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共10篇)
中西建筑 篇1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形式的建筑, 标志着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面貌。
1建筑材料不同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诸如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等, 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都是石结构的。唯有中国和邻近的朝鲜日本是以木材做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中西方对于不同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除了自然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衍生出来的文化理念所决定的。西方人的原始生产活动是以狩猎为主, 造就了重物的原始心态, 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 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改造一切。
中国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原始经济, 造就了原始文明中的重选择, 收集, 储存的活动方式, 衍生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宣扬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揭示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关系。中国人将木材做为建筑的基础材料正是看重其与生命的关系, 重视其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理念不同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特点, 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 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中国历代帝王宫室、陵寝和民居都是按照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构筑。极力求得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 以趋吉避凶, 招财纳福的心态聚落成背靠大山, 面对平川的建筑群落。这种“仰观天文, 俯查地理”的建筑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思想。
西方建筑美学的构型意识就是几何形体,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欧几里德首创几何美学;亚里士多德奠基了“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这些都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观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使得西方建筑中的雕饰, 图形以器其超脱自然, 驾御自然的“人工美”和中国建筑的那种“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建筑群组形式不同
中国建筑是以群里为主。中国建筑是以封闭的宏大群体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几乎都是同样的格局, 类似于 “四合院儿”。如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去曲阜的孔庙, 都是以院落与院落相套, 相联结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展示出一种气势磅礴的“集体”美。各个院落又多以主, 宾形式规律性的排列, 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格特征, 及严格的宗法、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 西方建筑是以个体为主, 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杨和人格的独立, 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做。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 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情与景会, 意与象通的意境。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 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这些高大的建筑物反映出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 更多的是先进的科技给人的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中西方建筑发展的不同之路
中国建筑形式稳定。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 人们很少有强烈的土坯愿望, 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 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 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 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式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 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中国建筑是保守的, 椐文献记载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应用3000年来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而西方建筑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古希腊第一批神庙建成到现今的2500年里, 从希腊古典的柱式到罗马的拱券, 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无论是造型, 比例, 雕饰和空间布局都在发展变化。印证了西方人敢于创新和独辟蹊径的思想理念。
对比中西方的建筑能够感受到西方宗教神秘色彩和中国儒家礼教的差别, 通过不同造型、格局、材料建造的建筑, 折射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 不同的思维观念以及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西建筑 篇2
审美差异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 “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
1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宏大。(1)占地面积大。(2)天下美景,兼收并蓄.2.真山真水。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3.皇权寓意浓厚。(1)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2)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3)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她那出神入化的造园风格,曾让世人叹为观止。从观赏、总结和实践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构景要素,通过巧妙绝笔的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融情于景,构思新颖,让人们觉得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效果。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3.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4.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5.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造园如作诗文,其风格往往寄托园主的感情、意愿或理想。如苏州耦园的“耦”字,即表达了夫妻双双一同归田隐居,共同耕种的意思。但“耦园”的意境却不在“归田”,而是意寓夫妻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苏州的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选择湖泊型水体,衬托以山林为背景构成的湖山景象,恰与渔隐的主题思想和情趣相统一。这种景象的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也体现所谓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耐人寻味的深度,使得审美的情趣跳入更高的境界。
6.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
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融合,达到华丽与素雅,粗犷与文静,庄重与随和,严肃与活泼的和谐统一。清代宫苑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将全园分成若干景区。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成为清苑造景的创作蓝本。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静明园有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每一景点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这种艺术手法实际上取法于西湖十八景等风景名胜区的传统。再就园内建筑群景点来说,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山亭和烟雨亭分别模仿于镇江金山寺和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文津阁则模仿于浙江天一阁。其结果是宫廷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从而开拓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在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江南文人园林那种自然质朴、诗情画意的墨韵。这种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媚之情的风格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总之, 园林的设计讲究顺应协调、和谐共生、差异互补、对比反衬,情景交融、融合统一.动静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是东方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园林艺术,而且对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在与上层建筑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艺术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都给它以极大的影响。
在诸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艺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最为巨大。它们本身也便成为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思潮或流派。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基础。它给终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道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道家的崇尚自然,主张心灵观照、无为而无不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审美和艺术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楚骚美学把深沉、热烈、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同个体的奔放自由的想象、情感,以及对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的大胆追求完满地统一起来。唐以后,佛学(主要是禅宗)也渗透到美学中,它那一整套内省体验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主观心灵感受和意趣抒发,讲求写意、情感寄托,将理性、功利、伦理道德溶于美感直觉,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琐细的摹拟或直说抽象玄想。
中国美学的上述特征在艺术领域得到充分运用,认为艺术最根本的审美属性是表现人的情感意绪;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这种情往兴来、神与物游的关系中,主客体达到融和无间,产生艺术的表现;艺术创造既要外师造化,又须中得心源;人被现实生活感发而情动于中,并借助各种手段把情志表现出来,形成各类艺术。但又认为人的情感必须与一定社会原则相容,艺术的美应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求得中正无邪。这就把艺术与生活和严肃的人生课题联系起来。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古典美学不追求单纯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与主观审美理想相契合的精神特质。它讲求意到,推崇虚实相生,得之象外,无迹可求,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在形式美问题上,往往把形式因素同主观情志相联系,即不是把形式作为孤立的纯粹外饰,而是作为作者情志、意趣、气概的体现。它十分重视艺术家道德和审美趣味的修养,即重视“养气”。它从讽谏和教化两方面规定艺术的特殊社会功能,即诉诸人的情感,以其动人的美感力量来感动和影响欣赏者。
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
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人生是充满无数的美的载体,在通过艺术这一独特的表现领域,把人生的境界形象的用艺术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人诗意的栖息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一种博大的内蕴与精髓,在浩瀚的艺术之海里,人生的快乐,诗意,以及对美得追索,都是人生通过美的框架构建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们在走向生命的纵深的时候,回眸瞻望,人生的旅程好似布满天罗地网的美的建筑,我们是建筑的主人,因为在走过人生的时刻,我们在为自己构建心灵的家园。人生既是美的组合,用无穷的生命之力去创造丰富、新颖、独特的艺术之美,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道德感化,从而完成对美感恩的晚祷。
庐山别墅:中西合璧的建筑交响曲 篇3
——金笠铭
长冲河谷的另类景观
当你来到庐山山巅的牯岭时,嵌入你眼帘的是满山的欧式别墅建筑。它们那充溢中华名山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庐山别墅群主要是以欧洲乡村别墅风格为主要形式。它们多数用石墙围合,用木质成门窗,并在主立面形成石、木外廊;用四坡红瓦盖顶,屋顶设有精致的老虎窗、石烟囱;主房后设附房,满足生活的其他功能,造型相互呼应。在这种格调的基础上,经过变异,融八其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风格。据调查,现存的636栋别墅中,没有一栋式样是相同的。
这些别墅四周用毛石矮墙分隔成庭院,有些仅膝盖高,不过是对相邻别墅领地的区分,不影响院内眺望风景。据说,这种粗毛石的矮墙,具有英国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小城镇的地方传统。它使得空间流畅开阔,从单体到群落,都与长冲河谷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协调。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西方人将牯岭的这些别墅群落视作第二故乡,牯岭的异国情调非常浓厚,从教堂里传出来的钟声、赞美诗和唱诗班美妙的歌声,在牯岭山谷中飘荡。西方人建造的别墅群落已成为今天的庐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人类历史的文明”,这是清朝和后来的官员们始料不及的。
中西合璧的独特营造
各国房主把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带上了庐山。他们聘请本地工匠营造,并选用本地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采用中国的传统工艺来营造。从石料开采,到打磨、砌筑,建造多元的别墅风格,都是地道的本地“货”。不同的是,其中掺杂着许多外来文化的“元素”,中西合璧。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它们是建筑师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共同创造的建筑艺术。
庐山别墅一般由主房和附房组成。主房由卧室、厅、廊等组成,附房由厨房、卫生间、杂物间组成,中间用空场地分隔,符合当年欧美人士的生活习惯。这些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落户牯岭,以庐山山水为依托,形成自然式庭院。同时,建筑风格互相映衬、融会,既有哥特式遗风的教堂建筑,也有欧巴罗克式的模拟品,还有折中主义的产物;既有德式的风格,也有北欧式的风情,还有体量小巧的日本式样。最主要的是本地工匠在营造过程中,将本土工艺和文化融会其中,使其产生出带有本土文化特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如今,庐山别墅在无时不在向人们传达着它的独特风情。漫步东谷,有人说它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中国人却说它是欧美风格,而欧美人士说它骨子里是地道的中国货……
融于自然的人文建筑
庐山别墅代表了十九世纪末的一种全新的浪漫风景设计手法,代表着那个时代手工工艺的水准。它们与山野相映成趣,它们的朝向看上去没有规律,位置高低错落,带有随意性,就是在同院落,别墅也不在同一高度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很多别墅的坡地绿草如茵,山涧溪流环绕。别墅被树木部分遮挡,时隐时现,只有进入庭院才豁然开朗。庭院的造景,亦成了别墅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留河流、风景石等自然地貌,将绿化和别墅环境融为一体。它们根据地形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用自由而不对称的布局,与山林、河流结合。
第一个考察庐山别墅的大学者是胡适。胡适喜爱考古,有人称他为“胡考”。1928年4月,朋友约他同登庐山,下榻于胡金芳旅店。胡适在庐山停留三天,写下了著名的《庐山游记》。他曾留学美国,对西方的建筑有着深八地了解,这次登庐山见到牯岭这么多风格各异的西式别墅令他备感惊奇。庐山不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桃花源”,而且又融会了西方文化的色彩,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很少见到。
著名学者张芳向在《圣境》一文中写道:“庐山之行,胡适颇感满意,终于身体力行地感知了一回庐山‘在山仅三日,成就万言书’,庐山令他妙思泉涌,滔滔不绝。而他关于庐山‘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的评价,也以包容宗教、理学、东西方文化的宏大气韵肯定了庐山在中国宗教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促进了后人对庐山文化的深入研究。”《圣境》还写道:“庐山与历代文化大师的互动关系,被胡适说得极为上乘。他第一个把因牯岭的诞生、以西式近代别墅群为代表、为物质标志的中国文化的新因素,提到了历史的高度。他第一个正视了自19世纪末以来,庐山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汇的现象,而予以了精辟的概括。”
20世纪最后一位对庐山别墅进行考察的专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尼玛尔·德·席尔瓦教授。他随着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于1996年5月对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尼玛尔·德·席瓦尔教授对庐山别墅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最喜欢庐山的建筑布局,有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错落有致,保留了原来的风貌。”他还说:“庐山别墅建筑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不是外国人创造的,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你们不要老讲别墅是英国人盖的,应该是你们的,是中国人的。别墅的石料和木料,都是中国工人运来的,很多地方都是中国的传统风格。”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篇4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 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 崇高自然, 与自然相融相生, 所以, 几千年来, 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 建筑类型不多, 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 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 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 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 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 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 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 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 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 从整体到局部, 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 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 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 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 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 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 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 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 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 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 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 中国文化重融合, 同时, 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 较重视科学与宗教, 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 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 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 互不连续, 互相分立, 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 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 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 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 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 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活很有规律, 劳作相当有序, 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 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 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 中国传统 (古典) 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 西方传统 (古典) 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 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 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 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 且生活方式不稳定, 时常要与自然抗争, 与外敌斗争, 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 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 雨热同季, 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 灌溉便利, 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 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 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 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 土地贫瘠, 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 (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 , 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 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 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结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 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 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 主客观分离, 相反而不相成;对待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 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
在21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 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 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 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 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 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与反思 篇5
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与反思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范畴的公共性建筑,从形式上划分,基本上有两类: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前者流行很广,主要包括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以及南北美洲;后者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一下子很难说清楚,因为西方世界并不缺少木头,东亚地区亦不缺少石头.
作 者:叶廷芳 作者单位:刊 名:山花 PKU英文刊名:MOUNTAIN FLOWERS年,卷(期):2004“”(5)分类号:G0关键词:
中西方建筑屋顶雕塑比较 篇6
中西方传统建筑屋顶千变万化, 屋顶装饰也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屋顶雕塑是屋顶装饰物的一部分。在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中, 建筑的屋顶雕塑装饰都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 其屋顶雕塑装饰非常繁多。无论是中国的汉唐, 明清时期, 还是西方的古典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 各式各样的屋顶装饰出现在大量的高等级建筑上面, 其中大多都是以雕塑的形式出现。屋顶雕塑是一种屋顶装饰的造型艺术, 指用可塑, 可雕, 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装饰空间的艺术形象, 借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以及建筑的等级规模。
2 实例分析
2. 1 实例的可比性分析
1420 年明永乐年间, 故宫太和殿开始营建, 明末被焚毁, 后于1695 年清康熙年间重建; 米兰大教堂建设于公元1386 年, 两座建筑的建造时间非常接近, 基本属于中西方同一时期的建筑, 因此, 从时间这一层面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同时太和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 民间俗称“金銮殿”, 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 是目前古代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规模宏大, 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堂之一。因此, 从等级规模层面来说, 二者也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 更是举行各色大典的地方, 包括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妃嫔、命将出征, 以及每年的重大节日, 皇帝都会在此接受百官的朝贺并且赐宴。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米兰诏令》就是在米兰大教堂颁布的, 从此基督教开始合法化, 同时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由此可见, 二者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性质也都类似, 也可以说明二者可以相比较。总之, 从时间, 规模以及地位, 性质等方面来看, 故宫的太和殿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建筑屋顶雕塑装饰的比较来分析差异的原因, 得出的原因也就可以减少建筑等级、性质、建造时间对中西方建筑屋顶雕塑装饰差异的影响。
2. 2 实例屋顶雕塑对比分析
1) 实用功能对比。中式传统屋顶装饰构件, 不仅是为了装饰和美观,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木制构架。宋代建筑中, 正脊和垂脊内部都有一个贯穿的铁链子, 两端固定在鸱尾或走兽内部的大铁钉上, 这铁链有效地加固了屋脊。以宋代建筑为例, 为了加固屋脊, 用一条铁链穿过建筑的正脊和垂脊, 铁链的尾端固定在鸱尾或吻兽内部的大铁钉上。鸱尾和吻兽最初是为了保护铁钉, 后来逐渐变为精美的建筑装饰品。此外, 作为殿顶两坡的交汇点, 正脊和檐角处容易发生雨水渗漏。在这里安放吻兽, 既能严密封固瓦垄, 又能防止渗水现象的出现[1]。故宫的太和殿也是一样的, 其屋顶的装饰既有装饰的作用, 还有保护木制构架, 加固屋脊以及屋面防水的作用。相比之下, 米兰大教堂塔顶的雕塑没有实际的功能作用, 其主要还是以装饰作用为主。由于西方的教堂建筑往往都比较高, 所以在最高的雕塑顶上加一根避雷针, 起到防雷的作用。2) 装饰形式及装饰效果对比。故宫太和殿的屋顶雕塑装饰在屋顶上面沿着屋脊排列成一条横向的弧线, 以水平向的构图出现, 顶部的鸱尾以点状。因此, 中式建筑屋顶的雕塑, 其装饰作用相对较弱, 而西式建筑屋顶的雕塑, 其装饰效果相对较强。3) 装饰材料对比。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装饰都使用琉璃或者是陶, 而西方都是使用石材直接雕刻。4) 屋顶装饰雕塑的寓意对比。故宫太和殿的正脊上面的鸱尾是龙的形象, 侧脊上面是一仙十兽。图1 中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 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吉祥寓意、镇宅寓意、防火寓意、象征功能。图2 中米兰大教堂最高的塔顶上面是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设计的黄金圣玛利亚雕塑, 此外教堂顶还耸立着其他134 个尖塔, 这些尖塔都是哥特式的, 同时为了寓意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堂的每一个尖塔都装饰着精致的圣人、圣女雕像。5) 装饰雕塑形象对比。太和殿正脊上面的鸱尾, 侧脊上面是一仙十兽, 大多都是中国抽象动物的形象, 它们就像龙和凤凰一样, 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但是它们的肢体及五官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形。与中国传统装饰相比, 米兰大教堂顶部的雕塑大多都是人形的, 而区别在于, 这些雕塑表现的都是已经神化的、脱离世俗的圣子和圣女。中国古代屋顶的雕塑装饰在塑型上并没有西方屋顶的雕塑精细。6) 装饰雕塑体量及规模对比。虽然故宫的太和殿是中国清代最高等级的建筑, 但是其屋顶上面的装饰雕塑的体量还是远小于米兰大教堂上面的圣人雕塑。与此同时, 太和殿屋顶的装饰雕塑数量与规模都不及米兰大教堂塔顶的雕塑。
3 屋顶雕塑装饰差异原因分析
1) 社会背景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宗教因素。这几个影响因素在中国和西方都是存在的, 但是对于故宫的太和殿和米兰大教堂, 他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中国风水与中国儒家文化是影响太和殿屋顶装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它们都属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而米兰大教堂则受天主教会以及欧洲古典哲学的影响比较深重, 它们从属于宗教与文化因素。因此, 太和殿屋顶雕塑装饰更多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而米兰大教堂体现的是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2) 当时建筑技术的影响。技术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建筑施工技术、雕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师、安装技术以及建筑设计周期。中世纪的意大利已经可以制作大尺度的拱券建筑以及不同种类框架的多层建筑, 而中国还是以传统的木构建筑为主, 由此可见当时意大利的施工技术略优于我国的施工技术。雕塑艺术与选材方面, 当时的意大利有一批优秀的雕刻艺术家, 他们多使用大理石等石材作为雕刻的原材料, 而中国的雕刻艺术水平较当时的意大利较低, 而我国制作雕塑多使用琉璃或者是陶瓷等材料。在建筑设计师方面, 建筑师、雕塑家、石匠都会参与到中世纪意大利的教堂设计当中, 相比, 中国在建造宫殿或者寺庙时大多只需要木匠, 因此施工周期比较短。故宫太和殿仅仅用时4 年, 就已然完工; 而米兰大教堂的施工时间比较长, 其花费了511 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成。中世纪的意大利在安装技术方面也比中国要好一些。因此, 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装饰雕塑和米兰大教堂的屋顶雕塑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4 结语
制度、社会、宗教、教育, 导致施工技术, 安装技术及建筑雕塑艺术等影响因素的出现, 并且它们之间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建筑在屋顶装饰上有所不同。总体来说, 西方的屋顶装饰体积比较大, 气势恢宏, 较为精美, 中国的屋顶装饰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谭超.中国古建屋顶装饰构件功能浅析[J].剑南文学, 2012 (7) :25.
[2]许桂平.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屋顶装饰件——吻和兽[J].山西建筑, 2003, 29 (4) :9-10.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13-122.
中西建筑 篇7
关键词:物质性,精神性,造型,尺度,审美,变革
1 中西方对建筑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不同追求
首先,就使用者的层面而言,中西方对建筑的主要使用者有着显著的不同的观点。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中心思想的不同——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长久以来是以“人”的观念为中心,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天子就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西方则不然,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这就在建筑观的层面上决定了双方对建筑认识的不同:中国建筑的主要使用者是人,注重建筑现实存在的物质属性,而西方建筑注重“神”来使用,因而西方注重的是建筑的精神属性,期望通过赋予建筑一定的精神功能,达到神使用建筑的目的。其次,就空间层面而言,中西方对建筑空间“器”与“道”的追求具有显著的区别。从先秦哲学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先民关注的是建筑物质方面的功能,建筑是用来“用”的,是要避润湿、围风寒、待霜雪雨露、别男女之体的,而且仅此则“止”,不关注甚至忽略建筑的精神层次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的是建筑作为“器”的一面(即通常所说的物品的“形”,在这里称之为“器”,意在强调建筑的三维性)。相反,西方人重视的是建筑的精神属性,即通常所说的“道”。西方人认为空间中充填着“GOD”(指上帝、神),“建筑”这个“容器”是神在人间的居所,是人神共处的场所。因此,对宗教的狂热在建造活动中就转化为对建筑形体的重视与追求。尤其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占统治地位以后,对神的崇拜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建造起一座座千古的神庙和教堂,以表达对神的崇拜和虔诚。英国的索尔兹伯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皆以其挺拔高耸的形体和华丽轻快的装饰表达对神的崇拜和对天国的憧憬[1]。
2 由建筑观引发的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2.1 建筑造型差异:突出与平淡
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一部建筑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宗教和教堂的历史,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西方建筑追求的是让人在仰望这些建筑的时候感到震撼和压迫(见图1)。
2.2 建筑尺度差异: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体量的巨大不是绝对的,适宜才是重要的。中国文化更重视现实人生,而非神性伟大,建筑体量一般不太大,尺度接近人自身实际尺寸需要(见图2)。
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神学中将神视为救世主,居于天国,不会轻易现身给世人观看,神与人的世界截然分明。受其影响,教堂这个神来到的地方,建造时追求超大的尺度。哥特教堂直插云天的尖顶,表达着对天国的向往,更是以神的尺度表达对神的敬畏。古罗马万神庙正殿43 m的高度流露着这种心声(见图3),它超人的宏伟尺度构成双轴线的壮观效果。另外,天主教和基督教相信世人是迷了路的羔羊,需要坦开胸怀接受主的引导,所以,西方园林中的路大都平直不刻意蜿蜒,似乎准备随时接受上帝的恩赐。
在中国,建筑的尺度多“以人为本”,中国古建筑的单体(除塔外)无大尺度,必要时以建筑台基高度、内部院落数目等暗示主人身份。这种在西方神学迷狂下的尺度差异与古代中国在佛道两教影响下的民宅和庙宇自然的亲和性尺度,形成中西传统宗教建筑单体尺度上的鲜明对比。
2.3 建筑审美:“外”美与“内”美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把建筑和雕刻、绘画并列为最高的艺术类别,修建建筑物,与雕刻、绘画一样是在从事艺术创作。建筑师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正是由于基本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对于建筑本身造型之美的追求远比中国人热衷得多。罗马凯旋门巍峨壮丽的柱券,科隆大教堂的雄伟壮丽,都是西方人醉心于建筑的“道”的例证。因此几千年来,西方人对建筑艺术苦心经营,各种流派、风格演变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这种对于建筑的认识更加注重其精神属性的直接结果(见图4)。
而中国建筑并不像西方那样去积极展示立面,重要建筑的主立面往往隐藏在高墙之中不为人所见,代表中国建筑高超技艺的斗拱也深藏于屋檐之下。外人看到的只是冰冷的院墙,而生活在墙内的人们却是另外一番感受——那是“小庭也有月,小院亦有花”的生活情趣,是感受屋顶和柱廊优美变化的恬静心情,那是大木作、小木作等部件的艺术魅力的熏陶,一种低调的美。只有在内部的院落空间中才有可能充分感受到屋顶和柱廊的优美变化,也只有真正在建筑中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建筑的惬意与温馨(见图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建筑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所以一般说来,中国建筑常常只对其使用者才具有审美上的意义(除非在园林或者某些特定的风景区,而在中国园林等公共风景区数量极其匮乏,大多数建筑物并不是整个社会的欣赏对象)。
2.4 建筑革新:嬗变与稳定
在宗教热情的驱使下,西方建筑往往具有超出其使用价值之外的巨大象征意义,成为社会思想的直接产物,成为全社会的审美目标和时代文化精神的代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史缓慢而稳定,而与之平行的西方建筑史则不断处于阶段性的嬗变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直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仿佛常常沉浸于一种激情的宣泄状态,总是急于求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建筑风格的变迁,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历次变革,都与时代的思想、哲学和艺术同步。在历次的新旧交替中,除了材料和技术的因素外,新风格往往主要从艺术和思想的角度对旧形式进行抨击,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始终关注着“道”这一层面的内容,“器”的形式追随着思想的变革而新陈代谢,“道”的内容有所调整,建筑的形式也跟着变革。上下数千年,中国前有诸子百家的争鸣,后有佛教和道教的盛极一时,思想和艺术上的动荡不可谓不剧烈,但是建筑的革新并未与之比肩,到了后来,佛寺、道观和作为儒家思想产物的宫殿、四合院在平面形制上大同小异,甚至在许多寺庙中可以做到三教合一,皆大欢喜(见图6)。
3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建筑是给人使用的,从而重视建筑物的物质属性。低调、务实的中国人,凡事都讲究谦让,在儒道学说的深刻影响下,中国的建筑造型低调,尺度宜人,呈现一种内敛之美,并且形成一种稳定的形制。而忠诚观念促使西方追求建筑的永恒,期望采用这样的手段达到与神的共生,通过突出的造型追求建筑的张扬之美,通过大尺度追求建筑的震慑力量,并且建筑风格随着社会思想的变革而变革,呈现一种嬗变的格局。正是中西方建筑观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鲜明差异,使我们获得了多姿多彩的建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贵样.东西方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管欣,李丹.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J].山西建筑,2008,34(34):53-54.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差异 篇8
一、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
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 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 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 让建筑融入自然, 与世隔绝, 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 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 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 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 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 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 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二、材料选择的审美差异
建筑的基本因素是材料。中国古建筑不论是皇家宫殿还是寻常百姓居所, 基本上都是土木建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木建筑发展很快, 应用也非常的广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最快的时期。东方的宗教建筑自然也深受影响, 都以木构架为主。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石头的冰冷粗狂也体现了西方人的性格, 教堂选用石材建造也是宗教的需要。主教和牧师经常带领教徒在教堂唱诗歌, 由于石头吸音比较差, 就能够让声音在教堂内混音比较久, 使得诗歌声响亮清脆, 具有感染力, 犹如天籁之音。
三、建筑色彩的审美差异
中国的寺庙建筑红墙黄瓦, 在青山绿水间, 显得分外艳丽寺庙之所以要选用这些颜色是受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黄与红色都是中国古代封建权力的象征, 只有皇宫贵族高才可用黄色, 一般的民居只可以用青砖灰瓦。神在人们的心中是高的, 和上帝一样是不可逾越的, 所以在建筑用色上与皇帝的宫接近。
西方的宗教建筑以灰色为主, 这与选材是密不可分得, 灰是材料的原色调。但是建筑的玻璃一般都是用彩色的玻璃, 当通过玻璃照射进教堂, 就产生了神秘的色彩, 让人们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四、布局方面的审美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都遵循着礼制观念, 并且以封建政权为核心。强调社会、家族、家庭的整体次序和利益, 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一般都是由几个单体建筑加上一些走廊、围墙围绕成庭院而组成。庭院一般都是采用对称的方式, 沿着轴线进行设计, 重要的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上。宗教建筑也是如此, 不强调个体建筑的特色, 而是用次序理性的组合建筑群体, 一般是通过中轴线对称布局, 主体建筑放在中间来凸显其主体地位。
西方宗教建筑通常在市民公共活动中心进行发展布局, 除了供人们祷告之外, 教堂前面的广场还能集散人流、供人们休息、组织活动。西方宗教建筑喜欢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性特征。用建筑和自然的对立来凸显人的智慧和力量, 以及神的伟大。辅助性的建筑很少, 即使有也与主体建筑相差甚远。可以说西方宗教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五、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宗教建筑的审美差异
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 长期的君主专制, 将皇权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君权和封建家长的地位几千年不可动摇, 人有尊卑贵贱, 三六九等不可逾越。这种思想使得建筑在布局和层次上也等级分明, 寺庙建筑也不例外。
中国自古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这种思想在道教体现的尤为突出, 甚至到了当今社会, 人们在观赏建筑和园林, 仍然以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为审美的标准。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固步自封, 喜欢归隐山林、四合院, 不与世人来往, 宗教建筑也深受影响。人们对天子和神的敬畏, 使得寺庙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论社会, 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信仰。人们用最好的材料和技术建造教堂, 表达对神的虔诚。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 使得西方的文明和艺术深受宗教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在审美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选址上、材料上、色彩上以及布局上审美的眼光是不同的, 这些审美差异的产生与人们所在的环境、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审美观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特色, 中国的寺庙建筑注重精神和意境, 西方宗教建筑则注重物质和外观。不论是何种特色, 都是建筑美的体现, 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曾坚, 蔡良娃.建筑美学[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余东长.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3]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J].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4]王世仁.理性和浪漫的交织[J].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浅论中西方建筑的不同 篇9
1、单体建筑形象的不同
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个性, 虽然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西方人们大致都有共同的信仰, 但是尽管这样, 西方的建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难看到相似的地方。这种建筑“个性化”特征与西方文化基础中的“分立”思想密不可分。正是从“分立”观念出发产生了西方文化中“自由、民主”思想, 继而影响到建筑单体的设计。另外,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 世界是不重复的, 所以建筑存在于这个不重复的世界中, 也应该是不重复的, 具有自己个性的。
中国的建筑文化跟西方的建筑文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 中国的建筑文化着重考虑的是整体关系, 建筑要考虑到跟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 中国的历史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所以中国的建筑具有传承连续性, 是一种历史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建筑的形态上缺少一定的创新。
2、材料的不同
西方国家的建筑材料基本上采用石材, 而中国建筑历来采用的主要材料都是木材, 这也跟我国盛产木材, 便于就地取材有关。因为建筑材料的不同, 也就为建筑表现的不同提供了可能。西方建筑崇尚苍天, 所以建筑一般是向上发展的。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则是在地面上大范围铺展的。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 也是因为中西方审美上的差异。中国建筑因为使用木材, 所以建筑给人以自然的感觉;而西方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就会给人沉重的感觉。
3、建筑用途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多种用途, 但是不管什么用途, 中国的古代建筑都会符合基本的形制要求, 比如院落相通, 建筑群体按照中轴线对称, 这些都是我国古建筑的一些基本形制, 建筑只存在大小跟复杂性的区别了, 而且我国的建筑还有的是一屋多用的,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古代建筑雍和宫, 在雍正皇帝即位前, 雍和宫是用来居住的雍亲王府, 就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 雍亲王府就改做了雍和宫, 成了藏传佛教的寺庙。这恰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多用性。所以总的来说, 总体来说, 中国建筑的模式基本算是固定的, 在单体建筑上也没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建筑整体的发展一直很和谐。
跟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屋多用相比, 西方建筑的用途基本上就具有唯一性了, 西方建筑在开始建造最初就已经决定了建筑的用途:就像教堂上的十字标志, 让人一眼望去就可以猜测出建筑的性质。宫殿的建筑设计比教堂的建筑空间划分得更仔细一些, 是为人的居住而设计的, 两者不会产生混淆。古就像罗马时代所建造的浴室, 规模很大, 而且内部的设备也非常齐全和复杂, 功能也是非常明确和单一的。还有古代的大型斗兽场、剧场等等这些都是和其他建筑不可混淆的, 也不可以通用。这就能够说明西方建筑的用途是单一的。西方建筑更加重视建筑个体个性的发展, 对于整体的关注程度远远小于对建筑个体的关注程度。
4、建筑的发展不同
中国建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尽管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但是这过程中缺少变化, 发展一直是以继承为主要的形式, 可以说, 中国建筑的发展是保守的。
与中国建筑最不同是, 西方建筑喜欢创新, 无论在结构还是形象上, 都具有创新的部分。中国建筑的表现重在意境;而西方建筑则是重视外观。中国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体的统一, 而西方建筑则是建筑个体的突出, 是一种张扬的建筑美。就像梁思成说的:“一般地说, 一座欧洲建筑, 如同欧洲的画一样, 是可以一览无遗地;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 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 手卷画必须逐渐展开, 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 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 必须全部走完, 才能全部看完。”
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 中国古典建筑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中西建筑均有各自的法式, 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 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 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 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论文从单体建筑形象等四方面来阐释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差异
参考文献
[1]、杨春宇.中西方色彩观在建筑中的体现.南方建筑, 1996 (3) .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5]、李嘉华, 王营池.环境建筑与创作: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发展.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7.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异同分析 篇10
1 思想方面的异同
无论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遵循因地制宜, 巧妙借景的原则, 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 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早期的中国园林重“天人合一”理念, 西方园林则更加注重人为力量的表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目的是适应自然, 个人不能脱离自然与同伴, 而只能作为自然的一员, 倾向于自然本位论, 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具体直接的, 是一种我你关系, 这种观念在今天逐渐被更多人认同。中国的传统观念理想环境是一种“混沌初开”的模式,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 是泥土的捏合、是气体的凝聚, 没有明确界定人与自然的定义, 即“天人合一”[2]。西方文化与哲学思想认为, 人与自然的对立与斗争, 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抽象的, 是一种我它关系。在自然的定义中, 双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进化和地理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两者思想层次的不同, 直接导致两大文化所决定的艺术风格迥异, 园林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也不例外。
然而, 园林艺术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也有其共同的特点, 因为无论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是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 从园林的构建元素来看, 东方和西方园林都是由建筑, 景观或全石, 植物三个要素构成, 然后园路贯穿始终[3]。
2 文化艺术的差异
中国的园林建筑不单是一般地实现其物质功能,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艺术上给人以物质形态之外的感动。在经典的园林建筑例子中, 不乏有一些虽然结构外形一般, 但因赋予了它一定文化意义, 而显得韵味十足, 流芳至今。
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 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 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得到了渲染强化。“山水为主、建筑为辅”是中国园林主要的设计理念, 应达到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源相通, 全园生动的效果。中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许多特点, 如多曲、多变、雅朴、空透等四大特点。多曲的目的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融合;多变的目的是为了因地制宜, 灵活布置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雅朴是追求宁静自然、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让人们可以自由地环顾四周, 欣赏风景。
西方崇拜理性逻辑思维通常用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知道这种社会思想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手法, 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 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尽管这些几何形状经过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 但依旧有规律可循。因为西方园林刻意遵循形式美, 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 而规律性的东西就直接给人一种清晰的秩序感, 因此西方园林总是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3 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从形式上来讲, 西方园林所展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是布局讲究对称、规则、严谨, 就连花草修整都是方方整整的造型, 从而体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的美, 一种人工美。中国园与之完全不同, 在形式上既不讲究轴线对称, 也无任何规则可循, 反而却是山环水抱, 曲折蜿蜒, 不仅保留花草树木的原貌, 就连是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 力求与自然融合, 参差错落, 仿佛它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说中西园林建筑在形式上最基本差异的话, 那就是西方古典建筑强调挺拔向上的个性独立, 突出个体建筑, 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
法国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提倡开放、通俗、整洁、对称的几何形态, 通过几何美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它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分界、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一种秩序井然和谐明确的舒畅感。西方古典园林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等均在中轴上依次排开, 严谨对称的主建筑物常布置在轴线高处的起点处,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贯穿于整个园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西方古典园林的是巴黎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 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 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 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融合在一块。中国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景观的主题, 而建筑的形式则是欣赏和创造一种文化品位和周围植物的自由布局的景观, 道路回环曲折, 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 既“可望可行”, 又“可游可居”, 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
4 结语
以中国为代表的园林建筑与以法国为代表的园林建筑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不同, 又受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 二者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设计理念也不同。虽然中国和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但在本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完善完美园林建筑, 一定要摸清东西方园林建筑的精髓和特点, 并且从两方差异之中汲取彼此所长, 集精华而除糟粕, 将传统与现代综合于一体, 提升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
摘要:欧洲所代表的西方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形式和思想上与中国所代表的东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是构成园林及景观艺术的两大主要流派, 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融合。为表达不同的情调和审美意识, 在建造园林时就会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 而造成中西方园林建筑差异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中西园林,建筑,园林史
参考文献
[1]王新军.现代设计理论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惠志秦.中国传统园林模式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