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2024-05-23

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精选9篇)

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御鑫造园http:///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 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御鑫造园http:///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 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的广场,只有“广”而没有“场”的概念,非常地不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在路口、广场上建大钢雕,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田园风貌还造成了土地利用的浪费。

③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设计中,不能以适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环境景观设计移植到农村,有些设计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建成的环境使农村居民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无论什么样的规划设计,目的都是要为人解决问题,最终来为人服务和使用的,只有符合当地人的需要的规划设计才称得上是好的设计。

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低水平的规划和无规划的建设同样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专业的设计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以及对当地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控制景观风貌的作用。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普遍比城市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认识的错误,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现代的”“好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土的”“不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加之农村的民居建设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就使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

御鑫造园http:///

形式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农民自主建设,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相当混乱,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扎根于农村,虽然对农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水随意的排入河流。

加上对农田的侵占等都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前的某些建设中还出现了填河、挖湖的做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家都有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大量尾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变差,但却没有引起农村居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建设中为了建成城市景观,为了“不露土”,许多的当地植被被砍伐,代之以水泥的硬质铺装。所有的这些都致使当前的农村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

御鑫造园http:///

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篇2

1、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1) 种植规模在云南茶叶主产区中处于领先位置

普洱市茶园总面积318.29万亩, 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39.99万亩 (采摘面积100.05万亩) , 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万亩, 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万亩, 茶树林成活面积42.3万亩, 无性系良种茶园为71.3万亩 (良种率51.5%) , 此外, 全市茶园基本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管理水平。

2) 工业加工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1 099个, 茶叶精加工企业363户 (其中, 普珥茶加工企业208户) , 取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QS) 217户;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达22户。毛茶总产量5.34万吨, 其中:加工普洱茶1.69万吨, 加工名优绿茶0.9万吨。同时, 在木乃河初步形成的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已累计人驻企业40多户。

3) 茶叶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形成了3种普洱市茶叶流通方式:一是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厂家直销、开设专营店或委托代理;二是以“龙生”、茶源广场为代表的专业交易市场进行流通, 销售产品以普洱茶、名优绿茶为主, 全国各地茶商每年聚集茶源广场收购茶原料, 年收购量约占全市产量30%;三是其他散户收购、销售量占全市产量15%。

4) 茶文化推广成效显着

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 被誉为“古茶树 (园) 博物馆”, 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连续举办了多届普洱茶节,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的新平台, 在上海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 组织经贸代表团赴日本、韩国开拓普洱茶市场, 普洱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通过“马帮进京”、“贡茶回归”等重大活动, 借助“上海世博会”, 普洱市和参加世博会的世界各国站在一起, 展销普洱茶产品, 展示了普洱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及普洱茶文化, 推介“科学普洱, 健康人生”的现代健康理念。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茶企业多、散、弱的现状难以改变,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的问题, 产业发展仍处在以销售原料茶为主的初级阶段。目前普洱市重点扶植的茶叶龙头企业12家中, 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仅有云南天士力集团、龙生公司两家, 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专业化分工水平低。一些基地型企业由于承担着保障茶农基本收人的责任, 经营比较困难。

2) 茶园管理不规范, 低效茶园面积比重大, 茶园生态环境差

普洱市的茶叶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 但茶园基地70%分散在农户手中, 企业对茶园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低产低效或高产低效茶园比重大, 低效茶园改造任务很艰巨, 茶园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还存在少数农户在施肥、用药方面不规范。

3) 行业科技水平仍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弱,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0引言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加快林果业发展不仅是林业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林业产业、产品、品质结构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为动力,以拉长林果产业链、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林果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路子,全面提高林业三大效益,逐步实现林纸林板一体化、果品加工经营一体化、苗木生产经营一体化、花卉药材生产销售一体化、森林生态旅游服务经营一体化,推进林果业跨越式发展。

2发展方向和原则

2.1发展方向:依靠科技推动,建设生态网络:调整优化结构,兴办林果产业;坚持林权改革,积极引资引智;坚持依法治林,培育保护并重;美化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2.2遵循原则:一是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一手抓造林绿化,增加林木资源,建设生态屏障;一手抓产业发展,实现高产高效,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依照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发展方向。三是改革的原则。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确保群众植树造林的合法权益。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林业,实施林业招商引资,“谁经营、谁投八、谁受益”。五是科技兴林的原则。坚持科研、引进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新品种。六是依法治林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3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民营林业,推广多种间作形式,不断拉长林果产业链。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4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根据林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林业建设布局按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六大产业进行规划。

4.1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推进林业产业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公开拍卖、租赁、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落实林权制度改革。

4.2林果几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逐步建成门类齐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①林下种养业。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各种间作形式,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等短期收益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②果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同时大力推广保护地栽培等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③种苗业。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色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多元化发展④花卉药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种齐全、特色鲜明、名牌高档,跨地区、跨季节,花卉药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花、鸟、鱼、虫、草、根雕、药材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5主要措施

5.1提高认识,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抓好林果产业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是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争创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需要。

5.2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全面落实林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

5.3抓好基地,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5.4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多方扶持壮大一批、改制重组联合一批、内引外联新建一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办好林果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林果产业体系建设息息相关,是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林业产业的产加销逐步达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越来越多的贸工林一体化的经济组织。

5.5强化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抓好林果良种组培快繁、速生丰产栽培、果品增色提质、加工保鲜、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奶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一、产品简述

1、本产业的简单描述:

创立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推广常州本地奶,不是跟以前的超市经销一条路,突破固有模式,以杯奶外加面包点心这一崭新模式推出,我公司想通过加盟方式,开鲜奶吧,以奶制品,点心面包为主营产品推出市场。

2、机会概述:

鉴于常州鲜奶业的市场尚未开发,随着市场对鲜奶的需求增大,奶业连锁势在必行,可从大学城入手,发展的机会会很大。

3、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在如今奶茶占有90%市场的今天,鲜奶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再曝光的塑化剂及养生的普及大条件下,鲜奶优于奶茶已被普遍认可,但如今常州红梅乳业的市场在众多奶品的竞争下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以通过此方式重获活力。预测一年后红梅乳业又可重新夺回原来的地位。

4、竞争优势:

①市场的空缺:如今市场基本无此类店,大多是清一色奶茶店,我们可以从学生老人下手,在小区,学校附近开连锁,占领市场。

②养生知识的普及:随着各大养生理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鲜奶远远优于奶茶这一事实,再加以推广奶类知识的普及,日后鲜奶产业必定取代奶茶。

③上班族,学生族早晚饭的需要:鲜奶吧配合各式花样的点心,可以解决现在早点时间慢,式样单一的问题,还有丰富的营养,会成为上班族,学生的最爱。

④奶源新鲜:每天进最新鲜的奶,奶业里大家都知道营养价值鲜奶大于常温奶,新鲜可以保证客源,相比较而言,鲜奶与常温奶市民还是乐意喝鲜奶的。

5、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开一家鲜奶加盟店不需要太大的投资,一个10几平米的地方就够了,一年店面费用大概3万元店面费用,加上原材料人员费等,一年固定话费大概5万元左右,第一年预计会亏本,市场开发阶段总会有亏损,一旦“新鲜”,“方便”,“营养”等关于奶吧的字眼深入人心后,随着客流量的增加,盈利会很客观的。

6、提供的利益:

如果跟贵公司合作,可拓展红梅乳业的销路,随着分店的开启,需要的货源越来越多,每个加盟店的开启都可以给予贵公司一定的加盟费,乳品销路一开,我们双方可以互赢。

二、市场调查和分析

这是表明你对市场了解程度的窗口。一定要阐释以下问题:

1、顾客:我们主要推广的顾客是学生与上班族,在学校附近开鲜奶店上学放学都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鲜奶。

2、市场容量和趋势:

目前鲜奶市场容量广阔,在西方国家每个人对鲜奶的要都很大,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形成这一个意识,老早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点还没有彻底的深入人心,伴随着对奶茶的审美疲劳,鲜奶店的出现,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3、竞争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在常州市场开鲜奶吧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超市的常温奶,一直以来常州人喝牛奶的习惯都是去超市买常温奶,这点惯例要突破需要时间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普及牛奶知识,让市民都知道,巴氏消毒奶比常温奶好的现实,这点可以加入常州电视台的美食栏目组进行推广。

常温奶的优势是占据已有市场,方便保存。消毒奶的优势是新鲜,购买方便,配有营养点心可扩展销路。

第二大竞争对手是各大饮品店:目前常州大街小巷的饮品店都只卖奶茶果汁之类的产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除了夏天这一特殊季节,其他季节相对饮品店都可以说是淡季,而鲜奶店则不同,夏季可推出冰奶系列,到了春冬季推出温热牛奶系列,配合特色点心面包的销路,等资本累计足了可以在大学城里搞堂食,给学生一个聊天下棋打牌的休闲场所,当然前提是消费。

4、市场发展的走势:

客观的来说,前期发展鲜奶市场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目前市场大多数还是被奶茶饮品店占据,要打开市场首先要有质量保证,一个良好的固定的口味对于顾客来说非常重要,一旦顾客认准鲜奶店得口味有了与常温奶的比较,就会互互传自然市场就会打开了,其二要有宣传手段,把鲜奶与奶茶、常温奶的对比点通过媒体或者纸质宣传推向大众,随着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外加宣传手段良好的质量,预估通过半年左右的努力,可以开拓出一片鲜奶的市场。

三、营销策略:

1、营销计划:

定价方面:采用三种不同的价位,因为卖的是杯奶分为小、中、大杯适应不同的顾客,小杯

2.5元,中杯4元,大杯6元,也可以一升一升的卖。还可以采取附近2KM送货上门服务,给予一定量的限制,满30元送货上门这样也可以促进销路。

2、促销手段:前期由于要开拓市场,可采取买1送1的手段,对于在附近的居民提供鲜奶会员卡首次充值100元,购买面包点心全部8.5折,奶品不打折直接扣费,也可间接提高货物销量。

3、对于传销人员的奖励措施:前期招收大学生在各大小区门口发宣传资料,尽量做到大多数人能了解我们的鲜奶产品,由于大学生是很廉价的劳动力,发一天传单可以给予60元左右的报酬。

四、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1、关键性的风险

①前期推广过程中生意不会一帆风顺,产品不会卖的很好,牛奶是新鲜产品,关于销售不出奶,奶制品易坏,而导致成本支出亏损。②一旦市场短期打不开,营业额上不去,不能再预订时间内达到应有的盈利甚至亏损导致的店面在短时间内关闭。③与各饮品店产生利益冲突,防止附近饮品店报复性的谣言等。④奶制品在一次偶然的运送过程中变质,有一次的损害到了消费者利益怎么弥补。⑤投资人突然撤资。

2、将如何应付风险和问题(紧急计划)

对于第一点,前期可以适当少进一些奶制品,一天限定额数,根据供求量的变化而变化进货的量,由于是常州本地的奶制品,所以运货很方便,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第二点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短期内可能是开发不出很大的市场,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看重,鲜奶业发展是必然趋势。第三点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品牌,保证奶源的质量,口碑靠的是一如既往的质量。第四点,一旦有顾客喝道变质奶,赠送3天的免费奶以弥补顾客的损失,不能因小失大,因为一次的奶变质而搞臭一个品牌。第五点,如果投资人突然撤资,迅速另找投资人,宁可负债,决不让店面倒下。

五、管理团队

招收具有奶制品知识,有销售奶制品经验的管理人员,招一部分管理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去“一鸣真鲜奶吧”学习管理经验,作为日后开分店的储备人才,因为鲜奶这个产业,一鸣做的很好,所以其经营模式很为重要,我们可以学习来以优质的产品做好常州本地的鲜奶吧。

六、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1、总体的资金需求:总体需求资金7万左右,包括店面费用3.5万元,装修费用1万,设备费用1万,流动资金1万,进货预存费用0.5万。

2、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投资人根据投资的多少入股多少,每个月根据盈利都有分红,产业链做大后,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免费开设加盟店,公司的大小决议投资人都有建议与投票权,投资人可根据情况撤资,保证投资人不会亏本。

3、供货商的利益: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5

(2011-2015)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与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一)、基本现状

河峪乡位于县城西部,驻地河峪村,距县城30公里,东邻箕城镇,南靠云簇镇,西连武乡、祁县,北接西马乡,西北高、东南低,俗称“三滩、三沟、六道梁”,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4535户,12788口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7元。

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33791亩,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高粱为主,其中玉米1.97万亩,杂粮1.36万亩;干水果种植以酥梨、核桃为主,其中酥梨现共发展1500余亩,核桃共发展1000余亩;畜牧生产以笨鸡、牛、羊养殖为主,现有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 1 地。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河峪乡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河峪乡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乡27个行政村中500人以上的村仅有11个,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河峪乡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 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河峪生态旅游乡这个中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区两带三基地”,“一区”即把河峪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两带”即规划建设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和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三基地”即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河峪乡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4、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4.87%,2012-2013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4-2015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1%左右,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干水果产业 酥梨现发展15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前庄、岩良酥梨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酥梨1500亩,实现规模翻番,同时在鱼头、寄子片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核桃种植现发展10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河窳、鱼头等核桃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核桃10000亩,实现种植规模10倍增长。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河峪乡山大坡广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西沟、辉教、后庄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2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寄子笨鸡孵化合作社,规划建设刘家沟笨鸡养殖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河峪乡实际及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1.36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谷子小杂粮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米原谷和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4、休闲观光农业 现岩良村已基本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框架,并对周边村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5年计划在云竹湖沿岸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

(三)、规划布局

1、规划建设“一区”即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是围绕“一山一水”做好山水文章。依托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开发垂钓节及钓鱼大赛的上下游服务项目,以打造游客和选手休息寄居处为突破口,提升云竹湖周边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以假日休闲游为重点,开展季节性强、经营形式灵活、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采摘等农家风情体验类旅游服务项目,以原汁原味的农家吃、住、行、玩吸引太原、榆次等地的都市游客;围绕打造悟云山户外休闲活动基地,探索开发具有悟云山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项目,提高悟云山户外休闲在旅游业界的品味和知名度;二是围绕“一寺一庙”,链接晋中旅游。强抓汾邢高速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将禅山崇圣寺和福祥寺融入到以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主要景点的一小时晋中精品旅游圈;三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扩大河峪的生态优势。以巩固扩大林改成果为抓手,搞好林木管护,实施好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库边绿化四大生态工程,特别是要以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汾邢高速过境段为重点,实施好通道绿化;四是 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和资金,建设旅游开发服务场所及设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硬件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两带”。一是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河峪乡群众有着种植用材林的良好习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10.09%。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力争在五年内使全乡用材林面积翻一番;二是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全乡现有大牲畜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畜牧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乡将严格按照林牧并重、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肉牛、笨鸡养殖。

3、规划建设“三基地”。一是建设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前庄、岩良具有良好的酥梨产业发展基础,优质酥梨面积共有1100余亩。今后五年,我乡将以酥梨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框架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乡干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河峪小米已申请原产地保护认证和ISO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北京、太原等地,下一步我乡将积极依托五福小米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以过硬的质量打造河峪小米品牌;三是建设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寄子、鱼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扶持、科学规划,在调动村民自筹自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干水果、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乡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刘家沟流域治理工程,东清秀—西沟流域治理工程和岩良—圪坨—苍竹沟流域治理工程。

3、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地域、技术标准到市场入口实行严 格的管理控制;二要加大品牌的宣传拓展力度,依托河峪乡的旅游优势,重视和做好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整合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品牌的综合市场效应,综合宣传推介河峪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优势,将河峪系列农产品包装打造成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河峪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区。

4、统筹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汾邢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在鱼头设置出口,鱼头将成为全乡农副产品出境的第一站,也将成为来云竹湖旅游的第一站。围绕建设利用好农副产品出境“第一站”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和物流交通,规划建设以鱼头、河峪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基地和物流基地,帮助本土经营户及外地客商兴建酥梨、小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乡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篇6

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宪法赋予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一直由原各级计划、现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具体管理。尤其是中期规划(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为主的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传统内容上,该规划包括拟订发展目标与方针,确定战略布局与任务。主要问题是,发展规划的长期指导性与空间指导性均不够。目前,五年规划还只是纲要,真正的长期规划(10年以上)还从未编制与实施过。这导致了“声明”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同级其他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引导与基础。

2、城乡规划、199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以及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中明确:“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建设部《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出台:。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范围仅限于市区,而对郊区、城郊结合部未纳入规划区范围。二是缺乏从区域空间,大尺度空间范围自上而下式的发展规划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三是规划的专业技术性过强而公共性、综合性不足。由于受编制方式的局限,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束缚,城市规划还时常停留在单纯的工程技术工作层面上,还未上升为政府表述空间发展政策的过程和手段。

针对上述缺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正从两个途径予以弥补。一个途径是突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阶段编制体系,推行“概念性规划”(concept planning)。二是推行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建设部正在着力推动两个层次的区域规划。一是较大空间尺度跨市域的区域规划。针对特定需要在较高区域层次进行协调的地区展开规划。如《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镇群战略规划》等。二是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部非常强调城镇体系规划“要讲求战略性,要加强战略研究……突出整体性、综合性,虽然以空间问题为主,但是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必须有前瞻性”。

应该说,城乡规划在保持原有专业性和较强执行约束的同时,已经注意到规划在某些方面上的不足,正加紧在扩展内容、将触角伸向四周,对发展规划的地位是一个大的威胁。

3、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国土部门的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实质是国土资源规划的一个种类。1999年4月2日国办发[1999]34号文,要求全国各省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1999年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到2001年2月批准拉萨市规划,需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已全部批准实施。目前来看,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比较侧重于对耕地保护的规划,而对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工业化推进的不平衡带来建设用地需求的不平衡是考虑不足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限制了发展。

综上可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下,三大类规划依据其内在逻辑正在自我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正朝完善发展目标与强化空间指导性方向发展,但集长期性、战略性、综合性、空间性于一体的长期发展规划尚缺位,这是导致规划体系缺乏龙头规划指导的直接根源,也是导致各部门规划追求自成体系的一个诱因。城乡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的规划,除了强化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管制作用外,更在朝着增强综合性、战略性方向演变,体现了规划本身的演进要求,但从根本上讲,也是缺乏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所致。这种客观需求的“供给不足”,是规划实践诸种混乱现象之根源。这类具备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空间性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需要由掌握大量经济社会信息并且调控资源配置的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这应是改进规划体系最紧要的任务。作为国务院最大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浅谈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篇7

一、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这两者在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部门、规划时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乡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二、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乡规划,城乡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乡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乡规划。第三,做到多元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乡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籌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四、走集约型的城乡建设道路

城乡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乡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乡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乡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乡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乡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乡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乡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篇8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05-2010年全区农业发展区域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

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市茶产业发展规划 篇9

一、规划概况

1、项目背景

云浮市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面积为7779.1平方公里,呈现“八山一水一田”的生态格局。2010年,云浮总人口有245.44万,城市化率为52%,GDP394.27亿元,人均GDP1611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40.4:33.7,财政收入23.54亿元。下辖云城区、云安县、新兴县、郁南县,代管罗定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创造中国增长的奇迹,但出现“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仍然不平衡”的矛盾。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市规划要为国家战略服务,通过规划转型为国家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

云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梧高速的全线通车,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迅速发展以及南广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云浮传统的发展条件。珠三角模式在云浮走不通,云浮需要转变过往单纯强调招商引资、追求投资和地区产值增长的发展,结合当地生产要素禀赋的特点发展经济。

人居环境科学为在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与实验的框架。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在云浮进行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编制此次规划。

2、项目回顾

云浮市在2009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居环境为理论依据,编制了《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该规划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在城乡、区域的空间平台上统筹生产组织、空间布局和制度安排,做到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相互匹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区域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基于《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云浮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居环境的实验。• • • •

2011年8月25日,中共云浮市委、云浮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暨《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研讨会,研讨会对《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包括三位院士在内的专家们认为《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内容创新、资料详实,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对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编制的探索,云浮的实践不但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实验,将为后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完成了以“同城化”为思想的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纲要。开展了云安县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和实践。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领。

实施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规划审批委员会。

3、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1)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 在认识论上,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通过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 在方法论上,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解决社会与环境的空间矛盾。

(2)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 • • • 探索理想空间模式——市域空间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机制——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构建基本单元——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行动指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图1:人居环境科学的实验框架

(3)本次统筹规划的特点 • • • • • 以人居环境理论为规划指导思想 对理想空间模式的探讨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 以人为本,共同缔造 政策体系

二、云浮城乡发展愿景

云浮城乡发展愿景包括三个方面:发展定位、城乡理想空间结构、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云浮未来将成为: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1、发展定位

特色云浮、创业之城

建设繁荣、和谐、主业突出、适合创业的城市。继承云浮企业家传统,发挥“两个南瓜”的优秀创业精神,推动云浮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图2:云浮农民企业家赠送省委书记汪洋两个南瓜

魅力云浮、精品之城

建设城乡和谐的精品城市,打造充分体现云浮特色、山水相映、生态优美、精巧雅致的城市。城乡建设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反映云浮岭南地域特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图3:山城相映的云浮城区

生态云浮、宜居之城

保持山区城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以主体功能扩展的思想,明确各类非建设用地保护主体,严守城市发展生态绿线;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生活品质,营造城乡融合、生态环境优越的城乡生活环境。

图4:云浮蟠龙天湖广场

祥和云浮、幸福之城

充分发挥云浮山水景观特点,美好环境与宜人居住融为一体;发扬六祖禅宗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优良文化传统,为云浮市民提供永远的精神家园。

图5:新兴国恩寺

2、城乡理想空间结构

结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历史城镇发展廊道和现代城镇发展廊道,构建“井”字形的城乡空间结构。

图6:云浮理想城乡空间结构图

3、城乡空间发展布局(1)空间发展模式

云浮城乡人居建设强调“因地制宜”、“顺理成章”,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格局,人工与自然“天人合一”。未来云浮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

(2)井”字形交通轴线

形成“井”字形的快速路网格局:东西向广梧高速(广云高速)、东西向漳玉高速(深罗高速、江罗高速)、南北向汕湛高速和云罗高速(罗阳高速)四条对外交通干道,构建快速交通框架。

(3)两条东西向的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图7:云浮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图

三、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1、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1)交通一体化战略 东接西联融入珠三角

图8:广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网格局图

构建南北通道跨江入海

图9:广东西部城镇发展历史格局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图10:云浮公路总体布局(2)产业一体化战略

按照“云浮资源-珠三角市场”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发展新型工业

依托交通节点,提升服务型经济

图11:“合作组织+农户”标准模式

2、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

构建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将塑造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即中心城区、郁南中心区以及南江口镇区。

图12:西江南岸城镇发展走廊

建设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将形成三大重点发展地区,分别是罗定—华石、镇安—石城、新兴—簕竹地区。

图13:深罗沿线城镇发展走廊

3、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1)统筹资源环境,形成合理开发空间

图14: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区图

(2)维护良好生态格局,塑造宜居环境

图15:云浮生态格局图

4、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1)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

强化区域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打造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

图16:六祖禅宗文化旅游生态镇空间示意图

(2)建立完善的县—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尊重历史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对服务中心分布进行调整,形成完善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四级服务中心。

图17: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图

四、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

(1)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内涵

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实现市域空间发展规划,探索理想城市模式的策略机制。以县域经济为发展主体,强调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县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对镇一级的发展主体功能的确定,并从政府的考核机制、财政机制等方面进行保障,实质是把空间主体功能和实施主体有机的匹配起来,在空间上实现了“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在实施的主体上实现了“让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在空间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之间建立起政策保障机制。

(2)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

图18:云浮县域主体功能区拓展总图

2、县域主体功能扩展规划

(1)云城区 定位:以城市综合服务为主导,以国际化石材商贸为特色,具有很强集聚能力的高品质城市化地区。

图19:云城区主体功能扩展图

(2)云安县

定位: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港口物流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

图20:云安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罗定市

定位: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南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21:罗定市主体功能扩展图

(4)新兴县

定位:以规模化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集群为特色,具有国际地位的六祖禅宗文化和旅游地区。

图22:新兴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5)郁南县

定位:以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特色工业为主导的区域商贸中心和滨江宜居绿城。

图23:郁南县主体功能扩展图

3、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配套政策

云浮市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以财政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基础的配套政策体系。

五、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1、建设完整社区的意义

(1)“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单元

“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以基层居民切身利益为基点,以硬件完善、软件优秀、内涵丰富的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对人的基本关怀和社会公平与团结的维护为手段,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2)“完整社区”对云浮的意义

作为珠三角外围城市,云浮当前面临城镇人口老龄化、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农村空心化三大现象,城乡基层社区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完整社区建设是云浮应对上述三大问题的重要措施。“完整社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人口特征进行相关的配套建设,通过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具有云浮特色的完整社区,构建和谐社会。

图24:邻里单元示意图

2、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1)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城市社区 • 加强对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关注,重视老年人、外来工和青少年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配备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外来工培训与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医院。• 完善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常规配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托儿所、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邮政所、肉菜市场等。• • 从人口分布和居民日常需求出发,以社区为单位确定各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管理体制,引入社会运营或购买服务等新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方式。

乡村社区 • 重点照顾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加强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怀,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村社区以镇为单位建设养老院、儿童教育关怀中心和中学,以村为单位建设老人服务点、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青少年文化娱乐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常规配备上加大村文化室、村委会、治安点、村活动中心和垃圾收集点的普及力度,确保农村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2)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社会管理体系

城市社区 • •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建设。

推进城市社区的组织改革。将退休干部、社区党员作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组织管理,发动社区群众对社区进行共管共建。• 加强社区组织凝聚力和管理组织的公信力。

图25: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乡村社区 • • 推进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的改革。以发展带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图26: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3)塑造优质的城乡社区空间

城市社区 •

小节点塑造:可以把小节点选址在可达性和安全性高,充分利用社区边角地的位置。建造材料以本土特色材料为宜,如石材、木材和竹子。• • • • 道路与流水设计:房地产社区根据人车分流理念组织交通。开放空间布置:应系统布置城市、片区、社区广场。

围栏与隔断建设:使用本土材料如石材、木材或砖块打造不同类型的空间隔断。

标志物设计:利用本地文化题材创作社区雕塑,将以雕塑为中心的小空间打造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中心。

图26: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乡村社区 •

小节点塑造:乡村社区的小节点可与村内大树和风水塘结合,也可以结合农村本地材质和地形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空间。• 道路设计与山坑水利用:乡村道路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以渗水性材料作为铺地材料,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综合利用天然水道和水体。• 围栏建设:可使用乡村本土材料来建造围栏,将溪流和村庄进行自然的隔离,既保护村庄的安全,也增添乡村景观色彩。

• 乡村中心塑造:应利用村庄榕树、宗祠等传统空间打造核心景观,构建乡村民众心理标识,增强认同感。

图27:优质城乡社区空间

(4)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城市社区 •

社区道路建设。以社区绿道为主要载体,完善社区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交通设施,减少机动车对步行的影响,提高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感。

乡村社区 • • 社区道路建设。提高市域公路网密度,提高乡村社区的可达性;推进市域绿道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通过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垃圾分拣和路无浮土、墙无残壁的“三分两无”优化村庄环境;建立符合本村经济条件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

(5)保护传统文化,营造地方感

城市社区 • 保护历史建筑,增强城镇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对代表本地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建筑要加强保护;在旧城区的改造中,应注意保留传统街道。• 地方节庆属于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应对节庆内涵进行挖掘,通过节庆活动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对优秀民间艺术如禾楼舞、石艺和手指画等要注重延续。

图28:传统文化节庆

乡村社区 • 社区建设应注意村落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保护好山塘、水塘、风水塘、河流和山脉等自然要素;可改造宗祠、宗祠前广场等传统空间作为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村内建筑的建设应尊重本土模式,将锅耳墙、广船脊等建筑符号融入建筑、景观设计。延续农村的传统节日与活动,增强村民归属感。

六、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人居环境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核心是政府发动、群众参与下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行为。在认识论上是“城市即人民”,群众是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互动的主体和纽带。在方法论上是发扬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传统,建立一套动员——激励——保障政策,通过社会组织的建设使群众自觉的参与到美好环境建设,通过美好环境的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

1、行动纲要的框架

云浮市从2010年就提出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成为落实《云浮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纲领,2011年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框架体系:(1)工作目标

让发展惠及群众。

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要求。通过开展宜居城市建设,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状况,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让生态促进经济。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低碳经济,通过良好生态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让服务覆盖城乡。

缩少城乡差距,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学校和医院改造,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参与铸就和谐。

通过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凝聚民智,树立云浮人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的共同成长,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2)工作原则

群众参与为核心。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社会互动,以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程度评判各项工作,让群众在参与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育精神为根本。

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管”的精神和社会价值体系,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共同成长。

奖励优秀为动力。

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程度较高的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让其优先选择“以奖代补”项目,“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以调动群众参与和自发推进的积极性。

项目带动为载体。

借助“以奖代补”项目这一载体,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部门单位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和群众自发推进的主体精神。

统筹推进为方法。

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为抓手,与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与实施“十大幸福计划”、“十大发展工程”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3)工作内容

结合自身山水特色,营造宜居城乡环境。• 充分依托云浮亚热带气候优势,引导运用首层架空、建设骑楼、冷巷及天井等传统亚热带建筑物的设计手法,推广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启动“显山露水”工程,推进山水特色城市建设,引导和鼓励市民进行屋顶及阳台绿化美化改造。• • 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带动市民开展健康活动。

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为依托,科学布局市民活动场所,增设绿色开敞空间。

均等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以市教育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网点布局,促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以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县、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村(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 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水保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循环生态低碳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积极实施能源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循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

环经济工程,推动石材、不锈钢制品、硫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

借助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 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拨”政策,激发村(居)民参与热情。

以塑造现代公民为目标,强化群众自我教育,培育“自主、自强、合作”的精神,提高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化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引导低碳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群众的综合素质。• 通过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良好平台。通过市民评审团、市民调查群、公众论坛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汇聚民智,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 通过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引导有序的村(居)民自治,增强村(居)委的凝聚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保障政策

(1)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细化各级责任。

各县(市、区)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定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各级的责任,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分工到位、推进到位。

部门间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规划部门负责指导、组织编制和审查相关的详细规划,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发改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立项,产业政策制定;国土部门负责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等用地手续;建设部门负责房屋的拆迁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监管;市财政、税务、监察、审计、农业、社保、环保、林业、文化、城管、公安、金融等相关部门通过积极配合,有效保证了公共缔造行动的开展。

强化绩效考核,形成制度激励。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行动纲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通过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对各相关部门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群众激励

以分类施策为基础,发动群众参与。

把全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分为自强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类,在所在镇(街)、建制村、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进行公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

通过“以奖代补”制度设计鼓励群众参与积极性,从部门资金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扩充“以奖代补”资金来源。

以培训提高为切入,引导群众参与。

以市、各县(市、区)委党校为主阵地,分级开展专题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组织现场参观学习和谐宜居村建设等方式,以生动事例和事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年度考评为手段,激励群众参与。

制定年度考核标准,每年年底对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群众参与度进行考核。,提升农村整体管理水平。

3、相关政策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云浮市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协调委员会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 “以奖代补”项目操作指引》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浮市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基础分类评定细则的通知 •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上一篇:物质化学性质总结下一篇:农行XXX县支行客户经理***同志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