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2024-11-16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精选12篇)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1

生活质量又称生命质量, 既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提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议。

1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家有特殊的感情,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中去养老, 机构养老的方式并没有被我国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中为养老场所, 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社区为平台,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 采取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要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 影响社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社区居家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 所患疾病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就越差,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心身疾病的种数也逐渐增加, 导致老年人躯体及心理承受的痛苦也不断增多, 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 疾病造成老年人严重的经济负担也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第二, 收入状况影响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作用很大, 说明物质条件仍然是决定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区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因此, 社区居家养老应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4]。第三, 居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设施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能通过促进健康生活质量而提升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如城市建筑立体空间延伸使社区绿化面积和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减少, 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贫困老人暖气、卫生间设备、照料辅助器具等缺乏, 造成生活不方便和一定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生活质

2.2 主观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要大量的精力、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 如退休、收入的减少、身体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住养老机构远离监护人、重要关系人的死亡、生活环境的变动、不能跟上迅速发生的社会变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 老年入正经历人生中一段艰苦、复杂的时期,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空巢老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空巢综合征, 感到孤独、压力、焦虑、抑郁等, 影响生活质量[3,4]。

3 推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整合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服务涉及政府、劳动、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的力量, 通过联动推进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把社区公益就业、志愿服务、专业机构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中, 构建以社区为平台, 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相配套的全民参与养老的服务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日间托管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场地设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 通过社会集资、彩票收益、街道居委会筹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社区服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在医疗政策方面, 应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服务和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 形成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5]。

3.2 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和疾病的影响, 护理需求日益增高, 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辛苦且收益低, 导致目前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极度缺乏。首先, 医学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学的课程建设, 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政府对就业人员待遇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 可由政府牵头, 联合医学高校、本地区政府主办的正规养老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培训从事老年服务的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 提高他们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费政府应予以适当的补贴[6]。最后, 为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考核合格获取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工作。根据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签订的服务协议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可参照“月嫂”管理经验实行等级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 提供优质“星级”老年服务。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专业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志愿者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服务质量, 可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护理问题。

3.3 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等, 必须提出积极对策,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我国传统的观念“知足者常乐”对老年人有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虽不高, 但心理幸福感却不低, 这种观念缓解了“未富先老”之矛盾在老龄化背景下, 有必要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社会战略, 将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纳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立幸福国家的内容, 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元的、多支柱的健康促进体系[4]。社区和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置、改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等多个方面出发,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增强社会联系, 提供多元化的情感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

3.4 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是养老服务保障应当重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保障中要把对高龄、贫困、独居、空巢、失独、优抚、三无、慢性病、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他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等经济保障政策, 安排专门财政预算为这些老年人量身服务, 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实践表明,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在抓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普惠服务的同时突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整合优化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 逐步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从物质、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4) :123.

[2]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4) :131.

[3]彭兰地, 陈四清, 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725-4727.

[4]王凤卿, 王苏梅.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449-452.

[5]Willis R, Evandrou M, Khambhaita P, et al.Social Care for Diverse Communities:How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ims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J].Generations Review, 2013, 23 (2) :10-12.

[6]徐毅, 权雨峰, 钟秀娟, 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104.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2

老年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大会

议程

时间:2012年9月6日

地点:城关镇会议室

主 持 人:李素萍(城关镇副镇长)

会议内容:

第一项

第二项

第三项

第四项

第五项

第六项

第七项

中学路社区老年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大会 请同志作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筹备情况报告。请县民政局宣读成立中学路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批复。请宣读老年协会章程。请宣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章程。请宣读中学路社区老年协会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候选人名单。选举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由主持人宣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理事、理事长、站长、副站长候选人名单。选举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请的举手。主持人宣布中学路社区老年协会、中学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式成立,鼓掌祝贺!

第八项请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封青云同志讲话。

第九项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淡小英同志讲话。第十项请城关镇讲话。

第十一项请民政局讲话。

第十二项请县老年学会讲话。

第十三项

第十四项

老年人“居家”舒适高度知多少 篇3

1.书桌一桌子高度为72~ 75厘米,应比年轻人的桌子略低。桌子高度为身体坐正直立,两手掌平放在桌面上时,不必弯腰或弯曲肘关节为佳,使用这一高度的桌子,可以减轻囚长时间伏案而导致的腰酸背痛。

2.座椅。座椅椅面距地面的高度应低于小腿长度1厘米左右?椅子_人低,老年人的膝盖就会拱起来,有不舒适的感觉,而且站起来也较为闲难;椅子太高,则体重分散至大腿部分,使大腿内侧受压,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小腿肿胀等、

3.床。床的高度应略低于老年人的膝盖,这样方便老年人上下床。

4.电源插座。電源插座捅孔距地而 85~ 90厘米为宜,比书桌高十几厘米,这样可减少老年人弯腰的机会

5.枕头。枕头的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长期使用过高的枕头,颈部被固定在前屈位,就会使患有颈椎病的老年人加重症状。而枕头过低,流人头部的血液增多,血管充血,颈部肌肉也不能放松,早晨起床后,老年人会觉得头部胀痛、颈酸和眼皮浮肿。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 人们的养老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截至2012年末, 阜新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计32.58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7.01%。[1]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 阜新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困境, 大批的煤炭行业下岗工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基本生活, 受技能和年龄的影响, 再就业困难,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健康状况会下降, 日后的养老问题亟需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家庭养老弱化和养老机构缺乏的背景下产生的, 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 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通过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的服务形式,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我国正在探索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3]因此, 研究和探讨解决阜新老年人口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老年人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 老年人个人收入来源及月平均收入状况。据调查, 50.8%受访者的月平均收入在1, 001~2, 000元之间, 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个人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15.3%, 个人月收入在2, 001~3, 000元的占20.8%, 而月平均收入在3, 001元以上的受访者仅占13.3%。被调查者中, 336名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退休养老金。说明目前阜新市老年人的月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平均收入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 家庭护理作用和影响力的变化。调查发现, 子女无法照料老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主要因为资金不足、老年人医疗费用过高的占23%, 子女缺少时间照料老人的占21%, 子女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的占17%, 子女要上班、有自己的生活占15.5%, 还有13.3%的老人认为儿女缺乏日常护理知识, 不会照顾老人。只有10.25%的老人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同, 与子女关系不和睦而无法得到子女的照料。可见, 如今的家庭护理发挥的作用正在弱化, 影响力逐渐趋于不明显。

(三)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好。在调查中, 78.6%老人表示对日常健康保健讲座、防摔倒训练、聊天服务以及陪同散步比较感兴趣, 有18.9%的老人希望建立家庭病床, 由专业人员护理。可见, 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既有对物质生活、医疗健康的需求, 也有对休闲娱乐生活的需求, 当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4]

(四)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据调查, 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初高中及中专学历。其中, 小学以下学历的占16.5%, 初中学历的占42.3%, 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30%, 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1.2%。可见, 阜新市城市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偏低, 对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结构和提供形式不了解, 社区养老意识不强。学历高的老人对老年生活护理的需求是学历低的老人护理需求的0.933倍。老年人接受教育年限越长, 对自身的护理问题认识越清楚, 其护理需求就越迫切。

三、城市老年人口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据调查, 54.5%的老人认为社区养老不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 38%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 7.5%的老人认为完全能满足所需要的服务。这说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没有根据老人的需要建立合理的服务体系。从总体来说, 人们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并不满意, 服务项目较少, 服务水平偏低。

(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调查发现, 阜新市大多数的老年人口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太了解。接受调查的老人中, 非常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只有3.1%;比较了解的占29.0%;基本了解的占27.8%;不太了解的占了34.8%之多;甚至还有5.3%的人从未听说过老年生活护理。这反映出, 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优点。

(三) 缺乏专业护理人才,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调查中, 只有20.5%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 79.5%的老人认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稳定性差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 针对老年人需求, 建立合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养老服务服务机构应根据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建立合理的服务项目, 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舒适的服务。并且社区养老服务服务机构应实现服务价格平民化, 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政府要积极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 对民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 同时政府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保证服务质量。

(二) 多渠道传播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多数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护理服务市场化运行不了解, 因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机构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社区内老年人传递服务信息。[5]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养老信息, 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加大力度宣传, 使需求者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

(三)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员。培养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照料老人是一件复杂而专业的工作, 需要专业的护理技巧、基础伦理学及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因此, 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同时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6]

五、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来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针对阜新市10个社区的调查发现, 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着服务不完善、服务范围不够广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 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 传播服务信息, 完善服务项目,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员,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 合理分配养老资源, 共同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刘琳琳.2012年阜新市老年人口信息及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3, 9

[2]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7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大学, 2014, 5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白皮书) [Z].2006

[4]王晓峰, 刘帆, 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 2012, 6

[5]吴蓓, 徐勤, 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现状与问题[J].人口研究, 2007, 3

居家养老服务 篇5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用药;合理性;原因;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5-02

党的十八大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应该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有效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方针政策应该中着手应对的重要工作。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开发发生退化,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服药的机会自然而言的也会增加。对于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服药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既经济又方便,受到老年患者的广泛青睐。但是,老年患者在居家服药的过程中是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患者带来的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有效的消除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就成为了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2]。为了对老年人居家用药胡合理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护理方法和对策展开全面的研究,我院针对乡镇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病患者,随机的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老年人居家用药的不合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次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和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对策能够显著改善用药的合理性,现在将研究的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需要常年服药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60岁,最大的为86岁,平均年龄为71.3岁。患者的病史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的为13年,平均病史为4.5年。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服药治疗。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的最多,其次是初中文化程度,还有少数的患者为文盲。大部分患者为农民,没有退休工资,靠享受国家给予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和子女维持生活,所有的患者均参加了居民医保[3]。

1.2 方法

采用调查的方法老年患者的用药状况,医护工作人员通过亲自上门,为患者建立管理治疗卡,通过与患者沟通的形式。调查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服药情况、各项生命体征状况。同时,医护人员通过认真的倾听患者自己的主诉,了解患者在居家服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问等。在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理所获得的信息,总结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因素,并且很对具体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上门护理服务,认真的向患者讲述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服用治疗药物的各种性能,均衡服用药物维持其在血液中浓度的重要性,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等。通过多次上门真诚的护理服务,建立起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4]。同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病情状况,合理的服用各种治疗药物,在病情变化的时候应该及时的电话咨询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前往医院进行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护理人员再次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本次调查的结果与护理之前的对比,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

1.3 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护理前后用药合理性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得到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P<0.05,则说明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60例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用药合理性护理之前,不能够合理用药的老年患者有54例,占90%,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护理之后,60例老年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性的问题,占8.33%,护理前后老年患者用药护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同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各项身体的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减退,导致患者的视力、听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发生严重的下降,导致患者在日常的用药过程中出现忘吃、多吃等多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老年人尤其是乡镇农村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患者对于与疾病和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对于相关的注意事项具有较低的接受能力[5]。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患者为了节约会自行购买廉价的药物,降低了药物应有的效果。

(2)环境因素

患者居住的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宣传或者是相关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愿意參与到村镇举办的健康讲座中,认为参与这些降低的护理人员是为了推销药物,只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敷衍了事的讲解。患者在家中可能缺乏家人的相应关心和照顾,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一半老年人的子女不知道父母服用的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父母最近在服用药物。同时,患者非常容易受到同类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患者在村内可能会与熟人、亲人、朋友等交流自己的病情,同类疾病患者之间会相互分享自己服用的药物,采用的治疗方法,达到的治疗效果。通常对于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患者的治疗方法就会被其他患者私自采用。但是,病人自己殊不知,这严重的违背了现在医学上讲求的个性化治疗。

(3)治疗因素

有的患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短期不能够确定明显的治疗效果,就会选择更换医生或者是医院再次治疗,由于频繁的更換医师,不同的医师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疾病的治疗缺乏持续性。有的患者可能过于相信广告,认为广告中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只要贵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完全不听信医生的建议,私自到药店购买昂贵的广告类药物。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误导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一个因素。某些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水平,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给予患者错误或者是误导性的指导[6]。

3.2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护理对策

针对老年人用药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改善用药不合理状况的关键。可以采用的护理对策有:

(1)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护工作人员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不是十分明确的内容,应该自己核心准确了再给患者答复,防止给患者一些误导性的答复。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够提高对相关疾病和治疗药物的了解。

(2)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为了防止患者忘记药物的服用方法,制定一个备忘手册。手册一方面记录患者的具体用药方案,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考核。患者每次按照具体的方案用药之后,就在备忘录上作出标记,防止漏吃或多吃情况的发生。

(3)加强患者自我服药能力的训练

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和记忆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各种药物不能够很好的记住它的名字和服用量,医生为了方便患者记忆可以再药物的盒子外边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或者将药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方便患者记忆。

(4)加强人文关怀和健康宣传

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定期的对患者开展家庭护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家人对患者的关系情况等进行全程监测。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医护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关心。同时,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进行与其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更加了解,同时了解合理用药的好处。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在患者的村镇内举行相应的健康讲座,邀请患者及其家人一同参加。

参考文献

[1]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8-319.

[2] 《影响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因素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14).

[3] 李海菊 ,郭春花 ,王嫒嫒 .影响我 院老年住院患者潜 在性 不适当用药 因素的回顾分析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33(14):11.89—1192

[4] 赵欢,薛鹏,刘建秋.基于 Beers准则的社区老年慢性病 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32(3):241-24

[5] Natalya B. Rostova, PhD, ScDTatiana F. Odegova, PhD, ScD.Rational Use of Drugs: Pharmaceutical Aspects of the Drug Sel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ine》, 2013,3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7

老龄化问题已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同时, 老年人居住问题成为社会首要关注的问题。居住是住宅与服务的统一, 其满意度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Beth Madvin Cox认为, 住宅与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的统一, 能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必要需求, [1]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我国有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 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较强烈。白岩岩等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信息咨询、法律援助、文体娱乐、老年教育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形式。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处于探索之中。[2]

《2013年杭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2年末, 杭州市区65周岁以上人口占市区总人口的18.70%。本次调研中走访的杭州主城区各小区老年人口均超过社区总人口的30%, “空巢”独居老人约占10%, 社区老龄化严重。为此, 杭州市政府在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但改造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 改造的效果也缺乏相关评价。因此, 以杭州市主城区中老小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评估老年人现有居住方式和质量, 为居家养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同时, 为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依据和建议, 进而提高我国老年人居住水平, 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文献综述

1.居住满意度的定义与测度

(1) Johnson M、Fornell C认为, 顾客满意度, 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两者比较综合作用的结果。[3]卢敏提出, 日本的Noritaki Kano建立的卡诺模型认为,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保证当然质量, 不断改进期望质量, 积极开发迷人质量。[4]

(2) 武晓瑞认为, 居民的居住环境直接决定人们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 作为评价和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居住环境满意度反映了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5]宋玉茹认为, 居住满意度, 是居民对住宅及其小区环境的综合满意情况。[6]柏松等构造了包含住宅性能、住户期望、满意度指数、住户评价和影响程度的满意度模型。[7]张原等认为, 用户居住满意度, 就是测量住宅用户实际和预期的住宅之间的差异, 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和区位特征。[8]

综合上述观点, 居住满意度, 是人们在购买住宅后所获得的效用和对住房周围的居住环境的评价与期望间的比较。我们对居住满意度的测度根据影响因素, 建立了多层次指标体系, 由使用者根据自己对服务 (商品) 的打分赋值方式, 既便于老年人操作, 又可直观地反映居住满意度水平。

2.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方法

(1) 李鹏等认为, 西方国家关于居住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主要涉及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室外环境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9]张原等研究表明, 邻里关系特征比建筑特征更重要, 而价格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8]

(2) 李鹏等运用Logistic分析方法, 论证了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9]虞晓芬和黄忠华采用有序logit模型, 检验了住宅特征、小区环境、住宅权属等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效果。[10]虞晓芬和周浙颖运用层次分析法, 分析了影响经济适用房居住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11]李志刚运用计量方法, 分析了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12]

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一对一问卷调研方式, 先后走访了杭州主城区7个老年社区。共发放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的问卷数量达17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根据已有研究成果, 将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五组变量进行研究。

2.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首先通过相关检验, 剔除了一些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解释作用不明显的变量, 如性别、婚姻状况等。在此基础上, 建立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实证模型。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居住满意度”为二分变量, 老人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选择。选用SPSS17.0, 进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建模为表1所示:

模型1—5的估计结果显示, 模型5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性, 且邻里特征变量与个体特征、住房特征、区位特征相比, 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更为重要。这与武晓瑞、张原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再次剔除不显著因素, 得到评价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logistic回归模型 (见表2) 。从回归结果看, 模型10的拟合优度比模型5、模型6、模型7均有提高。HL检验的卡方值、Nakelkerke R2、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2.468 (P=0.963) 、0.713、89.0%。所以, 将模型10的回归结果作为更重要的判断依据。检验结果如下 (见表2) :

(1) 从个体特征看, 年龄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姜晶梅等 (1998) 、陶国枢等 (1998)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 高龄老人更多地受到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帮助关怀, 在物质、精神上的支持, 有助于居住满意度评价的提升;另一方面, 年龄较大的老人生活基本需求趋于简单化、专项化, 对生活居住的满意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同时研究表明, 性别、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对居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这与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健康差异不明显、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一定关系, 且性别对其居住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这与喻茂娟等 (1996) 、张允平等 (2001) 的研究结果一致。

(2) 从家庭特征看, 子女数量、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住房情况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均无显著影响。这与陆杰华等 (2007) 、曾宪新 (2011)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 老年人“住有所居”等一些旧有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即使独居或租房居住, 老人的社区归属感意识正逐渐变得清晰。

(3) 从住房特征看, 电梯、采光隔音效果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住房面积、卧室数量等对居住满意度无明显影响。涉及建筑特征的变量, 往往直接影响老年人生活空间、居住的舒适性。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设有电梯和更优质的采光隔音效果, 能更好地保障生活的安全、舒适性, 居住满意度更高。至于住房面积、卧室数量等变量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影响效果不显著, 可能是受本次调研样本集中于杭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区, 建筑规模户型等特征接近的影响。

(4) 从区位特征看, 就医便利性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这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 经常受慢性疾病的侵扰有关。但是购物、交通便利作用不显著, 这可能与调研老旧社区基本位于城区核心地理位置有关。

(5) 从邻里特征看, 社区物业管理、医疗服务水平、老年活动中心的配置, 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这些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居住周边的安全、卫生、保健、休闲娱乐活动, 这些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影响。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次调研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住房面积、电梯、采光隔音、就医便利性、社区物业、医疗服务、老年活动中心的合理配置, 正向影响其社区居住满意度。

2.建议

(1) 居住满意的基础还是住宅的特征, 应适当进行住宅适老化改造。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居住环境的适老改造。结合本次实地调研和既有实践经验, 在杭州市实现既有建筑的改造难度较大, 如目前开展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 就受到建筑自身特征及居民配合度的限制, 但必须保障扶手、休息平台、坡道等设施的使用。同时, 对高层老小区, 可考虑电梯的改造升级, 增设智能监控、紧急呼叫系统。对住宅内部, 可根据老年人的使用情况, 调整室内布局、扩大室内空间的开放性、提高住宅面积的实用性。而增设移动式紧急呼叫系统, 对卫生间进行无障碍改造具有更直接的意义。二是户外环境适老改造。由于老小区的户外可利用面积不大, 这就要求合理利用现有空间, 保障一定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而后重点提高活动空间和设施的利用率。还应尽量增加绿化空间、提高户外照明, 保障户外活动安全也是老小区改造的重点。

(2) 调查数据表明, 邻里特征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 从物业服务水平、老年活动中心的设置、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调研发现, 不少老小区物业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 很多老年人反映的是小区安全、卫生等物业服务的基本问题;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医疗服务站点发挥的实际效用不大、服务落实力度低;一些社区虽然设有老年食堂, 但由于市场化经营, 往往无法达到真正为老年人服务的目的。另外, 医疗服务也仅限于免费量血压和例行体检,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响应。因此, 对物业的监管力度应适当加大。社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扩大社会参与, 促进政府、社区、医院、学校等以社区为中心的、多位一体式合作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Beth Madvin Cox Ph D.Chapter 7 Linking Housing and Services for Low-Income Elderly[J].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2001, 15:1-2, 97-110.

[2]白岩岩, 王裕明, 蔡玫珠.上海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4) :16-21.

[3]Johnson M, Fornell C.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cross individuals and product catego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1, 12 (5) :267-286.

[4]卢敏.居民住宅满意度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鞍山:辽宁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5]武晓瑞.成都市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0.

[6]宋玉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老年住宅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7]柏松, 朱嬿.关于建立住宅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乡建设, 2000 (12) :18-19.

[8]张原, 李昕宇.住宅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理论月刊, 2007 (6) :136-138.

[9]李鹏, 瞿忠琼.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南京、常州、镇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5472-5474.

[10]虞晓芬, 黄忠华.自有住宅者与租赁住宅者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财贸经济, 2010 (7) :122-126, 81.

[11]虞晓芬, 周浙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适用房居住满意度测评研究[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中旬刊) , 2010 (7) :17-18.

老年痴呆病人的居家护理 篇8

1 老年痴呆的评估工具

1.1 老年痴呆的智能评估量表

目前用于评估老年人智能、检测痴呆的量表主要有:简易精神量表 (MMSE) 、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 (HDS)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其中, 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最常用, 多用于老年痴呆的筛选以及痴呆严重度的评估, 其方法简便易行[4,5]。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共包括11个问题, 量表总分为32.5分。评价标准为:HDS>30.5分为正常;30.5分~22.0分为亚正常 (轻度异常期) ;21.5分~10.5分为可疑痴呆 (痴呆前期) ;10分~0分为痴呆[6]。

1.2 老年痴呆的身体功能评估量表

随着病情进展, 老年痴呆病人的身体功能和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定期对老年痴呆者身体功能进行评估, 可帮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工作的重点, 以提供最适合的护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是较常用的评估老年痴呆病人身体功能的量表[4], 该量表共20项, 内容涉及老年人各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如吃饭、梳头、刷牙、洗澡、行走、上下楼梯、起床、购物、如厕、打电话、处理自己的钱财等。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1完全自理;2有些困难;3需要帮助;4全靠他人帮助。量表的评价标准:总分≤20分为I级;21分~30分为II级;31分~40分为III级;≥41分为IV级。对于老年痴呆者建议每周测评1次, 以了解病人的自理需求, 指导护理工作[4]。

2 老年痴呆病人的居家护理

2.1 控制病人外出

老年痴呆病人活动的安全是家庭成员的一项主要责任, 家庭成员应控制及劝告病人不要外出。如确需外出, 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张写有病人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的卡片, 以便病人迷路时路人能将其送回。在晚上, 锁上房门是一种防止病人外出的有效方法。

2.2 创造安全的空间, 避免伤害

老年痴呆病人由于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不便, 容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必须对家中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以下问题:去除容易引起病人摔倒的危险因素, 如绳索、破旧的垫子、易滑的地板、不平的地面等;将杀虫剂、汽油、药品等危险物品放置在病人拿不到的地方;妥善处理火炉和家用电器, 将火炉开关隐藏起来, 家用电器用完后, 要拔掉电源, 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将淋浴器的温度调整至37 ℃以下, 以免烫伤;在浴室安装可抓的扶栏, 并在浴缸和淋浴器下放防滑垫;拆除厕所和卧室的门锁。

2.3 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技巧

2.3.1 饮食

摄入高蛋白饮食可使脑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脑细胞功能活跃[7]。因此, 老年痴呆病人应多食鱼、瘦肉、蛋类、豆制品、谷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8], 而卵磷脂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物质, 常食花生可延缓脑功能的衰退。此外, 老年痴呆者应多食绿色有机食品, 如蒜头、西红柿、果仁等;少食油炸类、加工类、腌制类等食品;食物应富含纤维素以防便秘, 如果病人容易噎住, 可将食物切碎给一些软食, 并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每天至少陪病人吃1顿饭, 以增加感情的交流。

2.3.2 衣物和装饰品

避免病人自行选择衣物, 从衣柜或抽屉拿走不合季节或很少穿的衣物, 拿出病人以前常穿的衣物;选择简单、易穿的衣物, 尽可能避免衣物有拉链、搭扣等;考虑病人以前的习惯及爱好, 注意避免穿高跟的鞋子、太长或太大的裙子及裤子, 过大的袖子容易被家具或门把手挂住。对于判断力下降而不知季节变化者, 应判断季节变化, 督促或协助病人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感冒。

2.3.3 洗澡

尽可能与原来习惯保持一致, 事先准备好所用物品, 如毛巾、香皂、洗发水、衣物等, 在病人进浴室前调好水温, 使病人感到平静、温和、有安全感, 鼓励病人尽可能不要其他人的帮助, 整个洗澡过程中要与病人进行交谈, 检查皮肤上有无疹子和划痕, 干性皮肤可使用润肤露。注意要使用橡胶浴盆垫、橡胶座、防滑拖鞋, 不要使用油类产品以免滑倒;将电器及剃须刀放在病人不易拿到的地方, 不要锁浴室的门。

2.3.4 牙齿护理

准备牙刷并演示如何刷牙, 如果病人不能刷牙并拒绝帮助, 可准备口腔护理液来清洗口腔。

2.3.5 二便护理

在卫生间门上贴一个彩色或明显的标识, 以便病人更易发现。提示病人定时排便、排尿, 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现, 如坐立不安或焦急提示病人可能要排便、排尿, 帮助病人有一个舒服的体位。如果病人排尿困难, 可用流水声来诱导排尿;睡觉前2 h控制饮水量, 在床边放置便盆可能有所帮助。对大小便失禁者应做好二便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柔软平整及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2.3.6 睡眠

尽可能减少病人午睡时间, 难以入睡时可服用弱效的镇静药。锁好通向外面的门窗等, 餐后散步及少量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环境应安静, 灯光柔和 (但不要完全黑暗) , 最好放一个床头灯。

2.3.7 活动

了解病人患病前喜欢的各类活动, 观察病人所能承受的活动,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鼓励病人从事这些活动。有的病人常常会喜欢一些户外活动, 如散步、骑车等。可以在看护者的陪同下适当进行这些活动。对晚期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做好被动运动, 勤翻身、按摩、活动肢体关节,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3.8 沟通与交流

痴呆老人有被关注、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应了解病人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选择其感兴趣的话题。交流时多予以鼓励性的言辞, 增进病人的良好情绪[9]。由于痴呆老人常存在理解力下降, 因此, 为帮助病人理解可夸大面部表情, 并配合适当手势等身体语言, 必要时可运用触摸, 如轻轻握住病人的手、挽住病人的胳膊等, 稳定其情绪, 增强安全感, 以增强交流效果。

3 小结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9

该省民政厅“2011年工作要点”昨日公布。2011年, 该省民政工作将围绕服务民生的主题, 加大民生项目投入,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服务保障, 全面推动民政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其中, 在加快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全省将建成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 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动态管理监控系统, 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在加快“民生十大工程”方面, 今年全省将重点落实事关民政的64个福利机构, 10个县级救助管理站, 215个城市社区服务站 (中心) , 20个示范性室外活动广场和301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紧贴民生保障的项目建设。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10

1. 老年人居家环境致跌危险因素分析

1.1 跌倒发生地点

通过对1520名调查对象的分析, 其中有280名曾经发生过跌倒, 跌倒率为18.42%;其中男性136名, 占48.57%, 女性144名, 占51.43%。其中有72名发生过2次跌倒, 占跌倒总人数的25.71%。有1例发生过3次跌倒。在280例跌倒案例中, 有198例发生在室内, 占71%, 有82例发生在室外, 占29%, 由此可见老年人在室内跌倒的概率远高于室外。而在198例室内跌倒案例中, 跌倒发生在厨房的情况最多, 占室内跌倒总数的40.91%, 其次是卧室 (25.25%) 、门槛 (11.62%) 、客厅 (11.62%) 、卫生间 (10.10%) , 其他 (0.51%) 。如图1所示:

1.2 跌倒原因

由下图可知, 老年人的跌倒有50.73%是滑倒, 占跌倒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家居环境中可能使老年人滑倒的因素非常多, 如地板过于光滑、上厕所洗澡时没有扶手、过线过暗等, 都是需要注意的一些家居环境的危险因素, 除此之外, 有27.74%是绊倒, 这也说明制造无障碍的室内环境对于老年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其他的跌倒原因还有踏空 (13.14%) 、碰撞 (6.20%) 、活动过度 (1.82%) , 其他 (0.36%) , 如图2所示: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预防老年人跌倒家居环境危险因素评估表》和一些相关资料, 老年人居家环境中主要的预防跌倒措施如表1所示:

老年人因为其生理特点对居住环境有更高的需求。因此, 要从居住环境设计方面弥补老年人生理上的不足, 减少环境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 保障其居住环境安全、方便。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 应着重考虑地面材料、灯光、扶手等的细部设计, 坚持无障碍的室内设计原则。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卫生间内坐便器、洗面盆、浴缸/淋浴旁没有安装扶手是老年人居住环境中存在较多的致跌危险因素, 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地方。

2. 老年人居住环境改造和优化设计

2.1 门厅

门厅是连接大门和居住空间的区域, 虽然在面积上所占比例较小, 但是使用频率高且容易发生跌倒, 因为老年人需要在门厅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如进门、开关灯、换鞋穿衣等, 因此, 门厅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适应老年人的需求来保障老年人动作完成顺畅、安全。

门厅的致跌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进门处门槛、照明、辅助设施和物品的摆放。门槛是一个重要的致跌因素, 进门处的门槛有可能会使老年人发生绊倒、踏空, 老年人也有可能在跨越门槛时因重心不稳发生跌倒。因此, 应尽可能不设置门槛 (如图3所示) , 若必须设置门槛时, 需满足《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户门内外不宜有高差。有门槛时, 其高度不宜大于20mm, 并设坡面调节” (如图4所示) 。

门厅处宜可以使用自然光线, 使室内外的照度形成一种自然过渡, 避免老年人的眼睛不能接受照度的水平剧烈变化。此外, 因为门厅处经常会光线不足, 应设置照明装置, 且开关应安装在进门处容易操作的位置。

门厅宜设置座凳以方便老年人换鞋穿衣, 旁边设置竖向扶手帮助老年人坐下起身。此外, 门厅不要有杂物堆积, 尽量保持通畅, 可以安装一个摆放物品的平台方便老年人临时放置杂物。

2.2 卫生间

卫生间作为上厕所、洗澡、洗漱的场所, 是老年人活动较多且相对不安全的地方。在居住模式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下, 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合适自己的独立卫生间, 特别是在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情况下, 一般都居住在距离卫生间较远的次卧中。在去卫生间的过程中, 需要穿过起居室, 路线曲折, 行走距离远而且易受到地面、灯光等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给老年人带来不便, 增加跌倒的危险性。此外, 由于现在的卫生间都是基于普通人的需求进行设计, 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不同, 常常会感到不便, 因此,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卫生间的致跌危险因素进行改造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措施。

2.2.1 卫生间位置

每套住宅因户型和面积不同, 卫生间的数量和位置也不尽相同, 通常每套住宅设一个以上卫生间, 有三个以上卧室时常常在主卧内设置一个专用卫生间。但老年人因为生理原因, 去卫生间较频繁, 尤其是在夜间, 容易发生危险, 因此, 应尽可能缩短老年人去卫生间的行动路线, 减少无谓的动作和过程。老年人的卫生间应尽可能的靠近其卧室 (如图5所示) , 或在其卧室内设独立卫生间。

2.2.2 卫生间入口

根据对北京市社区1520名老年人的跌倒情况的调查发现, 因绊倒和踏空发生跌倒的概率分别为28%和13%。卫生间入口处的高差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绊倒或踏空, 尤其是晚上, 灯光昏暗, 老年人视力不好、行动不便, 容易看不清地面情况, 而且很多旧住宅中卫生间入口处高差很大, 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 应尽量减小卫生间入口处的高差, 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规定:“过道地面及其与各居室地面之间应无高差。过道地面应高于卫生间地面, 标高变化不应大于20mm, 门口应做小坡以不影响轮椅通行”。

2.2.3 卫生间介护设备

(1) 坐便器旁安全扶手设置

通常情况下, 坐便器位于洗面盆和淋浴/浴缸之间, 两侧都没有墙。老年人在上厕所时没有依靠, 坐下、起身都不方便, 而且若起身时因脑部供血不足发生眩晕, 容易站立不稳, 发生跌倒。因此, 应在坐便器旁边设置扶手帮助老年人蹲下、起身、站立,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卫生间内与坐便器相邻墙面应设水平高0.7m的“L”形安全扶手或“Ⅱ”形落地式安全扶手”, 对于坐便器旁边两侧都临空的情况, 要至少在一侧设置悬挑扶手, 若坐便器一侧有墙, 可以在墙上也设置扶手。如图6所示。

(2) 洗面盆旁安全扶手设置

卫生间内洗面盆的高度应适应老年人身高, 并在侧向安装横向扶手, 方便老年人在洗漱时进行支撑、保持身体的稳定。

(3) 浴盆、淋浴旁边的安全扶手设置

通常情况下不建议老年人使用浴盆, 因为在跨入和跨出浴盆时卫生间地面和浴盆内光滑的内表面容易使老年人跌倒, 而且要做出抬腿的动作, 动作幅度较大, 因此, 使用浴盆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若一定要使用浴盆时, 要在浴盆的两侧设置安全扶手, 根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贴墙浴盆的墙面应设水平高度0.6m的“L”形安全扶手, 入盆一侧贴墙设安全扶手”。在淋浴时因为要长时间站立, 容易感到劳累, 而且由于地面积水较多容易滑倒, 因此, 卫生间地面应平整, 在淋浴两侧墙面可设置横向扶手, 并设置固定或可以移动的洗浴凳。

3. 客厅、卧室、厨房

客厅环境的防跌倒优化设计主要是物品和家具的摆放以及沙发、椅子的方便使用。首先客厅内不要放置杂物 (如图7所示) , 所有物品应放置在老年人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需要借助凳子或梯子取物, 避免发生登高取物跌倒的情况。此外, 物品和家具的位置不要经常变化, 使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活动, 以免发生碰撞、滑倒。因老年人行动不便、身体不灵活, 沙发或椅子的高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老年人坐下和起身困难, 出现站立不稳的情况, 常用的椅子还应设置扶手, 方便老年人使用 (如图8所示) 。

卧室是老年人生活最多的室内空间, 根据之前的调研结果, 发生在卧室内的跌倒有30%是在上下床时发生的跌倒, 因此, 应尽量减少老年人上下床的次数和床边的危险因素。卧室内应使用双控开关且开关的设置以及电话等应靠近床铺, 使老年人在床上也可以开关灯、打电话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规定:“老年人居住建筑中宜采用带指示灯的宽板开关, 长过道宜安装多点控制的照明开关, 卧室宜采用多点控制照明开关, 浴室、厕所可采用延时开关, 开关离地高度宜为1.10m”;床边也不要有杂物, 以免老年人上下床时发生碰撞、绊倒, 床铺高度要适宜, 下床时双脚可以踏在地板上, 避免出现双脚悬空的情况, 因此, 老年人应按照自身情况选择高度适合起身的床铺 (如图9所示) 。

根据对北京市1520名老年人跌倒情况的调研结果, 有41%的跌倒是发生在厨房, 是跌倒发生率最高的室内空间, 而跌倒原因中有65%为滑倒, 由此可见, 厨房内的地面状况是居家环境的一个重要致跌因素。因为厨房是多水多油的地方, 因此, 除了平时要尽量保持地面干燥、无油渍外, 厨房地板要采用在潮湿情况下也不打滑的材料, 对于厨房内的常用物品也要放置在不用攀高或不改变体位可取用的地方 (如图10所示) 。

4. 地面和通道

根据对北京市社区1520名老年人跌倒情况的调查, 共有280名老年人曾经发生过跌倒, 其中滑倒的占跌倒总数的50%以上, 地面易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跌因素。因为老年人身体平衡能力差, 而且很多行动不便者还要借助拐杖等工具, 如果出现打滑的情况, 也很难像年轻人一样灵活处理, 对地面的要求较高。因此, 住宅中的地面应该尽量选择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当有楼梯时必须在每一阶台阶的边缘贴防滑条。若地板上铺设有地毯或地垫, 应保证其平整, 没有褶皱或边缘卷曲, 与地板之间设置防滑胶垫避免其滑动。对于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板要特别注意使用防滑地砖, 保持地面平整, 干燥, 由于厨房有较多水和油, 要采用在潮湿情况下也不打滑的材料。卫生间内面盆、座便器、浴盆/淋浴旁边容易积水的地方可以设置防滑胶垫 (如图11所示) 。还应该避免采用深色的地板, 在采光不足的情况下, 会使视觉难以辨别, 造成行动不便, 易于跌倒。除此之外, 室内不应设置高差, , 在室内外空间环境变化的边界如门厅、通道和房间不得设置门槛 (如图12所示) 。

5. 室内光环境

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同, 较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光, 因此, 普通的灯光设计会给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室内灯光过暗或过亮都会使老年人看不清室内环境、前方障碍物, 发生跌倒、碰撞的情况, 给老年人造成伤害。因此, 注重室内的灯光设计, 使照明光环境适应老年人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个重要措施。

室内灯光应该均匀分布, 避免照度的剧烈变化, 老年人的住宅建筑室内照度推荐至如表2所示:

除此之外, 在过道、卫生间的必要位置应该设置局部照明 (如图13所示) , 根据《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老年人居室夜间通向卫生间的走道、上下楼梯平台与踏步联结部位, 在其临墙离地高0.40m处宜设灯光照明” (如图14所示) 。有条件时, 也可以在卫生间的洗面盆、坐便器处设置局部照明。卧室内开关应设置在床边容易操作的位置, 还应设置小夜灯, 方便老年人夜间活动。

6. 小结

通过调研得出老年人在居家环境中跌倒的主要诱因为:滑倒、踏空、碰撞以及活动过度。在老年人在居家环境优化设计时应当做出应对。综上所述, 对于居家环境优化设计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有的房间都要合理安排室内家具高度和位置, 家具的摆放位置不要经常变动, 不要使用有轮子的家具, 将常用的物品放在老年人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 避免老年人因为不熟悉生活空间和登高取物跌倒, 客厅内沙发和椅子的高度、软硬度要适合老年人起身, 常用椅子可以设置扶手。

(2) 老年人的家居环境应坚持无障碍观念, 移走可能影响老人活动的障碍物;特别是在门厅、室内通道、卫生间和老年人卧室床边, 不要放置杂物。

(3) 地面要保持平整, 室内不要有台阶和门槛, 当室内有楼梯时要在每阶台阶的外边缘贴防滑条;室内应设置防滑地砖, 保持地面干燥、无油渍, 特别是卫生间和厨房内地面, 应采用在潮湿的情况下也不打滑的材料;卫生间内可以在容易积水的地方放置防滑胶垫;

(4) 卫生间是老年人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 也是最容易跌倒受伤的地方, 因此, 卫生间内应设置介护设备, 在坐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旁设置扶手方便老年人进行支撑, 保持身体稳定。

(5) 老年人上厕所频繁, 特别是在夜间, 若卧室与卫生间距离很远, 老年人去卫生间时很容易跌倒, 室内卫生间应该尽量靠近老年人卧室, 或在老年人卧室内设置独立卫生间。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0-02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继世界上所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推崇。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当中,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多方面阻碍了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不足。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熏陶,真正社工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面对社区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社区服务培训缺乏专业性。虽然大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相关服务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针对上岗员工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也不系统,不连贯,没能够把真正的服务理念灌输其中。简单的岗前培训并不具备实际的成效,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单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政府垄断服务导致导致竞争缺乏,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年轻学生组成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2.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和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在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造成提供服务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政府在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和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导致服务项目不健全,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产生混乱,出现多头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发展。资金来源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部分老年人购买服务和用于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来说是杯水车薪。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瓶颈,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及该模式的效果发挥。

3.需求方老人参与度不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的。但是在调查中,很多社区中老年人并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含义,也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性质,更不需要说参与了。在大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服务覆盖面十分狭窄。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和示范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救济型服务。

在法律规范方面,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各地区、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下发的文件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因此,从法律效力上来看并不高;从地域上来看,一般都是针对各地方所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规模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1.以专业化人才带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规范化。

众所周知,专业决定质量。在居家养老起步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经过调查了解,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工作的人。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配备的人员应该以专业化人才为主,辅之非正规照顾人员。例如:应该建立一个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人员、失业低保人员等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经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再正式上岗。其次,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各类志愿组织。这样一来,面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两大服务主体统筹兼顾:完善服务类型,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照料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

2.政府加强管理与资金支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网络化。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社区组织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组织管理分散化,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增强关注力,与社区联动起来,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实现层级联动,互相监督,打破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另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运行标准化。

3.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经济、快捷等特点。加强居家养老的宣传不能仅仅通过标语宣传,口头宣传,政策宣讲等方式,首先应该让居家养老试点化,让部分老人亲身体验居家养老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居家养老。

其次,家庭养老主要依靠传统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这样就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体系持续发展下去。所以,要使社区居家养老有法可依,设立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样一来,在保障老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信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恒.老龄化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11,10,13.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3]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159一161

[4]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5] 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 北京: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8

[6] 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7] 荆文娜.居家养老服务:富裕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2,9,1.

[8]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9]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38一40

[10]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一122

[11]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2一1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许阳超、李静、台启婷均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李婕为项目指导老师

居家老年医疗服务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扬州市创新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培养皿28个, 36 cm×22 cm×5 cm清洁纸盒 (或塑料盒) 1个, 35 cm×5 cm的硬纸板3个, 22 cm×5 cm的硬纸板6个。通过硬纸板相互剪出卡口, 将纸盒隔成28个方格, 横向7格代表1周的7 d, 纵向4格代表早、中、晚和睡前。培养皿放置其中, 用粗号笔在纸盒底部或内面写上1234567.由子女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每周1次核对、摆药。见图1.

2 注意事项

每次摆好药, 保证培养皿密闭。经实验证明, 培养皿中的药片潮解速度是普通开放式药杯的1/7, 单独包装的药片, 带包装放入, 能够更好地保存药物。老人每天按时服药, 看到格子中有药, 说明还未服, 看到空格子代表已服过。过时间了, 看到有药, 说明漏服了, 应马上补服。有效地防止了漏服、错服、多服药现象的发生。

3 优点

取材方便, 制作简单, 简单明了, 使用方便。培养皿较好地保证了药效, 增加了老年患者服药的安全性。对于工作繁忙的子女, 1周1次核对, 摆药, 既安心又能省心, 大大减轻了子女们的压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下一篇: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