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优势(精选11篇)
工业优势 篇1
以太网的先进技术、智能远程I/O技术以及端到端技术既可以使工业生产获得更好、更灵活的控制,又能使企业获利。
对一家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其规模有可能会大到难以用传统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自动化控制。而先进的工业以太网技术可以为它提供解决方案。再加上诸如智能远程I/O技术和端到端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对企业实行更好、更灵活的控制,同时对以太网的利用方式做出改善。
举一个简捷易懂的例子,让我们探讨一下与散布的储油罐站点有关的事例吧。监控这些储油罐数量的最佳选择是利用基于以太网的智能远程I/O模块。逐一清点储油罐当然可行,但如果数量众多则耗费许多时间。智能远程I/O模块的端到端技术有下列功能:当储油罐的数量大于或小于设定值时,向控制室发送一条信息。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它支持实时更新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随着站点规模的增大而扩大使用范围。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大企业中无所不在的以太网意味着: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7层通信模型标准中的头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接层)对于企业的作用是相同的。这使得网络集成工作变得轻松自在,并有助于网络配置和重新配置。采用其他网络技术并维护保养这些专业技术设备开销很大,以太网的出现则意味着有一套技术装备就能处理全部网络方面的工作,从而减少乃至省略这笔开销。
客户终端中的智能I/O模块
传统的主客户端模式建立在串行或专有网络之上,控制器的功能被设定为读取输入模块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发回到输出模块,就此完成输入一输出回路。此种处理办法要求的设置有:一个控制器外加附属的连接I/O模块的电线。而当控制器在执行其他操作时,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势必会耗费更多的时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此种办法难以衡量。如果它与内部专用网结合使用,则可能只能实现有限的通信距离。同样地,如果与控制器相连的数据数目远远超过相关设备及专有协议限度时,有可能会造成尺度问题,那时将十分难以处理。
端到端技术可减少布线工作
与之相比,端到端技术的连接方式是:从一个模块上特定的输入信道连接至另一模块上的特定输出信道。数据可实现自动转换,简化了整个输入/输出流程化。一个明显的优势为:无需控制器,节省了系统在硬件方面的开支。另一隐性利益在于:布线工作也可实现简单化,因为只需从一个模块连接到另一个。工业以太网的连接工作完成之后,布线选择可以十分灵活。
为了说明端到端技术技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现实问题,举一个实例:有一家公司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各设有一个分公司,在公司总部,控制室有专人负责,通过互联网连接其他分公司的网关进行监控。为了掌握对网关的主控权,需要有一个技术来运行独立的通信网络。使用了端到端模块之后,这种控制就可以通过实时运行的企业内部网和国际互联网实现。具体方法是:将模块安置在控制室内和各个网关上,控制室内的模块对各个网关来说相当于控制器,它通过远程控制模块起作用。
当然,实现端到端连接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其一是简单设置从一个模块到另一个模块的信道,通过只允许特定的IP或者MAC地址连接的控制权来管理的方式,确保网络连接的安全性与结对编程;另一种是更为高级的形式:使用多重模块映射为一的方法,建在输入或输出的任意一方,研华公司的Adam系列控制器就具有这种功能,能够实行灵活的信道反应,对有线模块而言,其反应时间小于1.2毫秒,在特设的无线网络模块状态下,其反应时间小于30毫秒。
工业优势 篇2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为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为促进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潮中,才能大有作为,实现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 者: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4) 分类号:F4 关键词:
工业优势 篇3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東南村地处和龙市西北部山区,已有六十多年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村民的种薯经验较丰富,但多年的传统的耕地观念较深,习惯于按老方法、老品种种植。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请进来,就是请州农科院脱毒马铃薯专家和省、州、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入村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马铃薯贮藏技术及加工技术等。走出去就是带领典型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2007年组织村民参加了长春农副产品博览会,2009年村里领导还参加了汪清县召开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暨马铃薯储藏技术推广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使更多村民转变了传统的耕种观念,改变了按老办法、老品种种植。200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淀粉含量高的延薯4号和延薯5号脱毒马铃薯,不但增加了产量,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2009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遭受低温冷害影响,粮豆严重减产,三大作物平均减产幅度50%。但是,东南村种植的脱毒马铃薯每公顷产量达到4.2万公斤,比常年增产45%,淀粉含量均高于当地品种四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东南村地处偏僻山区,无霜期短,山坡地较多,退耕还林面积多,村民耕地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村民单靠种地收入不能温饱。基于这个问题,几年来东南村两委班子把村民就业、创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办好村办加工厂。2008年,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三农”资金100万元,村集体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于同年8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5月份设备安装完毕,现已投产加工2500吨马铃薯;支持更多村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为了开办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村两委班子成员帮助村民跑贷款、跑工商办照,解决销路等。通过村民自己的努力和村上的帮助,当年创办,当年盈利。现村内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及粉条加工厂9家,从业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30%以上,马铃薯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便利农民储存、销售。
三、依靠产地品牌,狠抓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市场
PLC在工业生产的优势 篇4
PLC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 发展迅速,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它在处理速度、控制功能、通信能力及控制等领域都得到了新的突破。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控制设备之一, 并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支柱。
1 PLC产生之优势
在PLC出现之前, 自动化控制主要以继电器控制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体积大、耗电多、寿命短、可靠性差、运行速度慢等, 在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时, 调试困难, 大大限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样20世纪60年代, 美国研制出来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 首先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 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控制器。它一出现就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编程简单方便, 可在现场修改程序;硬件维护方便, 是插入式结构;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体积要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扩展时, 原有系统只需要做很小的改动。
2 PLC发展过程之优势
PLC自产生至今, 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1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微处理器, 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
程控制器, 使PLC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功能, 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为了方便熟悉图形继电器、接触器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可编程控制器采用和继电器电路图类似的梯形图作为主要编程语言, 并将参加运行处理的计算机存储元件都以继电器命名。
2.2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可编程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 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 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
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表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使PLC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
2.3 20世纪80年代初, 可编程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获得广泛应用。
在这个时期可编程控制器发展的特点是大规模、高速度、高性能、产品系列化。这个阶段的另一特点是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 产量日益上升。PLC软硬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以步入成熟阶段。
2.4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它是PLC发展最快的时
期, PLC的处理模拟量的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PLC逐步进入过程控制领域, 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
2.5 20世纪末,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
从控制规模上来看, 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从控制能力上来说, 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一, 用于压力、温度、转速、位移等各式各样的控制场合:从产品的配套能力来说, 产生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员、通信单元, 使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使PLC在概念、设计、性价比以及应用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3 PLC特点之优势
3.1 具有高度可靠性, 适用于工业环境。
PLC在硬件设计方面, 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采用可靠性高的工业级元件, 对干扰采用屏蔽、隔离和滤波等;存储器内容的保护, 采用看门狗和自诊断措施, 便于维护的设计等;还采用了一系列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如冗余设计、报警、运行显示和信息保护及恢复等, 而且他具有编程简单, 操作方便, 不需要大量的活动部件和电子元件, 接线大大减少等优点。
3.2 控制程序可变, 具有很好的柔性。
在生产工艺流程改变或生产设备更新情况下, 不必改变PLC的硬件, 只改变程序就可以满足要求。在工厂自动化中被大量采用。而且编程方法简单易学, 使用方便。PLC有多种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使用, 梯形图于电气原理图类似, 便于记忆, 功能块图语言以过程流程进展为主线, 十分适合设计人员与工艺专业人员设计思想的沟通, 功能块图和结构化文本语言使其具有功能清晰, 便于理解等优点。
3.3 功能完善。
现代PLC具有数字和模拟量输入/输出、逻辑和算术运算、定时、计数、顺序控制、PID调节、各种智能模块、远程I/O模块、通信、人机对话、自诊断、组态、记录和图形显示等功能。除了适用于离散型开关量控制系统外, 现在也能应用于连续的流程控制系统, 从而使设备的控制水平大大提高。
3.4 安装简单, 维护方便。
PLC不需要专门的机房, 可以在各种工业环境中直接运行。使用时只需要将现场的各种设备与PLC相应的I/O端相连接, 即可投入运行。很容易进行维护, 能很快查找出故障的原因。PLC本身的高可靠性也保证了故障的几率是很低的。
3.5 体积小, 省电。
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 PLC的体积很小, 而且PLC用软件取代了继电器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元件, 使控制柜的体积缩小。由于PLC体积小, 很容易装在机械设备内部, 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3.6 PLC的性价比高。随着集成电路芯片功能的提高, 价格的降低, PLC的硬件价格也一直不断地在下降。
4 PLC分类之优势
PLC产品种类繁多, 其规格和性能也各不相同, 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4.1 按结构可分为整体式PLC和模块式PLC。
整体式PLC将电源、CPU、存储单元、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 具有结构紧凑、价格低的特点, 整体式PLC一般还配备特殊功能单元, 如模拟量单元等, 使其功能得到扩展, 控制点数不符合要求时, 可再扩展箱体, 如西门子S7-200, 小型PLC一般采用整体式, 能满足少量点的要求, 节省必要的开支。
模块式PLC按功能分为若干模块, 如CPU模块、电源模块以及各种功能模块。模块式PLC由框架或基板和各种模块组成, 模块装在框架或模板的插座上。模块式的特点是配置灵活, 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规模的系统, 而且装配方便, 便于扩展和维护, 大、中型PLC一般采用模块式结构。
4.2 按点数可以分为微型PLC、小型PLC、中型PLC、大型PLC、特大型PLC。
从微型到特大型, PLC的点数由几十点到上万点, 能满足用户对不同点数的要求。
5 PLC未来发展之优势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全世界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工业和民用, 生产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对自动化元件、单机、装备、系统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 PLC作为工控机的一员, 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电控装置。
5.1 微型、小型PLC功能明显增强。
随着数字电路集成度的提高、元器件体积的减小、质量的提高, 可编程控制器结构更加紧凑、设计制造水平不断进步。使PLC应用领域扩大到远离工业控制的其他行业。
5.2 集成化发展趋势增强。
PLC于DCS集成, 促进了过程控制和离散控制融合的发展, 满足数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需要, 使其既是性能优异的DCS系统, 又是灵活善变的PLC系统, 实现电气控制、过程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三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6 结语
PLC是工业发展的产物, 它也必然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忠平.西门子S7-200系列PLC自学手册[S].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1]陈忠平.西门子S7-200系列PLC自学手册[S].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美国留学航空工业专业有哪些优势 篇5
专业定义: 航天航空(Aerospace/Aeronautical/Astronautical):航空工业 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端的一种技术工程类产业。人们首先被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性质所吸引,然后再被其能翱翔在太空中的神秘感和兴奋至极的心情所驾驭。航空航天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大学与世界众多跨国航空公司如波音、劳斯莱斯、英国宇航局等建立了合作从而集中进行开发研究。在专业分支上,航空航天工程 主要分为工业设计、复合材料、空气/流体动力学、卫星与地球物理、控制与探测等方向。
专业研究方向:
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培养具备较好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及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能力,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并有从事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2、飞行器动力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飞行器制造工程
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科段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The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Aerospace Computing 航空计算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Systems 航空系统简介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Systems 航空系统简介
Dynamics of Aerospace Systems 航天系统动力学
Aerodynamics 空气动力学
Aerospace Structures 航空航天结构
Aerospace Instru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航天仪器和实验
Flight Software Systems 飞行软件系统
Honors Research Project 荣誉研究项目
Aircraft Flight Dynamics 飞机飞行动力学
Space Flight Dynamics etc 太空飞行动力学等
美国硕士段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原料介绍
Linear System Theory线性系统理论
Optics and Lasers光学和激光
Physics of Gases物理学的气体
Advanced Dynamics高等动力学
Fluid Mechanics液体力学
General Plasma Physics等离子物理
Turbulent Flow湍流
Advanced Topics in Fluid Mechanics高级流体力学
工业优势 篇6
1.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粮食、畜禽和特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5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1.1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我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近5年连创历史新高,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634.2亿斤,亩产实现930.2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居全国首位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产值实现881.8亿元,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使我省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和商品率位居全国首位。
1.2推动粮食生产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1.3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的新局面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263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力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11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最多、增速最快、增幅最大的一年,达到了7510元,同比增长20.5%,创造了2001年以来的“十一连增”,先后跨越2000元到7000元6个千元大关。
1.4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 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今年将突破3500亿元,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1.5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5%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2.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2.1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我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2.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采取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129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000多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2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70多户;粮食加工量300亿斤,畜禽屠宰加工量3.6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6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6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短短几年,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
2.3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主要抓了3件事:一是推行标准化。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制(修)定和执行各类各项标准达到1096项;二是技术集成化。从2005年开始,我省连续8年通过财政补贴5亿多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基地建设规模化。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黄金玉米、东部林特药、西部杂粮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2.4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努力搭建了5个平台。一是搭建政策平台。为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两个文件,2009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今年我们还将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连续六年在全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力推进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搭建融资平台。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省政府连续六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2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此同时,省农委与省建设银行和省农村信用社签定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农业担保机构,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涉农企业融资132.34亿元;三是搭建利益连接平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農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331个,带动农户253万户,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四是搭建市场开发平台。各级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一些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举办十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我省名优特新产品3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这一优势品牌;五是搭建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18个,同时建设了22个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实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重点项目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用地、水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3.立足全局、精心谋划,在高起点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我们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
3.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食品加工业发展 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扶持引导发展绿色、文明和现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确保食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500亿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占58%,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越。
3.2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产100亿斤商品粮工程,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在6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量达到700亿斤。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水平。
3.3强化管理,搞好服务 省编办已批准省乡镇企业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已经形成送审稿,《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5年立法计划。今后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
发达国家工业物流的比较优势研究 篇7
关键词:发达国家,工业物流,比较优势
1 背景分析
从广义上讲,当前工业物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产品支持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也称为工程物流或售后客户支持,很多文献和实践都把工业物流的概念简化和缩窄为:为了完成售后客户支持和高技术 ( 高科技 ) 设备的维护,需要一个预定义的系统可用性,那么这个系统可用性就是工业物流。这个系统可用性所考虑的是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硬件质量和维护成本之间的权衡以及硬件的设计。这适用于西欧和美国军事承包商以及耐用消费品生产商,特别是当生产商打算提供电脑、复印机和飞机等的维护时。
第二,从生产支持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应包括传统形式的物流供应链以及最终产品的分布。对于生产支持而言,最终产品分布是工业物流最关键的方面,包括所有服务直接相关的物理运动以及货物通过仓库从工厂到客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库存控制、仓库位置、车辆路径和运输是工业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以及货运)。尤其是供应链分析是工业物流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从支持工业园区的角度来讲,工业物流应包括运输政策、物流支持和其他一些非稳固具体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国家通过工业投资为物流提供各种优惠,来吸引工业物流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主要工业部门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区域发展和国际商业中的。它既可以是优惠措施,又可以作为财政政策。还可通过经济激励、税收优惠待遇和稳定汇率等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一般性的外国投资不需要工厂搬迁等非股权参与 ( 许可、管理联系人等 ) 内容,当然也不需要相同级别能提供后勤支持的外国直接投资。
2 发达国家的工业物流
发达国家的工业物流比发展中国家涉及的范围更广,所以就需要一个同样广泛的建模技术来解决其遇到的典型问题。早期的定量案例研究多集中在运输路由、生产计划与调度、模拟、优化级别的维修分析、动态资源定价这样的问题上。因为大部分的经济实践人员是在一个装配车间完成最终的调度和存储系统,所以工业物流的研究需要一体化的分析角度。然而目前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产品支持模型处理的可靠性和设备更换问题上。工程物流模型经常使用技术作为基础来分析现值,从而估计其生命周期成本和所有权的成本,比如更复杂的建模、仿真模型用于计算设备替换。可靠性预测模型往往是通过使用概率论数学来研究这些问题的,比如1997年在里斯本举行的欧洲安全性和可靠性协会上提出的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程序。因此,应用于生产支持的某些方面的诸如运输和转运模型的工业物流都包含了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如网络分析、线性规划或专用算法)。其中工业部门的物流支持以及仓库和工厂的位置选择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这些公共计划部门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有关运输和物流论文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篇物流论文中,有49% 的研究网络布局,13% 的研究仓库和工厂的位置以及10% 的线性规划问题。在应用研究领域,45% 的论文讨论了分配问题,其次是交通问题 (38%)。值得注意的是,自1993年以来这些领域的专家研讨会每两年定期会面并讨论他们的研究。工业物流领域称这个会议为“国际会议”。这种结构(产品支持物流,生产物流和工业部门物流的支持)主要依赖于广义的进出口贸易。
3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物流
近年来,外国工业投资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物流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工业生产规模可能在未来15~20年间增加两倍,即使在传统工业领域,由于自动化过程,可以预测到的相应的就业下降将会达到25%~40%。这些发展和组织的变化是强调低或零库存以及高品质的定制生产的。所有的这一切需要接近客户或用户供应商,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降低投资增长。近年来在拉丁美洲,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就出现了大幅下跌。但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工业部门后勤支持的有关领域也发现许多严重问题,如最近对哥伦比亚公路和铁路运输,巴西的产业转移的研究,虽然巴西工业范围有所蔓延,但可能是因为工业基础设施远比其他地方的国家落后,它仍然是高度集中在圣保罗。
4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
4.1 政府部门职能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能是条块型的、分割型的,管理物流行业的跨度比较大。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各发展中国家政府已经在朝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大部分成立了新的交通运输部门,这说明未来的趋势会把相关资源整合起来,同时也看到行业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就把物流产业作为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里,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拉动,对其他产业有提升作用。
4.2 整体综合规划
发展中国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改造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物流网点设置方面都是薄弱地方。但随着发展中国家重视程度提高,近年来,各个国家地区在物流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很多,成效显著。
4.3 行业体制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中国家的物流行业门槛低,人员素质普遍低,物流企业“小”“乱”“差”,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行业管理体制。发展中国家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等方面都需要很好的制度协调和管控来推进行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优势 篇8
关键词:企业集群,工业园区,技术创新
科技工业园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在推进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造, 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构筑优势的创新环境, 最大程度上增强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 因而成为各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有力的助推器。以生态环境理论来指导科技园区建设, 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发现以往我们不曾发现的问题, 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1 企业群落
生态学认为,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特定环境下, 具有一定的生物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定外貌及结构。瓦明 (Warming, 1890) 认为, 一定的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就是群落, 形成群落的物种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 或以各种方式依赖另一个物种而生存。亚历山大 (alexander, 1807) 发现自然界的植物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集合成为群落。
企业群落是由生物群落引伸而来, 是指企业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集聚。企业群落实际是由一群承担专业分工、起协调和组织作用的中介和中小企业相结合而构成的有机体。如美国企业战略家波特就将企业群落定义为“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的, 既竞争又合作的若干企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空间内的集聚, 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与自然界生物群落一样, 企业群落也有其规律性。从企业的形成看, 企业群落的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企业聚集在动力水源地附近, 如早期以水为动力的手工作坊, 现在的一些耗水企业等。
(2) 企业聚集在原料产地, 如钢铁企业、炼油企业等。
(3) 企业聚集在市场附近, 如食品加工企业。
(4) 中小企业聚集在大企业周围, 和大企业形成共生、寄生关系, 如一些乡镇企业的历史形成, 等等。
(5) 企业聚集在知识密集场所, 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
这样形成的企业集群是企业自然群落。这种群落对企业来说虽然在历史上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具有某些成本方面的优势, 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这些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优势;知识经济的来临, 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而这些企业往往远离知识源, 束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 交通、通信方面影响企业群落的成本因素已大大减弱了, 有可能用人为的办法使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起来, 形成企业集群, 构筑人工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 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这就是科技工业园区。以科技工业园为载体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是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有效途径。
2 企业集群 (群落)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群落的形成表征为企业的集群, 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空间集聚激发创新
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集中, 这种集中对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促进是非常重要的。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运用“钻石模型”来解释小到产业和地区大到国家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包含四个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和企业组织、战略竞争程度。若把该模型用在对产业集群的分析上, 我们能够看出正是出于地理上的集中使得四种相分离的因素相互起作用, 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出于减少交易费用的需要, 具有相似要素条件、相似市场需求状况和相似企业组织结构的单个企业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聚集强化了社会分工, 产品价值链被分散化, 而更加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加精细的价值链在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使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而且单个企业的创新由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会迅速地向相关企业蔓延, 从而使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在浙江的一些传统轻工产品产业集群中, 一个纽扣、一枚徽章、一副眼镜都可以分成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来共同协作完成, 可见分工的深化程度。当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时, 邻近的竞争者将会嫉妒, 继而模仿;企业间员工的互动与交流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若集群内存在众多的如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中介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的支撑产业, 则企业群和支撑产业的互相支持更会大大促进企业和集群的技术升级, 从而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在企业集群的物理结构上, 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两种联系。纵向关系实际是同处一地上下游的企业所组成的一条价值链, 在这条价值链上各企业出于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学习——“干中学”和“用中学”而产生集群效应, 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横向上, 相关企业由于竞争机制而产生挤压效应。所谓挤压效应, 是指一部分集群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 由于同处一个地区会给其它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而使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模仿新技术成果, 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这样, 整个集群的创新活动就会层出不穷。
2.2 知识交流激发创新
企业集群内大量同质化企业的存在使集群内部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一方面, 集群内部产生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对许多同质化企业是很有用的, 企业有获得这类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成本下降了, 从而这类知识的交流更加容易和快捷。
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着两类知识:标准化编码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第一类知识可以从书本、媒体、网络中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 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 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育学习不是那么容易传播, 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 个人属性极强。通过区域内的人才流动, 通过在“干中学”使得隐含经验类知识在整个地区传播开来。如果没有这样的集群存在, 人才的流动是很困难的, 某一个企业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可能就成了独门绝技, 而这会严重制约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 便于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 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 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同样, 集群内的上下游企业也能使知识在上下游的工序中得到共享, 使得上下游结合式的创新成本降低。在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中, 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之间可以迅速而准确地传递, 同时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变得更加容易。这样的合作使得分散的企业实质上合成了一个整体, 一个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和更加灵活的整体。
正是这种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 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 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 大大加快了创新的速率, 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 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
3 科技工业园区的创新优势
科技工业园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在推进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造, 它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建设工业园区, 构筑优势的创新环境, 促使企业集中和企业群落的形成, 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场所。科技工业园区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间的合作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大量同类企业的集聚, 使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 降低原材料价格, 节约单位运输成本;通过建立共同销售中心, 形成零售、批发市场, 降低园区内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费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劳动力等。园区企业合作类型见表1所示。
3.2 企业间的竞争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 当地经营环境的一致性也使企业间的可比性加强。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 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 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 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地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 模仿效应会使创新思想纵向、横向传递, 从而使整个工业园受益。
3.3 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技术传播
在工业园区, 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主顾、支持性产业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 人际间的交往和接触频繁, 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 使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传播速度达到最快, 拥有的人最多, 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产生于频繁的交流过程。由于创新需要知识的创新, 而对企业创新非常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 且个人属性较强, 园区内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私人交流等形式, 为准确地传递隐含类知识提供渠道, 进而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如在美国硅谷, 酒吧、娱乐场所、同学、同事等都可以成为IT专业人员非正式交流的纽带。这种交流与企业的内部交流完全不同, 它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 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灵感, 促成了创新。如号称中国袜业之乡的浙江诸暨市大唐镇有上万家企业从事织袜、接缝、印染、定型、包装等专业化生产, 众多企业在长时间的竞争、交流与协作中, 促使当地一些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尝试在面临淘汰的国产织袜机上加装圆盘剪刀、电子提花系统等设备, 使其工艺接近进口同类设备水平, 完成了高难度的技术创新。
3.4 吸聚及衍生效应——吸引外资投入
集群规模越大, 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其原因有几种:在集群内容易得到所需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新供应商的进入是因为一个客户的集中地区可以减少风险, 容易抓住市场机会, 可以分享集群的外部经济, 并对集群环境比较熟悉等。
以科技工业园建设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注意两点: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一个企业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 虽然政府可以对企业群的形成发挥作用,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其内生性为前提, 按市场规律办事。因此, 在工业园区培植企业群, 要注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 依托现有专业市场优势。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是形成企业群的基础性因素, 这此因素往往会通过历史文化的沉淀作用来促进企业群的形成。经济学家马歇尔通过对当时英国原生态工业区Yorkshire和Iancashire中企业群的考察研究认为, 企业群的形成是由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形成的。例如从事采煤业的企业群往往集中于煤矿丰富的地区, 而在大型柴油机生产厂的周围往往集中一大批小企业从事柴油机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围绕其主要的原材料、燃料产地, 供应商围绕其最大消费者, 上游产业紧临着下游产业无疑是一种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模式, 因此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仍是企业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重视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除了传统的“七通一平”外, 要构建通讯网络, 尤其是宽带网的建设;绿色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水、电、通讯、道路、环保等设施的规划指标要有超前性, 为二次发展预留空间。现在, 硬环境一般不是问题, 硬件可以复制, 园区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首先, 构筑服务平台, 为创新提供一流服务, 包括:公共服务, 如税收、工商、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海关、税务等由政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的服务, 可以通过“一站式办公”等形式将有关政府职能集成;园区服务, 即由园区开发建设者提供服务, 诸如招商咨询、物业管理、基本商务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社会支撑服务, 包括技术服务, 如建立共享的技术平台、技术市场、技术咨询网络等;中介服务, 如法律、财会、税务、咨询、人才、会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投融资服务, 如风险投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等服务。其次, 整合园区文化。科技工业园企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还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要弘扬竞争、协作、创新、诚信的企业精神,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使企业群保持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机制, 实现企业群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企业群落与企业群落学[J].生态科学, 2001 (6) :162-164.
[2]TEECE D.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18) :1-25.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64-121.
[4]梁嘉骅, 范建平, 李常洪.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37-140.
[5]陈建煊, 杨建梅.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5) :22-23.
[6]李俭峰.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创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7) :57-58.
工业优势 篇9
门式钢架从设计、制作、拼装均已形成一体化。通过这几年的工程实践, 证明门式钢架具有很大的优势,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门式钢架在单层工业厂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门式钢架的特点
1、门式钢架能满足高大厂房的要求
建筑钢材强度高, 塑性及韧性好, 其密度与强度的比值远小于混凝土、砖石和木材, 在同样受力情况下钢结构自重轻, 能适用于跨度大、高度高和承载重的结构, 满足某些高大工业厂房的要求, 现在人类已具有建造跨度超过1000m的超大跨度结构和高度4000m的超高层建筑的能力。比如青海西宁已建成跨度54m、高度21m的门式钢架厂房。
2、工厂化程度高, 施工周期短
钢结构制作简便, 因门式钢架的梁、柱等基本构件均在加工厂定型制作, 在现场按要求拼装而成, 加快了施工进度, 建设周期缩短, 比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工期至少缩短60%以上, 对于一般规模较小的工业厂房门式钢架仅需50天至2个月, 而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 则需10~12个月。
3、门式钢架耐久性差
未涂装的钢材长期暴露在外, 在自然环境的侵蚀下会锈蚀, 导致其自身承载能力下降, 使用寿命缩短。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要解决钢结构涂装的问题, 可以在其表面涂敷防腐涂料, 使其在钢材表面结成一层薄膜来保护钢结构。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先刷红丹防锈底漆两度, 钢结构安装调整后再刷面漆两度。
4、门式钢架的防火
钢结构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钢材虽非燃烧材料, 却易导热, 其耐火极限仅为15~20分钟。未加防火保护的钢结构, 当温度达到350℃、500℃、600℃时, 其强度分别降低1/3、1/2、2/3, 当结构温度达到600℃以上时, 将完全丧失承载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1年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大厦遭袭击后引起高温燃烧, 两幢420m高的钢结构大楼轰然倒塌。现阶段主要从防火设计和对结构的防火保护措施两方面入手, 可在柱、梁表面覆盖以1.5cm厚的LG防火隔热涂料或2cm厚的LY防火隔热涂料保护层, 其耐火时间可达1.5~2.3小时, 满足规范要求。
二、门式钢架的设计
1、荷载的取值与设计
轻钢结构门式钢架是主要的承重结构, 一般是采用实腹型、变截面的柱和梁组成。门式钢架的形成可以单坡、双坡和多坡, 多跨建筑的中间柱多采用较接的摇摆柱。门式钢架工字截面钢构件中腹板以受剪为主, 抗弯作用不如翼缘有效, 增大腹板的高度, 可使翼缘抗弯能力发挥得更为充分。门式钢架设计的主要依据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 《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 (CECS102—2002) , 永久荷载和活荷载以及荷载分项系数严格按规范采用, 按最不利情况进行组合计算, 不能任意降低。有些单位不切实际, 为了充分挖掘潜力, 节省投资, 把钢架梁设计得很细, 檩条比按软件计算和构造要求选用还要小, 如屋面坡度为0.1, 檩条跨度为6m, 恒载0.2KN/mm2, 活载0.5KN/mm2, 风载0.35KN/mm2, 3D3S软件设计选用檩条为C160×60×20×2.5, 面实际檩条为C140×60×20×2.0或更小。有的骨架立起来摇摇晃晃, 没有支撑, 遇到大雪很可能出现质量事故和安全问题。比如青海通化机械公司的厂房钢结构屋面安装完成后, 未投入使用, 屋面便垮塌, 十余人受伤, 在社会引起不良影响。先进的设计方法是采用高而薄的腹板。在主要为均布荷载起控制作用的结构中, 在允许冲击、疲劳、振动等荷载的条件下, 可充分利用结构受力板件的屈曲有效截面来分析压弯杆件腹板的稳定性, 从而使其腹极高厚比限值可以大幅度提高。
2、经济合理的柱距和跨度
门式钢架的柱距和跨度主要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建筑要求确定, 钢架柱距宜为6m、7.5m、9m, 最大可采用12m, 跨度宜为15~36m。经过大量实际工程测算发现, 随着柱距和跨度的增加, 主钢架用钢量在逐渐下降, 但当柱距和跨度增加一定程度后, 主钢架及次结构用钢又逐渐上升, 考虑到吊车梁, 檩条与次结构, 一般情况下柱距采用6~7.5m之间比较合适, 跨度可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不宜盲目追求大柱距、大跨度的厂房。
三、门式钢架的综合经济效益
1、建设成本低
因为钢结构厂房本身自重比较轻, 不需要做强度、刚度太大的基础, 降低了基础造价, 可节省投资。由于采用了色彩鲜艳的彩色压型钢板, 美观大方, 可改善周边环境。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夹心板等保温材料后, 使保温、隔热、隔音等效果良好。更由于制作安装一体化, 使项目施工周期缩短, 可以提前投入使用, 提前获得投资效益。根据目前市场上的价格, 带有吊车的门式钢架厂房单方造价在550~630元/m2左右, 而同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可达1230~1330元/m2左右, 钢结构的造价已经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当跨度越大时, 其优势更加明显。
2、运营阶段成本低
一项工程应该以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控制对象, 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建造、使用、维修、报废、回收利用各阶段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分析, 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而钢材是一种高强度高效能的材料, 是一种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可回收循环利用。门式钢架维护墙体面积小, 耐久性也好, 可节约运营的能源, 而且维护维修方便, 减少了使用阶段的维护费用, 整体经济效益好。
结语
工业优势 篇10
关键词:工业化,矿产资源
一、当前巢湖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巢湖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精力向工业集中, 资源向工业汇集, 政策向工业倾斜的良好氛围, 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2005年,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 工业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45%。虽然巢湖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但与周边先进地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在总量、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具体来说:
一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较小,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只有192.12亿元, 仅相当于发达地区一户大企业的年产值。全市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41家, 至今尚无一户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 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传统工业、资源初级加工业比重偏高, 产业链短, 关联度低。
二是工业人才不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中, 工业人才比较稀缺, 能够在市场经济中驾轻就熟的企业家及后备人才较少,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三是工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工业园区的发展还不快, 基础设施不够配套, 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企业的服务意识还不强, “吃、拿、卡、要”以及乱收费等行为仍时有发生。整体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比如海关、商检、海运在巢湖均没有办事机构, 也增大了外向型企业的运行成本。
四是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偏低, 主要是小城镇扩张缺少产业支撑,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渠道不宽。
二、当前巢湖工业发展的出路——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巢湖工业发展的途径和举措有多种, 但最根本的是要结合巢湖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矿产资源可以说是巢湖发展工业最大的优势, 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应当重视资源禀赋,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资源禀赋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巢湖的工业框架主要是依靠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 大多数企业都是资源生产型企业, 工业产品主要是原材料上游产品。现在我国已进入经济的高增长时期, 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凸现。没有资源的支撑, 工业就难以持续发展。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 掌控了资源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依靠资源优势可以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 同时可以更多地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一定要结合巢湖实际,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势, 发挥好巢湖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产品的比较优势, 找准发展工业经济的突破点, 就一定能够尽快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巢湖市矿产资源丰富, 位于安徽省第二位。目前发现的主要矿种有煤、铁、铜、铅、锌、银、硫铁矿、明矾石、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42种, 探明储量有11种, 其中煤935万吨、铁矿6.92亿吨、铜金属21.7万吨、铅锌金属40万吨、硫铁矿2.3亿吨、明矾石矿物0.5亿吨、各类灰岩10.4亿吨、白云岩4亿吨、耐火粘土900万吨、石膏约50亿吨。其中铁、硫铁矿、明矾石、石膏、石灰岩探明储量均位于安徽省前列。上述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市三个区域:一是庐江县南部的铁矿、硫铁矿、铜矿、铅锌矿、明矾石和共伴生石膏、高岭土集中区;二是巢湖环城———东关的化工灰岩、水泥灰岩和水泥辅料集中区;三是和县石杨———含山———居巢区的的熔剂灰岩、白云岩和耐大粘土等冶金辅料成矿带。近年来, 矿产资源开采及其深加工业在该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如水泥产业就是该市一个传统支柱产业, 全市现有水泥生产能力750万吨, 在该市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中, 水泥产业占的份额很大。此外, 庐江的铁矿、含山的石膏, 在县域工业经济中也都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据统计, 2005年全市矿业从业人数2万2千余人, 年产矿石量2800多万吨, 矿业总产值16亿多元 (不含矿业开发的延伸产值) , 利税约2.5亿元。
三、积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一)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根据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和建设区域性矿产资源基地的需要, 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 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加强地质调查, 提高矿产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可供性, 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规划目标, 切实做好“十一五”巢湖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巢湖市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十一五”期间可以规划两个工业基地, 即:
1.庐南重化工原料基地:庐南即庐江南部地区, 该区集中分布约占全省16%的铁矿、43%的硫铁矿、12%的铜矿、89%的明矾石矿和一半以上的铅锌矿保有资源储量, 矿床规模大而集中, 还有高岭土类矿产以及伴生金、银、磷、钒、钴、硒、石膏等矿产。区内交通便利、地处中心城市和主要风景旅游区外围。加速该区矿产勘查和开发, 可形成以铁、铜和化工系列产品为主, 辅以铅、锌、贵金属采选加工、配套高岭土和中高档饰面石材及路基用石料等的矿业综合开发基地, 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和含巢建材及冶金辅料矿业基地:该区拥有全省9%的水泥用灰岩和60%以上的石膏资源, 其潜在资源量更为可观, 并具有丰富的化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 耐火粘土和石英 (砂) 岩资源也有较好远景。现已形成水泥建材基地, 矿业基础较好, 而且, 水陆交通便利, 芜湖长江大桥和即将建设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使区位优势进一步抬升。纳入“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部署, 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 促进产品升级, 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和造纸、橡胶、塑料、涂料等的重质碳酸钙填料产品以及纳米级轻质碳酸钙产品等石灰岩深加工产品, 开辟马钢、合钢、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冶金辅料供应渠道, 加速开发含山石膏矿。同时, 逐步将开发重点向巢南及含山、和县方向转移。
(二) 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当前巢湖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存在数量多, 规模小, 金属矿产回收利用率和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对此, 要结合近两年来该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进的一批重点项目, 站在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 更加注重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延伸加工和要素的关联配套, 鼓励企业搞好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在督促取得矿权企业勘探开发的同时, 也要切实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 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 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巢湖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但同时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将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思想, 对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与部署, 规定禁止开采、限制开采和鼓励开采项目, 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要加快资源产业布局调整, 充分发挥水泥用原料矿产资源优势, 增强水泥生产能力, 建设新型建材基地, 提高产业集中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生产,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加快建设技术水平高、转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优势明显的多金属矿产业基地。
(四) 继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治理整顿力度
工业优势 篇11
中国和越南同属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越南。以2008年为例,中国人均GDP约为3313美元,而越南约为1037美元。同时,越南和中国一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产业结构层次都不高,农业和资源性工业占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这使双方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共存,基本上是处于水平型分工状态。王娟(2003)通过对1991—2001年中越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两国出口商品集中度较高,经贸关系发展相对滞后。潘金娥(2007)研究结果表明中越两国的贸易结构的静态特征表现为贸易品互补性强,而动态特征则显示两国贸易品趋于集中。
近年来,中越工业制品竞争趋于加强。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因素,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而越南则呈现人口年轻化趋势,50%的人口低于25岁,促使大量制造业企业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另一方面越南经济发展将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将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实证分析中国与越南工业制品贸易竞争关系,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工业制品出口结构的改进提供建议。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本文采用Balassa(1965)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来分析中国和越南工业制品贸易的比较优势。该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RCA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世界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如果RCAij>1, 则说明i国家第j种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ij<1, 则说明该国在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2.2 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ESI)
Finger and Kreinin(1979)似性指数的测度方法,后被广泛称之为产品相似性指数,它主要用来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Sp(ij,w)表示i国和j国出口到市场w的产品相似性指数,i、j表示所要比较的任意两个国家,w表示第三市场或者是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l表示产品,(Xundefined/Xiw)代表i国出口到w市场的l种商品所占份额,(Xundefined/Xjw)代表j国出口到w市场的产品中l种商品所占份额。该指数的变动范围在0到100之间。当指数为100时,表明两国对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出口商品的结构完全相同;而指数为0时,则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完全不同。所以Sp(ij,w)的数值越大,两国出口商品结构越相似。
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计算中所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本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三位数分类法计算了2006年中国和越南工业制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RCA)。STI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本文即以5—9类的工业制成品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见表1)。
资料来源:UNCOMTRADE(http://comtrade.un.org)。
然后,为了动态考察中越工业制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本文选取了2003年和2007年两组数据。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按照商品协调系统编码(HS)目录体系的商品分类进行计算,HS目录把所有产品分为99章, 工业制品指的是28章—99章产品。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中越两国工业制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表2显示了2006年中国与越南RCA指数排名前15位的出口工业制品。根据这一计算结果和相关资料,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和越南在工业制品出口上的相对比较优势。中国排名前15位的工业制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类(6类和8类产品)共有11种, 占前15种工业制品总数的73%;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产品) 只有4种, 仅占27%。越南排名前15位的工业制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类(6类和8类产品)共有14种, 占前15种工业制品总数的93%;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产品) 只有1种, 仅占7%。
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越南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大部分为纺织和服装产品,说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较为相似,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出口结构仍然优于越南,技术密集型产品(前15种产品中有4种)发展迅速。
3.2 中越两国工业制品的出口产品相似性程度比较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排名前15位的出口工业制品中,中国和越南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为11种和12种,可见中越两国的工业制品出口结构相对稳定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两国非针织/钩编服装、针织、钩编服装以及鞋靴等。
资料来源:UNCOMTRADE(http://comtrade.un.org)。其中出口比重指该类产品占总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指相同产品。
资料来源:UNCOMTRADE(http://comtrade.un.org)。其中出口比重指该类产品占总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指相同产品。
表5分别计算了2003年和2007年中越两国间工业制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工业制品相似性从2003年到2007年增长了2.28%,朝趋同的方向发展,说明中越两国在工业制品的出口竞争程度呈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4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根据相关指标的计算,从RCA指数看,中国和越南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两国面临一定的竞争关系;从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看,在工业制品出口结构上,中国和越南较为相似,并朝趋同的方向发展,说明随着越南劳动力优势的相对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越两国在工业制品方面的出口竞争日趋激烈。
根据以上分析,为避免中越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并扩大我国的工业制品出口,我国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调整工业制品生产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充分发挥自身产品优势,减少资源浪费。(2)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工业制品的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努力增加工业制品附加值,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减少贸易竞争与摩擦,提高我国工业制品国际竞争力。(3)加强与越南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充分发挥两国的优势,实现有序竞争,共同打开国际市场,实现双赢。(4)制定优惠政策,继续吸引国外资本与先进技术, 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优化我国工业制品出口结构。
摘要: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国与越南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越南显性比较优势产品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双方在工业制成品上的出口相似度正在逐步提高,出口结构正逐渐趋于收敛。最后给出了中国工业制品出口结构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国,越南,工业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相似度
参考文献
[1]王娟.中越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3,(1).
[2]潘金娥.中越贸易现状、前景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7,(10).
[3]朱前.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5,(3).
【工业优势】推荐阅读:
秦皇岛临港工业经济发展优势08-02
艺术留学之英国工业设计专业优势12-19
德国留学亚琛工业大学的优势有哪些09-15
“C9”大学联盟——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牌(优势)专业07-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攻关重点型号的强大动力09-26
政治优势转化生产优势09-27
优势和潜优势项目08-26
让服务决定优势让优势创造品牌07-01
去英国留学优势都有哪些优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