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

2024-10-04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共6篇)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 篇1

乡镇民政工作亮点

各村民委员会、乡级各部门:

2009年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年,我乡民政工作总的要求是: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最基本的要求,突出重点,培育亮点,xx省级“xx市”的创建工作,有力推动和促进我乡民政工作上台阶,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乡镇民政工作亮点。

一、以实施灾后重建和安居工程为重点,扎实抓好救助的各项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要抓好救灾救助工作,救灾要及时,有灾必报,要实事求是,不能无灾小报,小灾大报,弄虚作假;并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切实提高灾害救助的各项工作及灾后重建的规划和方案。农村特困无房户的全面调查核实。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三是加强农村五保的供养工作,各村要认真做好五保对象应保尽保。四是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低保坚持总量控制下的应保尽保,坚持进一退一的原则,先退后进的原则,工作总结《乡镇民政工作亮点》。农村低保加大扩大面,坚持7天公示后再报政府,政府在公示7天后,无意见,再填表上报民政局,同时入保人必须本人申请。

二、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创模工作

当前,把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力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程度和监督措施,突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农村经济发展两手抓,两结合,两促进,两提高。一是将以群众会、院坝会、党员干部会、标语、版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村民自治意识。我乡以中河村、火石梁村、大桥村、红洞泉村为重点抓好五个村的村民自治创模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好街道的标志牌和新建道路及地名的设标工作。同时完成好各村纸质地图的绘制,深入开展好平安边界线的创建工作。三是加强对殡葬法规的宣传,强化殡葬管理。四是加强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依法规范登记行为,实现人性化服务,确保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三、以敬老爱老为重点,努力为老人办实事

认真开展对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调查和危困老人的救助,摸清百岁老人对象。加强管理老协活动工作,组织开展好敬老日和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各村要签订好《家庭赡养协议书》和《家庭敬老保证书》的双签工作,建立完善好老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 篇2

1 基本情况

2016年8月16~26日, 四川省农业厅13位厅领导带队、53个处室 (站) 负责人参与, 组成13个工作组, 赴阿坝藏区、甘孜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88个贫困县, 每县安排2~3天蹲点, 开展调研督查工作。随机抽查暗访326个贫困村, 占总量的2.8%, 其中89个省领导和省级部门联系村全覆盖;走访1 296个贫困户;收集1 611份问卷、414套表册数据。通过进村入户实地查看、查阅各级档案资料、发放问卷表册收集数据、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重点了解了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一村一名农技员落实、农技服务团组建及服务、技术帮扶、政策落实等方面情况。

总的来看, 各地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扶贫及驻村农技员工作, 认真编制产业扶贫规划, 培育壮大增收致富产业, 积极开展技术帮扶, “一村一名”农技员基本落实, 农业技术服务团基本组建完成并开始工作,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

2 产业扶贫成效

从督查的情况来看, 各地均将农业产业扶贫列入“五个一批”发展重要方面, 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推进速度前所未有。各地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长效性作用, 农牧民增收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一是抓规划编制,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地根据“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 按照“一村一品, 一户一业”要求, 积极编制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从市 (州) 县级普查的情况来看, 全省16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 11 501个贫困村均已编制完成产业扶贫规划。从蹲点抽查情况来看, 88个贫困县、326个贫困村均编制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走访的1 296户贫困户, 均有“一户一业”农业产业发展计划。例如:巴塘县农牧和科技局不但编制了县、乡、村的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还制定农业产业扶贫作战图, 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月。

二是抓产业培育, 增收致富产业初具规模。各地立足于自身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 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从普查的情况来看, 11 051个村已发展粮油15.69万hm2、蔬菜3.61万hm2、水果4.39万hm2、茶叶2.77万hm2;2016年已出栏生猪168.8万头、牛15.1万头、羊73.1万头、其他大牲畜94.7万头;小家禽出栏量1 828.7万只;水产养殖0.71万hm2。秦巴山区传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高原藏区依托自身资源特色优势, 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群众增收致富门路。例如:巴塘县党巴乡党巴村引种高原雪菊, 22户贫困户有10户种植, 规模达到0.53 hm2, 种植最多的是贫困户——格绒志玛, 种植了0.09 hm2, 年收入可超1万元。大小凉山彝区重点抓好生态种养业发展, 美姑、越西县采取“借畜还畜”模式, 大力发展生猪、肉羊等特色养殖业。乌蒙山区围绕市场增强“造血”功能, 按照种养结合、以短养长产业发展方式, 开发贫困村优质资源。

三是抓主体培育, 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 积极招引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产业示范户,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 全省贫困地区培育农民合作社3 480个、家庭农场2 820个、种养大户11 400户。从抽查的情况来看, 邻水县2016年以来在城南镇芭蕉村、观音桥镇六合寨村等贫困村组建培育了41个农业合作社, 培育了8个家庭农场, 培育了574个种养大户。理塘县甲洼镇江达村建立了勒尔腾藏猪养殖农民合作社, 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建成的700 m2圈舍作为合作社集中养殖场, 理塘县投入的100万元农业产业扶贫周转金由合作社运作, 为该村17户贫困户购买藏仔猪68头, 其中34头分配给贫困户饲养, 另外34头由合作社集中饲养。集中饲养的34头出栏售后纯收入的70%向17户贫困户分红, 30%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

四是抓品牌打造, 产品价值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建设, 积极发展贫困地区名特优新农产品及“三品一标”产品, 培育扶持“大凉山”“大巴山”“圣洁甘孜”“川藏高原”等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 培育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全国著名商标。2016年以来, 全省组织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691个, 新获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222个、有机农产品4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各地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积极推行“互联网+生态+扶贫”电商发展思路, 绿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各地, 提高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贫困地区市场营销观念, 特别是电子商务观念进一步增强, 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贫困户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

五是抓机制创新, 利益联结进一步完善。各地不断创新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创新探索将财政发展产业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户, 根据发展需要, 将资金“量体裁衣”分解到村、落实到户, 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拓宽贫困户资产性收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 (贫困户) ”“产业主体+产业基地+农户 (贫困户) ”等发展模式, 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吸纳贫困户群众参与,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例如:理塘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圣地农庄”, 流转两个村433.33 hm2的土地, 发展高原高寒绿色农业。该项目让两个村的108户农户每年户均获得土地流转收入4 600元;每年吸收当地贫困户务工3 000多人次, 固定工年收入40 000元, 季节工年收入8 000元;带动周边3个乡、5个村、51户试种台湾大黑眉 (豌豆尖) 4.20 hm2, 可增收30万元;打造“互联网+飞机+松茸+农户”模式, 2016年可收购、销售松茸50 t, 销售金额超过2 000万元, 其中农户采摘松茸收入1 200万元, 打通了松茸鲜销渠道、提升了松茸鲜销价值。

3 农技员落实措施

一是全面落实驻村农技员。全省从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部门和省内农业科研机构遴选技术人员, 派往贫困村作为驻村农技员, 为当地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目前, 全省11 501个贫困村实现每村有一名驻村农技人员全覆盖。

二是全方位开展技术帮扶。全省驻村农技人员累计进村约41万次、平均每村35.6次, 走访贫困户75.8万户次, 举办培训19.1万场次, 发放技术资料332万份, 累计培训贫困人员270.7万人次;总共赠送粮油种子346万kg、种畜禽309万头 (只、尾) 、肥料807万kg、饲料27.3万kg、种苗1 967万余株、农药 (兽药) 17.2万kg、现金582.4万余元;积极参与引进项目总计2 245个、投资超过11.8亿元。

三是全覆盖巡回指导服务。各级积极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 积极开展巡回农业技术咨询和指导。由四川农大对口甘孜州、四川省农科院对口凉山州、四川省草科院对口阿坝州, 向每县派出1名技术专家协助组建县级专家服务团, 并根据该县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与省级科研院校对接, 协调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到县指导。目前, 全省组建专家服务团472个, 其中市级62个、县级201个、乡级20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12个产业团队, 全面参与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 派出专家673人次, 联系了572个贫困村, 开展巡回指导807次, 培训基层干部及农民48 626人次。

4 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主动参与性差。贫困群众中部分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缺乏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个别贫困群众将免费发放的鸡苗、羊羔低价转手出卖给他人。

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 缺少对产业优先布局和区域化布局的考虑, 长效增收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村施策、因户施治落实简单化, 有的地方大面积发展单一种植业, 产业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存在同质化倾向, 潜藏技术、管理和市场等风险。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一方面, 民族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缓慢, 部分民族地区贫困县一年最多能发展几个合作社。另一方面, 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盈利少、技术弱、管理差等现象, 合作社带动能力普遍不足。

四是贫困村农产品销路亟需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但是销路问题亟需解决, 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 运输成本高、本地市场小, 农产品滞销风险增大, 易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五是农技员工作有待加强。农技员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用技术操作层面弱、专业与产业发展不对口等问题。大部分农技员实际成为“第一书记”助手, 上下沟通跑项目、汇总数据搞资料的时间多, 到地下田开展实际技术帮扶时间少。同时, 还有部分市、县尚未落实《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农技员生活工作保障的通知》要求, 影响了农技员工作积极性。

六是产业扶贫周转金使用效率低。一方面, 使用产业扶贫周转金需要“第一书记”、村组干部签字, “第一书记”、村组干部担心承担责任不愿签字。另一方面, 群众中普遍存在借钱“丢人”“没面子”的思想, 使用产业扶贫周转金的主动性不足。

5 建议意见

一是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 县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产业扶贫工作, 积极主动与财政、扶贫部门对接, 提早落实产业扶贫资金, 加快产业扶贫进度。各地要主动作为, 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 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科学制定扶持周转金使用方案, 将资金安排使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周转金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 积极消除群众思想上的顾虑, 让群众了解周转金、敢用周转金、用活周转金。

二是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力度。针对产业发展不均衡, 存在同质化倾向等问题, 加快建立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台账。争取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实施指导意见,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明确发展重点。召开全省产业扶贫现场工作会议, 总结推广经验, 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产业扶贫工作。

三是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在政策、项目、技术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示范户, 发挥脱贫示范带头作用, 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加强驻村农技员技术帮扶。进一步压实驻村农技员工作责任, 加强驻村农技员日常管理。驻村农技人员要根据贫困村不同情况, 结合专家团队开展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进等帮扶工作,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健全帮扶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台账, 做实工作日志, 留好图像资料, 将驻村帮扶农技员开展的工作情况和扶贫效果真实地体现出来。

乡镇河长制亮点工作 篇3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要求,**镇主要以落实责任“三级体系”、广泛宣传“三个到位”、抓好管理“四大工程”、强化考核“一次量化”的“3341”项目开展河长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河长制责任落实“三级体系”。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以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水务副镇长任副组长,**河和**流域的村(社区)书记、主任、驻村干部和联系村领导计***人的“三级体系”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乡镇河长制工作方案,确立了河长、巡河员和河长制办公室及其职责。

二、营造河长制氛围宣传“三个到位”。为加快推行河长制工作,**镇积极营造氛围,通过三种形式宣传到位,达到辖区全覆盖。一是会议宣传到位。通过***镇干部大会传达市、县河长制会议精神2次,要求各村委会利用LED不涮屏河长制标语50次;二是群众宣传到位。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28次讲解河长制的目的、意义,并通过他们向广大群众进一步宣传。三是企业宣传到位。通过每季度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时机,联合安办进企业10次宣传河长制工作,在***河和***流域两侧主要路段悬挂横幅5幅。

三、明确河长制管理抓好“四大工程”。一是完成污水处理站工程。县政府投资440余万元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今年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可日处理生活污水20吨,辐射街道居民270余户;二是畜禽污染治理工程达标。**镇较有规模养殖场6家,经过县级相关部门与**镇政府联合管理、治理5次,畜禽生产排污设施全部达到标准;三是水库污染治工程理达标。辖区唯一大型水库***电站严格按照市、县河长制要求进行管理,水库各项指标均达到省上要求。四是巡河工程公开化。为切实将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镇在**河和**的每个村段设立公示牌9块,公示内容包括镇级河长和村级巡河员的电话,巡河员职责和巡查范围,以便接受群众监督。目前,我镇、村两级巡河45次,发现问题12件,及时整改12件。

四、严格河长制考核强化“一次量化”。由**镇人大、镇纪委组成考核小组,每季度对各相关村(社区)进行量化考核,有效督促巡河员履职尽责。

下一步,**镇将在持续推进治理的同时,以岸线绿化美化、河道节点打造、河道物防技防、漂浮物常态打捞为重点,打造河长制工作新亮点,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 篇4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五年来镇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2011年,财政税收2703.3万元;2012年,财政税收3496.17万元;2013年,财政税收4138万元;2014年,财政税收6017万元;2015年,财政税收5000余万元,财政税收连续多年位列各乡镇第一。在城建工作上,我镇立足全县城建主战场的区位,强力作为,完成了九大工程:东出口改造、东出口绿化提升、东出口休憩园建设、北出口一期改造工程、北出口绿化提升、北外环绿化提升、东外环绿化提升、英才路休憩园建设、君乡新民居建设;完成了十大工程征地:人和路贯通工程征地、上好佳项目征地、东外环征地、正港线拓宽征地、平安东路征地、气象局搬迁征地、信誉商厦项目征地、华星内画项目征地、XX区路网征地、开发区纵七路征地;完成了六大工程占地协调工作:大广高速连接线两侧占地协调、医院拆迁改造的协调工作、食品厂改造协调工作、裕彤粮库改造占地协调、法院对过贯通工程占地协调、旧二中开发占地协调;进一步推进了思吉村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北新区建设、沱阳公园建设,为全县城镇建设做出了贡献。在项目建设上,近年来,共引进项目37个,总投资53.84亿元;建成项目25个(旺业金属、宜标网栏、冠丁食品等),总投资16.84亿元;在建项目12个(泰德食品、素粟康食品、鑫龙食品、勤辉食品、艾伦金属、鑫饶金属、康氏金属、泽润金属、丝网产业园、鑫璟金属、泽松金属、华星内画),投资37亿元,项目建设实现了大突破。在农业工作上,五年来建成百亩以上棚室大方18个(东北街、南关、罗屯、良见、东支沃、端午、富村、北关等),新增葡萄2430亩,完成大广高速通道绿化1500亩,主干道沿线绿化600亩,新建规模养殖场20余家,地下水压采、型煤推广、土地确权等惠民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党建、计生、民政、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以及其它各项工作都扎扎实实地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xx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以转变工作作风、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深度服务“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目标和“两园”创建等重项工作,促进了全镇各项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强化服务,全民招商,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在项目建设上,2015年,继续坚持扩开放、引投资、兴产业,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战略,通过全镇干部职工搜集项目信息,发布招商信息,实打实引进了4个食品项目、7个金属丝网项目等13个超亿元项目(泰德食品、素粟康食品、鑫龙食品、勤辉食品、艾伦金属、鑫饶金属、康氏金属、泽润金属、丝网产业园、鑫璟金属、泽松金属、华星内画、信誉商厦),投资总额达40亿元,全部实现落地,现已完工1个(信誉商厦),5个完成总进度80%(泰德食品、素粟康食品、鑫龙食品、鑫璟金属、泽松金属),4个完成总进度40%(艾伦金属、鑫饶金属、泽润金属、华星内画),项目建设实现了大突破。

在土地收储上,2015年,完成了XX区官佐、曹庄1200亩,开发区褚庄、胡村200多亩征地任务,确保了XX区纵

二、纵

三、横

四、横

五、开发区纵七的路网建设,完成项目占地590亩,为项目预留地600亩,为全县搭建项目建设平台夯实了基础。

二、强力作为,城建突围,为全县城建做贡献

2015年,全县有11个城建项目涉及到xx镇,我们作为全县实施“城建突围”战略的主战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全力推进,顺利完成了六大工程,即东出口绿化提升、东出口休憩园建设、北外环绿化提升、东外环绿化提升、英才路休憩园建设、北出口绿化提升;成功解决了四大难题,即旧二中区域改造、裕彤粮库改造、气象局搬迁、法院对过贯通工程等重点城建项目的占地问题,为创建国家农业公园、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作出了贡献。

三、突出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明显提升

(一)棚室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建设百亩以上棚室大方7个,其中200亩以上的有2个(南关270亩,东北街300亩)。

(二)土地确权有序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由农业办负责,抽调精干力量,组织开展,已开展的21个村全部完成了土地测量、二轮公示等工作。

(三)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全年完成了植树造林共计1290亩,其中新增苗圃410亩,葡萄片林670亩,绿化林带210亩。

(四)畜牧工作上新台阶。新建牛场3个,分别是英牧奶牛场,圈子牛场,牛村牛场;羊场1个,存栏5000多只。

(五)地下水压采稳步推进。小麦春灌节水项目和保护性耕作项目核实面积已全部完成。

(六)型煤推广工作。充分利用村内广播、板报等宣传方式,调动村民购买积极性,完成型煤推广2500余吨。

四、抓好大讨论,改进作风,党建工作得到显著提高

(一)抓好村级组织运行的规范工作。一是以“规范整洁”为原则,按照《xx镇村级“两室”规范提升布置要点》,对各村“两室”内部制度进行规范提升。按照“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人才服务站、便民服务站等功能分区,规范制度悬挂标准。同时,对“两室”内部按照“厉行节俭、庄重整洁”的原则进行了装修,美化、净化了“两室”庭院,使办公环境焕然一新。二是镇党委要求各村规范党务、村务议事程序,严格规范使用《党支部工作手册》、《村委会工作手册》,村内各项事务的议定要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民主监督和村监委的监督作用,确保不出问题。

(二)稳妥换届,新老班子顺利交接。我镇35个村已基本完成两委换届工作,调整村支部书记9名,村主任15名;调整支部班子27个,村委班子29个。两委换届过程中未出现任何集体性上访事件,实现了新老班子的平稳交接。

(三)抓好培训,新任班子快速进入角色。对新上任的两委班子正职和班子成员,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重点从“1+10”党员联系户制度、村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农业、民政、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各口工作的开展做好各类专项培训,提升其服务群众能力,共培训各类人员380余人次。

(四)以点带面,抓好党建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旧城整治等工作,在端午、东北街、西关、故城四个村开展了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五)分类施治,抓好后进转化提升。在思吉村、东支沃、段君道、南关、君乡、孔道六个村开展了后进村整治工作,已按要求完成了转化。

(六)强化功能,建好用好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管理,严格落实值班登记服务、引导带班服务等各类便民措施,为群众提供“一厅式办理、一站式服务”,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5300余件。

(七)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一是建章立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并由党建办牵头,制定了《xx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二是深入学习,扎实开展研讨交流。制定了《xx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计划》,要求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三是查找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在我镇设立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意见箱,通过向村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服务对象等不同群体征求意见建议,总结梳理出了我镇领导班子和成员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50余条,为整改提升指明了方向。

五、加强综合整治,面貌提升,社会环境进一步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各村宜居水平。

(一)在生态环境上实现提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强力实施村庄绿化、廊道绿化、环村林带建设,完成绿化500亩。

(二)在宜居品位上实现提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端午、故城、东北街、曹庄、官佐、褚庄等村进行大力整治、提升,硬化街道5万余平米;不断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扩建增容垃圾填埋场,有效治理了农村垃圾,提高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促使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在宜居品位上实现大变化。

(三)在文明内质上实现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卫生户”、“文明家庭”、“文明窗口”等评选活动,教育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

六、其他工作

(一)计生工作不断提升。2015年,及时办理、兑现各项计生优惠政策:奖励扶助对象476人,为农村独生子女办理高考加分23人,全镇人口出生率9.06‰,符合政策生育率88.30%,人口自然增长率5.79‰,出生人口性别比106。

(二)文教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张铺、东草芦、西支沃、牛村共硬化校园9000平方米,新建围墙229米,翻新厕所40平方米,维修屋顶2000多平方米,各学校共新增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

(三)扶贫力度逐步加大。积极开展回头看工作,完成对扶贫对象的重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端午、南关、东关、北关等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共落实扶贫资金191万元,发放棚室扶贫款92.5万元。

(四)民政救助得到加强。通过摸底调查、走访、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完成了低保重新评定试点工作,及时兑现了各项优抚和救助资金。民政工作共发放五保户供养金24万元,低保金110万元,对优抚对象发放优抚资金89万元。

(五)农村集体经济科学规划。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深入分析各村村情概况,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找准切合本村发展实际的增收路子,采取分类施治的办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2015年,全镇6880亩村集体土地完成对外发包6192亩,占全部村集体土地的90%。

(六)综治、信访水平不断提升。一直以来,我镇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平安第一”的执政理念,竭尽全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共接待来访群众50余人次,处理来访来信案件40余件,确保了全镇稳定,为全县稳定大局做出了贡献。

(七)医疗、养老得到保障。2015年,完成了全镇养老保险征缴任务,其中实缴总数14640人,实缴总金额共计708600元,缴费率达到了95%以上,为421名到龄人员办理了待遇领取手续。办理养老保险咨询、新增、信息变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等业务共计500余项。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八)安全工作。

在安全生产上,推行了“1+1”工作法,认真开展了“六打六治”、“节假日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查找安全隐患,杜绝了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食品药品安全上,建立了镇村两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认真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大排查”活动,进一步消除了隐患,切实提高了全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2015年,我镇团结奋进,各项事业都取得丰硕成果,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数量偏低;二是畜牧业、林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口多,但人才资源比较匮乏,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高;四是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五是维护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工作总体计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以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为总基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项目、城建、农业、环境四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全力推动xx镇整体工作上水平、重项工作求突破。

一、抓项目,促发展

打造三大产业园。抓好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金属丝网、食品加工、工艺品三大主导产业,力争打造占地2000亩、大型企业15家以上的金属丝网产业园;占地1500亩、大型企业10家以上的食品产业园;占地1000亩、大型企业10家以上的工艺品产业园。

二、抓城建,促提升

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围绕创建国家农业公园,不断提升工作理念和工作标准,对镇域内的主要道路、路口,按照“一砖一瓦精益求精,一边一角苛求完美、一街一景讲求精致”的要求,重点打造,重点提升,做到“内外搭配、相映成趣”“一街一景、各具特色”,力争做好北出口、东出口、东外环、正港线的改造提升。

三、抓农业,促升级

打造三大种植基地.以良见、邵村、朱池、西关、西街、北关、西芦和东芦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8千亩棚室葡萄种植基地;以端午、东街、东关、西街、故城、段道、孔道和南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8千亩棚室蔬菜种植基地,切实做大做强设施农业,推动全镇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罗屯、富村、东支沃、西支沃、圏子和牛村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8千亩麻山药种植基地,不断壮大特色种植业规模,提升特色产业水平。

四、抓环境,促和谐

打造两大平台。一是便民服务平台,依托镇村便民服务平台,充分做好两个代办,为民办好事,让企业好办事。二是信访维稳平台,依托镇村司法调解平台,采取主动下访,开门接访,化解信访纠纷。办一批民生实事。打好打赢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镇35个村的村内道路硬化率达80%,田间道路硬化率达到80%,用电、吃水、排水设施切实完善。

创优人才环境。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领头雁”工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党政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全镇人才总量达到8千人左右,人才活力、效率、贡献率大幅度提升。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围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贯彻县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精神,以抓落实为第一要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重点夯实“两个基础”、打好“三个战役”,服务全县发展大局,全力推进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建强堡垒,夯实党建基础。

我镇将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上下功夫,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一是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镇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做好结合工作实际的创新。二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工作抓提升。进一步加强村级活动、服务场所设施建设,强化党务、村务规范运行工作的督查和镇村干部的业务培训。三是党建示范点建设抓推进。切实抓好东北街、西关、端午、故城等村的党建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全镇各村建设成为高标准党建示范点。四是农村班子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等方式,对村“两委”干部开展以农村政策、法律法规、致富知识、廉政教育等内容为主的培训,全面提高“两委”干部能力素质,巩固2015年后进村整顿转化成果。五是加强镇党委自身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积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从“带好队伍,管好人员,做好服务”三个方面入手,积极营造班子清廉、干部勤廉的政治环境。并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包片联村制等制度,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推动镇领导班子及成员在思想作风、党性修养、工作水平上实现新的提升。六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围绕三年不发展党员的村,重点在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的青年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继续深入推行“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将村内日常工作同“1+10”党员联系户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用党建抓工作,以工作促党建,做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七是抓好镇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的管理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便民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运行,力争全年为民办实事、好事6000件。

二、竭心尽力,夯实稳定基础。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桥头堡”,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切实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下访”活动,走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牢固做到重心下移,超前预防,突出“事要解决”,妥善解决一批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力争全年解决历史积案5个,化解矛盾纠纷30个,确保全镇社会和谐稳定。三、一鼓作气,打好征地拆迁“攻坚战”。

立足全县城镇建设主战场的区位实际,围绕东出口改造、北出口拆迁改造、XX区和旧城区路网、沱阳公园建设、城北新区、县城外环绿化等工作,展开新一轮“攻坚战”,能立即开展的工作立即开展,能快速推进的全力推进,不适合冬季实施的工作搞好前期运作,拿“硬办法”,啃“硬骨头”,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力争2015年完成北出口拆迁改造二期主体工程,城北新区和思吉村城中村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促城乡面貌上水平。

四、全力以赴,打好项目建设“升级战”。

一是活化机制抓招商。坚持“项目为大、项目为先、项目为要”的理念不动摇,立足全镇实际和产业基础,开展产业招商、全面招商、以商招商,激发全镇干部想项目、议招商的积极性,重点引进食品加工、金属丝网和轻纺服装项目,力争年内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二是创新机制促服务。牢固树立“软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风,推行全程代办式服务,对勤辉食品、素粟康食品、泰德食品、丝网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不仅“扶上马”,还“走全程”,在手续跑办、建设和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全程帮助解决。三是强化机制抓推进。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运行机制,落实“党委书记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的责任分工,对10个镇域内的大项目,确定分包领导,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促其早日投产达效,推进全镇项目建设快发展。

五、厚积薄发,打好农业工作“突围战”。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总结_1 篇5

自全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召开后,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标准程序,顺利完成了1个贫困村(郭沟村)和1085户贫困户(计2094人)的精准识别及申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识别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做好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我镇首先从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入手,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农委主任任副组长,农业办、经管站、民政科、党政办、财政所、党总支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工作的组织开展。我镇于7月19日召开了xx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动员及培训会议,下发了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对精准识别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包村机关干部作为联系人,指导村书记、主任、会计等村两委成员具体抓、靠上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严格标准程序,确保群众知晓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涉及人员多,群众关注度高。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我们着重在“两严一实”上下工夫。一是严把标准。依据国家和省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进行严格评定,禁止暗箱操作、禁止拆户、分户,确保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入。二是严格程序。严把农户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告公示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三是公开透明。在广泛宣传,确保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民主评议和公示两个环节,并公布监督电话,做到民主评议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公示公告按时如期进行,整体工作公开透明。

三、强化保障监督,精准识别整体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各个环节顺利开展。我镇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培训材料、申报表格的统一印制和数据信息的录入、档案资料的保管,并统一组织包村机关干部于7月19、20两日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具体开展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会议召开等工作。同时,督导组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由县商务局、县粮食局、县合管办组成的工作组,驻村帮扶的联系村是何家洞镇水银江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深入贫困村户走访调研,制定帮扶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一、后盾单位扶贫工作情况

1、精准摸底。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队员组成两个调查组深入到所有村民小组,用三天的时间,走家串户,摸清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状、对34户123人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类,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村队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脱贫人员名单,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路线图”。

3、精准措施。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财力支出、项目布局、基本公共工程、排忧解难、工作举措上聚焦精力,集中攻坚,全力落实。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养殖户借助商务部《新农商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开展网络购销业务,促进消费拓展,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同步推进;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促发展。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和优势,抓好招商引资是充分发掘资源潜力,促进贫困村尽快脱贫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了解水银江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主动帮助该村规划招商项目,加强对水银江村农业招商工作的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宣传联系村的资源开发前景,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我们拟引进恒康药业集团在该村建立中草药基地,大力扶持中草药合作社做强做大,目前,基地正在烧山整土阶段;三是抓新农村建设。根据规划,XX年计划通村公路1公里,目前,该村公路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四是建设村级活动室。目前村民活动室正在抓紧建设,活动室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村支部、村委会无办公场所的状况。

二、部门职能扶贫工作情况

1、主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契机,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商务部门实施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来抓。一是培育电商扶贫创客群体。发挥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意向的农村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鼓励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加盟知名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或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二是加大人才培训就业力度。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安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优先为农村贫困户提供电商创业培训和指导。利用与阿里巴巴、杰夫、高格等电商对接契机完善县电商服务中心、乡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为贫困乡村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2、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商贸重镇建设”、“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和“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农村市场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加快商贸重镇基本公共工程建设,主动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法,主动搭建城乡流通网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搭建贸易平台。

3、搭建农村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主动参与农村物流市场发展,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商、供销、邮政、物流、金融、通信等行业资源,依托大型流通企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法在农村市场的广泛应用,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2里地”。

4、全力推进外派劳务。把外派劳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健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完善监控、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体系。主动与人社、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出国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国务工增收致富。

5、营造优良的农村消费环境。强化商务执法,规范建设12312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乡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治理和规范, 深入开展市场平衡专项整治, 严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建立完善重要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制,努力营造优良的法治经商环境和安全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0X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我镇荆溪、排竹、信立、群观、文定、阳家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50个村民小组,723户3079人,贫困人口2354人,占总人口的%。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XX年,县委决定实施荆溪等6个村为期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17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镇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万元建成了排竹、信立等村通畅工程,解决了16个组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群观3组1km的通达工程;投入6万元新修文定村高标准渠道,解决了3个组近100亩水田的灌溉难题。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投入万元修建了排竹、信立、阳家、群观等4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投入10万元实施了荆溪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11、14等4个个组的饮水难题。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投入万,实施荆溪、文定等村改造线路,其中高压,新装电表253块,投入5万元对排竹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三个村的群众照明质量。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XX年,荆溪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X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1470人,人均增收167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X年我镇17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34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荆溪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议245人实施“两项制度”衔接,落实帮扶资金400元/人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截止目前,已有485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236人享受低保补助。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100%,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三、下步打算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 篇6

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吉利集团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发挥企业在国家经济产业中应有的作用, 投资兴建的整车制造基地。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6年4月, 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子公司, 也是兰州市唯一一家整车生产企业。公司位于兰州空港经济循环产业园内, 计划总投资

吉利汽车兰州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 填补了兰州轿车生产的空白, 对解决就业, 增加地方税收、带动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产品适销对路, 尤其是在西北市场吉利品牌轿车的销量大幅提升。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一个成功的典范项目, 为兰州发展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兰州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充分发挥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速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及生产要素向兰州集聚, 整合提升相关产业的专业化协作能力, 有效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从而推动兰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兰州吉利汽车产业链延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分析

1. 吉利汽车产业链延伸是企业拓展销售市场的必然选择。

作为国内一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北建立生产基地, 除了当地基础产业、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外, 也是为了提早占领西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从战略上占领国内汽车市场的“制高点”。另外, 作为国内出口汽车比较多的企业之一, 中亚、俄罗斯、东欧等地都是吉利汽车今后出口的重要市场, 而兰州有着优越的地理交通优势, 是面向中亚和东欧市场运输里程最短的路径, 可以节省大量的物流成本。因此, 在兰州建设产业链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的整车制造基地, 是吉利汽车开拓新兴市场、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吉利汽车产业链延伸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形成的以石化、冶炼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基本决定了兰州市以重工业、资源输出、原材料加工为主体的高耗能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型经济结构, 而且许多资源开发型大企业是中央投资建设的, 属于镶嵌式企业, 产品主要输出到省外进行加工, 生产链条甩在省外, 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度较低, 和地方经济的融合性差, 远辐射能力强而近距离辐射能力弱, 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 严重制约了兰州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而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户兰州, 引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生产企业, 而是一个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 随着该项目的建成投产, 一大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生产企业会随之落户兰州, 这必将带动兰州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兰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加快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从而有效推动兰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 兰州要想在“工业强市”方面有所发展和建树, 借助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发展汽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是一条再好不过的发展途径。

(二) 可行性分析

1. 地理区位优势。

兰州市位于我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 是黄河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 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 是我国东西部交流合作和通往中亚地区及欧洲的重要通道, 战略地位和桥梁纽带作用十分突出。同时, 兰州居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不规则四边形的中心, 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 与周边省区有着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 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这为吉利汽车产业发展和兰州打造“西部汽车城”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经济基础优势。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有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 兰州已经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产业为主体, 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适应、相配套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近几年来, 兰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良好的产业基础, 促使中油兰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炼油、46万吨大乙烯, 酒钢榆中钢铁公司一期工程90万吨铁、100万吨钢, 兰州铝业公司12万吨电解铝、连城铝厂13.5万吨电解铝等一大批原材料生产加工重点项目在兰州建成投产, 使兰州成为西北地区工业项目的集聚地, 进一步巩固了兰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力雄厚的基础产业, 为兰州发展原材料密集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相关产业优势。

兰州在发展以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兰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客车、专用汽车制造业的同时, 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有利时机, 积极发展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产业, 培育了一批颇具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目前, 兰州拥有甘肃东方汽车开发研究有限公司、兰州安特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汽车及发动机、制动器研究、生产、销售的企业, 拥有甘肃福莱汽车配件制造公司、兰州捷辉ABS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汽车安全系统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拥有兰州汽车零件厂、金城汽车配件厂、金刚轮胎有限公司、汽车齿轮厂、汽车离合器厂、汽车钢圈厂、汽车线路厂、汽车附件厂、汽车滤清器厂、金城散热器厂、天龙汽车水泵厂等一批专业从事汽车配件、附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同时, 兰州还拥有年产570万重量箱浮法玻璃的兰州平板玻璃厂等玻璃生产企业, 拥有一批从事仪表、通讯、照明、防盗、音响等电子产品生产的企业, 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技术精湛、品质优良的专业从事汽车修配、装饰、车务代办的服务企业。这为兰州发展汽车及相关产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4. 现代物流优势。

兰州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兰州辐射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建成, 陇海、兰新、兰青、包兰4条铁路干线和6条国道公路交汇于此, 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 并开通了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 由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型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兰州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兰州拥有西北地区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西货站, 拥有西部物流公司、空港物流中心、上海华宇、大连长波等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 拥有功能完善的一、二、三方物流, 商品辐射面已达西部8个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3亿多人口, 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青藏铁路和兰渝铁路的开通、兰州铁路编组站、铁路集装箱节点站、公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 以及兰州青藏物流园的设立, 兰州市在市场集散与辐射功能方面, 将具有周边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为吉利汽车产业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生产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生产要素组合和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发展环境优势。

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这几年, 兰州市在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特别是在做好投资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营造了“招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兰州大力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特别是加快了兰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兰州石油化工科技园等10多个省、市级产业园区的建设, 不仅拓展了发展的空间, 而且充分利用了各类优惠政策, 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进一步融合, 为汽车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 兰州不断向外扩展服务视角, 积极打造社会产业链, 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政府服务经济的方式已由单一的提供经济系列服务转为提供经济、科技、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系统配套服务。另外, 兰州市十分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兰州市汽车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兰州市工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6. 其他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外, 兰州还拥有18所大专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 拥有种类繁多、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拥有面积广阔、可开发潜力大的土地资源, 拥有年龄结构轻、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三、吉利汽车产业链延伸的策略

(一) 直接产业链的延伸

一辆汽车由上千种零部件组成, 所以零部件是汽车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产业, 可以说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 就没有强大的汽车工业。因此, 兰州应该借助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 盘活兰州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从而带动兰州地区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业的整合提升和不断发展。

1. 发展的主要内容

(1) 培育劳动力与原材料密集型零部件的生产。兰州具有发展劳动力与原材料密集型零部件生产的独特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这为兰州接纳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产业转移、发展以零部件为主的汽车物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 兰州应该把握汽车产业加速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与区位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速相关行业整合, 力争融入零部件供应的全球化竞争体系,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2) 重点发展二、三级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汽车产业作为垂直统合型产业, 由整车组装生产、一次零部件、二次零部件和三次零部件生产等四大部分组成, 其附加价值主要由一次至三次零部件厂商所组成的多层零部件产业所衍生产生。一级零部件厂具有技术开发和设计能力, 生产系统零部件、单元组件等成品零部件, 向汽车制造企业供货;二级零部件、三级零部件生产厂进行机械加工、冲压加工或进行铸锻件、标准件的生产加工, 向一级零部件厂供货;三级以下零部件厂多为中小作坊企业, 多承担机械加工、电镀等二级零部件生产厂的部分生产任务。这些零部件生产厂不仅满足汽车工业的需要, 而且构成家用电器、工程机械等机械工业的基础。因此, 兰州应该在积极吸引大型的一级、部分二级零部件厂商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二、三级零部件的加工制造。

(3) 注重发展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汽车电子产业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汽车电子产品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车载电子产品, 另一类是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电子产品与整车性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而附加值较低;电子控制系统则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设备。因此, 兰州应该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 发展以电子控制系统为主的高技术、高品质、竞争力强的汽车电子产品, 提升汽车产业附加值。

(4) 开发汽车环保产品的生产。汽车产业环保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尾气处理技术, 例如催化微粒过滤器等;节能技术, 例如42V电源技术、共轨喷射系统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及应用, 又如天然气、酒精、甲醇和氢气等;推广混合动力系统, 即采用燃油发动机和电能相组合的驱动方式;研制车用电池供电系统, 包括燃料电池和蓄电池, 其中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2. 发展的主要途径

(1) 加速现有企业整合。一是组织力量深入调研, 理清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各类零部件及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产品种类, 分析市场发展前景和竞争形势。二是以减轻税收负担、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等方式, 积极鼓励现有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 整合现有产业资源, 实现强强联合, 着力打造一批零部件生产的“小巨人”。三是政府积极推动汽车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鼓励并帮助其设立“汽车零部件研发基金”, 重点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开发及生产工艺的改造升级。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户兰州后, 依照惯例, 为了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吉利控股集团也会鼓动其部分零部件供应商一同进入兰州配套发展, 兰州应该抓住机遇, 积极搞好配套服务, 鼓励支持这些供应商在兰州投资建厂。二是除了当地一些零部件供应商, 国内外一些供应商也会积极抢占市场, 与吉利控股集团建立贸易关系, 兰州应该借助吉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 充分发挥其“以商招商”的连带效应, 招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落户兰州。

(3) 建立对外合作关系。一是克服地处内陆的困难, 加强与各类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组织的联系, 增加信息沟通与交流。二是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在为吉利等国内整车制造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基础上, 发挥本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低成本优势, 积极与跨国零部件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 争取产品外包生产订单。三是积极与全球知名的独立汽车技术研发咨询机构探讨建立合资合作的可能性, 依靠资本运作与技术合作“强身健体”。

(二) 间接产业链的延伸

兰州要拓展汽车产业发展空间, 除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外, 应将范围扩展到汽车及零部件的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领域, 扩大产业规模、就业范围和服务领域, 通过延伸间接产业链, 使汽车产业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

1. 零部件产品的贸易。

兰州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全方位的立体型集疏运网络, 加之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的进一步畅通, 兰州已经具备发展对内对外贸易的交通区位优势。具体措施是:一是凭借交通区位优势, 建立并大力发展零部件产品的专业交易市场。二是定期举办汽车零部件产品交易会, 并逐步扩大规模。三是顺应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国际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特殊优势, 积极开展国际零部件产品交易。

2. 零部件的专业物流。

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会对物流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兰州应该充分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 逐步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具体措施是:一是吸引国内外专业化仓储、物流企业进驻兰州, 发展大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实现汽车产业及零部件基地的“物流传输一体化”。二是通过兰州自身物流体系建设, 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合作, 建立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 为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经销商等提供跨区域的物流增值服务。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吉利汽车的物流合作伙伴并将其物流配送机构设立在兰州, 从而支持吉利汽车在兰州发展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

3. 举办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展示博览会。

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展示博览是增强兰州汽车产业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汽车博览展示除了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 还会增强兰州的汽车文化环境, 提升兰州汽车产业的地位, 带来汽车生产、贸易、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另外, 通过开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展示博览会, 还可以促进当地的普通消费以及旅游消费的提高。

4. 二手车交易及相关服务。

随着兰州汽车产业的逐步发展与壮大, 兰州周边地区汽车消费将日趋活跃, 二手车交易及相关交易服务必将成为汽车消费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是:一是依托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和汽车修理修配服务商, 发展包括汽车置换业务、二手车交易、二手车整修翻新等在内的二手车贸易, 定期发布交易信息, 完善科学评估体系, 力争把兰州建设成西部地区权威的二手车交易中心。二是发展除轿车以外的机动车交易, 例如大中型客车、载重车、工程机械车、特种专业车等。

同时, 吉利汽车产业链延伸, 需要兰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快体制及机制创新, 通过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构筑大项目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互惠双赢的格局, 充分挖掘和激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潜力与动力,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兰州两年变西北最大汽车城 (N) .兰州鑫报, 2010-01-16.

[2]李安定.以市场换技术是一场误读 (N) .财经国家周刊, 2010-05-26.

上一篇:一份特殊礼物400字作文下一篇:三严三实意见建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