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

2024-08-11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精选7篇)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 篇1

贵州茶产业00万农民因茶致富

我省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区域品牌快速成长,300万农民因茶致富。

贵州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目前,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已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茶园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万亩以上乡镇123个,万亩以上村26个。贵州茶叶加工企业已达82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3个,贵州茶叶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贵州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预计今年贵州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茶产业已成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最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贵州茶园面积为480万亩,到2015年将建成茶园700万亩,贵州将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紧抓难得机遇奋力后发赶超

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号角。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发2号文件要求贵州省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是加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二是“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为茶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浙、闽、皖、鄂、川、滇、黔等省份。近年来,茶产业发达的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由于面临很大的土地增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压力等问题,茶园面积正在逐渐萎缩,低山茶园衰减尤其迅速,“东茶西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东部省份开始逐步退出长期以来牢牢掌握的中低档茶叶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承接“东茶西移”,加快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绝好机会。三是茶叶消费上升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增力、增智、增美和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的功能,被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饮茶嗜好遍及全球。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影响,茶叶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增加了1倍。全球绿茶产销量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9:1调整为目前的3∶1。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十分强劲,仅我国北方茶叶市场的绿茶比重就从10%上升到了40%,以绿茶生产为主的贵州茶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积累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

贵州省召开的第二次茶产业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贵州茶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首先,赵克志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说:通过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贵州省形成了一些抓茶产业发展的好做法,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原则,在优势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工夫,看准的事,不动摇、不懈怠。

二是必须坚持强化基地,做大规模。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大基地,做大总量,以规模促加工。

三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走专业化道路。以农民为主体搞种植,依靠千家万户,走专业户、专业村的道路,才能迅速做大基地规模,增加收入,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必须坚持企业带动,开拓市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抓住企业这个中心环节,上带基地、下带市场,全产业链推动,抓宣传、抓推介、抓品牌。

五是必须坚持以县为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08年起,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政策引导作用,以产业为纽带,整合财政、水利、林业、扶贫、交通、国土、科技、金融、民间等各种资源要素向产业聚集,共同推进茶产业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赵克志指出,贵州省茶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总体目标是,大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为此,他强调:

第一,要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以快速做大茶园规模为首要任务。未来三年以每年新增70万亩的速度推进新茶园建设,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确保明年实现全国第一、2015年达到700万亩的目标。

第二,要着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根据投产茶园的面积和分布,确保配套建设一批茶叶规模加工厂,培育发展清洁化生产的小微企业和合作社,保证茶青的就近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叶加工领域,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茶叶加工集群示范园区。

第三,着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围绕“好山好水出好茶”这一主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按照不同茶类、不同产品、不同特点,定位和细分市场,明确目标市场。把茶产业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培育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着力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在维护建设好茶区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严格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严格农残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严格抽查检验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第五,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体系,引导技术推广和研发单位与企业、合作社相结合,整合资源和项目,提升茶产业科技能力,壮大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要以专业村为重点实施茶农培训工程。

第六,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唱响“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主旋律,整合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形成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打造名牌产品集群。

抓住关键年抓好政策落实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大做强茶产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必须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推进。只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扶贫开发、有利于实现后发赶超的特色优势产业,省里都将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

二要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展名茶、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重点引进营销企业,以大开放促进茶产业的大发展。

三要加大扶持,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了795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种苗繁育、茶叶种植管护、茶青交易市场、机械化修剪与采摘、加工企业、宣传推介、市场开拓、渠道建设等方面。要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要科学指导,强化督促检查。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省有关部门要指导帮助各市(州)和茶叶主产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安排好工作进度。

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城”一期工程盛大开盘,当天推出的109间铺面抢购一空,第二天加推30间也一并售空。

中国茶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新区,规划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达10亿元。是继浙江新昌中国茶市、福建安溪中国茶都之后的又一全国性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

“建成后的中国茶城,集茶叶销售、科研、检测、培训、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实现年交易额12亿元以上,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中国茶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文永告诉记者。

贵州700万亩茶园的助推器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达466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绿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黔茶正在不断的奋发向前,在中国茶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良好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提供了绝好机会;同时,茶叶消费的不断上升为茶叶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难得机遇为我们做大做强中国茶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沈文永兴奋的向记者描述建中国茶城的构想。

沈文永的话得到了印证。早在5月16日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提出了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的明确目标: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7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赵克志省长还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国茶城等一批产地茶叶交易市场的建设。

事实上,贵州700万亩的茶园面积,5年之后将全面进入采摘期,“中国茶城”的建设,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前景,弥补了贵州现有茶叶交易市场在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的不足,成为700万亩茶园的强有力支撑。建成后的中国茶城将惠及贵州及西部地区的茶农和茶叶生产、经销企业,成为覆盖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型交易市场,成为拓展贵州茶叶西南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良好平台。

一直以来,贵州绿茶以其优秀的品质为世人所知,但过去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茶叶往往被沿海茶商大量收购之后,运抵浙江、福建等地,加工成当地的名茶打入市场。在利润的驱使下,众多茶商常年往来于西南与沿海之间,久而久之湄潭当地形成了茶叶买卖的专业市场。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管理经验,湄潭的茶叶专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瓶颈阶段,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达不到国家级的标准,影响范围仅在西南地区,无法迈出跨越性的脚步。

随着“中国茶城”在湄潭的强势崛起,将全新的现代化管理运营理念带到了湄潭,将带领湄潭茶叶带出西南,冲向世界。作为中国绿茶主要产区,中国茶城将与全国其他茶叶市场互动合作,形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集散力最强、配套最完善的综合交易市场。建立5大中心 着力建成中国绿茶价格指数晴雨表

贵州现有的茶叶交易市场——贵州茶城、太升茶城承担了贵州大部分的茶叶交易量,两大茶城的年交易额加起来在5亿元左右,是贵州较为成熟的交易市场。

然而现有的茶城交易模式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点对点交易模式,茶农的利益被最小化。缺乏走向指导功能、物流功能、仓储功能,信息发布滞后,急需新一轮的提升、改造。中国茶城是贵州省重点项目工程,将按照国际专业市场标准规划,建设五大中心、六大业态、七大功能服务系统,建成后改变贵州茶叶交易市场的产业格局,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绿茶交易规模最大、运营最专业、服务最规范的国际化绿茶综合交易中心。这对于急需一个大的茶叶交流、集散、物流信息发布平台的贵州茶产业来说,正是一场及时雨。

电子商务是贵州茶产业急需加强的一个方面,中国茶城将以现代化信息系统及技术为支撑平台,建立电子交易结算系统,与银行联网,实现电子过磅、电脑开盘、刷卡交易一次完成。同时,还将增加中国茶城专业网站,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商户销售渠道。

中国茶城的信息发布系统全面及时,专业的信息发布中心、价格采集中心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和发布全国茶叶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情况,分析茶叶价格变化影响因素及成本构成,将市场信息纳入全国绿茶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与报告,不仅为交易各方面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数据,让市场内的客商了解及时的茶叶交易信息,更将成为国内绿茶市场的晴雨表。冷链物流、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完善,将使贵州茶叶走出贵州,占领国内市场,到达国际市场,推动贵州茶产业转型发展。

搭建贵州茶叶出口的平台

中国茶城重视茶叶进出口贸易以及工业用茶的开发,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进出口的交易摊位,建立茶叶科研机构,主要研究茶多酚的提取技术等。

重视出口和科研,源于深厚的企业文化。中国茶城投资方的股东为上海天坛国际贸易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茶叶贸易经验,是由经营茶叶50余年历史的专业外贸公司——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在茶叶进出口贸易、茶产品科研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茶城在这样的股东背景下,深谙茶叶出口对茶产业的重要性,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适用于出口的茶叶交易摊位。把进出口贸易一下子摆在了本地茶农的面前,让茶农最便捷的获得茶叶出口的资讯,增加茶叶的出口量。

增加茶叶出口量不仅是贵州茶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为当地茶农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园的管理维护是一年四季都需要进行的,而国内绿茶的交易习惯大多集中在茶叶的采摘的旺季——春季,造成了人力成本和资金的浪费,而出口的大宗茶对于绿茶的时令性要求较低,相对不受国内市场欢迎的夏茶、秋茶都可作为大宗茶的原料,摆脱绿茶行业特殊的时令性,既解决了在绿茶淡季的客流量问题,同时也节约了茶农的管理成本,增加了茶叶淡季的劳动就业人数。

贵州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 茶园总面积跃居全国第二

7月2日,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经过五年发展,贵州省茶园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五年新增茶园350万亩,从全国第10位跃升到第2位,茶产业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全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茶园集中度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

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全省新增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20家,增长1.68倍。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82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2家,全国茶叶百强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不断涌入茶产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36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形成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母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梵净翠峰、瀑布毛峰等一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产业融合快速推进。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茶产业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51.6亿元(预计今年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据介绍,当前,贵州省茶产业已由扩大面积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的新阶段。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7950万元,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700万亩,建成茶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言,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将每年新建70万亩茶园落实到茶叶重点县、乡镇和村组。各地要确保茶园集中度,实施专业化生产,重点打造万亩乡镇、万亩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强苗圃建设,今年完成育苗面积2万亩,确保良种苗木自给。要注重早中晚品种和不同香型品种的合理搭配,逐步使福鼎大白比重从80%下降到60%以下,更好地解决茶园采摘劳动力需求集中所带来的季节性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二是加强茶园管护。以幼龄茶园管护为重点,积极推广花生、辣椒、中药材等矮杆作物间套种,以及茶下养鸡等模式,实现以套促管,以短养长。支持创建茶叶标准园,集成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茶园防冻抗旱等技术,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耕作、修剪和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茶园管护水平。建立茶叶投入品目录,实现茶区全覆盖监控。加强产地茶青市场和茶叶企业茶青农残抽检力度,从源头控制质量安全。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新增认定一批省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茶叶经销商到茶区创业,发展茶叶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茶叶主产县到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茶叶大省招商,引进一批茶企茶商到贵州省投资建厂。继续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产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营,促进优势企业要素资源向优势茶区集聚。支持茶叶企业以夏秋茶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产品开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支持,扩大茶园林权证、加工机具和厂房等担保抵押范围,推动银企合作、银农合作。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统领,以区域品牌为主导,以目标市场为重点,积极创新方式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今年,将组织参加13次境内外茶博会,举办7次万人品茗活动,承办好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营销活动。积极支持各地举办展示推介、品茗斗茶、摄影采风、高端论坛等茶产业宣传推介活动10次以上。今年要支持新增茶馆茶楼50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茶叶消费。新建茶青交易市场70个以上。加快推进中国茶城建设步伐,推动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升级改造,重点打造都匀、安顺、黎平等产地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与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东等地渠道经营企业的合作,支持茶叶主产县、龙头企业到北京马连道、安徽鹅桥、广东芳村、山东济南等重点目标市场,设立专业卖场、直营店、专卖店或委托经销、代理经营,建立贵州茶叶销售渠道网络。建立与淘宝网、北京马连道茶叶交易市场等重要市场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交易平台。加强茶叶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茶叶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培养一支本土化专业生产营销队伍。

五是提高服务水平。近期,贵州省农委将与浙江省有关部门签订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浙江的优势,推动贵州茶产业的提升。与中茶所一道组织茶产业讲师团,赴茶叶主产县巡回讲课,培训指导茶叶技术干部和茶农。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培训茶农10万人次以上。结合农资打假,重点开展茶园用药情况检查。加大农残抽检力度,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 篇2

贵州茶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生产的绿茶内质丰富,高香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无论从口感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但贵州茶叶产量少、知者少、品种杂、产业附加值低,现就其原因作以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1 缺乏优质品种,种植基地规范化低

贵州茶叶品种资源丰富,但是育种发展慢。若干年来,贵州少有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仅有的几个品种也不是贵州研发的,主栽品种仍然靠外地引进,这对贵州茶产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极为不利。而对其他地区培育的新品种又没有及时研究、跟踪、引进,导致贵州的茶叶多数是低端品种、老品种。

贵州茶产业落后,种植基础薄弱是根本原因之一,目前贵州许多地区的茶园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老茶园,已经老化,产值不到3万元/hm2,有的新建茶园还在种植产值低的老品种,有的地区还在大面积撒茶种,每年要撒几百吨茶种,这种种植方式原始而落后,投产周期长,产茶纯度低,产值仅1.5万元/hm2左右。大多数地区缺乏规划,土地零星分散,缺乏科学的种植指导,使得种茶的收入低,导致贵州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想使茶产业有所突破,当务之急必须建设优质茶园,生产大量高档次、适合市场需求的茶青,从而推动茶产业种植基地的规范化发展。

2 资金投入渠道不畅

建立优质的茶叶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且需要经历5年的周期才能完成。年产值在4.5万元/hm2以上的优质茶园,投入通常在3万元/hm2左右,还不包括土地租金及修路、修水池、通电等。如果要引进优良品种,用有机肥料发展有机茶园,使产值进一步提高,投资会突破3.75万元/hm2甚至达4.50万元/hm2。遇到天灾,投资还要增大。种植业周期长,租用土地要长期协调同老百姓的关系,茶园管护难度大,采茶时劳动力难组织,茶业种植风险很大,种种原因造成社会上大量的资金不愿进入茶业种植业。因此,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茶叶种植进行大力支持,以便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3 茶产业规模小而零乱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已达到11.87万公顷(2009年),但总体规模小,产业发展散、乱、小。全省81个县(市、区)几乎县县产茶,大部分县规模只有几百公顷或不到百公顷,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县的规模在2 000hm2以上。由于长期封闭式、小农经济式的发展,致使贵州茶叶品种多、茶形多。以毛尖茶为例:都匀、遵义、贵阳的加工工艺不一样,这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少数买家的口感,却让更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没有规模化,贵州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为此,首期可选择部分产茶县重点扶持,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绿茶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4 贵州茶产业品种繁杂,缺乏支柱品牌

贵州茶产业呈现“两少一多”的状态,即产量少、知者少、品种多。究其原因关键是不上规模,特别是在打造品牌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贵州省茶叶年总产值在10亿元左右,已注册的茶叶品牌却多达150多种。贵州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每个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从局部来看,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但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就越低。

贵州茶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乏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政,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几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从而使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推动贵州省茶产业品牌建设的步伐。

5 贵州茶产业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贵州省至少有60%的茶叶是以原料卖出去的,市场占有率极少,大多数只在本地或本省销售,还有的县甚至只是囿于当地市场销售。贵州茶市场占有率不大,主要原因:一是茶企业市场观念不足,开拓市场意识不强,打造茶叶品牌的力度不够。二是市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江苏的“碧螺春”、云南的“普洱茶”等,贵阳一些酒店推销的大多也是外省茶,客人们点着要喝贵州茶时,回答往往是本店缺货。

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以占有市场。贵州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贵州茶就无法拓展生存空间。近年来,“湄潭翠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就是证明。

6 贵州茶产业人才匮乏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目前缺乏一批专业的茶产业从业人员,不能满足贵州茶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精神,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收能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茶叶种植加工的实用技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供销社于2002年开始实施贫困地区茶叶栽培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班。由贵州省茶叶协会专家组负责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和审评、农残与质量问题、实习操作与职能鉴定等。截至2009年4月共培训茶产业人才逾千人。

作为贵州省发掘和培养茶产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贵州省茶叶协会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包括茶叶制作、茶艺表演、贵州十大茶叶企业家、十大名茶评比活动等。协会还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茶艺表演队,并先后受邀参加了国内的一些重大茶事活动,使贵州茶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能展现贵州民族民间茶艺的茶艺表演人才,挖掘和丰富了多彩的贵州民间茶文化,推动贵州茶产业人才的开发。通过专业从业人员给贵州茶产业带来的形象提升,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正受到贵州茶界的重视。

为增强茶产业经济的科技支撑力,2007年7月17日,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贵州省第1所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茶产业专业学校的成立,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开始招生,开设3个专业,即茶叶栽培与加工、茶艺与茶文化、茶叶市场营销。

7 贵州茶业缺乏产业化和现代化

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但与全国茶产业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从规模上看,贵州在全国产茶大省中还排不上前10名,周边的云南、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均在16.7万公顷以上。其次,贵州绿茶同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绿茶大省进行市场竞争,他们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认识度等都已远远超过贵州。

贵州省纳雍有机茶外贸发展策略 篇3

一、有机茶及其出口概况

1. 有机茶概念

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所生产的产品。在其种植过程中,使用天然绿肥,采用生物或者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以自然农耕为主,完全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在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有机茶在整个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最完整的保留了茶叶清香甘醇的特性。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

2. 有机茶的出口概况

目前,有机茶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的5%~10%,而有机茶约占1%,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且这些区域大多不生产茶叶,这为有机茶的生产和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纳雍有机茶的现状和问题

1. 纳雍有机茶的现状

①纳雍有机茶的特点。纳雍县是贵州省历史悠久的产茶基地之一,也是贵州省和全国的重点产茶县。其优质茶园大多数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之中,周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呈微酸性,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高山生态作用明显,种植环境得天独厚,具有良好的开发高山生态有机茶、名优茶的地理条件。纳雍的有机茶外形美观,条索均匀;色泽翠绿透明;气味清香淡雅,幽远绵长;滋味纯正,回味无穷。经国内茶叶专家权威论证和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严格检验,纳雍姑箐有机茶不含任何有害金属,茶树病虫害极少,其产地亦是生产有机茶的理想区域。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0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因茶叶品质的惟一性与差异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

②现有茶园现状。20世纪80年代,纳雍县就有成片茶园和农户零星分散茶园近万亩,但由于缺乏投入和引导,大部分茶园都呈荒芜或是半荒芜状态,任其自然生长,自由采收,农户家庭手工加工,茶园退化严重,茶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茶叶产业也未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0年以来,纳雍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列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民革中央专家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县茶叶产业逐年得到恢复与发展。现有茶叶种植面积32.6万亩、投产茶园12万亩,分布于全县25个乡镇。规模上千亩、效益明显的茶场有姑开云雾坡茶场、东风茶场、大自然茶场、杉木箐茶场、锦茗茶场、大冲茶场、蚕箐茶场、创钰茶场、化作以麦茶场和曙光五山茶场等,主要种植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及福鼎大毫茶、安吉白茶、金观音、龙井43和水仙等。

③茶叶加工生产现状。据统计,纳雍县2011年生产成品茶近620吨、产值近1.3亿元,2012年生产成品茶1380吨、产值3.2亿元。所生产产品除满足省内市场外,还远销广东、浙江等地。目前,纳雍县从事茶叶生产的注册企业达63家,其中茶叶公司32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1家。2013年成立了纳雍县茶产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指导委员会和贵州平远茶业有限公司,统一了纳雍茶叶品牌,所生产的茶叶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2009~2013年连续5年获称“全国重点产茶县”。

2. 纳雍有机茶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纳雍茶叶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下:

①种植零星分散、规模化程度不高。

②多数茶园老化,产量不高、质量差、种植效益低。

③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的需要。

④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厂房少,效益不高,不能满足现有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⑤品牌多,产量少,市场占有率低。

⑥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环节薄弱,从事茶叶技术服务人员少、科技素质偏低。全县茶叶专业技术干部只有5人且只有1名本科毕业的茶叶专业技术干部。乡镇农业技术员对茶叶栽培管理、加工新技术和营销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直接导致了茶农技术素质差、茶叶生产整体水平低的现状。

⑦农户对茶叶生产观念转变较慢,种植难度较大;茶园普遍未中耕、除草、施肥,套种不合理。

⑧部分农户种植不够规范,种植规格、种植沟开挖等达不到技术要求,缺窝断行较多,成活率不高。

⑨乡(镇)没有茶产业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茶产业工作。

⑩缺乏专项工作经费,技术力量薄弱,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1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不足。

三、纳雍有机茶外贸发展策略

1. 纳雍有机茶的促销策略

纳雍有机茶企业在制定价格促销营销战略时,既要考虑顾客对纳雍有机茶的满意度和价格承受力,还要考虑有机茶的开发成本、宣传成本等,要保证在盈利的基础上尽量为顾客着想,尽量实现顾客满意和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双赢的互利局势,要争取赢得买卖双方共同的信任,所以价格营销策略比较复杂,要通过多考察市场,对市场企业价格的变动情况进行整体、统一地分析才能够进行最终定位。

nlc202309012230

第一,顾客在选择纳雍有机茶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承受力,其次就是购买和应用的价值,也就是顾客所关心的纳雍有机茶的效用,例如:减肥、健康饮用等。市场营销的理论家和分析者认为,顾客在选择茶叶时,除了会对纳雍有机茶与其他茶叶的价格进行对比之外,还会对纳雍有机茶的总体价值与其他茶叶进行对比,这种观念已经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并且在市场营销实践当中也有很大的反响。

第二,低成本战略。纳雍茶叶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有独特的观念,为顾客设定一个最合理的价位,让顾客首先对纳雍有机茶的价值满意,其次再考虑利润,通过薄利多销来提升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由纳雍茶叶企业联合成立的贵州平远茶业有限公司统一销售产品,为纳雍有机茶的国际营销赢得了效益和信誉。

2. 纳雍有机茶出口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纳雍有机茶具有优良的品质,却缺少一个能在产业突围和品牌塑造上引领纳雍有机茶走向市场的第一品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据统计,中国3.7亿人有饮茶习惯,人均年茶叶消费0.86千克,中国的茶叶市场巨大。在世界市场上,中国茶叶产量所占份额一直超过世界总产量的35%,茶叶出口量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20%。其中纳雍有机茶作为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具有无污染、纯天然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尚普咨询轻工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人们对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纳雍有机茶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纳雍有机茶产业前景光明,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①纳雍茶叶竞争更加激烈。对近年来纳雍茶叶销售情况分析,盲目扩大纳雍茶叶种植面积后并未真正实现茶叶销售市场的扩展,造成产量增加、产品滞销。国外茶叶也加入国内市场的争夺战中,质优价廉的红碎茶等茶品进入我国市场,挑战纳雍茶叶产业发展。

②有机茶生产门槛提高。我国认监委自2011年底相继发布修订后的《有机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新发布的有机产品信息系统使用规定,有机产品管理新制度更加严格,虽然使有机产品市场得到了有效管理,但是也提高了有机茶的生产门槛,这对有机茶的产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新政冲击传统高档礼品销售模式。以前很多茶叶企业将纳雍有机茶作为高价的高档礼品出售,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使礼品茶模式的传统销售受阻,影响到纳雍有机茶的高价市场。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有机茶行业分析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到2015年,茶业市场规模会从现在的30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左右,纳雍有机茶市场蕴涵着巨大潜力。面对纳雍有机茶竞争激烈、生产门槛提高、销售模式受阻的挑战,行业企业应当化压力为动力,加快培育世界知名品牌,提高全球竞争力,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统筹规划。

3. 纳雍有机茶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

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有机茶产品。二是加大有机绿茶的市场推广力度。三是培育国际知名茶叶品牌。四是锁定重要目标市场。五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机茶认证体系。六是因地制宜地构建国际营销渠道。七是实现向网络环境下纳雍有机茶营销方式的转变。

4. 高标准下纳雍县有机茶国际营销的应对措施

纳雍有机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立足,就必须保持时尚、健康茶饮料地位,持续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卫生质量保证体系,在国外高标准下,纳雍有机茶只有卫生质量的标准体系有效,才能够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应对措施如下:

①加强纳雍有机茶的源头质量保障。

②提升茶叶农残检测能力。

③构建产品出口预警机制。

5. 纳雍县有机茶国际营销在广告宣传方面的实施方案

①开拓新市场。目前纳雍有机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很容易造成进口国家贸易壁垒问题,所以要积极开拓新市场,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是纳雍有机茶出口最关键选择。纳雍有机茶要想巩固传统市场地位,就必须积极开拓新市场,努力缓解供大于求的现状和矛盾。纳雍有机茶的生产商还要积极针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展开市场拓展活动,大力推销和宣传纳雍有机茶,对各个国家市场的经营方式、品质要求、政策规定以及市场环境等进行实际调研,有效促进纳雍有机茶的国际营销。

②大力弘扬纳雍有机茶文化。为了提高纳雍有机茶的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弘扬纳雍县2000多年的有机茶文化。要将其视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线,同时也是纳雍有机茶的国际营销在广告宣传方面的借鉴。

③媒体策略。纳雍有机茶在选择合作媒体时,主要是针对对大众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影响大的媒体是消费观念的引导者。在这些强势媒体上做宣传,为纳雍有机茶造势,就是帮助消费者购买茶叶时进行定位。

④广告策略。纳雍有机茶广告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印刷广告。利用印刷品进行纳雍有机茶广告宣传,这也是纳雍有机茶产品进行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报纸﹑杂志﹑有关专业书籍、经销商或其代理商自行印刷的宣传材料等,都是纳雍有机茶广告的有效载体。第二,视听广告。如利用电视、电影﹑霓虹灯﹑广告牌或电台﹑广播等传媒方式。

⑤营业推广。纳雍有机茶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普及活动,在增加消费者对其认知的同时,增加对经销商的认同感。经销商还可以举行纳雍有机茶项目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寻找明星代言人、举办文化与休闲活动或经销商联谊会等,提高纳雍县有机茶企业的知名度,从而使企业的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⑥建立与各方面的良好关系。纳雍有机茶应当重视各个国家的茶叶消费者导向,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建立长久稳定的对应关系,在市场上树立企业和品牌的竞争优势。商品和品牌价值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紧密相关,因此,纳雍县有机茶企业应当完全从消费者的角度安排经营策略,研究消费者需求,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作者简介:王强,纳雍县茶产业办公室主任,农艺师,高级茶叶加工工,高级评茶师,从事茶产业发展与研究。联系地址:贵州省纳雍县工贸街农牧局内 纳雍县茶产业办公室 邮编:553300。

县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本县茶产业情况

1、茶园分布:全县现在茶园面积3.1万亩。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止马0.82万亩,李坊0.56万亩,华桥0.4万亩,司前1.32万亩(干坑一带面积0.4万亩左右,陈家排、崩山、官塘、莲花际等村有成片较大面积,岱坪村的高山茶近0.2万亩,西口、清溪、墩上、云际、长庭等村均有零星的茶树部落分布),其它乡镇 0.6万亩左右。

2、茶叶品种:我县茶叶品种以菜茶(小种)为主,有1.4万亩,占总面积的36.8%,;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种植的“福云6号”“福云7号”有0.8万亩,占21.1%。干坑小种有1.2万亩,占31.58%。九龙大白、龙井43、乌牛早、肉桂、大红袍等品种合计约0.4万亩,占10.53%。

3、发展条件:我县种茶、制茶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清代乾隆之前就有栽茶制茶,乾隆24年(1759)XX县志卷物产篇有记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武夷红茶和司前红茶畅销的促动下,茶商对茶产业的投资热情逐年高涨,一些被荒废的茶园被重新开发。我县高海拔适合种茶的山地资源丰富,现有茶园都在海拔300-1600米之间,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为茶叶向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从事茶产业的人群不断增多,省内外对我县茶叶的认知度也不断提高,销售渠道逐渐拓展。成立了县茶业协会后,主推“光泽红茶”与“光泽天源”品牌,加强对野生优质茶种的保护、挖掘开发,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

4、茶企加工与流通:近年来红茶畅销,市场前景趋好,许多小茶企逐渐走出家庭作坊生产模式,更新改进生产设备,引进了茶叶生产加工线,新建或改(扩)建厂房,提高生产技术,建立生态茶园茶地,积极谋求组建各种形式的茶企合作组织。截止11月,全县有茶企16家,其中工商注册的茶企有限公司8家,茶叶合作社8家,获得qs认证的茶企4家,已申报待批4家,未注册的茶厂10多家,城区茶叶销售门店40多家。在第七届茶博会民间斗茶赛上,我县觉农干坑红茶、华韵武夷红茶获金奖,歧缘红茶获优质奖。

5、产量效益:长期以来我县以生产绿茶为主,红茶生产仅局限于司前干坑一带,生产产品“正山小种”历史相当悠久。近年来红茶的市场看好,现茶叶开始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20全县年产毛茶3000多担,茶叶总产值5000多万元,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干坑红茶价格每公斤在300-600元左右,其它产区普通红茶每公斤150-300元不等,少量精选特级、优质、高档茶价格每公斤在元左右,绿茶价格每公斤120元以上。

(二)全市茶产业情况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其树种有野茶、占梅、小种、福云6号、福云7号、大红袍、福安大白、九龙大白、白牡丹、水仙、肉桂等,是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平全市茶叶种植面积59万亩,其中:延平1.1万亩,邵武5.1万亩、武夷山14.8万亩,政和10万亩,建欧10万亩,建阳7万亩,浦城0.6万亩,光泽3.1万亩,松溪7万亩,顺昌0.3万亩。其中绿茶12.64万亩,红茶16.10万亩,青茶21.18万亩,白茶9.28万亩,其它茶0.5万亩。茶叶总产量55852吨,其中红茶8878吨,绿茶 2082吨,青茶21869吨,白茶3557吨,其它茶721吨。

(三)江西毗邻县(市)茶产业情况

(1)XX县:该县茶产业以生产绿茶为主,近几年市场需求,生产一些白茶、红茶、乌龙茶。茶叶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毛茶在700吨左右,产值约1.1亿元。绿茶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高档包装绿茶、白茶每公斤2000元左右。

(2)贵溪县:该县以产白茶、红茶、绿茶为主,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白茶10000亩,红茶2000亩,绿茶3000亩,年产量在380吨,产值9100万元左右。年均毛茶价格每公斤120元左右。

(3)XX县:该县生产绿茶、红茶两大类茶叶,以高档精品包装茶为主。全县茶叶面积2.9万亩,年产量385吨,产值约8900万元。

(4)XX县:该县近几年来以种植白茶为主,白茶面积约6000多亩,绿茶面积2000多亩,年已引进浙江合作商投资种植以红茶为主,面积约1万亩,年产毛茶约6万斤,毛茶价格在每公斤80-120元左右,高档精品白茶价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

(5)XX县:该县以生产白茶为主,全县茶叶面积3.2万亩,产量1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优质白茶面积占总面积80%,有标准示范基地3个。

二、我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效益低。全县实际茶叶种植面积约3.1万亩,茶园分布相对较分散,面积较大较集中连片茶园较少,除个别品牌外,大部分茶企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度,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茶企产品结构类同,效益低。

2、品种杂、树种老、更新慢。品种以有性繁殖的本地品种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引进了一些品种,品种较杂,有的一块茶园有多个品种,近几年来虽然引进“金观音”“乌牛早”等品种,老品种没有彻底的更新与改良,品种更新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茶技低、管理乱。茶园生产管理相对落后,标准不高,茶农生产理念较封闭落后,对生态茶园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不强,制茶技术人员少,茶叶品质五花八门,没有基本的标准,茶企缺乏强大的资本实力,导致茶企自身实施更新改造时显得捉襟见肘,投入严重不足。

4、品牌缺、宣传少。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宣传不到位,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少,各种新兴媒体的宣传少,硬性广告和软文宣传欠缺,企业的各种营销活动贫泛,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整体的品牌和企业的自主品牌,宣传投入不到位。

5、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受自身能力所限,除部分茶企在本县范围内有营销网点外,大多数茶企还是以“人情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基本拘于本地市场,少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全国各大消费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6、资金紧、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不足。茶叶属于第一产业,其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情况,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为数很少,且授信规格明显偏小。由于现金支付份额大,且贷款回笼通过个人账户比例大,银行监控较难,因此省中行未将该行业授信列入小企业行列。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茶农渴望指导而得不到技术的及时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三、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茶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茶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组织机构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争取项目支持。据了解江西毗邻县对茶产业发展,投入较大。XX县每年财政拿出300万元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新植茶园建设,新品种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茶叶参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我县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推动我县茶产业稳步发展。同时,要加大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要吃透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做好产业项目的对接,积极向上申报茶产业建设项目。要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叶加工领域,进一步深化茶产业的深精加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3、广泛宣传推介,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根据我县茶产业的特点,积极做好光泽茶产业的宣传,由政府引导、茶企参与、部门支持、市场运作,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围绕“好山好水出好茶”为主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推介,以茶会友、以茶引资,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各种茶博会、展销会。加强在对外交流,扩大知名度,精心打造“中国食品城有好茶”、“光泽红茶”,使之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

贵州茶一节一会活动简报 篇5

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宋晓路,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刘晓渝,副市长廖海泉,市政府秘书长赵继锋出席会议。会议由廖海泉主持。

在听取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后,魏树旺指出,本届“贵州茶一节一会”是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一个重大活动,不仅面向全国,更面向全世界,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后对贵州、对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全面展示。各级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进一步强化活动统筹、安全统筹、接待统筹、宣传统筹,对整个活动流程进行全流程、全过程、全方位演练,切实做到步调一致、无缝对接,确保环环紧扣,狠抓落实,万无一失。

魏树旺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以“贵州茶一节一会”为契机,扩大遵义影响力,展示遵义新形象,传递遵义好声音。要严格按照“精细、精准、精心”的要求,对活动和嘉宾邀请、宣传报道、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每一项工作,进行再梳理、再检查,全面查缺补漏、拾遗补缺,确保组织有序、保障到位。针对活动中的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采取程式化、模块化、具体化工作方式,更加精准有力地抓好各个时间节点、各个活动环节工作,确保不留隐患、不出纰漏。

宋晓路指出,现在离“贵州茶一节一会”开幕仅仅只有4天时间,所有工作都已进入临战状态。各级有关单位及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强化细节、氛围营造、安全保卫、组织协调等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抓好检查梳理、整改补齐等各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组织筹备工作,确保此次活动精彩出彩。

会上,刘晓渝就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发展分析报告 篇6

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发展分析报告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瓮安经济开发区源自2009年9月启动规划的银盏工业园区,2010年12月获省经信委批复,是全省批复的第一个园区规划,是“黔中经济开发区规划”和“贵州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规划的重要产业园之一,是贵州省“十二五” 规划的三十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2011年3月,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5月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511”工程的一个“双中心、哑铃状、双通道”的千亿级园区,是县委、县政府派出的副处级单位。现又完成了67.77平方公里的拓展区规划,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02.81平方公里,产值达1149亿元。

(二)四至范围

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北抵余庆县构皮滩镇、天文镇,南接雍阳办事处、永和镇,东与猴场镇、永和镇相依,西与玉山镇、中坪镇、建中镇相连。规划区位于瓮安县城北部,含银盏、羊子坪、木老坪片区,规划区南接205省道,北临草塘河,东接305省道,西至道新高速公路(规划),总规划面积约为3852.54公顷。经综合评价,拟规划建设的瓮安工业园区拓展区的主体部分位于县城西北面的原木老坪乡、天文镇和江界河镇之间,同时还包括县城东南面永和镇的洗马区域。根据拓展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三个片区:

木老坪—白泥坝片区:该区域是拓展区的主体部分,总规划积面49.05平方公里左右。

云中片区:该片区处于天文镇云中村,规划区面积约13.63平方公里,拟规划建设为瓮安乌江云中港口物流园区。

洗马片区:该片区位于县城东南面永和镇洗马村,规划面积约4.09平方公里,拟规划建设为拓展区的煤焦化(陶粒)工业小区。

按照上述拓展区规划范围,瓮安工业园区加上拓展区,规划面积从原来的35.04平方公里增加到102.81平方公里。根据工业园区发展需要,本次规划将云中港口物流园区纳入工业园区拓展区统一规划。

(三)管辖范围

开发区设在银盏镇,下辖2个社区、8个村,共180个村民组,14182户54279人,面积19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48.33亩。园区规划面积102.81平方公里,分为轻工业区、综合配套服务区、精细磷化工区、基础磷化工区、煤电磷工业区、煤电铝工业区。

(四)组织机构运行情况 现有编制:307人,实有251人,领导机构有党工委、管委会,党工委领导配置:5人,管委会领导配置:6人,党工委书记由县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主任由县长兼任,管委会副主任4人副处级,2人正科级。直属事业单位12个,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分别为办公室,下设4个科;党群工作部,下设4个科;产业发展局,下设7个科;招商引资局,下设4个科;财政局,下设5个科;规划建设局,下设7个科;城镇综合执法局,下设4个科;农村工作局,下设4个科;社会事业局,下设6个科;政法综治局,下设5个科;政务服务中心,下设4个科;纪工委,下设3个科。12个事业单位均设领导职数一正两副。直属公司1个(兴瓮集团),集团公司下设4个子公司。目前县派出机构1个(公安分局)。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4年度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6亿元,较上年增41.5亿元,增幅44%;工业总产值实现136亿元,较上年增41.5亿元,增幅44%;招商引资180.59亿元,增加70亿元,增幅63.6%,实际到位资金101.5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5300万美元,内资注册资本金35亿元,进出口总额1805.2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3亿元,较上年增4.6亿元,增幅55%;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62个,固定资产投资额71亿元,较上年降12亿元,降幅1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亿,较上年降3亿元,降幅13%,工业项目投入51亿元,较上年降9亿元,降幅16%。

(一)科学定位,精心编制、落实规划

在总规、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对原“一园四区”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三区四园”的总格局,同时,完成了各项专项规划和拓展规划地形图测量;启动了拓展区控规编制工作;开发区总规划编制现正在提请人大审议;完成了拓展区地形电子沙盘制作、轻工安置区修规工作。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的批复》(黔府函[2012]18号)文件精神,《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3-2030)》已经编制完成,并于2013年7月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初审,2014年3月14日通过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黔南州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2014年12月通过了县人大决议,现已对社会公示;瓮安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规划于2013年6月完成编制,于2013年10月通过黔南州商务和粮食局审查(黔南商粮复(2013)19号);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方案已完成编制,于2013年11月经省国土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瓮安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环评于2013年11月编制完成,于2013年12月25日通过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审查(黔环函(2013)701号)。

(二)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

园区已启动道路建设共92.19公里,其中主干道17.43公里,港口大道25.69公里,支线道路49.07公里,现共计完成投资约17亿元,其中2014年完成投资约1.8亿元。

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服务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共计投资约5430万元,银盏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现正在内部装修,共计投资约1552万元,企业服务中心广场已完工。

已建设安置区规划面积22.4万平方米,其中安置A区5096.88平方米已竣工验收,并顺利回迁安置,完成投资约771万元;安置B区(集中安置)规划建设面积约21.7万平方米,共有29栋安置房,其中有17栋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已竣工验收,顺利回迁安置,有3栋完成主体及外装,有3栋完成基础,有2栋验收了但未交房,完成投资约16100万元。安置B区(划地安置)已安置156户,其中135户已建成,21户正在建设中。马鞍山安置区规划划地安置417户,已划地安置417户,相关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尖山安置区规划划地安置80户,已划地安置61户,相关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梨子坪安置区规划划地安置24户,已全部划地安置;芭田安置区一期场平工程完工,二期场平完成85%,已划地安置250户,相关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

一期3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共有19家企业入驻;二期约1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已全面启动建设(包含1、2、3号厂房),其中3号标准化厂房已竣工,2号标准化厂房全部完工,1号标准化厂房主体完成80%,共计完成投资7400万元;珠藏桥标准化厂房已启动建设,基本完成孔桩施工、一区的场平工程,二区的土石方开挖35万立方米;三区总建筑面积69663.6m2,建筑基底面积17691.36m2,完成C块主体4楼、B块主体2楼,A块正在浇筑地梁,共计完成投资13690万元;南部富水桥绿色食品工业园区道路完成1公里第一层沥青铺设,完成展厅主体、外墙干挂及室内吊顶。

钢材市场完成1、2、3、4号楼,并投入使用,厂区道路完成70%,共计完成投资约5000万元。

花都场平工程:1号地块挖方完成,2号地块挖方完成80%,3号地块挖方完成90%,4号地块挖方完成,5号地块挖方完成90%,6号地块还未开挖,7号地块挖方完成10%,8号地块挖方完成80%,挡墙完成200米,完成投资约6000万元。

(三)强化征地拆迁,实现和谐安置

在征地拆迁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使园区建设与农民直接受益高度结合,在充分宣传现有“拆一还一,结构陈新不补差”拆迁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丈量登记――核实――签字认可――公示――打款兑现”的程序履行征地手续,合理规划建设安置区,为失地农民办理“三保”,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到企业就业,切实让被搬迁群众思想上无顾虑、行动上积极支持。将房屋拆迁与安置同步推进,采取货币安置、统建安置、划地安置等多种方式,解决其居住问题。截至2014年底,共征收土地1.45万亩(含荒地与林地),支付4.02亿元;2600余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丈量涉及搬迁房屋2733户,面积27.69万平方米;已搬迁1297户,付款1.93亿元;搬迁坟墓4397座,支付费用686.88万元。

(四)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注重社会效果

按照“招大商、引大资,招好商”的要求,创新和综合运用“筑巢招商、以商招商、集会请商、专业找商、驻点寻商”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派出20名干部,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杭州、贵阳设置联络处,了解当地产业政策,掌握企业投资动向,研究承接产业转移方向。通过加强宣传推介,广泛联络客商,及时反馈信息,发挥“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做到精准招商,有效提高了招商效果,招来了100多个投资项目,协议总投资达474.6亿元,到位资金191.7亿元。其中,贵州金正大、贵州源翼矿业、深圳芭田、杭州锦江、川恒、瓮福、湖北兴发、杭州锦江、贵阳能源和文真铝业等近10个大中型的磷煤铝电一体化企业项目,在产业园区发挥了顶天立地的支撑和龙头带动作用,开发区创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创业的试点工程”,开发区创业园科技孵化服务中心被认定为黔南州第一家省级科技孵化器。

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分别由10名县级干部实施包项目前期谋划、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设管理、项目投产、项目达效的包保联系制度。派25名机关单位干部担任“企业特派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为园区企业排忧解难。形成重视大项目,谋划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服务大项目的氛围,确保78个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按期投产达效。例如,总投资59.6亿元的贵州金正大磷资源循环经济项目,年产20万吨作物专用肥、40万吨水溶性肥料项目相续如期建成投产后,60万吨硝基肥项目也于2014年7月20日正式投产。

(五)推进产教融合,破改企业招工难题

为了解决产业园区招工难题,将县职业学校迁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占地373亩,投资2.5亿元,可容纳学生8000—12000人,作为园区企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已建成投用的新职校,通过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教,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机制,增强了帮助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和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针对性。目前,园区金正大洛泰尔公司已在职校开设8个培训班,培训技术工人500名。园区其他企业也陆续与职校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已为企业提供实用人才2000多人。

(六)创新经营建设模式,建立高效运转机制 1.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

2014年9月,瓮安县、县政府对开发区与银盏镇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将开发区与银盏镇的机构、职能、领导、编制、人员、工作进行整合,解决了开发区与银盏镇各自为政、“两张皮”现象;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小机构、大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推进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

2.通过产城互动和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区城市新区的雏形已经形成

通过规划建设瓮安经济开发区,使瓮安县城形成了“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促进了银盏镇、猴场镇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区域,繁荣了周边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积极化解债务,破解投融资难题

我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等建设负债291,459.18万元,债务形成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年至2014年,债务形成的种类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负债181,595万元,经营性建设负债43,341.18万元,公益性建设项目负债66,523万元。按照融资方式划分,银行贷款39,500万元,非银行融资38,000万元,BT模式融资213,959.18万元。在这次清理债务工作中,园区召开座谈会,作出周密部署和计划,对园区债务清偿作出安排,计划2015年底清偿债务50,000万元,2016年清偿债务100,000万元,2016年以后清偿债务14,145.18万元。2014年已偿还本息1.035亿元。采取的化解措施:

组建专业融资工作小组,完善融资体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精良的融资队伍,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直接牵头负责,园区平台公司负责实施落实。融资工作要有领导负责,要有政策支撑,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

摸清家底,盘活资产。经济开发区政府债务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保障房、安置房等建设,这些资金支出在形成债务的同时,也形成了开发区政府的优良资产,这些资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资产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如果能够很好的盘活这些资产,政府会获得一笔可观的现金流,从而缓解了债务压力。经济开发区应摸清家底,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

推进经济开发区平台公司实体化步伐。加速公司实体化运作,逐步实现有主营业务收入、有盈利能力、有较强融资能力的产业实体发展目标。

申请省政府代为发行市政建设债券融资。地方政府举债可采取政府债券方式。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大力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融资。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使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资,按约定规则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特别目的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政府对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相关责任,不承担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的偿债责任。

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元化方式融资。一是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债券。根据中国证监会下发布的《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扩大公司债的发行主体范围至所有公司制法人,我工业园区内的国有实体企业可考虑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兴瓮实业在完成由城投类公司向实体类公司转型后,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较好的获利能力,可发行公司债券融资,支持园区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券商资管、信托通道、基金子公司等非的。发行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金子公司直投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地产、土地储备、REITS等资产证券化标的等。三是利用金融租赁方式融资。比如以县医院作为融资主体,利用县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等采取售后租回方式融资。四是大力发展“融、投、建”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式融资。即筛选资本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企业,由其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融资工作,利用融到的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五是发行项目收益债融资。一度风光无限的城投债由于受到国发〔2014〕43号的制约,已逐步偃旗息鼓将于2015年底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传统城投债衍生出的项目收益债产品逐渐确立了优势地位,国家发改委等审批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我工业园区内一些自身具备一定收益能力的项目,比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物流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医疗、旅游景区建设等项目,可考虑发行项目收益债融资。六是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鉴于我公司尚处于成立初期,整体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但若拥有或可能拥有某个或某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即可以该部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进行融资,比如:租赁合同债券、污水处理收费权、景区入门凭证、BOT项目回购款、BT项目回购款、信托收益权、写字楼租金收益权、租赁资产、大桥通行收费权、铁路专线运输收费权、土地出让金收益权、水费合同债券、政府债权等。建立地方财政偿债机制。县政府财政部门应通过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等途径,建立财政偿债基金,专项用于各种政府债务的偿还。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与各大银行签订融资合作协议。如国家社保资金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等作抵押,财政作担保,银行可作出大额的融资额度来缓解政府资金困难等方式。

(八)强化土地综合利用,狠抓产业规划与发展

开发区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供地)政策,建区以来挂牌出让的土地301宗,总面积5608亩。开发区四至范围内已供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70%左右,已供土地建成率为80%,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1.08,工业用地综合建筑密度37.8%,投资强度4683.9万元/公顷,产出强度4400万元/公顷。为全面实现瓮安经济开发区的加速发展的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以新型磷化工、特色轻工、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同时推进其他产业规划及发展:一是依托金正大磷化工国家级循环示范基地,启动打造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二是依托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牌子启动打造贵州省1000亿级经济开发区,和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三是完成精细化工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申报及后续工作,努力早日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四是启动将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五是建设入园企业培训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市场、人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培训;六是配合企业建设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积极塑造企业文化;七是结合贵州云电子平台,建设信息瓮安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入驻企业资源共享,争取为企业提供更加广泛与快捷的销售渠道。启动在创业园内建立大型信息展示服务厅,(九)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开发区经济再生能力

期末高新技术企业数9(个),分别是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瓮安县清河堂科技塑业有限公司,上海盛源集团瓮安磷矿有限公司磷系阻燃剂项目、瓮福小野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龙腾磷化公司脱氟磷酸三钙公司,湖北兴发集团龙马磷业公司,杭州锦江铝业有限公司,贵州文真铝业。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个数)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核心区362亩,一期投资3.4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2户,部分企业即将孵化出园,2014年被评为省级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数目7(个),依托金正大公司拥有的科技平台,提高开发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金正大公司拥有,国家缓控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缓控肥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缓控肥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2014年获得贵州省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个,包括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人才培训平台1(个),瓮安产业学院占地250亩,总投资2.5亿元,现有教职员工180人,学员5600人。企业拥有各类专利163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实用新型专利45件,外观设计专利39件,2014年申请获得26件(实用型1件)

三、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用地指标不足。由于土地指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如期落地开工建设;二是商业土地指标很少,规划的商业土地不能挂牌出让,园区无法实现资金积累,因而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2.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量,加之前期建设融入的资金需要逐步偿还,导致资金紧张,缺口大。

3.招商引资入园企业的外向度还不够,利用外资的数量少、规模小;引进战略投资者少及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少;有些签约项目还不够成熟,要么摇摆不定,要么要素还不够配套,导致已签约项目难以顺利落地。4.管理体制不顺。体制创新始终是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现在的开发区是老体制没有摆脱,新体制没有完全建立,在新老体制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核心问题是没有真正把开发区管委会当作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没有让其代表县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与之相联系,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开发区要上项目、搞建设、干事业,必须到处求人,没有自主权、自决权,不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不能编制和实施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控制性详规,不能对招商引资项目发放“一书两证”,均受县相关部门的委托,无形中延长办理时限;不能查处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建筑。二是土地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管委会无权象其他开发区一样收购和储备土地;不能负责区内土地的报批与征用工作;不能与用地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协议和为用地单位代办土地证。三是财税体制不顺。早在2011年,开发区就成立了财政局,建立了一级财政,但税收征管体制却有些乱,没有直接的税收征管主体,均由县国税和地税操纵,导致开发区缺乏主体税源,丧失了“造血”功能,无力筹措招商引资成本。

四、2015年经济发展展望

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及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发挥区镇合一力量,释放集聚要素,集约发展优势;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实现“破融资、强基础、聚人气、促和谐”的总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

——实现招商引资签约资金220亿元以上,落地项目20个以上,到位资金120亿元以上,同比增18.8%; ——实现税收6亿元以上,同比增20%;

——实现工业总产值170亿元以上,同比增2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以上,同比增14.3%; ——新增就业1500人以上,从业人员达10000人以上; ——融入资金5亿元以上,同比增117%; ——基础设施投资在1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同比增19.76%。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破融资,解决资金制约问题。

1、盘活开发区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融入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挂牌出让一批;二是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与民营企业参股合作融资共建园区。

2、采取PPP等多种模式,盘活园区资产,做大做实兴瓮实业公司实体经济,融入资金。

3、创新融资方式。引进专业策划、专业融资团队,以包装项目、打造园中园等方式融资。

4、建立新型银企合作模式,加快落实“黔园通”,积极对接银行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资贷款。

5、千方百计拼抢项目、争取省、州项目资金注入园区建设。

(二)强基础,筑巢引凤促发展。

1、完善规划,为园区建设发展铺好路。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包含用地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系统规划、水系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修建性规划等。完成工业园区拓展区控规,并启动各专项规划。

2、继续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筑好巢。

完成C4路1.4公里、D5路1.6公里、C2路2.5公里、C3路5公里(含5、6号桥梁)、D7路1公里、D4路1.5公里共14.5公里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8、9号桥梁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港口大道1标段道路建设,启动2、3、4标段道路建设,启动拓展区的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完成广州(花都)产业园场平工程及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完成日处理10000吨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日处理5000吨的工业给水厂1座;完成杜仲河水库建设,启动建设塘坎上水库及其他供水设施,确保园区企业的生产用水;确保两座110KV变电站投入使用,完成企业、安置区生产生活用电设施建设。

3、加大招商引资,促使更多好项目入园。

一是走出去、引进来,以小分队招商、委托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引资。

二是以磷煤化工产业为主导,以打造磷化工循环产业基地为目的,从磷煤化工的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进行招商。

三是以花都产业园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以打造省级以及国家级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为目的,从加工制造,特别是特色制造业、轻工制造业进行招商。

四是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以四条高速即将贯通和乌江即将通航为契机,以打造黔中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从物流商贸物业及港口物流业方面进行招商。

确保引进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以上,引进500强企业1个以上;广州(花都)产业园招商落地项目5个以上,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招商落地15个以上。

4、加大对入园项目的服务,促成项目尽快建成。按照“保姆式”的服务理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入园项目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加快推进金正大二期、芭田二期、蒲峰集团粉磨站、诚翔雍江御城、丰安尚山雅居、林栖酒店、广州(花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建设煤电磷锰一体化项目、润滑油生产项目、豐源印刷包装项目、中港物流项目、欣意电缆生产项目、思源学校等项目;实现芭田一期、麒龙城市综合体三期等在建项目的建成投运,确保金正大一期项目及其他建成项目全面投产达效。

5、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各种示范基地。

加强与省州相关部门的对接力度,力争成功申报各类示范基地。一是启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工作;二是积极申报省级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三是力争将瓮安工业园区挤入省级千亿级示范园区培育;四是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四是成功获得精细化工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牌子;五是力争将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到园区兴业发展。

1、整合生态移民、地灾搬迁、公共租赁项目资金,建成2000套市民化工程项目;启动城北客车站、县第六中学(思源学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盟集团、中交集团总部经济办公大楼建设;建成县第二幼儿园并投入使用。

2、启动马鞍山农贸市场及其他专业市场建设;新启动医院、邮政、金融、学校、物流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确保上半年钢材市场全面投入运营。

3、推进安置区建设。全面完成安置B区、尖山安置区和芭田安置区的建设并实现顺利回迁;启动新的安置点建设及安置房的建设。

(四)促和谐,让开发区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1、继续抓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确保项目能按时落地建设;及时兑现征收土地的补偿款,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2、整治环境、创造环境,促建和谐园区。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促和谐,保民生;二是认真落实定期排查、领导包案、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整治玉华矿区秩序,建设和谐矿区。全面启动94户地质灾害隐患的搬迁工作,解决矿区人畜饮水问题和水改旱工程。

3、抓安全生产工作,为园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是事故死亡指标控制“零”死亡。二是推进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职业卫生标准化。三是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四是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故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4、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科技为先导,稳定粮食种植区,保护好基本农田。二是扩大蔬菜、辣椒等种植面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三是巩固种养大户,以点带面壮大畜牧业。四是建好农业项目库,积极申报项目,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抓好烤烟生产工作,确保面积达4800亩以上。六是积极争取实施“一事一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竭力整治乡村环境。七是积极配合县高速办及相关部门,搞好高速公路、银玉矿山公路、环东路(205省道改线)工程建设协调、临时征拆、炮损理赔等工作,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5、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全区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3‰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2‰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1%以上。切实抓好特困群众、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救助工作。抓好全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继续向群众宣传新农合政策,力争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养老院建设。做好全区“三战、老复退、优抚、伤疾”等人员的救助及优抚金的发放,做好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

6、强核心,聚人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一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坚持执行党工委、管委会的议事决策规则。

二是抓干部队伍聚人心。按照“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着力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区(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三是抓好党建惠民生。牢固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理念,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是抓效能建设转作风。切实开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五是抓工青妇配套组织促和谐。以党建带群团为抓手,在全区(镇)企业、学校普遍建立工、青、妇配套组织,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六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教育为先、纠监并举、预防为主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切实把廉政建设摆上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正反警示和廉政提醒教育,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和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重点,落实责任,权责平衡,强化岗位责任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廉政保障机制,加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督力度,严把工程建设廉政关,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对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开发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时,应作科学定位、科学规划。在全县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导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既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又能体现区位优势的发展战略,明确机构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尤其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搞好产业布局,开发区应定位在重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因为沿海地区地价高,劳动力价格相对要贵),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注重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磷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这既能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开发区本身的造血功能,又能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更能改善开发区建设和入园企业建设的软硬环境。

(二)理顺体制、完善职能,深化管理机构改革。体制不顺一直是开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有职无权,职能授权不到位,由于授权不到位,或根本没有授权,致使入区企业规划、报审环节过多,时限过长等,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有些职能部门大局观念淡薄,维护开发区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部门利益作怪,搞部门垄断,办事拖沓、推诿,给外来投资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开发区应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和沿海特区发展经验,采取“管委会”的“准政府”管理模式,引入“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保证开发区精简高效运转,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确保管委会机构和职能到位,管委会可以根据授权行使同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以及社会管理职能,制定开发区的具体发展方针、发展目标、行政管理体制等政策措施。只要是在符合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开发区工作必须特事特办,急事优办,有事先办的原则。

(三)严格用地标准,节约集约用地。把好项目准入关,制定包含建筑物容积率、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等在内的刚性标准体系,并逐步提高用地标准。加强规划控制,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针对不同产业确定差别化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实现平面发展向立体发展转变。对开工率不足、效益低下、税收能力不强的现有企业,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开展闲置土地清查,采取“过期收回、等量置换或退款”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实现“腾笼换鸟”;对开发区内围而不建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坚决清理出园区。搭建开发区土地收储平台,运作开发区建设,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强化产业支持导向,提升开发效益。“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阶段已经过去,要以引进重大项目为主要途径,发挥大项目的“磁场效应”,促进开发区产业集群。重点支持税收贡献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吸纳就业人数多的项目进入园区。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创意、物流等支撑。要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开发区,不断提高开发区产业集群水平。

(五)加强规划引导,实现统筹发展。重新对开发区(包括乡镇工业园区)的规格、规模、产业布局等进行梳理定位。开发区要严格按照全县工业整体布局,按照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关联、功能完善的原则,修订完善开发区整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县政府应统筹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活动,努力完善主导产业链,鼓励产业链上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形成集聚效应。

(六)明确产业功能定位,提高开发区经济再生力。明确开发区管理的产业主导地位,社会管理权责由地方政府负责。能够采用市场化运作的职能交由市场配置,履行好开发、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有关任务。搭建开发区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加强与县职校、县委党校及其它名牌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依托其科技力量创办一批“产学研”基地,作为开发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开发区企业的主体作用,组织引导企业与政府共建公共创新平台或自建研发中心,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通过创新争创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发展水平,使开发区真正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重点区。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 篇7

1. 国外文献研究

John Baffes (2004) 提出印度茶叶企业资金少, 规模小, 不能扩大生产, 因而阻碍企业长期发展;天气状况不好、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企业不能很好发展的原因。Anne Tallontire (2001) 指出, 近年来国际市场准入标准更加严格, 给茶产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技术壁垒, 特别是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茶叶出口。Kasturiratne, Dulekha (2008) , 斯里兰卡茶产业的概况: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 文章阐述了斯里兰卡现有市场策略的不足之处, 以及来自其他国家激烈的竞争导致斯里兰卡茶业的竞争力下降, 并探讨了茶企业生产者如何增强全球竞争力, 不仅仅是通过增加产量和降低价格的方式。Dolan, Catherine S. (2008) , 在迷雾中的发展:肯尼亚茶园的公平贸易, 文章指出经济的全球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产生不公平的竞争, 消费者应购买公平贸易产品, 确保生产商在发展中国家享有同样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重组商品链, 保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内文献研究

李清光 (2012) , 在《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研究》中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是绿茶, 但绿茶的国际市场是以低价出口价格换取的, 茶叶进口国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的茶叶出口;我国以产品营销观念为主, 营销渠道多为企业自身长期积累;私营企业在我国茶叶出口中有很大的贡献。建议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整合企业资源;建立茶叶安全控制体系;加强技术知识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管曦 (2012) , 在《中国茶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以福建为例》一文中提出, 茶叶消费需求的快速转变是茶产业垂直整合的重要拉动力, 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茶叶企业对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参与茶叶企业的垂直整合有助于茶叶种植户过渡成为生态茶园建。王艳妮在《“大时代”视野下茶产业创新研究》一文中, 通过大时代这一时代背景, 以大数据营销为基础, 分析影响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如产业规模、技术等, 提出要注重茶产业的创新, 利用中国茶文化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发展现代农业, 注重产业链的调整升级, 以及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营销模式。

二、黔东南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 基本情况

黔东南州茶区地处云贵高原, 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日照少, 气候温和湿润, 偏酸性的黄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有利于优质茶叶的生产。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建设五大茶产业带, 使黔东南茶产业带茶园面积在2016年发展至70万亩, 主要布局在5个重点县、27个核心乡镇, 其中, 黎平县20万亩、雷山县10万亩、丹寨县10万亩。黔东南茶叶近几年的产量与产值不断增长, 至2013年茶叶总产量3088吨, 比上年增长68.74%, 产值44702万元, 比上年增长22.54%。2013年, 全州茶园面积526500万亩, 其中投产面积271800万亩。全州茶叶生产种植户有24万, 茶企业147家, 其中, 注册茶叶企业4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 重点龙头企业8家。茶叶的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龙井长叶、安吉白茶等, 茶产品省外市场主要以沿海发达城市为主。

2. 发展中的问题

(1) 茶产量低

全国2013年的茶叶产量为193.45万吨, 贵州省茶叶产量8.94万吨, 黔东南茶叶产量3088吨。如此低的产量不仅在省内的茶产量中的占有率低, 在全国的茶产量中更是非常不起眼的比率。显然, 这种现象与黔东南良好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是极不匹配的。

(2) 缺乏龙头企业

黔东南本土的龙头企业有8家, 但是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贵州省2014年评选出的茶叶十大领军企业中, 黔东南没有茶叶企业上榜。同期的评选出的十大本土茶叶企业, 也没有黔东南的茶企业。茶叶作为黔东南州的一大经济作物, 也是本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这一结果极不相称。

(3) 品牌影响力小

在2012年全国品牌评估价值超过1亿元的87个品牌中, 贵州省仅有6个品牌入选, 不包括黔东南的茶叶品牌。雷公山的“银球茶”是贵州省十大名茶之一, 但黔东南很多本土知名品牌的茶叶却在没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茶叶品种结构单一

我国的茶叶品种有六大类, 2012年, 贵州省所产的7.4万吨茶叶中, 绿茶占比达85.1%, 而黔东南州境内所产的绿茶更是超过茶产量的90%以上。品种结构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不适于茶叶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黔东南茶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黔东南州的茶企业几乎都是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茶叶生产商不需要太大的转换成本。供应商不具有价格谈判上的优势, 不具备后向一体化能力, 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茶叶的购买者主要是个体的消费者, 买方集中度不高, 茶叶价格不容易打折扣。茶企按市场定价, 在茶叶鉴定、产品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购买者在议价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3) 新进入者的威胁

茶业行业的高利润率, 吸引了很多潜在的进入者, 但由于茶叶的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工艺独特、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等特点,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进入难度。黔东南州境内独特的土壤、气候资源以及在采摘、加工、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方法, 都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但种植面积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等劣势, 新进入企业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威胁。

(4) 替代品的威胁

茶叶的消费者多为高收入固定群体, 饮茶是生活习惯和文化品质, 削弱了其他饮料作为替代品的威胁。

2. 内部因素分析

总加权分数低于2.5, 表明内部状况处于弱势。

3. 竞争力分析———CPM矩阵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品牌和广告是都匀毛尖、竹叶青企业发展的主要竞争优势, 西湖龙井企业的发展在品牌上表现最佳。

4. SWOT分析

四、黔东南生态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 抓住政策机遇

贵州省把黔东南州当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区, 鼓励退耕还林还草。按照《无公害茶产地环境条件》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政府采取用地优先, 税收代奖等优惠政策, 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激励政策和措施, 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2. 扩大产业规模

2013年, 黔东南州茶园面积52.65万亩, 茶园面积比较小, 应该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力发展茶产业, 争取在2016年黔东南茶叶规模发展到70万亩。2007年下半年, 千道湾和大雾山两家茶叶公司合并重组为安吉千道湾白茶有限公司, 2011年又与晓华茶厂成立了恒盛白茶。黔东南州的茶企大大小小有数百家, 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却少之又少, 要想做大做强茶产业, 就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 强强联合。

3. 打造高知名度的品牌茶叶

早在唐、明、清代, 黔东南州在茶叶的生产上就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出产优质茶叶。一千多年前,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思州茶的名望很高, 而且味道鲜香。近几年来, 黔东南州在茶叶生产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 以政府的名誉组织茶叶的博览会、展销会, 举办茶艺表演等, 建设茶文化展示厅和茶叶博物馆, 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旅游景区等平台, 宣传黔东南茶产品和茶文化, 提升品牌知名度, 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

4. 延长产业链

黔东南依靠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业, 这给茶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个机遇。黔东南州2009年在雷山西江举办了一次大型茶叶展销和品茶活动, 当地毛克翕茶研所及时开发出16种印有“天下西江”的茶叶小包装盒, 并申请注册商标, 同时设立了茶研所茶叶专卖店, 并在旅游景区占据了很大的茶叶市场份额。因此, 黔东南要利用旅游景区, 积极开发打造民族特色茶产品;同时, 将发展茶产业、打造茶文化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 科学规划观光茶园。

由于东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不同, 其饮茶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 黔东南茶产业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求, 茶企应该在茶叶包装上下功夫。同时应该开发茶叶系列的产品, 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摘要:生态茶产业是黔东南州特色产业, 也是其支柱性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茶产业现状的研究, 分析问题原因, 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力求推动黔东南生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黔东南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贵春.黔东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07 (7) .

[2]杨黎, 吴厚道.细品黔东南“三味茶”[N].黔东南日报, 2014年08月27日 (第3版) .

[3]刘苏云.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2) .

[4]王艳妮.“大时代”视野下茶产业创新研究[J].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 2014.

[5]朱颖.基于SPSS的湖南茶叶产业融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通讯, 2013 (2) .

[6]李丽娜.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路径选择及未来趋势[J].农业考古, 2012 (2) .

上一篇:春夜梦回乡诗歌下一篇:五年级英语试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