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慢性病(共12篇)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1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1]。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院自2006年8月开展了社区护理工作,使辖区居民受到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六位一体化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驻马店市解放社区60岁以上老人。该社区总人口20867人,60岁以上老人有3106人,占总人口的14.58%。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2006年8月免费为解放社区1012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经济情况、患病及就医情况等)和体格检查.
1.2.2 组织形式:
我院成立了社区医疗服务小组,有医师、护士各10人。由护理部和门诊部负责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的监控,解放居委会负责老年人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1.2.3 建立健康档案:
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病种制定一览表,以便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追踪和监测[2]
1.2.4 义诊:
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每周3次到居委会为老人义诊,对老年人各种慢性病进行系统治疗。义诊涉及十几种病种,重点对200例高血压和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
1.2.5 社区护理干预:
对需上门服务的老人进行个案护理,建立家庭护理记录单,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列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社区护士定期上门服务,主要实施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并定期进行护理评价。
1.2.5. 1 基础护理:
为各种原因不能住院的老人进行注射、换药、导尿、褥疮护理等。
1.2.5. 2 康复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手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康复指导。
1.2.5. 3 心理护理:
对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地疏导,对因疾病、衰老造成的忧郁、焦虑的老人,我们为其介绍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引导同类已愈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并鼓励老人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
1.2.6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每月为社区内老人举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受教育老人有2330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75%,讲解老年常见病的防治及健康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并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为老年人灌输健康知识。
1.2.7 许多研究表明,部分老年人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和健康意识较差的现象,具有不良行为的老年人对其危害认识不深刻,
同时存在知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老年人并没有从整体上保持健康,患疾病后,才被动改变自己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3]。因此,我们主要以双向交流的健康咨询为主,帮助老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老人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
2 结果
2.1 调查发现,82%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按顺序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关节炎等,30%有心理障碍,这些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
2.2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康复情况(见表1)
干预前后比较P<0.01
2.2 社区老年人糖尿病康复情况(见表2)
干预前后比较P<0.01
3 讨论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有利于老年慢性病的康复
3.1 对解放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普查结果显示:
82%老人患有2种以上的疾病,基本特征是多种病共存,涉及体内多个系统,最多者同时患有8种慢性病,诊治这样多的疾病如果逐一到各科就诊,势必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检查、重复用药。而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送医上门,对老人实行综合性诊治,配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方便患者又节省了开支。
3.2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和家庭,
与患者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患者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坦露,便于护士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如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4],耐心倾听其诉说,根据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3.3 开展社区护理提高社区人群的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基本了解老年期生活、心理特征和老年常见病的防治及护理措施。部分老人学会了测量生命体征,糖尿患者学会了注射胰岛素,饮食和运动调整及自测尿糖,通过近两年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和上门服务,老年人逐渐形成自我保健参与意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得到矫正,社区人群的保健能力大幅度提高,护理干预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渗透到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真正达到了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护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丛秀.社区服务护士的潜在性法律问题[J].护士进修杂志, 2000,15(2):144.
[2]王育珊.广州地区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3):181.
[3]王彦.社区卫生服务对城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4(6):348-350.
[4]周晓荣.刘美丽.高春燕等.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5):389.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2
健康体检总结
颍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更好的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院委会研究,从4月26日至5月30日,颍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卫人员下乡为颍南辖区的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病进行免费健康体检;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现已经完成了5个行政村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体检、及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工作。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体检项目包括常规体检血常规、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脂)肝功能(ALTASTALBTBIL总胆红素)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心电图、B超等。体检后,工作人员将包含患者的基础情况、体检结果分析以及全科诊疗记录分村建档,检查结果反馈到体检者手中。目前已完成5个行政村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居民体检总人数2220人,其中筛查出高血压病患者231人,占总检查人数10%,筛查出糖尿病患者47人,占总人口数2%。筛查出冠心病患者41人,占总人口数1%。癌症患者1人。0-3岁儿童健康体检总人数161人,其中筛查消瘦儿童6人,占体检儿童总人数3%,筛查鸡胸2人,占体检儿童总人数1%。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300多人,根据老年人中医药体质辨识,向老年人进行中医药保健指导,穴位保健等;让老年朋友们了解到自己身体属于那种体质。每天体检时,由专人向老年人、慢性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讲座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传染病的防治与治疗为主题,向来体检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作出了详细生动的介绍与解释,体检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各个都听的非常认真,他们是边听讲座,边体检,循环进行。随后采取问答的模式,让在座的体检朋友们询问出他们心中的不解,医生们尽心尽力的为他们回答;现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8000多份,健康教育宣传小册2000多份;此次活动充分表现了对老年人群体的重视与关爱,有效的提升了老年人、慢性病的防病意识与对疾病的了解,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今后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就诊信息将不断更新到健康档案中,以便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在健康查体期间,中心公卫科人员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和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颍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3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在SDS、SAS、ADL评分、慢性疾病知识掌握评分、护理技能掌握评分、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75-02
[JP3]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且老年群体受空巢、离退休等因素影响,病情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连续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工作模式,在慢性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笔者选取45例患者,观察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JP]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9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678±50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中专)23例,初中31例,小学及以下27例;病史1~17年,平均病史(721±233)年;疾病类型:高血压38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糖尿病17例,心血管疾病16例,慢性胃肠疾病9例。纳入标准[1]:年龄≥60岁;符合WHO慢性疾病诊断标准;智力、听力、语言沟通、认知功能正常,无重症器官疾病、传染性疾病、精神认知障碍;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口头讲解,对患者服药、饮食、运动等进行指导。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根据社区慢性疾病实际情况,组建由老年慢性病全科医生与全科护士、心理指导专家、营养师、康复师等组成的持续医护干预团队,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专业评估,结合个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时,详细、完整、清晰地记录医疗信息,每周六下午就相同病种、疾病类型,积极开展针对性服药、饮食、运动锻炼、康复指导,周天组织病友积极参加健康俱乐部,通过病友之间的交流、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愉悦患者身心,改善其不良情绪,帮助其积极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③针对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住院前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及居家环境,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自我护理技巧,制定个体化出院后护理方案,说明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重要性、随诊时间、康复锻炼方法等,提高患者认知水平,掌握自我护理技能,增强自我护理能力;④出院时给予持续护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家访等形式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出院后3d进行电话回访,每周1次,每月回访2~3次,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如服药、血糖血压监测、依从性等,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疑问。每月对社区患者进行1次家访,了解疾病控制出现的问题,针对性进行处理,并为患者、家属提供咨询服务,通知每周慢性疾病治疗、护理培训时间和内容,鼓励家属陪同患者参加,使其感受到家庭温暖,缓解孤独、抑郁情绪。组建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之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病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鼓励,从而更好地控制慢性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13评价指标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评估[3],分值越高,表明不良情绪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高。②采用我中心自制慢性疾病知识知晓问卷,内容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胃肠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危害、药物名称、用药方法、生活饮食注意事项等,采用护理操作技能掌握问卷表,内容包括血糖、血压自行测定方法,病情自我监测和观察,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疾病知识、操作技能掌握率越高[4]。③采用中心自制护理满意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服务技能、环境、健康宣教、情感服务等,评分范围为0~100,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运用(x[TX-*3]±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DS、SAS、ADL比较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慢性疾病知识及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慢性疾病知识、护理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环境日益恶化,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致残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成为了社会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群体长期处于空虚、孤独、焦躁状态下,生活情趣减少,心理和精神受到冲击,加上老年群体体质差,营养吸收能力较低,大大增加了慢性疾病发生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5]。社区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对患者、家庭、社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做好老年慢性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疾病康复,减轻疾病带来的危害,增加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连续护理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模式[6],指患者从一个就医环境转移至另一个环境,或医院转为家庭护理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连续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从医院—社区—家庭中的优质、全面、个体化护理,不仅可实现医院与家庭无缝对接,还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身心舒适度,增强家庭归属感,同时病友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家属安慰和关爱,可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帮助其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提高遵医行为,更好地控制慢性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提高,说明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疾病中,有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利于疾病康复。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护理技能掌握优于对照组,表明此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护理技能,减缓疾病进展,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达9556%,较对照组的7556%显著提高,这说明连续护理模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好评,更加符合患者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淑玲,臧小英,赵岳,等.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6-918.
[2]杨甜甜,周艳,赵梦媛,等.社区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4,27(1):18-20.
[3]刘葵娣.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2(23):3563-3564.
[4]彭文婷.老年慢性病护理中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实践[J].医药前沿,2015,(14):289-290.
[5]肖潇,杨优艳.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452-453.
[6]苗锦华. 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16,12(3):191-192.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体会 篇4
1 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1.1 健康教育方法
(1) 设立教育橱窗、宣传资料等书面形式、讲座, 根据不同的季节利用宣传橱窗刊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知识, 将教育内容交给居民自己阅读。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设点宣传, 如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红十字日等, 积极开展咨询活动。 (2) 利用公众传媒进行健康教育。组织专家到电视台、电台讲座, 定期开办退休老人专题讲座, 开办老年门诊健康咨询热线, 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出谋划策。利用公共传媒提供有关信息, 指导老人按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提供有关刊物上的卫生保健文章供老人阅读, 并组织老人们集中学习。 (3) 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 对特殊个体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自我监测及家庭照顾教育。 (4) 定期征求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活动及内容的意见或建议;随时询问社区居民对防病保健知识的知晓度, 以指导健康教育工作。
1.2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乡镇社区老年人健康观念陈旧, 参与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乡镇社区老年人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文化程度偏低, 导致他们的健康观念陈旧, 绝大多数的社区老年人还只是持有“有病才去就诊”的陈旧意识, 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去减少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很少有人注意到通过自我生活方式的控制来维持健康, 自我健康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这种低文化素质状况可能给健康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即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必然影响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2) 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人际关系。许多家庭反映, 由于疾病引起家庭经济困难者有两个原因:一是收入不足;二是特殊治疗费用昂贵。当子女因照顾老人减少工资收入时, 经济困难加重, 不少老人因增加了儿女负担感到内疚。 (3) 针对社区健康教育行为, 老年人容易存在偏执情绪。老年患者年龄大、反应迟钝、容易遗忘, 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易理解, 尤其是有的患者性格固执, 即使理解, 也不愿改变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
1.3 健康教育内容
(1)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注意生活规律, 早睡早起, 按时睡觉, 定时吃药, 戒烟酒; (2) 饮食指导, 合理膳食, 选择低盐、低脂肪、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少食多餐; (3) 加强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测量体温、血压、血糖, 自我监测病情, 掌握应急措施; (4) 运动指导及心理护理:患者掌握适度的运动方式, 如步行、打太极拳, 运动强度因人而异, 以不引起疲乏为宜; (5) 随身携带保健药盒, 以免意外发生; (6) 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干预。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给予适当的安慰;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保护患者隐私, 维护患者尊严;保持冷静的态度, 控制情绪, 忍受患者言语紊乱。
2 体会
2.1 制订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疾病的特点、原因及其危害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时检测血压。正确认识非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诊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
2.2 因人施教, 按需施教
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 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3 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能力
在社区护理中, 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 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同患者对健康教育有不同的需求, 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掌握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讲解,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2.4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保证
老年人健康教育要有良好的护患沟通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少数患者不愿配合, 经耐心解释、劝说才得以成功。必须有良好的护患沟通作基础, 使护患双方共同建立起一种指导-合作的关系, 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我们同时应该了解到老年人健康教育一方面能协助个人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认识, 培养其自尊心, 建立责任感;另一方面, 能促进社区的健康责任感, 对提高老年人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让老年人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 减少病痛, 增进健康的关键。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2.5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5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规模之大,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然而,家庭结构小型化,两代人分居的倾向,家庭功能的外移,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家庭用于治疗慢性病和护理费用投入越来越多。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照料大量的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卧床老人、活动能力下降的老人,社会和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这是一个需要现在我们认真对待的并及早制定对策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1%,据预测,到2050将达到4.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迅速发展。200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经达到119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到2050年将会提高到近7%,高龄老人人数将超过一亿。各年龄组的老年人口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增长速度在未来50年中都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世界其他老年型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目前有1.4亿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占亚洲老年人口的4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5亿以上,占当时世界老年人口的22.3%,亚洲老年人口的35%。届时我国老年人口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要多,即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中国的老年人。(2)老龄化速度比较快。
从1980~199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过程。用这样短的时间完成年龄结构的转变,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英国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从1950~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加144%,而我国增加211%。预计从2000~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加225%,而我国将增加240%。从1950~2050年的一百年间,世界上新增加的老年人口的23%将是来自我国。(3)老龄化地区差异大。
199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成为老年型。但上海市早在1979年就已经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城市,是全国第一个跨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省份,要先于全国20年,而西北青海等省要滞后全国20年。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北京市4省、市相继跨入了老年型人口结构。2004年底,全国共有21个省(市)人口年龄结构进入了老年型,它们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省份尚未进入老龄社会。
200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6.2%(城市高达54.7‰,农村为16.4‰),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第一疾病”。在我国慢性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最多,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并仍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为6.6‰,(城市为13.0‰,农村为4.4‰)。不同年龄组人口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差随年龄而增加,高血压等慢性病显著呈上升趋势。70岁及以上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冠心病患病率高达26.9%。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1、3.4、2.2倍。
年龄是慢性病患病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2005年医学敏感人口将由41.5%发展到2025年的60.3%,不同年龄组慢性病的患病率可以告诉我们慢性病控制的重点人群和防治的重点。此外,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危重疾病将会大量出现,心血管病的高额治疗费用也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b.老年痴呆病
老年性痴呆病,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发病于老年期前后的原发性大脑退行性疾病。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病呈迅速上升趋势,形成了世界性的老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当今世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71%以上患有智力功能障碍,其中10‰发生痴呆症。我国现在有痴呆患者约500万人,其中AD病人约340万。在60岁以上的人口中痴呆患病率为3%,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是老年人群中仅次于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
近年来,老年痴呆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北方地区60岁以上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已达到3.96%,其中由于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痴呆占多数,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症发病特点是阶梯式发展,每次发病比上一次加重,直到出现全面的智能障碍。65岁以上人群中,约35%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一年后其中25%的人会发展为痴呆。
老年痴呆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起病,呈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智能直线下降,病程一般是5至12年。在痴呆病中,半数以上是AD,四分之一左右为血管性痴呆。照料老年痴呆患者已成为社会、家庭和亲属的沉重精神上的负担。c.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症,其共同点是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使机体对糖耐受降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在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已上升到现在的5.6‰(城市高达16.3‰,农村为1.9‰)。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2.2‰,而北京市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72.6‰。
糖尿病是老年常见病,糖尿病人又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迅速上升除了中老年人口增加因素外,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缺少运动密切相关。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3000多万,并且每年还以150万-200万人的幅度递增,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90%以上是Ⅱ型糖尿病,这是一种可以致残、致死的终身疾病。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1200万,脑卒中者500万,冠心病者600万,双目失明者45万,尿毒症者50万。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调查显示,北方一些城市的老年人群中,有14.5%的人体重超重,69%的人达到肥胖程度,糖尿病患病率已达78‰。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d.其它疾病
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中,除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病、糖尿病之外,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老年性白内障、前列腺肥大、更年期综合征、骨关节、眼疾病等慢性病也是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3)老年慢性病引起老年人早残和过早死亡
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其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将增加1.12倍;患糖尿病的高龄老人其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丧失的危险性为非患者的2.4倍;白内障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5倍;患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7.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和哮喘)患者ADL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47倍。
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因老年慢性病死亡的占死亡人数的75%。增龄是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的最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10岁,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都呈大幅度上升。60岁以上年龄组与20-29岁相比,恶性肿瘤增加131倍,高血压增加115倍,糖尿病增加100倍,脑血管病增加135倍。(4)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慢性病造成老年人躯体功能受限,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反映能力、健康状况在普遍下降,有17.33%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帮助,20.03%的老人视力不好或失明,12.07%的老人语言能力差,32.92%的老年人记忆力差,23.69%的高龄老人是中、重度认知功能损伤,27.81%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因此,高龄化社会中,最使人忧虑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那些独居的高龄老人,高龄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问题会更加突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迅速上升。第一是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迅速增加,老年化与慢性病相交叉,使得慢性疾病持续天数更长,健康危险因素的增加和危险性强度增加。其次是卫生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是卫生服务技术将复杂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失能、残疾客观上会使满足卫生服务需求在技术上变得更加复杂,使预防保健的干预措施和手段的技术性要求增高;第四是,卫生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对于老年人来说,卫生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已经成为抑制他们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最大的障碍。
三、国家每年医疗费用总支出状况及发展趋势(1)慢性病已成为消耗医疗资源的“黑洞”
2004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隐忧”报告指出,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给公共健康系统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高达60%。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据估算,目前上海每年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四种慢性病所造成的社会价值损失就达200亿元。公费医疗中超过一半都是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我国近年来卫生经费的总额逐年在增加,1990年卫生总费为747.4亿元,2000年高达5684.6亿元,人均卫生费用也由1980年的14.51元,增长到2002年的442.6元,并仍呈增长趋势。过高的医疗费用支出是各级财政和家庭难以承受。
尽管我国近年来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3.17%增至2003年的5.7%,但政府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36.2%下降至2002年的15.2%,个人支付所占的比例则由21.2%增至58.3%。也就是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上升,主要来源个人卫生支付的比例增加。从国际研究比较来看,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随着经济发
展,政府维护健康公平责任逐渐增大,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加大,个人付费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而中国则出现相反趋势,个人支付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幅度较大。中国的卫生体系评价指标在各国中筹资公平性排名居188位,卫生系统绩效排名144位,排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之后。
(2)老年慢性病医疗费用消耗大 人口老龄化、疾病患病率变化和医疗费用负担上涨必然对我国和经济发展生巨大的影响。据卫生部的预测,2000~2015年间,由于年龄结构的变化,两周患病率将增加10%,慢性病患病率增加2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从2000年1.67亿增加到2015年的2.33亿,患病人数增加40%。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增加51%,肿瘤人数增加39%,糖尿病人数增加56%,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47%,运动系统患病人数增加43%。这五类疾病患病人数为患病总数的60%。
依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底开展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付为645.24元,其中城市老年人口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出为1540.83元,农村老年人口每人每年平均医疗费支出为374.19元。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医疗费为121.56元。其中北京市为最高达222.6元,天津为212.76元,上海市146.16元,最低为广西,为68.4元。药品费为256.68元,其中北京市为567.24元,浙江省为384.96元,天津市为359.88元。
老年人操劳一生,大多体弱多病,是疾病的高发人群,而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费增长缓慢,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院的费用成倍增长,使老年人不堪重负。城镇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参保率相当低,2003年参加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2927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11.4%。而农村有87%的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达41%,应就诊而未就诊采取自我医疗的比例城镇达47%,农村贫困地区高达70-90%。
由于农村医疗水平大大低于城镇,缺医少药相当严重。而国家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医疗资源只有20%分配在农村,用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或返贫,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无钱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老年人是农村的弱势群体,无医疗保障、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其困难会更大。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他们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我国65-69岁、80-84岁、90-94岁与100-105岁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为5%、20%、40%与60%。平均每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照料与医疗成本开支约为65-74岁老人的14.4倍。从北京市公费医疗和企业劳保医疗的支出情况看,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占全市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远大于老年人数与全市职工数的比例。离退休人员仅占公费医疗对象的18.3%,却用去公费医疗费用的41.2%,是在职职工的3倍。表5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组住院费用的比较
资料来源: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
(3)人口老龄化和患病率变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变化及预测: 从2000年到2030年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将由196.22‰到656.75‰,慢性病就诊人数人次由24亿到95亿次;从1994年到2030年慢性病治疗费用将以年均17.72%的速度增长,是1994年慢性病治疗费用的355.6倍。
当医疗费用按照1998年实际价格保持不变,不考虑年龄别患病率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2000-2015年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负担,即应该就医(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就医所需要的医疗费用,由7989亿增加到10280亿,增加28.7%;医疗需求量的费用负担,即实际利用医疗服务的费用由4959亿增加到6267亿,增加26.4%。也就是说,由于老龄化的因素,到2015年医疗需要费用负担增加28.7%,医疗需求费用负担增加26.4%。当医疗费用按1998年实际价格保持不变,同时考虑年龄别患病率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因素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2000-2015年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负担,由8120亿增加到11896亿,增加46.5%;医疗需求量的费用负担由5038亿增加到7230亿,增加43.5%。当各年龄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7.5%变化,同时考虑年龄别患病率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由2000年医疗需要量的费用的9384亿,到2015年将增加到40676亿,增长了3.3倍,15年中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需求费用的负担比2000年增加26.4%,疾病患病率变化增加20.1%。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54%,疾病患病率增加导致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47%。如果说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度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话,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使年龄别患病率控制或保持一定的水平,这将意味着我国将减少1.47%的疾病医疗费用。2000年医疗需求费用负担占GDP的6.4%,2015将年占当年GDP的9.27%。如果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不变,2015年前,人口老龄化和年龄别疾病患病率对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增长的作用分别是2/
3、1/3。
四、对现行老年群体的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评价及对策 年份慢性病年治疗费用(亿元)近年来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老年慢性病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的疾病。但是由于相应的医疗体制没有转变,现有的绝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医疗机构,而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和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慢性病治疗机构还很少。全国还没有建立老年病防治基金会,没有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高龄老人的照料、护理的资源(资金、人才)匮乏,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效率比较低。国家也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的机制,国家卫生费用,尤其是对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和治疗资金投入少,个人负担重,这种情况是很不适应高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的。
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成为低收入老年弱势群体的真实写照。不少老年家庭因病而致贫。而且由于医疗资源配备的不合理,造成老年慢性病人大量占用急、重症病人有限的医疗资源,使这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我国老年慢性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老年慢性病防治基金,制定控制老年慢性病发展,加强老年卫生保健服务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老年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对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建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机构,提高一级医院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基础医疗机构单位的设施、设备条件,扩大服务的范围;加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
第一章 高血压
血压是什么?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人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是120/80mmHg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最高血压=年龄+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代器质性等,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性别、年龄与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不良生活习惯与高血压: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均可引发高血压。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而生活井然有序,平时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工作压力过重与高血压: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性格与高血压:一些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急躁时分泌旺盛,而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引发高血压。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遗传与高血压: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吸烟与高血压: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饮酒与高血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电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压发病率增大。过度饮酒还有导致中风的危险。
高血压病人六不宜
不宜抬举重物:当全身用力抬举重物时,血压可升高50—100毫米汞柱或更高。不宜情绪激动: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均可引起情绪改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不宜用力排便:特别是便秘时,长时间用力易使血压升高,如果蹲便,突然站起,更容易发生意外。不宜洗冷热水澡:水温的冷热刺激,可使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特别是坐浴时,如水面过高,压迫心脏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不宜烟酒过量
不宜气温骤降:夏季空调不宜设的温度很低,室内外温差太大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1.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的80%由高血压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2.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并发冠心病,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3.高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元凶”。4.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最终需要肾移植或透析而支付巨额医疗费。5.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6.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6倍。高血压是91%心力衰竭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心力衰竭常导致患者丧失工作能力。
7.其他:如果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并存,成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高血压常与血脂异常并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
预防高血压病“八项注意”
●“少盐少脂多运动”,戒烟限酒减压力,按时服药是关键,谨遵医嘱是保障”。减少食盐摄入量。高血压病患者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4克,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保证合理膳食,高血压病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蘑菇,低脂奶制品等。
●有效控制体重可预防高血压。减肥最有效的方法是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戒烟
●限酒。有肾功不全者禁酒。
●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可采用慢跑,快步,游泳、骑自行车、体操等形式的体力活动,每次活动,一般以30到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注意心理。社会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如果通过3至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则应改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
治疗高血压须防“五乱”
一乱:不规则用药。导致血压大幅度波动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增高的血压,它可以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二乱:随意停药。停服降压药物后,血压往往在2—3天内便再次增高,而且有些降压药物倍他乐克等不可骤然停药。
三乱:频繁换药。降压药物均要在用药后的两周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乱:不愿联合用药。依靠少数药物降压,势必增加川药量,诱发药物不良反应。小剂量联合用药,能较好地控制血压,不同作用的药物相互之间互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乱:凭自我感觉用药。自行增减降压药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导致血压大起大落。最好是能得到医生的指导。
预防高血压日常保健
1.正常人每年至少测两次血压,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合理饮食:什么都吃,但别多吃。
3.防止肥胖:肥胖者患高血压机会多2—4倍。4.少吃盐:北方高血压多,因为吃盐多。
5.不吸烟:吸烟者高血压机会比常人多8倍,大量吸烟者平均减少寿命6—8年。6.不大量饮酒:饮酒越多血压越高,并且影响药效。
7.尽量做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乐观向上、淡薄功利。切忌情绪波动,大喜大悲。8.避免熬夜、劳累、紧张、郁闷等不良因素。9.坚持长期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第二章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高及尿中有糖。在糖尿病的早期,病人无任何症状,当血糖明显升高时,病人才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重症糖尿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久病之后,可出现心脏病变,脑卒中,慢性肾功能衰竭,视力下降以至失明,下肢坏疽、致残,致亡等不幸后果。
发病机理
糖尿病与遗传、环境两大因素有关。通常认为遗传为患者提供了对糖尿病的易感性,生病则为环境因素造成。
Ⅰ.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不论I型或Ⅱ型均较肯定。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极易发生糖尿病。
Ⅱ.环境因素 糖尿病环境因素复杂,但多是人为的因素,如:心理紧张。情绪压抑、生活节奏紊乱、饮食过于油腻、品种单一及过于精细、酗酒暴食,运动量减少等。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并发症,主要包括: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酸中毒,以上三种为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慢性并发症: 1.眼部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中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眼底特异性病变,眼部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视物模糊,甚至失明。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可损害肾脏的所有结构,临床表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尿毒症。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病早且发展快,易并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大约占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的70%以上。4.神经病变: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周围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及患母的婴儿神经病变。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灼热、触电,虫爬、蚂蚁走等感觉异常,还可有软弱无力,活动障碍、瘫痪等运动异常。5.感染:糖尿病极易并发感染,最常见的有肺结核及皮肤。口腔、泌尿系、胆系感染,糖尿病人一旦出现感染,最好找专科医生诊治。
糖尿病防治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糖尿病患者饮食禁忌
1、不适宜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甘薯、藕、淀粉、荸荠等。
2、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3、忌辛辣,戒烟限洒。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糖尿病的预防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我国目前有超过9200万的糖尿病患,此病到目前前为止是一种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好现在的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颐养天年。糖尿病患者应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避免致残、致死。
四、糖类摄入
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糖尿病饮食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蒸、煮、凉拌、涮、烤、烧、灿、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止。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11、多使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
控制血糖应达到以下标准:
★空腹血糖6.1(110)~7.0(126)mmoL/L(mg/d1)餐后2小时血糖7.8(140)~11.1(200)mmoL/L(mg/d1)。
★每2-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每半年全面检查血脂水平,心,肾,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眼底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循环系统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每3—6个月应监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监测体重:每周测体重一次.体重指数正常值应为18—24.5。
糖尿病病人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真实的血糖情况呢?
由于每周或更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其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如饮食、运动、情绪、睡眠时间等多种因素,不能真实地反映病情,故病人每周应测3—6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到医院化验很不方便,建议有条件的病友购买一台便携式血糖测定仪,每次测量后做好记录。这样医生便可依据血糖记录为您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糖尿病病人应每3—4个月到医院化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该检验值可反映病人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当然,能够控制在6.5%以下则更好。回服降糖药的八项注意要点
每位糖尿病患者病情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同,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样,药物用少了不管事,用多了就会低血糖,必须因人而异。
在口服降糖药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 对药盒上的商品名要知道它的药名
○ 用降糖药一定要了解药物的排泄途径和禁忌症首先要检查肾功能和肝功能,保证用药的安全。
○ 进食量准确,生活有规律是调整降糖药的前提
○ 不吃饭不用降糖药,吃的少降糖药要减量
○ 对药物的“副作用”的认识
○ 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 调整口服降糖药的周期
○ 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是糖尿病患者的监测记录血糖未控制好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吃饭的时间、摄入量、食物种类,进餐次数,运动的时间、方式、程度、降糖药的种类,联合用药的搭配、药物剂量、近期的特殊情况是否对血糖有影响等多种因素。要把具体问题找出来才能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三章 冠心病
冠心病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的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症,久坐生
活方式以及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冠心病的预防
★不吸烟。
★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避免精神紧张。
★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如何尽早发现冠心病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劳累、体力活动、精神紧张、寒冷及进食过饱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白行缓解者;
(2)反复出现心脏脉搏不齐,心跳过速或过缓者;(3)阵发性胸闷憋气,心悸,呼吸困难;
(4)用力排便.紧张或性生活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5)冠心病病人应随身携带治疗药物
携带一个备有急救药物(盎口硝酸甘油、消心痛、硫氮卓酮、氨酰心安,安定和心痛定等药)的药盒,夜间睡觉时也应将药盒放在床边随手可取的地方,以备急需。
冠心病病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长期服药,不突然停药,定期就诊复查:
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适量体育锻炼,避免做剧烈运动,防止肥胖,戒烟限酒,不多饮浓茶及咖啡等;
3.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 免剧烈的情绪 波动;
4.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不宜过饱,提倡少食多餐;
5.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冠心病病人在运动中要注意什么?
运动固然对冠心病病人有好处,但运动不当,也会给冠心病病人带来的危害。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心绞痛发作3天之内,心肌梗死后半年之内的病人,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2)运动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体供应需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增加,而心脏供血相对减少,易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4)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
(5)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6)运动后避免吸烟,因为运动后心脏有一个运动后易损期,吸烟易使血中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心脏意外。
第四章 脑卒中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山血性脑卒中。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叶具有“四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且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随平均年龄增长而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四种人特别容易患脑卒中:
a.老年人:老年人一直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尤以55岁以上人群最多,65岁以上人群发病增加明显,7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则是45—54岁组的5—8倍,所以医生建议,年过60的老人就应该积极预防脑卒中。
b.高血庄患者;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与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病危险性均呈正比,相关研究证实,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 的发病率。
c.心脏病患者:是重要的,且肯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d.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的脑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
脑卒中的预防
★ 体检检查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若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 积极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患者并治疗,由于小中风是完全性卒中的先兆,因而积极治疗小中风可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
★ 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合理饮食,减少吃盐量,适当控制动物脂肪摄入,中午以上适当补充钙剂,增加蔬菜、水果与蛋白质饮食;
②加强体育锻炼,每周3—4次,每次30—60min的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消耗热量;
③控制体重;
④不吸烟,少饮酒。吸烟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和血管壁损伤,尼古丁刺激敏感神经使血压增高,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
⑤平时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
⑥在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病人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寒冷天气刺激神经和血管,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出现脑卒中怎样办?
1.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
2.头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便于将痰液或呕吐物顺利流出。口中如有呕吐物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 引起窒息。
3.正确搬运法: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病人头肩部,不要过分扭曲或震动,一人托住病人的背部和臀部,另一人托住病人腰部腿部。
4.病人如有抽搐,可用软布缠在两根竹筷上塞入上下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5.在确诊之前不要擅自给病人服用药物。
6.保持镇静,切不要慌张,注意安慰患者情绪。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记:尽量避免移动病人,如有需要请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切忌让病人头部受到震动。
第五章 恶性肿瘤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般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而言。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
症状
癌症的早期表现:定期进行体检,不要等问题发生是早期发现肿瘤的好方法。但您也应该知道一些与癌症有关的症状:大小便习惯改变.伤口长期不愈合,乳房或身体其他部位无痛性的、较硬的肿块,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难,明显的变化的疣或痣,或刺激性的咳嗽或声音嘶哑。有这些症状不一定是癌症的标志,他们还可能由其它普通疾病引起。但重要的是,如果有任何这些症状,不要等到感觉疼痛再去看医生,早期癌症通常是不痛的。
(1)原因不明的消瘦、无力,上腹无规则的疼痛,食欲下降,特别厌食肉类食品。
(2)非怀孕和哺乳的妇女,有乳头流水或能挤出液汁。
(3)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
(4)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胸痛,久治不愈。
(5)中年以上的妇女,性交后阴道有少量出血,或平时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或是停经后数年又来月经,白带明显增多。
(6)不伴腹痛的逐渐加深的黄疸和上腹包块。
(7)肝脏肿大的速度较快,并伴有肝区疼痛。
(8)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
(9)皮肤溃烂长久不能愈合。
(10)黑痣突然增大,同时伴有灼痒、破溃,出血疼痛或痣上的毛发脱落。
(11)反复发热和顽固性的牙齿出血,皮下出血和进行性贫血。
(12)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高热。
(13)口腔粘膜,或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上出现白斑,而且迅速扩大和灼痒不适。
(14)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动作失调或伴大小便有时失禁。
(15)无明显外力作用所致的股骨和肱骨等大骨的骨折。
(16)进食吞咽时胸骨后有异物梗塞感、刺痛感或自觉食物通过缓慢。
(17)鼻塞,经常少量鼻出血或鼻涕中常带血丝,伴有偏头痛、头晕、耳鸣和颈上部耳垂下方前后部位摸到肿大淋巴结。
(18)大便习惯改变,或腹泻和便秘经常交替出现,或大便常带脓血,或大便变细变扁。
(19)逐渐加剧的头痛,并突然出现的短暂的视力障碍和呕吐。
(20)青少年肘或膝关节剧痛、肿胀,用抗风湿药或抗菌素类药治疗无效等。
预防恶性肿瘤
勿憋尿
研究发现,膀胱癌的发生与一个人的饮水、排尿习惯有关。据资料表明,每日排尿5次的人比排尿6次以上者容易患膀胱癌。这主要是因为饮水少、长时间憋尿,易使尿液浓缩,尿在膀胱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尿中化学物质刺激粘膜上皮细胞,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多饮水,勤排尿可起到“冲洗”膀胱,排除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作用。
戒烟
吸烟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公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烟对胎儿非常有害,孕妇抽烟,小孩以后罹患癌症的几率将多50%。有鉴于此,重视以上环节的防范,就能让绝大多数人远离癌症,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对哪一个年龄层的人而言,抽烟是极度危险的,而且会导致癌症。
多喝蔬菜汁
常喝甜菜汁(根部及顶部作成的)、胡萝卜汁(含B—胡萝卜素)、芦笋汗。将新鲜甘蓝及胡萝卜作成混合菜汁,效果极佳。葡萄汁、樱桃汁及所有深色的果汁,包括黑醋粟汁,都是非常好的营养果汁,新鲜的苹果汁也有益处。果汁在早晨饮用最佳,蔬菜汁则在下午饮用最佳。
多吃洋葱和大蒜
洋葱和蒜头是极佳的保健 食品。可以多吃芽苗菜,比如萝卜苗,豆苗,最好是生吃,或只需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即可。
多吃生萝卜
许多人都知道,在医院里经常使用一种叫“干扰素”的药物。它是人体自身白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在体内具有抑制癌细胞快速分裂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很少,所以科学家们研制出“干扰素诱生剂”一类药物,激发和诱导人体自身制造出更多的干扰素。在日常的膳食中,也有一些能够诱生干扰素的食物,其中效果最佳的,要属白萝卜了。研究证明,从萝卜中可以分离出干扰素诱生剂的活性成分——双链核糖核酸,对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活性成分不耐热,如果经过烹调,在加热过程中则会破坏,所以生吃萝卜对防癌有益。
限制高脂肪饮食
研究显示,与低脂饮食相比较,富含脂肪的饮食,大幅地增加结肠癌及乳癌的发生几率:高脂肪饮食是癌细胞的助长剂。
【知识小百科】了解慢性病
1.什么是慢性病?
慢性病是使身体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的疾病。
2.慢性病的特点
病因相似、起病隐匿、病程长、不可逆、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
3.慢性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大血管病 恶性肿瘤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27-0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慢性病发生率持续上升,降低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机体免疫力的降低,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1]。故而,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以缓解病症,改善生活现状。为更好地判定患者护理效果,现对我院收治者的资料进行汇总: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2011年5月-2015年2月我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100例作为对象,按实施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男性、女性例数比29:21,年龄段60-82岁,平均(71.6±2.6)岁;疾病史1-10年,平均(4.4±0.4)年;疾病类型:10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5例其他;干预组50例,男性、女性例数比30:20,年龄段61-83岁,平均(71.7±2.7)岁;疾病史1-11年,平均(4.5±0.5)年;疾病类型:11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2例其他。100例患者的疾病类型、疾病史等临床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护理措施,如:监测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等;干预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包括:①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疾病发生后将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故而,护理人员需利用家访时间多和患者交流,以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缓解负性情绪[2]。同时,还可根据患者兴趣爱好等实施音乐疗法,促使其调整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加快康复速度;②健康教育。部分老年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致使疾病配合度较差。因此,需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疾病了解程度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如:疾病病发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案等,提高疾病知识了解度,治疗配合度;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机体营养制定饮食方案,并叮嘱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以清淡、低脂、维生素丰富类食物为主,提高机体营养;④康复护理。叮嘱患者适当卧床休养,降低机体消耗量。另外,还需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有氧运动方案,如:慢跑、步行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速度[3]。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详细、认真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并详细记录,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
1.3评定项目 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借助生活质量量表判定身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质量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其中,生活质量为计量资料,护理满意程度为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文中数据,其中,心理状态为计量资料,疾病效果为计数资料,分别行t、χ2检验,P<0.05,组间有区别。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相比,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2.2护理满意程度评定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8.0%,其中,满意34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0%,其中,满意22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两者满意率有区别,X2=8.274,P=0.004。
3讨论
老年慢性病作为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症,由各种因素引发,降低生活质量。由于此病症患者心理、生理的特殊性,致使其出现诸多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因此,需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增强总体效果。优质护理是临床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所制定的心理、饮食、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消除负性情绪,提高疾病治疗配合度;并且,还可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速度[4]。本结果显示,临床干预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基础护理对照组,P<0.05,有区别,说明:优质护理干预可于慢性病患者中获得显著成效,符合陈树娟[5]研究报告。
综上,将优质护理用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作用突出,可改善生活现状,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梅芬.9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09.
[2]刘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1,03(6):466-468.
[3]刘霞,张新娟,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1):234-235.
[4]郭红霞,常志杰,赵丽军,等.护理干预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5):143-144.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7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朱桥辖区400户居民健康档案。共抽取居民健康档案1 761份, 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档案316份。
2 统计处理
运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 结果
3.1 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316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中, 经医生诊断患有各类不同疾病者171例, 患病率为5 4. 1 1%。见表1。
3.2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慢性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 患病人数135例, 患病率为42.7%, 高血压在慢性病患病率中最高。见表2。
3.3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各种疾病患病率情况见表3、表4、表5、表6。
3.4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膳食习惯、运动、吸烟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老年群体的增加, 高龄老人的普遍出现, 我辖区老龄人口呈现出老龄速度快、高龄化特点[1]。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在《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书中介绍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
在调查的老年人中小学以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4%, 初中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1.3%, 文化程度普遍过低,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低。生活方式及行为中发现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以适中饮食 (甜咸适中) 为主, 其次为清淡饮食。从饮食结构上看, 以荤素食物为主, 符合老年人膳食卫生要求。但是老年人喜咸食以素食为主者所占比例较高, 占92%。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看76.3%的老年人参加了体育锻炼, 锻炼的次数与时间比较合理。老年人吸烟的比例很高, 占20.3%。医疗费用支出自费的比例还很高, 提示医疗保障的现状更加需要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可及、优质可靠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2]。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慢性病、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不良认知[3]。要继续依靠政府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 提供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公益场所与器材, 建立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4]。老年期健康问题多为慢性退行性病变,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需要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行多功能家庭化服务,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照顾。老年期保健意识减退, 不良生活方式认知能力低, 特别要重视在社区中开展经常性的老年群体的健康指导, 提高自身保健的服务需求[5]。不论是否出现慢性病的临床症状, 都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保健和治疗措施, 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肿瘤等高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6]。
要养成良好健康意识、健康心态和健康行为[7], 坚持合理膳食营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坚持参加适度体育锻炼,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减缓增龄过程中由老化向疾病转化的进程[8],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 躯体、精神心理、社会生活处于完美的状况才能称身体健康。动员全社会老龄人群参与认识当代全新的健康观念, 帮助他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行为和心理状态[9], 使之达到精神、身体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 和谐地工作、学习、生活, 这是整个社会关心指导老人健康,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10]。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 抽取朱桥社区1 761位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对回收的资料仔细检查核对, 编号整理后用SPSS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16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中, 经医生诊断患有各类不同疾病者171例, 患病率为54.11%。慢性病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较高, 有135例, 占42.7%, 高血压在慢性病患病率中较高。结论 要给予老年人膳食指导, 合理安排饮食, 达到平衡膳食要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不合理膳食对健康有害的认知率普遍较低, 提示不良饮食习惯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不良行为方式中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率稍高。高血压在慢性病患病率中较高, 所以预防治疗高血压十分重要。专家们总结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提倡社区老年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降低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庞连智, 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5) :342-343.
[2]李善子, 李春玉, 金英爱, 等.延边地区社区老年慢性病情况及护理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1) :909-910.
[3]王洵.城乡老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7, 11 (2) :25.
[4]张晓萍.中关村社区居民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7, 11 (3) :37.
[5]张学军, 鲍科臻, 江军.宁波城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心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6) :436.
[6]茅柳水, 王小翠.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9) :5.
[7]于普林, 王建生.中国城乡老年人1998, 1999, 2000年死因别顺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1) :75-76.
[8]方向华, 孟琛.健康自评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3) :184-188.
[9]李燕, 郭子宏.云南多民族百岁老年人健康状况与长寿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3, 22 (2) :108-109.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 以我社区的老年人做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原则抽取出130例年龄超过65岁的散居老年人, 在接受体格检查后将其中的9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均患有慢性疾病, 均由家属在家中进行照料, 年龄为65~83岁, 平均年龄74岁。其中男患者47例, 女患者43例;其中有54.7%的患者由其丈夫或是妻子进行护理, 35.6%的患者由子女护理照料, 9.7%的患者由保姆、孙儿女与儿媳等照料。
1.2 方法
判断老年抑郁状态时应用抑郁问卷表 (DSI) , 按l~4级进行评分。l级表示无或是偶尔存在;2级表示有时存在;3级表示经常存在;4级表示总是存在。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的程度越严重, 50分以下为正常。应用日常生活量表 (ADL) , 调查人员应按表内的内容询问调查对象, 调查患者的日程生活能力, 如购物、使用公交车、打电话等。若患者本人不能亲自回答应由知情人代其进行回答, 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评分:分为生活能力重度减退、中度减退、轻度减退、无功能障碍几个级别。最低20分, 表示研究对象完全正常, 最高为80分。分析单项时, 分为2级:2~4分表示功能下降, 1分表示正常。应用精神状态速查表 (MMSE) 对患者的认知状态进行研究, 问题包括语言及操作、计算、注意、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定向、等认知功能。总分的范围在0~30分之间, 将文盲排除, 满分为30分。10分以下表示患者存在重度的认知功能损伤;20~30分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良好, 10~20分表示其认知功能存在轻度损伤。
2 结果
经调查研究可知, 在这90例慢性病老年患者中, 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疾病为主。20.1%的患者认知功能存在轻度或是重度的损伤, 51.4%的患者身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16.9%的患者处于抑郁状态。大多数的患者需要全日制护理, 日常生活的护理以及相关的协助治疗。护理人员每天需协助、护理患者的平均时间:34.6%的患者需被日夜照顾, 24.5%的患者每天需3~6h的护理, 24.5%的患者每天需2h的护理, 16.4%的患者每天需7~14h的护理。90例患者中对日常生活各项活动的依赖度, 具体计算见表1。
3 讨论
社区老年慢性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包括交流沟通困难、情绪紊乱及认知缺陷等[2,3,4]。根据MMSE问卷的调查结果可知, 有76.4%的患者认知功能保持完好, 5.8%的患者出现重度受损, 17.8%的患者存在轻度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减退时, 因其大脑皮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引起行为、智能、注意力、记忆、等方面的障碍, 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显著下降, 严重时甚至出现痴呆, 需要多方面的照顾。DSI问卷结果显示有28.9%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许多患者由于感到给配偶或子女造成负担而有负罪感, 部分患者因虚弱或是丧失能力产生孤独感和被隔离感。调查患者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可知, 很多家庭因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家庭自身的收入不足, 另一方面是患者的治疗费用昂贵。当患者的子女由于照顾患者而使收入减少或是患者的配偶不能正常工作时, 其家庭会出现经济困难。为此, 很多老年患者为使儿女的负担加重而感到不安。患者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寻找并接受医护人员、朋友和家庭所提供的帮助, 这就使其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性有所增加;此外很多家庭因需要医疗和护理, 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患者出现住院困难, 特殊饮食等问题。
由以上研究可知, 社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护理人员是其家属, 因患者疾病复杂或较严重, 需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加强对患者的家庭指导和护理工作, 已经成为家庭护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绪新, 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 (7) :1869-1870.
[2]李佳.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1) :567-568.
[3]屠明君.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 (3) :47-48.
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 篇9
关键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干预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病因主要由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引起的, 也可继发于急性支气管炎。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伴有喘息, 常可并发肺气肿和慢性肺心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9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 年龄45~75岁,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6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6例。正常组42例,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9例。所有患者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息, 痰呈白色黏稠状不易咳出。
1.2 诊断依据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的诊断标准[1]。
1.3 方法
98例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①正常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 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 室内空气流通,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受凉, 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室内不养宠物, 不放有过敏原的植物, 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用药的护理, 以口服平喘祛痰药为主, 监督患者及时和准确的用药。②干预组在正常组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腹式呼吸法护理[2], 腹式呼吸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增加肺活量, 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预防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具体方法: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 呼气时尽力呼出使腹部凹下。每天锻炼2~3次, 每次10~20min。促进排痰的护理, 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 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保护和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指导患者学会有效的咳嗽方法, 鼓励患者咳嗽, 轻轻拍胸部、背部, 使痰液移动;劝患者多饮水, 以使痰液稀释;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可用雾化吸入使气管内分泌物湿化, 易于咯出。家中简易雾化装置可用一保温杯盛满热水, 杯口处倒置一漏斗, 让热蒸气从漏斗底部小漏管里逸出, 患者徐徐吸入, 但要注意防止烫伤。另外, 要指导患者合理正确的使用家庭氧疗, 在此基础上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多进行室外活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增强机体抵抗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与正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8%、59.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受凉、吸入刺激性气体及感冒常使本病诱发或加重。常因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 咳嗽无力及肺功能低下因素使痰液阻塞气道, 造成病程长, 反复发作, 对抗病毒和抗菌素制剂产生耐药或不敏感, 致使疗效下降[3]。寒冷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冬季最怕冷, 也很易患感冒, 每次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加重, 肺功能也受影响。根据患者体力, 可积极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活动, 如慢跑、太极等能增加肺活量和耐力,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避免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是长期的, 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去。
本次干预结果表明, 干预组和正常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59.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社区内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相关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包括常规护理、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家庭氧疗、耐力锻炼、健康指导等, 对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住院率,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4) :199.
[2]Krishnasamy M.Social support and the patient with cancer:aconsiderafion of the literature[J].AdvNurs, 1999, 23 (4) :757-762.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76.29±2.36)岁;按照并发症种类划分:并发糖尿病8例,并发冠心病12例,并发高血压13例,并发慢性心功能不全6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6.67±2.66)岁;按照并发症种类划分:并发糖尿病11例,并发冠心病9例,并发高血压16例,并发慢性心功能不全3例。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消炎、 化痰、平喘和止咳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如患者病情轻微,则给予左氧氟沙星和青霉素治疗;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使用舒巴斯坦替代;如患者病情严重,则给予头孢菌属抗生素治疗;如患者年龄较大,则给予适量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戒烟酒、注意保暖和保持病室环境洁净,防止感冒和其他细菌感染发生。
1.3疗效评价标准[5]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基本治愈,摄片征象、咳痰和气喘等症状明显好转,说明疗效显著;临床症状和摄片征象有所改善,咳痰、气喘等症状得到缓解,说明治疗有效;临床症状和摄片征象未见好转, 咳痰、气喘等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加重,说明治疗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例(%)
3讨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病者多为60~70岁老年人,患者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6]。慢性支气管炎为季节性疾病,寒冷天气易导致疾病复发。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反复气喘,具有发病缓慢、病程长等特点。根据病程可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分为不同阶段,包括缓解期、迁延期和急性发作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据文献报道[7,8,9],支气管感染、吸烟和空气污染均为导致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
治疗社区老年支气管炎应注意以下几点:咳痰严重的患者应采用沐舒坦治疗,高龄、机体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应用黄芷提高其机体抵抗能力。研究显示[10],革兰阴性菌是导致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感染菌,采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控制急性发病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应根据患者病情、药敏实验结果采用适宜的抗生素。病情较轻的患者应采用1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或青霉素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用喹诺酮类、2代或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肾功能障碍患者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可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有文献报道[11],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半衰期长、 治疗效果显著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可应用于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治疗。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7%,较对照组患者的74.36%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慢性病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家床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1-01
【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society,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lso tended to increase, how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is part of the population,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contents of this elaborate.
【Key words】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health files home bed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愈发关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似乎无处不在。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用于医疗的费用极其昂贵,造成家庭和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这部分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于是产生了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社区慢病管理[1]。该对哪部分人重点管理?如何进行合理的管理?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友谊家园卫生服务站2011年末为例,负责管理三个自然村和7个居委,随机抽取两个居委,经调查统计发现,目前铁峰路2000弄常住人口1441人,铁峰路2001弄1705人,共计3146人,登记在册的糖尿病病人73人,高血压病人328人,肿瘤病人6 人,脑卒中后遗症留有肢体残障的患者15人,精神分裂症患者3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人(以上统计有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未重复计算)。具体的管理[2]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上门服务,访视患者,并根据其家居条件,饮食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指导;二.电话随访,通过询问患者近期的生活作息,服药情况及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意见;三.健康体检:每年通过居委会的配合通知,对这类特殊人群开展免费定期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胸围,腹围,臀围等;四.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开设的门诊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日常的诊疗工作;五.健康宣教:成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每年更换不同人群,定期开展各类慢病的宣讲活动,邀请患者及家人参加,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常住人口已基本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尤其是这部分慢性病患者,还有专门的慢病档案,每次访视结果都详细的记录在案。
而在具体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配备不合理。仍旧以我友谊家园卫生服务站为例,分管辖区内据2011年人口统计为52321人,目前服务站全科医生2名,中医医生1名(每周来我服务站工作2天),护师3名,公共卫生医师4名(均为半天工作制),如此庞大的地域和人口,除去慢性病管理,还需负责门诊医疗,社区康复,传染病、产后访视等,目前的工作量已是超饱和,而杨行镇属于人口导入区,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给实际的工作带来难度。其次就是在慢性病管理的访视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肿瘤病人,经常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或直接拒绝工作人员,这也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的过程中,也在逐步的摸索和实践,把几项工作进行整合,或许会事半功倍。例如,慢病管理结合家床,随着家床服务的开展,患者均为慢性病患者,在上门诊视的同时进行指导,也就是进行了慢病管理。再如,目前的健康档案系统尚不够完善,虽是电子档案,但并不能在平日门诊的界面随时调阅,如能进一步完善,给门诊的医生能即时看到患者的信息、既往服药、病史等,应能更快捷有效的给慢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张瑞桥,周胜勋.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外医疗 2011年26期.
社区老年慢性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5—7月本单位所属部分社区确诊患有慢性疾病, 且近几年来日用药数≥6种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应用自行编制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多重用药状况调查表”, 其内容含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用药种类、持续应用某药物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及自负年医药费支出情况等。
1.2.2 调查方法
固定一名全科主治医师应用上述调查表对调查对象采用应答法逐项询问并记录。
1.2.3 排除条件
非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疾病未确诊;日用药种类﹤6种;具体用药情况不确切;理解能力差、听力失聪、文化水平过低;应答内容不切实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入选调查对象300例, 其中男154例 (51.3%) , 女146例 (48.7%) ;年龄 (69.2±8.5) 岁。享有全额医保者274例 (91.3%) , 半额医保者26例 (8.7%) 。
2.2 慢性疾病罹患情况
患3种以上疾病者共257例 (85.7%) , 疾病涉及多系统。患1种疾病的4例 (1.3%) ;患2种疾病的39例 (13.0%) ;患3种疾病的61例 (20.3%) ;患4种疾病的92例 (30.7%) ;患5种疾病的58例 (19.3%) ;患6种疾病的21例 (7.0%) ;患7种疾病的14例 (4.7%) ;患8种疾病的6例 (2.0%) ;患9种疾病的4例 (1.3%) ;患10种疾病的1例 (0.3%) ; (详见表1) 。
注:慢性疾病代码: (1) 呼吸系统; (2) 心脏病; (3) 高血压; (4) 高脂血症; (5) 糖尿病; (6) 脑血管病; (7) 消化系统; (8) 骨关节病; (9) 泌尿系统; (10) 其他。
2.3 个体日常应用药品种类
其中以6种 (35.0%) 、7种 (24.0%) 比例较高 (见表2) 。
2.4 持续固定应用药品时间
持续固定应用药品平均 (34.8±39.3) 个月, 其中呼吸系统用药 (38.0±40.6) 个月, 心血管系统用药 (35.5±43.9) 个月, 脑血管系统用药 (28.7±35.3) 个月, 内分泌代谢系统用药 (30.9±31.2) 个月, 泌尿系统用药 (31.3±30.1) 个月, 抗菌类用药 (36.6±42.3) 个月, 消化系统用药 (38.4±39.0) 个月, 中成药用药 (25.6±21.7) 个月。
2.5 用药者遵循合理用药要求 (f)
习惯阅读说明书128 (128/300, 42.7%) , 按时用药113 (113/300, 37.7%) ;了解药物机制相关注意事项与禁忌证98 (98/300, 32.6%) , 了解联合用药要求54 (54/300, 18.0%) ;按时随访复查病情133 (133/300, 44.3%) , 停换药征得医生同意90 (90/300, 30.0%) 。
2.6 用药不良反应
f=285 (285/300, 91.7%) , 涉及多系统, 其序列如下:糖耐量异常24 (24/285, 8.4%) 、水肿22 (22/285, 7.7%) 、肝功能异常18 (18/285, 6.3%) 、电解质紊乱17 (17/285, 4.6%) 、骨关节病变12 (12/285, 4.2%) 、失眠11 (11/285, 3.9%) 、高脂血症10 (10/285, 3.5%) 、便秘10 (10/285, 3.5%) 、牙龈炎9 (9/285, 3.2%) 、消化不良9 (9/285, 3.2%) 、哮喘8 (8/285, 2.8%) 、尿潴留8 (8/285, 2.8%) 、腹泻7 (7/285, 2.5%) 、咳嗽7 (7/285, 2.5%) 、口腔溃疡7 (7/285, 2.5%) 、震颤6 (6/285, 2.1%) 、头痛6 (6/285, 2.1%) 、消化道出血5 (5/285, 1.8%) 。
2.7 年医药费自负支出额
年医药费自负支出额平均为 (3580.6±4527.4) 元, 中位数2700.0元。
3 讨论
近年来, 诸多报道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其中老年患者多重用药对健康危害的问题较为突出[1]。老年患者往往多病缠身, 免不了要应用若干种药物予以治疗, 由此多重用药往往与老年慢性疾病相关。沈杰等[2]报道多数老年患者平均日用药数8种, 最高达有23种之多。本资料也表明社区老年患者中往往多病共存, 每种疾病配上几种药品, 其叠加数目确实异常。众所周知, 药物是双刃剑, 既有治病之利, 又有害人之弊, 惊人的用药数, 其潜在的危害则可想而知。杨久丽等[3]指出多重用药有适当与不适当之分, 前者出于多病兼顾治疗之需, 用以改善病情, 后者则存在着过度与不适当的处方用药, 不合理的多重用药则多指后者。多重用药对健康的危害除用药种数之外, 还与用药时间过长有关。有些药物在治疗初期不易发现不良反应, 但其具有潜在的机体危害性, 这些情况甚或药源性疾病在用药一定时间后便会暴露。
本调查也显示不少患者由于长期持续固定使用某类药品, 以致出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药物不良反应。据此, 希望临床医师和药师在处方治疗某些患多种慢性疾病者时需认真仔细考虑他们长期药物治疗的特殊性, 尽量避免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对患者的危害。临床药效学表明, 如果长期持续依赖应用某类药品往往会使患者产生药物耐受性, 这样不仅影响疗效、加重病情, 同时也迫使临床增加用药品种和数量, 继而又加剧了多重用药现象。可见多重用药对患者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多元的。值得一提的是,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中有不少西药与中成药联合应用情况, 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和用药的合理性, 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原则, 以确保用药安全[4], 临床药师也应负起监督和指导责任。
本调查表明, 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对多重用药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尤其对药物治疗利弊的双重性更为茫然, 不少患者对药物具有依赖性, 信奉程度甚高, 用药需求多多益善, 而对合理用药的原则往往存在诸多盲区或误区, 例如缺乏阅读药物说明书习惯、不按时服药、不熟悉药物机制、用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不了解联合用药要求。不征得医师同意随时停换药品和不及时随访复查病情等。由于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信息较闭塞、疾病防治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这些不良现象似有普遍性[5]。鉴于我国民众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 去年我国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了合理用药十大信息, 旨在倡导规范合理用药行为。近年来, 在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主题的社区全程化药学服务的科研课题中, 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事半功倍的成效[6]。还需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在医疗上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 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社区细化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健康教育。拟定社区老年慢性疾病多重用药的干预措施结合到社区药学服务的工作之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学庆.老年人多重用药危害叠加[J].家庭用药杂志, 2013 (3) :141.
[2] 沈杰, 刘奕芳, 高宁舟, 等.Beers判断标准在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杂志, 2006, 15 (20) :46-47.
[3] 杨久丽, 叶蕾, 牟燕, 等.老年患者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杂志, 2006, 15 (20) :46-47.
[4] 高学敏.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药与临床杂志, 2012, 2 (12) :1-2.
[5] 方宗君, 杨容.社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理用药咨询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2) :77-78.
【社区老年慢性病】推荐阅读:
社区老年病人09-04
社区老年工作汇报12-01
社区老年高血压11-05
社区老年活动计划07-10
社区老年活动室12-11
社区老年人工作12-21
老年社区服务中心12-29
社区老年协会工作计划10-24
社区老年糖尿病肾病06-14
新型老年保健康复社区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