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模式

2024-10-10

居家养老模式(精选12篇)

居家养老模式 篇1

一、中国的养老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的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今日老龄化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止2012年年底, 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93亿, 占人口总数的14.3%,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相当严峻。据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将我国老龄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中国将年均新增596万老年人口,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 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7%。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年均增加620万, 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将稳定在3-4亿, 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而随之出现的养老问题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这条道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人都认为把老人送入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而作为老人往往也是不愿意到养老院去养老。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中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 传统的家庭养老负担越老越重, 再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孝文化的逐渐丧失等因素, 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 因此使我国的养老问题愈加严峻。随着众多学者的探究, 居家养老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的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已上门服务和社区中心服务为主要形式, 是一种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中国现行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缺口大、来源单一

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完全是政府直接推动的, 其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其次是社区服务收入中的部分收入, 社会和其他组织的捐款很少。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资金缺口日益增大, 因此也就使许多项目难以开展, 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开展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没有能力开展那些增强和改善老人生活质量的多样化的服务。

(二) 服务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服务需要

在当今这个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中, 想要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一个理想的活动场地在目前这种条件下是非常困难的。当前在大多社区中只是利用社区中的小广场、社区活动室等场所为老人提供服务,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供老人们使用。除此之外, 其他的服务设施也较为简陋。几张桌子、几张床位、几位服务人员就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至于其他老人所需的健身、娱乐、医疗康复等设施更是寥寥无几。试想这样的条件怎能吸引老人们的加入, 这也就大大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

(三) 服务人员能力差待遇低、专业人才缺乏

据调查, 现在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待业的中年妇女, 她们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岗位的认同感差等问题, 因此难以提供专业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服务人员的待遇差, 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的加入;第二, 各地政府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第三,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正确认识, 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该职业又脏又累且社会地位低、让人没面子, 因此不能吸引足够的专业人才的加入。

(四) 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严重不足

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实践性质的专业。这其中又分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分支。其中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年人。然而社会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却极为缺乏。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我本人就时常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 例如:在别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 但我回答是社会工作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 当我费劲的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会以一种怪异的表情结束谈话, 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之后, 再有人问我什么专业的, 三个字“心理学”简单、明了、无副作用。而社会给与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也不是很多, 待遇也不是很好, 因此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另谋出路, 很少有人能投入到社工行业。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试想如果我们内地也能像国外、香港那样, 对社工有一个高度的认可度, 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受人尊敬的职业, 那么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能迎来大批的专业人才的加入, 从而使居家养老进一步的发展。

(五) 传统观念对居家养老的影响

“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贯传统, 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使现代化的养老观念遭到许多老人的排斥。一方面, 由于受到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 许多老人没有形成自己花钱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精神文明的缺失, 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信任危机”, 造成老人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 这也为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带来了许多的困难。经过调查走访, 了解到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许多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更别说什么主动参与到其中了。传统观念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这也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六)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许多优惠的政策难以落实

养老是一项公益事业, 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很难长久的开展下去。政府虽然也颁布了一些关于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和文件, 但是缺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措施, 尤其是资金环节常常不能按时到位。还有就是与之相关的税务、工商、水电等部门, 在居家养老服务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 因此导致浪费时间、资金、精力等现象, 从而降低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 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同时, 由于政府在居家养老方面的行政化色彩较浓使得社会参与度不够, 对于社会团体培养、发展, 专职岗位人员配备方面政府缺乏关注, 对社会团体参与居家养老的各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七) 缺乏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

缺乏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制, 是导致目前国内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也难以激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积极性, 缺乏一种良性的竞争。目前不同的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区别, 评估机制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 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 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是城市居家养老模式规范化运作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八) 服务项目单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方面, 精神层次的追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老年人。但是, 由于服务人员的能力、服务设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只是局限在对老人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等方面, 而对于老人因失业、丧偶、空巢等因素带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却没有过多的干预, 这也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对老人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 加大宣传力度, 解放思想

思想问题是一个根源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模式, 改变人们对于从事这一行业的服务人员的认识。然而, 要想做到解放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政府方面。

通过大量的公益广告、宣传片、新闻报道、对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报道与奖励, 在城市、街道、社区的宣传栏进行宣传等手段, 使人们认识、了解居家让老模式, 改变传统的观念与认识, 对该行业的从业者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2. 社区方面。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老人进行宣讲或知识竞赛, 使老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解放思想,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可以定期的向老人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宣传, 将自己的服务理念, 服务项目以及运作机制等公开化、透明化, 在让人们了解的同时也能使老人放心参与、儿女放心托付, 从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4.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可以说是这一领域最具专业性的专业学科, 因此, 本人认为,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定期到社区、街道等地进行宣传, 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老人所遇到的问题, 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 可以宣传社会工作, 增加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了解, 还有对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认识。

(二) 明确政府责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 养老不仅是一项福利政策, 更是关系的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因此, 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 把居家养老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

2. 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出台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由于居家养老涉及工商、税务、水电等诸多部门, 为了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情况从而导致服务效率的下降, 政府要统筹规划、权责分明、规范管理, 齐心合力推动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集思广益, 制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并且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使人民能够感受到切实的利益。

3.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养老需求的评估机制, 要保证引进项目符合老人们的切实需求, 避免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浪费;其次是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 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 其结果作为居家养老中心的奖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后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改变以往的上级部门检查制度, 有第三方介入, 公平、公开、公正, 使评估更具说服力。

(三) 扩大资金来源

资金不足大大限制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步伐, 因此怎样筹措充足的资金是关系到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的环节。

1. 保证政府资金。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一笔最稳定的资金来源, 因此一定要保证这笔资金按时、如数的到账并且合理利用。

2. 吸引社会捐助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己支持。

通过宣传, 是社会各界了解居家养老, 也可以主动联系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取得资金上的支持。

3.“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老人们一生的经历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在平时工作时, 通过与老人聊天, 将老人们的一些事迹和生活经验记录下了, 也可以鼓励老人自己写一些类似的文章,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专门的整理, 通过期刊、杂志、报纸等形式进行出版, 以此获得一笔收益, 中后期还可以进行联网将更多的养老机构纳入其中, 所得收益按文章、材料的数量或质量与其他机构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样既可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 避免“有利可图大家上”的现象, 使得类似的老年期刊、杂志等过于泛滥影响质量, 也可以增加各个机构的收入。同时这些资料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举数的。

(四) 增强服务人员的能力, 提高待遇水平, 引进专业人才

1. 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老年保健、养生、护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但是, 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中年妇女, 因此对于创建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基地, 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对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

据调查目前从事该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工资水平1500元左右, 不过由于服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很累工资又低所以很难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 对于专业人才就更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因此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是促进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3. 引进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社会工作者是需要引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助人为宗旨且具有较强实践性与社会性的专业, 使得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行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 由于工资低, 发展前景不理想, 使得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投其他行业, 很少有人能够进入这一行业, 致使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提高其工资水平, 为社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很重要, 例如:提供一些到高校或专业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出外考察、学习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 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个性化

目前由于受到如资金不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 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还局限在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打扫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但是在步入老年后, 老人们因为退休、丧偶、空巢、疾病等一系列原因, 会产生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服务目前居家养老中心却做得很少, 就更别提关注老年人晚年的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身心方面的服务。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 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度过“老年危机”, 为老人的晚年发展设计一系列的计划方案, 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的舒适。

(六) 将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例如: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一类, 可找有专业能力的护工进行护理。还有丧偶的老人也可以分为一类, 将老人们进行这样的分类管理和服务能够更好的分配资源, 使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

(七) 以服务换服务+积分制

以服务换服务其实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比如社区中的一户人家有一位即将退休, 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 他的家人可以在闲暇之余到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帮助, 中心对其进行记录, 而家里的老人也可以参与进来。等到老人正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是可以用以前的服务进行兑换服务。当然对象并不局限这一种, 可以是已经参与到其中的老人的子女利用周末来进行服务, 也可以是那些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为自己以后服务进行积累。这样既可以使子女的孝心得以表达, 也可以省下一笔费用, 同时还可以缓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人员不足的情况。当然这些人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至于积分制是指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们在平时可以用积分换取一些服务, 当然这个积分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获取。例如:中心有老人的书法很好, 他就可以通过教授其他老人获取积分, 而其他老人想要学习书法, 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积分。其他老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取积分, 没有什么特长的老人可以通过在厨房帮忙、帮忙打扫卫生、帮助其他老人等方式获取积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感受到自己不是没有用的, 依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 使老人们摆脱那种退休以后就失去了价值的观念, 让人们依然体验那种类似于在社会中打拼的感觉, 但是不用现实的货币而用积分代替, 不那么世俗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

(八) 茶话会

所谓的茶话会就是以茶会友, 在一个放松的、优美的环境中老人们相互交流, 使老人们走出来, 不在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起初的设想是居家养老中心通过联系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慈善家等, 以他们的名义将本市的一些养老机构联合起来, 定一个主题, 选一些老人, 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优美的地方, 大家以茶会友相互交流, 使老人走出来, 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可以一期一期的传承下去, 如果做得比较好后期可以跨市、跨省、跨国, 为老人提供一个认识世界, 相互交流的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进步、经济不断的发展, 所要面对的养老压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养老模式还在初步的发展和探索阶段, 只有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整合、合理配置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 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应运而生的居家养老已成为学界、社会和百姓的关注热点, 并正在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 由于资金缺口大、且资金来源单一, 服务设施不完善, 专业人才短缺、没有完善的评估机制以及传统家庭养老的影响等问题, 已经阻碍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传统养老观念转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解决资金来源, 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待遇水平, 增强服务人员的能力;将服务对象分类管理, 做到服务项目多样化、个性化。通过充分动员社会一切可利用资源,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居家养老模式 篇2

中华女子学院

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课程代码 1040033009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 学 号 130303042 姓 名 吴顺丽、徐书琼、刘佳、方飞雲 院 系 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考试时间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摘要:小组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根据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成本篇论文报告。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本文主要是关于北京的居家养老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居家养老,访谈法,社会政策

一、居家养老服务背景简介

(一)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属于社会政策中的社会福利范畴,现有的养老模式,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为三种,分别是:社会养老,即政府或社会买单;家庭养老既是子女等亲属负责;和自我养老,靠老年人自己的投资,收益等。按照养老场所的不同分为机构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主要针对一些完全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或者鳏寡无人照看的老人,居家养老是主要场所在老年人家中,社区养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它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基础的依托和辅助。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入户服务与户外服务。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1]中国已经建立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重点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二)出台背景

1、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十年。预计2050年则会迎来高峰时期,预计老龄人口将高达650万,这意味着在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2、由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住房条件的逐年改善,北京市家庭规模却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化的趋势明显;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增幅较大,其中又以女性为多。

3、居家养老的优越性(满足老人在熟悉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的需求;收费低,覆盖面广;能代替家人的照顾)

4、民政部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中指出: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新修订并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指出: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

(三)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情况

下面是我们采访的机构人员对于现在北京朝阳区的居家养老的情况介绍。

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需求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上述回答非常清楚的介绍了现在朝阳区的老年人的需求大多数是选择居家养老。在农家女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之后,他们的设施如何我们也进行了追问。

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

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沐浴,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老年餐桌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关节等都会出现退化,因此自己无法独立的做饭,在居家养老中,就餐问题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对史家胡同的老年餐桌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餐厅不足十平米,基本伙食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用餐标准,有一些套餐可供选择,服务热情周到,根据老年人的建议也在逐渐补足饭菜和设施上的问题。

(二)老年餐桌出现的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供暖设施不足,冬天老年人怕冷,在餐厅吃饭饭菜易凉,且自身保暖系统已经下降;第二,基本需求过小,餐厅需要资金流入,但史家胡同一百多户人家,前来就餐的人只有五六个人,且并非每天来,于是餐厅对年轻人也开放,但由于地点过于偏僻,且饭菜并不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因此餐厅每天收入一般在一百以下,承办方只是一家饭店,以盈利为目的,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老年饭桌难以维持;第三,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在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中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老人不知道哪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且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三、解决建议

(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1、政府,市场与家庭共同为养老负责。毕竟只作为任何一方都是有其弊端的,政府如果全面承担如此庞大的养老开支,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形成依赖,支出过大。市场以利益为目的,过度追求在养老服务中的利益,会造成养老负担过大,养老机构高端化或者低端化。只有家庭成员负责赡养老年人,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现今年轻人多在外打拼,且多为独生子女,夫妻二人一个是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一个是赡养人太多,若是双方父母都建在,则需要两个青壮年养活四个老年人,给年轻人造成很大负担。

2、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作用共同发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其优缺点,以及不同的适用对象。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更适合,但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言,选择机构养老可能更为合适

3、对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年轻人,提供养老补贴,如果与父母一同居住,可以提供购房优惠政策,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成员给予鼓励。

(二)老人餐桌的建议

为了解决老人劵的使用问题,东城区人民政府在明年一月开始将老人券换成老年卡,以后每月将补助打进卡内,老人凭卡到装有POS机的服务商进行消费。我们跟随机构对朝阳街道的服务商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加入指定服务商,免费安装POS机。但是不少大多的发展商只是小店铺(杂货铺、理发店、面店),安装POS机没有必要。

因此可以考虑给老年人直接发放补贴,或者设置可找零形式。

参考文献

[1]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陈友华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二期《 居家养老服务_认识误区_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_丁建定

[3]《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_范玉波_刘莉

[4]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9第010版养老照料中心加速推进_补缺居家养老医疗软肋_黄斌

[5]《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_王静

附录一

問:。养老提供什么服务?

被:好的,那我把我知道的确认的信息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激进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我们在设计上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也请了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指导,[(贺童)一个机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来给我们指导,在建设阶段他们也会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设计。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浴,听不清。后边用“沐浴”代替,你自己听听。)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問:问题听不清。太吵了。。

被:我们这有志愿者联盟,把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志愿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完之后给老人进行一些服务。

問,问题听不清。好像有什么困难没之类的。。

被:因为我们这个刚开始,从去年年底到三月份都属于调研阶段。之后是建设阶段,比如说我们最近的三四个月都在进行装修改造,完善设备。现在属于建设阶段刚完成。下个月我们才会正式的进行一些服务。我们现在有一个电话服务,96156。大家有什么需求可以打电话来,我们会有一些上门的服务。很多服务还要等到十二月份才开始。問:餐厅如何宣传

被:我们的餐厅在10月10号建成的时候有一个开放日。包括10号楼,38号楼我们对外开放,让居民来参观。了解我们这个项目可以正式运作了。有服务可以进行登记了。所以是从十月十号开始的。相当于那一天我们对外像大家宣布我们这边有餐饮的服务了。所以都是刚刚开始的。問:政府对老人有没有补贴。

被:政府有一个老人助残卷,残疾人也发。老人可以用这种卷来我们这儿购买服务。我们的设置,硬件方面政府给了一定的补贴,所以要求我们对所有老人的收费都是低于市场价的。基本上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给老人进行服务。相当于政府买单,让老人受益。

問: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如何解决?。

被:关于志愿者的话,我们社区里本来就有一起退休的比较活跃的人,他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志愿者力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退休了,要发挥一些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愿意参加志愿者的队伍。而且我们计划用时间(两个字,听不明白)的方式,可能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我们会记录,将来他需要志愿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有新一批的志愿者给他进行服务。所以也会有一些奖励他们的办法。我们会想一些反馈的机制,鼓励志愿者能够参与志愿服务。因为我们是不会给他们费用的,但是他会有一些精神上的收获,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还可以结交一些朋友。同时物质上的话,等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给他提供帮助。或者说为他的家属提供帮助。問:你们会收学生志愿者吗?

被:我们很需要学生志愿者,包括你们师姐在这儿,无论是通过实习的方式还是以我们去学校招募的方式,我们都需要一些学生志愿者。因为学生志愿者有的是学法律的,有的是学心里的,有的是学社会工作的,有的是学老年这个专业的。我都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因为这种实践还是很重要的。問:现在有多少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被:因为我们这边是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只是跟女院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比较熟。再就是劳动关系学院,北理工我们也建立了一些联系。在7月份的时候有女院的学生跟我一起做过调研。問:调研的话是怎么样?

被:我们接下来要跟你们师姐一起做一些调研的工作。因为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除了鼓励我们这样的组织来承担一些这样的服务以外,其他还有很多的是通过服务商,政府会签约很多服务商,比如说送餐的,家政的,还有一些维修的等服务商。通过服务商的培训和培育,让服务商为老人服务。所以我们未来也要通过规范服务商的服务这种方式来提高老人的服务质量。所以特别适合我们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调研。写一些调研报告。比如学法律的可以跟老人做一些法律咨询,心里的可以陪老人聊聊天。問:调研周期是多久?

被:我们是想十一月到十二月之前做200份的调研。我们会跑几个街道,比如说朝阳,还有就是龙潭,最多再跑一个东直门。

問:你们一般什么时候组织调研?周末还是工作日?

被:工作日会多一点,要是周末的话可能只能占用一天,因为要流出一天进行休息。如果你们有愿意做我们可以像今天这样开一个短期的培训会,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分成几个小组。跟每个地区做完对接之后可以明确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居家养老这个话题是特别值得研究的,因为政府特别关注,而且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居家养老的模式。因为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是比较节省,不舍的花钱。所以调研出来他会有很多需求,但是你提供这些需求他不一定购买。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是以老人卷的方式进行,还有一些是政府购买服务,让一些民间组织给老人提供。那种方式更可行,更有持续性也很值得探讨。問:有没有建娱乐场地活动设施之类的?

被:我们十号楼和38号楼都有。比如说多功能厅,老人棋牌室,老人学习,交流的地方啊。

問:居民对这个服务的反应怎么样?

被:现在实际上都是在宣传阶段,正式提供服务的只有这一个餐厅。老人都觉得现在还可以,我们不断根据老人的需求再调一些口味,价格。問:餐厅每天就餐的老人数量。

被:现在来就餐的一半是老人,一半是周围上班的。因为餐厅要保持自负盈亏,不能只针对老人。因为老人的餐价还低于市场价。我们要保持餐厅的平衡,所以还有一些商务餐。

附录二

社会政策录音

1、爷爷:征求老年人的意见,老年人有什么要求要反映。特别是商讨的,不能说是空巢老人,但是儿女不在身边,岁数大了,有的80多岁有的70多的,腿脚不太方便,不愿意做饭,买点,还挺方便的这样的也就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对这个还挺满意。但说是全都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都称大家的心,就过过吧。面食,粥都得调整,因为刚开始,暖气和空调都还不具备,现在社区和经验部的进行交流,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干的。这一块的房子不让住,目前是无价提前使用,给我们尽量提供方便,我感觉还是不错的,给老年人办一件好事,大家都挺满意的,也谢谢他们。

奶奶:希望你们下去给我们宣传宣传,每次都是这些粥,B:从普遍老人的口味出发,然后再对一些老人特殊的需求然后再做逐步的调整。因为都是刚起步,大家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大家有意见了,我们今后才能做的越来越好。

C:都是刚起步,全都是在互相摸索,都在建设之中,如果自己坚持的能改就坚持,坚持不了大家就竞争,别的家做的号就别家开,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让老年人生活的好。爷爷:再一个就是他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都尽量自己带着餐具,打回去,回家吃。是在行动不方便的就在社区餐厅吃。没法出门的就打电话过来,餐厅的给送过去。

2、大妈:十佳社区这些年比较稳定,党委的社区工作跟以前相比越来越好,有年轻人参与,注入了新鲜血液,越来越有活力。今年的工作做得比去年好,青年人能够献爱心,这让我们心里感到很暖。

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都很好,服务员很热情,饭菜做的越来越好,咸淡越来越能把握,营养方面也做得很好,能做到营养搭配,营养餐桌做的很好,能使大家集中到一起,在方便老人的同时,能够使孤寂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让大家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愉快一些

3、奶奶:老年券现在越来越便宜,10块当8块用,就能买一些鸡蛋,牛奶,肉,而且用起来不方便,有的地方不给用。

附录三

老人饭桌周围居民知情度高

2014年11月25日,我们第一次参观来到史家胡同的老人饭桌。一开始机构的工作人员因为事务繁忙,无暇带我们到老人饭桌,只是告诉我们公交站名。我们原本以为可能会找不到老人饭桌,但是我们随便问了位老奶奶:“史家胡同在哪里?”老奶奶向我们指了史家胡同的位置后,问我们去哪里,我们表明我们去老人饭桌后,向我讲明了老人饭桌在史家胡同23号,在居委会那里。饭菜软烂适合老人家食用

我们参观那天,菜是鱼香肉丝、木须肉、南瓜、蛋花汤,还有米饭、小米粥、包子等主食。一位老爷爷表示老人家牙口不好,之前饭菜有些硬,向她们反映后有所改善,那天的饭菜软烂就给老人家食用。服务热情,设备周到

在刚刚进入老人饭桌的时候,我差点被门槛绊倒,但是每当有老人进食堂的时候,服务的阿姨都会热情的招待,扶他们进门。而且,因为食堂铺了瓷砖,怕平时洗刷或者下雨天地面湿滑,地面铺了防滑垫。此外,在门槛与内部食堂之间做了斜坡,防止老人家绊倒。

不足

食堂缺乏供暖设备,饭菜易凉

食堂只是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没有暖气,因为资金有限,空调也只是一个摆设,没有使用。同时,食堂的门因为营业不能关上,冷风呼呼的刮进来。虽然,饭菜有保温设备装着,保证不管老人家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端上热乎乎的可口饭菜。但是,老人家牙口不好,吃饭吃得慢,通常一位老人家都要吃二十分钟以上,往往老人家只吃到一半饭菜已经凉了。老人需求与实际消费存在反差

史家胡同一共一百多户人家,但是对老人饭桌存在需求的并不多,只有五六户老人家。但是这五六户老人家又不是每天都来,只不过是希望它存在那里,哪天没做饭,到那里吃。而又因为老人饭桌在胡同里边,不是沿街店面,年轻人对其的消费也不高。

据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老人饭桌一般的营业额在一百以下,有时只卖出两三份。老人饭桌的运作是承包给饭店,他们每天做好饭菜运到老人饭桌,并且派一名服务阿姨到老人饭桌提供服务。对于承办方他们只是一家饭店,他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每天低迷的营业额,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恐怕老人饭桌也难以维持。

老人券

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我们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作为老人,他们不知道那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后来我看到一本朝阳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手册,发现里边的服务商总量还行,但是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作为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篇3

摘 要: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善用社会资源的养老模式,它满足了老年人适度社会化的需求,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居家养老实践经验,为确定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据统计,截至2010 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计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也愈发严重,到2050年60岁和80岁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将分别达到31.1% 和7.3%。老年人口贫困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 亿,老年总体贫困发生率为10.7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世界老龄化的总趋势中,中国的老龄化更是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妥善解决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结合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居家养老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其发展应该坚持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

1 居家养老的基本特征

学界普遍认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三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而要清楚地认识“居家养老”的基本特征,就不免会把这三种养老方式进行比较。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在服务主体、资源、精神慰藉、成本、安全性、满意度、便利性、舒适度、养老意愿、经济型等九个纬度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提供物质、精神、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从具体操作来看,居家养老在服务场所、运行机制、资金来源、专业化程度、信息获取程度和社会认同等方面都与传统两种两老模式存在差异。总之,居家养老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是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居家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生活照顾,精神支持等多方面需求;二是资源的多元性,就是居家养老的资源不仅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政府、社会,是对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三是体系的多层次性,就是居家养老所提供的照顾服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况,养老条件和养老需求分配养老资源;四是体系的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强调居家养老中的“家”的开放性,它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既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又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2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较多问题,甚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一些共性。以下针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2.1促进社区养老福利设施的体系化、多样化、现代化

在国际上,养老服务已经呈现出体系化、多样化、现代化等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之一,硬件设施的完备必然会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社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尤其是針对存在康复可能的老年人以及有锻炼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设施和器材,帮助他们恢复和增进体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此外,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设施或者通过社区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还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公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2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老年人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就不强,效率就很难提高。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性等特点,从老年人自身需求的角度提供相关的服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并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

2.3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尤其需要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队伍。专业化队伍的打造需要时间、政策和创新。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实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培养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了契机。另外,专业养老平台机制的介入也能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昆明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扩展队伍数量,更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诸如“道德银行”、“时间储蓄”(Time Bank)和“老年生活互助”,都是可资借鉴的管理方式,它们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量化评估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和绩效,并以此激励和吸纳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这种通过社会信誉来保障的志愿服务机制比单纯依靠个人道德来维系的机制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许义平,何晓玲.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2.

[2]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3]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4]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4

1 居家养老模式的论述

于景元、袁建华、何林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认为,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和老年人口居住的家庭类型构成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以家养占主导地位,自养也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大多数人承担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但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只接受孩子们的经济支援,而选择了或不得不采取了经济上依靠儿子、生活居住独立的养老模式[1]。

陈赛权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中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以下4种代表性的模式: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家庭成员关心和照料老年人。②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生产功能外移、养老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依靠子女赡养老人转向了社会保险养老。③以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④居家养老模式,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大力支持的前提保证下的养老模式。它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能长期在家里居住[2]。

郭文娟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学者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已经达成共识。只是学者探讨的角度不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可以说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模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居家养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童星、唐晓英、周溥嘏、俞贺楠等坚持社区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张乃仁提出农村居家养老的双向耦合机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侯立平对美国养老模式研究后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罗淳提出社区要介入解决少子老龄化态势下的居家养老问题。张奇林、林青指出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

郭玲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分析了我国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利弊,认为家庭养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子女数量锐减,导致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负担增重,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土地数量减少和农业产出不稳定等因素,经济收入受到相应的影响,加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保障,都导致了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淘汰,而机构养老又由于农村传统观念和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农村养老的最好出路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4]。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两类基本养老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家庭、社区和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即所谓的“请出来,走进去”相结合的服务形式。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这种新模式使养老回归到社区,回归到家庭,使老龄人口找到一种归属感,从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晚年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2 国内外居家养老的实践评价

2.1 国外居家养老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2.1.1 美国模式

美国于1981年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并将此项目推行到各州。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提供的服务有病历管理、家庭健康辅助、个人照顾、杂务家政服务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社区保健室。

美国有85%的老人会在家中养老。足不出户,社区保健中心可以为这类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护理和医疗辅助服务。这是有偿服务,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由个人付款或在各种医疗保险中扣除。

(2)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向老年人提供午餐,并组织老人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闲暇的生活。

(3)提供免费教育。

各社区大学义务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修,但这种教育没有学分,不颁发毕业证,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提升的需求。

(4)志愿服务。

在美国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并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发挥余热。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制订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

2.1.2日本模式

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70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方向。比如,政府出资培训了10万名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5]。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老人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6]。

日本老年卫生政策表明,养老侧重于公民自立,重视发挥家庭福利的功能,在完善家庭护理制度的同时,推进家庭保健、医疗和福利的综合发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有3种方式,即同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7]。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一般以家庭或亲属的护理为主,以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补充,其中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社区的志愿者。老年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①家政服务,并根据老人的要求,提供日或夜间服务。②老人保健医疗服务,提供日常的护理,并在老人病发时联系医生进行治疗。③专业人士对老人的康复进行指导。④日间托管服务,针对部分行动不便、长期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康复指导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⑤组织老人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2.1.3 新加坡模式

在社区养老方面,新加坡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相结合。在制定政策上,新加坡政府强调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处理养老问题,为此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老人照料项目,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施这个工程。政府要求个人承担起自己的养老规划,要求社区完善在老人照料方面的服务,帮助家庭给老人提供协助和支持,而政府则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方面的综合运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机构的运作资金补贴的提供,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且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拥有一支义工队伍,许多义工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2.1.4 国外居家养老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最初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其对象大都为社会弱势群体,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国外发展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绝大部分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能调动社会各方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目前,福利服务已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特征。国外社会福利法规体系较为规范。外国政府在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从宏观上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2 国内居家养老发展情况

2.2.1 香港的居家养老措施

香港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8年全港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1%,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同时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所长,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香港的居家养老服务大致分为3类:①老人急需的服务。②个别需求的服务,且需求程度相当大。③为老人的特别需要而设立的服务[8]。

2.2.2 台湾的居家养老措施

台北社会局开办的“居家照顾”服务按服务对象,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老人院服务,针对那些单身年迈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残障需要协助照顾的老人所开展的服务。②居家看护服务,针对居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③居家护理服务,针对那些出院后仍然需要继续照顾的生病老人,或家中长期患病的老人、家庭中患重病的老人。

2.2.3 宁波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2005年3月,宁波市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中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海曙区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老年人遇到情况后只需要拨通81890,信息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有关这个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子女情况等资料,以便接线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反应。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键通”电话机,免费安装到独居、高龄的老人家里,一键直达81890信息中心。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请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9]。

3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目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还是在城市社区之中发展,利用城市社区能够方便集中和利用资源的优势,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及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提供服务。农村社区在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相对于城市社区有其先天不足的局面。首先,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面临的困难。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村组集体自筹资金规模小、社会捐赠少成了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其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大多集中在乡镇,偏远农村社区老人有养老需求却不能够享受到这些设施的便利,而农村社区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孝道的传承是我国居家养老传统文化基础

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居家养老的特征与模式。由于传统不同,居家养老在东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强调国家、社会和社区,日本和新加坡则更突出家庭的作用。而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受到“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不愿意离开故乡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因此,我国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农村老年群体在社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我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时,应特别重视和突出家庭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文化、舆论、法律等各种手段,倡导中华民族孝道文化,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幸福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2 农村居家养老应建立在发挥家庭核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居家养老体现了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时,居家养老社会化应立足农村社区,应发挥家庭成员的核心作用。社会化居家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并没有减轻家庭的养老责任。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起赡养老人这一明确法律义务。从情感层面来讲,很多老人最大的担心是亲情关系的疏远和天伦之乐的远离,而这种亲情是构成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从现实的层面讲,政府对农村养老投入的有限性和社会力量参与存在欠缺,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农村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只有发挥了家庭的核心作用,这个体系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3 农村老年人纯粹养老时间短

中国农村老年人在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前会一直参加劳动。相关数据显示,50~60岁的老人有95.6%的人会参与劳动。大约2/3的60~70岁老人也会参与劳动。即使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老人,仍会做一些辅助性农活和家务。这说明农村的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其仍然具备简单的或者基本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纯粹由他人照料的养老时间短,这样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人力。

3.4 农村社区养老成本低

农村社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存在。许多老人会自己种上瓜菜、养猪等农副业生产,相对于城市社区只能购买商品,农村社区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粮食蔬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衣食住行成本都相对较低。老年人不仅可以继续劳动,拥有的土地也能获得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和负担也较低。

4 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资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当前应推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捐赠,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4.2 重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低、人数少。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将村里的空闲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带动起来,由于农村妇女在农村社区的优势很明显,对于本社区的老年人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因此通过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可以把农村的空闲妇女劳动力组织成一支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队伍。

4.3 根据本社区需求,制定服务标准

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社区的共同点和特殊点。因此,要根据本社区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这有助于满足本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也有利于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项目。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居家养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景元,袁建华,何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1).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3]郭文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1).

[4]郭玲.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

[5]王欢.社会老龄化——世界各国的难题[J].观察与思考,2005(18).

[6]刘则扬.护理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5.

[7]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3).

[8]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2007(2).

[9]朱志莹.海曙“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成全国示范[N].宁波晚报,2005-11-04.

[10]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8).

居家养老模式 篇5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发展老龄事业,立足中国国情,推动和普及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顺应民意、惠及亿万老年人的伟大创举。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其定义包含几层意思:就其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看,既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会的帮助,尤其强调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就其享受服务的客体看,主要是在家里居住的众多老年人,而这部分老年人目前几乎囊括了老年群体的全部(确切地说是99%左右)。就其提供的服务内容看,门类众多、丰富多彩,既有养和医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服务,也有文化娱乐、情感慰藉、心理疏导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就其提供的服务形式看,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请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要的多种服务,也有派专业为老服务人员走进家庭为行动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的多种包护服务。因此,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等特点。“居家养老”服务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虽一字之差,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解释,它把社会化的为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正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工程。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是我国目前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依据中国国情,尊重民族传统,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2000年开始,各地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2008年上半年十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颁布和年初杭州居家养老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后,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杭州、宁波、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广州、哈尔滨等地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各地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创造和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我这里结合调研掌握的材料,对几种最主要的基本模式做一个简要地归纳、比较和分析,以便使各地在今后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学其所长,避其所短。政府主办,层级联动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城市开展得居家养老服务中被较为普遍地采用。它主要是采取各级政府和街居社区运用行政强制力进行推动的办法,运用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和各级行政组织的自筹资金,相应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几个不同层面分级建立起规模有别、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有别、服务对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站点,并建立区、街、居三级管理机构,为本辖区内的

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养老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管,政府承办,行政推动,行政运作。一般说来,从区到街道、再到社区居委会,每一级都有专门人员主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服务人员大多采取在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事业编制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街居站点基本上是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少量聘用人员及辖区志愿者来担负。即使行政工作人员不进行直接服务,也是由行政机构直接聘用人员、直接管理来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并且服务基本上是无偿和低偿为主。比如在我们调查了解的成都、哈尔滨、银川、武汉等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情况看,许多区、街道和居委会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如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划拨56亩土地,吸纳民间资金200多万元建立了金牛区敬老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起了街居老年活动中心(站)138处,计19680平方米,并以区敬老服务中心为平台,在区、街、居三级建立起了居家养老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运营、监督和考评。再比如银川市的金凤区在社区居委会试点建立了39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上也是采取政府和社区出资,民政部门主管,社区承办运作的方式提供服务的。

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一是这种模式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相适应,那里民间力量的经济实力不足,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目前要推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上是要靠行政推动的;二是基于传统作法,由各级行政推动和主办主管,可以从上到下一贯到底,畅通无阻,目前这种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推动力在中西部大多数地区还是非常巨大的、快捷的、卓有成效的;三是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能够从上到下得到各级党政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四是容易最快地得到广大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从而较多地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致命的弊端和缺欠:一是从办到管全是政府包揽和运作,这种上的弊端产生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等级森严、人浮于事的弊病必然是根深蒂固的;二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以政代事代企,不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三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合拍,不利于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来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单纯依靠政府有限的资源做主体投入,也会极大地限制和阻滞居家养老服务更快的普及与发展;四是服务项目单调、内容欠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且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体现社区特点和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也会大打折扣。政府主导,中介组织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多有运用。它主要是采取两种方式运作:一是采取公办(建)民营的方式,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给民间组织使用和管理,用来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政府加大资助力度,资助民间组织建设并管理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这两种方式政府都不直接承担服务功能,而是承担规划、投资、制定项目建设和服务运营的法规标准、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等职责。我们调查了解的南京、杭州、宁波、青岛等地的一些区、街,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的。如南京鼓楼区培育发展的“心贴心”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宣武区培育发展的“万家帮”服务公司,就采取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方式接受政府的资助和委托,承担起了区内大多数街居的居家养老服务职能,政府则超脱于事物之外,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标准,财政资助,检查监督和评估等方面行使宏观管理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在中西部的一些城市社区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

了这种方式,比如成都市培育的“晚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成华区培育发展的“彩霞”助老服务社,哈尔滨市培育的“顶顶家政”、邦尼公司为老服务中心等,都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模式的优点很多,一是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了以往以政代事、代企的现象与弊端,切实做到了政事、政企分离,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能够更好地发挥和体现;二是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节约了财政资源,使政府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三是培育和发展了非营利性的民间服务组织和服务机构,让它们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品质和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四是引入市场机制,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物流配送,可以大大降低服务的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效益。五是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社区老年人各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并提供适合对路的服务产品,做到供求的最紧密衔接。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目前在很多地方,民间组织发展的较差,难以担当其政府委托的居家养老服务职能;二是中介组织开始运作时,不容易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不像群众对政府开始就有信任感。这些中介组织要靠自己的努力、甚至是艰苦努力去打开局面,往往有些时候有些地方中介组织的运作还没有上路就夭折了;三是政府职责要明确,行政管理和监督要跟上、要适度。否则容易使政府或是撒手不管,推脱责任,放任自流,使中介组织在没有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产生追逐利润的倾向,或是政府行政干预太多,指手划脚,扼杀了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资助,机构主办,连锁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些养老机构发展的比较好、专业化服务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已有运用。它主要是一些地方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很多相通、相似的特点,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承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并在建成后管理和运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专业化连锁运营的模式。比如前些年在牡丹江市,就借助民政部实施“星光计划”的资助资金,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社区自筹资金,委托牡丹江市社会福利院在西安区的海浪小区、东安区的林机小区、阳明区的鸿峰小区和东大小区建立了四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不仅设置了60张短期或临时性的住养床位,而且开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上门包护等多项服务内容,借助院舍服务长期训练养成的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一套做法,使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很快得到了提升。天津市有些社区和北京市西城区的月坛街道,依托天津鹤童养老院这所专业化的养老机构设立了连锁经营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站点,把专业为老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分析这种模式的长处:一是政府从具体的服务事物中解脱出来,委托专业养老机构承办和运作,符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专业养老机构连锁管理和运营,不仅能够迅速提高社区为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使居家老年人得到满意周到的服务,而且为机构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三是节约管理、运营成本,特别是节约人力成本,有利于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四是为其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站点树立了示范和样板,带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

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些是和委托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相类似,比如政府委托后容易推托责任,撒手不管,专业机构处于缺少政府资助难以支撑、难以为继的状态;有些是单独出现的问题,比如专业化服务要求的设备设施不足、机构派出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站点工作的人员面对工作环境、待遇的改变容易产生思想波动,机构与社区的管理者之间也容易出现一些摩擦或矛盾。政府购买服务,公司承办,市场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在那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市场观念比较成熟的地方有较多地采用。它主要是政府不再去办或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而是采取一般性的市场运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政府全部出资或部分资助,为那些三无对象、五保老人、军烈属老人、特困老人和支付能力不足的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到市场上去购买他们所必须的基本服务,而一些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或公司则根据市场需求去出资举办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雇用和培训为老服务人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比如在浙江温州、杭州等地的一些社区,就生长出了许多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司。北京西城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也生长出了一个“红黄蓝”家政服务公司,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还有哈尔滨市的普瑞家庭服务公司、康乐老年养老公司,南岗区的金桥劳务、社康服务公司等,都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动下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生力军。

这种模式的优点很明显:一是政府不再操心和出资建设施,而是由企业自发地按照市场法则去决定和建立。这对政府来说是个解脱;二是改变了政府的投入和资助方式,政府只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区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服务补贴就可以了。由此可加快催生老年服务市场的发育和成熟;三是市场调节内在追逐利润的动因和外在竞争的压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大为提高,诚信和品牌成为服务企业的立身之本,由此能够使居家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种模式的缺欠也是明显的,一是由于服务设施的基本建设没有政府的任何投入和资助,完全靠企业自己的资源进行建设,所以相对而言,政府对服务企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就要差一些;二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服务对象的资助并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比较突出,像其他方式那样依靠政策优惠和行政干预来弥补很难行得通;三是企业行为就是要追逐利润,因此有些低偿服务、不赚钱的服务往往被舍弃或忽视,而那些有偿的和高收费的服务又往往不被中低收入的老年人所接受,这样就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初衷有些背离。

当然在很多地方,上述几种服务模式有时是并存的,有时是交互的,有时又是融合渗透的。很难说哪里就是单一类型的服务模式。此外,也还有其他一些服务模式,象股份制的服务运作模式、老年人互助合作的服务模式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分析可见,居家养老的几种主要服务模式是各有利弊、也各自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服务内容的。各地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还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和组织实施才好。

在我国广大城乡社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研究新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居家养老模式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而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此问题更为严重和迫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并以每年平均3.12%的速度递增。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机构养老发育不足及其养老服务供给的不适应性,使得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当前的养老机构更是难以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探索,并借鉴已有养老模式的经验,对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进行合理构想。

一、什么是居家养老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养老模式的“第三种选择”,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因此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该从国情出发,独具特色:将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符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国情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二、对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形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大城市,这样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就难以为继。同时受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的家庭结构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子女个数减少。个别子女所面临的巨大的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外出谋生,破坏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二)政府对养老的大力支持

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充实了家庭经济,提高了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给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从而使他们愿意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资金。

(三)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这给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西方的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而言,我国的居家养老避免了因居住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所带来的高额费用,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安度晚年。这样既符合传统孝道,又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居家养老的社会意义

(一) 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总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对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四、对我国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我们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然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居家养老为辅助,以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健康愉快地安享晚年。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在全社会营造出家庭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为居家养老提供精神土壤。

(二)把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目前,要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就要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农村社区服务资源。我们可以以农村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从而把农村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养老,促进农村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

(三)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

努力建设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和志愿者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同时还可以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四)逐步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化、产业化。

为了使农村居家养老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需求,实现服务的多样化、人性化,我们可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化、产业化。

五、结论

构建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行动,用创新性思维,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2]谷永跃,唐晓英.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大庆社会科学,2010,(6).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浅析 篇7

居家养老, 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或社区环境中, 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生活照顾、医疗照顾、心理支持、人文关怀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一系列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基于社区照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老年人照顾需求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照顾内容的扩展而不断完善的。

二、养老照顾模式

(一) 家庭照顾模式

家庭照顾, 是指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患病情况下的护理、精神的慰藉等主要来自其他家庭成员。这种照顾模式在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发挥家庭保障对社会稳定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机构照顾模式

机构照顾, 是指在一定的专门社会服务机构里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生活服务的照顾。这种模式按照收住对象和所提供的服务划分为安老院、疗养院、日间照顾中心等形式。机构照顾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成员照顾、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社区照顾模式

社区照顾, 是一种介于家庭照顾与机构照顾之间, 指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家中或距离社区很近的机构中接受养老照顾服务。首先, 它有效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的缺陷, 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 它通过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和理念、组织形式在社会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后, 它能帮助老年人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这些都有利于老年群体重新认识自我, 保持生命的活力, 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三种养老照顾模式, 还需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规范, 加快形成一种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 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的包括家庭、政府、亲友、社区志愿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居家养老社会化照顾服务体系。

三、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问题现状

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居家养老相关立法有待完善

政府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指导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大多依然依靠地方行政法令, 缺乏法制性、规范性;且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有时候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的情况, 造成居家养老运行过程中各责任部门缺乏协调, 遇到过错互相推诿, 从而影响了政策措施运行的效果。

(二) 社会化力量参与不足,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专业社工人员缺乏

居家养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会化参与。当前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 缺少NGO组织和义工的参与;资金渠道主要靠政府支持, 缺乏相关社会资本的注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才缺乏, 难以满足目前社区养老对专业社工的需求, 社工队伍仍需扩大。

(三) 地区发展不平衡, 社工服务内容单一

居家照顾在我国运行过程中由于城乡、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 因此居家照顾层次相差悬殊。最终造成老年人福利水平差距扩大, 加剧不公平的现状。此外, 虽然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在不断扩展, 但是在大多数农村地区, 养老服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生活援助, 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一) 立法先行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制度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的相关法律必须加快制定完善, 只有通过法制化, 才能进一步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权利、义务, 从而保证居家养老模式的规范、有序运行。

(二) 完善责任和监督评估机制

任何制度措施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我国须加快完善居家养老的管理和监督, 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来及时发现并调整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政策措施运行的经济性、有效性、高效性原则, 保证养老服务运行的质量。

(三) 坚持责任分担原则, 追求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不断加剧, 促使我们必须考虑重视市场化工具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鼓励民间组织、志愿者协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业, 提供相关优惠支持政策, 拓展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四) 按需分配原则

根据不同层次主体的具体需求, 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社区护理照顾和服务模式, 提高护理照顾服务的对象针对性, 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日益扩大, 我国养老保障和照顾需求日益增加。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居家养老已成为许多国家养老模式的首选。本文首先引入居家养老概念, 然后讨论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三种模式, 为探讨完善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体系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伯霞, 秦留志, 张红.论现代服务业与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融合[J].开发研究, 2010.[1]刘伯霞, 秦留志, 张红.论现代服务业与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融合[J].开发研究, 2010.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居家养老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篇8

关键词:居家养老,成本效益,资源整合,制度建设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是对我国现阶段情况的真实反映。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 它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 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1]。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4-2-1”模式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这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负担, 人们不得不日夜奔波, 无暇顾及老小;与此对应的是, 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意识不断强化, 使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

2. 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

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后, 老年人会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越来越成为老年人的关注的焦点。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家庭养老虽然可以承担, 但是又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

3. 政府财政和企业财务压力增加。

老龄化社会的临近, 养老支出增大, 政府财政支出也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对经济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 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日渐紧缺的养老机构, 使财政负担更重。对企业而言, 养老资金的缴纳也是一笔愈加庞大的开支, 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4. 我国社区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高, 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行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截至2010年底, 全国有8.7万个城市社区、59.5万个建制村 (社区) , 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1.3万个, 社区服务站4.4万个, 专项社区服务设施9.6万个[3], 我国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独有优势

居家养老模式充分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特点, 在降低成本、提供就业、防范风险、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

1. 家庭和社会的成本的降低[4]。

居家养老模式结合了其他两种养老模式的特点, 是对现有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家庭而言, 避免了额外赋闲在家照顾老人或是减免了聘请专业人员的费用, 从而减轻了家庭负担, 节约了家庭的开支。对国家社会而言, 可以相对减少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费用和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 从而大大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2. 风险的降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成本的提高, 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子女选择外出工作, 形成了家庭“空巢”现象, 如果老年人突发疾病, 将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估计,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 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5]。家庭养老模式下, 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机构养老中也在存在着诸多虐老现象, 服务没有完全到位, 有的甚至出现火灾、老年人意外死亡等突发事件。

居家养老模式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中国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观念, 由于社区近邻的多方帮助, 他们之间能够互相照应,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可以帮助老年人摆脱险境。二是符合了老年人的文化心理, 减少了老年孤独感, 使老年人的精神有所寄托, 体现了老年人独立自主的意愿。在社区生活中, 老年人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愉悦身心, 对老年的身心健康有不小的作用。研究显示, 机构养老老人具有总体健康状况差、死亡风险相对大的特点;而家庭或社会支持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 而且可以提高健康率, 家庭或社会支持在机构养老老人群体更具重要性[6]。

3. 社会效益显著。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有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 也会要求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养老保险、特殊的医疗保障措施、专业的护理人员等等。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老年人的需求市场逐渐扩大, 对社会的再分工有了更高的要求。

(2) 有助于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随着老年人市场的分工专业化, 以及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市场, 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极度供需不平衡, 对专业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以养老护理员为例, 全国潜在需求在1 000万人左右, 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7], 存在着巨大就业岗位需求。只要对现有失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 就可以缓解我国目前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

(3) 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有重孝的文化传统, 养老事业本身就具有公益性。随着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 逐步实现活动的制度化, 可以加强我们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带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

(4) 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居家养老模式整合了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等方面养老资源的投入。个人、家庭和政府主要提供物质养老资源, 保障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方面需求则主要依赖于家庭和社区提供。同其他养老模式对比, 社区服务的加入, 使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加之前文所述优点, 它优化了全社会的养老资源的配置。

三、当前桎梏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因素

居家养老模式虽然优势明显, 并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居家养老模式制度建设欠缺。

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 由于缺少制度建议, 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是至今很多地方仍处于试点状态的原因之一。国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对社区资助的持续机制, 也没有对民营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系列的政策扶持制度和监管制度。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资金财力有限, 无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持久、完整、高质量的服务。

2. 人力资本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

主要是缺少专业化的人员和志愿者服务。对专业化的服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志愿者服务也没有建立起持续、定期的机制, 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们在走访中发现, 在缺少专业化队伍的同时, 社区服务人员多为离退休妇女, 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在志愿者中, 大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或者没有经过一定的培训, 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 与老年人的预期服务水平有很大差距。

3. 服务内容单一和服务质量偏低。

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衣食住行方面, 而对于专业化的医疗、养老保险、心理咨询等服务匮乏, 而这些正是老年人所急需的。

4. 社区建设仍较落后。

尽管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够齐全, 如缺少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设施的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足, 无法满足老年人应急需要等等。

四、促进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多途径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发挥它在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上的巨大作用。

1. 加大制度建设。

从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社区服务规范、服务反馈、服务评级等建立起一系列持续高效的制度, 形成全局性规划。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使社区能够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另外, 要积极进行多渠道融资, 采取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吸引民间资本, 支持鼓励社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2.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探索与高校和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专业的模式, 加强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 如提升服务人员的经济待遇、建立起优秀社工服务制度、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敬老爱老的活动中来等, 以缓解人力资本不足的矛盾。

3. 建立起持证上岗制度。

推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 解决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培训, 形成一支具有高效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使志愿服务常态化, 提高养老服务的频率和质量。加强对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的护理素质和家政素质的培训考核, 无证者不得上岗, 从而使服务水平得到保证的基础上, 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4. 加大养老社区建设。

从基础设施建设, 专业化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入手, 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专业化服务设施, 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要;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为老年人的交流提供便利, 也适应了老年人的应急需要;提高社区的组织管理水平, 对改善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有着重大作用。

结语

居家养老模式结合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特点, 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养老模式, 虽然现阶段存在不少的问题, 但对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挥自主性, 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就可以使许多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安祥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 2008, 32 (2) :16-24.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55.

[3]卫敏丽.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36657/16086099.html.2011-10-30.

[4]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 2007, 10 (下) :51-53.

[5]顾大男, 柳玉芝.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 2006, 30 (5) :49-56.

[6]吴敏平, 廖宴思, 程景伟.专家称居家养老将成为内地主要养老方式[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7/10/7601730_0.shtml, 2011-07-10.

居家养老模式 篇9

关键词:居家养老,政府主导,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指出,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化速度快, 老年人口规模大。在2008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 回良玉强调, 截至2008年底,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 占总人口的12%。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 养老福利服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学者们对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反思, 在借鉴国外家居照料模式和继承中国养老传统的基础上, 开始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居家养老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而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是准公共产品, 在中国现阶段完全由政府或市场提供都会导致其供给不足, 准公共产品可以也应当借助政府、市场来共同提供, 而市场上机构和个人的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府的引导, 所以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

一、政府主导居家养老的意义

(一) 政府的主导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这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虽然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并不一致, 但大致认为, 服务型政府是以公众为导向, 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它既突出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又明确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就是服务公众, 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 政府职能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确定政府职能重心, 合理调整政府管理权限, 综合运用恰当的政府管理方式, 才能保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六大提出, 中国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 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公共服务, 就是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它包括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居家养老“公共物品”的供给, 并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为此, 政府应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三大转变:即在管理范围上, 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 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管理模式上, 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 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

(二) 政府的主导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反映了公共财政发展的方向

当代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 虽然政府的社会福利角色虽从过去的直接提供者变成了支持者, 但政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础的力量这一点并没有改变。政府仍然是社会福利支出中最大的资金渠道, 并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政府购买是政府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最有效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支出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也由一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 延伸到日托服务、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文体娱乐、家政服务、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内容, 并可按照老人自理程度和服务需求的不同, 为老人购买不同项目的服务。

(三) 政府的主导居家养老标志了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

穆光宗在《解析老年弱势群体》提出, 老年人属于社会人口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原因, 不但使老年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 而且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因此, 政府主导推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但是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服务, 也是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责使然。此外, 政府主导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要体现服务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的老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实施程度不同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 居家养老也要体现普遍性, 惠及到更多的老人, 将有限的政府资金重点保障低保等有特殊困难的低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财力允许时, 再逐步扩大到更多的老年人, 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二、当前中国政府主导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 居家养老管理体制落后, 基层社区组织权责不相一致

民政部门在名义上承担了宏观管理的职责, 但实际上各部门互相割裂, 民政部门的综合协调效果不明显, 各基层单位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各部门的作用难以形成合力, 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在微观层面上, 社区责任无限度扩大, 各居民委员会承担了政府“下放”的计划、规划、市容、卫生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权, 但由于机构设置单一、社区组织建设不力, 基层社区包括街道、居民委员会还是延续市、区政府帮手和政策落实机构的角色, 而作为社区工作之一的老人工作也只能敷衍了事, 难有显著的成效。

(二) 居家养老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渠道单一

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以下渠道:街道自筹, 政府拨款, 社会援助。政府的有限投入, 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上级部门财政对社区投入的养老经费比例大小视经济情况而定。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 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 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同时, 民政局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 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 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 加之下面配套不到位, 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难有大的发展, 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 居家养老设施缺乏

由于社区拥有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 以及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因素, 难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要。此外, 由于布局规划不合理、硬件设施不完备、宣传力度不够大等因素, 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停招的幼儿园和小学、倒闭的企业厂房和商场馆所等闲置资源, 由于受隶属关系制约, 街道和社区无权整合调用。

(四)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素质不高, 缺少专职专业人才

首先, 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为老服务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其次,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其成员基本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文化程度低, 没有基本的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 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 对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方面的关注极少。

再次, 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制度性规范, 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政府主导居家养老的对策

(一) 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 把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规划

2008年1月, 全国老龄办等十部委发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密切结合本地实际, 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 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 统筹安排, 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 政府制定扶持政策, 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直接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社会福利的支出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为了顺应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应适当增加财政投入, 建立起对其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 保证其投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相关联。

其次, 资金支持还应包括政府提供的间接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的公益性捐款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再次, 国家通过发行社会保障基金福利彩票, 来增加社保基金。市民政局每年可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福利彩票, 所得资金专门用于居家养老费用。

另外, 还可用社保基金购买部分国债、投资股票市场所得增加额用于居家养老资金, 以及建立居家养老基金, 接授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 为其筹集更多的资金。

(三) 政府整合社区资源, 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

政府在应增加财政对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 加大对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 新建、更新和改造一批适合老年人需要、便于老年人使用、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特别是应对民政、教育与卫生资源的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将分散的、自发的和潜在的养老资源变为可调遣、可动员的资源。

(四) 政府应从促进居家养老工作人员专业化

首先, 居家养老应有少量的专职专业人员骨干。政府应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专职专业人员队伍。另外, 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每年可以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通过考公务员的方式录取若干名, 以流动的方式定期到各个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 借此提高养护员的心理和护理素质。教育部也将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老年学专业, 为我们的养老事业输送人才。

其次, 应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紧密联系, 抓紧开发社工岗位, 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同时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形成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相结的服务队伍。

再次, 部分低龄健康老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老年人既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 也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政府引导支持, 社区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 挖掘老年人自身的各种资源, 把老年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互服务, 使一些低龄健康老人通过服务活动既能得到精神满足、获得生活乐趣的同时, 又能切实解决居家养老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 2007 (2) .

[2]、杨义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职能转变[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5) .

[3]、吴雅玲, 张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J].法制与社会, 2007 (11) .

[4]、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5) .

[5]、穆光宗.解析老年弱势群体[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3) .

[6]、孙春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实现中国社会公正问题[J].管理科学, 2007 (3) .

居家养老模式 篇10

本文针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展开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养老建筑的发展经验,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及老人居住需求特点的住宅及社区养老的建筑模式。

一、我国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需求与问题

1、我国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国情

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然而已经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老龄人口, 并且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之中。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2%, 约相当于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据预测, 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接近3 0%。

联合国将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 超过1 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完成从老龄化社会 (6 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到老龄社会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 4%) 的历程, 法国用了114年、瑞典82年、美国69年、英国46年, 而据预测中国只需要27年时间。

老龄人口之多, 发展速度之快, 加上“未富先老”的现实, 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居住问题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财力不足、老人总量巨大的情况下, 确定“居家养老为主”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 截至2006年6月1日, 中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人。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 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 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在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 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 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 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 7%, 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 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 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 在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宅居住, 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 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亲人、熟悉的邻里, 有他们的情感寄托之所在, 有乐于交谈的对象。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有助于减缓老年智障的发病。其次, 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亲情关系, 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另外, 对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研究表明,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 95%左右的老年人还是选择不同形式的在宅居住。因此,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导致当前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料。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平时生活无人照料, 甚至单身老人病死多日才被人发现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2) 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 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 老人与子女只能住在同一套房屋内, 拥挤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 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3) 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 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 在安全性、舒适性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 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公分, 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的如厕带来了困难和危险。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 较难进行改造以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及生理特点。

(4)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 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 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 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 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5) 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 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二、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1、发达国家在老龄化的特定比例阶段开始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研究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过程表明, 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之后, 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之后, 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 而不是采取仅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 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养老院, 在该比重达到15%的1975年对建筑法进行了修订, 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 9 5 6年对住宅法进行了修改, 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的1990年制定了“集合住宅服务法”, 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7%的1964年出台政策, 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 1%之后的1 9 8 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 提供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老年人住宅, 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老龄化进程极快, 预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仅需要27年的时间。在一些大城市, 6 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接近1 4%。如上海市截至到2008年末, 65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4%。北京市到2 0 0 7年底, 该比例为13.1%。因此, 考虑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在普通住宅中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2、日本老龄化过程中主要养老建筑类型的变化过程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 其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较为相近, 并且日本早于我国经历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因此,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问题上的经验, 对于我国具有更加现实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 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 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 9 9 4年, 6 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 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 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 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人, 占总人口的20.8%, 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国家。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 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 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 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 (GOLD PLAN) ”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 通过家庭护理员 (home helper) 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 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 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2 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 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 (Group Home) ”, 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 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 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 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 日本发布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 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 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这一转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003年度, 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护理设施全面推行“小规模生活单位护理 (Unite Care) ”, 旨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强设施的家庭化。2005年4月, 护理保险法进行了修正, “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被制度化。其要点是在中学校区范围内设置能够对应于多样化需求的“小规模多功能型在宅护理据点” (定员2 5名以下、2 4小时提供护理服务) , 从而为在宅持续居住提供支持。

从上述日本老年人居住设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面临高度老龄化、少子化的国情, 也曾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的阶段。但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之后, 终于在2002年确立了“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 作为老年人居住政策的目标。事实上, 如果老年人离开长年生活的社区, 离开家人、亲朋好友, 远离熟悉的环境, 移居到环境陌生的老人院, 将很容易失去情感依托, 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日本在大规模建设养老院的阶段, 学术界曾开展了大量关于移居老人院后环境适应问题的研究。而经过长期探索的最终结论是:应当最大限度地维护老年人生活的持续性。

这一结论启示我们, 居家及社区养老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住宅及住宅区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 需要探索居住区内适合老人各种居住需求的建筑类型及其配置。

3、日本老年人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设施实例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 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类型。

(1) 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 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日新町BIBASU高品质老年公寓

该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 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 共有55户, 每户面积在37㎡~50㎡之间, 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 户型全部朝南, 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 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参见图1所示) 。

(2) 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 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 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 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 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 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 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 进行身体功能训练, 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 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姬沙罗老年日托中心

该项目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 (参见图2所示) 。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 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 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 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 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 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起居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 还并设了向该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 如会所、咖啡厅等。

武藏野立市吉祥寺本町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

该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 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 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 建筑面积为275m2, 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 注重动静分区, 合理排布活动空间, 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参见图3所示)

三、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架构的思考与建议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 笔者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 (1) 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2) 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3) 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以下对这三种类型逐一展开论述。

1、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 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 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 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 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 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 方便老人出入。社区户外环境以及住宅户型中都应考虑老人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1) “纯老户”

“纯老户”亦被称为“空巢户”, 可分为老年人偶居和独居两种情况。由于老年夫妇倾向于分床甚至是分室居住, 而独居的老人也需要有人护理, 所以纯老户应以一室一厅或两居室为主;大多数老年人难以承担过多的清洁卫生家务, 因此纯老户的户型面积不宜过大, 在60~90m2之间较为适宜。在住宅设计时须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发展过程, 留有可以通过改造住宅空间来适应不同阶段居住需求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 。该户型为面向老人夫妇生活的小面积两居室户型, 户内适老化的空间设计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

(2) “老少户”

老少户是指老少两代共同居住但生活上适度分离, 这种有分有合的居住模式, 让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同时还能够互相照顾 (如图5、图6所示) 。把普通的两居室住宅与老人户型相邻布置在一起, 既可以保证老人与子女能相互关照且互不干扰,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户门的设置位置, 将老人户型独立分开出售, 增加老少户产品的灵活性。

两代居户型设计最大的原则是两代人的行动流线尽可能不要交叉, 避免相互影响。在设计上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1) 两代人的生活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避免互相干扰, 同时又方便互相照顾; (2) 老人与女儿/女婿同住和老人与儿子/媳妇同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需要在设计上进行考虑, 以保证家庭关系和睦; (3) 老人的居住空间内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保证轮椅能够转弯, 地面不应有高差, 应有防滑和防撞措施, 必要处设置扶手等; (4) 在老人的浴室和卧室应设置紧急呼叫按钮, 保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呼叫并获得救助。

老少户的户型设计既可满足中国几代人同居互相照顾, 实现老有所养、小有所依的生活模式, 又避免了老少两代之间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相互干扰。

2、在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 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内分户但临近居住 (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 , 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 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 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 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如图7所示) , 为老年公寓的可能形式。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 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 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 将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 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 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 促进健康养老, 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老年公寓套型面积大小和形式, 与青年公寓较为接近, 为降低开发风险, 老年公寓可以与青年公寓组合建设。公寓的户内设计可先按老人居住的基本需求进行设计, 对于有特殊居住需求的老人可以在其入住时再添加特殊配置或适当改造。这样有利于当老人入住未满时, 可灵活改变为青年公寓户型。

老年公寓在管理模式上,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 如采用出售产权但集中管理, 如果不是自住, 可以代为租赁的模式;或者可以将部分房屋作为社区旅馆, 或者短期出租的形式, 方便老人临时来住或家属节假日探访短暂居住。

3、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 虽然尚能自理, 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负担, 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 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 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 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 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当前部分居民小区内虽然建有会所, 但是并不具备上述照看老人的使用要求。急需要一个可以起到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人服务中心, 可以承担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

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 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 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 避免与社会隔离, 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 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 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在新建小区中, 可以与会所并设, 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 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 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如图8所示) 。

社区老人服务中心一般可以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 对于那些无力负担的家庭, 建议可以采用由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资助。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发展建设经验, 尝试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种建筑模式。通过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 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 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笔者希望通过探索适合中国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为当前逐渐升温的面向老人的住宅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居家及社区养老建筑形式的规划设计要点, 以及功能组成配比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展开, 笔者将另行择文进一步论述说明。

摘要: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性, 政府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工作方针。然而我国已建的城市住宅多未考虑老人居住的特殊要求, 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社区养老建设经验, 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类建筑模式, 设想通过三种建筑模式的有机配置提高居住区养老的可持续性。

居家养老模式 篇11

从概念上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顾的半失能老人,工作人员为这部分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并且在社区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现做如下综述。

1 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不在少数。面对新的发展模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当下的情况比较明显,独生子女占有多数,一个家庭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对儿女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照顾老人的时间非常少。虽然很多地区在积极推行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分为有偿、低偿、无偿3种形式。有偿类型为子女担负一定费用,可帮助老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在日间照料时,安全性较高。低偿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与家属各承担一半,另一种是家属选择低偿日间照顾。低偿日间养老并不是理想的情况,由于价钱较低,因此环境和照顾水平都不高。第三种是无偿,这与当地的发展有很大联系,例如,香港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就比较理想,而西部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我国养老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而言,当下的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养老工作,并未获得太大的进步,很多地区的养老工作依然停滞不前,受到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非常多。第一,多数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女,并且愿意在家养老,不愿意脱离家庭到陌生的环境去生活。第二,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护理机构水平相对滞后,即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依然只有少数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并且人满为患,根本没有过多的空间。第三,我国养老工作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资源紧张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各个地方的实际差异较大,不能顾全所有人。第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虽然在理论上的可行度较高,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青年家属,其矛盾并非一两项优惠政策可以解决,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协调作用。

3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与我国国情结合后的优化模式

日间养老中心未来发展出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只增不减,为了防止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必须构建出和谐、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更多的老年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本研究认为,日间养老中心未来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老年人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身体强的帮助身体弱的,知识多的帮助知识少的,心理状态更积极的帮助内向自闭悲观的等。老年人参加社会志愿者、慈善活动,让老年人可以继续服务社会,发挥余热。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今后的生活仅仅依靠儿女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身努力。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应该有所加强。例如,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1],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用3年时间[2],从中央到地方,从发行福利彩票中筹集福利金约40亿--50亿元,配套地方资金、社会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筹资金,总额约达100亿元,以此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老年人的福利服务设施,构建老年人福利服务体[3]。

日间照顾中心之间需形成互补网络。当下的日间照顾中心并不多,并且相互独立,未能发挥出日间照顾中心的实际功能。在后续的发展工作中,需根据区域特点以及老年人口的分布,在日间照顾中心形成互补网络。简单来讲,毗邻社区应尽可能地结成日间照顾服务体系与网络,在本社区供需出现断层的时候,中心管理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老年人联系和找到其他社区,以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服务,对号入座、互为补充[4]。由此可见,在互补网络形成后,老年人的归属问题以及日间养老水平,将会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还在积极构建当中,部分地区推行所得到的积极成果,是在广泛的实践后所得到的,并非短期内的成果。倘若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则需要相关部门的干预,甚至是颁布一些法令,否则单纯依靠主观上的意识,很难构建出理想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

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难题,并且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政策,发动全社会可团结的力量来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争取为我国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舒适的晚年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居家养老模式 篇12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 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8.87%, 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空巢化、老龄化、独居化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年轻人离开家乡, 去外地工作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城镇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更胜于农村空巢老人, 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基于以上全国人口状况及城镇空巢老人的现状, 本文提出由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城市外来人员、社会志愿者向城镇空巢老人提供“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2 城镇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

2.1 在校大学生与城镇空巢老人的“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

一方面, 大学生年轻, 有活力, 思想前卫, 自我实现意识强烈, 文化层次高;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有限。所以针对他们的优势和困难, 可以由大学生向文化层次较高、身体健康且在学校周边居住的老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以精神、文娱等为主, 适当进行家务劳动。

具体而言, 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老人家里进行服务。如陪老人聊天、给视力下降的老人读报纸、帮助老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 从而使老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的节奏。周末或节假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入住老人家里, 为老人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陪老人旅游, 踏青, 陶冶情操, 感受生活, 焕发老人对生活的热情。

2.2 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与本单位退休老人的“一对一”养老服务

文章提到的在职职工“一对一”养老服务是借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 同时又对该种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和改进。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与本单位离退休老人之间有着天然的业缘纽带关系, 老人在情感上易于接受。

具体而言, 在企事业单位主管的组织下, 在职职工到退休老人家庭提供服务。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去老人家探望, 陪伴老人喝茶、聊天, 了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难。同时, 给老人讲述单位发展的现状和变化等。在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旦时, 邀请老人参加单位的年会及晚会, 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单位的关怀和温暖。由服务主体代表本单位送去慰问品, 给老人物质上的帮助。

在本模式中, 在职职工实际上充当了单位和老人之间的“传话筒”的角色。让单位如实了解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状况 (包括身体和精神) , 同时也让老人能够时刻了解单位发展状况, 感受集体的关心, 减轻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和寂寞感。

2.3 城市外来人员与空巢老人的“一对一”养老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人口流动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流动幅度也越来越大, 规模更是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 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打破, 户籍迁移限制条件较多, 导致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外来人口被边缘化, 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居住条件大多较差 (以阴冷潮湿的地下室, 面积狭小的小隔间为主) 。因此, 他们在主观上市民化的意愿更强烈。外来人员在城市没有归属感, 而城镇空巢老人又缺乏照顾, 故这种“一对一”服务在客观上有形成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 主观上有居家服务想法的城市外来人员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符合要求者可先与老人进行短期接触磨合。经双方同意后, 外来人员入住老人家庭进行长期服务。主要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以及进行适当的日常家务劳动, 帮助老人外出购物, 陪同老人散步、聊天, 以解除老人的空虚寂寞感, 让“常回家看看”不再是一句口号。有经验的外来人员还可以帮助老人种植一些花卉蔬菜, 或者饲养一些小动物, 以此来增添老人的生活乐趣。

如果这种模式得以实施, 老人得到了照顾, 外来人员也有了较好的居住环境, 减轻了房租负担, 而且能够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中体会到家的温暖,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4 社会志愿者与城镇空巢老人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

随着民众的素质整体的提高, 社会志愿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具体而言, 社会志愿者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向老人提供不定期服务, 如帮助老人做饭, 陪老人散步、聊天, 让老人能够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对于一些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志愿者, 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理发师等, 一定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 帮助老人, 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5 推进城镇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模式的配套措施

2.5.1 政府。

政府以信息化为手段, 借鉴互联网“去计算”工作原理和后台支撑, “基于居家养老服务监管零距离, 居家养老服务无死角”的理念实施“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工程, 将“民政、社保、各参与高校、残联、行政服务中心、外来人员服务中心、各社区、参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服务机构”等部门按照“响应及时, 操作留痕, 流程自驱, 后台统计, 量化评价, 信息共享”的统一技术标准接入“在线平台”以提高政府资源的整合力, 提高整个运行模式的标准化, 集体化, 信息化水平。

2.5.2 各参与高校。

一方面, 各参与高校配合政府, 接入“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终端, 及时更新自愿提供服务的大学生名单;另一方面, 对参与服务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如评奖评优加分项目等或以学校名义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 以保证其持续性, 并协助政府对参与服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管。

2.5.3 参与服务的各企事业单位。

一方面, 企事业单位接入“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平台”, 为政府提供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相关信息以及参与服务的职工信息;另一方面, 企业出台激励政策 (包括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 , 鼓励职工进行服务 (具体数量按单位情况而定) 。

2.5.4 空巢老人所居住的各社区。

配合政府工作, 接入“在线平台”终端, 给政府部门提供社区“空巢老人”的相关信息, 对进入社区进行服务的人员进行登记注册,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支持, 确保老人的安全。

2.5.5 社会志愿者服务机构。

接入“在线平台”终端, 协助政府进行志愿者的招募、筛选以及相关培训, 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日常管理。

摘要:本文提出由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城市外来人员、社会志愿者为主体, 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一对一”养老服务的模式。

关键词:空巢老人,一对一,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单位养老服务模式:背景、现状与未来趋势[J].社会工作.2013 (3) .

[2]郭爱妹, 张戍凡.城乡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莉, 曲振涛, 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 (19) .62-63.

上一篇:管理者业绩下一篇:判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