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治理(精选11篇)
监督治理 篇1
会计监督包含在经济监督体系中, 其职能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是通过《会计法》立法的形式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定的职权, 也会计监督的直接目的, 是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最终目的是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
1 会计监督的内涵
会计监督的定义广义来说是指对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活动和会计信息等进行的监察和督促。狭义来说, 会计监督是指行为主体依照国家法律、各项财经政策、规章制度, 对各法律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所进行的会计监督, 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及时、控制、检查、督促, 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它的会计监督来自内外界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二是社会中介机构监督 (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 ;三是企业内部监督, 即内部会计监督 (如:内部设置的审计科) 。
2 会计监督的现实意义
会计监督职能在会计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表现为两方面的作用, 主要包括: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财经法律、法规是一切法人组织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会计监督正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 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达到遵纪守法的目的。二是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所有财务收支都要通过会计来核算和监督。因此, 有效地发挥各单位的会计监督职能, 对于预防违犯财经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监督执行狭窄, 社会监督执行不力
经济活动中, 根据《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及社会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当前不仅国家会计监督、单位会计内部监督弱化, 而且社会会计监督不当。根据国际通行做法, 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交给社会治理, 即交给那些具职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但当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环境, 由于体制原因、执业标准、人员素质等问题, 使社会监督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
3.2 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缺失, 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不当, 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达到规范行为, 突出表现在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实施不够, 没有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3.3 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偏低, 只表现在简单做账方面, 没能充分发挥会计的全面职能和分析能力。二是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不强, 会计执法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职业判断能力弱, 没能充分发挥会计职权, 由于受会计地位的限制有时不敢坚持原则, 在处理局部利益时参与制假、造假,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监督弱化。
3.4 企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够, 阻碍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 在一些单位中, 单位负责人独揽大权, 人权、财权、物权、管理权统统包揽于一身, 股东大会、董事会履行职责缺失不到位, 单位领导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 唆使业务人员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教唆会计人员做假帐, 伪造会计凭证, 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管理当局, 因而影响正常会计工作, 会计监督不当。
4 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4.1 完善会计法制, 加快会计监督法律体系建设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健全可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要加强我国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随经济发展变化, 进一步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 以便于个单位实施的监督职能;对会计违法行为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对《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金融法》等法律、法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及时修改完善, 切实有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准则》、《企业审计准则》等,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
4.2 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单位监督三位一体建设
会计方面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金融机关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中介如: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 转变政府对会计的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手段。首先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 加上外部监督, 将专业中介监督与群众监督相互结合起来, 保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配套协调一致, 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从而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4.3 按照公司要求,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法是每个企业应遵守的法律, 规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这就要求结合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 在公司的治理标准中, 要把包括公司法人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措施的构建其中。其次, 在公司内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是说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动态的、长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再次,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包括内部与外部独立董事制度) , 强化制衡和监督导向。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职责在于通过强化对企业的制衡和监督来维护企业全部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4.4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管理体系
《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我国的企业内控准则的颁布, 标志着内控体系的建立, 但,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 内控制度的实施还停留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 因此会计监督能力弱化, 会计信息失真常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 不管规模大小都要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管理层做起, 职责分明、分工明确,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整个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 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5 加强会计业务培训, 规范职业道德建设
经济在发展, 会计业务呈现出复杂化和国际化,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补充会计知识, 与时俱进的学习会计专业, 并且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定期举办会计培训班, 会计培训与奖励挂钩, 鼓励会计人员素质提升;不定期对从业人员轮岗, 全面掌握各岗位业务, 使会计人员从管理的角度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 07.
[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与会计, 2010, 05.
[3]罗飞, 王竹泉.会计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J].财会通讯, 2010 (03) .
[4]王跃武, 伍中信.论会计监督的涵义与结构[J].财会月刊, 2009 (34) .
[5]俞元鹉.德国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J].德国研究, 2011 (03) .
监督治理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心语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管理,消除校车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幼儿园学生的人身安全,结合我园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制度:
一、校车必须按规定喷涂粘贴专用校车外观标识。
二、幼儿园对校车、校车驾驶员情况建立档案,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交警部门备案。
三、幼儿园必须对校车实行“六定”管理模式,即定人(固定驾驶员、随车管理教师)、定车(固定班次)、定座位(固定学生座位)、定检(定时对校车进行检测维护)、定线路(固定接送线路)、定时间(固定接送时间)。
四、幼儿园对校车管理做到三个严禁:严禁超速、严禁超载、严禁“超龄”(严禁使用报废车、拼装车)。
五、幼儿园与需接送学生家长签订《学生乘坐校车安全责任书》,明确幼儿园、学生和学生家长各方责任。
六、幼儿园要建立校车交通事故的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
七、幼儿园要定期对校车驾驶员、随车管理教师和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八、校车在办理入户手续必须在年检合格有效期内。
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 篇3
【关键词】 公司治理;会计监督;对策
一、现代公司治理中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监督是实现“以法治企”,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各项法律规定和要求,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法治企”和公司的履行社会责任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会计监督能有效促进公司走“以法治企”的道路,督促公司严格进行会计核算,严防做假账和以会计手段偷税漏税等违规会计行为的发生。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若没有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体系,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势必会充斥于公司经营行为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公司除实现发展和盈利以外,还担负着增加税收和国家发展的使命。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发展,公司必须履行依法按时按量的向国家缴纳税款等社会责任,有的公司通过做假账等手段隐瞒自身的真实经营状况以偷逃国家税收,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应当在公司经营行为中对公司会计行为进行及时、有效、长期性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约束企业走法治化轨道,促其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会计监督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要真正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这些要求,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最基本的保障。实践证明,在现代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的实效。现实中,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形成的制衡关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主体。这些利益主体或者经营管理主体在公司治理中,主要通过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各方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通过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会计监督是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公司由于缺乏严格的会计监督,导致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违规会计操作屡禁不止。在规范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一方面能保证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资金的非法运作甚至洗钱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公司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努力增收节支,提高预测和决策能力,以降低经营风险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无数成功的公司治理表明,有效的会计监督正是完善现代公司内部控制,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现代公司会计监督
(一)完善法律体系,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有关会计监督的法律体系。问题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公司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修订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法律规定在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明确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法律体系建立起来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应切实加强《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学习,自觉履行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对公司内部他人的财务管理行为依法行使监督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控制和监督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明确政府、社会等外界力量对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权限和职责。通过对公司内外部各种监督主体权限的赋予,以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施。通过内外结合的法律权限的赋予,实施权责明确的监督职能,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产生约束作用。
(二)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1.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监督水平
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确保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关键。对于公司来说,必须建立会计人员的考核选拔机制,严把选人、进人和用人关,选择业务素质、政治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人员进入公司。 实践表明,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具备高水平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的诸如银行、税收等业务知识,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对会计行为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和操作;二是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的有关法律,还要深知民法、刑法、行政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三是要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具备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的综合能力。
2.强化会计责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现代公司运营中,针对财务管理行为,要建立财务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为一体的多层次财务会计责任制。一般会计人员是公司会计工作的主要操作者,其在工作中,应严格遵照财务工作的规程,自觉的确保会计记录完整有效、会计凭证真实准确,确保帐证、帐帐、帐表严格相符一致;在责任层级上,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负责人负责,财务负责人对领导班子负责,最终服务于公司决策领导机构。为保证实效,可以实行会计信息质量与个人经济效益相挂钩的做法,若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或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则按职位高低依次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公司的决策领导机构必须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财务监督所需要的各类服务,自觉杜绝授意财务人员违规操作的行为,这是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唯有此,才能建立起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三)加强外部会计监督,使监督主体多元化
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仅事关自身利润的高低,还涉及到众多的诸如债权人、管理者、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仅凭公司自身的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还无法确保会计行为规范化,应当建立起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的多元化监督机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1.政府的依法监督。我国《会计法》第 32条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第33条第1款也要求:“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这就从法律上赋予了政府对公司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根据政企分开的要求,政府部门无权直接干涉企业经营行为,可以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行为的监督实现对企业的监控,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年报、中报、季报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进行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借助于社会审计对公司的会计工作实施监督,是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监督治理 篇4
关键词:会计监督,事业单位,规范操作,解决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使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市场自由度不断开放, 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越发显示出来, 成为事业单位获得长久发展动力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制度原因以及管理水平的限制,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显示出了诸多的问题, 充分暴露出长久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相关规范缺失以及落实不到位等弊病。因此, 加强对会计监督弱化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会计活动标准化操作,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质量是防范经济违规违法行为、杜绝国有资产损失的有力保障。
一、会计监督弱化的影响
监督功能是会计活动所具有的基本职能, 依据各项经济规则和财务制度, 通过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开展记录、清算、分析、检查等工作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资产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价, 进而判断其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的会计监督作用严重弱化, 丧失了会计信息最基本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时面临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对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会计监督弱化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经济交易失真等方面。由于会计监督职能缺失, 会计核算过程及核算方法都不能对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客观的记录和反映。具体来讲会计核算失真包括原始凭证失真、会计报表失真以及会计账簿失真等, 直接导致信息使用者对于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缺乏准确的了解;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没有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或者进行了有隐瞒性质的披露, 进而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经济交易失真往往是在有意图的情况下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或经济业务进行虚构处理, 从而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等现象。
二、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法律约束机制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 其有效性及制度建设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迫切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建立起长效的运作机制。但是我国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明显不能顺应形势的变化, 除了对社会会计监督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外, 其他监督手段基本还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 其监督理念、方法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扩充。新的《会计法》已经得到了实施, 但是相关法律建设并没有跟上《会计法》的发展步伐, 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效力支持。在经济形势变化多样的环境下仍由审计、财务等机构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 然而这些监督机构在行使职权时往往只考虑各自的利益诉求, 一旦出现利益上的纠纷将会使很多问题找不到正规的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进而滋长了事业单位内部以及监督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不力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其中约束机制缺失是造成失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本原因。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主体来分析, 在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背景下, 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进行了重点的规范, 并给予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 但是由于制度建设原因, 会计负责人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 其自身利益往往依附于相关职权或业务活动中, 因此会计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工作原则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造成了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此外由于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关系资本等“人情帐”, 事业单位在出现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从事不正规经济活动时, 会计监督往往会丧失效力。另外在事业单位中经常存在会计部门与审计部门交叉办公的现象, 甚至是审计部门隶属于会计部门, 造成了内部控制严重的不合理性。
(三) 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从根本上说, 会计活动的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对于监督质量的优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力度比较明显, 但是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出现了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 使会计缺口严重的现象得到了解决, 但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选用相对来说比一般企业更具有规范性, 准入制度也更加完善, 但是相对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此外, 在某些单位仍存在着无证上岗或者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现象, 使会计工作停留在做账、报账等低层次领域, 难以完成具有较高要求的会计监督工作。对会计监督力度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意识问题以及职业道德问题, 很多会计人员在“权大于法”思想的支配下使其判断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 失去了会计监督应具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强化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一)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法律规范体系
当前, 强化法制建设是治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主要措施, 也是关键性措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可以为我国执法部门以及社会监督机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依据, 对于强化会计监督智能, 增强事业单位责任人约束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会计法》的实施对于各种社会组织的财务活动和会计信息进行了强有力的规范, 自实施之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实施效力, 应对《会计法》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法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 通过论证加强其可操作性, 满足事业单位在经济转型期攻坚阶段的多元化需求。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要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失真信息的责任人追究制度, 将执法的重点放在对会计监督不力的利益获得者身上, 加强对其会计行为的限制, 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二) 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建设
《会计法》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 因此建设并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现实需要, 同时也是对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秩序混乱进行全面治理的基础, 具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 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相关的部门和个人要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其二, 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要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和法律依据;其三, 定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 并明确清查范围。其四, 明确期限和组织程序, 对会计活动的审计要有明确程序, 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总体来讲, 就是要做到职务的相对分离, 通过长效的监督检查使内部监督发挥出真正的效力。
(三)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供给度以及会计信息质量, 尤其是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优劣更加重要。在面对经济利益诱惑时, 会计人员的自制力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非常重要, 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 加强对会计人员资格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建设, 在选用会计人员时要提高准入门槛, 对不具备相关从业证书或者业务考核不过关的人员一概不予录取。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 保证会计监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其次, 在工作中加强业务能力的再教育, 主要是加强对会计监督业务以及会计风险管理的培训, 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以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最后, 要注重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的教育, 使其树立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职业素养以及坚决抵制不良诱惑的良好品质。
总之, 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监督力度明显不足。通过加强配套法律、制度并实施规范的管理方法, 注重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友宏.对如何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2)
监督治理 篇5
2013年是全面建设法治质监的第三年,也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第三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法制工作要点》及***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自治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自治区质监系统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依法法理工作的第六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法治质监建设部署和自治区质监工作实际,制定2013年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2013年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十二字”工作方针,深入推进法治质监建设,讲大局、抓重点、促创新,全面提高全系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尽责的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质监新形象,为推进依法治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质量法治环境。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以宪法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依法治区与以德治区相结合,由注重宣传法律条文向注重培育法治信仰转变的理念,推进法治工作创新发展。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基本内容,开展社会管理、维权、信访、投诉、调解、突发事件应对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3、全面学习宣传质量技术监督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包括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以及棉花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4、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廉政法律法规,加强廉政建设。全区质监系统行政执法人员、技术机构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及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渎职罪的内容,特别是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2年底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法释〔2012〕18号)在内的有关职务犯罪司法解释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规定等内容。进一步增强廉政意识,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依法履职尽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强化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各单位要对本系统各类行政执法行为特别是易产生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渎职犯罪的执法环节和监管领域进行风险排查分析,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法治质监建设。
二、大力开展质监系统全员法律培训,提高全系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开展法律法规全员学习培训活动。坚持以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技术机构人员为重点对象,以宪法、行政法规、质检专业法规及反腐倡廉相关法律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质监系统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对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缺陷汽车召回条例、汽车产品“三包”规定等新发布的法规规章以及包括《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法释〔2012〕18号)在内的有关职务犯罪司法解释的宣贯培训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带头作用;二要加强执法人员及全系统公务人员法规学习培训;三要加强对技术机构人员的法规培训,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要切实达到学法计划、内容、人员、时间、效果的五落实,将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抓实抓细。
6、提高全系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总局《全面加强法治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及《自治区质监系统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为统领,深入推进法治质监建设,切实将依法行政、法治质监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普法宣传教育、执法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为抓手,有效增强全区质监系统特别是领导干部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提高以法治方式履职尽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推进“法治六进”等实践活动,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
7、继续推进“法治六进”活动。结合我区质监工作实际,认真落实‘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工作,总结“法治进企业”工作经验,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质监技术机构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主动上门到社区、学校、乡村、集市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代条码等相关技术知识和技术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一是重点推进“法治进企业”工作,主动深入企业,开展企业法定代表人质监法律知识培训活动,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强化诚信意识,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二是继续深化“送法下乡”活动,以查处种子、化肥、建材、家电、农机等假冒伪劣产品为重点,向农民广泛宣传质监法律知识,提升农民维权意识与能力。三是开展社区法律服务,积极宣传涉及民生的质量安全、公共卫生等质监法律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8、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制定方案,开展创建工作。区局同时对各地州市县局创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组织验收,评选出自治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报总局备案。
四、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9、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消费者为重点,组织开展好“3.15”消费者权益日、“标准日”、“计量日”、“自治区宪法法律宣传月”、“质量月”、“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好
《产品质量法》实施2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促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10、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行政执法等工作相结合。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法律咨询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严格公正执法等具体法治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公民(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消费者)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五、认真组织“六五”普法中期督查,推动“六五”普法深入开展
11、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地州质监局要同时加强对基层质监系统的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六五”普法年度工作任务;重点组织开展“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工作。全区质监系统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6月份开始进行自查,于6月底前将自查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区质监局。
12、认真组织开展“六五”普法中期检查。自治区将于7月份分片开展督查,区局也将在7-8月开展普法中期检查工作。各地州、县市质监系统需做好迎接检查工作准备。通过自查和检查,督促落实各项普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六、加强质监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13、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案件审理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学法用法演讲等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摄影、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征文和法制文艺节目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全系统人员参加法治文化建设,使法制宣传教育与职工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
14、组织引导法治文化产品的创作和推广,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质监法治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满足全系统人员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七、深入落实《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效落实
15、进一步抓好《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贯彻落实。坚持学用结合,切实发挥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认真做好一年一度公职人员学法考试工作,并纳入全区质监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范围。各单位对年度普法考试工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普法考试。
监督治理 篇6
摘 要:在目前的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对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应急管理措施。
关键词: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环保;应急管理;措施
1 油气输送管道当前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未完全尽责履职 在油气输送过程中,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的企业,未切实履行其责任以及落实主体职责。部分企业在对油气输送管道的运行管理中未设置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不全面,也没有配置专门的管道巡护人员和设备,对管道的巡查不仔细,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也未作出及时的排除,对管道的安全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
1.2 政府部门的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着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区域,对于协调解决本区域内的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起着重要作用。但有部分政府部门,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与村民的关系,并进行积极协调解决,使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1.3 管道违章施工现象较普遍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时常出现建设或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按规定油气输送管道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或不通知管道权属单位偷偷施工,甚至不听从劝阻强行进行施工的现象,给油气输送管道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对油气输送管道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执法部门 由于目前的油气输送管道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不明确,对于违章施工等危及管道安全运行的行为,更多的是管道权属企业与违法者协商解决,没有明确的政府执法部门介入,对违法施工者处以强制性的惩罚,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违法行为。
2 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环保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够 我国目前的油田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导致执行困难、落实不到位。某些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安全环保工作管理和检查上欠缺力度,从而无法将安全环保工作开展落实。此外,由于制度不健全,部分油田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安全环保培训,使安全环保培训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贯彻落实相关制度。
2.2 安全环保工作效率低下 油田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安全环保工作开展难度大,此外,由于经费不足,进一步增加了工作难度。对一些现存的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种安全隐患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将为油田的安全、环保带来更大的危害。
2.3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由于油田工作人员对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以及欠缺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安全环保相关制度进行作业,对各种安全隐患疏于防范。同时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对油田开发作业中经常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按相关规定要求摆放,存在较大隐患。
3 安全环保监督的措施
3.1 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监督部门 面对工作任务的紧迫形势,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根据单位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另外,雇用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组成专门的监管部门,制订、完善部门及岗位职责,将安全监督的思想灌输到每个监督人的脑中,使各级领导引起重视,监督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状况,督促员工安全生产。
3.2 提高安全环保教育意识,建立明确的安全环保检查制度 领导干部应在平时的工作中尽职调查,时刻提醒员工,提高安全环保意识,确保员工正确和规范操作,使员工要真正实现安全环保生产。另外,可以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全面的、符合我国实际生产情况的安全环保检查制度,完善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3.3 明确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内容 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相互协调沟通,制定出详细的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制度,并明确具体的檢查工作,制度一旦发布,从各部门管理层到基层施工人员,都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工作,保证生产安全。在此基础上,每个部门之间也要互相监督,若发现违规操作应立即上报。
3.4 完善安全环保监督考核制度 根据国家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完善安全环保监督考核制度,发放到各生产单位班组、岗位。及时公布、及时落实、及时督促整改,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将考核、评比情况公开化,使每个被检单位的具体问题一目了然。同时可以警示其他单位、岗位人员,主动提前思考、反思自己,预防问题形成。
3.5 构建安全环保新机制 围绕提高安全环保监督管理水平的可操作性,监督站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的安全环保监督发展的新机制。通过日常实践,确定监督检查方式,将查出的问题进行统计,汇总,整理、编制。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或者有害气体回收处理系统,改善生产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
4 应急管理措施
4.1 加强预防 对于公共安全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预防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必须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准备。
4.2 快速反应 当发生突发事故时,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快速反应的本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及时获取完整和准确的信息,然后果断做出应对决策,迅速处置,将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灵活,在应急管理时应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4.3 损益合理 处理突发事件时,应结合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危害性质,选择对公众利益危害更少的措施,并对造成损失的合法利益给予适当的补偿。
4.4 提高相关责任人的应急管理能力 实施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提高自我警卫意识与自救互救的能力,学习专业救援、紧急救援等知识。相关责任人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使保障权力,在紧急情况下要视情况临机决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恶化的发展,对有渎职行为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5 结语
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员工的操作流程,确保企业绿色安全生产,保证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崇煜.安全环保监督及应急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244.
[2]梁浩,陈玉军,陈强等.石油企业提高安全环保监督质量的对策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8):212-212.
内部控制与治理层的监督 篇7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治理层的概述
(一) 治理层是内部控制重要的环境因素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共同构成内部控制要素,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 对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一, 治理层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般意义上, 控制环境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 受董事会、、管理者当局和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影响。。目前, 对控制环境因素划分并不完全统一, 由于内部控制环境分类标准统一, 自然也会造成分类结果不相同, 那么就容易给内部控制环境带来混乱, 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 而且促使企业管理的水平不高。
企业治理结构被称之为企业治理, 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 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成的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是保证和提高所有者极其他相关利益维护者的利益。
其二, 治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意义
治理层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 企业治理结构包括多种控制环境因素, 从治理层的角度看, 公司治理模式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下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手段的统称。治理层不仅仅是董事会、监事会, 还有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其他机制。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指导属于内部控制环境因素, 是内部控制重要组成, 也是奠定内部控制与其他要素建立联系的基础, 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将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也将使资源配置得到高效率的发挥, 也是提高企业治理效率的有效举措。
鉴于治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意义, 从公司财务角度出发, 为确保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而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并确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对防止徇私舞弊行为的出现具有积极意义。
(二) 企业治理层的运行
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和说明, 企业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协调公司所有者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目标之一就是利用一些制度安排来降低这种代理成本。首先, 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应从健全公司的权利制衡机制入手, 应明晰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的各项职责, 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置董事会, 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不设置监事会。分类主管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其次, 建立起健全、实效的董事会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 企业应经理层负责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协调组织好内部控制的建立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日常工作;监事会内部控制注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具体的审计人员以及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 确保监事会监督作用的行驶。最后, 明确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责任。依据我国有关法律, 董事会和监事会在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时, 需要向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审议提供可选择的强化方案和看法, 做到企业治理层决策和治理的全面、完善, 在审阅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时, 及时对存在重大缺陷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督促重大缺陷的弥补, 及时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外部审计师进行有效沟通, 追击失职人员的责任。
(三) 治理层要适应内部环境的需要
企业治理层要适应优化控制环境的需要, 主要是为了重返呢旅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指导责任, 加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自身建设。首先, 加强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自身建设。为了保证和提高企业治理效率, 在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为强化董事会监督责任, 就需要进行董事长和CEO的分权, 在企业重大决策时, 实行董事会集体决策。其次, 加强监事会的自身建设。重在于处理好监事会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关系, 确保二者权责分离, 又共同为企业发展效力, 当企业董事长或者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 及时召开股东大会, 进行统一决策。
二、完善企业治理与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途径
(一) 发挥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独立董事不代表任何股东的利益, 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属于一个是所有者派出来监督经营者的机构。面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时, 可以站在旁观立场上公正、客观的对企业决策做出判断, 是表达全体股东意愿的重要方式。目前, 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经开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旨在规范企业的决策运作, 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对企业的规范经营、生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法规, 出台相应的法律来保证他们得到独立的权力, 同时保证他们独立的行使权力。其次, 独立董事的组成成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并由公司主导设计一整套用以解决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任免、资格、职权等问题的具体制度和一些必要的用以协调冲突的规范, 确保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的发挥。
(二) 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能
在上文分析内部控制与治理层关系中提及到企业治理层中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能作用, 为了完善企业治理就需要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能, 更好的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为保证监督权的有效行驶, 就必须保证监督机构及监督人本身的独立性。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这个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另外保证监事会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这是保障监事会的监督权得以顺利实施的最重要基础。
(三) 加强企业或公司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担任着财务运作、会计核算, 而且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等职能, 是设立在董事会下属的内部控制子系统, 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及时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 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独立评价, 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因此, 一定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行驶其监督机构职责,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
三、结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越来越重视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 面对企业竞争环境得越来越复杂, 内部控制与治理监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组织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从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着手, 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不利影响,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发挥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能以及加强内部审计控制等防线促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共同实现。
摘要: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都是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为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发挥作用。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治理层必须履行其监督职责, 推动企业发展。本文探讨内部控制与治理层的二者关系, 并提出完善企业内控与治理制度的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治理层,监督作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敬.新疆企业管理创新与控制环境中治理层关系[J].现代企业, 2013 (6) :31-32.
[2]李维安.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所有制与经理层治理[J].金融研究, 2010 (12) :80-98.
[3]高文亮.政府控制、管理层代理动机与国企治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6) :86-95.
[4]蔡吉甫.控制权性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治理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 2015 (3) :16-22.
[5]杨瑞平.治理层的监督与内部控制[J].商业研究, 2011 (6) :59-63.
监督治理 篇8
一、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权威性
我国目前的监督体制仍然是不健全的, 国家对行政权力监督机构所实施的是双重领导。不过现实情况是监督机构更多的受到同级党委的制约。监督机构的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执行权的限制。这样就造成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最终造成了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弱监”、“虚监”和监督乏力。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要想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是很难实现的。笔者建议国家应该提高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要从本质上解决监督机构的监督权问题。比如, 权力监督机构受到同级或者上级党政机关的领导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样一来, 在监督机构行使监督权力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地方主义和地方利益的干扰。各个监督机构应该受到党中央的统一领导,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独立的监督体系。在独立的监督体系的监督下, 一旦发现有人滥用行政权力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惩治。
二、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和被监督意识
监督机构要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 首先必须要让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明确自己是时刻受到监督的, 要从思想的深处让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认识到行政权力滥用的危害。笔者认为监督机构要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两种意识。第一, 要深入加强对行政权力主体的思想教育或者说是党性教育, 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监督他人或者是接受监督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权利和义务。要让权力主体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第二, 要让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充分认识到行政权力滥用的危害及严重后果。要经常对行政权力行使主体开展相关的教育。通过相关的实际案例给予他们思想上的警醒。让他们自觉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以及对他人进行监督。
三、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建国以来, 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等多种主体所形成的一种民主监督体系。从表面上来看, 这样的监督体系是完备的, 不过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之下, 很多形式的监督是很难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监督者缺乏应有的监督权力, 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 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 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要想有效保障各监督主体可以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积极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 保证司法机构可以独立的实施司法监督, 这是保证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 也是监督行政权力滥用的有效利器; (2) 要制定有效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 从而刺激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参与行政权力滥用监督的积极性; (3)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对行政权力滥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在这样的监督网络之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可以正确行使自身的行政权力。
四、把“一把手”作为监督的重点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我们可以发现在行政权力滥用的诸多案件当中, 很多都涉及到行政权力机关的“一把手”。“一把手”的权力之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这部分人在单位内的地位很特殊, 权力也很大, 假如对“一把手”监督失控或者监督不力的话, 那么很容易就会造成“一把手”的独断专政, 滥用权力。所以,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一把手”的重点监督。
具体采取的措施可以是: (1) 强化上级监督。“一把手”的上级领导有责任对其进行监督。为了强化上级领导对“一把手”的监督, 可以实施责任追究制, 假如下属的“一把手”犯错, 那么必须要追究上级领导的责任。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上级领导对下级“一把手”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 规定资金审批程序和资金审批的数额; (3) 坚持个人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4) 实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和工作报告制度; (5) 作好在任期间和离任审计工作。例如, 陕西省西乡县纪委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在国土、城建、公安等5个系统的17个窗口单位开展了千名群众评议政风行风活动, 采取召开述责述廉述效评议大会、问卷调查测评等方式, 对17个窗口单位的政风行风情况及其负责人履职履廉履效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议调查, 对群众满意度测评排名以及收集的224条意见建议书面通报全县, 反馈被测评单位, 跟踪督查各单位认真整改落实, 有力地推动了被评议系统、单位的政风行风建设。
五、结语
我国现在的行政权力滥用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之后着力加强了在该方面的监督力度, 亦采取了很多相关的监督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应该对行政权力的滥用监督进行深入的研究, 争取积极为国家的行政权力监督献言献策, 相信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 我国的行政权力滥用监督工作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把行政权力的滥用化于无形, 还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摘要: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并不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行政权力的滥用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更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损失。基于此种情况, 本文主要针对治理行政权力滥用相关的监督措施展开论述, 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从而保证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键词:行政权力,滥用,治理,监督,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凛.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刍议[J].行政与法, 2011 (07) .
[2]陈仕菊.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的措施分析[J].湘潮 (下半月) , 2011 (05) .
[3]李爱平.浅谈权力监督与制约的着力点[J].中国监察, 2011 (12) .
[4]李娜.论我国行政权力的法制监督[J].法制与社会, 2012 (03) .
[5]裕纪彦.加强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监督的思考[J].中国监察, 2012 (01) .
[6]李祖革.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4) .
监督治理 篇9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1′—122°56′, 北纬41°41′—42°56′之间, 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属于土石质低山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838.99平方公里, 占流域总面积的37.07%。
2. 监督执法工作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作用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这就决定了水土保持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在阜新低山、丘陵、风沙区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5%, 风沙干旱等恶劣的自然条件, 加之,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近几年基建项目的增多, 都加重了阜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是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 阜新市经过了“十年治柳、十年治凌、二年经济转、三年东北黑土区试点工程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五年东北黑土区工程”的国家重点治理。经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为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为以后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 阜新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就对水土流失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治理, 五十年代, 主要是以闸沟造地、修谷坊和鱼鳞坑等为主的工程措施;六、七十年代, 总结推广了修梯田及工程、植物措施相配套的三沟 (招束沟、毛岭沟、塔子沟) 经验。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市又增加了国家重点治理项目, 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十年治柳、十年治凌、两年的经济转型、三年黑土区试点工程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五年东北黑土区”治理工程, 使我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但是, 边治理, 边破坏, 一方治理, 多方破坏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解放初期我市的水土流失面积为7321.09km2, 到2005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7420km2, 2006年我市治理面积167km2, 如果不计重复治理, 我市已经全部完成治理面积且已超额完成98.91km2, 可是到2005年我市还有水土流失面积3 83 8.99 km 2, 有效治理面积只有3482.1km2, 只占总治理面积的46.93%。
《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依法防治的新阶段。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总结过去边治理、边破坏的经验教训, 将水保工作从“防治并重”逐步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
水土资源, 破坏容易治理难, 人们可以在几天之内砍光一片森林, 开垦几面山坡, 但要控制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 那就要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从建国初到现在水土流失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 有效治理面积只有2043.73km2, 占总治理面积的37.4%, 这也就更说明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决定着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 俗话说得好“七分管, 三分治”, 管护工作不到位, 治理再好也会在几年内失去作用。
3. 加强监督管护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 增强全民水保意识
为了确保治理成果, 加强监督执法我们应加强宣传, 增强全民水保意识。宣传水保法时我们采取对内与对外, 经常与集中, 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方法, 坚持面向领导, 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 面向广大干部和群众, 面向职能单位。在宣传形式上, 充分利用媒体、碑、牌等各种形式, 同时利用每天上、下班时间出宣传车, 公休日以秧歌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使生产建设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明确了“谁开发谁保护, 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3.2 建章建制, 责任到人
为了使水土保持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使水保执法工作有章可循, 我们在建立执法体系的同时, 我市98年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阜新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 法制办、计委、环保局、土地局、建设局和水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联合办公制度的通知”的文件, 对全市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 进行了公告, 市、县均成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 市、县、乡 (镇) 都配备了水保专职监督检查员, 使全市基本形成层层有人抓, 处处有人管。
3.3 搞好培训, 持证上岗
省、市、县都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员培训上岗制度, 市、县水保监督检查员由省里培训后, 由省政府颁发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持证着装”上岗, 乡 (镇) 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培训后, 由县政府颁发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 “持证着装”上岗,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全市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员进行一次统一培训。
3.4 查办案件, 加大执法力度
市及各县、区对本辖区的开矿、修路、挖沙、采石等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状况进行了详细普查, 2007年各县、乡 (镇) 共查处人为水土保持案件39起, 及时巩固了综合治理的成果, 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水保法的作用。
3.5 建立健全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 开采矿点多, 基建项目发展也较快, 而这些厂矿和基建项目绝大多数都没有水土保持方案, 即使有也没按要求进行施工, 为了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 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从编制方案入手, 对不具备经营条件或没有防护设施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企事业单位, 不发开业许可证或限期停业整顿。
4. 结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自觉保护水土资源;加强监督执法, 建立健全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最大限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同时应把整治城市生态环境, 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水保工作的重点来抓,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 实现再造阜新秀美山川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阜新市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 分析边治理, 边破坏, 一方治理, 多方破坏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 并对监督执法工作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对加强监督执法工作进行探讨。
会计监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篇10
(一) 单位内部监督弱化
其表现有:一是用公款吃喝, 私分“小金库”。事业单位的接待费是有一定标准限定的, 但有的单位巧立名目, 用公款吃喝, 单位隐瞒不报、不缴, 使用各种办法暗箱操作。二是许多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进行风险评估, 市场信息收集以及分析不足, 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因而内部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1]同时审计中还发现,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不相容职位未分离。有些行政事业单位, 更是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就一个人处理所有的财务问题, 那么不相容的职责是无法相互制约的。
(二) 社会监督乏力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 我国《会计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部门的检查结论应当相互利用, 信息共享, 但是目前仍然是各行其是, 互相之间的信息不通用, 这样, 也给企业很好的土壤, 分别提供所需信息, 钻了空子。社会监督的执业质量和信誉不高, 尚未形成较强的公信力, 严重地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 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 为片面追求盈利, 在“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错误思想指导下, 背离了“独立、客观、公正”的社会审计原则, 不但不能充分披露被审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 甚至应被审单位需要, 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三) 政府监督方面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政府监管模式的效用发挥。
二是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致使政府执行力度不足、惩罚对象不明确、执法效果不明显等, 造成体系监管制度上的缺陷;不同部门的会计监管法规之间难以协调,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会计法律法规中有关惩戒规定不够具体,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 未将会计的宏观控制制定为法规制度
法律约束机制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 其有效性及制度建设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
(二) 会计外部监督不到位
目前, 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着外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监督过程中缺乏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制度, 对违规违纪者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 犯罪成本低, 致使监管流于形式, 大大弱化了监督的威慑力。社会审计独立性缺乏, 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
(三) 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在现行企业制度下, 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即使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但不落实、不执行、不考核, 形同虚设。受利益驱动的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 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 或者是政治利益的需要,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却因此忽略了长远利益, 目光过于短浅。再者, 由于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以及对会计资料缺少内部审计的监督机构, 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就会存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风险, 会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造成职责不明确, 即使发现了财务信息中的虚假信息, 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责任人, 正是因为内部稽核和牵制的不完善, 会计人员才会敢于上报虚假的财务信息, 逃避责任的同时达到满足领导的意愿, 导致会计政策、财经纪律流于形式。
(四) 监督权力受到限制, 会计监督弱化无力
有些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不受监督制约已日益成为社会的诟病。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都是企业的组成部分, 要服从企业主管的绝对领导, 这就迫使会计人员不同程度地为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考虑, 对企业的依附性也会越来越强。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一是好人主义、私心杂念作怪。个人患得患失, 蛀虫伺机繁衍;二是机制本身存在缺陷。有的制度有死角, 不周密。有的制度过于笼统, 不便操作。有的制度弹性较大, 不好落实;三是执行规定不够严肃。讲话很严厉, 批示很严肃, 口头很严格, 但落实起来很走样的领导干部;四是责任追究的制度没有很好落实。
归根到底, 监督权力的行使应当体现所有者的意志, 但是权利的所有者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 不能直接地、普遍地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管理, 使得监督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相互分离, 监督权力及其行使者具有相对独立性, 加之权力以服务为前提, 具有腐蚀性。这样, 当运行机制导向个人利益时, 监督权力必然发生蜕变。
(五)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培训, 对于会计岗位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不甚了解, 造成了道德观念的淡漠。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低下, 不求进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 法律意识不强。
三、构建高效会计监督体制的建议与措施
(一) 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 加快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商品社会是法治社会。因此, 我国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目标, 必然最后得走向法治, 必须依法行事, 对违反财经纪律、违反会计法规、条例的单位和个人, 处罚要具体、恰当、得力, 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真正触及其痛处。
(二) 建立对政府监督者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政府监督职能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的宏观调控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就是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行为, 最大限度地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开展一次改进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方式的大调整, 把执法监察工作回归到“对监督的再监督、对检查的再检查、对执法的再执法”角色本位。各级纪委监察要负责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既要独立开展监督, 又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会同组织部门、编办、政府法制办、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赴有关市直单位和县 (区) 开展监督检查。
(三)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 提高内部会计监督质量
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内部会计对业务的控制力, 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并行, 使不相容岗位必须互相分离, 且相互有制约, 从根本上杜绝互相窜通, 为企业会计工作健康发展进行提供制度保证;加强内部审计, 必须使审计机构独立于企业其他机构, 使他能够独立行使职责。[5]使审计工作真实、合法、有效。对内部控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改进, 达到促进企业提效, 资产安全并增值,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单位在岗的各环节业务人员要精干, 要充分体现能力至上, 杜绝一切关系户。
(四) 加大处理力度, 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此外, 加强社会监管, 提高审计质量, 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 同时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会计执业标准, 使会计执业有据可依, 加强各级会计协会的监管力度, 将对单位的处罚和对人的处罚相结合, 加大惩处力度, 通过强有力的惩处起到震慑作用, 让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收益。
(五) 会计职业道德环境优化, 规范会计行为
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 要求财会人员“严于律己、从严考核、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基本职业道德, 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 可以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自觉抵制法制观念不法行为。
总之, 企业会计监督是一项多部门配合、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既需要宏观环境的改善, 也需要微观运行的调整, 既要对表层现象进行治理, 更要对深层次的病源进行根治, 只有集中各方面的力量, 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变无法监督为依法监督, 变无力监督为合力监督, 变无心监督为齐心监督,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 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 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对保持社会稳定, 发展经济, 产生积极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会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诸如一些企业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驱动, 违规违纪, 弄虚作假等,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并且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弱化原因,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梁红俊.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 2013 (24) :196-198.
[2]徐媛媛.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4) :157-158.
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 篇11
一、社会监督与大学治理
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大学经历了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到高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再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进程。其间大学发展的资源约束性日益增强,社会力量继政府力量之后越来越成为大学发展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和资源,建立大学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1. 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依据。
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其治理过程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共同分享责任和资源,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是大学与政府、区域经济、社会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构,通过一些必要的权力运作和配置机制达到各种相互关系的平衡,从而保证整个系统有效运行和协调发展。外部治理结构的价值内涵在冲突与多元利益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坚持学术自由,同时对公众所期许的价值诉求进行合理维护和有力保障,使大学真正成为具有完全权利能力与责任能力并受到有效监督的办学实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等改革任务。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 社会监督对于大学治理的作用。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的公共部门,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多元化的监督机制是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即政府如何依法管理高校,高校如何自主办学,社会如何参与监督[1]。“社会监督”的理论前提是“有限政府”,当政府的行政权力“管办分离”以后,大学的治理必然需要来自社会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参与投资、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政府作为最终的公共责任主体,理应承担起作为大学的监督主体。但是政府的监督资源、力量、视角是有限的,必须要有社会监督资源、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体系,引导、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社会监督的开展,是对高校监督机制的有益补充,它能够进一步保证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的协调性发展,提升大学治理的质量与效率,促使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校发展,促进高校和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利益得到实现。
3. 社会监督的内涵、主体与内容。
社会监督是大学治理的组成部分,是指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作为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监督大学的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及运作,并据此影响大学权力的运行和结构,分享大学发展成果和过程。高校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非正式的监督机制,它使得每一个对该组织关心或有疑问的人,有权力、有渠道对高校进行监督,具有范围广、影响大、方式灵活等特点。社会监督相当于给高校一个较强的自律激励,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能够发挥出正式监督机制所不能替代的作用[2]。目前公认的对大学进行社会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教育中介组织、校友、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媒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类型包括民众监督、媒体监督、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的监督、行业监督等。监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招生公平、教学质量、学术诚信、社会服务、审计监督、党风廉政等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监督的内涵界定和操作路径尚不清晰,有待未来随着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二、我国高校社会监督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监督体系。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纪检与监察、财务与审计等多种监督机制;在大学外部治理中,不断完善政府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但现实中仍存在党政权力监督有力,学术权力监督乏力;自上而下监督有余,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不足等诸多问题,这种现状导致人们对许多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诟病,也为大学学术腐败、经济腐败的发生滋生了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 从主体来看,社会监督主体的主动性和监督作用较弱。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其社会监督总体效果差强人意,社会主体自身对监督职能的履行没有足够重视,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大学发展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真正出于自主意识参与到大学治理中的行为。虽然,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一批承担教育督导评估、决策咨询、信息管理、考试认证和资格评审等功能的教育中介机构逐渐形成,分担了由政府分离出来的咨询、评估、监督等职能,但还缺乏系统规划、统筹协调,未形成大学治理的合力,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有限[3]。如一些学校建立了“校事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代表、捐资助学人士、教工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负责学校重大问题的咨询和审议工作,并监督校长的办学和管理活动。但这种中介性的监控机构还不是一种制度化的设置,它与政府主管部门、校长和教代会之间存在着定位模糊和权责不清等问题。
2. 从过程来看,大学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够规范。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中,政府承担着投资者、管理者和主办者等多种角色,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和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对高等学校依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由于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社会监督的随意性较大,一些本可以通过社会监督来改善的管理工作,由于监督的作用没能够发挥而不了了之。我国学界对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较多,对外部社会监督机制研究较少,对高校社会监督机制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研究。
3. 从结果来看,监督滞后、监督效果不明显。
目前,社会对大学的教育质量、学术腐败等问题的监督大多属于“事后监督”,此时这些问题往往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或者不可逆的损失。许多大学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公开的信息似乎在做宣传,多是为提升知名度,为招生、就业创造良好氛围,社会公众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教育部2011年4月2日颁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监督检查、年度报告、社会评议、举报处理、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除了高校要实质性地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外,如何进一步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前移监督位置,打破被动局面,提升社会监督的制衡力和监督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大学外部——社会的原因,也是大学治理结构现实问题的折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
三、高校社会监督的国际借鉴
要解决我国高校社会监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应立足于我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的教育、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治理的优秀经验,合理吸收西方大学制度的精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大学自主发展也是完善我国高校社会监督的有效选择。虽然,我国大学治理模式与西方国家具有很大差异,但其成熟的经验和有效激发社会主体的能动性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1. 注重社会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国外高校社会监督主体主要为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受机构邀请,来自院校的并具有良好专业声誉的志愿人员。为了保证外部论证和社会监督的公正,对工作人员有各种限制,如认证工作人员不能在本地区院校从事相关工作,不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与被监督评估学校有任何雇佣关系,也不能是该院校任何公开招聘职位的候选人。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大学进行认证和评估,可以保证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社会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惟其如此,才能客观、公正地提供咨询、评估、监督等职能。
2.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学治理。
在这方面,美国公立高校的社会治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美国,社会力量通过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董事会等各种形式介入大学的决策和治理,并成为政府调控作用的有力补充。由校友、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切实执行社会监督的职责,使得各种监督力量形成合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4]。美国大学往往会主动发布信息或接受社会质询,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组织,没有浪费公众的税收和政府的投入,主动接受社会问责。
3. 实行社会认证机制的质量监督。
发达国家的一些专业机构,尤其是社会中介组织发育相对完善,对高校运行和质量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对高校运行质量进行系统监督,并通过各种认证与评估机制,反馈大学治理的效率与效果。如在美国近400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依靠社会认证机构进行综合评估监督,保证了其高效有序、高质量发展。目前,各种优质的国际社会认证机构,已经对外进行评估标准输出,如全国性的认证机构远程教育与培训认证委员会,已经开始对美国海外办学机构和合作项目进行认证。
4. 发挥公共媒体的影响力和监督作用。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媒体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对高校进行监督性评估。如英国《泰晤士报》和《卫报》、美国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和《普林斯顿评论》、德国的《经济周刊》公布的大学排名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公共媒体作为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尤为彰显。学生、家长选择高校时,很多人都参考一些媒体对高校的权威评论,而媒体对高校的评鉴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是媒体未来声誉的基础[5]。又如,作为英国官方监督机构的英国教育督导对每所学校督查的结果和报告必须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形式向全社会公布,这又加强了媒体影响力[6]。
四、通过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大学治理的途径
西方国家的大学由于历史传统,一般采取学校自治模式。在现阶段下,我国大学直接采取学校自治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尚不成熟,现阶段更可行的途径是推动外部治理进程,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督机制。但社会力量一步到位、强势介入大学治理结构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困难,而从社会监督机制着手,循序渐进地推动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1. 政府部门逐步放权,积极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应逐步放权,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监管机制,积极培育社会监督机构,使之作为政府监督的有益补充;要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制度,明确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中介组织及社会公众合作的原则,扶植并支持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国家掌握社会中绝大部分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权,与计划体制相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制度使得我国具有明显的“极强国家、极弱社会”的特征,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由以“管”为主转向以服务监督为主。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社会组织,培育了社会组织的力量,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彰显,并逐渐成为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目标达成的助推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同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中间层的形成、公众参与和志愿者行为都使得我国的非政府组织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切为政府管理部门逐步放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外部监督、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为社会参与者提供话语和监督平台。
通过董事会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对大学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业发展等咨询、审议、监督、决策职能。中国特色的校董会或理事会的建立及其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推动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大学事业发展的治理模式。为此,高校应明确董事会角色和职能,积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大学董事会制度,使董事会作为实体、载体,依据大学章程对董事和校长行使职权的活动等进行监督,同时保证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3. 不断扩大社会合作,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对扩大社会监督的范围和程度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能够促使高校敏锐地觉察社会需求,优化决策结构,发挥社会参与高校办学与发展的积极性。随着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联合培养人才、协同创新、人员交流等方面越来越普遍,企业参与高校管理与监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一些优秀的企业内部运作规范有效,管理体制相对完善,财务状况公开透明,在高校与这类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对大学治理而言也是一种引导和示范。在实践中,校企合作必须本着互惠平衡的原则,既要保障行业企业的利益,又要明确他们对高校开展社会监督的范畴、流程、权责利等。
4. 实质性地扩大高校信息公开度,主动加强与公共媒体的合作。
公众对于高校的发展状况应具有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也是高校的义务。完善高校的信息公开机制,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需要保密的信息之外,学校的人事、财务、资产、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要定期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7]。未来的探索可以从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入手,加强依法办学、规范收费、政务公开、提升服务、师德建设等各类信息公开制度;鼓励更多高校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挥社会力量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巡查沟通,举行座谈,听取意见,从而对大学治理提出建议。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主动加强与公共媒体的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媒体既要公正报道,也要敢于监督,共同努力让社会公众理解并支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有效的社会监督能促进大学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提升大学治理质量与效率。当前,构建我国高校的社会监督模式尚在探索中,对于政策和措施都已明确的建设内容,大学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全面推进,同时大学和社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即使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仍有可作为的空间,有理由相信规范的“制度之绳”、雪亮的“群众之眼”、嘹亮的“传媒之舌”会使大学治理得更好。
摘要:探讨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提出通过政府部门逐步放权,积极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为社会参与者提供话语和监督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合作,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质性地提升高校信息公开度,主动加强与公共媒体的合作等途径,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17.
[2]严瑛.高校监督系统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1-22.
[3]范文曜.治道变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3-05(04).
[4]刘承波.美国高教治理中的规划协调与社会参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5]张新科.教育评估——德国高等教育界推崇的监督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6]孙河川,刘颖.英国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监督治理】推荐阅读: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05-08
监督主动监督关系05-26
卫生监督(综合监督)06-06
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09-13
南桐矿区质量监督站(监督工作方案)06-02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09-21
财务治理推动公司治理08-17
州质量监督局质量监督演讲稿05-28
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制度11-27