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12篇)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篇1
2008年4月21日,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国推广开来。截止2009年底, 保定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55.1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自2008年开始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 并且在运行过程中, 政策缺乏体系, 配套政策不完善, 人力、物力配给不足等问题不断暴露。居家养老资源不足, 专业化水平较低, 居家养老管理不完善等逐渐成为阻碍居家养老模式推广的障碍。
文章以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 结合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 从政府主体的角度入手, 针对数据和资料中显示的现实问题, 为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出可行性意见, 为提高老年人养老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政府大力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保定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了解总体程度还很低, 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优越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制约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与社区、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共同合作, 利用条幅、标语、报纸、电视等媒介对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 从而增进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 促进居家养老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政策扶持
政策和制度的大力扶持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 应该仔细领会中央下发的有关养老服务文件的精神, 细化解释中央政府出台的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 切实落实十部委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积极关注本区域整体性的社区服务需求, 制定适合本地区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案, 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中, 切实履行监督和评估职能。
三、政府分类补贴, 多元筹资机制
通过对保定市试点社区的访谈, 我们发现:政府对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补贴方式缺乏系统性。为改变以上现状,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机制, 进行分类补贴
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专项投入,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专职人员费用、社区为老服务项目运作经费方面, 政府应切实落实资金款项。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不同状况把老年人分成不同的类别, 分类补贴。同时针对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的公共预算, 落实公示制度, 做到专款专用。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政府在增加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保障的财政支出的同时, 还要注意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多种形式收集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具体可参考一下方案。①市政一级, 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②在街道和社区层面上, 广泛动员社区关系网络资源, 与社区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驻区单位、社区成员建立起良好的联谊机制, 积极募集社会捐助资金, 建立公开、便捷的社区服务资金捐赠平台。③设立专项福利彩票, 筹集服务资金。
四、政府统筹规划, 完善服务体系
(一)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1. 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如表1所示, 老年人对服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 其中对护理 (58.5%) 、老年保健 (54.5%) 、以及急救 (43.7%) 的要求最多。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与4050人员再就业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此外, 在对服务人员, 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 还应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 使其树立职业信仰, 明白自身职责之重大,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2. 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
近年来,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精神的广泛传播,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 在开展服务的相关机构和场所发挥决策和指导的作用。很多高校均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社区可以进行校园招聘吸纳人才, 或者使用系统招聘的方式进行招募。
(二) 促进服务机构高水平服务
1.完善服务机构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完善服务机构准入机制, 有利于在众多参差不齐的服务机构中, 遴选出一些真正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取得服务资格的机构, 要与其订立服务合同, 对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能进行详细约定以法律条文对其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约束, 避免因权责不明确造成的民事纠纷, 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中居民的满意度。
2.完善针对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
调研发现, 目前, 保定市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尚未形成一个有效地监督机制。为更好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 可以采取服务机构内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社区监督、群众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保障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3. 政府政策激励发展特色养老服务
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有利于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服务方式。比如民政部门还可以选择发放老年服务消费券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补贴, 持券老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机构,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服务机构中来, 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效率。
(三) 倡导服务体系层次化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保定市各社区中, 只有一小部分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并且其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 服务面较窄, 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应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2.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
保定市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比如可以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医疗保健服务套餐, 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文娱服务项目, 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开展不同的特色主题活动, 以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四) 建立监督评估规范化体系
从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 保定市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评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服务的保障程度大多依靠服务提供方的自觉自律, 服务质量的好坏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缺乏约束力, 居家养老服务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性。针对以上现象, 政府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对资金使用、机构运行、人员服务等进行监督。同时推行评估机制, 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资格认证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 在科学、统一、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下进行评估, 以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并确保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质量。
(五) 动员社会力量合作式参与
在组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团体的基础上, 政府还应当看到社区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将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在保定市典型社区中, 放宽对民间组织的准入限制, 借助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 为居家养老市场提供服务。另外, 可以将义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开展经常性的文娱联欢和老年关怀活动, 满足老年人在养老物质需求之余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 2010, (9) .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篇2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多姿多彩的日本居家养老服务 篇3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大多数老年人是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所以基本上形成的是家庭养老方式。但此后不久,这种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一项调查表明,现在日本老人与子女的同居率为49.3%,比20年前减少了将近20%。随着老人与子女分居生活的方式被广泛接受,加上少子(女)化进展较快,以及承担护理责任的儿女也已进入老龄,单单依靠家庭养老已越来越靠不住了。介于以上种种原因,日本政府经过反复酝酿,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以1997年出台的《护理保险法》为基础的“护理保险制度”。
《护理保险法》规定,凡40岁以上的人都必须加入“护理保险”,每月交纳一定的保险费,成为被保险者。而被保险者(原则上为65岁以上的老人)在需要接受护理时,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享受保险。经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定,在确认了符合提供保险的资格并核定了“护理等级”之后,便可得到国家提供的相应的护理服务。这时候,原则上只需支付整个费用的10%。
日本的养老护理服务总的可以归纳成“在宅服务”和“设施服务(即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并在那里安享晚年)”。日本政府更为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所谓“在宅服务”,并为之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援助。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常见服务。
1.家庭护理员上门对卧病的老人进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护理(饮食、入浴、排泄等)、家务(烧菜、盥洗、打扫房间、购物等)以及生活咨询等。
这些护理员一般都要先接受学习培训,然后通过国家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取得等级资格证书。由于人手短缺,很多再就业的人边干边学,然后参加考试。
2.定期早晚用车接送老人到设在养老院里的或单独设立的“日托护理中心”,对他们进行包括入浴、用餐、日常生活训练、生活指导等各种服务。
这时,老人的家庭成员就可以在精神和体力上得到必要的休整。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有的一直卧床在家的老人,在开始每周两次的“日托”以后,不仅注意起了自己的修饰,表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并对整个星期的生活都表现出了热情。
3.把老人暂时送到养老院等机构接受短期的护理服务。在家庭成员因病或有事不能护理老人时,这一服务为家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项服务中,家庭的护理者也可以短期滞留,学习并掌握护理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上门入浴护理”、“上门看护”、“福利用具的借贷”等多项服务。种类繁多的服务项目和福利设施,为那些因护理老人而身心疲惫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休整的时空,使得居家养老得以顺利进行。
有一位91岁的老人,过去一直是他单独护理自己的妻子。老先生时刻都不能离开她,因为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随时都可能做出没有理智的事情,如走失了。而在享受护理保险之后,老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时空。根据护理计划,老人的妻子每周两次有车接送享受“日托护理”; 家庭护理员每周三四次上门进行短时间服务;每周一次的护士“上门看护”; 每周接受几天的“送饭上门服务”(地区公益部门开展的非盈利服务);每个月还有一个星期的“短期入所生活护理”。这样,老先生不仅可以在妻子被“托出去”的时候休憩身心,而且还能利用妻子“短期入所”的时间外出旅游一次,使生活变得更充实、心情更愉快,回来照顾妻子更尽心。
值得钦佩的是,日本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很多都是从专门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男青年。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热爱和尽职,而且整个日本社会也绝没有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投以轻蔑或歧视的目光。
下面再介绍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远距离护理”。
日本大阪有一个NALC公司,专门从事志愿者工作,而这个工作并不是绝对无偿的。职业女性M女士的父亲已有百岁高龄,独自居住在另一个城市。由于护理保险的规定,老人只能享用四天的“家庭护理员”服务,其余几天自费去“日托中心”,而 “日托中心” 星期天是要关门的,这时老人由谁照顾呢?M女士在成为NALC会员之后,定期利用空闲时间去少年活动中心教孩子们唱歌,教一个小时可以得一分。由于这个公司是全国范围的,所以她能用自己攒得的分数,请父亲所在城市的其他会员照顾老人,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远距离护理这一难题。而帮助照顾老人的会员也通过这一方式为自己攒到了分数,并能以连环的形式获得自己希望的服务。由于这种等价的交换既方便、灵活,涉及项目又广,而每年只需交纳一定的会费即可,因此这项工作发展很快,目前的会员已达一万多人。
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 篇4
跟许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正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问题, 在认识上和思想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老龄化的问题, 需要我们从政府到社区, 从单位到个人, 全社会行动起来, 各部门多方协作, 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应对。
2008年初,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联合十部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就成为一个艰巨的问题, 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老年人不仅是被照料的对象, 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深一步的研究, 以满足和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一、完善社区服务中的用人机制
1. 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养老服务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取代社区或职介所提供的家庭钟点工或保姆。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的要求, 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将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逐步纳入职业资格制度, 从而实现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规范化,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2. 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 设立养老服务的社工岗位, 吸收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并建立相关制度, 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努力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以社区为单位, 建立相关制度, 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为自己将来打下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 盛行老年人互相照料或积蓄货币购买服务的养老方式。美国2.7亿人口中6000万人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他们当中有1500万人从事社会性服务工作, 他们每星期要工作10~20小时。在日本推行老年人护理的“时间银行”, 就是把照料别人的时间储存起来, 等到将来自己需要护理的时候, 再从“时间银行”取出来获得他人服务等。在我国的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也已率先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形式。这种养老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1. 努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以老养老。
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成为了社会的巨大负担, 但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比如, 社区可以设立时间储蓄或劳务储蓄银行, 安排健康、低龄老人或老人的家人为别的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间或劳务, 将这些服务记录在个人的账号上, 进行劳务储蓄, 将来拿着这个劳动时间储蓄卡就可以获取他人对等的服务。另外, 对于目前希望得到服务的老年人, 可以依据不同情况, 提供收费、半收费或免费的服务, 老年人及家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就会更愿意参与这种提供养老服务的形式, 形成良性循环。
2. 社区成立老年人再就业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对本社区的老年人才登记和进行分类, 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可以组织老年教育工作者开办老年大学, 周边的老年人可以报名学习, 使老年人老有所学;可以组织老年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 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 减轻老年病人的医疗费负担;聘请离退休企业管理人才, 兴办福利型企业,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这些老年人兴办的机构也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相关服务, 从而为老年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当然, 他们的劳动也可以用时间银行的方式进行记录, 为将来的“被服务”做准备。
三、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
由社区牵头建立志愿者管理中心, 该中心与周边大专院校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并广泛吸收致力于老年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 定期为本社区老年人以及养老院提供帮助和服务。社区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为老年人献爱心, 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在老年照料产业中深入人心。
四、整合现有资源, 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
彻底打破以往社区和单位条块分割的局面, 全面统筹和高效地利用社区内的养老组织和设施。政府可以采取收购等形式, 统一收回社区单位原有的福利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 进行资源整合。在提供服务的对象上, 将服务扩大到全体老年群体, 而不应只面对部分高龄和行动困难的病人。在服务内容上, 可以按照轻重缓急, 先满足最为迫切需要的几项要求, 再扩大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展老年照料产业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既不能超出了社会需求和家庭的承受能力, 也不能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根据当地家庭养老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在社区设立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及能为大多家庭所能承受的多层次的服务项目, 形成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全覆盖的老年护理设施网络, 在每个社区都设立家居养老和护理中心, 为老人提供方便服务。
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为老服务设施
街道社区可通过再就业方式, 鼓励社会富裕劳动力兴办养老服务实体或进行社团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后, 这些组织或机构可以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街道办事处也可通过跨区域公开竞聘, 按照市场化管理的方式与家政服务公司或为养老服务实体签订服务协议, 认真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本着服务社会、服务老人、互助互利的原则,为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需要,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结合当前有关养老的规定,经过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养老服务事宜,自愿达成以下协议条款,供各方遵照履行: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设立专人负责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组织、协调并管理相关事宜。为乙方提供辖区内老人的服务需求并对乙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监督。
2、甲方积极配合乙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事求是的对服务单位进行工作评定,不得有无辜强加服务人员服务项目的行为。
3、甲方应每月一次电话或者派出工作人员走访、征求老人意见、及服务人员服务情况,核实老人及乙方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4、甲方如发现乙方服务有损害甲方权益的行为,或不胜任服务工作时,甲方有权解除协议。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受甲方委托,承接本辖区居家养老(助残)服
务工作,收费应不高于市场价格。服务人员要经过培训后上岗,需做到善待老人、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周到,在服务过程中要确保服务对象的人身、财产安全。
2、主动关心老人的需求,向老人提供合适的护理人员,保证护理人员身份清楚、手续完备、身体健康。
3、乙方有告知老人服务内容、收费等情况的义务。
4、乙方及时协调解决甲方和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三、解除协议
1、协议期未满,甲方要求解除协议,应提前7天通知乙方;乙方无故要求解除协议的,应由乙方负完全责任。协议执行期间,如发生纠纷,应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协议期满、协议内容变更、终止等,乙方应及时到甲方处理相关手续;愿意继续提供相应服务的,应在15天内与甲方签订新一轮协议。
四、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共同遵守国家得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任何一方出问题各自负责。乙方应在服务期限内,选派适合为甲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如果没有做到,乙方应为甲方及时调换护理人员。
五、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1、服务内容和期限:xxx
乙方提供服务:xxx
乙方的服务时间:xxx
协议期限:协议期为xx年。
20xx年月日至20xx年 月日止。服务地点:xxxx2、甲方辖区内老人持券到店消费,约定收费标准如下,乙方不得私自提高价格:
Xxxxxxxx
以上内容需甲、乙双方共同遵守,确保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开展。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
负责人:(签字)
地址:
电话:
年月日
乙方:(公章)
负责人:(签字)
地址:
电话:
浅谈城镇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 篇6
关键词:城镇;空巢;老人;养老
一、城镇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主、客观两方面促成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究其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口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而且“丁克”家庭越来越多。
二是经济发展导致“空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三是子女“远游”导致“空巢”。近些年来,年轻人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举家迁往大城市,这都是造成“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
二、城镇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空巢老人相对经济困难。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大多依靠孩子的赠予、社会补贴等生活。但由于数额较少,因而并不足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此外,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退休金偏低。由于这些老人收入比较单一,主要靠工资收入,子女资助微不足道。现今,社会竞争加剧导致一些老人的子女下岗失业或子女工作、收入不稳定或收入偏低,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在目前物价水平下,多数老人自身的就有一定的生活负担,再资助子女,無疑会带来更重的生活压力。
(二)患大病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空巢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小毛病他们自己是可以承担治疗费用的。一旦得了大病,除医疗机构核销一部分外,老人自己还得承担一部分费用,特别是得了慢性病,治疗费较高,对于月收入低的老人来说,经济上就会捉襟见肘。
(三)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但也有很多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尤其那些半自理或不能自理人员,他们在行走、上厕所、上下床及洗澡等方面有困难,需要时刻有人照料。当然,那些能够自理老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自理困难的空巢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而这些需求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年服务热线、送饭、和老年人日托服务等。但由于城镇缺少专业的服务队伍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
(四)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现在空巢老人大部分觉得自己生活比较充实,没有孤独感,这说明绝大多数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较好,但也有一小部分空巢老人明确表示会经常孤独,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社区内缺少活动场所、缺少活动内容、工作人员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使得社区无法吸引空巢老人。在当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部分退休老人已经成为被一些单位“遗忘的角落”,对于那些习惯于有事找单位的老人来说,还需要在心理上有个适应过程。
三、居家养老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途径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虽然机构养老是很好的养老方式,既可以了减轻子女压力,使其能安心工作,老人又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但由于没有足够多的养老机构,所以根本没办法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可见,单一模式养老是行不通的,应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也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和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对于低收入老人来说,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换取精心的照料。受世俗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方式,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俞贺楠.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篇7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其目的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职责。
据嘉兴市老年人口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嘉兴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1.26万人,占总人口的23.34%,老龄化程度浙江省最高。随着嘉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如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从2006年嘉兴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南杨社区建立,到2011年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嘉兴市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以居家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以信息为辅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研究嘉兴市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1 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嘉兴市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的基本状况,课题组深入市区内各类社区,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方式,以60岁以上参加居家养老的老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养老护理员为调查对象。在样本选取时,选择了30多个社区,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基数性、代表性和多元化。从发展历程来看,选择了嘉兴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南杨社区,2015年刚建成的云都社区、文星社区等。选取的样本社区特点来看,既有市中心新老社区,又有城郊区新老社区,还兼顾拆迁或刚建的社区。从区域分布来看,覆盖了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新区。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达到93.33%。并对30多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家养老护理员进行了访谈。
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从年龄分布上看,60-69岁占53%;70-79岁占34%,80岁以上占13%。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85%,而初中以下的占8%,高中以上的占7%。从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良好占57%,健康的占30%,身体状况较差的占13%,其中多数老人患高血压等常见疾病,需要医疗照顾。从居住情况来看,和配偶单独居住占受访总人数的46%,与配偶和子女共同居住占42%,丧偶但与子女共住的占9%,丧偶且独自居住的占3%。可见,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达到49%。从生活费来源来看,被调查老人的生活费主要来自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红利及租金,靠子女赡养占的比例较小。调查显示老人的生活费主要是自给自足,少量来自子女、社会救助等。
在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对30多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护理员进行了访谈。
1.2 调查数据分析
(一)养老意愿
在对老人养老方式意愿的调查中,发现选择传统的机构养老比例较低,只占9%,而高达91%的被调查对象愿意与子女住或者单独居住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说明老人们对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亦可以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的居家养老方式认同度高。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据调查,被调查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常生活服务内容较为丰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包括:棋牌类、乒乓球室及跑步机等简单健身器材、舞蹈室、阅览室、电视及录像、就餐等。被调查者中,75%的老人表示参与过棋牌类活动,参与过体育健身活动和唱歌跳舞等文艺娱乐活动的老人占45%,读书看报等活动的老人也已超过35%。(见图1)
但在饮食方面,访谈的社区中有6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备等原因未开设餐厅。多数社区是给少数几个需要提供餐饮服务的老人订餐,主要是在快餐店订餐。在提供餐饮的社区中,只有南杨社区配有专门的餐饮营养师外,一般社区均没有专职的针对老年人饮食及生理特点而配餐的营养师。(见图2)
(三)医疗保健及护理
所调查的社区均有针对老人的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在一些节日或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期间,一些从事医务工作者的志愿者也会在一些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免费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防治,或为老年人量血压。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没有配备较为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没有针对心脑血管患者的防预保健知识的培训,也缺乏针对老年人中风或偏瘫的康复设备及康复治疗。
(四)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
据社区实地调查及访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聊天室或心理咨询室,却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一般是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或养老护理员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只能是与老年人聊聊天,让他们发发牢骚而已。
(五)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
对于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中心提供的服务选项中,91%的老人希望能够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94%的老人希望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73%的老人希望有人能够陪伴聊天等。同时,对于家政服务、日间照料、提供餐饮的提供需求也超过了六成(如图3)。
2 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2.1 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内容简单,服务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生活服务内容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首先,在助餐服务方面,6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对需要餐饮的老人往往是在快餐店订餐,缺乏必要的保鲜、保温设备,未能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所需营养来配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餐饮需求。在提供餐饮的社区里,也没有专业的营养师来来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生理特点进行营养搭配。其次,在其他服务方面,90%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没有洗衣、沐浴等方面的服务,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送医送药服务以及没有代购物品、代付各类公共事业费用、提供家电维修等服务。可见,目前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内容相对简单,内容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调查发现,对于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棋牌大赛、字画大赛,深受老年人喜爱。说明老年人也希望个人价值能够得以实现,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社区,缺少老年人互帮互助等活动,并且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限。不能让老年人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价值,“老有所为”难以实现。
2.2 缺少对老年人医疗保健培训,康复护理设施和服务不到位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状况很不稳定,心脑血管病突发比例高,所以疾病预防与康复应该是居家养老服务所必须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但目前,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康复等服务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是缺乏老年病预防知识及措施的宣传培训和实践,不能结合老年人常见病进行预防知识讲座,更缺乏针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救助及自救的实践操作和演练,往往使得老年人突发病症时因急救不及时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8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能提供专业的老年人疾病预防及康复服务。虽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健身房,但健身设施比较简单,缺少为中风、边瘫的老年人服务的康复设施及服务。三是95%社区只有一个养老护理员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没有懂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人员。而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养老服务中心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老年人日常突发疾病的防治,及抢救治疗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使得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救治。四是健康体检时间间隔长。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对于老年人而言时间较长,而且检查的内容简单,不利于老年人的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2.3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缺乏对于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
尽管所调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般都设有谈心室或聊天室,但陪同聊天的主要是养老护理员或者是社区工作者,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相关的培训,不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仅仅是陪同聊聊天,解解闷而已,很难起到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子女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生活压力十分大,因此难免会忽略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所以家庭方面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及陪同也是缺失的。
2.4 养老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
据调查,嘉兴市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有1—3位养老护理员,主要是40岁左右的拆迁进城的农民、提前退休的女工、外地打工者,她们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从事普通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照料,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服务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养老护理员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月薪2000至3000元,大多数人的年收入不足3万元。薪资水平与其他行业同等学历、资历的同龄人相比,并无优势。而且养老护理工作又累又脏,很难吸引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年轻人参与。
此外,目前嘉兴市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护理人员,因此很难提供专业的服务,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对生活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
3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丰富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日常饮食方面,必须配备专业的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特点注意营养,合理配餐。健康的配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所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尊重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按老人的要求,营养配餐,每周有不同的食谱,根据老年人特点,让老年人吃的绿色、健康、科学。对于订餐或送餐上门应及时,必须有必要的保温、保鲜设备。
其次,组织多样化娱乐项目,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需求。要丰富娱乐项目,使娱乐项目多样化,例如:组织老年棋牌大赛、老年书法大赛、老年手工大赛、老年摄影大赛、老年志愿者活动等。丰富老年人生活,满足老年人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欢度晚年。
再次,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限于衣食温饱,在文娱、精神、心理、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2 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一是要提供老年疾病预防服务。要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预防方案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老年人掌握预防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基础性的防治,经常对老人进行卫生常识提示。同时,建立医疗志愿者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组织医疗志愿者到养老中心举行有关老年疾病的预防、自救和救助的知识讲座,并现场演示操作,让老年人学会紧急情况下自救或互助救助。二是提供医疗照顾服务。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代为配药。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如测量血压、体温等。三是提供康复辅助服务。协助中风、偏瘫的老年人正确使用康复、保健仪器器材,指导老年人正确执行医嘱,防止被动运动、辅助运动康复过程中的损伤。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医疗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可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两中心的联动机制。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医院的力量,将社区卫生服务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用一个系统解决养老的健康与医疗的需求。规模较大的护理型养老服务中心可以独立设置医务室。规模小的生活服务型的社区可与周边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大力引进非营利医疗机构,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慢性病以及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配备保健及护理服务。
3.3 加强心理疏导及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对于老年人的关心不仅仅限于身体健康及衣食住行,更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是生理疾病及心理疾病多发期,精神生活的低潮期。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心理上往往产生巨大的落差,心里空落落的,所以给予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完善精神支持服务。养老护理员要预先了解老年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坚持舒缓心情、排遣孤独原则,与老年人多谈心、交流、读报,并保持良性互动,科学合理进行心理疏导。其次,要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心理干预手段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对于社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现状,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及志愿者下社区,给予老年人精神关怀,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此外,要多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关爱他人的活动中,以此满足其社会参与的需求,支持老年人参与力所不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余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的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
3.4 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的数量,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奉献精神强的人才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引进专业护理人才,充实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一是让每个提供餐饮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最少配备一名能够在餐饮搭配、营养保健等营养师。二是配备专业的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的护理师,负责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及康复治疗。三是配备心理咨询师,保证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四是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充实嘉兴学院护理专业、以及心理咨询老师作为志愿者,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考试取得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护理员和技师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
摘要: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嘉兴市已基本上建立起以居家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还存在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内容简单,医疗、康复护理设施服务不到位,对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不够关注,养老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水平低等问题。要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必须充实日常生活服务内容,完善医疗保健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及精神慰藉,充实养老护理员的数量,提高其专业素质,以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养老需求。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庄彬斌,周述荣.长三角地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4,(04).
[2]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3]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7,(04).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篇8
居家养老服务, 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 由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和家庭等多个社会部门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 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随着时代变迁, 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依托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 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 依托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现今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然结果。
加快泰州市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将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 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为进一步了解泰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推动泰州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 我们对我市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居家养老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 我市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大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努力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并接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 使老人能够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一) 政府购买公益服务, 孤老有依。
从2013年11月起, 海陵区城北街道办事处每月支出都比往常多出一笔, 为的是给辖区内18位孤寡老人提供每人每天一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每小时补贴9.5元的标准, 这些钱直接送到为孤老服务的家政人员手中, 家政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据了解, 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为孤老请保姆, 这种做法将在海陵区全面推广。该项政策普遍受到了老年群体的欢迎。
(二) 居家养老中心建设, 老有去处。
我市绝大多数社区建设了老年人活动室, 可以提供棋牌、阅览等简单娱乐服务, 让老年人有了自己活动交流的场所。另外, 大多数社区还能为社区内的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照料的上门服务。
(三)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 病有所医。
为了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 作为社区居家养老内容的一部分, 不少居家养老中心都设置了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医院因其距离近, 就医便利, 可以省去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 以及价格实惠、服务人性化等优势而被人们称为“家门口的医院”。
(四) 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
近年来, 我市依托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师资力量, 对学员进行老年人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由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员进行统一考核, 并颁发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 已免费培训学员4, 500多人次, 初步建立起养老护理员培训机制, 效果喜人。
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 我市才刚刚起步, 面广量大, 情况复杂, 在很多方面还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 在实现“老有所养”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资金短缺, 受益老人群体面窄。
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为孤老请保姆, 因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服务对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 筛选条件严格, 以至于很多迫切需要该项服务的老人因不满足条件而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待遇, 即使是莲花社区这样居家养老服务走在全市前列的大规模社区都没有一位老人符合条件。所以, 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 资金问题无疑首当其冲。
(二) 服务单一, 难以满足服务之需。
我市很多居家养老中心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设施不完善。首先, 在服务设施方面, 老年活动室大都比较陈旧、狭小、阴暗, 空气不流通、浑浊;而老年人阅览室里的报纸、杂志、书刊无法经常更新, 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锦绣社区是一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社区,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
随着如今老年人文化层次的提高, 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如需要有人陪着聊聊天, 有人帮助读书读报来了解国内国际新闻热点。还有部分老年人由于长期独居, 或多或少存在思想波动乃至精神问题, 这就要求居家养老中心能够密切关注这些老年人的思想动态, 给予及时的情绪疏导和精神慰藉。目前, 对于这些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居家养老中心还无法提供, 在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仍处于空白状态。
(三) 路近心远, 医疗卫生服务站遭嫌弃。
居家养老中心的卫生服务站虽在家门口, 可不少老人还是愿意有病到大医院就医, 因为在他们眼里服务站设备较陈旧、药品数量较少、工作人员业务不精。如, 莲花社区本身就紧临泰州人民医院南院, 老年病患者更是直接到大医院就医。据调查, 社区每年都能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 项目涉及血压、血常规、心电图等, 但是很多老人或认为自己的身体还硬朗, 或对体检医疗器械及人员的不信任, 从而不愿参加这样的免费体检。
三、对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发展, 我们建议:
(一)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 逐步扩大服务对象
1、建立专项资金。
目前, 我市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政府, 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所需经费基本靠财政拨款维持。政府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根据社区老龄人口数量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专项资金, 不仅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 而且满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要求, 如:用于居家养老政策宣传, 让更多老人都能了解这一惠民政策;对于服务对象实际用餐数给予一定标准的伙食补助;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普及完善推广“电子保姆”的使用。切实从资金上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2、努力扩展服务对象范围。
经费的短缺, 迫使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空巢高龄老年人家庭, 而无力顾及数量占绝对多数, 身体尚好, 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因此, 政府今后在考虑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 应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二) 努力完善服务设施, 拓展服务项目
1、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中心设施建设。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 凡新建商品房小区, 必须按人均用地不小于0.1平方米的标准, 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同步交付使用。同时, 单独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单独供地, 并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等。也就是说, 如果开发商开发一个可以住5万人的住宅项目, 就应拿出1, 000平方米的土地同步建设养老设施。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极力避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设计落后、观念保守、实际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更不要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突击行动, 敷衍了事, 流于形式。
2、努力完善日常服务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 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 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更是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功能的发挥, 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充分调动本社区的资源, 不局限于单一、低级的服务项目, 而应开发量身定制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来丰富完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的提供。
3、进一步拓展精神层面的服务。
居家养老中心不能只着眼于普通的日常家居服务项目, 更应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老人需求, 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服务需求。首先, 从招募服务人员上说, 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服务者, 可以设置一些有职业提升空间的事业编制的岗位, 特招懂得心理学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不仅可以给一些知识分子老年人提供知识层面的服务, 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其次,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没有哪一家居家养老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难道老年人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吗?一旦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将会出现求助无门的状态。所以, 我们认为居家养老中心不能只着力于给予老年人普通的日常生活照料, 更应该对老年人进行人文关怀, 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精神慰藉。
(三)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医疗卫生作用
1、提高知晓率。
积极有效利用各种服务平台,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 以提高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作用的认识, 破除知晓率和认可度低的难题。如, 社区宣传站可定期宣传播报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的温馨提示;也可开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官方网站, 传达有关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的相关知识。
2、提升使用率。
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到大医院的就医理念, 增进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中心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消除顾虑和偏见, 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心理阴影, 乐于接受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中心服务。同时, 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 建立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的习作服务机制, 到社区医院提供服务, 切实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 方便老人就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和对策研究 篇9
一、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走访了四个社区,即城中区的潭东社区、柳南区的十一冶社区、鱼峰区的三门江社区以及柳北区的元宝社区,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从性别上看,被调查老人中男性82人,占45%;女性100人,占55%。第二,从年龄上看,60-70岁的老人占47%,70-80岁的老人占43%,80岁以上的老人占10%。第三,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有些有轻微的小毛病的老人占50%,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老人占45%,还有5%的老人患有疾病。
(二)养老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进入老年阶段后,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活用品供给”服务,越是高龄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越大。此外,“帮助购物”、“机电维修”也成为老人最大的生活需求。
2、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容易被不良情绪笼罩,故精神文化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精神状态。
3、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征询的服务需求中,老人对健康保健类需求问题比较热衷,对于是否需要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时,大部分老人均表示“非常需要”。
(三)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情况
1、对居家养老的了解度。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居家养老”,达到了解程度以上的仅占25%,而大部分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具体服务。部分人虽然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但很少问及。
2、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类型,大部分老人都享受到了生活照料类的“理发”,精神慰藉类的“看书报”,“看电影”,医疗保健类的“健康咨询”,“量血压”。对于社区资源充足性和适用性,老人认可度较高,81%的老人满意现状,47.5%的老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
3、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仅有14.75%的老人认为满意,28.75%的老人选择“一般”,高达55%的老人选择“不满意”。此外,50%的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在遭遇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时,社区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关知识下迅速应对。
二、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导致居家养老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有特别的需求,也对社区服务设施有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生活照料机构。目前柳州市居家养老场所建设和管理由老龄委负责,在各个社区成立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棋牌室、阅览室、日间照料室等,但目前服务设施配套仍未完善。
(二)服务资金不充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社区办公经费和老人本人自付的方式解决远远不够。由于社区的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加上老人的消费观念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偿服务基本不能开展。因此,资金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队伍不完整
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存在较大问题。第一,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除居家养老工作外,还承担社区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第二,志愿者年龄偏大。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是低龄老人、辖区单位青年人、退休党员等组成,工作中缺乏持续动力。第三,服务技能差。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三、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土地政策。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的需要,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该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则采用划拨方式;必须采取有偿方式的则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在审批过程中,尽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简化审批手续,保证土地尽快投入建设。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如免征企业营业税、降低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口设施的税费,低标准征收下岗职工和福利企业的税收等。
(二)资金保障层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必须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老人均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待遇。第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第二,老人的补贴实施货币补贴和服务券补贴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第三,政府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部分费用,其余费用提倡由社区、服务人员承担一部分。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单依靠政府的的投入难以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完善民间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解决途径。第一,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动捐助,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加强本地区与其他慈善团体或和个人的接触,筹集更多的慈善款项。其二,倡导社区通过提供低偿服务收取相关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并用在服务和设施的再建设。
(三)组织层面
1、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营利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如托老中心、老年婚姻所等;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在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下,在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大学等机构,为老人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再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2、充分整合资源。
社区是老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起到生活照料和就近保障作用,应整合社区资源,以推动和支撑居家养老的发展。第一,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上级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第二,建立老人信息库。对老人的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老人信息库,根据老人的需求咨询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社区良好环境。社区通过增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培养友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篇10
第一, 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 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 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 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 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 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 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 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 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 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1999年年末,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 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 2005年末,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 占总人口的11%, 截至2040年, 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2009年年末, 老龄人口达1.67亿, 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 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 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 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 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 还有一类老人, 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 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 融入陌生的环境, 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 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 但目前, 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 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调查显示, 急需帮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 需求范围日益扩大, 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随子女异地迁徙养老, 也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养老。2007年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达49.7%, 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11月7日指出, 城乡老人家庭中, 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 部分大中城市达70%。而发达国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70%-80%, 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相比, 中国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续增加的现实将是不可避免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政府投入了相当人力物力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 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 有学者指出社会机构养老应发挥重要职能。不容乐观的是, 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并不高。对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老龄人口, 他们有着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 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讲, 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 医疗需求, 社会需求, 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 中国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完备, 服务不周到, 致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活动少, 生活单调, 与同伴相处困难, 进而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 大部份养老机构娱乐设施不完善, 能提供的娱乐方式很有限;为数不少的养老机构房屋有限, 必须几个老人合住一间房, 而老人的个性、认知大多已经固化, 适应能力不强, 在再一次“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适应以及接受新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困难, 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 很难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此外, 对于那些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办法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之间的攀比使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其次, 在设施相对完善, 服务基本周到的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 很难享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天伦之乐。针对老人入驻养老机构的问题, 《东南快报》的调查结果显示, 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 而所占比例为70%的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表示, 只有家庭不和才会考虑进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别邀请的研究员伊密也发表过类似观点, 她曾经指出“家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养老机构都不能给予的, 很多老年人因为不能照顾自己同时又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 无奈之下才做出去养老机构的决定”, “但是离开家并不代表对家没有了牵挂, 他们的心仍旧留在了家里”。虽然设施相对完善, 服务基本周到, 但对家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挂念始终困扰着很多老人。
(二) 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 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范围日益扩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 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在种类、形式、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并且朝着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另外, 近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热情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的难题, 但这一问题仍然凸显。若能把两者有机对接, 将会实现养老与就业双赢的局面。“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 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 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仅仅培育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就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 这是作为日本养老研究者的鞠川阳子曾经指出的有关国外养老服务蕴含的对于就业的良好机遇, 对于中国而言, 他指出“中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庞大, 如果加上相应的培训、考核机构所需要的人才, 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会大有帮助”。此外, 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的数据, 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 2010年潜在的市场规模是1300亿元人民币, 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5000亿。这足以说明老年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且规模不容小觑, 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 2007年伊始, 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活动, 各地服务规范细则上不尽相同, 本文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定整理, 如表1所示。
第二, 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服务对象太少, 范围过于狭窄, 社会化程度低。从养老服务业起步至今, 居家养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某社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 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存在, 他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相去甚远, 而知道居家养老的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仅包含家政服务及陪聊天。
其次, 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单一, 资源整合性差, 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再次, 居家养老服务业人才奇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 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 待遇不高, 致使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 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严重。拿云南省来说, 目前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近80万名,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不到5万, 其中持有护理人员资格证的不到2万人次, 与需求相比, 所缺人才达70余万。在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 老龄人口约80万, 是总人口的14.4%, 而养老护理人员仅1万人左右。
注:第一类是指七十岁以上,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或是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边缘) 的“三无”孤老, 或者因为子女残疾、重病而无力承担赡养义务的老年人;第二类是指七十岁以上, 且月收入低于800元的独居或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第三类是除第一、第二类之外的, 有一定经济来源且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
五、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第一, 政策层面的建议。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 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战略计划中, 应该扮演设计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 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 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 从而达到较好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 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同时应当加大财政投入,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管理过程中, 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 人才培养层面的建议。先行试点的经验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 若能在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化元素, 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所有突破。
首先, 当前家居养老服务业服务员大多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所欠缺, 因而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 加之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了解, 在具体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与老人沟通, 导致与长者关系僵硬, 长此以往, 老年人容易对服务员产生不满情绪。针对此问题, 相关培训机构对服务员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如让服务员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并让他们知晓怎样与老年人沟通。也就是说, 培训的内容要源自于服务员在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其次, 培训的形式应简单, 生动形象, 便于服务员理解和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单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 让服务员很快理解并且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篇11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老年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苏州吴中区已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的必由之路。“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专业负责承接由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纳入服务的老年人共计约600余人。根据现行政策可知,中心服务对象为吴中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分为A类、B类、C类三个层面依次作为政府援助对象、政府补助对象及自费对象,现行政策提供的服务大多集中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类型随机抽样方式,运用结构性访问问卷对样本进行入户访问,共计发放411份问卷。笔者将老年人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见表1),并假设这些因素对老年人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本文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无需求作为因变量,对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占比为54.9%,无需求的占比45.1%,可见过半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一定需求。
(二)描述性分析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年龄大多在70岁到89岁之间,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占比为74.4%。56.1%的老年人和配偶同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为独居。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合计占比72%,因此收入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上。在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方面,认为“有需求”的占比54.9%,“没有需求”的占比45.1%。
(三)交互分析
由于样本数n≥40且所有理论频数T≥5,因此本文选择了Pearson卡方检验,通过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二维交互分析可知,退休前职业、主要照料者、身体状况的Sig.值分别为0.015、0.021和0.039,因而可判断这三个因素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相关性。
1.职业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由社会分层理论,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决定了其拥有的社会资本,从而也形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造成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上的差异性1,如表2所示。
从共性来看,家政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百分比相对较高,均多于20%;机关事业单位和从事个体户行业的老年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精神慰藉需求,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主体地位丧失,成为情感需求的角色2,因而会希望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从个性来看,农民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低,这是由于家务活与农活相比较为轻松,农民老年群体习惯亲力亲为;他们最大的需求体现在医疗健康服务上,因为农民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一旦生病,医疗费用的负担相当之重。
究其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退休的老年人普遍拥有较高的退休金,占有更多社会资源。此外,他们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对文化、思想层面的需求较高,但现有服务项目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相比之下,农民老年群体恰好相反,他们对医疗服务、安全服务需求更高。
2.照料者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不同照料者具有不同的支持力,也对应了吴中区老年人在具体服务项目上不同的需求(见表3)。
根据分析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知,在家政服务上,被配偶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在精神慰藉服务上,被子女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子女不可能时刻陪伴老人,再加上疾病、空巢等问题,都使老年人希望获得社会上的资源支持;在安全服务上,被保姆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保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深入分析可知,当老年人习惯了由配偶或子女照顾时,往往会加剧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加之其家庭养老观念较强,这就要求服务人员不仅要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需求,还要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此外,目前吴中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没有结合老年人的自身情况和照料者的特点,因此居家养老应力求服务项目多样化。
3.身体状况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在本次的调查中,有11%的吴中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状况各异的老年人对具体服务项目的需求百分比如表4所示。
从纵向看,吴中区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普遍较低;而家政服务是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共同需求,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年龄的衰老,做家务的能力也在逐渐减退。从横向看,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侧重于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仅占1.1%,这是由于: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行动能力较差,生存性需求都无法满足,因而更不会奢望处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根据布拉德肖(Bradshaw,1972)对测量需要的理论贡献,在调查中,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把“感受性需求”通过行动或表现来明示出来,成为“表达性需求”,说明他们非常迫切地渴望得到医疗健康服务,定期检查和上门看病很重要,因此相关政策应使服务更具针对性。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居家养老已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老年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得出:职业、照料者及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不论从吴中区“未富先老”的现实,还是就目前地方财政的可承受力来看,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保障政策只能是适度普惠,公共财政的目标定位应是基本养老,是社会的中低收入阶层。吉尔伯特提出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须进行需求定位3。实践证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老年人各方面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服务措施4。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增加对“三无”老人、残疾老人的服务次数和时间,保障对这些困难群体的养老量服务水平;针对部分自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农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上门看病、定期检查等医疗健康服务;针对独居老人或由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服务;同时加大力度培训上门服务人员,多招募一些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重点面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年群体或家里有保姆的老年群体。这样,政府才真正承担起“托底”的责任,尤其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享受到公平的照顾。
注释
1胡娟.上海市不同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22-28.
2Rose A M. A Current Theoretical Lssucin Social Georntology[J].The Gerontologist 1964(04):46-50.
3尼尔·杰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M].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2-145.
4王静.论上海探索构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的定位和作用[D].复旦大学,2005:12-14.
参考文献
[1]Parrott,L.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2.
[2]Millar,J.Warman,A.Family obligations in Europe.London:Family Policy Studies Center.1996.
[3]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4]韩裕民.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探索[M].北京:中國社会出版社,2009.
[5]孙晓芹.城市老年人养老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孙凌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2
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的意义
农村人口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 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浦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全县60岁以上人口67961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7%, 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农村47932人, 在城镇20029人, 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与家庭成员同住26112人, 单独或只与配偶居住20720人, 入住养老机构1100人。由于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 使老年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 另外现阶段可以享受机构养老的门槛还比较高。浦城县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因此,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的研究, 探索和健全适合浦城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 应成为全县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机制, 保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前浦城县养老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另外, 地处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城市明显滞后, 浦城县辖区内19个乡镇 (街道) 各兴办一所敬老院, 累计建筑面积12305㎡, 床位720张, 累计投资1300万元。县民政局有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各一所。新建的浦城县社会福利中心, 正在建设之中,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床位250张, 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预计2016年可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底, 全县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 共有床位1200张。立足浦城县实际, 实施社会化养老服务显得尤为迫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依托社区、村综合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编制并公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多样化上门服务。很多方面的服务还并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的老人的实际需求, 因此, 对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浦城县老年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
(一)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浦城县的养老机构缺乏科学高效的筹资机制, 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地方福利彩票的支持, 资金的数额远远不能满足浦城县当前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是, 近些年来浦城县农村事业的各项发展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使得浦城县政府已经难以承担高额的养老机构的资金需要。
(二) 农村养老的相关领导机构并不完善
农村家居养老服务的完善, 需要健全的领导机构, 但是当前, 浦城县农村养老机制缺乏健全的领导机构, 由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建立的三级居家养老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养老事业难以确定具体责任部门, 一些农村基层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规范指导。
三、提高浦城县农村家居养老水平的对策
(一) 加强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资金, 必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模式, 农村养老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养老金支持, 建议可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 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 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这样不会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 同时要积极引进生产效率更高的农产品生产设备,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保证农村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以便更多的将资金运用于农村养老服务领域。
(二)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领导机构
农村养老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 必须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 由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应有领导层、管理层、服务层三个层面组成。县、乡镇 (街道) 民政部门是第一层, 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 乡镇 (街道)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层, 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等管理工作, 社区、村综合服务站为第三层, 主要是建立服务队伍解决各类服务需求。保证整个养老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农村人口普遍选择的养老模式, 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出改良计划, 对浦城县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2]钟建华, 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4) .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0-22
居家养老物业服务07-01
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08-0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05-13
居家养老服务设备维护06-13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08-29
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10-07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1-10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