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相融

2024-09-22

中西相融(通用5篇)

中西相融 篇1

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1. 洛可可风格的形成原因分析

法国国内影响:路易十五“摄政时期”, 新王朝女权呼声高涨, 正是这一点直接导致了洛可可风格的出现。同时由于17、18世纪东西方海上贸易繁荣, 大量的中国瓷器、家具、漆器等被外销到欧洲, 这些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恰恰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欧洲上流贵族们的欣赏情趣。历经文艺复兴之后, 在艺术领域, 他们向往优雅柔丽、纤细秀美的设计思潮, 中国家具等艺术设计正符合了他们的欲望。

外界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扩大了中国海外市场, 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吁下, 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们来到中国, 他们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撰写成别开生面的游记带回去, 更令他们神往古老的中国。18世纪的欧洲将中国当作某种榜样, 学习及歌颂。

2. 中式风格对洛可可风格形成的影响

在建筑方面:中国建筑里的装饰在洛可可室内装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洛可可的室内装饰里到处有中国画线条的装饰纹样, 甚至连中式建筑的室内格局也被效仿。一直以来, 自由不对称的装饰形式是中国传统装饰的主旋律, 洛可可艺术吸纳了这一东方元素, 在室内装饰中大量的运用了自由不对称的形式。另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到了清代中叶后, 在建筑和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 建筑装修和工艺品都镶嵌上珐琅玉石, 这与洛可可风格有共通之处, 细腻到无以复加, 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

在家具方面:清式风格和洛可可风格都是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不仅对精工雕琢的技艺要求很高, 对材质的要求也很严格, 雕、嵌、填、彩绘, 或螺钿、髹漆、木石骨牙并用。洛可可家具比清式家具更夸张的是家具的腿更细, 弯而细的修长腿四角向下弯曲呈涡卷状。路易十五时期的柜类家具装饰, 有的还描绘仿制中国山水人物画面, 再罩以欧洲清漆, 并配制优美的青铜镀金雕饰。

小结:以上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和家具中找到了很多与中式风格的相同点。顾名思义, 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接纳与调适的产物。这也是中西艺术相融的最好实例。

中国明清风格所具有的新鲜的艺术确实让法国人放开了眼界, 使法国人提高了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在明清风格的影响下洛可可风格将优美的艺术造型与舒适的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艺术结晶。洛可可的产生是中西艺术风格的一次完美融合。

二、洛可可风格的再现

1. 洛可可风格再现的原因分析

中国本土因素的影响:从现代设计理论传入国内开始, 中国现代设计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 在较短的时间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然而与国际同行相比整体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当代设计正是转型时期, 异域风情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大行其道, 这也为洛可可风格在中国的再现提供了有利时机。社会发展越快, 人们需求越高, 各行业的竞争也越激烈, 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高贵的洛可可风格自然而然成为各领域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源泉。

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艺术、审美信息等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西方艺术以其优势地位影响着全世界。从融合这个角度来看, 历史上, 东西传统设计是完全分离的, 现在, 欧洲格外提倡关注外面的世界, 结果接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建立的东西方的联系。这也是洛可可风格出现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建筑方面:当简约风格盛行之际, 繁复华丽的洛可可之风在建筑领域又流行起来。不知何时, 热爱洛可可风格的人已形成了一个圈子。他们的共同点是渴望精致生活, 需要更多对生活的美好感觉。洛可可风格的中国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励骏酒店, 南京星雨华府。

在家具方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回到家中, 渴望得到生活的温馨, 精神的慰藉。洛可可这种模仿自然环境的空间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松弛和慰藉, 这种空间的形式满足了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适应了现代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洛可可风格的中国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宁波红光·罗浮宫法式家具, 兴利旗下尊典品牌安娜公主卧室系列。

小结:中式风格当年已经对洛可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洛可可艺术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中式艺术血统。而如今中国现代设计建筑中的华丽雕琢、纤巧精美, 家具中的各种花纹图案……很多特征和洛可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洛可可风格在中式风格影响下的形成和洛可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可以算作是文化艺术的延续碰撞。东西方设计的原胚在这种互相融和中溶解与铸造, 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

我们研究西方设计, 其意义在于希望能融合外来文化, 洋为中用。艺术风格的相融, 在于对各自特点与规律的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继承与改造, 从而使原有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发展更加贴切更加相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设计及审美水平, 从本质上提高中国现代设计在的国际上的竞争力。

总之, 在中西艺术融合影响下的艺术现代化转型中, 我们一方面要吸取西方艺术之精华, 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民族优良传统, 努力挖掘与继承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形式。同时积极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 在坚持民族传统基础上, 借助西方艺术精华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 中国的艺术才能永屹世界艺术之苑, 与西方艺术伯仲比肩。

摘要:当代设计越来越趋于国际化, 多元化。本文通过分析中式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形成的影响与洛可可风格在中国当代设计中的运用, 总结出中西艺术风格的两次相融, 找出相融的特点与规律及相融中的继承与改造, 从而得到中西艺术风格这两次相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洛可可,形成,再现,中西相融

参考文献

[1]邬德惠.韩冰.《中国陶瓷与洛可可艺术之.中国陶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艺术理论.2009 (11)

[2]李江晓.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家具设计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7 (2)

[3]陈玉婷、陈玉霞.传统家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 (1)

情感相融关注学生 篇2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实现这一点, 就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的教学与班主任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理解学生、诚心对待学生。

一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 因此,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尊重是基础, 理解是前提, 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才能爱学生, 母爱无私, 师爱伟大, 爱心是春雨, 它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神态、多样的奖励、全面的评价为学生创建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心理氛围。记得有一次在上课时, 我一连两次提问了一个平时不爱吱声、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并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表扬;第二天上课我在提问时, 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居然是他, 我感到很惊奇, 也很高兴, 马上让他回答问题, 从此以后, 他上课表现得非常积极, 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记得还有一次, 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在搞小动作。我并没有用语言批评他, 而是走到他跟前笑着看着他, 他觉察到了我的目光, 马上停止了搞小动作, 集中精力听课, 下课后, 他主动找我承认错误, 这件事情虽小, 对我的触动却很大。可见, 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不要训斥学生, 要尊重、理解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师生之间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富有情感平等和谐的交流中, 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 “有事总爱找老师帮。”

二师生之间要以诚相待、相互沟通

学生自尊心强且逆反心理也很强, 作为教师如果脱离学生,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去说教, 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教育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 谈心、说笑, 而且还一起玩耍。我是学体育的, 非常喜欢体育活动, 而且还爱好唱歌, 性格也比较开朗。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 还和学生一起打篮球, 有时还和学生一起学唱流行歌曲, 这些活动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 他们把我当成朋友, 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我说, 我也愿意听他们讲, 并能及时和他们沟通思想, 融洽师生关系, 关心他们的生活, 这样做使我在教学中取得了学生心理上和情感的配合, 学生喜欢我这个老师, 就愿意学习历史。

三教师如何对待我们眼中的所谓的“后进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后进生, 性格粗野、情绪急躁、不遵守纪律, 这样的性格多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平时要求孩子不严, 不闻不问, 孩子犯了错误就责骂或体罚,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 就养成了粗野的个性。对这样的学生教育, 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 甚至导致师生对立, 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 应和风细雨地说服教育, 多看他们的优点, 鼓励为主, 有声的表扬和无声的批评并用, 使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老师爱他们。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 忽然听到了歌声, 我循声望去, 发现有一位同学上课听录音机入了迷, 不自觉地随着录音机唱了起来。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我当时很生气, 真想把他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但转念一想, 如果这样做, 一是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二是容易引起他的对立情绪, 于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他, 只是点了一下他的名字。等到讲完课,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我把话锋一转说:“同学们学习了一节课已经很累了, 让我们听听歌曲轻松一下好不好?”学生马上说:“好!”“那我们班上谁唱歌最好听啊?”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王××”, “那请王××同学给大家献上一首歌吧, 我们大家鼓掌欢迎。”他一听让他唱歌, 那可是他的特长, 在区里还获过奖呢, 于是很自豪、富有表情地唱了起来。等他唱完后, 我说:“同学们, 说他唱得好不好啊?”“好”, 我接着说:“王××同学歌唱得真的很棒, 不愧是获奖选手, 老师希望你今后不但在音乐方面更上一层楼, 更希望你能在学习方面也有所进步。”过了一天, 我又去他们班上课, 这次我特意留心观察他, 看到他这次没有再听录音机, 而是在看书,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简单问题, 让他回答, 并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表扬, 全班同学也都鼓掌向他表示祝贺。自此以后, 他找到了学习的自信, 每次上课都能专心听讲, 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作为老师要信任学生, 信任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孩子, 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位严厉总呵斥他的老师, 即使你是他的父母, 即使你真的很爱他, 但他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这种反感情绪尽管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 但不利于接受知识, 相反如果在一个友好、亲昵、鼓励的气氛中学习, 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 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好得多。

让“生活”与“数学”相融共振 篇3

一、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让学生接纳知识更自 觉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出发,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折扣”这一内容后, 我们学校正好开展大课间展示活动, 班级里要买奖品奖励学生, 于是我就让学生说一说怎么买, 算一算要多少钱:

某商店有一种练习本出售, 每本零售价0.5元, 一打 (12本) 售价5元, 买10打以上的, 每打还可打九折出售。

(1) 我班有47人, 每人需要一本的话, 最少付多少元?

(2) 六年级共有230人, 每人也买一本的话, 该年级集体去买时, 最少付多少元?

当我把这道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解决时, 他们兴趣陡增, 完全没有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每人都马上投入到了小组讨论中去了, 不多一会儿, 同学们就用他们学习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这道问题轻松地解决了。这种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后体验到了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作用, 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增强了, 也更愿意学习数学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学习更主动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家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意的是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平时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例如:学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后, 让学生量量自己的身高, 比比体重, 算算每月家中的生活费用, 本班的成绩优秀率、平均分, 用比例尺知识画一画学校操场的平面图、用利息知识算算储蓄的利息……;这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 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 也更愿意学习数学。记得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后,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法”、“乘法”有混淆, 因此我特地在教室里布置成了几个售货亭, 设计了一个“买学习用具”的数学活动, 比如“一本练习本2元钱, 买3本练习本要多少钱”、“一本练习本2元钱, 一把学生尺3元, 各买一样共要多少钱”, 通过真实的“买卖文具”的过程来感悟到底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领悟到解决应用题不是凭简单的猜测用“加法”做还是用“乘法”做了。课后, 小朋友高兴地对我说:“老师, 我们学习了乘除法应用题, 买东西算价钱快多了, 原来学数学有这么多的好处呀!”

三、走入现实生活进行探究, 让学生学习更扎实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生活经验。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让学生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面积单位“公顷”, 虽然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可它离我们学生很远, 就算是成人, 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上说出1公顷的实际大小。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知识, 教科书上这样描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0000平方米, 也就是1公顷。”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遍, 没过多久, 我就忘记了这一知识。

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师, 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一知识了。我带着孩子们, 来到了操场。站在操场中间, 我先让同学们猜猜操场的面积, 有的同学信口开河, 500平方米, 1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听着孩子随口说出的数据, 我对这次带着孩子们来操场上学习“公顷”的做法, 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开始测量了, 操场的长大约长80米, 宽约50米, 它的面积大约是4000平方米。有了操场面积的概念后, 学生就知道1公顷大约是我们操场两个半那么大。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 都不由自主“哇”地发出惊讶声:1公顷有这么大呀!

有了1公顷大小的感受, 我又让学生猜猜我们东校区的面积, 学生估了估, 说大约是3公顷左右。很凑巧, 校门前正好有关于东校区的介绍:我们东校区建筑面积约为1.25公顷, 占地3.1公顷。看了这样的介绍, 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这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读写相融事半功倍 篇4

一.在阅读教学中, 激发写作体验与感悟

新课标阅读和写作的目标特别注重体验和感悟, 要求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要求写作“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阅读教学时, 我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时, 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 将过去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 如“春燕衔泥、蜘蛛结网、蚂蚁搬家、家犬护主”等一一写来, 让学生敬畏生命, 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而美好。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我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的土地和生命的礼赞之情, 并让学生欣赏家乡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仿照课文写出自己对家乡戏曲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二.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遣词造句能力

初中生写记叙文时, 往往内容单调空泛, 语言干巴乏味, 因而我在阅读教学时因“文”制宜, 培养语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在教学《风筝》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赏析“我”摧毁小弟制作的风筝时一连串的动词:“我‘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头, 将风轮‘掷’在地下, ‘踏’扁了。”“抓”换成“弄”, “踏”换成“踩”好不好?让学生反复诵读, 感悟这些词语的表现力。再让学生回家细致观察母亲洗衣烧菜浇花, 或者同学课外打球, 写一生活片段, 要求遣词用句力求准确生动。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 我让学生勾画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并说出理由。再让学生写一处深深打动自己的美景,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从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景物。学生写作兴趣大增, 不再出现胸有丘壑, 笔端无语的窘况。

三.在阅读教学中, 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训练, 课文仅仅是例子的话, 那么课外阅读则是对课文这个例子的拓展延伸, 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对写作极有益处。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后, 让学生去找寻“梅、兰、竹、菊、牡丹、莲花、松树”等的象征意义。教学《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五首》后, 我让学生搜集整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古诗佳句。教学《母亲荷叶》后, 我让学生阅读《繁星》《春水》, 体味母爱、童真、自然及人生。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写出读后感或摘抄佳词妙句。

四.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新课标写作的目标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因而,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请学生“续写”皇帝游行回宫后将会发生的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教完《古代诗歌五首》后, 我请学生选取其中的一首, 合理想象诗中的景、人、事, 允许增添人物和细节进行“扩写”。教学《静夜思》《秋天》等诗时, 我让学生以散文的笔调进行“改写”。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样式, 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和想象能力, 又激发了写作热情。

五.在阅读教学中, 强化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我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 注重写作方法技巧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 效果极佳!令学生“头痛”的写作, 变成了令学生“心舒”的写作。例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引导学生赏析作者“以形传神”的描写人物方法, 再让学生描写班里的一位老师或者同学的外貌特征, 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教学《社戏》时, 我引导学生分析详略得当的写法, 体验一波三折的特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等。再让学生, 尝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技巧写一篇《____的风波》的文章。如此专项训练,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熔于一炉, 既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 又激发了写作兴趣, 提高了写作水平, 效果显著。学生普遍由“厌写”、“畏写”变为“爱写”、“会写”了。

高中音乐欣赏与教学相融 篇5

一、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 学生学;老师讲, 学生听”的陈旧模式, 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中, 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 他们刚升入高中, 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 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 细听音乐。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 “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 例如, 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 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 轻唱音乐。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 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引导学生唱主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 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 《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 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 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 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 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 多想音乐。

指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 能开阔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拓展视野, 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 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 学生对这首歌已经较为熟悉,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 用心聆听, 并且展开想象,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4. 常谈音乐。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结论上面, 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 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 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 也要给学生发挥的时间, 这样, 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 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 (悲怆) 交响曲》的教学, 鉴于学生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放低要求, 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 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 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

第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 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 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 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第二要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 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 可慢慢听多了, 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 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第三要多了解音乐背景。欣赏音乐的时候, 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 (悲怆) 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 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 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第四要掌握音乐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 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 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 具备了这些知识, 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 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 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想听教学欣赏内容的情况, 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 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 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 教师更要镇静,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1. 用熟知的作品吸引学生。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 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 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 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 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 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 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 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 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 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 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2. 用流行音乐教导学生。

由于社会的影响, 高中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同学偏爱流行音乐, 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学生往往能唱许多流行歌曲, 却说不出一首艺术歌曲或民歌的歌名。虽然这对于我们课堂知识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帮助欣赏作品。在《歌唱》上第一节中,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与美声的区别, 帮助学生了解美声唱法。比如说美声具有节制感、修饰感, 声音纯净统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 较为口语化、大众化, 声音也就比较多样。可以列举周杰伦、潘玮柏、杨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 用他们的歌曲来阐述流行歌曲的大众化, 及与美声严谨的唱法进行比较, 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 用乐曲情感引导学生。

在欣赏这类作品时, 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 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 这时,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 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 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 调动学生的兴趣, 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 肯定学生的优点, 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上一篇:花卉行业现状下一篇:监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