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

2024-06-27

农村居家养老(精选12篇)

农村居家养老 篇1

摘要:居家养老是我国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必要措施。我国学者对于农村居家养老做了很多研究。基于此, 从农村居家养老的概念和内涵、需求及影响因素、模式、不足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并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居家养老

自1999年开始,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农村居民一般没有“退休”的说法, 也没有退休金, 年老后的生活一般由家庭成员照料。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于2009年开始试点, 但由于金额有限、参保不全等问题, “新农保”的保障力度仍有待提高。总之, 我国社会养老尚无法实现, 居家养老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不是权宜之策。本文试对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1 居家养老的概念与内涵

居家养老是养老方式的一种, 关于其概念和内涵, 不同学者对此侧重点不同。赵宝华[1]指出, 养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养老应包括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3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主要指经济供养, 因为经济供养是养老保障的基础。杨宗传[2]强调, 居家养老这一概念指老年人养老的居住形式, 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 而不是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养老。同时, 他还指出,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对应,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对应。前者是主要指居住方式, 后者是主要指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承担人。

王锦成[3]除强调居家养老的居住场所外, 还强调了其服务由社会提供, 认为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 即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 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郭竞成[4]强调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居家养老, 旨在提供家庭养老中经济保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显然, 学者们已经基本认同了居家养老包含老年人居住在家养老这一形式, 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由谁保障的问题则有分歧。也有学者据此提出新的定义, 如张旭升、牟来娣[5]将居家养老界定为在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社区协助下,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的多层次、辅助性服务的统称。

2 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研究

众多学者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做了研究, 观点较为一致, 均认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 单纯的资金型养老无法迎合当代老年人的需求现状。杨晶晶[6]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为温饱、安全、交流、尊重和自我实现。毛满长、阿尔达克[7]认同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涵盖了生活起居、医疗卫生诊疗、娱乐休闲和情感安慰等各类的服务信息。夏敬哲[8]发现, 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最迫切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其次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和休闲娱乐服务需求。

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方面, 不少学者还基于各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廖旭晨[9]基于湖南省宁乡县的调研数据, 得出对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性别、健康状况、子女数、居住方式、经济收入。而杨晶晶[6]通过调研发现, 年龄和家庭情况均会影响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而健康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

3 农村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

居家养老的模式是指其服务的供给模式。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方面研究不多。也有学者根据调研情况介绍了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 如卜谦祥和巢飞[10]介绍了“虚拟养老院”模式, 该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物业管理和医疗机构, 让农村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家政、维修、保健、医疗和应急求助等服务。魏敏[11]介绍了江门市的三富村居家养老试点情况, 该项目以“政府+社会组织+社工+义工+志愿者”的模式进行运作。邵德兴[12]根据杭州地区的调研, 将模式分为社区照料服务供给模式、老年食堂服务供给模式、村级老人公寓服务供给模式和户院挂钩服务供给模式。

4 目前农村居家养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农村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形势下的养老方式, 由于在国内的实践时间并不长, 尚存在诸多问题。熊炜[13]认为, 我国农村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存在主要问题为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难以保障,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邵德兴[12]则将问题归纳为筹资来源、队伍建设、服务消费和政策配套这四个方面。

4.2 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居家养老实践中存在等问题, 学者纷纷提出应对措施, 基本涉及资金、政策、宣传、人员等方面, 如聂鹏和蒋新红[14]提出需要重构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服务模式, 重视农村老年福利事业, 加大投入力度。相似地, 邵德兴[12]提出, 应当转变发展理念, 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支持, 增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后劲。对于试点地区的农村居家养老工作, 也有学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如杨晶晶[6]建议, 从扩大规模以降低人均运营成本、建章立制已规范运营机制、发掘人才以提高服务素质和拓展服务内容这4个方面着手。魏敏[11]建议强化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力度、推进服务队伍建设等。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合现有的相关文献易知, 我国学者对于农村居家养老做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也得出了一些成果,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居家养老领域的理论和模式研究不足。农村居家养老方面的文献并不多, 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样, 偏重于城市社区, 有关农村居家养老的理论和模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二是农村居家养老的理论依据分析不深入。现有文献对于农村居家养老理论依据的分析并不多, 普遍认同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等, 但总体上数量有限, 分析也并不深入。综合上述,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还有诸多欠缺之处,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农村居家养老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农村居家养老 篇2

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杜天翔王恩愿

平桥区肖店乡以“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品味的配套设施”建设占地10亩的居家养老中心一座,并积极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破解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得到社会赞扬。

一是在“服务中心”建设风格上突显古朴典雅。采用厅院式部局,花园式设计,在建筑风格上尽量回归田园、古朴而不失典雅。长廊宽阔,踏步平缓,配以木质长椅做扶栏;厅院四周有花圃环绕,植入花草及名贵观赏林木;院内空间宽阔,室内采光效果好,充分体现“服务中心”建筑“以老人为本”的情怀,进入院内便有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同时建筑所需材料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隔热隔音效果好,保证老人住的安心。

二是在“服务中心”选址上既便利又安静。肖店乡严格以“敬老、爱老、便老”为原则,在选址上注意“道路交通相对方便、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卫生服务优质快捷”。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在离肖店街不足一公里的齐营村村部附近,前与乡级公路相近,左邻村级卫生室。既方便交通、采购和医疗等,又环境相对安静,保证老人住的舒心。

三是在“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上注重品味。该中心以高/

5品味的配套设施,彰显肖店乡党委、政府“尊老、敬老”的爱心。该服务中心设有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洗衣房、健身房、图书阅览室、餐厅、厨房,既有标准单间,又有两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四人两居一厅标准套间。其中休闲娱乐中心有麻将、棋牌等10余套;图书阅览室有各类图书1000多册,各种期刊报纸10多种;每个标准间除配备有燃气灶、抽油烟机、电磁炉、卫生间、实木衣柜、液晶电视、太阳能设备及空调外,还在每个房间、大厅及走廊设有火警和应急呼叫系统,以备老人应急呼叫服务人员之需。

为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机和活力,肖店乡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居家服务中心职能,又要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以可持续发展,破解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的难题。肖店乡通过中心的试运行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途径,在服务上求创新重细节,创新出一种以居家养老中心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偿或无偿集中入住服务以及老人集中娱乐服务相结合的农村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确保全乡老人享受到“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一是为老人提供家政上门服务,形成服务中心、专职社会工作者和各村民组爱心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人服务网络。即乡政府招聘社会工作者并在全乡每个村民组选聘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可根据服务网络掌握全乡老人的基本情况,并直接或间接提供相应服务,主要是家庭保洁、维修等家政服

务,洗衣、做饭、代购等生活照料等服务;陪护、谈心交流等精神慰藉服务;法律咨询、老人维权等司法服务。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服务有记录,服务对象有反馈,以便“服务中心”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提供有偿和无偿两种类型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对五保老人、计生家庭老人和军烈属,中心将定期轮流把他们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疗养式暂住、享受,让老人切实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于社会空巢老人,可通过自身或家属对中心提出申请,中心批准后老人可享受日托式有偿服务。根据当地生活条件,每位老人只需交900元/月,便可享受到五星级宾馆式的全程服务。通过为部分老人提供有偿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部分运转费用压力,为“服务中心”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出路。

三是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成全乡老人的集中娱乐服务平台。肖店乡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娱乐室、阅览室为依托,为全乡老人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乐。全乡老人既可以免费到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活动室自主活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刊、杂志等,又可以定期享受或学习到说评书、唱小调、捏泥塑、剪纸等老人喜爱的肖店乡本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内容。老人们在娱乐室边享受中心护理员的全程免费服务,边享受各种文娱大餐,促进了老人们各睦共处,其乐融融。

四是在服务细节上做工作,力促老人满意社会放心。为

了保证“服务中心”健康运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协调督导民政所、劳保所、派出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组建了一支坚持“情同亲生、奉若父母、亲情呵护,爱心相伴,为老服务、无怨无悔、恪守敬老之责,心怀爱老之事”的社会工作者和护理员队伍。制定了包括居家养老中心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老人守则等,并建立完善居家养老个人健康档案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安装了一套应急呼叫系统,系统终端按钮遍布居家老家中心每个床位、每个大厅和走廊,以备老人应急之需,切实保证服务质量与效率;架设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对中心内外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并与乡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派出所的安保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一方面方便值班人员随时掌握中心人老人动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心安全保卫。

目前,肖店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努力探索为社会老人提供家政式上门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集中入住式服务、和为全体老年人提供集中娱乐活动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力求把中心打造成“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謦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

该中心从2012年6月1日投入运行以来,已集中入住老人16人,已有一名社会工作者,6名护理员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另外又在全乡各村组选聘一名爱心自愿者,共138人,建档服务2957位人/次,目前“中心”运行良好,广受社会

选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 篇3

上海作为全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07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8%,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这之中,约63万老人需要护理照料,其中11万老人需要完全护理,由此而产生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巨大缺口该由谁来弥补呢?

为了解决这一老年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养老院。然而是不是退休以后,放弃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住进宽敞明亮的养老院,过上晚年的集体生活,就养老无忧了呢?

一个花甲老人的担忧

张萍今年66岁,丈夫常国雄今年68岁,两人退休前都是上海的普通工人,虽然这些年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但由于退休时间早,两人的养老金基数都很低,现在两人养老金加起来才2500元。尽管养老金不多,但老两口多少年来已经过惯了简朴的生活,日子还算过得安稳。然而退休第二年,常国雄就因为突发脑溢血昏迷住院,并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常国雄此后身体大不如前,行动迟缓,经常会出现抽搐现象,别说家务活不能干,就连去门口小花园散步都要有人搀扶。好在张萍身体还很健康,不但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还担起了时刻小心照顾丈夫的重任。

然而最近这两年,张萍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身体不听使唤了,做家务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累得腰酸背痛,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和布满皱纹的额头,张萍突然感到一丝担忧:过两年要是我身体也渐渐差了,没力气照顾老常了,那我们可怎么办?要是我再有个万一,走在了老常前面,那以后老常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我就养了一个儿子,前些年结婚后搬出去了,他们小两口每天工作都忙得要死,晚上还要回家来吃饭,我现在每天烧饭给他们吃还来不及,以后万一我做不动了,他们哪有时间来照顾我们啊?”于是张萍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街道养老院。

可让张萍失望的是,他们家小区里的街道养老院虽然价格不高,每月最低只要800多元,但设施较差,卫生条件不理想,而且张萍最关心的伙食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她又去附近的其他几家养老机构转了一圈,发现虽然有些养老院条件还不错,但收费太高。“我和老常一个月收入加起来才2500元,像我去住的话因为生活还能自理,把养老金全部扔进去差不多够了,但老常要人照顾,这点钱肯定不够用了。再说了,我们身边总还得有点余钱吧,总不能把所有养老金都给他们吧。哎,经济上能承受的,条件不满意,而条件满意的,经济上又承受不起。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张萍轻声感叹道。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房子卖了吧。”思考片刻后,张萍这样说道。不过从张萍的口气里可以听出,她希望房子以后能留给儿子。

机构养老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然很多老人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乐意选择居家养老。不过,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也有许多老人和张萍一样还是希望能选择机构养老。毕竟岁月不饶人,身体再好,年纪一大,各种毛病还是会不期而至。

这些希望前往养老院安度晚年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期与子女分开生活。待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差的时候,他们不愿“拖累”儿女,于是,或者雇保姆在家照看自己,或者住进老年护理院。但比起住进养老院,雇一个全天候看护老人的住家型保姆的费用可能更高。

然而许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普通城市退休族却发现,目前的养老机构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不是收费太高,太“贵族化”,就是收费不高,但条件太差,真正能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养老机构还是很少。

如张萍老夫妻要是入住上海市区某中高档敬老院的话,两人入住的一次性收费就要7600元,而张萍每月还需支付1280-1430元(全自理或半自理),而常国雄则要支付1580-1730元(半护理或全护理),这显然已经超出了这对普通退休工人的支付能力。

养老方式因人而异

抛开个人经济条件的局限性不说,机构养老是不是就一定比居家养老更好呢?

在“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阎青春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龄社会初期,国家大规模兴办机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到机构养老对老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伤害,养老要回归家庭,但不能一下子回归,就先回到社区;最后回归家庭,形成以家庭为主养老体系。

中国要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呢?阎青春概括了三句话:“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

毕竟,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能够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都是少数,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覆盖还很少。而且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更认同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生活,即使独生子女一代无法和老年人同住,只要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老人自己能给自己寻找乐趣,多多参与社区活动,一样可以让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然,如果老人没有子女,或者身患重病,需要有专业护理,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也能承受的话,那机构养老也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4

1 居家养老模式的论述

于景元、袁建华、何林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认为,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和老年人口居住的家庭类型构成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以家养占主导地位,自养也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大多数人承担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但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只接受孩子们的经济支援,而选择了或不得不采取了经济上依靠儿子、生活居住独立的养老模式[1]。

陈赛权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中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以下4种代表性的模式: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家庭成员关心和照料老年人。②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生产功能外移、养老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依靠子女赡养老人转向了社会保险养老。③以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④居家养老模式,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大力支持的前提保证下的养老模式。它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能长期在家里居住[2]。

郭文娟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学者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已经达成共识。只是学者探讨的角度不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可以说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模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居家养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童星、唐晓英、周溥嘏、俞贺楠等坚持社区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张乃仁提出农村居家养老的双向耦合机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侯立平对美国养老模式研究后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罗淳提出社区要介入解决少子老龄化态势下的居家养老问题。张奇林、林青指出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

郭玲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分析了我国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利弊,认为家庭养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子女数量锐减,导致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负担增重,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土地数量减少和农业产出不稳定等因素,经济收入受到相应的影响,加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保障,都导致了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淘汰,而机构养老又由于农村传统观念和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农村养老的最好出路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4]。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两类基本养老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家庭、社区和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即所谓的“请出来,走进去”相结合的服务形式。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这种新模式使养老回归到社区,回归到家庭,使老龄人口找到一种归属感,从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晚年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2 国内外居家养老的实践评价

2.1 国外居家养老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2.1.1 美国模式

美国于1981年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并将此项目推行到各州。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提供的服务有病历管理、家庭健康辅助、个人照顾、杂务家政服务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社区保健室。

美国有85%的老人会在家中养老。足不出户,社区保健中心可以为这类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护理和医疗辅助服务。这是有偿服务,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由个人付款或在各种医疗保险中扣除。

(2)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向老年人提供午餐,并组织老人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闲暇的生活。

(3)提供免费教育。

各社区大学义务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修,但这种教育没有学分,不颁发毕业证,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提升的需求。

(4)志愿服务。

在美国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并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发挥余热。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制订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

2.1.2日本模式

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70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方向。比如,政府出资培训了10万名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5]。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老人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6]。

日本老年卫生政策表明,养老侧重于公民自立,重视发挥家庭福利的功能,在完善家庭护理制度的同时,推进家庭保健、医疗和福利的综合发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有3种方式,即同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7]。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一般以家庭或亲属的护理为主,以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补充,其中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社区的志愿者。老年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①家政服务,并根据老人的要求,提供日或夜间服务。②老人保健医疗服务,提供日常的护理,并在老人病发时联系医生进行治疗。③专业人士对老人的康复进行指导。④日间托管服务,针对部分行动不便、长期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康复指导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⑤组织老人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2.1.3 新加坡模式

在社区养老方面,新加坡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相结合。在制定政策上,新加坡政府强调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处理养老问题,为此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老人照料项目,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施这个工程。政府要求个人承担起自己的养老规划,要求社区完善在老人照料方面的服务,帮助家庭给老人提供协助和支持,而政府则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方面的综合运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机构的运作资金补贴的提供,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且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拥有一支义工队伍,许多义工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2.1.4 国外居家养老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最初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其对象大都为社会弱势群体,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国外发展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绝大部分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能调动社会各方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目前,福利服务已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特征。国外社会福利法规体系较为规范。外国政府在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从宏观上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2 国内居家养老发展情况

2.2.1 香港的居家养老措施

香港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8年全港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1%,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同时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所长,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香港的居家养老服务大致分为3类:①老人急需的服务。②个别需求的服务,且需求程度相当大。③为老人的特别需要而设立的服务[8]。

2.2.2 台湾的居家养老措施

台北社会局开办的“居家照顾”服务按服务对象,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老人院服务,针对那些单身年迈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残障需要协助照顾的老人所开展的服务。②居家看护服务,针对居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③居家护理服务,针对那些出院后仍然需要继续照顾的生病老人,或家中长期患病的老人、家庭中患重病的老人。

2.2.3 宁波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2005年3月,宁波市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中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海曙区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老年人遇到情况后只需要拨通81890,信息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有关这个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子女情况等资料,以便接线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反应。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键通”电话机,免费安装到独居、高龄的老人家里,一键直达81890信息中心。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请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9]。

3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目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还是在城市社区之中发展,利用城市社区能够方便集中和利用资源的优势,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及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提供服务。农村社区在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相对于城市社区有其先天不足的局面。首先,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面临的困难。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村组集体自筹资金规模小、社会捐赠少成了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其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大多集中在乡镇,偏远农村社区老人有养老需求却不能够享受到这些设施的便利,而农村社区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孝道的传承是我国居家养老传统文化基础

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居家养老的特征与模式。由于传统不同,居家养老在东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强调国家、社会和社区,日本和新加坡则更突出家庭的作用。而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受到“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不愿意离开故乡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因此,我国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农村老年群体在社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我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时,应特别重视和突出家庭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文化、舆论、法律等各种手段,倡导中华民族孝道文化,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幸福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2 农村居家养老应建立在发挥家庭核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居家养老体现了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时,居家养老社会化应立足农村社区,应发挥家庭成员的核心作用。社会化居家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并没有减轻家庭的养老责任。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起赡养老人这一明确法律义务。从情感层面来讲,很多老人最大的担心是亲情关系的疏远和天伦之乐的远离,而这种亲情是构成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从现实的层面讲,政府对农村养老投入的有限性和社会力量参与存在欠缺,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农村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只有发挥了家庭的核心作用,这个体系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3 农村老年人纯粹养老时间短

中国农村老年人在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前会一直参加劳动。相关数据显示,50~60岁的老人有95.6%的人会参与劳动。大约2/3的60~70岁老人也会参与劳动。即使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老人,仍会做一些辅助性农活和家务。这说明农村的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其仍然具备简单的或者基本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纯粹由他人照料的养老时间短,这样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人力。

3.4 农村社区养老成本低

农村社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存在。许多老人会自己种上瓜菜、养猪等农副业生产,相对于城市社区只能购买商品,农村社区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粮食蔬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衣食住行成本都相对较低。老年人不仅可以继续劳动,拥有的土地也能获得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和负担也较低。

4 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资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当前应推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捐赠,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4.2 重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低、人数少。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将村里的空闲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带动起来,由于农村妇女在农村社区的优势很明显,对于本社区的老年人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因此通过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可以把农村的空闲妇女劳动力组织成一支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队伍。

4.3 根据本社区需求,制定服务标准

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社区的共同点和特殊点。因此,要根据本社区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这有助于满足本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也有利于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项目。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居家养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景元,袁建华,何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1).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3]郭文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1).

[4]郭玲.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

[5]王欢.社会老龄化——世界各国的难题[J].观察与思考,2005(18).

[6]刘则扬.护理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5.

[7]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3).

[8]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2007(2).

[9]朱志莹.海曙“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成全国示范[N].宁波晚报,2005-11-04.

[10]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8).

农村居家养老 篇5

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1-04-19 12:48:0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法制网讯 记者陈丽平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养老新模式让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90%以上住家老人的养老变得更加方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近日发起的“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首期在京建立210家寸草心助老服务站,专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货送慰藉等多项服务。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09年1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和“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对16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开设老年餐桌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占78.1%,希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的占69.4%,希望社区办托老所的占59%。因此,“九养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发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是我国最大的敬老志愿者组织,有两万多名敬老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介绍,居家养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寸草心联盟联合养老机构、老年媒体、为老服务公司,在民政、卫生、司法、社工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共同发起“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

据了解,“助老工程”首期将在京建立210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向10万老年人赠送“亲情通电话”(含话费)作为服务工具。以北京翠湖老年庄园为主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管家服务、送餐服务、护理员培训。北京市十余家助老医院,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健康咨询。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寸草心志愿者就近为老人上门服务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辅助的为老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政府;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76-03

伴随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养老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2014年中国人口的构成分析指出老年人口的规模呈现总量增加、增幅提升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的赤字逐年扩大,更凸显了中国养老形势的严峻。由于居家养老能够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难题的紧迫推动居家养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开展该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对我国居家养老及其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尝试解决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问题。

一、“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一)“居家养老”概念

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国内既有的文献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是否需要社会、家庭力量的参与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以卢晓珑、唐咏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居家养老”不仅包括“在家养老”这一养老场所的界定,还应有社区或社会服务力量的参与。实现老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依托社区、邻里具体实施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1],强调社区或社会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以陳军、马春波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也有学者称此为 “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2]、“新型居家养老”[3]。但对于各供给主体在“居家养老”中的主次作用,各位学者看法不一。陈大亚等持“主辅”观点的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会养老为辅;何荣则认为“居家养老”中家庭和社会责任均摊,共同向老年人提供服务[4];张旭升、牟来娣则将居家养老定义为在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社区协助下,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统称[5]。

各位学者都丰富了对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各方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老人的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家养老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效弥补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

齐海丽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引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的困境[6];同时,随着我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削减了原有的家庭养老供给[2],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这都导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难以广泛推行。学者俞贺楠等人就指出居家养老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尤其是广大老人可以接受,也为政府减轻了财政的负担,更符合中国国情[7]。

(二)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苗景秀、张晓晓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养老观念与中国传统孝道[8],通过实地调查后指出老人对于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思想上较易接受,可以保留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缩减开支的同时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9];而机构养老难以向老人提供一种“家”的感觉,无法充分利用家庭物质资源,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也会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10],而居家养老服务对于继承中国优秀孝文化,宣扬新孝道,加强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9]。

(三)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

社区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成为老年人活动的“第二空间”,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钟金玲认为社会组织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11]。胡宏伟、严晏指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同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12]。

三、当前居家养老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胡宏伟、钟金玲提出养老领域社会组织准入机制过于严格,限制了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供给[18]。同时,袁维勤认为社会组织仍过多依赖政府,社会化动员与信息传播渠道受限[19],阻碍了社会组织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此外,学者杨光辉等也指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20],政府需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1];同时,也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可联合院校进行,制定适应地区需求的养老护理培训课程体系[22],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服务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匮乏

冯晓娟指出我国目前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限于家庭与政府、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缺乏民间社会资本的参与[23]。钟金玲认为非政府组织资金运行情况缺乏透明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尚未明晰使其在资金方面受到多重挑战[18];学者铁刚则指出当前政府养老的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和社会福利综合指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因此要继续改进财政的支出结构[24]。张歌认为应当引入老年长期照料的筹资渠道,即个人储蓄、公共部门资金支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25]拓宽资金来源;此外,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国外捐助,向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拓展资金来源[26]。

(三)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目前社会各方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人的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而针对老人的紧急援助服务体系还未完善,老年教育等项目投入匮乏[27]。许琳、唐丽娜认为在具体实施中,服务对象需要细分,当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老人,未覆盖所有老人并划分服务人群[28],且服务设施不齐全,功能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29]。对此,可以建立老年人生活服务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建档立案,便于各类服务信息的整合,全面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30]。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研究

(一)政府作用

1.政策法律扶持

在服务主体方面,学者周湘莲、罗楠等都指出政府需明确、细化各参与主体的服务内容、程序及模式,保障老年人接受服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健全居家养老的家庭支持政策,家庭成员选择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可以对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31],如购房时能拥有经济补贴、贷款优惠等[32]。政府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制定支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服务企业用地用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出台《老年护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照料者的服务细则,将居家养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33]。

2.居家养老资金投入

学者张歌认为政府应扩大养老领域的资金投入,并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同时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相关的建设经费以及政府购买经费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26],对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贷款给予贴息。伞楠、蔡成提出可以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34]、出租闲置房产用作公共基金,邀请成功人士赞助等等增加养老资金投入。苏健也指出应当资金支持养老供需信息收集与整理、宣传工作,资助创建养老供需信息虚拟养老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宣传居家养老服务,并维护和完善网络平台[33]。

3.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有效的腐败防范机制,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后盾。周湘莲、胡宏伟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估和投诉受理制度[35];学者田玲、张思峰、张勇敏认为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施行多元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与公示制度[31],健全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反馈,增加居民满意度等群众参与评定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规范评估过程,参考其他行业的星级考核制度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12],实现对服务提供方的全面监督。

(二)社会组织作用

1.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服务

社会组织相比于个体家庭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借助宣传舆论、示范带动等方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18]。此外,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逐步精细化,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更灵活的项目化运作,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需要。同时,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个体之间起协调和沟通的作用,不仅能缓解一些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不同部门提供合作的契机,整合社会福利资源,优化养老服务内容[36]。

2.减轻政府养老财政负担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养老服務资金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融合了政府的资助,还有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捐助,拓宽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渠道,极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降低了家庭支付养老服务的开支,并带动着相关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作用,带来潜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7]。

3.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效率

社会组织因具有独立性、志愿性等特征,故拥有更多的精力注重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建设[37]。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社会组织弹性化的管理方式、透明式的运作模式,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并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以其专业化服务团队和职业精神为老年群体提供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既能够避免生产效率低下的出现、又能降低市场竞争过度所引发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18]。

五、居家养老研究的展望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大力倡导也是大势所趋。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政府职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方面,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于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方面,如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渠道、市场机制对于居家养老的具体调节功效等都可进一步探析。同时“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增加老年人社会资本存量,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最佳选择。”[38]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04):44-48.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09):22-24.

〔3〕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何荣.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05,(06):63-66.

〔5〕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J].西北人口,2010,31(06):25-28.

〔6〕齐海丽.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海论丛,2012,(04):95-99.

〔7〕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1):202-205.

〔8〕张晓晓.我国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孝道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1,(09):51-54.

〔9〕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6-57.

〔10〕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6):39-41.

〔11〕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12-16.

〔1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01):119-123.

〔13〕程鹏辉.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蒋正华.中国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15〕秦艳艳,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2012,(01):123-127.

〔16〕葛启慧,班晓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回归家庭养老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4,(12):19-21.

〔17〕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2):18-21.

〔18〕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2):45-50.

〔19〕袁维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0〕肖云,杨光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3,34(06):95-96.

〔21〕余珊.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2〕孙维良.通货膨胀背景下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36-38.

〔2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04):67-70.

〔24〕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5-239.

〔25〕张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研究综述—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生產力研究,2014,(04):142-147.

〔26〕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5-78.

〔27〕潘芮.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8):178-180.

〔28〕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33-36.

〔29〕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9-123.

〔30〕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1〕田玲,张思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制度安排—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的分析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4,(06):56-59.

〔32〕李长远,张举国.能促型政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国际的经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3):5-10.

〔33〕苏健.居家养老与非营利组织的动员[J].理论观察,2013,(10):50-51.

〔34〕伞楠,蔡成.居家养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22-23.

〔35〕周湘莲,林琛.居家养老服务民营化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8-21.

〔36〕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7〕胡宏伟,严晏,时媛媛.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2(04):70-73.

〔38〕刘益梅.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居家养老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29(2):56-61.

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和思考 篇7

一、东部某镇的人口老龄化困境

该镇虽处在东部地区, 但近年来, 青壮年多赴上海、苏南等地区发展, 年长老人留守镇内, 成为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 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 留守老人种田缺少帮扶, 生产缺少资金, 生病缺少照顾, 精神缺少慰藉, 使该镇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该镇亦建有福利院等养老机构, 但受传统思想和老人“恋家”情节等影响, 绝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 更加剧了养老压力。

二、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为有效缓解留守老人养老难问题, 确保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该镇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会民办养老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1.健全机构, 夯实居家养老工作组织基础。该镇高度重视, 上下一致, 真正做到了居家养老工作“三纳入”, 组织机制“三健全”。一方面, 把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 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按实列支, 并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区目标责任管理。另一方面, 分别成立了镇、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配齐配强了居家养老专职工作人员, 吸收了老年人中比较有威望的老党员作为领导小组成员, 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听取老年人意见后, 印发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办法》《居家养老服务准入方案 (试行) 》, 并建立各功能室规章制度, 为居家养老试点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机制, 落实居家养老工作制度保障。该镇针对服务对象加强准入制度, 明确服务对象为三类:一是60周岁以上的空巢 (独居) 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的低保对象, 享受无偿服务;二是8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中非失能和非失智的低保、低边等对象和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空巢 (独居) 老人, 享受低偿服务;三是其他需要特殊服务的对象, 实行有偿服务。无偿、低偿和特殊服务对象申请需由社区和镇两级审核, 并进行民主评议和公示, 确保公平公正。同时, 完善相应各项规章制度。按照1:10的比例聘请工作人员, 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奖惩制度, 建立工作人员档案, 制定明确各功能室活动规则, 确保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每季度将财务收支在公示栏内进行公示, 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 上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老年协会也指定一名会员定期对饭菜、财务进行抽查监督, 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3.整合资源, 完善居家养老工作基础设施。按照“先试点、后推广, 先中心、后偏远”的原则, 率先试点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设置餐饮室、日托室、阅览室 (书画室) 、电教室 (老年电大) 、棋牌室、健身室 (活动室) 等功能室, 安装有空调、电扇、电视、电冰箱等常用家电, 并常年配备保险药箱、床铺、棉被等, 成为集老年人托管、娱乐、休闲、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 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场所。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同时, 该镇多渠道从社会筹措资金,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的意义

农村人口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 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浦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全县60岁以上人口67961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7%, 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农村47932人, 在城镇20029人, 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与家庭成员同住26112人, 单独或只与配偶居住20720人, 入住养老机构1100人。由于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 使老年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 另外现阶段可以享受机构养老的门槛还比较高。浦城县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因此,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的研究, 探索和健全适合浦城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 应成为全县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机制, 保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前浦城县养老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另外, 地处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城市明显滞后, 浦城县辖区内19个乡镇 (街道) 各兴办一所敬老院, 累计建筑面积12305㎡, 床位720张, 累计投资1300万元。县民政局有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各一所。新建的浦城县社会福利中心, 正在建设之中,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床位250张, 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预计2016年可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底, 全县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 共有床位1200张。立足浦城县实际, 实施社会化养老服务显得尤为迫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依托社区、村综合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编制并公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多样化上门服务。很多方面的服务还并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的老人的实际需求, 因此, 对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浦城县老年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

(一)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浦城县的养老机构缺乏科学高效的筹资机制, 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地方福利彩票的支持, 资金的数额远远不能满足浦城县当前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是, 近些年来浦城县农村事业的各项发展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使得浦城县政府已经难以承担高额的养老机构的资金需要。

(二) 农村养老的相关领导机构并不完善

农村家居养老服务的完善, 需要健全的领导机构, 但是当前, 浦城县农村养老机制缺乏健全的领导机构, 由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建立的三级居家养老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养老事业难以确定具体责任部门, 一些农村基层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规范指导。

三、提高浦城县农村家居养老水平的对策

(一) 加强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资金, 必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模式, 农村养老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养老金支持, 建议可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 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 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这样不会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 同时要积极引进生产效率更高的农产品生产设备,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保证农村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以便更多的将资金运用于农村养老服务领域。

(二)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领导机构

农村养老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 必须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 由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应有领导层、管理层、服务层三个层面组成。县、乡镇 (街道) 民政部门是第一层, 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 乡镇 (街道)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层, 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等管理工作, 社区、村综合服务站为第三层, 主要是建立服务队伍解决各类服务需求。保证整个养老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农村人口普遍选择的养老模式, 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出改良计划, 对浦城县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2]钟建华, 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4) .

农村居家养老 篇9

一、农村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

受我国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 农村老年人依靠儿女养老的观念还比较深, 但是伴随近年来农村社区服务的进一步伸展, 以及农村人口同姓居住聚集这一社区特性的影响, 农村老年人口普遍接受“居家养老”这种家庭与社区 (集体) 相结合的新养老模式。笔者通过对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农场西冲村进行调查, 发现农村居民的居家养老意愿普遍较为强烈, 但不同的特点带来的强烈程度略有不同。首先, 性别、年龄对居家养老意愿有一定影响, 女性、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居家养老意愿更加明显, 这说明农村社区 (集体) 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应当以高龄老人为主;其次, 未婚、独居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较低, 他们更加偏向于机构养老, 可见, 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 家庭作为居家养老的基础, 成员的多少直接决定他们居家养老的意愿, 独居老人缺乏家庭的照料, 他们对机构的专业化日常照料的需求更高;其三, 文化程度的高低对是否接受居家养老的影响不明显,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较高。

此外, 在是否需要社区 (集体) 养老服务方面, 大部分的人对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态度均为赞同, 这可能源于较城市更为密切的农村邻里关系, 以及在中部地区农村, 大部分居住在一个村庄的人均为同姓人, 或多或少有彼此依赖的关系, 老年人对农村社区提供为老服务的需求比较旺盛。此外, 留守或者独居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提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其原因无外乎亲戚儿女不在身旁, 感觉到日常生活无人照料或者精神孤寂, 可见, 农村居家养老中, 精神慰藉是一个主要方面的需求。

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 厘清居家养老服务与其他养老模式的关系

虽说居家养老服务不同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但是, 并不是说采用居家养老模式就要完全脱离其他的养老模式, 可以以居家作为基础, 社区作为依托, 配合实施机构养老。

在中部地区农村, 社区发挥作用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 社区或者说集体养老服务类似于合作式养老, 它不仅仅服务于居家养老服务, 而且还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一些服务设施支持, 比如, 可以依靠集体力量, 成立一些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照料服务, 或者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日常娱乐场所和设施, 完善其精神赡养。

机构养老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中部地区的农村, 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是只有五保老人才进社会福利院, 上例中所提到的张集镇, 其社会福利院设立的有三个福利分院, 供养五保老人258人, 除了投奔亲属者以外, 集中供养率98%以上, 笔者认为, 可以适时地扩大社会福利院的供养范围, 针对那些有机构养老意愿, 有经济能力的老人, 提供半商业化的机构养老服务, 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

(二) 提高加深农村居民对居家养老的认知

农村老年人很容易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 政策的执行者应当系统地介绍居家养老的实施模式、具体内容等等, 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加深农村居民不仅仅是老年人也是他们的子女对这种新型模式的理解, 同时, 目前据笔者对调查地的观察, 依靠邻里或者社区 (集体) 进行养老互助 (主要是日常照料或精神支持) 的非常多, 但是这种互相帮扶主要是来自于居民之间的邻里友情或者亲情, 是一种自发的, 没有制度保障的行为, 在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集体需要通过宣传和发动, 在居民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一种依靠社区力量、发挥自己能动、相互帮扶的理念, 有助于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规范人们的互助行为。

(三)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丰富服务内容

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应当适当地配套养老服务设施, 才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由于其福利性质, 应当由政府或集体出资, 建立诸如家政服务中心、护理中心、和紧急救助中心等, 适当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应当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 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 除了进社会福利院的五保老人以外, 其他老人主要依靠自己或家人亲戚提供, 医疗保健纳入到了农村合作医疗范畴, 而精神慰藉严重匮乏。这反映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之间存在着极大矛盾, 社区 (集体) 作为服务的主要供给方, 要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内容, 特别是在完善精神慰藉方面。

(四) 调动各方力量,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

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 政府、社区 (集体) 和家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 政府主要起到财政兜底的作用, 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社区是组织主体, 起到发动、宣传, 并提供各项为老服务的作用;家庭是居家养老的载体, 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任何服务举措, 都要依托家庭这一重要承载单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伴随着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 农村老年人老年期间也依然发挥着“余热”, 据调查, 48.22%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仍然在从事着农业生产, 其他的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 一半儿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帮助照顾孙子女, 有的甚至照顾2到3个孙子女, 这种“劳动潜能”可以充分利用到养老服务当中去, “农村老年人以‘消费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参与到养老服务中, 使得整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可以采用招募志愿者的身份实现“邻里互助”。这种家庭亲情纽带和邻里的友情纽带形成的养老服务提供构成了非正式制度, 而政府和社区 (集体) 提供的政策支持、执行、反馈评估等等形成正式制度, 在居家养老中, 两者相互结合, 才能够发挥资源的最大潜能, 达到有效养老。

参考文献

[1]穆怀中, 沈毅.农村社会保险适度水平对提高社会保障分层水平的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 2013 (3) .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张飞霞.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1) .

[4]王石生.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18) .

农村居家养老 篇10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 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主编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实地调查研究所得。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是以山东省沿海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为基础进行, 以集中调查方式为主, 辅以个人家庭调查, 问卷调查, 案例分析和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 年龄相对较大, 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 调查问卷以问卷代填写为主, 辅以深度访谈。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39份, 其中有效问卷124份, 有效回收率为82.6%, 符合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 经济情况, 生活照料情况和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养老方式的意愿和需求等。在养老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模式和精神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一) 经济供养方面

在经济供给方面, 许多农村空巢老人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在许多农村地区, 子女上学, 工作, 结婚, 买房等花费仍然需要父母经济上的支持, 对其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 接受调查的150个农村空巢老人平均月收入低于200元的占46.2%。有离退休金的空巢老人占8.9%。享受过国家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的比例较低。其中, 46.6%的空巢老人从未享受过有关养老方面的任何社会支持, 经济供养问题成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首要养老问题。

(二) 生活照料方面

照顾缺失是空巢家庭一种常见的存在现象。有家庭护理专家指出, 子女与父母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从调查中得知, 尽管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可以自理, 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当问及最担心的问题时, 缺乏照顾是农村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无人照料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

(三) 精神慰藉方面

配偶间的支持是农村老人的主要精神依赖, 相比较独居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落差较大,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身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从调查看出, 64%的空巢老人生活娱乐方式是以看电视、报纸为主, 大部分空巢老人基本没有其他的消遣, 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被调查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尤其是女性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更值得关注。

二、农村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的SWOT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通过SWOT进行比较分析。

(一) 农村养老保障的优势 (strengths) 分析

1.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内容完全由家庭成员承担, 政府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建立一个集中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社区, 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和各种服务。

2. 符合中国传统思想。

继承了中国传统, 能使老人不离开自己的家庭得到相对周到的照顾, 不仅生活环境熟悉, 而且仍然可以和周围的亲戚、邻居保持关系, 同时子女照顾比较方便, 同时农村社区可以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提供辅助保障。

农村居家养老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 可使老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得到相对体贴的照顾, 不仅有熟悉的生活环境, 同时与周围的邻居和亲戚仍然可以保持关系, 而且子女照顾也比较方便, 社区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工作。

3. 养老成本低, 贴合农村大部分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农村家庭养老成本低于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承担住宿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成本, 而农村老年人在家养老, 不需要住在养老院, 房租等一系列的开销无需花费,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养老成本较低。

(二) 农村居家养老保障的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 商业养老保险覆盖不全面。

目前各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推出的险种业务保障程度低、农村居民投保需求主要以医疗保障为主, 险种单一, 未起到有效的保障目的。

2.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集体养老覆盖范围有限。

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存。同时由于资金利用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关注于民间养老慈善事业的人士不愿意把钱直接捐助给社区。

(三) 农村居家养老保障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分析

我国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社会养老全面替代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功能又逐步弱化, 那么就必须积极探索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卫生护理、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家里生活, 主要由家庭、配偶和个人提供经济支持, 由社区和社会服务的养老机构提供照顾、医疗和精神慰藉, 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和机构保障的社会服务, 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实际以及老年人的意愿出发, 突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 强调发挥整体合力, 认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更为规范全面。

(四) 农村居家养老保障的威胁 (threats) 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口流动性增大, 我们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集体养老模式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力量, 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覆盖面狭窄, 保障水平低的诸多问题。养老保险收入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是农村养老的老人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意外险”。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一)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 须以政府为主导。在农村地区, 养老服务的市场参与程度较小, 如果没有政府的奖励补贴政策的吸引。即使养老机构参与老年服务, 因为利润因素, 可能会影响到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影响到家庭护理服务的正常提供。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向社会各成员提供福利和服务, 以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 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 并实现有效的衔接援助和服务补贴制度, 避免重复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 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提高整体水平, 使其保险年限能够互通、互认、连续。国务院指导意见还指出, 2020年, 实施新的农业保险, 为农村居民全面覆盖, 这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济基础。

(三) 积极开展资金自筹

农村社区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 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筹集资金和材料。此外, 一些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可以发展个体经济。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需要以低偿性和福利性为主。

(四) 完善服务队伍建设制度

以工作性质不同, 将工作人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人员。根据不同服务技能的需要, 服务人员将分为管理层、专业护理人员、专职服务人员。继续落实“三支一扶”政策,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五) 成熟服务管理制度

政府的引导和规范、科学的监督和管理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 完善监测和考核机制, 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才能促进协调有序的服务。

综上所述, 农村居家养老符合我国国情和客观要求, 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即满足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又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 同时也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养老费用, 同时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资源的需求, 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农村居家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家庭小型化, 农村空巢家庭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和SWOT分析, 在中国养老发展面临严峻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农村居家养老符合中国现状, 也适合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这种模式可以充分整合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后, 从家庭、社区、政策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居家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静珊.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全国老龄办,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R].2010.

[4]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5]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

[6]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4) .

“云家庭”助力居家养老 篇11

2014年3月,万秀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投入近300万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手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探索建立广西第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云家庭”服务中心。该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作、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的模式运营,以家庭、青少年、长者等群体为服务对象,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包含家政、医疗健康、就业、青少年心理辅导、长者养老等,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服务;以服务热线及智能救助终端为纽带,以整合社会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支撑,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有效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居家养老照顾难”“社区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万秀区的“云家庭”服务中心,不仅有修水龙头、换灯泡、开锁等小服务,还有上门聊天、生病护理等大服务,而这些服务都是老年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并需要解决的,因而十分受老年人欢迎。

简化求助系统,推行“一键通”。服务平台为老年人配备的专用手机,不但具备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精准定位功能,还设置有简化求助所用的“平安键”。紧急情况下,按下手机背部的“平安键”,就可以启用“紧急呼救”功能联系客服平台。客服平台接通“一键通”这个智能救助终端纽带,即可第一时间联系上服务对象。

收集老年人信息建立需求数据库。采集辖区范围内老年人信息,包括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基本需求等,并建立需求数据库,以便社区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服务信息数据库。将辖区范围内服务好、诚信度高的餐饮、家政、医疗等信息统一录入服务信息数据库,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服务。

开通热线构建智能服务体系。开通服务热线,专门培训1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作为热线值班话务员,24小时倾听群众诉求。开设紧急救援、健康咨询、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党员活动、养护服务等10多个项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叫必到、有难必帮”。

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提供服务。将社区党员义工服务小分队上门服务和“云家庭”服务中心衔接融合,在辖区机关、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义工、青年志愿岗与服务平台联动机制,组织1万名党员义工,组成民情联络、家政服务、爱心义诊、敬老服务等类别的党员义工小分队,实现服务便利和服务效益最大化。

制定出台《“云家庭”平台服务流程规范》,对接听热线服务态度、派出人员处理问题时限、党员承诺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服务业绩卡、服务反馈卡对中心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服务绩效等进行考核管理。采取党员“认岗领责”、社区工作人员“定人设岗”的方式,引导辖区内机关单位在职党员向群众作出承诺,并积极参与“云家庭”服务中心各类服务活动。定期向社会通报开展社区服务和落实服务承诺的情况,从社区、媒体等社会各行业聘请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社区服务监督员座谈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农村居家养老 篇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中国农村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关注, 农民的传统观念及家庭养老的模式, 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探索出一条顺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养老新路子十分必要。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正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养老模式, 同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和界定

居家养老, 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会养老为辅, 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 以居家养老为形式, 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 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 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1]。居家养老模式中, 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 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 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 与现存的社会养老也有所区别, 这是一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相比其他养老模式的优势

1. 居住上的优势。

居家养老的核心依然是家庭养老,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同, 居家养老不是在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 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养老, 老年人仍然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家养老既方便了子女对老人进行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 同时也符合老年人的在家养老的心理, 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2. 资金上的节约。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 因此资金问题是农村养老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由家庭承担了养老的所有费用, 经济负担重, 造成部分年轻人背弃父母, 严重阻碍了家庭养老的顺利进行。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是, 居家养老把养老的经济供养责任不仅确定在家庭上, 社区和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就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确保了养老的顺利进行。

3. 服务上的便利。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 居家养老模式在依靠家庭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的基础上, 以社区为依托, 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这样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减轻了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三、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 但压力也日益增大。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人口迁移、流动现象, 使得同堂而居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同时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如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模式。中间一代人不仅要承担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须为赡养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开支, 于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谋生, 这是农村凸显以弱养[2]。

2. 中国传统文化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继承了几千年, 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绝大多数老人喜欢在家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对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地区, 家庭养老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养老方式[3]。而中国现有的养老救助模式———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的养老理念有悖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文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点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 “孝文化”的宣扬更使得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在中国农村没有市场[4]。相比之下, 居家养老则很好的遵循了传统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照料生活的同时, 又不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熟悉的农村环境, 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 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更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

3. 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扶持。

国家养老金制度建立充实了家庭经济, 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购买力。在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持续上升的背景下, 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稳定了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良好预期, 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信心, 从而愿意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资金[4]。对于老年人而言。家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 亲情抚慰是人们特别是老人最渴望的[5]。居家养老既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社区服务, 减轻儿女的负担, 又不使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庭与亲人, 因此, 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

4. 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与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区别。

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 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这给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机构养老相比而言, 居家养老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 避免了由于居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带来的高额费用。同时, 在居家养老模式中, 家人可以承担相应的照料责任, 减少一部分养老支出, 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6]。

四、中国农村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村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 在大的方向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切实的可行性。但介于居家养老才刚刚起步, 在政策、保障、社会支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为确保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各项资源整合, 从而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养老需求, 符合农村社会发展需要。

1. 强化政府职能, 健全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 政府要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把老年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服务供给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给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补贴, 酌情减免税收, 用电、水按居民价收取;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社会捐赠给予税收减免[7]。其次, 在公共财力允许的范围内, 政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事业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保险制度, 提高社会养老和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经济能力, 减轻家庭在养老上的经济负担, 不仅如此, 还应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养老保障体系之中, 对其提供政策性财政补贴。最后, 给予赡养老年人的家庭以特殊的政策优惠。为了鼓励家庭成员给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安慰, 除精神表彰以外, 还可以考虑引进经济杠杆, 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津贴以及特殊的住房优惠[8]。

2. 健全服务制度, 完善社区服务。

一个完整、充实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和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因此, 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 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同时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9]。另外, 社区通过讲座、免费咨询、义务服务等方式, 为老人解决赡养、财产纠纷及部分老人再婚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以保护老人合法权益。

3. 整合服务资源, 促成健康老龄化。

在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的条件下, 做好农村老龄人口的医疗保健, 做到病有所医, 是发展居家养老的重中之重。因此, 必须通过多方努力促成健康老龄化。

第一, 要努力实现农村的健康老龄化,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增加补助资金, 扩大医药费报销范围、提高报销额度, 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第二, 探索建立农村长期康复护理体系, 拓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 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让更多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第三, 加强农村的健康教育, 在平时给予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积极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 培养一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队伍, 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查,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实施重点服务。

4. 家庭全力支持, 构建温馨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家庭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子女除了给予父母必要的养老金、生活费外还需要在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关心关照。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子女照顾70岁以上收入低的老人, 可以享受减税, 与老人一起住的子女交税时, 可享受更大的好处。如果照顾的是卧床不能行动的老人。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10]。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 需要建立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家庭养老网, 年老的父母与儿子、儿媳、孙子 (女) 、女儿、女婿、外甥 (女) 构成家庭人际网, 大家以父母为主要目标, 网内成员互动和交往, 照顾和赡养老人。

五、结语

居家养老模式虽然仍处于试点阶段, 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 实施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倘若居家养老体系不断成熟与健全, 并得以实施, 那么居家养老模式便可以很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1) .

[2]谷永跃, 唐晓英.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大庆社会科学, 2010, (6) .

[3]钱春慧.浅析当前中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传承, 2010, (5) .

[4]赵丽红, 李智勇.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新出路——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模式[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

[5]张碧涛.当代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黑河学刊, 2010, (9) .

[6]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 2010, (9) .

[7]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 2004, (4) .

[8]胡金红.关于推进我市农村居家养老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丛林, 2009, (2) .

[9]万春利.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 (3) :60-61.

上一篇:中西药物联用下一篇:发动机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