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通用7篇)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1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 发展农产品加工既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的收入, 又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 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持。
1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现状
1.1 信贷资金投入食品加工业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12年末, 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325.1亿元, 主要投向了房地产、轻工业、交通运输、商务服务业及能源五大领域。据不完全统计, 在新增轻工业贷款中, 食品加工业贷款达44.92亿元, 占轻工业比重达63.04%, 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额的19.3%。
表1体现出2010-2012期间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在食品加工行业的贷款增长状况, 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年的年平均增幅分别是30.5%、47.6%、38.3%, 这说明信贷重点向食品加工业倾斜的趋势明显, 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保障。
注: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 (2010-2012)
1.2 贷款品种多样化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信贷政策, 针对不同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 制订不同的贷款品种以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
2 河南省食品加工业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2.1 资本市场不完善, 融资渠道窄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银行贷款苛刻, 资本市场够不着, 其资金来源以内源融资为主, 有限的资金限制了企业发展。总体上,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民间融资、银行贷款、自身积累, 在现阶段,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而其他渠道融资模式尚不够成熟。
2.2 信贷资金集中于优势企业
从总体上来看, 随着河南省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的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食品加工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总量不断增大, 但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双汇、三全这些资金富裕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匮乏, 却难引银行眷顾, 银行贷款旱涝不均严重制约了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均衡发展。同时, 银行间为争夺有限贷款对象随意降低贷款门槛, 加大了银行金融风险的隐患。
2.3 融资方式单一
贷款是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手段, 在资信等级评价中, 中小企业达标难。而一笔贷款从资产评估到审批结束, 环节多、时间长、收费多, 审批结束资金到账时, 往往已过了企业发展的最佳期间, 不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小、急、频的特点。
2.4 信贷时间短, 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
银行对食品加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 主要用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低、回收期短、效益明显, 企业不能用于技术的更新和改造, 不利于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长期发展。
3 改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3.1 切实可行的推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政府牵头、鼓励引入股份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河南扩充金融服务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加强发挥自身作用, 拓宽商业性服务领域, 加大对食品加工产业和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 适度下放审批权限。
3.2 创新金融工具, 开发信贷品种
银行创新信贷品种, 开发适合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贷产品, 同时简化审批程序, 改进抵押形式, 积极促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3.3 调整信贷结构, 适应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 要逐渐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 适当向中小型企业倾斜, 对于那些技术先进、企业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成立创业投资基金
一是地方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鼓励优质企业上市, 面向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借鉴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原理, 积极探索成立食品加工业创业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支大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6 (10) .
[3]王志强, 孙刚.我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7) .
[4]休.T.帕特里克.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5]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2.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2
东北经济的痼疾集中反映在金融上。金融支持的不足限制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将是东北振兴的重要路径依赖。振兴东北的核心在于对国有资产重组,因此,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也应从这里切入进行分析。国企重组所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和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
1、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的测算
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重组中的债务、下岗人员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等问题所需要的资金:(1)用于支付债务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的数额约有9440多亿元,其中的死账以10%计算,大约有944亿元。因此,用于解决企业债务的最少费用在944亿元;(2)用于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经济972万职工,按其中有20%为潜在失业人员计算,国有企业有195万左右职工处于“准失业状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安置职工再就业所需费用约为3.5万元/人,以此为参考,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资金大约为682亿元;(3)卸掉社会负担所需支付的费用。据初步估计,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占销售收入的 15%左右。 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据此进行分析推算,这方面的资金投入994亿元。综合估算,国有经济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整体上约为2620亿元。
2、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估算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主要是指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国有企业用于研发和技改的资金包括两个来源:(1)国有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有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和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三种:折旧费。据有关资料分析,综合折旧率应该为5.39%左右。按照这一标准,以2001年数据为依据,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108多亿元,需提取折旧费545多亿元; 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2001年,东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以3%计算,需提取研发费用198多亿元;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我国应从法律上规定企业有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作为R&D经费。由此,从企业内部需筹集的用于带动存量资产的投入至少743亿元;(2)外部来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需资金仅靠内部挖潜是远远不够的,70%的资金还得从企业外部筹集。参照国有企业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内部筹资数据(大于 743亿元),国有企业需从外部获取研发和技改资金1735亿元。综合估算,带动存量的资金至少需2477亿元。
从上述两方面来看,顺利推进东北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至少需要5097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要用于偿还国有企业的历史旧帐。除了企业可以筹集一部分以外;还可用一定的收益吸引金融部门参与,即资金缺口的存在为金融支持提供了机遇。与振兴东北的金融缺口相对应,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大量的富余资金,它们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导致大量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例如,我国金融系统的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以及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缺口的存在,为填补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提供了可能,即通过金融创新来为东北提供资金是可行的。
二、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思路
1、引入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引进,首先是基于培育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需要,其次是基于整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要求。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风险创业投资等纽带重新组合,可以为东北经济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在引进风险资本给东三省‘补氧’过程中,一方面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民营资本与外资,调整不同主体的出资比例,使风险真正得到分散;另一方面,项目与资金引进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切忌政府行为、长官意志。另外,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交易结构设计上,应该解决投资人与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关系,通过变通的方式实现投资人与管理层相互之间的制衡,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
2、加大资本市场筹资力度
融资方式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力度亦不同。从东北的融资格局来看,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小,这种融资格局导致了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东北三省国有企业银行信贷资金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倍,过分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负债比率过高,而且使银行风险与业务过于集中于这些企业,致使经济结构调整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其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相关主体应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培育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工具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建立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与培育、兼并、收购市场,鼓励国有企业并购,为东北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
银行应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资金投资结构,确保产业重点,进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投资方向能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针对目前的情况,银行的信贷应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产业,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销对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组织银团贷款,吸纳国内外资金;支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发展与东北亚各国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的贸易。在调整信贷投向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牵线搭桥对外资和外贸项目积极提供配套资金。在确保重点产业这一方面,具体地说,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完善住房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改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利用金融这一调控手段,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速度和力度。
4、放开民间金融进入限制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3
一、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回顾2008年, 陕西省分行在发挥传统优势, 大力支持交通、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基本建设的同时, 在支持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分行以电力、石油、煤炭、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为重点对象, 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为支持目标, 以信贷投放为核心, 全方位地开展促进工业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全年向全省工业企业累计投放贷款210亿元, 占全行贷款投放总量的46%。2008年末全行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为280亿元, 占贷款总量的39.7%, 当年新增58亿元, 是2007年的2.31倍, 也是历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中央出台“国十条”以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 我行工业企业贷款新增达21亿元, 为我省工业企业应对外部冲击、保持正常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针对工业经济特点开展金融服务的主要措施
1. 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联系, 及时满足企业贷款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显现后, 我行较之以前更加重视加强与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集团总部的沟通, 及时了解政策动向, 并主动从源头掌握项目信息及其进展情况, 做好项目储备, 为加强信贷支持奠定基础。近期, 省政府为稳定工业经济发展, 出台了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 相关信息虽然是通过经委系统向企业传达的, 但我行没有坐等企业上门, 而是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 就布置各级经办行主动了解客户需求, 配合各级经委和企业共同做好贴息申请工作, 使政府的好政策更有效地落实到企业。
2. 关注企业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 与企业密切配合, 共渡难关。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 我行对省情、行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危机尽管影响巨大, 但给资源导向型的陕西经济带来的影响, 更有难得的机遇。以这样的判断为指导, 我行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就是既不当无所事事的旁观者, 也不做“雪中送炭”的局外人, 而是将自身融入陕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与政府、企业一道齐心协力、共渡时艰。针对近一时期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出现的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经营状况恶化的问题, 我行没有简单地以固有的风险标准否定客户贷款需求, 而是主动对客户经营的阶段性风险与长期趋势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判断, 从宏观经济长期发展的大局观察企业的基本面, 坚定了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
3. 顺应工业企业特点, 不断丰富信贷产品, 为企业提供更加适用的金融服务。
一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担保单位难找、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 我行及时推出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 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通过订单融资、应收款质押、保理、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10类信贷产品, 有效地拓宽了企业的担保方式和抵质押资产范围。二是对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问题, 设计专门的信用评级系统, 并通过速贷通、成长之路等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运用循环额度借款, 解决一些企业用款和还款频繁时效率无法保证的问题。与此同时, 我行还积极运用“利得盈”、“票据盈”、“融保通”、融资租赁等新产品为企业筹集资金, 有效地解决了信贷需求单纯依靠贷款投放来满足的“独木桥”效应。
4. 高度重视风险控制, 将银行与企业打造成风险防范的共同体。
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 我行没有将工业企业做为风险控制的博弈对手, 而是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 把企业当作共同控制风险的合作伙伴, 主动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智力优势、渠道优势, 与企业共享我行的行业研究成果, 向企业提出规避市场风险、把握市场机会的系统性建议, 形成信息互补、行动一致的利益联合体, 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对企业和银行的冲击。
5.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
针对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风险高的问题, 我行专门根据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了“速贷通”、“成长之路”系列化产品, 并设置了专业经营机构和专门的业务流程。目前, 我行已在西安成立了小企业中心, 以信贷工厂的形式大规模处理小企业信贷需求。2008年, 我行向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达57.6亿元, 有效地支持了资源性企业、高科技企业、优势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成长。
三、2009年支持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设想
1. 积极争取总行支持, 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我们预测, 2009年信贷投放不会没有控制, 即使人民银行不做限制, 各商业银行出于审慎发展的要求也会有所控制, 信贷资源依然稀缺。我行将通过主动汇报沟通、改进工作质量、树立陕西品牌等途径, 提高总行对陕西发展的关注度、对陕西分行工作的认可度, 争取总行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等方面对陕西给予更多的支持, 力争全年新增贷款200亿元, 其中工业企业贷款力争达到100亿元。
2. 突出结构调整主线, 重点支持解决瓶颈环节。
在工业经济方面, 优先保证电力、石油石化、煤炭、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军工等我省优势行业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支持我省产值过100亿元龙头企业和优质外来投资企业。中小企业方面, 将加快在陕北、关中等小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置组建小企业中心, 使我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3.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有效满足各方面的融资需求。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4
(1) 《意见》讲了多种融资途径, 特别是应收账款相关融资。
(2) 直接融资强调债券融资, 特别是可交换债券、可转换债券。
(3) 政府严防死守下, 不必过度担心系统性信用风险。
《意见》强调应收账款相关融资
《意见 》谈到了多种多样的融资途径, 我们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了应收账款相关的融资方式, 有应收账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转让、应收账款交易机制等。 一方面, 从工业企业的数据来看,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 有向“三角债”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 企业盈利疲弱, 也需要新的途径来融资。 通过应收账账款来融资, 可以改善企业应收账款困境, 也给企业提供了新方式来融资, 活化企业资产, 改善企业现金流。
直接融资强调债券融资, 特别是可交换债券、可转换债券
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渐行渐远的流动性陷阱和资产荒》也提到, 政府会通过更多的方式来推动信用派生和融资, 可转债、可交换债可能是一个重点。1月份信贷大超预期, 背后固然有季节性、外债置换等因素, 而从货币宽松到信用宽松的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同时, 《意见》提到“扩大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 拓展可交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市场”, 也印证了我们对可转债、 可交换债等这些股债结合的融资方式的判断。 上周日, 央行也宣布向符合条件的个人开放柜台全品种债券, 也是对债券融资的支持。
不必过度担心系统性信用风险
中国当前杠杆率过高, 在供给侧改革下, 大家的一个担心是信用风险。 《意见》中明确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也意味着可能有零星、局部的信用风险暴露, 但对系统性信用风险不必过度担心。 从《意见》全篇的表述来看, 更多的是在融资途径上给工业做加法。 这显示了政府对工业融资在整体上是积极正面的态度。 另外, 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 大家对具体怎么落实多有疑问。 之前的淘汰过剩产能、 此次的工业融资支持等措施, 都是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逐渐落地。 预计会有更多的相关政策出台, 特别是财政上的政策。
此次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意见》在最后提到“研究加大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显示出减税等财政手段更加确定。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5
俄罗斯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落后于美国。如何开发和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国民经济结构的改造,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摆脱经济困境,是俄罗斯军转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俄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奉行以军促民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强调在国力许可的条件下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
《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要根据国家和生产单位的利益,经常交流和共同使用军民两用技术。俄罗斯为了实现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国防科技工业研制及生产能力进行“保护”。俄罗斯拟定了国防工业联邦目标计划,要在今后10年完全更新俄罗斯军队装备,拥有可以满足现代战争需要的武器。为此,必须改造本国国防工业。为改造国防工业的生产及吸引人才,俄罗斯近年投入重金。去年75%的国防企业投资都是为了购置新设备。涉及1 700家企业的现代化是一项巨大工程,要保证这些企业能获得至少15%的利润。在满足自身防卫的前提下,未来军队及舰船的装备更新将是重点,俄国防工业应能够大批量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且作战性能、质量及价格完全符合需要。为此,今后10年内需要对国防工业投入约3万亿卢布的巨大资金。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俄罗斯政府对国家的科技活动主要是通过各联邦科技专项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控的。目前,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联邦科技专项计划主要有“民用技术重点领域的研发计划”、“对高校和基础研究集成的国家支持计划”、“俄罗斯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防工业改组和军转民计划”、“国际热核反应堆及其研发支持计划”等。为了保持俄罗斯对现代化武器装备研制和有竞争力的新型武器装备开发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国防工业的生产潜力,俄国防部、经济部和财政部对于批准的国防科研项目给予20~50%的财政支持(1/4贴现率),同时鼓励军工部门自己为科研项目寻找国内外银行的财政支持,政府将出面承担40%的风险金。根据政府规定,工业科技部有权将当年联邦财政预算中用于“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进步”所拨款项的2%作为资金储备,用于资助临时出现并必须在当年完成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科研活动,以及重要的应用性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这种储备资金以补贴的形式直接划拨。
二、为金融资本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开辟渠道
鼓励国防公司在海外上市,是俄罗斯的官方政策。俄罗斯一直希望进行航空工业改革。由于多年以来国内订单很少,制造商们把销售的目光瞄向了国外,寻求国外融资,包括(允许其)在国际市场上公开发行(IPO)其股份,为企业筹集资金。通过政府直接干预金融活动与运用政府采购,保障军转民资金的来源。1998年3月20日,杜马通过了《1998-2000年重组国防工业法》;4月13日俄联邦总统即签署发布。这一文件成为俄罗斯国防工业新一轮改革的标志,也是6年以来国防工业实施的第一大规模的改造计划。同年2月,为实施该方案,俄政府还成立了国防工业组织金融改革委员会。该法案规定,到2000年以前,将1 700家国防企业减至670家,以形成国防工业的“核心”———有效益、有竞争力与有稳固财力的核心。实施该方案所需经费大约255亿卢布(按1998年价格计算),其中半数由联邦拨款。[1]国防部的经济部门、联邦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共同确定了一批专业银行,进行国家定货拨款;调集中央基金,向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进行预算补充拨款;以投标形式吸引私人投资;利用租赁机制提高转产效率等。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更多新产品,同时满足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对再投资资金的需求,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和成果转化。
《2000-2001年俄联邦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行动计划》规定,2000-2001年国防工业综合体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把国家国防订货资金、军事技术合作能力和军民两用技术利用及生产多样化结合起来;优先保证军事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拨款;把国防综合体的科研潜力有效地用于民用经济部门的发展。[2]为了给军工转产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逐步加大了军工转产拨款的规模。
由于政府的精心扶植和政策的大幅度倾斜,金融工业集团发展较快,同时建立起一批大型的商业银行。在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金融工业集团支撑的跨国银行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毕竟在金融工业集团经营活动中起积极作用的银行数量有限,在俄罗斯经济转轨中,金融工业集团没有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国有资产并非私有化(fiscal privatisation),最重要的是为这些企业提供资源,并监督这些资源的使用。俄罗斯政府将给予国防工业企业以金融支持,为其改进生产而进行投资、融资。自2015年起,俄政府将对从俄罗斯银行贷款的国防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并将这些贴息项目列入下一个年度的预算。
总之,根据俄罗斯的经验,国家不仅要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给予军转民企业一定的财政拨款,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项目予以资助,还应采取措施,为企业自筹资金创造条件。军工企业军转民的财政来源首先是国家财政拨款,但实践证明,仅靠国家财政拨款根本无法保证军转民的资金需求。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俄罗斯政府曾引导企业组成了集科研、设计、生产、金融、贸易、保险等于一体的金融工业集团,还专门成立了“军事工业出口银行”。此外,俄罗斯近年来正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军工企业军转民过程中增加私人投资的份额。由于军工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科学资源和科技储备,再加上近年来民用与军用技术一体化趋势的增长,投资军工企业对私人投资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摘要:俄罗斯大力推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一体化,通过组建大型国防企业集团,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同时国家政策倾向于对国防工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融资支持。俄罗斯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发展国防工业有所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尤.乌林松.命令已下达:国防工业用自己的双脚回家—论国防工业重组和军转民[N].俄罗斯报,1997-12-30.
[2]2000—2001俄联邦政府社会政策及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行动计划[N].俄罗斯报,2000-08-15.
[3]DETELIN S ELENKOV.The Russian Aerospace Industry:Survey with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Vol.3,No.2(1995):71-81.
[4]SUSAN J LINZ,JEFF E BIDDLE.Innovation in Russian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R&D in Transi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Vol.46,No.2(Jan.,1998):233-262.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6
一、保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保山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以培育壮大产业为目标,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经过多年努力, 保山市新型工业化有了较快发展, 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园区建设加快、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工业经济规模稳步扩大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
(一)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增强
近几年来, 保山市坚定不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等发展战略, 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支持作用, 壮大了工业经济规模, 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0.1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33.13亿元, 增长17.71%, 分别高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幅11.11和8.01个百分点, 占GDP的比重达67.85%, 占比较高。9月末, 保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9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8.76亿元, 增长13.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户, 比上年末增加26户, 增长18.71%。
(二) 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近几年来, 保山市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 通过采取提升冶金矿产业、做精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发展壮大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和建材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等发展措施, 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切实加快了全市矿业、能源、建材、轻纺、生物资源、电子信息等重要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 保山市已初步形成冶金矿产、生物资源加工、能源、化工、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板块, 极大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有效提升了新型工业化水平。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实现产值15.4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2.73亿元, 增长21.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24.4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5.47亿元, 增长28.76%;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2.0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4.28亿元, 增长15.4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产值20.9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5.26亿元, 增长33.49%;烟草制品业实现产值14.6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0.68亿元, 增长4.83%;电力工业实现产值29.3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53亿元, 增长5.51%;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9.14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2.15亿元, 增长30.84%;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9.7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7.79亿元, 增长24.42%。
(三) 工业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近几年来, 保山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 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园区强工”战略, 积极打造工业园区平台, 构建产业集群, 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 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经过多年的努力, 保山市已规划建立了保山水长工业园区、保山工贸园区、腾冲经济开发区、龙陵工业园区和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等5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园区规划总面积达159.77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 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提高。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5个工业园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2.45亿元, 同比增长18.7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53亿元, 同比增长19.2%,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1%。企业上缴税金总额10.38亿元, 同比增长14.5%。
(四) 工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 保山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实现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和要求, 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三网融合和两化融合步伐, 有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一方面, 保山市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以信息产业园区及平台建设为重点, 认真编制《保山市云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 着力打造云存储及容灾备份中心, 切实加快云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目前, 保山市云服务产业园建设已拉开了序幕, 产业园区规划用地480亩。一方面, 保山市以云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 积极开展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 成功跻身全国首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保山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已成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为工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出金融支持和保障作用。
(一) 工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按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紧紧围绕地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等实体领域, 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不断整合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服务, 按照有扶有控、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较好满足了地方工业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需求。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工业贷款余额89.23亿元, 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 增长19.16%;同比增加12.97亿元, 增长17.01%。工业贷款占全市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0.76%。
(二) 工业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逐步优化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 持续加大对地方重点产业等实体领域的支持力度, 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 同时,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地方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实际, 积极支持工业主导产业发展, 为全市大力发展能源和制造两大战略主导产业, 提升传统工业产业, 培育轻型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建材产业提供有效信贷支持。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产业贷款余额达47.99亿元, 比年初增加5.7亿元, 增长13.48%;同比增加4.93亿元, 增长11.44%, 占工业贷款的比重达53.78%, 占比较大。制造业贷款余额33.49亿元, 比年初增加7.88亿元, 增长30.76%, 同比增加10.11亿元, 增长43.25%, 占工业贷款的比重达37.53%。
(三) 工业园区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几年来,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出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金保障作用。一是园区企业贷款稳定增长。近几年来,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园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为园区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出了信贷资金保障作用。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发放给5个工业园区企业贷款余额达37.5亿元, 比年初增加3.13亿元, 增长9.11%, 累计发放贷款20.23亿元。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近几年来,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 及时掌握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 逐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对满足园区企业生产、流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维持园区工业企业销售、税收、利润稳定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金融机构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贷款达6.78亿元。同时,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采取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方式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4.45亿元。
(四) 工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工业强市的战略, 根据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积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和信贷结构, 强化金融服务水平, 不断加大对企业实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对企业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上充分发挥出了骨干和支柱作用。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工业企业贷款余额87.38亿元, 比年初增加12.5亿元, 增长16.69%;同比增加14.19亿元, 增长19.39%。同时,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在完善信贷支持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 增强服务功能, 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改进服务方式方法, 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灵活运用各种新型支付结算工具, 为各类工业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保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及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保山市新型工业化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在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 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难以短时间解决, 新型工业化与适应地方经济竞相发展的要求比、与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跨越步伐比, 还有很大差距。
(一) 工业生产受诸多因素制约
一是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由于糖价连续三年下跌, 造成蔗糖行业负增长, 加上干旱造成糖分下降近一个百分点, 蔗糖行业产值减少4亿元左右。水泥行业由于产能增加, 房地产行业萎缩, 需求不足, 价格下滑, 致使行业呈现负增长趋势。二是工业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受工业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 全市有色金融属、钢铁行业市场低迷、电力供应不均衡、部分重工业处于停产状态, 同时, 工业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上升, 新建工业项目部分没有投产等因素的制约,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 严重制约着工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市场需求不足。目前, 由于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量减少, 保山市建材产业产能不断扩大,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下滑, 企业产能难以有效释放, 制约着建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工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工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各产业发展情况看, 全市采矿业、茶加工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受工业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下降以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 今年以来, 全市煤炭开采、制糖业均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2014年9月末, 全市煤炭开采业累计同比下降48.84%;制糖业累计同比下降10.28%;原煤产量累计同比下降50.92%;成品糖产量累计同比下降5.62%。二是工业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目前, 保山市五大主导产业整体层次明显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综合竞争力较弱, 面临市场风险时波动较大。虽然, 近几年来保山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 全市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所提升, 但仍面临缺少龙头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 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工业载体建设有待加强。目前, 保山市各工业园区建设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行政推动, 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 很难安排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基本建设。同时, 由于保山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晚, 水、电、路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加之政务服务、公交、邮电、商场、医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 园区的产业集聚平台作用还不明显, 制约了项目的引进和园区的发展。
(三) 中小微工业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难度较大
近几年来,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 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增加, 伴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 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 企业盈利受到影响, 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但由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 没有建立起较规范的生产、营销、财务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中小微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 容易使其陷入生产停滞或破产状态。同时, 部分中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失真现象比较突出, 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这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将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为有效覆盖风险。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相应的也有所提高。这一系列因素存在严重制约了全市中小微工业企业的贷款增长。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余额达54.43亿元, 仅比年初增加了7.94亿元, 增长17.08%, 占企业贷款的比重达24.71%, 占比较低。
(四) 部分工业行业信贷支持受多重因素制约
近几年来, 保山市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其产品初级化、能源消耗大, 且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 经营风险高, 与信贷政策导向不相匹配, 各金融机构在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信贷支持方面也显得较为谨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进一步上收, 直接导致基层行资金供给不足, 服务缺失, 无法满足县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14年9月末, 保山市采矿业贷款余额达6.69亿元, 比年初减少0.67亿元, 下降9.13%, 采矿业贷款占工业贷款的比重仅为7.59%, 占比较低。
四、保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及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不断壮大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培育计划, 不断壮大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力能源等五大战略支撑产业, 积极推动产业整合, 延伸产业链条, 支持企业引进新材料、新装备, 实现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及成套先进装备, 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 尽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三是积极发展传统优势工业。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以节能降耗为重点, 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进程, 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
(二) 大力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对重点工业企业实行重点扶持, 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向其倾斜, 支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园区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 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积极培育工业产业集群。根据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强化集群链式招商, 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与专业园区规划, 通过完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符合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 推进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三) 不断加大工业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结合保山市重点发展矿业、能源、建材、轻纺、生物资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积极争取金融政策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工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 加大对工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是结合工业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及发展现状, 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适合工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 不断完善工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对工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切实缓解工业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
(四) 强化有色金属产业的金融支持
一是强化有色金融产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有色金属的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 选择一批产权明晰、符合地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 并有利于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经济的中小及民营企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色金属产业经济, 强化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创新适合有色金属产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有色金属企业以矿产企业为主体的特点, 根据企业的贷款要求, 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 积极开发信贷产品, 形成有色金属产业化服务、差别化服务和多样化服务, 为有色金属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国鸿.“十一五”产业发展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金融.2006.1.
[2]纪尽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问题研究, 成都:西南金融.2011.10.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 篇7
(一) 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市场
1.企业生产规模。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在1999年通过青冈县招商引资, 收购其原制糖公司组建的以玉米淀粉为主导产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 下设8个生产车间, 2个辅助生产车间, 9个办公科室, 职工人数1600人, 拥有总资产8.20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4.5亿元。据调查, 玉米公司实际加工能力100万吨, 有两条生产线。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淀粉市场不景气, 出口产品销量直线下降, 2009年3月份以来, 企业只开一条生产线, 员工由2200人, 减到1600人, 日加工量、日收购量都在1000吨左右。目前公司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 已形成了年产5万吨麦芽糊精及麦芽糖浆和年产5000吨总溶剂的生产能力, 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2.企业产品市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胚芽饼、粗纤维、颗粒饲料、植酸钙 (菲叮) 等十几个品种。生产规模大, 生产成本低, 产品质量稳定, 其玉米淀粉和蛋白粉产品主要出口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危地马拉、俄罗斯、等国家等15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市场分布东北三省、广东、福建两省及京津唐内蒙等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销售网络, 销售市场多元化。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6%,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 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为15%, 黑龙江省市场占有率为80%, 公司产品销售无季节性。
针对金融危机以来的市场变化, 从2009年开始大力拓展北方产品市场。内销市场重点放在东北三主省、西北地区、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两省等区域, 增加销售范围, 扩大销售领域, 力争规避南方市场风险, 增强市场生存能力。目前, 已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供求关系, 完善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 产品销售市场情况良好。
(二) 生产设备与工艺
1.青冈县龙凤玉米加工企业是采用传统工艺及自制设备和国内先进设备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其主要设备包括自行发明的“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无水沼气发电”等系统流程设备和国内引进的先进设备如“淀粉厂脱水机”、“玉米浆分离机”、“玉米浆浓缩机”、“干燥机”、“压力机”、“淀粉12级洗涤器”等设备。
2.龙凤玉米公司其玉米淀粉生产线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湿磨法工艺。科技含量较高, 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其主打产品“玉米淀粉”采用清洗、浸泡、破碎、胚芽分离、细磨、蛋白质分离、淀粉脱水、淀粉干燥等工艺流程制成成品淀粉。
(三) 产品档次及品牌
公司继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后, 2002年又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九部委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且在2003年9月份正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起了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公司的“尽美”牌系列产品被评为“黑龙江名牌”产品和“黑龙江省免检产品”, 同时, 经过企业不断努力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识。公司“兴贸”牌系列产品也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被国家名牌推进委员命名为国家名牌产品, 黑龙江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定为质量免检产品, 黑龙江者协会评定为质量服务双优推荐产品, 并在日本和韩国市场被确定为产口质量免检产品。
(四) 产业链条发展
企业发展目标是将产品向纵深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 从玉米优良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到玉米深加工一条龙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产品玉米淀粉的用途从原始的食品、医药, 发展到石油勘探 (固井剂) 、新能源开发 (工业酒精) 、造纸、食品、生物工程、医药、建筑、选矿等领域, 涉及产品200多个品种, 并且随着生产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产品的链条不断延长。更重要的是玉米淀粉经深加工后可生产出2000多种变性淀粉, 变性淀粉每吨价值可达3000元左右。另外,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药用氨基酸、抗生素原料、麦芽糖浆药口原料、高科技淀粉发酵产品和可降解材料及粘合剂等对淀粉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淀粉产业链条发展空间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
(五) 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 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年增产值12.4亿元, 创利税1.31亿元。可带动农户30万户, 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18万亩, 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及其他人员就业2000余人, 使农户直接收入达4.2亿元, 同时, 增加当地运输量110万吨, 增加收入3300万元。在2006、2007、2008三年期间玉米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76400、96189、112569万元, 利润总额分别为3200、3312、3301万元, 为自身赢得了经济效益。龙凤玉米公司强大的产业支撑, 不但使本县财政和群众受益, 更拉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市 (区) 的经济发展。
二、粮食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方面
青冈县龙凤玉米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 累计贷款16.9亿元。应该说, 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长时期的大力支持, 否则没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同时, 企业还很注重及时还贷, 到目前为止, 企业从没有不良贷款记录和欠息行为。目前, 原料收购资金紧张。其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 销售款回笼放缓。企业计划今年自己收购新粮15万吨, 粮库代收15万吨 (企业要向粮库交纳20%的抵押金) , 资金需求1.8亿元, 预计资金缺口近1亿元。
(二) 运输方面
交通不便, 铁路运力不足, 制约企业发展。黑龙江省铁路运输系统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青冈县及周边邻县都没有铁路运输系统, 公路运输的成本相对较高, 增加了企业原料购进的成本支出, 增加了产品外销费用, 增加了各企业间交流生产原料的成本, 降低了产品销售效率,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 其他方面
由于粮食价格变动和季节收购等综合因素, 企业在需要大量收购玉米等原材料时经常会遇到原材料上涨和短缺的现象, 也成为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 政府部门要协调商业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增加对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贷款规模, 积极扶持玉米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解决扩大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增加优惠政策, 帮助企业找市场, 想方设法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第二, 政府部门尽量协调重点支持交通不便引起省内粮食加工企业运输问题, 改善公路运输环境, 加大冬季对黑龙江铁路运输力度增加车皮数量。
第三, 恢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产品退税政策, 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如贷款全额贴息、项目补助资金等;提高原材料进项税率和产品销项税率不一的问题, 建议原材料税率由现行的13%提高到17%。
第四, 粮食加工企业自身积极要找出路。一是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 加快产品销售, 减少产品库存, 规避产品降价风险, 加速资金周转, 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二是要关注国外市场和国家的出口政策。密切关注国外市场的变化, 并寻找新市场。在当前形势下, 国家将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扶持企业出口, 企业要准确评估市场形势, 抓住机遇, 重新打开国际市场。三是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延长产品链条。打造自己的科技队伍, 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规避行业风险。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研究探索附加值高的产品, 拓展生产领域, 扩大生存空间。
摘要: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生产规模大, 生产成本低, 产品质量稳定, 所产玉米淀粉及副产品均为中国名牌产品。但是, 在粮食加工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资金、运输方面等问题。政府部门要协调商业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增加对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贷款规模, 改善公路运输环境, 恢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产品退税政策, 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