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2024-07-10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篇1

乡村养老旅游规划产业发展分析!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时代的来临,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面对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如何将乡村旅游同老年人养老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更加重大。在此基础上“乡村养老旅游”开始形成,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一、“乡村养老旅游”概念解读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疗养的目的而发生到异地乡村进行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和。乡村旅游和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乡村养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的结合,与一般的乡村旅游活动不同。乡村养老旅游的主要旅游目的不是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而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选择到更加适合于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风光秀美,环境、气候宜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异地养老,在疗养、养老的同时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风俗风景。二、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势在必行(一)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同老龄人口总量相比,社会养老机构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赡养压力增大,家庭养老功能将不断弱化,社会养老模式必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进一步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无疑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二)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求美和寻求疗养健康,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国内很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养生,而且老年人在户外亲近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养花、种菜等适当的体力劳动健康体魄,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单纯娱乐更有意义,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满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三)有利于实现旅游扶贫,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发展乡村养老旅游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国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未来国家旅游局将继续推动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挥乡村旅游的扶贫作用,计划每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带动全国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就业岗位180个。三、针对养老养生人群有哪些项目可以设计1、耕地出租预留部分农业用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耕地出租,老年人可以在租到的土地上种植自己感兴趣的农作物,前期要注意稀缺效益,引起老年人的种植欲望,以便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做推广。2、免费农业技术服务有些老年人并不懂种植技术,农庄可充分利用在经营菜地种植时,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技术指导,提升老年人的信任度与影响力,打造品牌效益。3、观光采摘在留出客户耕种的土地的同时,预留出农庄的“经营”用地,这部分土地可以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要种植绿色健康的蔬菜,开展参观、体验采摘等活动,提高知名度。这点目前休闲农业都在做,需要有创新。4、会员制采摘机制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租户都能够配备相应的菜地,而那些没有租到配套土地、或者是自己不愿意耕种的老年人,可为其办理采摘会员。每年缴纳一定的年费,便可定量在农庄的`菜地里进行采摘。采摘的蔬菜在满足老年人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可以送给子女,一举两得。5、加入社区文化,创办老年兴趣俱乐部可以定期邀请参与耕种菜地的老年人参加类评比项目的活动,评选出优秀者,在进行物质奖励时,推广经验,将农庄打造成现代都市外的世外田园。同时依照不同的兴趣进行人群划分,让老年人开拓自己的交际圈,激发生活乐趣。6、加入养生餐饮人年纪大了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而养生食疗对这些小毛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对于那些不愿自己动手做饭的老年人可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当然味道是要保证的哦。农庄在老人入住时最好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一定了解,对于不适合入驻的老人尽量委婉拒绝。有常驻医师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症。乡村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模式,在解决城市病的同时,也为扶贫开辟了新道路。乡村养老旅游充分发挥了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了农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了农业与养老、旅游与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广大的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返乡的青年、中年、企业家,乡村欢迎你们回村,父母亲等待你们回家,“返乡互助” 助你一臂之力。你们回家了,乡村才有希望!敬请关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干货知识。专注三农、乡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等研究与开发者服务!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里项目扎堆,这里专家扎堆,这里方案扎堆。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篇2

(一)家庭代际经济交换的金融学意义

人生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人自一出生就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在财务学当中,将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称之为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不能对等,风险是可以确定概率的不确定性,一般将二者不加以区分)。这又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个人而言,系统风险包括各种天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灾荒。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 年次。其中,水、旱灾最多,还有蝗、雹、风、疫、地震、霜雪奇寒等灾害。在中国历史上,灾与荒结成了不解之缘,通常有灾必有荒。所谓灾荒就是灾和荒的通称。这些都是人们在一生当中力图避免的系统风险。

而非系统风险方面个人面临的也很多,健康问题、事业问题,此外人生中重要的支出如盖房、娶妻生子、养老等,都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古代人的寿命及健康都远不如现代,人生存下去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个人一生当中必须面临的非系统风险。

除此以外,个人生活中还有一种必须面对的风险,就是老去的风险。在古代,由于没有任何的现代金融工具,更没有有关养老的任何理财产品,比如包括各种类保险、贷款、股票、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就是生儿育女成为防范未来各种人生当中面临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具体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就成为了父母对未来的投资,也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子女就成为人格化了的金融交易产品。

金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如从银行借款,签订借款合同就是贷款人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花,借款方则把未来收入转移到今天花。现代社会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包括:基金、股票、债券、权证、期权与期货等等现代金融衍生品,即使其形式多种多样,条款和限制条件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核都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及利益交换。

此处可以将古代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当父辈年轻人通过对子女的培养、照顾,并提供教育支持,也就是牺牲当前的一定的经济、物质、精神的利益,而换取老年时子女给予自己的另一种利益交换,即获得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服务。这种代际之间的利益交换实际上也是一种金融交易的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其具体形式如图1 所示。

(二)儒家思想与养儿防老的隐形契约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与现代的严厉的法律体系及健全的契约条款作为合同履行的保证不同的是,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这种金融交易是依据怎样的形式和保障来进行?如果交易双方不履行职责,那么这种金融交易就无法在两代人之间进行下去,况且代际的经济交换又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父辈再对子女的照顾和抚养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子女健康问题、教育不成功问题、子女于远离父辈地方就业和工作(古代地域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不发达,都会导致父辈与子女之间交流的困难)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父辈花费了巨大精力、时间在子女上的投资失败,也就是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因此,此时的隐形制度安排,及管理和规则(包括各种文化、思想、家规等)的制定,都顺理成章的成为对这种金融交易普遍推行下去的必要保障。

儒家宣扬“仁学”,重视人的问题,尤其关注老人。“老吾老”可谓是儒家的核心命题,儒家对于养老思想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儒家特别强调给予老人物质上的供需以及孝道对于养老的保障。儒家十分重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如“仁政”的核心是“制民恒产”。“恒产”就是分给人民每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然后家家栽种桑树,又养鸡、豚、狗、豕之畜,当政者再“省刑罚,薄税敛”,以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其次,儒家宣扬在精神和情感上尊敬老人。儒家不仅重视在物质上养老,更推崇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日常生活中,儒家大力宣扬老人是理应崇敬的三大偶像之一,即“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老人既为“三达尊”之一,故儒家主张应常怀敬老之心。最后,儒家强调养老是人类社会正义、进步和美好的事业。儒家不仅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养老的一些具体设想,还在理论上探讨了养老的重要性,提出三个意味深长的看法:一是善养老人为理想社会的标志;二是善养老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三是善养老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组成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增进人民的幸福,更是统治者的天职。

更为重要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承继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孝道也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范畴,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道观念仍受到全世界华人的认同,孝道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与其他文明的重大特质之一。在这层意义上,“养儿”是父辈的前期投资即一种养老的金融产品,而“孝”则是子女执行金融交易的隐形契约。可以说,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家庭代际之间经济利益交易即代际之间金融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易安全性而顺应产生的。

二、代际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

现代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视角也呈现多样化,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这种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

(一)利他主义假说

这是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最主要的一种假设。是Becke(1974)和Barro(1974)提出,它是从经济学角度,从效用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代际之间财富转移给两代人带来的效用大小。主要内核是:代际转移的上一代对于下一代子女的财富转移的根本是源自于自己的利他主义思想。上一代对子女的生活现状出于自身真心地给予关怀。只要自身有经济条件并且下一代的确有需求的时候父母会给他们提供经济上、精神上的帮助,并无偿地转移遗产给下一代。此时,上一代人的效用函数会由自己的消费情况和子女的消费情况共同累积构成:

其中YP、YC分别为父母和子女的收人IP、IC分别为父母来自其上一代人所收到的和自己给予下一代的支出的财富转移数额,λ 表示父母对下一代的消费的关注度,这里效用函数为凹的递增函数。其财富转移为:

对于T*,由微分的效用最大值一阶求导得出:

对上一代的父母的效用函数求解偏导得到:

以上公式代表上一代父母的财富转移当增加了一个单位时,同时子女的财富就会随之而降低一个单位,这样父母为了保持效用最大值就相应增加财富转移一个单位。

(二)交换动机假说

该假设是与利他主义动机有所区别的一种假说,即非利他主义动机的一种,假设子女时间的价格是其收入YC的递增函数,则父母为“购买”子女关心所必须支付的价格P也是YC的递增函数,即:

父母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父母从子女处“购买”关心的数量为CS,价格(父母为“购买”每单位关心所必须支付给子女的遗产或其他财富)为P,V(CS)为父母因子女的关心而获得的效用,λ 表示父母对子女关心的偏好程度。则有约束的转移收入解为:

假设U(YP+IP-P(YC)·CS)和V(CS)是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则:

由于P(YC)是YC的递增函数,因此在交换模型中,子女收入的增加对父母转移支付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即:

与利他主义模型中一样,父母收人的增加仍然会增加收人转移的数量,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越看重,他所提供给子女的转移收人数量就越多。

(三)父母投资回报动机假说

这是由贝克尔(1990)提出的模型,它假定上一代人对自己子女的数量和教育支持有不同的水平,而结果又与父母前期对子女的精力、物质等投入的大小有关,即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财富转移和价格的因变量。当父母的收入增加时,会相应加大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

其中Vt和Vt+1分别是父母和每个孩子的效用水平,μ'>0,μ''>0,α 是指利他因子, 即子女效用转换为父母效用的系数,并且单个孩子的利他因子与孩子数量成反比。孩子被赋予H0个单位的生产技能,人力资本的生产决定于这个禀赋值、父母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教育时间,所以有:

其中A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率,b是H0和H之间的换算系数,β 为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

三、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的变更

根据前文的论述,可以将父母对子女的财富转移的动机归类为两大类,分别是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和利他主义倾向动机。所谓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传统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在子女之间进行代际收入转移应该是补偿性的,即经济困难的子女应该给予更多遗产或者是财富。但是如果是出于非利他主义倾向,则会相反,因为经济较好的子女未来提供给自己的养老服务可能会更好。再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如果是为了年老时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则说明父母的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是非利他主义倾向的,即是利己的。

《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课题组针对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海、武汉、江苏、安徽等地的区分不同年龄、地区和教育程度等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课题组共发放了754 份问卷,其中设计了关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的量表,量表共分9 题,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父母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越显著,即利己主义倾向越动机越明显。其中,31(含31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十分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十分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4(含24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较为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3(含23 分)以下,表明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其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表1 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非利他倾向动机越显著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愿意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说明越具有利己倾向的人其养老方式更独立,他们更愿意将财富用于自己的养老,而不愿意将财富转移给子女。而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倾向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4.49%,选择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占了33.14%,两者相对持平,说明这类人已经逐渐倾向于将财富留给自己用于养老,而不只是出于利他动机而转移给子女。在具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3.80%,而选择独自在家的养老方式为26.76%,说明出于利他主义倾向动机的人他们会更愿意老年时与子女住在一起,将财富转移给子女,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子女也会承担更多赡养老人的义务。

同时结合被调查者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结果也表明,苏州、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更能接受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比如住房逆向抵押贷款,以及以房养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步丰富,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通过“养儿防老”的方式来满足老年生活需要的观点已逐步衰落。“家”原来承担太多的精神、物质附属功能在这些地区逐步分离,原来由“家”所负担的金融功能已转由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所替代。与此同时,在调研所在的安徽等许多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功能仍然是以经济利益的交换为首要目的,“养儿”仍然承担着古代的家庭的防老的工具作用,所以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

四、个人理财规划的现实思考

(一)理论渊源 - 生命周期理论

理财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管理自己财务资源的过程,而养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一个人晚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随着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的逐步衰落,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又尚不够完善,通过个人理财规划来实现养老,储备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

那么与养老方式有关的现代理财思想又从哪里产生呢?现代个人理财规划思想是建立在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指出,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在生命周期初级阶段,个人消费支出可能会超过收人,例如为谋求更好的工作而参加培训课程或者购买房屋和其它耐用消费品,这些花费很可能超过当期收入。为此,在生命初级阶段可能要背负许多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人开始超过消费支出,在步入中年之前,收入在不断增多,同时子女也日渐长大;当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债务也已还清,于是开始收支相抵并有了盈余或称之为储蓄存款,随着存款数量的增加,存款总额也在逐年增长;退休后,个人收入大幅度减少或没有丝毫收入,于是开始动用储蓄存款来维系自己的生活,存款总额开始随之减少,如果计划周详,一个人在去世时正好花光其所有存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获取收入的能力是不同的。几个不同阶段组成的人一生称之为财务生命周期。个人成年以前在经济上是完全依赖家庭的,父母为整个家庭而理财。但成年后则必须设法赚足够的钱来维持自身日常的基本消费。同时也实现了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均衡,具体见图2。

基于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就是通过合理的贷款和储蓄,弥补收人与支出之差,从而更好地利用现在已有和将来可能拥有的资源,完成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个人理财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人的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

(二)以房养老的理财规划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养老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正在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其中一种金融产品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 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以房养老理念下,个人于青壮年时期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住宅,60岁之前归还完全部贷款,取得该住宅的产权,到60岁退休时再出售或出租该幢住宅用做养老,用住宅的余值供养自己的余生,就不必在工作期间过多地考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问题。中青年时代将住房购买得大一点好一点步入老年时就可以利用积累的房产价值实现养老保障功能。

采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方式的养老模式将老年人以自有住房作抵押,可以有效地解决养老资金的来源,大大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为个人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资源的长期地、综合性地、全方位地优化配置,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通过图3 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个人比不实行的其退休后的实际消费额更高。也就是通过这种金融产品可以实现在生命周期内实际消费水平的整体的优化。

五、结论

我国古代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养儿防老”,依据这样的主导模式顺应就产生了儒家文化思想,但是二者并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确成为维系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内核。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产生,儒家文化思想不能在继续有效再支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多样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利他主义动机不同,交换动机等非利他主义正在逐步取而代之,尤其在经济发达和金融市场地区对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的认可度较高,与此同时,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儒家文化仍有所保留,养老方式也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我国整体的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养老方式的视角,具体区分为利他主义和非利他主义包括交换动机、父母投资回报等。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养老设施及产业;居家养老;养老产业;设施配套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养老“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议题。作为一项涉及政府、民生、产业、社会制度等诸多层面的多元化工程,需要系统性设计和建设。城市规划作为各项社会事业、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龙头,应当通过对用地、产业等适当的引导,成为未来在城市“养老事业”建设中纲领性的文件之一。

1.加强养老设施及产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按照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市常驻人口66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5.7万人,占总人口的1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城市老龄化的速度在日益加快,至2015年,大连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老年人,但按照城市既有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传统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因服务水平和档次,出现空置和供不应求两大极端,城市社区对老人人性化关怀缺失,城市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领,在规划编制阶段,加强养老问题的考虑和引导,对于改善城市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水平,带动城市整体养老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2.养老需求与地区适宜性分析

2.1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

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可概括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按规划需求分解即为:(1)健康需求;(2)工作需求;(3)依存需求;(4)和睦需求;(5)安静需求;(6)支配需求;(7)尊敬需求;(8)求偶需求[3]。这些需求涉及城市规划中包含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商业服务、公园绿化等系统的规划设计,同时,还需要通过对社区级服务配套进行必要引导,通过影响居住区发展模式来对养老事业起到一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2.2夏家河地区开展养老产业的适宜性

夏家河地区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中北部,北邻渤海,南邻鞍子山,是典型的背山面海地势,鞍子山山麓延绵入海,区内沟谷地形变化多样,植被绿化丰富,景色宜人,北岸沙滩海岸平直漫长,有大连市著名的夏家河海滨浴场,是一个适宜养老、休疗养的地区,目前,该地区已经自发形成多个以小型个体养老院为主的小产业集群。

3.夏家河养老设施及产业规划研究

3.1规划区人口构成研究

夏家河地区位于近郊地区,未来迁移人口主要包括村屯就地回迁安置人群、城区改善型人群外迁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居安置。在养老设施及产业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两类人群的养老问题:

(1)村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对集体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2)改善人群对 “三世同堂”、配套设施、社区品质和氛围较为关注。

3.2规划及实施策略

3.2.1设计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邻里中心体系

规划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所规定,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中国传统“孝义”思想的延伸,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既相互照顾,又充满人性化的交流。从规划层面看,需要加强几个方面引导和建设:

(1)完善区域中心设置。按照1M2/人配置医院、体育场、娱乐设施、银行、邮政、超市、百货、餐饮等大型公共职能。

(2)强化邻里中心的设计。按照6000户~8000户人口规模,以15分钟步行为衡量尺度设置邻里中心,预留小型公园,菜市场、商业、餐饮等用地,并按高比例配置医疗门诊、卫生站、护理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3)新增社区中心。按照1000户~2000户设置小型商业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提高商业用房比例,为商业化的医疗门诊、药房、休闲设施建设提供场所,增设健身设施和社区中心,借助社区中心布局棋牌室、阅览室、救护站等,为居家养老提供上门服务、社区互助或日间照料。

3.2.2 积极发展养老地产和休疗养产业

养老产业,即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以养老为主体的特殊地产项目,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设计居住环境、配套,将疾病预防、康体保健等纳入日常生活设施范畴并参与运营、管理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类型。其利润来源于房屋出租、出售,以及后续物业和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存在几种方式:(1)高档公寓式养老地产。服务高收入家庭,也提供高质量服务;(2)休闲养生式养老地产。选择景观环境较好区域针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程度的退休老人,提供居住、生活、娱乐、保健等服务;(3)候鸟式养老。异地老人随季节选择度假式的休闲养老模式[4]。

夏家河地区拥有良好的山海景观资源,适宜“养老+休疗养+休闲娱乐”的产業发展磨石,规划提出“山海两端养老、中部服务”功能构成,其中:

北部滨海地区以商业、餐饮业、康体娱乐业、居住功能为主,并在靠近夏家河浴场位置集中设置以休疗养为主的功能组团。该区域以吸引商业、娱乐、酒店、度假村、酒店式公寓等开发建设为主,侧面满足高端和候鸟型养老人群。

南部滨山地区具有优越的山林和植被环境,以“弹性控制,混合发展”为出发点,整体布局康体娱乐用地,建设 “社区型综合养老地产”。通过混合型的产业开发,避免单一职能开发的局限性,推动老人再就业,为休闲娱乐产业提供服务,同时满足老人心理需求和城市就业需求。

3.2.3 生态化社区建设

(1)低密度开发,建设总量控制

规划以打造适宜养老的生态低密度城市组团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动迁及开发建设成本,对整个区域开发建设量进行“总量控制,两级分化”对待,针对不同的社会职能,引导容量向两极化发展。沿城市主要交通轴的核心开发区域,给予1.8~2.0的高容量控制,并利用商业混合用地的布局,加强商业的弹性。对于滨海、滨山以及以家庭式养老为主的居住地区,容积率控制在0.6~1.0、1.0~1.2、1.2~1.4三个区段,降低住宅类建筑的开发规模,提高住区品质。

(2)体系化公园绿地建设

以10分钟可达广场、20分钟可达公园“为基本理念,布局片区级、组团级点状绿地公园。沿生活性干道,打造带状绿化公园,串联各级绿地公园、广场,布局自行车道、漫步道、休憩、便民亭等设施,扩大老年人活动路径。利用自然冲沟,打造多条山海间的指状绿地公园,环绕各个组团,结合鞍子山森林公园、海滨浴场公园,成为夏家河地区独特的自然基底。点、线、面的绿化系统相结合,构建了夏家河地区生态化的养老环境。

4.小结

本文是对规划编制工作中涉及养老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努力,养老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化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充以养老为出发点的城市规划编制理念和策略,通过合理调控对养老事业进行支撑和引导,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规划编制中需加以重视的问题。

退休养老规划 篇4

退休养老规划,就是协调即期消费与延期消费的关系

第一节:影响养老规划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

二、预期寿命(05年12月31日,保监会《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男76.7,女80.9)

三、退休年龄(男60,女50,女干部55;特殊岗位,55,45)

四、其他因素:退休养老规划工具;退休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客户现有退休养老资产

第二节:提供咨询服务

第一单元:我国的养老理念及退休养老规划的必要性

一、我国的养老概念:物质生活需要;劳务服务需要;精神安慰;

二、退休养老规划的必要性:

预期寿命的延长;提前退休;社会保障和养老资金紧张;“养儿防老”理念的不可行; 其他不确定因素:通货膨胀;市场利率波动;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医疗保险制度变化 第二单元: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

一、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1、起源:《伊丽莎白济贫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起源

2、含义:

A、社会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

B、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C、社会养老保险以社会保险为手段达到保障目的:国家立法,强制执行;费用来源,三方或双方共同负担;社会性;

3、基本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4、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A、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后代养老);基金式(完全基金式<自我养老>、部分基金式<后代、自我养老相结合>);(大多数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最初都是现收现付制)

B、征集渠道:

①国家统筹养老保险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

②强制储蓄养老保险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水平也较高的情况下,新加波,少数亚非发展中国家)

③投保资助养老保险模式;(社会共担、社会共享;三方出资;美国,我国改革目标)(优点:保险金来源丰富;层次多,满足社会各层次不同需求,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社会覆盖面宽)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现状:(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A、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必须);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可以)

B、保险费用筹集:企业缴费(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超过报劳动部、财政部批准); 个人缴费(97年不低于本人缴费工资4%,98年起2年加1%,最终到8%)

C、运行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D、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上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存储额÷120)(不足15年,退休后一次返还)

E、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2、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覆盖面不够广泛;个人账户没有做实;养老金计发方法不尽合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健全;统筹层次低;

(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A、关于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东北三省试点)

有利于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B、关于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①06年1月1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至8%;

②参保人员多缴1年,基础部分增发1%,上不封顶;个人账户计发考虑退休人员平均余命; ③“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C、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

D、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第三单元:企业年金的基本知识

一、企业年金概述

1、企业年金;(养老保险体系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特征:非营利性;企业行为;政府鼓励;市场化运营;

3、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意义:

减轻国家养老负担压力的需要;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需要;推动资本市场发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需要;

4、国外企业年金计划的举办方式

A、直接承付(自身保险);欧洲一些国家盛行

基金式:事先积累一笔基金;内部积累法、外部积累法;

非基金式:不事先积累,支付时从当期收入中直接支付;

B、对外投保

C、建立养老基金;独立法人实体;

①受托人(基金法人)与举办企业雇主关系:权利责任由合同决定;受托人无雇主指令或同意,无权改变规则;受保人(职工)只能向雇主要求改善计划或规则;

②举办养老计划企业仍要参与养老基金会的决策;

③两种投资方式:规模小,转给第三方运作;规模大,自己投资管理;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状况

1、特点

A、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不超过上职工工资的1/12,企业和个人合计1/6)

B、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退休时方能领取)

C、应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

D、受托人可以是企业年金理事会;

2、管理模式

A、受托人

条件:中国注册;注册资本1亿,净资产1.5亿;足够年金基金从业资格专职人员;

指责:选择、监督、管理其他人;投资策略;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监督年金基金管理;收取缴费,支付年金;接受查询,提供基金管理报告;保存记录15年;

B、账户管理人

条件:中国注册,注册资本5000万;足够年金基金从业资格专职人员;账户信息系统;(如果受托人有账户管理资格,可兼任)

职责:建立企业和个人账户;记录缴费和投资收益;与托管人核对缴费及账户财产变化;计算年金待遇;提供账户的信息查询服务;提交账户管理报告;保存账户档案15年;

C、基金托管人

条件:中国注册;净资产50亿;清算交割系统;内部稽核和风险控制制度;足够年金基金从业资格专职人员;

制度:安全报告财产;开设基金财产的资金、证券账户,不同年金计划分别设置账户;清算交割;会计核算估值,审查财产净值;核对数据,监督投资管理人投资;提交托管和财务会计报告;提交基金托管报告;保存托管资料15年;

D、投资管理人

条件:中国注册;有投资管理、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格(券商10亿,基金、信托、保险或其他1亿资本,净资产不得少于1亿);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足够年金基金从业资格专职人员;受托人有投资管理资格,可兼任投资管理人;

职责:投资;与托管人核对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建立投资风险准备金;提交投资管理报告;保存资料15年;

第四单元:商业养老保险基本知识

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优化我国金融市场报告

二、选择养老保险产品

两方面因素:价格因素;非价格因素

非价格因素:偿付能力;服务质量;机构网络;民调评价;经营特长;

第五单元:退休养老的其他工具

一、养老信托

1、客户管理财产的三步:不能、不愿、不擅长

2、客户有转移资产的需求

3、资金保全的需求:准备退休;已经退休

二、新型养老方式“以房防老”

退休养老规划(二级)

第一节:需求分析

一、职业规划

1、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寻找工作;职业成长;更换工作;最终退休

2、理论回顾:

⑴ Ginsberg,Ginsburg,Axelred and Herma理论

职业选择四因素:真实需要;教育因素;情感因素;个人价值

三个阶段:幻想阶段;实验阶段;现实阶段(探索阶段、具体化阶段、实施阶段)⑵ Super理论

六阶段:具体化(14-18);明细化(18-21);实施阶段(21-24);确定阶段(24-35);巩固阶段(35);退休准备阶段(55)

⑶ Holland 职业象征论

人生定位:建立在遗传和对环境需求进行反应的个人生命历史之上的一种发展过程 四种假设:

六种类型,六种环境:现实型、钻研型、艺术型、社会型、冒险型、传统型

个性和环境决定行为

妇女只有三种个性类型:艺术型、社会型、传统型

⑷ 兰特、布朗、Hackett社会认识职业理论

着重研究个人效力、结果、预期、个人目标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

职业选择被个人发展信念影响,并通过四个渠道改变:个人成就、替代学习、社会同化、生理状态和反应

3、职业规划过程:个人;选择;匹配;行动‘

4、职业规划与理财:需求;SWOT分析;分析资产负债表;使职业选择清晰化;阻碍;制定提升计划;寻求帮助;寻求提升;区分人生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差异;

二、工作要求

1、确定退休目标:退休年龄;退休后生活质量要求

2、从退休后的支出角度预测资金需求

按照前后人口差异调整膳食和衣物费用;去除退休前可支付完毕的负担;减去因工作而须额外支出的费用;加上退休后根据规划而增加的休闲费用及因年老而增加的医疗费用;

第二节:制定方案

一、影响退休养老规划的客观因素

退休时间;性别差异;人口结构;经济运行周期;利率及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

二、建立退休养老规划的原则

及早规划原则;弹性化原则;退休基金使用的收益化原则;谨慎性原则;

三、退休生活的五道防线

北京市中高端养老设施规划与研究 篇5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中国老龄化形势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着力解决老龄工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

(二)北京老龄化趋势

在老龄化时代背景下,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占总人口的3%。男性老年人口119万人,占48%,女性老年人口128.9万人,占52%;性别比为92.5。非农业老年人口194.1万人,占78.3%;农业老年人口53.8万人,占21.7%。

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0-4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超过总人口的30%。

(三)北京养老设施需求

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养老设施需求总量日益增大。

1、社会化养老需求迫切

家庭结构变化推动养老模式从居家养老向社会化养老变革。“传统多代居家庭”向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转化;独生子女政策 导致 4+2+1家庭结构,上有老、下有小,中间代承受压力大。

纯老年人家庭(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的家庭),包括独居老年人家庭;夫妇都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与父母或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年人家庭。户籍人口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4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2%,比上年增加0.7万人。

2020年高龄老人将逼近60万人,2050年突破100万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14%,其中近一半为失能失智老人。

2、养老需求多层次、多样化

由于老年人家庭结构、年龄和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养老观念等的差异,养老需求呈现养老服务需求全方位、养老模式多样化、养老服务提供特色化的特点。

高龄老人增多、慢性病多发,导致老人对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针对特殊老人的专门性、特色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专门收住痴呆老人的护养院。

3、抓住机遇应对养老设施需求

“十二五”时期,15至59周岁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1%-25%之间,总抚养比在36%-41%之间。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期。同时,老年人口中70周岁以下低龄老年人口占总体老年人口的近一半,对日益增长的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服务需求压力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要抓住时机,加速养老设施规划,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社会力量敏感地发现老龄化趋势和潜在的养老需求,兴办起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高端养老设施,成为北京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中高端社会化养老设施研究对我市养老设施规划,特别是有效规划安排社会化养老设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经营现状及问题

(一)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经营现状

2011年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401所,其中政府办215所,社会办186所。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69746张。

目前爱暮家、汇晨老年公寓、寿山福海、将府庄园、太申祥和、北京太阳城、英智老年公寓、乐成恭和苑等机构是北京市场中属于中高端养老设施。

1、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模

以上8家中高端养老设施目前供应的床位大致在2000-3000张,总建设规模在20万平米以上。

2、中高端养老设施的经营性质

均为民办盈利性(经营性)机构。

3、中高端养老设施的经营

平均来看以上8家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入住率都较高、在80%左右,体现了一定的经营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以这些中高端养老设施为代表,我市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通过规划安排进行调解,使得社会化养老机构服务设施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更规范的、更安全的养老服务。

1、中高端养老设施总量不足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和新目标,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其中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就属于中高端养老机构服务设施的范畴。至2020年将有14-16万老人入住机构养老设施中,采纳“专项规划”中“舒适型床位”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主要满足市场对高端养老服务的需求,占总床位的10%。市场是有进一步被细分的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将这一类床位提高10%,即有20%的老人有意愿入住中高端养老机构,现有中高端床位大约仅占5%,我市中高端养老机构床位数缺口在26000-30000张左右。

2、机构性质与土地性质不一存在风险

对于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经营性养老设施来讲,盈利水平非常有限,除少部分机构土地购买较早、价格较低或由政府划拨、资助对经营成本影响小、尚能够盈利之外,多数养老设施运营机构为压缩开发成本降低经营成本选择租用集体土地或者变相使用其他性质土地。虽然成本得以控制,一旦发生租赁到期、集体土地被征收、征用的情况,给养老设施运营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养老机构在土地取得、融资经营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3、医疗服务水平难以保证

医疗服务水平差,现状部分机构养老设施未配建医务室或医务室不达标,难以申请医保定点资质。

对于经营性的中高端养老设施的不足,我们应先从规划上着手,以期理顺机制、打开相关关节、做好引导,进而有效管理、建立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良好经营环境。

三、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议

我们希望在对市场上已有的中高端养老设施规划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适度进行调整,并结合国内、国外的经验,提出对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划及相关土地的建议。

(一)规划特点

1、土地性质

除汇晨老年公寓为福利用地、政府划拨以外,其他机构的土地要么为若干年前底价购买,要么租用集体土地,要么为军产或者工业用地。养老用地的性质需要明确,考虑到养老设施还涉及到医疗、商业等服务,养老用地统一为“养老综合用地”。

2、位置

从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区域位置看,中高端养老机构中除英智、乐成属于城市,其他养老机构多位于五环外的城市近郊,以海淀、昌平、朝阳等“上风上水”、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好的区域为主;环境方面,由于位于近郊,周边环境都较亲近自然;距离方面,大部分的中高端养老机构距离中心城城区在30-40公里,路程时间大致在40-60分钟,一是交通情况普遍不太理想,二是周边缺乏医疗设施或公园等活动设施,若在这两方面加以约束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

3、规模

区位的不同导致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模分为两类:

一是城市养老设施。中心城区土地极为稀缺、价格高昂造成英智、乐成等机构存在床位规模偏小,空间较为局促、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环境功能大幅下降。

二是近郊养老设施。这些设施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在规模、尺度(用地、规模、容积率)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综合看,建筑规模从1-6万平米不等,主要集中在3-4万平米,容积率从0.6-1.3不等,整体用地尺度还是舒适的,相当于住宅6层洋房的水平。

4、床均标准

城市养老设施:床均建筑面积均在40平米以上,床均用地面积达到20平米,可见目前的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床均建筑面积是高于建设部《城镇老年人设施建设规范》40平米的要求,床均用地面积低于建设部50-70平米的要求。北京城市型中高端养老设施还是比较局促的,当然也有一定的现实难度。

近郊养老设施:300-600床,床均建筑面积均在50平米以上,床均用地面积从几十至100平米以上不等。北京近郊型中高端养老设施无论在建筑标准还是用地尺度方面都有高于建设部或其他城市类似标准的趋势,这也说明作为近郊型中高端养老设施在行业中的代表性,也说明了目前的规划规范并不完全适用于中高端养老设施,为引导类似设施的建设需要新的规划建议。

5、层数和高度

城市养老设施受建设条件影响基本为小高层,若在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城市型机构可以进一步拔高,在不突破容积率的条件下尽可能让出多的室外空间给老人活动。

近郊养老设施目前的层数主要集中在3-6层,低层建筑的情况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已经越发难以实现,未来的层数在小高层水平可能具有实践意义。

6、室内配置

总体上看,室内除居室外主要是公共空间,这也是养老机构与一般建筑的核心区别。公共空间包括:走廊、餐厅、各种活动空间、医疗模块、休息区等,占总建筑面积的20-30%。

7、绿化率

作为养老设施,中高端项目非常重视对环境的营造,加之不同土地性质操作弹性较大,“绿化率”都不低于住宅水平。

8、车位

受养老设施服务对象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整体上我国老年人对汽车的使用率很低,故这些机构均未考虑车位或者车库,只保证园区内少量地面停车,大致在30-50个不等。

以上是对北京市场中现有的几家中高端养老设施规划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找到了一定的规律也提出了一些调整意见,接下来将通过对其他经验的借鉴进一步对我市完善中高端养老机构的规划意见。

(二)国内经验借鉴

2010年市政府组织市规委、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初步编制了《北京市养老机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导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和机构养老设施规划的主要准则。

在上文中可以看到,市场所表现出的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划指标已经高于一般的规划要求,也体现出其“中高端”的属性,另一方面《专项规划》主要在于对保障型和普通型机构养老设施的规划安排和社区养老设施规划的对策,没有对“舒适型”养老设施——中高端的养老设施作规划指导。若仅从这两方面看,《专项规划》对中高端设施具体规划的针对性是有限的。

不过,《专项规划》充分考虑了“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区规划方面对中高端养老设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多位于五环外的城市近郊,经前文的分析总体容积率从0.6到1.3不等。参考“中心城空间结构图”并结合所在海淀、昌平、朝阳的具体位置,它们应属于“边缘集团”或是“新城”。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养老综合用地”能够进一步明确的状态下,因使用不同用地性质建设养老设施而容积率低于1的情况将可以避免,也就是说在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设施规划共同作用下,未来近郊型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容积率基本在1.4-1.8之间或略有一定的浮动。

除建筑的容积率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室外空间的匹配(其实这与容积率、高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以公办民营的汇晨为例,汇晨一期容积率大致0.5左右,但考虑2期总体容积率在1.6,汇晨希望以中低密度吸引老人入住、尽可能营造足够的室外空间,除了景观绿化之外,门球场2个面积700㎡,篮球场:30㎡(球架设在路边),健身区100㎡;太申祥和室外空间更为突出有一个4000平米的人工湖供老人休憩、垂钓。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中规定:新建机构养老设施每床宜设置3平方米的绿化和3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该评定标准的取值可以作为中高端养老设施室外规划要求的主要参数,考虑床均指标高于基本要求的比例大致在20%-30%,新建机构中高端养老设施每床宜设置4平方米的绿化和4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作为软性规划参照指标。

(三)国际经验借鉴

1、持续照顾养老社区(CCRC)

持续照护养老社区是根据入住者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健康情况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提供独立居住单元、居住设施和持续性长期护理服务的一种社区。

此类社区一般是生活自理单元、生活协助单元与特殊护理单元的混合。

2、美国中高端养老设施研究

(1)美国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当兵的一代”逐渐退休,以太阳城为代表的活跃老人社区在美国兴起,美国开始出现陆续出现类似于Life Care Service,Erickson,Sunrise,Brookdal等一批致力于建设符合长期照护理念的养老服务设施的私人部门,并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0年至今,美国养老社区的新增供应量开始逐渐减少,2000至2004年,平均每年在建的养老社区(含独立生活社区、协助生活社区和CCRC)总户数大概在2.3万户。2005年后,每年在建的养老社区数目大概在1.25万户。由于供应量缩小,这段时期养老社区的入住率、租金水平和营业利润率相对有所改善。

(2)美国中高端养老设施的代表:凤凰城太阳城(活跃老人为主)

太阳城的选址。太阳城位于凤凰城西北12英里,那里全年312天能够接收到日照,因住在其中的老年人活跃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太阳城拥有1200亩的高尔夫球场,所以又被称为“高尔夫爱好者的天堂”,在它周边有Lake Pleasant地区公园,White Tanks地区公园以及亚利桑那原始人生活历史博物馆。

在太阳城中有许多种住宅类型,以独栋和双拼为主,包括:独栋住宅,双拼住宅,多层公寓,独立居住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生活照料社区,复合公寓住宅等。

太阳城社区的设计特色。太阳城有专为老年人考虑的建筑规划,小区内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同时,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不孤独、不依赖的老年生活,充实、健康。

太阳城的休闲设施是社区的一大亮点。太阳城拥有大量的生活设施,包括7个娱乐中心,它们提供游泳、网球和工艺,另外还有2个图书馆,2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用于演出的的“Sun Bowl”室外剧场和“Sundome”中心是为表演而建在太阳城区域的,能够提供7000个座位。

医学设施位于太阳城的中心的Sun Health Boswell Memorial医院,有在心脏、整形外科和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

太阳城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中高端养老设施,它更像是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完整的新城,是多种养老设施的有机组合,在选址、配套、环境营造、无障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日本中高端养老设施研究

(1)日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日本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或靠国家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于是出现了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模式。日本政府着手建立和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以解决老年人的收入、医疗、护理等保障问题,并大力发展了养老产业。其结果实现了老人福利法制化、运行机制多元化和专业化。

日本养老产品发展齐全,民营养老机构主要是收费老人之家、智障老人集体之家、面向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特别养护老人之家等,服务设施包含日托设施、短期入住设施、小规模多技能服务据点、老人福祉中心、住宅介护支援中心、老人访问看护站、帮助站(访问介护)等。日本养老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小规模区域化和护理理念及措施全球领先。

(2)日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代表:横滨太阳城

选址。横滨太阳城位于横滨市近郊,距离地铁横滨站约20-25分钟车程。周边为成熟居住区边缘,即独立又融合。地处高地,视野开阔,景观良好,天气晴朗时可俯瞰整个横滨市。

2005年投入运营。土地原址为炸药厂,株式会社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土地。现有为一期规模,二期280户预计于2011年开工建设。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84350㎡建筑面积:56012㎡总户数:601户(其中自理型480户,介护型121户)自理型住宅单元中有几间为用于体验入住的客房。

公共空间比例占到项目总面积的38%,高比例的公共空间配置是项目一大特点。

医疗配置。项目内设置提供日常健康管理诊察的就诊室。当老人需要医学就诊时,通过外部合作医院进行救助。

成功经验。选址:选址近郊,以较低价格获得土地。高规格的酒店式装修是项目最大卖点及亮点。高比例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各种老人交流场所,吸引老人减少居室内留置时间。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产品细节上体现个性化和精致性。

即便在日本大部分养老设施均与社区相结合的背景下,作为位置相对独立的横滨太阳城依然是日本中高端养老社区中代表项目,这与北京中高端养老设施的选址和规模不谋而合,规划设计的细节方面值得学习。

4、经验总结

国际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借鉴:

(1)车辆流线

由于员工数量通常不大(标准协助生活设施为20-30人早班,标准专业护理理设施人员约为协助生活设施的两倍),换班一般不与高峰时间冲突,如果情况允许,员工通常使用大众交通。对交通显著的影响通常比较罕见。

长期护理的轮班通常为早上7点至下午3点,下午3点至晚上11点,以及晚上11点至早晨7点。由于工作量最大,头班(早班)的人数最多。因此,交通研究的重点落于早班轮换的两个节点。

如果可在基地设置两个分离的入口,将服务和员工通道,与居民和访客分离较好。

(2)停车

停车要求根据建筑类型,以及建筑的位置而变化。为了评估停车需求,做了如下区分(1)老年住宅与独立生活设施,(2)协助生活设施,以及(3)包含全套住宅类型的持续照料设施,自独立住宅至护士护理单元。根据一份为交通工程师学会准备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协助生活、CCRC(可持续照料社区),以及独立生活,发现实际停车需求为每单元0.3至0.5辆轿车。然而多数分区规范要求护理之家每个床位至少为0.3辆车,协助生活为每单元0.5辆,独立生活市场比例则为每单元一个或更多的车位。活力养老社区通常必须遵循普通住宅区分区规划。由于分区规划要求的停车辆一般较多,一些地方规划委员会同意在预留一定土地给停车使用时,减少停车位数量。

所有上述建筑类型,公共交通的临近性与接送服务的条件影响停车需求。这些服务对建筑设施中的居民与对服务于建筑设施中的工作人员同样重要。便捷的公共交通或接送服务,可以使工作人员摆脱驾驶的需求,这样既可减少停车需求,并且居民可以便捷地抵达附近的购物区,或者拜访该区域的亲朋好友。

(3)景观设计

每个社区中,为了增加有趣意与记忆增强功能,通常同时在建筑内外部提供激励感官的设置。在可持续护理型退休中心和活力养老社区中,景观设计与自然区应可供步行、冥想、高尔夫、草地运动、推移板、园艺活动、垂钓,以及其它休闲娱乐活动。

室内室外兼容区:建筑中的空间,而具有室内至室外空间特色或自建筑延伸而至的门廊,用以为不愿离开或无法离开建筑的居民提供保护、遮阴、安全、视线以及体验感。对于记忆障碍患者,类似室内的空间更容易被理解。

有意义的行走:有趣意的步道,包括蝴蝶飞翔区、鸟儿喂食区、座椅休息区、喷泉区等。地标/聚集地:室外结构,例如为露台等,可为小团体提供活动的地点、鼓励户外活动,或散步后回到原点的地标式设置。

天然步道:如果基地空间允许,天然步道可以提供更精彩的锻炼与更多的自然体验。

户外锻炼/理疗:场所、基地细节以及设备等,可支持相应的锻炼、拉升以及身体理疗。

(四)综合规划建议

结合对市场中高端养老设施的研究与归纳,在适当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的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划提出建议。

1、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用地性质。

中高端养老设施多为盈利性机构,宜采用“养老综合用地”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增加获得土地的渠道,“名正言顺”后拓宽其融资渠道,增强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提供有保障的服务。

2、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选址。

中高端养老设施应可位于近郊、“上风上水”的区域,靠近主要的城市交通动线或者轨道交通,距离中心城区距离在30-40公里,车程距离控制在1小时以内,尽可能靠近大型医疗设施或公园。如昌平的昌平新城、小汤山、山后地区等均是较好的选址区域。

城市内的中高端养老设施则需主要考虑老人的密集度、靠近老旧小区。

3、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规模。

单体上,美国太阳城模式在北京落地恐怕还有现实的难度,需结合具体情况考虑。综合北京和日本代表性项目,这种社会化的经营性的近郊型中高端养老设施需要一定的规模,3-6万平米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若是CCRC规模可进一步放宽),容积率在1.4至1.8左右,可根据不同区位的情况进行调整,床均建筑面积50平米应是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型中高端养老设施床均建筑面积40平米是较低的规划要求。

数量上,若不考虑新增和潜在的中高端养老机构,在未来的8年内须提供约26000-30000张中高端床位,若以600床计算,每年需提供“养老综合用地”地块5-7个,大致城市型的2-3个、近郊型的3-4个。新地块可适当考虑布局北京南部区域,做到区域上的平衡。

4、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层数和高度。城市养老机构用地稀缺、尺度紧张,在限高方面应有充足灵活性;近郊养老设施的层数可以以6层或小高层为宜,过多的层数舒适度在下降(高度过高应降低部分居室南向日照的要求),限高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层数增加,不建议过高。

5、关于中高端设施养老的室内配置。室内公共空间占比应至少达到20%,并且必须设施一定的医疗服务模块。

6、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室外空间和景观绿化。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讲,绿化率应不低于住宅的要求,新建机构中高端养老设施每床宜设置4平方米的绿化和4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无障碍设计也需要在景观中应用。

7、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车位。

养老设施内居住的老年人其实对车位的要求很低,目前国内还没有就养老机构的车位有特定的规划要求,北京中高端养老机构的车位也以地上30-50个车位为主,出于经济性考虑更谈不上有车库(地下建安成本一般高于地上部分),我们认为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每户可配置0.3-0.5个。

8、关于中高端养老设施的交通出入口。

对于出入口养老设施的影响很小,出于为方便老人出行考虑地面应设人行通道,道路人行路口应增加通行时间。对于设施区域自己的出入口可让社会机构自行考虑不做硬性要求。

(五)土地政策建议

1、对养老用地政策的建议:

第一,关于土地性质:用地性质分类中增加“经营性养老项目用地”,明确其经营性(盈利性)性质。

第二,关于土地交易方式:建议经营性养老项目用地通过招标方式出让。若需要与其他用途土地捆绑出让,则经营性养老社区用地的土地权属证书与其他用途土地权属证书相独立。

第三,关于土地出让规划:应在每年的土地供应计划中安排足够额度的经营性养老项目用地。

2、政策建议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分析

第一,明确经营性养老项目用地土地性质可以完善养老产业用地类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已有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含养老院用地)基础上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根据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土地价格、交易方式,由企业、事业单位等根据实际情况获取相应土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区分经营性养老项目用地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金融创新。养老社区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投资收益低,由于经营性用地可确认为资产,养老社区投资主体可因此而享受资产升值,可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根据国际经验,养老社区运营过程中可通过金融工具回收部分投资并分散风险,如运营成熟后,可通过REITs等证券化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进行退出并实现资产升值收益,而土地及房屋权属的明晰是金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第三,明确用地性质有利于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如确定养老社区的主体性质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等,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利于养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相关配套政策建议

(一)民政方面

目前政府对非经营性机构在水电其可采取民用标准,而中高端养老设施基本为经营性机构,获得费用价格优惠有一定障碍。建议对养老机构“不问出身”,对社会力量筹办的经营性中高端养老设施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按照民用价格对中高端养老机构的水、电、气、收费,减少经营成本,从制度上回馈老年人、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卫生方面

目前部分中高端养老设施医疗服务不完善,或者医疗室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医疗,这使得老年人入住后日常医疗服务自付比例高、甚至一旦病情较重就不得不推出或者另寻其他机构。建议可以按照社区医院的审批程序审批中高端养老设施医疗功能的定点报销问题,方便老人就近就医,控制医疗成本。

(三)财税方面

财税方面中高端养老机构遇到的问题与水、电、气的问题极为相似。建议老年人每月的床位补贴和建设资助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对中高端养老设施减免征收土地税、房产税、增值税、所得税,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对行业进行一定的扶植。

五、总结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篇6

养老最核心是三方面,情感关怀、生活照料、医疗救治。目前体制上养老归民政部门管,医疗是卫生方面管,医保由人社部门管,这种分割十分明显,不能满足目前老年人的需求。在农村如五保户、城市像三无老人由民政部负责。现在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显然光靠政府部门不行,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的力量,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能够把更多的民间资本吸纳到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当中。特别是医疗救治,很多专业养老机构都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是不通的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李耀东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养老产业必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除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带来的巨量产业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将从根本上重塑年轻社会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李耀东说。“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比例不断提高必将催生一些新的养老方式和投资机遇。”中国建投集团副总裁刘志红表示,养老产业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个领域。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完善,将推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针对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适应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管理欠规范等问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曾琦表示,“十三五”期间应该从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的障碍和难题入手,着力培育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监管。

“中国养老产业要通过这样的趋势,先粗放后精细,先城市后农村,先刚需后普及,先数量后品质,先政府后民间。”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说,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出现曙光,还将释放出更大潜力。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不论以何种形式养老,医疗均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在此背景下,自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对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给出指导意见后,“医养结合”成为各项有关养老的政策中不可或缺的热门词汇。

今年以来,国家更是加大了对“医养结合”的政策支持力度:总理在两会、博鳌论坛及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均发声力推“医养结合”的概念;同时,与之相关的财政、金融及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也在逐一完善并落实,对我国“医养结合”的落地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印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与政策法律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意见》明确了五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二是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五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全国老龄办综合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各部门要督促落实养老服务业政策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也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示范性试点项目。

2015年4月,民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发挥开发性金融的资金引领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秉承养老普惠的理念,共同引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意见》重点支持五个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便利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支持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涵盖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型小微企业等;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

2015年2月,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201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标准由市场形成、政府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区分服务对象实行不同收费政策、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方式运营的养老机构收费管理模式。

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该决定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终于破冰。

2014年,指导用地、鼓励外资、推进人才培养

2014年12月,商务部民政部发布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立或与中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

201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工作任务是加快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便利化、特色化、融合化等方向发展。

2014年1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非营利性养老和医疗机构建设全额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和医疗机构建设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

2014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下达《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目标是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需求,释放信息消费潜力。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增强社区服务群众能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区信息消费环境。

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各部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并行发展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事业,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等。

2014年8月,财政部等部门下文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购买服务的主题是承担养老服务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确定购买内容,主要包括为符合政府资助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护理等上门服务,以及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建设;购买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康复文体活动等服务;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机构供养、护理服务;为养老护理人员购买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2014年6月,民政部发布《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决定在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北京市大兴区新秋老年公寓、河北省优抚医院、江苏省无锡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中州颐养家园、安徽省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四川省资阳市社会福利院等7家养老机构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201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制定远程医疗相关操作规范、责任认定办法。研究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医院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后的转诊绿色通道。研究制定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研究将远程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新农合报销范围。研究建立患者隐私保护机制,以及推进远程医疗应用的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可以选择具有丰富远程医疗实施和运营经验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研究建立基于第三方的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发布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主要任务是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等、支持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建设、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4年6月,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将养老服务、相关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城乡规划;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具体目标,测算出建设规模、用地需求,按规划分解确定年度用地计划,逐年抓好落实;新建居住(小)区要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大型住宅开发项目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以适当分散布局,小型住宅开发项目可在相邻附近适当集中配置。

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合理界定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范围。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托管等服务的房屋和场地设施占用土地,可确定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老年酒店、宾馆、会所、商场、俱乐部等商业性设施占用土地,不属于本《意见》中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依法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土地用途和年期。

2014年4月,国务院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任务目标是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2014年2月,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意见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2014年1月,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

2013年,规范管理、促进合作

2013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主要任务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强化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养老服务市场监管。

2013年12月,民政部提出关于建立养老服务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开展人员培训、加强互助合作,包括不同入住率的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分享管理经验、提供技术指导、加强设备支持等,让支援方为受援方在人员、技术、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提供对口帮扶支持。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2013年9月,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推动二增强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另外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服务能力,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201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下达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通过《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自7月1日起实行。

2012年~2011年,养老引入社会参与

2012年11月,民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协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任务十分繁重,仅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建设需求,资金缺口很大,急需加大资金投入。由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迫切需要开发性金融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全面开展规划合作,批量化培育策划项目,测算投融资需求,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融资模式,为信贷资金投入打通渠道。推动养老服务投融资平台建设。开展中长期贷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基本原则是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等。

养老产业发展规划 篇7

老年人能度过一个健康安详的晚年,不仅可以减小家庭的压力,也可以大大地缓解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所以,养老社区是我国民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养老社区,其选址在大学或学院附近,被称为“校园附属养老社区”。大学校园中便利的设施可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给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以校园附属养老社区为例,探讨校园附属养老社区规划设计方法。

二、区位与环境选择

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所以大学在选择新校区的位置时,多选择在城市的边缘或者是新兴的开发区,区域相对宽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并且整个校园及周边都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养老社区除了要求以上条件外,还需要距离其他基础设施较近才行,尤其是医院,所以在选址时,可以选择学校周围距离医院较近的地点,以防老年人一些突发疾病和就近医疗等问题。如果社区选址在校园内部区域,可以与该学校的校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医院里面设置老年救助站。例如坐落在美国俄亥俄州的Knolls of Oxford养老社区,位处牛津市的边缘,距离迈阿密大学只有1公里,周围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宜老年人居住。其住户多为大学退休教师和家属,老人住在这里可以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感受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这附近聚集的都是受到高素质教育的人,可以让老人享受高素质的生活。

三、建设规模

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点来看,养老社区的建设规模不应过大,且道路布局不能复杂。一方面,老年人在认知力、记忆力和行动力方面都有所衰退,复杂的生活环境会使老人不容易辨识。另一方面,过大的规模,会局限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增加孤独感,不利于老年人与外界的交往。大规模养老社区,在规划时可以采用团块化的构建模式,根据每个团块功能不同为老人提供服务。一个养老社区由多个团块构成。可以按照老人的医护程度来划分团块,这样不仅能针对老年人的状况进行护理,还能增强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凭借靠近大学校园的便利条件,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四、道路系统

在老年社区的道路设计方面,在保障道路顺畅便捷外,还要重点考虑将人行路、车行路、应急通道三种道路有序地设计在一起,相互之间应该减少交叉,并用景观组团和绿化带进行隔离,保持老年人在出行时的安全和畅快。而且,作为校园附属养老社区会与学生共享校园资源,应该多开辟到达学校的便捷路径,尤其通往校医院、救助站、食堂等地的道路,应该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考虑。整体的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出入习惯,车行道路一般设置在组团的外沿和主干道上,设计时要减少路面的起伏和高差,重点区域多设置减速带和临时停车位,以方便老人上下车。组团内部多为人行道,并且在各个功能区之间要有廊道和遮阳篷,方便老年人在恶劣的天气出行。无论是车行道路还是人行道路都要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设置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扶手等。

道路系统中还包括停车系统。按照道路和流线的划分,养老社区的停车场地分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和救护车停车场三类,根据停车性质的不同,需要相应规划出适合的地点。例如集中停车的机动车停车场一般建在地下,在规划其位置时,要根据机动车道的位置和对应的流线,方便驾驶者停车出入。如不需要集中停车时,可以在需要的组团门口设置小规模的停车场,供给临时必要停车的机动车使用。养老社区中,非机动车应该是老年人较为偏爱的出行工具,所以非机动车停车场不能建在地下,而应建在靠近组团出入口或单元门口的地方,这样即使每天使用,也能很方便地进行存取。如果考虑环境美观和整洁的问题,可以设置停车亭,进行有秩序地管理。救护车停车场作为不经常使用的车道,在规划时可以与组团门口的临时机动车停车场共同建设,但是需要标识出为救护车停车场,用来停靠救护车、消防车或者是社区内的小型代步电瓶车等。

五、环境景观设计

景观环境不仅具有生态保持以及观赏的作用,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就有好多医院和疗养院使用景观康复的疗养方式,校园附属型养老社区也应该将自然景观元素、丰富多彩的植物运用到养老社区的设计中,让老年人积极地参与到室外活动中来。用光线和色彩营造协调的空间,调节老人的心情;整个景观环境中也需要使用无障碍设计,残疾的老人也能参与到户外的康复空间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植物选择上,考虑安全的因素,要尽量选择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减少植物对人的不良影响。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关爱老人,让老人在室外景观环境中获得满足感,为生活增添动力。

六、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

学校聚集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教授学科前沿知识,选择校园附属型养老社区的人,都是对学府文化有渴求的人,所以在学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府氛围,重温校园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完善人生,真正实现老有所学。

(二)充分享受学校的活动资源。

各类的学生活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认识朋友,提升能力,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们可以像这些年轻孩子们一样,根据自己的爱好举办活动或者组建社团,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老人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让老人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校园中感受活力和快乐。

(三)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环境资源。

在高校校园中,基础设施都是非常健全的,尤其是文体娱乐空间。老年人应该借助这个有力资源,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例如,可以到学校的游泳馆游泳,可以到操场上锻炼健身,也可以到湖边散步、休息纳凉等等,享受校园环境带来的优雅与安宁。

七、结语

由于我国的养老社区建设尚未形成体系,对校园附属养老社区的研究也还偏少,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规划。对于高校校园附属型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掘养老社区和大学两者之间的资源,使其能够做到功能设施互利互助。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养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学术的渴求越来越强,这无疑对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社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案例,打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兴养老社区,解决家庭养老的难题和社会老龄化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周燕珉,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城市规划,2012

[2]崔正金.关注“家文化”的城市大型养老社区规划建设模式研究——沈阳市五彩阳光城概念性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2012

[3]周燕珉,林婧怡.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原则探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

[4]何立羽.中美养老社区规划对比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丁克”族如何规划养老 篇8

丁克即“DINK”,全称“DoubleIncome No Kids”,即双份收入,不要孩子的家庭。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的名词早已不再陌生。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里,15岁至59岁的女性中,有近两成的人认同婚后不生小孩的主张,在中青年女性中,主张结婚不生小孩的则高达24.7%之多。而国内大中型城市中现在至少已存在60万个丁克家庭,对这些丁克家庭来说,其退休规划显然和普通家庭有所不同。

丁克是一把双刃剑

选择做丁克的人,无非看重两点,第一是生活上的自由,他们不用像其他家庭那样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为了照顾孩子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用为了孩子上哪个学校、高考要报什么志愿而忧心忡忡,他们可以随时提起旅行袋,云游四方。第二是经济上的宽裕,如今教育支出越发昂贵,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做家长的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尤其是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将是昂贵的稀缺资源,但如果成为丁克,就可以省去这笔其他家庭躲不了的庞大支出,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当然,丁克家庭为此却放弃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失去这种为人父母的喜悦可能会是他们终身的遗憾。在年轻的时候看来,或许无所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就会越发感觉到孤单和寂寞。

此外,因为其他人退休后,长大成人的子女可能会成龙成风,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回报,但也有可能投资出了个“啃老族”,不但达不到养儿防老的目的,更是要不停地倒贴钱给子女。相比于一般家庭养老的这种不确定性,丁克家庭因为没有子女,所以既不可能享到子女的福,也不可能被子女“啃”,其可预见的退休后支出的确定性更高。然而丢掉包袱的同时,也失去了未来提升的空间,因此丁克家庭的养老规划自然更应该及早准备。

储蓄“虚拟子女抚养费”

没有了子女教育和生活支出,许多丁克家庭就以为这些省下来的钱就是给自己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到了退休的时候,那些丁克家庭就会发现他们比起有子女抚养负担的家庭来说,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此,为了能够让这些“省下来的钱”能真正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钱规律性地储蓄起来。

比如张先生和张太太是丁克家庭,每个月两人总收入有20000元,他们就可以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有子女的家庭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有多少,如果是5000元的话,那张先生一家也应该每月拿出5000元作为“虚拟子女抚养费”,即假设自己也有孩子,这些钱就当给孩子用掉了,但其实是作为自己的养老金储蓄起来了。通过这种储蓄“虚拟子女抚养费”的办法,那些无需抚养孩子而多出来的钱,就不会在年轻的时候轻易地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当然,对许多丁克家庭来说,不要孩子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自身娱乐消费,要想约束自己储蓄“虚拟子女抚养费”似乎在执行上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建议丁克家庭可以采用定投基金自动扣款的方式来坚持长期投资,如果还不能坚持的话,就购买一些储蓄型保险,通过定期缴纳保费来让自己强制储蓄。

说到保险,在人寿险、重大疾病险和意外伤害险这三大投保险种中,对丁克家庭来说,人寿险的重要程度相对最低。因为丁克家庭并无子女,夫妻双方也都有自己的收入,因此购买人寿保险的意义相对不大,而应该更加重视重大疾病险和意外伤害险的保障,这是因为膝下无子女,一旦年老以后生病或受伤住院,就无法获得子女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而只能聘请专业看护人员,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丁克家庭的医疗成本,因此更需要保险的补助。

家财以金融资产为主

丁克家庭除了应该比普通家庭更多地准备养老金外,养老金的形式也应该以金融资产为主。

由于丁克家庭没有子嗣,也就不存在财产继承问题。因此在临终前将自己手里的最后一分钱花掉是一点也不“浪费”的完美结局。然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因为变现手续繁琐,时间较长,交易成本较高,且一次性变现规模过大,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养老金的存在形式。相比之下,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随时可以变现消费,自然更适合做养老金。

当然,在丁克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时期(30—50岁),拥有适当的房地产也可以让家庭资产配置比例更加均衡,然而,到了50岁以后丁克家庭也进入“准退休族”行列后,就应该伺机将房地产抛售兑现成可随时使用的金融资产,以供自己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之用。

事实上,对大部分丁克家庭来说,不但投资性房地产在退休前可以抛售,即使是自住的房地产也同样可以抛售。因为膝下无子女照顾,只要养老金储备充足,丁克夫妻完全可以住进高品质的养老院,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欢乐,不再孤单。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折中的办法,就是在退休前将投资性房产全部抛出,只留下自己居住起来最舒适的房产作自住使用。并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金融资产)根据当地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分成若干份。比如当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而你60岁退休的话,就可以把所有的储蓄分成20分,每年花费一份。到了80岁以后,如果自己还活着的话,就把自住房卖掉,换成金融资产,住进养老院。

总之,在退休后的有生之年将一生积攒的财富消耗殆尽是丁克家庭的最佳选择,因此在退休前,金融资产理应成为其家庭资产的主体。

或可考虑回报社会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按照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假如丁克家庭在80岁前就去世的话,那这留下的房产又该如何处置呢?

捐献慈善,回报社会,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

事实上,对于许多退休规划做得较好的丁克家庭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退休后发现自己不但可以做到生活无忧而目,名下资产仍有多余。既然自己享用不尽,又无人可以继承,那与其把这些财富带入棺木,还不如把他们留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灾区的失学儿童,比如坚持在艰苦山区的乡村教师,比如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的穷人。这样既给自己留下了好名声,又能让自己活得更舒心,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上海5家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下一篇:长青镇召开青年干部主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