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

2025-01-09

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通用11篇)

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 篇1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浏览:628 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养老助老服务提出了上述取向,目前我国社区中的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如何呢?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

3、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4、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五)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 篇2

该省民政厅“2011年工作要点”昨日公布。2011年, 该省民政工作将围绕服务民生的主题, 加大民生项目投入,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服务保障, 全面推动民政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其中, 在加快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全省将建成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 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动态管理监控系统, 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在加快“民生十大工程”方面, 今年全省将重点落实事关民政的64个福利机构, 10个县级救助管理站, 215个城市社区服务站 (中心) , 20个示范性室外活动广场和301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紧贴民生保障的项目建设。

日本老年人为何青睐居家养老 篇3

笔者曾在日本一些地方城市做调查,发现由于当地年轻人纷纷到大城市去生活,加之年轻夫妻不生或少生孩子的现象突出,导致当地老年人口比例攀升,年轻人寥寥无几,老年人比比皆是。

同时,由于购买力下降,一些原本繁华的商业街萧条冷落,经济不振,城市缺乏活力。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我们与当地日本人交谈时,养老话题频频出现,显示出日本人对于养老问题的异常关注。

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

战后以来,日本的养老政策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又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的转变。

传统日本社会,针对卧床不起老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进行照料和护理。在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家庭成员轮流照料和护理卧床不起的老人,还勉强可以做到。而战后,随着五六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日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大家庭不断减少,核心家庭持续增加。家庭成员的减少使得家庭中对老年人的照顾和护理难以为继。另外,传统大家庭中承担照顾和护理老年人的主要是女性,但随着女性高学历化以及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里照顾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

针对家庭出现的这一系列变化,日本政府开始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1963年制定了被称为“老人宪章”的《老年福利法》,强调国家应通过兴建福利设施,对家中养老有困难的老人进行养老护理,以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稳定。这一时期,日本一度模仿西方模式,投巨资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及风景优美环境中兴建养老院、养老公寓等福利设施。令政府始料不及的是,虽然养老设施所处自然环境优美,服务人性化,但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影响了子女对老人的探望。老人们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备感寂寞。有些养老设施收费较高,也阻碍了一些对养老护理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入住。随着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不断增长,兴建规模庞大的养老设施,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政府也很难承受。

日本老人更青睐居家养老

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反思养老服务政策和养老理念。1982年制定《老人保健法》强调市町村是老年人保健实施的社会基础,老年护理服务开始由机构服务向居家服务转变。1989年开始推行“黄金计划”,以市町村为依托开展家庭看护服务。1994年的“新黄金计划”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市町村老年服务体系。2000年4月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改变了过去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与保险相结合,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政府重视民间的力量,鼓励地方公共团体、社会福利法人、志愿者、民间企业、非营利组织都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

比起入住养老院,日本老年人似乎更青睐于居家养老。有调查显示,有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日本的居家养老是将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由国家、社区、家庭分担的一种制度,服务多元灵活。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日本政府正在积极构建全社会支持的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和对其进行精神慰藉。

日本老年人的养老费用主要依靠养老保险,《护理保险法》规定年满40岁的公民必须加入并缴纳护理保险费,享受护理保险服务须等到65岁以后。但对于不满65岁且加入护理保险的中老年人,如患有早期痴呆、脑血管疾患等15种疾病,可享受护理保险服务。参保人需依据身体状况而评定护理等级,如认定有护理必要,以护理保险给付的形式,本人承担1成,保险负担9成。老年人可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托服务、长期照料等养老方式。

上门护理服务是由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从事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目前,日本各地都设有大大小小的日间照护服务中心。有专车负责白天将需要护理的老人接来,晚上再送回家。笔者曾参观过几家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了解到前来接受服务的老人多为 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老人们在服务中心接受各种服务,包括吃饭、洗澡、陪伴、进行康复训练。

近年来,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护理服务很受欢迎,是将上门护理、日间照护中心与短期入住的短托组合在一起,规定每天来接受服务的人员在15名以下,住宿人员在9名以下,每天利用设施的登记者在25名以下。这些设施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规模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有些是普通民宅改造而成的,有客厅、厨房、餐厅、浴室,也有短期可入住的单人间,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随着失智老年人的增多,针对失智老人的集体公寓,托老所、小规模特别养护老人院等发展很快,尤其是人性化的养老护理服务令人称道。

一些设施为了减缓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进展,利用空地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亲近泥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在一家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开心地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收拾桌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老婆婆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但很喜欢在厨房里帮忙,他们就分派她一些简单工作。

在家庭中养老的老年人,家人对其长年进行看护难免会产生郁闷、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因工作原因或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对老年人护理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短托,即短期入住社区的养老设施,原则上1~3个月。家人可以借此机会处理自己的工作或私事,也可以出去旅游,换换心情。由于这些养老设施贴近社区,老年人的子女、孙子、孙女会前来看望,一些养老机构里开辟了咖啡角,让老年人和家人相聚时有个放松的环境。一些养老机构还设置了玩具一角,为让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有得玩。他们还负责给社区的孩子们修理玩具,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在一些传统节日,养老护理设施也会搞开放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加,为养老设施注入一些新鲜空气。

养老不仅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预计到2020年,日本7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到老年人口比重的一半以上。

在日本,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主要是延长其自立和自理能力阶段,延缓其进入需要护理、需要支援的状态。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对其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 篇4

为了更充分了解您所在社区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状况,特展开此次调查。调查结果仅做统计

分析之用,答案只需符合您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就可以了,并无正确错误之分,我们将严

格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对您提供信息保密,请你放心。

调查会占用您一些时间,希望能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谢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研究课题组

填写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身情况的进行选择,或者在___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一)职业与行业认知

1.从事本职业以前的最后一个从事的具体职业: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科、教、文、卫等行业工作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行政办公、邮电通信,安全消防等)

4)商业、服务业人员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7)其他人员

2.此前是否从事过同养老专员相关的职业

1)有过 2)接触但未真正从事过 3)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跳至A72)

3.请问您从事养老服务相关职业途径:

1)考试招聘 2)熟人介绍 3)原社区工作人员 4)政府任命

5)其他途径

4.请问您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

1)是 2)否(跳至A9)

5.请问相关培训内容:

1)专家讲座 2)专业培训(服务技巧、服务内容)3)其他

6.您获取居家养老服务知识与技巧途径是:

1)自主学习2)专业培训 3)之前职业经验4)没接受过5)其他

7.到目前为止您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时间为:

1)1年以下 2)2到3年 3)3到4年 4)4年以上

8.请问您所属的单位是否有针对养老专员的定期考核?

1)有 2)没有

9.考核内容包括哪些呢?(多选)

1)专业知识2)民主测评3)工作业绩4)出勤5)其他________________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10.请问您现在固定服务多少位老人?

1)1位2)2位3)3位4)4位 5)5位及以上

11.请问您每天主要的工作是?

12.请问您是否认同现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1)认同,现在的工作能够帮助到老人的养老生活。

2)较为认同,现在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较不认同,现在的工作针对性不强,不能解决老人们的许多更为迫切的需要。

4)不认同,现在的工作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毫无帮助。

13就您所知,社区是否有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设备设施?

1)有,自己用过2)有,但没有用过 3)没有 4)不清楚

14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是?

1)了解,并参与养老服务

2)一般了解,但并未参与

3)不了解,只是听说过

15.如果社区内开办业余爱好兴趣班,邀请您作为老师,您可能参加哪些班级呢?(可多选)

1)电脑、电子兴趣班2)书法兴趣班3)绘画兴趣班4)舞蹈兴趣班

5)戏曲、歌咏兴趣班6)服装兴趣班7)其他(请注明)

16.您认为最重要的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

1)日间照料,在子女不在家时,社区有专门给老年人休息的场所,同时给予必要的照顾2)设立社区老年人电话服务热线,有需要可随时得到社区上门或预约服务

3)其他

17.您觉得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可多选)

1)家政服务2)日常生活理财3)医疗保健指导4)心理护理(聊天解闷、心理开导)5)其他

18.您希望所在社区在哪些方面提高养老服务:(可多选)

1)健全服务基础设施2)提高工作人员素质3)完善服务项目 4)其他

(三)个人情况

19..性别:

1)男 2)女

29..您的年龄:

1)25-35岁2)36-45岁 3)46-554)55岁以上

21.您的教育程度 :(选择1-4均跳答至A5)

1)从未上过学 2)小学及以下3)初中4)高中5)中专或中技6)大专7)大学本科及其以上

22.您所学的专业为:

理工科专业 2)文史哲类专业 3)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相关专业 4)经济、金融相关专业 5)行政管理、法律等专业6)其他专业

23.您的政治面貌:

1)党员2)团员3)民主党派4)群众5)无党派人士

24.婚姻状况:

1)已婚2)未婚 3)离异 4)丧偶5)其他

25.您的户口为

1)城镇 2)农村

26.您所担任的职务为:

1)基层服务人员 2)办公室工作人员 3)组织高管 4)其他___________

27.您的月均收入为:

1)1000以下2)1000—20003)2000—30004)3000—40005)4000以上

28.您对自己的职业待遇满意么?

1)满意,薪资能够体现我的价值 2)一般,能过得去3)较不满意,工作繁杂和薪水不成正比 4)很不满意,工作累薪资少,感到自己很劳累

29.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养老专员职业:

1)满意(待遇优厚,前景广阔,职业环境优越等)2)一般,待遇普通,前景并不明朗,工作环境普通)3)不满意(待遇低,前景堪忧,工作环境糟糕)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5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篇6

甲方:XX街居家养老服务部 乙方:

乙方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经报街、区相关业务行政部门同意后,经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一、双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如实向甲方告知服务对象的病史及身体健康现状,甲方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个人档案。

2、甲方有权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论与乙方确定和核准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范围内为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3、甲方向乙方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乙方应向甲方如实反映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并签名确认。

4、乙方发现甲方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差、缺勤、不足时的,有权向甲方提出意见,甲方应跟踪核实,采取整改措施,并及时告知乙方。

5、乙方提供必要的服务条件与设施设备,甲方根据提供的服务设备和条件,为乙方提供适切的服务。

6、乙方发现服务费用和服务时间有误的,可以向甲方提出申诉,要求核查,甲方应尽力配合进行整改。

7、乙方在服务过程中提出超出甲方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甲方有权拒绝服务。

8、在服务过程中如发现服务对象有意外发生,双方必须遵守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服务员要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9、乙方如发现由于服务员不规范服务,造成服务对象发生意外的,乙方有权进行申诉。

10、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纠纷或摩擦,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尽量减少双方的摩擦,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再续服务。

11、经双方确认,甲方为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 □精神慰藉 □个人陪护 □关怀辅导 □社交康乐 □其它。

12、乙方如需变更服务内容的,须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申请,甲方及时做好人员安排,持续为乙方提供适切服务。

二、其他相关事宜

1、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在本协议履行中,如双方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将争议提交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结果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居家养老老年人旅游 篇7

1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家有特殊的感情,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中去养老, 机构养老的方式并没有被我国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中为养老场所, 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社区为平台,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 采取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要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 影响社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社区居家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 所患疾病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就越差,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心身疾病的种数也逐渐增加, 导致老年人躯体及心理承受的痛苦也不断增多, 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 疾病造成老年人严重的经济负担也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第二, 收入状况影响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作用很大, 说明物质条件仍然是决定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区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因此, 社区居家养老应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4]。第三, 居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设施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能通过促进健康生活质量而提升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如城市建筑立体空间延伸使社区绿化面积和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减少, 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贫困老人暖气、卫生间设备、照料辅助器具等缺乏, 造成生活不方便和一定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生活质

2.2 主观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要大量的精力、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 如退休、收入的减少、身体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住养老机构远离监护人、重要关系人的死亡、生活环境的变动、不能跟上迅速发生的社会变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 老年入正经历人生中一段艰苦、复杂的时期,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空巢老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空巢综合征, 感到孤独、压力、焦虑、抑郁等, 影响生活质量[3,4]。

3 推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整合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服务涉及政府、劳动、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的力量, 通过联动推进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把社区公益就业、志愿服务、专业机构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中, 构建以社区为平台, 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相配套的全民参与养老的服务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日间托管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场地设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 通过社会集资、彩票收益、街道居委会筹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社区服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在医疗政策方面, 应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服务和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 形成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5]。

3.2 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和疾病的影响, 护理需求日益增高, 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辛苦且收益低, 导致目前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极度缺乏。首先, 医学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学的课程建设, 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政府对就业人员待遇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 可由政府牵头, 联合医学高校、本地区政府主办的正规养老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培训从事老年服务的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 提高他们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费政府应予以适当的补贴[6]。最后, 为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考核合格获取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工作。根据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签订的服务协议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可参照“月嫂”管理经验实行等级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 提供优质“星级”老年服务。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专业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志愿者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服务质量, 可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护理问题。

3.3 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等, 必须提出积极对策,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我国传统的观念“知足者常乐”对老年人有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虽不高, 但心理幸福感却不低, 这种观念缓解了“未富先老”之矛盾在老龄化背景下, 有必要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社会战略, 将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纳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立幸福国家的内容, 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元的、多支柱的健康促进体系[4]。社区和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置、改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等多个方面出发,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增强社会联系, 提供多元化的情感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

3.4 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是养老服务保障应当重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保障中要把对高龄、贫困、独居、空巢、失独、优抚、三无、慢性病、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他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等经济保障政策, 安排专门财政预算为这些老年人量身服务, 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实践表明,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在抓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普惠服务的同时突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整合优化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 逐步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从物质、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4) :123.

[2]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4) :131.

[3]彭兰地, 陈四清, 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725-4727.

[4]王凤卿, 王苏梅.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449-452.

[5]Willis R, Evandrou M, Khambhaita P, et al.Social Care for Diverse Communities:How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ims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J].Generations Review, 2013, 23 (2) :10-12.

“居家养老”在社区 篇8

“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通过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服务,继续享受家庭温暖,邻里亲情,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效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陕西路社区地处贵阳市喷水池中心商务区域,常住居民8965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56人,占社区人口数的13%,其中空巢、独居老人39人,孤寡、困难、残疾等特殊老年人30户。

试点工作启动前,云岩区对黔东街道办所辖的8个社区居委会,通过组织老年人座谈、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生活、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摸底。认为陕西路社区老年人比较集中、社区服务基础较好、服务队伍较全,有较好的试点基础和示范作用。

关爱周到送温暖

陕西路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成立了为老服务队伍,队员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服务人员、义工志愿者、下岗人员及低龄老人志愿者,还建立了服务信息和档案。2007年3月,陕西路社区成立了“社康服务中心”,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目前,社康服务中心有服务人员6名,其中医疗保健人员4名,生活照料服务人员2名。

社区居委会还整合资源,吸纳社会其他资源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社区内的家电维修店、洗衣熨烫店、银行、便利店、棋牌茶室、理发美容室等发展成为“会员单位”,先后建立了20多个服务网点,对社区老年人给予各方面优惠。邀请“e气风发俱乐部”、“向日葵义工社”等在社区内长期为老人服务。

服务站还开展了常规体检、中医穴位按摩、针灸、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器械理疗等15项医疗保健服务,洗衣、烧饭、送餐、打扫卫生、照看洗澡、外出陪同、读报、聊天、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并且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社区老人只要拨打服务电话,服务人员便立即上门服务。

真情服务化坚冰

坚持为8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老人服务,是“居家养老”的一个重点。

社区服务站通过调查摸底,将龙素珍、张素珍等12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并招聘了社区2名下岗工人作为家政服务人员,专门为其中特别困难、完全独居的6位老人照料生活起居和打理家务。

起初,由于老人思想比较保守,防范意识较强,家政服务人员进家服务非常困难,她们甚至把服务人员拒之门外。为了取得老人的信任,社区居委会干部只好陪同服务人员每家每户地做思想工作。老人的门能进了,可不让打理家务,家政服务人员坐上了“冷板凳”。为此,社区服务站要求服务人员每天必须入户,边和老人聊天,边尝试做一些让老人放心的简单家务,并把每天的服务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半天,让服务人员与老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取得老人信任和认可,再根据老人的意愿调整服务时间。

郭大丽是社区服务站的家政服务人员。2007年10月的一天,家住贵阳市黔灵东路的孤老陈素珍,外出跌倒把手扭伤,一些家务活只好放在一边。陈索珍老人受伤后,郭大丽增加了上门服务的次数,主动承担起给老人洗头、擦身、穿衣、做饭等家务活。陈素珍家里潮湿,室内虫子比较多,郭大丽就自费买来驱虫器和杀虫药,给老人家里驱虫。家住黔和花园的龙素珍老人家里没有洗衣机,郭大丽就把老人的衣服带回家去清洗,然后再给老人送回去。吴桂珍老人摔断腿住进了医院,家政服务人员代婷婷主动申请到医院陪护老人近2个月。老人出院后,她又到社区发动大家为老人捐赠新衣,为老人跑腿买煤,还自己出钱为老人更换纱窗等。

真情服务和以心换心,终于融化了老人们心中的坚冰。如今,这些老人已与服务人员亲如一家人,如果自己没空,还会把钱交给服务人员,让她们去购买蔬菜和日用品。老人们都说,她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和照顾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扶贫帮困暖人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社区老年人和居委会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通过对老年人的多方关爱,体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陕西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张亭黔介绍说。

考虑到老年人眼睛不好,身体不太方便,社区服务站与辖区电信部门联系,免费为12名特护老人安装了专线免拨电话。老人只要提起电话,就可以把电话直接打到社康中心。今年8月的一天清早,81岁的张素珍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打了免拨电话后,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立即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并马上进行处理,很快消除了老人的不适感。

杨保林老人孤身一人,靠领取抚恤金过日子。服务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居委会及时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但是由于老人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低保标准,不能申办低保。为了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社区居委会又把情况向黔东街道办作了反映。通过综合协调,街道办将杨保林列入每月发放孤老“关爱购物卡”对象,并从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给予大量照顾。

青年志愿者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老年人疏通下水管道、打扫卫生、义务修理电器,为社区空巢老人建立家庭档案,与困难老人结成对子,定期电话慰问、上门问候、安排老人体检、陪老人聊天和提供生活上的帮助。2007年重阳节,社区服务站为2户金婚老人送去了纪念像,还举办了“喜迎十七大做健康老人、九九重阳茶话会”等活动,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居家养老方案 篇9

实施方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义务(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以上门服务和日托护理为主要形式,使在家的老年人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一项得民心、恤民情的新举措。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造了条件。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人文关怀”,坚持“老有所需,老有所为”原则,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关爱、沟通、服务”的工作思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成立南华苑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晓荣崔月风

成员:刘艳李保民郝改勤杨韶彬王新民 王苗英王张娜刘国华康俊珍赵丹张雪娇

三、服务对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包括残疾人)。

四、服务主题:情暖老人心做美“夕阳红”

五、服务队伍: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主要由小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

六、服务载体: 以“串门、听言、知情、解难、暖心”的十二字服务方针为指导,以“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进发挥作用”的“三就近”服务为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真正为老人解决“急、难、愁”等问题,使管理服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

七、服务内容:

1、提供日常生活料理服务:煮饭、喂食、送餐、沐浴、理发、购物。

2、提供家政服务:洗衣服、清洁卫生钟点工、家庭保姆、消毒防疫、物业出租、搬家、家居装修、水电安装、家电维修。

3、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医生巡诊、陪看病、保健咨询、常见病防治、常规身体检查、康复指导及康复锻炼、康复护理和物理治疗。

4、提供陪伴老人服务:心理咨询、陪聊天、陪娱乐、陪读报、舒缓老人的心理压力。

七、实施步骤: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

1、调查确定服务对象。组织专人开展对居家养老对象的摸查、归类、审核、统计工作,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动态,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库。

2、服务内容评估。确定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3、组建服务队伍。服务员队伍由小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组成。

南华苑小区

2011.7.1

南华苑小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实施方案

社区居家养老 篇10

中国居家养老基金会统筹,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其中,创办老年食堂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行业名称)

物业管理,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1、指导、帮助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促进居委会依法建设和发挥“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举办便民利民服务网站。

2、负责老龄、殡葬管理、残疾人安置、救灾、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工作。

3、负责拥军优属、社区优抚、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等工作。

4、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完成区下达的人口计划生育和计划生育工作指标。

5、负责本地区计划生育条块结合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联系和指导。

6、负责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

7、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流动人口持证情况,并做好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工作。

8、负责街道社会事务受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转。

9、负责社区会计站工作。

10、完成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事项。

本店主营:男鞋,专注男鞋。

欢迎光临本店采采,本店新开张,诚信经营,只赚信誉不赚钱,谢谢。

经营项目:男鞋,只经营男鞋。

居家养老的“上海探索” 篇11

《支点》记者 刘真真

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在养老模式探索上先人一步,不论是政策引导还是养老服务配套,都值得借鉴。

“乐龄生活圈”

静安区是最早尝试居家养老模式的试点城区。作为上海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至2013年底,该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0.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22.04%。

静安区尝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乐龄生活圈”是其主推的一项服务。“生活圈”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运作实体,也是街道受理、分派各类为老人服务工作的信息交互平台,协调、调动各后台服务单位的指挥中心。

这一举措主要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和专业跨界合作的形式,根据就近就便原则,在每2-3个居委会设置一个“生活圈”,利用家庭自助、社区互助、社会援助、政府资助等形式,通过软件优化和硬件改造,对老年人相对集聚的区域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针对老年人需求,“生活圈”把养老院的专业服务项目引进居民小区,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生活圈”里,53家服务单位组成了为老人服务的“百事通”,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老人们既可以在实体受理窗口享受上述六类服务,又可以致电“生活圈”提出自己的需求。

此外,生活圈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让社会机构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打分,从而判断其服务质量。按照静安区“十二五”规划, 到 2015 年,将实现“乐龄生活圈”全覆盖,不仅配备服务站等硬件设施,还将建立“乐龄生活圈”项目的细化指标,包括老人对服务满意率、助老服务员接受培训或持证上岗率等。

不断优化政策

“生活圈”是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市还在多元化路径和创新服务方面有更多的尝试。这一系列服务的完善离不开政策的保障。

早在2001年,上海市老龄工作会议就决定今后五年,在建立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倡导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养老模式。2004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首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养老服务补贴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纳入作为当年上海市推出的“万人就业项目”之一。

2010年2月,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按照这一标准,上海市统一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评估后属于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由公共财政提供服务补贴。

各区县的推进也在同时进行。2007年,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各种形式的助餐服务陆续推出。现在,上海市区、郊区、街镇都已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组成各自的服务机构和队伍,解决了部分社区老年人的日间服务和助餐服务需求。

依托助餐点,助老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也有不少社区由于场地有限,开设送餐上门服务。还有一些区县则引导社区单位就近为老人提供搭伙或配送服务。(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

上一篇:锅炉运行论文下一篇:给父母的一份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