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学科

2024-08-20

食品工业学科(通用11篇)

食品工业学科 篇1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食品工业获得了长足进步。1980~2000年间, 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速约为13%~14%, 连续16年位居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食品工业进入全面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年均增长超过20%, 2008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41997.33亿元。在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技术创新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食品工业的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机构及人员规模等创新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例如, 研发投入由2002年的18.36亿元增加为2008年的111.14亿元, 增加了505%。

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我国食品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增长效应, 呈正比例相关的关系。食品学科是食品工业创新的投入主体之一, 在食品工业基础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中, 提供着坚实的技术支撑。此外, 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 众多高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为目标, 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 切实为食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 如何促进食品专业的学科建设, 使之更为有效的服务于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 对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 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尚未涉及食品学科与食品工业创新的关联性分析。本文试图使用灰色关联模型, 量化分析本学科学生招生人数等代表食品学科发展水平的因素对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影响, 探索优化我国食品学科促进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2 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数理统计方法中回归分析法用得最多。但回归分析要求大量样本, 且样本要有较好的分布规律。由于本研究统计数据有限, 且现有数据灰度较大, 数据波动明显, 因此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难以奏效。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模型分析方法, 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具有对样本容量多少与统计数据典型性分布特征要求不严, 计算工作量小的特点, 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本研究中学科发展与食品工业创新关联度的分析。因此,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学科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创新的关联性以及路径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 从食品工业创新的角度, 建立一个灰色关联度模型, 分析食品工业创新水平与食品学科发展之间的关联, 研究食品工业创新程度与食品学科创新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中关联度是因变量食品工业创新水平与学科发展的各自变量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描述了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 因子间相对变化情况, 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过程中, 相对变化基本一致, 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 影响力大;反之, 两者关联度小, 影响力则小。

2.1 选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研究主要选取2001~2008年大中型食品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作为参考数列X0, 以该数列指标代表我国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选取同年的本学科学生招生人数、食品学科R&D经费内部支出、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这三方面数据近似衡量食品学科发展水平。这三项分别是比较数列Xi (i=1, 2, 3) 。各相关因素数据如下表1。

2.2 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的方法通常有标准化、极差化、均值化和初值化等。本研究通过比较运用这些方法后的运算结果, 发现采用极差化方法得到的关联系数表明被分析对象之间的差异体现最明显。所以采用极差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处理。即, M、m分别是原始数据X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3 计算绝对差序列

计算绝对差序列△Oi (k) =Yi (k) -Y0 (k) , 同时得到: (i=1, 2, 3;k=1, 2, 3, 4, 5, 6, 7, 8) 。

2.4 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 其中ρ是分辨系数, 且ρ∈ (0, 1) , 这里ρ取0.5。

计算关联度:

2.5 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

经计算, 自变量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食品学科R&D经费内部支出、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与因变量大中型食品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之间的关联系数如表2所示:

最后, 将根据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带入上表, 结果如表3。

由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 代表我国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的指标, 即大中型食品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与食品学科R&D经费内部支出的关联度最大, 为0.712;与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的关联度位居其次, 为0.675;最后为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 其关联度为0.624。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模型的计算结果, 具有重要的价值, 并隐含着未来提升我国食品学科促进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 食品学科R&D经费内部支出与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的关联度最大。说明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依赖于食品学科的研发投入, 因此加大我国食品学科的研发投入, 既能够提升高校的食品科学建设水平, 又能够直接服务于我国食品工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实现食品学科R&D投入与食品工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应该成为未来企业与高校间产学研合作的关键。

第二, 从理论上分析,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食品学科R&D投入的绩效, 反映了食品科学R&D的创新质量。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不仅取决于食品学科R&D投入的强度, 也取决于创新的质量。本研究得出的食品工业创新水平与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不仅验证了理论的准确性, 而且揭示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对食品学科建设的要求, 即在提高高校R&D投入强度的同时, 要着眼于提高高校食品学科的R&D资源的创新绩效, 努力在创新性上作出艰巨的努力。

第三, 与食品学科R&D经费内部支出、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食品科技论文数的关联度相比较而言, 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与食品学科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的相对较低, 但其关联度的数值也达到0.624的较高水平。主要的原因是食品学科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对食品工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阶段上的滞后性、影响路径的间接性、影响方式的渐进性。食品学科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对食品工业创新水平提升更多的体现在这些人力资源毕业后在食品工业行业间的技术创新的溢出与流动的演化。因此, 食品学科人才培养要着眼于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实际, 前瞻性地改进办学方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在力求为我国食品工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人才, 大力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的创新水平上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 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R].2010年.

[2]国家统计局,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67-170.

[3]刘艳华, 高校学科组织结构及创新行为与学科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和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09.35-37.

[4]李金宝、胡瑞君、闫波, 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 2008 (3) , 17-18.

[5]李云飞,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6) , 77-79.

食品工业学科 篇2

http:///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

北京冰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http:/// 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北京冰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http:/// 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食品工业学科 篇3

(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株洲 412008)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探讨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sign based on mechanical discipline

□张宗登

(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株洲 412008)

当前,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存在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未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等问题。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结合机械学科特色来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机械学科;工业设计;技术教育;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 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 (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 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 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 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 (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 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 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 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1] 康辉,卢国新,王静.工科工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1):89.

[2] 沈法,张福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特色[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0.

G642

A

1009-3729(2011)02-0023-03

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2010D24)

食品工业学科 篇4

1 新理论观与创新能力的界定

创新理论所指的创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20世纪50年代, 创新研究逐渐兴起。如表1所示, 研究学者对创新的认识复杂多样, 对它的理解在逐步发展。目前, 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其中特定机构的表现, 更依赖于系统中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与国外的情形一样, 国内的学者在对技术创新的案例研究中逐步发现, 各种创新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例如, 傅家骥等人总结性地提出: (1) 在创新实践中,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相互之间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 一种因素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创新, 而且波及其它周围因素而产生多方面的附加效应。因此, 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中, 不但要把握各影响因素的独立变化, 还必须考虑诸因素间相关性影响作用; (2) 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不同效应及相互紧密联系, 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创新阶段性决定, 这种作用与联系也具有动态特征即随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 创新的过程并不是诸因素的简单叠加, 而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创新。基于上述对创新认识的描述, 本文认为创新能力即一个系统内各因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

除了针对高校这一特定对象, 国内外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区域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上, 并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评价体系。高校和学科发展是国家、区域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适用于评价国家、区域创新能力的方法, 而且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

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或建议。王章豹、徐枞巍 (2005) 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按照“五个原则”和“三个模块”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梅轶群、张燕 (2006) 利用1998~2004年间的有关数据作为样本, 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来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卢方元、张利平在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科技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五个方面,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戚湧、李千目以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管理为主线, 对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量化, 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能够为客观评价食品学科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但还存在指标选择较为粗糙或不适用评价学科创新能力等问题。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依据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特点, 在部分借鉴现有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 可以从创新主体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四个层面上来揭示衡量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大小。在这个结构系统中, 创新主体能力是基础,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载体, 创新资源产出能力是表征, 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是手段。在此基础上,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对每一个准则层进行分解, 最终构建一个由四个层次组成的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本文遵循分类评价原则, 根据科学、客观、实用和动态的选取要求, 综合考虑因素构成和统计数据可取性以及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构建了包括创新主体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4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33个四级指标的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食品学科的创新主体能力是食品学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是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前提和保证, 是进行知识扩散与传播的平台与基石。在食品学科体系中, 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力资源, 基础条件与设施是辅助条件。本评价体系中设立了专职教师总数等7个四级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源条件、基础条件与设施。食品学科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完成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 也是评价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之一。在表2的创新评价体系中, 拟采用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来衡量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的高低, 并用6个四级指标来评价这两方面的投入。

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是评价食品学科创新成果扩散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将享有知识或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 是食品学科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本文中的评价体系采用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6个三级指标, 三大索引 (SCI、EI和SSCI) 收录的论文数量、三大索引收录论文被引用次数、CSCD、C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等20个四级指标衡量食品学科的创新资源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产出, 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 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定性或定量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但尚未有针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 随着食品学科的不断发展, 食品产业对学科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 今后应该对食品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展开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食品学科和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大中, 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大学的创新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1:6-7.

[2]吴林海,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学家, 2001, 3:106-111.

[3]约瑟夫.熊比特著, 何畏等校译:《经济发展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4]郭哲:《纵览国家创新系统》, 《科技日报》, 2002年8月16日.

[5]张宗庆:《技术创新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国外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

[6]李宝山、刘志伟, 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7]王章豹、徐枞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3) :55-59.

[8]梅轶群、张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 2006 (5) :74-77.

[9]卢方元、张利平,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5) :51-53.

食品工业学科 篇5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两大类。这两门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它是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学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加上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出现了许多健康新问题,各种中毒事件以及突发疾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对民生国计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理论性的学习往往是很枯燥的,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各种食品安全引发的案例来调动同学们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食品卫生方面,删除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事件处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哪些枯燥且又专业性极强的内容,而将这些部分以专题或相关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以及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管理措施,常见的食物中毒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一系列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此,哪些那些生硬的卫生条例法规就很容易在实际案例中被学生接受,而且能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多讲一些食物搭配、各类食物在食用及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这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既重要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机械的站在台上授课,不仅听课的效果不加,还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设备,但大段的文字看起来也很枯燥。希望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改善以往PPT文字性的趋势,尽可能多的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生活案例等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到某个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时,能多穿插一些与此事件相关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隐患带来的惨重后果,从而激起大家的兴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不断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怕老师提问,对此问题不必太专业难答,尽量贴近生活常识,使同学们能一起积极地进行讨论。

食品工业学科 篇6

关键词:跨学科 创新团队 产学研 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71-02

Abstract: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areer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career minds, the new science-process-trade combined cultivation model was exposed. Innovation team can be constructed by absorp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re technology-industrial processing-market trade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form a interdisciplinary-food related- innovation -career team. This conceiv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carre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ea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yclodextrin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来实现和完成。拥有创新能力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全面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实践型学科平台、改进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因市场意识淡薄、对公司实际运营模式陌生等造成的“纸上谈兵”型创新团队,将创新与创业进行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吸纳包括食品、国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学生构成新的创新团队,并且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专家顾问,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培养团队食品研发创新能力,确保技术竞争优势;以工业工程加工为途径,确保研发产品顺利生产;以市场营销贸易为驱动,了解行业背景,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需求反馈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形成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

1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3]。整体而言,立足市场前沿,结合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匮乏,使得当前没有产品导向的单纯创业思维训练陷入死循环,没有市场导向的创新技术很难实现转化,失去现实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参与科研计划也不知所指,不知所终,最后沦为研究生们的“免费劳动力”,这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创业素质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心怀热情的年轻大学生在参与了诸多的创新课题和创业培训之后完全丧失了对于科研的兴趣和对创业的期待。这与培养大学生捕捉机会的潜能培育、适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培养大相径庭。学校提供所谓越多的机会,就将大学生退离创新创业越远。

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构想及实现途径

以“工科”为基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强势发展,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大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及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不少食品相关院校均拥有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与65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与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与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益海嘉里集团、鲁花集团、雨润集团、中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安井集团、萌力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奥特奇等70余家食品加工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及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科工贸创新团队,并提出团队构想如下。

2.1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基础

在跨学科团队构建初期,团队人员的筛选、协作与分工是决定团队命运的关键,对于队员的专业特长及分工描述如下:

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硕士或者博士,在食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学识及过硬的经验,他们在本创新团队中主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应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企业生产中所需改进设備等工程问题给予技术支持。

nlc202309020218

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及管理专业基础(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工商管理),有在食品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主要直接负责决策团队发展战略,协调团队的全面工作;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和组织各项大型会议与活动。

市场及营销人员(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反馈能力,通过实践做到对市场先知先觉,他们负责市场联络、市场分析和市场拓展,分析市场形势,挖掘具备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寻找行业潜在客户,发展新的终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沟通。

2.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立体培养

对于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运营决策能力,此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把握市场风向的敏锐力。具体如下。

2.2.1 依据团队整体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

在食品专业常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交叉创新思维进行食品相关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对于食品市场和食品贸易的认知能力。

2.2.2 依据培养目标设定培训项目

按照新成员岗前入职培训制度的模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包括军事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三个部分的培训:

①军事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吃苦精神。

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文化和制度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和研发范围;学习和掌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了解学校之外的公司、部门所述地点、内外环境、单位性质等。

要对新队员拟任岗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业务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操作要领。

③实际操作训练:按照团队“传、帮、带”责任制度,以案例形式讲解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团队成员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习。

培训后进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综合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创新团队的多方位、立体培养模式探索,构建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

3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成长

在现有的研发团队科研范围内,聚焦研发产品之一(环糊精)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了教授责任制下涵盖食品、国贸、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科队员的创新团队。团队分工合作,对环糊精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环糊精研发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波特“五力模型”[4],分别从替代竞争分析,同行业竞争者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团队在环糊精研发等方面面对的竞争实情,采用SWOT分析[5],分析了创新团队的竞争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以及挑战,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针对环糊精研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差异化战略,并实现后续的技术支持与升级。致力于环糊精技术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环糊精技术应用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导向的领先战略,为国内环糊精生产、应用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环糊精在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发展。结合环糊精市场分析,了解并把握环糊精现状及未来走向,发现环糊精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建设起生产与研发的互动沟通平台,参加国际交流的一体化研发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开放而严谨的立体式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吸纳海内外精英,使团队成员参与到为团队的愿景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平台,使每个成员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拓宽技术交流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到海外交流、学习,并将最新、最前沿的国际信息及时传送分享。分别对技术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使该创新团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科技為保障,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科技的无形价值相结合,最大程度上促进环糊精生产企业与环糊精应用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以上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训练,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为食品专业的学生积累了创业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食品专业学生快速全面成长。例如,以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孙同学为例,该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加入到该创新团队中,经过创业实训和创新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该同学随后在大三实现了创业;再如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严同学,经过了系统的创业和创新培训后,对公司运营和市场拓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已经收到了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邀请函,准备在食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辅修工商管理,为将来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表明,立足学科交叉,促进食品与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创业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此外,该培养模式可广泛适于同时拥有食品、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相关食品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论十八大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J].改革与开放,2013,4:7-8.

[2]张耀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史雅倩.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164.

[4]黄蕾.波特竞争五力模型下德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0.

[5]项雷文,叶瑞洪,陈文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02:55-60.

食品工业学科 篇7

关键词:食品学科试验方法学,课程教学,教学实践

试验方法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试验进行科学、经济安排,并对试验结果计算分析,最终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出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试验方法学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试验、工程设计工作的学生提供基本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确定科研、工程试验方案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1]。

食品学科是涵盖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生物科学、农业工程和轻工业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具有原料广泛性、加工工艺的多样性和加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进行食品学科试验和生产实践中,对试验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注重,注意试验过程的正确运转,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科学正确的统计分析,以便于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食品工业飞速发展,食品科学研究朝着自动化生产、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生物酶技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加工方法,体现了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特色,也对食品科学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的试验研究已经由简单的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发展到多元分析、优化设计等高级试验设计分析方法,愈加显出试验方法学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试验设计方法是一项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它要求科学地安排试验方案,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费,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好的生产和科研成果。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程设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有:提高产量;减少质量的波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大大缩短新产品试验周期;降低成本;试验设计延长产品寿命。该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新产品研发等实际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因为涉及统计学知识,需要具备深厚的概率论基础知识,而概率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掌握程度不高;同时统计学涉及大量的计算,通常需要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容易。

2.1 教学安排问题

不同院校试验方法学课的课程性质不同,有些是必修课,有些是限选课,有些是公共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自由选择。由于选修课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放弃学分,因此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普遍不如对必修课认真,这就造成教学效果相对较难提高。课时数不同,分别为20、30、40、50学时等。另外,开设课程时间也有不同,分别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开设,致使学生对该课程在知识储备、使用迫切性以及将来需求等方面的掌握和了解较少。

2.2 实际需求与课程脱节问题

由于没有对该课程进行科学研究,不知道试验方法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而该课程所具有的内容多、公式多、计算多、图表多等,决定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这样造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教师虽然付出大量的心血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但在学生眼里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3 内容问题

传统的试验方法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数学原理的论述,实际应用例子太少,可操作性差。而该课程实际是应用科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应围绕实际技能的培养进行。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对公式和定理的分析、推导一带而过,不着重强调;降低理论深度,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入浅出,以点带面,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

3 课程教学的内容优化

3.1 引入试验设计发展史

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试验设计发展史。例如:1949年,日本电讯研究所研制的“线形弹簧继电器”,运用正交设计技术,对数十个特性值、2 000多个变量进行研究,制造出比竞争对手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先进、价廉的产品,给该所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效益[3]。1978年原七机部在进行某项产品的试验设计时,须考虑5因素31水平,且要求试验次数不能超过50次。5因素31水平可能的试验次数多达2 800多万次,为研究其数学模型曾试用国外的方法,长时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运用“正交设计”方法,5因素31水平的试验次数为312=961。为解决该难题,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专家方开泰与数论专家王元合作,将数论理论成功地应用于试验设计问题中,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试验设计方法,即“均匀设计试验法”,运用该方法于上述试验,仅做31次,其效果便接近于2 800多万次的试验,成功解决了该难题。在讲这段历史时,学生感兴趣,不仅认识到进行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努力学习的决心。

3.2 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试验设计基础、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设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设计等教学内容中,对基础理论不作重点阐述,强调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理解与现象解释的作用,重点讲解遇到什么样的研究课题需用哪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采用什么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处理。例如:采用物理和化学结合的办法来提取酵母细胞中的海藻糖[4],先用微波处理,后用溶剂来提取。考察的因素是微波时间(min)、提取体积(m L)、提取时间(min)、提取温度(℃)(X1、X2、X3、X4)。针对这4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安排6个水平,4因素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微波时间2.0~5.0 min;提取体积10~50 m L;提取时间10~60 min;提取温度0~100℃。如果采用全面试验则需64=1 296次试验,如果是正交法必须做62=36次试验,而均匀试验法6次就可以解决,所以选择均匀试验设计。对于试验结果如何处理,均匀设计法由于没有正交法整齐可比的特点,所以不能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去处理,而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3.3 加强对实用软件使用的教学

目前,具体可用于试验方法学中进行数据处理的广泛流行的软件有Mathematics[5]、SAS[6]、Minitab、Matlab、SPSS、DPS、Origin、Design expert等。每个软件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SPSS主要用于统计量计算,Matlab主要用于数值分析,Mathematics主要用于函数分析与计算,Origin主要用于绘图等等。另外,还有专门用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正交设计助手软件,用于均匀设计的均匀分析软件,用于曲线拟合的Curve expert等专门软件。因此,该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不同方案设计中采用不同的软件处理试验结果,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设想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总原则是: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法,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自己设计试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数据处理。

4.1 积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要让学生学好课程,必须确保其对课程的正确认识。笔者教学实践发现,只有通过鲜明的个案引导、启发才能使学生觉得试验方法学的学习可以解决许多难点问题,提高知识层次结构,挖掘隐含在试验数据内部的深层次要素,以保证学生有积极学习该课程的意识。

4.2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食品学科的试验及数据处理,课后撰写技术报告,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其亲自体验试验设计整个过程:(1)了解试验目的,实验目的是试验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其应当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提出试验目的及预期效果,避免盲目性。(2)确定因素和水平,试验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根据实验要求选出适当因素加以研究。(3)确定指标,在选择试验指标时,必须考虑指标对所研究问题能提供的信息,及其测定方法。(4)确定试验计划,实验计划的确定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至关重要。采用何种设计方案须考虑试验误差、方便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5)实施试验设计。(6)数据分析。

4.3 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拿学分,增加获得奖学金和就业机会。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突击过关的弊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在考试、考核中可将讨论、课程的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如平时表现10%,课外作业10%,课堂讨论20%,课程论文60%。将考试的重点侧重于提交课程论文上。课程论文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学生习惯老师问学生答的考试模式,依赖老师划范围、定重点地被动学习方法。采用课程小论文的考试形式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能力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和方法,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解决科研中的方案设计与数据处理问题。

5 结语

试验方法学课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当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在今后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各种应用软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及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揭示隐含在试验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完成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孙培勤,刘大壮.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1):84-85.

[2]王钦德.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红,黄海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4(2):266-267.

[4]章银良,刘庭淼,张鑫,等.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51-53.

[5]ELIZABETH B.Data processing mathematics[M].Englewood Cliffs,N J:Preontice-Hall,1995.

[6]SUSAN M,DYSZEL.Country of origin of peanuts:a comparison of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iscriminate analysis of DSC results[J].Thermoc-himica Acta,1996(284):103-108.

食品工业学科 篇8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酶或活细胞)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作为世界三大高新技术之一,其飞速发展使其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它已逐渐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技术。因此,培养既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又能将生物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并不是传统的学科,关于它的教学,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因此,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对食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渗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相互取长补短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

为了充分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为本学科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国多所院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层面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3所高等院校,统计发现,少数高校除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外,没有设置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酶学、发酵食品工艺学等,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限选课或必选课。

2.2 研究生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5所高等院校,经调查发现,与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生生物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尤为突出,它将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下,分设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和酶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学、果蔬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6个研究方向,所设置的生物技术类课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Seminar、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位课,以及基因工程专题、细胞工程进展、发酵工程专题、食品酶学、高级食品微生物学、发酵食品研究进展、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酒方向必选)、葡萄酒化学进展(葡萄酒方向必选)、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果蔬贮藏方向必选)、蛋白质化学、生化技术、活性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食品微生物实验新技术等选修课。多数院校在食品科学专业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多数高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选择的是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法与进展)作为必修课,其他专业或必修或选修,也都设置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也有部分学校设置了其他生物技术课程,如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将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学位课。

从学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总学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术类课程的学分为4~12分,占总学分的12%~35%。

2.3 理论学习与实验学时的分配

在同一门生物技术类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课时的学时分配上,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本科学习阶段,多数院校未设置实验内容,只有少数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学和山东轻工业学院,两者都为本科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共40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各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只有理论课的学习,而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如山东农业大学,设置了食品酶学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两门生物技术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均为纯理论课,各40学时;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为纯理论课,共64学时。但多数院校设置了实验学时,如江南大学设置了4门相关课程,食品酶学学位课63学时,其中实验27学时;生化分离技术学位课44学时,无实验内容;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30学时,无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6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还有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如中国海洋大学有专门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34学时,暨南大学有高达72学时的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

2.4 实验内容的设计

各院校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差别很大。有些院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不考虑与食品专业的直接相关性,如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只涉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大实验内容。有的院校只涉及与食品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如山东轻工业学院设置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与发酵工程核心技术作为主要的实验内容。也有些院校比较全面,如江南大学既涉及作为生物技术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内容。而暨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则最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本身的核心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如α-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测定等酶工程的内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备等发酵工程的实验内容。

3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总体对生物技术重视

近些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普遍重视生物技术的教学,无论在本科学习阶段还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有除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外的生物技术相关课程,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3.2 各高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间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包括所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以及实验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3.3 本硕学习内容之间的难衔接性

各高校之间生物技术课程设置的严重不平衡性,使得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内容的衔接非常困难,尤其是对跨院校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于生物技术课程的学习可能出现内容重复,也可能出现内容欠缺。

以上的比较分析,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1)由于本科学习阶段生物技术相关课程总体偏少,硕士阶段必须设置生物技术课程;(2)考虑到生源之间本科学习的差别,硕士阶段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宜多开设选修课,并在实验课上加强选修内容的设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3)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出身的本科生,其生物学的根基很浅,而对其在生物技术的学习上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作为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是否合适,其接受程度如何以及对其将来进行科研或开发的影响有多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相关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研究生生物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有关资料,从课程设置、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对生物技术教学非常重视,但高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使得本科与硕士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因此,硕士阶段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应多开设选修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食品工业学科 篇9

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一把伦理的标尺时刻衡量着人在技术活动发展经济进程中的伦理价值。很多高校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潜在的发展势头, 以及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带来的经济效益, 纷纷都在扩建工业设计专业, 使得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1. 跨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到位:

教学内容的不协调性, 基础教学内容过时, 很多还都在教授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案例, 不符合现代设计趋势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点的创新。

2. 教学活动缺乏一些创意性:

现在的学生对常规枯燥的“照本宣科”教育产生厌恶之心理, 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

3.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

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应去顺应学生现在的流行趋势, 让学生的作品展示走出课堂, 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等等, 都应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

基于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现状, 难以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跨学科教学改革。

二、环保材料推广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我们的生活逐步提升, 在享受着高大上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快感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雾霾是近几年提到较多的天气状况, 它越来越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时, 我们才如梦初醒, 绿色环保这个主题逐渐成为我们脑门上的警世钟, 它也渐渐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主题和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设计教学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问题展开。我们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中, 产品设计的原则往往被公认为三大重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产品的零件回收和再利用或是循环利用”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材料的这个产品的物质体现 (如图1) 。环保材料进入课堂已经有好多院校在尝试,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设计课程中, 服装展中利用了纸材进行创作, 不仅考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组成能力, 也对学生设计能力有一定的拓展。 (如图2) 当然, 在环保材料中的领头羊便是自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研究中的自然材料的运用在环保材料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力量, 它作为一股正能量为地球的环保问题冲刺着。

三、纸造型在设计应用中的发展状况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为艺术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介质, 不仅使设计有了艺术表现的空间, 更促进了纸造型的设计传播和发展。纸的发明是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 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情, 从而转化为纸的某种造型, 经过理论的创新和思维以及结合审美的观点凝结而成。在设计应用中强调艺术的效果, 用独特的设计手法赋予作品一种新奇与改变, 无疑会发现观者对一件本来就很普通无趣的物品产生莫大兴趣。

在纸的出现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时, 设计师们当然不会甘于单一, 总会不阶段的创新, 在纸造型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完善本质, 折纸就是纸造型最好的升华, 纸的服装造型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拉夫领就是纸造型在服装应用中的最好的榜样, 在当时的拉夫领比较风靡, 男男女女服装通用, 它的构造就是给人第一感觉有非常多的褶皱, 十分浪费面料, 工艺复杂, 是独特的实用艺术, 将平面的纸进行剪切、弯曲、折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服饰, 把中国的传统工艺融入其中, 让更多的传统工艺在当代流行传播, 我觉得这才是最珍贵和有价值的。

现在的广告服装杂志等被广泛运用。其中也包括纸材的的日常生活用品 (纸袋) , 办公设计、以及海报3D纸类等的运用 (如图3) 。

四、《三维构成》课程中以纸为介质的教学课题研究

纸材的分类及特性研究

常用的分类有:特种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这么多的品种。 (举一些我们经常拿此类研究的素材)

特种纸: (这是艺术领域常用的)

瓦楞纸材、花纹类纸材、白卡纸、黑卡纸、牛皮纸、环保纸、防油纸、滤纸材、金属纸材、功能类包材、新闻纸材、钢纸、皮革纸材、包装用纸、绝缘纸材、防潮纸材、艺术类包材、铝箔纸材、蜡光纸材、牛卡纸、礼品包装纸、纸杯、墙纸、首饰包装、纸箱、卫生纸、宣纸。

创意纸灯设计

作业要求:此次作业的要求就是大部分运用纸类进行设计创作, 小部分可以配合别的材料进行, 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创意纸灯可以自由发挥, 照明灯是“蜡烛”设定, 照明时间不少于五分钟, 白天和夜间效果都突出, 有故事情节和主题要素。

设计理念:这款纸灯的设计灵感来自源于对爱人的祝福, 该设计者要把它送给未来的另一半。蝴蝶也同人类一样, 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这也能想到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名曰:“化蝶飞” (如图4) 。

设计手法:本次作业除了外观设计还得注重夜晚灯光效果, 所以在外部的轮廓上运用镂空蝴蝶的效果来渲染夜晚灯光的绚丽, 蝴蝶的内部结构是用纸板打造其蝴蝶形状, 然后在纸板上面沾满亮金色的墙纸, 拼接组成镂空效果。盖子的上部环绕向上飞舞的彩色蝴蝶, 主体的上部也会零星飞舞几只蝴蝶。因为其考虑到天气有风的吹动效果, 所以设计者的理念微妙之处在于风吹动时蝴蝶也会随之舞动, 有一定的动感和真实性。就像设计灵感一般, 在设计者的眼里爱情是可以插上翅膀飞翔的, 也就是美丽蝴蝶的模样。

创意服装设计

折纸造型在服装上的应用无非有两种:

一个就是就是通过折纸的立体造型构成服装的整个轮廓。二个就是通过折纸造型在服装新颖款式上进行拼接, 塑造服装造型的美感和视觉的冲击力, 当然也有创新意识在里面。

作业要求:创意服装是以自行车为元素, 主题必须明确, 可以根据自行车上的两到三个零件进行设计。设计服装为两组, 设计主题一致。

设计理念:本组服装设计灵感来自于自行车文化对环保主题的倡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沥青马路增多, 高楼林立, 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裕, 多采用汽车出行, 使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旨在呼吁人们多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让空气质量可以有所好转。故名曰:“守护” (如图5) 。

设计手法:

第一套服装:设计师们在不断地挖掘新思潮, 新感觉, 用折纸造型进行装饰、堆叠或使其轮廓发生变化。上衣的设计主要是采用黑、白两色卡纸营造出斑马线的感觉, 给人以安全感。而下裙的几何形体设计是由城市里高层建筑的剪影变形而构成, 意在表达城市的紧张生活节奏。头饰设计是采用自行车的齿轮元素, 合链条而形成。给人一种重金属的感觉。

第二套服装:这套服装的设计采用大面积白色卡纸配合小面积黑色卡纸, 以自行车齿轮为主要元素结合几何体进行创作。白色卡纸代表干净的空气, 黑色卡纸代表空气中的污染物, 意在警示人们多骑行自行车出门,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为空气质量的好转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人人都有守护意识, 那么空气质量一定会得到改善。

五、结论

通过以纸材的形式, 把环保材料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使得此次的教学课堂丰富多彩, 充分展示了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能动性, 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 与老师的互相配合性加强。不管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教学研究上, 还是在设计的范畴里, 在此类的创意纸灯和创意服装设计中, 学生们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在纸灯的设计中学生们能够学到产品在各种情景使用下的状态, 在白天和夜间的设计物品里面能充分的考虑周全, 这是为以后类似照明设计课程积累的经验。还有在创意服装的制作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小组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细心程度也有进步, 用设计理念实际的运用到实际人体的测量制作中, 这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和用心自身就学到了很多书面中无法学到的知识。那么在充足的优秀创新中还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设计上的环保意识的总结中在以后我们不只是设计出特别优秀的作品, 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优秀作品的背后不仅仅藏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更要藏着我们爱护地球环保行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6) .

[2]何云景, 樊进科.先进生产力价值转化理论的证明--来自价值工程理论的证明[J].生产力研究, 2003 (06) .

[3]曹艳.浅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J].法制与社会, 2010 (16) .

食品工业学科 篇10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 (工程) 、油气储运及化工等四个版块, 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 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因此, 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 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流程, 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 此类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40个学时, 含6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60-70学时左右, 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的授课时间为30-40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 应合理安排其授课学时, 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 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或删减, 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而, 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非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有限, 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此时, 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 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的基础下, 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并沉重的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 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 笔者认为现有的40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 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 (石油地质) 和“开发” (石油工程) , 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 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 两者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时代, 因此, 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 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第一类学生, 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 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16-20学时, 即达到86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 石油工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 而《石油地质学》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 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2个学时是非常必要, 它不仅可以用来细化授课内容, 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 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 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科。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为例, 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64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仅48学时, 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18学时, 另外还配合有3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 目前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10学时, 包括油气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气藏的识别、TTI的应用等5项, 且综合大作业 (课程设计) 仅为1周。事实上, 早在1988年,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已经对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 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建立了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1]。因此, 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 必须要进行实验改革, 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

可以将现有的10学时增加至16学时, 用于补充3个实验或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 新增加三部分内容:第一, 加入储层观测内容, 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经开展;第二, 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 加入野外生储盖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而能否科学合理的“因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 针对石油工业的下游学科, 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 并有针对性的加大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石油地质学》课程的讲授。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 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 笔者深入探讨了其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 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 (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 , 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食品工业学科 篇11

关键词:毕业设计,跨学科,多元化,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 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 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 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 在毕业设计中, 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 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 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 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 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 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 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 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 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 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 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 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 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 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 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 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 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 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加强应用研究, 以服务求发展, 体现交叉特色, 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 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 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 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 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 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 了解产业发展趋势, 以其为方向指引, 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 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 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 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 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 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 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 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 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 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 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 具备国际视野, 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 拓宽个人视野, 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 打破思维的局限, 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 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 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 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 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 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 可以借助此项优势, 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 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 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 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 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 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 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 互补所短, 发挥各自专业特长, 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 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 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 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 回顾传统工艺, 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 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 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 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 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 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 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 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 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 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 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 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 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 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 结合专业自身特色, 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 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 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外围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 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以此作为基础, 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 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 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 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 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 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 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 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 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过于偏向艺术, 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 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 各自发挥所长,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 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 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 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 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 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 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 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 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增加选题的多样性,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 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 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 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 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 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 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 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 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 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 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 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 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设计灵感, 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 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 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 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 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 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 丰富认识, 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 “双师制”的投入, 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 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 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 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 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 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 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 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 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 发展虽有局限性, 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 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立足国际视野, 丰富指导方式方法, 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主权, 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钟蕾.学科的跨界——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新探索.包豪斯—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年10月[1]钟蕾.学科的跨界——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新探索.包豪斯—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年10月

上一篇:贷款信息源下一篇:财务杠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