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防治

2024-08-26

中西防治(通用9篇)

中西防治 篇1

奶牛胎衣不下通常称为胎衣停滞,主要是奶牛产后的一定时间段,胎衣滞留在子宫中不能脱落。据统计,临床生产中奶牛产后胎衣脱落时间在10h内超过95%,所以,超过10h胎衣仍旧没有排出的即可认为胎衣不下。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非常容易继发子宫内膜炎,同时胎衣不下奶牛也会导致不孕症,对其繁殖力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1 临床症状

1.1 胎盘全部停滞

全部胎膜都停滞于子宫内,仅见淡红色脐带露在阴门外面,患病初期的奶牛通常见不到全身症状,而且食欲和饮欲均无异常表现。

1.2 胎盘部分停滞

可见奶牛的阴门外有部分大小不一样的胎儿子叶,有部分胎儿的绒毛膜一直与母体子宫阜黏连在一起,妊娠奶牛通常可见弓腰努责表现。

2 诊断

2.1 全部胎衣不下

全部的胎衣都会停留在子宫中,出现此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子宫坠垂于腹腔或脐带断端过短。可见阴门外只有少量的胎膜悬垂,或者根本不见胎衣外露。一般全部胎衣不下的患牛没有异常反应,偶有患牛表现举尾、弓腰、不安和轻微努责的症状。

2.2 部分胎衣不下

只见很少部分的胎盘发生黏连的情况,而大部分的胎衣会因为脱落而悬垂于阴门之外。如果脱出的胎衣在粪尿中浸渍会出现腐败的情况,炎热的天气表现更加突出。

2.3 通常胎衣不下

临床中最常见的胎衣不下不会对奶牛全身造成很大的影响,患病奶牛的食欲、精神、体温均不会表现异常。少部分病牛会因为胎衣腐败、恶露潴留、细菌繁殖、毒素被吸收发生中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严重的患病奶牛通常可见食欲彻底废绝。

3 治疗方法

日常的临床生产中,如果奶牛出现产后胎衣不下的情况,工作人员要掌握进行手术剥离的合适时间,手术之后胎衣还是剥离不掉的患病奶牛,应该再通过子宫送药加以治疗。

3.1 剥离法

将胎衣不下患病奶牛的尾系到颈部上,将其外阴部和露出的胎膜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操作人员应戴上长臂手套,用5%~10%温盐水向子宫内灌入1000~1500m L。剥离结束以后还要仔细对胎衣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然后再冲洗子宫,通常会采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子宫冲洗干净以后要继续用手对子宫进行推拉,促使奶牛努责而将冲洗子宫的水溶液排干净,同时向子宫内送注射用盐酸四环素3g,温10%氯化钠500m L,或者向子宫内送入洗必泰栓100~120mg,以预防机体感染。

3.2 子宫送药法

剪掉露于阴道外的胎膜,进行消毒,采取盐酸四环素粉3g,温浓盐水500m L,用导管送入子宫内,隔2d进行1次给药,一般患牛在用药5~7d可见胎衣自行排出。给奶牛灌服羊水1000~2000m L,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功能,平时要将分娩母牛的羊水收集起来,等到母牛将胎儿产出之后,让其饮用。

3.3 中药治疗

当归9g、白术6g、益母草9g、桃仁3g、红花6g、川芎3g、陈皮3g,共研细末,开水调后内服。当患病奶牛的体温升高的时候,用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比较合适。

4预防

对干奶期奶牛,平时应该供给充足的优质干草,让奶牛自有采食或者进行青贮饲喂。对有缺钙症状的患病奶牛或者习惯性胎衣停滞的患病奶牛,产前1个月,每周静脉注射25%葡萄糖500~1000m L,氯化钙25~30g。犊牛出生后最好要让母牛将其舔干净,均能促进子宫进行收缩,并且能够促使其胎衣尽快脱落。

中西医结合防治牛流行热 篇2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侵入牛体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此病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在1%以下。

一、症状:此病突然发生,病势凶猛,病牛精神萎颓,体温升高(40~41.5℃),体表温度不均,恶风发颤;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逆立;反刍减少或停止,口流涎成线状;鼻镜干燥无汗,鼻流清涕;呼吸困难,咳嗽,听诊呼吸音粗涩;眼红流泪;病初便秘,排泄物干而少,并发肠炎则排泄物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尿量少而浑浊;跛行(多见后肢)或倒地不起。

二、治疗:尽量合理用药,对症治疗,一般用药1~3次痊愈。

1.西药:解热镇痛,强心利尿补液,防止继发感染,以恢复胃肠机能为原则。

30%安乃近30~40毫升,地塞米松20毫克,青霉素300万~400万国际单位,氯霉素100万~30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B1200~500毫克,0.1%士的宁10~15毫克一次肌注,每天2次,连用1~2天。

病情较严重、有脱水症状者:用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复方氯化钠1000毫升,10%安那加20毫升,5%氯化钠100毫升,0.5%氯化可的松100毫升,10%水杨酸钠150毫升,一次静脉滴注。

2.中药:辨症论治,灵活用药。

外感风寒者以退热解表止痛为原则,药用荆芥、前胡、茯苓、姜活、板蓝根、川芎各50克,柴胡60克,桔梗40克,枳壳、防风、甘草各45克,薄荷叶65克共研未,以生姜100克为引,分两次温水灌服。

注:本方偏温燥,多适用外感风寒之症。若发热寒颤无汗,肢节疼痛等表寒状明显,而又口干、舌红,里热症候也显著者,可去川芎加入金银花、连翘、芦根;跛行严重者加木瓜、牛膝。

若以外感风热且表里俱实者,药用连翘、芒硝各55克,麻黄30克,薄荷、大黄各80克,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炒山桅子各45克,石膏40克,黄芩、黄柏、防风、甘草各50克,桂枝、滑石各60克共研末,以生姜60克为引,分两次温水灌服;气血未伤者,可去当归、川芎、白芍;粪便不秘结时,可少用芒硝、大黄。

有条件的可用酊剂来改善消化机能,如陈皮酊、苦味酊、杏仁酊等,剂量一般为50~100毫升。

三预防:在此病流行的疫区,对未发病的牛用下面任何一种方剂水煎灌服,都有较好预防效果。

(1)贯众3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150克。

(2)苦参、荆芥、野薄荷、柴苏叶、四季菊各150~200克。

中西医结合防治羔羊腹泻 篇3

1 发病机理

羔羊腹泻多因饲养管理不当, 外感湿热, 饲喂腐败霉变饲料和青贮草料, 以致脾失运化, 郁而生热, 湿热郁结肠内, 气血相搏, 损伤肠道经络, 化为脓血, 下注成泻。现代医学认为细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 、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因素侵入肠道, 直接刺激胃肠黏膜的感受器, 扰乱胃肠正常分泌、运动和吸收的生理机能, 从而导致腹泻。2临床症状

羔羊病初精神沉郁, 垂头弓背, 不吃奶, 随即腹泻, 有的呈粥状, 有的呈水样, 颜色有绿、黄绿、灰白等, 并有恶臭味, 体温升高到39.5℃, 排粪呈里急后重, 后期肛门失禁, 努责, 腹痛, 尿短赤, 摇尾不定。病程长者食欲减少或废绝, 眼窝下陷, 被毛粗乱, 身体震颤, 哀叫, 心跳加快, 脉象虚弱, 衰竭而死亡。大肠杆菌引起的病程稍长, 因脱水死亡;应激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 粪便色泽常与草料颜色相近, 灰白色或黄褐色, 带有未消化饲料;粪便呈黑褐色或带血多为魏氏梭菌, 感染者多约1-2天内死亡, 有时无明显症状而死亡;病毒性腹泻, 多为水样腹泻, 感染迅速, 死亡率高。

3治疗1.1中药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涩肠止泻为原则。止痢散 (药方:白头翁、滑石、黄芩、黄柏、车前子、郁金、栀子、木香、苍术、诃子、丹参) 温后灌服, 用量1-2g/kg体重, 每天1剂, 连用3天。

1.2西药

生理盐水250m L, 10%安钠咖0.5g, VC1.0g, 10%葡萄糖250m L, 静脉输液。同时肌注重症110 (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恩诺沙星、甲氧苄啶、烟酰胺) 0.2m L/kg体重, 每天1次。

4 小结

病羔是传播源,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羔羊腹泻是病羔的胃肠受纳运化之腑, 宜寒湿适当, 通降正常, 饲养失宜, 管理不善, 贪食过多, 误饮冷水过量或外感风寒, 湿热毒邪郁结肠道易致腹泻、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方中白头翁、黄柏、黄芩清热解毒, 燥湿止泻;郁金、栀子清热燥湿, 凉血祛瘀、止痛;车前子、滑石利水通淋, 止泻;诃子清热解毒, 破积祛瘀, 收敛固脱;木香、苍术理气;丹参活血化瘀。配合西药抗菌消炎, 补液强心,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诸药相伍, 疗效甚佳。

初生羔羊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复杂, 因此对于生产母羊和羔羊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原则, 采取中西结合的综合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治羔羊的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母羊膘情, 使之产羔壮实, 增强抗病力。

搞好羊舍卫生, 定期用消毒液喷洒羊舍及周围环境。保持羊舍干燥、温暖, 做好接羔工作, 保证适时哺乳。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防治法 篇4

骨质疏松症往往来得无声无息,出现症状时多已到了严重阶段。因此,当有下列症状出现时,要立刻想到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1.疼痛:起步行走或身体移动时,腰部感到疼痛,腿脚易抽筋。感到腰酸背痛者最多,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同时可感到全身无力。疼痛部位广泛,可有变化,但与坐、卧、站立或翻身等体位无关,症状时轻时重。2.骨骼变形:由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骼易发生断裂。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小梁断裂时,整体外观并无裂缝,X线照片或CT片也难以发现。但日久之后,一些椎骨慢慢塌陷,引起身体变矮,弓腰曲背。3.骨折:因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轻微暴力、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等,都可以引起骨折,骨折常发部位是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

日常饮食防治法

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每天应饮用牛奶250毫升~400毫升,以满足钙质需求。此外,还要注意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蛋白质,这对于骨骼的形成和全面健康都很重要。建议多吃花椰菜、黄豆、小白菜、芹菜、芥蓝、甘蓝、豆腐、虾皮、甘薯等。同时,应注意补充锌、铜、镁。大量医学文献中均指出,如果人体缺乏这三种矿物质当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对骨骼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当它们相互合作时,补钙效果最好。锌的日需求量为10毫克~15毫克,镁和铜的日需求量为2毫克。过量的锌会阻碍人体对铜的吸收,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摄入量的平衡。

中医防治法

中医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肾虚精亏,部分患者与后天失养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恣食厚味、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调有关。也有患者由于经年感受风寒湿邪,或因邪气阻滞,或因正气亏虚,导致痰、瘀继发致病因素的产生而痹阻经络。因此,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虽然表现在肢体、筋骨,但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脾胃。骨质疏松症的病机总体上属本虚标实,肝肾不足、脾胃亏虚为其本,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久留不去,痰瘀互结深伏、损伤筋骨是其标。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患者全身骨痛症状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气短、失眠、食少、夜尿频等伴随症状也会消失。

西医防治法

老年人骨量的流失主要就是钙的流失,人体对钙的吸收必须要有维生素D的协同。所以,钙剂与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

对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来说,补钙效果如何取决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只有在体内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补钙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将是徒劳。如何补充雌激素,建议听取专业医师意见。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篇5

1 流行特点

猪高热病是由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圆环病毒病, 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等十几种有发热症状的疾病, 其中三种以上疾病的混合感染称猪高热病。猪高热病有一定的季节性, 以春夏季为多见, 一般情况下各年龄段猪都可感染发病。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感染率极高, 可达100%, 死亡率也较高, 一般都在40~60%左右。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2 发病情况

2009年8月4日, 笔者的一个朋友, 家住兴安县界首镇宝丰村的周某打电话邀请去他家诊疗其饲养的27头约50千克的架子猪, 据其反映, 7月19日至7月22日, 他父母饲养的10头40千克左右架子猪全部发病, 用了一些常规药物, 效果甚微, 至7月25日, 已死亡4头, 26日在村兽医的建议下, 处理了余下的6头。他们父子俩的猪栏相隔10~20米。7月31日, 周某本人的猪有三头出现异常。8月10日已有14头感染发病, 8月4日所养27头猪全部发病, 发病率达100%。对一头特别严重的猪进行了剖检, 并采集血液、淋巴结、肺等组织器官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3 主要症状

高热和皮肤发红、紫色淤斑:猪群体性高烧 (40.5~42℃) , 持续不退, 使用金子弹等具有退烧功效的药退烧后第二天又继续高烧。部分肤色较浅的能看到以耳、腹为主的全身皮肤发红, 病猪精神沉郁, 畏寒颤抖、扎堆, 食欲废绝, 偶有饮水, 成天昏睡不醒。

呼吸症状:所有发病猪都伴有呼吸症状。前期呼吸急促, 腹式呼吸明显;临死前呼吸细弱无力, 部分病猪 (约15%) 鼻腔流出粘稠的脓性鼻液, 甚至堵塞鼻孔。

神经症状:所有病猪临死前都有神经症状, 四肢游离呈划水状, 最后全身抽搐, 直至死亡。部分病猪后肢瘫痪麻痹, 站立不稳、行走无力, 严重影响采食。

化脓性结膜炎:所有病猪眼结膜潮红、充血, 流泪;部分严重者眼结膜流脓, 上下眼睑粘连。

4 病理变化

4.1 消化道

个别病死猪有胃溃疡或胃出血病变, 个别病死猪肠壁变薄, 充气有积液, 个别大肠内粪便呈球形节节状, 肠壁毛细血管扩张, 可见明显出血。

4.2 呼吸道

100%病死猪肺部明显病变, 但形态不一, 大部分以萎缩、实变、瘀血、出血, 间质性肺炎较常见, 偶见间质严重水肿及花斑状肺。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 部分内积白色气泡性液体。

4.3 心血管和肾

100%心包积液, 心肌柔软无力。肾表偶有淤血斑点, 呈现花斑肾, 质地变脆, 肾皮质部见出血点。严重者整个肾脏变黑。

4.4 神经系统

以颅腔积水、脑出血及充血为主, 偶见脑膜增厚、充血出血。

4.5 脾脏和淋巴结

全身性淋巴结 (以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 肿大、充血和水肿。脾肿大2~3倍, 边缘、表面常见梗死灶, 严重的整条脾脏变蓝黑色。

5 诊断

采集血清、淋巴结、肺等病料送桂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PGRS检验, 结果为猪瘟阳性、伪狂犬阴性、圆环阳性、附红体阳性、蓝耳阳性、链球菌阳性、传染性胸膜炎阳性。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 综合判断为猪蓝耳、圆环、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及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猪高热病。

6 治疗

内服中药, 方用金银花藤、苍术、连翘、生石膏、淡竹叶、黄柏、黄芩、鱼腥草、广藿香, 水煎服, 每头猪每次灌服剂量为100~200ml, 每日1~2次。结合采取下列措施:

用1%黄芪多糖注射液按0.3ml/kg混合头孢噻呋钠 (用头孢曲松钠也行) 按50ml/kg注射一边;用紫罗兰 (主要成份是10%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 按2~3ml/kg注射另一边。早晚各一次, 一般连用2~4天即可, 个别严重的需5~7天。

病情特别严重的, 像治疗期间概不吃食或卧地不起的病猪, 首先隔开它们, 除上述用药外, 另肌注复合维生素B (按0.1ml/kg) 和大量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

治疗期间, 注意补充足够的饮水, 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 同时投喂大量的如红薯藤之类的青饲料。

7 治疗效果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 除2头体质较弱且十分严重的病猪死亡外, 于8月12日治愈24头, 治愈率达到了92.6%。运用中草药结合西医治疗“猪高热病”, 死亡率应低于8%, 治愈率应高于92%。

8 体会

养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 避免应激反应, 减少或杜绝该病发生。

做好猪舍内外的消毒和保洁工作, 尽量避免不相干人员到舍内走动。另外, 栏舍通风度一定要良好。实践证明, 通风条件良好的猪场, 不仅可以减少或杜绝猪高热病的发生, 在治疗期间, 通过改善通风条件, 也可有助于病猪更快康复, 提高治愈机率。

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要求, 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衰竭综合症) 、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结合穴位免疫注射效果更佳。

对混有猪瘟病毒感染的猪高热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治疗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注意慎用或不用解热镇痛药物 (如安乃近等) 。

中西兽医防治母猪泌乳障碍的探讨 篇6

1 导致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1.1 感染因素

因分娩无力、难产导致母猪分娩时间延迟, 胎衣排出过慢, 子宫继发细菌引起感染;有时则因为圈舍卫生不达标, 消毒不彻底, 受到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而导致子宫炎、乳房炎。

1.2 非感染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很多方面, 其主要包括:多种疾病的共同影响;妊娠母猪过肥、过瘦, 在饲养水平改进的同时, 使得母猪过肥引起泌乳障碍的病发率逐渐上升;应激因素过多, 受到人为操作的刺激, 热应激反应等;而分娩过程自身则属于一种应激原;初产母猪的精神过于紧张;饲料品种变化, 饮水不够充分等。

2 治疗方法

在母猪泌乳障碍治疗中要分清具体的病因才能确定治疗方案, 但采取西药治疗的效果不太理想, 运用本土中药实施治疗则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 专家一致认为补气养血、通乳方剂中加入疏肝解郁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2.1 感染性的治疗措施

2.1.1 全身疗法

400~800万单位青霉素、200~380万单位链霉素、10~20mg地塞米松混合肌肉注射, 每天2次, 持续使用3d以上, 也可采取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羟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配合治疗, 或者选择林可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也可。用药方式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均可, 可适当采取三效粉针、中药针剂等长效类的药物, 其治疗时间持续3d以上, 这种药物的优势在于能减少抓猪时导致的应激, 有效治疗母猪乳房炎。

2.1.2 局部疗法

对乳房炎的选择在40℃左右, 15%左右的硫酸镁溶液, 且使用干净的毛巾进行热敷, 每次持续30~40min, 每天坚持3~4次, 这样就加快了乳房的血液循环, 能明显改善消炎、消肿。需要时可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于患病乳房基部封闭, 其效果较为显著。

对子宫炎者, 则选择0.1%高锰酸钾溶液对子宫冲洗, 持续1~2h后选择160万单位青霉素, 100万单位链霉素, 与30mL生理盐水相融合后将其注入子宫, 每天1次, 至症状消失为止。

2.1.3 中兽医辨证论治

对于感染性少乳、无乳, 中兽医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辩证治疗, 主要目标为“消肿止痛, 通经解毒”, 可使用“瓜篓牛蒡汤”加减:花粉、连翘、牛蒡籽、金银花各10g;黄芩、青皮、皂角刺、陈皮、生栀子、柴胡各8g;漏芦、路路通、王不留行、木通各10g;对乳房有肿块的要加强营养和补血, 当归、赤芍各10g;疗效不显著的, 需祛瘀, 适当添加20g益母草, 每天1剂, 至症状消失为止。

2.2 非感染性的治疗措施

2.2.1 精神紧张

西药疗法。每次1~3mg/kg盐酸氯丙嗪, 每天2次;催产素5~10万单位肌注, 每隔3h左右1次, 持续使用4~5次;且注射10mL的安痛定。中兽医辨证论治。因精神紧张常会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受阻。可采取“酸枣仁汤”加减:30g酸枣仁, 20g知母, 29g青皮, 6g柴胡, 6g甘草, 30g蒲公英, 10g茯苓, 15g香附, 6g川芎, 20g瓜蒌皮, 水煎自饮或拌食内。每天1剂, 持续使用3d。

2.2.2 应激因素

西药疗法。催产素6~10万单位肌注, 每隔3h注射1次, 持续使用5次;已烯雌酚4mL肌注, 每天2次。中兽医辨证论治。此类缺乳, 中兽医辨证确定为气血瘀滞, 气机受阻, 因乳络运行不畅导致的, 就需要治疗过程坚持“理气活血、佐以通乳”的原则。可使用20g当归, 白芍、花粉、生地、柴胡各15g;漏芦、通草、川芎、木通、白芷、甘草各10g, 青皮15g, 王不留行30g, 水煎自饮或拌入食内。每天1剂, 持续使用3d。

3 预防该病的措施

3.1 完善接产措施

对产舍实施彻底消毒, 让母猪在临产前1周到产房待产, 以保证其很快适应环境;维持良好的周围环境, 控制噪音, 防止出现应激。在分娩中必须要安排人员看护, 肌注催产素和长效土霉素, 出现难产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 坚持无菌操作, 避免对产道带来损伤, 术后对母猪实施抗生素, 对产道的异物进行有效处理。

3.2 完善饲养管理

对比剂肾病的中西医防治 篇7

关键词:对比剂肾病,危险因素,中西医防治

影像学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手段日益发展,碘对比剂( 即造影剂) 的应用亦逐渐广泛( 冠状动脉、脑血管[1]、外周血管等) 。与此同时,因使用对比剂( contrast media,CM) 而引发的对比剂肾病(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 ) 迅速成为院内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主要病因,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2]。针对1. 6 万名造影剂使用病人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CIN的发病率仅有1. 14% ,然而其院内死亡率竟高达1 /3[3],可见CIN病人预后较差,死亡率极高,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增加,造成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CIN成为多科室临床医生及研究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中西医各界均在寻求防治CIN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已有所进展。

1 对比剂肾病的诊断标准

CIN的主要确诊依据是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幅度,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诊断标准,但多数专家认可的标准为使用含碘对比剂后( 2 ~ 3) d内血清肌酐( Serum Creatinine,SCr) 水平较使用前的基础水平升高25% 或绝对值升高0. 5 mg /d L( 44. 2 mmol/L) ,前提是除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肾功能损害[4]。

2 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

CI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系诸多因素共同参与,比如对比剂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肾髓质缺血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高黏度的对比剂进入肾小管,使血液流速减慢,造成局部肾小管缺血缺氧以及进一步的损伤,对比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带来的病理生理学损伤称为渗透性肾病,局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液化,最终死亡[5]。与此同时,缺血再灌注时释放的氧自由基及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3 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CIN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合并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比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病人CIN发生率高出4 倍[6],而多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的病人发生率可达50% 。可见,及早评估并识别CIN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对降低CIN的危害至关重要。目前已认可的CIN危险因素大体分为病人自身和所用对比剂两方面。与病人自身相关的CIN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IABP) 、高龄、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40% 、低血压、贫血、脱水和使用肾毒性药物。而与所用对比剂有关的CIN危险因素则为高渗透压( >1 200 m Osm/kg) 、黏度、离子型对比剂、注射剂量和注射途径。已有研究显示[7],在上述危险因素中,肾功能不全( SCr>132. 6 mmol/L或e GFR<60 m L / ( min ·1. 73 m2) 、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IABP、年龄> 75 岁、低血压、贫血、对比剂使用剂量是CIN的独立预测因素。Mehran等[7]根据上述8 种独立危险因素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危险分层方法,提示病人具有的危险因素与其CIN风险呈正相关。

4 对比剂肾病的防治

针对CIN,胡大一教授带头的心血管病科、医学影像科和肾脏病领域多位著名专家组成的核心专家团完成了最新《对比剂肾病中国专家共识》,其中明确指出分层、水化、限量、等渗这4 个CIN的预防原则。此外,亦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制剂及强化他汀等西药应用对CIN的防治颇有疗效。

4.1分层

专家共识中的分层是指对于高龄、糖尿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贫血等CIN高危病人,在使用对比剂前及早进行危险评估并分层,尤应计算病人的e GFR,识别高危病人,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4.2水化

水化治疗可显著减少CIN的发生率、降低CIN的危害,是目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的CIN最为有效且可行的防治措施[8]。水化治疗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其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可,与如下针对CIN发病机制的可能作用点有关: 首先,造影前进行静脉补液可以增加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造影后水化可以稀释对比剂,减少对比剂对血液流速的影响,减轻对比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直接毒性引起的渗透性肾病; 并且,水化增加尿量可减轻肾小管的阻塞,降低血液中对比剂的浓度可缓解肾脏血管的收缩,从而减轻肾脏髓质的缺血缺氧。

至于水化方案的选择,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Trivedi等[9]临床研究发现,静脉补液组CIN的发生率及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口服补液组。Mueller等[10]针对1 620 例接受冠脉造影术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低渗盐水组和等渗盐水组的CIN发生率分别为2. 0% 、0. 7% ( P = 0. 04) ,可见等渗盐水优于低渗盐水。然而等渗盐水和碳酸氢钠二者的预防效果比较的结论不一,最近的Meta分析结论几乎都偏向于碳酸氢钠[11,12],但是仍需要较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目前临床常用方案为PCI术前( 3 ~ 12) h至术后( 6 ~ 24) h以1 m L/( kg·h) 的速度静脉输注,而急诊PCI时术前滴速常为1 m L/( kg·h) ,并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快对比剂的排出。

4.3限量

多项研究支持对比剂用量越大CIN的发生率越高,如果难以控制在推荐用量内,应选择将手术分次进行。不少研究表明,当对比剂用量> 100 m L时,CIN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e GFR < 6 0m L / ( min·1. 73 m2) 的病人对比剂用量应限制在100m L以内,而对于e GFR <30 m L / ( min·1. 73 m2) 的极高危病人,30m L对比剂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4.4等渗

对比剂分为超高渗对比剂、高渗对比剂、等渗对比剂,渗透压分别为2 000 m Osm/( kg·H2O) 、840 m Osm / ( kg· H2O) 、290 m Osm / ( kg · H2O) ,后者的渗透压接近人体渗透压,可减轻渗透压过高而导致的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CIN中国专家共识推荐CIN高危人群,尤其肾功能已经异常、且对比剂用量超过140 m L的病人建议使用等渗对比剂。目前临床已普遍使用等渗对比剂,以碘克沙醇为代表。

4.5西药防治

大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实,西药应用可以有效预防CIN的发生、减轻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如他汀类调脂药、乙酰半胱氨酸、多巴胺、茶碱、前列环素E1等。现以他汀类调脂药为例加以阐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IN的出现是肾髓质缺血、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的共同参与,而他汀类调脂药是 β-羟-β-甲基戊二酰辅酶A( β-hydroxy-β-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 A) 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效功能,并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缓解脏器缺血情况。因此,他汀类调脂药对CIN的防治被寄以广泛的期待,然而近年来的Meta分析表明[13],他汀类调脂药序贯治疗可以预防肾功能轻度下降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CIN的发生,而对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病人没有明显改善,既不能预防CIN的发生,也不能抑制造影或介入术后病人肌酐水平的升高。所以,他汀类调脂药在防治CIN方面具体的应用价值仍需要进一步临床及试验研究。

4.6中药制剂

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认可了中医药干预在保护肾功能损害、防治CIN方面的疗效,其中有针对川芎、丹参、黄芩等的单药研究,亦有关于清热活血方等中药汤剂的临床试验研究。川芎中有效的生物碱-川芎嗪对肾动脉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增加肾脏血流量,起到显著的改善肾功能效果[14]; 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丹参素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有试验研究证实其可以有效改善大鼠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对比剂对肾脏的损害[15]; 黄芩中的主要提取物黄芩苷的生物活性广泛而多效,抗氧化、抗炎症反应、调脂等均能针对CIN的发病机制起到防治CIN发生的作用[16]。目前已有临床观察肯定了清热活血方对CIN的防治效果,考虑其对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清热活血方可以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减少对比剂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但是尚无直接的证据支持,需有进一步的确切研究深入解释其作用机制的可能性。

5 结语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篇8

某养猪户饲养的10头体重约50kg的猪突然发病, 患猪的症状为发热, 体温升高达41~42℃, 扎堆伏卧,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鉴于当时的季节早晚具有较大温差, 故当地兽医初步确诊为感冒, 口服退热消炎药治疗。服药当天病猪的体温下降, 服药3天后停药, 体温又迅速升高, 未能收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患猪中有1头仔猪死亡、1头母猪流产, 产出的胎儿为死胎。

2 临床症状及疾病诊断

笔者接诊后观察到患病猪只皮肤干燥发红, 体温在40.5~41.5℃之间, 呼吸粗厉, 食欲降低, 大多数患猪耳缘及四肢呈紫色, 粪便干燥, 尿黄且量少, 还有个别患猪喜卧, 目赤眼昏。通过观察猪舍发现, 猪只饲养密度较大, 猪舍活动空间比较狭窄, 饲料单一, 饮水不足, 加之时值炎热夏季 (高热病在本地的流行时间主要以夏秋季节为高发期) , 疑似为高热病。进一步剖检病死猪, 可见病死猪肺部肿胀, 间质性肺炎症状显著, 且肺部呈大理石样病变, 部分病死猪肺部出血, 出血性肺炎, 间质明显增宽;肝肿胀, 呈土黄色;肾肿胀, 颜色较深, 呈褐色, 有针尖状出血点;脾有梗死灶, 质脆;全身淋巴结肿大, 尤其是肺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更甚;扁桃体肿胀;胸腔有黄色积液, 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小肠有轻度水肿。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变, 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病。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根据该养猪户的患病猪只头数8头、体重约为50kg, 配制中草药如下:黄芩、紫苏、板蓝根、金银花各40g, 党参、甘草、大青叶各30g, 石膏、冰片各15g, 共研末, 煲水冲调, 饮水温服或者混入饲料喂服, 连服5天。方解:党参益气健脾、滋阴利尿, 冰片提神开窍, 黄芩、紫苏、板蓝根、大青叶以及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祛燥止热, 甘草润肺止咳, 诸药为伍, 起到调和作用。

同时根据病猪状态, 采用西药辅助治疗。将黄芪多糖粉和氟苯尼考粉根据药品说明书添加到饲料中饲喂, 同时喂服维生素B片和酵母片各80片以及大黄苏打片120片。或者用安痛定注射液20m L、青霉素24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对于患病较严重的猪只, 用混感金针注射液, 一天1次肌肉注射, 连续注射3天, 可收到较好疗效。

采用中西医治疗法治疗该养猪户的患病猪只, 全部治愈, 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4 体会与讨论

(1) 猪高热病能够破坏猪的机体免疫系统和抑制其免疫功能, 并发多种疾病。单纯采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不仅作用缓慢、持久, 而且治标不治本, 病情反复发作。而且大剂量使用西药, 容易降低猪体肝解毒和分解药物的能力, 使得有些药物残留损害肝脏, 加快病变,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2) 鉴于上述中药配伍具有凉血利尿和清热解毒之功效, 并配以氟苯尼考与黄芪多糖或其他抗菌消炎药物饲喂或肌注, 不仅有广谱抗病毒的成分, 而且也具有抑制某些原虫、衣原体和细菌的成分, 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加强了猪只的机体抗病能力, 因此采用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协同治疗的方法, 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3) 强化免疫接种, 确保免疫效果。猪高热病症候群主要包括非典型性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季节, 针对性地选择数种疫苗进行预防, 特别是要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猪瘟以及猪口蹄疫等的免疫注射。

(4) 加强饲养管理和日常消毒工作。在饲养猪的过程中, 为了加强猪只的机体抗病能力,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高效抗菌药物和抗病毒中药, 进行药物保健预防, 尽量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并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 及时消除猪体排出的病原, 最大程度上避免猪体感染。此外还要做好通风换气和灭除蚊蝇工作, 避免蚊虫叮咬导致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黄智俊, 沈晓龙.中西医结合防控猪高热病[J].北方牧业, 2010, 05.

[2]李明.对猪“高热病”的认识与防治的误区[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02.

中西医结合防治母猪子宫内膜炎 篇9

1 病因

大多数病例是通过外部途径感染病原菌而引起的,其中以感染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常见。

2 症状

(1)急性子宫内膜炎。产后数天发生,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四肢末梢及耳发凉,脉搏增数,呼吸短促。病猪拱腰举尾,不时努责,从阴门排出红褐色或脓性分泌物,有腥臭味,以卧下时增多。常拒绝哺乳。

(2)慢性子宫内膜炎。全身症状不明显,发情周期基本正常或紊乱,但屡配不孕,不定期从阴门排出透明或混浊分泌物,如淘米泔水样。如子宫黏膜发生化脓性炎症,则伴有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发情等症状。

(3)隐性子宫内膜炎。发情周期基本正常,但屡配不孕,发情时从阴门排出多量白色或含有白色絮状物的分泌物。

(4)滴虫性子宫内膜炎。除上述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阴部瘙痒,经常在饲槽或墙角处揩擦。

3 诊断要点

对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根据临床症状及阴门排出的分泌物可做出诊断。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根据发情时阴门分泌物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无菌操作探取子宫分泌物,分离培养细菌,鉴定病原,镜检可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白细胞或脓球。

4 预防及治疗措施

对待该病重在预防,要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喂优质全价营养丰富的饲料,严禁饲喂冰冻霉变饲料,搞好冬季防寒和夏季防暑工作。对引起繁殖障碍的传染病,要搞好定期预防接种和消毒,产房应保持干净清洁,助产器械必须消毒。术者应修剪指甲,洗手、消毒并涂润滑油。人工授精器械要严格消毒。可在稀释好的精液中加入头孢噻呋,净化精液,防止细菌污染。母猪产前用0.1℅的高锰酸钾洗净外阴。在产后1周,于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可有效防治子宫炎、乳房炎。给母猪产后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可有效防治母猪产后炎症,减少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治疗原则是排出分泌物、控制感染和恢复子宫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

(1)子宫洗涤术。子宫洗涤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有效方法。洗涤应在子宫颈开张时进行,或注射雌性激素促其开张。常用的冲洗液有1%~10%盐水、碘盐水(1%盐水1000m L,2%碘酊20m L)、0.1%高锰酸钾、0.1%雷佛奴尔及0.5%洗必泰等。冲洗液温度为30~45℃,总量为500~1000m L。插入输精用胶管,连接漏斗,缓慢注入,每次用量不能过多,压力不能过大,存留一定时间后再将其导出,反复冲洗直至回流液和药液颜色一致。再灌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或灌注碘甘油20~30m L(原液:碘化钾20g,碘片10g,95%酒精适量,加蒸馏水至100m L。稀释液:取原液5m L,加甘油100~200m L,蒸馏水240m L)。

伴有体温升高的急性子宫内膜炎,不宜用洗涤法,以防感染扩散。除灌注抗生素外,还应采取全身疗法,可在配种前灌注青霉素生理盐水。

(2)雌激素-催产素辅助疗法。可引起发情、子宫颈开张、增强子宫腺分泌、改善生殖器官功能、加强子宫收缩并排出内容物。

(3)抗生素疗法。病猪如伴有全身症状,除采用洗涤法之外,还应采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10%磺胺嘧啶20~30mg,每日2次肌肉注射。对体质弱的病猪宜补液、强心、解毒:林格尔100m L,10%葡萄糖50~100m L,维生素C10m L,10%安钠咖5~10m L,一次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0m L,静脉注射。

上一篇:开塞露清洁灌肠下一篇:员工求职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