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

2024-09-25

贵州发展(通用12篇)

贵州发展 篇1

贵州省近日印发的《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明确, 依托该省绝佳的气候资源、优良空气质量、纯净山水文化、绿色生态保健食品等资源优势, 将着力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健康养生业态。

规划提出, 在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建设一批综合性休闲养生基地, 在五个特色集聚区和组团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休闲养生基地, 到2017年, 打造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基地20个以上, 到2020年, 打造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基地30个左右, 把贵州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地域发展的休闲养生目的地。

综合开发利用该省中药材、生态农产品和中医、民族医优势, 着重提升苗、瑶、侗、水等民族医的保健养生作用和影响力, 在各市州府所在地周边、重要旅游城市、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 大力建设一批融合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中医民族医保健等元素的滋补养生基地, 到2017年, 打造省级滋补养生示范基地5个以上, 到2020年, 打造省级滋补养生示范基地15个左右, 把贵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人体滋补养生基地。同时综合开发利用贵州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和水体资源优势, 以自行车、攀登、漂流等运动康体服务为重点, 在山地地貌特征明显和水体资源丰富区域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 到2017年, 打造省级运动康体示范基地10个以上, 到2020年, 打造省级运动康体示范基地20个左右, 把贵州建成西部以及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户外运动中心。

规划还提出, 沿该省的温泉带, 在金沙、息烽、石阡、剑河、绥阳等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 借助息烽中航温泉野外体验度假区、金沙西洛温泉休闲度假区、汇川区国际温泉旅游城、剑河县温泉健康养生基地等基地项目建设, 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积极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 开发石温泉、咖啡泉、水果泉、白酒泉、中药或民族药泉、休闲理疗区、香薰水疗区、民族文化温泉区、动感温泉区等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产品,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 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加快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保健疗养品牌。到2017年, 打造省级温泉疗养示范基地10个以上, 到2020年, 打造省级温泉疗养示范基地15个左右。

贵州发展 篇2

解放四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与相对发达的黔中、黔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

(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

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

农业基础薄弱

耕地质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在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70%。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约5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总面积的半数。根据有关部门对南、北盘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140万吨,计有5千多亩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58%;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的4,80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1,70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2,700多吨。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且还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保养差、油料缺乏等因素,十分有限的农业机械设备多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农活几乎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农业生产方面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整个农业生产尚在“自给”但不能“自足”的窘况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

(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缓慢

自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自然条件及政策等诸主面的限制,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1升到73% 市场不健全、集市贸易不发达,也是制约该县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经济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对于由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市场组成的适宜商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市场的要求望尘莫及。同时,农贸市场也非常残缺,全县区(镇)乡共有集市20个,平均8千农村人口才有一个集市,而且这些集市规模小,只限于少量农副产品的交易。大多数集市与集市之间距离远,交通十分不便。因此整个流通领域没有真正搞活,大桩农产品产销很难直接见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总起来说,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只是占了十分有限而有利利的自然条件的一点便宜。其他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的后劲仍然很不足。

(三)工业生产十分落后

工业产值极低,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为开发矿产资源,一哄而起办了很多锑厂,至1987年10月先后建起了县锑选厂、华侨锑深加工厂、民族锑冶厂、联合锑厂等。但由于设备简陋,缺乏电力,原料又是由私人个体开采经营,地质勘探工作无法得到深入,找矿缺乏科学依据,生产率很低。因此原料时多时少时无,不能保证计划供应。再加上技术、管理水平差,工厂常常处于半瘫痪状态。目前,这些盲目投资、争相上马的企业正在滑向破产的边缘。为开办这些企业共向银行贷款686万元,其中517万元现已无力偿还。酒厂本应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厂,所生产的“灵芝酒”被评为1985—1986年全省优秀产品三等奖,深受消费者喜好。在连年亏损、不景气的情况下,1986年略显生机,产量达2,000砘。但由于设备、技术、原料、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量仍十分有限,经济效益很低。

(四)地处偏僻,交通闭塞

发展交通运输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十分落后。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境内公路量少,现有公路13条,总长仅376公路,通车里程才310公里,还有13个乡不通公路。以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路才有公路1.4公里,大大低于全省(15.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全国(9.2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县公路没有一条柏油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危险路面多,桥涵多,基本属于四级和等外级公路。晴通雨阻的路段常年有100公里左右,占通车里程的三分之一。总起来说,该县公路数量少,质量差,技术标准低,通过能力弱,且分布不均。公路运输在工农业生产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几十年来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五)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若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金、锑、硫磺、雄黄、珠砂、铅、火硝、大理石、冰川石、无烟煤、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据地质部门测定]金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

落实三严三实,助推贵州发展 篇3

由于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因此脱贫任务的担子重、压力大,发展经济是贵州未来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新常态下,贵州全体党员干部只有严格践行三严三实,才能推动全社会“后发先至”,确保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省干部要树立贵州可以“弱鸟先飞”的信心。历史上,贵州的自然条件阻碍了与外界更多的交流,影响了贵州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多年来贵州的综合实力落后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区。少数干部只看到贵州发展的短板,没有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忽视百姓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忽视贵州独有的发展优势,产生“贵州干什么、怎么干都是落后”的消极思想,导致工作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原地踏步。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后发赶超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今天,贵州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把握发展机遇,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对此,我们必须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全省干部要正确理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我省是欠发达地区,有诸如资金、技术、教育、人才等各方面的不足,无法照抄别人的发展路径。“互联网+”和“中国创造”突破了以上限制条件,使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立足本地情况,走出一条有别于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传统模式的发展之路。贵州制订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养生业、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产业,打造酒、烟、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的战略规划。五大产业和五张名片既立足于贵州的传统优势,又与时俱进,用现代化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各地领导干部要切实领会战略规划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专注发展,不盲目攀比,不轻言放弃。

三、全省干部要以三严三实的标准开展工作。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党中央和省政府描绘的宏伟蓝图需要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改革任务,保持善谋事、敢创业的良好状态,抓住当前贵州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化发展环境,抢占区域发展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下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淘汰落后产能、切换增长动力、改变制度环境,都需要干部以促发展的勇气面对,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动我省社会事业的全面加速发展。

(一)加強党性修养。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散一尺。理想信念是党性修养的基础,筑牢基础就是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谨记我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当下所有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三个自信”,坚守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把对党的忠诚化做干事创业的源泉和动力,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和利益面前立场坚定。用信念凝聚力量,用理论支撑理想,用党性点亮人生。

(二)敢于担当作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机会和可能为实现中国梦做更多实事。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速发展是贵州的首要任务。要实现习总书记“不断缩小同全国的差距,争取同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就需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实行领导责任制。敢于担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境界,有多大的担当,就有多大的作为,担当的大小体现了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党政一把手不仅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且要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调查了解,亲自部署和协调工作落实,遇到困难不饶,遇到矛盾不躲,解决问题不拖。

“善治人者必先自治”,领导干部不是一般的干部,要时时处处为人示范。贫困是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碉堡,在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中,领导干部是核心力量。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因地制宜,精准定位脱贫对象,对脱贫项目出实招、见真效,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在低保政策兜底的有利条件下,有计划地实现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

(三)主动关心群众。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大众的利益,这一点时刻都不能忘记,最终取得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我国我党的命运和前途必将毁于一旦。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传统优良作风,走群众路线,从小事着手。人民群众通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日常工作,就能看到、听到、想到和说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关心群众体现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落实在为群众办理的每一件小事中。关心群众不能只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搞活动和写总结中。把事关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办到位,踏踏实实地为群众服务,哪怕是为群众盖一个清晰准确的公章、告诉群众正确的办事流程、耐心回答群众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感动。中国百姓最善良、最单纯、最感恩,只要把群众最想、最急、最盼的事情办好,就会获得群众的拥护和赞扬。有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搪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

贵州对外贸易发展浅析 篇4

贵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封闭的贫困内陆省区, 应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在进一步的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对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对外贸易有助于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限制, 贵州对外开放程度一直不高, 保守的观念影响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贵州对外交流、经济往来日益增多,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社会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贵州需要进一步的开放, 通过加大开放力度, 转变贵州人固步自封、小富既安的思想观念, 激发人们努力拼搏、勇于竞争的干劲和热情。

2.发展对外贸易有助于拉动贵州经济的增长

出口是拉动 GDP 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对贵州经济发展而言, 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 出口对贵州经济拉动一直显得乏力, 贵州进出口总额都在 6 亿美元徘徊, 近两年, 贵州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进步, 2006年已达 16 亿美元, 但贸易依存度仍比较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加入 WTO 后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 因此,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 对外开放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出口对贵州 GDP 的拉动将具有较大的潜力。

3.发展对外贸易对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下, 贵州加大对外经济开放力度, 可以迅速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方面, 通过对外经济开放, 大量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可以改进生产方法,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传统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 根据贵州资源禀赋和生产特点, 加大出口产品的生产, 参与国际国内的分工, 在对外经济开放中获取比较利益, 进一步推动贵州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4.发展对外贸易可提高贵州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管理水平相比较, 贵州企业管理水平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 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在贵州投资和兴办企业, 可以大量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于提高贵州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进而在总体上提高贵州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水平。

二、贵州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据海关 2000—2005年的贵州省对外贸易统计, 进出口贸易在这五年内年均增长都在 20% 左右, 2003 年后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 近几年的进出口量均在 15 亿美元左右, 其中 2004 年达到了 15 亿美元, 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7.3 个百分点。进出口增幅在全国排名第三。据贵州省商务厅统计, 到 2006年11月, 贵州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4.725亿美元, 在西部十二省中排名第九。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贵州省近几年外贸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然而, 该省仍存在亟待克服的阻碍其继续发展的因素。

1.“外贸依存度”低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 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2005年, 贵州省的外贸依存度为5.8%, 比依存度最高的上海 (166.8%) 低160.9个百分点。而在西部其他十一个省、市、地区中, 除了青海 (6.2%) 未超过10%以外, 其他地方都超过了10%。其中, 宁夏达到了13.1%。尽管外贸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 但贵州省过低的外贸依存度表明了该省目前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很滞后, 而且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2.外贸出口仍以国企为主

2005年,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结构为:国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22.2%, 外企占58.3%, 其他企业占19.6%。同年, 国有企业占该省总出口量的比重为62.8%, 外企占17.4%, 其他企业占17.6%;根据贵州省商务厅发布的该省2006年1月至11月进出口贸易总量数据可算出, 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量占该省进出口总量的74.92%, 外资企业占12.04%, 其他企业占13.04%。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仍是贵州外贸发展的顶梁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未能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此地发展, 因此, 贵州需要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外来资金的注入并将其引导至制造加工业, 以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

3.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2005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达到4 267亿美元, 占总出口比重为56%, 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1.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 182.5亿美元, 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28.6%。同年, 贵州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4.4%,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2个百分点, 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 6%,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贵州的出口商品仍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为主, 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三、进一步促进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 发展对外贸易

布莱德格 (Bloodgood) 认为,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积累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储备有直接关系。有着宝贵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然而, 尽管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但该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是很低下。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 并且多数企业怕冒风险而不敢积极的向外发展, 参与国际竞争。因此, 该省应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引进来”就是吸收外资, 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要吸引大量外资的投入, 首先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其次, 要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 鼓励外资向农业、交通、电力、环保等基础产业或基础设施的投资, 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该地建立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走出去”是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扩大国际国内技术的合作与交流。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因此, “走出去”战略不仅能促进国内供需平衡, 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 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环境, 而且可以减少重复建设、过剩生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2.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首先要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 分析不同国别的环境差异, 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金、人才和自然资源的配置, 确定企业和产品的定位、区域布局、经营策略, 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其次, 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和渠道, 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工艺装备水平、设计制造水平。最后, 要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创品牌必须以诚实守信为本, 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品质为基础, 要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考验。贵州省因为实力有限, 则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 见缝插针地去占领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市场, 并逐步在国际一体化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如贵州民营企业“老干妈”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重视人才的作用, 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必须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如何防止人才的流失和进一步引进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首先, 企业要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其次, 通过产权清晰、建立充分的激励制度和合理的用人制度等手段体现对人才的尊重与爱护。再次, 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 让人才充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虹.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思路[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9) .

[2]宗建亮.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外贸易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3) .

[3]杨晓东, 胡勇.贵州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2) .

贵州的发展前景 篇5

一、贵州的总体发展前景

贵州目前尚属于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也较贫穷。但是,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大省,发展前景较好。贵州各族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转化,自然资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相对降低,加上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始而终。用辩证的观点思考,未来贵州的发展,资源虽然仍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单靠卖资源不可能致富,资源大省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大省。因此,开发和利用贵州资源优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使开发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精细转化,切实提高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巩固发展烟、酒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后续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重点、支柱产业是通过资源优势比较后提出来的,亦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攻方向。目标已定,关键是要凝聚全省人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首先是前些年提出的发展贵州旅游业,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

景观奇特,兼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风光,集山、水、林、洞为一体,独具特色。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安顺西南郊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奇特;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沿河两岸,素有“小三峡”之称;荔波漳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河风景区,一片碧绿的桫椤竹海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岸银瀑高挂,漂流探险,别有情趣。贵州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具特色。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星罗棋布,贵州被称为“迷人的天然公园”。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名目繁多的民族节日,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造型独特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引起海内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贵州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新的旅游热点地区。

顺便说句:要吃特色的东西去安顺,有句话是叫“穿在贵阳,吃在安顺。”要去看花去毕节“百里杜鹃”,要去看鸟去凯里“草海”,看水去“黄果树”等。

其次工业是贵州今年才提出的发展之路,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建材、烟酒、冶金、高新技术、特色食品及民族制药等十大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十大产业总产值和利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均在

80%以上。加快十大产业发展,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重点。11月7日,省政府正式出台了《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订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成效。到2015年,工业十大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速20%左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到201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第一、煤炭产业。实施路径:重点矿区、项目建设:加大盘江、水城、六枝(黑塘)、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建设力度。

第二、化工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路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煤化工产业。以煤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改造提升焦化产业水平。控制磷系复合肥产能规模,有序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加大综合利用,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黔中经济区北部聚集,构建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织金磷化工产业带。调整橡胶工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无内胎、低断面高速子午线胎,发展高性能V带等橡胶配件。重点扶持无汞电解二氧化锰和锑、锌等金属和非金属无机化

工产品,扶持发展以五倍子、烤烟、辣椒等为原料的绿色精细化学品。积极支持发展其他精细化工。

第三、烟酒产业总产。路径:烟草:聚焦“贵烟”、做实“黄果树”,提升品牌价值,实现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白酒:重点建设茅台酒新增2万吨扩建项目、鸭溪酒年产5万千升、青酒年产1万千升、金沙窖酒年产1万千升、董酒年产8000千升、习酒年产新增1.5万千升、匀酒年产1万千升、毕节大曲年产1万千升等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黔北、黔中、黔南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仁怀白酒工业园等建设。

综上所述:尽管贵州现在一个欠发达的地去,我想将来在旅游业和工业的驱动下,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贵州,一个具有特色的贵州。

二、两加一推 三化同步

(一)抓引导,凝聚力量服务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现阶段,我省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非公经济作为推动“两加一推”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非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因此,大力引导、促进、支持、服务非公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首要任务。抓好引导工作,要求工商联组织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技指导能力、依法维权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只有牢固树

(二)抓项目,围绕“三化同步”谋发展、促发展,树形象、扩影响

项目是发展重要依托,工商联组织抓好项目有其独特的资源和资金优势,要把项目化作为工商联创新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方向,紧密结合民营经济三

年倍增计划,在“三个建设年”活动中创造佳绩,尤其要在“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展示作为。一是把产业政策与建设项目的对接作为工商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确定的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现代医药、磷煤化工、能源、现代电子信息、文化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精心谋划创业兴业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有效服务于“两加一推”,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攻坚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工商联的行业商会和乡镇、社区和异地等区域性商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更广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各级工商联扩大会员队伍、优化会员结构、选拔商会人才、培养优秀建设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商联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在促进“两个健康”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愈来愈突显。各级工商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以及栗战书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加主动有为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两加一推”,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贡献、展作为。

“两加一推”,就是: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简单的说,就是加速发展贵州的一种政策或是思路吧。

三、贵州省情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一)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 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 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二)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 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三)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 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 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 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 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四)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 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

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 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 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 珍稀植物等六类。

(五)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 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 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 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中国的三个处女地:西藏、新疆、贵州,贵州的前景应该很乐观。

四、贵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垂直分工体系,把贵州定位为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低价出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人才难留;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小;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等。

2.产业链短,缺乏产业配套体系、骨干企业、配套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3.相对于政府主导增长的自主增长能力不强,民营经济、非公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4.缺乏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贵州名牌产品较少,已形成的品牌绝大多

数规模小,不少是中间产品,未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

5.产业分散,集中度不高。虽然已在贵阳及其他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布局了不少生产力,但仍未形成较强的增长极、增长带,一些优势产业布局分散。

五、贵州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和完善

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贵州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它旨在依托资源等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近年来,通过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和壮大了五大产业群:

1.依托资源优势和借助西电东送机遇发展起来的能源工业产业群。目前以包括火电、水电在内的电力、煤炭工业为主,今后将逐步通过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层气,形成新能源。

2.依托能源工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的原材料工业产业群。包括铝工业、磷化工业、新材料等。

3.以烟、酒、药、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产业群。

4.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5.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产业群。

五大产业群的形成,为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在规划部署今后五年的发展时,不仅把产业开发和建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

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

一是支柱产业体系,包括:

1.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将得到进—步加快发展。

2.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加快发展。

3.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将得到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二是除支柱产业以外的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包括:

1.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2.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得到加快发展。

此外,其他如机械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这些特色优势产业中,有的也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贵州支柱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特点:

1.五大支柱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五大支柱产业中,有的已形成支柱产业;有的是后续支柱产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梯队。

3.支柱产业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基本上属于成长性产业,产业发展处于扩张阶段,包括规模扩张、产业链扩张,产出增长率提高等。

(二)产业布局将不断改善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反映了生产力诸因素的空间组合和配置是否合理、有效。近年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镇化的推进,贵州的产业布局正在加

快得到改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依托骨干交通网,实施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方略,在大力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建设100个小城镇,力争到2010年全省城镇水平达到33%以上。从而使城镇成为吸纳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产业布局的主要依托。

2.黔中地区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资金、交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及已有发展基础,加快形成全省的经济高地(增长带或核心区),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具体是以贵阳为中心,沿主要交通通道,与省内主要的中等城市联结,形成几大经济走廊。目前通过点轴开发模式,这几大经济走廊的轮廓已初步形成。

3.加快经济强县建设,形成若干区域经济中心,形成齐头并进之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4.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5.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可见,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形成板块经济,强化发展态势,建立区域创新体系,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将围绕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

2.通过重点部位的开发建设,将形成一批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如小河工业区、新添--白云--金阳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贵阳和遵义的大型铝工业基地、开阳--福泉的磷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扎佐药业园区,以及资源富集地区的原材料基地,还要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特别是要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努力建设四大基地霉以微硬盘、新型电子原器件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电力功能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为主的新能源制造基地;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四)发展精深加工

1.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改变在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如煤炭资源开发,不仅要将煤转化为电,而且要以煤炭液化、气化等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推进煤、焦、化、电一体化;大力发展铝加工和精细磷化工等等。

2.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是聚集资源的有效手段。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将促进企业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产业集中。

3.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五)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协调不断改善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的理念,高度重视人口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在各个

区域的均衡,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1.根据经济流向和集中情况,引导人口的流向和集中,重点是引导人口向城镇、产业带等经济密度较高地方流动。

2.能源工业的发展,使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失衡状态得到改善,打破了过去多年形成的一些区域人口密度大,生产力布局密度小的状况。

3.避免走“资源型城市”的老路,在哪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强调按照区域分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

(六)产业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随着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大,贵州向省外、国外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部环境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

在这种新形势下,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具有开放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外、国外企业进入贵州,在贵阳等地建产业园区;通过加强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推进南贵昆经济区建设、扩大泛珠江区域合作关系等,形成了新的区域合作格局,产业合作空间正在不断扩大。

六、加快产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2.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3.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利用优势品牌聚集要素,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带劲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

4.加快培育资金市场,发展产权交易,促进资源重组并向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壮大其规模和实力。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发展需要,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贵州预防与社会发展同步 篇6

贵州属于欠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尤为艰巨。中国梦在贵州的具体体现,就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当前形势下,我省各地工程建设项目增多,资金投入数倍增加,滋生腐败的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职务犯罪在一些权力相对集中、利益相对汇集的领域和行业易发多发。

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省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把预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反腐正能量。一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用心指导实体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找准切入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犯罪行为阻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二要突出重点,要深入对权力集中部门、资金密集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风险预测,帮助完善制度,结合办案深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使之成为贵州检察工作的一张美丽名片。

黄锌:一直以来,遵义市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是认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三个一”活动。两级检察院每年分别选一个重点园区、一个重点行业、一个重点工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着力构筑反腐倡廉防线,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而不是“亡羊补牢”。二是充分发挥好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全市两级15个检察院均已建成警示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市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的需要,实现了警示教育阵地规模化、精品化。今年年初,三个基层检察院警示教育基地被省检察院授予“十佳警示教育基地”称号。三是创新预防方式。加大制作廉政宣传短片和廉政公益广告的力度,制作的一些廉政教育片被选为遵义市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课件。积极延伸预防工作触角,通过在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乡镇设立检察室或检察联络站,帮助基层和园区完善内部防范机制,着力为基层和园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冯剑平: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随着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的深入贯彻和“三化同步”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州职务犯罪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大案要案、窝案串案多,民生和工程建设领域涉案多,土地、矿产资源涉案多。针对新情况,我们必须作出理性选择,严格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和“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树立两个认识——职务犯罪随着国家、阶级、法律、职务的产生而产生,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职务犯罪是个人素质、环境因素、制度缺失的综合反映,可防可控,必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正确处理惩与防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三是做好六个结合——制度预防与教育预防相结合、自律预防与他律预防相结合、单位预防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个案预防与类案预防相结合、职能部门专业预防与社会化预防相结合、在重大工程中同步预防与一般工程定期预防相结合。

吴建忠:当前,毕节正处于“科学发展、后发超越、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各种建设项目、民生工程和扶贫惠农资金的剧增,职务犯罪在一些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时有发生。为使干部少犯错误、经济少受损失、发展少受影响,毕节检察机关正着力构建“横向覆盖全市、纵向深入农村”预防工作格局,并得到市委的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深刻揭示了预防工作挽救、保护干部,保护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突出强调了做好新形势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全面贯彻,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着力促进试验区“三清”建设。一要紧紧围绕试验区经济发展大局抓预防;二要重点在涉农民生领域,选择1-2个行业,探索全面系统专项预防;三要拓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当前,要健全完善检察“约谈”制度,更好地发挥其鼓励、支持和诫勉的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不断制作警示光碟,多层次进行巡回教育;以警示教育基地为载体,推动预防教育进党校、廉洁文化进校园、公益广告进媒体、法律服务进社区等工作常态化,推动预防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的廉洁氛围。

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篇7

一、贵州高铁建设与发展概况

贵州于2014年底打破零高铁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高铁通车里程越来越长,在建工程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已开通的两条高铁—贵广、沪昆高铁贵州段实现了贵阳到北上广朝发夕至,9小时内可以由内陆深山地区到达发达沿海城市。贵州高铁的建设,攻克了短距离提升海拔高度的难关、完成了轨道航空一体化的龙洞堡高铁站首创,促进了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1]。同时贵州高速铁路的开通,带动高铁站站点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的腾飞[2]。例如,高铁将七大产业园与保税区相结合,解决了塘寨电厂多年来的煤荒问题,打通了开阳磷化工厂的运输渠道,实现了贵州省内部的双城生活。

注: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二、贵州高铁开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推进房地产增长

1. 在经济下行、资金保障力度下降、大型项目陆续竣工的背景下,贵州房地产开始由单一的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化。

住宅型商品房开发投资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商业性用房比重逐渐上升(见表2)。这种非住宅性用房的投资力度的加大一定程度上也搭上了贵州高铁的顺风车。贵州气候宜人,再加之山水风景秀丽,必然引起旅游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酒店、餐饮、景点再开发等相关用房需求量。与此同时贵州借高铁经济带[3]承接产业转移,各种工厂各种工业用房、办公用房的需求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注: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贵州房地产开发市场快速发展》

2. 与贵州周围省市火炉气候相比,贵州更适合夏日避暑度假。

加之贵州的房价水平较低,必然会吸引周边省市居民在黔购房,作为第二居所。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贵州商品房的需求量。高铁不仅缩短了贵州与其它省市的时空距离,还改变了贵州省的区位条件。贵州省不再是被人遗忘在大山深处的村落,而将成为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络线。抓住高铁优势推动房地产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注: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贵州房地产开发市场快速发展》

(二)促进旅游业发展

随着贵州高铁的开通,全国乃至国外的游客到黔旅游人数明显增多(见表4,表5)。贵广高铁开通3日,黔南州迎接游客3500余人。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

高铁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更多的游客赴黔旅游,更推动着游客旅游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化[5]。高铁开通前,3日的假期只能游玩1-2个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距离相距较近。再加之游客路途往返时间,到贵州旅游一趟的时间成本极其高,因此不如到一些交通更加便捷的旅游城市进行消费。高铁开通后,不仅可以缩短旅游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旅慢游,还可以有效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游客。与此同时,较短的路途时间必然拉升的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延长相对逗留时间,从而推动旅游收入的提高也将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一大契机。同时,有更多来自港高台以及外国游客由发达地区进入贵州境内消费,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在相当长时期内,高铁会促进游客资源向高铁沿线高铁站周边地区集聚,这将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的高潮。

(三)加速城镇化进程

2000年以来,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头戏。“十二五”时期贵州省城镇化率稳步提升,2013年城镇化率提升1.7%,2014年提升1.81%,2015年提升1.99%,2015年的提升速度较之前有较小幅度的增加。贵州省最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处于西南大山环绕地区,地形条件较为破碎,城镇化建设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质量低下。高速铁路的开通,首先带来了更多的人流,人口的流动给予高铁站附近巨大的商业服务机会,引起周边贫困地区由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4]。以贵阳北站为例,贵阳北站开山建成,建设贵阳北站之前,周围居住人口极少,各种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几乎为零,处于待开发状态。随着贵阳北站的建起,规划居住人口也从当初的8.4万增至12万人,新增小学4所,社区服务中心1所等。此外站前功能区规划涉及综合交通、商业、科技信息、商贸、生活等五大板块。可以充分满足贵阳北站流动人口的需求以及周边居民的消费需要。从而将原本荒凉的山地开辟为一个新兴区域。

便捷的交通再加之配套的优惠政策使资金、技术迅速涌入。例如阿里巴巴进入遵义,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此外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高速铁路的开通,为产品的输送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式。

三、贵州高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铁站与其他地区通达缓慢

高铁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原先城市建设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例如:贵阳北站修建在观山湖区,离市区较远。乘客进入城区所能搭乘的公交线路稀少,且进入市区的道路十分拥挤,往往从贵阳北进入市区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相当于高铁在从贵阳到湖南的运行时间,无法实现贵阳市各个区之间的迅速换乘。

(二)高铁站与旅游景区衔接空白

高铁可以将游客快速送达旅游景区所在的城市,但是从高铁站到达旅游景区这“最后一公里”的配套服务做得并不到位。高铁站前总会出现一些所谓了“黑司机”,他们收取高价,不成团体,不能得到游客的信任,同时也使旅游景点所在的城市的形象大大下降。这种只负责运输,不提供“售后服务”的高铁经济无法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也会因此丧失更多的机遇。

(三)高铁站缺乏商业配套设施

贵州高铁站的选址地点一般处于荒芜地界,周围少村落、少商业综合建筑群,缺乏大型企业的高楼大厦。高铁站的乘客无法在高铁站附近得到餐饮、住宿等服务,需要经过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到达市区,极其不便。在高铁站内部,缺乏餐饮、超市等基础店面,导致进站旅客无法在高铁站内有足够的选择消费空间。

(四)高铁导致本地人才流失

众所周知,贵州高校引进人才是目前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困境,人才引进来留不住。土生土长的人才却随着高铁开通这一极其便利的运输方式,流向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贵州省内人才、资金分布也趋向不平衡:凯里、安顺等地区经济发展显然不如贵阳,且贵阳冠之以省会城市称号,在政策倾斜方面也远远超越贵州其他地市,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不愿意出省的人才更愿意从偏远地区进入贵阳,谋求长远发展。贵阳市内的高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贵阳生活,而非回到自己的家乡。高铁的便利使回家探亲变得极其容易,相比而言,贵阳的优越条件对本省人才更具有吸引力。中心城市就像吸铁石一般吸引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欠发达地区将面临着各方面生产要素的流失窘境。

四、贵州高铁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一)推进旅游服务系统化

针对贵州目前旅游地区的发展情况,首先应该在高铁站附近设立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由专门的公司提供高铁站到旅游景区的接送服务,提高大巴运行数量。同时对于大巴司机给予适当的培训,做好地区形象展示工作。压力打击出租车、私家车乱收费,从而导致旅游地区形象较差的问题。同时高铁站附近应当为自驾游游客提供租车服务,并且完善旅游标识,景区停车场,沿途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层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其次,贵州各个旅游景区要凸显自身的特色优势。在高铁的高速运营模式下,游客可以快速跨越不同的景区。同样的风景无法吸引游客长时间的驻足,这就需要各个旅游景区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化

伴随着高铁的修建和通车,开辟了“同城化”的生活与工作模式的确立和普及,必然将对城市对应的配套设施提出全新的发展需求。并且与高铁进行无缝对接的公交网络的完善,在高铁周边地区的商业圈的配置和发展,在高铁周围的休闲娱乐圈的完善和发展等等都会增强高铁设站的沿线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城市的知名度,树立成为休闲城市、生活城市等。实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转换,高速铁路的全部车站的配备应当规划合理,适当接近市区而且和客运、公交等系统、传统的铁路系统实施良好对接,使旅客能够在出了车站之后方便地就近选择对应的交通乘坐工具就能够达到目的地高铁周围的商业圈由于便利的交通区位,离开高铁就进商场有效的方便了居民的消费购物,有助于引导沪宁段跨城市消费购物的能力。为高铁周围的商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将诱发有关产业经久不衰的发展,比如酒店餐饮业、娱乐休闲产业,开发房地产业。

(三)完善人才扶持政策

在贵州高速铁路开通的背景下,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已成为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善的人才扶植政策,不仅可以将人才引进,更可以长时间的留住人才。首先要给予引进人才科研、技术等相关项目的经费,经费扶持力度要依据本年度财政预算及省外政策扶植力度,以达到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形成相关力度最大化的情况。此外还应注重人才职务晋升机制的完善,营造健康良好的竞争氛围。其次,注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引进外来人才带动当地人才的发展模式,实现当地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育本省高精尖人才。最后,给予相关引进人员在贵州的安家费,或者住房优惠、补贴等,解决配偶等相关人员的工作问题,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摘要:贵州迎来高铁时代,深刻的改变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贵州省房地产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高铁的开通又引起了城市基础设施脱节、旅游业服务碎片化、人才流失等问题。面对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贵州省应该因地制宜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推进旅游服务系统化,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化,完善人才扶持政策,使高铁沿线经济发展搭上高铁的顺风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Fernand Marti.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social value VS.regional growth[J].Regional Growth,2000,31(2):13-18

[2]张宇.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

[3]杜纯布.我国高铁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发展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3-67

[4]Kiyoshi Kobayashi,Makoto Okumura.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1)

贵州民宿的发展现状调研 篇8

关键词:贵州,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贵州因其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良好的气候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但是由于自身旅游特色的缺乏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贵州现阶段的旅游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难题,如何提高贵州旅游的发展策略成为了贵州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而民宿旅游是贵州旅游中相对来说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将其良好的发展起来,将有效的带动整体的贵州旅游业发展,进而对贵州经济的提升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贵州民宿旅游的现状调查

(一)地理条件调查

由于贵州地理自然环境所致,其民宿旅游因季节气候影响并不大,根据过去两年间调查结果显示,秋季出游率是最高的,比例高达38.1%。出游时间围绕法定节假日出行,由九九年“三个黄金周,一个小长假”变成“两个黄金周,五个小长假”比例达到56.9%,然后是工薪阶层周末假期与带薪假期,占据总比值30.5%。最后,是游客一般休息时间,占据比例为12.6%。

(二)游客调查

参加民宿旅游的游客中男性占据比例较高,大约52.6%;女性占据比例是47.4%。表明当前贵州民宿旅游中的男性活动面明显大于女性,游客年龄构成上比较集中于25至44岁中青年,占据总数62.2%。游客职业构成上,机关事企业员工与公司员工最多占至20.6%与23.8%。游客文化程度占据较大比重为本科与大专,收入绝大部分为中等偏上者[1]。

(三)游客行为调查

贵州旅游游客的出游方式里面,多数是和朋友及家人结伴同游,而通过旅行社出游者占据25.2%,单位组织占据9.2%,对于贵州民宿旅游的游客来说,里面散客是比较多的,自费出游的比例比较高,这对贵州民宿旅游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交通方式甄选方面,火车为大部分游客出现首选的交通工具,占据被调查总数45.8%。除此以外,伴随私家车比例逐渐上涨,民宿旅游渐有所升温;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这些立体媒体的对民宿旅游的宣传方式,是游客选择民宿旅游最为有影响力渠道,比重依次为26.2%与30.6%[2].

二、贵州民宿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品牌效应

强化贵州民俗旅游的品牌效应可以采用CI策略,这也是能够营造贵州民宿良好发展的重要策略,CI策略指的是一种对贵州民宿形象的完整和理想进行有效的传达和建立的方法,使贵州的民宿特色项目经营能够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高效的运行,进而对贵州产业项目的独特民宿特色形象进行构建和宣传。对于创造贵州民宿旅游产品的名牌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特色民宿旅游品牌战略对目的地形象传播与策划应该从兴建产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贵州民宿旅游产业项目品牌战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定位,让贵州的民宿旅游特色产业项目能够通过品牌形象获取更多的市场效益。

(二)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

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切实的针对政策的引导以及财政资金带动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与落实,促进贵州产业的优化配置,不断的对贵州的产业进行政策上以及经济上的支撑。加大贵州产业转型管理力度,大力发展贵州的餐饮、特色旅游(其中就包含民宿旅游)以及物流等服务业,并且对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给予一定的重视;积极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全力支持贵州的重点产业振兴以及产业改造等项目,着力推进产业的实体化转型发展,而且对贵州的新兴产业进行培养;对于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进行认真的落实,切实减轻贵州小产业链的财政负担,增强贵州整体各行业的发展动力,只有这样,在贵州民宿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直达发展的最终目标[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民宿发展至今已有一段历史,该文化资源加入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影响。所以,贵州民宿旅游需要获得更深层次开发和探索。贵州民宿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以对历史深入研究作为基础,并紧随时代步伐。另外,民宿旅游开发可以调动人们对贵州旅游的再度热情。总之,把贵州民宿旅游优势充分发挥,提升国家和地区旅游形象,并让该富有价值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对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3:45-55+142.

[2]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09:218-222.

贵州食品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篇9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 低碳的概念应运而生。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政府在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二、贵州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省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 在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下, 近年来贵州省依附良好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 食品工业发展迅猛, 行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2013年贵州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219.27亿元, 突破千亿元大关, 实现增加值达827.1亿元, 数年来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为贵州省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为贵州工业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最重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朝阳产业。政府部门已明确“将贵州省打造成西部地区重要食品加工基地, 到2015年建成食品产业大省, 食品工业总产值500亿元”的目标, 行业前景广阔, 市场潜力巨大。2014年首届中国 (贵州) 国际食品工业博览会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2015中国 (贵州) 国际食品工业博览会再次在贵阳举行, 表明以贵州为代表的良好市场环境和产业优势, 正在崛起成为广大食品企业、经销商竞相争抢的焦点区域。

三、贵州食品工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涨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贵州食品工业作为贵州特色工业产业之一, 其低碳发展能够带动农业、食品包装、运输等相关行业的低碳发展, 推动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节约能源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 “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自200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把食品工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培育的战略以来, 贵州食品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食品工业在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运输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能源, 因此发展低碳食品工业, 最大程度利用清洁能源, 能够减少能源消耗。

(三) 适应人民群众新的消费方式的需要。

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增强, 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低碳食品”成为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 而且长期来看是一种趋势。因此, 发展低碳食品工业, 生产低碳食品, 满足人民群众低碳消费的需求, 已成为食品工业行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贵州食品工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原料生产或种植高碳化。

食品工业最主要的原料来自于农副产品。如老干妈使用最多的原料辣椒、菜油、大豆等, 种植过程中的翻土、灌溉、施肥、收获等过程多采用机器完成, 大部分机器都是采用柴油等传统能源;同时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化肥、农药, 不仅对土壤、大气、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生产化肥和农药会耗费大量的能源, 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二) 食品添加剂泛滥。

食品添加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任何一种工业食品, 或多或少有添加剂的存在, 少则几种, 多则几十种。如老干妈辣椒制品中就有谷氨酸钠, 水豆豉中有谷氨酸钠、柠檬酸、脱氢乙酸钠几种。目前的食品添加剂, 主要以石油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为原料, 而化工产业又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 某些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对我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三) 食品高碳包装。

现阶段食品包装使用最多的是塑料, 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泛滥。塑料由于其不可降解性, 在焚烧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即使是可降解的塑料, 在生产包装过程中也会耗费较多能源。老干妈产品主要包装为塑料袋 (如香辣菜) 和玻璃瓶 (如各种辣椒制品) 。目前老干妈公司日产210万瓶辣椒制品, 意味着每天要消耗210万个玻璃瓶, 玻璃瓶生产也是一个高能耗产业, 而且玻璃瓶不可降解, 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回收机制, 导致玻璃瓶垃圾成堆。

五、贵州食品工业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一) 建立健全的产业链机制, 与低碳农业合作发展。

由于食品工业原料多来自于农副产品, 因此低碳农产品原料是实现食品工业低碳发展的首要环节。可与一些原料主要产区签订合作协议, 如老干妈可与遵义虾子县农户签订辣椒合作协议, 与开阳油菜种植户签订菜油供应协议。通过长期合作和提高原料价格的途径, 保证种植户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减少种植过程的机械化, 或者使用新能源的机器。

(二) 减少食品添加剂的用量。

由于保质期及食品口感的因素, 食品添加剂不可避免地存在, 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可以适当减少食品添加剂的用量, 或者用天然香料代替。如老干妈辣椒制品中可以减少谷氨酸钠的用量, 或者用高汤代替。虽然成本上升了, 但是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提升, 相信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能够接受的。

(三) 采用低碳包装。

减少塑料等不可降解的材料包装, 或者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老干妈的玻璃瓶包装虽然可以重复利用, 但是缺乏良好的回收机制, 导致人们在使用完后直接扔掉,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 可采用“山花”牛奶那种空瓶回收机制, 购买时价格包含玻璃瓶价格, 食用完后退回商户, 可退回瓶价, 这样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空瓶垃圾泛滥的现象。

(四) 培养全民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低碳消费意识仅限于一小部分人, 尤其是在贵州这种经济落后的地区, 大部分人在低碳和价格上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如老干妈, 贵州家庭几乎家家必备, 如果因为低碳而价格上涨, 很多人将难以接受。因此, 要大力培养全民低碳消费意识, 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 贵州食品工业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与低碳农业合作, 在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等环节严格把关, 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意识, 从而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老干妈为例, 对低碳背景下贵州食品工业发展之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永波.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1.9.

[2]杨孝伟, 杨隽.低碳食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生态经济, 2011.4.

贵州省旅游扶贫发展浅析 篇10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扶贫,旅游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消除贫困[1],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其中旅游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旅游扶贫能大大激活山区的造血功能, 许多山区由于调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 使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等蓬勃发展起来[2]。实践证明, 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快速、增收最多的途径[3]。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农民可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如遵义板桥镇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部分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4]。因此在贵州大力发展扶贫旅游, 对旅游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旅游业与旅游扶贫

1.1 旅游业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6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5]。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 而是由多种产业组成, 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

1.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 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2]。国际社会一直在挖掘和探索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2], 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 2003年提出了“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成为世界旅游日的活动主题[2]。旅游扶贫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 重点是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旅游扶贫, 2002年国家旅游局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意见[2], 目的是通过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全方位实现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最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使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旅游扶贫的宗旨是:保护一方山水, 传承一方文化, 促进一方发展, 致富一方百姓,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 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4], 以及4个科普园地——贵州植物园、贵阳药用植物园、贵州省博物馆和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此外, 在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洞穴达3000个以上, 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溶洞超过800个[6]。同时,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 地势西高东低,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在15°C左右。由于纬度较低, 平均海拔1200m左右, 紫外线辐射少, 很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夏, 在最热的7月份, 平均温度为18—26°C[4], 而省会贵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7]。 贵州省避暑气候在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空气和海拔等6个方面与国内外避暑气候的比较优势明显, 是最适宜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2.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8], 目前全球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但中国保持着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旅游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随着我国加强对东、中、西部交通互联互通的建设, 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迅速推进, 将产生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好旅游业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加大了全球资金的流动, 有利于贵州在旅游开发中引用外资[9]。2011年12月贵州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 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通过创新旅游扶贫机制, 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整合各分散的乡村旅游点, 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 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 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 采取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扶贫。这些措施将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正面临着更好更多的机遇[12]。

3 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根据资料显示, 近几年贵州省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情况见表1[10]。2010年, 贵州省共接待游客1.291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

3.2 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 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 旅游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 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10]。2001—2009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统计见表2。

3.3 实施富民兴黔战略的重要途径

目前, 贵州作为国家的重大扶贫和“三农问题”突出区, 山区农民生活极端贫困[12]。“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首届研讨会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旅游富民, 利用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2011年12月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提出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 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8]。5年内, 贵州将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投入5亿元, 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2]。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 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 同时还可解决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从而有效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富民兴黔。

4 贵州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在:①对旅游扶贫认识不够。虽然国家早就提出了“旅游扶贫”, 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政策, 但贫困地区的人民思想较保守, 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方式, 对旅游扶贫这种“造血”式扶贫认识不足。因此, 老百姓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不仅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实现。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脱离。贵州省现有的旅游开发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单纯地开发景观资源, 旅游社区建设考虑较少。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购物场所缺乏, 使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脱离, 没有发挥关联带动作用, 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③基础设施不健全、景区形象差。贵州经济发展缓慢,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设施不健全, 有的景区电视信号弱和通讯条件差。相对闭塞的环境使村民们的卫生观念落后, 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等卫生条件差, 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人畜共饮、人畜同居”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景区接待能力低和形象差, 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④旅游专业人才短缺。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这决定了旅游扶贫过程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由于贵州旅游扶贫开发尚处于较低层次, 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 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甚至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发生与游客冲突的情况, 因此一些旅游开发者拒绝雇佣贫困人口参与管理与服务, 这是与旅游扶贫宗旨相背离的。⑤宣传不够。旅游是一种服务性商品, 需要借助媒体宣传将其推向市场[12], 否则美景也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5 贵州省发展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路

5.1 优化结构, 提升旅游产品素质

打造旅游产品知名品牌, 建设多元产品体系, 是贵州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基础[12]。按照“建立大产业、构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思路, 改善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素质, 加快推进贵州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会展商务、体育健身、民俗风情、宗教旅游八大类系列旅游产品建设, 科学指导乡村旅游, 建设10大旅游休闲度假区。针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 第一要把精品做强做优;第二要发挥地热资源优势, 开发温泉休闲旅游产品;第三要发展乡村旅游。搞好“大农业”与“大旅游”的结合, 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 使之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以旅助农, 以旅扶贫。

5.2 注重质量, 提升旅游商品吸引力

旅游商品是消费弹性很大的旅游要素, 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旅游增收、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11]。贵州省旅游商品开发薄弱、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品种单一、档次不高, 在旅游收入中比重偏低。“十二五”期间, 必须引导旅游企业大力开发更多特色旅游商品, 促进地方系列、民族系列、文化系列、实用系列等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交易市场, 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 争取更多的旅游商品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品牌。

5.3 开发与保护统一, 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程, 因此作为旅游扶贫地区来说, 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居民达到脱贫致富目标的根本保障[13]。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当地居民长期受益, 从根本摆脱贫困的局面。因此,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 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相统一, 针对市场需求趋势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不断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会进一步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贵州省旅游接待设施突现了质的飞跃, 景区景点接待条件日趋完善, 服务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涉外星级饭店86家、旅行社133家、旅游定点生产经营企业122家, 见表3[14]。但是, 较好的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在各地区都集中在城市, 贫困地区旅游的接待水平较低, 基本处于家庭接待模式, 无法吸引有消费能力的旅游人群, 所以必须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

5.5 因地制宜, 保持特色

西方旅游者喜欢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 以及体验化、感受化、休闲式的旅游活动, 尤其是对更偏僻、更真实的民族村寨很感兴趣[7]。旅游扶贫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旅游扶贫开发首先必须立足当地旅游资源, 突出地方特色, 尤其是要避免脱离当地的实际条件大搞人造景点建设, 争取以较低的投入实现较高的效益。同时, 对扶贫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尽量保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避免因开发造成对自然和文化污染, 避免把城市现代化氛围大量移置到原生态的的旅游景区内。

5.6 做好宣传, 提高贵州旅游知名度

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多元原生态民族文化、喀斯特风光和原生自然环境完全满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条件, 让贵州的旅游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必须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和会展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介绍, 塑造旅游品牌, 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贵州、向往贵州、来到贵州、探索贵州。

5.7 发展旅游教育, 加强旅游培训

贵州动漫创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篇11

关键词:贵州动漫;创作现状;发展前景

动漫创意理念决定了创意内容的新颖性,创意理念指导动漫体裁、构思、结构、情节、细节的完成。由于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贵州动漫产品的文化和科技含量不高,创意不足,受众分层不清晰,市场定位不明确,开发力较弱,市场营销力弱,动漫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如何创作出高质量的动漫作品,进而引导其产业的发展,贵州动漫发展可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体现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贵阳建立了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园。众多动漫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青年影视制作公司、贵阳熠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雷宇动漫、迪玖艺公司、电子巢动画公司等。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在贵阳举行,对带动贵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树立贵州城市文化品牌产生积极的作用,为贵州搭建了一个通往世界的平台,展示和宣传了贵州的动漫作品,让贵州走出去,也吸引外资、旅游、合作走进来。青年影视制作公司的《龙之梦》、其与三辰卡通集团合作的《福娃奥运漫游记》、与丹麦ME公司合作《森林小英雄》等标志着他们正式挺进国际化市場,熠动漫公司的《山海关》《西岭雪》,雷宇公司的《红孩子》贵州奇利动漫有限公司的《苗王传》等表明贵州动漫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

上述动漫企业在不断地探索创作新的动漫作品,然而动漫作品的创作理念、风格、技术的瓶颈制约着贵州动漫的发展。近年来,一些作品在创作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动漫作品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蜡染、刺绣艺术手法。创作观念和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贵州首次提出和倡导了“漫动画”概念,在数字媒体承载技术下,创造性地把纸质化的静态漫画、插画、连环画,用数字技术贯穿起来,达到交互式的动漫形式。“漫动画”强调与受众的互动性,广泛采用视听交互体验方式,提升参与度、降低制作门槛、投资小收益快。不能重复制作大家已经熟悉的题材,不跟随美、日、韩等国的动漫之路,不跟随国内东部或者中部的动漫之路,而要寻找一条适应贵州生态经济发展的动漫之路。2015年8月,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展演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开幕,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对贵州动漫如何破冰提出了在特色和创意上下功夫的看法,与丹麦合作的《森林小英雄》以及与国际合作的动画短片《你好,贵阳》,就是贵州动漫两个好的代表。

贵州动漫作品需要依托原生态民族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行创作,例如,高山流水的瀑布、幽深的峡谷、喀斯特地貌、原始森林、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寨子、山间对歌、田间地头、载歌载舞气氛、高低错落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都是很好的动漫场景素材。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进行动漫创作的源泉,要从精神文化内涵把握创作核心,在艺术性的基础上保持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动漫艺术是综合性艺术,由视听两方面构成,综合利用贵州的神话、故事、传说、音乐、歌谣、舞蹈、戏剧、民间美术等资源进行动漫创作,可保持原生态文化特质,创造出独特的视听盛宴。比较有代表性的《苗王传》就是运用少数民族蜡染艺术手法,根据苗族神话故事题材创作的,传达出苗族人民对英雄主义的崇拜,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网络动漫作品《背扇》是吸取了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特色,根据少数民族传说《蝴蝶妈妈》题材创作的,传达出母亲对子女无私地疼爱与期望;《龙之梦》描绘了戴着亮丽银饰翩翩起舞的苗族少女阿依,憨态可掬的贵州龙,风光绮丽的贵州映入眼帘。文中前面所述的贵州动漫作品反映了当前贵州动漫创作的基本现状,贵州动漫作品离不开文化意蕴的浸润,那些书写在文字中的人物、情景、故事述说着贵州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生活,贵州动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贵州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动漫剧本的编写还是滞后的。神话、故事、传说要转化为动漫剧本,而贵州动漫创作的剧本基本来自影视剧本,相关影视剧本都较少,具体落实到动漫情节描述、角色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场景描述的更少。影视作品与动漫作品是有区别的,影视中摄影机拍摄的人、事、物追求再现故事时空情景的真实性,而动漫特性突出表现为故事的虚拟性、夸张性、趣味性,这些在两种剧本中的体现应该是有明显区别的。对于指导动漫创作的剧本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力求做到翔实丰满,动漫创意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制,这里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作。例如,在《贵州民间文学影视剧本》中,杨光全的《仰阿莎》在描述故事开篇的大全景时就写道“滔滔清水江畔……,巍巍香炉山麓……,一轮明月当空,银晖洒满苗岭山川。”描写铜鼓场人物时这样写道“仰阿莎和姐妹们跳完了一轮,正欲歇一会儿。仰阿莎掏出一张手绢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仰阿莎拉着两个姐妹的手:‘走,我们去跳一会芦笙,换个味儿。‘好十来个姑娘跟着仰阿莎离开了铜鼓场。”[1]这个影视剧本中少了对动漫特性的呈现,没有将动漫的虚拟、夸张、趣味性表达出来,比较平实。贵州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目前需要整理和改编成动漫剧本,来指导动漫的创作。根据类别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可先将故事传说改编为动漫剧本,再进行动画短片、漫画创作。改编忠实于原著,保留原作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设计风格,可做局部修改渲染气氛,将文学化的思维方式转化为视听语言的创作方式,注意人物、场景、动作的塑造,以“场”作为基本构成单元,在场与场之间表现故事的空间转换。动漫创作的形式与内容要吸引人,简化故事结构,挖掘故事内涵,传达出情感与精神。[2]当前的贵州动漫创作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适合于集中优势资源从动画短片和简短漫画着手,在保证创作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创作周期,减少资金和人力耗损,以积累原始资本,尽快完善动漫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龙玉成,等.贵州民间文学影视剧本选[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1.

贵州发展 篇12

关键词:生态农业,贵州,问题,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 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 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 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据统计, 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 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 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 并且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 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 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 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 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 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 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 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 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形成利润, 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 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 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 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 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 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 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 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 生产者以几亿计算, 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 产品完全无差别, 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 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 处于这样的市场中, 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 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 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 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 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 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 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 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 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 既要保护生态环境, 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 即走生态农业道路, 才能使产品有差别, 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 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 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 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 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 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 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 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 由于开发较晚, 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 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 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 以前交通不发达, 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 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在农业生态上, 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 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 加上工矿企业不多,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 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 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 由于“三废”污染少, 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 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 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 形成市场竞争力, 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 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 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 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 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 吃天然食品, 喝天然饮料, 穿天然纺织品, 用天然物品, 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 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 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 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 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 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 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 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 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 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 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 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 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 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 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 只要引导得当, 开发有方, 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 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 合理布局, 重点发展, 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 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 地方畜禽良种39种, 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水热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 “三废”污染小, 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 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 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 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 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 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 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 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 仅次于云南, 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 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进行标准化生产,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做实绿色农业, 做优质绿色农业, 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 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 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 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 标准水平要高, 运作载体要强, 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 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 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 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 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 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 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 抓管理,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 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 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 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 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 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 海拔较高, 不靠长江干流, 不靠海岸, 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 山地面积广布, 气候类型多样性, 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 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 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 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 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 应从保护生态着手, 发展循环农业, 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 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 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 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 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 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 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 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 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 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 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 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 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 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 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 减轻粮食压力, 要开发草场, 发展草地畜牧业, 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 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 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将大有作为。第五, 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 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 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 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 及时推广运用, 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 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 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

上一篇:历史与现状下一篇:经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