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2024-10-15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共8篇)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篇1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一、定期参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二、对辖区内有需求老年人的调查摸底,并适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

三、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进行审批,入户服务。

四、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及时调整或更新服务项目,创造出具有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每周对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回访。

六、协调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抓好日常工作,根据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有责任监督核查或调整服务人口数量。

七、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和奖励。

八、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与咨询。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篇2

1 老干部居家养老的背景和重要性

老干部已从一个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 他们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岁月的流逝, 也将他们从健康人变成“双高期”的老人, 他们不仅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还需要心灵慰藉。本单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干部生活和精神上都有比较好的照料, 幸福指数较高;“空巢”老干部精神关怀相对缺损。对老年人来说, 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 更是其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 以社区为依托, 以民族传统为支撑, 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了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保证, 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能享受天然的地缘、亲缘关系, 而且能满足其关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心理需求, 做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工作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单位、社区、家庭应联手做好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 老干部工作者有责任让老干部晚年生活的幸福、生活的有尊严。

2 本单位老干部的现状及养老需求

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现有离休干部106人, 其中抗战前期参加革命的有5人, 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有22人, 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有79人。年龄最大的为94周岁, 年龄最小的为78周岁, 平均年龄为84.5周岁。这里有与子女同住的, 有夫妻相伴的, 也有独居的, 其中与子女同住的有32人, 占30.2%;夫妇独立居住的有74人, 占69.8% (其中因丧偶独居的有8人) 。

2.1 老干部“空巢”、独居、行动不便、失能等情况越来越突出, 给老干部就医、洗浴、外出购物等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从老干部年龄和健康条件来看。本单位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84岁, 50%老干部进入“双高”期, 即:高龄高发病期。许多老同志身患疾病, 体质越来越差, 走不动、出不来、看不清、听不到, 不能正常参加活动, 25%老干部基本失能。由此看来, 因年老体弱, 即使在家生活能自理的老干部, 在就医、洗浴、外出购物等也需要他人帮助, 有近30%的老干部需要他人日夜护理。

从家庭居住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 住房等条件的改善, 老年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于“空巢”离休干部来说, 尤其是那些老伴已去世, 子女又不在身边陪伴, 独处的“空巢”离休干部, 怕给子女添麻烦, 很少外出走动或主动给子女打电话, 很少与周围邻居交往, 所谓“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 进出无人交流, 独自一人“倾、听”, 独自一人沟通 (自言自语) , 更是处于无人“疏导”的状态下生活, 缺乏安全感, 导致精神孤寂, 心情压抑, 心理烦躁, 语言功能退化。因此除了日常生活需要照顾, 精神慰藉也是老干部目前较为突出的需求。

2.2 老干部居住分散, 给单位日常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老干部居住区域来看, 过去那种住宅区集中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 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老干部居住分散, 这给传统的老干部工作以“原单位负责”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单位 (上海石化) 位于金山区, 对居住在市区的老干部正可谓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特别“双高期”后, 老干部就医难、乘车难、日常护理难的矛盾尤为突出, 企业现有的资源已不能满足老干部的需求。

2.3 社会、社区养老资源与老干部实际养老需求存有不比配状况

上海是较早进入老龄化城市之一, 社会养老机构的数量难以满足要求社会养老的需求。上海市政府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社区高龄养老工作, 十五年来逐步建立了助医、助餐、助急、助浴、助行、助洁等方面服务项目, 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很高, 服务质量不高, 因此近半数老干部不主动求助, 而是被动接受社区助老服务。另外在维权方面, “双高期”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往往会涉及到诸如婚姻家庭、子女赡养、房屋财产等权益的矛盾和纠纷,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往往受到不少的困扰, 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帮助。但目前来看能为老同志提供这些方面服务的资源相对不足。

2.4 老干部需要家庭亲人关怀的愿望日趋强烈

老干部经历过战争年代, 他们有坚强的意志, 有很强的社会、家庭责任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 心理上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强。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家庭养老, 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籍, 享受天伦之乐, 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关怀、理解和精神安慰, 老年人这种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是任何福利机构难以满足的。但这种纯以家庭负责养老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需要家庭、社区和单位共同来做好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

综上所述, “双高期”老干部更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关爱和帮助, 需要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他们不仅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生存需求, 还有老有所爱、老有所伴的情感需求;不仅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需求, 还有老有尊严、老有善终的归宿需求。

3 企业在推进老干部居家养老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是对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出的总要求, 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老同志的关心厚爱, 为做好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3.1 加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宣传工作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 老干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但精神慰藉, 特别是家庭亲情关心还有待提高。

一是企业要加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理念宣传工作。依靠家庭亲情, 提供居家老干部的精神慰籍服务, 让千百万家庭负担起养老服务的重任,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舆论导向, 开展上门宣传。对缺乏子女关心的老干部家庭, 政府、企业和从事老年工作的同志有义务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让子女认识到老年人精神慰籍的重要性。

三是进一步宣传社区服务重要性。企业老干部工作者要进一步向老干部及家属宣传“四个就近”的重要性, 要求老干部把个人的活动融入社会, 主动走出家门, 加强横向联系, 逐步实现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开展活动、就近得到关照、就近发挥作用。鼓励老干部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融入社会,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四是加强传统美德宣传。老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已31年, 老干部工作重点已从落实“两项待遇”转向“服务最大化”我们要以让老干部满意、让“双高期”老干部生活的更有尊严为目标, 把老干部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以评“优秀老干部工作者”“和睦家庭”“敬老爱幼”活动为载体, 宣传先进事迹, 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 激励更多的老干部子女孝敬老人、关心老人。

3.2 充分发挥多方资源, 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工作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是“双高期”离休干部现实生活的写照, 子女和老干部工作者都应该懂得、珍惜礼敬这些为国家和家庭作出重大关心的老干部, 生活上要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 让老干部晚年生活过的幸福有尊严, 是家庭、社会、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完善与老干部家庭联系制度。老干部工作是讲感情、讲奉献的, 需要亲情化服务管理, 我们要求企业负责老干部工作同志每月至少与老干部联络一次, 拉近与老同志的时空距离, 从礼节性的问候到拉扯家常, 从少言寡语到敞开心扉, 面对面地交流情感、沟通思想, 尤其是对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家庭, 给予精神慰藉和心灵安抚, 消除内心的苦闷与惆怅。在工作中注重从点滴中关爱老干部, 从日常的开会学习、组织活动、探望慰问、生日祝寿、丧事处理、甚至家庭矛盾的协调解决, 认真服务。其次, 企业老干部工作者要与老干部子女及子女的单位建立联系制度, 督促老干部子女关心、照料父母, 对不关心老人的子女, 可与子女的单位或居住社区联系, 共同做好劝说工作, 必要时可依据法律, 强制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二是发挥企业资源提供就医方便。随着近几年来, 老干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居家养老的需求有了变化, 从原来老干部家庭只需要助洁, 发展到助医、助餐、助急、助浴、助行、助陪等方面的需求。我们要利用企业现有的医疗资源, 通过预约上海三级医院专家诊疗绿色通道, 为老干部大病、急病就医提供方便, 并以“三个一点”的原则做好医疗费、急诊车费等补助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在老干部居家养老中的依托作用。要以社区服务为载体, 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 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紧密结合,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企业要经常性与社区联系, 掌握老干部在居家的情况, 与社区连手做好“双高期”老干部的养老工作。

四是为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言献策。企业要重视老干部工作的调研, 对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要积极建言献策, 将老干部居家养老的需求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要求社区要不断完善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所) , 逐步形成家政服务、热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文化学习、娱乐休闲等为老综合性服务网络, 依托社区,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提高“助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3.3 充分发挥企业 (单位) 在社会养老中的补充作用

老干部所在企业、单位、机构不仅有比较健全的老干部服务部门, 而且有许多服务资源。老干部自身同所在企业、单位不仅有长期的联系, 而且有割舍不断的感情。在现阶段, 及相当长的时间内, 继续发挥企业 (单位) 在社会养老中的积极作用, 是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必要补充。

一是全面落实企业老干部的政治待遇。组织老同志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通报情况、就近就地参观学习、走访慰问, 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形势, 了解企业的改革发展进程, 了解本部门的重要情况, 满足老同志关心国家和企业大事的需要。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 鼓励老干部写回忆录, 参加关心下一代和献爱心活动。

二是认真落实企业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在社会化统筹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本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和待遇, 按时足额计算发放企业补贴养老金;每年组织老同志进行健康体检;根据企业效益情况, 逢重大节日, 逐步提高老同志慰问金水平;遇到老同志生病住院时, 要去探望;老同志去世后, 要协助家属妥善处理后事, 对特殊困难群体要建立帮扶机制等。

三是建设利用好阵地作用。老干部活动中心 (站、室) 、是企业老干部重要学习和活动阵地, 也是居家养老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场所, 居家养老人员可以在那里会朋友、聊天、学习、活动、锻炼身体等, 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传统的敬老文化为居家养老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企业及老干部工作者有责任让老干部充分享受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为补充、以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使整个社会、单位、家庭共同充满爱, 让老干部充分享受生活。

注:本文中老干部一词仅指离休干部。

参考文献

[1]老干部工作研究报告选编.“围绕急难需求发挥行业优势为离休干部提供‘双优’服务”[M].文汇出版社, 2012.

[2]老干部工作研究报告选编.“关于进一步做好空巢离休干部关心工作的思考”[M].文汇出版社, 2012.

[3]“关于设立离休干部社区养老专项经费的通知”沪委老 (1998) 32号[Z].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方案 篇4

目录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

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

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

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七、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7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4亿左右,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目前人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而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95%。在这种趋势下,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无法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其次,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全面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以上海为例,2006年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必须投入5万到15万的资金成本。上海200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5%,如果未来三年要提高到3%的话,就要净增加3万张左右的床位,以每张床位平均投入10万元计,那就意味着三年内需投入资金约30亿元,这显然是当前国力所不能承受的。在我国 “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新路子。

再次,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2007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其中级以上的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56.1%,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而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5%至8%左右。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中48.5%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需要聊天解闷儿的占13.79%。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

最后,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且对养老服务的形式、项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更加具体化。因此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前景广阔,根据测算,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07年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社区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

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3、伤残老年人;

4、烈军属老年人;

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

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理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浏览或参加娱乐、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是和基本的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的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代办服务:人领、代购的物品及处理的文书资料符合老年人的要求。

8、医疗保健服务

(1)预防保健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预防方案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老年人掌握预防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基础性的防治;(2)医疗协助服务:应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应能正确量血压、体温等;(3)健康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网络及会议报告或老年学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老年期营养、心理健康等知识教育。

9、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四是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

首先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

第二政府还应在制定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和规章上下工夫。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完善的,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实。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银色浪潮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总结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1、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我区的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起步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是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如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这部分老人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对他们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即家务助理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第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

2、重视整台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三)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可在全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我们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篇5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三)社会保险模式

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为“农村社会保险”开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方案于1994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四)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含乡镇)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以《方案》为基础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难题和困境。

村居家养老工作总结 篇6

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

为了了解本村养老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村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本村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本村养老服务项目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并收集装订成册。据统计,本村60周岁以上老人共 119人,其中60-6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62人,70-7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35 人,80周岁以上的老人共22人,空巢老人 1 人,对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持赞成态度的有 110 人,占老年人总数比例的 92.4%。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服务体系

首先,本村成立了强大的专门的居家养老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主任、老协会会长任副组长,下设成员4人的领导机构,还成立了居家养老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老年协会会长担任,明确了工作职责。此外,本村还成立了以老协会为中心,集医疗、卫生、娱乐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朋友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业余生活服务。其次,本村还成立了三支服务队。一是老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身边的困难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娱乐、看书看报等活动场地,并免费开放。三是建立了义工服务队,为照料老年人生活方面提供方便,小到买药、代打电话等。

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① 电视教育:经常播放一些革命题材、戏剧方面及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片子,组织观看国家重大新闻直播。

② 棋牌娱乐:提供多种棋牌工具,以做到绝大部分老人都能参加到居家养老的大家庭中来。③ 文化娱乐:1.阅览休闲:提供开放各类图书、报纸,更加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和各项知识。2.体育休闲:提供乒乓球场

④ 休闲聊天:专门设立一个聊天室,以实现法律咨询、调解纠纷、精神慰籍等功能。⑤ 卫生保健:由本街道卫生院负责,免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量血压、听脉搏,免费健康咨询的服务,讲卫生保健等课程。

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篇7

文章以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 结合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 从政府主体的角度入手, 针对数据和资料中显示的现实问题, 为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出可行性意见, 为提高老年人养老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政府大力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保定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了解总体程度还很低, 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优越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制约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与社区、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共同合作, 利用条幅、标语、报纸、电视等媒介对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 从而增进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 促进居家养老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政策扶持

政策和制度的大力扶持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 应该仔细领会中央下发的有关养老服务文件的精神, 细化解释中央政府出台的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 切实落实十部委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积极关注本区域整体性的社区服务需求, 制定适合本地区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案, 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中, 切实履行监督和评估职能。

三、政府分类补贴, 多元筹资机制

通过对保定市试点社区的访谈, 我们发现:政府对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补贴方式缺乏系统性。为改变以上现状,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机制, 进行分类补贴

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专项投入,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专职人员费用、社区为老服务项目运作经费方面, 政府应切实落实资金款项。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不同状况把老年人分成不同的类别, 分类补贴。同时针对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的公共预算, 落实公示制度, 做到专款专用。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政府在增加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保障的财政支出的同时, 还要注意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多种形式收集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具体可参考一下方案。①市政一级, 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②在街道和社区层面上, 广泛动员社区关系网络资源, 与社区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驻区单位、社区成员建立起良好的联谊机制, 积极募集社会捐助资金, 建立公开、便捷的社区服务资金捐赠平台。③设立专项福利彩票, 筹集服务资金。

四、政府统筹规划, 完善服务体系

(一)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1. 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如表1所示, 老年人对服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 其中对护理 (58.5%) 、老年保健 (54.5%) 、以及急救 (43.7%) 的要求最多。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与4050人员再就业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此外, 在对服务人员, 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 还应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 使其树立职业信仰, 明白自身职责之重大,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2. 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

近年来,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精神的广泛传播,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 在开展服务的相关机构和场所发挥决策和指导的作用。很多高校均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社区可以进行校园招聘吸纳人才, 或者使用系统招聘的方式进行招募。

(二) 促进服务机构高水平服务

1.完善服务机构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完善服务机构准入机制, 有利于在众多参差不齐的服务机构中, 遴选出一些真正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取得服务资格的机构, 要与其订立服务合同, 对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能进行详细约定以法律条文对其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约束, 避免因权责不明确造成的民事纠纷, 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中居民的满意度。

2.完善针对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

调研发现, 目前, 保定市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尚未形成一个有效地监督机制。为更好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 可以采取服务机构内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社区监督、群众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保障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3. 政府政策激励发展特色养老服务

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有利于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服务方式。比如民政部门还可以选择发放老年服务消费券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补贴, 持券老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机构,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服务机构中来, 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效率。

(三) 倡导服务体系层次化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保定市各社区中, 只有一小部分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并且其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 服务面较窄, 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应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2.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

保定市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比如可以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医疗保健服务套餐, 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文娱服务项目, 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开展不同的特色主题活动, 以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四) 建立监督评估规范化体系

从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 保定市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评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服务的保障程度大多依靠服务提供方的自觉自律, 服务质量的好坏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缺乏约束力, 居家养老服务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性。针对以上现象, 政府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对资金使用、机构运行、人员服务等进行监督。同时推行评估机制, 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资格认证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 在科学、统一、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下进行评估, 以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并确保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质量。

(五) 动员社会力量合作式参与

在组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团体的基础上, 政府还应当看到社区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将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在保定市典型社区中, 放宽对民间组织的准入限制, 借助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 为居家养老市场提供服务。另外, 可以将义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开展经常性的文娱联欢和老年关怀活动, 满足老年人在养老物质需求之余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幸福养老居家篇 篇8

优点:私密性好,整体花费较低

缺点:安全隐患较大

适合人群:身体健康,能够自理;思想传统,眷恋旧环境的老人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与其他养老方式不同,在家养老的自由度最高,老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有着绝对的主控权。家庭养老也具有最好的私密性。

家庭养老的缺点也较为明显。现在老人多数自己居住。安全保障就成了潜在问题。比如,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容易耽误救治。因此,选择这种养老方式时,子女最好与老人住得近一些。

此外,子女要为选择居家颐养天年的父母做好安全保障。门窗、墙壁的隔音效果要好;在卧室到卫生间的通道上,最好装盏夜灯,晚上开着,方便老人起夜;家具少些棱角,并尽量靠墙摆放,选择与写字台高矮相当的家具,便于起身时撑扶;卫生间地面要使用防滑瓷砖,在淋浴喷头下面、浴盆里面及前方都要铺上橡胶防滑垫;洗脸池、马桶旁安装扶手;把自己的电话,以及邻居的电话设成快捷键,方便老人一键拨打。

潜力之选——社区

优点:不离家门,生活照料程度高

缺点:专业护理人员不足

适合人群:子女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家的老人

社区养老是指生活在家中,但依附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享受较专业的生活照料和护理。它在日本被叫做“在室养老”,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张恺悌认为,社区养老是现阶段最被看好,且最具潜力的养老模式。

据统计,这一养老模式已被17个省份的政府报告提及并推广。但是,现在的社区养老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比如,社区应提供较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完善其生活照料功能;未来还应有聊天慰藉等精神服务。

理想的社区养老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活起居服务。比如,上门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晒被、帮助老人购物等。其次是医疗协助服务。包括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打针、换药、陪老人去医院就诊等。再次,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有人能陪老人聊天解闷。最后,为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出行或寻求法律援助,提供咨询和帮助。

新潮之选——合居

优点:花费较低,老友相处可消除寂寞

缺点:有可能产生经济矛盾

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收入不高的老年人

合居养老,也就是搭伴养老。若干好友,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在一起。通过合作购房,共同负担生活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生活环境有所提升,同时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三五好友或家庭生活在一起,又易于消除寂寞空虚感。但由于经济关联太密切,有产生经济矛盾的可能。“毕竟没有法律和以亲情为纽带的约束,在资金管理和分配上容易引发纠纷。最好有社区作为依托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和义务,再派出年轻人作为志愿者,经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做饭,让‘搭伴养老’的方式更加科学化。”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

实惠之选——托老所

优点:不离家,有人管,费用不高

缺点:提供服务太单一

适合人群:居住社区,白天少人照顾的自理老人

在居住社区内,像兴办幼儿园那样办一两个托老所,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服务。白天,老人在托老所托管,托老所可负责一日三餐;晚上则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准确来说,这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易于被有着传统观念的老人所接受,子女白天上班也能比较放心。

托老所的优势在于收费较低,但相对的,其提供的服务种类和质量就会有所欠缺,如缺乏专业照料人员等。此外,由于一些标准的缺失,托老所应配备哪些设施、风险如何防范等还存在问题。

灵活之选——老年公寓

优点:社区配套齐全,管理式照护,生活较舒适

缺点:价格相对高些,环境相对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和一般养老院有所不同,老年公寓可买可租,所有入住的老人都以户为单位,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同时享受管家式的公寓化服务。

专门为养老设计的公寓社区,强化了老人进出及生活上的便捷性。比如,保证居室内的采光;长方形的电梯可供担架和病床进入;户户接入的医疗报警器,一旦按下,就会同时通知附近医院、小区物业和子女。此外,小区的保洁、购物、送餐系统也非常完善。虽然这种养老方式在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已相当完善,但价格相对高一些。

高端之选——酒店会所

优点:服务上乘,安全性高

缺点:收费非常昂贵

适合人群:身体健康,经济富有,追求生活品质的老人

酒店会所养老采用租住方式,酒店物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充当住客的“管家”,入住期间所有的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他们来解决,为入住老人消除后顾之忧。此外,酒店会所还会提供专业化的护工服务及娱乐休闲服务。

酒店养老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将医院与养老机构简单捆绑,而是充分利用酒店现有的资源,依托体检中心、康复医院、护理中心,打造一条舒适便捷的服务链。

省心之选——养老院

优点:半集体化生活,吃住不愁

缺点:自由度和私密性较差,环境较封闭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养老院是机构养老的最重要方式,它的优势在于吃住不愁、安全性有保障;缺点是脱离社会,虽然可能找到朋友,但也可能陷入自我封闭,渐渐孤独。

在选择养老院时,需考虑服务、交通及价格因素。关于服务质量,首先,可以看看已经入院的老人都在干些什么,院方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设施。可以听听入院老人对养老院的评价,考量一下养老院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有多强。还可以问问院方一些细节方面的责任义务事项。例如,院方安排的护理专员,每人负责多少老人的起居?一旦在养老院中突发疾病,有哪些设施能方便老人快速呼救?提供的医疗服务都有哪些?膳食安排是否营养合理?如果老年人想要离开养老院出去走走,方不方便、安不安全等等。

市区内的养老院交通便利,方便探望,但在自然环境方面,近郊养老院更胜一筹。如果老人不想离开原先的生活环境,不妨选择离家近的养老院。计算价格时,应综合考虑床位费和其他单项费用。基本上,一个月的费用=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其他服务费。

舒适之选——候鸟式

优点:夏可避暑,冬可取暖,环境适宜

缺点:成本稍高,路途安全及异地生活存在潜在风险

适合人群:身体健康,适应能力强,喜欢旅游的老人

酷暑前,飞往北部冰城;严冬时,去往南方城市。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城市养老,饱览风景,享受最适宜生活的外部环境。这种被称为“候鸟式养老”,是一种将养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结合的全新养老方式。

上一篇:两千字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