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人员

2024-09-22

监督人员(共10篇)

监督人员 篇1

工程监督工作是勘探开发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工程监督队伍构成的改变,一些原来不突出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工程监督人员素质培训与培养非常必要和重要。

1 工程监督人员来源发生的变化

在工程监督这个职业诞生之初,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在职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现场技术、管理经验,并且通过相应培训后能够迅速适应现场的需求,这些人员后来有的继续从事监督管理工作,有的走上管理岗位,有的转而进入经营领域,成立监理公司,专门提供专业工程监督。

随着各油田公司对工程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工程监督的整体需求大幅提高。同时,随着下岗分流工作的展开,一部分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进入工程监督行业,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力量。由于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受收入来源的压力,这些人员工作能力较强,工作也较为稳定。

另外,一批退休的技术管理人员也进入该领域,成为一个有机的补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年龄逐渐偏大,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享受养老金,因此不再愿意长期在现场工作。退休人员也由于年龄偏大,在现场工作几年之后,逐渐退出。

与此同时,一些新生力量迅速加入其中。这些人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正式工作,被施工单位以社会化用工方式吸纳到施工前线,在完成前期锻炼,迅速积累一些经验之后,果断地转行到工程监督岗位;一部分是油田公司监督管理部门或监理公司直接从石油院校招录大学毕业生,按照工程监督人员进行培养,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工程监督行业。

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同时由于在现场的时间较短,显得经验不足;另外,活跃的思想也造成流动性频繁,一旦自己获得比较丰富的现场经验后,很愿意跳槽到收入更高的区域,其中个别人员有出国工作的意愿。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职业尴尬和无奈,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不能提供满足工程监督人员成长需要的经济发展空间,人员流动就自然存在。

然而,为能使工程监督工作继续顺利开展下去,除寻求其他留住优秀监督人员的有效措施之外,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工程监督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依旧是当前的自然之选。

2 工程监督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作为工程监督人员使用、管理主体的监督管理部门,要把对工程监督人员的培养作为一项日常重要的工作对待,这包括制定培训培养计划,落实相关措施。

2.1 培训培养计划的制定

(1)进行上岗前培训。安排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还可以聘请优秀监督人员进行实际传授。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试评估,其中进行案例式考试与评价的效果较为突出,可以有效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同时,由于各油田公司在监督管理细节方面的不同,尤其是资料填写、上报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强化相关内容的考试,以实现上岗后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效减少后期反复整改的现象。

(2)加强上岗试用期的管理。在做好日常接收汇报,及时了解现场监督情况的同时,做好相关提示,尤其是强化巡回检查,解答相关疑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强化转正述职的管理。经过几年的摸索,转正前进行述职效果明显,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工程监督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现场表现、适应性等,为选拔合格工程监督人员提供可靠依据。

(4)要求按时编写监督总结。对典型案例通过定期发布监督简报的形式进行分享,从而为提高工程监督人员现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借鉴的资料,受到大家欢迎。

(5)年终召开监督年会,邀请优秀工程监督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并打印成册,让广大工程监督人员接受从精神到实践的洗礼。

2.2 相关措施的落实

(1)作为工程监督提供方的监理公司,要为工程监督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如相应的标准、手册等,为工程监督人员学习提供条件;同时利用自身的特点,利用工程监督人员休息间隙,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监督人员进行授课,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安排典型案例等材料的学习,为提高工程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2)作为工程监督人员,要把学习相关要求、规定、标准、专业书籍、典型案例等作为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向有关管理人员、同行学习,弥补自身不足;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做法、认识与体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3)作为股份公司培训部门,建议在搞好相应取证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培训,以使工程监督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督人员自主进行升级考试,借此评价监理公司的工程监督人员选拔情况和培养效果,也将会成为激励工程监督人员学习的有效措施。

3 认识和建议

强化对工程监督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既是工程监督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现场规范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更是工程监督工作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相关各方有这种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同时,需要有关部门考虑着手制定工程监督序列有效增长措施,包括工程监督来源培养机制、地区间比较规范和适宜的收入差别、与工程监督工龄和能力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等,以便各油田公司内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与相对的动态平衡。

埒本文编辑:王梅收稿日期:2012-09-10埒

监督人员 篇2

研究方向:民商法、民事诉讼法、民事检察制度。

科研成果: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研省部级课题多项。

从民事检察权的性质上看,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更为符合民事检察权的功能定位。但作为一项新制度,如何开展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监督的重点是什么,监督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则是制度运作必须考虑的。同时,针对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也有必要从运作机制及制度完善的角度加以探讨。

一、制度背景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民事检察权的完善,其中第208条第3款增加了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在已有抗诉这一监督方式的前提下,增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的必要性何在?这便涉及到这一制度的出台背景。

(一)社会对公平司法、规范司法的渴求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之所以要增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这一制度,是基于社会大众对公平司法、规范司法的渴求。在现有权力体系中,通过检察权来实现对审判权的监督和制约即符合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又有着长期的司法实践。因而通过完善民事检察制度来回应社会对公平司法、规范司法的渴求便成为一种可行的制度选择。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此作出了回应,表现为:扩大了监督范围,增加了监督方式,强化了监督手段。其中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便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二)抗诉的有限性

如果将视角转移到民事检察制度内部,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既有的抗诉制度下,增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的必要性。个人认为,之所以要增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是基于抗诉的有限性,这一有限性首先表现为抗诉范围的有限性,并因此决定了抗诉功能的有限性,进而影响了民事检察权功能的发挥。而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正是弥补抗诉功能有限性、完善民事检察权的必要。

1.抗诉范围的有限性。抗诉是针对裁判结果的监督,其监督对象限定为生效判决、裁定以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但在民事审判活动中,除了裁判结果确有错误之外,更多的表现为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而且,根据相关实证研究,引发当事人不服判进而申诉、上访的很重要的因素即在于审判人员的程序违法。正是因为审判人员在审判程序中的违法行为,使得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产生不信任,进而助推了司法公信力的下降。

2.抗诉范围呈收缩趋势。除了上述抗诉范围本身的有限性之外,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抗诉范围呈现收缩趋势。我们来对1991年、2007年及2012年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事由做一比较,即能很容易发现这一趋势。

1991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事由包括:(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3)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4)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当事人的申请再审事由除了上述4项抗诉事由之外,还包括“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这一情形。之所以有此差别,是因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与检察机关抗诉二者的功能定位不同,前者是为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救济,后者则是为了监督审判权、纠正裁判错误。为救济当事人,将“新证据”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之首具有当然的正当性,在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下尤其如此。而“新证据”情形下,并不存在原审裁判行为违法——法官只能依据当时的证据做出裁判。

在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为解决当事人“申请再审难”问题,将申请再审事由具体化为14种情形。申请再审事由的具体化与明确化限制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再审权利具有积极意义。但2007年民事诉讼法在将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具体化、明确化的同时,也将抗诉事由与申请再审事由做了同一化处理。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法院必须再审,因而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并不存在“抗诉难”的问题。我们知道,越是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越大,而越是具体、明确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越小。因而,抗诉事由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恰恰缩小了抗诉的范围。

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抗诉的范围进一步限缩,表现为“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以及“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均被剔除出抗诉事由。

3.抗诉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如果说上述分析尚属于基于立法规定的推理的话,下面的数据则可以清晰的说明抗诉这一监督方式的有限性。

二、监督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第3款,该制度监督的对象为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据此可以将监督对象分解为监督对象之审判人员和监督对象之违法行为两部分。

(一)监督对象之审判人员

《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以下简称《监督规则》)第98条将作为监督对象的审判人员解释为:法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将法官包含其中容易理解,而人民陪审员尽管不是法官,但其在审判过程中与法官一样在行使审判权,成为监督的对象实属必然。存有疑问的是聘任制书记员是否属于监督的对象。对此,我们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0月20日颁布的《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试行)》中的相关规定。其中第5条第1款规定:“本办法下发后人民法院新招收的书记员,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这说明自2003年以后新招录的书记员均为聘任制。同时,第5条第2款规定:“书记员的聘任制和合同管理,是指人民法院与受聘人依照法律与本办法订立聘任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人民法院与受聘人双方履行合同规定,聘任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即解除聘任关系,受聘人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不再履行书记员职责。”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聘任期间,书记员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由此,对于聘任制书记员,对其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二)监督对象之违法行为

《监督规则》第99条列举了13项属于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我们结合民事审判实践中违法行为的多发环节,有重点地加以讲解。

1.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不适用再审程序纠正的。对于哪些情况属于“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不适用再审程序纠正的”,立足民事检察权功能定位,结合民事审判实践,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根据判决裁定的性质不能再审的。首先,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裁定,基于身份关系的不可逆性,该类判决、裁定不可以再审,但财产分割部分除外。其次,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的判决、裁定,不可以再审。在民事诉讼法理上,上述程序被认为属于非讼程序,不具有诉的内容,因而不可以再审。最后,除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裁定外,其他裁定不可再审。(2)当事人服判,且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纠纷主要涉及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私益纠纷,当事人对其利益关系具有处分权。即便生效判决、裁定对于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分配存在错误,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只要当事人服从判决,便应视为当事人对其权利的自由处分,检察机关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而没有提起抗诉的必要。因为抗诉的启动必然引发再审,将双方当事人重新拉入诉讼中,并可能引发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但对于其中法官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如此,即对审判权进行了有效监督,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处分权。(3)再审不会改变当事人实体利益分配的。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时效解释》第3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假设在某案中,经法官对诉讼时效的释明,债务人提出了时效抗辩,法院判决债权人败诉。此时即便检察机关抗诉,可以预料,再审中债务人仍会提出时效抗辩,再审不会改变当事人实体利益的分配,只能给当事人带来讼累。

2.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将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纳入了抗诉的范围,而对于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调解,则由《监督规则》规定,纳入了对法官违法行为监督的范畴。

对调解进行监督的必要性有二:一是相当比例的民事案件通过调解方式结案。长期以来,民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达到50%以上,个别时期有的法院甚至达到80%以上。二是调解案件中强迫调解、违法调解的情况较为多见。法官之所以要强迫调解、违法调解,原因在于法官在调解中的自身利益,表现为:(1)规避风险。长期以来,调解不属于法院错案追究的范围,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前,检察机关亦无权对调解案件进行监督。这就使得调解结案成为法官规避风险的避风港。(2)考核指标。调解一直是民事司法的重要法律政策。为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法院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对调解比例颇为重视,这也成为法官晋职晋级、奖励的重要参考。(3)时间成本。有人比较了调解结案与判决结案在时间成本上的差别:调解要3小时,当场出调解书;判决则要开庭3小时,写判决书3小时,外加校对1小时。此外,庭长还要审核2小时,书记员校对1小时。如果涉及上诉,送达上诉状和移送案卷还需要2小时。在案多人少矛盾凸显的今天,时间成本也成为法官选择结案方式的重要参考。法官的自身利益诱发了强制调解,并因此使调解走向制度反面,丧失“自愿性”。而且,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进行调解,为虚假诉讼提供了可能。

对调解的监督需要注意,从主观方面证明强制调解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检察机关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应重点从客观方面推定调解违反自愿原则。如:申诉人未出庭调解、调解书由未获得申诉人委托的同案当事人代签的情形。

3.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和受理条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存在三难,其中之一便是“立案难”,即基于法律规定法院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正是由于存在“立案难”,检察机关才有对立案进行监督的必要。但在立案监督中,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形,有所为有所不为。法院应立案而不立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制度性应立案而不立案。所谓立案是指将什么样的纠纷纳入法院解决的范围中去。从根本上讲,立案的范围受制于法院的解决纠纷的能力,而法院解决纠纷的能力又与法院在一个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我国尚处于大政府小司法的状态,很多纠纷尽管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法院解决的范围,但实际上法院没有能力予以解决。在此情况下,法院多选择不予立案。这类案件包括政治性敏感性案件以及群体性案件。二是自我便利型应立案而不立案。法院为了自我便利的考虑,多在法律之外设定立案条件,如要求当事人提供特定规格的起诉状,提供对方当事人的组织机构代码甚至营业执照复印件等。三是腐败性或违法性应立案而不立案。[1]个人认为检察机关在监督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后两种情形应成为监督的重点。

4.违反法律规定送达的。送达是法院在诉讼中的一大难题,也由此诱发了法院在送达方面的违法行为。法院在送达方面的违法行为多表现为违法适用公告送达。具体而言,公告送达是通过在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被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或者在媒体上发布公告的方式进行,其送达效果并不理想,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因此,法律对公告送达规定了严格的适用条件,只有在被送达人下落不明,通过其他送达方式均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公告送达。但在实践中,很多公告送达并未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适用条件,进而因当事人未能收到法律文书而使其权利受损。对此,应区分情况选择监督方式:对于因违法送达而致当事人辩论权被剥夺的,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9项之规定,提起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其他的违法送达,则属于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范畴,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

三、监督程序

(一)案件来源

对于抗诉而言,检察院依职权发现的案件限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也就是说,仅涉及个人私益的案件,即便确有错误,检察机关亦不得依职权予以监督,这是当事人处分权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依职权发现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时,是否也有此限制?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抗诉案件之所以要限制检察院的依职权,是因为抗诉会对当事人的私益产生影响,是否对案件进行审查并提出抗诉,必须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只有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构成例外。与抗诉不同,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是单纯的对审判行为的监督,而与当事人的私益无关,无需考虑当事人的态度。因此,只要发现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均可进行监督。

(二)前置程序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诉权与法院审判权交互作用的场域,面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法律赋予当事人自我救济的权利,规定了自我救济的途径。对此,应首先由当事人进行自我救济,只有当穷尽自我救济的途径后,才能申请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基于此,《监督规则》第33条规定了检察监督的前置程序。

之所以将当事人的自我救济作为检察监督的前置程序,还有技术层面的考虑,即检察监督的事后性导致监督的非及时性。监督的事后性在防止对司法裁量权不当干预的同时,也必然导致监督的非及时性。再加上检察机关内部立案、审查、讨论、报批等一系列办案流程,检察监督在实践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当事人作为诉讼参与人,对于自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何时受到侵害最为清楚,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上诉进行自我救济,同时完成对审判行为的制约。如果私权利被内置在法定程序之中(比如未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不得调解、法官裁判权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限),那么这种私权对于公权的制约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符合当事人利益的制约;当公权力违法行使或滥用权力,当事人借助于其他公权机关(上级法院或检察院)的监督来保障其救济权利的实现,是第二位的、后置的。

四、制度评价与完善

(一)制度特点与意义

1.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标志着对民事审判活动全面监督格局的形成。我们在与检察官座谈中发现,大家习惯于将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等同于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行为。但实际上,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其监督对象非常广泛,审判人员在审判程序中的所有职务行为,都可能成为监督的对象。在抗诉对裁判结果监督的基础上,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标志着对民事审判活动全面监督格局的形成。

2.实现了同级监督,突破“倒三角”困境。由于抗诉“上抗下”的工作机制,导致案件大量集中于省级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州市院尤其是基层院无案可办。而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采用同级监督的方式,破解了“倒三角”的工作困境。

3.非引发诉讼的监督方式,与民事检察权的定位最为契合。这是与抗诉制度最大的区别,也是制度优越性的基础。检察建议不引发再审,因而既不会影响判决既判力,也不会危及当事人处分权,长期以来对抗诉制度的责难在该制度将不复存在。

(二)制度完善

尽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表现为法院对检察建议的回复率不高、认为建议合理但回复不予接受、不接受且不予说明理由或者说明理由不充分等。人们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检察建议缺乏刚性效力。而实际上,检察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力,抗诉与检察建议均表现为启动某种程序,至于再审后是否改判以及是否接受检察建议等这些终局性决定仍由法院作出。

之所以产生检察建议不如抗诉有“力度”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二者所引发的程序的完备性不同。抗诉引发的再审是一个完备的诉讼程序,而对检察建议引发的程序却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因而,强化检察建议的效力必须从完善法院对于检察建议的回复程序入手,才能使法律监督从空泛走向具体。[2]

注释:

[1]参见杨会新:《从诉之效力位阶看民事案件受理制度》,载《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小议如何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篇3

一、强化会计监督意识

实际工作中, 普遍存在重视会计人员基本财务工作、理财和核算的部分, 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监督职能。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所在单位的管理者或领导者不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 不清楚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或者是管理者因某种原因不想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甚至是有意限制会计人员监督职能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管理部门采取广泛宣传、集中培训等方式, 督促各个单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学习《会计法》及财会法规、审计知识, 使单位领导准确定位财务人员工作角色, 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力度, 使其切实认识到谁是会计责任主体, 并在日常工作中履行好会计监督的领导责任。同时, 督促各单位会计人员积极参与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根据“资金流到哪, 会计监督到哪”的思想, 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监督与管理, 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与效率。

二、加强财务制度的落实, 规范内部控制

严密、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预防贪污腐化, 降低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约束力。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 在内审协会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抓好制度落实, 保证会计部门、会计人员履行责任,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堵塞漏洞, 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健全岗位责任制, 使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责任主体相互制约,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为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保障,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监督质量, 形成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良好综合素质是有效加强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各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在普及新的会计知识基础上, 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使其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其职责。督促会计人员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观, 做到公私分明、秉公办事、不贪不占。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会计人员, 不但要掌握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还要掌握所在部门、单位各项业务等方面的知识, 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或界定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 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

四、加强外部监督监管

审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增加会计违规受罚的风险, 降低会计违规人员的预期收益。对单位管理者和领导者, 如果发现存在授意会计人员做假账等违规行为, 必须依法进行严处。对发现的编制虚假信息、做假账的会计人员, 均依法进行处理。审计部门应及时与财政、税务、纪检等部门沟通联动, 形成强大的合力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

五、会计人员应主动履行监督职责

一是会计人员要积极参与所在单位的经济管理。作为一名会计人员, 要改变自身只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意识, 坚守经济活动管理者的身份定位, 及时掌握单位经济管理方面的情况, 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 运用财经财会知识处理问题, 把会计监督贯彻到经营管理始终, 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及重大经济问题的管理与控制。要善于发现单位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坚决制止营私舞弊、损公利己的行为。

二是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会计人员要扎实做好日常会计监督工作, 必须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编制财务预算, 严格执行财务预算, 不超预算安排支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与有效性的审核与监督,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要确保原始凭证的准确和完整, 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要予以退回并纠正。要依据相关规定, 对指使、强迫造假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真正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三是会计人员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沟通。会计人员要与上级财政、审计部门加强沟通, 实现沟通的常态化, 联系的紧密化, 了解审计部门的相关要求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 定期对财产物资进行清点, 做到账账相符, 账物相符, 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摘要: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监督职能主要是确保经济活动和资金运用过程中, 执行国家财政法规, 遵守财经纪律。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有利于强化各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

关键词: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发挥

参考文献

[1]牛存平, 高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金融经济, 2011 (04) .

[2]王敬远.如何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探析.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8) .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判断题 篇4

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隔离治疗。(B)2.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都是丙类传染病。(A)3.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B)4.对于医疗机构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B)5.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级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类管理。(B)6.实验室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在产生地点就地消毒后按化学性废物进行收集处理。(B)7.某省级菌(毒)种保藏中心,取得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证书》,方可负责本省菌(毒)种和样本的储存。(B)8.艾滋病检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B)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B)10.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A)11.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5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B)12.进口人体血液、血浆、血液制品、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B)13.单采血浆站所采集的合格原料血浆可以用于临床。(B)14.血站应当制定实验室室内质评与室间质控制度。(B)15..脐带血等特殊血液成分的采集必须符合医学伦理的有关要求,并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必须与捐献者签署同意书。(B)16.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B)17.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处理,是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B)1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日常经费。(B)19.《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A)20.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B)21.某医院欲新购买一台加速器并建设相应的机房,该医院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应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B)

22.职业病诊断争议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B)23.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设区的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B)

24.某村有一座中型水库,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共同投资兴建了一座自来水厂,供本村村民生活饮用。距取水口60米,有村民设置的水产养殖实施。村委会认为符合有关要求。(B)25.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A)

26.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处罚款;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B)27.王某在A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查体时,A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在血液检验时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B)28.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八百比一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B)2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病残儿医学鉴定为终局鉴定。(A)

30.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档案。职业健康检查档案保存时间应当自劳动者最后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不少于10年。(A)

31.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可以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B)3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录,至少保存五年。(B)

33.根据《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的千分之三的滞纳金。(B)

34.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B)35.当事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B)36.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A)

37.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孕产期保健和接生服务时,应当查验孕产妇是否持有生育证;发现无生育证的,应当在五日内告知该机构所在地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A)38.县级人民政府对违法生育行为征收社会扶养费,属于对违法生育当事人进行的行政处罚。(B)39.禁止使用超声诊断.染色体检测及其他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禁止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医学上确有需要的”是指已诊断为伴性遗传性疾病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情形。(A)

40.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A)

41.产前诊断是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的诊断。(B)

42.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规定施行终止妊娠或者结扎手术的,接受免费服务。(A)43.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规定的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B)

44.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以及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A)45.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发布医疗广告的,按非法行医处罚。(A)46.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A)47.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可以向社会开放。(B)

48.发布医疗广告应当标注医疗机构第一名称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A)49.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医疗机构校验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完成校验。(B)50.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查阅患者的病历。(A)51.医师外出会诊应当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医疗机构对未经批准,擅自外出会诊的应当给予处分。(B)52.处方保存期满后,经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A)53.药师应当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月日逐日编制顺序号。(A)54.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属医院感染。(B)55.医务人员未经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摘取人体器官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A)56.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申请人准予注册。(B)57.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已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不得从事医师诊疗活动,但是可以担任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B)58.医师在注册的医疗机构签名留样或者专用签章备案后,经过医疗机构审批可以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B)59.对出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除罚款外,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A)

60.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A)

61.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一次。(A)

监督人员 篇5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市和区、县的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行使继续教育监督检查管理职能。

第三条 根据《规定》明确的市和区、县的继续教育监督检查职责,监督检查的对象是下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

第四条 全市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依据《规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条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贯彻执行《规定》的基本情况;

(二)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的实施情况;

(四)统计年度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累计完成72学时的情况;

(五)继续教育经费的落实情况;

(六)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处理情况;

(七)专业技术人员违反《规定》,未履行继续教育义务时的处理情况;

(八)开展继续教育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

(九)开展继续教育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六条 北京市人事局是本市贯彻实施《规定》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贯彻实施《规定》的监督检查工作。

各区、县政府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接受北京市人事局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并负责本地区贯彻实施《规定》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全市各系统、各行业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接受北京市人事局和区、县政府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第七条 监督检查采用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实地检查和上报自查报告(统计报表)等形式,进行自查、互查、抽查或定期检查。

第八条 监督检查的工作步骤。

(一)工作部署。北京市人事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初对全市贯彻实施《规定》行政执法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当年监督检查的具体内容、时间进度和方法。

(二)组织检查。继续教育监督检查工作分为季度检查和年度检查。北京市人事局每季度组织抽查,每年度10月30日前,全市各系统、各行业应根据文件要求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报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将于当年第四季度组织检查。

(三)总结汇报。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北京市人事局对本年度继续教育执法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工作汇报。

监督人员 篇6

1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受到追责的主要原因

1.1 自身原因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及人员由于不作为或是滥作为, 存在随意或过失时出问题。当然会有一些非自身原因, 主要体现在物资、经费以及执法人员等方面, 如设备设施的不完善、资金严重短缺、人员配备不齐等, 相关执法部门多是委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而监督部门又无法解决物资、设备、资金、人员方面的问题, 致使在正常履行职责时仍无法克服上述这些问题。

1.2 外部原因

1.2.1 监督执法机构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执行标准上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在正常情况下, 相关执法标准应认真参考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规范制定执法标准来实施执法行为, 之所以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就在于相关制度的滞后性, 评价制度是否完善, 表面上来看, 体现为执法行为是否合乎标准, 在实践上具体体现为是否执行到位, 换言之, 行政许可执法、行政监督执法、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执行, 这一系列执法行为是否遵循程序性规则。从执法部门及其人员的执法行为来看, 并未有程序方面的具体标准来对此加以规范, 导致行政执法检查过于随意, 同时相关监管又不到位[1]。

1.2.2 兽医主管部门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地方的兽医部门执法人员相关法律并不了解,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随意下发文件或制定政策的情况比较普遍, 很多文件存在着明显的不符合规章的内容, 这种随意性行为严重违反了行政事务法律法规, 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发文件, 并交由下面的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执行, 严重违背了法律既定程序, 致使执法人员无从应对, 如果执行, 一旦发生问题, 必然要追求其法律责任, 如果不执行, 又达不到行业违法行为的惩戒, 甚至会触犯刑法受到相应处理。

2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受到追责的解决办法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甚至是刑事责任, 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追责的主要形式也体现在这2个方面, 行政责任指的是纪检机关对违法人员进行追责, 依照《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 对其做出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责任指的是由司法机关对执法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进行追责, 根据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 判定罪名[2]。

2.1 自身问题的解决

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违法违规, 应当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 应从内部着手进行解决, 督促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 履行职责, 严格执法, 使自身免受责任追究。

2.2 外部问题的解决

2.2.1 制度方面的原因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责任, 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解决, 对于这种情况,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对于出现的问题已向有关部门说明了原因, 但没有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解决, 对于这种情况,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应当免责, 有关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关部门无力解决, 必须向政府报告请示, 如果政府没有解决, 则由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为了免受追责,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于出现的问题, 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请示解决。而要想彻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必须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予以解决[3]。

2.2.2 杜绝违法决定或命令的出现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主要有3个途径:要提高兽医主管部门的法律意识,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 提高部门执法水平, 增强人员执法能力;需要相关领导起到带头作用, 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做好领导的参谋, 遇到违法决定或命令的问题, 应及时向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提出合理性建议并说明理由;要加强法制宣传, 将科学执法、文明执法贯穿到整个执法过程中, 遵循法定既定程序。

3 总结

综上所述,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被追责的现象越来越多,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 除自身原因外, 也有很多外部因素, 体现凸显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体现了对违法违规问题追究查处力度的加强, 这也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现阶段, 探讨和解决相关问题, 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 有助于推动动物卫生监督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洁, 毋婷, 连晓春, 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定位问题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 2013, 11 (04) :8-9.

[2]骆双庆, 白双喜, 洪双玲, 等.浅析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责任风险[J].河南畜牧兽医 (综合版) , 2009, 11 (02) :27-28.

监督人员 篇7

日前,潢川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38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坚持“三公开一监督”的原则,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考生及家长的称赞。

一是公开招聘范围和条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此次招聘涵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报考条件和岗位要求的人员。二是公开招聘办法及程序。此次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程序分为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用等,每进行一个环节都通过电视和潢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进行发布,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三是公开名额指标及结果,此次28个事业单位共招聘138名工作人员,要求报考人员按公布的单位、岗位及专业要求报名,每人限报一个职位。笔试成绩当天公布,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四是三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电视、网络定时监督;咨询电话随时监督。

监督人员 篇8

(一) 火灾荷载大, 易形成重大人员伤亡。

绝大多数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公共娱乐场所为了达到舒适、豪华的要求, 未严格执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内部装修工程使用大量易可燃材料, 大大增加火灾荷载;加之, 绝大多数人员密集场所空间大, 一旦发生火灾势必燃烧猛烈, 蔓延迅速, 易形成立体燃烧, 还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 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二) 电量大, 易发生用电安全事故。

人员密集集场所空间大、人员多等特殊性和营造氛围的特殊要求, 必然促使场所采用多种多样的高温照明灯具、安装大功率的空调设备、使用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复杂的音响视频控设备等多种用电设施, 电器线路接点多, 用电荷载大, 加之这些场所营业时间大多较长, 如果导线负荷分配不均、电器线路未按照用电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敷设、高温灯具安装使用不当、未安装符合规定的电器熔断保护装置、电器控制开关不符合安全要求、乱接乱拉电气线路和设备等等, 都极易导致短路、过负荷、接触电阻过大、漏电等, 从而引起火灾的发生。

(三) 范围大, 易造成用火不当的火灾事故。

人员密集场所绝大多数都设置有厨房、锅炉房等固定的用火部位, 必然潜伏着液体、气体燃料泄露或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的可能;场所必须的维修施工时使用明火和进行电、气焊作业, 不可避免的存在监管困难、违章作业现象不易发现等引发火灾的可能;一些西餐厅等人员密集场所为营造氛围、因停电照明和一些住校学生使用蜡烛、煤油灯看书学习, 如使用中不注意监管、使用后不及时处理都易引发火灾;另外, 这些场所内人员随意吸烟极易引发火灾。

(四) 人员密度大, 易出现人员疏散困难。

人员密集场所人员成分复杂, 特别是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场所内的绝大多数人员更是行动不便、自防自救能力差, 且这些场所的人员高集中, 流动性大。另外, 由于诸多因素而造成一些寄宿制学校在疏散通道上增设隔离门、安装铁栅栏, 一些业主在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安全门上锁, 一些场所共用通道名存实亡、疏散宽度不足, 一些场所工作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如何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一旦发生火灾, 人员惊慌拥挤, 秩序混乱, 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现状

(一) 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 消防安全责任制未落到实处。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责任不清, 没有依法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消防安全职责, 致使行业系统内的单位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处于失控漏管现象。二是作为消防监督相对人的各个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 未从源头上解决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苗头, 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责任自负”的内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二)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单位场所没有建立用火用电、防火检查、控制室值班、员工培训、消防设施维修保养、火灾隐患整改、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以及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不善, 维护保养不落实。部分单位对现代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和维护重视不够, 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三是违章用火、用电, 违法生产、储存、使用、运输、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 不按国家规定配置消防标志、应急照明设施、灭火器材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消防知识较为匮乏, 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 不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五是少数经营者消防意识淡薄, 往往千方百计减少消防设施的投入, 对火灾隐患的整改舍不得投入。

(三) 消防基础薄弱, 安全条件差。

一是违章建设、经营现象突出。二是一些场所由于历史原因自身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考虑, 对消防行政许可实施行政干预, 致使人员密集场所埋下先天性火灾隐患。四是人员密集场所内人员复杂, 流动性强, 火灾负荷大。

三、抓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一) 准确定位消防监督检查职能,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宏观控制。

当前消防监督检查应当定位为:对消防安全预见性的控制。做好消防安全预见性控制, 要着重解决消防监督在干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时角色错位的问题, 同时, 也要解决单位管理权力、责任缺位和含糊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宏观面的引导, 通过明确标准、强化服务、严格审批准入, 加强消防安全信息的公众披露等措施, 让人员密集场所对号入座, 在增强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的同时, 保证新建和已有的人员密集场所符合国家消防安全标准。二是严格按照公安部73号令的要求, 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抽样性检查, 通过事先公告抽查的范围、内容、要求, 增强消防监督检查的溯及力, 达到检查具体单位而控制社会面的理想效果。三是以集中整治为主要手段, 由当地政府领导牵头, 联合辖区各相关职能部门, 对人员密集场所分类别进行集中整治, 开展综合执法检查, 坚决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 强化行业管理职能, 建立切实有效的调控机制。

1、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 督促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商贸等行业或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行业管理工作之中, 建立、完善行业、系统内消防安全管理标准, 重点明确和细化行业或系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工作监管责任, 切实承担起所属行业或系统消防安全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2、加强同工商、文化、安监等行政机关的协调配合, 建立、完善消防监督检查信息通报制度, 对检查发现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但消防安全条件不达标的单位, 及时向工商、文化等负责审批的部门通报,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使用, 切实形成行业联动的整治合力。

3、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整治、销案的整治制度, 通过层层落实责任, 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和不安全、不稳定苗头, 预防和遏制火灾发生。

(三) 树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规范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认真梳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调用的人力资源, 合理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准确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本着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一一对应的原则, 制定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 建立“人员、部位、设施”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落实全员逐级防火安全责任制, 形成依托单位日常行政管理架构的消防安全责任链。实践证明, 只有这样做, 才能有效地调剂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人员配置, 使消防管理成为生产经营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和累赘。

2、引用质量过程控制办法, 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工作步骤, 完成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和落实。在制度的设计上做到“四个体现”, 即:体现工作内容、体现工作程序、体现责任人员、体现工作标准。在制度的落实中, 做到“三个到位”, 即:管理过程记录控制到位, 管理信息反馈到位, 督办、考核、奖惩到位。

3、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建立全员互动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考虑其经营特点, 应急救援预案不仅要考虑白天和夜间的人员组成和具体分工, 最为关键的是, 必须严格执行每半年一次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制度。

4、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人员密集场所要加强员工的消防宣传培训, 以增强员工的消防法制意识, 增长消防安全知识。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安全培训方可上岗,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件后方可上岗值班。每名员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通过培训, 要使每名员工自觉提高消防意识, 主动消除火灾隐患。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 唤起广大公民的消防意识。

(四) 建立和完善整治火灾隐患的长效机制, 全力构建社会化火灾防控体系。

1、要启动重大火灾隐患评估论证机制。

要在建设、质监、安监、消防等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聘请有关专家, 组成重大火灾隐患评估小组, 对辖区重难点火灾隐患进行评估论证, 为政府决定提供依据。

2、利用行政处罚杠杆, 加强火灾防控工作。

对危及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 要坚决予以查处。同时, 对处罚的情况以政府名义通过当地党报和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通过公众的监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杠杆的约束效益, 切实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效能。

3、利用经济杠杆, 防止火灾隐患出现反弹。

人员密集场所要向区政府或上级行业或系统主管部门缴纳一定数额的火灾隐患整改保证金, 借此奖优罚劣, 促进火灾隐患的切实整改。

4、要推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制度, 加强火灾防范和风险管理工作。

工商、消防、安监等部门要把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情况纳入人员密集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的内容, 督促人员聚集场所强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担火灾风险, 共同推进火灾风险防范。

5、试行等级评定制度。

会同人员集场所的相关行业或系统主管部门, 开展将消防安全管理囊括其中的行业等级评定, 扩大行业管理的约束力, 通过公示评定结果、强化导向引导等措施, 强化人员密集场所规范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俞雷, 等.中国消防全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2]惠中玉, 等.现代消防管理手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监督人员 篇9

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的对安全进行管理的方法,通过安全监督可以实现组织安全绩效方面的反馈,以形成安全管理过程的闭环[1]。航空公司安全监督人员对国家和公司的安全法规、规章制度、标准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找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加以解决,保证已实施的安全措施正确有效实施。对航空公司安全监督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安全监督职责,实现对监督活动的控制。

2 安全监督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员工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基于3种方法[2]:(1)基于员工特征,如决策能力、对组织的忠诚、人际沟通技巧和工作主动性等方面。(2)基于员工行为,着重评估员工是否按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这类评估方法能为员工提供有助于改进绩效的反馈信息,但是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不够全面,且良好的工作行为不一定能创造佳绩。(3)基于工作结果。其优点是在工作标准明确的情况下,业绩评价的主观偏见较少;鼓励上下级共同设计目标,将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结合起来。缺点是可能鼓励短期行为,可能使用不明确不合理的标准。因此,每项工作标准都应该清楚明确,应包括工作数量和质量,并应尽可能量化。

绩效评价不仅应以结果为导向,更需要以过程为内容。安全监督人员本身的素质、行为规范都会影响到安全监督的效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同时考虑以上3个方面。

2.2 航空公司安全监督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员工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3]。绩效评价应是对员工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的评价。为了对安全监督人员的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形成了航空公司安全监督人员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1)敬业精神:

包括工作主动性、勤奋好学表现、出勤情况、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等5个具体指标。

(2)工作能力:

包括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身体健康程度等7个具体指标。

(3)工作业绩:

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行为规范等4个具体指标。

3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3.1 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运用AHP方法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根据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本文员工绩效评价的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元素之间相互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在两两比较矩阵中,使用数字来代表一个元素针对上一层元素(准则)超越另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表1所示的1~9标度法[4]。

某一层上元素之间相对权重的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即可作为元素权重值排序。计算和的方法有很多种。由于和积法[4,5]计算过程简单,计算结果也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本文采用和积法近似计算。

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再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见表2)。若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矩阵,直至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以上内容,经过专家咨询,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3~6所示,可以看出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建立的各指标判断矩阵是有效的。

一致性检验:λmax=3.019,CI=0.010,CR=0.017<0.1

一致性检验:λmax=5.101,CI=0.025,CR=0.022<0.1

一致性检验:λmax=7.199,CI=0.033,CR=0.025<0.1

一致性检验:λmax=4.262,CI=0.087,CR=0.097<0.1

3.3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各项具体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ki由分别由维度A、B、C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WTi(i=A,B,C)和各项具体指标相对于各维度的权重Wij(i=A,B,C,j=1,2,3,…)相乘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7。

3.4 员工绩效综合数量评估分值计算

组织内部通过自评、互评、上级评价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各指标赋予较合理的分值,比如评估者可根据被评者的实际情况(很好9分;好7分;一般5分;欠佳3分;极差1分)如实打分。配合由层次分析法而得的权重计算得到员工绩效综合评价的分值,从而确定员工的绩效水平。综合评估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W为员工绩效的综合评价分值;Ri表示对员工各项指标的实际评价分值;ki为各项指标的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为简化计算,可以将ki值圆整。

4 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主观判断数学化,解决了员工绩效评价中的指标权重排序问题。该方法有助于决策者保持其思维过程和决策原则的一致性,对于难以全部量化的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而且该方法便于理解、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强。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Doc9859AN/460.ICAO Safety Management Manual[M].Canada:International Civial Aviation Organization,2006.12~15-12-16

[2]时骏.海事系统基层执法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3]林泽炎.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279~282

[4]李莉,陈忠.定量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84~191

监督人员 篇10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造成目前会计服务监督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为了维护小集团 (企业或集体) 的利益, 会计人员无法实施监督职能

各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一方面受到国家会计法律的约束, 另一方面要服从领导的安排, 在法律法规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迫于压力很可能首先考虑企业的利益。现在一些单位暴露的违规行为, 不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欠缺, 专业水平不够而无意识犯的技术性的错误, 绝大部分属于为维护企业利益而不惜利用法规制度漏洞, 甚至采取各种违规手段来有意进行的会计操作, 很少有会计为了个人直接的利益会去铤而走险。为什么大部分会计会为了企业 (单位) 的利益而个人去冒违规违纪的风险呢?当然在企业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可能个人利益也得到了满足, 但这值得吗?这个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会计人员梳于对职业道德的学习, 对单位的服务监督不够

现在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只注重对业务技能、法律法规、新准则、新规定进行, 而忽略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会计人员本身的自学方面, 由于职称聘用和职务提升的压力, 大家都忙于职称考试方面的自学, 很少有人抽时间来学习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之六) , 部分会计人员甚至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哪些可能都不清楚。会计职业道德在经济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 内容不多, 简明扼要, 相比较专业知识的学习简单轻松很多, 但是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没有去学习领会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敬业爱岗, 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熟悉法规, 会计人员要熟悉法律、法规, 才可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依法办事, 严格实行会计监督, 依法办事, 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客观公正, 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中, 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搞好服务, 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企业提供一切相关的服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要做到对企业绝对忠诚。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是通过会计人员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来实现的。如果会计人员不清楚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怎么来实现自我约束?怎么来实现对单位的服务监督?

三、大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服务监督的意识

提供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工作态度, 进行监督是一种工作方法。一般的会计人员都知道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 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会计由于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无法做到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有效服务和监督。由于企业长期缺乏对会计人员品行的考核, 要让他们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意识和错误的做法其实很难,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错了, 就不会去改变。

以上在会计服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的, 要是不采取合理的对策必将继续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下去。就是因为对会计人员欠缺了对品行的考核, 让大部分会计人员只注重和领导搞好关系、维护小集团的利益, 在学习方面只针对职称考试进行业务技能的提升, 而完全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学习, 缺乏主动服务和主动监督的意识, 大大降低了对单位经济行为服务监督。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不科学造成的。大部分单位日常考核和提拔任用只注重对业绩进行评价, 而没有真正从品行方面进行考核, 甚至业绩评价都是在走形式。这样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造成了现行的会计服务监督从一定程度上是在做表面文章, 没出事的时候看似很好, 实质上只要到出了问题时才暴露出现行的会计服务监督是多么苍白。

要提高现行的会计服务监督职能, 真正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要从理论上说起来, 对策很多, 方法也很多, 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我认为, 现在要走的第一步是把会计人员的品行纳入日常考核和评价。中国自古以来对待人的品行就极为重视, 古代官员的薪酬设计其中有一项叫“心红银”, 意思就是品行表现工资。品行强调的是做人 (强调的是过程) , 服务监督强调的也是对过程的监督。所以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品行的教育和考核,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才能强化服务监督职能。那么, 如何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教育和考核呢?

(一) 告诉会计人员品行的灵魂是什么

品行的灵魂是精神、理念、信条等, 品行的首善是“忠诚”, 忠实、诚信几乎是所有行业提倡的标准, 而会计行业更需要忠诚。会计人员首先要对岗位和职业有高度的忠诚,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在与不在都忠于职守。

2.当单位遇到困难时能理解。

3.愿意为单位的利益去贡献。

4.不瞒上欺下、不假公济私。

5.对工作要诚实、守时、尽职。

6.不懒惰、不推逶、不找借口。

(二) 对会计人员进行良好职业习惯的训练

训练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是做人的第一步, 有准时习惯的人很少迟到, 有节俭习惯的人很少浪费……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有以下几条:

1.服从的习惯:先服从安排, 不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效率的习惯:快速反应, 迅速行动。

3.认真的习惯: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4.勤奋的习惯:努力和勤奋是双胞胎, 是一个人主动品格的基本表现。

5.反馈的习惯: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反馈。

6.沟通的习惯:主动沟通是团结合作的基础, 它可以化解许多可能出现的矛盾。

7.创新的习惯:创新工作能让工作有新的突破。

8.全局的习惯:做一件很简单的事都要考虑到对全局有什么影响。

(三) 纠正会计人员的不良风气

由于平时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出现盲区, 只注重业绩考核而忽视品行考核, 因为业绩考核只考核“做什么, 达到了什么结果”, 而没有考核“怎么做, 用什么态度去做”。造成现行会计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好的风气, 使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受到影响。

1.不作为, 单纯考核业绩只允许做对, 不能做错,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就不鼓励人多做事和做难事, 因为多做事做错的机会就多, 做难事做错的可能越大。

2.不负责任, 不讲真话, 得过且过, 考核对别人随意打分, 直接导致用人失误。

3.干工作做表面文章, 表面上积极, 偷奸耍滑, 只顾讨好上级、看领导眼色行事。

4.弄虚做作假, 不做实事, 不愿承担责任、出了问题往别人身上推。

5.不以身作则、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

6.不团结, 互不服气、互不沟通。

7.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不敢坚持原则。

以上会计人员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 才能增强会计人员依法合规办事的能力, 才能有效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提升整体服务工作水平。

(四) 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奖罚, 完善会计奖惩机制

要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奖罚, 单位首先应在规章制度里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哪些品行是必须具备的, 严格遵守的应如何奖励, 哪些品行是需杜绝的, 违反的应如何惩罚。其次是要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观察, 必要时还要采取暗中进行观察的方法。基本要做到:

1.遵守者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办理一切会计事项, 也就是具备了良好的品行, 应根据规章制度给予奖励, 这条是必须执行到位的。

2.违规者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只要违反了单位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违反了单位需杜绝的品行, 就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 充分发挥会计惩罚机制的威慑力。

品行可以去修正它, 磨炼它, 却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它。人最容易受激励的是品行, 而最难以考核的也是品行。古人认为, 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能不能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关键在于其能否进行道德修养, 所以要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教育, 才能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 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监督和检查, 主要是督促和教育, 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同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 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良好的风尚, 使全体财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强化会计服务监督职能。

摘要:会计人员的品行就是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会计监督主要是对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 合理性, 有效性进行监督, 是对单位内部的监督。只有具备了良好品行的会计人员才能很好地对单位经济行为进行服务监督。品行可以去修正它, 磨炼它, 却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它。人最容易受激励的是品行, 而最难以考核的也是品行。古人认为, 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能不能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关键在于其能否进行道德修养, 所以要对会计人员的品行进行教育, 才能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良好的风尚, 使全体财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强化会计服务监督职能。

关键词:品行考核,服务监督

参考文献

[1]《会计职业道德——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之六》.

上一篇:中西相融下一篇: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