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联用

2024-06-27

中西药物联用(共8篇)

中西药物联用 篇1

中西药联用在医疗保健上越来越受青睐, 但30%的患者用药不当, 造成神经、造血、呼吸、泌尿、消化、循环等受损, 发生肝脏损害、重金属中毒、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而延长住院时间或死亡[1]。临床急需探索一套全面系统、简捷便记的常用中西药物配伍禁忌规则,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鉴于未见到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 笔者根据中西药物依不同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而产生配伍禁忌的机理[2~5], 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年版) 和《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收载的1200多种中西药物为常用药物, 结合临床注射、口服用药多、吸收反应快的特点, 参照国家颁发的用药指导原则与有关文献[6~19], 归纳出“46类中西药物联用产生配伍禁忌的38条基本规则和83条重要规则”。现报道如下。

1 西药注射剂

凡注射剂须按《中西药注射剂配伍禁忌表》[6]进行配伍: (1) 水、油相、混悬等不同溶媒 (如两性霉素B胶体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液忌混配; (2) 含蛋白质、酶类、过饱和注射液 (20%甘露醇注射液等) 与含重金属盐注射液; (3) 酸性盐 (盐酸盐、硫酸盐、硝酸盐) 注射剂与碱性钠钙镁铝盐 (碳酸钙、氧化镁、碳酸氢钠、乳酸钠、谷氨酸钠、苯巴比妥钠、构橼酸钠、水杨酸钠、磺胺嘧啶钠等) 注射剂; (4) 含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 (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R2A等) 与钙盐、磷酸盐、碳酸盐、枸橼酸盐注射液; (5) 含氯离子注射液 (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 与红霉素、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诺氟沙星等) ; (6) 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与氨苄西林、氨茶碱、葡萄糖酸钙、硫酸镁、红霉素注射液; (7) 血浆、血液及含葡萄糖、葡聚糖、藻酸钠等血浆代用品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异帕米星等; (8) 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70与双嘧达莫、维生素B12、C、K、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等, 均忌联用[6、7、16~18]。

2 中药注射剂

凡中药注射剂忌与大输液、小针剂、抗生素、血液、血浆代用品及中西药联用[6、7、16~18]。

3 抗菌药物

凡抗菌药须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0]进行配伍:使用杀菌药忌再用抑菌药; (1) 青霉素类 (青霉素G、他唑西林等) ; (2) 头孢菌素类 (头孢噻肟、头孢地嗪、舒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 [与利尿剂呋塞米、乳酸林格液、盐酸利多卡因、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环孢菌素、顺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抗凝血药 (肝素、香豆素、阿司匹林、二氟尼柳等) 有禁忌], 忌与 (3)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司米星等) 、头孢菌素类、右旋糖酐、速尿、利尿酸、肌肉松弛药、多粘菌素、酸性或碱性药有禁忌) 联用; (4) 四环素类忌与碱性注射液; (5)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罗红霉素) 与含莨菪碱药、颠茄类、阿托品、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四环素类、含氯离子注射液有禁忌、 (6) 林可霉素 (与新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全麻药、抗肌无力药、阿片类、抗蠕动、含白陶土止泻药有禁忌) 联用; (7)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 (与碱性药、甲基黄嘌呤类、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阿霉素、呋喃妥因、茶碱、含氯离子药有禁忌) 、硝基呋喃类药 (呋喃妥因、甲硝唑等) 、保泰松等, 忌与华法林联用[7、16~18]; (8) 抗病毒药阿糖腺苷、巯嘌呤忌与别嘌呤醇联用;抗艾滋病毒药齐多夫定忌与丙磺舒、对醋氨酚、乙酰水杨酸、苯二氮草类、西咪替丁、保泰松、吗啡、磺胺、阿昔洛韦、奈非那韦 (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三唑仑有禁忌) 、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拉米夫定、食物、酸性果汁有禁忌) 联用[7、16~18]; (9) 抗结核药1异烟肼 (与单胺氧化酶、哌替啶、抗胆碱药、三环抗抑郁药、麻黄碱、阿托品、氢氧化铝等抗酸药、肼屈嗪、烟酰胺有禁忌) , 2利福平RFP (与利福霉素SV、异烟肼、糖皮质激素、口服降糖药、雌激素类避孕药、巴比妥类、利眠宁类药有禁忌) , 3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 (与异烟肼加重肝损害) , 4链霉素、EMB、PZA等, 忌与双香豆素抗凝血药、阿司匹林、苯妥英钠等联用[7、16~18]。

4 麻醉药

凡麻醉药须按《麻醉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1]进行配伍:一般性解热镇痛忌用成瘾性麻醉药; (1) 成瘾性麻醉药哌替啶 (与吩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阿托品等抗胆碱药有禁忌) 、芬太尼 (与中枢抑制药巴比妥类、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其他麻醉镇痛药、全麻药有禁忌) , 忌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呋喃唑酮、盐酸甲基丙炔苄胺、苯乙肼、甲基苄肼、尼拉米、苯丙胺、异烟肼等) 联用; (2) 戒瘾药左醋美沙朵忌与酶促药利福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酶抑制剂西咪替丁、红霉素、酮康唑、激动剂、拮抗剂纳洛酮、喷他佐辛、哌替啶、右丙氧芬等联用[11、16~18]; (3) 解热镇痛药 (双水杨酯、保泰松、萘普生 (与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交叉过敏) 、咪唑酯 (与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甲状腺激素有禁忌) 、美洛昔康 (与锂剂、甲氨蝶呤、考来烯胺、利尿药、环孢素、抗高血压药、溶血栓药有禁忌) 、二氟尼柳 (与氢氯噻嗪、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有禁忌) ; (4) 抗痛风药丙磺舒、磺吡酮 (与水杨酸钠、依他尼酸、氢氯噻嗪、醋唑酰胺、保泰松、吲哚美辛增大毒性) , 忌与双香豆素类抗凝剂、磺胺类、甲磺丁脲等口服降糖药联用; (5) 全麻药 (乙醚、氟烷、恩氟烷、甲氧氟烷等) 忌与肌松药箭毒、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抗利尿药、儿茶酚胺类、利血平、肼屈嗪、双屈嗪、六甲溴胺、激素、氯丙嗪、抗帕金森病药联用[7、16~18]。

5 精神类药品

凡精神药须按《精神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2]进行配伍:一般性催眠忌用致幻性精神药, (1) 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苯巴比妥等, 忌与水合氯醛、格鲁米特、戒酒硫等其他催眠镇静药 (与安眠酮、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华法林、副醛有禁忌) ; (2) 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氯丙嗪 (与肾上腺素、苯巴比妥、抗胆碱药、全麻药、巴比妥类、三环类抗抑郁药、苯丙胺类药、胍乙啶类药、左旋多巴、苯海索、米帕明、氢氧化铝制酸药、止泻药有禁忌) 、 (3)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与卡马西平、中枢抑制药氯丙嗪、巴比妥类、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环孢素、强心苷类、奎尼丁、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西咪替丁、磺胺类、扑热息痛等镇痛药、中枢性降压药、左旋多巴、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含铝镁钙制剂、叶酸等有禁忌) 、卡马西平 (与红霉素、甲氰咪胍、对乙酰氨基酚、扑米酮等有禁忌) 、乙琥胺、四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乙酰氨基酚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洋地黄强心苷类、奎宁、奎尼丁、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性激素、氯霉素、多西环素、灰黄霉素、苯丙胺、布洛芬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碳酸酐酶抑制剂、环磷酰胺、全麻药、钙离子拮抗剂、抗凝剂双香豆素、氟哌啶醇、乙醇等联用; (4) 抗精神失常药珠氯噻醇忌与驱虫药哌嗪、左旋多巴、催眠药、镇痛药、镇静药、乙醇等联用;碳酸锂与退热药、利尿药、泻药、降血压药甲基多巴等联用; (5)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忌与全麻药、中枢抑制药 (巴比妥类) 、抗凝血药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双嘧啶胺醇、对肝脏有毒性药、盐酸多塞平、丙咪嗪、阿密替林、硝基安定、5-羟色胺、新霉素等联用; (6) 抗焦虑药氯硝西泮、苯二氮艹卓类 (与抗惊厥药普萘洛尔、抗酸药、左旋多巴、全麻药、西咪替丁、利尿降压药、钙离子通道拮抗药、扑米酮等有禁忌) , 忌与三环抗抑郁药 (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苯乙肼、美他帕明、异卡波肼等) (与氟西汀等其他三环类、中枢抑制药巴比妥类、胍乙啶、苯海索等抗帕金森药、抗精神病药、甲状腺素等有禁忌) 、卡马西平、中枢抑制药氯丙嗪、巴比妥类、乙醇、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中枢性降压药、易成瘾麻醉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乐定等联用; (7) 抗帕金森病药 (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苄丝肼等) 、异卡波肼 (与咖啡因产生心律紊乱至高血压危象) 等, 忌与全麻药、吩噻嗪类药、利血平、维生素B6、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坦类抗胆碱药、其他抗胆碱药、毒扁豆碱、乙酰甲胆碱、苯海索、卡比多巴、苄丝肼、普萘洛尔等联用[7、12、16~18]。

6 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

(1) 凡酸性药物中的1中药 (乌梅、五味子、山楂、木瓜、女贞子等) ;2中成药 (地黄类、安神补心类、安胃、保和、肾气类等) ;3西药 (胃蛋白酶合剂、维生素C、苯巴比妥、苯妥英、阿司匹林、柠檬酸、水杨酸、硼酸、对氨基水杨酸钠、抗菌增效剂、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吲哚美辛、保泰松、普萘洛尔、噻嗪类氯丙嗪、氯氮艹卓、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蛋白琥珀酸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亚铁、铁胆盐、右旋糖酐铁等) 、磺胺、异烟肼、乙胺丁醇、萘定酸、乌络托品、呋喃坦啶、奎宁、氯奎、奎尼丁、新斯的明、洋地黄毒苷、地高辛、重酒石酸、间羟胺、庆大霉素、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苯妥英钠、巴比妥类、四环素族、维生素、西咪替丁、左旋多巴、华法林、双香豆素、普萘洛尔、吲哚美辛及酸性盐注射剂等, 忌与 (2) 碱性药物中的1中药 (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川乌、草乌、附子等) ;2中成药 (小活络丹、元胡止痛片等) ;3西药 (黄连素、氨茶碱、利血平、咖啡因、罂粟碱、东莨菪碱、喜树碱、小檗碱、冰硼散、行军散、婴儿素、通窍散、健胃片散、复方氢氧化铝、胃疡宁、钙铋镁散、氢氧化铝凝胶、碳酸氢钠及碱性钠钙镁铝盐注射剂等联用; (3) 酸性药还忌与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巴龙霉素、妥布霉素、青雷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类抗生素、氯喹、磺胺、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聚乙烯醇、鞣酸、碘苷等联用。 (4) 碱性药还忌与四环素族 (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地美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甲烯土霉素) 、先锋霉素类Ⅰ、Ⅱ, 新生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萘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青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奎尼丁、左旋多巴、维生素B1、钙盐 (乳酸钙、碳酸钙、糖钙片、丁维钙片、葡萄糖酸钙 (锌) 、氯化钙等) 、生物碱盐、氯化汞、硫酸锌、其他金属盐联用[2、7~9、16~18]。

7 含金属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药品

(1) 凡含钙、锌、镁、钴、铝、铋、铁金属元素药:1中药:石膏、龙骨、珍珠、牡蛎、自然铜、磁石、钟乳石等;2中成药:牛黄珍珠类、止嗽化痰类、千金止带类、锁阳固精类、内消瘰疬类、舒筋活血类、祛痰、舒胃、健脑类等;3西药:钙制剂 (乳酸钙、碳酸钙、糖钙片、丁维钙片、葡萄糖酸钙 (锌) 、氯化钙、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镁制剂 (硫酸镁、氧化镁) 、钴制剂 (维生素B氯化钴) 、铝制剂 (氢氧化铝、硫糖铝、复方氢氧化铝) 、铋制剂 (次碳酸铋、次硝酸铋、丽珠胃三联 (枸橼酸铋钾白片+替硝唑绿片+克拉霉素黄片) 、亚铁制剂 (硫酸亚铁、硫酸亚铁维生素复合物、人造补血糖浆、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胶) 等, 忌与磷酸盐、硫酸盐、枸橼酸盐、草酸盐、RDTA-CaNa、维生素C、头孢曲松钠、氯霉素、四环素类、异烟肼、左旋多巴、奎尼丁、强的松、利福平、麻黄、颠茄、蟾蜍、洋地黄类、青霉胺、纤维素、植物酸盐、胆汁类、糖苷类 (含槲皮素中药柴胡、槐花、槐角、山楂、首乌等及其制剂) 、含酰胺基、酚羟基、4-酮基、巯基、肽键的甘草酸、绿原酸、黄芩苷等大环类药联用[2、7~9、16~18]。

(2) 凡含汞、砷、银重金属元素药:1中药:朱砂、轻粉、雄黄、雌黄、信石等;2中成药:朱砂安神类 (安神镇惊丸、健脑丸、七厘散、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 、小儿惊风类、安宫清心类、活络护心类、利胆排石类、木香顺气类、止嗽定喘类、清眩健脑类、活血止痛通络类、跌打损伤类、牛黄解毒镇惊类、小儿惊风类、安宫清心类、活血通络类等;3西药:汞溴红、硫柳汞、氯化氨基汞、黄氧化汞、三氧化二砷、硝酸银、磺胺嘧啶银、矽炭银等, 忌与薄荷、冰片、丁香、砂仁、桂皮、木香、氯、溴、碘化物, 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苯甲酸盐、亚铁盐、四环素族、巴比妥、蛋白质、酶制剂、硼酸、依地酸等酸、生物碱、硫代硫酸钠、血液、有机物、微量铜离子等联用[2、4、7~9、16~18]。

8 炭制剂

凡药品用炭、中药炭及其制剂, 忌与酶制剂、蛋白质、生物碱、林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维生素、激素、磺胺类药联用[9、16~18]。

9 与饮食禁忌

凡茶、酒、牛奶和碳酸饮料能与多种中西药物起化学反应。故服药期间, 忌饮茶酒、吃荤腥;更不得用牛奶、碳酸饮料送服[9、16~18]。

关键词:特殊药物,配伍禁忌,规则

药物联用——总有一款适合你 篇2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磺脲类、双胍类、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等几大类。联合用药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物方可联用。不仅效果更好,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大大减少。②单一用药血糖控制不佳时应尽早联合用药。③联合用药的种类不宜过多,一般联合应用2种,必要时可联用3种。④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尽量避免将价格昂贵的降糖药联合使用。

那么,对不同病情的“糖友”来讲,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联用方案呢?

单用磺脲类失效、空腹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磺脲类+双胍类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磺脲类药物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因此,这两种药物联用,从病理机制上讲非常合理,尤其适合于单药不能控制(如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对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良好效果,而且花费低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联合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①这两类药物联用会增加病人的低血糖风险,应加强血糖监测,老年患者尤应注意;②这两类药物大部分由肾脏排泄(糖适平除外),会增加肾脏负担,故应定期检测肾功能,出现肾功能损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单用磺脲类失效、餐后血糖明显高的患者: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

众所周知,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患者心血管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空腹血糖大致正常,餐后血糖显著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当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后者可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且不增加病人体重。

注意事项:虽然单用α-糖甘酶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但此药与磺脲类合用却可导致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患者只能采取口服葡萄糖或静推葡萄糖液来纠正,这是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会抑制双糖(如蔗糖)的分解吸收。

单用磺脲类效果不佳,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

单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胰岛素抵抗严重,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可以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者联用可以延缓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发生,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血糖获得长期满意的控制。

注意事项:①联合使用要注意可能出现低血糖,此时应酌情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②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引起水肿和血容量增加,因此,浮肿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③倘若患者已出现胰岛功能衰竭,此时加用噻唑烷二酮类效果一般;④二药联用可能增加体重。

空腹、餐后血糖都高的肥胖患者: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

这两类降糖药有一个共同点:可以减轻(至少不增加)患者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两药联合不仅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而且可以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非常适合于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注意事项:两类药物联用对胃肠道的刺激比较大,患者可能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等消化道反应。因此,合并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慎用。必要时,可配合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重度肥胖、胰岛素抵抗严重的患者: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两药作用于不同的靶点,具有协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该方案适用于单用双胍类药物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尤其是重度肥胖同时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研究证实,两者联用在降低血糖方面有互补作用,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7%~0.8%。

注意事项:该方案对于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衰、浮肿的糖尿病患者忌用。

饮食不规律的患者:格列奈类+双胍类

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可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具有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3~4小时)、控制餐后血糖效果好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等优点,可以在餐前即刻服用(注:磺脲类药物必须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不进餐则不服药,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对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如出租车司机、经常出差者)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合。

格列奈类与双胍类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对患者体重无明显影响,低血糖发生率低,较之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更安全。

餐后血糖高、胰岛素抵抗严重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该方案主要适合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且胰岛素抵抗较为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较平稳。但因所需费用太高故不作为主要方案。

需要更安全降糖、不增加体重的患者:DPP-4抑制剂+双胍类

该方案的适应证与磺脲类+双胍类的相同,DPP-4抑制剂是一类全新机制的降糖药,对体重控制更好,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另外,当联用两种口服降糖药仍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时,可考虑3种药物联合应用,如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但要充分考虑到联用药物的不同降糖机理,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总共的费用支出,才能使联合用药方案获得最佳疗效。

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联合治疗宜早不宜晚。在选择联合应用方案时,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合理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同时要考虑到每种药物的药理特性、不良反应、价格因素以及服用方便性,最终目的是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血糖,以减少或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中西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分析 篇3

1 中西药合用产生沉淀、络合反应

含丰富鞣质的中药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地榆、大黄、仙鹤草等, 含鞣质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利胆排石片、祛风舒筋丸、六味地黄丸、麻黄丸、四季青片等都不宜与维生素B1 , 维生素B6同服, 因鞣质可与维生素B1、维生素B6牢固结合, 影响二者的吸收及疗效;它们也不能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它抗生素如红霉素、利福平、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林可菌素、克林霉素、新霉素 、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同时服用, 否则可产生鞣酸盐沉淀物, 不易吸收;此外, 由于这些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毒性, 与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肝毒性较强的药物配伍使用, 可加重肝脏损害[3]。

2 中西药合用产生有毒物质

含汞成分的中药及中成药如朱砂养心丸、磁珠丸、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七厘散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如碘化钾、巴氏合剂、硫酸亚铁、亚硝酸钾等合用, 否则会产生有毒性的汞盐化合物。

雄黄及含有雄黄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不宜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药物同服, 否则会生成剧毒物质三氧化二砷。中药酊剂、药酒不宜与水合氯醛配伍, 否则可产生毒性极强的醇合三氯乙醛[4]。

3 中西药合用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能够诱发药源性疾病

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配伍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可增加血小板抑制作用, 具有诱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六神丸与感冒通合用会诱发急性肺水肿。

含有钙离子的中药, 如石膏、龙骨、瓦楞子等均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 因为强心苷类药物时作用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 而含大量钙离子的中药会加强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 对洋地黄苷尤应注意。强心药地高辛禁与含瞻酥的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喉症丸、六神丸等合用, 因瞻酥就具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一旦配伍使用, 可导致心律失常及洋地黄中毒。

甘草、甘利欣、鹿茸等具糖皮质激素样成分的中药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衍生物合用, 可诱发消化道溃疡。含生物碱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附子等) 及其制剂 (如小活络丹、三七片、元胡止痛片等)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可增加其对听神经的毒性。

4 中西药合用产生拮抗作用

麻黄及其制剂与镇静催眠药, 如麻黄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若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同用则会产生药效的拮抗。含麻黄碱的中成药 (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复方枇杷糖浆等) 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与复方降压片、优降宁等降压药同服会产生明显的拮抗作用, 严重者可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5]。

含糖皮质激素样物质的中药 (如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 不能与降糖药 (如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胰岛素等) 同服, 前者引起血糖升高, 若与降糖药物合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 从而降低降糖药的效果。降血糖药也禁与桑枝、枸杞、远志、甘草、十全大补膏、川贝枇杷露及各种蜜丸合用。

5 中西药合用诱发过敏反应或增加其发生几率

板兰根、鱼腥草、当归、穿心莲、鹿茸精等注射液与青霉素合用会增加过敏反应危险, 应慎用。

柴胡与庆大霉素混合使用,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增加, 甚至出现无尿致急性肾衰。

复方丹参注射液应尽可能不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因为低分子右旋糖酐本身是一种过敏原, 其与丹参形成的络合物可导致过敏性休克严重的过敏症。

6 关于中药注射液

因中药注射液其成分复杂,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不了解配伍禁忌时宜单独使用, 不应与其他药物联用。例如丹参注射液和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川芎嗪、异丙嗪等注射液混合, 可产生大量黄白色沉淀, 不可混合静滴[6]。

上述只是部分常用中西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分析, 随着中西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因此, 广大医务人员需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更新知识, 熟悉掌握中西药配伍禁忌,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关键词: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 2007.

[2]黄文仲.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88, 8 (6) :261.

[3]杨清.中医药的配伍禁忌[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12) :1143.

[4]白明.中西药配伍禁忌及临床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3 (4) :59.

[5]王平.中西药合用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10.

中西兽药联用禁忌 篇4

随着兽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中草药提取剂越来越多, 在基层应用实践中也越来越广泛。目前, 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应用情况, 如参脉+黄芪、参脉+丹参、川芎嗪+丹参、黄芪+川芎嗪、黄芪+香丹注射液等的配伍应用, 从中药角度看是可行的, 但从西医角度分析则是不科学的, 甚至存在问题。

中西药联合应用必须严格把握用药原则,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笔者通过查阅资料, 认为中西药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现集录于下, 供参考:

(1) 含重金属离子和Ca2+、Mg2+、Al3+的药如朱砂、砒霜、龙骨、牡蛎、寒水石、明矾等中药不宜和四环素等药配伍应用, 会影响疗效。也有学者发现, 不同的中草药含微量元素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西药和这些微量元素结合, 破坏了正常作用的发挥。

(2) 中药和西药的协同作用, 如石决明、龙骨、牡蛎、石膏、蛤壳等含钙高的中药和洋地黄配伍有中毒的可能, 不宜一起服用。

(3) 与鞣酸易结合的西药不能与含有鞣酸的中药一起应用, 如大黄和利福平、硫酸亚铁、红霉素、维生素B1不能一起应用, 否则降低药物浓度, 影响疗效。

(4) 酸性成分的中药可引起体内内环境的ph值下降, 影响部分西药在肾脏的排泄, 出现毒性蓄积, 对机体不利。如含有机酸的五味子、山楂、乌梅、女贞子与氨基甙类, 与磺胺类药不宜同时应用。

中西药联用需谨慎 篇5

有一位患者从2007年3月6日至6月27日, 一直服用银杏叶片、人参健脾丸, 同时服用西药华法林。6月28日, 这位患者因尿液红细胞满视野、粪便潜血阳性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分析发现, 银杏制剂所含的银杏酸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对于年老体弱的高危患者其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此外, 该患者服用的人参健脾丸中含有的人参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活性作用, 也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上述三药合用导致INR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降低, 患者二便中出现红细胞。

这是前不久在2008北京地区药学学术年会上, 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中药房主任刘萍在谈到中西药联用禁忌时所举的一个例子。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联合应用中西药物, 是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专家们表示, 随着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接受, 中西药合用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因此, 正确引导公众对中药和中成药的认识, 提高医师和药师对于中西药物联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警惕, 非常重要。同时, 也不能因为中西药合用存在风险而因噎废食, 这样才能使中西药合用达到1+1大于2的治疗效果。

中西药联用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王丽霞援引了两组数据: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医院对2006年全年中西药房的305 243张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患者为52 537人次, 既有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联用, 也有治疗不同种疾病的中西药联用, 涵盖内、外、妇、儿、急诊、中医等多个科室。二是浙江省某医院对2001~2004年门诊和病房中西药配伍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该院3年间中成药消耗金额从206余万元增长到658余万元, 占所有药物的比例由16.3%增长到1 8.6%;住院患者中西药联用的比例高达6 8.8%, 门诊中西药合用比例也达到1 1.1%。

有关专家指出, 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数字逐年攀升的背景下, 西医开中成药处方量在所有中成药使用量中所占比例不可小觑。刘萍公布了一组最新调查的数据:北京市综合性医院中, 西医所开中成药处方量最高达91.0%, 最低为6 7.4%, 而由中医开具的中成药处方的比例仅为9.0%~3 2.6%;在提供了中成药占全院药品费用百分比数字的9家医院中, 中成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最低为1 3.4%, 最高为36.4%。此外, 参与调查的4家中医医院中, 含中成药的处方平均占到1 0.3%。

王丽霞指出,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不断开展, 临床上中西药联合应用防治疾病日趋普遍。由于中西药基本特点和作用机制各有侧重, 可相互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其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几乎涵盖了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例如,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 与苓桂术甘汤合用, 只需常规用量的1/3, 嗜睡等副作用亦可消除;海螵蛸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肿, 又能保护胃黏膜, 将它们配合组成片剂, 可防止肿瘤化疗产生的严重消化道反应。但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复杂, 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不但会降低疗效, 增加副作用, 更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正视中西药物合用的潜在风险, 规避和预防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已成为医师、药师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应用中成药亦须辨证施治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近期组织了一次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的大规模调查研究, 以了解目前中成药用药存在的问题和特征, 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 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最高为43.4%, 最低为5.7%, 主要存在问题有中药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其中, 没有按中医辨证施治用药造成处方不合格者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3 5.0%。

刘萍说,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 临床使用中成药要以中医辨证为依据。例如呕吐, 如果是夏季着凉所致, 就应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胶囊) ;如果是食积内停引起, 则应选用保和丸;如果由脾胃虚热引起, 应选用香砂六君子丸为宜。这就是同病异治。再比如高血压、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 就西医而言属于不同系统的疾病, 而对中医来说, 属于肝胆湿热证时, 选用龙胆泻肝丸均能取得治疗效果。这是异病同治。

再以感冒为例, 很多西医都偏好给患者开双黄连, 因为说明书标明, 该药有广谱抑菌、抗病毒和消炎解热等作用。刘萍表示, 这就是典型的西医思维, 也是导致一些并非对症的中成药屡屡出现在处方上的原因。“中成药的说明书分为功效和主治两部分内容。其中功效部分是中医术语, 没学过中医的人往往一知半解;而主治则是症状的罗列, 但并不是有这些症状就可以用这些药。”刘萍介绍,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疫感冒、暑湿感冒、半表半里证和内伤感冒6种。虽然名称差不多, 但是不同的感冒需要运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如果用药不当, 往往出现感冒迁延不愈的情况。而双黄连是主治风热感冒的, 对其他类型的感冒则不对症。

刘萍指出, 由于不少西医仅对少数几种中成药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或仅了解中成药说明书所介绍的内容, 缺乏较为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 缺乏对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应证的全面深刻了解, 在使用时“不明方义”、“不知机理”、“望文生义”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有的医师看到血府逐淤口服液, 就认为是治疗跌打损伤淤血或月经不调的, 殊不知该药是用于淤血内阻所致头痛或胸痛的;有人还把人参再造丸、补肾强身片作为滋补强身药服用, 其实这类药物是治疗关节筋骨酸痛、手足四肢麻木、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的。

刘萍强调, 虽然中成药是根据各种病症研制的, 有使用方便等优点, 但也有不易灵活加减化裁的缺点。一般说来, 一种中成药不会完全适合某一病情, 因此有经验的中医在选择一种切合病情的成药时往往会再三斟酌, 有时不得不重组方剂或另开辅助药物让患者配制同用, 以求药物能够对症有效。对于中成药, 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还会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西医开中成药需加强培训

对于西医开中成药的现象, 尽管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但有更多的医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上海老中医吴银根教授就认为, 西医开中成药还是应该鼓励的, 因为中成药是我国特有的临床用药类别, 是“适合西医的标准开发的”。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院副院长、西医心内科教授薛松维也表示, 在治疗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时, 虽然化学药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 但也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室颤, 增加病死率;而如果同时使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含有人参皂甙的中成药, 会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西医开中成药处方符合现代治疗模式, 用得好可以使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但如用得不好则会影响中医药的声誉。”因此刘萍提出, 西医必须对中医辨证分型等理论充分掌握后才能开中成药处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倡西医学习中医, 包括加强西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育, 以及对在职西医医生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

刘萍认为, 通过持续培训, 西医不仅要学会按照中医思维询问病史,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必要的辨证, 明确诊断, 还要掌握中成药的适应证, 注意使用相同的中成药可能会出现的疗效差异, 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仔细推敲, 正确合理选用中成药。

同时, 应加强中成药在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 使之赢得更多西医师的认可, 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医学服务模式。

加强中西药联用的科学研究

如何避免中西药配伍禁忌的发生呢?王丽霞表示, 中西药联用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这与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道理相同。其中包括:p H值的改变或药物相互间产生化学反应, 导致产生沉淀、螯合等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中西药物间可能影响彼此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使中药或西药的血浓度、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此外, 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西药, 中药对于西药的影响更为重要。

“现在很多患者对于中成药甚至中药的看法存在偏见。”王丽霞说, “在化学药品强烈的毒副作用反衬下, 中成药低毒的相对优势被人为地看做‘安全’, 其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患者认为中药起效缓慢, 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与其他药物合用影响并不大。而实际上, 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体系以及药品标准中, 经过研究并通过审批得到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中很多都含有西药成分。

王丽霞说, 经过对我国2000版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1~20册中收载的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约有2 0 0余种中成药含有西药, 其中所含的西药主要有8大类。例如,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含有格列苯脲;解热药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含有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止咳平喘中成药中含有麻黄碱、氯化铵等;降压药中成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中含有溴丙胺太林 (普鲁本辛) 、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外用药中含有水杨酸甲酯、盐酸普鲁卡因、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此外, 有些按西药审批的药品也含有中药, 并且名称也貌似中药, 如复方罗布麻片等。

“因过量服用消渴丸导致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的事件已有发生。”王丽霞表示, 经过配伍研究并经正式审批的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可以方便患者用药, 解除了患者对于中药和西药应该一起服还是分开服的困扰。但如果患者和医务人员忽略了其中所含的西药成分, 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西药, 则可能导致疗效过强而出现毒副作用。因此, 应加大合理应用此类药品的宣传, 医务工作者也应提高警惕, 在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病情时,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有专家指出, 虽然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得到重视, 但对于中西药配伍的实验数据, 以及中西药配伍使用的效果对照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极少, 因此中西药在联合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 即便有医生认为是滥用, 也没有理论或文献依据。因此, 在目前中西药配伍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配伍, 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篇6

1 降低或丧失药物的疗效

含酸性成分的乌梅、山楂、五味子等中药与氢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药物联用会起中和反应, 降低或丧失药物的疗效;含有鞣质的的中药 (如五倍子、大黄、地榆、萹蓄等) 以及中成药 (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七厘散、利胆片等) 不宜与四环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同服, 因为这些中药所含的鞣质可与这些抗生素在胃肠道内结合产生沉淀, 降低生物利用度[1];维生素C、胃酶合剂、烟酸谷氨酸等药物会分解人参、大黄、苦参、大黄中所含的苷类成分, 使其疗效降低, 故不宜合用。

2 生成络合物, 影响药物的吸收

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 不能与异烟肼联用, 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官能团, 与上述中药同服后, 既会产生螯合效应, 生成异烟肼与钙、铝、镁、铁、铋的螯合物, 妨碍机体吸收;利胆药或含胆汁制剂的中药 (如茵陈) 及中成药 (如霍胆丸、脑立清、牛胆汁浸膏等) 不宜与奎尼丁合用, 因为会生成络合物, 影响药物的吸收。

3 产生拮抗作用

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则含此类成分的中药 (如麻黄) 及中成药 (如防风通圣丸、麻杏止咳片、止咳定喘丸等) 不宜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及降压药同用, 否则会产生药效的拮抗, 使药效降低或丧失;含生物碱成分的中药 (如川乌、马钱子、黄柏等) 及中成药 (如黄连上清丸、小活络丸等) 不宜与咖啡因及苯丙胺合用, 否则也会产生拮抗作用。

4 增加或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酊剂、药酒及酒炙的中药饮片中均含有乙醇, 如与水合氯醛合用则能产生有毒的醇和三氯乙醛,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雄黄的化学成分为AS2S2, 成药有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等, 与硫酸盐、硝酸盐如阿托品、硝酸异山梨酯等西药同服时, 能产生微量的硫酸、硝酸, 可将二硫化二砷氧化为硫化砷, 使胃肠道吸收增多而增加毒性。

5 诱发药源性疾病

黄药子对肝脏有一定毒性, 不可与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氯丙嗪等本身也具有肝毒性的西药联用, 以免引发药源性肝病;含汞类中药及其制剂, 如朱砂、轻粉、朱砂安神丸、仁丹、紫血散、补心丹、磁朱丸等, 不能与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化钾、碘喉片等同服, 因汞离子与溴离子或碘离子在肠中相遇后, 会生成有剧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 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或赤痢样大便。

中西药联用不当所产生的后果还不只这些, 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这里只是为了唤醒大家的意识。中西药联用不当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共同去发现、深入研究。真正的提高用药的广大空间。

参考文献

中西药物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40例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6例, 女104例, 年龄20~68岁, 平均 (38±6) 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治疗前未合并全身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均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知识水平高的医师观察、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 统计其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过敏史。

2 结果

2.1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240例联合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20/240) , 即过敏12例, 占60.0% (12/20) , 表现为皮疹瘙痒、烦躁焦虑、胸闷恶心等;4例出现低血压、血管扩张、盗汗等症状, 占20.0% (4/20) ;3例用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 占15.0% (3/20) ;1例静脉输液过程中面红燥热, 占5.0% (1/20) 。

2.2 过敏史

240例患者中, 存在过敏史36例, 占15.0% (36/240) , 其中对青霉素过敏28例;在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存在过敏史9例, 占45.0% (9/20) 。

3 讨论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中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较常见, 其发生不仅与药物本身相关, 同时与患者自身情况也密切相关。如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钠、头孢甲肟、头孢曲松钠等注射液时, 不遵从医嘱, 饮用乙醇类等饮品, 会出现双硫仑反应, 头晕目眩、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心悸等。若患者在药物使用期间, 对某类药物存在较高敏感性, 也会相应的增加药物过敏反应。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唑林钠等药物与利尿剂联合应用时, 会进一步加重患者肾脏负担, 进而导致肾毒性反应发生。头孢克洛、头孢泊肟脂、头孢地尼等抗菌药物与镁类、铝类抗酸剂联合时, 会相应降低抗菌药物的药效。考来烯胺、头孢氨苄等药物联合应用, 也会影响药效发挥, 降低患者血药浓度。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 患者年龄越大, 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生理功能不断退化,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在抗菌药物中,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青霉素[2,3]。头孢类抗菌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 抗菌效果、耐酶效果及耐酸效果均较高, 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但随着头孢类抗菌药物应用的不断扩大, 也逐渐出现了不合理用药情况, 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提高。研究资料显示, 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时, 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其原因为静脉滴注给药直接作用人体, 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4]。同时用药过程中, 配药顺序错误、滴注速度不合理等, 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另外患者用药前, 有无过敏史及相关用药信息等与不良反应发生密切相关, 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存在过敏史9例, 占45.0% (9/20) 。提示将近一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与存在过敏史密切相关。因此,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 需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在联合应用头孢菌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时, 需密切注意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老年患者, 加强药物监护管理, 针对性合理用药,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规范、合理用药,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遵医嘱合理用药, 尽可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应用时必须要针对性选择用药, 不可过度用药, 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临床给药过程中, 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需进行皮试[6], 在确定患者无过敏反应后方可实施用药。在临床用药时为了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不良反应, 如患者与病房号混淆、不规范巡房、药品配制及取用错误等, 均会诱发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医护人员需重视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的风险, 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及了解相关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全面掌握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 提高用药技能, 安全规范用药。临床医师需全面掌握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 使所用药物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等药物时, 需加强健康宣教, 告知其在用药期间不可饮用乙醇类饮品;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时尽量口服, 最大程度地减少静脉给药次数, 以提高给药安全性。住院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时需由专业医师制订用药规范,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并密切注意患者用药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密切相关, 需掌握相关药物禁忌证及药理作用, 合理应用, 以降低联合用药的不良事件。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40例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知识水平高的医师观察、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 统计其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过敏史。结果 240例联合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20/240) ;在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存在过敏史9例, 占45.0% (9/20) 。结论 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密切相关, 需掌握相关药物禁忌证及药理作用, 合理应用, 以降低联合用药的不良事件。

关键词:头孢类抗菌药物,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迟照军, 陈素芳, 任虹.临床常见注射用头孢菌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配伍稳定性分析[J].甘肃医药, 2010, 29 (7) :566-567.

[2]王秀勤.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的评价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 :102-103.

[3]唐钦春, 梁如梅.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9) :121-122.2016年第2期Pharmaceutical Analysis

[4]胡晓东.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4) :35-36.

[5]崔士勇.154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4) :372-373.

临床药物不合理联用分析 篇8

1 药物拮抗, 治疗无效

以往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 由于医务人员对药物药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此类现象比较多见, 但近年有减少的趋势, 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 减少了有拮抗作用药物联用的发生率。但是, 在西药与中成药合用方面, 由于中成药的组成药味较多, 每个药味的单体成分不同, 此种情况下, 如果没有足够的药理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就有可能将其和具有拮抗作用的西药合用而失去疗效。例如, 甘草作为常用中药, 在许多中成药中都有其身影, 甘草中含有的甘草次酸在人体内发挥去氧皮质酮样效用, 结果是保钠排钾, 循环血容量增加, 产生升压作用, 如果和利血平等降压药一起用, 则可使利血平的降压作用减弱或消失[1]。此外, 常见的还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导致抗菌效果的降低, 例如, 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联用, 由于前者属于细菌的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是抑菌剂, 使细菌处于生长停滞状态, 二者联用, 使前者杀菌效能减弱, 抗生素种类较多, 合理的应用可以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并提高疗效,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药物产生反应, 降低药效

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有一定的溶解度, 一般是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容易吸收而且排泄也快, 因此, 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含有鞣质的药物, 例如中药儿茶, 车前子, 五倍子, 大黄等, 溶解度较小, 在体内停留时间长, 如果和某些抗生素联用, 例如红霉素, 利福平, 羟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等, 就可能发生反应而生成鞣酸盐沉淀物, 这种沉淀物难以被人体吸收, 降低药物的药效[2]。此外, 有些含有鞣质的中药对肝脏有肝毒性, 如果误和氯丙嗪, 异烟肼, 利福平等本来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联用, 就会加强肝损害甚至会造成药源性肝疾病。鞣质容易和一些金属离子 (例如钙, 铝。铁等金属离子) 发生络合, 在胃肠道形成难溶性络合物而降低药效, 故在联用葡萄糖酸钙, 糖钙片, 氢氧化铝, 、富马酸亚铁, 胃舒平等药物时, 必须要考虑药物成分之间的络合反应, 避免出现难溶性络合物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奎宁霜, 利血平, 阿托品类药物含有生物碱, 鞣质却是一种生物碱沉淀剂, 此类药物联用, 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溶解度很小的鞣酸盐沉淀排出体外降低疗效。

3 药物联用, 产生不良反应

有时药物联用, 不但没起到治疗作用, 相反, 造成对人体的损害, 酿成药源性事故, 例如, 麻黄片含有麻黄碱, 由于麻黄碱是通过β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 如果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洋地黄类药物联用, 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果和氨茶碱同用, 尽管止咳平喘的作用加强, 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增强, 极易产生头痛、头晕, 视觉模糊、心律失常等。又如, 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如果联用, 则会增强对肾脏的损害;单独应用异烟肼引起肝损害的概率小, 但如果和利福平和某些中成药 (如龙胆泻肝丸等) 联用, 引起肝损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 一些抗肿瘤药 (如环磷酰胺、环己亚硝酸脲、5-氟脲嘧啶、阿糖胞苷、喜树碱钠、博莱霉素等) 作用于肿瘤细胞的不同时期, 抗肿瘤药理不同, 如果和复方丹参片 (针) 合用, 有可能促使肿瘤细胞的转移, 加重病情;硼砂、碳酸氢钠等药物, 如果和奎尼丁联用, 由于硼砂、碳酸氢钠等药物的电离, 使尿液碱化, 大大增强了肾小管对奎尼丁的重吸收作用, 使其排泄量减低, 造成在体内蓄积, 引起浓度的增高, 导致奎尼丁中毒[3,4]。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成药和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时, 前者可使胃排空减慢, 肠蠕动减慢, 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吸收, 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4 药物联用, 增强偏性

有些药物联用, 能使某一作用增强, 但与治疗目的无关, 称之为药物连用的偏性, 例如, 维生素B6对左旋多巴的外周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有些抗焦虑药物以及利血平等均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一些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外周多巴胺效应也有协同增效的效果, 导致血压的上升, 当采用左旋多巴作为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用药时, 上述药物就不宜联用;又如, 双香豆素有强烈的抗凝作用, 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如果合用水杨酸类药物, 则其抗凝作用增强数倍, 导致严重的出血;甲磺丁脲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但如果和水杨酸类药物联用, 甲磺丁脲则表现为过强、过快地降低血糖而导致低血糖反应。

临床药物不合理联用的表现多种多样, 保证用药安全是医师和药剂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 药物联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增多, 认真总结药物联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 谨慎对待药物联用问题, 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聪, 杨淮英, 申健, 等.联合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0) :161.

[2]吴月瑛, 张立.常见不合理联合用药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9) :849-850.

[3]汤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 (9) :627-628.

上一篇: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下一篇:农村居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