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2024-09-17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共9篇)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1

改革开放的收入使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产业转移既是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切入点, 又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东部地区过去依靠传统比较优势所形成的外延型产业发展模式, 其边际收益已经不能显著高于边际成本, 西部地区历经大开发战略之后, 其基本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初具规模, 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和配套政策都为其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做好了铺垫。在此背景下, 推动国内产业跨区域转移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当然,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产业转移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硬件环境的建设, 而且也取决于软件环境的建设, 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所必备的金融支持。

一、产业转移和金融企业支持的关系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移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选择性效应

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是建立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鉴于西部特殊的经济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西部所承接的产业, 无论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还是来自国外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都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基础, 因此, 金融杠杆可以通过调控融资结构进行“投票”, 支持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产业, 否定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进入地区进行掠夺式发展。

(二)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成长性效应

在产品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 实施转移战略的产业在承接地的发展前景是其转移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如何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并完善产业链是实现成长性的关键。针对西部先天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金融业可以通过对上游行业的支持为产品的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同时开拓本地市场和西部新型贸易路线来拓宽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 最终发展壮大整条产业链。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运行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 当地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会因为经营性企业的增加而获得对公业务的大幅增长;相应地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和证券公司的法人客户也会增加, 拥有更多的客户, 加速区域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 同样会使得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存款和贷款等方面得到改善, 提高西部金融机构的总体水平。

二、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金融企业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 产业转移模式综合化

西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从2003年起就开始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9年, 西部绝大多数省份都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从2009年后,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等政策指导性文件, 西部产业转移又呈现出新的特征, 即从以往单纯以成本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升级为技术、资源和资本综合性的产业转移模式。无论是宁东、陇东、准东、伊犁、格尔木等地区兴建能源化工基地, 推进煤化工产业循环发展, 还是云南、贵州磷化工产业基地来综合开发利用青海和新疆钾、氯、镁、锂、钠资源。以上产业转移不仅是看重西部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而且基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会减少重要资源进口依赖度, 创造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二) 西部金融企业的业态发展

1.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作为评价一个地区金融规模的重要指标——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 这一指标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2010年开始,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效率方面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 始终保持在1左右, 说明该地区生产活动活跃程度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2012

在整体保持发展的趋势下,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结构上的不均衡。少数民族自治区明显落后于其他西部省份, 其自身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经济资源配置都无法与周边身份省份相比。

2. 证券业保持持续发展

西部证券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各省份均有1~2家本地证券公司, 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也均在西部一些主要省份设置了营业部。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重庆西南证券为例, 西南证券成立于1999年, 是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 经营范围覆盖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证券自营、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2009年2月26日, 西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中国第九家上市证券公司, 是重庆第一家A股上市金融机构。

证券业的快速发展, 也推进了西部省份资本市场的发展, 证券企业通过自身提供的专业性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区域经济信息资源, 特别是非上市公司的信息, 这让西部以外的其他省份以及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部经济的现状、西部发展的潜在增长点, 有效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成本, 对推动资本流入西部起到了主要的桥梁作用。

数据来源:同上数据来源:同表2

3.保险业整体呈增长态势

随着西部各省份经济的发展, 各地金融意识、保险意识日趋增强, 全国性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实现的网点布局西部区域全覆盖, 各省份自身的省级保险公司数目也日渐增多。

保险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实现产业转移的承接非常重要。一般而言, 投资的前期面临的风险较高, 对于保险的需求弹性小, 会给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户资源, 但也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离不开保险企业内部政策的倾斜支持。

(三) 西部地区金融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西部地区金融环境相对落后

尽管西部12省份的金融业近年来得到持续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 西部地区在整体金融环境建设方面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个主要是政府发展导向性不强, 西部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意识薄弱, 这两方相互影响制约着西部良好金融环境的建立。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前瞻性不足, 一些主要的地区金融机构的布点工作滞后, 无法为“朝阳”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2. 西部地区金融化程度相对偏低

从金融总量说, 虽然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总量有所增加, 但在存款余额比率较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这一资源大省拥有的煤炭、稀土等自然资源, 在2011年金融资产与其区域生产总值比为121%, 而当年全国119万亿元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则为254%。金融资本与产业 (矿业) 资本没有形成产业融合, 产业集团的匮乏使得规模经济无法得以实现, 从而丧失资源开发的主导权。

3. 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

首先从金融政策方面来说, 虽然我国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进行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但是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较多, 各省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而笼统的“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从金融监管方面来说, 西部地区货币化程度低, 金融市场不完善, 而且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梯度, 边际利润较低, 风险的较大。因而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因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未完善。对承接产业转移无法形成引导作用。

12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5月上

三、推进西部地区金融改革的思考

1.强化西部地区金融企业的信用环境

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首先要从政府着手, 针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呈现的规模不等的客观情况, 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措施, 帮助这些金融结构实现统一规范化, 并对服务于偏僻地区的结构适当给与政策倾斜。其次针对国内金融环境区域不平衡, 特别是居民、企业的金融意识较为薄弱,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加快信用体系电子数据库的建立, 提供完善的信用平台, 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使得金融信息交流更加流畅。最后, 要注重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特别是那些从西部走出去的并学有所成的人才, 应将他们打造成具有开阔视野又能因地制宜、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梯队。

2.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

西部金融体系建设面临着与全国一样的问题, 即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多余证券和保险类等非金融机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对于从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 银行的作用最为明显, 但是对于大型工业挖掘和深加工的产业而言, 伴随产业转移的资本是为了寻找到新的要素资源禀赋, 因而信托基金、产业基金、证券公司的公司债、企业债业务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鉴于此, 适当引进战略投资者, 设立完善自身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 与引进类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建立有效的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 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西部金融业的同时也应切实注意防范金融业发展中相关的风险。中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会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重复建设的局面, 这本身就会对金融机构构成局部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的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从事前监控阶段就做好风险管控的工作;其次, 各省份应该对自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保障政府信用体系的同时, 对于纯公共产品类的建设项目加强针对性的监控。最后, 对于金融违法犯罪给与严厉打击, 不能为片面发展牺牲制度建设。

4.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理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平台, 将更多场外金融交易引入场内, 并减少政府干预力度, 可参考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 扩大民间金融交易涉及的范畴, 对于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鼓励其融资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对于规模较小的民间资本可以允许其参加一部分建设项目的阶段工程等业务。

参考文献

[1]Hellman nm, T., K, Murdock and J.E.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to ward a new paradigm[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范长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36-48.

[3]金雪军, 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8) :24-30.

[4]黄素心.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59-164.

[5]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 2010. (5) :58-68.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2

在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文化生活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引起经济界的关注。同时,任何一个产业要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由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所以金融业如何有效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做粗浅探讨。

一、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以2006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发展目标为发端,湖南省2009年制定的《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湖南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产业结构渐进优化,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明显

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9年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省第六大千亿元产业;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868亿元,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的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2、文化产业品牌逐步确立

2006~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包括湖南日报在内的“湘字号”品牌达到31个,占总数的14%。在报刊领域,《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在广播电视领域,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其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在动漫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

3、文化产业创新成果突出

湖南在注重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2010年,湖南省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全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如青苹果数据中心是国内最主要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商和内容供应商,已完成100多项国内外大型数字化工程,创建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已有14家国际图书馆订购和20余家图书馆使用,预计销售额可以达到100万美元,拓维信息将传统动漫与手机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手机动漫领域先发制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承建并运营了国家级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手机动漫产业链,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

4、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产业集群式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有效整合集群内的资源要素,增强外部经济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并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形成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网络湘军”等产业集群。2010年湖南广电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年总收入过百亿的两家省级广电媒体之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此外,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湖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0年,全国认定的18家重点动漫企业,湖南占6家,全国首批认定的35个重点动漫企业,湖南有13个,原创动漫产量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动漫总产值达到46.6亿元,排名全国第三;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红网成为国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影响力排名的第一品牌。

5、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尽管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转型新支点,甚至已成为受全国关注的“湖南文化现象”,但与沿海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和发展初期。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均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中产者的比重已超过30%;在英语,其文化产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比赫赫有名的金融业产值还高;在亚洲,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在国内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达到10%。截止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5499亿元,实现增加值167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课件,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沿海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发展的空间大,后劲足。

二、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几年过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并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央行统计,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作为五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行在金融系统中为文化产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举足轻重。截至2011年9月末,五大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2000亿元左右。虽然五大商业银行贷款数额相对不大,但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的增幅显著加快。工行在2010年文化产业贷款增加140

多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投放92亿元,增幅17.71%;中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也较2009年初增长了55%。

2、各家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譬如中国银行根据自身国际化程度、综合化经营程度较高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如开发了针对影视剧制作行业中小企业的“影视通宝”;通过跨境联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突出地区特色,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同时,交通银行将创新信贷产品,加快信贷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创新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夯实风险管理基础。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发中小企业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体系,与专业担保机构共建风控平台,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3、证券市场成为文化产业融资新平台。

截至2011年6月,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国内外私募基金已开始进入文化产业。

4、保险业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

2011年1月,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

三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金融服务,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过长,很难满足文化企业对融资的时效性要求; 二是一些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的业务开展不全面,经办人员业务不熟练,影响了融资效率 ;三是商业银行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由于中国文化产业产值较小,金融机构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技术。

2.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数量较少;文化产业有形资本较少,还款来源不明确,市场价值不确定,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了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推动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创新。

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为文化产业提供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探索多种文化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对于

融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逐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改进业务流程,建立科学信用评级制度,在信贷准入、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做出安排。此外还可以探索专利权、著作权以及经过评估的销售合同、预期收入等,作为抵押资产的途径和方式。

2、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股票、债券。

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应积极申请上市融资,而那些尚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文化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二板市场进行融资。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较高,而创业板则较为适合中小文化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对于市场前景较佳的中小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除通过上市获取股权性融资之外,债权性融资渠道同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等方式融资;促使金融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十分重要的创新之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一种有效结合,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的信用为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它具有融资成本低,实施难度小,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和融资风险小等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应积极利用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借变现债权来改善现金流状况,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周转率,而且还可以利用所得价款进行后续研发,寻找更好的市场机会。

4、引入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只是贷款融资,还需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相互协作配合。政府可以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同时鼓励各种资本成立针对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需要资金,政府可以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天使资金参与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从而实现企业和资本的双赢。

五、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仍将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继续扩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措施,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文化不仅属于精神层面,只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产业属性,能产生经济效益,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

2.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信贷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借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根据客户需求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先进的信贷新品种设计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 如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视)制作权的质押方式,对确有收益的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的问题,通过信贷业务创新,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增加文化产业资金供给能力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还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正规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好民间资金的补充作用,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拓展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继续争取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4.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努力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努力为其提供个性化 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权交易 信托 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结算 机构理财 供应链融资 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5.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加强与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协调处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合力作用,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的良性快速发展。

6.加快文化产业改革进程,解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桎梏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3

禄劝地处昆明市北部, 北隔金沙江与四川会理、会东两县相望, 东接东川区、临寻甸县, 南连富民县, 西与楚雄州武定县毗邻, 是连接滇北和川南的重要交通要道, 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禄劝县东西宽69公里, 南北长105公里, 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其中, 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 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除纵贯县境的普渡河、掌鸠河外, 径流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条, 加之降水量充沛, 年降水量达42.24亿立方米, 地下水年径流量为6347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90.76万千瓦, 已开发利用85.66万千瓦。

禄劝县政府以工业兴县为统领, 于2004年创建崇德工业园区, 以水电开发、矿产加工为主, 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地方发展经济, 到2011年, 共建成水电站27个, 形成发电能力85万千瓦, 其中新建21个, 装机容量84.52万千瓦, 总投资612, 770万元。水电站在流经禄劝的河流上形成梯级开发、循环利用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 禄劝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主体, 大力发展以电矿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 极大地改善了禄劝境内投资环境和财政税收状况, 本文以禄劝金融支持水电产业发展为例, 展示禄劝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改变老、少、穷山区面貌的积极作用。

二、金融支持水电产业情况及成效

(一) 招商开发

自2005年禄劝县政府成立崇德工业园区以来, 引进各类项目101个, 协议投资118亿元, 外资项目5个, 协议投资5, 190万美元;其中水电开发企业10家。协议投资金额61亿元, 开工建设水电站21个, 预计发电84.52万千瓦, 已形成供电能力19万千瓦, 由此改善禄劝电能供应, 不但解决了自身电力需求问题, 保障相关工业企业用电需要, 而且还源源不断地向滇中电网输送电力。

(二) 金融机构信贷投入

自2005年以来, 禄劝金融机构先后向滇能集团、昊龙集团、小河口电站、小蓬祖电站等14家发电公司累计发放贷款98, 670万元, 有力地支持了县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 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各行在金融支持水电产业发展方面, 积极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有效解决了外来企业在本地贷款中遇到的担保抵押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采取与其他县区信用社联合贷款的方式, 以发起社团贷款, 为禄劝运宏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哈依河第四级水电站”组团贷款4, 500万元;在资本占比许可范围内, 禄劝农村信用联社共向工业园区5家水电开发公司发放贷款累计7, 490万元。

2008年, 农业发展银行拓展业务后, 向禄劝小蓬祖电站发放贷款15, 000万元, 已获批向铁索桥电站项目贷款5, 000万元。在贷款担保抵押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采取了组合方式创新服务, 使贷款还款可能性得到有效保障, 使工程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一是收费权质押;二是土地使用权抵押;三是在建工程抵押。

农业银行2004年起向滇能集团发放水电开发贷款3.5亿元, 向昊龙铁索桥电站、丰安江边电站等7家水电企业累计贷款71, 180万元, 装机容量29.86万千瓦, 其中滇能集团贷款37, 000万元, 装机容量19.5万千瓦。在解决贷款的担保抵押方面, 采取设备抵押、收费权抵押、整体资产抵押等多种方式, 创造性地实现了企业和银行双赢的局面。

(四) 改善了禄劝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水电产业的开发改善了禄劝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优化了银行信贷资产。基于水电开发的贷款投资, 进一步推动了禄劝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使银行信贷进一步向矿产深加工企业、基础产业和服务业方向扩展, 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农业和农村贷款格局。到2010年末, 水电贷款余额为63, 680万元, 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的23.09%。

(五) 推进了禄劝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禄劝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禄劝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 长期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 工业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 由于受电力供应限制, 境内矿产资源无法进行深度开发, 只能以毛矿销售, 价格低, 对地方财政经济的贡献较小, 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 极大地改善了禄劝的能源供应状况和工业产业结构, 彻底改变了禄劝的工业发展面貌和财政状况。2010年禄劝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 比2005年增加165, 700万元, 增长108%, 其中工业产值131, 615万元, 比2005年增加87, 578万元, 增长198.89%。税收由2005年的9, 196万元, 增加到2010年的34, 028万元, 增长270%。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入, 有力地推进了禄劝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水电贷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几年来, 禄劝金融机构向县域房地产开发企业、矿产加工企业、水电开发企业等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 助推了禄劝县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六) 带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空前发展

电力供应的改善, 还带动了一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解决了工业园区征地农民就业安置等问题, 仅乾华集团有限公司, 解决就业人员210人, 该公司以铁矿粉深加工为球团, 日产1, 000吨, 产值120万元。不仅如此, 园区商业服务业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三、金融支持水电产业存在的问题

水电产业贷款是禄劝金融机构最大的贷款资产, 建设周期长, 贷款效益好, 但企业收益主要受水力资源影响, 特别是近两年来严重干旱少雨, 也影响了贷款的还款保障和安全。从政策角度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涉农贷款奖励政策贷款增长基数过高。以贷款季度平均余额增量的15%为基数进行奖励, 如果是有收回有发放但增量不足就达不到奖励要求, 且要考核全部资产不良率, 除非特殊年份有大的信贷宽松政策和大型项目, 一般情况各机构不可能年年达到要求。二是就以前年度涉农贷款奖励情况看, 地方政府奖励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四、金融支持水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探索实施禄劝金融支持水电产业信贷考核制度

水电产业是禄劝最重要的环保产业, 是矿电结合的产业支柱, 禄劝水能资源丰富, 但水电建设投资大、周期长, 为调动金融部门发放县域贷款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要根据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地方性的激励机制, 对银行机构进行考核, 即按金融部门年度贷款增量的千分之一安排奖励资金, 给予奖励。项目取得成效后, 再按贷款收回额奖励千分之一。

(二) 建立银政企沟通协调机制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4

市外经局市中小企业局

(2009年6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

各银行与园区要积极对接,足额授信,按期放款,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大服务外包企业信贷投放

各银行要不断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针对服务外包企业发放贷款,积极做好服务外包企业项目开发、设备引进、人才引进和流动资金的信贷服务。

三、发展多种银行信贷产品

各银行要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开发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学员培训学费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并购贷款以及贸易融资产品等适合服务外包企业的信贷产品,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满足服务外包企业融资需求。

四、建立银行专营服务机构

各银行要全部设立服务外包中小企业专营服务部门或机构,提高对服务外包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银行在园区设立重点服务于服务外包企业的分支机构,提供专门服务。

五、设立园区自助银行网点

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各银行要根据园区的建设情况,合理规划布点,及时设立自助银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适当提高信贷风险容忍度

服务外包是新兴产业,很多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阶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各银行对于基本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适度放宽授信质量考核要求、授信审核条件,建立适合服务外包中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和奖惩办法,适当提高信贷风险容忍度。

七、发挥园区资产担保作用

各园区充分发挥多年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担保作用,落实登记和评估手续,为本园区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反担保支持。

八、发挥担保机构担保作用

各市(县)、区指定1-2家担保公司,为本地区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引导市再担保公司为担保公司的服务外包企业贷款担保提供再担保。

九、推动骨干企业上市融资

鼓励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借助资本市场提升服务

外包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将进入国内服务外包50强的企业列入上市重点扶持计划,重点指导,重点推动。各园区分别列出3-4家潜力大、前景好、入围“123”计划的骨干服务外包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给予重点培育。

十、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债券

鼓励发展前景好、资信优良的服务外包企业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各银行和证券机构积极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做好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的发行承销和推介服务。

十一、引导创投企业参与投资

根据《无锡市创业投资引导发展专项资金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无锡市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暂行办法》规定,用好创投引导和补偿资金,鼓励创投机构投资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加快优秀初创企业成长壮大。

十二、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积极推动保险公司提供适应服务外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设备出口、出口收汇、商账追收等业务特点的保险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

十三、强化融资服务平台功能

强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融资服务平台功能,提供信用担保、信用评级、风险投资、产权交易、上市等融资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发债辅导、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咨询服务,为服务外包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

十四、加快服务外包信用体系建设

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要加快开展服务外包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促进企业和银行建立长期的信用关系。

十五、提高外汇业务服务水平

加强外汇政策宣传,提高结汇效率,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付和资金汇兑的便利化。适当简化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加强对企业收汇情况的分析、监测和指导。

十六、加强企业融资能力培育

促进企业对照信贷基本申请条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强化企业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十七、搭建政银企互动合作平台

加快建立完善企业融资信息库,及时向银行推介企业信息和融资需求。定期组织我市重点扶持的服务外包企业与银行进行对接活动。加强跟踪服务,对服务外包企业贷款进行专项统计和监测分析,及时跟踪和调研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

十八、加强对金融机构奖励引导

根据《无锡市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各银行支持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增贷款进行考核奖励;根据《市政府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锡政发„2008‟36号),对投资服务外包企业项目金额达到一定

“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篇5

一、金融支持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稳定民心、立足世界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 近年来, 虽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改革, 使得农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其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并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对于“三农”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国现代化的农村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过去的零散、小额金融需求转变成了集中、大额的金融需求, 而其中个体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相较往年也有所增加, 这样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减小。金融业对我国“三农”发展的支持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业对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行农村信贷进行支持的过程中, 应加大农村信贷份额、提供更多信贷种类, 并且将农村信贷覆盖范围扩大。

2.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的农业种植户减少了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 但是却导致了进行农村城镇、城乡结合多种生产的农业经营户对金融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传统农业种植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小, 新形势的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大, 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城市化建设对金融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

3. 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

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其逐渐对农村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并且相继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与以往的普通单户农民对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资金思想观念不同, 现代农民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则要更高一些。以往农民进行金融信贷时, 通常抱有只将其用于一个季度的生产与预支的思想, 并不能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但由于现代农民思想的转变, 其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故能在极大程度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

二、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资金投入不够。

我国在现阶段的传统农业资金需求面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其资金需求逐渐形成大额集中、小额面广两种形式, 而大额集中方向也趋于产业化和行业化, 总体来说就是我国农民对于资金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目前,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表面上看功能齐备、种类齐全, 设立了具有政策性功能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功能的农业银行和合作性功能的农村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 但实际上,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少层次性, 矛盾冲突多, 功能和作用出现萎缩, 已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本应承担支持“三农”重任的“三驾马车”均不同程度地处于尴尬地位。第一, 农业银行加快商业化进程, 服务农业功能异化;第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 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第三,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 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

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 金融征信体系的欠缺导致了农业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加剧;其次, 农业信息的失实传播导致了金融业与农村乡镇企业的关系紧张;再次, 经济金融错位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最后, 由于我国金融业缺乏良好的法制运行环境, 使得农业金融债权难以受到维护。因此,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信贷支农政策有所改革, 但由于支农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农村信贷体系不健全, 导致了我国金融业信贷支农的比重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3. 农村小额信贷局面混乱。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农村进行信贷提供的主要方式是农合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农民对于金融信贷业务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故金融业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的基本需求。由于信贷业务存在体制性的阻碍, 所以直接影响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 继而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混乱的局面,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小额信贷的额度较小, 使得其受益面过于狭窄, 导致农户发展受限;其次, 小额贷款的还款期限往往与农业生产的周期相脱节, 从而导致了农民的还款压力增大。

4. 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其实农业贷款困难, 主要难在其缺乏相应的担保体系。目前农业担保体系的缺失和金融业风险防范底线的设置严重阻碍了金融支农工作的推广, 而二者更是陷入了死循环, 继而得不到解决。农业保险体制目前存在四方面问题:第一点, 农业信贷险种少, 风险覆盖面过窄, 相关的养殖业险种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点, 农民对于信贷投保的积极性过低;第三点, 国家政策性推广的农业保险具有点多面广、单位价值过小、定损难度极高而赔付率过大等特点, 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继而影响了保险机构对于发展农业信贷担保方面业务的积极性;第四点, 国家缺乏对保险机构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

5. 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于农业信贷支持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 其服务手段过于单一, 相关的经营理念也比较滞后。在金融业所提供的农业信贷产品中, 传统的贷款业务比例过高, 贷款种类也很少, 而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在相关的农业贷款业务中基本没有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主要办理方式仍以人力为主, 科技含量和办公效率十分低下, 结算手段也相当落后。而信用卡类业务在农村信贷方面也基本没有涉及, 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信贷业务的办理效率及结算能力都即为低下。

三、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

想要加大金融业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 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从农民的根本需求出发, 对其所需要的信贷金额予以批准;其次, 对我国的金融机构信贷体制进行改革, 继而从根本上解除金融机构的限制;最后加大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力度,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 壮大其资金实力, 继而增强其信贷支农的资金供给。

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优化农村信贷金融生态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 应加大农村信贷相关的法治建设力度, 使农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可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次, 应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业务征信数据库, 减少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金融业效率损失, 促使农民及其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其长期有效的信贷关系;再次, 应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业务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 继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最后, 应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继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 确保农业信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运行。

3. 规范农村小额信贷。

针对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的混乱局面, 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 继而确保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运行。首先, 金融机构应适当下放农业小额信贷的审批权限, 并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小额信贷的审批最低限额, 并根据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农民的产业结构, 进行调整小额信贷还款的时间。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 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 继而增强金融机构在进行服务“三农”时的融资能力。

4. 健全农业保险体制。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可以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资产。首先, 国家应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其次, 应加快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设速度, 继而实现对农村农业信贷保险的专业化统一管理;再次, 应建立农业金融机构保险基金, 继而对农业相关的金融保险机构的亏损予以适当的补贴;最后, 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形式, 鼓励商业性的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扩展, 并建立科学化的风险预防以及分散机制。

5. 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的经济建设资金需求以及其相关的农业特色, 不断对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信贷服务产品进行创新。对适合农业发展的相关贷款业务进行探索, 并依托社会中的各种农业专业协会, 进行推广相关的信贷业务, 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业务在根本上对农民进行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三农”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而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 故“三农”发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与推助。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三农”发展问题, 我国的金融业应对之前支持“三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并在其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拓宽“三农”发展中所需的融资渠道, 对保险、担保以及风险补偿机制进行完善, 创新金融产品, 调整金融政策, 继而形成新的金融支农格局。

参考文献

[1]田丰.城乡统筹中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11 (11) .

[2]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甘肃金融, 2014, 02 (12) :42-44.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述评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评述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编号:201103151) 阶段性成果。

►►一、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总结

(一)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努力扩大并占领文化市场。加拿大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 却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如为支持电影事业发展, 投资2亿加元, 建立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法国政府菲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 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 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 如大卢浮宫扩建工程、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等。

(二) 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 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

近些年来, 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文化市场日益繁荣, 商业赞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商业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 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同时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 (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 为文化机构和企业双方牵线搭桥, 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个人和企业向文化机构提供商业赞助或无偿捐赠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内财团和私人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社以及电影制作发行、演出团体、图书发行等主要文化产业部门都采用了民办、官办多种形式。

(三) 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 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有力支撑, 金融集团与文化产业集团间互相渗透, 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 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 政府“陪同”企业资助, 其比例是1∶1, 对于第二次资助, 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 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 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已有3 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 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政府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 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及投融资实证分析四方面。

(一) 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研究

花键 (2002) 指出, 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积极培育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两种文化投资形式, 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 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吕庆华 (2005) 指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 充分以投资文化经营项目为目的的文化实业投资和以投资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为目的的文化风险投资两大方式, 筹措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卫兴华 (2006) 指出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总用。纪建悦 (2006) 认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主流方式。张伟 (2006) 指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结合、以国有资本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 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研究

周笑 (2007) 分析了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存在的内部关系, 并指出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模式。朱春阳 (2007) 指出风险投资基金应该是文化产业成长的新模式。

(三)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周正兵 (2008)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论证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投资基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

(四) 文化产业投融资实证分析研究

岳红记 (2007) 和于婷 (2008) 企业可依据文化产业项目的可实施性选择以下融资模式:BOT (建设-经营-转让) 模式、TOT (移交-经营-移交) 模式、ABS (资产支持证券化) 模式, PPT (公司合作) 模式。

总体来看,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文化产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 从宏观角度探索应怎样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大都集中在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 缺乏系统性。

►►三、启示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国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产业主体, 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 扶持特色文化产业、优秀公益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 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增强竞争力。创业板市场没有设立最低盈利的规定, 可以免除高成长的企业因盈利低而带来的不能挂牌的现象, 通过公告板作为交易途径, 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投融资, 提供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

第三,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政府执行、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局下,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已经不是政府政策的职责。从当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规律看, 企业自身的问题 (前瞻性不够、抗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等都是制约总体发展的因素。事物的发展进步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健全的投融资环境要求各方的努力。

第四, 合理开发,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创造投融资企业品牌。合理的开发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过程中从文化企业的角度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 实现文化企业的联合,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探索与争鸣, 2002 (12)

[2]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和融资渠道拓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0)

[3]于婷.安徽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讨.现代商业, 2008 (5)

[4]岳红记.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7 (5)

[5]张伟, 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传播, 2006 (4)

[6]周笑.上海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模式.MODERN AUDIO-VIDEO AKIS, 2007 (1)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7

府) 城市中心支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商务主管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各政策性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8]126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 (国办函[2009]9号) 精神, 加大金融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重点做好20个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符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有利于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国内消费。

当前, 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 是金融机构落实当前宏观调控政策,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多赢”战略。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时机, 充分考虑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配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优惠财税补贴政策, 稳步有序开展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努力通过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金融支持, 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 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将非核心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簿记核算、凭证打印等, 发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全方位提升银行业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水平

积极发展符合服务外包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充分重视对服务外包企业现金流和资金流程的监控。在现有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贸易融资工具的基础上, 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封闭管理等具体方式, 开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等基于产业链的融资创新产品。研究推动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

探索推动适合服务外包产业业态的多种信用增级形式。发挥政府、行业自律机构及服务外包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运用行业协会 (管委会) 牵头、服务外包信用共同体和企业间联保互保等多层次的外部信用增级手段。加强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 鼓励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优先支持服务外包企业。

深化延伸对服务外包产业配套服务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示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及运营。支持示范城市各类服务外包企业集中区域的开发建设。配合财政贴息政策, 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开发。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商业原则的基础上, 从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 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等途径切实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订单的服务外包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三、多渠道拓展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途径

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境内外上市。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创新融资品种, 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上市辅导力度, 力争支持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就业能力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鼓励现有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探索发行服务外包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联合提供担保服务, 提高集合债券信用等级。

支持各类社会资金通过参控股或债权等投资方式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鼓励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力度。

四、完善创新适应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降低短期险费率, 对国别风险较小的国家降低中长期险费率, 切实提高出口信用保险对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出口的覆盖率。

创新保险产品类型。各中资保险公司要积极发展科技保险, 加大对符合服务外包企业特点的保险服务支持。逐步建立服务外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出口的保险保障机制, 为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创新商业化保险产品, 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保障, 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出口收汇保障、商账追收服务和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便利等服务。积极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等方式, 加快发展责任保险, 特别是适应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侵权险、员工忠诚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险等责任保险品种。通过产品创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包括设备、财产、技术以及技术人员人身安全在内的一揽子风险保障。

五、改进外汇管理, 便利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

降低服务外包企业的汇率风险。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时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积极培育外汇市场, 在现有外汇远期、掉期等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的发展。

简化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对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支付一定金额以下的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外汇资金, 免交税务证明。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允许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专用账户, 用于收付代外包客户发放的薪酬、津贴等外汇资金, 并简化服务外包业务相关的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对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内转 (分) 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可以凭服务外包企业资格认定文件、转 (分) 包合同或协议直接在金融机构办理境内外汇划转。

六、加强工作协作及政策指导, 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 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应会同商务主管部门, 在政策规划、项目信息、人员培训和宣传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 结合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 主动做好优质服务外包项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 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能力, 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加强政策指导和监测评估。各地金融管理部门要会同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做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根据辖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 在2009年9月末前制定辖区内的具体落实措施, 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加强信贷政策指导, 做好服务外包产业信贷政策的评估工作,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贷款的专项统计与监测分析。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 (首府) 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 (区、市) 商务主管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篇8

产业金融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进行。

狭义的产业金融是指以产业为基础, 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产业的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从而在产业和金融相互融合中加快产业的发展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如汽车产业金融、农业产业金融、装备制造产业金融等。广义的产业金融是指所有金融机构服务于不同产业的发展、满足产业金融需求的总称, 它涵盖了金融支持产业的所有领域, 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服务体系, 反映了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产业金融。

二、辽宁省产业金融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创新不足。首先, 辽宁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且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目前四大支柱产业中, 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附加值低, 冶金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其次, 第三产业比重长期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且增速过低。再次, 第三产业又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高技术、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而在后工业时代, 这些新型服务业是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二) 产业金融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 银行业居于金融体系主导地位, 创新能力不足。1) 从金融资产存量方面, 金融资产70%-80%集中在银行体系;2) 从融资模式方面, 从1990年至今直接融资比率只占10%左右;3) 从银行业本身角度,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组织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 不良贷款率偏高。其次, 产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1) 近年来辽宁省上市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快速发展,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数量较少, 质量也有待提高;2) 消费金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仍处于实践初期, 规模普遍较小;3) 信用担保机构获得快速发展, 但担保的范围狭窄, 中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 产业金融的服务集成有待建立。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会涉及不同层面上资本的需求与运作, 进而会需要多元化复合型金融服务。首先,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农业的产业链需进一步延伸与整合。其次, 虽然全省14个城市均已确定金融集聚区, 但各市区金融环境不均衡, 金融服务水平差异明显, 仅沈阳、大连金融机构数量占全省1/3。最后, 服务集成的参与机构产业渗透率低, 服务集成的中介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 专业能级也有待提高。

三、辽宁省产业金融模式创新

根据辽宁省产业金融发展实际以及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 辽宁省可以着重进行如下产业金融模式创新。

(一) PPP产业基金。国家的大力推行以及地方的创新实践推动着PPP基金的发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指出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重大项目。PPP产业基金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 这正与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规模大, 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相互吻合。辽宁省要抓住新时期东北振兴的历史机遇, 尝试在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设立PPP产业基金。在应用PPP产业基金时, 要注意完善其设立形式、运行模式、风险控制、退出方式的制度设计, 既发挥社会资本的管理、技术优势, 又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二) 互联网金融。辽宁省可能没有搭上互联网金融的首班车, 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理事会成立、东北亚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落户沈阳, 辽宁省产业金融发展已经悄然加速。辽宁省应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 充分发挥东北亚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的区位优势, 通过设立互联网金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财政支持互联网金融专项基金, 开辟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和创新平台, 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业务模式, 鼓励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转升型级。同时, 强化底线思维, 建立健全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合格投资者制度,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

(三) 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的双重特征。辽宁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融资租赁可以为实体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辽宁省已启动盛京银行、锦州银行、营口银行等与装备制造业企业合作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国大信融 (中国) 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也成功落地大连金普新区。辽宁省可以以此为基础, 完善租赁业产业链, 在装备制造业、市政设施建设、船舶业等大力发展金融租赁。

(四) 融资担保体系。一方面, 近年来辽宁省融资担保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辽宁省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担保机构缺少政策性扶持, 缺少风险补偿, 担保服务缺乏主动性。安徽省实行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银行、地方政府按4:3:2:1的比例分担风险, 将资本补充机制、比例再担保机制、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有机结合, 有效地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辽宁省应借鉴安徽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经验, 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为指导, 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共担风险机制的可持续合作模式, 并以保本微利为经营原则, 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 在加强风险监管的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贷款发生的风险给予合理补偿。

四、支持辽宁产业金融发展经济政策

(一) 健全产业金融的顶层设计。首先, 产业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作为辽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力的战略选择。其次, 相关政策要以产业金融的理念和思想为指导, 着眼于产业发展, 增强政策定力。最后, 立足于辽宁发展实际, 从产业链的价值要素、发展要素、风险要素转型与升级的敏感要素着手, 发展体现产业链特征的可复制金融, 而非撮合性、个案性金融。

(二) 推进产业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首先, 积极增设银行类金融机构, 引导商业银行根据产业需求创新业务模式、合作模式。其次, 探索设立PPP产业基金,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合作,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原则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健康发展, 打造辽宁互联网金融品牌;积极探索形成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融资担保机构体系,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探索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多元化 (ABS、金融租赁基金等) 及租赁资产风险评级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筹备上市工作、设立财务公司;以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为基础, 打造统一规范的股权、债权、物权、知识产权的产权交易平台。

(三) 依托优势产业, 实现金融服务集成。产业金融只有在优势产业中才能优先发展。通过集成性金融服务, 可以提供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工具。根据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 可以大力发展以下产业金融:一、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沈阳机床、大连重工等通过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产业基金, 完善产业服务链, 提升综合竞争力。二、大力培育、发展航运金融。支持大连港集团探索发起设立航运法人保险公司, 围绕产业需求推动设立金融租赁、资产管理、信托基金等各类机构。三、大力培育、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金融。支持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区域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创新服务集成模式。四、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担保机构, 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势资源, 增强创新驱动力。

(四) 加强政策引导, 加快产业金融集聚。首先, 牢牢把握新时期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财政、税收、法律、金融等方面完善辽宁产业金融发展的政策配套制度。其次, 统筹协调各市级金融集聚区, 形成既独立又统一、既均衡发展又突出重点的金融格局。最后, 重点推动沈阳、大连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提高辐射能力。沈阳要加强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等方面深入开展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大连要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大机遇, 加快发展大连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钱志新, 《产业金融》,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赵远, 《产业金融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斌、韦传勇, “基于产融结合视角的产业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金融论坛》2012第2期;

[4]赵治山, “产业金融是加速辽宁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辽宁经济》2013年第2期;

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探索 篇9

浙江省谋定而动,积极探索,制定了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并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台州市也作出了至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翻一番,打造滨海人居城镇圈,促进海洋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等具体目标。

政策是资金流动的风向标,而资金流向又是政策导向的延伸和具体体现。 既然海洋经济建设已经扬帆起航,那么势必将引来一场资金“下海”的潮流。如何着力打造“蓝色金融”,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支撑力,同时又让金融业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是广大沿海金融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中凸显的融资问题

目前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融资渠道有财政资金补助、银行信贷支持以及企业自身融资。政策导向已十分明确,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而这仅有的几种方式远不足以满足即将迅猛发展的涉海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1. 融资渠道单一,受政策影响波动大。在目前形势下,多数企业和经营者仍将银行信贷作为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但受制于审批流程和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等因素的阻碍,这种融资方式显得相对被动,且难以保证资金及时充足地得到供给。在调控政策频出、货币适度从紧的金融大环境下,银行的信贷资源更加有限,增加了这一融资方式的不确定性。而仅有极少数规模较大、资质较深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公开市场取得所需资金,其中能够得到外资支持的更是凤毛麟角。较多的个体经营者因此转向民间借贷,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融资成本。

2. 融资主体产业多元化与实力差异性导致信贷资源结构性分配矛盾。受制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影响,浙江一直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内在诉求。一些大投入、高产出的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往往容易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青睐, 这些行业又恰巧是普通民营资本难以涉足的领域。而对于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 季节特性比较明显的传统渔业、养殖业, 还有科技含量较高但是市场尚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又经常受到银行信贷的忽视和回避,这明显不利于产业升级的推进。而对于传统船舶制造业,又往往因为资金敞口过大导致短期内低级重复建造,造成阶段性产能过剩。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探索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海洋经济的倾斜度。在充分认清行业间差异的基础上,注重海陆联动,实行集约发展,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结点,同时带头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疏导资本进出通道。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大有可为。

(一)拓宽信贷渠道

1.差异化对待不同融资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坚持小银行放小贷款,大银行支持大项目的框架下,提供产业专项信贷支持,合理配比一、二、三产业对信贷资源的获取程度。由政策性银行对“三农” 产业提供适度低息贷款,促进传统渔业向远洋捕捞与生态海水养殖的转变进程;拓展商业银行开展灵活便捷的“自助循环式”授信模式,满足海洋第一产业季节性生产的需要。加大对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延长产业价值链,催化产业链整合。临港工业是民营资本聚集地带,也是信贷需求最为旺盛的一部分,在符合信贷原则的基础上, 可对行业趋势明朗、信用优良的企业采取更为积极的信贷支持,例如“阶梯式贷款”,即先凭借工业用地使用权抵押发放一部分信贷资金,后根据基建进度和生产规模追加信贷额度,支持企业从建设到投产到赢利的全过程。进一步推进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以及银行间转贴现等业务,充分发挥其成本小、风险低的优势。而对于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科研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则以政府直接投入为主导,辅以设立多方出资的专项建设基金,从而缓解财政投入压力。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把担保抵押方式创新作为首要突破口,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完善海域使用权信息登记制度,落实信贷操作规范流程, 加大对以海域使用为要素的海水养殖、 临港工业等行业的支持。积极试点开办码头、船坞等沿海沿江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推动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鼓励银行开办船舶出口买方信贷和保函业务, 以满足船舶建造产业升级的需求。规范发展进仓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联合担保贷款等方式解决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短期资金问题。开办股权质押、技术专利质押贷款等,与高科技企业结成紧密发展伙伴。还可通过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方式,支持海洋旅游产业的基础建设。

(二)提升服务平台

1.调整网络布局,延伸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台州市打造重点港区与滨海中心城镇圈的战略规划,合理调整自身网点布局,加快网点转型,提升服务效能。在费用分配、决策权限、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挖掘和培养一批金融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服务队伍, 借助科技力量提高服务效率。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渠道,满足产业发展带来的财富管理等高端金融需求。积极创新边贸结算、本外币结汇等业务。

2.发挥金融信息平台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和理财服务,促进自身中间业务比重,做好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直接融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和承销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等企业债券,并适当降低收费水平。帮助企业优化股权改革,吸纳民间资本,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等公开市场甚至到海外市场进行融资与再融资。

(三)把好风险关卡

1.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风险控制并不是某家金融机构内部经营评估的问题, 而是海洋经济发展中一个体系建设的问题,完善海洋保险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方式。提高保险在海洋信贷中的嵌入程度,政府针对渔业实行政策性保险补贴,商业性保险积极参与,针对各行业特殊性开发个性化产品,有效克服海洋生产作业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由担保机构、担保公司、担保基金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一个网络系统。依托征信体系,金融业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 搭建守信企业互保增信平台,建立“守信企业池”,由守信企业缴交互保金、由有关部门提供风险补偿。

2.严格控制环境风险。加大公共营销力度,坚持“蓝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并行原则,明确环保标准准入制度,加大贷款审批中对环境因素的审查力度,为符合低碳消耗、环境友好的企业提供更具优势的金融支持,切断原有“三高”企业的资金命脉,迫使其进行改造或退出。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体系和环保风险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金融业肩负着更多的期望与企盼。为了让海洋经济能够乘政策之东风迅猛发展, 有关部门和广大沿海金融机构应紧密结合海洋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市场金融需求,持续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蓝色金融”的建设步伐,为振兴海洋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摘要:文章分析了台州海洋经济发展中凸显的融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流行歌曲中的文化意蕴下一篇:农业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