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翻译(精选12篇)
网站翻译 篇1
1.引 言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媒介,网站翻译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已经引起翻译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网站作为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其外文网页翻译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国内网站的外文翻译,对提高网站翻译质量,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网站翻译或网页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相关文章,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期为今后的网站翻译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2.国内网站翻译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2001-2014年十四年间发表的有关网站翻译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不多,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网站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直接纠错评析或从其他因素探讨网站翻译的发展问题, 第二类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网站翻译进行研究。笔者将前者和后者分别归纳为实践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
2.1实践性研究
蔡荣寿、余晓(2007)[1]、张海琳(2009)[2]分别指出国内高校网页翻译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改进高校网页翻译的方法。车文娟(2012)以中国某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为例 ,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3]。蒋学军、刘明东(2012)分析了湖南省各级政府英文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湖南省政府英文网站建设的优化策略[4]。苗菊、刘明(2013)探讨了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5]。
2.2理论性研究
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国内网站翻译研究可分成以下几类:
2.2.1功能翻译理论视角
范勇 (2005)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针对一些中国高校网站中的学校概况翻译进行研究,举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功能、文化和语言方面的翻译问题,并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缺少翻译的目的意识[6]。贾振贤(2007)通过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中国企业简介的翻译[7]。贺爱军(2009)指出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使用的策略。政府网络文本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表达型”和“感染型”文本 ,译者要根据翻译委托人的翻译纲要及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制作出既符合委托人的翻译目的又忠诚于目标语读者和源文的译文[8]。王丽丽(2010)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讨旅游网站的翻译[9]。类似的研究还有赖小春、刘煜(2011)[10]、彭金玲(2013)[11]和张露颖 (2014)[12]等。
2.2.2语言经济学视角
赫志欣、周锰珍(2009)基于语言经济学原则,透过词汇、句子及篇章等各个层面,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贸易英文网站为例,对外贸企业介绍的翻译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译文用词累赘或用词不当、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和篇章信息不突出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3]。韩佳彤(2011)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网站收集的64个展馆简介及其英译, 发现其英译主要存在信息冗余和文化缺失两种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删减冗余信息和添加辅助信息两种翻译策略[14]。
2.2.3传播学视角
孙建成、李昕亚(2009)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分析网页汉英翻译活动的过程和特点, 并对故宫博物院英文网页中的总说部分进行评析,探讨网页汉英翻译的方法[15]。郑周林(2011)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翻译作为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对旅游网站文本翻译的启示, 并对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网站的汉英翻译进行评析[16]。邱春安(2012)[17]、杨阳(2012)[18]分别从传播学角度探究高校网页的英文翻译和政府门户网站的外宣翻译。
2.2.4意识形态操纵视角
崔卉、陆振慧(2011)选取陕西咸阳市政府门户网站三篇题材各异的文本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 以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框架,从文本内容的取舍、翻译策略的使用和译文受众视野关照三个方面, 探讨意识形态对政府门户网站英译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的意识形态对译文起着“操控”作用[19]。类似的还有吴丹(2012)的研究[20]。
2.2.5消费心理学视角
邸正宏(2012)选取了30家中国企业网站和30家英美企业网站建立平行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 从消费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吸引注意、情感诱发、市场传播、逻辑连贯四项翻译原则,以及增译、减译、编译、缩译、改译等翻译方法,建立指导企业网页翻译的消费心理学模型[21]。
2.2.6变 译理论视角
张尚莲、孙乃荣(2010)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政府外语网站文本的功能特征,通过举例分别探讨了编译、节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借鉴[22]。成昭伟、刘华(2014)分析了变译理论在高校英文网页翻译中的应用[23]。
2.2.7语言顺应理论视角
基于语言顺应理论,郑晓明(2011)以平湖服装企业的网站英译为例, 从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两方面分析网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译者必须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对象,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24]。蔡玉佳、叶苗(2014)从社交语境、认知语境和语言语境三个角度分析政府网站英文版的顺应现象,提出提高网站翻译质量的相关翻译策略[25]。
2.2.8文本类型理论视角
陈丹、邓隽(2013)以文本类型学为理论框架,探索政府网站的文本类型及对应的翻译方法[26]。李赛男(2014)根据旅游翻译的目的和旅游文本的特点,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以上海为例,探讨了政府门户网站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27]。
2.2.9生态翻译理论视角
林菲(2014)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福建旅游网站翻译中存在的误译现象,并探索导致旅游网站翻译质量不高的原因,指出旅游网站的翻译质量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而旅游网站翻译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教育、市场和管理监督系统的和谐平衡[28]。
2.2.10营销学视角
董丽颖(2013)认为应充分重视并开展以营销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官方网页翻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营销思维,根据外国游客的需求进行信息处理,使用营销语言进行文字转换,使旅游目的地网页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29]。
2.2.11后殖民理论视角
丁悦(2007)通过结合后殖民理论,分析中国的后殖民状况是如何反映在汉英网站翻译中的,并阐述如何通过翻译重塑中国的民族性[30]。
3.结 语
经过对网站翻译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网站翻译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相关论文发表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研究视角较单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研究网站翻译用得最多的理论视角是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造成重复研究,研究方法与结果大同小异 ,缺乏新意和创造性。第二,研究面较狭窄,绝大部分是汉英两个语种之间的翻译研究,关于非英语的外语网站研究几乎没有,这与国内外语网站的建设现状有关。目前国内大部分与中文网页相对应的外语网页只有英文版的,其他语种的很少。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缺乏数据的支撑和验证,因而研究结果主观性色彩浓重,说服力不够强。
针对国内网站翻译研究仍需加强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网站翻译研究的发展:
3.1在理论使用上寻 找突破 , 运用翻译 学、语言 学、经济学、文学甚至美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例如认知语言学能对翻译心理和翻译过程做出合理的阐释,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结合,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目前国内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各种应用翻译中的研究不断涌现, 但迄今尚未出现将认知语言学与网站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仍然有提升和挖掘的空间。在文化方面,可以探索强势文化或弱势文化对网站翻译的影响等。
3.2扩展研究范围 , 突破汉英翻译研究的局限 , 加强对汉语到日语、法语等其他语种的网站翻译研究,促进多语种网站的发展。
3.3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 建立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加强定量分析,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3.4加强国内网站与别国网站的对比研究 ,借鉴别国网站的成功之处,促进国内网站建设的发展。
网站翻译 篇2
目前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不管是哪里的国际会议,都离不开中文,都少不了翻译和同声传译,特别是同声传译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都是巨大的。但翻译、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之一。
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总共也就2000多人,中国同声传译人才更是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才30人左右,至于国际上流行的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译人才仍是一片空白。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口译人才需求量为百万人,高端的口译人才缺口也为上千人。而且,同声传译人才的薪资也是不菲的。一般同声传译人员的工资多以小时来计算,每个译员每天的工作量不会超过8小时。它也有低档、中档、高档之分,与之对应的薪水可以划分为一天6000元、7000元、8000元不等。因此同声传译的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了。
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 篇3
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学、社会、科学技术各方面。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以来,传播西学,师夷长技,成为朝野之共识。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人,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翻译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体制。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这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至少具有两大意义:第一,书中介绍的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被中国翻译界长期奉为圭皋。
几乎与严复翻译《天演论》同时,林纾开始与通晓外国语言的中国学者合作将西方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林译小说影响了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这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翻译实践。
严复和林纾是开创中国近代翻译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起,有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来,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各种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都是因为中国了解世界而发生的。正是一大批现代学者的翻译,使得中国在20世纪早期与世界形成接轨,中国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现代文学艺术等等,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发展,经过众多学者包括众多翻译家的努力,形成了新词汇、新语法、新的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出现了一批白话文经典,使得汉语有了更好更灵活更丰富的现代表现方式。
中国的现代化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结出累累硕果。这里面中国翻译界功不可没。
1982年中国翻译协会成立,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会议。会上,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还共同对外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翻译联通中国和世界
本次纪念大会将“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授予唐笙、潘汉典、文洁若、任溶溶等四位资深翻译家。该奖设立于2006年,当时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中杨宪益、沙博理和许渊冲的翻译主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长期从事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他首次将《史记》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翻译的《鲁迅选集》,一直是国外大学和文化机构研究鲁迅的读本;他与夫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相对于1970年英国人翻译的版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翻译过2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许渊冲主要从事将中国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工作。两次颁奖,反映了翻译在联通中国和世界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的基本比例。此次获奖的四位翻译,唐笙是中国同声翻译的前辈,主要从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工作,另外三位从事的则是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翻译工作。
当然,现在的翻译,早已不是少数精英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很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学、生活类图书,出版发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中文译本。有很多热心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人士,无偿参与翻译,积极将外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引入中国。
与此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部分工作早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后,中国创立了《北京周刊》《中国建设》《中国妇女》《中国文学》《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刊物,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英文《中国日报》于1981年创立。英文《上海日报》在1999年创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和英文频道以及其他语言的频道也先后开通。互联网成为新兴舆论渠道之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也建立了英文网站。
浙江翻译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
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各地,其中也有浙江翻译界人士。
近现代以来,浙江涌现了一批学者、教授、作家,在中国文化界极富影响力。他们中间也有人在翻译方面颇有建树,陈望道、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等翻译过不少有质量的学术专著与文学作品,朱生豪被誉为汉译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现如今,浙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一直很努力。《文化交流》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早期的季刊、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它用中文和英文向海外150多个国家的读者介绍浙江和中国的文化新动向,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最近几年,《文化交流》报道过不少中外交流的人和事件:乌克兰驻华大使尤里·科斯坚科夫人、著名诗人柳德米拉·斯吉尔达在华期间写了不少诗,表达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想,后来汇成两种诗集,由获得“翻译文化终生成就奖”的高莽翻译成中文;介绍过泰戈尔,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弟子、浙江人魏风江,泰戈尔与徐志摩之间的交谊;读到这些报道的印度友好人士专门组成访问团来杭州,与《文化交流》人员举行座谈;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官员主动投稿,介绍巴基斯坦的文化和旅游。《文化交流》发表过文章纪念普希金、狄更斯、聂鲁达、毕加索等文学艺术大师,又从不同角度报道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还多次报道衢州第二中学与美国雷德温市展开的持久的友好交流活动,从而成为著名的国际交往的见证人。2012年第12期介绍南怀瑾、介绍莫言作品外文译者,专文纪念刚刚去世的韩素音,缅怀她与《文化交流》的友谊和交往。
在向世界翻译中国的过程中,《文化交流》立足浙江,对浙江的文化和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突出的有海洋文化、戏剧活动和杰出戏剧家、辛亥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申遗、大运河文化等等。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也有一些中国籍的外国人专家。他们,包括其他一大批外籍专家,一直在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工作,外文局、央视有,中国日报社、上海日报社也有。
过去,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喜欢让中国和世界联通。在西学东渐方面作出贡献的,早期有南怀仁、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法国传教士顾赛芬是译介中国经典的集大成者:从1895年到1916年,出版有《四书》《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左传》《仪礼》等书。西方汉学家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在翻译中国的经典,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在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和记者来到中国,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世界。这些人中有翻译《活的中国》、并写作《西行漫记》的斯诺,创作中国故事《大地三部曲》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翻译《水浒》的赛珍珠,主编《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在中国对外刊物工作的沙博理和爱泼斯坦,翻译家杨宪益的夫人戴乃迭,撰著《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李约瑟,创立《时代周刊》、长期关注中国的亨利·卢斯,研究中国婚姻问题、又写出《狄公案》的高罗佩。比较近期的则有瑞典的马悦然和陈安娜、美国的葛浩文等人。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法国汉学家施舟人,受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主持中国古代《五经》的重译工作,参与者中以海外汉学家为主。这些外国学者翻译出去的书,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使得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今后的翻译工作如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是本次座谈会的畅叙重点。以“引进来”为主的联通方式和内容,将变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网站翻译 篇4
关键词:功能理论,实用性转向,翻译能力
1、前言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在非文学领域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方梦之, 2004:2 9) 国内近些年来, 也有不少学者就其对非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撰写了论文和著作。最为系统的当属贾文波的著作《应用翻译功能论》,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类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为应用文翻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那么, 正在蓬勃发展的翻译教学是否也能从中获得些启示呢?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使得翻译教学的内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实用性和文本实用性的要求, 翻译教学开始转向了以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面对翻译教学的这种实用性转向,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一书中就提到了该理论与译者培训的关系, 但在国内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切入点, 探讨翻译教学中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注重翻译过程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
2、现代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要求翻译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使翻译更为全面地参与语言的社会功能, 当今的翻译教学日渐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2.1 教学观念的变化:课堂、校园→社会、市场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翻译教学应当放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要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刘宓庆, 2003:18) , 要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中汲取动力。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以文学翻译为主→以应用文翻译为主
传统翻译教学多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素材, 如今, 文学翻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多领域都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是具备利用各种翻译资源获取所需学科知识的能力 (王湘玲, 毕慧敏, 2008:53) 。因此, 翻译教学素材也逐渐转向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翻译。
2.3 教学模式的变化:
2.3.1 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传统翻译教学一般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步骤, 即:学生完成练习, 教师给出参考译文, 结合译文讲解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翻译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正确的译文。现代翻译教学则将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颠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师不再提供唯一的参考答案,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 必要时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2.3.2 重翻译结果→重翻译过程
如上所述, 传统翻译教学只关注最终译文的产出, 忽略了翻译过程。学生翻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依赖于教师给出的译文, 对自己的思维缺乏理性分析。现代翻译教学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 使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加强翻译过程, 翻译结果也必将得以改善。
3、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而非语言的熟练程度。 (A feature common to the functionalist scholars engaged in translator training is……emphasizing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against language proficiency.) (N o r d, 2 0 0 1:1 4) 诺德提出, 通过事先对源语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比较分析, 译者才能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 而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By comparing the Skopos with the source-text functions before starting to translate, translators should be able to locate the problems that will aris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y should thus be able to devise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their solution.) (ibid.)
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借鉴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的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信息性文本 (i n f o r m a t i v e text) , 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等源语文本的翻译, 就应译为“质朴的散文” (plain prose) , 并在必要时将原文意义“显化” (explication) ;对表达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 如文学作品, 则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注重原文的美学价值, 采用“认同法” (i d e n t i f y i n g) , 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性;对呼唤性文本 (operative text) , 如广告, 则要注重广告接收者的反应, 采用归化译法, 等等 (李长栓, 2004:66) 。在翻译前确定文本功能及翻译目的,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 翻译的目的性增强, 对翻译策略的定位也更准确。
分析文本功能, 选取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得以体现和发挥。如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思维过程之中, 同时利用“挑刺”环节, 让学生对译文不断改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用方言 (如兰州话) 翻译一些俚语、黑话,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4、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功能进行了划分, 并对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 这就为翻译训练提供了思路。同时, 该理论对非文学类文本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天注重实用性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王湘玲, 毕慧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J].上海翻译.2008 (2) :52-56.
翻译网站集 篇5
翻译网站集 特别推荐1:www.lizhi123.net多国语言互译www.lizhi123.net/zh/microsoft/computer_translation.htmlwww.lizhi123.net/free_translation.shtmlwww.lizhi123.netwww.lizhi123.net/ChineseSimplified/Translation.htmwww.lizhi123.net:8060freetranslation.imtranslator.com/url.htmlwww.lizhi123.net/cgi-bin/tsail其它英汉互译www.lizhi123.net/tran日本在线翻译网站:trans.myany.com/trans/cnwww.lizhi123.net/zh/microsoft/computer_translation.html<荷―英―法―德―希腊―汉―意―日―韩―葡―俄―西班牙 互译>www.lizhi123.net/language_tools?hl=en<英―德―法―意―葡―西班牙,Google的免费翻译>www.lizhi123.net/free.translator.html<英―法―德―意―葡―西班牙>www.lizhi123.net/free_translation.shtml<英―汉―德―意―葡―法―日―韩―西班牙>www.lizhi123.net(推荐)<英―荷―日―韩―汉―俄―西班牙―法―德―意―葡>www.lizhi123.net/web.htm<英―德―意―葡―法―荷―俄―挪威―西班牙>www.lizhi123.net<英―意―德―法―西班牙,还有英文翻译成挪威文>babelfish.altavista.com(推荐)<可能需要用代理打开.多种语言翻译>www.lizhi123.net:8060<8种语言翻译,跟上面的差不多,我就不详说了>freetranslation.imtranslator.com/url.html<12种语言翻译,跟上面的差不多,我就不详说了>www.lizhi123.net/cgi-bin/tsail<10种语言翻译,跟上面的差不多,我就不详说了>webtranslation.paralink.com/urlmode.asp<英―俄―意―法―西班牙>www.lizhi123.net/links_3new.html<英泰翻译,需要先注册>www.lizhi123.net<波兰―英>www.lizhi123.net/tran<英汉互译>www.lizhi123.net/index.asp?src=try<英―韩―日互译>wordmagicsoft.com/3f165e9... b6deb/webtranslator <西班牙文―英文互译>www.lizhi123.net/Japanese/<英.俄.德.日到中文的翻译>www.lizhi123.net.ua/<下载软件,实现 英―德―俄―乌克兰 互译>www.lizhi123.net/navegar.php<西班牙文―加泰罗尼亚文互译>www.lizhi123.net/kataku_trial.php<英文―印度尼西亚 互译>www.lizhi123.net/index.asp?src=try<阿拉伯文―英文互译>www.lizhi123.net/salam_trans.html<英文翻成阿拉伯文,需要先注册>只提供文本翻译: www.lizhi123.net/email/index.cfm<波斯文到英文的Email翻译>www.lizhi123.net/test.htm<保加利亚―英文的文本翻译>webtrance.skycode.com/online.asp<保加利亚―英文的文本翻译>anglahindi.iitk.ac.in/translation.htm<印度文―英文的.文本翻译>www.lizhi123.net/eng/translate.htm<波斯文―英文的文本翻译>pere.slovnyk.org.ua/cgi-bin/pere.cgi?l=uk_UA<俄文―夏威夷的文本互译>translation2.paralink.com<4种语言的文本互译>www.lizhi123.net/aw.nsf/html/mt?open&t=grp=Word2Word www.lizhi123.net/s... ter/freecompwiz.asp <多种语言的文本翻译,其中有像阿拉伯.乌克兰语的翻译,暂时暂停>英语、日语、俄语、德语 www.lizhi123.net/zh/microsoft/computer_translation.htmlbabelfish.altavista.com/www.lizhi123.net/ChineseSimplified/Translation.htm可翻译成中文的网站: www.lizhi123.net/www.lizhi123.net/tran/英语、日语、繁体 www.lizhi123.net/trans/cn/default.asp英语、日语、繁体 165net.com/英语、日语、俄语、德语 www.translate.ru/eng/srvurl.asp法、德、俄等互译
“翻译理论”课程网站的设计 篇6
摘 要:课程网站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环节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将“翻译理论”课程与网站紧密结合,根据课程网站的特点和设计原则,重点介绍了该课程网站结构体系和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程网站;在线测试;翻译教学;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44-05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现在高校校园网的大力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网络教学越来越多。那些发布到网络上的优秀课程让更多的人进行学习交流,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
“翻译理论”是一门对翻译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理论性课程,课程主要围绕每个时期中外代表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展开,一方面对相关翻译理论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辅之以相关翻译理论原著研读。旨在从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翻译研究的理论脉络,提供丰富、可信、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使学生了解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中西翻译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有关翻译研究的主要问题 ,并掌握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
依据“翻译理论”的课程特色,设计开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网站,一方面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逐渐形成与积累,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以及作为课后扩充知识的第二课堂,其次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窗口来展示教学成果,为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科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课程网站系统分析
本课程网站建设的初衷一是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的添加与更新,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三是网络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将与当前教学有关的各类资源按教学计划上传到课程网站上,供学习者在课后或课中浏览与阅读。网站按需求划分了不同的栏目,如扩展资源栏目,在此栏目中教师可以经常更新扩展内容,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查找资源的迷茫性和随意性,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容,供学生在课后自主补充和扩展。网络交互功能主要以交流社区的形式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环境,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课程本身需求分析
“翻译理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及时了解国外翻译研究动态,系统地掌握翻译学理论。课程特色及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接轨,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及学术讲座。
2.课程网站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直观的材料来支持网站设计。为了保证访谈内容的全面性,在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方便后期对访谈资料进行二次分析。
综合考虑老师和学生需求建议,课程网站具有以下功能:
(1)查看课程描述、教学动态、课程规划、教学课件;
(2)维护学生信息;
(3)下载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和课后练习题等;
(4)教师可以对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考试试题、扩展资源进行动态更新;
(5)学生注册登录;
(6)注册用户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在线测试;
(7)展示教学成果,以照片、学生作业、课堂教学录像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教学成果。
3.课程网站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软件产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其中非功能性需求是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系统性能
本课程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大约为80-120人左右,为确保系统有较好的性能,要求200人左右同时在线时系统响应达到以下标准:
①页面打开时间不超过5秒;
②登录及菜单打开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
③系统并发量达200人时内存开销不超过1G。
(2)系统易用性
易用性是以用户为中心,结合视觉、交互、情感等综合感受,使软件更简易、高效地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习惯 。系统界面是用户对系统最直观的体验,系统界面设计包括页面风格、页面布局、菜单与工具栏、文字大小和帮助信息。
(3)系统安全性
在课程网站的开发设计时既要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安全,通过合理的权限分配防止资源的误操作。
4.网站用户分析
通过与授课教师交流,规划网站的用户主要有: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客。对于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和功能。
(1)网站管理员权限
网站管理员是权限最高的用户,负责网站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维护和管理系统数据库,对任课教师和学员进行添加和删除。
(2)教师可以对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考试试题、扩展资源进行动态更新,发布与自己教学有关的信息,组织在线测试。
(3)学生可通过论坛与教师交流信息,发帖或留言;也可以登录在线测试模块进行在线测试。
(4)访客可以浏览查看网站上没有设定访问权限的内容,进入讨论交流社区浏览讨论交流留下的过程性资料。
三、“翻译理论”课程网站的设计
1.内容模块设计
本课程网络主要由首页、课程简介、师资队伍、网络课程、在线测试、西方翻译名家讲堂、推荐书目、拓展资源、学生作品、交流讨论等模块组成,但考虑其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它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特征,重点设计与实现的是课后练习、答疑以及交流讨论部分,其结构图如1所示。endprint
下面就其主要模块和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1)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对该课进行了大体介绍,让学习者对课程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学习的时候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2)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主要是对该课程的主讲人员进行了一一介绍,让学习者有老师可以教好,自己可以学好的信心。
(3)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每节课里面呈现教师的课程讲义、课件以及相应练习题,让学生以教师的第一手资料,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回答针对性的练习题,从而提高翻译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4) 在线测试
这部分其实就是一个在线考试系统,试卷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旨在考核学生对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思想的理解。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指定时间根据特定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对老师已经设置的考试题目进行作答,考试题目是随机出现,教师只需要在后台对题目和答案进行编辑即可,当学生提交试卷以后,系统根据教师给出的答案作出评分,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成绩管理和学生管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模块内容如图2所示。
(5) 西方翻译名家讲堂
西方翻译名家讲堂模块为学生提供了诸多西方翻译理论名家研讨翻译理论的视频,还有名家简介部分,启发学生通过西方翻译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建构中国翻译理论。
(6)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翻译研究推荐书目和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前者主要讲的是英文方面翻译的主要书目,后者主要是我国的一些翻译大家的参考书目,资料来自于百度。其中英文部分70余篇,为学生提供翻译理论研究的导航书目,让学生能够丰富知识,了解更多的翻译理论,同时调动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7) 拓展资源
主要分为翻译论文写作、翻译赏析和翻译理论研究资料三个部分,是翻译理论课程本身的延伸。翻译论文写作部分以笔者2009年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写作方法》为基础,为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翻译研究学术论文写作提供路线图。翻译赏析部分以八篇中外文学名著为例,对相关译文进行解析,使学生掌握汉英与英汉翻译技巧,进行译文赏析与批评;翻译理论研究资料是由教师整理,提供给学生50余篇翻译理论研究的经典学术论文供学生下载学习。
(8) 学生作品
学生作业模块分为课程论文与多媒体成果展示两部分,收录了该课程网站使用以来学生的相关学习成果,这个模块内容可以动态添加,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提供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比之下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完善,最后拿出更优秀的作品。
(9)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模块主要是以留言板的形式提供一种异步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发表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老师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学习近况,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方便老师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达到协作学习的目标。
交流讨论不需要学生注册,直接可以发表帖子进行回复,但是鉴于有乱发帖或者故意捣乱的人存在,为了保持交流讨论安全有序地进行,特开设后台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留言进行审核,并且可以对一些精华帖子进行置顶,管理员可以直接在后台对每个人的留言进行回复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线下交流。
2.数据库设计
综合各种因素,本系统采用的是微软的Access 2003。究其原因,首先这只是一个课程网站,对其安全性并不需要过高的要求;其次,Access数据库存储方式单一,易于操作和管理,对管理员的要求较低;最重要的是本课程网站里面多次涉及到了数据库的调用和嵌套, Access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集成开发环境,该环境集成了各种向导和生成器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课程网站主要涉及到三个数据库,他们各司其职,共同支持着网站的整体运营。
(1) yiuwekdsodksldfslwifds.mdb
这个数据库主要负责对整个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包括里面的内容管理、栏目管理等等。由于这个数据库位于根目录下的Database文件夹下,鉴于其安全性考虑,数据库名字以一些没有规则的字母组成,防止别人下载或改动。其主要表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Admin表主要是对管理员用户名和登录情况进行管理;Article表主要是存储文章内容;ArticleClass表主要是对栏目进行管理。
(2) EXAM3.mdb
EXAM3.mdb是在线测试模块的数据库,位于根目录Bexam/data文件夹下,主要对在线测试的题目、答案、规则等进行管理,其主要表结构如图4所示。
其中Admin表主要记录管理员信息;Sclass表主要记录班级信息;t_tiku表主要记录题库信息;t_danxuan表主要记录单项选择题题目信息;t_duoxuan表主要记录多选题的题目信息;t_panduan表主要记录判断题题目信息;t_tiankong表主要记录填空题题目信息;t_wenda表主要记录问答题题目信息;Result表主要记录试题答案信息;t_cishu表主要记录学生信息;t_nandu表主要存储每一份试卷相应题目数量进行管理的信息。
(3) data.mdb
data.mdb是交流讨论模块的数据库,位于根目录communication/data文件夹下,主要负责该模块内容的存储以及相关信息的管理,其主要表结构如图5所示。endprint
其中,qwbmbook表主要记录留言板登录人员和留言的各种信息;qwbmbookset表主要是对留言板格式、条数等进行设置;qwbmuemdata表主要是对回复内容里面的表情进行存储和管理;qwbmxuer表主要记录管理员信息。
四、结语
本课程网站秉承“以教学大纲为轴心、以教学对象为中心”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同时注意吸取翻译研究者、翻译教育家的实践经验,在内容编排、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方面有较好的逻辑性、严密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以保证翻译教学的顺利实施。另外,在课程网站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在远程传输、交互操作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结构及界面的设计。
课程网站是支撑课程资源共享和网络互动教学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平台。本课程网站基于动态网页系统,充分发挥内容管理系统的优势,将课程设计与网站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摆脱了技术与内容之间的相互约束,合理定位技术开发者与内容提供者之间的角色,旨在更好地发挥课程网站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其它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81-83、87.
[2]高鹭.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9(28):169.
[3]周仲文,张景韶,冯立.基于Web2.0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1):77-79、96.
[4]赵彤洲,廖亚兰,明慧.基于B/S模式的通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J].福建电脑,2010(3):123、158.
[5]刘菲.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运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7):127-128.
[6]王舰.课程网站访问分析——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7(4):51-55.
[7]王震江,何英,吴绍兵.基于XML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4):102-104.
[8]王涛,裘国永,宋伟,宋世宏.基于CMS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0-122.
[9]杨帅.课程网站及其参与性设计与开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10]杨艳.Web网站设计开发的若干策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0-142.
网站翻译 篇7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意境美,文化传递,具体美
西方的翻译研究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 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就是20世纪二战后英国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的翻译理论以简明扼要、短小精悍见长,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981年, 他的专著《翻译初探》由英国普卡蒙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专著中, 他首次收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 并指出语义翻译旨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在交际翻译中, 旨在为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 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不受约束。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合用, 使翻译更为流畅, 更为传神。
一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助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 其语言精炼、优美、含蓄。其声音、色彩之美难以描绘;暗示、双关之妙更难以表达。诗歌的灵魂是意境, 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此意境之美由音美、行美、意美三美构成。
1. 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再现行美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的形式美也不同。外形整齐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 而英文诗歌则长短不齐。因此如何将诗歌的行美在翻译时充分再现是翻译的重要问题, 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会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及其译文:
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
Their songs awake poor me…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译文中,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完整表达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结合交际翻译的方法将实际上只是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断开而成三个诗行, 中间未加任何标点符号, 形成跨行连续。整首诗歌长短缩进的形式保持了译诗与原诗在形式美的一致性。译诗的第一行为铺陈, 后三个跨行对首行“打起黄莺儿”的原因进行解释, 形断意连, 上下连通, 一气贯注, 将思妇春梦被扰之后的苦思之情、娇憨之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与此同时,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体现于英译诗中, 分别以“tree”、“me”、“dear”和“frontier”在句尾押韵。然而, 原诗一韵到底的情况在英诗中较为少见, 因而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办法将其处理为中间换韵的情况, 使第一、二诗句中“tree”和“me”的[i:]韵换为“dear”和“frontier”的[iə]韵, 从而使译文更符合英诗的韵律风格。译者通过这样的结合, 将诗歌的行美展现给读者。
2.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意美的再现
诗的解读从意象开始。在翻译中, 除了力求行美, 译者同样需要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 还应忠于原诗, 将诗文的意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音美的再现
音美的语外要素体现了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而可以突出原诗意美;其语内要素则体现为语音的重复, 而语音的完全重复通常意味着语词的重复。译者可以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 考虑诗歌翻译中的音似, 以展现给读者音美的享受, 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 产生如闻其声的效果。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利于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由于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结合, 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因为语义翻译的原则有助于译者尊重对方的文化, 而交际翻译的原则又有助于译者翻译出合乎语言本身习惯表达方式的译文, 达到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益于再现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汉语重模糊, 英语重明晰。汉语的表达重整体感应, 是一种意境美的语言, 而英语则讲究逻辑, 重在形合。汉诗英译的一大障碍是如何重现原诗中的模糊词语。互译时译者结合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注意各自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 注意模糊词语涉及的汉英文化方面的差异, 实现模糊语言翻译后的具体美。
综上所述,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诗歌翻译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两者的恰当结合和巧妙运用, 对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网站翻译 篇8
上世纪末, 翻译研究开始向翻译认知心理转向。2010 年, 西班牙翻译家Martin正式提出“认知翻译学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认知翻译学将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 借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翻译现象,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发现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 深化对于翻译过程的认知。在理论日臻完善的同时, 出现了研究“翻译过程”的机构, 先后提出一系列实证方法, 将翻译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 国内学者展开大量认知翻译研究, 王寅教授首先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明确提出翻译的认知观, 将译者推到了主导地位。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机制”也运用到翻译研究及翻译能力培养中, 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颜林海教授提出“认知翻译操作模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描述了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 推动了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谭业升教授的“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给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认知翻译学研究
语言源于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 翻译需要译者体验原作者的体验, 重构原语所要表达的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 否则译文就失去了“忠实”的基础。与此同时, 译者需处理好多方关系, 如原语与目的语、原语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原文与译文、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原作者与译者自身, 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 使译文“忠实”的同时兼具“通顺”。
这种基于主体认知的、体验式的翻译观, 将翻译置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域下。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 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 (含古代语言) 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 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 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翻译学将认知、语言与客观世界动态结合, 以人为本, 强调主体认知, 将作者、译者、读者结合在一起, 承认翻译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 且翻译单位具有可调变性。突出“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在翻译中的作用, 用“两个世界”为原语与译入语架起一座桥梁, 为译作打下了“忠实”的基础。
当前翻译教学现状
当前翻译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集中解决两个问题, 即原文应该如何翻译, 译文有何错误及如何修改。这种引导式和纠错式的教学方法以文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忽略了学生作为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翻译能力, 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前翻译教学强调翻译技巧的应用、语言的转换、文化的处理, 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 但很少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学生的翻译认知过程, 没有深入到学生的认知层面, 了解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系统, 从而找出翻译中的困惑与困难, 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相脱节。
如果学生的翻译能力局限于语言能力、翻译技巧、背景知识、文化意识等要素, 翻译时无法通过语言构建“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 其译文很有可能会失去“忠实”的可靠保障。学生了解翻译技巧, 但不知如何应用;具有译文赏析能力, 但却无法独立完成翻译创作, 这偏离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及翻译思维的教学目标。事实上, 学生缺乏的并非是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 而是对自身翻译能力的了解, 如何翻译及如何不断提升翻译能力的方法。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解读
王寅教授在《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一文中指出可将研究翻译过程及能力的实证方法综合应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上, 指导翻译教学;谭业升教授在《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一文中提出“视觉化翻译技巧教学”, 注重学习主体对翻译外部环境的认知, 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文本认知语境下利用多样化的认知手段和资源重新建构意义。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 “翻译教学中的建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模式中主体认知的建构, 其二是语言意义的建构。两者成为一个过程的不同层面, 并且在教学中统一起来。认知翻译教学模式既强调意义建构中的认知过程, 也强调主体对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体验”。
以认知翻译学为指导的动态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与学生认知相结合, 引入实证研究方法, 如“Think-aloud Protocols (出声思维法) 、“Translation Process Protocol” (翻译过程法) 、“Keyboard Logging” (键盘记录法) 、“Eye-tracking System” (眼动系统) 、“Reaction Time” (反应时) 、“Prompting” (提示法) 等, 以学生的动态翻译认知过程为中心, 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体验性及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建构与语言建构, 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场景认知能力、翻译思辩能力, 提高认知翻译思维意识。如图1 所示:
例1:As you enjoy the fresh Pacific sea food you can admire the bright red paint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in the harbour and watch the traffic crossing beneath the tall towers on its way to the pretty village of Tiberon.
笔者通过“出声思维法”, 当学生翻译到“the tall tower”这一概念时, 由于译者主体认知不同, 译入语表达也各有差异, 分别为“摩天大楼”、“林立的高塔”。在认知翻译思维的介入下, 引导学生了解金门大桥的形象与特点, 感知和体验原作者欲构建的“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 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对原文进行重构, 于是得出了统一的译文, 即“高耸的桥塔”。
例2:NASDAQ has become known as the home of new technology companies, particularly computer and computer-related businesses.
由于对纳斯达克了解甚少, 学生即使通过音译法将“NASDAQ”翻译为“纳斯达克”, 但在翻译“as the home of ”这一概念时, 无法构建译文所体现的“两个世界”, 整合相关信息, 仅凭语言表层信息, 很多学生将其翻译为“发源地”, 即“达斯达克被誉为是新兴技术公司, 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和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发源地”。还有的同学将其翻译为“选择在此落户或出生”, 即“新兴技术公司, 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和计算机相关行业, 选择在纳斯达克落户或出生”。认知翻译思维介入后, 经过信息整合与重构, 学生将其翻译为“纳斯达克 (NASDAQ) 已经成为新兴技术公司——尤其是计算机和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的基地”, 或“新兴技术公司——尤其是计算机和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都选择在纳斯达克 (NASDAQ) 上市”。
例3:Their way takes them through quiet streets of old brownstones, one of the oldest neighborhoods in the city, then up and over the Brooklyn Bridge with its cathedral arches supporting the weblike drapery of cables, then down into the tight skyscraper canyons of the financial district.
这一译例的难点集中在“then up and over the Brooklyn Bridge with its cathedral arches supporting the weblike drapery of cables”, 在不了解布鲁克林大桥的情况下, 学生难以凭借字面信息重构原文, 但在认知翻译思维的介入下, 引导学生构建原文所呈现的“两个世界”, 将其翻译为“穿过支撑着网状钢缆的哥特式桥拱”或“穿过支撑着网状钢缆的教堂式桥拱”。
例4:They even have developed theories that give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from the time it was a fraction of a second old to the present.
学生没有通过 “from the time it was a fraction of a second old to the present ”所呈现的语言与逻辑信息, 建构时间与空间, 形成“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 而是直接进行语言转换, 因此, 很多同学将其翻译为“从第二小到现在”, 或“从第二次骨折到现在”。如果在语言层面提取逻辑关系并进行场景化处理, 语言中from time A to time B的逻辑就会显现, 构建相应时空概念后, 会翻译为:“从它最初形成直到现在”。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 翻译能力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双语能力、翻译技巧、文化素养、双语转换能力等方面, 还包括场景认知能力、翻译思辩能力及认知翻译思维意识。译者如果无法体验原作者眼中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 翻译就失去了“忠实”的基础。因此, 翻译教学有必要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其体验原作者的体验, 感受原作者的感受, 培养敏锐的语言感知力与掌控力。
结语
认知翻译学将翻译过程与认知过程紧密结合, 加强翻译课堂互动性, 实现学生与原文的互动, 教师能够充分浸入学生翻译过程,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提高翻译技巧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场景认知能力、翻译思辩能力, 并提升学生认知翻译思维意识。
摘要:本文在认知翻译学视域下, 建构动态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翻译过程为中心, 学生为主导, 依托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能力与认知过程,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双语转换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场景认知能力、翻译思辨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认知翻译思维意识。
《翻译何时不是翻译》评介 篇9
在与文化派另一代表人物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合著的论文专集《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 巴斯奈特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翻译何时不是翻译》 (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 , 其中她通过对伪译现象的阐释, 批驳了传统的“翻译”、“原作”及相关概念, 并提出了翻译学的新理念。
一、文章概述
《翻译何时不是翻译》可以归结为五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 巴斯奈特首先提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从她肯定德里达 (Derrida) “译作即原作”的话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巴斯奈特对译作地位的推崇, 同时也表明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作转移到译作。接着, 她给出反映这一研究趋向的另一佐证——学界对译者可见性的讨论。巴斯奈特认为, 译作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作, 译者也不可能完全隐身, 因为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译者留下的痕迹始终是无法抹杀的。最后, 巴斯奈特指出, 我们现在处于翻译研究的转折点, 各种变幻莫测、冲突不断的概念一直被重新评估和界定, 无法达成一致看法, 为此她引进“共谋” (collusion) 这一概念, 以期更好地解决翻译的问题。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对“文本共谋”这一现象的阐释。对于“共谋”, 巴斯奈特说:“当我们与某物共谋时, 我们赞同它, 支持它, 但是只在某种程度上。”她认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共谋, 正是共谋使我们无法用绝对的原则分清其中的“对”与“错”。同理, 读者与作者之间也存在共谋。巴斯奈特援引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有关“作者已死”和“文本互文性”的观点, 说明世上不存在真正的“原作” (original) , 因为作家在写作中总会受到自己阅读图式的影响, 从而在作品中呈现他人的“回音”。同样, 没有两个译本是等同的, 因为个人阅读图式的不同会使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中显示出差异性。巴斯奈特在此暗示了读者、译者、原作者之间共谋的必要性。
谈到“翻译何时不是翻译”, 巴斯奈特认为“共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作为读者, 我们共谋“翻译”这一术语的用法, 认为翻译即二元模式下的文本转换, 由此产生了对“原创性”和“真实性”、“主导”和“从属”等问题的争论。但是, 我们能够始终确信自己知道翻译为何物吗?而我们称之为翻译的文本又始终如一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 巴斯奈特援引了图里 (Gideon Toury) 谈论的“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这一概念。所谓伪译, 即冒称翻译的文本。图里认为, 伪译本是向一国文学体系引进新事物的便利途径, 尤其对于那些严禁偏离常规模式的体系卓有成效。由于译本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宽容和接纳, 所以历史上不乏文人学者采用译本的形式发表其作品。巴斯奈特认为伪译现象历史悠久, 应该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同时, 她重申了“作为读者我们共谋翻译概念”的事实。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中, 巴斯奈特分别论述了伪译的几种类型:
第一类:非真实材料来源。巴斯奈特以马洛礼 (Mallory) 参考亚瑟王故事的法语、威尔士语及英语版本编写出的著作《亚瑟王之死》作为这一类伪译的典型。巴斯奈特认为, 马洛礼声称其取材真实可靠, 但是又故意隐藏资料来源的线索, 而我们作为读者与作者共谋, 认定其资料来源真实可靠, 允许作者对我们实施操控。事实上, 由于《亚瑟王之死》没有明确的源语文本, 而是来源于一系列不同语言的材料, 所以它既不是翻译, 也不是原著。
第二类:自我翻译。巴斯奈特以贝克特 (Samuel Beckett) 发表的四首法英对照的组诗为例, 来说明伪译的另一类型。四首短诗均是贝克特所作, 且注释表明英语诗是法语诗的翻译版, 但是法英两组诗的意思却不尽相同, 巴斯奈特认为原作的权威性遭到了破坏, 摆脱窘境的办法就是否认原作的存在, 继而否认翻译的产生, 而把这两组诗看作是同一作者用不同语言写成的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
第三类:杜撰翻译。巴斯奈特以布尔顿 (Richard Francis Burton) 发表自己创作的长诗却署名由F.B.翻译为例, 强调定义翻译的困难性, 并说明伪译的作用和目的。巴斯奈特认为, 布尔顿以伪译本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作品, 不仅为了提高作品的地位, 而且为了方便采用英语文学体系以外的方式进行写作。
第四类:作为译者的旅行者。巴斯奈特以游记文献的真实性问题阐释了伪译现象的又一类型, 揭示出“共谋”的作用。巴斯奈特认为, 旅游写作是作者与读者文本共谋的结果, 旅游写作中旅行者与当地人的会话以貌似翻译的形式展现, 使读者认定该会话的真实性, 共谋旅行者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随意交流, 而无论会话是否真实发生, 无论旅行者的实际语言能力如何, 我们只是认同, 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第五类:虚假翻译。巴斯奈特以哈格德 (Rider Haggard) 在《艾伦·奎特梅因》 (Allan Quatermaine) 中使用伪中世纪英语表示异域人物的语言为例, 说明小说作家常在作品中使用一些符号标记以示会话语种的差异性。巴斯奈特认为, 这种仿造中世纪英语表示异域语言的做法就是翻译, 这种用法凸显了英语的优越性, 暗示了意识形态的操纵作用。
最后, 在文章的结语部分, 巴斯奈特集中论述了本文的结论:“翻译”范畴是模糊的、无益的, 我们不该把翻译看成一个独立的类别, 而应该是作者与读者共谋的一套文本实践。我们应该走出二元对立的翻译模式, 停止对翻译与原作关系的纠缠, 打破“翻译”这一术语的束缚, 毕竟翻译是共谋的结果。
二、文章评论
1. 意义与贡献
在《翻译何时不是翻译》一文中, 巴斯奈特首先指出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作转移到译作, 肯定了“译作即原作”和译者可见性的观点,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 极大地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巴斯奈特在翻译研究中开创性地引入“共谋”这一概念, 认为翻译是读者、译者、原作者之间共谋的结果。在分析图里伪译论的基础上, 巴斯奈特肯定了伪译的积极作用, 呼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并对伪译现象进行了挖掘, 加深了我们对“翻译”的认识。
巴斯奈特这种将翻译视为共谋的结果, 认为翻译研究应该走出二元模式的看法, 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对我们认识翻译、理解翻译、促进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不足与缺陷
对于伪译的第五种类型“虚假翻译”, 如用仿造中世纪英语的方法表示异域语言, 赵彦春 (2005) 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类比的写作手法, 以说明作品中的人物是用另一语言进行对话的”。他指出, “这种处理手法不能界定为翻译, 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创作。一部作品是一个自足的文本系统, 为避免出现一套以上的语码, 往往用类比方法模拟方言或外语” (赵彦春, 2005) 。笔者较为赞同赵先生的看法, 认为巴斯奈特将这种类比手法归为伪译, 实为勉强, 或许巴斯奈特试图以此拓宽伪译的种类, 但她没有在文中详细明确地给出自己对伪译的界定, 而只是简单引用图里的观点,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三、结语
《翻译何时不是翻译》是体现文化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它批驳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些术语和概念, 对我们认识文化派的翻译思想、了解其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翻译何时不是翻译》是体现文化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翻译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中她通过对伪译现象的阐释, 批驳了传统的“翻译”、“原作”及相关概念, 并提出了翻译学的新理念。
关键词:《翻译何时不是翻译》,翻译,伪译,评介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London:Cassell, 1990.
[3]段峰.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零翻译与武术术语翻译 篇10
关键词:零翻译,武术术语,文化空缺词
1 零翻译简介
邱懋如教授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一文中提出有必要引进“零翻译”的概念,即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1]。这一说法引起了百家争鸣,如刘明东的《零翻译漫谈》、赵明等的《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罗国清的《零翻译概念辨证》等。虽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仍然存在零翻译概念的外延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零翻译不是不译,而是承认翻译是可能的、确认两种语言间存在可译性的前提下的必不可少的翻译手段之一。
张治英等认为[2],零翻译的译者把源语文字带到译文中,又带着读者进入源语语言文字中,读者把自己在译文中原有的背景知识理解带到以源语语言文字呈现的零翻译中,并转换自己的文化身份以源语语言文化认知、理解零翻译,这个零翻译的翻译过程中充满了两种语言文化间译者、读者的转换、解释、理解的行为。赵明等认为[3],零翻译承认译者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承认译者的筛选或取舍作用,强调了翻译的中介过程这一客观事实,零翻译对译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挑战,隐含着翻译具有改进的余地和进一步挖掘的潜力,永远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罗国清的说法颇具代表性[4]:零翻译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间文化差异巨大又要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由于传统的翻译转换引起意义的变形、失落和附加,人们开始认识到符号系统不再是文化的藩篱,只有进入对方语言文化才能互相沟通,因此传统翻译观念下的不可译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零翻译观念下得以化解。宽泛意义上讲,零翻译可指移植和音译。
2 武术术语简介
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古代中国人民以石、木为武器来捕猎和自卫,这种打斗技能就是武术的雏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军事、艺术、哲学、医学、养生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与武术融合,丰富并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武术教育家徐才先生指出武术是由中国古代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发展而成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5]。
可以说,武术是与人文社会学相互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武术的深刻影响又使武术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所以说,武术术语也是社会人文现象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索引,它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特殊人文精神[6]。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不同民族的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种种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在言语上就会出现大量“文化空白”和“词汇空白”等现象。武术历史悠久,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特色浓厚,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有时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因此,武术术语的英译往往众说迭出,莫衷一是。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零翻译的提出为有效化解武术术语译者的困惑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零翻译理论的引入对于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术术语中的空缺词大致可分为文学典故类、宗教类、哲学类及其它。
2.1 文学典故
中国古代的侠义小说和鬼神小说里面都有武术的影子。武松脱拷拳、李逵摸鱼、鲁智深醉打山门都源自《水浒传》;孔明挥扇、黄忠放箭源自《三国演义》;哪吒闹海源自《封神演义》。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丰富了武术的发展———满江红是拳术套路,源自宋代名将岳飞所填的词《满江红》。
2.2 宗教
与西方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不同,武术与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其术语中也有所体现。罗汉拳中的“罗汉”是佛教对断绝一切嗜欲、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僧人的称谓。武术器械金刚杵、戒刀中的“金刚”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杵的佛的侍从的称谓;而戒刀之所以称“戒”是因为和尚在打斗中是用它来击退敌人,而非杀死他们的。这既体现了佛教不杀生的原则,也说明了武术不是用来逞强斗狠的,而是用来强身自卫的。
2.3 哲学
太极说出自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代中国人民最早的世界观之一。古代阴阳观念源自《周易》,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古代武术家借此描述人体运动时的形态及内部变化,把武术动作或者动作的局部归属阴、阳,以表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7]。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和太极说。
拳术与太极说结合形成了太极拳。太极拳富于变化,其动作是圆转的、弧形的,与太极图相似。太极拳在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等,而这种刚柔、动静、虚实、阴阳变化之理也均寓于太极图中。
八卦掌也源自《周易》。八卦掌的原理也是太极八卦图,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朴素辨证思想的结晶。具体来说,八卦图由阴阳鱼和八个基本图形组成,即坎(kan)、离(li)、震(zhen)、兑(dui)、乾(qian)、坤(kun)、巽(xun)、艮(gen)。它们形成八角形。阴阳鱼位于正中间,坎、离、震、兑、乾、坤、艮分别朝八个方向形成四正四隅;而且,阴鱼头上有只阳眼,阳鱼有只阴眼。八卦图体现了世界辨证统一和矛盾的动态发展。阴阳鱼的辨证关系产生了八卦掌里的阴阳变化。阴阳鱼的鱼体正是习武者练习圆步的路线,鱼眼就是攻击的靶心。从格斗的角度看,如果习武者将八卦掌练得炉火纯青,就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穿梭自如并击败敌人。
2.4 其它
琵琶是中国曲艺中常见的乐器,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武术术语“手挥琵琶”在《英汉汉英奥运词典》中被译为play guitar;在《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里译为Hand Strums the Lute。虽然琵琶与guitar还有lute都是弦乐器,但它们在外形、弹奏方法和适用场合上并不相同,显然上述例子的译者试图将英汉两种语言里的异质最小化。
象耙、狼筅、钯、打糕锤、壮族尖刀、西域鞭等等我国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过程中创造的武术器械在西方文化里也是找不到对应术语的。
3 武术术语翻译的零翻译手段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的语中现存的词语去译源语中相对应的词语,这属于邱教授所说的第二种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采用零翻译手段———音译和移植。
3.1 音译
获四项奥斯卡大奖的中国香港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中所描述的“江湖世界”,导演李安就坚持要用汉语拼音以保全其文化含义,译成“the jianghu world”。虽然中国的拼音字母在发音原则和拼写规律等方面都与英文字母有所不同,但是,当武术术语中出现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及民间特有的词和表达法等,在英语中又没有对等词时,音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翻译良策。
《英汉体育常用词汇》(1980)、《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1989)、《体育百科大全》(1998)和《英汉汉英奥运词典》(2003)都用martial arts来指武术。但是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martial arts被解释为(东方的)武术(如功夫、空手道、柔道等)。在Webster’s Sports Dictionary里,martial arts的定义是东方发源的作为体育而广泛练习的各种技能,包括空手道、柔道、工夫、柔术、相扑和跆拳道。而中国的武术教育家们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特点,带有攻防含义,以拳术、器械、套路形式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能养生保健的传统体育项目[8]。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
由此可见,martial arts注重的是搏斗对抗和健身自卫,而武术中套路演练和器械的形式和养生保健这一重要功能完全被忽视了。武术圆融与和谐的特点,它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项修为所蕴涵的东方式哲学精神也被忽略了。
长久以来太极拳都被译为shadow boxing。而在Webster’s Sports Dictionary里,shadow boxing指的是通过与假想敌进行拳赛来练习移动和击打。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太极拳的释义是空拳攻防练习。可见,将太极拳译为shadow boxing是形似而神不似的。
我们从这两例翻译可以看到,在过去,一些翻译者对音译是避讳的。翻译这些文化色彩较浓的词语或概念时,我们也许也可以采用加注或描写型的翻译方法,只是这种变通的方法使原文的部分意义(如形式意义)有所丧失。所以借助汉语拼音其实是最好的翻译方法。因为它包含了源语所有的含义,是最精确的翻译。所以,我们会看到“今天‘武术’一词经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译名为wushu,这是时代的需要,也便于国际交流;气,过去译为vital energy or meditation or breath exercises,现在就是qi,被英语本族语人群广泛接受;阴、阳曾被译作negative element and positive element,现在译作yin,yang。”[10]。
这种转变与趋势在零翻译概念下能够得到很好地解释,因为零翻译体现了在新的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融的特征与趋势。李小龙早就在英语词典中永久地留下KUNGFU这个词汇,可见我们不必过分担心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接受能力,对汉英翻译中借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也不必刻意回避。
3.2 移植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而英语单词是字母的拼写组合,英语里能表形的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因此人字形和八字眼分别被译为‘like the flying formation of geese’和‘wall-eyed’,而‘T-square’和‘H-shape’译为丁字尺和工字形[10]。在翻译武术术语中的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和八字马步时,笔者认为有必要移植汉字。因为如果没有图解的话,读者是很难理解这些马步的姿势的,而汉字的字形是可以准确表达出这些姿势的。
4 结语
零翻译不是译者偷懒的手段,而是在一切都可翻译的前提下的一种积极的翻译方法。因为翻译是动态的,翻译的手段也是发展变化的,这正体现了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武术”和“阴阳”的译名的变迁就是很好的证明,也说明了音译不是消极的翻译手段。
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出现的零翻译概念为武术术语,尤其是其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11
关键词:翻译 重写 翻译目的 文化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的产物,因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翻译的产生以及要翻译怎样的作品,即翻译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及各种诗学的影响。传递信息或是文化交流,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一、“等效翻译”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本身是难以实现对等的。由于文化的介入,不同词语在人们心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根本不同,实现语言字词的对等更加不现实,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因此追求等效翻译的思想只能导致死译和硬译,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扩展开来思索,我们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交际行为,情景对翻译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情景出发来思考字词的含义。
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德国功能派提倡“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须要在移入语的文化系统里产生作用,达到其预先设定的翻译目的。
翻译要完成文化传递的使命,一定得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尽量减少文化引起的障碍,使得原文化可以且能够被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所接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都是为了确保原文能在译入语文化发挥其作用,从这层意义上,翻译的作品也是一种重写,是为了达到翻译文化交流和传递目的而进行的重写。《红楼梦》名字翻译成the Red Mansion 不如翻译成the Story of a Stone,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因为“红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警告、血腥、色情等,直译过去,“红”在我们中国文化里的美感完全没有了,还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翻译重写中,文化的因素肯定也考虑进去。
三、翻译是一种改写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分析原文文本,根据我们的价值观,需求及翻译目的对文本进行调整,后者增译,缩译及部分翻译等,很少有不经过译者加工处理的完全等效翻译或者字对字的翻译。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通篇审视原文,才能保证理解全面和正确。鉴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结构的区别,翻译中语言肯定要经过调整。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都要经过译者的结构调整,翻译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举例如下:
原文:
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was in what wa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it may be,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here and there,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严复的译文: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凯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破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显然,严复对原文进行了加工处理,对原文逻辑关系梳理,且补充译入语逻辑关系通畅所需的内容,如“悬想”等内容;整段的译文浑然一体,文采优美;可试想如果字对字或句对句的翻译,译文将会怎样。
四、结语
作者认为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特定的需要和翻译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而等效的语言翻译并不能完全承担起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维度,文化这个重要的因素才能被启动和应用起来,才有利于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发挥作用,进而达到预定的翻译目的。翻译是一种重写,译文如果是原文在译入语文化的延续,必定要受译入语诗学及文学系统的制约,必定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才能被读者接受,从而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2]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英]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历史与文化[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J].上海翻译,2006,(1).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篇12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对比,结合
一、前言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 对于翻译标准, 古今中外一直提法颇多, 直译与和意译, 泰特勒的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都想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 从而指导所有的翻译实践。然而事实是, 上述标准都只能适应某一种或几种文本。而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是否准确, 是否最大限度的重现原文的意义。并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的。译文是否准确可通过回译来检验。但是翻译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翻译标准, 因为翻译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在交际翻译中, 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该力求接近原作, 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比较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一书中首次引入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语义翻译指译者在译语的语义规则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1], 它以原文为依据, 力求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更为接近。而与之相对应的交际翻译则试图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1], 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 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 主张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法倾向于以源语为中心, 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 而交际翻译法则倾向于以目的语为依据, 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本意, 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尽量地复制原文的文字。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包括新闻报道、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非文学作品[5]。
例如: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not be undone.
木已成舟, 覆水难收。 (交际翻译)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聪明, 大事糊涂。 (交际翻译)
以上 (1) 的源语 (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not be undone) 的修辞手段在语言转换中与汉语难以契合, 在译语文本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语义和句法结构, 译者不得不舍弃原来的修辞而在译语中找出与之意义相对应的修辞, 使之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功能, 这就是交际翻译的指导意义所在。而 (2) 中的原文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果直接翻译成“便士聪明, 英镑愚昧”的话, 译文就不能充分表达原文神韵, 因此在这里译者就在目的语里找出能让读者领悟含义的对应词, 这也是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的精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两种翻译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语义翻译偏重于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而交际翻译则偏重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共鸣, 使译文产生等效的功能。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结合运用
通过对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 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利弊:语义翻译比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目的是追求译文体现原文的上下文意思, 因此往往造成“过译”, 而交际翻译则相对主观, 更加注重读者的反应, 视交际效果为关键, 倾向“欠译”。在翻译中只用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都是不客观的。二者的结合才是恰到好处的方法。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很多中国译界人士的认可[2, 3, 4, 5]。在翻译的实践活动中,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结合使用的例子不难找到。例如, 进口汽车品牌“Benz” (奔驰) , 再现相似语音, 即进行语义翻译, 同时传达意义——奔驰飞越, 即进行交际翻译, 不仅朗朗上口, 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把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结合的最为称绝的是对化妆品牌Clean&Clear的翻译——可伶可俐, 既运用了押韵等修辞手法, 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又体现了交际功能, 使读者得到与源语表达相当的效果——专门针对油性肌肤清洗, 使肌肤伶俐干爽。
不难看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两种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 两者的结合使用能够达到在译出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同时又兼顾其深层含义的效果, 可见二者的结合使用是有其合理性的。
四、结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因为它时刻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作为衡量翻译过程的准绳。但是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单独使用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的。至于两者之间如何加以选择, 就要求译者综合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类型等因素。为了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有时应该两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 甚至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5.
[3]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 (32) :1-2
[4]朱晓箐, 杨方应.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5) :78-81.
【网站翻译】推荐阅读:
网站运营先锋:网站优化09-28
(网站运维)网站运营管理规范11-05
网站流量分析对于网站运营的重要性08-29
打造网站核心价值 误入网站运营和盈利怪圈09-26
网站需求调查表和网站需求分析报告08-25
网站数据分析篇之网站导航分析10-21
网站推广抓住这一点 你的网站才能成功06-07
家用电器企业网站建设及网站策划方案07-27
盘点那些医疗网站可用的社会化网站应用工具08-08
何谓网站运营 个人浅谈对网站运营的认识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