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2024-05-17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共8篇)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1

犍县龙镇新村2017年产业扶贫规划

龙镇新村位于龙镇西面,距集镇4公里,辖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14个村民小组,645户1802人,其中党员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015年末贫困人口102人,2016年减贫计划53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亩,林地2850亩,村组主要道路28.9公里,其中硬化路面13.7公里,未硬化15.2公里。

新村属传统农业区,主要增收产业:种植业以林竹、茶叶、柑橘为主,养殖业以猪、鸡、鱼为主,其它为外出务工。因修建翻身水库淹没耕地,加上人口移民搬迁,造成人均耕地较少、交通不便利。无观光休闲旅游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经济总量在全镇19个村中靠后,属县列贫困村。

按照脱贫计划,2014年脱贫户7户25人,2015年脱贫18户46人,2016年脱贫20户48人,2017年预脱贫9户31人,2018年预脱贫7户22人。

根据扶贫工作方案总体要求,驻村扶贫工作组与新村“两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计划”适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走访有关农户,了解村民的情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为尽快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致富需求,结合当前与中长期发展实际情况,特

2、成立专业合作社。结合新村实际情况和帮扶对象发展愿望,拟成立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柑橘专业合作社,通过专合组织的指导、督促和推动,在种植、管理、销售等产业链条上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实现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结合在外务工人员出资出力,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积极外出参观学习,引进名特优品种,在发展起点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3、稳定种养产业。大力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培训,着力培养种养殖致富能手,努力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发挥种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种养殖业发展引进项目资金,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问题。计划发展适度规模养禽户(蛋鸡、跑山鸡)8户,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2户,水产养殖户4户,示范带动全村种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一七年一月十日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2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哪些人”更精准

《规划》明确,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从迁出区域看,主要包括四类地区:一是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这类因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6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32.2%。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这些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6%;三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这类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34.7%。四是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这些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1.6%。从地区分布看,西部12省(区、市)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664万人,占67.7%;中部6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296万人,占30.2%;东部河北、吉林、山东、福建4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21万人,占2.1%。从政策区域看,搬迁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其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72%;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12%;其他地区占16%。此外,考虑到迁出区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还有部分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非建档立卡人口需要实施同步搬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计划安排实施同步搬迁人口600多万人。同步搬迁人口可与建档立卡人口共享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不享受中央相关住房建设补助资金。

围绕脱贫目标选择安置点,“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在前期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数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3.6%。在集中安置人口中,依托中心村或交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的占39%,在周边县、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的占15%,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安置区集中安置的占37%,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占5%,其他集中安置方式占4%。《规划》还明确要求,对于集中安置规模超过200户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应对选址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保基本防负债,“建什么房子”更明确

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强调,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这要作为一条红线,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同时,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住房质量和安全。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应统一规划,工程实施可采取统建、自建、代建等方式进行。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的,地方政府可酌情采取回购符合面积控制标准的城镇商品住房的方式,但不得回购公租房、廉租房等国家已补助投资建设的住房。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安置规划及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配套等建设要符合乡村旅游特色,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实际需求,促进安置区与景区和谐统一。《规划》还明确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安置区道路约11万公里、铺设饮水管网约14万公里、供配电网约12万公里,学校及幼儿园约1600万平方米、卫生室约570万平方米、其他村级服务设施约2500万平方米等内容。

创新投融资模式,“钱从哪里来”有保障

《规划》根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建设投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约9500亿元。为充分保障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规划》明确了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的资金筹措来源,其中,除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外,首次引入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大大拓宽了资金渠道。一是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2016年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二是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500亿元。目前已切块下达相关省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在分批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三是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目前各地已发行635亿元,支付到项目181.6亿元。四是安排低成本长期贷款总规模3400多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投放,中央财政对贷款给予适当贴息。五是由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自筹约300亿元。目的是体现扶贫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家园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光荣脱贫。此外,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同步搬迁的600多万人住房建设资金,以及迁出区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其他投资共计约3500亿元,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统筹本级财力和相关渠道资金、动员搬迁群众自筹予以解决。

考虑到除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无偿使用以外,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都需要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偿还。为此,《规划》创新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模式,明确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省级政府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并向其购买服务,通过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地方政府债、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等资金,统一偿还相关债务;市(县)项目实施主体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省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投融资主体还贷。

因人施策促增收,“搬后怎么脱贫”更清晰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规划》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有业可就、实现稳定脱贫。《规划》还提出了促进搬迁人口脱贫的五条路径:一是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通过采取补贴补助、技术服务、信息发布、示范带动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搬迁农户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高效养殖、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脱贫。二是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强搬迁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劳务输出工作,促进搬迁就业脱贫。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扶持搬迁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促进脱贫。四是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方式,通过将资产量化到贫困人口,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带动脱贫。五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搬迁对象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范围,通过政策兜底脱贫。

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 篇3

交通部近日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将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场站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高和运输服务保障提升等八大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建设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力争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解决贫困地区2.45万个建制村、2.1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等等。

“十三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扶贫的首要任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是交通扶贫的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交通扶贫的迫切要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

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行动》提出,未来3年,中国每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行动》设计了“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行动》还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合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8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等,实现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

《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企业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加强质量品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措施,全面管控生产经营成本,积极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新空间。为此,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将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总结推广等活动,加强示范推广。同时,还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对照标杆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加以改进。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5

(2016-2018年)

一、村情简介

碧痕镇新坪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东邻东风村,南接箐口,西接新庄村,北抵碧痕村。国土面积2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9.62亩,林地面积1350亩、退耕还林6000亩。新坪村辖19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其中3个为苗族自然村寨。全村1402户,6385人,其中贫困户346户1183人,居住着汉族、苗族、黎族等多种民族。全村劳动力3268人,外出务工1900余人。新坪村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能资源较好,年均日照时数147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05.26千米/cm,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C,总降水量在1500—1650毫米之间,无霜期约325天。合适发展山地农业、主要农作物以水稻、薏仁米、玉米、蔬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薏仁米、烤烟为主。

二、贫困现状

1、贫困现状:全村共1402户,6385人,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户346户1183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8.53%,其中一般贫困户200户828人,低保贫困户46户175人,政府兜底的“两无”人员共计100户180人,整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村组一个(大坪地组),涉及农户46户169人,其中贫困户19户76人。

2、致贫原因: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科技意识淡薄,缺技术和生产资金投入,导致广种薄收;加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陈旧,发展观念保守,难以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力脱贫,尤其是部分高龄老人、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基本上靠政府兜底保障。

三、产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新坪村现有小学2所(新庄坪小学、大梨树小学),卫生室1所,党员活动室1座,安全饮水池覆盖900户3528人,碧 箐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10公里,通组公路14公里。已投入196万元将团结一组89户小康房进行改建,已投入140万元对戈庄组至干河组7km排洪渠改建,已投入300万元建设干河组经半坡、小寨至东风村固路组以工代赈通村路。近年来,上级政府不断加强对新坪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接下来将通过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贫困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计划到2020年之前全村实现小康路、小康房、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

2、产业资源:现已在干河、新立、兴合、大坪地、戈庄、民族、先锋、兴猛、上马场一

二、杉树林等11个组种植核桃4800亩、养鸡2.5万羽;在戈庄、兴猛、民族、先锋4个组种植脱毒马铃薯349亩;在杉树林、团结二2个组种植茶叶1000亩;在杉树林组养羊121只;在上马场一

二、新庄坪、杉树林、干河、祭山林、小寨、新立、兴合等9个村民组规范化种植糯薏仁米4000亩。

四、大棚蔬菜产业扶贫规划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需要。农业是我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大棚蔬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速力度,优化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渠道,且可行成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降低脱贫人口的返贫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了农户增收渠道单

一、收入低下的局面,是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2)实现我村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基础差,粮食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少,生活困难。大棚蔬菜产业项目实施后,将促进部门资金的整合,加大产业区道路、水利投入力度,带动交通运输、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行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提高我村综合生 产实力,达到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气候生态优势

项目区碧痕镇新坪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64.7小时,属全省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日均气温稳定,有效积温为4962.4~6970.9℃;≥10℃积温为4000~6250℃;无霜期28l~34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15.3毫米,其中4—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年季间变化不大,雨热同季,降水量较稳定,土壤以壤土或冲积砂壤土为主,PH值5.5~6.5,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达1.93%~2.68%,排灌条件较好,无“三废”污染,富含磷、钾,项目区地处河流域两岸,水资源丰富,项目区位于交通十分便利,为产品外运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着发展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诸多有利条件,是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最佳理想区域。

(2)品质优势

新坪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热、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又有显著的垂直差异。海拔低,冬无严寒,无霜期28l~348天,年均温152℃,≥10℃的积温为4000~6250℃,独特的气候条件铸就了新坪村蔬菜产品的优越品质。

新坪村各种地貌交错分布,海拔高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自然生态优越,病虫害发生较少且容易防治,农药用量少;以农家肥为主的施肥传统,化肥用量相对少;无工业、城市“三废”,生态条件好,水土清洁,空气清新,蔬菜品质好,十分有利于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的生产。

3、项目市场分析(1)本地目标市场分析

我镇蔬菜产品项目市场有晴隆县城、周边的大厂镇、沙子镇及周边中小学食堂等。

另外,全国灾害气候频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运输流通费用的增加、种植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导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被挤压,各地大中城市自给力逐渐下降,而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趋多元化蔬菜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4、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年度及投资计划:项目拟在新坪村实施占地100亩新修100个大棚蔬菜产业。项目优先补助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地块,补助标准为2.5万元/亩。

年度投资计划:2016年,新建5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2017年,完成10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冷库开始正常运行。2018年,完成相关基地认证工作,拓展市场,确保年度销售目标。

5、项目投资概算及扶贫模式:

(1)项目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大棚蔬菜基地建设100亩、投资250万元。项目计算依据参考近年市场价格。

项目申请上级部门专项扶贫资金250万元,采取政府组织实施,业务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晴隆县碧痕镇康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把种植家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由合作社通过分级、包装后,与各地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进行对接销售。

5、项目避险能力

(1)市场风险防范:一是专业合作社牵头,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二是积极发展企业龙头带动效益,拓宽产品销路,创建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2)技术风险防范:增强科技意识,加强技术培训,拟聘请省农科院、州农委及相关农业科研部门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根据不同管理季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彻底撑握种植、管理技术,避免了因技术不到位造成管理不善。(3)自然灾害防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防雹炮点,增强抵御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能力。

6、扶贫效益分析(1)扶贫效益

蔬菜大棚建成以后将带动115户贫困户增产增收,初步估算每亩每年将增收5000元。同时,大棚建成以后一是将有效地“避雨延秋”,避免蔬菜减产,提质保量,延长上市时间,赢得市场机遇和利润;二是蔬菜产业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保证蔬菜品质和食品安全,增强我村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种植技术改良将有效提高蔬菜亩产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直接扶持115户农户,还带动周边农500户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推进我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建立高效、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现代化农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素质和产业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其他滞后乡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6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区、市),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规划除序言外,分12章55节。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十年指导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了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生物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大幅增强;生态建设获得重大进展,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确定了今后时期的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产业发展;三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五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六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按照“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解决最困难地区、最困难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扶持政策包括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帮扶政策、人才政策及对重点群体扶持等。

广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7市35个县(区),分别是南宁市的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柳州市的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桂林市的龙胜县、资源县;百色市的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县, 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河池市的凤山县、东兰县、罗城县、环江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来宾市的忻城县;崇左市的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这些县(区)集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库区于一体,既是矿产、水能、旅游、农林产品、民族文化等资源富集地区,又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难度大的地区。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扶贫开发,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切实改变落后面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确保与全区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篇7

广东省近日下发文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明确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1 4个地级市和江门恩平市共8 3个县 (市、区) 的3 4 0 9个贫困村, 以及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 5 0 0元 (含1 5 0 0元) 的6 5 5 1 4 3户贫困农户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措施。

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 每一户贫困户都要有责任人挂钩联系, 每一贫困村每一贫困户都要有具体发展规划和脱贫措施, 有扶贫任务的党委、政府和单位领导是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责任主体, 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派出挂村挂户承担具体扶持任务的干部职工也是责任人。定点帮扶单位于9月底落实挂村挂户责任人, 并由县级扶贫办公室登记造册, 报广东省扶贫办公室备案。

据悉, 广东省将建立动态档案, 完善扶贫信息化管理。粤西北欠发达地区按照上报广东省扶贫办的贫困村、贫困户数字, 由所在的市县扶贫办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资料信息逐村逐户登记造册, 录入电脑, 做到户有卡、村有册, 实行电脑管理。同时还会建立帮扶台帐。

此外, 广东省将建立覆盖全省的扶贫信息网, 市县建立独立的扶贫网站或利用当地政府网构建扶贫信息平台, 与广东省扶贫信息网链接, 1 0月底前实现网上查询。

这位负责人说, 广东省扶贫工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扶持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 以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让每一贫困户学会至少一门种养技术活手工加工技术等, 以达到使被帮扶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业主, 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融合促发展扶贫攻坚奔小康 篇8

建基地、扶贫攻坚糯稻成了摇钱树

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大竹县月华、石河、双拱、朝阳、清水、柏家、柏林、庙坝、文星、欧家等22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3万户农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在糯稻产业发展中,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确保特困户、残疾人户、贫困户及广大基地农户获得稳定、良好的收益。一是狠抓糯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糯稻基地进行科学规划,把建设糯稻基地和组织农户成片规模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基地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无偿补助;二是产前抓技术培训,签订糯稻种植收购合同。公司向农户无偿提供优质糯稻种子和育秧农膜等生产资料。组织县农技中心和乡农技人员为主的科技帮扶队伍,对糯稻基地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三是产中抓技术指导。由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角,指导农户做好选种、育种、施肥、植保、灌溉、土壤改良、水利设施改扩建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确保糯稻高产优质 ;四是产后抓收割、收购。在收割期间成立小分队用收割机无偿帮助特困户、残疾人户、贫困户及种植大户抢收糯稻。派员派车帮助农户运粮,对特困户、残疾人户、贫困户实行上门收购,减轻农户运输负担。严格履行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就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就按高于市场价的5%收购。五是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在基地建设中,不仅是无偿提供种子、农膜、技术,而且对基地农户,特别是困难户实行机收补助:1、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特困户、残疾人机器收割补助机收费的标准为:由公司全部承担收割费,即免费帮助收割。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农户机器收割补助的标准为:每亩50元。2、对散户种植糯稻基地内的特困户、残疾人机器收割补助标准为:每亩补助50元。3、对基地内村委会发展糯稻工作经费的标准为:每亩20元。六是宁让公司亏,也不让农民亏。2015年,部分村社因自然灾害影响,少数糯稻颗粒不饱满、色泽较差、质量不好,按照收购合同,公司可以拒收。但是:宁肯让公司亏,也绝不让农民亏,公司仍然按照合同订单保护价予以收购,并将按订单保护价收购的色泽差、不饱满的糯米,低价卖给其他饲料厂家,每吨亏300多元,此举,确保了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更进一步完善了农户利益联结机制。10万亩优质糯稻基地农户年实现糯米收入达2.3亿元,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户平增加纯收入2200元,人平增收650元,农户高兴地说:“醪糟架起致富桥、糯稻成了摇钱树”。

育名牌、技术创新醪糟架起致富桥

醪糟系大竹传统土特产品,为弘扬大竹醪糟传统饮食文化,实现传统产品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公司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开发传统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强做响东汉醪糟品牌。公司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和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进行强强合作,在原传统醪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东汉”牌玻瓶醪糟、易拉罐原汁型醪糟、饮料型醪糟、原窝原汁醪糟、真空杯醪糟、糯米粉,汤圆心子,米汁饮品、灯影豆干,“老妈坊”免煮汤圆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的系列产品,成功解决了保质保鲜难题。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始终紧贴市场需求坚持科技创新走向世界,产品注重特色化、精准化、定制化。先后与四川农大、省农科院、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技术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投重金395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研制开发的全国首条万吨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无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达到了安全卫生、节能降耗、提速增效的目标。2001年通过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获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3年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005年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公司醪糟酿造技艺,获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新产品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其工艺属国内首创。投资6800万元建设的“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2015年12月正式生产,糯米粉生产能力新增3万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糯米粉生产加工基地企业。

适应新常态开发新产品,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走强强联合、多元发展之路。在现有醪糟、糯米粉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的系列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公司先后与重庆德庄农业开发公司、成都酒立坊食品有限公司、台湾海霸王、河南黄国粮油等大集团、大公司强强合作,研发生产的德庄米酒已在德庄公司全国500多家分公司上市销售。为成都酒立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摇摇米”清汁饮料,已投放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研发生产的禾萃原酿益生源醪糟新产品,原汁原味、醇甜酒香、安全卫生、包装精美,已规模生产、批量上市。特别是成为四川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全益食品有限公司的糯米粉原料供应商后,销售量大幅上升。2015年1—12月,完成醪糟、糯米粉、饮料等64650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223万元,实现利税8106万元。今年4月8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公司视察,当听到公司总经理唐祥华汇报“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时,高度赞扬说:没想到一瓶醪糟做成了这么大的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并鼓励我们要加快123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争当排头兵。

拓市场、互联网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今世界不仅仅是人才、技术、产品、创新、品牌的竞争,更是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营销策略的竞争。东汉商标系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系四川名牌,绿色食品,原生态产品。我们从大集团、跨国公司引进优秀营销人才,实施新的营销模式,大力开展电子商务,与北京爱奇曲公司签订网络营销合同。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拍拍网等网络交易平台推广销售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引进纷享销客营销管理系统加大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对市场客户沟通和产品的终端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把营销部设在成都环球中心,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立销售办事处。加大对市场的拓展力度,促进产品销售,大力实施“淡季不淡,反季促销”战略,精心挑选了精兵良将充实到销售队伍,定期召开销售工作会,在重庆、成都、西安等窗口城市开设实体直营店,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销售。公司还将营销部地址搬迁到成都环球中心,并通过自己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将现有醪糟、汤圆粉、汤圆心子、免煮汤圆、米汁饮品等全部上线,拓展网上市场,宣传企业品牌,大大提高了营销订单。公司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网络销售达到年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引凤还巢 融合发展开新花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东汉醪糟,公司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把大竹建成川东工业强县、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等四大目标,积极响应 “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和精准扶贫的号召,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把企业办成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惠农型企业。

上一篇:2023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动员大会主持词下一篇:风控报告--格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