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2024-09-05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共7篇)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1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

马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马产业,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培育体育和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国马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马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养马历史悠久,马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马作为重要畜力和交通工具,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马传统役用和交通功能被逐步取代,现代马产业逐渐兴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与马产业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休闲骑乘、文化旅游、专业化马产品开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马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

(一)饲养总量较大、区域相对集中

我国是养马大国,马匹数量居世界前列。2019 年,全国马存栏 367.1万匹,占世界总存栏的 6%,位居第 5 位。据行业统计,马业全产业链产值约700 亿元。马养殖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新疆、四川、内蒙古分别存栏 95.5 万匹、75.6 万匹、67.1 万匹,合计占全国的 65%。

(二)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是世界马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 29 个地方马品种资源,其中德保矮马、蒙古马、鄂伦春马、晋江马、宁强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行重点保护。培育的伊犁马、三河马、锡林郭勒马等群体规模稳步扩大,运动性能持续改善。纯血马、温血马等品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马品种培育的遗传素材,而且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赛事用马群体。以种马场、人工授精站等为重点的扩繁体系加快建设,马品种登记逐步规范,纯血马登记与国际接轨。

(三)专业化养殖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现代马业快速发展,马的养殖区域由传统草原牧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延伸,饲养方式也从传统放牧模式逐步向舍饲圈养为主的规模化养殖转型。新发展起来的马术俱乐部开始引入标准化饲养、专业化调教、一体化防疫的先进养马理念,优选优育、科学饲喂、精细护理等一批实用技术逐步推广。马专用饲料研发进程加快,中西医结合的马医技术不断普及,骑手(骑师)、裁判、教练、马医、钉蹄师、繁殖员、马工等专业队伍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四)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马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马育种中得到应用,马疫苗与生物制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孕马尿提取结合雌激素、马胚胎移植等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违禁药物检测技术研究开始起步。启动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马驴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马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北京、内蒙古、湖北、新疆等地设立马产业研究中心,组建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创新团队,建立研究示范推广基地。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马专业课程,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数千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五)马术运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马术及赛马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场地障碍、盛装舞步、三项赛、速度赛马和群众性、民族性赛事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成绩明显提高。每年举办国家级及以上级别赛事 100 多场,区域性各类赛事数量达数千场。马术运动社会普及加快,马主、骑手、骑乘爱好者规模达 100 万以上,特别是青少年骑乘爱好者占较大比重。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各级马业协会、马术协会、马术俱乐部超过 2000 家,马术装备用品、场地建设供应商 300 余家,部分马术装备用品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

(六)马文化旅游日益繁荣

以马为主题的艺术文创、观光旅游、休闲骑乘逐步兴起,马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大型演艺活动等不断涌现,马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全国马术及休闲骑乘等用马达 50 万匹以上。马主题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带动了马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中国马文化节、世界马文化论坛、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新疆伊犁天马节、广西德保红枫矮马节、云南大理三月街赛马节等马文化节庆活动,集体育竞技和文体表演于一体,搭建起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马文化旅游平台。

(七)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我国与国际马术联合会、亚洲速度赛马联合会等组织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向世界讲好中国马产业故事。成功举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广州亚运会、2014 年南京青年奥运会等包含马术竞技项目的重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功举办 2014 世界汗血马大会、第十五届世界马医大会。与马相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国际交流日益

增多,国内外马业专业机构和马术组织、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外籍马术教练比例增加,马医、骑手、科研等出国培训交流日益频繁。

二、马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新时期,我国现代马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一)马品种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地方马品种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优良种质特征未得到充分挖掘。马匹遗传改良工作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引导,改良目标和方向不明确,适应现代马产业发展的专门化品系缺乏。赛事用马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产运动马供给不足。

(二)生产方式整体落后

我国马多以草原散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野性强、难驯服。规模化饲养场精细饲养、专业调教和科学选育水平不高,马匹调教和马术运动专业人员数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马诊疗机构短缺,临床马医和赛事马医不足。马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等基础性科研工作严重滞后,比赛用马专用饲料、疫苗、保健药物等大多依赖进口。

(三)产业链各环节联结不紧密

马饲养环节与马术运动、体育健身、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保健康养等利用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针对国产马性能特点的赛事体系设计尚需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未能与现有赛事对接,马品种登记与赛事登记未能紧密衔接。马产业各环节互动互促的机制尚未形成。

(四)市场培育尚不成熟

现有马术运动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赛事观赏和休闲健身需求,马术竞赛表演、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细分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马产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众消费习惯仍需长期培养。马产业发展在带动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中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马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都对马术运动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马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和体育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马术爱好者规模不断扩大,马术运动逐步成为大众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必将带动整个马产业的提档升级。二是以马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大众骑马健身休闲娱乐更加多元,马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三是以马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业态。四是发达国家马产业发展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及装备的引入,为我国马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马乳、马脂护肤品、马血清、孕马尿结合雌激素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需求潜力大。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以发展现代马产业为目标,加快马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标准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发挥赛事活动、文化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现代

马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提升马产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马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马产业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顺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挥马术运动、马文化活动、骑马旅游等新兴市场的引领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马产业各领域共享融通,形成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国内发展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统筹各环节利益诉求,推动马匹养殖、利用各链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我国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偏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匹养殖体系和马术运动规则标准,打造符合中国马特点的专属赛事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发展中国特色马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我国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化育种、高效养殖、诊疗保健、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性能测定、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产业服务体系。

——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选育 3 个专门化品系,马匹鉴定和登记更加规范和普及,国内外马种登记品种数达到 36 个。

——优良马匹规模大幅增加。马术运动和休闲骑乘用国产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用马数量达到 10 万匹。

——赛事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马匹初级调教和赛事训练基地,举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达到 150 项,打造一批优势产区和主要马种的自主品牌赛事和活动。

——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马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与马术运动有关的赛事竞猜研究和实施取得新进展,赛事和休闲娱乐对马匹繁育与饲养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在育马、马匹交易与经纪、马术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马乳、马脂护肤品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四、区域布局

充分考虑我国自然地理、资源分布、文化传统、马术运动发展特点,将全国马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

(一)传统特色优势区

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区。该区域草原广阔,马术旅游资源丰富,马品种众多,马文化厚重,是我国传统的养马区域。该区域既有传统民间民族马术活动和表演,也有现代马术比赛和马术表演,特色鲜明。重点打造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特色赛事和活动,突出耐力赛和走马赛,加强蒙古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等地方品种的专门化品系选育和调教训

练,更好满足休闲骑乘用马需求;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提高马匹繁殖效率;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建设一批马术运动用马和休闲骑乘用马繁育基地,打造一批马产业强镇和产业集群,丰富民间民族特色马术运动和文化旅游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肉用马、乳用马和生物制品马,提高马乳、马肉等产量和质量。

(二)城郊新兴发展区

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城市周边地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市场空间大,马术赛事多,马术俱乐部数量增长快,已成为运动用马数量需求最多的地区,对我国马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该区域运动用马以纯血马与地方马杂交的半血马和高血马为主,纯血马、温血马、阿拉伯马、汗血马(阿哈—捷金马)等数量也较多。重点打造速度赛、障碍赛、耐力赛和青少年马术等品牌赛事,发挥区域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充分挖掘马术运动消费潜能,提升马术运动综合经济效益,推广青少年马术运动。加强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培育中国温血马、耐力马、马球马,规范开展马匹性能测定和调教训练,促进现代马产业与国际接轨。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马产业集群,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同时加强与传统特色优势区联动,南北呼应、东西贯通、协同发展。

(三)其他区域

包括西南和东北等区域。该区域马匹多以产品用马和役用为主,市场开发不足,马匹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地方马品种资源特点鲜明,其中,德保矮马具有独特的矮化基因,以体小灵活著称,鄂伦春马等林间骑乘性能突出。重点举办民族特色马文化活动,健全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繁育种群,加快

特色马品种开发利用,立足矮马资源培育儿童骑乘和伴侣用马,开发宠物马市场;立足挽用马资源培育观光马车用马和森林康养休闲用马。同时,利用地方马产奶量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和适应性强的特性,加快产品马(肉、乳及生物制品)培育,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五、重点任务

(一)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一是加强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组织开展地方马遗传资源调查,进一步查清存栏数量、分布和特性,全面掌握地方马遗传资源状况。制定我国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方案,国家级保种场实现“一场一策”,分级分类实施精准保种。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马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保种主体责任。完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护体系,建设国家马种质基因库,加强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群数量,因地制宜建立保护区,组织带动周边农牧民开展联合保种。完善马遗传资源保护方式,研究应用胚胎、精子、细胞等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

二是加快马匹育种创新。制定发布全国马遗传改良计划,明确马术运动用马、休闲骑乘用马和产品用马选育目标和改良方向,提高我国马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成立全国马匹育种专家组,指导全国马匹育种工作。完善马生产性能测定标准,指导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规范开展。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力度,加强马育种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加快纯血马、温血马的本土化选育和扩繁,提高种质水平和供种能力,满足高级别马术运动用马需要。发掘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开展专门化品系培育。以现有培育品种为基础群,通过现代育种

手段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温血马、耐力马和乳用马等专用品系。加快地方马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是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饲养。制定马标准化饲养技术规程,将马纳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范围,在全国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管理先进的国家级马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马饲料营养、疾病诊治、饲养管理等基础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专用饲草饲料、兽药等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体系,提升马产业标准化养殖水平。制定马不同用途、不同品种调教训练及性能测定规程和标准。逐步改善马匹饲养设施装备条件,加快专用设备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

四是规范开展全国马匹登记。结合马匹育种和马术比赛需求,组织开展全国马匹登记工作,推广应用电子芯片,探索“一马一证”信息化管理。组织制定马匹登记实施细则,完善马匹登记体系,提高马匹登记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推动与国际接轨。在品种登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动马匹和旅游用马的登记工作。组织开展马品种选秀、种公马评定和拍卖等活动。对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实施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品种和国外进口主要品种优先开展登记,以品种登记促进赛事联动和产业融合。

五是加强马匹疫病防治与诊疗。加快推进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消灭行动,严防境外非洲马瘟等疫病的传入,做好马流感等多发疫病防控工作。对竞技娱乐用马以及高风险区域的马属动物进行重点监测,支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和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建设国家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研究中心,推进中国高健康高性能(HHP)马匹认可。推广马匹疫病快速诊断、监测、控制、净化等新技术,加快马属动物疫苗的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开

展检测方法的研究,完善检测技术,加强马匹专用药品检测和违禁物质检测。加强马匹用药管理,鼓励研制马属动物专用药品、疫苗,规范药品使用。鼓励在马匹饲养集中区域建设马医院和马病诊断实验室,提供马急腹症和运动损伤等疾病的专业医疗护理产品和服务。支持传统中兽药在马病防治和医疗护理中的推广应用。

(二)完善马术运动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马术竞赛表演。打造“业余—专业—职业”分层级马术运动赛事体系,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竞技水平。培育一批职业化、商业化的马术运动赛事品牌。持续办好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马术比赛以及全国马术锦标赛等专业赛事。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制定业余赛事等级标准,支持举办以我国地方马种为主的马术赛事,带动国产马匹品种繁育、调训与推广。鼓励和支持各级协会组织、龙头企业打造业余俱乐部马术联赛、青少年马术联赛,丰富赛事供给。培育和推广民族民间马术赛事,弘扬传统马术运动。加快马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攻关,建立马术场地设施、马术服装装备及相关用品、马术培训服务等系列标准,孵化培育国内有影响力的马术装备、场地设施建设供应商。

二是拓展马术健身休闲。建立中国马术俱乐部等级评定制度,促进马术俱乐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品牌马术俱乐部。培育国产运动马匹用于体育旅游服务,整合国内马术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与马术运动融合,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马术小镇和马业强镇,鼓励开发马术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开展马术旅游、推广长距离赛马比赛。加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文化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有

影响力的马文化表演娱乐节目,利用国产马打造一批国内知名马文化演出娱乐节目和产品,激活国内马文化消费市场。

三是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提升赛马赛事公信力,优化赛事听证制度,推行职业从业人员准入考核制度,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善马匹药品及违禁物品管控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马匹福利制度,发布中国赛马运动公信力年度报告。按照“小步、分步、稳步”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依照即开型体育彩票和大型体育赛事竞猜型彩票发展规律及监管要求,推进速度赛马赛事试点工作。

四是复兴马球运动。行业协会结合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设立马球分支机构,发挥马球专业委员会作用,制定马球运动场地、竞赛、马匹、骑手和教练标准体系,指导地方有序开展马球运动,推动马球运动加快复兴。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马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的功能和价值,倡导“马业+”的发展模式,促进马匹繁育、马术运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将马品种、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马业产值比重,促进马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增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互认,开发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繁育—登记—调教—性能测定—训练—拍卖—参赛—退役等完整的运动马发展模式。推动专业化马匹拍卖交易中心建设。

三是弘扬民族马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建设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演艺等新型业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马文化资源。探索发展育马、马术、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马产业发展综合体,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马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

四是推动马产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主题、特色骑马旅游,遴选一批骑马旅游精品路线,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茶马古道生态旅游、草原景观带旅游等国家精品骑马旅游路线。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关。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基因发掘、高效繁育、健康养殖、临床诊疗、疫病防控、调教训练和性能测定等先进实用技术攻关,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国家马匹违禁物品检测中心。加强马乳、马脂、马血、孕马尿等研究应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马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马科学、马医教育和执业马医继续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认证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马工、骑手、教练员、马医、调教师、钉蹄师、裁判员、赛事监管等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马术进校园活动、青少年马术素质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加强青少年马术人才储备,支持开展青少年马术教育的“马术育人”工程。

三是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在主要养马区域,依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和高校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网络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开展养马实用技术下乡活动,提高马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调教训练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马产业主产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本区域的马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措施保障,为推动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设立马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建立马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马产业发展部际会商机制,统筹研究解决马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在马匹饲养、登记、赛事组织、市场开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强化协会在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分工有序、开放共享、密切配合的行业发展氛围。强化行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共享,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

用好新媒体手段,加强马产业发展的正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我国地方优良马遗传资源、民族经典赛事和传统马文化,大力宣传各地在推动马产业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中国马产业发展故事,共同营造支持现代马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习借鉴国外马产业先进发展理念,鼓励引进优良马种、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我国马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2

答: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猪肉占整个肉类产量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4%左右, 是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 是我国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菜篮子”产品。长期以来, 我国猪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发展生猪生产, 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进, 生产方式加快转变,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当前, 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 新旧矛盾交织叠加, 问题越发凸显。一是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三是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成本较高, 没有竞争优势, 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四是疫病隐患凸显。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 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隐患。五是市场波动加深。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 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总的来看, 当前生猪养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制约条件增加, 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一些地方和养殖场户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发布《规划》, 对破解制约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 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 逐步熨平“猪周期”, 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问:《规划》提出到2020年猪肉产量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稳定略增, 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 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等。请问农业部将如何保障“十三五”生猪生产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答:《规划》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猪生产发展成就、分析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十三五”期间的总体思路, 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明确调结构、转方式两大抓手, 推进种植、养殖和屠宰加工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突出现代种业、标准化养殖、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四个关键环节, 确立“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五大目标。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转变方式, 提质增效;优化布局, 绿色发展;龙头带动, 产业融合;消费引领, 政策支持。具体目标是, 到2020年猪肉产量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稳定略增, 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 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等。

《规划》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 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重点提出了八项任务:一是建设现代生猪种业, 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推进企业集团育种和联合育种。二是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 开发环保型饲料产品, 培育兽药产业集团, 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动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 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 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 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 促进屠宰行业结构调整。六是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七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八是强化生猪疫病防控。

问:在全国上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 作为第一个生猪专项《规划》, 与以往的相关规划相比, 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经营理念和区域布局等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我们在编制过程中, 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既立足于新常态的大背景, 又着眼于生猪生产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 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规划》主要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发展目标上, 更加注重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的有机统一。《规划》在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的总体目标, 具体发展目标把总量目标、规模化发展水平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同步推进。二是在发展方式上, 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和可持续。《规划》立足推进生猪生产转型升级, 明确提出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等措施, 提高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实现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三是在经营理念上, 更加注重全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基本思想, 各区域发展重点把种植、养殖和屠宰加工三个环节给合起来通盘谋划, 主要任务统筹考虑种业、饲料兽药、屠宰加工到产业化经营各环节。四是在区域布局上, 更加注重发挥优势。《规划》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 在评估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优势互补, 把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 重点发展区是传统主产区, 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约束发展区环境压力大, 要控制总量, 优化布局, 提高粪便综合利用水平;潜力增长区资源优势明显, 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适度发展区要突出区域特色, 发展地方特色生猪产业。

问:近年来, 生猪价格经历几轮大的波动, 《规划》在熨平“猪周期”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规划》主要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 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 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一是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规模化水平提高了, 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 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 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规划》从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大政策扶持等多方面支持规模养殖发展。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组织等途径,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提高组织化程度, 促进产销衔接。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生猪市场、屠宰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强化生产和价格动态监测分析, 发布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信息。加强形势分析研判,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生产结构, 稳定市场心理预期。四是推动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 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稳定养殖收益。

问:生猪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规划》在绿色发展上有哪些新的考虑?

答:《规划》总的考虑是,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统筹生猪生产和环境保护, 在生产发展中同时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 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 其中, 把京津沪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11个省市划入约束发展区, 明确提出保持总量稳定,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实现合理承载, 推动绿色发展。二是深化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在推行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 创建内容更加突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2016年计划在南方水网地区创建100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三是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以生猪大县为重点, 通过对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发展模式、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 整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完善有机肥生产、使用补贴政策, 落实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项目, 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五是完善种养循环机制。总结推广经济适用粪便综合利用模式, 积极探索PPP (政企合作模式) 运行机制, 打通粪便还田利用通道, 促进有机肥就地就近综合利用。

问:在加快生猪种业发展方面, 《规划》有哪些新的措施?

答:《规划》把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作为首要任务, 具体措施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种猪联合育种。继续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以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为重点, 推进企业集团育种与联合育种。二是打造华系种猪品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突出“杜、长、大”品种的本土化选育, 着力提升生长发育性能和繁殖性能, 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三是强化种猪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种猪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为基础, 以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为载体, 构建种猪质量评价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 推进种猪优质优价。四是促进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以国家级保护品种为重点, 建立资源动态监测机制, 促进地方品种资源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良种补贴等政策项目的基础上, 《规划》明确提出了支持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问:为什么要推进养殖屠宰相结合, 合理调整生猪屠宰产业布局?

答:生猪屠宰是生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屠宰企业布局与生猪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规划》提出要根据生猪养殖产业区域优势, 合理调整优化屠宰企业布局, 积极推进养殖屠宰结合;推进“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的经营方式,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3

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坐落于金、元、清朝发祥地和朝鲜族发源地,曾经是古代渤海国通长安“朝贡道”水陆交通枢纽,在这里,充分实现着朝满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互通,儒、释、道与萨满文化的互融。

规划形似背靠青山,内蕴碧水的太师椅,太极为眼,观音临水,有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之名的长春宫独据生态中轴一脉……“这里,不但是一座生态休闲城,未来,还将成为享誉全中国的一座文化旅游城。”刘董事长说这话时,眼中神彩熠熠,自信的笑容折服人心。

2014年圣诞前夕,身兼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吉林省办事处主任、全国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吉林省办事处主任、全国敬老工程吉林省试点项目负责人、吉林省腾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四个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之一——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负责人等众多头衔的刘冠佐接受专访,采访中,他提出并完善了一个有别于此前众多“前人”的全新养老产业理念——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而言,养老产业是刚需产品,必须大投资、大手笔提前投入和打造。

春夏之交,周末黄昏,夕阳的余晖斜斜洒下,小区一角的采摘园里,年过花甲的爷爷正在教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子植物生长知识;园区中央的温泉馆内,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惬意的一边泡温泉,一边喝着茶谈笑风生;隔壁的老年大学,一群爱好书法、国画的老人满怀激情的挥毫泼墨;不远处的养生堂,几位老人和养生专家交流养生之道;一户业主家中,一位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正一边输液一边和园区专属服务医生聊天解闷……不久的将来,在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这样的一幕幕将每日上演。而这些,只是刘冠佐正在一步步实践着的让天下老人都能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的养老产业的一部分。

地产是载体 养老是根本 官马温泉不是简单卖房子

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吉林省办事处主任、全国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吉林省办事处主任、全国敬老工程吉林省试点项目负责人、吉林省腾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四个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之一——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负责人……刘冠佐的头衔很多,且这众多头衔都与老人和养老有关。尽管身为吉林省腾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冠佐却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房地产开发商,也从没把自己正在开发的项目——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以卖房子为主的地产项目,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关

系千秋万代,关系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系统性产业。

“养老地产开发和普通地产开发最大的区别就是养老地产是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为目的的。而对于我们的项目而言,养老地产开发只是其中的一环,它将作为一个载体,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植入我们专业的运营理念以及完备的配套设施,力争在三年之内打造东三省最具特色化、人性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宜居宜养宜游宜业’的‘养老组团’。”

刘冠佐告诉记者,“官马”这个品牌是要走向全中国的。“我们将本着‘养老是本、养生是核、养心是魂’的理念打造‘健康休闲养老、温泉生态养生、国学道义养心’三养一体的综合度假区,逐步建立‘官馬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文化,逐步形成‘官马养老’独有的个性化的温暖服务、互动活力的乐趣服务,以及为客户创造优越享受的服务文化,树立现代养老服务业的全国性行业标准。此外,我们还要建立养老产业人才培训机构、培训体系和认证体系,输出养老管理和服务人才,力争成为全国性行业人才标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最终能够搭建一条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养老全产业链,形成多领域、全渠道的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项目,建立完善的‘官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品牌体系’而做准备。最终,要让官马成为全国养老产业的金字品牌。”

养老配套智能、完善、齐全 养老服务专业、细致、周到

刘冠佐向记者介绍,养老产业绝不是简单的在园区内建一些养老配套,以养老地产的名义去卖房子,要舍得投入,要在软、硬件各方面全方位着手,设身处地的为老年人着想,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宜居乐园。“比如在老年人最为关注的医疗方面,我们与全国著名的心血管专业医院——北京埠外医院合作,共同规划官马老年人专业治疗和康复中心,由专业医生长驻中心,以保证对小区内老人的突发疾病有完全的急诊急治能力。同时,一些重大疾病需要转院治疗的,我们还有专门的直升飞机绿色通道,可以将病人快速送往省内专业性的医院治疗。”

据刘董事长透露,目前,他正在与吉林省及长春市的120急救系统方面谈判,由官马提供专业救援直升飞机,帮助120完成一些重大任务的救援,而官马的需求只有一条:保障官马温泉生态城内的老人突发疾病能通过直升飞机绿色通道,得到最快的急救和治疗。“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不仅建有自己的老年大学,还在园区内规划了萨满文化园和朝鲜族文化园,建设有北方最大的‘长春宫’,引入儒家、佛家、道家为一体的文化元素及民俗文化,为老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心灵家园;在综合配套方面,我们正在与欧亚对接,做专业的老年用品商场。此外,银行、邮局、治安警点、商超等一应俱全,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

做养老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耐心细致。据刘冠佐介绍,官马温泉国际敬老城未来运营方面,除了与新加坡宜康医疗保健集团合作对项目服务人员做专业的培训外,还在智能化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老人容易突发疾病,如果这时候又恰巧身边没人,那就更危险,为此我们特意在澳大利亚订制了医疗智能卡,这种卡可以在1.25公里之内做定位,卡内存储老人的身体状况数据库,对老人的体温、心跳、血压进行检测,老人发生意外或身体指标不正常时,医护人员可以马上到位施救。”

官马三大养老方式:传统养老、候鸟式养老、居家式养老

“我们的室内建筑及装修标准也是完全按照老人的需求订制的。每间屋内均设防滑地砖、防滑地板、圆角家具、无障碍通道等。每户的门设有双门镜,并且比普通的大门更宽,方便进出轮椅担架。每户只有入户门有门锁,方便急救。每个室内不设床,设不超过4厘米高的日式榻榻米,铺上韩国电褥,入睡前可调温。室内每个卫生间都设有扶手,在坐便上方设有一根1.5米长的急救绳,老人入

nlc202309020349

厕时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手握急救绳一拽,医护人员就会立即上门急救。”

“配套和服务这么完善,收费应该很高吧?普通收入家庭的老人是不是很难迈进这个门槛?”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冠佐很坦诚,“我做官马温泉项目不是为了赚大钱,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我有很多项目可以选择。在立项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过各种可能,对于不同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我们提供三种不同的选择:没有子女的老人,可以选择类似传统的敬老院模式的‘传统养老方式’,租床租房间,费用方面,也与传统敬老院的费用相差不多;身体可以自理,家庭负担不重,喜欢旅游度假的老人,可以选择‘候鸟式养老’,季节性选择在官马居住,随定随住,房间自选;而对于一些传统意识浓烈,家庭氛围需求强烈的的老人,可以选择‘居家式养老’,在园区内买下一室、两室甚至三室的房子,就可以在周末实现与孩子一家相聚的理想养老生活。”刘冠佐告诉我们,不管老人选择哪种方式,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园区内的所有配套服务老人都可以免费享用。“至于各種养老方式的收费标准,我们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肯定能让普通收入家庭承受。”

养老产业是刚需 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2015年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养老行业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朝阳产业”,未来关于养老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采访中,刘冠佐董事长提出养老产业是“刚需”产品这一观点。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增加85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增加了0.6个百分点。

到2015年,中国城市‘可工作人口’预计将开始萎缩。而到2020年,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34%。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中国开始‘变老’。”刘董事长说,他看过的一份研究报告里面说的更惊人,2040年全球65岁以上的会超过13亿,而在中国就有1.6亿。而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38亿。

“这是一组非常惊人的数据!”

养老矛盾日渐突出。在养老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具有社会属性的养老产业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地产的需求日渐强烈,是除结婚和改善性住房的另一种刚需。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可见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给父母一个舒适的养老居所也成为子女的心愿和奋斗目标。但是如今中国的养老地产和养老建筑发展远未能满足这部分购房者的需求。”

养老产业,近两年来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国外却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外养老地产被称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长期养老护理社区。其运作模式,主要由开发商建造集住宅、护理院、医院和餐饮娱乐等商业配套设施为一体的老年社区,并通过经营老年社区而拓展出一种立体开发经营模式,这种多元化地产项目的利润除了住宅的销售外,更重要的来自完善的针对老年人服务所带来的增值效应。老年人可以通过购买住宅项目,或者租住的形式参与到养老地产的经营模式中。“这也就是类似我们的官马生态城的一种模式。”

数十亿规划,首期投资20亿,刘冠佐:要赚钱我不做官马

1992年下海经商,开了长春第一个加油站、第一家网吧,干过

车行,开过担保公司,做过宾馆、酒店,还曾在浙江、西安、中山从事过国际物流生意,遍数刘冠佐的从商经历,尽管每一项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但哪一项都与养老不沾边。

问起此次与养老产业结缘,刘冠佐真诚的表示,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仅吉林省的老龄人口就有430万,长春的老龄人口达到了114万。“把养老事业做好,既是给老年人一个交代,也是给年轻人一个交代,尤其是未来10—20年,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和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1对夫妻供养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一个老人生病了,做子女的还能照顾过来,如果同时有两个老人生病,那显然分不开身。养老问题要是不能妥善地解决,年轻人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本着这样一个想法,我与民政部、老龄委、发改委进行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项目的落地。”谈到老人,谈到养老,刘冠佐真情流露,话匣子又一次被打开,“我自己家也有老人,也面临着养老的问题,在外边打拼了20多年,现在回到家乡能为养老、敬老事业带个头,我觉得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

刘冠佐从不参赌,从不买股票,但为了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为了他后半生认定的养老事业,他第一次赌上了全部,不但毅然停掉了手头上的其他生意,而且不惜血本,不计代价,为养老事业四方奔走,八方呼吁。“我今天上午本来是要参加政协会议的,会上还要提交养老议案,不过为了你们的采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养老产业,临时推掉了。”

据了解,官马温泉国际敬老生态城项目仅一期就要投入20亿元以上,问起得失,深谙道家哲学的刘冠佐说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做人要有‘悟’,要懂得‘宽人就是宽己’,把所有能给予别人的全部给予,你帮助了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反过来帮助你,要先付出后得到,但不能为了想得到而先付出。我们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

记者手记:

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人们的内在需求。人到晚年,历尽人生诸事,留下的是智慧的行走经历和灵魂的深入思考。

在“官马”,地上矿泉,地下温泉,60万平森林公园东北西三向环抱,20万平水上公园湿润怡人。有山有水,借势长白山余脉之龙气,蕴道家风水于其中,这样的养老产业,即使在全中国,那也是头一份。难怪刘冠佐董事长会那样自信地说,“我们要做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养老生态城。”这不只是规划和目标,更是一个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不远的未来。

相信一两年之后,就会有数以万计的长春市、吉林省甚至全中国的老年人能徜徉于那一条以“长春宫、临水观音和山顶宝塔为主线的儒释道文化轴之中,穿行于园区中的长白山文化研究中心景观建筑群,尽享一个多元化的心灵家园带来的全新感受。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4

2021 —5 2025 年国民经济 及 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X 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编制好全市“十四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 号)和《X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 政发〔XX〕X 号),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发为动力,深入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全力打造“三个六”重点支撑,培育发展“四个在 X”增长新动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着力化解风险挑战,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X 新征程,为到 2035 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立足市情、放眼全局。跳出 X、站位全国,谋划 X 发展,深刻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精准对接近年我市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准确把握 X 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阶段性特征,学习借鉴发达地市转型发展先进经验,提高规划编制的指导性、引领性。

系统谋划、项目支撑。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总要求,聚焦“六个三”战略部署、“三个六”重点支撑、“四个在 X”增长新动能,科学系统提出“十四五”发展的目标、定位、举措。坚持弥补短板、壮大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我省规划盘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能够充分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尽量不编或少编制规划。“十四五”主要针对事关全

市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编制规划,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

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纵向上,做好与省上规划的衔接,指导好县区规划编制,确保主题主线上下一致,形成统一规划体系;横向上,要加强工作联动,同步推动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事求是、合理引导。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指标,要综合考虑、反复测算,既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压力,又重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提气鼓劲、尽力而为,更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使规划经得起时间检验。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和我市发展定位、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敞开门来做规划,广泛听取各级各部门、专家学者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三、总体安排

(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即《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市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

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纲要》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具体程序:

1.编制准备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思路研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在完成“十四五”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研究提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专家论证,报送市政府研究审定。

3.《纲要》编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形成“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和市政府。组建《纲要》起草工作专班,根据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X 月份形成《纲要》(初稿);X 月份,在与省上《纲要》衔接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第三方评估;X 月份,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审定,并准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审批印发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纲要》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

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实行目录清单管理,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报市委或市政府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冠“经市委同意”或“经市政府同意”字样,联合印发实施;不在目录清单里的专项规划,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意后,由编制部门印发实施(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程序:

1.开展研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市级各部门根据本方案,开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理清基本思路。

2.规划编制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市级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3.衔接印发阶段(XX 年 X 月—XX 年 X 月),完成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全市《纲要》进行充分衔接后,按程序报批。重点专项规划原则上 XX 年 X 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一般专项规划以及经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编制的专项规划,原则上 XX 年 X 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所有专项规划务必在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印发后 X 个月内印发实施。

(三)县级规划 县级规划是指县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县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

目标。县级规划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由发展改革部门承担,编制时间与全市《纲要》基本同步,具体程序:

1.XX 年 X 月底前,各县区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并与上级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

2.XX 年 X 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报本级党委、政府审定后,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本级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经济开发区、X 新区、X 新区、航空智慧新城“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其管委会印发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搞好统筹衔接。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协调衔接好各类规划。发展规划要发挥战略导向的统领作用,空间规划要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专项规划要与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三)创新编制方式。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坚持开门编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智库作用,把各方论证结果、研究成果作为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四)规范编制程序。要进一步规范编制程序,对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开展前期研究、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各个环节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五)强化工作保障。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成立工作专班,要选配知识结构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具体承担规划纲要编制任务。各县区、各部门要相应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专班,组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规划编制队伍。市级部门规划所需经费应列入本部门预算,各县区规划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0 2020 年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1500 字文(模板)

根据 XXX 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十三五”规划评估和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通知》(XX﹝2020﹞XX 号)要求,积极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工作任务

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思想、新理念、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为规划思路,主动衔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XXXXX 实施方案》,从历史维度、国际视野、发展眼光出发,高标准对标“XX 高水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任务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学院加速建设、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发展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做到深入研究、大胆谋划、精准发力,汇聚全院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为学院成为 XX 高水高职学校和全国 XX 教育的排头兵、领跑者、改革者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工作组织

为做好学院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工作组各成员要按照工作要求,做好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三、工作安排

按照学院“十四五”规划中“八大重点工程”做如下安排:

材料内容 负责单位 1 1..党建思政 工程(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纪检工作)

XXX 2 2..校园文化 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

XXX 3 3..人才培养工程(专业与课程建设、招生考试、学生工作与德育工作、国际教育与交流)

XXX 4 4..现代治理 工程(制度建设、科研工作、财务工作、学术交流与活动)

XXX 5 5..创新创业工程(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XXX 6 6..教学团队 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含辅导员、教学团队等)

XXX 7 7..民生 关爱 工程(教职工活动与环境条件建设)

XXX 8 8..智慧校园工程(信息化建设)

XXX 备注 :

四、工作要求

1..提高 思想认识

学院“十四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键五年的规划。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区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提出教育领域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的思路举措,切实将中央、XX 精神落实到学院“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等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提高编制水平

准确把握规划定位。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相衔接,明确“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为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十四五”规划要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学编制规划文本。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研,科学测算“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研究提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结合学院实际通过

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要创新规划编制方法,规范编制程序,确保规划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5

5月、6月,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于欢案从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到案件公开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微博直播、法官答疑、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了全程公开,让审判活动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序进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一切为了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是一座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航船不断前行的鲜明航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司法机关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的佑护、正义的阳光。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不少群众过去对打官司的印象。要使整个司法渠道畅通,更好地保障百姓的诉讼权益,就要进一步改革制度。从5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从以往的“立案审查制”到现在的“立案登记制”,两字之差降低的是当事人的诉讼门槛,保障的是当事人的基本诉权,收获的是当事人的司法信心。

这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效率提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机关通过繁简分流、刑事速裁、破执行难、加强法律援助等努力和尝试,真正做到了司法效率有提升,公平正义不减分。尤其是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破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得以完善,促进司法公正的机制得以健全,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逐步得以排除,司法公正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具体、真实的感受。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6

3月1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在浙江召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对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属。

在当天的交流会上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休闲农业要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是示范基地创建工程,要遵循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是乡土文化挖掘工程,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是从业人员培训工程,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依托阳光工程和农业广播学校等公益性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继续在全国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五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休闲农业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休闲农业,切实加大休闲农业生产基地、道路、通讯、三废处理、公共安全、农耕文化等基础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整合相关资金,加大建设力度。

交流会还要求,“十二五”期间,各级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加强组织领导,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只要是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利的事,服务农民的事,方便市民的事,都要主动配合,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途径,争取各种经费,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衔接供需,方便城乡居民消费;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产业的规模日趋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5亿人次。

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极大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休闲农业发展方式已由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由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已由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已由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由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各地围绕高、特、优、新、奇,发展形成了成都的“五朵金花”,江西婺源和广西罗平的油菜花节,北京大兴的西瓜节,浙江余姚的杨梅节和张家界的荷花节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5) 篇7

作为装备制造业当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 国家为农机工业提供了持续走强的政策体系, 并实施稳定的财税支持, 这一切使得我国农机工业的综合实力得以快速提升, 农机工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增幅均在20%以上, 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当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农机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 培育核心竞争力, 通过创新实现突破,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 为行业注入新的能量, 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历经从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 到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应用, 并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显著特点是以机械装备为载体, 融合电子、信息、生物、环境、材料、现代制造等技术, 不断增强装备技术适应性能、拓展精准作业功能、保障季节强劳动作业可靠性、提升复杂结构制造高效性、改善土壤-动植物-机器-人与生态环境协调性,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 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发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装备, 实现“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 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二、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 显著改善产品结构。

到2020年, 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 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 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

三、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 推进智能转型, 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 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 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 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并行制造、模块化、快速资源重组技术的应用。

四、以创新为基点, 提升行业国内外竞争力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以标志性的高效、智能、节能环保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为重点,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在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 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 积极“走出去”, 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 搭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体系, 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全面提升行业水平。

五、创新发展模式,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 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 通过瞄准高端农业装备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技术难题,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 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目标, 以发展先进适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环保型农机产品为载体, 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致力于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 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升级, 并迈向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强国。

上一篇:学生会内部联谊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高中以道德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