斯含量很高,由于503、401钻孔距离F5断层不远,受断层影响瓦斯含量偏低。由于要研究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去除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的失真数据,筛选后数据如表2所示。

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数据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

用消元法或者克莱姆方法解出方程:

得到a=40.077,b=-225.13,即拟合曲线的形式为:

其相关性系数为0.97,同理拟合出线性公式y=0.0958x-23.437,相关系数为0.96。

由上可知贵州省黔西县新田煤矿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相关性较大。煤矿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规律为,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煤矿瓦斯含量逐渐增大,增加速率逐渐减低。

4 结论

(1)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矿井数量很多,多位于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且“高突”矿井在贵州煤矿数量中占有很大比例,“高突”矿井煤层中瓦斯含量较大,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2)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高突”矿井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煤层瓦斯含量受到聚煤因素,沉积因素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同一时期矿井范围内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影响不大;又受到构造因素、地热因素和区域水文地质因素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只能定性给瓦斯含量区域进行区划,无法定量预测煤矿瓦斯含量的变化规律。

(3)通过上覆岩层影响的理论分析和矿山实测钻孔资料研究表明,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高突”矿井煤层瓦斯含量符合随着埋深的增大,煤层瓦斯含量增加速率先是较大,然后逐渐变小的趋势。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通过拟合“高突”矿井实际数据,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y=aln(x)+b规律。

贵州煤矿 篇2

第四期

本 期 内 容

●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组建监管分离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贵州局对国庆和十六大期间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贵州局各办事处十八个正科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贵州局举办三期《安全生产法》学习培训班 ●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贵州省出台《省属国有煤矿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组建监管分离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与煤炭工业局机构分离有关问题的通知》,贵州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撤消贵州省煤炭工业局,组建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正厅级建制),受省政府委托,由省经贸委管理,承担全省煤炭行业管理职责。按照省机构编制办审核的“三定”方案,省煤炭管理局设办公室、规划发展处、行业管理处(省煤炭生产调度信息中心)、企事业改革处、人事培训处等5个处室,事业编制40名。

9月20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宣布了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领导班子,张仕和任副局长(主持工作),范开忠、张美树任副局长,胡世延任总工程师,赵安国任助理巡视员。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领导班子到任,标志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的分离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办公室)

贵州局对国庆节和十六大期间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进行安排部署

根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工作,防止重特大煤矿事故发生,为“十一”国庆节的到来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对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一)加强对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煤矿事故接连发生、小煤矿非法开采制止不力、关闭煤矿死灰复燃现象严重、重大安全隐患迟迟不能整改的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领导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切实解决“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的问题。

(二)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煤炭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无证煤窑非法开采行为的打击,从严、从重、从快查处无证煤窑事故,坚决刹住无证煤窑事故多发势头。

(三)认真落实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和全省煤矿瓦斯治理

工作会精神,加强对瓦斯治理重点单位和县(市、区)的监控。督促煤矿企业特别是国有大矿认真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加强对瓦斯的综合治理。凡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的,必须停产整顿,坚决遏制重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十

六大召开之前,对辖区内的重点监控单位和县(市、区)检查一遍。

(四)对隐患严重的矿井和事故多发的县(市、区)和重点乡

(镇),列出隐患排查时间表,督促煤矿企业加大对事故隐患,特别是“一通三防”重大隐患的排查整改,做好超前防范工作,消除事故危险源。

(五)抓好深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督察落实,在关闭和整

顿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标准,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安全条件等的事前监察力度,对违反《煤矿安全规程》有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

(办公室)

贵州局各办事处18个正科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根据国家局抓好三件大事的工作思路,为加强以办事处为基础的煤矿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建设,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在所属的盘江、水城、林东、遵义四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18个正科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省局成立了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段金林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人事、纪检、机关党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研究制定了“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正科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实施意见”。各办事处共41名符合条件的监察员参加了竞争,经过民主推荐、综合素质测评、业务能力考核、竞争上岗演讲等多个环节的考评,18名优秀监察员脱颖而出,目前,正按规定进行任前公示。(人事培训处)

贵州局举办三期《安全生产法》学习培训班

根据国家局的要求,为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学习宣传和贯彻,提高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决定在11月1日《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前举办三期以《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班。9月27日,第一期学习培训班开班,来自4个办事处和局机关各处室的60余名监察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学习培训。何刚副局长在开班典礼上强调:举办《安全生产法》学习培训班,是适应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监察运行机制的需要,是提高安全监察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参加学习培训的同志务必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端正学风,真正学一点对指导工作实践有用的东西,努力做到依法监察,规范执法,树立贵州煤矿安全监察队伍良好的执法形象,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状况的稳定好转。(机关党委)

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为深入贯彻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议精神,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总结分析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9月24日,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在贵阳联合召开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会议。省属国有煤矿企业总经理、总工程师及所属煤矿矿长、总工程师,各地(州、市)煤炭局局长,部分重点产煤县煤炭局局长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盘县煤炭局、金沙县煤炭局、金沙县新化煤矿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刘长贵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确定了全省瓦斯重点监控单位和县(市、区),包括近年

来发生瓦斯事故的矿井和县(市、区),瓦斯灾害严重的矿井和县(市、区),瓦斯抽放措施不合理、通风系统复杂的矿井,安全欠帐较多、隐患严重的矿井和县(市、区)。会议明确提出了全省煤

矿瓦斯治理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即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经验,从根本上治理煤矿瓦斯灾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煤矿瓦斯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全省煤矿安全状况稳定好转。(办公室)

贵州省出台《省属国有煤矿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

及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煤矿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贵州省省属国有煤矿的实际,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监察厅、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总工会研究制定并印发了《贵州省省属国有煤矿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省属国有煤矿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责任认定、处罚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对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组成人员、事故技术鉴定报告、事故技术调查组组成人员、事故抢险和现场勘查报告、事故现场示意图及其他事故相关资料的制作格式等进行了规范。

贵州遵义探明1.7亿吨大型煤矿 篇3

贵州省地矿局106队在贵州遵义县山盆镇新探明一处大型煤矿。由贵州106队承担的《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落炉木康煤矿(扩界)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项目,矿业权面积为10.6km2。通过专家评审的勘探报告显示,矿区可采煤层5层,平均厚度8.2m,求获煤炭资源总量1.7亿多吨,达大型煤矿规模。区内资源量能满足年产45万t的矿山生产133年,先期开采地段资源量能满足年产45万t的矿山生产57年,投资收益率高,经济效果好。

贵州省煤矿工人综合素质调研报告 篇4

项目研究内容介绍:

随着煤炭行业的迅猛发展,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造成我国财产的巨大损和大量人员伤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矿难的伤亡人员绝大部分是工作在一线的煤矿工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默默无闻的为社会和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目前矿工使用管理混乱,流动性较大,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矿工的权益未得到应有的保障。在此现状下本项目将深入煤矿工人,通过对矿工们的生活水平,工作基本认识,基本技能,安全的认知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具体解决矿工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促使煤矿企业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矿工对煤矿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程度,提高矿工的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最佳的方案,以保障和推动煤矿企业健康有效的快速发展。

项目研究的意义:

我国能源结构73%是煤炭,这一情况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煤炭行业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矿工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民工的增长速度最快。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8月关于《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在煤矿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国有重点煤矿18.29%,地方国有煤矿46.91%,乡镇煤矿90.30%。显然,煤矿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线矿工的主力军。

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其绝大部分的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生产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矿工素质低下是诱发“矿难”的主要原因。据大量事故案例分析表明,90%以上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设备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了事故。素质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源。因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样的作业环境和同样的安全条件,有的操作人员很少出事或不出事,而有的操作人员却出事故甚至出严重事。由此说明人的素质低下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对于贵州省,下井采煤的员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下,几乎所有乡镇煤矿从业人员都从来自农村。加上地质条件构造复杂,大多数矿井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的开采难度大,煤矿技术人员的缺乏,主要的采煤工作由农民矿工来完成,又由于本身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农民矿工对一些基本的机械设备掌握不够准确。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够到位,再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因素和长时间的疲惫的工作,这其中就潜伏许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所以关注和重视一线矿工的点滴,是搞好一线矿工的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是煤矿企业得以有效迅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本项目对贵州省的煤矿工人进行综合素质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有效的搞好贵州省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我省煤矿工人的综合素质,将安全文化融入到煤矿企业中,降低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事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调查问卷分析

从调查问卷可知:在煤矿行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女性是不得参与井下工作的,所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所有的被调查者都是男性。井下工作的农民工大约58%在20-30岁,大约34%的在30-40岁,大约8%的在40以上;在他们当中除了从事一定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中专和大专生,其他的农民工约56%的文化程度是小学,25%的是初中,文盲农民工将近占了10%。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煤炭行业中下井干活的农民工年龄基本上集中在20—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文盲的矿工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可见煤矿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调查中发现: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对安全的认识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和他们的交谈后我们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矿工作了个比较,初中和小学及小学文化程度的矿工组,中专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矿工组作对比后发现:文化程度高的矿工对安全的意识和认识很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文化程度越低,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越有局限性,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难度就越大,培训效果就越得不到体现,安全意识就越难深入其心,那么对于在井下

1长期工作的矿工来说,这对他们的自身安全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然而井下发生事故大多数就是人的原因造成。

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的煤矿对职工进行有计划的定期培训,只有少部分的煤矿对职工进行不定期培训。

从他们的交谈可知大部分煤矿都是实行家人监督矿工学习,培训制度,矿工违规违纪叫上家人一起陪同到矿上参加培训,同时矿上对矿工心理素质培训时也可以从他们家人那里获得比较重要的资料。

在矿上职工有特殊工种和普通工种之分,当我们和一个上特殊岗位的矿工闲聊时发现,他们说矿上对特殊工种和普通工种的考核和培训是比较严格的,任何一个特殊工种的矿工都是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特殊工种还有岗位补贴。

其中一个姓何的矿工这样说到“干黑煤炭这行的,我们的工作环境不像在地面那样能够有好的空气呼吸,灰尘太大,劳动时间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井下黑蒙蒙的环境里度过,在井下干活又更容易疲惫,违规操作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干活了嘛死伤就更是难免的,谁违规操作碰到了就算谁倒霉。再加上我们来矿上也就是一两年的合同,干完就走人了,违规操作开除了又到另外的矿上去。来矿上就是为了多挣点钱也管不了违规,工作时间长不长了,进的矿多了,工作时间长了,也就不会想得太多了,只想多挖点儿煤,多挣点儿钱,毕竟家里三四个人要吃饭嘛,能够多挣钱让家里的生活过得舒服一点。”

在和矿工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火铺矿(已经开采多年的矿井)大多数矿工的家庭人口在4个以上。少数为2-3个,然而在松河矿属于基建矿井,大部分的农民工却是属于单身,不过他们家庭的成员也基本上在4个以上,只是相对的负担不是一个人而已,一个已婚矿工要负责4或4个以上人的生活;未婚的矿工也需要攒钱建房、结婚、生子、供老。他们每天得在井下工作七八个小时,有的甚至在10个小时以上。特别当地上班的农民工,除了在矿里上班之外,还得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在煤矿企业煤矿事故的频发,其绝大部分的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现代煤矿安全管理,首先是一项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煤矿综合素质的高低。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也即是,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因此研究分析煤矿农民工综合素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本课题。而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人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和心理因素方面。

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煤矿专业知识和不安全心理

 农民工中文化程度构成和安全培训现状

 对农民工安全培训的方法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在他们当中除了从事一定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中专和大专生,其他的农民工约56%的文化程度是小学,25%的是初中,文盲农民工将近占了10%,农民工普遍接受能力差,安全培训缺乏基础教育的支撑。安全培训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培训率较高,但部分企业特别是小煤矿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农民工培训中,普遍存在基础落弱、条件简陋、标准较低等问题,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开发针对农民工特点的安全培训内容、教材,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多限于课堂教学,培训时间不能保证而走过场。有的企业培训档案不全、培训记录不完整,在一些小煤矿存在安全培训档案造假应付检查的现象。造成农民工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程度,处于低下水平。这是造成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与煤矿企业的劳动合同期,1-2年期居多,农民工在煤矿从一个普通农民到矿工,是一个“熟练工”。农民工进矿后,通过简单的培训,经过井下实际操作锻炼,一年后达到基本熟练的水平,这时合同期满,则要轮换。“老”的农民工离矿,新的农民工进来,周而复始,整个矿工队伍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总是处于低下水平,缺乏对事故前兆的应知何事故前的应急处置能力。

农民工的心理需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论学说,即“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这个理论说明,人总是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才会谋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调查资料表明:在采掘第一线的工人中,农民合同工、轮换工是矿山生产的一支生力军且大部分来自穷困地区,对基本生活的生理需要因素要求较多。大多数经济负担较重,他们来矿上干活的主要目的是尽快脱贫,挣钱意识强,特别是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人在井下,心系粮食,不能安心从事生产,再加上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下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消耗,身心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下,造成身心疲劳过度精力不足而出现事故。

不稳定的心理情绪,情绪是人在社会发展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保持下来的一种本能活动,并在大脑中进化和分化。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情绪也在不断变化。通常人们把基本情绪分为期望、厌恶、喜欢、忧伤、气愤、惧怕、自满、羞愧、轻蔑、怀疑等十种。这些情绪是受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并随时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矿工情绪不稳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然因素,由于煤炭生产特殊的开采方式、恶劣的作业环境及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井下劳动空间狭窄,瓦斯、煤尘、水、火、地压、顶板等灾害较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这些都会引起矿工的心理情绪变化;二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受工作环境限制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形成一定的生活障碍而使得心理常有挫折感,就可能产生情绪激动、精神兴奋或心理压力抑郁。

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在繁重的井下劳动中,工人安全意识松懈,据大量研究表明井下发生的大多事故,都是由于矿工麻痹大意,他们存在侥幸心理,就如前面面谈的姓何的矿工,他们把违章操作视为自己碰到煤矿管理者运气的好坏。有侥幸心理的人,必然麻痹大意。他们认为出事故的人都是些运气不好的人,运气好的人即使违章也会平安无事;认为只要把大的方面做到了,小的事情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因此有些人对小事情就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其实安全生产无小事,事故就在身边,“细节决定成败”,对煤矿而言,事故的魔影就潜伏在那无数看似普通的细节之中,往往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可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大悲剧。

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是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而人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煤矿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根据调查报告所分析的煤矿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来作出相应的对策,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以安全文化为先导,构筑安全思想防线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财富,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人士广泛接受,并使安全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现代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整合和积累,是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包括“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和“环境”的管理,而以人的管理为主。我们要利用安全文化对农民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农民工思想的安全理念,是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性措施。煤矿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使农民工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自觉思考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改正不良习惯,杜绝“三违”行为,绷紧头脑中安全生产的弦,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不断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煤矿全员讲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氛围,使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

二、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

煤矿农民工通过安全培训,是获得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目前煤矿企业对农民工培训存在着认识不足,制度不健全的情况,煤矿企业要将农民工安全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总体规划。把农民工作为安全培训的重点对象,提出明确的目标、措施和要求,抓好落实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培训主体责任,将安全培训特别是农民工安全培训纳入监察执法重要内容。加强安全培训法规制度建设,继续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煤矿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推广兄弟煤矿企业的先进性经验。

安全心理培训,过去是培训工作中的“空白”,要将安全心理培训纳入安全培训内容中。杂紧张、危险、强度大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农民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理好险情,保证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就要对农民工开展好安全心理培训。农民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不是自发产生的,是一个强化学习的过程。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这个说段,形成安全心理定

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农民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农民工安全心理培训是一个新内容、新任务。培训工作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内容从简到繁,方式由易到难,做到反复化、渐进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促进农民工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培训农民工安全的方法

1、岗前培训突出重点

岗前培训,除注重认识和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有关规章、规程外,要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作为重点,通过分析,使其从事故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血淋淋的事故中吸取来的教训。牢固树立“人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从而提升农民工安全工作的境界,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

2.培训重点放在岗位上

一方面,考虑到参加安全培训的农民工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参加培训班学习的目的不是漫无边际地进行知识储存,而是力求获得本职工作急需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回到本职岗位应用。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招用很难做到数量上的成批、规模化,经常出现几个人、十几个人进矿的实际情况,集中办安全培训班非常困难。因此,除岗前安全培训集中办培训班外,应把培训重点移到在岗培训上来,突出“实用”与“速效”,讲求岗位练兵,注重实际效果,应该是国有煤矿

农民工安全培训的主要方法。具体说,就是依据农民工所从事的工种,为上岗农民工量身制定在岗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编制依据就是<煤矿安全操作规程>和该工种的<应知应会>。通过本岗位(或工种)的<应知应会>的在岗培训,让农民工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如何做好?培训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不冒险作业,“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通过本岗位(或工种)的在岗培训,增强农民工岗位作业的安全操作技能,从而真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

3.根据农民工个性特征来分配工作

农民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他们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农民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根据农民工性格杂社会倾向上的优劣,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农民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知识含量高的工种:绞车工、机车司机、电工等,需要安排沉着冷静、综合素质高的农民工担任,以利于发挥他们的长处,调动其积极性。

结束语

贵州煤矿 篇5

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龙场煤矿地貌为高原丘陵、低山, 地形起伏较大, 最高海拔标高为1659.0m, 最低海拔标高为1235.00m, 最大相对高差为424.00m。山体走向大体为北北东—南南西向, 地势总体西南较高, 北东部较低。

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煤矿地层自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3β) 、龙潭组 (P3l) 、长兴组 (P3c) ,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茅草铺组 (T1m) 、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 (T2s) 和第四系 (Q) 。

1.3 地质构造

研究区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和贵阳复杂变形区的交接部位, 且构造形迹呈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向北转南东东向的宽缓近乎对称的背、向斜。

1.4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为主, 基岩裂隙水次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地表水补给次之。大气降水与地表水通过溶蚀裂隙等以面状分散的形式或者直接通过落水洞、漏斗等以直接灌入的点状方式补给, 地下水径流以管道流为主, 裂隙渗流次之, 受含水层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 地下水径流明暗交替, 最终以泉水、地下暗河的形式排泄。

1.5 工程地质条件

依据各岩组的岩性、物理力学指标等工程地质特征, 可将井田内的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三类, 即灰岩、砂岩类坚硬岩组, 粉砂岩、泥岩类软弱岩组, 第四系松散岩组。煤系地层主要包括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炭质泥岩和煤层。工程地质类型确定为三类二型, 即层状岩类中等型。

2. 研究区煤层地质特征分析

2.1 含煤地层总体分析

研究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 平均厚度215.58m。含煤15~26层, 可采煤层多分布于P3l2中下部, P3l上部及下部见少量达可采厚度煤层。整个煤系地层 (P3l) 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相环境较稳定, 变化较小, 规律性较明显, 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 易于对比。煤矿内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八层, 其煤层穿过孔数、可采点、可采面积等参数见表1。

2.2 煤层煤质特征分析

2.2.1 物理性质特征

矿区煤层各煤层均为黑色, 深褐、黑褐条痕色, 粉末状为主, 其次为块状;弱玻璃、沥青、玻璃光泽;断口以阶梯状、参差状为主, 其次为棱角状、其他物理性质。煤岩组分主要以亮煤为主, 暗煤次之, 夹镜煤条带, 半亮型煤多见, 各煤层以宽条带状结构为主, 其次为均一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 内生裂隙较发育。

2.2.2 化学性质特征

矿区煤层化学性质特征可以由煤层水分、挥发分产率、氢含量、碳碳含量得出, 经过分析发现, 矿区各煤层变化不太大, 煤层灰分略有增高、煤层灰分最高, 灰分与发热量及浮煤回收率成反比。

a水分:各煤层原煤水分变化于0.90~4.70%之间, 平均含量1.97%。

b.灰分:根据取样分析, 9、16、18、19、20、21、25煤层原煤灰分平均值为21.08%~23.71%之间, 均为中灰分煤, 两极值变化于13.73~38.34%之间。28煤层原煤灰分平均值为30.59%, 属中高灰煤外。

c.硫分:9、18、19、20、21、25煤层原煤硫分平均值为1.89%~2.78%之间, 均属中高硫煤。16、28煤层为3.17%、5.30%, 属高硫煤。

2.2.3 工艺性能

根据勘查工作对煤层进行取样分析和试验, 对煤层的主要工艺性能进行研究, 其主要结果显示如下:

a.发热量:根据取样分析, 9、18、20、21、28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变化于21.38~30.31MJ/kg之间, 属低热值~特高热值煤;16、19、25煤层变化于23.41~30.33MJ/kg之间, 属中热值~特高热值煤;9、16、18、19、20、21、25煤层高位发热量平均值为25.72~27.57MJ/kg之间, 均属高热值煤。28煤层平均值为23.63MJ/kg, 属中热值煤。

b.灰熔融性:9、16、19、21、28煤层灰熔融性 (ST) 平均值均小于1250℃, 属较低软化温度灰;18、20、25煤层大于1250℃, 属中等软化温度灰。各煤层灰熔融性变化于1060~1500℃之间, 属于低~较高软化温度灰。

c.可磨性:9、16煤层可磨性指数变化在84~96之间, 属易磨煤。18、20煤层变化在42~146之间, 属较难磨~极易磨煤。19煤层变化在64~105之间, 属中等可磨~极易磨煤。21煤层变化在65~92之间, 属中等可磨~易磨煤。25煤层为57, 属较难磨煤。

d.可选性:矿区煤矿对煤层分别做了1件简易可选性试验, 样品重量分别为7.32kg、6.10kg, 长度采取率分别为100%、97%, 重量采取率分别为100%、91%, 样品均为优质点, 煤层简易可选性曲线见图1所示。

简易可选性曲线图符号说明:

λ———灰分特性曲线, 表示浮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灰分的关系

β———浮物曲线, 表示浮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累计灰分的关系

θ———沉物曲线, 表示沉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累计灰分的关系

ε———密度0.1曲线, 表示任一密度0.1产率

δ———密度曲线, 表示任一密度的浮煤和沉煤的累计产率

由图可知, 煤层灰分随着粒级的降低逐渐降低, 以13~6mm粒级的最高, -0.5m粒级的最低。煤层浮煤产率主要集中在-1.3密度级内, 其次在+1.8密度级内, -1.6密度级内产率最少, 灰分随密度级的增大而增大。

3. 矿区煤层资源评价

3.1 资源量估算方法

各煤层均以井田西南部F1断层两侧煤层露头为界, 划分为东区和西区。断层两侧资源量在探明或控制的块段内按断层落差大小, 两侧各留一定水平宽度的块段作为推断块段。采用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当块段煤层倾角<15°时, 由采用煤层伪厚和水平面积估算块段资源量;当块段煤层倾角≥15°时, 由采用煤层真厚和斜面积估算块段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

煤层倾角<15°时:T=10-4S×H×D

煤层倾角≥15°时:T=10-4S/cosγ×h×D

式中:T为资源量 (万吨) , S为水平面积 (m2) , H为采用煤层伪厚 (m) , h为采用煤层真厚 (m) , D为视密度 (T/m3) , γ地层倾角。

水平面积由MAPGIS图形中各块段区属性中读取。

3.2 资源量估算参数选择

在对钻探和测井分别确定的煤层厚度进行分析对比后, 结合煤质资料综合定确定采用厚度。块段平均厚度采用块段内和邻近控制点的见煤点煤厚, 以算术平均法求得。煤质视密度采用各个煤样的视密度算数平均值进行资源量估算。

3.3 资源量评价结果

根据资源量评价结果, 矿区内共探获8层可采煤层, 共获得煤炭资源量 (331+332+333) 28315万吨, 均为无烟煤。其中:331资源量2948万吨;332资源量7540万吨;333资源量17827万吨, 331+332资源量为0488万吨, 占总煤炭资源量的37%。另有原煤硫分平均值>3%资源量2764万吨, 均为无烟煤。

4 结束语

通过对研究区煤层资源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得出煤矿共获得可采煤层8层, 煤炭资源量28315.0万吨, 均为无烟煤。煤层以中灰、中硫、易磨、中~高热值煤为主。煤层开采技术条件为中等类型。在今后的煤矿开采过程中, 由于煤矿各煤层原煤硫分含量较高, 建议煤矿加强洗选, 采取脱硫措施。

摘要:龙场煤矿位于原西南三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时划分的黔西煤田, 区内煤层产于二叠系, 资源储量大。文章通过对该矿区地质环境、煤层及煤层特征的总结与资源评价, 为更好地对该矿区煤炭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黔西,龙场,煤矿,地质特征,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春慧, 等.贵州省黔西县龙场井田煤炭勘探报告[R].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2007.

[2]王银宏.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7.

[3]张亚旭, 胡欣.资源评价技术在煤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9.

贵州煤矿 篇6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煤层瓦斯,龙街向斜,煤炭资源

0 引言

贵州省威龙县龙街向斜勘查区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北西部, 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祥摆组 (C1x) 薄—中层状及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 可采煤层有5层、9层, 可采厚度0.19 m~3.26 m。煤炭资源总量48 111×104t。

煤炭开采的影响因素[1,2,3]较多, 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矿区环境地质、瓦斯、煤尘、地温等。矿区开发前, 应研究矿区地质环境, 了解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 以提高煤矿生产率, 实现煤矿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 水文地质条件

龙街向斜勘查区属构造剥蚀高中山地貌,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 最高点位于西部林家院子北面的山顶, 标高2 836 m, 最低点为北部拖倮河河底, 标高1 312 m。

区内地表水体主要有拖倮河、租噶河、马料河、雪山水库, 这些河流属山区雨源型河流,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河水暴涨暴落。

1.1 含隔水层

a) 泥盆系、石炭系白云岩岩溶裂隙强含水层。含煤地层之下, 由中-厚层状白云岩、碎屑灰岩、生物灰岩组成, 厚度大于300 m, 岩溶裂隙发育, 含岩溶裂隙水, 富水性中等-强, 为中等-强含水层;

b) 石炭系祥摆组弱基岩裂隙含水层。含煤层顶底板, 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互层, 厚189 m~300 m。区内泉点9个, 流量为0.01 L/s~0.1 L/s。该组富水性弱, 为弱含水层;

c) 石炭系、二叠系裂隙岩溶含水层。含煤层上覆地层, 含水层为厚层状的碳酸盐岩, 岩溶裂隙发育, 区内岩溶泉调查点共26个, 流量在0.001 6 L/s~36.4L/s, 富水性不均匀, 多为强含水层。碳酸盐岩含水层间常被一定厚度隔水层所隔离, 形成层状含水结构, 各含水层间通过断层形成水力联系。

1.2 断层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发现断层49条, 落差>30 m的断层8条, 断层多为正断层。断层对矿井充水影响有:a) 由于断层错动使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与煤层距离拉近, 灰岩岩溶水可直接进入矿井;b) 断层使煤层与地层中的石炭系旧司组含水层地表河水沟通。

1.3 矿区水文地质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区内地貌属构造~剥蚀高中山为主, 总体上地势西高东低, 主要山脉大致呈南-北凸出的弧形展布, 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构成区内地表分水岭, 区内构造发育程度为中等。调查邻区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是位于煤层上的C1j旧司含水层水, 地下水主要通过裂隙、构造破碎带、进入矿坑。

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 含水层、隔水层相间分布, 断层有一定导水性, 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 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强, 间接充水水源为地表河水、溪水、冲沟水和老窑采空区、巷道积水等, 对矿体今后开采有一定影响;充水通道以构造裂隙和采矿冒落裂隙为主。因此, 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为顶板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 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 水文地质类型为Ⅱ类Ⅱ型。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岩组

依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及其组合关系、物理力学指标等工程地质特性, 将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6类:

a) 土体类。第四系残坡积层 (粘性土) 及冲洪积层 (卵砾类土) , 土体类残坡积层承载力极低, 抗风化能力极差;结构松散, 易被水流冲刷;

b) 坚硬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工程地质岩组。此类工程地质岩组分布较广, 几乎由纯的灰岩或白云岩构成。岩体结构属层状结构, 岩体结构面以原生沉积的层间结构面为主, 次为Ⅲ—Ⅳ级节理裂隙、断层构造结构面。易产生渗漏、突水、崩塌等地质灾害;

c) 软硬相间的薄—中厚层状碳酸盐、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组。由页岩与灰岩相间构成, 岩体结构属层状结构。因系软弱夹层的隔水层与含水层互层产出, 以岩体的层间结构面为主, 次为Ⅱ—Ⅳ级节理裂隙、断层构造结构面。易产生滑坡, 且是岩溶洼地积水的主要层位;

d) 较坚硬熔岩 (玄武岩) 岩工程地质岩组。拉斑玄武岩、含杏仁拉斑玄武岩、凝灰岩组成, 柱状节理较发育。岩体结构属层状结构。岩体结构面以原生冷凝的柱状节理为主, 基性岩体易风化蚀变, 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破坏下, 易产生崩塌和泥石流;

e) 软硬相间的中厚层砂岩、页岩、煤岩工程地质岩组。仅见于祥摆组, 岩体结构属层状结构。岩体的层间结构面, Ⅲ—Ⅳ级节理裂隙、断层构造结构面较发育, 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f) 软弱页岩、薄层砂岩、煤岩工程地质岩组。见于上二叠统梁山组, 厚度小。岩体结构属层状结构。岩体的层间结构面, Ⅲ—Ⅳ级节理裂隙构造结构面及卸荷裂隙、风化裂隙、泥化夹层等次生结构面均较发育, 易产生滑坡灾害。

2.2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勘查区地层产状较陡, 地层倾角8°~30°, 煤层倾角和地层产状一致, 属于中等倾斜煤层, 煤岩性脆, 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泥质粉砂岩, 稳定性中等, 煤层底板泥岩, 稳定性较差。

勘查区可采5号、9号煤, 5号煤的顶板岩性是粉砂岩或泥岩, 底板岩性是粉砂质泥岩, 9号煤顶板岩性是泥岩或粉砂岩, 底板岩性是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3 煤矿的环境地质条件

3.1 地质灾害

区内现状地质灾害 (或不良地质体) 局限分布于切割较深的河流、沟谷地段, 随矿业的开发, 一方面会加剧现状地质灾害, 使其进一步发展扩大成灾区域;再则是引发如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新的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隐患大。

区内含煤地层上覆山高坡陡, 在长期日晒雨淋作用下, 在矿山地下采矿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波及地表, 可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形成地表移动变形的可能性大, 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对矿区及采矿活动危害影响范围内的村寨、公路和地面工业广场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危害程度大。

3.2 地表水体污染隐患

区内地表水体的污染目前也仅限于煤系地层附近的沟谷水体, 主要是受民采小煤窑附近堆积的废渣中所含硫化物等化合物的污染, 沟谷中岩石多被浸染呈褐黄色, 水质极差。目前在河流下游虽有自净能力, 但随着开发强度增大与废渣量增多, 污染强度势必增大, 可能会造成对整个拖倮河的全面污染。

3.3 大气污染现状

区内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为煤矿燃煤煤烟、矿井废气及当地民用燃煤, 区域内主要的污染物是粉尘, SO2次之, 烟尘最小。

4 瓦斯

4.1 瓦斯成分

从取样资料化验结果分析 (见表1) , 可采煤层的自然瓦斯成分均大于80%, 为富CH4煤层, 属沼气带。

4.2 瓦斯含量及变化规律

瓦斯梯度:煤层埋藏深度每增加61.93 m时, 其瓦斯含量增加1 m L/g.daf。

瓦斯增长率:煤层埋藏深度每增加100 m时, 瓦斯含量增加1.61 m L/g.daf。

瓦斯平面变化规律:在平面上, 煤层受断层影响区域, 煤层倾角陡, 瓦斯含量相对不稳定, 规律性不明显。5号煤层瓦斯含量大于8 m L/g.daf, 为高瓦斯煤层, 仅1601号孔瓦斯含量小于8 m L/g.daf;9号煤层仅1101号孔瓦斯含量小于8 m L/g.daf, 其余钻孔瓦斯含量均大于8 m L/g.daf, 为高瓦斯煤层。

5 地温

勘查区测温孔6个 (1301、1402、1601、1102、2201、401孔) , 测温成果见表2。恒温带温度采用当地多年平均气温10.5℃, 深度为地表。通过计算得地温梯度1.4℃/100 m~2.9℃/100 m, 属地温正常区。

6 结语

龙街向斜勘查区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 水文地质条件为顶板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 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 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强;煤层顶板泥质粉砂岩, 稳定性中等, 煤层底板泥岩, 稳定性较差;区可采煤层为高瓦斯煤层;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中等, 煤矿开采可能引发矿区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及碳酸盐岩石漠化, 后续的开采应以防范工程地质问题为主, 且注意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吕云.蒲白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J].地下水, 2012, 34 (7) :168-169.

[2]樊鑫, 王承波, 潘国军, 等.贵州黔西县谷里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 2012 (11) :83-91.

贵州煤矿 篇7

1 矿尘来源及煤尘爆炸条件

1.1 矿尘来源

矿井的主要尘源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 煤岩装运、转载点, 其他工作场所也产生大量粉尘[2,3]。

(1) 采煤工作面产尘源。采煤工作面的主要产尘工序有采煤机落煤、装煤、液压支架移架、运输转载、输送机运煤、人工提攉煤、放炮及放煤口放煤等。

(2) 掘进工作面的产尘源。掘进工作面的产尘工序主要有机械破岩 (煤) 、装岩、放炮、煤炭运输转载及锚喷等[4]。一般而言, 掘进工作面各工序所产生的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成分较多, 对人体危害大, 操作人员很有必要进行个体防护, 作为其他粉尘控制措施的补充[5]。

(3) 其他产尘源。巷道维修的锚喷现场、煤炭装卸点等也产生高浓度粉尘, 尤其是煤炭装卸处瞬时粉尘浓度有时每立方米高达数克, 有时甚至达到煤尘爆炸浓度界限, 十分危险, 应予以充分重视。

此外, 地面煤炭装运、煤堆、矸石山等由于风力作用也产生大量粉尘, 使矿区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对居民健康和植物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2 煤尘爆炸条件

煤尘爆炸同样必须具备3个条件: (1) 煤尘具有爆炸性; (2) 空气中浮游煤尘具有一定的浓度; (3) 存在能点燃煤尘的引火源。煤尘的引燃温度变化范围较大, 它随着煤尘性质、浓度及试验条件不同而变化。我国煤尘爆炸的引燃温度在610~1 050℃之间, 一般为700~800℃。煤尘爆炸的最小点火能为4.5~40 m J。这样的温度条件, 几乎一切火源均可达到, 如爆破火焰、电气火花、机械摩擦火花、瓦斯燃烧或爆炸、井下火灾等。

2 煤尘爆炸危险源辨识及评价

根据贵州五轮山矿井的生产实践,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该矿煤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根据事故资料统计, 煤尘爆炸事故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 重点分析采煤工作面煤尘爆炸的危险性。

2.1 煤尘爆炸事故树的绘制

通过调研获取五轮山煤矿可能导致煤尘爆炸的不安全因素, 参考其相邻的盘江、水城和六枝矿区的煤尘爆炸危险因素分析材料, 以采煤工作面煤尘爆炸为顶事件绘制事故树分析图。五轮山煤矿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考虑到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存在放炮过地质构造带的问题, 因此将炮采也列入了事故树中。根据鉴定结果, 五轮山煤矿各煤层均具有爆炸性。对采煤工作面爆炸事故的发生原因调查、了解清楚后, 按照演绎分析的原则, 从顶事件开始, 逐层向下分析, 根据上下2层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编制出采煤工作面煤尘爆炸事故的事故树[6,7,8] (图1) 。

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1) 最小径集的求解[9]。根据绘制的事故树, 编制成功树如图2所示。

经判定, 采煤工作面煤尘爆炸事故的最小割集数远远大于最小径集数, 采用最小径集分析比较方便。根据煤尘爆炸成功树, 利用布尔代数法求解最小径集。由成功树可知, 其结构式为:T'=A1'+X23'+X24'+A2'=A3'A4'+X23'+X24'+A5'A6'=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23'+X24'+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将上述多项式展开, 可得出4种最小径集, 即不使煤尘爆炸的途径有4组, 最小径集为:P1={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P2={X23'};P3={X24'};P4={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

(2) 结构重要度分析。根据最小径集分析结构重要度的原则, 求得的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排序为:IΦ (23) =IΦ (24) >IΦ (14) =IΦ (15) =IΦ (16) =IΦ (17) =IΦ (18) =IΦ (19) =IΦ (20) =IΦ (21) =IΦ (22) >IΦ (1) =IΦ (2) =IΦ (3) =IΦ (4) =IΦ (5) =IΦ (6) =IΦ (7) =IΦ (8) =IΦ (9) =IΦ (10) =IΦ (11) =IΦ (12) =IΦ (13) 。

(3) 安全评价及结果分析。由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排序可知, X23、X24的结构重要度最大且地位相当, 因此, 控制煤尘浓度、防止煤尘达到爆炸浓度以及防止达到爆炸浓度的煤尘与火源接触, 可有效防止煤尘爆炸;其次是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 最后是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不同, 对顶事件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 控制各基本事件发生, 可有效防止顶事件的发生。

综合最小径集、结构重要度分析, 为防止五轮山煤矿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 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 要完善测尘制度, 定期测定井下各地点的粉尘浓度, 发现煤尘严重超标时, 立即向总工程师汇报, 制订措施进行处理;加强通风管理, 严格控制风速;定期清除工作面积聚的煤尘;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必须安装自动喷雾防尘装置;做好火源的管理工作, 提高工人素质, 避免机电设备带电维修, 减少井下电焊作业, 杜绝人为明火的发生, 尽量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

3 结语

五轮山煤矿顶底板多为泥岩, 见水膨胀, 日常施工杜绝用水, 造成了煤尘浓度过高。高浓度煤尘既存在爆炸的危险性, 又危害作业人员健康。通过对煤尘爆炸事故树的最小径集、结构重要度的分析, 找出了引发煤尘爆炸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各基本事件的发生, 可有效预防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叶钟元.矿尘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3]赵书田.煤矿粉尘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7.

[4]任兴福.煤矿采掘工作面粉尘危害及有效防治[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2) :190-191.

[5]王富强.综掘工作面除尘系统的研究[J].现代职业安全, 2010 (12) :107-109.

[6]张超, 张云鹏, 杨莉娜, 等.中小煤矿煤尘爆炸事故的事故树分析[J].煤炭技术, 2006 (2) :60-62.

[7]康钦容, 唐建新, 张卫中, 等.事故树分析法在白皎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 :83-83.

[8]董杰, 李希建, 李国祯.基于FTA方法的矿井瓦斯爆炸安全评价[J].矿山机械, 2011 (12) :109-112.

贵州煤矿 篇8

关键词:可采煤层,硫分,分布特征,贵州

我国能源长期依赖煤炭, 而煤炭燃烧引发的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地关注。作为煤中主要的有害成分—硫对环境问题尤其重要, 硫在煤燃烧中转化为二氧化硫气体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 是造成大面积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煤中硫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是硫引发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 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1,2,3,4,5,6]。本文通过对织纳煤田贝勒矿区可采煤层硫分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总结煤层硫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为开展区内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脱硫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地质背景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中的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内。以北西向褶皱、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 主体构造为呈北西向展布的百兴向斜、加戛背斜, 北东向断裂。矿区位于加戛背斜南西翼南段, 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倾向南西, 倾角24°-60°, 平均30°。出露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由细—粉砂岩、泥岩、灰岩、炭质页岩及煤层 (线) 组成, 厚340~390m, 平均360m。含煤43~68层, 一般为33层。其中, 含可采煤层8层, 自上而下为M1、M4、M5、M6、M7、M20、M27、M32, 均属无烟煤, 低中-中灰、高-特高热值煤[7]。

2 硫的分布特征

2.1 全硫特征

矿区内各可采煤层全硫在0.31-9.75%之间, 均值在0.84-5.43%之间, 其中M6、M20属低硫煤, M5、M7、M32属中高硫煤, M1、M4、M27属高硫煤[8]。各煤层硫分析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以M4煤层硫分最高, M1次之, M6最低。

2.2 硫的赋存状态

煤中的硫, 一般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类, 无机硫可以分为硫酸盐硫和硫铁矿硫。矿区内可采煤层硫以黄铁矿硫为主, 占全硫比例50%-87%, 含量变化大, 在0-9.75%间, 平均0.43%-3.90%, 其变化趋势与全硫相同。硫铁矿硫主要以黄铁矿硫的形态存在, 黄铁矿呈正方晶体结构, 多以结核状、透镜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等形态赋存于煤中。硫铁矿硫还包括少量的白铁矿硫, 多呈放射状存在。以有机硫次之, 占全硫比例12%-49%, 含量在0.12%-1.54%, 平均0.33%-0.77%。有机硫是一系列含硫有机官能团的总称, 是煤分子结构的一部分, 以交联结构及杂环形态存在。硫酸盐硫最少, 占全硫比例0-3%, 含量变化不大, 含量在0-0.18%, 平均0-0.08%。硫酸盐硫以不同的硫酸盐形式存在, 如石膏、硫酸钡、硫酸亚铁等。矿区内高硫煤中的硫绝大部分为硫化硫物 (83%-87%) 。有机硫次之 (12%-14%) 及少量的硫酸盐硫。中高硫煤中的硫以硫化硫物 (64%-80%) 为主。有机硫次之 (20%-34%) 及少量的硫酸盐硫。低硫煤以硫化物硫、有机硫为主及少量的硫酸盐硫。

2.3 脱硫特征

矿区内可采煤层经1∶4比重液浮沉后, 脱硫率为23.51-65.78%, 脱黄铁矿硫率为30.41-88.70%。说明可采煤层硫分含量高, 主要以黄铁矿硫为主, 经洗选后煤层硫分可降低至3%之下。

2.4 硫的分布特征

矿区内可采煤层中硫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不大, 未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可采煤层中硫在垂向上变化较大, 有低硫、中高硫、高硫煤3种 (图1) 。高硫煤分布于含煤岩系上部及下部, 中部煤层硫分低。硫化物硫变化趋势与全硫相同, 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 有机硫与硫酸盐硫变化不大。

3 结论

矿区内可采煤层有低硫、中高硫、高硫煤3种。高硫煤绝大部分为硫化硫物, 有机硫次之及少量的硫酸盐硫;中高硫煤以硫化硫物为主, 有机硫次之及少量的硫酸盐硫;低硫煤以硫化物硫、有机硫为主及少量的硫酸盐硫。

可采煤层中硫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不大, 在垂向上的变化较大, 高硫煤分布于含煤岩系上部及下部, 中部煤层硫分低。硫化物硫变化趋势与全硫相同, 具有相同的曲线特征, 有机硫与硫酸盐硫变化不大。

参考文献

[1]何培寿, 等.西南晚二叠世煤中硫的赋存状况及成因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 1989, 9 (4) :31-40.

[2]赵福平.贵州省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J].煤炭转化, 2007, 30 (3) :16-20.

[3]赵福平.贵州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控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06.

[4]曹志德.织纳煤田以那煤矿硫分特征分析[J].煤质技术, 2005, 2, 69-70.

[5]张光超, 等.云南省昭通地区宣威组C5煤层硫分分布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 2012, 24 (4) :14-17.

[6]赵福平, 舒万柏.贵州大方背斜南东翼煤中硫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34 (5) :9-12.

[7]吴波, 等.贵州省纳雍县贝勒煤矿扩能扩界勘探地质报告[R].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7地质大队, 2009.

贵州煤矿 篇9

贵州省赫章县法冲煤矿位于赫章县北西部约92 km处, 属赫章县河镇乡、德卓乡所辖, 交通较方便。矿区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1], 区域上则位于贵州省毕节煤田最西部的德卓向斜南西端[2]。

2 地质特征

2.1 地层

法冲煤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3β) 、宣威组 (P3x) ,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及上覆于上述地层之上的第四系 (Q) 。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 (P3x) , 为陆相沉积, 厚度大于170 m。

2.2 构造

法冲煤矿区总的构造形态为轴向南西—北东, 轴面向南东倾斜的歪向斜, 该向斜两翼不对称, 向斜北西翼地层倾角较缓, 倾角9°~16°;向斜南东翼地层倾角较陡, 倾角一般在46°以上, 局部地段地层直立甚至倒转。

煤矿区内发育5条断层, 其中F1、F3、F53条断层对矿区煤层影响微小, F2、F42条断层对矿区影响范围大, 破坏了矿区向斜南东翼煤层的连续性。

贵州省赫章县法冲煤矿矿区地质概况如图1所示。

矿区内发育的5条断层简介如下:

(1) F1断层发育于矿区外南西角, 总体走向145°, 断层性质不明, 对矿区煤层影响微小。

(2) F2断层发育于煤矿区南东部, 贯穿整个矿区中部, 断层总体走向45°, 倾向135°, 倾角75°~80°, 为一逆断层, 落差数十米, 对矿区影响范围大, 破坏了矿区东翼煤层的连续性, 如图2所示。

(3) F3断层发育于煤矿区外北东角, 断层总体走向20°, 断层性质不明, 对矿区煤层影响微小。

(4) F4断层发育于矿区南东部, 位于F2断层南东部, 大致与F2断层平行, 贯穿整个矿区中部。断层总体走向45°, 倾向135°, 倾角42°~52°, 为一逆断层, 落差数十米至数百米, 对矿区影响范围大, 破坏了矿区向斜南东翼煤层的连续性。

(5) F5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外, 断层总体走向30°, 延伸长度小于1 km, 断层性质不明, 对矿区煤层影响微小。

另外, 在F2断层和F4断层之间的夹块中, 发育有许多小断层和小褶曲。

综上所述, 法冲矿区向斜北西翼地层倾角较缓, 构造简单, 煤层的连续性未受断层破坏;向斜南东翼地层倾角较陡, 局部地段地层直立甚至倒转, 构造较复杂, 煤层的连续性受断层破坏较大。煤矿区总体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3 煤层特征

3.1 含煤性

法冲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 (P3x) , 根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将其分为3段。

(1) 宣威组第一段 (P3x1) :灰色薄~中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含结核状、鲕粒状菱铁矿, 产植物化石碎片, 该段不含煤层。顶部为紫红色凝灰岩、浅灰绿色玄武质凝灰岩 (B3) , 厚0.64~2.23 m, 平均1.40 m, 全区稳定, 是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分层标志;底部为浅绿色、墨绿色玄武质凝灰岩、凝灰质玄武岩, 该段同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该段厚62.57~66.14 m, 平均64.36 m。

(2) 宣威组第二段 (P3x2) :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及煤层, 局部含结核状、鲕粒状菱铁矿, 产植物化石碎片。共含煤2~14层, 一般3~7层;含可采煤层1层 (M18煤层) , 全区稳定可采, 煤层厚度0.85~2.19 m, 平均1.32 m, 局部含一层夹矸;其余煤层厚度较小, 均不可采。该段厚60.07~80.58 m, 平均72.51 m。

(3) 宣威组第三段 (P3x3) :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同泥质粉砂岩互层, 夹细砂岩、泥岩、粘土及煤层, 具有明显的韵律结构, 产植物化石碎片。该段底部为浅灰色细砂岩 (B2) , 厚0.75~2.86 m, 平均1.50 m, 全区稳定, 是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分层标志。共含煤5~12层, 一般8~9层;含局部可采煤层1~3层, 不稳定。该段厚为51.07~85.29 m, 平均60.64 m。

3.2 煤层对比

3.2.1 标志层

法冲煤矿共建立3个标志层作为煤层对比的主要依据, 其编号从上至下依次为B1、B2、B3。B1标志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 (P3x3) 中部, 为浅灰色细砂岩, 厚1.20~5.46 m, 平均2.84 m, 全区稳定。B2标志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 (P3x3) 底部, 为浅灰色细砂岩, 厚0.75~2.86 m, 平均1.50 m, 全区稳定。B3标志层位于宣威组第一段 (P3x1) 顶部, 为紫红色凝灰岩、浅灰绿色玄武质凝灰岩, 厚0.64~2.23 m, 平均1.40 m, 全区稳定。

3.2.2 煤层对比

法冲煤矿含全区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 其编号从上至下依次为M12、M14、M17、M18。其中M12、M14和M17局部可采, M18全区可采[3]。标志层、煤层对比如图3所示。

M12煤层:位于B1标志层之下、B2标志层之上。上距B1为4.90~16.34 m, 平均12.85 m;下距B2为4.74~16.42 m, 平均10.73 m。

M14煤层:位于B1标志层之下、B2标志层之上。上距B1为10.24~20.40 m, 平均15.56 m;下距B2为3.92~12.26 m, 平均7.04 m。

M17煤层:位于B1标志层之下、B2标志层之上。上距B1为19.94~27.33 m, 平均22.82 m;下距B2为0~1.71 m, 平均0.74 m。

M18煤层:位于B2标志层之下、B3标志层之上。上距B2为0~2.51 m, 平均0.83 m;下距B3为58.61~79.06 m, 平均71.41 m。

3.3 可采煤层特征

M12煤层:煤层厚为0.30~1.48 m, 平均厚为0.62 m, 厚度变化大。该煤层结构较简单, 含夹矸0~1层, 夹矸为泥岩;煤层顶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可采范围分布在矿区南西部, 局部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M14煤层:煤层厚为0.17~1.91m, 平均厚为0.66 m, 厚度变化大。该煤层结构较简单, 含夹矸0~1层, 夹矸为泥岩;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可采范围分布在矿区南西部, 局部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上距M12煤层0.64~4.77 m, 平均3.08 m。

M17煤层:煤层厚0~1.76 m, 平均厚0.58 m, 厚度变化大。该煤层结构较简单, 含夹矸0~1层, 夹矸为泥岩;煤层顶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可采范围分布在矿区南西部, 局部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上距M14煤层2.89~9.26 m, 平均5.66 m。

M18煤层:煤层厚为0.85~2.19 m, 平均厚1.32 m, 厚度变化较小。该煤层结构较简单, 含夹矸0~1层, 夹矸为泥岩;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煤厚变化系数36.64%, 全区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上距M17煤层1.72~5.02 m, 平均3.24 m。

3.4 煤炭资源分布

在法冲矿区内,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向斜北西翼, 向斜北西翼煤炭资源量占煤炭总资源量84.1%, 煤层连续性未受构造破坏。向斜南东翼煤炭资源量占煤炭总资源量15.9%, 煤层连续性受构造破坏较大。其中M18煤层煤炭资源量占煤炭总资源量61.5%, M12、M14、M17煤层合计煤炭资源量占煤炭总资源量38.5%。

4 煤质特征

4.1 煤的物理性质

4.1.1 煤的物理性质

法冲煤矿内各可采煤层肉眼观察以块状为主, 局部有少量呈粒状;煤岩类型以暗淡型为主, 少量为半暗型、半亮型, 煤质较硬, 不易破碎。局部点上含少量镜煤条带, 局部点上发育内生裂隙, 裂隙为方解石脉充填。煤层视相对密度:M12为1.50~1.80 t/m3, 平均1.65 t/m3;M14为1.58~1.93 t/m3, 平均1.68 t/m3;M17为1.54~1.62 t/m3, 平均1.59 t/m3;M18为1.42~1.55 t/m3, 平均1.52 t/m3。

4.1.2 煤岩特征

根据法冲煤矿区各煤层煤岩鉴定成果, 含矿物基显微组分总量43.3%~61.2%;矿物总量38.8%~53.0%。有机组分大致可分为镜质、壳质、惰质3大类, 其中镜质组占29.8%~45.0%, 壳质组占0~14.4%, 惰质组占4.7%~7.4%。去矿物基镜质组占61.6%~86.6%, 壳质组占0~26.8%, 惰质组占8.8%~14.5%。

无机组分以粘土矿物为主, 碳酸盐矿物、氧化硅矿物、硫化物矿物次之。其中粘土类占37.0%~50.6%, 碳酸盐矿物0.4%~2.6%, 氧化硅矿物0.2%~0.8%, 硫化矿物0.2%~1.0%。

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 (油浸) :1.48%~2.14%;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 (油浸) :1.39%~1.99%。

4.2 主要煤质特征

法冲矿区各煤层主要煤质特征如表1所示。

法冲矿区内M12煤层为高灰、低挥发分、中低发热量、特低硫的贫煤;M14煤层为高灰、低挥发分、中低发热量、中高硫的贫煤;M17煤层为高灰、低挥发分、中低发热量、特低硫的贫煤;M18煤层为中高灰、低挥发分、中发热量、低硫的贫煤。

M12、M14、M17煤层灰分高、发热量较低, 煤质较差;M18煤层灰分中等、发热量较高, 煤质较好。M12、M14、M17、M18煤层均可作一般中小型电厂的发电用煤, 亦可作民用煤。

5 结语

法冲矿区向斜北西翼地层倾角较缓, 构造简单, 煤层的连续性未受断层破坏;煤炭资源量占向斜总资源量的比例为84.1%, 应作为法冲煤矿区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查施工的重点地段。向斜南东翼地层倾角较陡, 部分地段地层发生倒转, 构造较复杂, 煤层的连续性受断层破坏较大;煤炭资源量占向斜总资源量的比例为15.9%, 进一步勘查时可投入少量工程进行控制。

法冲煤矿区M18煤层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为61.5%, 全区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是该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灰分中等、发热量较高, 煤质较好, 应作为法冲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M12、M14和M17煤层合计资源量占煤炭总资源量的比例为38.5%, 局部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灰分高、发热量较低, 煤质较差, 但与M18煤层间距较小, 在开采M18煤层时可作为一个煤层组, 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进行综合开采, 以保证煤炭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矿产志[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2]毛佐林.贵州省毕节煤田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报告[R].六盘水: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煤普分队, 1990.

上一篇:煤电联动下一篇:油田电网的谐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