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设计

2024-11-05

中西设计(精选12篇)

中西设计 篇1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IG工作室首席医疗设计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专家

中西方的医疗设计在技术和实践上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众多区别:有些源于根本上的文化差异,有些是医疗支付系统的不同,而有些源自医生、护士及其他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的差异。

我的观点是,简单对比中西方在医疗设计方面的差别,不存在对哪种方式更好的评论、评价和比较,只是想通过对比,寻求这方面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规划原则

中国医院主要原则:

——医院规模满足当地需要;

——功能分区清晰,门诊入口清晰可辨;

——建成当地地标建筑;

——考虑院区未来发展。

西方医院主要原则:

——患者行动最小化(将服务带给患者),布局紧凑;

——员工效率最大化,布局考究;

——建设效益最大化(大部分医院为私有出资);

——通过增长医院生命周期,减少运营成本以做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

——基于原有院区,不断发展。

中国的新建医院在整体功能划分上有很强的原则性,主要体现有流线清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追求做到地标性建筑。与大多数西方新建医院相比,中国新建医院的规模要大得多。而这种规模上的庞大,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双刃剑,在能体现优势的同时也有着潜在的弊端和约束;在追求庞大和规模的同时,也容易丢掉对人性关怀的尺度的把握,即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人文环境。当然,我并不是说标识性和成为当地环境的形象建筑不重要,而是想要强调医院更应重视人文环境。

我们都知道,医院的治疗过程也是患者个体恢复的过程,这当中人性关怀的尺度不仅仅体现在医院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还体现在建筑学上。中国现有医院的设计通常反映了医院现有的运行模式,作为建筑师应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与医院管理层、医生和员工的沟通,给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意。

住院部

病房设计

目前,中国多采用多病床病房,如2床、3床或4床。而西方对新建或改建医院的病房设计大多数(非全部)采用单人间设计,很多已有的或新建的双人间病房主要用于病房利用高峰期,比如流感季节。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双病床病房,如精神疾病病房,这是为了有利于治疗而采用的方法。新建病房的设计通常会为陪护人员、家庭成员和患者本身提供不同的区域。而中国,病房内多病床的设计会对家庭陪护区域的设置和病床位置的设置有所限制。

其次,病房朝南向布置并结合自然景观设计,这点一直是中国医院设计中坚持的传统原则。在西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治疗环境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采光和景观的利用也越来越成为衡量病房设计的重要标准,病床的朝向通常会看到外部景色。

护士站

在中国,集中式护理单元的情况比较多见,而且大部分依靠纸质病历。护士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动手护理方式。在西方,分散式护理越来越盛行,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管理患者,利用便携式电子设备记录患者病例。这些分散布置的护士站相隔一定距离,有时每两间病房之间就会布置一个护士站。护士除了在传统的动手护理外,还会在患者护理管理方面投入很大精力,比如借助各种移动设备以更好地护理患者。

重症监护室

中国的重症监护室大都采用多床模式、开放式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护士的通行和观察。家庭成员会在探视走廊或通过电子探视观察患者情况。在西方,重症监护病房通常是单间,偶尔会有两人间,并配有远程监护系统,护士在护士站可直接观察到情况。重症监护室内通常设有家庭陪护区域和卫生间,只有一些特殊的观察间会采用中国这种更为开放的模式。

另外,西方医院的护理率较高。在美国,重症监护室一个护士护理1床(有时2床)患者,渐进护理或低一级别的护理,通常一个护士一般负责3到4张床,而一般护理,一个护士负责5张床(偶尔会负责6张床)。

门诊诊室

诊室服务

中国的门诊是集中在医院并采用现场集中挂号模式。西方的门诊服务分布在各个不同位置,如医生私人办公室、非医院门诊诊所及当日手术室等,它们有独立的挂号系统和预约系统。在西方,门诊程序化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例如当日手术,以此缩短患者的平均留院时间。中国医院门诊患者的留院时间往往更长些,大部分是基于医院自身提供的治疗,而西方患者在家庭恢复身体及家人参与治疗的情况较为普遍。

医护办公

在中国,医生的办公室和门诊诊室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门诊医生通常在一间集自己办公、诊断、检查于一体的房间内,医生通常对患者单独诊断,很少有同时预约诊断的情况发生。主治医师的办公地点通常是在医院。而西方的门诊服务将医院诊室和医生私人办公室分开,门诊诊室的医生通常穿行于三四个检查室之间,而由护士和辅助工作人员负责患者的病史记录、重要数据采集、初步症状记录的工作。主治医师通常在医院外部设有自己的私人办公室。

急诊部

中国的医院,门诊作为主要看病场所,而急诊部通常是服务于十分危急的患者以及夜间就诊的患者。患者一般通过门急诊排查,然后送往住院部。而在美国,没有固定主治医师的患者(通常是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群)会利用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主要看病场所。美国的急诊部还设有“快速通道”,服务于在非紧急患者中那些紧迫性、低成本的快速护理。急诊部门往往是医院的主要入口,大部分住院部门通往急诊室。

手术室

在西方,洁净物品的配送通常通过手术室临近的“中央洁净供应区”传送,并与洁净消毒处理部门相通。服务走廊只允许患者和工作人员通行,而洁净物品被密封由专车通过服务走廊运入,污物也是被打包后放置于封闭的货车通过服务走廊运出。而中国的医院,通常采用“外围回收型”的模式,有单独的通道专门运输污物。

专科医院的建设

西方最为盛行的专科医院是儿科医院。这些医院通常为婴儿到青少年阶段的小患者提供服务。很多社区拥有完善的儿科设施,接纳各种儿童患者。这些医疗设施的服务对象范围十分宽泛,并采用家庭护理的模式,即为家长提供留夜陪护的空间。妇女医护中心也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产科大到综合妇女专科医院。还有其他一些医疗服务体系也逐渐发展形成专科医院,如心脏病护理医院、康复治疗医院、骨科医院等等。

目前,在中国,儿科医院日渐流行,妇产专科医院也在大城市中逐渐多了起来。其他类似的专科医院也日渐增长。

链接:

IG工作室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和美国GBBN建筑设计事务所共同出资创建,力求发挥双方最大潜能进行合作,在全球医疗建筑设计领域创新发展。

中西设计 篇2

一、主要知识概述:

1)“神似”与“形似”的涵义。2)“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似”方面体现不同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难点是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三、作品以及人物背景介绍

1,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2,苏长春,字仁山,别署教圃,又号菩提再生身尊者鲋潺,广东顺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生卒年约在道光、咸丰(1821至1861)间。其画法,自癖蹊径,故一般大夫之画传不载。

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儿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六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此图有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人物头像似不经意,欲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长春代表作品之一。3,《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玻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旁若无人;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一手轻捧纸绢,陷入沉思,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似在细细琢磨推敲,一作沉思状,一扭头回视,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画上色彩淡雅,格调清逸,衣纹线描顿挫转折,做“战笔”描,与今传《重屏会棋图》用笔一致。周文矩画风上承晚唐的周防,设色简淡,又受李后主书法“金错刀”的影响,其画中靠背椅、榻、书箱等据考古及文献记载,都证明系五代以后才有,排除了作者是韩幌的说法(图左是宋徽宗“瘦金体”题字)。4,任熊(1823-1857)〔清〕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能诗词,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衣褶如银钩铁画,直入陈洪绶之室而别开生面,堪与并驾。任熊与弟任董,儿子任预、侄任颐称“四任”。形成“海上画派”的中坚,而任熊则是开派之祖,对近代画坛影响很大。

任熊画过一幅顶天立地的《自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一幅前无古人的自画像。以前画家的自画像,大多反映文人生活,以看书、赏菊、弹琴、宴饮等背景,任熊的自画像是一种怒目金刚石的人物画,而且比他本人还要魁伟。自画像中作者准确地刻画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矛盾。5,“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翚(1631 ~1717),王原祁(1642~1715),又称「江左四王」。

6,曾鲸,字波臣,明隆庆二年(1568)生,莆田人。曾鲸肖像画的杰出成就在于,它强调骨法用笔,先以赭色或胭脂色复勾五官主要部位,并晕染凹处,以增加体质感,谓之“强其骨”,再以赭、绯、粉等色染面部暖色区域,即面颊或眼皮,此称“润其表”。通过多层复染,使面部阴阳、凹凸隐含于整体厚度之中,人物面部结构含蓄、厚实而富体积感,曾鲸谙熟此种独具民族风格的“凸凹法”。7,《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情况看,两汉各时期陶俑,有较大的差异,但汉代陶俑与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汉代杰出工匠所遗下的艺术品上所体现的风格,表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看似头大身小,躯体粗短,身材比例失调,但恰恰如此,其丰富的说唱内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艺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图人),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光赤,下身著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皱,眯缝双眼,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椎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9,《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

10,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奇苏丹写回信》,是构思达13年之久的杰作。这幅画可说是列宾集人物性格刻画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种学派,一种19世纪俄国写实主义绘画最光辉的学派——重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列宾以很大的热情来塑造哥萨克查波罗什人的不同类型,注意他们每个细节,搜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装、道具,选择每个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并用俄国学院派所讲究的构图方法去处理这个多人物的戏剧性场面。这幅油画给俄国近代油画史增添了光辉。

11,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

他留下的画,据专家们鉴定,共存34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倒牛奶的女仆》即是其中之一,也是维米尔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画作于1658年,构图单纯、轮廓清晰、环境纯朴。女仆身体健壮,她塞起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在准备早餐,倾倒牛奶。整个厨房非常简单,左墙有一扇窗户,挂着藤篮和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画面表现得朴素、宁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生活的真挚。画家注重的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朴实的抒情风格去打动观众。12,《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这幅巨幅的油画,反映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盛况。作品宏大的构图,众多的人物以及华丽的服饰和辉煌的色彩,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典型特征。这是法国著名画家大卫(1748—1825)的一幅著名写实油画。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才完成这幅画。

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虽为拿破仑歌功颂德,但作为历史画卷是不朽的,是欧洲绘画史上仅见的作品之一。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案例

作者:姜艳 文章来源:乳山一中 点击数:825 更新时间:2009-11-2

课题设计的背景:

每天到动画片《三国演义》的播放时间,我儿子都静静地坐在电视机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三国演义》那么多鲜活的人物,随着动画片的播放,儿子能绘声绘色地把每个人物的相貌、动作、武器都一一说出来。每次说的时候整个身心都透出难以掩饰的快乐感。这种快乐和效果是他看书所得不到的。而《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这一课,也主要是研究人物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中国人物画与西方的肖像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艺术追求的共同点。怎么让学生跨越长长的文化历史,迅速地投入到对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整体了解?我何不尝试着采用学生们较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切入本课,也许也能得到开头提到的效果,和快乐呢?所以我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点认真罗列出来,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认真的设计好它们之间先后出现的顺序,为了使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顺利地转化,我精心设计好知识点之间衔接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从课堂学习中寻找到快乐。

主要内容:

有效教学的“有效”,必须包括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三个方面。

老师在知识点的转折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按教学目标要求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开阔思路的作用。在本节课,学生们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语

故事情境导入 迅速生动 典型作品启发 一点带面 主动参与

人物角色台词设计 自主性,整合性 潜移默化 拓展思路 问题提领

有效教学的“有效”,必须包括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三个方面。课堂组织必须符合学生原有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水平。教学包括学生地学与教师地教。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固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在《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立体生动地把握主要内容和精神。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地孕育,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实际上就是中西方艺术异同的缩影。如何能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迅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不同手法有个整体概括的了解。上课一开始,我把《达·芬奇画蛋》卡通故事片放在多媒体上,让学生欣赏。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贴近主题,我根据故事片设计两个问题:

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达芬奇画蛋是借助什么来塑造形象的?

二、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让中国人来画鸡蛋,会怎样来画?

观看后学生踊跃的回答:

生:老师,达芬奇画得是鸡蛋的体积。

生:画的是角度变化画它的光影变化。

生:中国人画鸡蛋是画鸡蛋的外轮廓形,不注重其角度的变化与体积的表现。

师:通过观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主要是用线条描绘形象,而西方人是靠光影、色彩、体积来描绘形象。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我又设置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通过《达·芬奇画蛋》这一卡通故事片初步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本质不同。我趁热打铁,抛出导语:“通过《达·芬奇画蛋》卡通故事片,我们了解中西方的绘画理念是不同的,他们表现技法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一起研究一下在古典人物画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好吗?”学生们胸有成竹的说“好”。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对人物绘画的分析上。

二、典型作品启发,整体理解把握。

如何能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揉碎整和在一起,我采用典型启发的方法。比如,如何理解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神似”贵于“形似”。我把东汉时期的雕塑作品《击鼓说唱俑》放在多媒体上,请学生全面欣赏这幅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学生们一直认为从衡量正常人的角度来看《击鼓说唱俑》这件作品,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比例关系都不符合正常人的标准,有点接近侏儒的特征。当我把人物面部图片剪切下来,展示在多媒体上,学生马上惊呆了。为了能使学生的思维更靠近主题,我用神秘的语气问:“请大家感受一下这张脸,能不能把说唱俑边说边唱、眉飞色舞、欢快无比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如梦方醒,赞许地说:“能,太能了。”“那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说一说中国古典人物画画的造型特点是什么?”我趁机又抛出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概括、深远的思考。刚抛出问题学生就自行概括出“神似贵于形似”这样中国人物绘画的理论概念。在《击鼓说唱俑》典型作品启发了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我又把中西古典人物画一起放在多媒体上,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通过内在自行产生地举一反三的思维,概括出西方古典人物画“形似贵于神似”的理论概念。顺利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三、画中人物角色台词设计,深化人物性格,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

刚与学生们共同领悟出,中西方古典人物画造型特点中“形神”的辩证关系。就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西方古典人物画造型特点是“形似贵于神似”。那能不能说中国古典人物画造型就只追求神采就不追求形体了呢?而西方古典人物画只追求形体而不追求神采了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映出的是西方肖像画《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可是脑海深处又隐隐感觉列宾的《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这一作品能较愉快较深刻地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我就把作品《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放大展示在屏幕上,并把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娓娓道给学会。通过背景地了解,抓住这封信是由一人一句组成这一环节,我们展开下列活动。

师:“同学们通过作品,我们能不能感受到人物的鲜明的个性?”

学生响亮的回答:“能”。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联想式的游戏好吗?”

生欢快地喊:“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从作品《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中任选一个角色,请为角色设计一句符合画中人物个性的台词。”

学生们踊跃地发言与表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当时历史情境的同时,也深深体会着画面中不同人物鲜活的个性。

紧接着我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现在能不能说,西方古典人物画只追求形体而不追求神采了呢?”没等那位学生还没来及回答,班上的学生跟着争着回答:“不对,要求的是“形神兼备”!”

为了证明学生是真正的理解了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特点,我感觉应该推出作品《蒙娜·丽莎》,让学生讨论鉴赏。学生们踊跃发言,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他们描述着西方绘画写实能力,描绘着画面中感人的微笑。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感觉特别欣慰,因为这正是我所预期的目标。

四、通过名作鉴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整合性。

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会灵活地运用,如何能发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地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整合起来呢?我把作品《倒牛奶的女仆》与作品《李白行吟图》一起放在多媒体屏幕上。但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呢?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行吟图》寥寥数笔表达了怎么样的中国情结?而西方人竭尽能力来描绘人物真实形象目的是为表达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

生:梁楷作品看似很简单,但是李白那种边走边吟的神态被充分刻画出来了。

生:几乎没有体积感和空间感,却能感觉到中国人物画家对神采的追求。

生:由于窗户上透出的那股阳光,是整个人物形象感觉很生动,西方人画人物追求形体的同时也很注重神采的追求。

生:中国的人物画过于简单,西方的人物画太真实,但是我很感觉到它们都很生动很美。

„„

师:你大家考虑一下中西方的人物画分别都侧重于那个方面?

生:中国侧重于神彩,西方侧重于形体。

生:中国注重主观地表现,西方注重于客观形象的表现。

生:形神兼备。

„„

五、拓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到此为止,我们大家一直用“形”与“神”这个词语来理解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思维一直有点没有放开。为了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鉴赏。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现在老师如果让同学们用“客观形象”与“主观形象”这两个词语来分析一下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问题一抛出来,学生的思维马上就又活跃起来,我学生起来试探着回答。

生:中国人物画人物造型特点是“主观形象”贵于“客观形象”,而西方的人物造型特点是“客观形象”贵于“主观形象”。

生:“形神兼备”我们可以换成“客观形象与主观形象”的紧密结合。

师:纵观中西方人物画特点,中国人侧重于“主

观形象”的表现,而西方侧重于“客观形象”的表现。好的画家能在“神与形”或“主观与客观”之间把握住一个很好的度。在以后鉴赏中我们要注重多种语言的表达。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去理解事物,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事物、鉴别美与丑。教师要在课前充分的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和活力的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知识的结构或发展线索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做到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与发言,我发现学生们会用分别鉴赏,整体归结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的人物画。老师在知识点的转折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按教学目标要求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开阔思路的作用。在本节课,学生们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整个愉快的气氛也深深感染着我,我与学生一起呼吸、思考、一起向前„„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时间:2009-01-05 15:26:12 来源:艺搏云天 作者:艺搏云天

美术导学案 制案人 王善文 制案时间 2008.11.25 第三课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于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教学重点: 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于同。

主要知识点:(1)、“神似”与“形似”的含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

(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

似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热点。

教学过程:(举例)以双胞胎画像为例,导出形与神的关系。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发展过程。

2、提示:描写人物及其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中国画分类: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2、中国传统人物画讲究传神;西方人物画集众美于一身,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创作理想。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以人物及其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中国人物画分来:

(1)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

A: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 B: 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 C: 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 D: 描写妇女者称仕女; E: 肖像画称写真。

(2)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

A: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

B: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 C: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

D: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

E: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介绍中国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大体三种观点:

1、传神而不弃形似。顾恺之既是如此,他一方面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强调传神的重要性,指出人物画造型中形与神的内在关系。

2、重神韵(传神),不求形似。北宋苏轼既是此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在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此类美学观点的艺术家们,重传神而不求形似。

3、主张绘画神似与形似并重。换言之,此类美学观点的艺术家们认为在绘画中,形似与神似并重。总之:在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是一对互生、辩证的关系。“神似”离不开“形似”,以“形似”为载体来表现“神似”。而“神似”也只有在具有了神韵,达到神似的效果时才变得有意义,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中国古典绘画讲究传神,推崇“象外之意”,“象”就是指形象,形体,借助形体表现神韵意在求“神”。

二、西方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写实美”、“理想美”的综合特点: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的结合一直贯穿于艺术家的创作和美学家的思想中。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不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你们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个显得优美的形体。”集众美于一身,创造一个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人体,是西方古典美术的创作思想。与中国古典画论崇尚偏于主观性的“气韵生动”不同,西方古典美学推崇尊重客观性的“艺术模仿自热”。

(添加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相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任熊:中国清代画家,字渭长,号不舍,浙江萧山人。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其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与任薰、任颐(任伯年)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

梁楷:梁楷是南宋东平人。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作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随堂演练:

1、中国人物画注重(),西方人物画注重()()的结合。

2、中国古典人物画造型手法是用()描绘对象,长于()、()的表现人物形象;西方绘画描绘形象的()、(),长于()、()地再现形象。

3任熊是中国()朝画家,和()()()合称“三任”,加()也称“四任”,和()()()合称“沪上三熊”。

《中西方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3

本课是高三二轮复习,涉及必修1的第一、二、三单元,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本课知识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有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即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为此,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

【学情与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三学生,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中西方政治制度。但是,对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以及差异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高三二轮复习要避免简单重复,就应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判断能力。经过研究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与资源进而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成因。

2.理解英国、美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并分析异同点。

3.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并从中获取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一、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

(课前用多媒体演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图片)

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复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西方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来回顾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至此,我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则建立了民主制度?

生:(思考、回答)

师:从刚才的回顾我们可以获知,中国秦朝由于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地域广阔、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因此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海洋文明为依托、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因素造就的。接下来我们做两个例题。

例题1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师:这四篇参考文章分别从地理、自然环境、城邦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D项全面概括了题目的信息,而别的选项都比较片面。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回顾历史知识,并且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师:古希腊民主制度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也说明了曾经长期以种族歧视著称的美国在民主制度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当今世界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间接民主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即议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也就是“代议制”(板书:代议制)。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近代西方形成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师:针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不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有何基本特点?

2.英、美、德国的政府如何产生?德国的皇帝与议会是什么关系?什么权力控制了什么权力?

3.英、美、德的权力中心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是虚,立宪是实;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也就是英国的君主没有实权,被议会制约;而德国君主具有实权,并控制议会。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表现为以首相为代表的内阁向议会负责,这也说明了英国的首相掌握了行政权,但首相得向议会负责,因此,英国的权力中心还在议会。

2.英国的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美国的政府由总统组建,德国的政府由皇帝任命。德国的皇帝控制了议会,即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

3.英、美、德的权力中心分别是议会、总统、皇帝。

师:结合刚刚的复习,我们来做以下例题。

例题2 近代美、德、英三国曾分别于1787、1871、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生:英国是责任内阁制,而美、德并不是责任内阁制,①选项不对;美、德、英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在发展中,不能称为成熟,②选项不对。因此这一题选C。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比较、概括等能力。)

三、政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综观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启示呢?下面请你们分组讨论,谈谈你们的认识。

生: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受到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民主政治由国情决定,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明的多样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构成不同的社会文明。总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存在着多种不同文明,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主流,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大胆创设情境,重新构建体系,创设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情境,以呈递报告单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中得出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因为受课时限制,教师通过布置课后探究作业,把学生的思维延伸至课外,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再认识,“以材料的应用”的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西方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篇4

本课是高三二轮复习, 涉及必修1的第一、二、三单元, 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本课知识容量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有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即通过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为此, 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

【学情与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三学生, 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中西方政治制度。但是, 对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以及差异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高三二轮复习要避免简单重复, 就应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判断能力。经过研究课标与教材, 分析学情与资源进而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成因。

2.理解英国、美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并分析异同点。

3.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 并从中获取启示。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一、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

(课前用多媒体演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图片)

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复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西方的政治制度, 我们首先来回顾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至此, 我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中国古代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古希腊则建立了民主制度?

生: (思考、回答)

师:从刚才的回顾我们可以获知, 中国秦朝由于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地域广阔、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因此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海洋文明为依托、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因素造就的。接下来我们做两个例题。

例题1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 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 (书籍) , 据此判断, 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师:这四篇参考文章分别从地理、自然环境、城邦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D项全面概括了题目的信息, 而别的选项都比较片面。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回顾历史知识, 并且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进一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师:古希腊民主制度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也说明了曾经长期以种族歧视著称的美国在民主制度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当今世界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间 接民主制, 即公民通 过选举代 表组成代 表机关 (即议会) , 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也就是“代议制” (板书:代议制) 。所以接下来, 我们来探讨近代西方形成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师:针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不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有何基本特点?

2.英、美、德国的政府如何产生?德国的皇帝与议会是什么关系?什么权力控制了什么权力?

3.英、美、德的权力中心是什么?

生: (思考、回答)

师: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是虚, 立宪是实;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是实, 立宪是虚。也就是英国的君主没有实权, 被议会制约;而德国君主具有实权, 并控制议会。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表现为以首相为代表的内阁向议会负责, 这也说明了英国的首相掌握了行政权, 但首相得向议会负责, 因此, 英国的权力中心还在议会。

2.英国的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 美国的政府由总统组建, 德国的政府由皇帝任命。德国的皇帝控制了议会, 即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

3.英、美、德的权力中心分别是议会、总统、皇帝。

师:结合刚刚的复习, 我们来做以下例题。

例题2近代美、德、英三国曾分别于1787、1871、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 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④

生:英国是责任内阁制, 而美、德并不是责任内阁制, ①选项不对;美、德、英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在发展中, 不能称为成熟, ②选项不对。因此这一题选C。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问题的设计,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并且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比较、概括等能力。)

三、政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 综观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启示呢?下面请你们分组讨论, 谈谈你们的认识。

生: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受到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民主政治由国情决定, 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可以了解到, 文明的多样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构成不同的社会文明。总之,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存在着多种不同文明, 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主流, 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中西方颜色词的差异教学设计 篇5

二、教学重点

中西方白,黑,红颜色词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我们学了很多的有关颜色的单词。大家能说出来吗?

2、小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白,黑,红颜色词在中国文化的含义。

1)白、黑:在中国文化中,白色和黑色都是一个不好的词,都象征不祥。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传统戏剧里,“白脸” 象征着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如:“白区 ”、“白匪”、“白军”、“白据点”、“白专道路”、“白色恐怖”、“白色政权”……

2)红:在中国人眼里的红色,它源于太阳。古时的人们由于科技、生产工具的落后,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所以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它象征着吉祥、喜庆。红色同时又象征革命、进步和成功,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 “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红色还代表一种精神,如在传统京剧里,关羽的一张大红脸就是他耿直、忠义的性格; “红烛”象征教师的一种奉献精神。

3、大家想知道白,黑,红颜色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吗?自读课文找出。

4、提问检查,教师补充讲解。

作业

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写出五个能体现中西方颜色词差异的词语。

教学反思:

中西设计 篇6

关键词:中西方;现代油画;色彩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中西方油画开始注重对色彩情感的表现,为油画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使油画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现代油画更具情感色彩魅力。

一、中西方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色彩情感

一幅画作,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成功之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灵魂与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与灵魂的实现正是通过色彩的表现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油画鉴赏中,色彩情感已经成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1]。透过色彩,可以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使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家的不同情感。如荷兰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他的油画创作中,往往更加注重色彩的情感表现力,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给人们以生动、完美的视觉享受。从色彩本身而言,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具备任何的情感价值。然而,经过了画家独具匠心的运用,它便成为画家情感的寄托,向我们展现了画家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万事万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色彩。

二、对比分析中西方现代油画设计中的色彩艺术

(一)西方现代油画的色彩情感体现

色彩在西方的现代油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发展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时期,油画的创作主要以素描为主,色彩仅作为一种辅助功能来使用,这个时期的画作往往缺乏鲜明的色彩体现。当然也不乏具有思想远见的画家诸如提香,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色彩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他的作品通常采用色彩与轮廓的搭配,实现情感的表达,他的有关光与色彩理论在浪漫主义画派以及印象画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印象画派讲究对色彩的应用,为油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印象派画家,梵高、塞尚等都对色彩情感在油画中的应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户外写生,去发掘大自然客观的景观,真实的再现事物的本身面貌。在后期的印象画派中,画家们已经不再单纯的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开始转向对心灵与情感的追求,作品中往往对客观事物进行重组,再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2]。印象派画作善于通过色彩的变幻与对比来强调内心情感,并重视光色的作用,冷暖色调的合理搭配使画作呈现出更多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塞尚的《静物》为例,这幅油画中主要包含了酒瓶、水果、桌布、果篮等意象,这几种事物的分布更具有主观性与随意性,看似零乱无章,但在色彩的搭配映衬下,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合理性。而梵高作为著名的油画色彩表现大师,其画作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活力。在《向日葵》这部画作中,梵高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以黄色为主色调,合理搭配,注重色彩的深浅度,向日葵为金色的黄,陶罐则用深黄来表现,就连背景的床和椅子也一律用浅黄来配色,这种色彩搭配将向日葵的鲜艳光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达出向日葵顽强的生命活力。这些无不体现出色彩情感在西方现代油画中的应用。

(二)中国现代油画的色彩情感体现

中国的油画最早是由意大利的天主教士传入的,经过了不断地学习与成长,中国的油画也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20世纪初,中国的油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分别为写实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这两种风格各有特色,引领者中国油画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画家们才开始转向对个人情感与主观意识的表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体会与主观思想倾向融入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个时期的油画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技巧与生活的直接展示,将色彩作为油画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工具,使我国的现代油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点[3]。一些现代油画家,更是将中西方的油画思想理念得以完美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油画不再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表现,而是将客观世界作为色彩情感表现的载体。例如,在一些专业的画展活动中,大多数作品并不是直接去表现某种事物,在欣赏的过程中,很难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强烈的色彩意识,相对专业的人士更容易领会油画的内涵,这也正是现代油画的魅力之处。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油画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革新。无论是西方的写实主义油画,还是中国的自然风光油画,都开始转向对色彩情感的关注与表达。现代的中西方油画打破了传统油画对自然色彩的着重表现,更加注重通过色彩来表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代表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中西方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要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融入作品当中,增强油画的生机与活力,为人们呈现出具有思想力与表现力的优秀画作,使这种油画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敏.中西方绘画的源流与联系——中西方风景画发展[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03:50-53.

[2]郝志刚.试析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18-19.

中西方家具设计之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材质,造型,装饰,简约设计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东方和西方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家具文化作为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通过祖先们的劳动创造, 逐步形成了一段段各具风格特色的独特形式。中西方家具的艺术成就, 对彼此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西方历代家具的研究比较, 为今后的家具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

中西方家具设计异同产生的背后是有其美学思想为依据的。中国设计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 道器论。二, 创物论。三, 工巧论。四, 致用论。其中, 在家具设计上, 工巧论和致用论的美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巧论亦作“审曲面势”。墨子从使用观点来衡量, “功利于人谓之巧, 不利于人谓之拙。”庄子则从无为的观点认为“大巧若拙”, 自然的、不雕琢的、返璞归真的谓之巧。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 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巧的审美理想境界, 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和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致用就是以人为本, 在实用的基础上致用于人。这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家具的设计中, 尤其是明式家具。

反观古希腊、古罗马, 许多伟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对西方设计美学的产生作了铺垫。苏格拉底认为凡是美的和善的都要从它的功用上去看, 将美和善于功用相结合对后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 均匀和确定性”。这一观点对设计更实际的向审美的方向前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崇尚人文主义, 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体现出了实用、美观、经济的特点。步入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思想主张用不和谐来代替和谐。再到洛可可美学盛行时期, 工艺上的浮华奢靡达到巅峰, 代表着贵族极度装饰的风格, 所以在家具设计上体现出标新立异, 力图通过复杂的体系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后来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工艺设计向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一次复归。在家具的设计中, 人们重新考虑艺术以及工艺的审美原则问题。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简单活泼、富有生气的装饰和造型来改变传统的形式, 使产品更加实用。

一、中西方家具在材质方面的比较

在家具制作中, 材质的选取是设计的根本, 依据不同材质的自身特性能够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家具式样。在中国传统家具中, “软木”是指多种多样的本地生长、被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一般来说, 这些木材的硬度和强度都不如热带硬木比如紫檀、黄花梨、铁力红木等。西方的概念则与之不同。西方人说“软木”, 是指针叶树种如柏树、冷衫和雪松, 而“硬木”则是指落叶树种如核桃树、樱桃树和栎树, 但后者在中国属于软木。由于对材质的划分不同, 所以中西方家具从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及制作工具上都有所差异。

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器物。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 用作床几, 似紫檀而色赤, 性坚好”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西方的埃及因木材匮乏, 所以美木良材的来源经常依赖于进口, 因而椅子的材质多采用进口的紫红色硬质木料。

明代家具多用紫檀红木、花梨、鸡翅、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 注重木材的质地, 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 不加油漆, 多采用硬质的树种, 所以又统称为硬木家具。这些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加以利用和发挥, 一般采用通体光素, 不加雕饰, 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 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明代文献中提到的楠木, 因易干、且木性稳定、纹理细腻, 打磨后表面会产生一种迷人的光泽为做家具的良材, 常被称作“金丝楠木”。

处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 采用厚橡木板为材料制作家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采用栎木、胡桃木、橡木。这类木料经过油漆和染色处理后呈深暖的褐色, 特别是柔和发光的特型适合于精美的雕刻装饰。路易十四式家具是巴洛克时期家具的典范。

总体来讲, 中、西方在这一时段的家具都较为注重木材自身的材质特性, 以及本身纹理。将优质良材的美丽木纹充分利用, 着重突出家具的自然美。但同中存异,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 中国明式家具为了体现木质的纹理色泽不加漆饰, 而西方则好加油漆, 使其发出柔和光泽。二, 明式家具有主次之分, 为了更加凸显木质优美而稍加雕饰;西方正与中国的家具设计理念相反, 是为了能够在家具上制作精美的雕饰而选取不同的木材。

二、中西方家具在造型方面的比较

唐代家具, 早期有几、案、挟轼等, 都是用以前伏或侧身依靠, 以便支撑身体。唐代晚期则出现了桌、椅等。在唐代壁画中, 椅子的形象大都曲背, 扶手、椅脚粗大。

在西方埃及, 迎来了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椅子的造型极其丰富, 有带靠背扶手椅、无扶手靠背椅、折椅和矮凳等不同样式, 并常以椅背的高低来区分身份的尊卑。罗马式家具反映在旋木式样的运用上, 座椅、靠背椅和桌、凳的腿全部都由旋木制成。古代的折叠椅也在罗马式家具中出现, 并直接模仿野兽头、足的装饰。

在这一时期, 中西方家具大都低矮, 椅脚粗壮。这或许缘于人类文明在同步发展, 都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家具的种类由原先的有限几种根据人们使用功能的划分逐渐增多且细分化。

由于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 所以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 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 后腿直接升上, 搭脑出头收拢, 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 有圆靠背, 以适应人体曲线。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工巧论”和“致用论”被充分应用在家具设计中, 体现了早期的人机工学原理。

明代家具在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 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又富有典雅之美, 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代家具造型上特别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 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 因物而异, 各呈其姿, 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如“S”形椅背, 既符合人的生理特点, 又别具一格。线脚的变化和通过平面、凹面、凸面、阴线、阳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 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 达到鲜明的装饰效果, 极富艺术情趣。

同一时代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既吸收了古典家具造型的一些特点, 又赋予了新的表现手法, 这明显的反映在对建筑物局部装饰的模仿上。外观厚重庄严、线条粗犷, 具有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清朝初期, 在家具的种类上, 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 不仅有桌、柜、箱类, 也有床榻类、椅凳类、几案类、屏风类等。这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挺秀, 而为浑厚和庄重。清代太师椅的造型, 最能体现清式风格特点。它座面加大, 后背饱满, 腿子粗壮, 整体造型像宝座一样的雄伟、庄重。二是装饰一味追求细腻。从家具的造型艺术上讲, 乾隆后期达到了顶峰时期, 这个时期片面追求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雕琢。但是过多的奢华达到极至之后, 衰落已露出迹象, 清后期的家具呆板乏力, 一扫往日的高雅朴实, 变得简陋粗糙, 毫无创新可言。

中国式的弯腿造型对西方巴洛克时期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而使严肃造型渐变成为优美生动的形式。巴洛克时期的路易十四式家具也力图突破文艺复兴以来古典式的严肃直线造型, 采用多变的曲线造型。路易十四扶手椅的外观造型将端庄形体和含蓄曲线完美结合。这种椅子腿部采用“S”形曲线, 并有复杂的雕刻装饰, 还配有“X”形拉档。左面和靠背以软包代替原来的硬质雕刻装饰, 这种改革不仅使家具在视觉上产生更为华贵而统一的效果, 同时在功能上也更舒适。

18世纪的洛可可家具致力于用曲折多变的波浪形来体现轻快的运动感与精巧的装饰效果, 以非对称的形式来传达浪漫的精神追求, 强调实用中的轻便与舒适。家具的体量也随之缩小, 轻便易于搬动。

由于中西方贸易往来逐渐频繁, 巴洛克和洛可可家具设计风格逐步与传统的中式家具相融合, 中国的工匠们也乐于汲取设计中的元素, 改革发展本土家具设计, 力求创新。但是, 由于盲目跟风, 矫枉过正, 丢失了中式家具的本质特性, 导致清后期的家具粗俗不堪。

三、中西方家具在装饰方面的比较

唐代家具的装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螺钿、平脱、金银绘、密陀僧绘、夹缬、蜡缬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

西方古埃及的家具则是使用金属将木材装饰的美轮美奂, 如以金箔片、象牙、黑檀木和次珍贵宝石来镶嵌。另一大特点就是椅子腿模仿兽头的形象。这也许是狮子与法老的渊源, 用以显示其威严尊贵的气质。

罗马时期家具的主要特色素朴无华, 家具大多以木雕刻作为装饰的手法, 纹样设计单纯、简洁、明快、并以植物纹样为主。哥特式家具在装饰中采用了哥特式尖拱形雕刻, 反映了当时教堂建筑的特色对家具装饰的影响。

中国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 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 趋于朴素、雅致, 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 只取局部点缀以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

明代家具装饰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 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题材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 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 常做小面积雕刻, 以少胜多, 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横向对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 则采用古代建筑样式的柱廊、门廊、山形檐帽、旋涡花纹等作为装饰。装饰手法从涂饰、镀金、镶嵌变化到在胡桃木上采用高浮雕进行装饰。

清代初期, 家具在装饰上有浮雕镂雕以及各种曲线线形, 既丰富又有节制, 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 洗练中显出精致;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有效的装饰作用, 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家具雕刻刀工细腻入微, 以透雕最为常用, 突出空灵剔透的效果, 有时与浮雕相结合, 取得更好的立体效果。同时清末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影响。狮爪脚、贝壳饰、卷草纹等在广作家具中多有出现, 在造型上追求女性的曲线美, 为装饰而装饰, 雕饰过繁过滥。

西方在这一时期的家具设计由崇尚豪华奢侈的巴洛克式回归到简约自然温婉的罗可可式, 然而中国的清式家具却一味的媚洋, 盲目地吸收西洋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 过分雕饰, 将传统的明清家具改装的粗俗无味。

四、中国近现代家具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 通过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按照材质、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细分将家具的产生、发展、变迁进行横向的比较, 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体现在家具中的水乳交融, 相互渗透, 相互借鉴。同时, 通过分析中西方家具的异同, 也可以得出家具的创造还是变革, 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家具设计停滞不前的这几十年里, 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 家具设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突破, 发展出了各种派别的设计风格。其中, 我认为最值得中国家具借鉴的则是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它的设计充满了人情味, 本着“人本主义”的设计原则, 将家具的造型与功能完美结合, 简约而不简单。北欧家具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一味创新和视觉冲击, 而是以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设计中融入人性的情感, 用设计语言和使用者对话交流, 用巧妙的设计外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使人在使用的时候产生愉悦心情。设计风格就如同北欧的文化给人平静、和谐的感觉。

反观近现代的中国家具设计, 几乎丧失了传承几千年的优秀设计传统, 而是盲目媚外、一味追风、迷失自我。如今, 我国政治环境安定和谐,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人民安居乐业。历史证明, 一个民族的文化腾飞必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的支持。现在, 正是我们重振中国家具觉醒再度崛起的时机。几千年前, 老祖宗就为我们提出了正确的美学设计原则工巧论和致用轮。一再强调“功利于人谓之巧, 不利于人谓之拙。”“大巧若拙”, 自然的、不雕琢的、返璞归真的谓之巧。中国的一贯传统是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致用就是以人为本, 在实用的基础上致用于人。这即是现在所讲的“以人为本”。作为当代设计者最为紧迫的任务即为“回归”, “回归”到强调了千年一贯的设计原则, 再次设计出简约而不简单的优秀家具, 无论是材质的选取, 结构的设计, 装饰的适度还有工艺的讲求等方面, 再创中国家具设计的高峰。

但是, 这里所讲的“回归”, 并不是一味的“复古”, 一味的“拿来主义”。我们要集百家之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所做出的设计要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 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满足人们在使用时的情感需求。将设计语言充分运用到家具设计中, 力求家具使用目的能够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表达, 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认知, 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实用, 而不是一味的浮华炫目。使人们在使用时就如同与朋友之间对话一般, 亲切自然。正如家具产生的目的, 本就是因为人的需求而发展变化的。

传统家具的设计原则为现代家具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传承优秀的设计思想, 将传统思想融入当代设计, 顺应世界家具设计的发展步伐, 汲取西方优秀的设计思想, 以情感需求为主线, 将传统设计元素有机融合, 设计出简约而不简单的中国家具。这即是本次中西方家具比较研究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要彬.《西方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5].孔令伟.《中国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6].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上海美术出版社.

[7].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 篇8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人们的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 在人们的生活中, 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 而“衣”排在第一位, 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古代, 人们的服装与现在的服饰无法比, 更谈不上美丽可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服饰的演变过程总要小于其继承前代的部分。可以说, 从人们制作与设计服饰开始, 中西方的服饰设计与风貌形态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同区域或民族的服饰发展沿着不同的轨迹向前行驶, 因此也就有了现在中西方服饰巨大的设计差别。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中西方服饰起源、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进而对两者发展、融合与创新提出一些探讨。

一、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起源

在人们的生活中, 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 而“衣”排在第一位, 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方面, 服装亦是一种文化, 由于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 因此导致中西方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

从服装文化的源流来看, 中国服饰的文化是单一性的文化, 而西方服装文化则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我国五千年的古文明起源于黄河, 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西部有着帕米尔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 而在最北方有着广阔寒冷的大草原, 因此在文明发展中是独立的, 不受其他文明影响。并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保持着自家的特点, 形成了持续性的主干脉络清晰的中华文明, 并且以脊梁的作用贯穿整个历史变革。

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国服饰保持着独特的特点, 在黄帝、尧舜时期, 我国人民已经在服装设计理念中采用上衣下裳服装形制。在研究学家挖掘出来的雕刻的人像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像就是采用的这种服饰设计样式, 上面的衣服延长到膝盖, 衣襟右掩相叠, 称为右衽, 形成了交汇的领口, 腰上用一根宽的绳子来固定着, 下身穿着围裳。在我国古代认为把右衽的服装以及扎束头发的装扮是文明的象征, 并且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 将披发而左衽的民族认为是低等民族的象征。孔子曾经感叹道:“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反观西方古代文化, 它的起源地在地中海沿岸, 由于古希腊的文明受到周围地区的例如以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西北小亚细亚文明为首的文化影响, 使得古希腊文明出现了文化发展中的碰撞, 为西方文化的发展逐渐奠定了基础。

西方服装文化也是如此, 由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宜人, 因此孕育了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 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羊毛中提取的纤维做的编织物披在身上, 是当时最初的服装。在一座公元前三千年的石像上面可以看到字写着:“妇女与国王的身着包缠形的围裙和大披巾。束穗状羊毛组成了多层荷叶边。”

与此同时, 古埃及文明在非洲北端的尼罗河流域诞生了。据科学家考究, 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亚麻纤维的区域, 由于气候炎热, 因此古埃及人一般都会穿着很少, 在社会底层的阶级都处于裸体状态, 或者用一片破布将下身遮住, 形成胯裙或围裙。而在上层阶级的人们也会穿着围裙, 但是有着整齐的类似放射状的衣褶。这代表着太阳照耀的光芒, 因为古埃及的人们崇拜太阳神。

在公元前1760-1460年, 被誉为古代世界最美的文明之一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进入了鼎盛的时期, 它被人成为希腊上古文明的爱琴海文明, 在当时享誉盛名。在宫殿中墙壁上的人物与小雕像上服饰的制作工艺, 在以后的将近三千余年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女性雕像中袒胸露乳的紧身短上衣, 下面是荷叶褶边状多层下摆重叠的喇叭裙, 整体造型典雅, 精致, 与十九世纪的欧洲流行服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 巴尔干半岛居住的西北伊利里亚的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 当时的希腊文化几近毁之一旦, 失去了与当时世界的联系, 原来发展的古代文明全被毁坏, 服饰上的亮丽设计与造型完全被湮灭, 而取代它的是与原有的米诺斯服装完全不同的风格, 主要以披、挂、包、缠类的服饰为主, 显得简朴和谐。在古希腊的服饰与面料中, 都是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古文明影响, 披挂等服饰是古埃及人民常穿着的服饰, 是文明的象征, 在裁剪的服饰却被认为是野蛮的标志, 甚至在一些地区会被判为死刑。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服饰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 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明与文化的影响, 因此有着独立性的特点, 而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服饰文化因为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多种古文明影响, 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中西方服饰设计中的对比

服装, 一般是通过工艺制作而成, 因此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在中西方服饰由于穿着观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设计中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各有特点, 具体比较如下:

第一,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 外观平直宽松;而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 贴身合体。由于中西服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人体的姿势不同, 因此在服装的设计结构中也有着明显差异。中国服饰在量体裁衣是按照人们在站着事后的静态姿势设计的, 而我国古代的中式服饰在量制的时候就让人体两臂展开, 两腿稍微叉开的姿势测量, 因此服装设计出来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人们穿在身上显得平直宽松、朴实大方, 有利于劳动。当人们身着中式服饰时, 蹲坐迈步都方便, 不受拘束。一般中式服饰的结构特征是上肩部分没有预留的肩缝, 前后两片衣片相连接, 有的袖子也是从衣身中缝制出来。在中式服饰中, 并没有“袖长”这个词, 而是用“出手”代替, 因为如果衣料不够宽, 都在衣服左右衣袖中加上罩袖。“出手”是指从人的审题中心向两锅手掌位置的尺寸, 而按照西式服饰的测量标准, “出手”应该是测量人身体的半个肩宽与上肢长度两个部位的数据。

因此中式服饰在晾晒等方面都十分方便, 因为中国服饰是几片布片相连接, 所以前后片与衣袖都是在连接的布料上裁剪。而裁剪的郭成十分简单, 只要将衣服的布料折成四部分, 然后将掖下和上腰位置多余的衣料去除, 形成一十字形的布片。接着在前面的衣料中剪开, 修剪出一个桃形的前襟即可。在另一方面, 中式服饰大部分结构以直线为主, 很少利用弧线和曲线, 因此在缝制过程中只要顺着袖底缝和两侧摆缝将前后的布料缝制就可以。因此大部分中式服饰都是直线型、平面型的服饰, 并不像西方服饰那样分为胸围、腰围、臀围等部分, 一般中国服饰腰部都是直线, 并稍微有些斜势, 下摆偏大。而中国的裤、裙一般与上衣结构类似, 是平面型的, 一般裤子没有裤缝, 都是前后两片相连, 可以不分前后穿。裤子口较为宽松, 穿着的时候要折叠然后系腰带, 腰与臀部大小一样, 一般整条裤子都是前后两片构成。在剪裁的时候也是分为四部分, 以直线或斜线为主构成。而中式的裙子设计更为简单, 一般将长方形的布料裁剪, 围在身上即可。由于褶子较多, 在民间有着“百褶裙”之称。

反观西服一般都是十分强调体型的突出,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身”, 因此在设计结构上较为复杂。主要以人身体结构的整个躯干、胳膊、腿的局部, 设计出衣服的主要部位, 并加上一些其他的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而衣服的各个部分, 也是根据人的外型轮廓的比例来裁剪的, 比如较大的胸围、细小的腰围等, 因此构成了不规则的衣身。西式服装整体看是一种曲线状的立体服装, 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后衣片是分割式, 整件衣服由许多布片组成, 而且轮廓呈现出曲线。以上衣来说, 是胸围部分较为宽阔, 而腰身较为收束, 肩部有斜度。整体的造型丰富, 并且有着高低起伏的立体效果, 与人的体型相一致。而西式裤子也与中式不同, 一般是紧收腰型, 穿的时候要在前后或者旁边开襟, 否则穿不进去。裤子由四片组成, 两侧有裤缝, 沿着裤缝的两边是严格按照人体结构曲线设计, 上面较为宽顺, 而下面稍微窄而直。由于与人体结构相一致, 因此在穿着的时候不能前后互换。

虽然中西服饰造型结构不同, 但是两者都是按照人体结构为设计依据的。由于中式服饰是整片相连的居多, 因此穿在身上之后, 一些部位褶皱较多, 并且显得宽松;而西式服饰由于由许多布片组成, 因此较为分散, 穿着在身上显得十分合体, 空隙较少, 因此褶皱显得较少。

第二, 中式服饰的设计显得封闭、含蓄, 而西式服饰的设计开放、显露。在服装设计中, 有人也称它为样式和造型, 一般我们所说的造型就是服装的外型样子, 是从整体来看, 比如当前的H型裙或者紧身的运动服等;而样式指的是服装在剪裁中的内部修饰, 从小处着眼。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中, 要求将人们紧紧包裹起来, 衣领都不留空隙, 而衣身较为空荡, 象一个大麻袋, 显得封闭与保守。在几千年来, 中国无论男女都是大袍子, 也就是下相连的“深衣制”。

而在西方社会, 人们注重展现人体的美丽, 因此在服装设计上显得较为开放, 各种袒露的造型是西式服饰的主流。一般都是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 轮番着被设计师所运用。在夏季, 一般妇女都喜欢半透明材质的纱裙, 显得玲珑剔透, 就像轻纱裹身, 美妙而吸引人。西方的服装学家认为, 在造型上的显露, 是对于美的最好展示。而西式服饰中, 除了有的造型上显得袒露尺外, 也有讲究遮掩的服饰, 但他们的裹身与中式的不同, 而是立体的。服装设计上较为立体而富有曲线, 使人体自然美凸显出来。尤其近年来流行的紧身牛仔裤就有这种功能, 随然裹身, 但是能给你审美感受, 让人显得富有勃勃生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遮掩有时比袒露更有吸引力, 遮掩可以说既是遮盖、又是刺激, 掩遮阻碍会产生奇妙莫测的心理效果。”可以说西式服装无论在袒露还是裹身的设计, 都是服装创新与开放的表现。

三、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19世纪, 由于外国文化的侵入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因此在服装设计剪裁上中西方出现了融合与碰撞。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 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 例如西方服饰虽然紧紧包裹着身体, 却对女性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而肥大的中国服饰也显得呆板与封闭, 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西方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 向着相反的特点迈进。东方的服饰逐渐变得紧身, 并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 是服装显得更加贴近身体, 而西方的服装逐渐走出过分突出紧身的特点, 而是让女性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 中西方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

西方对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敬仰的心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发表了“中国风”系列。他对于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有着新的灵感。在流失年代, 东西方服饰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互相撞击, 互相融合, 高等的服装设计逐渐平民化, 并且向国际化发展。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 将东方的传统服装剪裁, 设计出具有曲线而不合体的肥大的服饰, 这种服饰与西方的截然不同, 但是迎合当时反体制思想, 给世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促进了人们的服装消费。

近几年, 中国的服装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了一批杰出的服装设计师, 这使得中国的服装行业恢复了青春。尽管人们对西方服饰有着好奇心理, 但是依然有着独特的“中国情结”。比如唐装与旗袍纷纷复兴起来, 服装设计师将原有的服饰特征进行改良, 有着自己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特点, 在服装语言表达上有着新鲜的感觉, 也显得成熟得多, 丰富得多。

在几年前, 身着2004/2005秋冬款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服饰的模特在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缓缓走出来, 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多种特色的以中国旗袍为原型的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展示出来, 他们下身着缝制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 整体有着整条龙的图腾造型, 并且用中国传统服饰的材料以及编织技巧缝制而成, 显得极富有中国风。这是美国著名设计师Tom Ford用独特而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浓重的一笔句号。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 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 而前者在意遮隐之。”他对于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正确的认知, 中西方服饰文化与造型设计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服饰文化有着单一性, 而西方服装有着多元性的特征, 这与两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是分不开的。在发展中, 我们应当将服装作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 注重形式, 将创新性大于继承性, 通过不断融合与改良, 将原有的服装设计弊端去除, 发扬自己独有的特点, 才能使中西方服饰有着更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导致中西服饰在设计理念与外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服饰设计上的融合。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两者谁更有在设计上胜一筹, 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下使两者保持着民族性与特征。在未来的服装设计趋势是多元化的, 我们在服装设计理念上应当更注重对个性的突出与精神文化的挖掘, 从中找到融合的切入点, 在在明辨的基础上继承发扬, 才能符合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迎.清水出芙蓉——浅析亚洲美白形象的流行[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连敏, 吴慧雯, 赵肖倩, 陈东生.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流式培养模式[J].纺织教育;2008年04期.

[3]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4]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5]潘磊.孟媛媛.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2期.

[6]陶辉.略论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的互补性[J].纺织导报.2002年06期.

[7]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06年04期.

[8]郑茜.姚艳菊.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05年10期.

[9]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刘春生.浅谈服装结构课中人体模型的立体试型[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11]梁宇.李曼.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世界博览.1985年05期.

中西设计 篇9

1.1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向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设计上, 重点集中于设计遮荫, 构建和谐的气氛并兼顾美观的装饰作用。古代园林的设计人员具有艺术家的洞察力, 以及细腻的心理, 将自然山水和谐的结合起来, 不断地发现自然环境中不同类型美景的特征, 充分运用写意的方式将每一处景观均设计出独特的美感。乔、灌、草等植物形态、生长情况、习性等均有所不同, 设计者将其高效的设置于庭院中, 构建出峰峦沟壑、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 形成了和谐的自然景象。另外, 还能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面积, 构建出广阔的视觉效果, 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园方法和空间表现方式的体系。

1.2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方向

(1) 美观观赏方面。在美观或者观赏方面, 现代我国园艺设计的主要方向包括3个类型, 即园艺式植物景观、盆栽式植物景观、自然乡土植物景观。在该方面, 美国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 如《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中的有六重尺度的概念, 对园艺式植物景观、盆栽式植物景观、自然乡土植物景观的设置方式规定了标准, 即园艺式植物景观为10cm×10cm, 该规格属于器官观赏尺度;盆栽式植物景观为1m×1m, 该规格属于质感尺度;自然乡土植物景观为10m×10m, 该规格属于形体与空间尺度。但是在国内, 关于该方向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及缺陷, 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 (2) 功能方面。对原理植物景观的功能设计方面, 也赋予其较多深刻的内涵及丰富的内容。园林设计者将遮荫效果、赏玩功能、装饰效果及组织引导空间, 扩大视觉效果等功能, 并强化园林植物景观的防护功能、维持生态平衡功能,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该条件下, 会削弱营造山林气氛的功能, 以植物景观作为建筑材料和生产的景观数量不断减少, 集中体了园林设计理念变化情况。

2 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情况

2.1 古典园林的设计方式及发展过程

西方古典园林的功能极为丰富, 包括生产功能、遮荫功能、游乐功能、赏玩功能、装饰观赏功能、空间组织功能、环境生态平衡并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 设计者需要将自然引入庭院, 美化环境, 提高绿化程度及环境的活力, 并充分利用植物景观的蒸腾作用及遮荫效果, 调节局部的气候, 提高空气湿度, 吸收热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植物逐渐代替了建筑材料, 各种建筑材料制作的园林建筑、墙体或者砖石建筑的室外空间逐渐减少, 植物景观数量增加, 也属于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果庭院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则可以适当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包括水果、蔬菜、鲜花等,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功能。现代西方园林修剪技术逐渐的进步与发展, 也明显地体现出了景观植物造型的装饰功能。园林景观的各种功能设计逐渐完善, 展现出了设计者对于美学的理解。在空间组织方面, 灵活地将各种种植方式有机结合, 包括列植、间植等, 创新设计手法对于林荫大道、遮荫散步道、幽深小径等道路实施改进措施, 强化遮荫功能, 调节小气候。

2.2 西方现代的园林设计发展

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相较传统有了较大变化, 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经历了许多个发展阶段, 包括古代园林、中世纪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景式园林风景、风景园艺式园林及现代园林。在该过程中, 人们对于植物景观功能要求不断出现变化, 使得设计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在传统园林的基本功能上, 有衍生出了环境生态功能, 因此, 在设计上, 更加突出乡土特征的植物、归化植物, 其生境景观等元素构成的自然景色。设计者会在城市的花园中设置自然保护区域, 其中的植物则是具有当地特色且未经驯化的美丽植物, 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印象, 包括沼泽、荒野、草原等自然景观, 构造生态型园林。该园林植物设计方式被许多国家的设计师应用于实践的活动中, 包括草原风格浓郁的林肯纪念园, 即是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 植物逐渐生长稳定, 各类草原植物均会得到一定的生长空间, 且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养护工作, 成本较低。

3 总结

在实践中还需要设计者根据园林所处的环境, 结合中西方设计方式的优势, 全面把握各个因素, 包括周边的环境情况, 当地的气候、自然景观、当地的文化氛围等, 探索出合理的设计方式, 在提高园林植物景观的美观性的同时, 兼顾实际功能,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阐述了我国植物景观的发展情况, 如传统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情况,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方向, 并对比分析了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情况, 包括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及发展历程, 西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功能的设计方向等, 为从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植物, 景观设计,发展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 祝文学.中西传统园林艺术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浅论手工业时代的中西方设计特点 篇10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对金属材料的运用和纯粹依靠手工工艺的生产过程。在陶器之后, 首先是青铜, 其后是铁被广泛的应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 造就了设计的青铜时代和铁时代, 给后世留下大量伟大的作品。随后以金和银为代表的贵重金属也陆续出现, 并在手工艺中得到大量应用。除金属器皿的设计外, 在织物、瓷器、建筑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手工业时代设计的特点。这个时代的设计师其实就是手工业制造者, 大部分来自于民间, 也有一部分服务于宫廷或者贵族。这一时代的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各国的风土民情。

中西方因为文化和地域的不同, 导致了自古以来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以手工业时代为背景来探讨一下那个时期中西方设计的特点。

一、手工业时代的中国设计

在新石器时代长期积累的基础上, 人类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 手工工匠专心于器具的制作, 建筑、手工艺、服饰等专业、独立的行业性设计逐渐出现和发展完善起来, 创造了辉煌的手工业文明。在这一时期, 古代中国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古代中国人在新石器晚期掌握了青铜的制造, 春秋时期出现青铜制造的失蜡法, 可以铸造很精美的青铜礼器, 后来更将青铜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和军事领域, 出现了耒、耜等农业工具和戈、矛、刀、剑、弓箭和弩机等武器。在生活方面, 青铜器更是应用广泛, 有鼎、鬲等蒸煮器皿, 簋、盨、簠等盛装器皿, 还有爵、角、杯、觥等饮酒器具。这些青铜器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 可称为是艺术的佳品。

在建筑方面, 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不像埃及、罗马那样多采用石材建造, 而是以木构架为骨骼的架构式建筑, 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封建时期经历了很多朝代, 每个朝代都建造了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的宫殿, 但是大多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就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建筑多是木质结构, 容易发生火灾, 木质容易腐烂导致坍塌, 不容易被保存。

瓷器是中国封建时期另一项重要的手工艺。青瓷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转变, 中国最早的青瓷出现在商代, 到六朝时代, 青瓷技术发展成熟, 西晋楼阁人物青瓷罐是这一时期青瓷制品的代表。唐代, 综合了阿拉伯陶瓷工艺形成了唐三彩, 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 对中国陶瓷工艺产生深远影响。宋代的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 形成了定窑、汝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制瓷中心, 景德镇更在元、明之后成为中国的“瓷都”。这些制瓷中心生产出, 白瓷、青瓷、影青瓷、大青花瓷、黑釉瓷、开片、彩釉等众多的瓷品种。中国工匠还运用珐琅工艺生产出著名的工艺品景泰蓝。

二、手工业时代的西方设计

古代希腊、罗马是现代设计发源地——欧洲的文化源头, 因而在设计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 古希腊的“柱式”, 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 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罗马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建筑。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 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 成为了古罗马建筑, 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 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西方古代建筑较之中国同时代的建筑, 具有严密的几何性, 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 形成傲然屹立, 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西方建筑以石为材料, 以砖墙结构为主。因石料的材质, 西方建筑得以屹立上千年而保存至今。

在陶器方面, 埃及在古代时制陶技术便有了长足进步, 开始使用轮制技术制做较薄壁的精陶器, 还出现了釉料和玻璃, 并进而形成了琉璃工艺。到了新王国时期, 著名的琉璃制品“雪花石瓶”已经风靡地中海。在国王的棺椁和陪葬物中也都有大量的琉璃制品, 图坦卡蒙王墓中鱼形琉璃壶、琉璃枕头等都是很精美的手工艺品。古罗马人的青铜器皿华丽、精巧, 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 古罗马卷涡形装饰纹样就是文艺复兴装饰纹样的源头。

从以上列举了手工业时代中西方设计的一些方面来看, 我们可以总结出手工业时代中西方设计的一些共同点。首先, 设计主要是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的, 山此形成精英化、贵族化的设计模式。真正具有设计品位, 自觉体现出设计意识的产品往往是那些高档奢侈品。其次, 设计者无职业分工, 设计者与制造者往往合一。许多设计者即手工艺人也是产品的完成者, 而且一件手工艺品离开特定的手上艺人就无法成形。在许多情况下, 某些手工艺品是某一部分设计者的专利并被加以保护。最后是设计中的技术成分被垄断。手工艺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某项独特工艺的掌握。为了维持其工艺上的先进性, 设计者往往千方百计地垄断其技术运用。并且由于许多手工艺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摸索而得, 并未付诸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研究, 往往只能言传身教, 因而无法推广。这客观上也助长了技术垄断, 并最终导致手工艺的停滞不前。

摘要: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在设计是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而其中中西方的设计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 本文通过对中国以及西方手工业时代设计的分析, 总结出手工业时代设计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手工业时代,中西方设计,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美术概论》.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996

中西设计 篇11

关键词:设计思维 象思维 形象思维

对设计思维的研究,国内现有的著作和文章普遍认为:形象思维是设计思维的基础,是设计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设计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伴相依,无法分割的;设计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既然诸多学者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如此高度统一,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西设计如此大的差异性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除了固有的地缘、民族、文化等因素外,思维模式的不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 思维和设计思维

思维是一种发生于人脑中的有秩序的意识活动。作为特殊的信息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生在脑外信息源与人脑这个特殊的信息加工器之间的信息变换。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国内首倡思维科学的研究,提出将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灵感思维、特异思维、社会思维等等;到了90年代,他又重新划分了思维学的研究范畴,认为思维学包括三个部分:“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思维,微观与宏观结合”,其中“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他排除了灵感思维、特异思维、社会思维,而将它们划归为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因为这些心理活动并不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这种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划分方式,目前得到了国内思维科学研究领域比较广泛的认可。

科学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设计思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呢?李砚祖提出,设计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设计师需根据设计任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并且“艺术思维是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性、跳跃性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设计思维活动是一种有限理性下的,为问题或争端寻找实用的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活动。

二 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在世界文明史上,现代和古典,东方和西方,频频相遇,屡屡碰撞。例如:现代绘画大师彼埃.蒙德里安使用水平线、垂直线绘制的抽象画(图1),和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多宝格”(图2)的分割方式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这二者相似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

(一)中西设计的“试错”

清代乾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负责圆明园中西洋楼海晏堂门前生肖喷泉的设计和制作。这不仅体现了乾隆30岁时的热血和好奇,更是一次中西方设计思维模式整合的“试错”事件。原本郎世宁建议铸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觉得这有悖于中国伦理,有伤风化,所以勒令重新设计。无奈之下,裸体女性不得不被替换为十二生肖。奇怪的是,当时的皇宫里收藏着两干多年前诸多精美的青铜器,但在开始着手铸造十二生肖时,郎世宁却发现整个大清帝国的工匠们竟对青铜铸造束手无策。郎世宁只好在设计图样的同时兼作铸造指导。更令郎世宁不会想到的是,这个中国的欧罗巴风格十二生肖兽首,竟在日后成为国际炒家竭力打造的“摇钱树”。

(二)中西设计思维之差异性

从思维类型看,不管是二分法(将思维活动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分法(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或顿悟思维)、新三分法(钱学森的新三分法将思维划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是六分法(即赵仲牧所整列出的原始一神话思维、审美一艺术思维、思辨一分析思维、体悟一直觉思维、计量一运算思维和日常一综合思维)等,都只是一种较为笼统的划分。一般认为,西方人偏重逻辑思维,由此导致其科技发达的局面;东方人偏重形象思维,由此带来东方艺术的兴盛。但我们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回顾历史,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一度领先,涌现出大量的伟大发明创造,中国古代设计具有独特风格和优良品质,比之西方设计绝不逊色。由此可言,思维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而造成中国人的设计思维不同于西方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设计思维不完全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用“形象思维”来概括中国人的设计思维基础过于简单化了。

有学者明确指出:中国或者“中式”思维方式的特性在于,类比生成的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以及天地人三才的设计思维等特性;而西方思维方式的特性在于,潜藏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分科系统思维、宇宙观下的科学设计思维等特性。另有王树人先生在《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一书中指出:西方传统思维从不动的最高实体作为现成的对象,表现为理性的规定性,即对实体下定义,并进而作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西方传统思维类型属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亦或思辨-分析思维,计量-运算思维等等,其整个思维过程都是围绕实体概念展开。与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则以“象”为核心,围绕“象”来展开。“形象”一般只指有形的、可视的物象,而“象”不仅包含有形的物象、形象,还包括无形的意象、卦象、声象乃至道象。象思维既包含感性的形象也不排斥理性的抽象,可以概括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的“创生性”思维。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对象化的逻辑思维是对对象进行切割、剖析和归纳,它对整体的认识是通过片断与片断相加而得到的结果,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其思维过程是静态的。象思维是一种体悟“生命”本真和“生生不已”的动态思维。逻辑思维涉及主体的,主要是认识之理,并不涉及主体境界如何。象思维不仅在求悟中思理,而且要提升到对本真和境界的追求。这从中国传统设计对宇宙、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理”的关注和追摹中可以得到印证,例如:《墨子节用篇》中提到的“器完而不饰”和“质真而素朴”,《考工记》中主张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等等。

三 设计思维的当代文化视野

在世界历史文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设计思维,都有各自独特的渊源和特点。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个性的特质,在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一个具体化、精确化的实体世界。思维的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都要究根溯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析性及庞大的理论结构。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而中国人的文化,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出比较集中,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使用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在统一和顺应大局的思想。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上,是一种“大象无形”、“象法天地”的“尚象”设计思想观。

当今,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间不断施加着影响力。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独树一帜,整个价值链遍及全球,带动了经济的整合以及文化的交流。同样,美国商业文化的代言者一一麦当劳在日本带动了当地快餐文化的兴盛,也是一个企业全球化和文化适应或者文化整合的典型案例。“文化”被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模式和符号。文化就是人的生活,人们如何吃、怎么穿,人们的信仰和实践行为。全球化将多元文化撮合到一起,产生了“令地球人瞩目”的“混搭风格”。就像Erla zwingle为《国家地理杂志》撰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文化受到外力影响时,它们往往有选择地接受或放弃,而后几乎瞬间启动去变形自身。”

因特网以千变万化的数字形式和媒介,在人类社会建立起简单易行的即时沟通渠道,“摧毁”了文化间的藩篱。脸谱网站(Facebook)就是一个这样的中介,照片分享使得语言障碍在人际互动中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问题。由此可见,视觉元素、图形和符号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在文化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设计领域的探索者,不论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什么,是优是劣,我们无从计较。现实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乐观积极地将中国的设计思维和观念,同世界上其他优秀的设计思维和观念加以比较,找出差异,取长补短。

结语

谈中西方建筑设计思维上的差异 篇12

1 建筑材料和造型上的差异

1) 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为主。古代中国人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在这一带沙土和木材非常丰富, 可以就地取材;气候条件也适合木材建筑在这一地域发展, 而且这些材料价格低廉, 比石头更易取材。很多古书中都有记载, 比如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这样的记录: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从这里看出木构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中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左传·襄工二十七年》也记载着:“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这里的五材包括金、木、水、火、土, 但是没有包括石, 所以石头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起到极其次要的作用。木构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 在屋面上使用的瓦和墙体上使用的砖都是通过把土和水混合到一起烧制而成的。在中国流传的谚语中就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 这可以说明墙体本身不承重, 都是由其中木构架来承重的。在现在农村里的砖房结构里还是沿用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史上, 木材是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2) 西方古代建筑以石材为主。在古代, 西方人主要聚居地在古希腊, 这里地势崎岖, 河流湍急, 由于地理方面的因素, 这一地区石灰石等石材较为丰富。气候上属于海洋性气候, 所以选用不受湿润影响的石材为建筑主要材料。发展到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人发明了早期的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的构成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和砂岩石。古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成为了拱券结构建筑形成的主要材料, 使之后的建筑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古代西方各式各样的建筑看出, 不管是教堂、宫殿还是普通的房子, 石材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所以西方古代建筑能留存到现在是由材料本身决定的。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里, 外观形式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 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中国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包括屋顶、屋身和台基, 建筑本身结构以木构架为主体, 由立柱和横梁承重, 屋顶多为斜坡形式的屋面, 有着很好的排水防漏功能, 而且由于南北方以及民族间的差异, 使其外观形式多样化, 产生了高低错落的起伏, 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独特的景致。所以现在很多保存下来的古代城镇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屋顶的形式里, 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及卷棚顶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是最基本的“建筑艺术词汇”。斗拱就是用交叠的方式把屋檐托起的曲木, 它把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 进而构造出很多种飞檐。飞檐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造形式, 形成了低垂, 平直, 上挑等多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构造形式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有的轻灵, 有的朴实, 有的威严。在建造亭、台、楼、榭的时候都要使用飞檐来表达建筑自己的艺术内涵, 飞檐的高低、长短经常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飞檐的设计必须做到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使其给人一种轻巧、朴实、威严的感觉。相对于西方古代宏伟建筑来说, 中国传统建筑的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 但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强调单体建筑的宏伟高大, 而是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是按照对称的形式和天圆地方的文化思想一群或者几个群体围绕一个空间中心而建的, 这就形成了层层叠叠、曲幽通径的院落空间组合。这种建筑方式延续到了现在, 形成了“无院不成群”的东方建筑独有的特色。

4) 西方古代建筑的石材梁柱造型形式。西方传统石制建筑主要采用柱子造型, 并成为了一种“基本词汇”, 就是给人以宏伟高大, 震撼人心灵的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西方传统建筑的屋顶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 产生了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 比如早期希腊式、罗马式, 中世纪时期的拜占廷式、哥特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等等, 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其建筑特征是在建筑主体上大量使用梁柱, 这种梁柱主要是石材, 且形成高耸的穹顶。柱式的变化是其最主要的建筑特征, 到现在都是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强调个体, 在建筑外观形式上体现几何比例, 建筑体现出来的力量感和造型千奇百怪的穹顶, 有了一种让人向往和敬仰的气势, 赋予建筑本身一种西方宗教文化内涵, 和周边自然的空间形成了更加气势磅礴的空间感。文化思想上中西方人们对于建筑的态度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往往喜欢新的建筑, 而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西方建筑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意味, 而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2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使得古代中国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有着天然的气候条件和自然因素, 所以人们推崇“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 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因地制宜, 讲究风水, 这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里, 比如苏州园林, 北京皇家园林等等, 有古人说:“虽为人作, 宛若天开”, 这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而产生的和谐意境。很多中国传统建筑还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 例如北京天坛, 其造型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建筑设计上的表达。2) 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等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建筑的发展史看出, 在西方人思想里, 建筑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所以建筑在西方是很重要的学科。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资料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要比中国的《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早好几百年。在西方哲学里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 超脱自然的观念对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得建筑承载了人们对于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 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加有创意, 更加人性化。在西方建筑艺术里, 建筑体现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建筑风格相互学习、比较, 兼收并蓄, 形成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的风格类型。

3 结语

中西方传统建筑由于发源地和所使用建筑材料的不同, 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导致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思维,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里, 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传统和设计思维的传承, 也要学习中西方建筑设计里的优秀的部分,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建筑文化流传下去, 才能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充满活力, 更加灿烂。

摘要:对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及以石材为主的西方古代建筑进行了介绍, 探讨了两种建筑的形式, 并从文化内涵、世界观的角度入手, 深入分析了中西方建筑在设计思维上的差异, 指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要注重文化传统和设计思维的传承, 以营造出更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传统建筑,设计思维,差异

参考文献

[1]王贵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网站翻译下一篇:管理体系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