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共8篇)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1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浏览:628 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养老助老服务提出了上述取向,目前我国社区中的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如何呢?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
3、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4、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五)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2
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7%,则可称之为“人口老龄化”。相应的,这样的社会被称之为“老龄社会”。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虽然城市老年人口只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30%左右,但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更为严重,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老龄社会的迅速形成催生出了许多养老方面的难题。首先,现有的一些养老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传统的也是目前比较多的养老方式,比如去养老院等机构养老、老人在家由子女赡养等等。在中国,“叶落归根”是我们大多数人终生信奉的信条,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会让老年人产生危机感,他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抛弃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自己“不中用”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割裂了老年人的社交网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区中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而在养老机构,通常老年人会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里,产生压抑的情绪。而由子女赡养的养老方式,对于子女来说,压力较大。其次,这也使得社会养老需求和供给之间产生不平衡。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功能逐步退化。机构养老能力的严重不足也不符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总而言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养老问题,首先要求的就是社区。社区与个人关系最密切、可达性最强,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环,对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二、社区差异和居家社区养老的内涵
受到发展过程和社情变化影响,中国社区最大的特征就是差异化。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类社区,一类是农村社区,还有一类是城市社区,由于人口聚集特征,笔者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归入了前者。两类社区虽然都是居住社区,但由于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人口特征、管理服务水平、工作内容及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存在很大差别。社区是当地的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区域,所以住在一个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共同性。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或多或少的成为社区居民阶层的分配者之一。住在同一个社区中的人至少在收入上大致相同。但不可否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每一类社区中都有体现。
何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笔者认为,居家社区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社区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老年人养老所切实需求的各项社会服务,让老年人幸福感最大化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以说是最佳的一种养老模式。它的内涵如下:
(一)居家社区养老更多的还是依靠家庭供养。福利政策的普及使得城市中多数老年人有退休金的支持,加之子女的赡养,大多数老年人是有一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而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略显不足,居家社区养老可以通过社区的科学操作,合理分配国家给予的政策补贴,在老年人有经济条件的情况下,转移资金,合理利用,在老年人缺乏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更多的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居家社区养老是在社区中的养老,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如此,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不用离开家庭,离开亲人,既保留了老年人的归属感,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同时,由社区牵线,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多的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的上门话家常,也让老年人不会太过孤独。
三、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养老需求
针对社区差异和社区中老年人的差异,笔者将老年人晚年的幸福阶梯分为了三个阶段,最底层是第一阶梯的老年人,其对应的养老服务需求,笔者称之为基本保障层;中间是第二阶梯的老年人,其养老服务需求略大,笔者称之为精神升华层;最顶端是第三阶梯,也是需求最大但也是最抽象化的阶层,自我实现层。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三个阶层的需求差异做出解答,提出建议。
(一)基本保障层。面向第一阶梯的老年人,我们的目的是保障困难老人,给予经济支持。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主要是针对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社区。居住在这类社区中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后者为失地农民。他们缺乏城市社区中普及的退休金、医疗保障等其他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层次的老人往往对于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很大,政府应多给予此类社区更多经济上的政策支持,社区科学合理利用,给予这些老人们生活保障和老年人的生活救助。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主要从经济方面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帮助他们申请并及时获得应当享有的基本生活权利与物质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人员的心理辅导,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以老年人及其家人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老年期个体的生理变化特征,并与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合作,缓解在老年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及问题,促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在基本保障层的养老目标为:实现“老有所依”,社区在该层次的功能和任务是帮助和扶持老年人获得较好地生活保障。此维度着重老年人基本保障,重在配合社区基本管理与服务。对志愿服务而言,可从日常照料、陪伴慰藉入手。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去社区中看望老年人,采用上门询问生活状况、谈心聊天的方式给老年人带去幸福感。对社会而言,可以组织社会募捐,以赠送生活必备品的方式给予老年人一定的支持。对政府来说,可以在社区中增设一些老年人工作机构,让老年人在家中做一些手工活,“以工代赈”,给予经济补贴。
(二)精神升华层。面向第二阶梯的老年人,目的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核心是实现“老有所乐”。在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情况下,这一类老年人则更需要我们在精神上面的思想教育和活动策划,“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年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年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年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子女与老年人间的互相理解,积扱倡导家庭人员尊老、爱老的伦理传统;另一方面还要教会老年人如何改善与他人的沟通及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或介绍一位通过改变自己而与家人关系良好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与其交流沟通,传授有益的与家庭人员或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经验,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在于提供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生活。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契机,在社区举办时代主题类活动,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升华。和家人的浓浓亲情、和老伴相携一生的爱情、和邻居、老朋友真挚的友情,会让老年人的情感有所寄托。社会要做好舆论风向的引导,让人们自发关注身边的“银发群体”。
(三)自我实现层。这一层是幸福阶梯的最终层,目的是为了让不同阶梯的老人们都能够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核心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这一层较为抽象,怎样自我实现,老年人拥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优点。在社区成立老人自治小组,实现老人们的自我价值。老年人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弃;相反,老年人是社会的瑰宝,我们要不断努力,怀着让老年人朝着幸福阶梯的最高层迈步的心,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自我实现层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为”,社区在此层次的职能和任务是呼吁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该维度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是有效发挥老年人在社区自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实现自身价值,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四、社区对老人不同需求层次提供的服务
在不同的需求层次下,老年人需要的社区服务差别是非常大的。社区在管理中应当扮演的角色、提供的必要服务、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是不同的。笔者在这里举两个例子:一者是失地农民所组成的新型城镇社区,还处在城镇化进程中,这里居住的老人以第一阶梯的老人为主;二者则为条件相对优越的处在市区的老牌社区,这里的老年人明显与前者有差异,处在第二、第三阶梯,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总的来说,社区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呼吁者。社区需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社区要在居家社区养老中提供必要服务。不同的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社区居家服务的开展与推进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的主体是政府。养老服务是属于公共性质的服务,因此若失去了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很难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面向第一阶梯———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对于物质需求大的社区,社区在角色扮演方面以组织者的身份为主。在养老服务方面,更多地需要社区依靠政策支持来统筹安排,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做到资源整合,提高使用率,发挥综合效益。要研究制定社区的规划措施,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镇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养老服务。城镇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开放。要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不断提高社区的硬件设施配置。在政策支持下,寻找让老年人提升经济实力的方法。以保障基本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兼顾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面向第二阶梯———精神升华。相较于上一阶梯,这类阶梯下的社区往往物质条件较好,硬件设施方面更为优秀。在这种社区中生活的老年人家庭条件(此处特指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所需要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安慰。社区在这里则需要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社区要策划出更多次数、更多种类的活动来安慰老年人空虚的日常。开展如兴趣小组之类的老年社团,让老年人在业余时间能够聚在一起,丰富业余生活。引领老年人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但是,由于社区中分管老年人工作的工作人员与老年人比例并不协调,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区中所占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而社区中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却很少。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中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是在职的专门负责老年人养老服务这一块的工作。虽然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在自己分内的工作之余,都会去协助照料老年人的日常。但是往往是工作量大、人员少。这样一来,社区养老服务势必会大打折扣。而在需要大量文化活动的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应该少。一方面社区要投入更多专业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能够积极与社区合作,一起举办活动,作为志愿者为老年人送上了对于他们的祝福和关心。
(三)面向第三阶梯———自我实现。作为最后一个阶梯,笔者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实现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体现。在具备了前两层阶梯的条件下,社区在这一层要注意得更多更复杂。进入21世纪,社区治理渐渐地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老年人作为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需要被重视、被照顾的。社区在这层阶梯中则需要扮演好呼吁者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社区可以形成专门的分管社区养老的小分队和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以社区牵头,一方面招募家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选择“陪伴”志愿者。社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形成老年人自管小组。老年人自管小组与社区小分队平行。老年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们新一代的发展贡献过不可低估的力量。那么,他们的晚年就要由我们负责。社区的这个小分队开始当然还是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他们有经验,跟老年人打交道的时间长,知道老年人的需求。在之后,就可以培养出一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团队,他们关心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就像老人们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在做足准备之后,社区的养老服务分队成型。老年人自管小组整合日常运行时遇到的困难和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小分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做出方案。两个小组加强协调,提高效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对于条件成熟的养老服务设施项目,要及时跟进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推进中的责任分工,让老年人切实地感觉到社区是他们家所在地方。
摘要:中国已经走入“老龄社会”的道路,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显现,而居家社区养老成为目前较优的养老模式。由于社区的差异,积极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给出不同的服务方案,不断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需求层次,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鉴国.社区工作.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精编通用教材.
[2]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社会学文库.
[3](美)博克斯著.孙柏瑛等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译丛.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3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以及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养老问题日益突显,民众越来越关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希望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苏州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而近十年来,苏州60岁以上老人已有131.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并且每年还在以4-5万的速度净增。苏州面临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严峻形势,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苏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对今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内容:培訓统一的调查员,并组织老年人群填写“苏州市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家庭健康需求”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凡属本市区年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市共随机抽样调查710例。
三、方法:采用定量调查方法。根据本市区居住条件,分别选出市区3个街道办事处为调查样本计划调查数,并确定计划调查数。
由上表可见,大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子女比较孝顺,因此希望在家里养老的老年人居多。和周围的朋友及邻居相处比较融洽,认为朋友及邻居不易相处的人很少。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未来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生病没足够的钱治疗、生活没人照顾、子女以后不孝顺;86.9%的人目前都没雇佣小时工和保姆;当老年人有心事的时候一般向配偶、子女倾述;平时愿意参加的老年活动项目是散步、读书看报、棋牌;最迫切需要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是卫生康复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对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显示,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及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了解一点、不了解的人居多,了解的人只占5%以下;周围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的人数占38.5%,另57.7%的老人居所周围没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35.4%的人是通过老年朋友的交流对苏州市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有所了解,只有22.2%的人是通过居委会的介绍才有所了解,19.0%的人是通过子女告知,15.3%的人通过新闻媒体对此有所了解;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希望的养老机构类型是经济实惠型、其次才是中档舒适性,只有1.7%的人要求入住高档享受型;如果入住养老机构,能承担的费用最多的是每月500元左右,其次是800元左右,价格越高,选择的人数越少。如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关心的问题是收费价格、服务质量。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又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到来的,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力日趋严峻。苏州市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中以苏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了解苏州老年人的现状及具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本研究中大部分人群能接受的养老费用是在500元左右,而北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3.9%的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因此,尽管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大多数老年人更青睐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养老机构的便捷服务。
要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同时还应加强老年人服务的软件建设,包括制度、人员、队伍、资金等,建立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完善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一旦有老年人需要服务,求助电话打到社区服务中心,中心马上派出相应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便捷、便宜的养老服务[2]。如目前在苏州市沧浪区推广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包括了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项目,老人的资料全部输入信息库,老年有需要时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里接受专业机构提供的一对一上门生活照料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
综上,要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家庭支持系统、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发掘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君.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洛阳市养老机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541-2543.
[2]张祖平,田军.上海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社会福利,2012(8):58-6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20201 篇4
各区县民政局:
根据《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05〕4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沪民福发〔2006〕18号)和《关于全面落实2008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民福发〔2008〕5号)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目标,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指本市60周岁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包括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服务对象。
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是通过界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级,为服务安排和服务补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评估工作由具有资质的养老服务评估员实施,使用全市统一印制的《上海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见附件一)。
(一)评估类型:为首次评估、持续评估和复检评估三种。
1、首次评估:对初次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的评估。
2、持续评估:对已享有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定期(1-2年)或不定期(因政策调整或当老年人身体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的评估。
3、复检评估:老年人及其亲属对首次评估或持续评估后的审批结果有异议时申请的评估。
(二)评估结论:为“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料等级。
三、补贴范围
(一)60周岁及以上、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二)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申请获得服务补贴。
(三)在沪民福发〔2008〕5号文之前已经享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以下简称“老老人”)。
各区县可根据本区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和财力保障水平,界定若干条件后,适当扩大服务补贴范围。
四、补贴标准
服务补贴由养老服务补贴和专项护理补贴组成,系以非现金的“服务券”形式兑换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补贴标准为:人均300元/月;专项护理补贴标准为:“中度”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200元/月。具体为:
(一)上述“补贴范围
(一)”的标准为:“轻度”每人300元/月;“中度”每人4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重度”每人5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30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200元/月)。
(二)上述“补贴范围
(二)”的标准为:“轻度”每人150元/月、“中度”每人20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50元/月)、“重度”每人250元/月(养老服务补贴每人150元/月加专项护理补贴每人100元/月)。
(三)上述“补贴范围
(三)”的标准分三类。第一:已通过经济状况审核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直接按“补贴标准
(一)”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二:未经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老老人”,对其进行经济状况审核和服务需求评估后,对应 “补贴范围
(一)”或“补贴范围
(二)”,分别调整至相应的补贴额度;第三:其余的“老老人”维持原补贴额度不变。
“中度”或“重度”照料等级的老年人,当接受机构养老服务时,服务补贴可以带入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目前已入住养老机构的困难老年人,可向户籍所在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出服务补贴申请,经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经济状况审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需求评估和审批,符合补贴条件者可获得服务补贴,并入住区县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机构。
五、资金来源
(一)服务补贴资金。养老服务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与福利彩票公益金,由市、区县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各出资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落实;专项护理补贴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配比列支。区县自行扩大服务补贴范围的,扩大部分所产生的费用由区县财力予以保障。
(二)组织机构运作经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日常运作经费、人员经费、评估经费等,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由各级财政予以保证。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等,其运作经费等由区县或街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落实。
社区助老服务社一次性开办费补贴、万人就业“社区助老项目”就业人员的上岗培训费补贴和岗位补贴等,由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承担。其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由各区县在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资金中统筹解决。
(三)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社区助老服务员收入通过直接或间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获得。其中,符合社区助老“万人就业项目”要求的本市户籍从业人员,其岗位补贴自2006年9月1日起,在原有收入标准基础上的提高部分,50%由市失业保险基金承担,其余部分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配比予以落实。招用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缴费标准或者小城镇保险的缴费标准予以交纳。劳动防护及识别用品费为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
六、资金结算
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承担的补贴资金,由各区县民政局每半年汇总上报市局结算(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汇总表见附件二)。市局分别于当年7月20日前和次年1月20日前核拨。市级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根据沪民福发〔2004〕7号文,由区县民政局在每年10月份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市民政局,年终根据当年的实际支出编制决算,经区县财政审核无误后,其中属市财政承担部分,在年度终了6个月内报送市财政局审核后下拨各区县财政局。
七、工作流程(流程图见附件三)
(一)咨询
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咨询服务。
(二)申请
1、自费服务申请人直接到社区助老服务社申请并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见附件四),约定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费用。
2、服务补贴申请人到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申请服务补贴时应接受经济状况审核,并提交下列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参保人员
社保卡(医保卡)、养老金收入证明等复印件;相关医疗证明和由街道(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出具的低保或低收入证明;填写《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审批表》(见附件五)。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应将上述材料及时转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工作日内)。
(三)评估
养老服务评估员应当上门对服务补贴申请人进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评估员应当及时、准确填写评估信息,完成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论提交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工作日内)。
(四)审批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对补贴申请提出初审意见(5个工作日内),并报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后(5个工作日内),向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准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六),同时通知社区助老服务社;对不符合补贴条件的申请人,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发放《不予服务补贴告知书》(见附件七)。如申请人对告知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0天内,向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复检评估(《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复评申请表》见附件八)。复检评估结论将作为本次审批的有效依据使用。
(五)服务确认
社区助老服务社接到服务补贴对象信息后,应根据其审批的补贴额度,核定服务内容,发放服务券(5个工作日内)。
社区助老服务社对自费服务对象应根据老人的服务需求,约定服务内容和收费。
(六)服务提供
社区助老服务社应制定服务计划,安排服务人员,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服务(10个工作日内)。
(七)变更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长期服务的补贴老年人应进行持续评估,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和服务内容。
(八)终止
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已不符合服务补贴条件或身故的老年人应及时终止服务与补贴。
八、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机构。各区县要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区县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5人;街镇层面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不少于3人。
(二)做实服务实体。各区县要进一步发挥助老服务社的实体作用,要配备服务所需人员、场所和设施设备,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三)拓展服务内容。各区县要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大力推进项目化服务、集约化运作,在发展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组合式服务菜单,方便老年人选择。
(四)加强队伍建设。各区县要积极吸纳社工、康复、护理等专业人员从事管理、评估、护理等工作。强化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努力提高社区助老服务员的业务技能,切实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五)提高管理效能。各区县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建设,落实必需的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人员,实现服务补贴申请审批、需求评估、资金补贴、服务提供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效能。
红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篇5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主体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载体是家庭,养老照料的责任是亲属。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家庭其他亲属成员对其晚年生活的照顾,享受亲情融合的家庭生活氛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主要养老传统选择。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家庭的出现,为改善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的照顾压力,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和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休闲娱乐等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
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从提供养老的服务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区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社区养老服务理念,裕西社区现就搞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民政部门和老龄委工作精神,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为指导,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构筑以市场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保障贫困、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出发点,裕西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逐步建立起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
三、工作原则
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宗旨,体现社会福利维护民利、解决民生、的本质要求,坚持八个原则:(一)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会化服务三结合原则;(二)养老服务与推动再就业相结合原则;
(三)以监督、指导,社区服务中心业务承办相结合原则;(四)专业化护理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相结合原则;(五)政府扶持、市场参与运作原则;(六)先面对特殊群体后逐步扩大原则;
(七)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相应养老服务项目原则;(八)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原则。
四、组织机构
红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职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1、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不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上门为老人读书读报,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与老年人对话、沟通,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采取结对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办法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孤老妇女提供帮助。
3、组织黄家湖科技大、湖北中医学院的大学生定期到社区上门为老年人做好事。
4、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尽快掌握必备的服务内容和劳动技能。
5、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联系共建单位古城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免费检查身体,对到医院就诊的给予减收医疗费等的优待。
五、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内容
(一)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应具有城镇常住户口、且居住在辖区内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分类服务 政府实施援助提供无偿服务的4类人员为(暂定):
1、城市“三无”人员(在册救济三无孤老);
2、低收入孤寡老人;
3、低收入孤老优抚对象;
4、五保户。2 低偿服务的人员 3 社会化服务的人员
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面向我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医疗检查服务的范围为在册救济“三无”孤老、优抚孤老。
服务项目:以“立足社会、面向老人、志愿者服务分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三大类,细分如送饭、洗澡、巡视、巡诊、陪送看病、配膳、打扫卫生、洗衣、康复锻炼等。
(二)服务项目
按照“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业护理”的原则,设立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籍三大类服务项目,具体细化为日间照料、配送早饭、巡诊、陪聊、打扫卫生、洗衣、洗被子、文体娱乐活动、康复锻炼等。
六、具体实施步骤
(一)调查确定服务对象:组织专门调查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对象进行摸查、归类、审核、统计。(二)评估服务内容(社区民政干部确定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三)制定服务办法:志愿者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汇报 篇6
诸暨康
工
作
汇
报
服务1
限公司 市吉有 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市康吉服务有限公司于4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老龄办、街道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爱老人、服务老人”为宗旨,树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理念和“社会效益先于经济效益、福利属性优于市场属性”的价值观、事业观,扎扎实实创新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诸暨市康吉服务有限公司始创于2002年,是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家庭服务业“诚信兴业先进单位”全国100强,是一家集居家养老、家庭服务信息网络、家政钟点、技能培训、月嫂护理、保洁清洗等为一体的专业化、多元化、多功能的服务企业。是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佼佼者,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现有员工千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52名,90%以上员工经过培训颁发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是唯一通过本市劳动部门认可行业执证上岗达标单位。先后被市委市府授予“诸暨市农民就业创业基地”、“诸暨市妇女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诸暨市农民素质培训基地”、“三产苗子企业”;先后设立诸暨市康吉家政培训中心、诸暨市家庭服务网络平台、2010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方位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累计总投资近400万元。
二、居家养老工作情况
1、不折不扣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诸政办发[2009]204号文件),全面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为迅速、有效启动暨阳街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在市老龄办的具体指导下,依托原公司的软硬件设施,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配好配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居家养老服务操作项目质量标准,按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时间、对象,全方位、多功能的实施了对32位符合条件的低保、低保边缘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5月底已为上述老人提供了2000多人次有效服务,共计1000多小时。实践了“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空间
针对我市15个城市社区的分布格局,为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到全体老人,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尽可能的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意愿,按照就近就便提供服务的原则,我们对社区老年人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收集多方信息的基础上,投入30万元建立了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艮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面积达380平方米,配备4名专职服务工作人员,具备老年医疗、书画、棋牌、健身、文体、图书阅览、日托、寄养、配餐、午休等功能,全方位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服务需求,该服务站的服务将覆盖整个艮塔社区,惠及整个小区居民。
3、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层次 为切实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础,提高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认识,不辜负市政府的期望,我们不惜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中心先后于4月和5月组织居家养老中心工作人员赴成都、南京、宁波等全国居家养老先进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并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工作层次,创建具有诸暨特色品牌的居 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资源上的积累和认知上的准备。
4、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诸暨市家政服务培训中心是浙江省商务厅指定的家政服务定点培训专业机构,也是本公司一个下属机构。我们充分利用公司自有资源,专门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培训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机构。中心在做好培训部基础建设的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为了让服务对象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系统化培训。内容包括:形象、礼仪、专业知识、老人心理、体能特征、电脑基础知识、家电、维修等十余场次,有的培训项目还出资聘请专家现场讲课指导。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合格发给劳动部门认可的上岗资格证,聘用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至目前已培训40多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培训,中心服务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我们还利用培训部,在纪念日、节假日丰富老人文化生活,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举办了“老年人舞蹈”、“老年人健康讲座”等活动,引导老年人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立家庭服务信息平台 依托公司专门机构为服务基地,投资100余万元,设立89008800家庭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陆续积累资料,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信息,输入信息平台,居家老人只要按一个“键”,平台就立即显示出该老人的信息,根据其要求可立即提供求救和服务,确保全日制为老人、家庭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是居家老人晚年生活的保护伞。
6、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居家养老健康有序开展 中心进行“服务质量跟踪登记”,每月结束,中心都要派员赴服务对象家、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进行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还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老年人对中心服务人员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到目前,各个层次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满意率达100%。
三、下步打算及工作建议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最基础环节,也是实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必然途径。下一步,中心将以养老服务集团化为目标,以抓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心,以抓软件建设树立品牌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抓扩面、强设施,建好社区服务站。中心在深入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狠抓扩面,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一是艮塔服务站尽快向社会开放。
公司预计在6月中旬正式进行艮塔服务站的开业典礼,全面向城区老龄人开放。尤其是服务站针对老年人日常身体检查,康复护理等需求,开展老年人每日晨检、送医上门等贴心项目作为服务中心的特色,也因此得到广大老年人的大力支持。
建议: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尚缺医疗服务功能,请市政府给予协调解决,另外服务站门口道路高低不平,请协调建设部门帮助解决。
二是近期再建一个面积达800—1000平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公司通过通盘考虑争取与7月底完成第二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选址工作,目前公司已打算在南门老社区建立一个面积达800-1000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根据诸暨城区的实际情况,南门社区老龄人口相对集中,在南门建立服务中心站,既便利于当地社区老龄人同时也是中心开展工作的有利之地。南门服务站以艮塔服务站为样板在功能和设施设备上进一步完善,并增加相应的配套 设施,建立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多功能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开设特殊的功能服务,中心准备30张床位,实行临时性寄托、半自理康复疗养、孤寡老人全托等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加中心的功能和服务。
公司力争在年底开设第三家城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艮塔服务站主要针对城中老年人,南门社区服务站主要针对城南老年人,在城东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主要针对城东老年人,该中心建成后可以实现城东、城中、城南等老社区的基本覆盖。为今后的城区全面覆盖打好扎实的基础。
建议:市政府、暨阳街道解决服务站场所。根据南京鼓楼等地的做法,社区养老服务站都由政府提供场地或由政府出资租赁场所解决。结合我市实际,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按5—1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拨给以奖代补建设经费。
三是2012年前,建设一家有规模、上档次、多功能,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为一体,开展综合性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基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心在稳步建立覆盖诸暨城区居家养老的同时逐步向乡镇延伸,形成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化、体系化运作。最后建立成为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预计在2012年之前服务体系覆盖诸暨市区及要乡镇街道,充分构建和谐诸暨。
建议:落实诸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诸政发[2007]73)精神,给予划拨土地用于养老基础建设。
四是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对象面,保障必要的日常运作经费。建议:根据《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诸政办发〔2009〕204号)文件精神,目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低保和低保边缘老人,总人数仅32人,实际享受 的仅25人,人少面窄,应放宽条件,近期扩大到150人以上。结合我市服务对象实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平均给予0.5—1万元的标准拨给以奖代补日常运作经费。
五是解决融资问题。
由于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属于纯公司的运作模式,缺乏场地、建设用地和建设、运行费用,已经成为我公司发展突出的矛盾,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和优化政策等多种渠道对我公司给予大力的支持。
中心现已全面开展居家养老、家政保洁、信息平台、人员培训等功能,总投资已近400万元,缺资金已成为制约中心发展的最大瓶颈,请市政府商金融部门,给予协调解决。结合政策优惠扶持,扩大中心融资渠道,有力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
2、抓规范、创品牌,建立服务质量规范体系。中心将组织班子着手起草《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文本,内容涵盖“生活护理质量服务规范、助餐质量服务规范、助浴质量服务规范、助洁服务质量服务规范、洗涤服务质量规范、助行服务质量规范、代办服务质量规范、康复辅助质量服务规范、精神慰籍质量服务规范、助医服务质量服务规范、培训服务质量规范、信息服务质量规范”等,通过聘请专家、资深人士,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具备我市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体系,使今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目前公司已将十二个服务规范上墙,但还有不少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司今后将着力建设一整套的规范,实现中心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
3、抓载体、树文明,促进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推进。志愿者是体现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衡量标杆,中心拟建立志愿者、义工服务基地,为志愿者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开设“时间银行”,建立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我市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
建议:市委市府协调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制订方案,参与落实
二是以征集“居家养老”主题词为载体,强化居家养老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中心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广大市民征集具有我市特色,反映居家养老内涵的简洁明了的居家养老“主题词”,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工作的影响。
建议:市政府协调媒体参与
三是采取会员制,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服务需求。
公司已与一家专业的广告公司合作策划公司宣传的企业样册,光盘制作工作,全方位的宣传公司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使我中心全面推向社会。
四是注重档案规范化建设。公司目前已建立专用的档案室,健全服务对象的档案管理,专人负责,使档案工作向规范化迈进。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尽管刚起步,但已初见成效,我中心有决心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老龄办、暨阳街道的指导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几年努力,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7
老龄化问题已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同时, 老年人居住问题成为社会首要关注的问题。居住是住宅与服务的统一, 其满意度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Beth Madvin Cox认为, 住宅与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的统一, 能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必要需求, [1]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我国有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 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较强烈。白岩岩等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信息咨询、法律援助、文体娱乐、老年教育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形式。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处于探索之中。[2]
《2013年杭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2年末, 杭州市区65周岁以上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18.70%。本次调研中走访的杭州主城区各小区老年人口均超过社区总人口的30%, “空巢”独居老人约占10%, 社区老龄化严重。为此, 杭州市政府在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但改造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 改造的效果也缺乏相关评价。因此, 以杭州市主城区中老小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评估老年人现有居住方式和质量, 为居家养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同时, 为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依据和建议, 进而提高我国老年人居住水平, 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文献综述
1.居住满意度的定义与测度
(1) Johnson M、Fornell C认为, 顾客满意度, 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两者比较综合作用的结果。[3]卢敏提出, 日本的Noritaki Kano建立的卡诺模型认为,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保证当然质量, 不断改进期望质量, 积极开发迷人质量。[4]
(2) 武晓瑞认为, 居民的居住环境直接决定人们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 作为评价和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居住环境满意度反映了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5]宋玉茹认为, 居住满意度, 是居民对住宅及其小区环境的综合满意情况。[6]柏松等构造了包含住宅性能、住户期望、满意度指数、住户评价和影响程度的满意度模型。[7]张原等认为, 用户居住满意度, 就是测量住宅用户实际和预期的住宅之间的差异, 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和区位特征。[8]
综合上述观点, 居住满意度, 是人们在购买住宅后所获得的效用和对住房周围的居住环境的评价与期望间的比较。我们对居住满意度的测度根据影响因素, 建立了多层次指标体系, 由使用者根据自己对服务 (商品) 的打分赋值方式, 既便于老年人操作, 又可直观地反映居住满意度水平。
2.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方法
(1) 李鹏等认为, 西方国家关于居住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主要涉及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室外环境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9]张原等研究表明, 邻里关系特征比建筑特征更重要, 而价格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8]
(2) 李鹏等运用Logistic分析方法, 论证了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9]虞晓芬和黄忠华采用有序logit模型, 检验了住宅特征、小区环境、住宅权属等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效果。[10]虞晓芬和周浙颖运用层次分析法, 分析了影响经济适用房居住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11]李志刚运用计量方法, 分析了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12]
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一对一问卷调研方式, 先后走访了杭州主城区7个老年社区。共发放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的问卷数量达17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根据已有研究成果, 将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五组变量进行研究。
2.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首先通过相关检验, 剔除了一些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解释作用不明显的变量, 如性别、婚姻状况等。在此基础上, 建立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实证模型。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居住满意度”为二分变量, 老人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选择。选用SPSS17.0, 进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建模为表1所示:
模型1—5的估计结果显示, 模型5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性, 且邻里特征变量与个体特征、住房特征、区位特征相比, 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更为重要。这与武晓瑞、张原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再次剔除不显著因素, 得到评价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logistic回归模型 (见表2) 。从回归结果看, 模型10的拟合优度比模型5、模型6、模型7均有提高。HL检验的卡方值、Nakelkerke R2、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2.468 (P=0.963) 、0.713、89.0%。所以, 将模型10的回归结果作为更重要的判断依据。检验结果如下 (见表2) :
(1) 从个体特征看, 年龄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姜晶梅等 (1998) 、陶国枢等 (1998)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 高龄老人更多地受到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帮助关怀, 在物质、精神上的支持, 有助于居住满意度评价的提升;另一方面, 年龄较大的老人生活基本需求趋于简单化、专项化, 对生活居住的满意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同时研究表明, 性别、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对居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这与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健康差异不明显、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一定关系, 且性别对其居住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这与喻茂娟等 (1996) 、张允平等 (2001) 的研究结果一致。
(2) 从家庭特征看, 子女数量、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住房情况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均无显著影响。这与陆杰华等 (2007) 、曾宪新 (2011)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 老年人“住有所居”等一些旧有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即使独居或租房居住, 老人的社区归属感意识正逐渐变得清晰。
(3) 从住房特征看, 电梯、采光隔音效果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住房面积、卧室数量等对居住满意度无明显影响。涉及建筑特征的变量, 往往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空间、居住的舒适性。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设有电梯和更优质的采光隔音效果, 能更好地保障生活的安全、舒适性, 居住满意度更高。至于住房面积、卧室数量等变量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效果不显著, 可能是受本次调研样本集中于杭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区, 建筑规模户型等特征接近的影响。
(4) 从区位特征看, 就医便利性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这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 经常受慢性疾病的侵扰有关。但是购物、交通便利作用不显著, 这可能与调研老旧社区基本位于城区核心地理位置有关。
(5) 从邻里特征看, 社区物业管理、医疗服务水平、老年活动中心的配置, 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这些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居住周边的安全、卫生、保健、休闲娱乐活动, 这些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影响。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次调研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住房面积、电梯、采光隔音、就医便利性、社区物业、医疗服务、老年活动中心的合理配置, 正向影响其社区居住满意度。
2.建议
(1) 居住满意的基础还是住宅的特征, 应适当进行住宅适老化改造。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居住环境的适老改造。结合本次实地调研和既有实践经验, 在杭州市实现既有建筑的改造难度较大, 如目前开展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 就受到建筑自身特征及居民配合度的限制, 但必须保障扶手、休息平台、坡道等设施的使用。同时, 对高层老小区, 可考虑电梯的改造升级, 增设智能监控、紧急呼叫系统。对住宅内部, 可根据老年人的使用情况, 调整室内布局、扩大室内空间的开放性、提高住宅面积的实用性。而增设移动式紧急呼叫系统, 对卫生间进行无障碍改造具有更直接的意义。二是户外环境适老改造。由于老小区的户外可利用面积不大, 这就要求合理利用现有空间, 保障一定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而后重点提高活动空间和设施的利用率。还应尽量增加绿化空间、提高户外照明, 保障户外活动安全也是老小区改造的重点。
(2) 调查数据表明, 邻里特征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 从物业服务水平、老年活动中心的设置、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调研发现, 不少老小区物业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 很多老年人反映的是小区安全、卫生等物业服务的基本问题;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医疗服务站点发挥的实际效用不大、服务落实力度低;一些社区虽然设有老年食堂, 但由于市场化经营, 往往无法达到真正为老年人服务的目的。另外, 医疗服务也仅限于免费量血压和例行体检,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响应。因此, 对物业的监管力度应适当加大。社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扩大社会参与, 促进政府、社区、医院、学校等以社区为中心的、多位一体式合作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Beth Madvin Cox Ph D.Chapter 7 Linking Housing and Services for Low-Income Elderly[J].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2001, 15:1-2, 97-110.
[2]白岩岩, 王裕明, 蔡玫珠.上海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4) :16-21.
[3]Johnson M, Fornell C.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cross individuals and product catego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1, 12 (5) :267-286.
[4]卢敏.居民住宅满意度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鞍山:辽宁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5]武晓瑞.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0.
[6]宋玉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老年住宅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7]柏松, 朱嬿.关于建立住宅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乡建设, 2000 (12) :18-19.
[8]张原, 李昕宇.住宅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理论月刊, 2007 (6) :136-138.
[9]李鹏, 瞿忠琼.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南京、常州、镇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5472-5474.
[10]虞晓芬, 黄忠华.自有住宅者与租赁住宅者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财贸经济, 2010 (7) :122-126, 81.
[11]虞晓芬, 周浙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适用房居住满意度测评研究[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中旬刊) , 2010 (7) :17-18.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篇8
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巨大冲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家庭照料功能渐渐弱化,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养老保障
1.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及相关理论
1.1概念界定。首先,从养老地点看,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居住在家中进行养老。其次,从提供主体看,将家庭成员照顾与社区照料合二为一。最后,从服务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开展一定数量的文体活动,如组织老年人文娱比赛,建立并组织适合老年人的兴趣俱乐部等。
1.2福利多元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是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前提,它提出了由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而非单方面的依赖政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提供对老年人更好的社会保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达到服务多样化和品质高效化的双赢;另一方面,随着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各种各样的养老需求。
1.3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安全需求又是在生理需求基础之上所产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医疗护理保障系统,从而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2.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服务单一,服务设施缺乏。从整体而言,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扮演生产者的角色,而非组织承担者、管理者和购买者的角色。导致政府干预过多所形成垄断的不利局面。同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其服务内容和项目涵盖面较小,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只是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而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的层面涉及较少。
2.2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间缺乏统筹。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并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及规范的运行办法,暂时由民政部统一对其进行管理。而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来完成这些工作在执行方面会有很大难度,成为一大阻碍。
2.3服务所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缺乏针对性。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的阶段,并且其资金来源只是单一的从地方财政支出获取,造成政府财政紧缩。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需要多方面筹集资金,社区捐助必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有些支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人不放心把钱直接捐赠给社区,所以筹集资金也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4服务队伍规模小、素质低。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入户服务,对服务人员来说,工作量大,支付待遇较低,发展空间较小等方面限制了其从事此岗位的意愿。我国居家养老发展较晚,推广较慢,相应的培训也不标准、不系统,;必然成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阻碍。
3.国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经验借鉴
3.1英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英国目前实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社区照顾”模式,此模式主要由经营人员、主要工作人员、照顾人员组成,政府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范围和任职资格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各类人员各行其职,防止出现职权滥用的行为,使老年人更好的安享晚年。
3.2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家庭、社区、社会三个层次共同组成。从家庭层面来看,通过设立家庭保健中心可以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从社区层面来讲,设立老人活动中心,调动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从社会层次来看,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正常发展。
3.3日本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本重视家庭的福利保障功能,提倡“家中养老”。其工作体系为“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照顾员”,志愿者在充当工作人员与照顾员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3.4国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借鉴
(1)重视和加强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化建设。要以法律为准绳,有选择性地吸收和采纳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促进我国老年人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2)实现老年服务的多元化。我国社区老年服务的运营资金大多数是由财政承担,所以政府财政支出较大,不利于我国其他事业的发展,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实现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3)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和优越性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和相应的服务机构;第二,有针对于各类社区老年服务人员的培训课程;第三,是有相对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要求。
4.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大多数的先进国家比较重视与老年人相配套的各种福利设施的建设,例如福利中心、康复中心等。在我国来看,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尽完善,要求我们在发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的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地改进设施。除此之外,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医疗服务设施也要相应完善;也可以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2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加强评估机制。政府各部门要充分重视我国出现的老龄化问题,必须明确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充分的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使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此外,还需要上门服务人员定时对服务对象进行咨询,以便服务对象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提出缺点以及改进意见。同时,各相关部门还应全程监控设施投入是否落实到位,服务水平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等方面。
4.3开拓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在财政方面,建立居家养老的财政预算制度和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对于为社区服务的人员酬劳、支撑社区服务项目正常运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的项目经费应落实到位,并要根据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增加逐年提高标准。除了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还应加强对其的监督机制。
4.4扩大服务队伍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其次,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最后,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
5.结论
通过对比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采取的养老方式,结合我国当前时期的基本国情得出,居家养老是一种可行性的养老方式。在全球大力推行福利和公用管理改革的大环境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应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普惠性社会养老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道路,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能真正意义的享受到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有机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竹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角色和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27-29.
[3]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移[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40-48.
[4]王宏娟.城市居家養老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2008,02:1-19.
[5]张辛梓.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
[6]张建国,张莉华.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徐汇区天平街道养老服务实践为例[J].求实,2012,S2:235-237.
【老年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荐阅读:
老年人现状养老需求07-22
老年需求07-27
老年消费需求07-09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11-16
老年人心理需求08-29
老年人对住宅需求问卷调查数据与图表09-05
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报告06-15
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10-20
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05-15
老年人居家护理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