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舞蹈(精选6篇)
中西舞蹈 篇1
摘要:不同的舞蹈,有着千差万别的专业要求。东西方特有的差异以及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使得舞蹈的艺术氛围、审美的方位和创作角度也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艺术,差异
不同的舞蹈,有着千差万别的专业要求。东西方特有的差异以及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使得舞蹈的艺术氛围、审美的方位和创作角度也不同。
一、中西方舞蹈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最早,西方人认为宇宙是直线前行的,是分层面的、有秩序的,因而古典芭蕾的动作多从一基点以直线发展,并在各个层面上有序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开、绷、直”的人体动态美观念。中国人则认为宇宙是圆流周转的,恰如《易经》中之六十四卦,环环相扣,因而中国舞蹈的动作多取圆的动作,其体态运动在总体上是向心的而非离心的,由此才形成“圆、曲、拧、含”的人体动态美的观念。
作为职业舞蹈人,对于世界传统舞蹈的人文格局的认识,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这就是对东西方传统舞蹈的宏观把握。事实上,许多舞蹈学者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通过比较东西方传统舞蹈形态来把握各自的总体特征。在通常的比较中,古典芭蕾代表西方传统舞蹈,而东方舞蹈则有印度古典舞蹈、中国戏曲舞蹈或日本歌舞伎等。
纯中国舞蹈则包括汉唐舞蹈、宫廷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等。美国舞蹈学者珍妮·科恩曾谈道:“尽管外开对古典芭蕾举足轻重,却不是其风格特性的唯一要素。”外开也是印度、婆罗多舞的特点。该舞双腿完全打开,躯体像古典芭蕾那样向上高提,但与芭蕾形成对比的是,舞者几乎一直保持半蹲,全脚着地,常常还要跺向地面;对下肢重量的承受似乎与另一古典芭蕾舞的特性(即普遍地向上冲击)存在矛盾。
二、中西方舞蹈创作差异之比较
中国舞蹈学者傅兆先曾谈道:“中西方舞蹈语言组合方法有所不同。”如果说西方舞蹈所表现的是为追求自由而腾跃,以奔放的动作表现出对天国的憧憬,那么无限眷恋和热爱大地的“那舞”(日本舞蹈)则表现的是一种徘徊于地上难以离去的动作。
基于上述中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文化中的诸多差异,中、西方舞蹈在舞蹈编排、演员阵容结构、舞蹈舞剧的场景、布景、灯光等方面也产生了诸多不同。通过下面的中西方当代舞剧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西方在舞剧创作上的倾向性与差异。
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演出的大型舞剧《三家巷》,是为建党9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该舞剧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叙事型舞剧,每一场都有字幕提示,能使每位观众更好地用舞剧形式读懂一本小说,看懂一个故事。客观地说,这种叙事编舞手法与各种抽象、简约等多元化现代编舞方法比较起来,略显陈旧。但事实证明,陈旧的编舞手法丝毫不会影响到整体,反而成为这部舞剧的最大魅力——具体到极致却不呆板。主线人物的四角关系、身份、舞美、灯光、道具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真实感,尽力使人们相信其真实性,更令人佩服的是其艺术加工本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例如,序幕将舞台空间切分为三块,这三块分别展示的是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物的三角关系,而且运用维度空间关系介绍人物、地点:周炳在下,陈文婷在上,区桃在中区,陈文婷打开小洋楼二楼的窗户,俯视打铁匠周炳。这一开场就十分具有概括性,起到开篇点题“三家巷”的作用。此外,第一场景设定在花市,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告诉观众故事的发生地在花城广州。
也许有人会说,看这种叙事的舞剧,倒不如去看一场话剧,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观看舞剧和观看话剧并不矛盾。话剧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独白、对白,重在聆听、揣测,而舞蹈的魅力则在于将语言化作身体动作,用单、双、三、群舞、技巧等舞蹈形式去讲述故事,为单纯的对话增添色彩。其次,舞剧中包含了话剧,尤其在这部舞剧中的第三场中,陈家客厅,周炳无奈地在众人面前进行“过梁仪式”,老爷陈万利独坐中席、一呼百应,以及两排旁座毕恭毕敬、齐刷刷的架脚、朝他拜礼敬茶、痛饮的场景,仿佛让人联想到某个话剧。他们的阿谀奉承、虚伪的嘴脸在观众心目中,早已被提炼为成百上千种文字语言,这正是因为舞蹈比文字更具有概括性与穿透力,而且多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又如,当陈文婷被迫以答应婚约为条件求何守仁放出狱中的周炳时,台左侧是一个家,右侧是周炳被关在大牢中的场景,这两幅场景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当左侧何守仁拿起电话时,台右侧的牢门徐徐升起。如果非要跟话剧做个比较,舞剧中剧情的处理效果比话剧中简单的一句“放人”或其他语言更强烈、更具艺术感。中国舞剧的舞段精美,舞蹈动作语言并不陈旧。
这也许就是当代中西方舞蹈、舞剧在理念上较为典型的不同之处。通过近距离观赏当代、现代舞大师的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舞的发展速度十分快,编创手法十分新颖。怎样紧跟时代的脚步,使中国的现代舞吸引世界的目光,实在值得深思。毕竟,中国的芭蕾舞、现代舞从无到有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而在外国已有几百年历史。我们在发展中国的现代舞时不可盲从,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创作好每一个舞蹈,掌握国际的新趋势,借鉴学习外国舞蹈。
风湿性舞蹈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篇2
【关键词】 风湿性舞蹈病;中西医;治疗;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4.023
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R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风湿性舞蹈病(rheumatic chorea,SC)为临床常见的儿童获得性舞蹈病,1684年Sydenham首先描述,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特征性表现,又称为小舞蹈病。本病在风湿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30%[1],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临床特征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和/或精神症状,属中医学“痉病”“瘛瘲”“颤证”等范畴。现将风湿性舞蹈病的中西医治疗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
1.1 对症治疗 主要是针对舞蹈样动作及精神症状等治疗,药物使用包括硝西泮或丁苯那嗪、氯丙嗪或氟哌啶醇、异烟肼(INH)等。杨旭等[2]应用INH与氟哌啶醇治疗小舞蹈病患者60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INH与氟哌啶醇对本病的显效率分别为87%和80%,其副作用为23.3%和70%,说明INH治疗小舞蹈病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
1.2 对因治疗 患者确诊后,无论病症轻重,均需应用抗链球菌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小舞蹈病复发及避免心肌炎、心瓣膜病的发生。一般选用青霉素,不能使用青霉素者,可用头孢类药物。李鸿祥等[3]治疗小舞蹈病患者5例,给予青霉素10~20 万U·kg-1·d-1静滴,同时给予地西泮、氟哌啶醇等控制症状。结果4例治愈,l例留有智力下降后遗症。可见抗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性。
1.3 免疫治疗 由于患者患病期间体内有抗神经元抗体,故理论上,免疫治疗可能有效。常用的免疫治疗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应用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免疫治疗可缩短本病的病程,减轻症状。朱卫华等[4]应用抗风湿药物醋酸泼尼松或水杨酸盐制剂以针对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行治疗,同时消灭链球菌病原体,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
1.4 其他治疗 包括高压氧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等。钟小芬[5]运用高压氧治疗心脏手术引发的小舞蹈病患者29例,治愈2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治愈率86.21%,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9例,治愈1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6例,治愈率44.83%,总有效率79.31%。在舞蹈病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嘈杂等刺激,床垫应柔软,保护因不自主动作带来的意外损伤,进食富含营养及易消化的食物,有吞咽困难者,可以鼻饲饮食[6]。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风湿性舞蹈病积累了不少经验。齐向华[7]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小舞蹈病疗效确切。朱鸿铭[8]认为,治疗风湿性舞蹈病可从3个阶段着手,初起证属外受风邪、引动肝风,治宜疏散外风、平肝息风,方用羌菊白麻汤;若症状逐渐加重,证属风邪化热、肝风发动、痰瘀阻络,治宜平肝息风、豁痰通络,方用五虫熄风汤;急性发作期过后,肝风虽止、肝肾阴亏未复,治宜滋养肝肾以固其本、少佐清热解毒,方用滋肾养肝汤。余召炎[9]治疗风湿性舞蹈病亦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以镇静开窍、清热化痰为治;第2阶段改以驱风止痉、宣中化湿为治;第3阶段辨证本虚标实并存,故以健脾化湿、化痰活血为治。
2.2 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风湿性舞蹈病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法。葛薇等[10]取百会、曲池(左)、太冲(左)及风池、内关(左)、阳陵泉(左)2组穴交替进行针刺,配合治疗机中等度刺激及中药治疗(桑枝、薏苡仁各20 g,钩藤、菊花、云茯苓各15 g,地龙10 g,僵蚕6 g,川黄连5 g,每日1剂),连用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郭翠萍[11]取风池、太冲、百会、人中为主穴,随证配穴治疗小舞蹈病36例,治愈29例,显效5例,2年后随访21例,均未复发。李萍等[12]认为,风湿性舞蹈病病机为外内相引,肝风肆动,治宜健脑安神开窍、平肝息风止痉,针刺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申脉、后溪,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赵亮等[13]体针取内关、水沟、三阴交、风池等及手足阳明经排刺,头皮针取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风湿性舞蹈病患者19例,痊愈5例,好转1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89.47%。张淑君等[14]针刺大椎、百会、合谷、太冲、四神聪、风池,配合自拟舞蹈汤(金银花、蒲公英、制白附子、川芎、僵蚕、煅龙齿、珍珠粉、羚羊角粉)治疗小舞蹈病患者60例,痊愈40例,显效10例,好转2例。陈瑞华[15]采用针刺治疗小舞蹈病,仰卧位选取曲池、合谷、后溪、神门等;俯卧位选取四神聪、风池、大椎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得气后加用G6805-1型电针仪,同时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治愈26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在某种理论及治疗上是可以互通或借鉴的。中西医互相参照治疗风湿性舞蹈病,取长补短,可使临床疗效大增。盖彬等[16]治疗小舞蹈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应用阿司匹林、激素、抗生素、苯巴比妥、氯丙嗪、地西泮、氟哌啶醇及维生素类配合针灸理疗等,治愈10例,留有后遗症2例。
4 讨 论
目前,西医对风湿性舞蹈病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消除链球菌病原体为主。抗风湿药物主要针对异常的免疫反应。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黄帝内经》中载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肝风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多采用平肝息风的治法。中医药包括针灸在内的治疗多源于各医家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尚无统一规范。风湿性舞蹈病有自限性,但积极的治疗可缩短病程。目前治疗风湿性舞蹈病的方法很多,但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及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特别是缺乏关于中西药物联合或对比治疗的研究,故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nlc202309051300
5 参考文献
[1]Ooslerveer DM,Overweg-Plandsoen WC,Roos RA.
Sydenham's chorea:a prac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J].Pediatr Neurol,2010,43(1):1-6.
[2]杨旭,乔晓萍,马玉新,等.异烟肼与氟哌啶醇治疗小舞蹈病60例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1,30(12):737-738.
[3]李鸿祥,穆新宇.小舞蹈病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51.
[4]朱卫华,康曼丽.风湿性舞蹈病30年发病情况分
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6):346-347.
[5]钟小芬.高压氧治疗小舞蹈病29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8,15(2):107.
[6]寇传玉.小舞蹈病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280-281.
[7]王雪娟.齐向华教授诊治小舞蹈病验案1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8):71.
[8]朱传伟.朱鸿铭治疗舞蹈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10):735.
[9]余召炎.中药辨治小舞蹈病1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6-37.
[10]葛薇,刘玺立,王洪君.针灸病案2则[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462.
[11]郭翠萍.针刺治疗小舞蹈病3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32(11):32.
[12]李萍,王黎明,王延玉.针刺治疗小儿舞蹈病验案[J].青海医药杂志,2003,33(8):48.
[13]赵亮,赵建国.针刺治疗舞蹈病19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7):670.
[14]张淑君,张淑玲.针刺配中药治疗小舞蹈病60例[J].中国针灸,2006,26(6):394.
[15]陈瑞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小舞蹈病30例[J].河南中医,2010,30(6):606.
[16]盖彬,肖卓.小舞蹈病12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9):1011.
收稿日期:2014-12-08;修回日期:2015-02-02
中西方舞蹈艺术琐谈 篇3
舞蹈艺术现在不仅仅是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 而且也是一种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更加是最直接的友好形式的体现。然而, 通过舞蹈艺术表演可以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审美能力, 鉴赏能力, 从而满足人们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如今, 在人们注重高质量, 优雅环境和健康生活模式的追求中, 舞蹈已经成为人们强身健体, 美化身段的一种方式, 从而提高人们对自己的欣赏和自信心。因此, 舞蹈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提高, 是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外舞蹈作一个简单的对比, 从而分析舞蹈艺术对人类学习、生活、思想的影响。
一、舞蹈艺术史的起源, 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典范意义的舞蹈品种。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 经过历代艺术家长时间的专业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成长”在宫廷、贵族之中。具有整套规范性的技术动作和严谨的程式体系。中国舞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丰富多彩的舞姿, 技巧高超、身法富有变化, 风格极为独特的艺术舞种。她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上所曾达到的高度。中国舞蹈往往集中地反映了本民族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我国古代的专业舞蹈大部分已经消亡了, 其中包括具有古典意义的宫廷乐舞和伎乐舞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舞蹈, 主要是建国后经专业工作者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整理成型的。所以她以戏曲舞蹈作为基础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可以说是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在前一阶段中, 是戏曲综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舞蹈;在目前阶段, 是从戏曲中分化、提取古代舞蹈的技法和规律, 使之还原,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国舞蹈的独特体系风格。中国舞体系中崭新的敦煌学派正在形成之中。它必将出现多种学派而创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西方舞蹈 (这里以古典芭蕾为例) 主要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古典舞蹈、舞剧形式, 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形成于17世纪后期的法国宫廷, 以民间舞蹈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 18世纪传人俄国, 19世纪初才成长为一门独立的戏剧艺术。创造了足尖舞技巧, 并有一套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舞蹈流派, 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五大流派。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同风格的古典芭蕾。
20世纪初, 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 并派生出许多流派, 风行欧美。
二、中外舞蹈对人们生活中情感影响
中国古典舞蹈是从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形成的。而戏曲形成于宋代, 在此之前, 主要是歌舞。戏曲在形成的过程中, 综合了我国古代艺术的各种因素, 尤其是表演艺术, 舞蹈是重要的一方面。当然, 戏曲作为一种代言体的戏剧形式, 它不可能把原有舞蹈照搬过来。
而必然要根据情节、人物的需要加以再创作, 发展后统一于整体的戏曲风格之中, 所以在塑造人物、表现情感等方面, 以其独特魅力, 为戏曲艺术表现手段与风格特色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舞蹈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并寄托于“三情”, 即人与人之间的“情”、人与社会的“情”、人与自然的“情”。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国舞蹈艺术从古至今充分体现了对“情”的追求。它注重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提倡舞蹈表现“诗”的意境, 强调人的精、气、神的精神气质, 突出人的圆、屈、拧、倾的人体形态之美, 进而达到“情”的圆满。
西方人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有较大差别, 芭蕾舞的审美、情感、动态等都有与东方舞蹈存在很大差异, 表现在人的脑、眼和心中活动的一切, 从“存在”到“意识”再“转化”为表现的现实艺术都不同。芭蕾具有因袭守旧的程式和脱离现实生活的内容。它只强调舞蹈本身的运动规律或强调表现自我而客观的审美要求。如18世纪末废除了面具、假发、罗马式服装;19世纪有了紧身裤, 它最具代表性的足尖鞋和华丽的白纱裙以及舞台布景, 它固定的程式对内心感情有很大的束缚。
三、中外舞蹈动作方面的差异
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古典舞蹈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 在表演上, 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 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特色。身段动律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动全动, 脉脉相通。手、眼, 步三法的任何局部动, 都要服从于身法。在舞蹈动作中, 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造成的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 长与短等辨证规律, 形成舞蹈动作的韵律这些韵律构成了各种感情的、各种民族的风格与特色, 增强了舞蹈的内在力量, 使舞者和观者在欣赏中身心产生“快感”。古典身韵的几种基本韵律主要是:提、沉、冲、靠、含、拧、平圆、移、腆、旁提、倾、立圆、八字圆、开合等。古典舞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拧、倾、圆、曲。
西方古典舞蹈美学特征是开、绷、直、立, 肢体训练的教学要求始终贯穿这三点。芭蕾舞的科学之处在于课堂所训练的内容和作品所编织的舞蹈语汇以及舞台上所呈现的整体内容形象都紧紧相连的。它是非常程式而严谨的教学与舞台表演相一致的系统性很强的教学体系。意大利学派的古典芭蕾动作活跃、刚毅, 但舞蹈语言缺乏诗意;法兰西学派古典芭蕾其特点四动作软弱, 手法柔媚;俄罗斯学派古典芭蕾吸收了法兰西学派和意大利学派的优点, 克服了法兰西学派过于软弱和意大利学派过于生硬的不足, 并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古典芭蕾的新学派,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中外舞蹈之间既相吸又相斥的关系继承、发展、借鉴了民族的传统舞蹈学习也包括向外民族、外国的优秀舞蹈文化学习。在外国舞蹈演员的各种风格舞蹈的感染下, 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 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 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 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增添中外交融的舞种, 进入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摘要:舞蹈是一门艺术,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表现得十分明显。通过中西舞蹈艺术事业的文化交流, 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 青年舞蹈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 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中西方舞蹈表现力差异性研究 篇4
一个好的舞蹈是多方面的集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要用规范的动作去展现舞蹈的风格,可以说舞蹈的成功从题目开始,就与编导、演员和风格、技巧、服装、舞蹈背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作品就会有瑕疵。舞蹈表演讲究生动传神,这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将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的动作、造型表达出来,使欣赏者感受到舞蹈所要传达的神韵。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是以固定的物体为载体来抒发主体胸怀的,而舞蹈则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来传达情感,运用具有动态的、美化的人体语言来展示着舞蹈内涵的。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元素,舞蹈的形式美是欣赏者接受并喜欢舞蹈的最重要原因,如果舞蹈不具有形式美,无法通过富有美感的动作来向人们传情达意,那么舞蹈也就失去它应该有的生命力,要想实现舞蹈的形式美就要求舞蹈表演者具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
中西方舞蹈表现力的差异
舞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由于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不同,各自的舞台表演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和表现特点,本文将《天鹅之死》和《竹梦》这两部作品作简要对比,扼要说明中西方舞蹈的各自特色。
1.群体中的自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的舞蹈大多具有欣赏、娱乐的功能,表示身份的礼仪。上层社会的舞蹈,多表现的是典雅庄重的感情,虽雍容华贵,但缺乏生命力,而民间的舞蹈则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舞蹈体现的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目标要服从集体的价值目标,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来实现集体的发展。就如林怀民先生创作并推出的舞蹈作品《竹梦》,该作品采用魏晋南北朝歌舞并举的舞蹈形式,作品共分晨雾、春风、夏喧、秋径、雨霁、午夜与冬雪七个章节。作品用华美的舞蹈语言诠释着对生命的热爱与真诚,开场时,灯光渐亮,在悠悠的箫声里,只见满台青竹,一白衣人盘腿打坐,神态怡然闭目吹箫,箫声缭绕于竹林之中,引出白衣白裤白裙的男女舞者,在竹林中穿行起舞。舞终前,吹箫人又到原地盘腿打坐,悠悠箫声里,大雪洒满一地,全体舞者执帚扫雪,舞台帐幕全部升起,后台尽显《竹梦》先前所营造的如梦场景,仿佛宣告梦幻易醒,人生无常。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与中国文化崇尚集体利益的原则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发挥,这种文化同样影响着西方的舞蹈。西方人自幼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芭蕾是一门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高雅艺术,芭蕾保留着古希腊、古罗马那种对上天及日月的敬仰,追求独立的人格、向往自由、崇尚运动及健美的体格。西方芭蕾艺术的体态表现出的审美特征与东方舞蹈截然不同,它要求舞者有修长的形体线条、要求动作中四肢有延伸的感觉,在舞蹈表演中不但有脚尖站立、腾空大跳、向上托举等高贵、典雅的舞姿,所有的动作力图摆脱地球的引力、极力向空间升腾等,使芭蕾艺术呈现出自信、张扬、高贵与支配一切的强烈人文精神。芭蕾的轻盈飘逸、热情奔放的美学标准体现了西欧这种向上升腾、超越自我的艺术形态。《天鹅之死》就正好诠释了西方舞蹈中的个人主义。《天鹅之死》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童话,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舞蹈中的经典剧目,开场时委婉的大提琴从一泓碧蓝的湖水中牵出一只受伤的天鹅,身着白衣短裙的天鹅姑娘,以娴熟的足尖碎步飘在似仙似幻般的水面上。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和娓娓的情思像一缕清风、轻轻地吹过湖面。银光闪闪的涟漪、小心地托着那只天鹅,她转过身,昂起那高贵的头,展开双臂,向着星空说出她生的欲望。她勇敢地向生命抗争,然而,受伤的躯体仿佛支撑不住那永恒的美丽;高傲的颈部慢慢地垂了下来,双臂仍然努力地向上寻找平衡,使出全身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但最终因精疲力竭而倒在了湖面上。即使在生命的终结,她依然在颤抖中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在舞蹈表演形式上有独舞、双人舞、群舞,表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渴望。
2.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谐与冲突
几千年来,无论是中国古人还是西方古人都在与大自然斗争着,均渴望征服自然。中国古人在与自然较量的过程中发现,相比于自然,人类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意识到人类要顺应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在中国的舞蹈动作内敛,温婉含蓄,不喜形于色,以扭腰出胯为特征,如中国舞蹈中的“山膀”“云手”等动作,其原始含义是表现山的巍峨和云在天空中流动变幻的形态,但舞蹈家将二者结合运用于中国古典舞“身韵”建构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韵律。《竹梦》的动作舒缓,“卧鱼”“鸟龙绞柱”等具有曲线美的动作通过拧、倾、圆、曲,将身体扭拧得如同麻花卷,形成“力”的内敛,舞姿和身法都遵循圆的规律,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西方由于受自身地域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开放、探索的民族性格,表现在舞蹈当中就是舞蹈表情较为张扬,激情四射,充满了冲突和对抗。舞者的一举一动都包含着他们无法抑制的情感宣泄,看起来十分激烈。《天鹅之死》中伴随着悠悠的大提琴声,舞者通过上身的手臂波动代表着天鹅的翅膀,配合脚下的碎步从舞台中旋转出来,它已经筋疲力尽,仍竭尽所能想再次飞向太阳,濒临死亡的天鹅对重新振翅的挣扎渴求,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舞者伴着音乐身体旋转画出优美曲线,这是天鹅用生命在起舞,泪水将她的面庞洗礼,留下了她最后的骄傲,羽翼让她的身躯神圣,伴随最后的自尊,带着微笑离开。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归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天鹅之死》中舞者运用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为人们呈现出濒临死亡的天鹅渴望振翅飞向天空的画面,表达了人类与大自然相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3.审美心理———意境与形象
舞蹈是表现人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中国舞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在古代人们认为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只有把握住了舞蹈的“神”、舞蹈的“形”才会有意义,“神”是指舞蹈所要传达的意境和内涵,而“形”是指舞蹈的外在表现。中国的舞蹈往往通过形形色色的舞具来展示其所蕴含的感情,拓展舞蹈的意境氛围,特定的相关环境背景下,配以相适应的乐曲,由身体条件相符的人用特有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别的物种)的情感变化。中国文化带给中国人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狂的审美心理,这种中和的心理在中国传统舞蹈的情感表达之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中国舞蹈是一种纯艺术化的形式,表达的是舞者精神层次方面的东西。《竹梦》的音乐以古琴为主,注重表情,舞者挺拔的身姿伴随着音乐的律动,时而轻缓时而肃杀,如风吹竹动般刚柔并济,将舞蹈中所蕴含的感情渗透到每个动作之间,一举手,一投足,都让观众沉浸在舞者所营造的竹梦之中。
西方的舞蹈往往侧重于展示人的肢体律动所产生的感性美,很少借用舞具来传递情感,它注重写实,更具有形象性,常常是对于真实生活中动作的模仿及其演变,强调真实,着力突出人体的美。《天鹅之死》中伴随着水银泻地的旋律舞者飞快地从舞台的一端旋转出来,清冷的灯光营造出童话一般的梦境,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和造型来表达感情,舞姿完整,动作具有延续性,展示着表演者高难度技巧与个人风格,通过音律的起伏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4.人性观———完美与瑕疵
中西方舞性思维的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着中西方舞蹈作品的不同品味。中国的舞蹈侧重于手上动作,光是手指上的就有:兰花指、点指、轮指、剑指、虎口等之多,手掌和手臂的动作就更为丰富了。《竹梦》中的舞蹈动作以手部为主,手掌的动作有山膀、按掌、托掌、山膀按掌、托按掌、顺风旗,舞姿身法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通过腰的摆动和脊椎的屈伸来完成提、沉、冲、靠、拧等动作,足部的动作以勾、绷、开、关、内翻和外翻为主。
西方舞蹈提倡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不回避社会现实,他们将对现实的思考和观察进行去舞蹈化处理,以练习脚下动作为主,上身的动作较少。《天鹅之死》采用幻觉、梦境、意象化的手法,运用婉转的音律、素色的硬纱蕾丝舞裙来配合剧情的发展,舞者双臂相叠,脚尖踮起,面部表情与动作相协调,显示舞者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膨胀的,都是向外延伸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已然站立不住,右腿向前一滑,左膝着地,合上翅膀与世永别,她的左翅仍微微颤动了一下,尽力指向天空,渴求挣脱大地的束缚,用灵魂去触摸天空。所有的动作都是由腰部向外展开,通过舞动的足尖、举重若轻的腾挪跌宕,展现人类对于自己身体极限最诗意的挑战。
结语
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可以用人体的动作表达那些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它是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比较中西方舞蹈表现力差异,可以发现,舞蹈表现力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
参考文献
[1]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专业选手艺术表现能力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吴兰:《舞蹈表现力与艺术实践的交错关系》,《文化月刊》2009年第8期。
[3]曾珍:《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大众商务》2009年第12期。
中西舞蹈 篇5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点具有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等诗的气质,注重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其舞蹈动作呈内聚性形态 , 示意性强 , 内在“心动”中体现多元和谐。西方舞蹈比较注重外在的“形动”,动作呈放射性形态。综观中西舞蹈,艺术文化上的差异总体表现为内收与外放。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呈内聚性形态,讲究“含胸”、“颔首”的内收性动作。 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含蓄与内收的文化。中国舞蹈深受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体势呈现出“起承转合”、“圆、曲、拧、倾” 的身法、技法,一种回旋、圆转的状态。这种状态贯穿于舞蹈动态造型的始终,不管是战国时代的女乐舞蹈,还是唐、 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都可以看到这种回旋体势, 就连现代广场民间舞也蕴含着这种“划圆的艺术”。舞蹈的动作都来源于生活,由于地域差异及生活习惯差异,不同民族的舞蹈,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舞蹈动作总体表现为内收、含蓄,“欲前先后”、“逢左必右”是中国舞蹈动作的基本法则,这一点,与中国书法中的回锋极其相似, 主要是为了表现韵律之美,以及形神之美。中国舞蹈特别讲究队形,在舞台上通过调度各种各样的队形,表现舞蹈情节以及情绪。
西方文化是一种外放与扩张,动作外开 , 跳跃动作多 , 舞蹈动作呈放射性形态,如西方的芭蕾动作,就体现为外放与离心感。整个芭蕾动作下肢动作强于上肢动作,肢体的线条绷直延伸,重心感觉都是“高”的,造成拔地向上的态势, 手臂往往只起辅助性作用。西方舞蹈文化强调热情奔放,在队形的调度上,西方人常以单一的或块状表现情感。芭蕾舞主要是通过脚尖朝地,腿部伸展以及外开,使人的身体发挥到极限,全身的重量通过脚尖的力度来支撑,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在结构上西方舞蹈遵循模仿自然,讲究再现真实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西方舞蹈多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运用科学技术,再现现实场景。在结构上西方舞蹈强调给观众留下有限的想象空间,同时,比较注重呈现相对静止的舞蹈空间。
二、中西舞蹈作品艺术特点比较
中国舞蹈继承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点,通过欢乐、忧伤、 痛苦等丰富的表情来配合舞蹈动作。而西方芭蕾动作仅仅是展现人体动作。是纯形式的。只是注重形式美感,通过肢体的舒展和延伸表达舞蹈的情绪,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中国舞蹈以“静”为主 , 讲究刚柔相济、形神统一。以意、劲、精、 气、神为精神支柱,舞蹈动作以手、眼、身、法、步为技巧要领 , 蕴含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在描写人体美上,中西舞蹈也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西方舞蹈不是特别重视服饰, 许多西方舞蹈主要是通过人体裸露的肌体发掘人体美。中国舞蹈总是把服饰美和人体美相融合,演员或紧扎密裹 , 或宽衣长袖 , 通过袍、袖、裙、带种种流动表现动作、情感。如痛苦时甩发的疾转 , 郁闷时帽翅的轻摇等等,在服饰的掩映中,表现滑稽可笑的丑角,窈窕多姿的旦角。相对于东方而言, 西方民间舞种类繁多,舞姿各一,当今比较流行的有华尔兹、 波尔卡、布鲁斯、探戈等,这些舞蹈大多步态优雅端庄。
中国舞蹈细腻委婉、谦和柔美,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 西方舞蹈用较少运用手部,主体语汇是脚下舞步,且往往是一种伴随性的。欣赏西方舞蹈主要看其整个舞姿。而欣赏中国舞蹈,我们不仅可以从整体舞姿去观赏,还可以欣赏到舞者柔美多变的手部姿态。西方舞蹈步态优雅端庄,男子表情严肃、傲慢;女子姿态表情矜持,文静端正。而中国舞蹈男子表情欢快自如,动作姿态粗犷活泼,女子表情幽默、含蓄、 羞涩,舞姿常是忸怩闪躲。中国舞蹈更多地表现出含蓄的一面。考察我国舞蹈艺术历史,发展和融合是两条主线。东方舞蹈特色得益于中国多民族发展融合的艺术底蕴,民族文化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继承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 , 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努力寻求中西舞蹈文化结合点非常关键。
三、结语
中西舞蹈 篇6
1、中西方文化交融及体育音乐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发展历史悠久, 涵盖了健身、竞技和表演等多种元素, 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东西方文化的快速交融发展中, 体育和艺术是重点, 在艺术和体育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据调查, 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所使用的配乐大部分是西方或者世界闻名的曲目。在体育舞蹈的表演过程中, 对于没有体验过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说, 他们在利用体育舞蹈表现西方音乐内涵上存在困难。也就是实现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体育舞蹈配乐的中国化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因素渗透其中,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溶解在其中。体育音乐舞蹈是中西方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 不但能够加快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步伐, 还能够促进体育音乐舞蹈事业的发展。
2、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意义
2.1、促进中西文化发展
当前,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使文化的发展也走向多样化,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文化是文明的使者, 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体现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的发展就是多种文化碰撞的结果。体育舞蹈不但能够有效吸收体育竞技文化的重要特点, 还能够结合舞蹈文化的特色, 实现体育和艺术的和谐发展。总之, 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下, 将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相结合, 不但能够实现体育舞蹈的创新发展, 还能够在体育舞蹈比赛的过程中提升竞争力。
2.2、促进民族音乐和体育舞蹈的持续发展
体育舞蹈发源于西方国家, 这体现了西方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原始性联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 这是实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基础和根本。首先, 我国的音乐已经和体育舞蹈形成较为特殊的联系, 音乐已经成为了体育舞蹈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 音乐作为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元素, 可以单独进行表演。而很多舞蹈需要根据音乐自身存在的特征进行设计和编排, 体育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种类, 也具备相关特征。我国的民族音乐十分繁荣, 能够满足大多数体育舞蹈对于音乐的需求。因此, 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 是促进民族音乐和体育舞蹈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3、体现体育舞蹈的特征
文化属于社会现象的一部分, 文化具有独特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 而这与当时历史发展和民族的区域特点密切相关。体育舞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也具有与文化相似的特点, 它经历了各种文化的碰撞, 有效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 本质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另外, 体育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结合各地不同的文化以及舞种的风格, 因此, 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 在融入民族音乐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探索
3.1、增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学科系统
目前, 我国体育舞蹈专业院校选择使用的教材主要来自西方, 且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西方较为著名的音乐片段, 其中涉及到的很多教学方式以及乐理知识等都与西方传统文化紧密关联。但是, 我国同样具备种类繁多的音乐学习材料, 很多音乐素材都能够真实反映不同的民族特色。因此, 在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 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可以通过增加设置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学科系统得以实现。相关院校在建设体育舞蹈音乐学科系统过程中, 将体育舞蹈音乐教材的研究和挑选作为最为主要的方面。因此, 我国在体育舞蹈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充分借鉴西方著名的音乐内容, 还需要更加注重我国民族化音乐的继承和挖掘, 这对于传承祖国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总之, 专业人员在体育舞蹈音乐教材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要注重选择合乎体育舞蹈特点的民族性音乐, 并且在设置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学科系统的过程中, 完美融合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和内容。
3.2、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体育舞蹈中国化学习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表演和比赛相结合的重要艺术种类, 其教学训练和实践的环节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点。因此, 在有效实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过程中, 完善教学训练系统是尤为主要的内容。相关高校要积极转变管理观念, 将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视为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以及专业人员应将实现育舞蹈音乐体的中国化充分与学生的日常训练相结合, 实现创新性发展, 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 一些社会性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也应当将实现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3、在比赛过程中实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
体育舞蹈比赛具备明显的竞技性, 而比赛过程更是实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重要机会。我国的体育舞蹈艺术要想在世界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就需要在比赛中完美体现本国舞蹈的特殊性和民族性, 而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是最好的运用对象。目前, 在许多世界性体育舞蹈比赛中, 大多是西方音乐配乐。而我国多数选手对西方音乐的理解难以达到上乘水准, 也就很难在舞蹈中体现该音乐的精髓。因此, 在体育舞蹈竞赛中, 逐渐通过赛制等的改变, 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对于快速推进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十分关键。
4、结语
追求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的要义在于繁荣民族文化, 实现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实现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过程中, 相关专业人士和院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体育舞蹈当中。笔者对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进行了论述, 并分析了实现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的策略, 希望能够为繁荣我国民族文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海洋, 朱丹.高校艺术体操中舞步组合的教学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3) .
[2]顾迅峰.浅析摩登舞升降技术及其训练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1) .
[3]陈颖.女子体操初级选材的基本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1) .
[4]于绍英, 牛晓静.浅谈成都市艺术体操俱乐部教练员的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