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2024-05-31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共8篇)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篇1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游客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都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游客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4~5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发掘新的旅游资源,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4.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和谐团结进步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民俗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

三、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不便,旅游通达性差。2.当前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效益差。3.部分景区遭损坏,一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濒临失传。4.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完善。5.贵州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尚处在“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态,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1.改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在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氛围的同时,运用科学发展观,联系当地实际,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顺应国际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民俗

文化丰富的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转化成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4)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利用贵州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选准资源“亮点”,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合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配合。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特色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合理安排和增大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民俗文化比较优势,(1)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强的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等;在有条件的村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在自然村寨直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贵州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水凤:浅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贵州年鉴.2006

[3]刘 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编

[4]马 波: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9

[5]胡敬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问题研究.2001

[6]王 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贵州日报.2007年12月27日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定位,贵州民族学院

1 民族院校办学定位的必要性

(1)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重任。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面对新形势和任务,民族院校要审时度势,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准确定位,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位服务。”(1)

(2)民族高校的正确定位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民族高校只是政府的从属机构,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现象比较明显,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对原有民族高校的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校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这种全局状况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要认准目标,量力而行,正确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弱点,对症下药,博采众长,有所为,有所不为。(2)

2 贵州民族学院办学定位的现状

贵州民族学院是历经6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民族人才的成长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纽带,民族学术的研究中心。在六十年的办学经验中,学校在定位中有独特的成功之处也有其不足的之处。

(1)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贵州民族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的办学定位,秉承“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发扬“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在民族地区艰苦条件下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准确把握学校肩负的特殊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地方性、民族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2)积极传承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民族学院积极传承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坚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学校许多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方面,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民族习惯法、“傩”文化、水书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在全省一直走在前列。学校充分发挥“八大研究院”,八个民族学会的优势,支持个鼓励广大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科技攻关。贵州的文化精髓尤其是贵州的民族文化精髓在这里得到了提炼和传承,可以说贵州民族学院是一个“浓缩的贵州”。

(3)办学定位存在趋同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年的大发展中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所谓的上层次、上规格,出现了诸如竞相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一批专科院校向本科“升格”,而一批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等现象。(3)这些“趋同”和“攀升”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这场竞争中,贵州民族学院也未能摆脱定位趋同、发展战略趋同(下转第87页)(上接第63页)的影响。贵州民族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存在趋同现象:一是外部趋同。当前贵州民族学院在管理体制、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趋同现象,没有体现其个性与特色。二是内部趋同,即民族高校之间的趋同。表现为跟随国内高校不切实际盲目地“升格”与“合并”;在层次和水平相似的地方民族院校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个性不鲜明,趋向于千校一面的现象。

3 贵州民族学院该如何定位

贵州民族院校的定位要把支持和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正确方向,要强调和突出培养人才的特色,要以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门类、层次、规格的调整,努力增强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和提高整体民族教育水准的作用。

(1)办学理念定位。贵州民族学院坚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民族性”为办学理念的核心,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方向。贵州民族学院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在水平上、层次上、类型上、规模上、地域上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实力同其它高校的差距与竞争劣势,紧紧围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地方性、民族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2)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地方民族院校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不要为了追求卓越而盲目向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看齐,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追求卓越与完美。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生产部门的知识密集程度一般仍将低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其技术结构将是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因此,贵州民族学院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学校定位要能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是高校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民族类高校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民族高校,它的鲜明特色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人才培养机制上、以及特色化的专业设置和科研体系上。贵州民族学院要科学分析社会的需求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优化内部结构,适应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立足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建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定位重点是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要努力发展新学科,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上寻找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法、理、工、管、经、教育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民族院校。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发展的决定[R].(民委[2005]240号)

[2]刘丽丽.质量与特色——高教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J].2008(11).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篇3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71-0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常住人口数量排前5位,其中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以及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使得贵州的民族美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中国多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至今的历史原因

(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主要包括银饰、刺绣、蜡染、戏曲面具、陶瓷、漆器等美术工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实用功能、祭祀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能够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封闭的环境使其原生态保存完好。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强烈的辨识度和完整性与贵州的环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贵州为山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环境险要,交通阻塞,信息滞后,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历来一直过着远离现代社会的农耕生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缓慢,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一直服务于贵州少数民族自身,并不迎合现代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的丰厚土壤。

因此,重要的社会功能性使得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有了生机勃勃的发展空间,封闭的环境使得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保存了完好的原汁原味。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

(一)山地文化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根源。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魂来源于贵州的山地文化,各少数民族人民世代在此劳作耕植,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山,来自于生活,贵州少数民族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各种美术载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篇4

作者:王璐 孙兴 卢博礼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05期

摘要 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面积达26.79万hm2,医药工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其中,苗药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居全国各民族药产值之首,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良性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药;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5-078-02 作者简介 王璐(198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从事科技咨询评估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25 贵州省有中草药资源4 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 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珍稀特有药材较多,种质资源丰富。目前,贵州省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石斛、山慈菇、珠子参、金铁锁、天麻、三颗针、黄连、猪苓等28种,占全国58种的48.3%,药用动物有麝、穿山甲、灵猫等10种,占全国17种的58.8%。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贵州省中药材栽培养殖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清时代乃至更早,万山朱砂、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不少中药质优量大,驰名中外。

中药民族药产业是贵州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贵州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具有气候适宜、生态优良、民族医药积累丰富等优势。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省直相关厅局、各市州政府有效集成政策、资金等资源,中药科技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集群效应凸显,新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国中药民族药产业“北看吉林,南看贵州”的格局。笔者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1 贵州中药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达26.79万hm2,比2011年增长

龙源期刊网 http:// 39.8%[1]。其中,草本类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11.78万hm2,比2011年增长87.3%;木本类中药材累计15.01万hm2,比2011年增长16.6%。山(金)银花、杜仲、太子参等34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66.67万hm2,生姜、鱼腥草、厚朴等19个品种总产量超过1万t。

1.2 医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8%,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 402亿元)的16%;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销售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成药销售产值13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3%,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在生产销售的中药民族药产品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种有艾迪注射液、骨康胶囊、肺力咳合剂等30个,同比增加11个;全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9%;税收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11%。1.3 创新驱动能力凸显

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搭建研发平台、新药创制、现有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新建成“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炮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累计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48个,初步构建了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生产制造全过程创新体系。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43个(其中独家品种153个),批准文号2 278个,开展32个现有中药民族药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在研中药民族药新药120余个,贵州远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双冬胶囊、贵州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理气活血滴丸和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辛伐他汀片3种新药获得批准文号,其中,双冬胶囊和理气活血滴丸获得新药证书。

1.4 中药材及药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完成了《贵州省“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启动建设药品流通大型批发平台、铜仁市武陵山中药材大市场以及铜仁市、遵义市和贵阳市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为全省区域性的大型药品流通基地和大型连锁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形成了发展重点、统筹兼顾的药品流通体系。2012年全省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流通企业10427家,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4亿元,商品购进总额193亿元,商品销售总额200亿元,年末库存总额23亿元。2 贵州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 作为“五张名片”之一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对经济、生态、民生影响大,链条长(种植、饮片、提取、药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相关产品、流通、监管)、龙源期刊网 http:// 产业关联度大(经济、社会、生态)、涉及部门多(科技、扶贫、经信、发改、商务、林业、药监、金融等),综合协调推动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各产业间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需要总结多年经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统筹力度。2.2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需求较大,目前科技投入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中药材交易市场及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仓储和物流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大规模生产需要;三是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创新领域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新药研发领域科技产出能力较弱,现有产品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领域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种植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够[2]。2.3 以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亟需加快

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全省上下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后,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落后于中药材产量增加量,药材生产者长期稳定、能接受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加大投入,加快以药材为原料的产品开发,有效消化迅速增长的药材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经济优势。2.4 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不强

贵州省中药制造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全省只有少数企业进入集团性大型企业,其他均属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强、发展资金不足,特别是新版GMP颁布实施、新版药典以及节能减排等新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制药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阻碍了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企业虽然有很好的独家品种,但缺乏品牌竞争优势[3]。2.5 苗医药品牌建设需加强

作为我国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苗医药,虽然疗效独特、明显,但一直没有进入国家民族药行列,没得到“身份认同”,影响贵州省民族药苗药做大做强和整体品牌建设。此外,国家民族医师资格考试至今未将苗医纳入其中,苗医药面临失传。3 对策措施

3.1 强化联合推进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中药民族药产业十多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联合推动机制和科技的先导支撑作用。实践证明,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推动,省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产业发展机制是有效的。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下步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议继续保留设置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

龙源期刊网 http:// 调领导小组,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进一步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做好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发展。3.2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创造和合理开发

抓好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栽培驯化、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筛选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中药材适宜性种植区划编制和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和规模,保证贵州省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加快以贵阳为中心,以施秉、大方等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4]。将太子参、金钗石斛、天麻、刺梨、半夏、玄参、白芨、钩藤等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基础的特色品种打造成药材大品牌,争取2015年市场占有率达20%的品种20个以上,其中,中药材大品种达10个以上。3.3 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3.3.1 改进发展生产技术。

创制和引进一批疗效好、市场前景大的药物新品种,并推动其产业化,注重对企业已有品种,特别是153个独家品种的技术提升及深度开发。研究制定中药民族药重点品种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充分利用贵州省地道药材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中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具有贵州省特色的中药材资源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相关产品市场。3.3.2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引进和发展化学药、生物药产品和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注重“苗药”、“黔药”品牌建设,加强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基础医药理论研究、新药研发、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加强民族药传统经方验方的开发及产业化。

3.3.3 培育优势企业。实施医药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对贵州省制药企业前50强和实施新版GMP技改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贵州省骨干大中型制药企业为主体,推进制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市场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和合作,组建大型制药集团,促进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打造3~5个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0~20个产值10亿元企业,形成贵州省制药工业以大型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5]。3.4 增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在贵州建设“国家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中科院贵州现代中药民族药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快现有中药民族药产业园区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的培育建设,加强中药民族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推

龙源期刊网 http:// 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产业技术联盟建立,提升中药民族药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推进高校中药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中药民族药种植、生产、研发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4 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上接第79页)4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采风调查报 篇5

调查时间: 2012年3月22日至2012年3月26日 调查地点: 广西南丹、贵州黔南州等地带 调查对象: 白裤瑶、毛南族、苗族、侗族 调查方法: 走进瑶族、走进毛南民族村、走进苗寨 调 查 人: 黄琳、兰婧、邓淑仪

调查分工: 黄琳——资料整理;兰婧——论文编写;邓淑仪——论文修改整合

一、前言

学校为了使我们音乐生对民族民间音乐初步有所了解,组织我们对贵州一带一些少数名族进行采风。通过采风,使我们初步了解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原生状态,使我们能更直接地体验民族民间音乐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让我们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同时在采风过程中培养我们敢于克服困难,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民族特色

为期5天的贵州采风活动已经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跟着导游,一路往贵州走,南丹、荔波、西江、岜沙、肇兴,都印上了我们的足迹。

<一>、白裤瑶

第一天早上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前往南丹,经过7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南丹,然后前往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了解白裤瑶的节庆仪式、民族歌舞、染织工艺,谷仓和各式民居等。我们到了白裤瑶博物馆看到白裤瑶族人的热情,她们在门口给我们唱了歌,白裤瑶有个习俗,就是在进去博物馆之前要喝一杯玉米酒,喝了这杯酒,就等于接受了他们的祝福。进去之后我们根据墙上的照片,绘画,和解说员的解说了解了一些白裤瑶人们的生活文化等。之后,白裤瑶的村民们还给我们表演了打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叶,女人织布、纺纱、画裙相关的舞蹈,我们还参与了瑶民打陀螺民族娱乐活动,同学们屡试不爽。

白裤瑶的音乐多与鼓为主。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常见的神器,白裤瑶的铜鼓表演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演奏时把铜鼓悬挂起来,演奏时每面铜鼓由两个鼓手组成,前面的鼓手持鼓槌敲击铜鼓,主要敲打在鼓面上,两拍都打在鼓心,后面的鼓手则拿木桶对着铜鼓的底口,配合作前面的鼓手击作前后运动摇气,增加共鸣并将声波冲回鼓中,使鼓声发出带波浪起伏样的声音,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的声音。舞者(十几到几十人)围着铜鼓,随着铜鼓的鼓点节奏起舞。在南丹白裤瑶地区有200多面的铜鼓,过去的铜鼓一般都属于集体所有(家族),铜鼓还分有公母,我们在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里看到的应该是母的。过去,为了安全,铜鼓一般都藏在山里,不像现在都放在家里供奉起来。现在一般经济过得去的人家都会购置铜鼓,作为精神寄托上的一件重大事情来对待,并作为传家宝一样传给子孙后代。

白裤瑶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了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丧葬文化、铜鼓文化、建筑文化、陀螺文化。白裤瑶的着装很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最独特的就是男人的白裤,这是白裤瑶名称的由来。他们裤子齐膝,裤脚秀有五条红线秀织的红边,像手的五指形状。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婚恋文化是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二>、毛南族

第二天我们前往荔波的小七孔景区,之后再去卡蒲毛南族民族村。在小七孔景区有著名的小七孔桥,是当年西南地区通往广西的唯一的通道。我们进入景区的在观光车上看到那里的水蓝的好美丽,我们是第一次看到那么蓝那么美,我们的路线是先到了卧龙潭瀑布-鸳鸯湖-翠谷瀑布-水上森林-拉雅瀑布-小七孔古桥。

小七孔有一奇景——鸳鸯湖,鸳鸯湖湖水如油,碧绿而凝重。因湖中有两棵并排参天的大树而得名,这两颗大树半截在水中,枝叶则在上方交握,雌树纤巧秀丽,雄树则两三人才能环抱过来,雄壮挺拔。湖面幽静,水道四通八达,不小心还会迷路,不过湖中经常会有领路的船只行走,一旦迷路只需静静等待救援即可。湖的四周由各种颜色的植物组成,密密高高地包了好几层,在湖中荡舟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绿色当中还掺杂着红色、粉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美丽而温暖。

到了毛南族之后了解到了,毛南族是平塘地区最早的土著名族,毛南族多聚居的平塘县卡蒲、者密两乡镇。卡蒲毛南族乡是贵州省唯一的毛南族乡。毛南族民歌以古歌、地名歌、礼俗歌较为普遍。毛南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猴鼓舞”、“火把舞”、“耕种舞”、“拦门舞”(榄堕舞)等。

毛南族服饰独特,男穿蓝色土布长衫,腰束有须腰带,包白头帕,女穿蓝衣青裤,衣服长过膝,袖口大至30厘米,领口、袖口、衣边、衣脚、裤脚皆用青布镶滚成褶大滚边,滚边内侧镶彩色大栏杆和小花边,腰束青绣花围腰,胸挂银链,双手戴银镯或玉镯,颈戴项圈,脚穿夹尖绣花鞋。年轻女子留长发,扎独辫,已婚妇女将发挽于脑后,称“绾梗交”。别银簪,铜簪或玉簪,头搭青布帕,称“搭腰罗帕”。毛南族主要节日有火把节、迎春节,也过清明、四月八、七月半、重阳、小年和春节。在这些节日里,毛南人往往渗入本民族自己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毛南族的民族体育活动主要有赛马、斗牛、斗鸡、射箭、打秋千、打棉线球、踢毽、斗地牯牛等。

<三>苗族

关于苗族,我们游览了西江的千户苗寨,西江岜沙苗寨。

1、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在西江苗族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些苗族常用的器乐。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西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以歌抒情,以舞庆丰收,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古风,我们当天下午去参观了苗寨原生态民族文化展演。

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等。苗族舞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手摆动位置不高,幅度不大,而脚却可以任意伸缩,舞姿自然晒脱。

苗族飞歌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又称之为“喊歌”、“山歌”,多在山野林间和田野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的啊,热情奔放,似在向远山呼喊。

2、岜沙苗寨

岜沙,最后一只枪手部落。我们在准备进入岜沙苗寨的时候,他们还鸣枪,以表对我们的欢迎。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

岜沙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什么节庆,都喜欢吹芦笙、踏歌堂。佳节期间,他们各自从家里拿出芦苼,几十名男女围成一个较大的圆圈,男人们吹奏芦笙,妇女们则围成一圈,随着芦笙的节奏缓慢地踏歌起舞。岜沙苗族的舞蹈体育具有刚劲、粗犷的野性之美,显示了岜沙人世世代代常年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如果有大的观光团队进入岜沙,他们的苗族歌舞队就会表演祭树神、芦笙舞、抢新娘、镰刀为成人剃头发等节目。

我们就在芦笙坪上观看了岜沙苗寨居民给我们表演的歌舞和成人剃头仪式。我们的老师还亲身体会了一次,苗族的婚礼仪式。

<四>侗族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肇兴侗寨。个具有世界之最的鼓楼,是全国侗族最大的集居地;所以此处又被誉为鼓楼之乡侗族文化的保留核心地。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到了晚上我们参加了侗族大歌篝火晚会,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佩戴金银饰品,载歌载舞的唱侗族大歌。大家都围着鼓楼,燃起旺旺的篝火。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不知天之将明。最后大家一起围着篝火跳舞唱歌,结束了篝火晚会也结束了我们的采风之旅。

三、结尾 采风就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认识、了解传统,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汲取多种文化的养分,才能够产生出无愧于时代的、又有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风格浓郁的优秀作品。只有在全民族重新建立起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的意识而加以重视,我们的主流音乐文化中才真正有传统的一席之地。采风就是要真诚地以传统为师,使得文化的血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衍。世界文化也由此丰富而多彩。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 篇6

(二)二类区域: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遵义市赤水市、播州区、仁怀市、绥阳县、桐梓县、习水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正安县,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区、六枝特区、盘州市,安顺市平坝区、普定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黔南州都匀市,黔西南州兴义市,贵安新区,毕节市、铜仁市所辖非民族自治县;

(三)三类区域: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所辖除凯里市、都匀市、兴义市外的其他县(市),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分区域分阶段逐步降低:2022-2023年,一类区域加5分、二类区域加10分、三类区域加15分;2024-2025年,一类区域不加分、二类区域加5分、三类区域加10分;2026年起,一、二类区域均不加分,三类区域保留5分加分。

高考注意事项

出门前一定要检查好考试的证件

这个事情每年都会发生,小编看到这样的新闻也实在无语了,部分考生到了考场时才发现自己相关证件没有带,就要返回去拿证件,这个时间一花费,学生很有可能就赶不上考试了。所以在出门之前,一定要检查好自己的相关证件,避免最低级的错误出现。

如何缓解高考紧张情绪

淡化考前目标意识

目标是希望,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目标意识已经伴随学生和家长十二年了。到了高考前夕,这个目标意识必须淡化。如果过分强调,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考前夕,家长和学生应尽量少提及目标,不要规定自己必须考多少分,必须考上什么大学。淡化目标意识,减轻思想压力,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将有利于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进入适度紧张状态

贵州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探索 篇7

1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1.1贵州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 333.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396.84万人,占11.42%,布依族251.06万人,占7.23%,侗族143.19万人,占4.12%。

1.2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大致分布情况: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和黔东北的松桃自治县,在省境中部的贵阳市郊区和安顺地区,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也有苗族分布。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南部、贵阳市郊区。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的东部和玉屏、万山等地。

1.3贵州主要民族古村寨的分布

截至2014年年底,建设部共公布了2 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贵州省共有426个,以黔东地区铜仁市、黔中地区安顺市、黔东南州为代表集中分布。其中黔东南州共有27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总数的64.79%,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黔东南州276个传统村落中民族古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滚仲村概况

2.1自然条件

滚仲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乡西北部,距省城贵阳约260 km,距离县城31 km,距乡政府11 km。东接田榜村,西连怀来村,南邻亚聋村,北靠鸣凤村。村域面积约72 km2,处东经108°24'02″,北纬26°01'41″,海拔高度为628 m。滚仲村属多山谷地,地形复杂破碎,山地特色明显,全村耕地面积835亩,山林面积4 000亩。

2.2人文条件

村内居民最早由杨姓一支苗族从江西迁入,随后吴姓迁入,渐成村落。全村辖5个自然寨,10个组,现有总人口1 800人,共计410户,是—个以苗族为主的村寨,同时杂居有侗族、汉族。滚仲村传统民居多建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集中连片,多为榫卯结合的木构建筑,依山顺势而建,鳞次栉比,建筑形态与山体形态一致,保持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依山而建的苗族干阑式建筑群巧夺天工,是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

2.3经济社会条件

目前,滚仲村农业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及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为750元。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全面,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广电网“五网”基本畅通,已经达到了村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历史价值成就,201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百村计划”保护工程,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寨”,2012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公布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3滚仲村保护策略

滚仲村依山而寨、择险而居,选址讲究,有古朴的苗族干阑式民居建筑、优美的巷道、独特的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精美的建筑装饰、苍老的古树和古井,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共同构成了滚仲古村寨的保护内容。为了准确反映滚仲村的历史真实性,规划对村落采取分层次进行保护,同时考虑现状以及现实的可操作性,通过设置保护原则,将滚仲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级。

3.1保护原则

滚仲古村寨应当采取“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控制村落人口数量,改善传统村落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在保护范围内从事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3.2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主要以村落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要素,建筑风貌评价为一、二类的传统建筑为保护核心,划定核心保护区,面积为4.09 hm2。该区域最大限度地包含着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是体现古村寨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地段。在保护整治中,要求“空间结构完整,传统风貌完好,视觉景观连续”。核心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分别采用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区别对待。核心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措施如下:

1)对于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2)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苗族干阑式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3)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首先要修缮毁坏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做好详尽的修缮纪录。对本区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面、屋顶、院门进行检查,加以整修,以防坍塌。要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的保护,使其不继续被损坏。

4)对于传统风貌建筑或历史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和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允许居民重新装修内部,改善厨房、卫生设施,增加现代化浴室。但任何改造措施均需经过有关部门设计和审批,不得改变建筑外观和院落内的格局面貌。

5)对本区内所有与古村寨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采取整治改造,使其与传统风貌协调。

3.3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为了保护核心区内各级文物和历史要素的完整和安全,使周边建筑风貌与之协调呼应,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面积为7.09 hm2。由于滚仲村特殊的山体环境和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基本覆盖整个规划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要在建筑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上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应以文化、服务与居住等功能为主。建设控制地带建筑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新建等措施区别对待。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主要保护措施如下:

1)新建建筑应沿袭传统干阑式建筑建造工艺,延续村落历史风貌,建筑体量宜采用小尺度,平面以3开间~5开间为主,最大不超过7开间,屋面以悬山或歇山式瓦顶的屋面形式,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外墙面禁止用红砖、白瓷砖等现代材料,门窗选用传统工艺的木门、木窗,禁止使用与古村寨环境不协调的卷帘闸门窗或其他形式的现代门窗,色彩整体控制为木黄色,延续村落质朴、幽静的氛围。建筑内部可根据需要自由装修。建筑的细部不作强行控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符合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建筑层数应控制在2层~3层,局部可建4层,但是应考虑古村寨与周边要素视线通廊的保护要求。

2)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现存废墟、质量较差、风貌较差的建筑所在区域允许适当进行改、扩、新建活动。对新建的建筑进行控制,建筑外观应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古村寨村巷格局、空间尺度,不得遮挡古村寨与周边环境要素的互视通廊关系等。

3)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除近期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建筑,都应整治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建设控制地带内,与核心保护区街巷有对景关系的区域建筑体量、色彩、材质要严格控制,保证景观的连续性。

4滚仲村发展思路

古村寨的产业发展应分析现状村寨主要产业,结合村寨现状条件确定未来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规划结合滚仲村的实际,首先对其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其为以体验苗族民族文化,参观和研究苗族古村落格局、苗族干阑式建筑特点为展示重点,并积极融入《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中“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乡村旅游区”。

1)保持村落自然格局和空间形态,规划形成“一心、三片区”的总体布局。保持村庄本身特有的山水格局和街巷肌理,强化稻田、池塘、溪流的生态景观作用,引导村民以村庄的生长肌理进行新建建筑的建设,沿利洞溪顺山体等高线横向排列延伸,组成错落有致的并列式建筑布局,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建筑天际轮廓线,规划形成“一心、三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由跳月坪、寨门、停车场及周边服务设施构成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处于滚仲大寨的居中位置,成为村寨的核心。

三片区:分为生活东区、生活西区及古遗址展示区。生活东区、生活西区是滚仲大寨村民的传统生活区域,主要的民居均分布在这两个片区;古遗址展示区则包含了古南门遗址与古练兵场遗址。

2)积极发展民族风情体验、乡村山水田园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业。结合上位规划和村寨实际,将其旅游功能定位为“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乡村旅游区”内榕江苗族古村落探访体验之旅。按照保护优先、游览与参与相结合以及景点的营造与历史氛围营造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控制带上预留相应的服务设施用地,以旅游业带动传承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考虑到规划区的安全、环保及服务设施的具体情况,建设理想环境容量控制在日接待量80人左右,最大容量控制在200人左右,年旅游容量控制在7万人次以下为宜。并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如苗家美食文化,原生态苗族美酒、无污染自种自养的食材、特有的苗族烹饪手艺等,开展苗族特色节日体验游,现场手工制作苗银,蜡染,刺绣等工艺品,开发竹、木质的可自行DIY拼装的吊脚楼模型等产品。

3)完善村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通村道路规划道路等级拓宽至5 m,并对路面进行硬化。通村道路禁止延伸至村落内部,禁止大型车辆在村落内部穿行。规划设置一处停车场于寨门之外,面积120 m2,设有停车位5个。规划在村落东侧山体修建4段截洪沟渠。在村寨内设消防水池5处,6处避难场所。

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应在严格保护村落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价值,提升村落的发展能力,形成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滚仲村的规划实践,提出“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保护策略和发展以民族风情体验、乡村山水田园观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鉴于民族古村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希望本文针对民族古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探索能够提供一点借鉴,为我省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33.

[2]吴理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16-123.

[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民间文化坛,2013(1):7-12.

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 篇8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多如满天繁星,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社群娱乐和择偶求育等紧密相连,成为人们娱乐身心、促进健康、聚会交友和祭祀神灵的重要形式。它就像开遍田间山野的小花,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就拿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来说,其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个性突出,与民族风情水乳交融,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苗族的上刀梯、爬竿与侗族的抢花炮、拍纱球等活动从内容到风格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项目,如龙舟赛、跳芦笙、荡秋千等在多个民族中开展,但不同的民族特色鲜明地体现在这些体育活动中。以龙舟赛为例,有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的是为消灾祈福,企求风调雨顺,而贵州苗族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是为纪念传说中一个杀死恶龙的英雄。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了人类文化在不同地域环境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瑶族、彝族多住在山上,仡佬族多居于山谷,布依族、侗族、水族大部分傍水而居。崇山峻岭,江河湖畔之间,养成了他们开朗豪放、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项目大多因地制宜,简单易行,无论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坡草地、溪水河畔,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只要你想参与,都能找到适合你的运动项目。如个人可随意进行的踢毽、打陀螺,二、三人进行的摔跤、打篾球、打“鸡”、扭扁担、推杆、磨磨秋。又如苗族上刀梯、射弩、爬竿,布依族的玩山、侗族的游泳,瑶族的“擂山”打猎,仫佬族的爬坡等活动所表现的小巧、灵活、随意性都与当地“地无三尺平”有一定的关系。

而在山坡、场坝、河流等较为宽敞的地方,则可开展多人共同参与的赛马、舞龙、抢花炮等。这类活动参与者和观赏者众多,场面热闹,观赏者往往也融入热烈的气氛之中。如贵州凯里市挂丁、舟溪一带,苗年集会规模盛大,多达五六万人,节日期间举行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沿岸的施秉、台江等县苗族的“龙船节”,其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开始时,鼓头锣手敲起锣鼓,水手跟着鼓点锣声呐喊划桨,数只或数十只龙船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此时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兴高采烈,拍手呐喊助威,欢声雷动。比赛结束后,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的伴奏下汇集一起载歌载舞,进行娱乐活动。这时人们都成为体育活动大舞台上的一员,共同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源远流长,许多体育活动是蕴涵在民风民俗之中的。如来自生产生活的射弩、斗牛、背水、打糍粑比赛,来源于宗教祭祀的赛龙舟、磨磨秋、舞龙和苗族的爬坡杆等活动,他们或为纪念英雄,或为追求吉祥而祭祀神灵,这些活动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和形式,年年举行,代代相传。在贵州少数民族中,以社群娱乐、择偶求育为特征的体育活动遍及各民族。这些活动多以民族节日为载体,一年中,各地大大小小的民族节日有400多个,在各种节日集会里,体育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使节日内容更加充实、气氛更加热烈。经常进行的活动主要有对歌、跳舞、吹笙、踩鼓、射箭、斗牛、赛马、摔跤、拔河、登山、划船、舞龙等用以纪念英雄、庆祝丰收。在各种活动中,人们聚会交友,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这些民族节日也成了他们寻找自己意中人的重要日子。由于农事繁忙、交通相对不便,生活环境较为闭塞,也由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人们之间必然的经济交往和依赖度不高,使他们之间相互交往较少。因此这些集会和活动显得非常重要,为各民族所喜爱和关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各民族利用集会和余暇之时,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以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并在游戏和娱乐中促进了身体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些活动不仅有游戏性、表演性,还有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人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中满足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达到了身心健康的效果。再如舞龙、舞狮、踩鼓、舞铃铛、打铜鼓、跳竹杆等,这些活动以集体表演居多,常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表现出较强的文体相融性,充分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民风民俗。

贵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民风民俗造就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神灵的礼赞。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加强了本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来到贵州,你会体会到这里的民族文化异彩缤纷,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这里的山水、歌舞、建筑、美食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让你流连忘返。畅游在青山绿水、岩洞、鼓楼之中,你会真正体会到“这里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

上一篇:我执法 我普法 演讲稿下一篇:20几岁要懂得的社交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